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18 18:28: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篇1

湖南农村人居环境在的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村发展水平五大系统。1本研究数据取来源于1991~2011年的《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通过走进农村进行实地考查,对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有更直面认识后,结合数据分析的结果对目前农村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存在的问题作详细分析。

·农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但土地浪费严重

据图1可知,农村居住条件得分由1991年的0.0713上升到2011年的0.1l42,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贡献逐年增长,成为第二贡献因素。这源于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村经济在政策鼓励下快速发展,农村居住条件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人均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由1991年的43.02元/人增加到2011年的152.60元/人,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逐年增加,房屋内置水平提高;人均年末住房面积由1991年的22.58平方米/人增加到2011年的40.18平方米/人,尤其是钢筋混泥土结构房屋人均占有量发展较快,2011年是1991年的8.5倍,住房条件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结合湖南省农村的实际情况可知,尽管农户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土地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相反土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旧房闲置,布局分散等问题广泛存在。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质量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贡献由1991年的31%下降到2011年的19%,成为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湖南省自2000年开始退耕还林试点,2000年造林面积为5.15万公顷,2005年为13.65万公顷,退耕还林取得较好成效,但是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日益严重,2011年的农药、化肥、薄膜使用量分别是1991年的1.8、1.6、2.2倍。水旱灾害受灾面积由1991年的1637.5千公顷增加到2011年2589.88千公顷。农村面污染已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得分由1991年的0.0375上升到2011年的0.0618。有效灌溉面积、通汽车村数、自来水受益村和通电话村数2011年分别是1991年的1.03、1.07、2.47和2.56倍,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但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贡献仅12%,综合发展水平较低。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下降,服务人员学历偏低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分由1991年的0.0606下降到2007年的0.0507,递减率达20%。农村医生与卫生人员数由2000年的68135人下降到2005年的38547人,实际医疗服务水平较低;而湖南省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总体上学历偏低,高学历人员不多。湖南省农业领域缺乏高技术人才,技术推广人员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集镇文化中心由1991年的938个上升到2011年的1403个,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及农业事业费由1991年的8.8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20.98亿元,国家对农村逐渐加大支持,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物品配置。

·农村发展水平较高,但非农产业污染严重

农村发展水平较高,其是推动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贡献因素。农村发展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贡献长期保持在36%左右,是五大系统中贡献最大的因子。湖南省1991年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50.94亿元,到2011年为545.38亿元,农村发展获政府大力支持。人均纯收入由1991年的688.91元上升到2011年的3904.2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由1991年的62.27下降为2011年的49.60。农村居民生活逐渐宽裕,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其中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与农村总产值的比例由1991年的0.408上升到2011年的0.715,这些都表明农村非农行业对农村的发展贡献很大。但在农村发展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非农行业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对策

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既要突出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其长远发展和特色。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科学搞好村庄规划,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立足村庄已有房屋、设施和自然条件,通过政府帮助与农民自主参与相结合的形式,分期分批地有序改造,尽量不增加或少增加农民负担。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循环经济。对于目前的农村而言,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首要对策。其既能发展生产,又能避免污染农村环境。农药、化肥的污染问题是普遍存在于广大农村的一个自然生态环境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逐步改变传统农业中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生产方式,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科研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广和创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方法。具体而言,要重点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实施生物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和环保型农业。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农村的污染得到有效解决。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与城市差距最大的部分是农民直接接触到的基础设施和农村的人居环境。要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制定道路交通治理规划。应参照合理的治理原则,针对该村道路不成系统、交通不畅等现状问题,对现有道路进行整修充分利用现状条件,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道路网格。二是完善供电网络系统。更新老式的高损耗变压器,推广使用节能灯具,规范低压配电线路的布线。三是有效利用能源。充分运用大自然给予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有效利用土壤和植被,发展高效系统,使用对环境无害的材料,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促进废物再生利用,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等。

篇2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我国特殊地理国情,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较为明显,而且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农村发展的滞后,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的淡薄,小农经济意识越来越农,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恶化不断加剧。

1我国农村环境现状

建设部于2005年5月组织开展了《村庄人居环境调查》,对全国9个省市的43个县(市)、60个乡镇的74个村庄的供水、排水、农民住宅、供电、通讯、环境、交通、防灾、供气与供暖、规划与安全等13类,共105个项目进行了入村入户调查。调查显示;40%的村庄没有自来水,其中75%的村庄在粪坑或厕所旁打井取水;40%的村庄道路雨天“出行难”;40%的村庄存在路面比室内地平高的情形;50%的村庄夜里进不去;60%的村庄没有村民聚会的公共活动场所;90%的村庄使用传统旱厕;90%的村庄垃圾随意堆放,没有专人管理;

2 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2.1农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生产和生活用水受到严重污染。我国农村饮用水符合农村饮水卫生准则的比例为66%,还有34%的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准则的要求。

2.2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威胁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人居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并不仅仅是恶性肿瘤,还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病、皮肤病、胎儿畸形和死胎等等。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25%的疾病和死亡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全世界每年死亡的4900万人中3/4是由于环境恶化所致,其中儿童是环境恶化的最大受害者。

2.3生态破坏导致生态移民的出现,影响农村稳定

据世界环境监测中心报告,自21世纪起,腾格里沙漠先后吞噬了数万亩农田、近百个村庄,当地群众成了“生态难民”。将在未来10年内被迫生态移民20万,山西省将在未来5年内被迫生态移民40万。

2.4农民意识的落后,受传统文化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等历史原因的影响

我们现在很多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还缺乏生态环境和生态消费方面的知识,加上受传统文化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等历史原因的影响,特别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教育贫乏,加上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造成了小生产者的观念和心理在我国农民思想中普遍存在。

2.5 “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的不当使用

农药、化肥、地膜等“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的不当使用,带来了农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3 人居环境优化对策

3.1政府帮扶

各级政府为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首先根据公共产品外溢性对农村公共产品作分类,确定提供方式。对只有外部收益没有内部收益的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承担;对既有社会收益,又有农民个人受益的准公共产品,需要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政府和农民个人共同承担;对外溢性较小的低级公共产品,由政府出面组织,由农民集体提供。

3.2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3.2.1合理规划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学提出了从乡村景观资源识别、利用、开发角度出发,规划划分人类对不同乡村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和干扰方式,通过进行乡村景观的合理规划、整治和建设,提高人类行为与乡村景观环境的相容性,进而推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3.2.2尊重乡村传统

尊重乡村传统的聚落成员之间形成的相似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在村庄撤并过程中注重保护村庄可识别性和村民的心理归属感。

综合考虑村庄的发展条件、发展潜力和地质条件等各种因素,确定现有村庄的空间布局。按照“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的思路,优化村庄布局,明确中心村和基层村的布点。

3.3城镇体系总体规划,防灾减灾规划同步进行

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衔接,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相配套,努力改善村庄的交通条件和水环境质量。同时与防洪防台等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相衔接,提高村庄防灾抗险能力。

3.4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安排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医疗、文化、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建设研究教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城市近郊区,可以依托城市解决;远离城市有条件的地区,距离相近的乡镇可以联合建设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共建共享水平。在设施配置上重点向中心村倾斜,完善中心村的功能,强化中心村对基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 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大国,农村村镇人居环境的建设对于整个社会人居环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面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叶齐茂等.村庄人居环境调查[D].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5(1).

篇3

一、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概述

1、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的概念

(1)美好乡村建设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而“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美好乡村的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乡人民的共同福祉。

美好乡村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又“美”又“好”的乡村。所谓“美”,主要体现在乡村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具体表现为乡村的生活美、自然美、环境美、特色美;而“好”则是内在的,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等措施,来最终实现乡村的宜居、宜业、富裕、文明与和谐。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地,也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的关键在于“人”,农村人居环境是以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物质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的空间场所,包括农村环境、文化交流、生态保护、社区交往等方面的要素。它是以农村为特定区域,以农村居住人群为主体,以农业为对象的半人工化的人类栖息活动的地理空间;是由多个乡村空间聚落形态和多种生态环境要素、生产要素、生活要素、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等镶嵌于一体的生态与人文经济社会系统;是城市向自然过渡的半人工化生态环境。

2、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

(1)美好乡村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战略背景

美好乡村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可以保护农村原始山水田园生态资源,构建绿色乡村体系,形成生态宜居农村新亮点;美好乡村建设可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创收,改善落后的生活环境,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美好乡村建设有助于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各地民俗文化,拓展农村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总之美好乡村建设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战略背景。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美好乡村,首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关系到美好乡村建设的好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安徽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在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部分地区在建设新农村之时,政府通过整治农村土地、改造农村危房、保护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等方式,保障了村庄规划的落实,有效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也为美好乡村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美好乡村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最终结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支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保证。

二、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开展村庄整治的面不广,力度不大,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相比于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和迅速变化的城市面貌,县域农村的村庄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差距依然呈扩大趋势,农村人居环境未得到良好改善,美好乡村建设之路还很艰辛。

据调查,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仍十分普遍,农村人居环境环境质量较差。此外,农田化肥、农药及畜禽粪便等污染也很突出,饮用水质量难以保证。“脏、乱、差”既影响村容村貌,妨碍生产,更给村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不少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都很薄弱,他们仍保持着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在投入美好乡村建设的队列中的积极性不高。

2、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1)人居环境规划体系不健全

随着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规划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实施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很多规划不是十分明确。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农村生活背景较少,使得部分规划脱离了农村实际情况,或者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起不到多少实质性作用。此外,很多乡镇的规划基本相同,没有因地制宜的指导意义;就是有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其执行力度也不够,有些地方忽略了规划的细节方面,缺乏长期有效的维护。

(2)资金来源资金投入太有限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投入主要是面对城市建设,农村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基层政策微薄的资金投入和农民自己集资。由于基层政府筹集的资金有限,农民收入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3)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很不足

由于农村财政投入有限,基层干部和农民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意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基本都放在发展经济上,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很少。有些农村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比如为了吸引一些小企业、加工厂的加入,当地政府对企业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噪音、病菌、烟尘、垃圾等的要求很低,这些小成本企业基本上没有防护和治理措施,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4)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太落后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堆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十分普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仍然存在着基础性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问题。比如安徽省肥东县元瞳镇80%以上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0%以上的村庄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几乎100%的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村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威胁,美好乡村的建设也受到很大影响。

(5)农民参与建设热情不高

现如今农村中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缺乏认识与了解,而农村中剩下的一些老人、妇女、小孩文化层次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对美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农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消极态度使得美好乡村建设缺乏人员支持而举步维艰。

三、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

1、制定科学村庄规划,保障规划贯彻落实

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与美好乡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作为指导和规范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保障。在编制村庄规划时,既要充分考虑广大村民在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上的要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又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区域差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地域特征和规模,采用拆迁新建、改造提升、旧村整治、特色保护四种模式来体现各自特色,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确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的自然村,并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将粮仓、晒场、水利、机耕路及机械库棚、维修点等一并纳入规划。尊重自然,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积极主动地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好乡村。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与美好乡村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农民群众是建设工作的主体,而政府才是真正的倡导者和带队人,在工作实施时,政府在资金上要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保证资金数额逐年增长。此外,政府还需加大对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在投资方式上,应该倡导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变传统的乡镇政府“一手抓”的做法,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建设工作。

3、加强思想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农民是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力军,也是建设的主体。美好乡村的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在制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措施时应时刻以农民为主体,加强对农民群众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对美好乡村建设和优化人居环境的目标、措施、意义等有深刻而具体的了解。帮助农民群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不断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可通过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好乡村建设后带来的村庄风貌的大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等方面的好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带领群众壮大建设队伍。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美好乡村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落脚点在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完善农村基础性配套设施,提升农村公共配套设施。要从改造水、电、路、污等方面入手,同时配套相应的文化生活设施,并与农村医疗点、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站等公益事业相衔接,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为满足广大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村委会在乡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实施时,可在村内修建文化墙,在加强党的建设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次,“广场舞”已成为当今时下潮流,为了与时俱进,配备音响、光盘、扇子等相关设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使村民在响应号召的同时,又能够锻炼身体,丰富其娱乐生活。再次,开展各式健身活动,配备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设备,推进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丰富广大村民的文体生活。最后,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加快义务教育发展并提高其质量。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备,有利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健康、文明、和谐、美好的乡村建设。

5、结合各地地方特色,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美好乡村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的支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也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发展上,针对各地发展基础与资源特色的差异,以产业转型为途径,立足环境优势、资源条件和人文特色,以发展乡村经济为目的,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发展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与建设美好乡村的支撑,没有产业,两个“建设”就不能落到实处。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实现两个“建设”和产业培育的有机结合,结合地方特色,努力形成“村美人富”的局面。

四、结语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乡村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随着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支持力度的加大,科学合理村庄规划的具体落实,农民参与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将会得到大面积的治理和改善。未来农村将会呈现崭新的风貌,美好乡村的建设将步入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轨道,农民生活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4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日督查”安排

1.督查范围。XX乡各行政村管辖区。

2.督查时间。从2020年8月15日-9月4日(各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阶段)。

3.督查内容。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备战省级验收组织推动情况。包括:方案制定、责任落实、宣传发动、现场推动、实际成效等。

4.分组安排。

XX片、XX片两个督导组,具体人员安排如下:

(1)XX片(XX村、XX村、XX乡、XX村、XX村、XX村、XX村)督导组。

长:XX

XX乡人大主席

员: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2)XX片(XX村、XX、XX村、XX村、XX村)督导组。

长:XX

XX乡副乡长

员: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XX

乡环保员

上述督查人员原则上相对固定,若有特殊情况可适时调整。

5.督查成果运用。集中整治期间,每天督查成果进行工作群曝光,既反映当前各行政村组推进情况,又要重点反映存在的问题,存在未整治到位,未达标的明确整改期限(每天的问题在三日内整改到位)。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月督查考核”安排

1.督查范围。XX乡各行政村管辖区。

2.督查时间。每月的25日—30日(具体时间由各督查组与各行政村共同商议确定)。

3.督查内容

(1)资料台账建立情况。主要督查各行政村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以来,各项工作的各项资料收集、整理、归类及台账建立情况(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督查方案、门前三包、村规民约等)。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主要督查各村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环卫基础设施配置、日常清扫清运及第三方治理监管考核等情况。

(3)农村“厕所革命”情况。主要督查各村是否开展改厕技术指导和培训;是否建立完整改厕资料台账;改厕进度是否能够达到完成今年目标量的需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改厕技术指导到位情况及改造质量是否达标。

(4)农村污水治理情况。主要督查各村是否按照省、市、县、乡部署进行农村污水治理梯次推进;2020年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完成情况、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情况、“十三五”期间已建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设施运转情况。

(5)村容村貌提升情况。主要督查各村开展以清除生活垃圾、污水塘沟、农村生产废弃物,清理乱堆乱放、乱拉乱挂,整治乱搭乱建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情况;当年新农村建设村点村庄整治情况;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情况等。

(6)长效管护机制建立情况。主要督查各村是否安排长效管护配套资金;长效管护机制是否全域推开及管护效果。

4.督查方式

每月定期对各行政村环境整治工作开展状况进行实地督查,督察排位情况乡每月进行通报。

具体督查安排:

XX片、XX片两个督导组,具体人员安排如下:

(1)XX片(XX村、XX村、XX乡、XX村、XX村、XX村、XX村)督导组。

长:XX

XX乡人大主席

员: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2)XX片(XX村、XX、XX村、XX村、XX村)督导组。

长:XX

XX乡副乡长

员: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XX

乡环保员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上述督查人员原则上相对固定,若有特殊情况可适时调整。

三、XX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乡自验工作安排

根据《XX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检查验收办法》(X农办字[2020]X号)文件要求,结合XX乡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活动的工作实际,XX乡对各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情况要先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检查验收工作于2020年9月7日前将全面完成。

1.验收办法

(1)乡对行政村验收。乡参考省级检查验收办法,制定本乡镇辖区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查验收办法。乡辖区行政村按照要求整治完成后,书面向所在的乡人民政府申请验收。乡组建专班,对申请验收的行政村,采取每个村组过的形式进行检查验收。

乡检查验收:9月4日—7日

具体督查安排:

XX片、XX片两个检查验收组,具体人员安排如下:

(1)XX片(XX村、XX村、XX乡、XX村、XX村、XX村、XX村)督导组。

长:XX

XX乡人大主席

员:XX

XX乡党委委员、副乡长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2)XX片(XX村、XX、XX村、XX村、XX村)督导组。

长:XX

XX乡主任科员

员:XX

XX乡副乡长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附件:XX乡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内容及标准

附件:

XX乡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内容及标准

将垃圾、污水、公厕等环卫设施,道路桥梁、河塘沟渠、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休闲广场、健身设施、活动室、停车场、绿化亮化等公共服务场所纳入日常管护范围,实现管护无死角。

(一)环境卫生干净。

加强对XX公司生活垃圾收运及清扫保洁工作的监管与配合,实现全乡卫生保洁常态化,村庄内垃圾桶配备齐全,公共区域和房前屋后无垃圾、无污水、无杂草、无乱搭乱挂、无乱贴乱画、无乱堆乱放、无农业废弃物,无生产性垃圾、无建筑垃圾、村庄主次干道两侧等公共地块无暴露垃圾、池塘沟渠无漂浮垃圾、田头地块无散落垃圾、旮旯角落无陈年垃圾。禁止和严厉查处偷倒乱倒行为,严禁焚烧秸秆。

(二)河塘水体洁净。

做到无污水直排、无有害水生植物,无垃圾杂物和漂浮物,清澈无异味。河堤完好平整,无暴露垃圾,无违章搭建,无乱堆乱放,无侵占河道。桥面干净整洁,无损坏,无堆积物。

(三)道路安全畅通。

路面干净、路基完好、路面无坑槽破损、无淤泥,排水通畅。桥下地面、通道及涵洞内无堆积物,路基路肩边坡无非法种植物,路口和拐弯处无遮挡视线的障碍物,道路用地范围内无堆积物、无棚房和违章搭建,无非公路标志和非法广告,无未经审批的杆线。道路上无打谷晒场、焚烧秸秆、损毁道路安全设施和绿化等损毁路产、侵犯路权现象。

(四)公共设施完好。

加强对村路灯、厕所、休闲广场、围墙、绿化带、停车场、污水处理、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保养,确保设施完好和正常使用,路灯亮灯率不低于90%。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加大对古村落、古建筑的维护、修缮。

(五)绿化养护到位。

保护村内古树古木,爱护花草树木,村内公共绿化实施专人负责养护管理。

篇5

一、会议部署明责任。落实各村村委会,驻镇各单位属地管理主体责任,镇里专门成立城乡环境综合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专门的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奖惩措施,层层分配、明确责任担当,构建了镇领导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村小组长包区域的镇村组三级责任体系。实行网格化管理,并在各村成立理事会,全程参与农村垃圾治理以及土坯房整治工作。同时充分调动城管、国土、环保、水管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工作合力。

篇6

一、组织领导和管理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措施有力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政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xx镇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镇党委、镇政府先后召开多次针对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提升人居环境行动工作,并于2016年10月23日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及其他所有党镇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站所负责人、各村委会(社区)主任为成员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由牛光应同志兼任,副主任由施俊杰、徐宗辉兼任,工作人员从各成员单位根据具体情况临时抽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根据领导小组的安排,加强对各成员单位的衔接协调,督促如期完成各项工作,及时提出工作意见建议。并集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了《xx镇2016-2020年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目标、时限及安排,确保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措施、有保障。

(二)积极发动群众,强化宣传氛围

一是召开动员会、部署会。我镇每年召开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召开了动员会、部署会,层层传到压力,逐级分解任务。并要求各村委会(社区)在动员会、部署会召开之后必须迅速召开工作动员会和部署会,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工作。

二是强化宣传。2017年至今,我镇分别在集镇主要街道、路口制作布标22条、在全镇辖区重点部位制作并悬挂关于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的宣传展板7块,在阿三龙高速路出口和xx延长线旁制作大幅广告牌一面。

三是自年初至今,先后针对13个村委会(社区)及村组下发《xx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实施“七改三清”环境整治的通告》186份,做到到村到组;对全镇群众下发《xx镇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全面实施“七改三清”环境整治的倡议书》10000份,做到到户到人,并要求各村委会(社区)集合本村(社区)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宣传力度和广度。

二、“七改三清”项目推进及实施成效

1.改路

按照上级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截止目前我镇已完成13个村委会社区的通村道路硬化硬化路,建制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实现我镇农村公路养护率达100%,经常性养护率:县道达到100%,乡道不低于60%,村道不低于50%,建立健全我镇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机制。

2.改房

加强国土和村镇规划服务中心的建设,严格执行村镇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制度、农村建房规划建设许可制度,各村委会(社区)、自然村的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负责指导村民合理选址进行建设,同时做好政策宣传、巡查监督报告、帮助农户办理建房手续等工作,使村庄建设坐落有致、井然有序。做好农危房改造工作,截止到2019年我镇实施农危房改造675户。2019年计划实施非四类农危房改造651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涉及两个安置点:老杀火安置点52户,xx社区29户。

3.改水

完成xx水厂扩建和马者哨水厂建设。xx自来水厂大小管网已到户到表,但由于水厂处理水工艺不能满足供水需求,水量不足,水质不达标,必须改进工艺,扩大产水供水规模,对水厂改扩建,保证水量水质。架设远近冲至水厂应急输水管网,保证水源给水率。远近冲水库至水厂28km应急给水管网已建设完成。马者哨水厂已竣工,满足xx水厂需水,使xx片区达到安全饮水。

4.改电

我镇农村通电率100%,按照一户一表改造率均巩固在100%,实施村庄亮化工程,大力推广LED路灯和节能灯具,2018年初完成集镇亮化工程,共安装79盏节能路灯。

5.改圈

为进一步改善乡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推动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减少群众疾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按照上级要求,我镇于完成了人畜混居清零工作,共改造682户人畜混居户,全面实现了清零。

6.改厕

完成6个村庄的公厕改造及配套设施(xx村、跃进社区、xx社区、响水村、附新寨、老杀火新村)建设;建立健全保洁制度。完成公厕改造9座,户厕改造317户。2019年计划户厕改造538户。

7.改灶

林业站完成改灶户130户。

8、清洁水源

部分污水管网已接入市政管网,大部分村庄村内支管网为合流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但排水管网不配套。2018年完成国道323线xx段沿线村庄的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9年实现靠近乡镇的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0%。开展农村生产生活水源、水利设施及周边环境整治。加强对河道、沟渠、水库、河流周边村庄的定期巡查,严防各种废弃物、污染源排入水体,确保无裸露垃圾和白色污染,水面无可视杂物和漂浮物。清理村庄水井、水塘、河道、小河流、排水沟、下水道淤泥,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9.清洁田园

三是清洁乡村田园。重点开展田间地头污染源整治。全面清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重点回收废弃塑料、玻璃瓶等,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实现农业投入减量增效,从源头上减少生产垃圾产生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10.清洁家园

一是重点开展323国道沿线村庄及周边村庄垃圾清扫,杂物清除,庭院清洁工作。对房前屋后的柴堆、煤堆、粪堆、料堆、垃圾、杂草堆进行清理,村内无污水横流,整治乱贴小广告、“牛皮癣”等突出问题,清理小广告。二是每村设立固定的保洁日(每周一次),建立稳定的清扫保洁队伍,“门前三包”责任落实到位,房前屋后保持洁净。按照《xx镇提升人居环境实施方案》标准,健全规范集镇、重点村以及其他村庄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机制,建立村庄生活垃圾治理保洁和收费制度,做到每村有固定垃圾收集点,有稳定的垃圾清扫、清运队伍,不断巩固乡村环境卫生整治。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认识不足,意识不强。一是部分村组干部对提升人居环境行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支持和参与的热情不高;二是群众对提升人居环境行动的认识亟待加强,固有生活习惯(垃圾随意乱倒、货物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放、占道经营等情况)改变仍需时间过程。

(二)设施不足、管理滞后。从全镇工作情况上看,一是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仍有98个自然村既无垃圾池又无垃圾箱(桶)设施,少量已建环卫设施无法满足现有需求,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村民垃圾乱扔乱放;二是管理粗放,虽均已建立保洁收费制度,但有104个自然村尚未执行落实,一些自然村存在三无情况(即:无垃圾池、无环卫车、无保洁员),部分村内乱搭、乱建、乱堆情况时有发生,多数村组尚未建设排水沟导致村内道路出现污水横流。

(三)资金缺乏、投入不足。虽前期筹措资金开展相关工作,但因人多地广、财政压力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投入量远不能满足提升人居城乡环境工作需要,一定程度导致了我镇人居环境工作很大程度上停留在集中整治、临时应对阶段,工作推进缓慢,容易出现反弹,成果难以巩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宣传,提高人居环境意识。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重点引导改变群众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积极营造全镇人人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氛围。一是通过广播、微信等媒体反复宣传,利用报刊、展板、标语等形式强化宣传,使人居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二是定期发动组织村民参加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营造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群策群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受制于资金投入,这是我镇提升人居环境工作瓶颈,也关系到提升人居环境行动的长久和成败。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一是要加强与上级业务指导部门的对接,积极争取资源、资金;二是要借助脱贫攻坚工作中挂钩单位、企业力量,多渠道争取;三是村委会(社区)村组要充分发动群众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投工投劳减轻财政压力。

(三)严督实查,狠抓落实。

篇7

一、农村保洁员现状

为推进农村道路河河流的综合治理,政府通过整合相关部门公益性项目资金6500万元,在开展以“洁河、洁村”为主题的环境整治基础上,又相继从财政扶贫、人社公益岗位等项目上筹措1000余万元,按每200村民配备一名保洁员,全县共落实村级保洁员1500名,其中财政管理部分1000名,人社部分管理500名。做到“湾湾有人扫垃圾,户户有人搞保洁”。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管理职责不明确。我县农村垃圾清运由县住建局负责,但农村保洁员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保洁员工资由农业农村局统一上报,再由人社局和财政局统筹下拨,这种多部门管理,导致保洁员每月工资不能按时下发,管理上的无序。

(二)保洁员管理机制不健全。乡镇没有建立保洁员长效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这就导致部分乡镇出现村湾保洁员只拿工资不干活和垃圾清扫不干净等现象。

(三)保洁人员限制太多。财政局和人社局要求农村保洁人员只能是贫困户,这一限制导致保洁员的聘请范围太过狭隘,聘请的部分贫困户保洁员不履职,乡镇又难以及时更换。

(四)保洁员工资管理混乱。保洁员工资由财政局和人社局分别下拨。一是两个部门要求报送的保洁员工资资料标准不同,各乡镇为保洁员工资下发要准备不同的资料,重复报送。二是保洁员工资要求没有统一标准,财政局和人社局都没有严格按照《关于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岗位资金管理的通知》文件规定执行,每年的标准不一样。今年财政局工资已下发了7个月,但人社局部分至今没有下拨工资,三是工资下拨方式不符合实际情况。财政局下拨的工资来源于扶贫资金,要求必须直接拨到贫困户卡中,这样掌握贫困户实际工作情况的乡镇失去了对保洁员的奖惩权,无法严格执行保洁员管理制度。

三、工作建议

(一)明确农村保洁员管理部门。建议将农村保洁员管理划归住建局统一管理。以便中科环保公司及时了解保洁员工作状态。

篇8

大家好,xx镇下辖x个行政村,共xx户,xx人,全镇共有保洁员xx名,设置垃圾桶xx余个。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村庄清洁行动工作的安排部署,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改善镇、村环境卫生面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xx,2021年以来,全镇上下继续以“五清三建一改”为主要内容,结合生态环保、一区三边、建设精美xx等重点工作,把环境卫生整治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整治环境“脏乱差”问题,扎实开展村庄清洁攻坚行动,全面提升了镇村环境面貌。

一是全面清理各类垃圾。结合大气污染防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安排,按村分区组织村干部、保洁员对街道两侧、田间地头排水沟、小树林、废厂区等公共区域的干枯杂草和各类垃圾进行全面细致清理,做到即产即清。

二是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在广泛宣传秸秆禁烧政策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租用秸秆粉碎机械,安排巡查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各村现有秸秆地块面积实施巡查统计,及时安排机械进村粉碎,既消除了着火隐患,又提升了人居环境。自去年秋冬以来,我镇共完成秸秆粉碎1200余亩。

三是大力拆除违法乱建。结合“一区三边”工作,全镇对违法乱建突出问题重拳出击,执法队每天巡查,整治规范占道经营秩序,集中拆除主干道两侧乱搭乱建彩钢房、铁皮房、广告房xx处。

四是推行亮化美化工程。结合创城工作要求,全面整治墙体小广告乱涂乱画现象,拆除废旧广告牌、清理反宣标语,共计xx平米,悬挂公益广告和宣传条幅150余个.

篇9

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政府层面。县乡重视,高位推进。从县级层面来讲,新农村建设作为县级对乡镇三农工作考评的重要方面,每年乡镇精心打造一至两个精品示范点,且县四套班子及县直相关部门对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现场观摩、评比,设定单项奖。新农村建设的好,作为乡镇领导干部在评比中有荣誉,在群众心中有份量。从乡级层面来讲新农村建设“书记工程”,高位推进。作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挂帅负责的工作项目,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资金调度投入,都会得到有效的保障。新农村建设从开始之初就作为乡镇像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综治等几个重点工作之一,而新农村更是列为书记工程,由乡镇党委书记主管、主抓,到一线指导、调度,从人财物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倾斜,建设得到了充分保障。

2、群众层面。在之前,国家建设主战场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基础建设日益优化完成,而农村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投入相对有限。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群众对生活环境改善的期望要求越来越强烈。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广大群众期盼,群众建设家园积极性高涨。在前几年新农村建设点有限的情况下,村民想方设法到乡镇争取新农点,都想尽早改变村民环境,有时乡镇因为选点还要协调村庄先后顺序,做好工作,逐年解决。在建设中,群众主动拆除破猪栏、厕所,主动筹资筹劳,有的建设要占用群众老宅基地、祖业,都积极主动配合工作,与乡村一起共建家园。

3、成效明显,村庄环境大大改善。农村建设,规划先行。建设前,乡村组共同商讨,拿出规划方案,从“三清八改五普及”到现在的“七改三网”都是着重围绕“拆、改、建”,围绕群众最期盼的建设项目开展,从路、塘、沟、渠、厕、房等最基本的要求必须达标做起,到后来的精品点打造,像文化广场、健身步道、路灯、绿化等环境提升,农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成为让城里人羡慕的一方乡土。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也逐渐显露一些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问题。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点大面积铺开,建设从上到下变成必须全面完成的工作,群众积极性有所降低,从“我要建”变成“你要建”,从“主动拆”到“谈条件”,思想变了,问题随着而来,建广场要拆成旧猪栏厕所腾场地,村民提各种要求。从主动筹资酬劳到不闻不问,甚至指手画脚,家家提要求、户户不买账,作为乡村,为了推进工作,有时只有做出让步。

2、资金问题。一是成本增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从开始10万到现在的30万,看似增长不少,但是现在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更是翻番增长,能做的工程量较前几年大幅减少。二是建设要求提高,筹资酬劳逐年减少甚至没有。精品示范点建设开展后,村庄之间的攀比心理严重,总认为精品点做的好,本村庄投入不够,而且村民筹资酬劳这一块建设逐年减少,无形增加了政府的建设资金压力。三是程序成本增加。现在新农村建设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要求招投标,但是一些不明情况群众总是认为乡村有“猫腻”,本可以作为奖补资金的建设变成项目资金,走程序招投标,要有公司资质,实际上一个有市政资质的建设公司根本不会去参与一个3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招投标,最后施工的仍然是个体老板,无形中增加了一些列费用,最终买单的还是政府,受损的还是群众。四是统筹资金困难。作为乡镇本可以争取像水利、一事一议、扶贫、交通等项目资金,但是上级部门并不能与乡镇按一个节拍走,乡镇为配套新农村建设给甲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结果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到乙村,对上级资金根本统筹使用不了,资金压力巨大。

3、土地问题。土管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的规定,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所谓的老宅基地、老业根本就清理不了,即使要拆有的村民要求乡村给他出证明,拆可以,但地方是我的,建其他设施就不行。碰到这样的村民实在不行的要不就回避改变规划,要不就只有强拆,干群矛盾激化,做好成了做“坏事”。

4、后期维护问题。新农村建成后,交由村庄管护,但是大部分村庄无集体收入,即使有,也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有的村民连自家门口的苗木干旱了一桶水都不愿浇,更不用说其他的管护,绿化无人修剪、路灯停电、公厕无人清扫,往往是两三年之后又回来的杂草丛生。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年初,我乡就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由我任副组长,各村“两委”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通过督促、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听取干部群众意见,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动和运转。

篇10

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 党建工作方面:

(1)党员干部对党的政治觉悟差,对党建工作执行力差,自身纯在很多不足之处。

(2)各方面学习落实不到位,如“”“两学一做”制度不到位,对党员的管理不到位,造成党员不够积极,对政治学习兴趣不浓厚。宣传力度不到位使得很多工作没有做全面不够完善。

2. 人居环境方面

(1)农工对环境爱护意识差,没有良好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2)分场环境差,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到处堆放,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牲畜没有圈舍,粪便清理不及时污染空气。

(3)清运垃圾不够及时,用的污水到处乱到严重污染空气。

(4)厕所多以旱厕居多,卫生厕所少,夏季苍蝇蚊子多,不卫生不健康。

二、整改措施、方法、目标及整改时限

1.党建工作方面

(1)集中精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员群众队伍。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党员的能力,做到责任心强执行力强服务能力强的一支高素质队伍。

(2)注重将“互联网+”引入村干部教育管理,用好微信、远程教育等新载体,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有计划地组织党员进行观摩学习,做到多交流,多沟通共同探讨总结经验,有效得运用的工作中。

整改时限:在2019年12月末完成

(3)切实把“”、“两学一做”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定期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落实好,规范党员管理。党员考评,定期与党员谈心谈话,对党员进行“党性体检、民主评议”,及时公布考评结果。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培养党员的学习兴趣。

整改时限:在2019年10月末完成

2.人居环境整改

(1)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宣传卫生习惯带来的好处和不卫生习惯带来的危害,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

(2)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庄农户房前屋后柴草杂物、积存垃圾、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沿村公路和村道沿线散落垃圾等,解决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染问题。

整改时限:在2019年11月末完成

(4)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实行“门前三包”制度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完善,提高农工卫生文明意识。

整改时限:在2019年9月末完成

篇11

新型城镇公共艺术设计不应只是修补城镇剩余空间、点缀公共环境的装饰物,而是应充分融入城镇规划中,作为城镇的“皮肤”与城镇规划密切贴合,同时展现出城镇的精神文化内涵,并对城镇居民进行审美引导。公共艺术的鲜明特点是公共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它具有突出的社会文化价值,而非单纯作为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

(一)城镇公共艺术的基本类型

城镇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处于城镇空间结构中并且承载城市文化与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它具有较高的民众参与度,可供城镇居民自由观赏并身处其间进行感知、体验。城镇公共艺术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城市雕塑、壁画、园林景观、建筑外观乃至城镇公共设施等,主要的空间形式有:城镇主要出入口与城镇边缘、街道、广场和社区公共艺术区、城镇主题公园。城镇公共艺术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城镇工商业规模较小,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相对大中型城市居民较低,因此城镇公共艺术设施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整体效果自然与大中型城市不可同日而语。根据新城镇建设现状妥善地取舍所需的艺术形式,进而进行整体性设计,是城镇公共艺术与城镇文化环境相匹配的重要前提。现阶段中部地区建设中的新兴城镇多为郊区、县和大型集镇,规模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常驻人口在10万人以下,处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中。新兴城镇居民保留了较多的农村生活习惯,离耕地较近、生态环境较好,但发展规模受到一定限制、基础设施较差。所以,在新兴城镇的公共艺术设计中,不可能采取较为超前的艺术作品形式,而过于简单粗糙的公共艺术作品,由于其体验感、艺术性的缺乏,也不能承载对城镇居民的审美引导与城镇精神内涵传递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新城镇的公共艺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前,要对城镇居民的文化、审美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并充分研究当地的地域文化与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公共艺术系统的设计。例如,针对部分生态环境基础较好、污染较少的新城镇,可以将中心位置附近的城市主题公园的园林景观、融合传统中式风格的雕塑、具有传统中式风格的周边建筑等整合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公共艺术体系。而那些离城市较近、有产品集散功能、土地硬化率较高的城镇或可采取简约直接的工业化设计风格,主要通过公共设施、墙体处理、城市雕塑与壁画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匹配。根据不同的空间环境选取适当的公共艺术类型并加以灵活组合,可使城镇空间得到更好的整体视觉效果,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整体的精神体验。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公共艺术体系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零碎而缺乏系统设计的公共艺术设施的作用。

(二)公共艺术在新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城市环境问题始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工业化步伐逐渐加速、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但同时也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在制造业集中的地区,拥挤不堪的“火柴盒”式的居住空间使人很难体验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放松,这也是某些制造业企业员工不断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新城镇建设过程中,城镇的空间环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通过公共艺术对城镇的空间环境进行介入,从而对城镇环境进行美化提升,使新城镇居民获得更适宜的人居环境,不仅可以避免城镇发展过程中城市“慢性病”的出现,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城镇居民的素质,提高新城镇的竞争力与其对人才的吸引力。就像是一个人缺少了信仰与灵魂,一座缺失了文化、艺术、城市精神的城市,是无法健康发展的。城镇的精神、历史、文化是城镇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公共艺术系统的存在不只是单纯地提升人居环境的质量,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为新型城镇提供城镇文化的引导、积淀城镇发展的历史记忆,将城市精神通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镇公共艺术体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城镇居民,营造人们对城镇文化的体验,并形成人们内心的意象存留。总之,城镇公共艺术系统通过公共艺术氛围的感染增强人们对城镇文化的认同感与居民的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与归属感将为城镇带来更强的凝聚力,增强市民的幸福感,是助推城镇发展的巨大动力。城镇公共艺术作为新型城镇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在提升城镇竞争力、影响力,解决城镇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与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感与认同感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是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新型城镇公共艺术系统性设计的主要内容

城镇公共艺术的系统性设计是指将城镇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与城镇文化、城镇规划、城镇建筑、城镇居民等作为一个有机的综合性环境进行整体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塑造更具城镇文化个性、更适应城镇具体需要的公共艺术体系。这一体系需要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进行跨学科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公共艺术媒介与城镇规划的相互作用,将城镇文化与城镇建设进行最大程度的融合,得到更为整体、实用的城镇文化景观体系。

(一)文化特征的体现

新型城镇文化不同于传统的城市文化,新型城镇多脱胎于城市郊区乡镇或集镇,在文化上对周边城市的依附性较强,地域性文化风格亦与周边城市有所呼应,但会存在如少数民族集聚区等较强的民族化特征,保留了更多传统民族文化因子。不同的城镇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城镇背景与土壤,是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城镇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族群效应、地域环境、人口的多元性和周边大城市的发展等都会对城镇文化的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工业化的速度决定了新型城镇的城市化进度。城镇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思想更新,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而随着传统的生活习惯的极大丰富与改变,新的城镇文化便会日渐形成。如何对处于形成期的城镇文化进行适当的引导,打造与城镇发展相匹配的城镇文化内核,是新型城镇建设中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有针对性地研究城镇文化形成的基本元素并妥善加以利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环。

(二)城镇空间的科学规划

前文提到要根据城镇规划的空间环境妥善选取适当的公共艺术类型进行整体设计,以得到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公共艺术体系。在当前国内中型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中,已经较多地出现了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随意设置与散乱搁置的情况,这也是造成公共艺术作品或公共艺术设施无法与城市空间有效匹配,进而充分发挥其作用,满足公众利益的主要原因。当然,城镇公共艺术的这种空间配置上的混乱,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新兴城镇在建设中,由于条件所限,缺乏严谨细致的整体规划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了居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也浪费了有限的建设资源。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城市规划的整体控制方能予以有效解决。将城镇公共艺术系统作为城镇整体规划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考虑,是有效利用城镇空间资源,使公共艺术充分发挥作用,满足公众利益需求,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重要前提。今后,在新型城镇公共艺术系统的设计中,要“将公共艺术的概念从单体的形态中解放出来,以公共艺术配合景观营造为原点,介入城市整体区域与空间,将规划与城市设计、历史环境保护、城市的整治更新和交换纳入一个大的视觉系统加以考虑,甚至将规划本身作为造型加以研究。”[2]城镇人居环境的科学规划,需要在完整的城镇地理资料和工商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城镇文化的遗存以及导向需要进行完整、长远的规划,对新建筑区的整体空间结构、旧建筑区的处理、交通与公共艺术空间等方面进行妥善的规划处理,划定基本的城市景观架构,使整个城市的规划严谨有序、层次分明。“只有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空间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和城市景观系统规划所确定的景观构架相吻合时,其整体性设计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从而保证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与公共艺术作品实施的延续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公共艺术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与保障。”[3]这一原则也适用于新型城镇公共艺术系统的设计。

(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引入

新型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具备一些大中型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更好的自然环境。而更小规模的工业基础,也使得新型城镇有机会通过科学长远的规划来规避城市建设中所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在新型城镇公共艺术的系统设计中,要更为彻底地贯彻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或动植物资源,使城镇获得更好的绿化空间,并与地理环境更好地结合。公共艺术作品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有针对性的设计,从而保证绿色公共空间的完整性。公共艺术系统也可通过主题性设计,发挥宣传作用,如开展垃圾分类、旧物分类弃置等环保概念的公共设施设计,搭配简洁明了的宣传广告,在新城镇文化的重组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深入人心,并使其作为新的生活习惯融合在城镇居民的生活中。

篇12

一、主要帮扶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县供销社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在年初工作分工中,明确一名乡镇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副科级领导分管美丽乡村建设驻点帮扶工作,配齐配强帮扶人员,成立了县供销社美丽乡村建设驻点帮扶工作组,组长由县供销社主任(下半年由主任)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县供销社副主任科员同志担任,工作人员由、等组成,积极参与帮扶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帮扶和扶贫攻坚帮扶同步研究、同步落实、同步帮扶。

(二)深入村组抓帮扶。

驻点帮扶工作组经常性到村组进行调查和帮扶,了解帮扶村点的实际情况,认真听取村两委干部、村理事会成员和广大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结合乡茶香特色小组建设定位,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深入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村点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积极落实帮扶资金。

在县供销社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挤出2万元自有资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帮扶。全部用于村美丽乡村建设村点雨污分流和沿江公园打造等工程。

二、驻点帮扶工作成效

村袁家组是乡圩镇所在地,人口密集,是全乡的经济中心。一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村两委干部、理事会的辛勤努力和县供销社的驻点帮扶下,袁家组村集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完善下水道建设,实施“雨污分流”,避免河水受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施道路“白改黑”工程,改善居民出行条件;打造沿江游步道和休闲广场,方便全乡群众休闲娱乐。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集中时间和人员进行陈年垃圾整治活动,聘用贫困户为村组保洁员,建立长效管护队伍,实施常态化保洁,圩镇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点成为2020年全县三看点,和巷口村乐活源、芮元村、灵华山白茶基地一起由点及面,成为乡乡村旅游的新名片,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