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8 18:28: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及生产利用方式
“十二五”的规划纲要提出,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稳定、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产业体系。这一方针在我国在此期间的能源发展方向上具有指导性意义。其中,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相关能源行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多元发展,改变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方式,总的方针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其目的是实现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并构建现代的能源产业体系。规划纲要中关于低能耗和低排放的要求,首先要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本文中,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为基础,分析贵州省的能源结构和资源循环利用情况。
二、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情况
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资源循环利用使工业废弃物被资源化,使经济价值增长,减少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增加了生态效益。同时,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保证了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当今我国的循环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循环利用尚不成熟,没有完备的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的部分经济工业区的资源利用情况较好,主要体现在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控制。
(一)一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收效较好
贵州省的一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如贵阳的开阳磷化工集团、贵州宏福纸业有限公司等工业园区,其资源循环利用的重点项目已经启动。在“三废”的利用方面,各公司大力投入资金,形成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系,减少了“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循环经济。
(二)部分国家的大中型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的审核
一些工业园区的大中型企业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等方面通过了审核,取得了较好的收效。据数据统计,这些大中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以循环经济为方向,生产的水耗、电耗都较以往有所下降,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物也得到了重复利用,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
(三)部分工业区初步形成主要产业链
贵州省的各地区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以特有的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地方资源形成工业聚集区,发挥了企业集群效应,合理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再利用的方式。
三、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形成循环城市
贵州省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已初步形成,本文中以贵州省的贵州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为依托,详述了贵州中小型城县构建循环城市的概念。
(一)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由桐梓煤化工项目、桐梓火电厂等项目建立的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煤化工、铝加工、钛加工、热电、冶金、等产业。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总规划面积为45平方公里,是贵州省重点培育的工业园区之一。园区分为华电工业园、蟠龙工业园、娄山彩阳轻工食品工业园、桐梓重庆工业园和渝黔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地方的大力推动下,除桐梓火电厂这样的工程进展顺利以外,金兰伟明铝业也基本建成。为了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桐梓县制定了能源产业、铝钛加工产业、化工产业、轻工及副食品加工产业等四大产业综合发展,对园区的产业进行规划。园区产业定位是以煤化工、遵宝钛业、火电厂、伟明铝业的企业为依托,发展煤化品,铝加工、钛加工、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等节能环保且附加值高的附属产业,大力把桐梓发展成黔北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和重要的产业承接基地。
(二)构建循环城市
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是形成循环城市的核心内涵。循环城市,是指依照循环经济及循环社会的概念,以节约资源为方向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来建设的城市,在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资源节约使用、重复使用。中小型城县构建循环城市,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是当今节能和环保的主题下,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形成循环城市,对于中小型城县,是以日益发展的循环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新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我国的循环城市的构建还在起步中,而循环城市的形成必然成为未来社会的方向。
结论:发展可持续经济,合理调整并优化能源生产利用的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方向。构建资源循环系统,形成“循环城市”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核心。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并以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例,提出了贵州省中小城县构建资源循环,实现“循环城市”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吴永贵,安艳玲,毛健全.贵州省主要工业区发展现状与循环经济改造.贵州化工.2009(04).
[2]金小天,霍文冕,杨占星.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甘肃省高台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6(11).
吉林市发展电子废弃物绿色产业的研究,即如何发展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模式的研究(资源再次深加工过程)。
一般认为,循环经济是指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处理电子废弃物,实现电子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可最大程度上避免环境污染,提高物资资源的可重复使用效率,因而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处理方式。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世界性资源危机的出现,电子废弃物作为一种不断增长的潜在性资源的特征也逐渐得到认同。对电子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后可再次利用,从而实现电产品所需原材料的循环利用。
下面我们从吉林市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想和循环经济产业的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来说明其存在的价值。
第一,前面我们论证了在有效回收、分类、拆解处理电子废弃物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可利用物质资源的再利用,基于此,可以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想:
“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消费者(使用)――废物回收、分类、拆解――有效资源再利用――再进行深加工、生产――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循环产业体系。
基于上面设想的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体系,我们根据吉林市电子废弃物发展现状及其循环利用产业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推行“电子产品企业责任制”下的生产者无偿义务回收模式,即谁生产谁负责监管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等问题,如果生产者没有能力回收、处理,可以联合吉林市内各大电子产品经销、生产企业共同回收、处理,也可指派专门部门或某企业单独负责此事,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建设,也可以达到电子废弃物能够被有效处理的问题,为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完善电子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鼓励政策,促进消费团体、个人对电子废弃物有效回收、处理的认识,从而更加广泛地收集闲散、搁置的电子废弃物,为电子废弃物有效回收、分类、拆解处理产业提供必要资源;经过处理后,企业间可以进行有效资源再利用,即对大量的拆卸物进行深加工、生产,为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提供必要的电子产品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这样就基本完成了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想。可见,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将有效解决电子废弃物难处理的问题,对资源短缺问题也有着极大的缓解和补充作用。
第二,建立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的经济效益。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化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产业模式,有助于改变“低技术、高污染”的传统处理方式,为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积累资金和技术,并可产生电子废弃物小规模处理所不能达到的规模效益,因而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子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而把电子废弃物处理过程纳入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不仅是对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补充,也使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过程能够与其他产业相衔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回收和循环利用。同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也要求电子产品经销、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妥善处理电子废弃物,推进电子废弃物产业化,把电子废弃物产业纳入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领域,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企业行为促进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产业化。在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中引入市场机制,对于与环卫部门联系密切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企分开”的政策,引导企业与环卫部门脱离隶属关系,把企业完全推向市场,从而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在市场条件下实现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与循环利用;在提高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的准入“门槛”的同时,以优惠政策引导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进入吉林市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领域,促进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和资产重组,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规模效益。
综上所述,吉林市发展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经济产业,是新兴的电子废弃物绿色产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也可以减少由于采用传统处理技术所造成的“二次资源浪费”的现象。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而主要靠、也必须靠国家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采取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和教育的手段来引导和规范所有社会成员的生产和生活,吉林市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前期研究充分、基础工作扎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在42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经过前期调研、编制起草、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等五个阶段,历时两年多,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批准实施。二是既体现战略性又突出可操作性。《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既着眼长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长期战略,又立足当前,结合各产业、行业、社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完善政策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督、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建立统计评价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具体的、短期可见实效的支撑措施。既针对循环经济共性问题明确了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等,又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清晰易懂的思路、模式和技术路线、实现途径。三是既提出了中长期目标又明确了近期具体指标。《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的,提出了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增强的中长期目标。同时,为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提出了到“十二五”末资源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等18项主要目标。另外,以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了近80个量化的循环经济具体指标,内容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循环利用等各方面。四是着力创新、与时俱进。《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在思路、内容、体例、机制上有很多创新点。比如,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再生资源水平低的“只循环不经济”以及个别“二次污染”、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地沟油”回餐桌等问题,提出了“高效利用,安全循环”的基本原则;针对十“培育生态文化”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提出鼓励开展循环文化创意活动,实施大循环战略,推进行业间、产业间、生产与生活系统、国内外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链接等措施;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铺张浪费行为,《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响应中央有关精神,明确提出了要推行绿色消费,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推动餐饮企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公务宴请、家庭等各方面节约粮食。此外,《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编制了一些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图,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体现了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
问:《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是如何体现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
答: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对如何推进循环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是实现循环发展的具体行动,从而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十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提出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等任务贯穿始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明确了提高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具体目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对各行业、各领域和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十还明确指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把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作为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的主战场,提出战略任务、明确具体目标、总结基本模式、给出技术路线和实现方式等,力求把一些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为重点,树立新的资源观、消费观,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这些都是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
问: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方面,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废物循环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方面,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方面,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问: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浪费现象,《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从哪些方面强化了有关措施?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首先,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摒弃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的陋习,提高全社会节能、节水、节粮意识。其次在消费环节,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过度包装,鼓励网上购物、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不消费珍稀野生动植物,提倡绿色出行,倡导生态旅游,杜绝随意丢弃垃圾。在餐饮住宿行业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特别是餐饮企业要引导顾客适度点餐,餐后打包,坚决反对食品浪费行为,在零售批发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专柜等,向消费者推介绿色产品,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带动绿色产品生产。另外,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积极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促进产品再利用。
问: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包括哪些内容?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十百千”示范行动,是指实施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
“十”是十大示范工程。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示范试点工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工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工程。
“百”是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选择100个左右城市(县),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示范城市(县)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子。
“千”是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选择1000家骨干企业或园区,树立循环经济典型。示范企业或园区的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单位产值能耗、物耗、水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使用范围以及使用量是非常大的。当前,全球都面临着资源紧缺的挑战,我国亦是如此。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是人们及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城市化的建设中,水资源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城市化建设中循环利用水资源就显得极为关键。
一、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1、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
水是生物起源的发祥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是维持和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膨胀及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由于水资源总量有限,水资源匾乏己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不断膨胀阶段,据统计,世界人口在进入90年代后每年的增加的人口虽已降到8100万以下,但并未缓解总人口的增长势头,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末全世界人口可能达到100亿以上,水资源供给形势非常严峻,而由此引发的水资源的争夺将可能直接导致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因此,如何解决水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成为关乎国际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2、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己经没有了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廉价的水资源和充足的水环境容量,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扩张,使得我国水资源的利用量已经逼近水资源的可供给量,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维护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必须要采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将传统的对水资源的线性利用模式变为闭合的循环使用模式,增加水资源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使用强度,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通过各个环节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能产生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不仅可以解决水资源匾乏的问题,还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水循环经济是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进而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主要方式
1、城市雨水综合利用
城市雨水利用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措施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和利用,其利用方式主要包括:(1)经过简单收集、储存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2)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实时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3)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雨水的利用可以分为雨水直接利用(回用)、雨水间接利用(渗透)、雨水综合利用等几类。
2、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是根据各地区或流域水资源的情况,进行人为的、有目的的调配,最终实现水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我国水资源“南富北贫”的特点,为实现水资源的跨流域调节提供了可能,通过全国范围的跨流域调水,重新合理配置水资源,有利于缓解与解决部分地区资源性缺水的问题。为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本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三先三后”的原则,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科学确定调水量,研究工程配套、筹资方案,建设管理体制、水价政策和运营模式等。目前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南水北调”战略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自由南北调配与东西互济,可以基本改变我国北部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从总体上缓解我国的水危机。而对于调入水资源地区来讲,跨流域调水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以节水为基础,这是进行地区间水资源再分配的基本原则。
3、城市中水回用
中水回用是水资源循环利用中比较典型的一种方式,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不是经过一次性的使用便排向自然界,而是将不同生产环节中排出的水,直接或经过简单处理后再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新水的用量。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75%以上,而我国除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外,大部分城市的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仅为30%-50%,有的城市甚至更低。现在一些缺水情况比较严重的城市正在加大重复用水的研究和应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环节对水质的要求不同,而经过一些对水质污染不很严重的环节的排出水,污染程度较轻,不经处理或经过简单工艺处理即可投入再利用。中水回用系统将生活、生产污水处理之后再次使用,可以节约大量的生活和工业用水。回用中水主要用于冲厕、浇灌花草、清洁道理、清洗车辆或基建施工、设备冷却、工业用水及其他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需求。中水回用有赖于技术和工艺的改进,通过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可以加大中水回用力度,从而可以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三、加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具体措施
1、建立完善的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法律体系
建立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规定符合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要求的水资源制度是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的基础和前提。在立法时要明确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指导思想,把提高城市用水效率作为目标;从法律角度规定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制度体系;通过设置合理的管理执法体系保证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法律的严格执行,以最终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完善水价收费标准
针对我国城市水价不能反映城市水资源价值的问题,我们应该完善城市水价构成,改变水资源费的征收方式,将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纳入供水成本,让水价能够充分体现城市水资源的资源性和稀缺性,满足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从而促进城市用水主体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在实践中供水企业可以根据水质的不同,来源的不同对不同的水制定不同的价格,实行不同水质不同价格的“区别水价”机制。对高品质的饮用水可以实行高价位,对经过处理的污水,达到回用标准的中水实行相比较饮用水较低的价格。
3、逐渐实现清洁生产模式,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
清洁生产是从源头消减污染,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的重要措施,是坚固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协调的双赢策略。这既是对传统污染治理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也是实现环境保护和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清洁生产具有巨大的节水潜力,譬如,对于居民生活用水,可在家里使用节水容器来减少水的浪费,或尽可能多次重复使用,例如用洗菜或洗衣服之后的水冲厕所等方式加大水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强度,从而起到过程中控制水的使用量;对工业用水,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各行业、各流程之间的水循环利用组合形式,如可用生产产生的中水进行设备冷却,然后再用于道路除尘等。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清洁生产模式如下图:
4、转变城市供排水规划理念
要保证城市水资源规划符合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就要转变城市规划理念,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融入城市水资源规划理念中。实现城市水资源规划不仅仅为城市供水用水排水服务,还要为实现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服务,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科学合理的城市水资源规划体系。
结束语
总之,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05,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97-02
目前,基于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高校推行教材循环利用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教材循环利用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当前,教材循环利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其所坚持的“以人为本”、环保绿色理念也完全适应高校的可持续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
高校教材循环利用有利于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进而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也越来越大。根据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1月28日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年我国成品油的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3.3%,即25080万吨,全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增长13%,对于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的我国来说,这无疑严重制约着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体而言,我国可耕地、水、森林、煤炭、石油等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位,而人均占有量明显不足。从保护地球家园环境、节约资源的角度来看,高校开展教材循环利用,既避免了社会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又节约了资源,这对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营造人文氛围,建设绿色校园
教材循环利用有利于高校贯彻落实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精神,从而形成低碳环保和勤俭节约的校风。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节能观念和节俭作风,采用教材循环利用,都将有利于净化学校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在“实现中国梦,共助科大梦”的主题下,教材循环利用是非常必要的,意义胜过任何一堂生动的德育教育课。同时对优化校园环境,营造绿色校园,推进校园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节约开支,减轻家庭负担
教材循环利用有利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降低教育成本,切实提升家庭幸福感。近年来各高校学费居高不下,昂贵的教材费用使得大部分家庭尤其对于广大偏远农村地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就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经过问卷调查分析,按黑龙江科技大学在校生20000人,平均每年缴纳约500元来算,仅仅四年的书本费就达到了4000万元。可见,教材的循环利用,功在高校,利在家庭。
(四)提高个人素养,增强责任意识
教材循环利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及爱书护书的理念。《基本原理》指出:良好行为的形成很大程度源于人的意识,而意识对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由于当今时代知识体系更新频繁,大多数学生对教材循环利用的理念不甚了解,因此,对学生的这方面意识的加强还是必不可少的。教材循环利用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资源危机意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一方面,教材循环利用也要求学生要学会并做到爱书、护书,保证书本的整洁干净以及书本的完好无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
二、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现状、遭遇的阻力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现状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教材供应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学生自发组织购买是当前教材循环利用的基本方式。当前,资源浪费较为严重,我国高校教材的供应制度仍然以购买制为主,采用由学校统一订购和发放的形式,因此二手教材利用率低,使用寿命短。每学年学生购买教材的开支大,大部分人不愿意保留使用过的教材,处理旧教材的方式多种多样,大多当废品卖掉。同时,绝大多数高校的教材回收率较低,二手书的保护、加工、循环再利用的难度加大。总而言之,不管是教材的生产、分配、交换还是消费,都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教材循环利用的意识淡薄,甚至没有这种观念。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约2800万人,按照每人每年购买教材20本计算,则高校学生每年购买教材量5.6亿本。如果一棵树约850千克,可以加工约106250张标准的16K纸;如果每本教材要200张纸,那每年需要要砍伐约58.02万棵树木。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教材背后所耗费的巨大资源,带来的巨大环境危害,却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同时,高校二手书店形同虚设,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不大。
(二)高校教材循环利用中遇到的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
1.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思想意识浅薄。据调查显示,高校中大多数的二手教材可以再次进行循环利用,但这些二手教材将近有一半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是被当作废纸低价变卖或垃圾扔掉,这就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使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把教科书当作“经典”,没有使用二手教材的传统与习惯。而教材在我国一直属于个人所有,大部分学生既不爱护珍惜教材,在教材上随意乱涂乱画,乱折乱叠,又不愿与他人共同使用一本教材,也不愿使用二手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教材循环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2.教材循环利用的组织、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一方面组织管理制度的模式的不完善,高校的二手教材仍存在内容脏乱、破损的问题,二手教材来源渠道有限且不畅,教材科目不齐全、数量供不应求等,从而阻碍了我国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实施。另一方面由于教材资源循环流通阻力大,环节错综复杂,致使教材循环利用无法有效实行;规章条例不完善,执行力不强,所以导致高校推广教材循环利用的模式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高校没有具体奖罚管理措施,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阻碍教材的循环利用。
3.教材版本繁杂,知识体系更新快,回收途径单一。当前,在中国应试教育模式下,高校每一个专业的教材版本众多,不同的大学采用不同的版本,甚至同一省区不同学校同一专业使用的教材版本也不尽相同。另外,教材更新快,每个专业知识体系繁杂且不一,这不仅曾加了二手教材整理归类的困难,而且也给借阅者带来极大不便,又由于回收教材的途径比较单一,明显滞后于信息时代的发展,载体平台单一,很难做到信息在需求群体间的资源共享和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的资源流动。
三、教材循环利用的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思想意识上,加强循环利用宣传力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使用二手教材是低碳生活所提倡的,也是当前缓解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能源消耗高、重复利用率低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教育者在教育中要正确引导被教育者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好习惯。学生在教材利用中占据主体地位,只有学生自觉自发地提供和利用旧书资源,才能全面推进教材循环利用的进程。因此,打破传统新书理念,提倡教材循环利用,强化学校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就尤为必要。为此,学校和相关部门需借助多种媒介,采取多种手段,对这一思想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倡导。具体可采用定期召开相关会议,联合社团组织进行宣传,举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主题活动,以先锋模范为表率,影响和提高学生对教材循环利用的认知,激发学生参与教材循环利用的热情,认识到其带来的好处,从而动员更多的高校学生支持并参与这一工作。以教材循环利用为己任,走绿色教育、低碳环保的道路。
(二)制度模式上,借鉴成功经验,全面推行教材循环利用制度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教材循环利用方面实现了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成功过渡。并且这些国家在教材循环利用方面有一套比较完善健全的体系。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这一成功模式,全面推行教材循环利用的制度。教材所有权和管理权归属于学校,学生只拥有使用权,学校统一发放教材给学生,并建立相关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当然,推行教材循环利用显然会对出版商等相关企业的利益造成威胁,甚至影响产业利益间的均衡发展。此外,从学校角度来说,对二手教材进行卫生处理、整理分类、重新分配等管理工作劳资耗财。基于此,政府对落实教材循环利用的高校可以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和经费支持,排除障碍,为教材的循环使用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教材循环利用的顺利实行。
(三)组织模式上,充分利用图书馆,建立完备的教材循环利用体系
一方面,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建立借阅和捐赠二维一体的二手教材回收站,鼓励学生将不需要的旧书捐出,尤其是内容相对稳定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如《基本原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这类教材应当采取学校回收的方式,长期保存,扩大利用范围。在原有旧教材的基础上,高校每年应针对知识更新变化引进新书,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从旧书市场收购大量的旧书资源,尤其对于使用年限短、教材内容相对稳定、具有选择性的教材,如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研究生入学、公务员考试等,所购买的各类参考书或复习资料,可进行回收。在图书馆的主导下,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建立二手教材书库,在每学年订购教材的时候,可提前公布各专业、各年级开设的课程,低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借阅,在用的过程中保持教材整洁干净,若有污损或遗失的,则要给予一定处罚。
(四)推行模式上,利用网络公布信息,构建多元化载体平台
为了确保旧书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可以搭建一个专门的二手教材信息网站,也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网建立一个二手教材易购网,集回收、捐赠、借阅、购买为一体。作为信息公布平台,学生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旧书的相关信息,并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校园间的借阅、捐赠和售卖,这相当于在学校建立一个公共网络二手书市场。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电子书成为当今时代阅读的时尚,它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以及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在阅读器上。所以学校还可以引进电子教科书资源,通过简单的二维码扫描,可自行下载,选择需要的知识章节摘抄或打印。
四、结束语
教材循环利用是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体现,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而且可以降低教育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觉悟的不断提升,教材的循环利用模式将会得到广泛地认可,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 马转玲.论高校教材的循环利用[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3)
[2] 胡索妮.大学生教材循环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8)
[3] 陈翠英.倡导低碳生活从教材循环利用做起[J].科技信息,2010(23)
[4] 魏秀芳.关于学校循环经济研究中的教材循环利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
[5] 杨慧.教材循环使用问题调查[J].中国环境管理,2006(6)
[6] 陈凯,肖敏.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态度、意愿以及行为的调查分析――以北京地区大学生为例[J].企业经济,2012(3)
[7] 钟晓玫.构建二手教材交易平台,为教材循环使用提供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7)
[8] 范小梅.对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1中国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
1.1实现循环利用
近些年,农业部门按照文明建设的标准,推动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更加重视循环利用。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循环经济的理念支撑下,重视沼气建设与种植业的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建立起循环利用模式,实现种植业、养殖业、沼气产业的循环发展[2]。
1.2推进清洁工程建设
实现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前提是开展清洁工程,为更好的解决农村生活垃圾与相关的废水污染问题,保证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完善各种有机物的废弃处理设施,确保就近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推进家禽家畜粪便、生活垃圾与饲料等循环,实现家园清洁与田园清洁。
1.3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近些年,农业部门更关注肥料化、饲料化等的循环利用。通过推进先进技术,使得秸秆肥料化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保证全国秸秆肥料化的利用量达到相关标准。现阶段,全国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到了2.2亿吨,已经占据了可收集量的27.8%,经过相关方式的转化,实现清洁能源的转化,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具体标准。
1.4运用节约型技术
围绕农业的具体发展方式,应该坚持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根本,重视运用节约型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的顺利开展。大力推进测土配方的施肥方式,重视实现一体化技术的生产,提升肥料的利用效率,推广更为高效、低毒的防治技术,提升相关的病虫害生态拦截工程,积极改造并修建生态拦截区域,实行科学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迎合保护性耕作的需要。
2注重循环农业的发展方向及重要环节
2.1理念
转变思想观念,从大生产、大生态等方面实现循环农业的发展,摒弃依靠消耗资源发展经济的做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证实现农业经济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到循环梯级式的利用,在根本上转变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把握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2.2发展
及时优化相关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践行。构建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模式,建立科学的生产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确保合理配置相关的农业生产要素,保证提升相关的资源利用率,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问题,推进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解决一系列的脏乱差等问题。
2.3途径
要实现由粗放型、高耗型到集约型、高效型的转变,推动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确保农业的不断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准。重视保护耕地、草原及一系列的生物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完善资源的优化配置。
3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3.1开发节约型农业
农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升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注重节约型农业建设,对耕地实行分等级动态管理,强化基本农田建设,在改造过程中实现田地的分配,经过普及相关的施肥知识,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与配套服务,保证及时调整施肥结构,从而更好地提升肥料利用率。注重节约技术的推广,在统一防治措施的利用过程中,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另外,还需要适当的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有效降低农业装备耗能。
3.2落实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循环农业经济的实现需要拓展并延伸相关的产业链,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完美结合,促进农民增收。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且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广先进的合作形式,实现企业与农户结盟的共同体构建,推动相关格局的不断完善。
3.3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51-02
一、关于固体废物回收
固体废物通常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按照固体废物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1.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是在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污泥、粉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如果没有严格按环保标准要求安全处理处置,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2.危险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特指有害废物,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毒性、放射性等特性,产生于各种有危险废物产物的生产企业。从危险废物的特性看,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潜伏着巨大危害,如,引起或助长死亡率增高;或使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或在管理不当时会给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重大急性(即时)或潜在危害等。
3.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主要有:一是感染性废物,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垃圾等;二是病理性废物,指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试验动物尸体,包括手术中产生的废弃人体组织、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4.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有机类,如瓜果皮、剩菜剩饭;无机类,如废纸、饮料罐、废金属等;有害类,如废电池、荧光灯管、过期药品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固体废物的品种增多,数量不断增大。若不重视固体废物的回收处理利用,不仅浪费大量的宝贵资源,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也会把有害物质带入到生态系统中,当数量超过生态系统本身的自净能力,会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事实上,固体废物中有大量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后可成为新的资源重新进入生产过程,这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的循环经济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现实中,人们非常重视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的循环经济,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仍然存在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固体废物回收市场秩序混乱:目前,回收行业已完全放开,大量流动人口加入到废旧物品回收行业,回收市场呈现出无序化经营状态;回收网点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有些网点法制意识淡薄,打着收购废品的招牌,非法收购被盗的公共设施和企业产品,助长了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
2.资源回收率偏低:一些企业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建设项目,轻视废物处理利用;一些无处置能力的企业,也未能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将所产生的工业废物全部交由专业公司集中处置,或受利益驱使将企业所产生的危险废物转移给没有处理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置,这很容易导致二次污染;废物回收的利益驱使着一部分非法收购者也参与到危险废物的回收活动中,将部分含有残值的危险废物拆解变卖或用以制假、造假外,余下危险废物未经处理随意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同时,由于固体废物的分类回收体系和分类回收机制尚未完善和建立,所以,很多可以循环利用的固体废物没有得到充分回收和利用,一些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的丢弃现象严重,资源的回收多为低级的材料回收,如,废纸、废玻璃、废钢铁等。
3.工艺技术亟待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仍在减量化,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不够。加之,固体废物资源化具有技术难度大、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等特点,因此,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处理处置设施小而全,导致了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分散配置,产品成本较高,在回收市场不具有竞争优势;现行固体废物资源化工艺和技术、回收处理方式和能力不能很好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4.消费观念有待改变: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是推进循环经济、固废循环利用的重要环节,有什么样的消费,就有什么样的市场。人们在消费时,除了注重产品本身的性能外,还刻意追求产品外在的包装,使企业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过度包装,增加了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
5.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固体废物处理和循环利用的现状是,对城市和工业领域的固体废物处理有所重视,从《环境保护法》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止法》再到2002年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甚至是目前正在起草的《循环经济法》都将固体废物立法的重点放在城市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上。但还是不够的。现实中固体废物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循环利用程度低,法律的效力没有保障,结果不但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大量可循环利用物质的浪费,而且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
当前固体废物防治问题越来越突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越积越多,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置,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许多省市的废渣危害尤为突出,乡镇企业工业固废处置更是薄弱环节,急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三、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循环经济之对策措施
1.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促进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政策、法律法规属于循环经济的立法范畴,循环经济立法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迅速。目前,德国、日本、美国、瑞典、挪威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比较完备,日本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法律,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1996年生效的《资源循环和废物管理法》成为建设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说明,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首先,必须制定基本的或综合性的循环经济法律;其次,要结合实际需要制定专门的循环利用法律、法规;再次,要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充实与循环利用配套或促进循环利用发展的规定。由于我国具有自己的法律体系结构和环境立法传统,因此,不能照搬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只能结合我国的环境立法结构在有关层次上定向地借鉴和吸收一些具体的立法或法律制度。要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利用、电器、建材、包装物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生产者责任制度,委托者付费制度,污染损害者赔偿制度,宣传教育与职业培训制度,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环境信息建设制度,市场准入和市场运行管理制度,发展与培育中介组织制度,推广循环产品标志与循环包装标志制度,消除废物再生利用的垄断制度,包括税费征收、可交易许可证、押金退款、绿色补贴、价格支持等在内的经济刺激制度。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建设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体系。对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产业进行科学规划,整顿规范固体废物回收市场,尽快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逐步提高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水平。扶持发展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和产业,加快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产业中心建设,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区域间固体废物产出企业与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合作,引导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向集中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降低固体废物资源化成本。
3.开发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技术。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发展需要以先进技术、关键技术作为支撑点。而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生,特别是对一些重点行业(如造纸、水泥、化工、建筑等),要先推广一些简单易行的技术措施,对重点企业要高起点地投资于循环经济;同时拓宽横向技术体系,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发展高新技术环保产业,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要重视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开发和创新,将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加大固体废物资源化科技开发投资力度,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垃圾的产生。
4.构建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的长效机制。借鉴发达国家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完善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扶持和鼓励政策。不仅要重视资源的减量化,也要重视固体废物的回收和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争取国家支持,对固体废物回收处理企业及购买再生资源加工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公众多用再生物品。政府要加大对重大固体废物资源化项目的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支持。构建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的长效机制,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的发展。
5.加强固体废物资源化标准建设。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水平,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迫切要求制定和完善各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废物排放及污染控制标准。实行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建立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增强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加快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的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6.广泛开展循环利用的宣传教育引导绿色消费。在组织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中,把推动循环利用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流行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王成新,李昌峰.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抉择.理论学刊,2003(1)
答: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前期研究充分、基础工作扎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在42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经过前期调研、编制起草、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等五个阶段,历时两年多,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批准实施。二是既体现战略性又突出可操作性。《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既着眼长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长期战略,又立足当前,结合各产业、行业、社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完善政策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督、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建立统计评价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具体的、短期可见实效的支撑措施。既针对循环经济共性问题明确了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等,又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清晰易懂的思路、模式和技术路线、实现途径。三是既提出了中长期目标又明确了近期具体指标。《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的,提出了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的中长期目标。同时,为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提出了到“十二五”末资源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等18项主要目标。另外,以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了近80个量化的循环经济具体指标,内容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循环利用等各方面。四是着力创新、与时俱进。《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在思路、内容、体例、机制上有很多创新点。比如,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再生资源水平低的“只循环不经济”以及个别“二次污染”、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地沟油”回餐桌等问题,提出了“高效利用,安全循环”的基本原则;针对十“培育生态文化”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提出鼓励开展循环文化创意活动,实施大循环战略,推进行业间、产业间、生产与生活系统、国内外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链接等措施;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铺张浪费行为,《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响应中央有关精神,明确提出了要推行绿色消费,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推动餐饮企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公务宴请、家庭等各方面节约粮食。此外,《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编制了一些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图,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体现了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
问:《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是如何体现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
答: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对如何推进循环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是实现循环发展的具体行动,从而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十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提出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等任务贯穿始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明确了提高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具体目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对各行业、各领域和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十还明确指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把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作为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的主战场,提出战略任务、明确具体目标、总结基本模式、给出技术路线和实现方式等,力求把一些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为重点,树立新的资源观、消费观,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这些都是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
问: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方面,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废物循环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方面,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方面,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问: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浪费现象,《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从哪些方面强化了有关措施?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首先,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摒弃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的陋习,提高全社会节能、节水、节粮意识。其次在消费环节,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过度包装,鼓励网上购物、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不消费珍稀野生动植物,提倡绿色出行,倡导生态旅游,杜绝随意丢弃垃圾。在餐饮住宿行业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特别是餐饮企业要引导顾客适度点餐,餐后打包,坚决反对食品浪费行为,在零售批发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专柜等,向消费者推介绿色产品,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带动绿色产品生产。另外,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积极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促进产品再利用。
问: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包括哪些内容?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十百千”示范行动,是指实施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
“十”是十大示范工程。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示范试点工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工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工程。
“百”是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选择100个左右城市(县),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示范城市(县)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子。
“千”是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选择1 000家骨干企业或园区,树立循环经济典型。示范企业或园区的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单位产值能耗、物耗、水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以企业自主投资为主,各级政府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能力建设、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应用。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投向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鼓励企业通过自有资本、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实施循环经济重大工程。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保障措施有哪些,如何确保有效实施?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了八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具体包括产业、投资、价格和收费、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健全法规和标准,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研究制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办法等,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相关标准和计量检测体系。三是加强循环经济管理和监督,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循环经济管理,探索市场化管理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四是强化循环经济技术和服务支撑,加快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加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健全循环经济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建立统计核算制度和数据制度,制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把资源产出率作为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综合性指标,加强统计能力建设。六是强化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推广示范经验,在全国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把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关课程。七是加强循环经济交流与合作,利用各种国际交流平台,创新合作方式,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建设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共同推动绿色发展。八是加强循环经济组织领导,国务院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协调机制,研究有关重大问题,部署重大任务,把握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同时,《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要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制定全国循环经济年度推进计划,加强跟踪管理和评估。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负总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抓紧编制和实施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出台配套政策,明确任务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确保完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再 协)
我国对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近日,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官网获悉,我国对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向我国出口废物原料的境外供货企业必须向质检总局提出注册的书面申请,并提供近年来的出口货物环保、质量状况和相关证明等有关文件,经质检总局审核合格后予以注册,方可向中国出口废物原料。
对进口废物原料国内收货人实施登记管理,无论以何种贸易方式从事废物原料进口的收货人,都必须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登记。收货人凭登记证书及相关材料向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未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登记的国内收货人,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不受理其废物原料的报检申请。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071-03
循环经济既是一种经济模式,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它对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是既尊重微观个体利益,又服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利益格局,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因此,要设计一种制度框架,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并明确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促使环境行为融入效率市场的约束和调节的范围中。要解决好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有必要从制度入手,用相关的规则与体制来约束和激励人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后形成一种循环文化。
一、培育市场机制,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保障
根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市场机制是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机制之一。即在市场机制条件下,激励性与制约性经济制度安排有利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全球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双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低效,在于缺乏一整套能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制度安排,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整个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缺乏激励性制度安排,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动力缺乏一种有效的制度保障。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推动。要充分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利用经济杠杆对资源利用、清洁生产、废弃物排放等进行管理与协调,从经济激励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入手,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依据各行业各种类产品的特性,促使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绿色经济制度体系的建立,环境经济行为的初步制度框架如图1。
(一)建立循环型市场制度
以价格为杠杆、以利益为驱动,将环境保护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联系起来,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使企业自觉遵循“3R原则”,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从而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如排污权交易、物资商品化收费、污水治理收费等制度,都是推进循环经济最直接的经济刺激措施。
目前,我国应对现有的各种环保收费制度重新审理,尽快建立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新的价格体系和返还制度,以确保产品价格中体现环境成本和回收成本;尽快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让排污权成为企业的一种生产要素,使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优化配置和节约使用排污权,从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和无节制使用自然资源及由内部经济导致的外部非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规范制度
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标志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必然使资源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经济各领域实现循环利用,并对各种资源循环利用行为进行有力的约束与规范。
1.绿色标志制度。建立绿色标志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使环境资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促使产权拥有人和产权使用者愿意为循环经济投入改革成本,从而自动改变成本与收益不相符的局面。国际上实行环境标志最早的要数欧盟及其内部国家,德国1977年制定了“蓝色天使计划”,1992年3月欧盟开始对进口服装实施环保标志制度。到目前,国际上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环境标志制度,如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日本的“生态标志制度”、北欧四国的“白天鹅”制度等。
2.政府优先购买制度。政府应双管齐下,同时增加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的力度。政府应制定相关的采购政策,优先购买具有绿色标志的、包装环保、可再循环利用以及使用环保设备和配件生产的产品,以影响企业的生产方向和消费者的消费方向。
(三)循环经济激励制度
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这些激励性制度安排,必将对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的经济动力提供一种有效的制度保障。
我国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经济政策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低息、无息和减税政策、可归还的保证金法、资源回收鼓励制度以及垃圾收费、征收填埋和焚烧税等。通过这些经济手段的实施,对符合循环经济运行原则的行为进行鼓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税费制度。通过征收生态税或生态费,限制厂商和消费者的消极环境行为,从而将企业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同时,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采取减少固定资产税、公共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杠杆的导向作用。实行税收差异类优惠政策,对从事“三废”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相关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在一定期限内免除全部或部分税收,对环境友好型设备的进口关税实行部分减免,扶持引导环境无害产业、废品回收产业、环保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2.财政金融制度。财政补贴政策可以协调和影响资源的相对价格,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和供求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所使用的财政补贴政策主要是对相关企业予以支持,包括给予企业资金补贴的直接性财政补贴以及对企业给予减免税收、不上缴利润等间接性财政补贴。 运用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大力扶持循环利用项目。例如循环技术研究开发和实用化补助金制度,可再生资源化设备的引进与投入采取特别折旧。所以运用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财政金融手段,政府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来引导生产者从事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行为。
3.押金―退款制度。押金退款是先对产品征收押金,当产品废弃部分回到存储、处理或循环利用地点时退还押金的制度。押金退款制度有助于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及能源、资源的消耗量。
德国于1986年制定的《新废物处理法》规定,对可能造成污染的固体废物加以回收,并通过经济手段建立配额制度,用收取押金的办法,促进消费者把有关废物还到商店或超市,然后收回押金,以达到废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目前,“押金―退款”制度已广泛应用于饮料罐的回收,取得了很好的收效。同样的制度还可用于约束生产企业。如美国对某些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产品报废时容易产生污染的生产企业收取保证金,当企业达到排放标准或报废产品回收时,再把保证金退还给企业。研究表明,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废弃物总量减少10%-20%,体积减少40%-60%。
我们要结合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建立完善的废物回收押金制度来提高废物的再生利用水平。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明确押金制度的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二是对我国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率进行调查;三是确定不同种类物品的押金标准和征收办法。同时要把采用押金制度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4.公益基金。建立公益基金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融资机制,建立基金,关键要解决好基金规模、来源、使用、分配和管理等问题。
(四)循环经济核算制度
要建立循环经济核算制度,关键之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应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这些制度从定量上将生态环境资源的存量消耗与折旧以及保护与损失费用纳入到资源循环利用与经济绩效的考核之中。只有这些经济考核制度才能较好的反映出人类经济行为的真实经济绩效,以对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实行有效的定量考核与监督。
1.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方法。由于传统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目前对如何衡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研究。其中主要有绿色GDP(EDP)指标,在计算时扣除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
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四个层次:人类福利水平或生活质量指标;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资源存量、消耗环境质量指标;政策计划及国际关系与贸易的影响等指标。总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必将使循环经济纳入各项政策、法规和管理的进程中,通过决策程序的改变和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保的三赢。
二、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制定
循环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需要从全局的高度,考虑制定一个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在这部法律中,规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法律形式明确循环经济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和国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从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从而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加快制定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相配套的各项专项法规,从而逐步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完整的法律体系
从国际上的立法模式看,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都是从统领全局的基本法与专项法两个层面来展开的。专项法规是基本法的具体配套法律,是就对象单一的涉及某一特别领域的专门立法。因此,我国在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同时,应本着“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原则,制定内容具体和有可操作性的专项法。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单项立法,从生产者角度出发,防止企业超标排污,鼓励企业运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定企业必须减少垃圾产生量,将零部件作为原材料再生产、分配以及消费过程的各个阶段加以回收利用等。
(三)其他方面
从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着手,强调避免废弃物的产生,严格管理垃圾的产生、分配及回收再利用。
三、发展循环经济伦理观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就要改变观念,树立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在社会成员间的关系上,树立“以和为贵”和“利己利他”的道德观,使社会的各个成员都要处于环形物质能量循环链上,彼此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物质、能量代谢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在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上,树立“代际平等”发展伦理观,以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为道德准则,给子孙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和满足其需求的权利。加强驯化经济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资源意识,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状况,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共识,学术界、政府决策高层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由于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问题为目标,因此,没有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强力干预,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对于处在经济体制转形期的我国而言,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制度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 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这种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一场经济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政府、企业、全体国民的广泛参与。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循环经济观,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着手构建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建立循环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吴玉萍,任勇,孙高峰.绿色经济制度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J].环境经济杂志,2005,(23).
[2] 樊丽淑,范映春.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构建与政策取向[J].审计与理财,2006,(2).
[3] 陈傲.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制度设计研究[J].经济管理,2006,(9).
[4] 董敏,贺晓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手段[J].绿色经济,2008,(6).
[5] 苏建设,顾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策略探讨[J].特区经济,2006,(11).
[6] 樊根耀,蒋莉,陈建校.经济激励与循环经济的制度构建[J].特区经济,2005,(1).
[7] 王迎春,王谦.押金制度: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
[8] 彭秀丽,刘茂松.论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J].求索,2006,(10).
关键词:国外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对策
1.法律措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出相关法律的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导致垃圾的大量排放,使垃圾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1972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联邦废物管理法》,将各种废物的收集和处置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该项法律的颁布改变了西德人的生活习惯,一般生活垃圾,塑料容器以及纸类等开始被分门别类地回收。随着西德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1986年联邦政府制定了“避免产生废物、废物再利用及安全处理原则”,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废物的认识从“怎样处理”上升到了“怎样避免产生”的高度。德国循环经济理念的导人体现在1991年颁布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中,该条例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明确了商品生产和流通业对包装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义务。
1992年德国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4年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清除法》,后经过数次修改,于1996年10月以((循环经济·废物管理法》正式生效。该法使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过去的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提出“本法律的目的是促进循环经济,保护自然资源,确保废物按有利于环境的方式进行清除”;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任何生产过程首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废物的产生,对于无法避免而产生的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和废纸、旧电池、旧汽车等,要求尽量采取循环利用的措施,以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规定了产品制造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对于某些特定的产品,只有明确了回收的可能性后,才允许投放市场。
日本是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也是国际上较早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发达国家之一。其所有的相关法律文件,集中体现为“三个要素、一个目标”,即减少废物,旧物品再使用,资源再利用,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型社会的目标。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废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这两部综合性法律;第三层面是(《容器包装再利用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及((绿色采购法》五部专业性法规。1991年制订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完善了汽车及家电循环利用的判定标准以及事先评估、信息交流等体系。1993年颁布的环境基本法》中增加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等内容,并将此作为国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1994年政府又根据该基本法制定了(环境基本计划》,决定将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环境政策的长期目标之一来实施,并把实现低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体系作为目标。日本把2000年定义为“循环型社会元年”,不仅新制订了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绿色采购法》,还修订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并更名为《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I修订了1970年制定的(《废物处理法》,加强了控制废物产生和不正当处理的措施.?,002年制定了《汽车循环利用法》,在此基础上,又于2003年3月制定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长期指导方针《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
2.}济指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要害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给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治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治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要害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治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治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治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治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治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治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治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给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