时间:2024-03-16 08:11: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实践教学的本质特征是学以致用,使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素养逐渐转化为能力素养的一种教学活动[1].21世纪以来,各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形势很严峻,旅游管理专业亦如此.因此,为了适应当下的形势,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慢慢地转化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1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调查
1.1调查目的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对此,我们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意在了解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将平时所学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促进学校与社会以及相关行业进一步接轨,加强学生、学校与相关行业的交流,形成良性的“环形”的发展轨迹,推动三方的科学发展.
1.2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了解在校大学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对学校实践教学活动安排的意见与看法.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其中大二35份,大三35份,大四30份,有效问卷74份(大一在校学生还未参与任何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没有参与本次调查),大二33份,大三28份,大四13份(由于大四学生在外实习工作较多,因此有效问卷较少).
1.3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即个人信息分析、在校学生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等的认知及收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看法和意见.通过这三个部分的调查,探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活动的意义.1.3.1个人信息分析此部分共分为四个调查方向,包括被调查者所属院系、专业、年级以及个人参与过的实践环节.通过这四个调查方向,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对策,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1.3.1.1大学生参加实践课程次数统计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活动的实施也会随着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实践教学要以提升学生技能、创造行业价值为目标.因此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其实践课程的教学安排也不同,而在校大学生参加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实践课程的次数也会不同,其详细情况见图1.1.3.1.2实习环节分布统计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也是不固定的.主要包括景区、酒店等.这样多元化的方向也决定了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就目前的数据而言,大学生参与过的酒店实习、景区实训和实地调查相对较多,其具体数据分析见图2.1.3.2在校学生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等的认知及收获分析1.3.2.1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统计旅游管理是属于应用型的,主要方法就是实践.笔者认为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应该推陈出新,根据现实情况改变传统思想,与时俱进.而合理的课程安排和良好的设施设备等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此次问卷通过四个方面调查了学生的满意度,即课程安排、设施设备、教学效果及实习前的指导.具体情况见图3.1.3.2.2实习中的收获和劣势统计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了解.比如说导游实训课程,可以提高学生沟通交流及表达能力,以及处理实践中的突发事件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能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优势、劣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未来择业之路起到了向导作用.问卷从大学生在实习中的所得来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1.3.3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看法和意见1.3.3.1毕业实习的有关问题统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一般是酒店实训.酒店实训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沟通技巧、交际技巧、销售技巧,也可以通过这些事情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条件的不足,从而改变自身而有利于长期的发展.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此次问卷从实习的最佳时间和实习时长两个方面来调查分析,具体情况如图5和图6所示.1.3.3.2在校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见和看法针对南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同年级的在校学生从调查问卷中反映了自己的问题和意见。大二:(1)多增加校内外的实习机会,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同时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贯穿于实践中.(2)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时间必须增加,例如实习交流会等.(3)实习时间应提早安排.大三:(1)学校基本设施不够完善,达不到理想的效果.(2)增加外语口语课,提高学生口语技能.(3)实习时间较长,安排不够合理.(4)实习中工资待遇低,实习环境较差.(5)实习后可进行实习报告座谈会,共同分析交流学生在景区和酒店里的实习心得,通过沟通交流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大四:(1)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应紧密结合,根据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2)酒店实训中,可以进行岗位交叉培训,同时提高学生实习待遇.(3)合理安排毕业实习时间,为考研学生留出充分时间.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实践性比较高,最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同时学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工作实践机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2.2旅游管理专业设施设备、教学安排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是为社会提供人才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专业的实训课程(例如导游实训、酒店实训等)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以后工作做准备.所以专业设施的完善、合理的教学安排等有助于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提高.
2.3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且时间长
根据统计结果,在校大学生希望的毕业实习最佳时间以大四上学期的居多,而对于实习时长,大二至大四整体觉得在1~3个月更合适.合理安排毕业实习时间,为学生考研留出更充分的时间,从而培养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4师生间沟通较少,实习中出现较多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实践性,其教学计划中安排有相应的实践课程及实习安排,而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过度依赖于导师,并且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少,因此导致其出现许多问题.
2.5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弱
学校的毕业实习地点安排在上海、深圳、广东等一线城市的五星级酒店内,接触人群较广,但因其口语能力,尤其是外语交流能力弱,使其在实习中遇到不少障碍.
2.6实习环境较差,工资待遇低
部分学生反映其实习单位环境较差,待遇低,其部分实习机构多以牟取暴利为主,不重视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将学生长时间固定于某个岗位,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2.7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考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因此需要一套完整、有针对性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考评体系来监督管理这一类专业.
3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3.1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管理的重要性,创新管理理念
实践教学可以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较多的能力,比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因此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应把它看作“辅”的课程来设置,必须要创新管理理念,教学计划要随时代而变,从而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2011级与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其毕业实习时间安排并不相同,2011级毕业实习时间为大三下学期,2012级实习时间为大四学年.且针对2012级学生,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也不同,对于有意向考研的学生,时间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其他同学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根据不同年级,制订符合本年级的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同时,根据上一届的实习,找出学生在实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增加相对应的实践课程,提高下一届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2012级学生普遍反映其口语交流能力弱,学校可针对此种情况增设多种多样的口语课,并不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我介绍或者演讲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3.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管理体制
旅游管理专业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老师.而提高师资水平可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手段.“走出去”是指可以派教师外出进修,可以派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到南阳市区的中泰豪生、天润富瑞阁等比较知名酒店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规范,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引进来”是指学校可以对外引进专业人士到校内进行座谈或教学.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可以引进中泰豪生等知名酒店或宝天曼等旅游景区的专业人士来校,和学生们进行座谈交流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
3.3创新实践环节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
旅游学科的应用性强,因此必须有与之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式相辅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要形成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旅游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塑造在校大学生的旅游职业意识.同时,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要坚持以学生多元能力发展为原则;坚持人才需求的原则,将学生培养成适应企业与社会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坚持师生互相交流互动的原则,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坚持实践教学过程连续性的原则,重视实践教学活动.
3.4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监控.校方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实习情况,还可以通过电话调查、班级的教学日志等了解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情况,从而达到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
3.5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实践教学的结果一般都是人为检验,导致旅游实践教学的考评不全面、不具体,所以应建立符合专业自身实际要求的评估机制.以南阳师院为例,旅游管理专业考评具有多样化,学校的教学设置把英语口语、笔试能力、实操水平、实习报告、论文和毕业论文均纳入考评指标中,按重要性划分为专业必修课和公共课,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3.6强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是保障学生顺利进行专业实习的重要手段.3.6.1建立专业实验室,进行教学演示与模拟训练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大一的时候会进行导游现场讲解模拟,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现场应变能力,为考取导游资格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方应提供更多更先进的设施设备,以便每位学生上实训课时都能进行实践操作.另外,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学校可以积极推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新生校园讲解工作,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专业水平的机会.同时,应继续保持每年一次的导游技能大赛,支持和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使其在大赛中锻炼自己的能力.3.6.2依托旅游业相关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需要酒店、景区等各个实习基地的支持和配合,这样才能提高每个人的水平.比如学校组织大一学生外出进行导游实训,以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组织大四毕业班学生到上海巴黎春天、深圳皇庭等酒店进行酒店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7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能教育孩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纽带.因此,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异常重要.如在学生实习前,将学生进行分组,其导师可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实习前的指导与沟通;实习后可进行实习报告座谈会,师生共同分析交流学生在景区和酒店的实习心得,并通过沟通交流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3.8改善实习环境,提高待遇水平
已参与过毕业实习的部分学生反映实习环境较差,各方面待遇不够理想,不适合毕业后继续发展.建议实习单位不应以牟取暴利为主,而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改善实习环境,尽量多与实习生进行交流与沟通.4结语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非常的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创新管理理念,跟随时展潮流,培养多技能、高素质的人才,提升并带动旅游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艳平.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钦州学院为例[J].文学界,2010(8):282-28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初步达到了小康水平,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出门旅游,随之而来的就是旅游行业的兴起和蓬勃的发展。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我国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导致蓬勃的旅游行业发展缺乏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中职学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多年,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功,为社会培养不少旅游管理人才,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毕业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工作的要求。
1、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素质和年龄都偏低。我国的教育结构形式导致了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中考的落榜者,他们在初中的时候就普遍的存在自主学习能力差的问题,加上中职的学校的教学管理更加的松懈,导致学生更加的不会在课余的时间学习,中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相对较低。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年龄比同等专业的大学学生的年龄小4岁,导致他们的心智没有大学生强,社会的实践能力比大学生弱的多,短短2年半的理论教学和半年的实践教学很难让他们掌握旅游业宽广的知识。这些都造成了中职学校学生在先天上的不足。
1.2 专业教师队伍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要求专业教师需要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经验。由于我国旅游业的起步比较晚和传统教育的限制,导致目前中职学校匮乏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现在许多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是其他专业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且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较深刻的认识,不能根据旅游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加之部分新教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从事过旅游管理行业,实践教学经验和理论教学经验都比较匮乏,不能有吸引力和系统性的教授学生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
1.3 教学方法的不合理。许多中职学校只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比较重视,而忽视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一直在中职学校中被当作辅的课程,中职学校也一直没有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框架,实践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只是简单的停留在了解和简单的技能培训的层面。而且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实践也相对较小,专业老师的能力也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不能将旅游管理的理论只是和旅游业的市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引用的案例比较老套,没有创新点和特色。国内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都大同小异,没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吸引力,对旅游行业的描述还停留十几年前。校外的实践形式大多以酒店实习为主,在实习期间学生从事许多体力活和一些重复性、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让学生身心疲惫的同时,还学不到足够的知识。在酒店从事简单、重复性的、体力劳动的工作会使大部分学生感觉到旅游管理的实践内容与在学校学习的旅游管理知识大不相符,会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实践学习的目的也就失去了意义。
2、中职旅游专业教学方法的探讨
2.1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注重从学生的个性化的培养,打造特色为提高学生的个人魅力。学生的个性化魅力的培养和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和工作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中职学校打造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必要途径。中职学校应当从公共课程和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上走自己的特色,重复应用本校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系统性的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走差异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竞争,让他们顺利走向人才市场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这是我国教育都要共同培养目标,也是在教育体系中的难点。在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创业创业思想和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一个方面是创新能力的现实化,创业能力又将创新能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中职学校还需要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引方向。在课程的设置中还需要增设国际旅游相关的课程,大力的开展国际旅游管理的新的理念和发展动态,这会为学生开拓新的视野和目标,对学生日后的工作目标提供新的思维。中职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开展一些学术报告,让业内一些有名的专家和企业家来为学生介绍旅游新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创造新和积极性。
2.2 正确的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在学生今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中,会遇到旅游者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解决和应对具体问题的能力。而案例教学正是为学生提供这样那样的工作场景,教会学生如何站在旅游工作者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去解决老师预设的实际问题,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和富有创造性去理解专业知识,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实际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却不知研讨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案例的内在问题,并尽可能的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然后教师再根据各个小组问题解决方法点评其优点和缺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还能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案例的质量对案例教学本身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典的、高水平的案例能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以达到对某个问题举一反三的目的。这就需要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课余化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删选、整理、设计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融入到真实、代表性的和富有吸引力的工作场景中。
2.3 重视教学实践的作用。培养专业性、应用性人才一直都是中职教育主要目标,因此实践教学是中职教学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中职教育应当时刻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同时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必须结合专业性理论,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系统,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操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中职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和理论知识脱轨,必须做到和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中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认识实践、模拟实践和专业实践这三个方面。认识实践主要是通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来让学生对旅游行业和今后的旅游管理工作有了感性的了解,这样他们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去了解、考察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甚至去酒店兼职增加阅历。模拟实践是充分的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如导游模拟实验室、模拟餐厅等,配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能提高实习的效率,避免老师和学生在校企之间来回奔波。专业实践就是让学生去企业实习,去真实的场景中工作,目前专业实践的内容包括酒店实习、景区实习和旅游社实习,通过这3个方面实习内容系统性的掌握旅游管理的要领。
3、小结
旅游行业的高速的发展与快速的产值增长为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机遇。中职学校在对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时候一定要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这样才能使中职学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为学校和企业创品牌,为旅游行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国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这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新时期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述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各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太相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而言,都是根据各自的旅游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型环节是外国旅游本科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大学教育中有固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学分。在英国,一般旅游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会为第三学年学生提供48周的实习机会,且实习多在假期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公司等[1]。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安排为:每年4月,学生有3天时间可以接管酒店,为毕业生和酒店知名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三四年级的学生,你可以申请为康奈尔发起组织之一的任何一个饭店工作6个月;在酒店管理学院自己的饭店和高级管理人员教育中心,学生在平时或暑假都可以得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会计、前台、宴会等岗位的实习机会[2]。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积极发展短期的、应用型的、技能型的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旅游市场提供适应其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阶段时的必要举措。
目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各普通高等院校都有很多探讨,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模式。例如,有些院校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应用型”特征和专业岗位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构建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培养体系;一些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模式对其他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具有很好参考价值,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调研分析
旅游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如今,中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已经建立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起点,高职高专、普通本科为主体,并且涵盖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目前,多渠道、多方位、多种类、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形成[3]。
在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对培养对象——旅游专业在读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目标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对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为相关的旅游院校参考借鉴。
在中国“十一五”计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和中国旅游教育的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配合国家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安排,配合国家旅游局 “十一五”旅游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服务全国旅游院校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需要,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特组织了本次研讨会,以促进中国旅游教育和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讲话的精神;通报了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调查分析情况;总结“十五”期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会代表就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全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和评估、核心课程设置与关联延伸专业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硕士点建设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就旅游专业建设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并达成共识。本次会议是一次新时期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和指导专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会议。
二、主题报告内容
会上有4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4个报告全面客观、系统分析了中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考究了中国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走向,勾勒了中国旅游教育未来的发展宏图。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组长马勇教授的主题报告是《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马勇教授通报了新一届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后对“十一五”期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意见。马勇指出: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要认识到充分利用教育口各级别各种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如重点学科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建设、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等等;同时专业建设要与旅游行业有效接轨,充分接受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指导;积极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的研讨;设立《旅游高等教育通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信息交流。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田里教授主题报告为《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面分析研究了新世纪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系统剖析了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别从战略与战术层次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阐述,提出对策。结合评估具体的指标体系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旅游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必须按照大学的标准化培养目标与模式,不能一味屈就于企业的标准,必须保持知识的独立价值,高校旅游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培养制度。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高峻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的主题报告。报告依据历年统计资料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等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人才规划的的重点、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面向21世纪的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名俭副教授作了题为《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探讨》的主题报告。报告全面调研与分析了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介绍了目前唯一一项国家级旅游本科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成功创建经验,并为全国旅游院校建设精品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及实施工程计划。
三、会议主要成效
参会代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专业评估、专业拓展、精品课程建设、博士硕士点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探讨,基本达成以下共识:
1.重新定位旅游学科发展方向
会议认为,目前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有393所,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猛,在中国学科体系中已独树一帜,应该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规模不断扩展、旅游学术积累不断丰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和学科行为,使之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逐步成熟化。会议提出把全国旅游院校本科旅游教育分为应用型(技术)和科研型(理论)的两种类型,教指委制定相应的分类指导方法,把本科旅游教育与高职旅游教育在学科发展上加以区分。
2.制定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
会上讨论了由田里教授负责起草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评估方案初稿。会议认为,专业评估很有必要,既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水平的一次检阅行动,也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一次提升过程。专业评估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发挥其规范管理、提升整体实力的重要作用。专业评估标准要进一步作调整,兼顾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性。
3.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质量
会议代表希望,在教指委的指导下,提升教学、科研、师资、人才培养等专业建设质量。一是积极争取教育部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支持,努力申报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类专业发展资源,如国家(省)级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重点学科、品牌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名师、重点试验中心、文(理)科试点班等等。二是加强旅游科研,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各省市各类旅游科学研究项目,并积极参加科研成果的评奖工作,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整体实力。
4.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外合作
一是加强国内旅游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合作。二是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联合办学,创造旅游学校师生到境外培训、实习的机会。目前有很多旅游院校开展了非常有效的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港、澳地区的院校也有意与大陆院校进行广泛合作。三是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尤其要更注重与管理学科横向的合作,与历史、地理、经济等传统学科的合作,教指委将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推动二级学科领域的合作。
5.调控旅游院校的总体办学层次
一是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从战略上严格控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规模,保证毕业生高就业率和良好的专业形象。二是大力推进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院校积极申报硕士点,提升旅游管理学科形象。三是适度发展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科积淀和学术积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
6.建立高等旅游院校的交流平台
一是形成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中心的“旅游教育会议”制度,每年举办专业建设和发展研讨会,及时通报信息、交流经验、研讨对策。二是出版《旅游高等教育通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刊印;《旅游科学》等专杂志设专栏刊登国内外旅游教育和旅游学术会议的重要信息,加强信息交流。三是教指委旅游专业组建设“中国旅游教育”网络平台,展示成就,通报毕业生供需情况、国内外访问学者、博士后流动站等各种信息,整合资源,全国共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承担网站制作维护工作。
7.拓展旅游学科的专业延伸领域
目前学科目录“旅游管理”只有一个专业方向,从某种程度限制了旅游管理学科发展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在专业设置问题上,许多旅游院校做了不少探索,积极向休闲、会展、娱乐等领域拓展,实行校内的优势资源整合,突出院校和地域特色,创立特色品牌专业,如华侨大学整合体育系设立“运动休闲娱乐”方向,中山大学设“休闲与俱乐部管理”等专业。
8.建设旅游专业核心精品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的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和规范,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旅游类精品课程。会议提出规划,争取用3-5年内,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00门,校级精品课程500门。旅游涉外性强,专业标准应与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形成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核心精品课程体系;积极倡导开展双语教学,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接轨。
9.筹备旅游硕士研究生培养会议
一、体验教学的概念
体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了解身边的事态、亲身经历,能够通过自身的经历,再根据自身的感受来理解事物的本意。体验是人的一种内心的活动,是人对某一事物有着真实的感受并能够产生情感的过程,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会在心里留存记忆。
体验教学是教师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导他们感受、经历已达到实现了解知识并能够将其掌握的目标。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等三个方面。教师在开展体验思维教学的模式中,能够使学生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现存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当下很多的旅游管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的灌输、讲授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的都是课堂教学,主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已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客观理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自主性以及灵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升,这样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实践条件不足
目前,很多的高校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旅游专业的教学设备并不完善,有很大的缺陷。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投入不够,缺少多媒体设备、模拟实验室不完善,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的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条件来供学生体验学习,体验室的面积狭小,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由于教学设施上的不完善,严重的阻碍了体验教学模式的发展。另外,很多高校并不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实训基地建立的非常少,在平时的旅游专业教学中,基本上都是理论课,实践课一般都是在学生毕业实习时去体验,这样会导致学生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三)教学过程内容教材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旅游业日益发展成熟。但在高校中,很多的教师教学过程依然是讲台、黑板、教材和粉笔。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在课桌上一边听一边记笔记,不能使学生感受旅游的体验,教师没有将体验思维融入到旅游管理教学中。
三、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并进行实践教学。想要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一定要彻底改变教学模式。将一贯的传授式教学转变成体验式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及实践的过程。教师可以创造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实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学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创建模拟情境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前做好策划,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遵照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利用典型的案例,把学生带入设定好的事件中,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带动课堂的气氛,更能够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全面得到提高。教师创造模拟情境,可以选择探索性的案例或是描述性的案例,也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改造成一个情境,不仅嫩增加课堂的趣味,也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饭店市场营销》这一课中,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可以将成功的案例引入到教学中,1984年北京的长城饭店,在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把握住了机会,成功得到了接待团的公关营销,教师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传授学生,并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引导学生感受案例中的技巧、思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旅游管理的教学质量,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三)进行探讨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讨式教学与情境相结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教学,学生能够在小组中进行知识的交流、讨论以及分析,能够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理解有不同的见解,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在进行小组学习中,学生之间能够各抒己见,将情境融入到课堂上,使学生有更好的体验及感受,这样能够使学生的体验思维充分的被开发,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饭店服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特点来进行有效的分组,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能蚴寡生充分的参与进来,在模拟室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饭店服务的过程中,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运用相关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该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记忆理解知识点,更能够通过体验思维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虽然旅游就业形势尴尬,但旅游现实发展却如火如荼。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大陆全年国际旅游收入569亿元,国内旅游收入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16%、16.3%。2014年旅游接待总人数37.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3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8%、14.8%。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惠及民生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逐渐成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专业认同是专业凝聚力的象征,是专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大学生是专业认同的研究主体,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探索专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认同(identity)”一词最开始来自拉丁文idem,最早由佛洛依德提出,是指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者被模仿人物在心理上、感情上的趋同过程[2]。Wenger从5大维度对“认同”的概念体系进行解读,分别为经历、成员身份、学习经历、多种成员资格的连接、个体所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之间的关联[3]。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动态与静态角度对认同进行了解读:从动态角度看,认同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态度、情感乃至行为的动态移入过程 [4-6];从静态角度看,认同被用来形容主体与自身、被模仿群体中的成员或者周围环境之间在利益、目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倾向上同化后的一种状态[7]。国外学者将专业认同纳入职业认同范畴,国内专业认同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专业认同的概念[8-10]、影响因素[11-12]、提升对策[13-14]等方面。
旅游学科近年来开始涉及专业认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15]。孙琨等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会影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调研作者发现,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存在各年级之间存在差异,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改进建议[16]。张红霞等认为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包括: 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和专业选择4个维度,实习前后专业认同存在差异[17]。当前旅游学科内仍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专业认同研究体系,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深度不够,理论研究不足制约了专业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核心影响因素有哪些?作为专业认同的主体,基于大学生视角,如何提升旅游专业认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在参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现实,本研究初步设定了34个题目,包含了关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大部分情况,具体问卷内容详见表2。在问卷设计的基础上,研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现实情况,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题目为:您认为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
本研究设计的问卷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1);第二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本部分一共设计了34个问题;第三部分:半结构式访谈。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五分制量表的方法,以“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对应1~5分评估标度。问卷采用调查手段主要有两种:网上调查与实地调查。网上调查时间为2015.5~2015.10,同时以“滚雪球”的方式让本人的同学、亲属、朋友帮助收集问卷;现场调查主要集中在2015年3~4月,通过同学、亲属、朋友走访各大高校。一共收集到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问卷有效率为93.60%。
三、研究过程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首先对收集的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这是问卷分析的前提,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研究科学性与可信性,主要利用SPSS16软件完成。信度分析表明,调查问卷的Cronbach α数值为0.822。一般而言,当α≥0.70时属于高信度,0.35≤α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通过SPSS16.0对原始问卷进行降维分析。在指标选择上,首先删除任何因子载荷量上都低于0.5的变量X4、X11、X14、X16、X26,对删除后的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发现问卷的Cronbach α数值上升到0.858,KMO值上升到0.839,删除部分指标后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更好,更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前5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586%(>85%),基本能够代表原始问卷的大部分信息。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2所示。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问卷中的X5我的个性特征很适合在旅游专业学习与发展;X6我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X7我认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发挥我的特长与优势;X8我从来不感觉到旅游管理学习的乏味;X9我觉得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过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X10即使没人监督我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X25我经常阅读与旅游管理专业有关的书籍或专著;X28我乐于主动钻研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难点,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1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或者消极行为,因此对公因子F1命名为“投入度”。
X13旅游管理与我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我不感兴趣;X19有机会转专业的话,我会发展的更好;X24我真正想学的不是旅游,旅游专业也不是我自己选的;X27旅游管理专业没意思,让我感觉心情郁闷;X33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2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的是对本专业的兴趣以及忠诚度,因此命名为“喜好度”。
X12在以后工作选择中,我愿意从事与旅游专业对口的工作;X15我愿意向别人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和相关信息;X17我从内心已经非常主动地接受了旅游管理专业;X18我们旅游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X31我愿意在旅游管理专业上发展我未来的事业;X32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对我以后的发展很重要,能帮我实现理想;X34我喜欢旅游管理专业,并渴望在专业上学到很多知识,这些指标反映了从旅游专业学习中所获得的提升和发展前景,因此命名为“美誉度”。
X20我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学习旅游管理专业;X21学习旅游专业,我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X22我对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及专业相关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热情;X23我常有意识地将旅游管理所学知识及技能运用于生活中;X29我具备旅游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X30旅游管理专业为我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4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应了学生们自身学习与专业的匹配程度,因此命名为“匹配度”。
X1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X2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X3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渊源,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5上得分较大,反映了学生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程度,因此命名为“认知度”。
(四)专业认同分布规律
1.总体现状和各因分值规律。从指标维度看,得分均值最大为X33,表明学生不认同“我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得分均值最小的是X2,学生们比较认同“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从公因子维度看,公因子F2得分最大,喜好度对专业认同的影响较大,是影响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公因子F5得分最小,认知度对专业认同度的影响较小。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年龄较小,往往凭自己主观评价旅游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从深层次认知度视角评价专业。
2.性别差异。从性别维度看,不同男女同学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男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760、3.765、2.176、2.615、2.212;女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849、3.750、2.077、2.514、1.986。除投入度之外,男同学在其他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大于女同学。男同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相对较高。
3.年级差异。从年级维度看,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大一最高,大四最低。大一学生刚进入学校,对未来充满未知,对旅游管理专业充满希望与期待,专业认同相对较高;大四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总体上对旅游管理专业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同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挫折,导致了学生们专业认同普遍较低。
4.学校类别差异。学校类别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各公因子影响不显著,但从总体均值来看,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小于普通公办高等院校,普通公办高等院校小于民办院校。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过分强调实用主义在民办院校基本适应教学要求,但在注重理论基础研究与学科纵深发展的本科院校,过分强调实用主义不一定有利于专业认同的提升。
5.专业选择意愿差异。从专业选择意愿维度看,自主选择、父母意愿以及专业调剂等要素在不同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自主选择旅游专业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741、3.883、2.089、2.577、2.149;听从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选择旅游专业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3.292、3.000、2.286、2.833、2.111;专业调剂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920、3.418、2.338、2.389、2.000。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选择专业时较多受到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的影响,这种现象对于专业投入度与匹配度有较大的正向影响。自主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喜好度与认知度上得分较高。专业调剂的同学,在美誉度方面得分较高。
四、专业认同提升对策
本研究主要基于学生视角,通过半结构访谈,归纳总结他们眼中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对策。通过归纳整理,主要涉及到学校、教学方面以及学生自身,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图1所示。
图1 半结构访谈结果归纳统计
(一)学校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校方面主要责任包括:①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②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继续深造;③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顺序;④学校积极引导,增加专业宣传;⑤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改善专业认知;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启航工程等课程,落实到实处。其中认为“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占到总数的15.21%,认为实践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较多。
学科专业认同涉及范围较广,仅仅依靠学生与教师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学校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氛围,是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的外部动力。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所有专业都知之甚少,或者从长辈和社会上了解到相对片面的知识,因此加强对旅游专业的宣传,让我们了解最新旅游动态与发展前途,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现状,让我们形成自己想法而不是别人的看法,我认为学校应该努力创造这样的氛围。”
(二)教学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兴趣培养、提倡积极引导,加快实践对接:①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②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③课堂教学中增加旅游业发展前景的相关信息;④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利用多种教学设备;⑤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⑥高年级学生积极引导,深造学生给大家上课。其中,认为“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分别占到总数的9.13%、8.21%。
教学是提升专业认同的核心,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我觉得老师应该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多介绍专业益处,多让学生参加一些与该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可以邀请一些在专业方面有研究的人来为学生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三)学生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生自己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①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②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③填报志愿时应该小心谨慎。其中回答“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与“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的人数分别占到总数的6.39%、12.38%,大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意义大于课本理论。此外,学生们也认识到班风建设的重要性,一个学生认为“我从来没觉得旅游管理专业不好,但也确实激不起兴趣,没有班级学习氛围,没有朝气蓬勃的气息。我觉得班风建设尤为重要,班干带头作用十分重要。我真心希望旅游管理越来越好!”
虽然大学生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但他们却是专业认同提升的主体,他们的意见最有发言权。在教育产业化的宏观背景下,他们的回答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反映出学生的心声。当前旅游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实用主义”盛行,实用主义是否有利于专业认同提升尚有争论[20]。就业率成为评价专业的唯一标准,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如果专业发展仅仅靠就业率来衡量,那么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和一般职业技术院校基本没有区别。“实用主义”在专业教学中是必须的,但因该有所侧重,高职高专类旅游院校需要强调实用主义,但过度的实用主义在本科院校,尤其是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盛行实用主义,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失范。
五、结论与讨论
专业认同是专业凝聚力的象征,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借助因子分析法总结归纳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五大维度,结合半结构访谈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1.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主要分为“投入度”、“喜好度”、“美誉度”、“匹配度”、“认知度”5方面,喜好度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认知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较小。
1信息化相关含义解析
信息化主要指的是以当代网络通信以及数据库技术为核心基础,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各个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的人群工作、学习、生活、辅助决策等与当代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信息化使得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它极大的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尤其对于人类思维的改变,可以说,信息化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
2信息化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在我们周围所看到事物,其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教育领域,信息化的作用也得到体现,就以其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所产生的作用为例。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过程有了极大的改善,不仅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还能够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也更为丰富,不仅可以让新媒体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合理应用,而且还使得教学过程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信息化是时展的表现,是提高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有利保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要想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保质保量的人才,就必须充分地利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能够借助于教学资源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在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主要涉及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等。为了更详细地清楚地阐述在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策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3.1对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整个教学环节基本上都是围绕所设定的课程体系进行的,所以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化的发展为设定一个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课程体系奠定基础,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我们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展调研工作,借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成功的案例,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保证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的有效性。推进专业核心课课程改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旅行社虚拟运营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营销运营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3.2对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而很多的知识都已经过时,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脱节严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备运用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熟悉我国有关旅游行业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且熟悉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等等。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最新的教材,并且及时地调整课件里的内容,将旅游管理行业最新的研究成果添加到课件当中,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要,完成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需要。
3.3对教学方式改革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式主要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而实践课程教学课时则很少,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遇到问题时很容易慌乱。对于旅游管理行业来说,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而且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心态,保证他们在遇到实际问题以后临危不乱,从容地处理问题。而这就对当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授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技巧,锻炼他们的心态。所以,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找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3.4改变教学理念。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授课教师并没有把旅游管理专业当成是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来看待,所以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更倾向于“纸上谈兵”,并没有多大的能力。尤其是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容易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得到“生存”。与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相比,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更为重要,这就需要相关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能够相互之间传递信息、交流心得,这也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供了条件。
4结语
一言以蔽之,信息化是时展的表现,是提高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有利保障。如果结合信息化背景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不仅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需要,而且还可以改变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现在许多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偏理论轻实践。现在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缺口大,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约800万人。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12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400万人。所以,本课题对合川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人才培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访谈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问题。
1、文献资料法,通过利用知网查找文献,了解目前国内外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现状。
2、访谈法,通过对合川周边学校及本校旅游本科生的访谈,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与看法,以及学生期望的实践教学的形式、时间和组织形式。通过对合川周边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及部分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等进行访谈,了解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和旅游高校的人才供给情况。
(二)研究思路
本课题采用多维视角(旅游企业、学校、学生)对研究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及在校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进行调查,从实习及就业能力暴露的问题分析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分析了旅游实践教学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措施。
三、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2013年8月至12月对合川周边高校及其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调研;2014年7月至9月对北京国航万丽酒店、山东蓝海酒店人力资源人员进行访谈。对旅游企业及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一)对旅游企业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人脉关系,访谈北京国航万丽及重庆华帝王朝酒店人力资源及钓鱼城国际旅行社经理得知,他们在招聘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会依次考虑以下因素,学生身体素质、心里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沟通技巧。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是职业道德(敬业、服务意识、礼仪、诚信),身心素质排在第二,职业技能排第三。而学历及成绩排第八位。
由此可见,旅游从业人员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形象气质,并且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更适合进这行。旅游业从业人员一般都是从基层做起,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一定要敬业。旅游企业在招聘时候功利性都比较强,不看重学历而看重能力,大专和职高的学生相比本科学生更踏实,更容易为旅游企业所用。
(二)对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及教研人员调查现状分析
通过对合川本地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做访谈得知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缺乏硬件设施
高校实践教学条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财政投入不足,无力购置新的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先天不足;再者,由于旅游业日新月异,学校购买设备跟不上旅游企业设备更新,造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落后于企业的要求。
2、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不科学
不少学生反馈学校安排许多课程学了没有多大用处,比如经济数学等。
3、毕业生实习安排不到位
通过对毕业生的了解,发现许学校毕业实习都是放羊式管理,大都安排在最后一年,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而且有些学校专业实习计划没有规范的要求,不易执行。学生去旅游企业进行为期不长的实习,企业常把学生当作苦力,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降低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导致很多专业学生毕业后改行从事其它行业。
4、师资条件不足,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不足
学生反映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学历,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工作和过硬的行业岗位技能,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少,行业的影响力也无从谈起。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计划运行表中安排的实践教学常常不能落实,导致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即使安排了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也统一安排,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而,师资力量也制约着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硬件条件的建设
硬件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加大对实训室硬件设施的建设,满足学生数量。并且根据行业发展的速度,硬件的更新换代也要跟上。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三)完善产学研教育激励机制
1、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尽量给教师提供较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和政策,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为他们施展才华建造平台。
2、对表现突出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指导教师给予表彰,旨在形成企业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教师应结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考察本地旅游线路的组合及线路上的景区(景点)、饭店、旅游交通、导游过程、旅游购物商店等,使学生初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操作、管理环节和工作要求,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打下感性认识基础,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旅游业的特点要求旅游从业人员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对实验教学环节给予充分的重视,不断完善实验教学设施和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熟悉旅游业相关的业务,甚至熟练操作一些具体的流程。那么进行实验室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从业者的重要手段。对于高职学生,实验教学更应该加强。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喀什地区是维吾尔民族的聚居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具有开展民族旅游的丰富旅游资源。然而喀什地区目前的旅游业发展状况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许多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深层次的挖掘,没有很好地发挥旅游业作为“经济增长点”的优势。笔者认为,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低,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喀什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目的是为喀什地区景区(点)以及旅行社和酒店业输送专业人才,促进南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然而由于我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方面起步晚,底子薄,再加上资金方面的限制,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步伐缓慢。面对这样的形势,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人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就要勇于剖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一)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为饭店、旅行社、为景点景区输送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而许多院校旅游专业培养计划所列课程中实训与实验课时明显不足,甚至是缺失,如喀什师范学院的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例,理论课时和实践课之比为68:10,而且10个学时的实践课只是由两名带队老师带领学生到市内的几个景点游览,这种短时间和简单的景点串联显然不能实现其培养目标。虽然从2004年开始,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一直在做调整和改进,但到目前为止,实践性环节的总学时仍不及理论课程的15%,与专业理论课的比例大致是1:5,可见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二)实验室建设的缺失
当别的高校在进行旅游实验室建设体系完善和实验教学改革时,我校旅游专业面临的是没有实验室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所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已经成为制约该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技能方面培养的一个瓶颈,迫切需要解决。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涉及面广,要求能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验室种类也繁多,而经费问题常常成为制约高等院校建设旅游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三)师资力量的不足
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的特点,即除了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各种素质。换句话说,这些教师本身就应该是高级宴会设计师、高级调酒师、高级烹饪技师、高级导游员,或在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担任过总经理、部门经理,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这些对于旅游专业教师的高要求,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教师的挑剔,但它代表了旅游教育对于教师要求的趋势,是与社会的需求、专业的需要和学生的愿望相适应的。但目前从事旅游教育的教师,普遍存在旅游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与旅游教育的要求不对称现象,“双师型”师资人数离教育部要求的比例甚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较普遍,制约了旅游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旅游实验教学体系的缺乏
过去也认为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把实践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属课程,导致实践教学逐渐失去自身特点,这显然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需求。即使是在旅游类院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中,注重实验教学手段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模式,有研究表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饭店管理实验,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心智技能。而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还属于薄弱环节,处于前面所提到的“理论教学的附属课程”这一状况,没有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力图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方面有所突破尽一份力量,同时也想“抛砖引玉”吸引更多专家和学者和相关领导对该问题的重视和探讨,从而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为喀什地区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心智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一)明确实验教学的战略地位
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综合型学科,对一些旅游必备的行业素质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因此,必须打破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程的传统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明确实验教学的战略地位。
(二)严格定位,修订教学计划,整合实践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由于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设计都是有区别的,基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处于高职高专这样一个层次,培养目标定位为:为旅游相关行业提供一线员工或基层管理人员,重视学生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塑造。
依据确立的培养目标制定好实践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要体现层次性,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操作到职业综合技能培养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实践教学的层次以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科研性实验为主,使实验内容自成体系,后一层次以前一层次为基础,每一层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不同,涉及到的课程以及教学计划要与之相适应,切实起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作用。
专业理论课中的实验课和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课,可以通过整合的方式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设置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在实践课程的总量和环节方面要与专业理论课程并重,要尽可能使学生深入到旅游的主要环节中从事实践活动。
(三)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各类实验教学基地是整个实验教学的载体。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基地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指各类实验室和学校自办产业。实验室的建设要遵循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经济实用原则和产学研结合原则,结合我院的实际,建设一个能够体现现代旅游的先进理念的和一定规模的旅游综合实验室。虽然各个高校的旅游实验室建设各有特色,侧重点不同,但总体来看主要包括: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和形体(礼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依据其培养目标配备相应的仪器和设备,成为旅游专业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合作交流、社会服务等的重要阵地。那么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民族学生较多、汉语表达能力欠缺的实际,对旅游实验室的建设还可以再加入汉语言教学实验室这个部分。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的限制,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分期、分阶段进行,先建立较为重要的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和形体(礼仪)实验室,以后可在此基础上继续建设,不断完善。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学校可以和喀什市知名的旅行社、酒店以及景区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努力促成“产学”结合、共享资源,打造我校在以上三个专业方向上实训基地,这样做既有利于学校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也有利于为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和深造提供场所和有利条件。
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不拘泥于形式,除了借助于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的这些企业现有的实体之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和国内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优异成果的一些经验。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就以培养酒店高级管理人才著称,学院的建筑都是按照星级酒店的模式精心规划设计的,校园中有两座供师生课间休息享用的咖啡厅和七间不同风格的餐厅,它们既为学生提供用餐与服务又是教学场地,学校没有一名所谓“食堂”职工或厨师,学生要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在一旁指导与授课。每期毕业生PARlY也是由学生自己策划,会场布置总是新奇美妙。这些都是充分体现了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理论结合实际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的办学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再比如吴水田,陈平平在其文章中提到的广州大学城广之旅实验旅行社,是校企合作下的结晶,在合作和运营中十分重视学生参与,创新了运作模式,即以“校企投入,企业化操作,专业指导,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二三”运作模式,体现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借鉴。
(四)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教师队伍建设是旅游专业实验室建设成功的关键。如何加强旅游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来说,“请进来”就是邀请行业精英和操作能手到学校来进行示范教学,这些行业精英和操作能手可以从与我校进行合作的优秀企业员工或是管理者中选出,可以作为“校企合作”的一个项目,教学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场地的选择也不要只局限在学校的实验室,这样既能够降低教学成本,也加强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为其就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可以定期与其他院校优秀的同行进行经验交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送出去”就是对于旅游专业教师的再教育,目的是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可以有计划的派出教师到全国知名的酒店、国际旅行社或风景名胜管理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或者是到合作企业中兼职或调研,使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通过“请进来、送出去”这种途径,有利于建立一支技术优良、专业素质强的实验教师队伍,让实验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五)建立完善的实验制度体系
实验制度体系主要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运行制度、安全制度、文档管理制度等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制度体系能够确保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具体而言,就是结合我校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和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规范化、网络化管理,同时对有条件的模拟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另一方面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方面,主要是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和建设、校企合作以及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对学生、教师、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的制定。
中国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这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新时期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述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各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太相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而言,都是根据各自的旅游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型环节是外国旅游本科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大学教育中有固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学分。在英国,一般旅游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会为第三学年学生提供48周的实习机会,且实习多在假期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公司等[1]。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安排为:每年4月,学生有3天时间可以接管酒店,为毕业生和酒店知名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三四年级的学生,你可以申请为康奈尔发起组织之一的任何一个饭店工作6个月;在酒店管理学院自己的饭店和高级管理人员教育中心,学生在平时或暑假都可以得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会计、前台、宴会等岗位的实习机会[2]。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积极发展短期的、应用型的、技能型的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旅游市场提供适应其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阶段时的必要举措。
目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各普通高等院校都有很多探讨,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模式。例如,有些院校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应用型”特征和专业岗位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构建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培养体系;一些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模式对其他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具有很好参考价值,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调研分析
旅游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如今,中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已经建立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起点,高职高专、普通本科为主体,并且涵盖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目前,多渠道、多方位、多种类、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形成[3]。
在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对培养对象——旅游专业在读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目标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对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为相关的旅游院校参考借鉴。
在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在高考选择旅游管理作为自己的专业主要是出于爱好和兴趣,占总人数的41%。并且男女生比例达到7:93,主要是女生喜欢并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
作为大三的学生,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未来并不看好,认为旅游行业累、不稳定的占了一半以上。可以看出来到学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与外界的接触,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有所改变。
由于旅游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上急剧增长,知识和技能上逐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明显跟不上市场不断提出的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表现在:知识陈旧,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对旅游管理的应用认识不够,认为学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伺候人,就是为别人服务,端盘子、洗碗;不能迅速解决实际工作中随时遇到的难题,实践能力不强[4]。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旅游管理开设的课程提出了许多想法和建议。在调查问卷中,对回答“大学已经学过的课程感兴趣的课程有哪些?”这个问题上,有25%的同学选择了礼仪课,29%的同学选择了中国旅游文化,21%的同学选择了英语,20%的同学选择了餐饮,可以看出实践类的课程更加吸引学生。对于回答“有没有什么知识是你非常感兴趣,而我们的教学计划里没有的?”这个问题时,16%的同学提出想学习小语种类的课程,还有17%的同学只是提出想学习实践类的课程。在回答学习感到吃力的课程这个问题时,有19%的同学选择了高等数学,35%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学,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学功底比较薄弱。
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没有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占26%,对未来的工作问题,有38%的学生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也有26%的同学选择了“走一步看一步”。
在调查问卷中,学生中有70%的同学愿意和老师谈谈未来的职业规划,但是不知道哪些老师能就这方面沟通,这表明了学校在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方面做的还很不到位,老师也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调查问卷统计以及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更新培养观
转贴于 念,实现由培养以专才型人才为主到培养以通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改革培养方式,实现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转换培养体制,实现由封闭式培养向开放式培养的转变。旅游管理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实践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开设一些模拟实验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
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调研对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构想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设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努力探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新,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能力评估系统;将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人才培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一)构建四阶段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学术”四阶段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第四学年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通过四年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1.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某项课程的研究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
2.重视英语口语交流和表达和计算机能力培养。开设各类英语口语课,如基础英语口语、专业英语口语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另外,鼓励学生经常到学校“英语角”锻炼和提高口语能力。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设计》等课程中注重实践环节,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多引入探讨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方法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的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发展。使用案例讨论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和参与精神;运用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地教学,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实务感;引入角色模拟教学法,可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采用专题研讨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探索精神。[5]
4.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其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有真实的认知。
(三)建立导师制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很多实际问题愿意和老师沟通的现实,应抓紧建立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等问题进行引导,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的对策,力争缩小导师制的生师比例,进行学生与导师的情感体验互动和思维模式互动,真正为学生“解惑”。
(四)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院校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从相关学科通过一定的短期培训或自学方式转入本专业的,所学知识不系统,再加上没有从事过实际旅游工作,很难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更谈不上承担大型的科研任务,必将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目标[7]。因此,要求旅游院校推行“双师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旅游院校也可以从旅游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增加专业课“现场教学”的学时比例,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突出外向性特色。
参考文献
[1]舒惠芳,石强.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5):91- 93.
[2]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179-181.
[3]陈健平,黄安民.浅析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旅游职业化——以华侨大学旅游专业大学生问卷调查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49-253.
[4]周旗.河南省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2000(3):93-95.
在专业人才教育方面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为重要,而实践教学目前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并未得到全面的发展,该专业学生的实习效果不太理想。一方面旅游行业相关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也不愿意到旅游行业相关单位实习。即便如此,旅游管理专业按照教学计划必须要设置实习这个环节, 但是这样的实习效率不高。
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潜流失现状
(一)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行内就业率低,流失率高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的旅游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2013年10月1日)新旅游法出台后新疆旅游行业内部得到了全新的改变。在业务和法规方面以前没得以解决的问题都得以解决了。旅游业有可以依靠的法律了。国家旅游局2014年7月7日的《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高职高专等院校1068所,其中147所院校既招收本科专业,也招收专科专业,中等职业学校933所。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旅游相关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招生167人,毕业115人,在校57人;硕士研究生全国招生1569人,毕业1317人,在校4742人;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共招生5.34万人,毕业4.54万人,在校20.12万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共招生11.08万人。其中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788所,全国共招生4.61万人。中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全国共招生12.30万人,毕业10.88万人,在校31.87万人。虽然对专业人才教育数量明显增加,但是专业人才到相关行业就业数量没有明显的增加。我国旅游从业人员中旅游专业人才比例偏低。据统计,旅游饭店中仅有36%的高层管理者所学专业与旅游相关,中层一级的管理者相关专业比例高一些。旅行社旅游专业人才比重较高,超过了总量的一半,旅游景区中非旅游专业占81.7%,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中非旅游专业高达90%。因此,旅游业急需大量的有旅游专业背景的人才,否则将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二)缺乏专业优势,行业风险太大
本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面比较广,但不是很精通。有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的上岗要求跟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面广,但不精通冲突。虽然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但是专业技能方面本专业的学生跟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没有太大的可比性。所以在专业优势方面本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太大的专业优势。另一方面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不是很稳定,本专业的毕业生一毕业就能进一个较大的旅游机构是相当难,中小性旅游相关机构的发展前景不是很稳定,时刻存在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因为旅游行业在各方面的风险也很大。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所以就算毕业后找到一份相关行业的岗位,但是稳定性没保障。因此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进旅游企业就业的意向率不是很高。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影响因素的调查
(一)问卷调查
问卷所涉及到的是新疆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分别发放为新疆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毕业生,新疆财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民语言班和汉语言班150个人,新疆大学民语言班和汉语言班150个人,新疆农业大学汉语言班150个人,新疆师范大学民语言班和汉语言班150个人。一共600份问卷。
(二)问卷的统计分析
论文的数据依托使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针对于新疆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应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及关于本专业教学课程设计方面的意见。问卷发放600份,收回的有584份,收回率97.33%,。调查问卷中的每一道题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对旅游相关行业的看法有关。数据统计如下所示:
表1所示,本专业高考填志愿自己选的占42%,被调级的或者对本专业没有基本了解就选本专业的占58%.分析上面的数据可以得出,填高考志愿报名本专业的学生不到一半。分析上面的表可知,一半以上的学生虽然报名的不是本专业,上专业后还是会对本专业抱有希望。这说明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
分析如图可知,上本专业的学生一半以上的职业证书导游证,没有导游证的占少部分。这说明学生毕业之前为了就业择业做准备,巩固自己的专业技能。
分析如表可知,本专业的学生有酒店工作经历的占大部分,可以得出本专业的学生在工作经历方面跟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冲突。本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和旅游行业直接相关的职业所占的比率不大,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其他行业,从而得知本专业的学生潜流失的关键在就业意向问题上。
从上面的表可得,本专业的大学生虽然学的是旅游专业,但是毕业后选择跟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的比率不到一半。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意向偏向于事企业单位。选择跟旅游业直接相关的工作的仅有10%. 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趋势以稳定的工作方向所占的比率比较大。因此旅游行业的波动性和跟本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之间产生矛盾导致人才潜流失。
从上面的图可得,本专业的学生所考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里面导游证的比率最高。这说明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旅游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职业资格。
从上面的表可得,学生对课程设计的意见和满意度。主要问题在于学的广泛而不精通,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因此在就业时显现不出专业优势导致人才潜流失。
从上面的图可得,本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还是不愿意去酒店工作,从这数据可知,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上的明确区别。虽然酒店也是和旅游业相关,但本专业的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酒店就业。
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根据以上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专业人才潜流失的原因在于以下三大方面:高校的教育模式,旅游业自身的原因和学生的择业。
(一)高校教育模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的影响
旅游院校是为旅游业提供专业人才的主体。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是连接高校与旅游企业的桥梁。高校的教育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人才的择业和就业。
1、培养目标缺乏专业特点
(1)专业课程设计跟其他专业没有可比性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跟酒店管理,饭店管理,旅游酒店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没有太多的区别。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各个二级科目培养层次上没有体现各自的培养目标。学校跟不上专业课教材的更新速度。专业课教材选择上没有跟变化同步。导致很多专业课程的内容,行业发展趋势,最新变化等跟专业密切相关的信息没有传输给学生。
(2)老教学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很多专业课实际应用性很强。实验课的时间该占大部分时间,但是因学校的设施设备,实验室条件等原因教学还是在课堂上讲理论为主。学生的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动手能力未达标。
2、教师团队缺乏专业技能提升培训
由于新疆旅游业比我国其他地区起步的较晚,缺少有实际经验的教师。高校教师的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是教师的实际操作经历不是很多。专业课教师任职没有相关实际工作经历要求。教学之前学校不会为教师提供实际操作和培训的条件。教师的大部分培训是理论培训,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有实际操作培训师几乎没有的。导致教师团队的专业技能教育上的弱点。
3、对实习单位的选择不够重视
实习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过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实习更为重要。学生通过实习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毕业后的就业和择业打基础。但是高校对学生的实习安排与管理不够重视。有些学校虽然给学生联系了实习单位,但是岗位和环境是否符合技能培训上的要求,实习效果和质量是否能够保证,实习期间学生的权益是否得到保护,都未做深入细致的调查。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的实习单位是酒店。而且实习内容,实习期间的技能训练的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实习不是很理想。最终变成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误区,离校就业时不考虑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
(二)旅游业自身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的影响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持力度。 旅游行业竞争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开发利用是旅游行业生存的保障。但是行业发展的不稳定性,管理中的各种缺陷导致行业中的专业人才的流失。
1、行业发展趋势不稳定
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算是比较热门的一个行业。但是旅游业是一个很脆弱的行业。它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约束。旅游的老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不管哪一个因素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行业。旅游业的发展这六个要素的相关条件都同步的时候才能实现稳定的发展。除了旅游业本身的这些因素之外,行业法律法规,新业态都会直接影响旅游业。在新疆这些因素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更为明显。虽然现在新疆旅游业的淡旺季区分慢慢淡化,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在各方跟国内其他省份相比相对不稳定。
2、没有明显的学历优势
旅游业相关岗位大部分是服务行业相关部门工作。比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在旅游业就业的大部分大学生在学历层面上没有明确的区分。这是一方面是行业性质所确定的,另一方面是行业管理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大部分本科生毕业后更是不愿意到旅游业相关部门去工作。加上旅游业相关岗位工资待遇,福利水平跟其他行业相比处于偏低水平。所以大部分毕业生宁愿在一个用不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岗位上也不愿意到薪酬福利不太好的能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岗位去工作。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择业情况对潜流失的影响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潜流失与学校培养模式,旅游业自身的原因等以外还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少观念认识的误区以及能力缺乏等主观原因。所以存在着专业人才自身制约的因素。
1、对稳定工作的青睐
大学生毕业后一方面是因父母亲对他们稳定,体面工作的要求,很难能选择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旅游业相关部门工作大部分是企业。加上这些旅游业相关企业的知名度也不高,旅游行业的波动性较大,大部分学生希望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所以在旅游行业就业在很大的程度上考验毕业生的择业观。
2、实习期的认识误区
学生在实习期间对相关行业,相关工作的认识不够,甚至对本行业产生反感,不认可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如果对本行业产生好感和认可实习学生很有可能办完毕业离校手续以后在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里面在自己的实习单位继续工作的基本上没有。是因为学校在实习环节对学生了解行业的指导不够,导致学生还没做出就业行业确定之前就对旅游行业工作失去信心。
3、缺乏旅游行业工作适应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比如,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人机关系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服务意识,礼节礼仪等方面还是很欠缺的。这些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关键能力,学生必须在这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才能感受和体会它的重要性。而这些能力的具备和适应,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事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问题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问题的解决从学校,行业管理和学生自身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校应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的整合对策
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出更优秀的旅游业人才,高校需要不断地探索。需要不断地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旅游院校的教育经验。从而培养出符合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1、设计具有专业技能突出的课程
高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偏向各个专业自身的特点,突出专业技能。比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客房知识,前台管理等方面的认知度和旅游管理专业相比更系统,扎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综合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旅游行业方面的知识还是不够。专业技能不突出。
专业课教材选择方面,多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时刻关注行业发展趋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教育跟旅游业的新变化同步。避免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踏进工作岗位以后迷失方向,不懂自己所学专业所属行业的状态。
2、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环境
(1)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老师的授课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提出的问题不在于寻求唯一标准的答案,而是考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与能力。教学中应该加大参与访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践动手等课程的比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充分发挥现代各类信息来源主体的作用,如微信公众平台,旅游信息网站,多媒体教室,旅游类报刊杂志的宣传作用,大量增加学生的课外读物,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发关注旅游业相关信息和新闻,改善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这样学生既对相关课程深入理解,也能增强自信心,开拓视野。举办各类与旅游行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技能训练和比赛,让学生练出扎实的基础功,为将来到旅游相关单位实习打基础。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
3、加强教师团队技能培训和提高专业课教师任职资格
旅游管理专业实际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的培养跟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师的授课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学校得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任职资格。学校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定期给专业课老师进行技能提升培训。
4、做好实习管理工作,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1)建立诚心稳定的实习基地
一般来讲,比较成熟的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在经营管理上,服务技能上都要比较健全完善,标准严格的制度,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对实习生比较重视。学生在此实习可以学到更为规范的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意识。另外经济效益好的实习单位可以为学生实习所做出的贡献支付合理的报酬,对于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也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建立诚信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保障实习效果和质量的首要前提。
(2)注重学生实习心理的疏导
学生开始走上工作岗位,心理准备不足,在人际关系,劳动强度,心里落差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学校应该选派比较有经验的教师到实习单位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上的难关。让学生明白任何一项新的工作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个人获得经验,展现才能的机会,又是旅游业考察,选拔人才的绝佳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还可能会遇到不少压力和挑战,实习带队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让学生摆正心态工作,不受负面因素的干扰。学校领导有机会也应到实习点看望和慰问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怀转化为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3)严格实习管理制度
现在的学生普遍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有的依赖性很强,有的自私自利,有的自律不严,有的怕累怕苦。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实习的进行。实习的过程中,遇到点挫折和不顺,就会表现出悲观失望,心里不平衡,想放弃实习,甚至带头闹事的情况。所以,建立和完善实习管理制度,是确保实习安全有序,高质量高效率的进行的依据和手段。学校应该根据实习的规律和培训要求,制定系列配套的实习管理制度。如,实习管理办法,实习手册,实习规范和考核标准,实习考核奖惩制度,实纲,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实习合同等。有了完善的制度,重点在于执行。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学风,否则再完善也是一种摆设。
(二)旅游业自身应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潜流失整合对策
旅游企业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事业成就的平台,应该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利用及开发上更好的去完善制度,开拓渠道,当今旅游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业的主力军旅游企业应该注重吸引人才,利用人才,开发人才,激励人才,企业能把人才留住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真正的赢家。
1、提高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完善管理体制
大部分毕业生青睐于稳定的工作。所以旅游企业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实现给旅游业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稳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以及福利。完善行业的管理体制,实现管理系统化。降低各类旅游业相关投诉,事故等的发生率。比如,导游和旅行社的劳动关系中必须签订用人合同,保护导游人员的合法权益。酒店试用期的监督等。
2、实现专业人才学历分级
因旅游业的特殊性在旅游业工作的在岗人员的学历级别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分级。为了减少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潜流失旅游相关部门,旅游企业等在招聘人员过程中对学历级别的要求要明显体现出来。到单位以后的工资待遇,提升等方面考虑各个学历级别上的区别。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和报考资格按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进行调整。旅游业是更新速度最快的,体现时展变化的行业。所以对于职业资格的要求与时展相适应是必然条件。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对人才潜流失整合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保证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受过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无疑是具有深厚发展潜力的员工群体,是旅游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旅游人才的主要储备。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人才储备的角度来看,旅游业的发展前景都是十分广阔的。
1、正确认识旅游行业和自身优劣势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作为旅游业专业人才首先得正确理解旅游业,对旅游业有个全面的认识。突破对旅游相关行业的误区。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对行业的观察不够加上专业知识不扎实,繁衍自己对旅游业不正确的认识。所以不管是就业还是择业首先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旅游业有准确的定位。在校期间多关注旅游业发展情况,旅游业各类信息以及新闻。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巩固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学历优势可能显现的不是很明显。其实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完全可以转换一种思想,基础的工作暂时体现不出学历的重要,积累的知识是为了以后能在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本科生现在已经具备了过硬的理论基础,再积累扎实的实践经验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观念和思维上的转换时很重要的。
2、全方位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跟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偏高。所以本专业的大学生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己各方面的适应能力。
(1)沟通能力
在对人提供服务的旅游业工作,善于沟通交流是最基本的能力。本专业的学生应自觉树立沟通意识,掌握沟通的原则,懂得沟通的礼仪规范,灵活运用沟通的语言技巧,提高自己的交往艺术水准。在工作中能与客人,上级,同事进行良好的交流,为事业的稳步发展尊定基础。
(2)团队意识
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以团队形式运作的,一个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已经成为人才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旅游工作者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步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服务效果。旅游业的工作必须是人与人合作进行,才能使管理效益达到最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树立强烈的团队协作意识,为事业的成功提供支撑。
(3)心理素质
由于旅游服务工作突况多,所以对员工心理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挑剔的客人,好面子的,无礼的,粗暴的,严厉的等等各种客人。都需要员工以礼相待,灵活应变。
(4)人际关系
能够被周围的人接受,并与大家轻松快乐的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首先要摆正心态,不要觉得自己学历高就不把别的员工放在眼里,也不要因为自己社会阅历较浅就自卑怯懦。应该虚心学习老员工的长处,认证听取领导的建议,保持应有的谦虚和尊重。做事不卑不亢有原则性。这样很快就与大家成一片,融洽和谐的工作。
六、结论与展望
(一)新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技能不突出,学校对学生的实习环节不够重视。在校的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培训方面学校没有具体的计划。
旅游业自身原因主要是行业发展不稳定性和行业工作人员学历等级没有分明的等级分层和旅游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以及福利保障没有实现。
学生对于学习机会不珍惜。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旅游行业工作存有成见。这些学生的心态不太端正,专业思想不够牢固。在学习时的态度比较倨傲,使学习时间过程仅仅成为一种完成学业的形式。
(二)结论
高校应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综合能力培养,职业素养造就,实习管理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旅游行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 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