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18 18:28: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篇1

基于薛玉良多年从事食品安全法规标准领域的研究经验,他发现许多企业在执行ISO 22000标准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验证”的重要性,要知道,验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对食品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在演讲过程中,薛玉良首先为听众讲解了“验证”的定义,即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中,注明了验证所需的客观证据可以是检验结果或其他形式的测定结果,也就为企业的验证活动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只有了解验证的定义、目的与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把控食品安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有保障的产品。”薛玉良指出,对体系进行验证是为了验证控制措施的作用、保证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绩效、追溯系统或沟通系统的有效性,而验证存在的意义就是确认策划的活动得以实施并按预期进行操作。预期的水平是否已经到达,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否正常运行,这些结果都需要通过验证才能得到。

在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系统中,验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确保之前设定的要求与措施能够正确并准确地被施行。从这种角度来说,验证就相当于一把标尺,测量了行为的有效性。薛玉良还表示,“确认”与“验证”以及“监视”存在很大的区别。确认是操作前的评估,它的作用是证实单个(或者一个组合)控制措施能够达到预期的控制水平;验证是操作期间和之后进行的评估,它的作用是证实预期的控制水平确实已经达到;监视则是探测控制措施失控的程序。这三者进行的时间段有明显的差异,各自所起作用的倾向性也有所不同。

验证的策划与实施

在策划验证的过程中,验证的目的、方法、频次与职责应该是十分明确的,至少要达到以下5点要求:前提方案得以实施、危害分析的输入持续更新、HACCP计划中要素和操作性前提方案得以实施且有效、危害水平在确定的可接受水平之内、组织要求的其他程序得以实施且有效。

验证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现场检查、抽样测试、结果的评审、趋势分析等。具体方法的选用主要取决于需要验证的内容,例如为了验证追溯系统的有效性,可以采用追溯挑战的方法;为了验证终产品中食品安全危害是否处于可接受水平之内,可以采用投诉数据分析、针对性的取样检测、成品内部监测结果的记录评审等方法。应尽可能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需要验证的内容或目的进行交叉验证,以保证能够获得客观的验证结果。

除了单层次验证,还可以进行多层次验证,对简单的文件或者记录进行审核和评价,例如对CCP(关键控制点)、OPRP(操作性前提方案)记录的审核,包括趋势的分析、偏离的次数、纠正措施等;展开测量和评价活动以确保一个前提方案或一个过程在规定的参数范围内运行,例如收集环境微生物SWAB测试结果以确保清洁和消毒程序符合内部规定;评价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其他组成是否按策划运行,例如确定培训程序产生了预期的员工的行为的改进,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监视测量设备的校准等;开展内外部审核;实施现场检验;确保其他的指标如分析结果、内外部审核结论、和客户的投诉以评估体系是否按策划运行,是否需要实施变更;开展终产品测试以验证体系或某部分体系的有效性;通过评价验证结果和审核报告以证实完成了某一特殊步骤。以上措施都是在不同哟危从不同角度出发的验证评估活动。综合上述多种手段,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来源还是内部审核和抽样分析的结果。

验证的要求

验证活动应该由具备必需能力的人员进行,当资源允许时,验证活动应该由不直接参与具体活动的人执行。如果资源不允许,也需要尽可能客观地进行验证。进行验证的频率也会相对有所不同,当然,首次验证都是在第一次生产运作之后,已确认是否能够达到要求,而根据企业自己的资源大小以及需要验证的内容来决定需要验证的频率。

涉及到来料以及外包服务的规范标准时,企业则需要建立来料和外包服务的规范,例如虫害,虫害一般会外包给杀虫公司,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虫害控制标准,就无法明确最终的控制虫害的效果。例如外包的物流公司,对产品有温度要求的时候需要有冷藏车,跟物流商签订合同时,就需要考虑到食品安全的有效性,这些规范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也应该验证。由此可以看出,来料验收标准需要与供应商达成一致,已经制定了某项标准,这个标准是否实现,验证的频率就要结合供应商自身的质量保证能力来制定。来料及外包服务的验证是基于风险这一因素来执行的,稳定则频率低,风险大则频率高。

验证活动的展开

篇2

0.引言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体系,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前途,更关系着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安全。有效的企业管理能够保证职工的利益,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烟草行业中要建立起符合烟草行业特点的、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1.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概念

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安全的实现企业的生产目标,在安全管理中需要利用管理人员的技能、知识和方法等来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进行控制,制定计划、组织协调。

所谓的体系是一个舶来词,一般意义下指的是一些要素的互相结合,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依赖、互相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安全管理体系是在企业中人为建立的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金、物力、管理技术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中既包括安全器材、设施等硬件,也包括管理技术、科学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等软件。

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在较高的人员安全素质、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科技、先进的安全设备和器材的基础上。要建立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就要结合烟草行业的具体情况,积极采用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和设备,加大对安全体系中设备、物资、信息、资金、人力、资讯等一些要素的建设,并将整个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安全管理的理念对其进行规划和规范。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有序的、规范的体系,能够保障烟草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

2.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整体结构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烟草行业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角度可以将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结构分为三大部分:接受部分、信息处理部分和信息输出部分。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主体是信息流,并以此来控制烟草行业中的物流和人力资源流。烟草行业的组织分为四级,分别是烟草总公司、省级烟草公司、地市级烟草公司及工厂、县级烟草公司。这些体系呈总分结构,分体系包含于总体系之中,同时分体系之中还有子体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网络。从总体上来看,每个烟草企业都包含了接受部分、信息处理部分和信息输出部分的功能。

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不同层次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任务。简言之,由上而下分为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每个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都可以分为这三个层次。决策层制定安全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并根据目标制定出安全管理计划。执行层主要是执行和传达安全管理的目标,执行安全管理的计划。操作层主要是对安全管理计划进行执行和操作,例如职工的安全知识培训、对职工不安全行为的查处和纠正、对机器设备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对有安全问题的设备进行及时的发现和修理等等。三个层次的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保障烟草行业的安全生产。

3.烟草行业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特点

烟草行业的现代化安全管理系统是结合了烟草行业的特殊地位和生产模式而设定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1动态性

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模式是一个动态化的体系,体系必须处于一个积极的、活动的状态,在一定的时间段中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活动,否则整个安全管理体系就会僵化,失去生命力的安全管理体系不能对烟草行业的安全生产起到应有的作用。

3.2整体性

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由各层次、各子体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在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中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数量和位置,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发挥作用。

3.3开放性

烟草行业中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整个体系都在不断的运动,随时与社会进行联系,交换信息、资金和能量。如果烟草行业将安全管理体系与整个社会割裂开来,安全管理体系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4交互性

在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环节和要素都是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各要素和环节的联系和作用形成了整个安全管理体系。

4.烟草行业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特殊性

烟草行业具有一些特殊性,因此烟草行业的安全管理体系也要符合烟草企业的生产体系,安全生产体系是隶属于烟草行业管理体系范畴内的。烟草行业是一种政企合一的特殊体制,对行业内的人财物、农工商、产供销等都实行集中管理。烟草行业的安全管理模式是以安全为首位,以预防安全事故位为主要工作任务的,烟草行业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必须体现出烟草行业的特点,发挥烟草行业的优势,提高全行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好全行业的安全管理。

5.建设烟草行业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措施

5.1完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环节

烟草行业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环节有安全组织机构、立体管理机构、安全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基础设施安全管理。要对这些环节进行建设和完善,保障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5.2完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

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安全机构和管理网络,例如安全委员会、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管理干部等等。建立立体的安全管理模式,确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建立起全行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落实到烟草行业的每个部门和职工。定时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活动,建立起完善的安全检查制度,对安全管理的规定和制度认真落实。

其次,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作用。将约束机制、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结合起来,发动全体职工对安全管理的执行进行监督。

第三,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做好安全管理专业人才的配置和培养,加强安全人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特别是对安全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全行业营造安全生产的氛围。

第四,重视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修保养,加大对安全设备的投入,重视基建、消防、技改等方面的投入。对于已有的安全设施,要及时检修和更新,排除故障,使之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

最后,加大安全管理的科技投入比例,及时引进最新的安全设施和管理理念,提高烟草行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6.结语

烟草行业是我国重要政企一体化产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烟草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在烟草行业中建立起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建设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烟草行业的特点,建立现代化的、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烟草行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郑中义,潘家财,吴兆麟.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评价[J].大连海事大学报,2003(04).

[2]徐峰,王会义.基于OHSMS标准的施工工地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J].建筑施工,2006(03).

篇3

作为长江航运发展的基础与保障,长江航道与沿江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一直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2012年长江航道局启动了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化建设,提出了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NSM规则)原理,制订内部的《航道维护安全管理规则》,建立并实施长江航道局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为新形势下长江航道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构建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2001年7月,交通运输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NSM规则),并于2007年7月1日前对国内航行船舶分三批进行了强制推行,10多年的强制实施对水上安全和防污染工作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2006年,长江武汉、南京、宜昌航道工程局针对500总吨以上自航海轮陆续建立了安全管理体系。2007年3家单位通过了外部审核。5年来的实践表明,3个工程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船岸联系渠道畅通,各类信息传递及时,对船舶的监控加强、船舶和设备维修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船岸应急反应能够按程序有步骤进行,应急措施可操作性强、事故一直控制在零指标内、险情数逐年下降,特别是重点安全工作,如船舶调遣安全、防范恶劣气候危害,季节性施工航行安全得到有效预防与控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该局海上工程施工安全,防止了人员伤亡,避免或减少了环境危害与财产损失。

事实证明NSM规则不仅是船舶安全管理的准则,也是规范船舶安全管理的守则。应用NSM规则工作原理,制订长江航道局《航道维护安全管理规则》,在航道维护单位实行内部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将有效促进长江航道维护管理单位安全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全面提高长江航道维护安全管理水平。

《国内安全管理规则》(NSM规则)的主要特征

实施的强制性。NSM规则实行强制性的管理,即规定从事国内经营的航运公司和船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分别取得“符合证明”(DOC)、“安全管理证书”(SMC),否则船舶必须停航。

管理的针对性。NSM规则针对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管理要求:一是船舶安全管理,要求负责船舶营运的公司制定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针,并为实现这一方针,建立和实施安全管理体系,从而使公司和船舶的管理按照认可的体系要求运行;二是船舶安全操作,要求船舶按照体系规定的程序、方案和须知进行操作维护,从而保证船舶操作和维护的规范化,满足强制性的国际国内规定、规则的要求,并尽量符合建议性的要求;三是防止船舶污染,要求公司在所制定的安全管理体系中包括防污染的措施、方案、技能等方面的规定,使船舶在实现安全操作的过程中同时实现防污染操作。

运行的关联性。NSM规则从管理出发,涉及公司及船舶安全和防止污染管理的方方面面,规则融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从组织机构、责任、程序、过程、资源等方面对公司、船舶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做出了系统规定。体系把船舶安全与防止污染管理中的策划、组织、实施、检查、控制等活动要求集中、归纳、分解、转化为响应的文件化的目标、程序、方案与须知。另外,规则还涉及了船旗国政府主管机关及认可的机构、港口当局等外部机构。

管理的系统性。NSM规则将公司及船舶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待,以科学的系统管理方法加以明确规定,是一个闭环、动态的、自我调整完善的管理系统。首先,它强调组织机构的系统性,要求安全和防污染管理中,不仅要有从公司最高管理层到船舶的运作系统,同时还规定要有监控系统。其次,要求公司实行程序化管理,避免了管理行为的随意性,也减少了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争“权”和推诿。第三,要求公司管理实行文件化。公司依据规则建立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文件化、结构化的体系,其中的方针、程序、方案、须知及记录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相互联系的文件系统,不是简单的文件汇编。

持续的改进性。“公司符合证明”和“船舶安全管理证书”的取得,并不意味一劳永逸,因为证书的有效性服从于年度审核和期间审核。NSM规则本身即是一个逻辑性、系统性非常强的管理标准,依据此规则建立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计划——实施——检查——整改——再实施的步骤,使得安全管理工作能得到不断改进。

广泛的适用性。规则考虑到各家航运公司不尽相同,依据安全和防污染要求的一般原则和总体目标制定,用概括性术语写成,各家航运公司可结合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

构建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借鉴NSM规则,在长江航道局构建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必须紧密联系航道维护安全生产实际,有效地协调好影响航道维护安全生产的各类因素,较好地解决航道维护生产中安全管理具体问题,切实达到“流程畅通、管理科学、覆盖面广、有效控制”的预期目标,推动长江航道局航道维护安全管理工作,提升长江航道安全生产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制订航道维护安全管理标准。借鉴NSM规则,结合航道生产实际和航道维护安全管理要求,制订长江航道局航道维护安全管理(包括防污染管理)标准和《航道维护安全管理规则》。

有效实施《航道维护安全管理规则》。根据《航道维护安全管理规则》,制订航道维护单位安全管理体系编写标准和《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指南》,敦促各区域航道局编制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制订《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规则》。根据《航道维护安全管理规则》,制定《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规则》,编写《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建立全局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体系。

对体系运行实施监督管理。按照《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规则》,对各区域航道局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及体系运行情况实施审核管理,强化对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监管。

构建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需要解决中的主要问题

按照构建长江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的推进步骤,我们认为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对实施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单位对实施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船岸主动实施安全管理体系的意识还不强,仍习惯使用原来粗放式管理手段,怕麻烦,不能沉下心来认真编写和执行体系中既有的规定。

对《航道维护安全管理规则》理解不够。各区域航道局都是初次实行体系化管理,大多数安全管理人员对体系化管理工作不熟悉,对《航道维护安全管理规则》理解不透。在编写文件时,各单位对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没有进行认真分析,影响体系文件编写质量,从而影响了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推进。

航道实际与体系化管理要求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航道管理机关层次多、船舶种类多、职责不清晰、航道生产实施及船舶配员不规范,航道、航道设施维护与航道公共安全监控不同于一般船舶操作,等等。这些都与NSM规则存在偏差或与现行国家的规章制度存在差距。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实施《航道维护安全管理规则》的重点与难点。

体系监管有待进一步完善。各区域航道局内部审核、有效性评价、管理复查这些改进体系的重要措施未得到很好的实施,有的走过场,图形式,自我持续改进的动力不强。长江航道局审核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有待建立。

现有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不规范。已完成体系文件编写的单位,体系运行不规范,存在“两张皮”现象,即实际管理和做法与文件规定不一致,文件规定是一套,实际操作又是一套,体系文件的规定成了摆设,有被动做假台帐现象。体系的实施还时紧时松,如临近审核时,突击补材料,而一旦通过审核,又松懈下来,“重审核、轻运行”、“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

有效实施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构建长江航道维护安全管理体系关键是抓规则制定和运行监督。围绕着这两个重点,在实践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要素:

切实遵守和执行体系文件。岸基管理部门和船舶要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组织管理和操作活动,杜绝形成“两张皮”现象。岸基重点做好:船员聘用、人员调派、人员职责熟悉(重点是船长、大副、轮机长)、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对船舶的定期检查,监督船舶关键性操作方案和须知执行情况、组织船岸应急联合演习、对所有不符合情况、船舶、事故和险情的调查分析、对纠正措施的确认和验证、修改体系文件并保持最新。

突出岸基管理这一重点。一是岸基管理部门要自觉履行职责,提高执行力,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业务水平,从管理层到业务部门主动按规范进行管理。二是岸基要为船舶提供足够的岸基支持,包括人员、信息、备件、资金等方面资源,对船舶提出各类需求要及时予以响应,协助解决。三是发挥指定人员和航道管理处相应人员的作用,密切船岸之间的联系,加强对船舶运行情况的监控。

充分尊重船长行使权力。《航道维护安全管理规则》要求体系文件必须包括一个“船长绝对权力的声明”,其目的就是从根本上保证船长权力的行使。在实践中,各区域局要正确处理航道管理处处长与船长之间的关系,真正确保船长负责制,赋予船长在船的权威,不干涉船长在安全和防污染事项方面做出的正确决定。

配备高素质合格船员。一是按照法规要求为每艘船舶,配备合格和健康的船员;二是把好用人关,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标准和提职程序,每一位新提职人员,都必须由有关部门组织提职前谈话和业务技能考核;三是建立程序文件,保证每一位岸基管理和上船工作的新聘、转岗人员,都能在上岗前职责熟悉,掌握必要的岗位操作和应变技能;四是抓好日常安全教育。岸基管理部门和各艘船舶,定期进行各类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业务部门安全管理水平和一线船舶职工的安全技能。

精心管理和维护船舶设备。保证各类设备能按照船检规定和体系要求,对设备进行维护,同时保证所有的设备均按照适当的间隔期进行检查,任何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及可能的原因均能得到报告,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对因突发性运行故障而导致险情的设备和技术系统,如应急发电机、应急消防泵等,对这些备用装置或非连续使用的技术系统要格外引起重视,定期予以测试,特别加以维护和检查,以确保这些关系船舶和人身安全的关键性设备和系统的可靠性。

认真对待不符合、事故和险情。首先,要完善各类不符合、事故和险情及时报告制度,保证事故、险情、未遂事件以及不符合均能得到报告。其次,要对事故、险情,包括不符合、未遂事件予以调查和分析,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第三,要定期将船舶发生的各种安全事件、险情信息进行整理,传递到其他船舶,有效达到了信息共享,共同防范事故的目的。

努力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体系中通常识别了各种可能发生的如“船舶碰撞”、“全船失电”等紧急情况,规定了紧急情况报告制度、紧急情况时船、岸应急措施,也对岸基和船舶应变演习科目、周期作明确规定。但要保证船岸能在任何时候对船舶面临的危险、紧急情况和事故及时、正确做出反应,需要船岸平时认真组织应变演习和各项应急训练,并且着重提高实战性,增强抵御各类安全风险的能力。

篇4

建筑施工安全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如何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安全预防和控制,是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必须科学、严肃对待的课题。近年来,建筑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在建筑施工安全与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建筑施工安全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工程事故还在频繁出现。因此,在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探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控制,对于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什么是安全管理体系?体系又叫系统,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例如,建筑施工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建筑安全管理体系是施工企业以保证施工安全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把安全管理的各阶段、各环节和各职能部门的安全职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既有明确的任务、职责和权限,又能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建筑施工企业的实践经验说明:建立和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是加强和实现全员安全管理的组织保证。一个建筑企业,除工程队外,还有机械队、加工厂、汽车运输队、后勤供应等部门,必须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同时把施工作业队、服务性的专业分队包括在内,形成一个安全系统网络:工程局、工程处、施工队建立起安全管理组织;搞好群众性的安全管理活动,实行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自查与互查相结合的方法;有一套严格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要求,有一套科学的调查处理事故程序、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劳动纪律;有赏罚严明的奖惩条例和相关制度。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在于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顺利进行。通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把全体职工组织起来,明确各部门、各环节的安全管理职能,使安全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有效地保证施工生产安全地进行;可以把企业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联系起来,使企业安全施工有坚实基础;可以把企业内的安全信息相互沟通起来,使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综合处理,迅速发现事故隐患,并及时得到处理。所以建立和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是实行全员安全管理的重要标志。

2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

根据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和系统构建的思路,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理应包括如下内容:

2.1有明确的安全方针、安全目标和安全计划。安全方针是施工企业每个职工在开展安全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守和依从的行动指南。安全目标是企业根据安全方针的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开展安全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安全计划是制定实现安全目标的具体计划和措施。每个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必须有明确的安全方针、安全目标、安全计划,才能把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安全管理体系协调而正常运转。

2.2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单靠一个部门、一部分人去抓很难奏效。为此,必须明确规定企业职能部门、各级人员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权限。做到安全工作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人抓,检查有依据,评比有标准,建立一套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奖惩办法和具有安全否决权的评比管理制度。

2.3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为使安全管理体系卓有成效地运转,建筑施工企业各部门的安全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就应建立一个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工作的综合部门,作为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保证。安全管理机构在开展安全管理体系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由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规模、施工性质、生产技术特点、生产组织形式所决定。工程局、工程处设安全生产委员会,施工队设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班组设安全员。它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决策机构,是协助企业领导进行安全决策和协调的参谋,同时又对企业安全生产目标、职工的劳动安全与健康、劳动作业条件的改善发挥监督检查作用。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协助局、处长推动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法令以及地方政府的劳动安全卫生行政法规、行业安全卫生标准、本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等;组织制订和修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检查、督促其贯彻执行;协助行政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及下属单位研究制订和执行防止事故的措施,汇总和审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督促按期落实;组织开展劳动安全卫生宣传教育和安全科技文化知识培训,不断增强和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经常进行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制止和纠正违章作业,发现和督促解决不安全因素,对严重威胁职工安全和健康的情况,有权下令停工整顿;掌握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督促有关部门按规定发放个人防护用品,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女工保护工作;参加本企业新、扩、改建工程项目的设计审查、施工生产、竣工验收、试运行工作,提出安全和工业卫生方面的要求;指导下级做好安全工作,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参加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协助提出并督促实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具体来讲,做到以下几点:1)统一组织协调安全管理体系的活动,帮助和推动各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活动的计划性,把安全管理体系各方面的活动纳入计划轨道;2)对各部门的安全职能和承担的安全任务,进行经常的检查和监督;3)统一组织安全管理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并使之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作用;4)掌握安全管理体系的动态,积极组织新的协调和平衡,提高安全管理体系的功能。

2.4建立高效而灵敏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劳动安全卫生信息是开展安全管理活动的依据。要使安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灵敏的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规范各种安全信息的传递方法和程序,在企业内形成畅通无阻的信息网,应准确、及时地搜集各种安全卫生信息,并设专人负责处理。

2.5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管理活动。安全管理体系应建立在保证建筑安全施工和保护员工劳动安全卫生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在建筑施工生产的各环节,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安全管理宣传教育活动,例如,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班组事故为零活动等。

2.6实行安全管理程序化和管理业务标准化。安全管理流程程序化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管理工作经过分析,使安全管理业务工作过程合理化,并固定下来,用图表、文字表示出来。安全管理业务标准化就是将企业中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办法制订成统一标准,纳入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实现安全管理流程程序化和标准化,就可使安全管理工作条理化、规范化,避免职责不清,相互脱节,相互推诿等管理过程中常见的弊病。所以,它是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7组织外部协作单位的安全保证活动。建筑施工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安全防护用品等是影响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安全性能良好的机械设备、安全防护用品等,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要求制造厂家或租赁单位所提供的机械设备、防护用品必须安全可靠。这就关系到外部协作单位对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方面的安全性、可靠性的保证。这是建立和健全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篇5

ISO9000和ISO14000在世界各国得到认可与成功推行,使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推行势在必行。1999年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V)等十三个组织借鉴ISO9000认证的成功经验,开展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活动,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18000)标准。它是以系统安全的思想为基础,从企业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事故预防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对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控制建立、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组织的健康安全进行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1)企业自身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企业必须是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雄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关注力、有优秀的环保安全业绩并保证职工健康安全的良好记录。企业实现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提高,反映了企业承担了职业健康安全的社会责任,体现了企业组织对职业健康安全与安全生产的实际贡献,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获得相关方认可,提升了企业自身的品质和形象,要求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并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置于自我监督、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中,从而实现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达到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

(2)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世贸组织的最基本的原则中已包含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问题在内的“公平竞争”。欧盟和北美都是发达国家,都已在自由贸易区协定中规定:只有采取同一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的国家与地区才能参加贸易区的国际贸易活动,以期共同对付以降低劳动保护投入作为贸易竞争手段的国家和地区,以及那些职业健康安全条件较差而不采取措施改进的国家与地区。这样他们就以发展中国家在劳动条件改善方面投入较少使其生产成本降低所造成的“不公平”为借口,已经开始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和采取限制行为,旨在将劳动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鉴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引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达到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

(3)消除贸易壁垒的需要。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与环境问题一样,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之一,许多国家以此为借口,对他国的产品、活动或服务采取单方面的进口限制,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采用该体系的国家或组织由于有了“平等竞争”的机会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企业无论是从参与竞争的角度还是针对贸易壁垒的角度,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都是实现与国际接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和市场准入的通行证。

(4)改善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日益恶化的现实需要。我国生产过程中重大恶性工伤事故层出不穷,职业病危害居高不下,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安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严重问题,严重危及民生问题,职业健康安全已引起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者高度重视。我国安全生产对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提出迫切的要求,引入OHSA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有利于改善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安全状况,有利于形成以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危险控制为核心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机制;在我国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从源头识别和控制事故隐患,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已成为职业健康安全部门和安全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5)推动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企业有相应的制度和程序来跟踪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以保证其持续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使企业由被动接受政府的监督转变为主动接受。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挑战

我国作为世界投资的热点和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基地的“世界工厂”,已经是全球资本和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就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作为全球化浪潮产物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18000)标准运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已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并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提出严峻的挑战。

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18000)标准运动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服装业、玩具和鞋业等,因为这些行业污染比较大,对职业健康安全危害比较大,但其产品必须符合跨国公司,包括制造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制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社会责任守则作为采购条件;或符合如国际玩具协会(ICTI),世界体育用品行业联合会(WFSGI)和中美洲出口协会(CAEA)等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守则;或符合如联合国全球契约(GC),道德贸易行动(ETI)准则,SA8000社会国际标准等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民间标准。我国对其挑战的惟一的选择只能是承认现实并积极应对。

三、我国政府应辩证地研究和探讨职业健康安全的作用及其实施对策

1.辩证地研究和探讨职业健康安全的作用

(1)我国政府执法部门对劳工标准的检查,有利于提高我国劳工的国际形象。我国企业对劳工标准和劳工保护获得更广泛社会认知程度,有利于提高劳动者和雇主双方职业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规的实施,使劳动者权益和职业健康安全得到全面的保护,从而提高我国劳工的国际形象。

(2)职业健康安全、国际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是在企业实施劳工标准。即1998年的国际劳工大会年会通过的《关于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第二条中提出的四个方面“工人的基本权利”。即第一,结社自由并有效承认集体谈判权利;第二,消除一切形式的强迫劳动;第三,有效废除童工;第四,消除就业歧视。这一宣言的法律性质与我国实施的社会责任运动以及“工厂守则”,符合我国的《劳动法》以及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3)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的推行确实有利于保护民生。我国企业根据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加强安全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保护弱势群体,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向客户、消费者和公众展示其良好职业健康安全的表现和承诺,获得更多消费者和客户的青睐,从而确保企业健康的发展。

(4)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的推行确实给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带来生存的压力。企业一要改善劳工条件和待遇;二要保持企业在正常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三是将劳工标准、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与国际贸易直接挂钩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2.我国政府对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挑战的对策

(1)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我国国家经贸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1年12月,根据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导则》,制定并了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劳动法律检查监督机构应了解、把握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的状况和性质,并切实把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导入到我国劳动法律体系中,建立健全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实施职业健康安全检查认证工作。

(2)我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要主动参与研讨、制定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18000)标准时,我国发挥应有话语权的作用。由于国际社会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普遍关注,我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制定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18000)标准时,我国应有更多的话语权,并尽可能适合我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国情。

(3)我国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18000)标准化”转化为国内标准,全面开展职业健康安全对策、规范化研究。由国务院领牵头,组织有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家认证监督委员会、国家经贸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劳动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科研教育机构及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标准化”转化为国内标准的对策,使其规范化。

篇6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一直以来,安全问题不仅是建设工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还是影响建筑使用寿命的罪魁祸首。并且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建设工程的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因此建设工程单位必须要加强对构建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视,并制定完善的构建措施,才能将监督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到实际应用中,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意义。但是,构建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项目,所以必须要详细的了解构建将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障碍,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才能为建设工程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一、构建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意义

安全生产是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近年来,由于建设工程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且影响建筑质量安全的因素非常多,所以造成建设工程的整体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体系是针对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建立的管理体系,所以对提高建设工程的施工水平和施工效率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建设工程的安全隐患[1]。此外,由于监督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立在科学、严谨、规范的基础上的,同时还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所以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建设工程的施工秩序。所以说构建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对我国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还对提高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构建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障碍

(一)、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等局限性,且相关法律条款比较抽象,所以操作性相对较弱。并且大多数法律法规的时间过久,因此许多条款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建设工程的施工要求,从而导致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处于“名存实亡”的现状[2]。但是由于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因此一旦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现不完善,就会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另外现行的建筑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且《建筑法》中对建设、施工、勘察设计等内容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使得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严重,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还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损失。

(二)、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普及,部分偏远地区和城市还没有设立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监督执法人员,从而导致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制没有完全落实到实际应用中。并且大多数建筑单位对建筑安全技术的法规和标准缺乏正确的认识和重视,从而使得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无法正常的执行。且很多地方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掌握的实权过小,所以,很难发挥监督职能。并且由于缺乏完善的人才引进措施和专业的人才培训机制,导致监督安全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低下的现象。且没有专业的安全监测设备,致使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在日常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现状,从而严重制约了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

(三)、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式落后

先进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式是构建建筑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前提,因为科学的建筑监督安全管理方式,可以为建筑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实践基础,因此落后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建筑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且造成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式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监测设备落后、监督管理技术落后、监督实践能力和执行能力薄弱等原因造成的。并且由于监督管理的理论不健全,以及资金不到位导致监督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且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依然沿用传统保守的管理理念,使得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要求[3]。

三、建立健全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必须要融入标准化、体系化的法律法规框架,才能更好地适应建设工程监督管理的要求。要想构建健全的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就必须要将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作为重中之重,才能为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法律保障。因此,必须要将监督管理体系与行政管理独立开来,才能避免行政管理过多的进行干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的对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更新,并在原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创新,才能有效地靖江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到建筑监督安全管理体系中,才能为保障建设工程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奠定基础。

(二)、强化建筑单位(企业)监督管理机制

建筑单位(企业)是安全工作的主体,因此只有加强建筑单位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从而为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创造条件。所以要想强化建筑单位的监督管理机制,就必须要合理的分配安全监督任务,并承担相应的安全监督责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建筑管理的实际价值。并且监督管理机制是构成检制度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监督管理重视,并积极的发挥监督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价值,才能扩大监督管理机制的影响力,从而使得监督管理深入人心[4]。

(三)、优化监督管理队伍素质,提高监督管理力度

监督管理制度是监督管理人员制定的,监督管理措施也是监督管理人员实施的,因此必须要保障监督管理队伍的质量,才能提高监督管理决策的准确性。所以必须要将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分层管理,并加强管理人员正确的认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此外还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及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精神面貌和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建立考核机制,便于更好地帮助管理人员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养成自我学习、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能力。最后还要建立严格的人才选拔招聘程序,并扩大人才引进渠道和选拔门槛,才能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力度。

结语:综上所述,建设工程监督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并且由于建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所以必须要强化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才能有效地减少建筑安全隐患,从而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总的来说,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正视目前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才能为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体系的开拓全新的发展空间,才能为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走的更高、更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宏伟,姚清,杨修明,张廷斐.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15期

篇7

一、电信企业信息管理的现状与作用

(一)电信企业信息管理体系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这也导致科技所引发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问题出现。1、针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没有创建出专门的管理机构由于在信息管理方面,企业没有一个系统的较为权威的管理部门及相关组织,其管理权限分散在建设、运维、系统支撑、市场等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相关法规得不到正常有效的运行。2、未能充分的考虑企业相关管理部门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由于电信企业的特殊性,在具体的信息安全建设管理中,信息体系建设和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不够协调,使得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上没法进行积极主动实施,导致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没能与相关体系升级换代同步进行。3、企业信息管理建设滞后对于相关部门而言,信息安全管理常常局限于使用比较局部的安全产品进行保障,这样就容易形成被动的使用相关办法来应对信息安全的漏洞风险,导致此类方法严重缺乏科学性,而且由于使用范围的局限,从而也不完全能够抵御安全问题给企业所带来的运营风险。

(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作用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电信企业,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而且还能够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组织的规范管理,通过充分有效的安全信息维护,能够帮助企业在信息管理受到严重威胁时可以及时消除风险,从而维护国家、企业、广大用户的切身利益,确保电信企业在国家信息建安全战略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二、电信企业信息管理建设的有效方法

(一)制定有效的信息管理计划

在企业管理中,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信息管理建设需要有效的策划:1、教育培训在企业管理中,做好教育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相关培训,不但能够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信息管理意识,强化相关人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可以为信息管理体系吸引大量的相关人才。2、制定信息安全管理计划制定管理的相关计划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所以,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需要制定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标准,拟定相关计划。

(二)电信企业信息管理建设的范围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确定信息管理体系的范围是非常重要的,其需要相关部门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重点有效的管理,这个管理的范围就是安全管理体系的范围。这一范围还可分为整体范围与个别信息安全管理范围,通过不同的部门可对管理组织进行划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不同力度的管理。就电信企业而言,主要涉及企业信息管理和用户信息管理,其安全体系建设贯穿在企业运行的全过程。

(三)建立企业信息管理框架

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的信息管理必须建立起一个严格的管理模式。具体步骤如下:1、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的计划在规划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时,首先的一个步骤就是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有一个明确的计划。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后续工作做了一个提前的准备,有利于建立管理机构,而且还能够对管理的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能够更好的确立管理目标,评估管理风险。2、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有了一定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计划,接下来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计划的实施过程,过程主要有信息安全管理方法应用和相关措施落实等。3、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的检查这个阶段的工作开展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这一阶段是整个计划的关键阶段,主要通过审计、自我评估或借助第三方审核等方法来对计划实施的效果进行审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无处不在,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迫切需要系统、科学、有效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理论指导管理工作实践。”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我国电信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方面的现状以及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通过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切实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维护好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安全,为建设信息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敏.关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

篇8

[pick to]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ISO14000 and ISO9000 standard system one and is called "after the industrial age management methods", it follows "PDCA" management mode, and realize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the structured, and procedures and documentation, reduce the risk of production safety,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hazards, and gradually form the good for improved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hazards project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全生产”是公路施工项目在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项目的前途与命运。项目安全管理不是单一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系统化工程。

本公司自2004年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来,各项目均逐步建立了“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模式,加强危险源辨识和控制,实现对事故的预防和生产作业全过程的控制,使安全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切实保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有效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简要说明

目前,我国推行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和GB/T28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即通过建立一整套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其运行模式为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项目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目标的制定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是管理体系的指导路线,工程施工项目应根据上级单位的方针,结合本项目特色,有的放矢,遵循“遵守法规”和“持续改进”的承诺,制定适合本项目特点的管理方针。同时,为了控制不可容许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项目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能够实现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目标应予以量化,便于考核。

2、领导决策和全员参与的重要意义

领导决策是项目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只有整个项目领导班子意识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为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氛围。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因素。安全管理是一个项目施工全过程、全方位、全体员工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岗位员工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专管成线、群管成网;才能真正把安全落到实处,切实杜绝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才能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真正提升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

因此,在公路施工项目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强化项目领导决策作用,增强员工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实现“全员理解、全员参与、全员支持”,将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与管理体系相结合,保证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提升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3、科学、全面地辨识施工项目的危险源

危险源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根源,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问题。公路施工项目在工程策划和工程施工阶段均应对所有施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加以识别,并有效控制。根据工程自身特点和条件,充分辨识各施工阶段、施工部位的危险源,在识别时还应考虑以下几点:a项目的主要生产活动、周期性活动;b项目的临时生产活动;c突况下的的活动;d所有进场人员的活动;e所有进场的物资材料、设备设施。项目部通过对所有危险源进行汇总、分析、和风险评估,确定重大危险源,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在项目安全管理过程中,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一个动态工作,应及时更新,采取有效手段,从源头抓起,使所有影响安全生产的危险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作业的安全度,杜绝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4.加强安全管理,有效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现代公路施工项目通过应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从而真正达到不断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首先,全面落实公路施工项目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明确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供组织保障;其次,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体系文件,编制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制度,有效落实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其他要求;第三,切实贯彻执行规章制度,有效运行管理体系,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认真组织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持开展内审、监督审核活动,确保管理体系运行的可执行性和有效性。

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项目安全管理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1、由于辨识人员专业水平不一,辨识方法不适合工程项目等原因,导致危险源辨识不全面、不彻底,更新不及时;风险评价结果不科学,不真实。要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应选派项目各专业人员组成危险源辨识小组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要每年更新、评估一次;若发现新的危险源或重大风险时,应及时辨识、更新。

2、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无科学地削减安全防护和安全技术措施费用,这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这就需要项目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为安全资金投入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实行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严格各项申领程序,确保安全投入。

3、由于专业人员少,缺乏经验,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不全面。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外;还要抽调项目专家组成安全督察组,对项目安全隐患进行彻底排查,并监督整改,同时加大处罚力度。

4、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应急准备和保证体系不健全,例如组织结构没落实,人员变动后没进行及时调整,应急计划不具体,人员没有培训等等。这就要求施工项目认真分析工程特点,结合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应急救援预案,完善应急程序,健全应急组织机构,加强应急设施配备,强化应急演练,提高项目施工人员的应急意识,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篇9

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简介

在过去的20年中,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强烈的关注。我国自实施OSHMS以来,OSHMS的认证活动发展迅速,使得各单位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目前,我国推行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和GB/T28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为建立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要素。它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的一种方式,包括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重点活动与职责以及绩效测量的方法。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可以追溯到一系列的系统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是Edward Deming的PDCA(即策划、实施、评价、改进)概念。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并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的特点,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其核心都是为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生产经营单位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的目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为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

二、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意义

建立与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能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采用合理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原则与方法,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积极主动地贯彻执行相关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并满足其要求;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对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响应;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满足市场要求;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获得注册或认证。

公路施工企业通过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可以建立起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模式,强调了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控制,实现对事故的预防和生产作业全过程的控制,使企业安全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可以有效控制一般事故,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保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实现公路建筑行业在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平台上进行监督、检查、考核的目的,从而保障公路建筑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发挥领导作用

领导者是确定企业的统一宗旨和方向,并使运作方向与组织的宗旨相统一,一个企业没有宗旨和方向,难以发展,不可能做强做大。领导作用是通过增强员工的意识,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在整个企业内促进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的实现。从体系运行过程来看,在管理层(特别是机关管理层包括分公司管理层)作用发挥上容易出现偏差,他们错误认为目前企业的安全管理的事情就是安全管理部门、贯标部门的事情,不积极参与贯标培训,对贯标的各阶段工作被动应付,未按照《管理手册》要求发挥其职能职责,不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工作,等到内审和外审时,才忙着突击工作应付贯标,从而导致体系在该部门执行力差。实现有机融合是GB/T28001建立的生命力所在。

2.转变传统思维,注重全员参与

在建立体系过程中,必须结合企业实际,以企业安全管理实际需要为主,保证体系通过认证后可以在本单位有效运行,要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目标,在危险源确定、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程序文件编制等环节,严格按照体系并结合单位实际管理需要来进行。要在咨询、认证机构的协助下,建立起可操作性强、具有公路施工行业特点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对安全经营的有效监管,防止出现体系管理与现行管理相脱离现象。

各级人员是企业之本,只有他们充分参与,才能使企业管理有好的成效。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全员、全层次、施工全过程的一件大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各级人员是企业之本,企业要想得到良好的安全管理,必须有全体员工的参与,在现代企业中,安全管理是一个牵扯到生产经营全过程、全方位、全体员工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岗位员工的参与,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安全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管成线,群管成网,责任明确,协调配合,真正把安全落到实处,只有全体员工的的积极参与并履行其职业健康安全义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才能保证贯标工作的深入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对象相当复杂,受建筑施工过程中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是动态的,是关系到安全管理成败的主观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中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加强对员工职业安全健康培训,使全员理解、全员参与、全员支持,将日常安全工作与体系相结合,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参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意识,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方能持续改进,成为永恒的动力。

3.全面、彻底地辨识危害性

建立与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是实现事故预防,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危险源是整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应对所有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识别。特别是根据工程对象的特点和条件,充分识别各个施工阶段、部位和场所需要控制的危险源,具体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周期性和临时性的活动;②企业非正常(紧急情况下)的活动;③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④作业场所内所有的材料、设施、设备。在危害辨识中应考虑整个经营过程和性质,对生产和服务区域可能产生危害的作业活动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策划,识别与企业相关的所有危险源,评价出重大危险源,对其中风险较大或专业性较强的施工阶段或部位的活动,还应进行安全论证,评价和论证的结果应形成文件,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项目经理部对其进行控制。企业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企业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采取有效手段,从源头抓起,使所有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从根本上增加施工作业的安全度,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4.加强运行控制,克服行为惯例,有效实施运行

运行控制是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点,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实施和应用,而在体系建立初期,大家习惯原来的工作方法,而新体系凡事讲程序、太麻烦,不如原来自由方便,因而出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不按新体系运行,形成“两张皮”。所以,要克服“两张皮”现象,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不能把体系误当成形式上的“达标”,认为建立新体系单纯只是为了应付认证审核,得一块牌子;二是要狠抓落实,明确管理职能和岗位职责,为体系的运行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制定的各种体系文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符合现行安全技术标准的要求,更有利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有关要求的贯彻和落实;四是狠抓落实,就是将职业健康安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持开展检查、验收和体系审核、评估活动,实施控制,强行推进,这样才能使体系建设更具严肃性、可执行性和有效性。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不是将原有的管理手段、制度、组织结构等彻底,而是应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框架模式重新构造、安排、组合和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它可以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企业实现包括安全管理目标在内的各项技术经济目标,实现企业在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平台上进行监督、检查、考核的目的,保障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要克服原有的管理方式的行为惯例,要重视记录的产生,要对原有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补充和完善,保证体系的有效实施。

篇10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历来,在世界各国,由于建筑业通常是高处作业、室外作业,员工多是临时工且工作量大等特点,使得建筑施工业一直是一个高危险且事故发生率高的行业。建筑施工项目发生事故不但会给企业的经营目标、声誉带来影响,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成上千万建筑工人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影响到他们家庭的和谐、稳定,同时也影响到项目质量、成本和工期,给社会造成巨大财产损失。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建筑业已成为仅次于采矿业最危险的行业。

为了使建筑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业的安全管理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地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建筑事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安全管理。通过我国现行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对近几年建筑伤亡事故发生原因进行对比分析时看到,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是建筑事故发生的主要类型[1]。据对这些事故分析,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而这些原因中的85%左右都与管理紧密相关。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改进安全管理,就可以有效地控制85%左右的事故原因[2]。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在安全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降低我国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率,首先要从安全管理下手。

1 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目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事后管理,只停留在一般的安全检查、安全考核、安全教育上面,而对于人的思想行为、心理变化和不同时期的安全工作方法没有做深入细致地研讨。所以就造成了目前我国三令五申强调安全,但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的局面。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安全管理的要求也提高了,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建筑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在吸收了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系统的模式,更全面、更合理,更符合现代安全管理的要求。

2 我国建筑企业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现代我国建筑企业实施OHSMS 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筑行业自身的特点、属性决定了其属于高危行业,因此必须要有有效的安全管理方式来降低它的危险性。

我国加入WTO 与国际经济不断融合,使得我国的管理模式也必须与世界接轨,从而适应国际环境。未雨绸缪地实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才可以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用了PDCA 循环改进的管理思想,与传统的零散的管理方式相比,能够系统地控制事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完全能够担负起起控制事故发生的重任[4]。

(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许多发达国家体系实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我国现在还比较落后。唯有尽快实施并且应用得当,才有能力去与其他国家竞争。

(5)为了适应国际的趋势,从国际形势来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最后必将会和质量管理体系(IS09000)、环境管理体系(IS014000)那样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标准。

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我国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采用的是戴明循环(PDCA)运行模式,如图1。

图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是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通过周而复始地进行“P(计划)、D(实施和运行)、C(检查)、A(管理评审)”,使体系功能不断加强。它要求组织在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时始终保持持续改进的意识,对体系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职业病及其他损失的目的。这些环节中,方针是“核心”,“P(计划)”是实现方针的基础,“D(实施和运行)”是实现方针的关键,“C(检查)”是实现方针的保障,“A(管理评审)”是实现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手段。将PDCA 循环应用到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中,即:P(计划)是根据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安全需要,结合本企业、本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方针、安全计划和安全目标;D(实施)是按照企业制定的安全计划进行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执行,并对策划时识别的各种风险进行控制等各项工作;C(检查)是按照企业制定的安全计划的要求进行监督检查,以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并报告检查结果;A(处理)是根据安全计划的实施、检查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采取措施处理遇到的问题,对体系的有效性、充分性、适宜性进行评审,保证安全计划的实现。对于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隐患、安全生产问题要特别重视,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和对策,消除安全事故隐患或者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并将管理评审的输出作为新一轮PDCA 循环的计划阶段,从而形成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持续改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图2)。把全面质量管理(TQM)中的PDCA 循环工作方式运用到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可以很好地解决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高建筑企业的安管理水平,使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从而达到节约安全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目的。

图2 PDCA 与安全水平的关系

随着中国加入WTO,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对建筑企业安全的要求,为了与国际接轨,因此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的中心思想与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全契合,因此更加确定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在我国推广的地位。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得出在建筑企业中实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将提高我国的安全管理绩效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手段,从而在不抛弃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优点的基础上,使传统安全管理模式更加系统化、程序化。

4 结论与展望

4.1结论

随着中国加入WTO,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对建筑企业安全的要求,为了与国际接轨,因此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的中心思想与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全契合,因此更加确定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在我国推广的地位。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得出在建筑企业中实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为提高我国的安全管理绩效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手段,从而在不抛弃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优点的基础上,使传统安全管理模式更加系统化、程序化。

4.2展望

目前,虽然我国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国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而且现在在很多大型的国有企业中已经开始应用OHSMS进行安全管理,只要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安全立法、完善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机制,企业进一步加强安全投入力度,同时利用多方力量,一定能够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挺生,卢学伟,方东平,建筑施工伤害事故诱因调查统计分析[J],施工技术,vol32,

2003(12):54~55.

[2] 高娟,建立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方式,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J],2003 年6 月:350~354.

[3] 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 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篇11

石油化工产业作为典型的高危行业,非常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特别是由于石油产品的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有害等特性[1]。因此,石油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在20世纪80年生了几次损失较大的石油安全生产事故,在此之后,安全生产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企业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性[2]。HSE作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和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我国石油企业安全管理情况分析

我国当前的是由企业安全建设与管理现状可以分为几个不同梯队[3]。第一梯队主要以国际跨国公司为主,这些大型企业的设备和生产工艺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生产安全管理方面有着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第二梯队则是以我国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为代表的三大石油公司。这三大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企业生产和安全管理制度[4]。在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生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石油企业生产管理现状逐渐发展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而第三梯队则主要是是由企业系统,这些企业有一定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但是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生产设备、管理体系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安全隐患较多,事故也较多[5]。

2石油化工生产安全管理的问题分析

2.1安全管理理念滞后

我国当前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念还相对较为裸游,虽然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很充分,但是在怎样开展生产安全管理,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面还缺乏认识。从企业的管理层到员工,都普遍存在这一现象,而这也是影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2.2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特别是在竞争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只有通过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来预防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生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当前我国部分石油化工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也是影响安全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3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3.1建立完善安全管理机构

对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是决策层。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应当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等决策层,主要从企业战略的层面对企业的生产安全、作业环境安全、劳动安全、环保等安全工作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对公司规划的执行进行指导。其次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修订小组。其职责主要是制定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制度,督促安全生产人员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最后则是生产岗位的安全监督工作小组。这一部分既是安全生产制度的执行者又是监督者,即要对石油生产一线安全工作负责又要监督和执行其他员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是保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落实的重要部分。

3.2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关系到每一名员工的切身利益,要让每一名员工都认识到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在企业内部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工作,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模式,例如,可印制发放安全生产知识手册,举办安全生产知识讲座,开展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组织安全生产有奖答疑等活动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另外,还应当在员工的日常工作过程中注重安全生产意识的培养,将安全生产意识深入员工内心。增强员工工作执行力的同时拓展员工的视野,更新员工的安全生产思维模式。

3.3安全生产管理落实措施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以后只有切实落实到位才能保证实现安全生产。因此,要不断细化分解安全生产的具体落实措施,集中力量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做好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和监督约束。(1)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模式。安全生产的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企业生产安全稳定,因此,要注重根据目标情况的变动来发现隐患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及时消除隐患,从源头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从大到小,从小到细,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生产水平。(2)强化安全管理检查。加强现行的安全管理例行检查、专业检查、巡回检查和抽样检查工作,对安全隐患发生的源头、有可能发展的状态、生产设施设备、操作人员行为、生产环节等状态及时掌握和了解。掌握动态安全生产信息,为安全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

4HSE体系建设

作为当前国际石油、石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工作模式,HSE管理体系是石油化工企业进入国际舞台的通行证。HSE体系以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为主要理念,注重安全预防和全员参与,是一种持续建设型的安全管理体系,其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内部安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同时对外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以此来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实现石油化工企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的最终目标。

4.1建设以人为本的石油安全文化

石油化工企业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基础是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的推行,只有让所有企业员工都意识到“我要安全”这一理念,并将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通过事先预防和持续改进体现出来,时时刻刻将安全铭记于心,将安全生产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自觉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要通过系统的管理,将HSE管理体系建设标准进行规范和补充,将其转化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石油安全文化孕育其中,从关心人、保护人和尊重人的角度出发,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从而使企业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4.2强化管理项目,深入管理理念

首先,严格遵循HSE体系的要求,落实“属地管理、直线责任、有感领导”的要求,在相关项目开工之前提前识别潜在危险源并将工作计划上报分管领导和安全员审核备案。其次,要强化“属地管理”工作理念,明确“干工作必须先干好安全”的理念,将岗位安全职责划入业绩考核范畴。最后,要强化员工与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有意识的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技能,强化安全管理力度,保证安全工作目标的实现。

4.3引进先进的安全生产设备

先进的生产设备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石油生产加工的设备业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生产设备不仅能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也能很好的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因此,要重视对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更新换代,要实现企业安全设备的有效管理,降低企业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通过分析我们发现,HSE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与核心内容是一致的,以此,对石油行业和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可以以HSE管理体系为基础,以国家要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目标为要求,在企业中推行建设HSE管理体系,从而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企业安全管理的分散要素有效融合起来,通过完善、健全的综合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实现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综上所述,要实现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稳定提高,就必须要以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为基础,通过高效、稳定和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保证企业日常生产的规范性、合理性与安全性。通过建立起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将情感人融入安全管理,做到以人为本,从而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目标,在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同时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朱福军.浅谈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25):123.

[2]于菲菲,田文浩,王廷春.石油化工企业过程安全管理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04:112-115.

[3]王超.浅谈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03:68.

篇12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信息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在银行业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银行业应用信息技术之初,只是被作为提高银行工作效率的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前其已经成为银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银行管理模式的变化,并且直接影响到银行的业务流程[1]。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银行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与银行业的安全以及国家金融稳定密切相关,因此做好银行信息安全管理是保障国家金融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银行的信息技术水平与规模得到了不断提高,但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构建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银行的各项信息进行全面的管理,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

1.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虽然有效提升了银行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但是也逐渐暴露出各种信息安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很多银行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这些银行的起步较晚,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相对狭窄,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等方面有待完善,并且信息安全的实施策略、标准以及质量控制等还没有达到国际标准。同时部分银行制定的信息安全策略不够完善,尤其表现在信息资产的管理以及业务管理等方面,极大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而一些银行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建立全面而长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1.2 运维监控与预警系统存在问题

我国的一些银行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运维监控与预警系统,或者在银行的硬件设施与业务系统方面存在一些缺陷,无法对银行的重要设备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部分银行在风险预警监控方面的自动化程度有待提高,而在对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等进行预警与监测时人工检测占据了大部分比例,这样就很难保障银行风险预警监控的可靠性与及时性。

1.3 银行工作人员导致的风险

当前很多银行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定期强制性培训,员工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保障银行的信息安全,在出现问题后也无法及时发现,这就导致银行潜在的风险增加。一些银行员工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可能会将私人的优盘等设备接入银行的信息系统中,导致病毒入侵,直接威胁到银行的信息安全。同时目前银行还普遍缺乏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无法做到对风险的专业化管理[2]。

1.4 信息技术的监控与审计不完善

当前部分银行在信息技术的监控与设计方面有待加强。首先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不到位,银行在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后没有及时查处,或者查处的力度不够,缺乏长效的监督;大多采用经济处罚,遇到侵犯领导利益的事件就大事化了或隐瞒事实。其次,银行审计的广度、深度还不够,并且审核的周期与间隔较长,部分基层银行甚至完全不开展信息技术审计工作。一些银行虽然开展了审计工作,但审计缺乏深度,很难识别深层次的安全隐患[3]。

2.加强银行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银行加强信息安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信息化的持续稳定发展,信息安全不仅属于技术问题,也属于管理问题。从信息技术层面来看,当前我们使用的很多操作系统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开发商会针对发现的漏洞设计相应的补丁程序,这就需要定期更新系统。例如,运用主机热备份以及灾难备份的方式,可以有效保障信息的安全运行。同时一些软件开放人员在编程设计过程中留有“后门”,如果这些“后门”被不法分子知道,就会将该部分作为攻击目标,进而影响到信息系统的安全。当前大部分的黑客攻击等都是由于系统“漏洞”引起的,因此银行在应用软件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留有“漏洞”。

此外,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也被纳入国家的重点项目中。与世界上的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并且对系统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化促进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发展。对于银行而言,信息安全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的发展带来影响,甚至导致全局性的失误。例如,银行传统的信贷、柜台等业务已经有多年的信息安全管理经验,而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的业务,它连接了多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其中涉及到发卡行、特约商户以及持卡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信息安全就成为重中之重。在银行开展各项业务过程中,信息和数据是基础[4]。此外,从客户的角度来看,银行在给客户提供服务时,必须保障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由此可见,银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3.构建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思考

二十一世纪属于信息网络时代,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工作与事物都会用到信息技术,而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信息安全问题。根据银行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健全、高效的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3.1 建设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体系

在整个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先进的技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安全事件。我们使用较多的信息技术有身份识别、系统防火墙、防病毒技术等,同时也可以使用漏洞扫描、边界防护等技术,通过多种安全防护技术来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在使用防火墙技术时通常是将其设置在网络的边界上,以此对外界进行隔离,对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安全强化[5]。病毒是信息网络中最为常见的安全问题,如果出现网络病毒将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对重要文件进行实时备份,并且及时更新病毒数据库。此外,在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中充分应用身份识别技术,即用户在登陆系统提交信息后,系统将严格识别操作者的身份,必要时会控制操作者的操作活动。

3.2 建设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体系起到控制各种活动的作用。首先设置文档化的管理体系,它包括制度建设与人员管理两个部分。从银行的制度、政策、操作流程等多个方面进行监督,对各个角色在信息系统中的活动进行监控。在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中制定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可以为信息安全提供基本保障,各大银行都应该积极制定并完善自身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如制定并按时更新《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等,切实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重要职责就是对操作人员进行管理,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银行的聘用制度操作,不能单靠关系。在用人方面应该对员工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避免由于员工的疏忽、私欲等导致银行信息系统被破坏。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银行人事任用制度,保证内部员工能够按照相关规范完成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并及时让技术人员掌握最新的技术。通过建设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让银行运行过程中的各项程序、日常维护、监控等操作符合规范,以此保障信息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为了提高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管理人员也需要对已经识别的安全信息进行正确应用,定期检测系统中的安全事件并及时解决,实时监视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查看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控制措施是否合理。对信息系统的监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监控的过程应该密切联系信息系统的周期,监控程序应该能够对与安全相关的结果进行改进,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通过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构建,让银行业务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真实性得以保障;让信息系统、网络系统以及其它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得以保障;让与信息系统相关的设备、环境与存储介质的安全性得以保障。

4.结语

银行在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银行工作效率并方便大众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从技术和管理层面构建完善、高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避免重要信息的泄露,以此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营造良好安全的银行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小东.数据集中模式下银行业信息系统灾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山西财经大学,2011.

[2]王阳.基于IS027001的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0.

[3]王令朝.创建铁路信息安全管理及其标准体系的探讨[J].铁道技术监督,2010,38(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