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8 18:28: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乡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村发展水平五大系统。1本研究数据取来源于1991~2011年的《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通过走进农村进行实地考查,对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有更直面认识后,结合数据分析的结果对目前农村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存在的问题作详细分析。
·农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但土地浪费严重
据图1可知,农村居住条件得分由1991年的0.0713上升到2011年的0.1l42,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贡献逐年增长,成为第二贡献因素。这源于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村经济在政策鼓励下快速发展,农村居住条件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人均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由1991年的43.02元/人增加到2011年的152.60元/人,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逐年增加,房屋内置水平提高;人均年末住房面积由1991年的22.58平方米/人增加到2011年的40.18平方米/人,尤其是钢筋混泥土结构房屋人均占有量发展较快,2011年是1991年的8.5倍,住房条件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结合湖南省农村的实际情况可知,尽管农户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土地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相反土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旧房闲置,布局分散等问题广泛存在。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质量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贡献由1991年的31%下降到2011年的19%,成为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湖南省自2000年开始退耕还林试点,2000年造林面积为5.15万公顷,2005年为13.65万公顷,退耕还林取得较好成效,但是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日益严重,2011年的农药、化肥、薄膜使用量分别是1991年的1.8、1.6、2.2倍。水旱灾害受灾面积由1991年的1637.5千公顷增加到2011年2589.88千公顷。农村面污染已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得分由1991年的0.0375上升到2011年的0.0618。有效灌溉面积、通汽车村数、自来水受益村和通电话村数2011年分别是1991年的1.03、1.07、2.47和2.56倍,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但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贡献仅12%,综合发展水平较低。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下降,服务人员学历偏低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分由1991年的0.0606下降到2007年的0.0507,递减率达20%。农村医生与卫生人员数由2000年的68135人下降到2005年的38547人,实际医疗服务水平较低;而湖南省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总体上学历偏低,高学历人员不多。湖南省农业领域缺乏高技术人才,技术推广人员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集镇文化中心由1991年的938个上升到2011年的1403个,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及农业事业费由1991年的8.8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20.98亿元,国家对农村逐渐加大支持,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物品配置。
·农村发展水平较高,但非农产业污染严重
农村发展水平较高,其是推动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贡献因素。农村发展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贡献长期保持在36%左右,是五大系统中贡献最大的因子。湖南省1991年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50.94亿元,到2011年为545.38亿元,农村发展获政府大力支持。人均纯收入由1991年的688.91元上升到2011年的3904.2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由1991年的62.27下降为2011年的49.60。农村居民生活逐渐宽裕,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其中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与农村总产值的比例由1991年的0.408上升到2011年的0.715,这些都表明农村非农行业对农村的发展贡献很大。但在农村发展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非农行业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对策
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既要突出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其长远发展和特色。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科学搞好村庄规划,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立足村庄已有房屋、设施和自然条件,通过政府帮助与农民自主参与相结合的形式,分期分批地有序改造,尽量不增加或少增加农民负担。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循环经济。对于目前的农村而言,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首要对策。其既能发展生产,又能避免污染农村环境。农药、化肥的污染问题是普遍存在于广大农村的一个自然生态环境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逐步改变传统农业中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生产方式,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科研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广和创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方法。具体而言,要重点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实施生物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和环保型农业。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农村的污染得到有效解决。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与城市差距最大的部分是农民直接接触到的基础设施和农村的人居环境。要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制定道路交通治理规划。应参照合理的治理原则,针对该村道路不成系统、交通不畅等现状问题,对现有道路进行整修充分利用现状条件,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道路网格。二是完善供电网络系统。更新老式的高损耗变压器,推广使用节能灯具,规范低压配电线路的布线。三是有效利用能源。充分运用大自然给予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有效利用土壤和植被,发展高效系统,使用对环境无害的材料,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促进废物再生利用,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等。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我国特殊地理国情,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较为明显,而且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农村发展的滞后,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的淡薄,小农经济意识越来越农,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恶化不断加剧。
1我国农村环境现状
建设部于2005年5月组织开展了《村庄人居环境调查》,对全国9个省市的43个县(市)、60个乡镇的74个村庄的供水、排水、农民住宅、供电、通讯、环境、交通、防灾、供气与供暖、规划与安全等13类,共105个项目进行了入村入户调查。调查显示;40%的村庄没有自来水,其中75%的村庄在粪坑或厕所旁打井取水;40%的村庄道路雨天“出行难”;40%的村庄存在路面比室内地平高的情形;50%的村庄夜里进不去;60%的村庄没有村民聚会的公共活动场所;90%的村庄使用传统旱厕;90%的村庄垃圾随意堆放,没有专人管理;
2 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2.1农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生产和生活用水受到严重污染。我国农村饮用水符合农村饮水卫生准则的比例为66%,还有34%的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准则的要求。
2.2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威胁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人居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并不仅仅是恶性肿瘤,还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病、皮肤病、胎儿畸形和死胎等等。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25%的疾病和死亡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全世界每年死亡的4900万人中3/4是由于环境恶化所致,其中儿童是环境恶化的最大受害者。
2.3生态破坏导致生态移民的出现,影响农村稳定
据世界环境监测中心报告,自21世纪起,腾格里沙漠先后吞噬了数万亩农田、近百个村庄,当地群众成了“生态难民”。将在未来10年内被迫生态移民20万,山西省将在未来5年内被迫生态移民40万。
2.4农民意识的落后,受传统文化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等历史原因的影响
我们现在很多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还缺乏生态环境和生态消费方面的知识,加上受传统文化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等历史原因的影响,特别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教育贫乏,加上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造成了小生产者的观念和心理在我国农民思想中普遍存在。
2.5 “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的不当使用
农药、化肥、地膜等“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的不当使用,带来了农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3 人居环境优化对策
3.1政府帮扶
各级政府为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首先根据公共产品外溢性对农村公共产品作分类,确定提供方式。对只有外部收益没有内部收益的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承担;对既有社会收益,又有农民个人受益的准公共产品,需要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政府和农民个人共同承担;对外溢性较小的低级公共产品,由政府出面组织,由农民集体提供。
3.2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3.2.1合理规划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学提出了从乡村景观资源识别、利用、开发角度出发,规划划分人类对不同乡村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和干扰方式,通过进行乡村景观的合理规划、整治和建设,提高人类行为与乡村景观环境的相容性,进而推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3.2.2尊重乡村传统
尊重乡村传统的聚落成员之间形成的相似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在村庄撤并过程中注重保护村庄可识别性和村民的心理归属感。
综合考虑村庄的发展条件、发展潜力和地质条件等各种因素,确定现有村庄的空间布局。按照“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的思路,优化村庄布局,明确中心村和基层村的布点。
3.3城镇体系总体规划,防灾减灾规划同步进行
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衔接,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相配套,努力改善村庄的交通条件和水环境质量。同时与防洪防台等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相衔接,提高村庄防灾抗险能力。
3.4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安排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医疗、文化、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建设研究教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城市近郊区,可以依托城市解决;远离城市有条件的地区,距离相近的乡镇可以联合建设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共建共享水平。在设施配置上重点向中心村倾斜,完善中心村的功能,强化中心村对基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 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大国,农村村镇人居环境的建设对于整个社会人居环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面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叶齐茂等.村庄人居环境调查[D].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5(1).
一、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概述
1、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的概念
(1)美好乡村建设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而“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美好乡村的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乡人民的共同福祉。
美好乡村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又“美”又“好”的乡村。所谓“美”,主要体现在乡村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具体表现为乡村的生活美、自然美、环境美、特色美;而“好”则是内在的,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等措施,来最终实现乡村的宜居、宜业、富裕、文明与和谐。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地,也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的关键在于“人”,农村人居环境是以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物质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的空间场所,包括农村环境、文化交流、生态保护、社区交往等方面的要素。它是以农村为特定区域,以农村居住人群为主体,以农业为对象的半人工化的人类栖息活动的地理空间;是由多个乡村空间聚落形态和多种生态环境要素、生产要素、生活要素、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等镶嵌于一体的生态与人文经济社会系统;是城市向自然过渡的半人工化生态环境。
2、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
(1)美好乡村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战略背景
美好乡村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可以保护农村原始山水田园生态资源,构建绿色乡村体系,形成生态宜居农村新亮点;美好乡村建设可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创收,改善落后的生活环境,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美好乡村建设有助于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各地民俗文化,拓展农村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总之美好乡村建设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战略背景。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美好乡村,首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关系到美好乡村建设的好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安徽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在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部分地区在建设新农村之时,政府通过整治农村土地、改造农村危房、保护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等方式,保障了村庄规划的落实,有效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也为美好乡村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美好乡村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最终结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支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保证。
二、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开展村庄整治的面不广,力度不大,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相比于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和迅速变化的城市面貌,县域农村的村庄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差距依然呈扩大趋势,农村人居环境未得到良好改善,美好乡村建设之路还很艰辛。
据调查,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仍十分普遍,农村人居环境环境质量较差。此外,农田化肥、农药及畜禽粪便等污染也很突出,饮用水质量难以保证。“脏、乱、差”既影响村容村貌,妨碍生产,更给村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不少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都很薄弱,他们仍保持着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在投入美好乡村建设的队列中的积极性不高。
2、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1)人居环境规划体系不健全
随着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规划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实施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很多规划不是十分明确。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农村生活背景较少,使得部分规划脱离了农村实际情况,或者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起不到多少实质性作用。此外,很多乡镇的规划基本相同,没有因地制宜的指导意义;就是有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其执行力度也不够,有些地方忽略了规划的细节方面,缺乏长期有效的维护。
(2)资金来源资金投入太有限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投入主要是面对城市建设,农村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基层政策微薄的资金投入和农民自己集资。由于基层政府筹集的资金有限,农民收入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3)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很不足
由于农村财政投入有限,基层干部和农民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意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基本都放在发展经济上,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很少。有些农村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比如为了吸引一些小企业、加工厂的加入,当地政府对企业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噪音、病菌、烟尘、垃圾等的要求很低,这些小成本企业基本上没有防护和治理措施,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4)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太落后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堆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十分普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仍然存在着基础性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问题。比如安徽省肥东县元瞳镇80%以上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0%以上的村庄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几乎100%的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村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威胁,美好乡村的建设也受到很大影响。
(5)农民参与建设热情不高
现如今农村中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缺乏认识与了解,而农村中剩下的一些老人、妇女、小孩文化层次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对美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农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消极态度使得美好乡村建设缺乏人员支持而举步维艰。
三、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
1、制定科学村庄规划,保障规划贯彻落实
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与美好乡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作为指导和规范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保障。在编制村庄规划时,既要充分考虑广大村民在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上的要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又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区域差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地域特征和规模,采用拆迁新建、改造提升、旧村整治、特色保护四种模式来体现各自特色,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确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的自然村,并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将粮仓、晒场、水利、机耕路及机械库棚、维修点等一并纳入规划。尊重自然,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积极主动地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好乡村。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与美好乡村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农民群众是建设工作的主体,而政府才是真正的倡导者和带队人,在工作实施时,政府在资金上要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保证资金数额逐年增长。此外,政府还需加大对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在投资方式上,应该倡导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变传统的乡镇政府“一手抓”的做法,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建设工作。
3、加强思想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农民是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力军,也是建设的主体。美好乡村的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在制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措施时应时刻以农民为主体,加强对农民群众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对美好乡村建设和优化人居环境的目标、措施、意义等有深刻而具体的了解。帮助农民群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不断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可通过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好乡村建设后带来的村庄风貌的大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等方面的好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带领群众壮大建设队伍。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美好乡村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落脚点在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完善农村基础性配套设施,提升农村公共配套设施。要从改造水、电、路、污等方面入手,同时配套相应的文化生活设施,并与农村医疗点、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站等公益事业相衔接,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为满足广大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村委会在乡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实施时,可在村内修建文化墙,在加强党的建设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次,“广场舞”已成为当今时下潮流,为了与时俱进,配备音响、光盘、扇子等相关设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使村民在响应号召的同时,又能够锻炼身体,丰富其娱乐生活。再次,开展各式健身活动,配备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设备,推进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丰富广大村民的文体生活。最后,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加快义务教育发展并提高其质量。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备,有利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健康、文明、和谐、美好的乡村建设。
5、结合各地地方特色,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美好乡村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的支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也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发展上,针对各地发展基础与资源特色的差异,以产业转型为途径,立足环境优势、资源条件和人文特色,以发展乡村经济为目的,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发展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与建设美好乡村的支撑,没有产业,两个“建设”就不能落到实处。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实现两个“建设”和产业培育的有机结合,结合地方特色,努力形成“村美人富”的局面。
四、结语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乡村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随着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支持力度的加大,科学合理村庄规划的具体落实,农民参与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将会得到大面积的治理和改善。未来农村将会呈现崭新的风貌,美好乡村的建设将步入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轨道,农民生活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日督查”安排
1.督查范围。XX乡各行政村管辖区。
2.督查时间。从2020年8月15日-9月4日(各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阶段)。
3.督查内容。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备战省级验收组织推动情况。包括:方案制定、责任落实、宣传发动、现场推动、实际成效等。
4.分组安排。
XX片、XX片两个督导组,具体人员安排如下:
(1)XX片(XX村、XX村、XX乡、XX村、XX村、XX村、XX村)督导组。
组
长:XX
XX乡人大主席
成
员: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2)XX片(XX村、XX、XX村、XX村、XX村)督导组。
组
长:XX
XX乡副乡长
成
员: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XX
乡环保员
上述督查人员原则上相对固定,若有特殊情况可适时调整。
5.督查成果运用。集中整治期间,每天督查成果进行工作群曝光,既反映当前各行政村组推进情况,又要重点反映存在的问题,存在未整治到位,未达标的明确整改期限(每天的问题在三日内整改到位)。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月督查考核”安排
1.督查范围。XX乡各行政村管辖区。
2.督查时间。每月的25日—30日(具体时间由各督查组与各行政村共同商议确定)。
3.督查内容
(1)资料台账建立情况。主要督查各行政村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以来,各项工作的各项资料收集、整理、归类及台账建立情况(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督查方案、门前三包、村规民约等)。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主要督查各村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环卫基础设施配置、日常清扫清运及第三方治理监管考核等情况。
(3)农村“厕所革命”情况。主要督查各村是否开展改厕技术指导和培训;是否建立完整改厕资料台账;改厕进度是否能够达到完成今年目标量的需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改厕技术指导到位情况及改造质量是否达标。
(4)农村污水治理情况。主要督查各村是否按照省、市、县、乡部署进行农村污水治理梯次推进;2020年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完成情况、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情况、“十三五”期间已建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设施运转情况。
(5)村容村貌提升情况。主要督查各村开展以清除生活垃圾、污水塘沟、农村生产废弃物,清理乱堆乱放、乱拉乱挂,整治乱搭乱建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情况;当年新农村建设村点村庄整治情况;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情况等。
(6)长效管护机制建立情况。主要督查各村是否安排长效管护配套资金;长效管护机制是否全域推开及管护效果。
4.督查方式
每月定期对各行政村环境整治工作开展状况进行实地督查,督察排位情况乡每月进行通报。
具体督查安排:
XX片、XX片两个督导组,具体人员安排如下:
(1)XX片(XX村、XX村、XX乡、XX村、XX村、XX村、XX村)督导组。
组
长:XX
XX乡人大主席
成
员: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2)XX片(XX村、XX、XX村、XX村、XX村)督导组。
组
长:XX
XX乡副乡长
成
员: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XX
乡环保员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上述督查人员原则上相对固定,若有特殊情况可适时调整。
三、XX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乡自验工作安排
根据《XX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检查验收办法》(X农办字[2020]X号)文件要求,结合XX乡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活动的工作实际,XX乡对各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情况要先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检查验收工作于2020年9月7日前将全面完成。
1.验收办法
(1)乡对行政村验收。乡参考省级检查验收办法,制定本乡镇辖区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查验收办法。乡辖区行政村按照要求整治完成后,书面向所在的乡人民政府申请验收。乡组建专班,对申请验收的行政村,采取每个村组过的形式进行检查验收。
乡检查验收:9月4日—7日
具体督查安排:
XX片、XX片两个检查验收组,具体人员安排如下:
(1)XX片(XX村、XX村、XX乡、XX村、XX村、XX村、XX村)督导组。
组
长:XX
XX乡人大主席
成
员:XX
XX乡党委委员、副乡长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2)XX片(XX村、XX、XX村、XX村、XX村)督导组。
组
长:XX
XX乡主任科员
成
员:XX
XX乡副乡长
XX
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站督导员
附件:XX乡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内容及标准
附件:
XX乡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内容及标准
将垃圾、污水、公厕等环卫设施,道路桥梁、河塘沟渠、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休闲广场、健身设施、活动室、停车场、绿化亮化等公共服务场所纳入日常管护范围,实现管护无死角。
(一)环境卫生干净。
加强对XX公司生活垃圾收运及清扫保洁工作的监管与配合,实现全乡卫生保洁常态化,村庄内垃圾桶配备齐全,公共区域和房前屋后无垃圾、无污水、无杂草、无乱搭乱挂、无乱贴乱画、无乱堆乱放、无农业废弃物,无生产性垃圾、无建筑垃圾、村庄主次干道两侧等公共地块无暴露垃圾、池塘沟渠无漂浮垃圾、田头地块无散落垃圾、旮旯角落无陈年垃圾。禁止和严厉查处偷倒乱倒行为,严禁焚烧秸秆。
(二)河塘水体洁净。
做到无污水直排、无有害水生植物,无垃圾杂物和漂浮物,清澈无异味。河堤完好平整,无暴露垃圾,无违章搭建,无乱堆乱放,无侵占河道。桥面干净整洁,无损坏,无堆积物。
(三)道路安全畅通。
路面干净、路基完好、路面无坑槽破损、无淤泥,排水通畅。桥下地面、通道及涵洞内无堆积物,路基路肩边坡无非法种植物,路口和拐弯处无遮挡视线的障碍物,道路用地范围内无堆积物、无棚房和违章搭建,无非公路标志和非法广告,无未经审批的杆线。道路上无打谷晒场、焚烧秸秆、损毁道路安全设施和绿化等损毁路产、侵犯路权现象。
(四)公共设施完好。
加强对村路灯、厕所、休闲广场、围墙、绿化带、停车场、污水处理、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保养,确保设施完好和正常使用,路灯亮灯率不低于90%。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加大对古村落、古建筑的维护、修缮。
(五)绿化养护到位。
保护村内古树古木,爱护花草树木,村内公共绿化实施专人负责养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