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控制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3-19 10:44: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会控制的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控制的特征

篇1

上世纪末,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且人口老龄化还在不断加快。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社会成年子女倾向于独立生活,许多老年人因此与子女分开居住,空巢家庭的比例显著增加。资料显示,目前城乡空巢家庭数超过老人家庭总数的50%,部分大中城市甚至达到70%。这就产生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空巢老年人。空巢老年人既要经历从中年到老年的转变,经历从工作到退休的社会角色转变,还要经历从家庭核心(或群居家庭)到家庭附庸(或空巢家庭)的转变,如果转变过程中发生适应困难,很容易引发身心问题。而随着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空巢老年人的健康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

作为一个特殊的老年群体,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课题。本文通过回顾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特点,并结合现有的心理学理论和干预手段,探讨解决空巢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对策。

二、空巢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我国学者对空巢老年人和非空巢老年人进行了大量的对比研究,总体来说,非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夫妻同住的空巢老年人次之,独居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同时,空巢老年人和非空巢老年人在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一)空巢老年人情绪与情感的演变

1.情绪:失落感和孤独感突出

虽然老年人经历了数十年的人生沉淀,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刺激事件时情绪状态一般比较稳定,不会轻易因外界影响发生较大的起伏波动。但是老年人群中常常存在一些具有共性的消极情绪,需要予以关注,而对于“空巢”老年人,失落感和孤独感尤为突出。

首先是失落感。老年人体验着各种的“丧失”,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健康、容貌、配偶等的丧失,这些“丧失”都是激发老年人失落感的重要刺激,而对于“空巢”老年人来说,子女不在身边更加重了他们的失落感。对于子女在身边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可以有子女的陪伴,可以在与子女互动的行为中体现自己的某些“权力”,同时担当一定“社会”角色(如照料子女日常生活等)。而对于空巢老年人来说,他们在面临着各种“丧失”的同时,不仅没有子女的陪伴,无法分担“丧失”带来的消极感受,而且无法寻求角色转换的“着陆点”,从而造成强烈的失落感,即心理上感到有所失去,有遭受冷落的感觉。

其次是孤独感。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社会很少出现过去那种几世同堂的现象,子女更倾向建立自己独立自由的空间,从而造成越来越多的“空巢”现象。有研究者发现,在情感性孤独感这个维度上,空巢老年人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非空巢老年人。[2]老年人在退休后本就人际范围变窄,人际交流的频率降低,再加上子女不在身边,从而产生了封闭的心理状态,感到孤寂、被遗忘或被抛弃。同时,他们的喜怒哀乐没有人分享,正常情绪找不到发泄途径,久而久之,过分压抑容易造成抑郁心理。中国自古以来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而现念中许多年轻个体或家庭寻求自己的独处空间,空巢家庭的高速扩张与传统观念上的冲突,造成空巢老年人无法及时适应这种不协调,从而引起他们心理上的消极反应。

还有其他情绪反应。与非空巢家庭相比,空巢家庭的老年人还有其他的情绪反应。如周荣山等人通过对600例空巢老年人和600例非空巢老年人研究比较发现,空巢老年人中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空巢老年人。[3]李金晏通过对社区210例空巢老年人和200例非空巢老年人研究比较发现,空巢老年人在过分担忧、莫名感到害怕两方面显著多于非空巢老年人。[4]“空巢”是家庭结构的一种变化,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由于老年人适应力下降,最初会表现出分离焦虑和不适应障碍,严重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尤其在传统的团圆佳节,我国传统观念中合家欢聚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些消极情绪会更加强烈。

2.情感:主观幸福感逐步减弱

情绪具有情境性、暂时性,而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能够代表老年人整体生活质量进行情感性评价的主观幸福感。我国老年人整体上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较高。但仍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他们对幸福的体验较多的是消极情感。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主要受到人格特征、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等主观因素和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家庭生活及经济收入等客观因素影响。[5]对于空巢老年人,尤其缺失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亲子支持。有研究者对我国北京等四省市288名老年人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亲子支持通常影响老年人的自尊感、孤独感和亲情感进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6]可见,子女给予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很大影响,并且老年人接受子女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大于老年人给予子女的社会支持。由于“空巢”家庭中老年人与其子女产生的空间阻隔,造成老年人与子女间的言语交流和行为互动较少,在接受子女的社会支持的频率和质量上势必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主观体验。

空巢老年人情绪情感上更脆弱,更加渴望外界的支持与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这些心理问题归纳起来称作“空巢综合征”(empty nest syndrome)。[7]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的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易诱发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生理疾病。[3]可见,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生理健康,老年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社会空巢化的消极影响。

(二)空巢老年人社会性与个性的发展

1.社会性发展:亲情关系淡化

老年人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夫妻关系、与子女关系、与朋友关系上。这些人际关系构成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直接影响到个体对生活质量的主观体验。而空巢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老年人与子女间的关系纽带强度的弱化。在这个纽带中,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势必会经历消极的心理过程。

跨文化研究显示,子女的住所及其与父母的物理距离是影响子女向父母提供支持的关键因素。同时,老年人得到社会支持越多,空巢老年人的孤独感越少,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越高。[8]缺少子女的情感和精神危机是引发空巢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老年人对子女孝顺行为的期望方面,刘靓等人的研究表明,孝顺期待直接影响孤独感,同时还通过给予亲子支持、接受亲子支持间接影响老年人孤独感的产生。老年人孝顺期待以及与亲子之间的互动支持对老年人孤独感有显著影响。[9]可见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人际互动会影响老年人的情绪情感,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通常情况下,子女通过亲自探望、电话慰问等方式进行人际互动,体现自己孝顺的一面,有研究对社区老年人调查发现,空巢老年人在是否认为子女探望次数过少上与非空巢组有显著差异,空巢老年人更希望子女能更多地来看望自己。[10]可见,空巢老人普遍具有强烈的与子女增加见面次数的需要。

2.个性发展:自我价值感弱化

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要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人对自我价值的寻求和确立贯穿一生,自我存在有价值,生活与生命才是有理由的,世界的一切对于主体才具有价值。自我价值定向决定人与自身及环境的关系。[11]

在老年人个性发展中,空巢家庭与非空巢家庭对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影响的差异尤为明显。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离、退休使社会角色和人际圈发生变化,老年人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体验到一种“意义感”的缺失,即自己不仅失去了某些权力,更重要的是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意义性”突然减弱。而对于子女在身边的老年人来说,他们会通过“转移”的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子女的照顾和关心上,如关注子女的婚姻问题,关心子女的工作状况,给子女在生活琐事上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

李金晏等人研究发现,空巢老年人在自我价值肯定上得分显著低于非空巢老年人。[4]对于空巢老年人来说,他们希望能够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是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这种价值体现的期望受到一定的阻碍和削弱,他们无法直接寻找发挥自我价值的着陆点,从而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由此而变得悲伤、焦虑、抑郁、失去信心、自我否定或降低自尊等。有研究者经过调查发现,对城市非空巢老年人来说,给予子女的情感支持越多,抑郁水平越低;对城市空巢老年人来说,给予子女的情感支持越多,物质支持越少,抑郁水平越低。[12]可见,老年人的抑郁水平与老年人给予子女的帮助有一定关系,在给子女提供帮助的同时,体现了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积极应对家庭“空巢化”的心理学攻略

面对当今社会空巢现象的普遍化,对于空巢老年人情绪上的失落感、孤独感增强,情感上的主观幸福感削弱,个性上的自我价值感缺失以及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人际关系变化,可以从老年人自身、老年人家庭以及社会群体三个层面进行积极应对和心理干预。空巢老年人自身的态度和认知需要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社会支持是维护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层面里成年子女对空巢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尤为重要。同时,社会层面中良好的邻居关系对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年人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各种民间组织的活动也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改变个体的信念认知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诱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也就是说,要改变空巢老年人消极的心理体验,首先要改变他们的信念和认知,即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和全新的态度对待自身以及社会的空巢化问题。

空巢老年人应当积极对待老化问题和空巢现象,应该理解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而不是子女或自身问题造成的。同时学会自我调节,将注意力从与孩子的分离焦虑中转移,而在其他方面进行发展(如绘画、书法、音乐、运动等文娱活动上),积极参与活动以获得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充实感、幸福感,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消除孤独,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寻求自我价值感的自我实现。

西方心理学家提出SOC模型,成功解决老年人晚期适应的理论模型,[1]即选择(selection)、最优化(optimization)和补偿(compensation)三个过程。选择是指确认最有价值或最重要的机遇或活动领域;最优化指有限地分配和提炼资源,以便在所选领域发挥最高水平;补偿指在资源减少的情况下,确定一些可以弥补损失和将其对功能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小的策略。也就是说空巢老年人想要获得满意的生活,首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某个具体目标(如健身、书法等文娱活动)作为其发挥自身作用,实现自我价值观的重要领域。然后投入心理资源,专注于这个领域,把注意力从消极事件(如与子女分离、退休)上转移,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如政府、社会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

这是一个个体与社会积极互动的过程,不仅需要空巢老年人自身的精神投入,还需要社会支持和完善的体系建构。积极引导空巢老年人进行认知重建,同时结合心理学模型进行应对干预,通过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互动来消解消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增强家庭的情感维系

亲子支持是维护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子女与父母在多年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彼此的依恋情感,这种依恋情感对两代人之间的人际互动和相处产生很大的影响。尽管父母与子女的物理距离影响亲子支持的效果,但我们无法逆转历史潮流,回到过去儿孙满堂、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情景。

根据Bowlby的理论,依恋系统使个体维持对重要人物(依恋对象)的亲近(proximity),从而作为处理压力事件和应对危难的一种途径。依恋对象作为安全的避风港,使个体能够在一个有支持的环境中探索世界和发展个体。[13]依恋系统贯穿人的一生,依恋对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感有重要作用。[14]与婴幼儿和成年人相比,老年人的依恋对象更为复杂,其中包括配偶、兄弟姐妹、成年子女和象征性依恋(故去的父母、上帝等)。其中,成年子女与老年人在相互依恋过程中产生的紧密联结,使得依恋个体有较高的自尊、自我效能、且较能接纳别人,少有寂寞感,拥有较多的社会支持网络。随着老年人与子女的分离,很可能带来老年人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同时,随着年龄增长,面对慢性疾病的日益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下降,脆弱感增强,这就需要子女在这个依恋体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把依恋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证研究成果相结合,进而推进依恋研究成果在实践领域的应用,是未来一个重大的研究方向。[15]“情绪聚焦疗法”(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简称EF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可以帮助打破人际关系中(如父母与子女)消极的互动循环,相互提供更有效的情感支持,发展出信任和安全感。这些技术对于老年生活的干预也有一定的潜力。[14]目前正在国际临床心理治疗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另外,饲养宠物也是缓解与子女的分离焦虑,分散老年人依恋对象,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式。郑日昌、傅纳和Headey的一项调查发现,是否拥有宠物犬与空巢父母身心健康显著相关,饲养宠物犬能使空巢父母的身体更健康,就医次数更少,生活满意度更高。[16]同时,进一步验证了饲养宠物犬的空巢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优于不饲养宠物犬的空巢老年人,饲养宠物行为确实有效地提高了空巢老年人的生存质量。[17]空巢老年人在家中喂养宠物,从而寻求、替代、填补感情空白,排解孤独感,这些宠物可以给老年人带来乐趣,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支持。

也就是说,对于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治疗方面专注于依恋情感。子女尽量多抽出时间与父母进行互动与沟通,物质上的辅助远没有精神上的交流作用大,因此要注重精神上的支持。同时,可以通过心理疗法进行干预,也可以通过饲养宠物获得依恋上的情感支持。

(三)强化社会的心理干预

除了老年人自身和家庭影响外,社区、社会团体组织有效的心理干预,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团体干预是多向沟通的过程,每个成员都存在多个影响源,在参与中增强彼此关系,从他人行为中审视自己,从多元化价值的信息交流中探索与自我成长,从而将这些心理上的改变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当团体凝聚力形成并增强时,会让团体成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罗茜根据存在主义的基本理论,关注困扰空巢老年人的现状,并进行一系列团体辅导。[2]其中一个案例总共进行五次团体辅导,每次活动1.5小时,共5周。目的是:一、通过个体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唤起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和追求。二、通过培养团体氛围、审视过去、认识自我、重塑信心等方式有效缓解空巢老年人的孤独感。追踪调查证实,团体干预有效缓解了城市空巢老年人的孤独感体验。

个体辅导具有针对性和私密性,针对每个人不同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并根据个人心理特点和所处环境制定个性化的咨询方式。汪星等人运用个体咨询,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以循序渐进地引导老年人回忆过去的方式,进行了8周的个体怀旧治疗。结果显示,老年人的抑郁情绪明显减弱,幸福度明显增强。[18]

杭荣华结合团体干预加个体干预,对有抑郁情况的空巢老年人进行为期6个月的有效辅导。[19]团体心理干预主要有讲座和团体训练,学习正确宣泄情绪,寻找自我认同感,相互支持和沟通,保持心理平衡等。个体心理干预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干预和行为治疗等。结果发现心理干预后抑郁孤独感降低,幸福感增强,可见,心理干预可以大大改善有抑郁症状的空巢老年人的心理状况。

对空巢老年人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在研究领域已经硕果累累,重要的是给这些科学研究一个展现其应用价值的平台,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这就需要加强NGO组织、社会工作者等民间团体的服务作用,还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为空巢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一个温馨的环境。

四、结语

随着老龄化社会步伐加快,空巢家庭越来越普遍,对于空巢老年人的关怀,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现代社会把老年人视作弱势群体,对老年人的衰退进行各种形式的消极渲染,从而使人们对老年人产生消极刻板印象。这不仅影响到人们对老年人的行为和态度,同时也影响到老年人对自己的认知和因此而产生的行为。

根据巴尔斯特的毕生发展观,心理发展贯穿于一生,老年期心理变化不能仅仅用“衰退”来概括。人到老年,虽然某些心理功能(如感知觉、记忆等)有所减退,但另一些复杂的功能(如抽象逻辑思维等)非但没有减退,甚至还继续增强。如流体智力(主要与神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如直觉整合能力、思维敏捷度等)虽然随年龄增长减退,但是晶体智力(后天获得,主要与文化和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词汇的理解能力)仍然保持较高水平,那些在国家重大事件和企业高层中起重要决策的老年人,很好地运用他们高水平的晶体智力实现了自我价值感。

也就是说,不仅是老年人,整个社会都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态度对待社会老龄化,对待老年人以及空巢老年人面临的各种心理变化。整个社会需要关心他们心理上软弱的地方,不要过分强调消极方面,而要强调他们对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强调他们被社会所需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充分体验自己存在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和心理发展。

此外,长期空巢除导致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外,也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的生命安全、经济供给、生活照顾、医疗保健等问题。因此,空巢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帮助空巢老年人解决身心问题必将成为政府、社会及家庭子女面临并解决的重要社会课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刘文,胡金生.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罗茜.城市空巢老年人的孤独感及其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周荣山,潘忠德,谢斌,等.上海市黄浦区空巢与非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及主观幸感比较[J].上海精神医学,2009(6).

[4]李金晏,张文谦,王伟芹.城市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20).

[5]袁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

[6]王大华,佟雁,周丽清,等.亲子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心理学报,2004(1).

[7]卢慕雪,郭成.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2).

[8]陈传锋,严建雯,O’Leary E, et al.老年人社会支持与期望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6(1).

[9]刘靓,徐慧兰,宋爽.老年人孤独感与亲子支持,孝顺期待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9(5).

[10]妍,边文鑫,龚茴茴,等.天津市空巢与非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老年学,2009(14).

[1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彭华茂,尹述飞.城乡空巢老年人的亲子支持及其与抑郁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6).

[13]Bowlby,J.Attachment and loss: a secure bas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ttachment theory [M].London:Routledge,1988.

[14]李春花,王大华,陈翠玲,等.老年人的依恋特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8(1).

[15]Johnson S M. The practice of emotionally focused maritaltherapy[M]. New York:Brunner/Mazel,1996.

[16]郑日昌,傅纳,Heady B.宠物犬对“空巢父母”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6).

篇2

1.事业单位及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特征

事业单位,是指为保障社会公益目的而通过利用国有资产创办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活动服务组织。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保障相关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维护单位财务资产的安全稳定性,保障财务会计活动的合法有效性,为规范相关会计行为,依法提高单位运营效果而制定实施的控制方法或程序组合。

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构成,是为保证单位经济业务的贯彻执行, 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实现单位工作或经营目标.借助相关会计处理程序及其他会计控制标准制度措施来实施落实的管理行为。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针对单位能够用货币价值形式计量的经济活动所采取的管理控制行为,具有目标性、过程性、复杂性和针对性等综合性特征。

通常情况下,内部会计控制属于为保护资产安全、财务账目信息报告真实完整性的方法程序与组织规划。一般来说包括批准授权控制、会计职能分工、资产实物控制与内部预算审计、财产保全和风险防范控制,内部财务信息报告控制等方法手段。良好的财务运行环境,科学的风险评估防范措施,畅通的会计信息体系以及良好的控制监督,是保障内部会计控制效果的关键要素。相对来说,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相对简单,重点在于货币资金、采购业务和资产管理等方面。2.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弊端

2.1 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滞后 科学的内控意识是事业单位实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前提,受客观因素制约,很多事业单位主管领导或财务会计人员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忽视财务会计的控制监督职能,岗位责任不明确。2.2 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偏失人才资源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很多单位对于财务会计管理职能重视不足,致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不到位。

2.3 会计预算控制相对弱化会计预算控制是财务活动管理的重要环节,当前事业单位的编制特点造成部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岗位职能安排不协调,有关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严重,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及资金使用规划科学性不强。

2.4 内部会计控制监督不足

受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多元性影响,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在落实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机制为依托。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及监督职能,弱化,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3.构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原则

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不仅可以规范单位经济管理,保护各类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防止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3.1 科学远瞻性原则

随着当前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呈现了新的特点。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环境、管理制度、人力资源、文化环境以及知识结构等因素对其内部会计控制影响很大,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应体现科学实效性和前瞻性特征。

3.2 成本效益性原则

成本效益是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原则,事业单位在加强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必定会有不同程度的资源损耗,为实现相关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科学完善有效管理方法及程序,节约成本消耗,提高控制效率。

可操作性原则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需要合理的方法程序及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应以会计控制为核心,加强经济活动过程的规范程序和控制约束,特别是相关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与监督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特征。

4.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根据本人工作实际,探究其实践策略如下:

强化内部会计控制职能效益

根据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需求,深化财务会计管理改革,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度体系及责任职能,拓展人才资源开发培训途径,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提高职能管理效率。

加强财务会计预算规范管理

相关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会计预算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重要功能,加强对预算的合理性审核,尽量实现预算编制与落实的职权分离,基于综合性财政预算前提下进行预算细化,严格规范会计预算的程序行为,优化内部会计控制成果。

优化内部会计控制方法程序

内部会计控制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措施及方法程序来实施。立足于当前经济管理的科学高效性理念,探究落实经济财务活动的会计预算政策方案程序的实践途径,加强单位经济活动原始资料会计信息和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与控制。

科学内部会计控制监督评价

业务流程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环节,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继续加强和完善单位会计的内部审计措施,科学评价措施,强化外部监督综合管理,促进事业单位经济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促进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总之,相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内部会计控制,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呈现出新特征,研究和落实完善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策略,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的和谐发展。

篇3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状况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漏洞主要有职责划分不明确、会计政策不完善、会计培训缺失、会计对账方式不正确以及技术问题,而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账户特定式实质性漏洞的产生主要与企业风险资产管理不当有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首先,公司财务特征。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石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账户特定式、收入计量、报告与会计政策、职责划分、培训、高管治理、子公司问题、对账和技术问题九类,并对每类缺陷的特征进行说明。这种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不仅更加深入的对中小企业特征和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还为中小企业认识公司缺陷提供了方向。并且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形成总结出三个要件,即:管理层识别内控缺陷;内控缺陷存在;管理层披露内控缺陷。这种模式下公司的财务特征具有复杂性、近期组织结构变更、审计师辞职频繁、会计计量风险高和内控资源投入少的特征。

其次,公司治理特征。在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特征和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之中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审计委员会对企业财务和企业发展方向提供的指导性建议。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以及审计委员会之中会计专家、财务专家的构成比例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比例越大、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越少的公司不易披露内控缺陷,而与之相反的情况下更统一披露企业内部的控制缺陷。

篇4

(一)信息的概念。“信息”这个概念最早应用于科技通讯领域,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社会使用最多、最广泛、最频繁的词汇之一。

信息论的创始人C.E.香农从通信工程的角度去研究信息的传递与度量问题,他对信息的定义是:信息就是两个不确定性之差,是信宿对信源的统计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的量度。控制论创始人N.维纳将信息概念与人的知识、动物的感知活动联系起来,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客观世界,并使这种适应被客观世界感受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阿罗则从数理统计的角度,指出所谓“信息”,就是根据条件概率原则有效地改变概率的任何观察结果。八十年代哲学家们提出广义信息,认为信息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也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知识,从而把信息作为与物质并列的范畴纳入哲学体系。比如,1981年克劳斯提出“信息是物质和意识成分以一种完全特殊的方式融合起来的形成物”。情报学领域的专家则认为信息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信息是一种消息、信号、数据和资料,广义的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物质存在方式或运动规律与特点的表现形式。可见,由于信息的应用较为广泛,人们至今尚未对其内涵与外延形成共识。

(二)信息资源。虽然信息还没有一个能够为人们所公认的概念,但普遍认为信息是一种资源,即信息具有价值。信息之所以存在价值,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所具有的重要性质,以及建立在这些性质基础上的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信息经济学、情报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是企业决策的依据,是管理的基础,是控制的灵魂。企业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反馈。只有建立充分信息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更加科学地进行决策,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首先,信息能够消除人们对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帮助人们改善决策环境,进而获得预期收益。由于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因素在市场中风云变幻,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由不确定性所引发的风险是企业无法抗拒的,这就迫使企业必须获取充分适当的信息,以降低和消除决策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信息贯穿于企业经营决策的整个过程,并且渗透到决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及时获取决策所需要的准确、可靠、充分的信息是保证企业决策成功的前提条件。企业只有迅速获取充分适当的信息,并有效地利用信息,才能把握市场机会,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其次,信息是企业控制活动的灵魂。企业的管理活动就是对企业所拥有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动的控制行为。控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选择和运用的过程,信息贯穿于企业控制过程的始终,是一切控制活动赖以存在和实现的基础。信息是有效控制的灵魂,控制是信息运动的重要目的。

再次,信息资源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在传统的经济社会中,土地、劳动和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然而,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且不是靠个体劳动生产者就可以加以利用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加强。信息作为生产要素,不仅可以缩短生产周期,而且可以带来其他生产要素的节约,大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随着信息的价值被人们认识,信息商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商品已进入社会商品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领域,而且其速度越来越快,逐渐形成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的形成加速了信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企业应用于生产的速度。

二、信息资产

(一)资源与资产。所谓资源,通常被解释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也越来越广泛,众多新的资源形态被纳入资源的概念之中。普遍认为,资源在本质上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能够被人类所开发和利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由人类劳动而创造出财富或财产的各种要素。

资产是会计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最基本的会计要素。通过一百多年的讨论,资产在会计学领域的概念逐步清晰。FASB对资产的定义是:“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以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IASC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指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对资产的概念作如下理解:(1)资产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资源,它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是某个企业实体所拥有的或者控制的资财;(3)资产可以是有形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无形的物质或权利;(4)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能够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计量。

由此可见,资源与资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并不能认为资产就是资源的别称,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源是创造资产的源泉,而资产是经由劳动创造出来的现实财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意味着,资产既可以用于满足消费需要,也可以作为生产要素重新投入生产活动。一旦资产被用来创造新的财富,就由资产转化为资源。总之,资源和资产是相比较而存在、相转化而发展的。

(二)信息资产。信息的有用性决定了信息可以为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成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目前,“信息资产”这一术语已经为社会普遍接受,但是如同人们对“信息”的定义尚有争论一样,信息资产概念同样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目的,对信息资产的理解、分类和描述也不尽同。

本文认为,信息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信息资源。其本质是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参与企业的经济活动,减少和消除了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风险,为企业的管理控制和科学决策提供合理依据,并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取得的信息资产正式投入生产经营运作以后,由于合理利用了现有的生产资源,充分发挥了资源的整合效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经营周期,提高了组织的管理效率,减少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产品的产销量,实现了更多的实际收入,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营利润。

根据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信息资产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科学技术信息资产、市场信息资产、生产信息资产和外部宏观信息资产。其中,科学类信息资产是第一大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科学实验等创新过程中,所发明创造的高新技术和技术诀窍,而形成的一种产权形式。主要包括专利权、版权、技术机密、计算机软件等。第二大类是市场类信息资产,指一个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信息资产而可能获得的未来经济利益,主要包括品牌、客户关系和合同等。生产类信息资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生产情况记录形成的信息,这类信息资产对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原材料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和传输信息等。外部宏观信息则是指企业针对其所生存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包括社会发展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和技术经济信息等。

三、信息资产的特征

信息资产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一项特殊资产,既具有一般物质资产的特征,又兼有无形资产和信息资源的双重特征。概括来说,信息资产特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资产的首要特征是其共享性,即使用的非排他性。信息资产的共享性来自信息本身的非占有性。信息资产持有者不会因为传递信息而失去它们,信息资产的获得者取得信息资产也不以其持有者失去信息资产为必要前提,二者在信息使用上不存在竞争关系,因而信息资产可以被反复交换、反复使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作用的不断增强,信息的共享性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即使是这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资产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也具有非排他性。这是因为,信息资产持有者可以通过收取使用费的方式允许他人使用而自己并不一定失去该信息资产。再者,由于社会知识产权制度只是对知识产权进行有限保护,使得信息资产不能被永远地独占使用,而在保护期结束之后的信息资产就会被全社会无偿使用,从而更加表现出其非排他性。此外,也会出现其他组织不遵守知识产权制度而窃取、仿制、传播信息资产的行为,使得信息资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被独占。

(二)信息资产具有高附加值。信息资产一旦被企业应用,就能创造出巨大的潜在价值,其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将不可估量。信息资产带来经济利益的规模,通常不是受到生产规模的约束,而是受到市场规模的约束。比如计算机软件,一旦研究与开发成功并投入市场,用于承载该软件的磁盘的边际成本微乎其微,生产、销售越多,其所产生的利润就越高。

(三)信息资产具有高风险性。信息资产的高风险性源自于信息资产使用的高附加值和传播的低成本性。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信息资产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信息资产经常处于公共的介质中或处于流动状态,这就使信息资产的复制成本较低,从而导致企业拥有和控制的信息资产的安全性很差。没有安全保障的信息资产,谈不上资产价值。

篇5

内部控制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它作为一项复杂的企业运作保障机制,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以及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关于企业文化的结构层次,可分为三个层次结构:硬文化层、 软文化层、中介文化层。企业软文化是指为企业全体职工所共同持有并指导和支配他们行为的团体意识,其内容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作风和管理风格等。企业软文化能够对员工的意识和行为构成“软”约束,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主动控制力,实现员工的自律与自控。

一、企业文化重要性的相关研究

在历经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丛林理论这三个阶段之后,现代 管理科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步入了理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即企业文化阶段。正向积极的企业文 化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好处,而消极的企业文化对组织绩效有消极影响并限制了组织的变革。持续良好的企业绩效来自于卓越的管理理念,而管理的艺术性的支撑平台就是企业文化。有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 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由此可见,人们开始认识和倡导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而且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目前,关于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大多数文献都是规范研究。从国内来看,有人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硬约束”,还必须融入企业文化的“软约束”才能使“他控”和“自控”结合,以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企业软文化是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组织成员所信奉的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强烈地影响着组织成员的思维行动方式。企业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控制实施的成败。

二、企业软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本文借鉴将企业软文化分为价值使命、团队精神、以人为本、社会责任、员工认同感、创新能力、管理风格和信用文化八个方面,分别研究它们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一)价值使命

众多学者在企业文化中强调价值使命的重要性,并将其置于企业文化的核心地位。价值观是一种持久性的信念,能塑造并影响个人的行为。价值观是那些令人向往的超越具体情景的状态、对象、目标或行为, 它是行为方式的判断标准。价值观是引导个体对周围环境进行批判及个体的行动指南。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创造并支配企业的运营文化与内部过程文化,它们能够直接作用于员工与顾客的感受和态度,而这些感受和态度又引发出员工与顾客的一系列的相应行为,从而来影响公司的成功。只有价值观、文化上的认同,才能真正赢得利益相关者的忠诚,信任的获取关键取决于企业文化。因此正向积极的价值使命能够使员工以公司为己任,对公司事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方式,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二)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经过精心培养而逐步形成的并为团队所有成员都认可的一种理念,包括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协作和团队精神是一个 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团结协作的力量象征,而且任何人的自我价值都可以通过这种集体的力量得到发展和实现。对成功团队的研究发现,一致承诺能够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提供推动力,让团队成员愿意为它贡献力量,愿意为团队目标作出承诺,这增强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也必须强调团队精神的认同感,如果没有这种价值观上的认同,就会出现企业内控制度难以执行,出现盲目突出自己的现象。

(三)以人为本

《论语》中论述了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的道理,即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哲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激发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热情,培养员工健康向上的心态,进而增强内部控制的能动性。当今中国处在一个经济文化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混乱,行为易发生扭曲,从而导致舞弊的发生。那些忽视员工发展和顾客利益的企业文化是物本文化,不能深入人心,也得不到员工的支持和社会的普遍认可,这必然会降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只有将企业文化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关心人,尊重人,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文化,企业基业才能长青。

(四)社会责任

在推动企业经营性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社会责任也促进了企业资源的获取与能力的提升,进而促使企业提高其经营绩效,而且社会责任行为还能有力地提升多种企业能力。企业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会提高企业生产运营能力及吸引和保留优秀员工;承担对消费者、股东和供应商的责任,将提高企业的销售能力、筹资能力以及市场开拓能力;有效处理废料、节约能源以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将有助于企业提高其利用资源的能力;企业建立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友好关系,则有效增强了其化解危机的能力。由资源观可知,资源与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因此,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使企业减少政府管制,降低风险,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社会责任声誉较好的企业能够吸引更多优秀员工,并且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增强内部控制的实效性。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使企业的短期利益受到损害,但随着时间的积累,会换来更多的长期利益。因此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公司的经营性目标存在一个U形关系。

(五)员工认同感

通常情况下,员工一旦认同其所在公司的企业文化,其行为表现在:工作效率和 质量的提升,合作积极性增强,学习与创新能力增强,能够向顾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具有在企业责任或者更广阔的领域中进行自愿行动的意愿,对组织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在对成功团队的研究发现中,其成员对他们的群体具有认同感,他们把自己属于该群体看做是成功的重要方面。如果组织中的个人对组织有认同感,即便报酬低、投入多,他们也木会有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感觉。因此,培养一支具有认同感的员工队伍可以减少企业员工的流失,增加企业收益,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防止员工腐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增进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六)创新能力

组织在多大程度上鼓励员工创新、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新文化的特点是工作环境极富创造性,只有接受挑战与冒险才能体验这种文化。创新文化的特征是创造性、冒险性、刺激性、挑战性、进取性和有活力性。基于研究的结果,支撑型文化的特征强弱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官僚型文化的特征强弱与企业绩效负相关,而创新型文化则与企业绩效呈现出不确定关系。由于创新能力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关系不明朗,加上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假定创新能力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存在不确定关系。

(七)管理风格

有效的领导能够让团队成员跟随自己为企业奋战,因为他们能为团队指明方向, 鼓舞团队成员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充分地认识自己的潜力。管理人员重视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组织的领导风格影响 组织的文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管理风格不能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只能通过组织文化这个媒介间接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诚信和职业道德与企业内部控制显著正相关。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管理风格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管理层持有错误的经营理念, 并将其付诸行动,那么无论企业制定多么严格的内部控制规范,都无济于事。

(八)信用文化

信用是一种文化现象,企业信用文化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对企业的成败兴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能为员工创造一个与众不同、和善和谐、使员工在其中有所成就的环境。优秀的信用文化能够培养积极的商业伦理和诚信意识,减少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人为偏差,使内部控制制度得以顺利实施,内部控制才更有效。笔者认为,企业应注重信用观 念与信用道德的宣传和培训,加强企业信用伦理建设,将信用道德作为企业的内在力量,增强员工的信用意识,以增强内部控制的协同性。

篇6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意义是商业银行为了实现盈利的经营目标,为了防范经营的风险,为了保证自身正常发展与运行而制定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和政策,强调对商业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相关的制约、监督、控制、管理,提高对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的警惕意识,加强对经营风险的防范、控制、监督与纠正,是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转的重要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以建立系统全面高效而又规范的内部控制机制推动商业银行稳定、健康、持续性发展为根本目标,强调建立一种具有渐进性反应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模式以保障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实现最大效益。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特征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以控制的连续性、完整性、目的性为特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客体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所有工作人员及其工作活动,是商业银行内部经营运作的所有成员都包括在内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具有一定规则、制度、程序、组织方法的机制,是需要商业银行内部各个机构各个部门每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些都极大的体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与运作是一个整体性活动,是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发挥最大效益的活动,而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实施是以保证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稳定发展并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风险,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缺失会造成商业银行经营的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政策性风险等危机,甚至会造成商业银行发展的巨大挫折。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是商业银行稳定健康经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项防范商业银行经营危机的根本性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在建立金融业安全保障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金融安全体系的建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在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中国社会与国际快速接轨,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1997年4月由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旨在保障全球金融稳定发展的《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的相关原则要求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要求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和政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紧紧关系着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与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同时也体现在中国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对于中国和世界金融环境的稳定都起着极大的保障作用。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中国社会内部的大多数商业银行公司都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监督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不充分等治理上的缺陷以及中国商业银行长期忽视内部控制模式的建设、缺乏有效风险管理等原因,我国社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暴露出许多缺陷和问题。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体现在建设人员对内部控制的简单化理解,没有正确把握银行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责界定模糊、权责不清,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缺乏协调性和整体性,某些岗位的管理人员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甚至出现定岗操作、补岗顶缺的不良现象,商业银行内部相关监督岗没有充分发挥效用,出现“三难”(审计难、上报难、处理难)。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中所出现的问题还表现在对于银行内部高层领导的权力缺少相应的控制,或者说是对于领导权力的控制力度较小,缺乏对于银行决策者和分支机构的有效控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监督查处力度不够,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缺少必要的素质与必须的培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内部信息管理制度相对滞后,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起着阻碍的作用。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发展的新思路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新的发展需要重新塑造科学性的内控文化,打造商业银行内部高度凝聚的团队,引导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商业银行公司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恰当的授权分责,明确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责,奖惩制度分明,制定内部控制成文规定,建立相应的监督岗位和内部审计系统,加强对银行内部各个部门和各个工作人员的监督,完善银行信息的获取与管理。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促进商业银行稳定发展的关键,对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探究有利于正确把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原理和规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篇7

一、前言

会计信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体现企业的基本财务经营状况,使投资者能更加详细的评估企业运行情况。在现阶段,做好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前工作中,需要保证快升级信息能够作为依据进行各种决策,但是在是操作中,会计信息质量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出现信息失真问题。因此,如何做好会计信息质量全面控制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立足于这个背景对该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二、会计信息问题分析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就是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特征的综合,即会计主体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满足使用者的所有使用要求。随着社会对会计信息需求量增加,会计信息质量也发生了变化。现阶段,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就是要保证财务报表中能包含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相关属性,是财务目标具体化的一种表现,其中应该包括真实性、中立性、可比性等特征。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因素

总体而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主要指国家相关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目标、职能、作用等都会发生明显变化。2.经济因素。经济制度、经济的稳定情况、经济发展水平等不仅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还能通过其他经济因素对会计信息产生间接影响。3.科技因素。主要指科技发展水平,随着新技术的推出与利用,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及相关先进技术在会计信息质量管理上的运用,都会直接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出现差异。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作为社会政治与经济的最直接反应,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也具有重要影响,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所需要表达的内容也存在明显差异。除了上述因素外,理论因素、教育因素、制度因素、人力资源因素等都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三、会计信息质量全面控制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主体控制

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及会计人才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劣性情况。因此在当前工作中,为了切实保证快会计信息质量就需要加强主体控制,强调会计队伍建设,努力以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进行人员培训,将会计信息质量观念印入到财务人员脑海中。同时,需要强化实践训练,重视积累执业经验,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完善教育制度,鼓励本单位会计人员积极参加再培训、再学习活动,通过二次培训与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使其能更好的开展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全面控制思想。

(二)加强制度建设

需要加强本单位会计制度与会计规范建设,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会计基础工作的相关内容,对会计工作进行指导,构建严格的不相容职务锋利制度。建立重大错误追究制度,明确全体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并定期做好检查、监督,保证每个工作人员都能严格按照既定的制度开展财务工作,保证整个单位能快速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工作效率;构建举报与曝光机制,并将会计信息质量全面控制与奖惩机制联系在一起,对于质量全面控制工作中的表现优异者,实施嘉奖;对于没有达到工作标准的员工进行惩罚,督促其改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水平。

(三)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

完善快升级信息质量监督体系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提高监管主体的工作效率与水平。需要对监管人员的工作进行明确,通过相关制度对监管人员进行制约与监督,之后要求监管人员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对会计信息全面控制工作进行干预,时刻监督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避免风险扩大。二是强化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为了保证单位会计工作相关制度能顺利落实,在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于财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并按照财务管理质量,对财务控制制度进行调整与优化,使本单位的财务工作能够在全面控制的框架下实施,最终保证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能达到预期水平。

(四)强化信息控制

会计电算化是单位进行财务控制的信息手段,要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管理,就必须首先使操作者对于这种信息工具有足够的认识和掌握。单位可以根据员工的不同基础情况安排实操或其他教育课程,帮助员工了解会计电算化工具的使用方法。同时,依据单位的需要,还应当不断升级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相关程序,提高财务控制效率和效果。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于信息操作者的监督管控节,确保信息对于监督平台的透明公开,避免出现财务舞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单位需要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并根据本单位的具体要求,对会计系统的相关功能进行完善,保证其运行质量能达到预期水平。

四、结论

本文重点分析了会计信息质量全面控制的相关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对如何实现会计信息质量全面控制进行阐述。总体而言,会计信息质量全面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人力资源、制度建设、技术完善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在当前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全面控制的研究,严格按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信息质量全面控制内容进行完善,确保其能有效满足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好的服务于单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刁盛梅.探析内部控制背景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对策[J].时代金融,2015,05:141+143.

篇8

二、会计信息与内部会计控制的配置格局

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内部会计控制是用来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等的一系列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一般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可分为基础控制、纪律控制和?实物控制。其中,基础控制是指通过设计程序来保证完整、正确记录一切合法的经济业务,及时觉察处理过程和记录中出现的错误,它又包括完整性控制、合法性控制、正确性控制与一致性控制五个方面;纪律控制是为了保证基础控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一种控制;实物控制是指维护实物安全与完整的控制,但不是所有的实物控制都是会计控制。本文将内部会计控制分为程序制约性控制和结果引导性控制。程序制约性控制是指与制止违反法规制度、违背财经经纪律行为,从而约束不合法、不合规会计信息有关的具体的控制方法、明确的处理程序等。该控制体现程序具体、理性,可操作性强,比如,单位制定的具体的职责分工控制、明确的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控制、以及早期的“内部牵制”等等,大多属于此类控制。结果引导性控制是指与指导或引导真实、完整及相关会计信息等有关的,没有具体或明确的而只有原则性要求的控制方法与措施。该控制体现结果理性,可操作性差。比如原始凭证的审核,有关成本计算等。财政部2001年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相对于单位据此制定的具体办法就属于结果引导性控制。同时,二者相互联系,结果引导性控制对程序制约性控制形成指导,并融于其中。程序制约性控制的制定,以结果引导性控制为指导,并体现结果引导性控制的要求。

会计信息是关于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会计主体的主要途径,是各种各样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或行动时所必需的。会计信息的载体或表现形式主要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软件以及审计报告等。根据内部会计控制对会计信息处理空间大小及控制要求的详尽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会计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确定性控制会计信息,是指依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程序制约性控制措施对会计业务处理做出的明确的、具体的程序性要求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另一类是不确定性控制会计信息,是指依内部会计控制中结果引导性控制做出的一般性的、原则性的要求对经济业务做出处理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后者主要包括:①.由于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已在实践中存在而内部会计控制不能将其纳入具体规定之中,而形成的有关会计信息。比如,原始凭证的审核控制,无论怎样审核,人们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内部会计控制并不能完全保证该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内容与经济业务本身是完全相符的,人们大多只是建立在假设原始凭证反映的内容就是经济业务本身的基础上、依结果引导性控制产生的会计信息。②.由于经济活动的不断变化而导致的内部会计控制尚未预见的、程序制约性控制尚未对此采取措施的新出现会计事项而产生的有关会计信息。比如,在金融工具准则颁布以前披露的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就属于此类。于是,针对会计信息,就形成了如下的内部会计控制配置格局(见图1)

三、内部会计控制存在人类有限性

篇9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也逐步走向规范化,财务控制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应当受到高度重视。有效的财务控制可以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现其战略目标,而无效的财务控制不仅不能帮助事业单位实现其战略目标,反而会造成资产的损失,甚至会导致舞弊和腐败,严重影响事业单位效能的发挥。因此认识财务控制的重要意义,强化事业单位财务控制手段对事业单位实现其战略目标有重要的作用。

一、财务控制的理论依据及定义

(一)财务控制的理论依据

“控制论”一词最初来源希腊文“mberuhhtz”,原意为“操舵术”,即掌舵的方法和技术。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中,经常用它来表示管理的艺术。在控制论中,将“控制”的定义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于该对象上的作用。1948 年,美国应用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从此以后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几乎渗透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

(二)财务控制的定义

参照控制的定义,我们可以将财务控制定义为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环境中,运用财务信息和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加以控制,确保经济活动正常运行,以期实现经济组织的战略目标。

二、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特性

事业单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财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特征是由其服务的对象和总体控制目标所决定的。事业单位财务控制和企业财务控制在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方面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但因事业单位和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其内控目标也不同,事业单位财务控制有其特殊性。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内部控制的目标可将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特性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目标的非盈利性

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公益为目的,其内部控制目标也以保证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为先,财务控制的特性也不以盈利为导向,虽然事业单位也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但利润最大化并不是其战略目标。因此在财务控制的过程中较少的强调经济效益,较多的强调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二)策略的预防性

预防性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错误的出现和对资产的不当使用。事业单位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是事业单位管理层的重要职责,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是事业单位的内控目标,因此财务控制策略也应以此目标为导向,更侧重于预防,其特征即表现为防御性。安全第一,防范为主是众多事业单位的经营理念,也集中表现了其防御性特征。

(三)制度的约束性

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而言,因其资产均为国有资产,因此受到的制度性约束更多,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在资产管理、对外投资、财政资金、政府采购等方面均有较为规范统一的约束,而财务控制的外部环境也离不开这些制度的约束,因此财务控制也应在这些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在制定相关内控制度时也应以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的完善和细化。

三、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作用

(一)战略目标的导航仪

任何经济组织都应该有其战略目标,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各级上级主管部门有其五年规划或十年规划,事业单位也有其发展规划。实现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以及如何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均离不开财务目标的设定、管理。财务控制就是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导航仪,离开了财务控制,事业单位发展就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二)风险评估的测量仪

“风险”是指暴露在各种可能增加损失可能性条件下的敞口。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可以将风险定义为某项威胁的发生的概率,乘以控制措施未能成功预算或检测到该项威胁的概率,再乘以该项威胁导致的损失额。风险评估旨在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重要性程度,是内部控制的重要要素,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重要的手段就是财务控制,财务报告记录的可靠性就是风险评估的测量仪,财务报告记录越可靠,风险就越低,反之反是。

(三)规避风险的报警器

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系统有一系列的财务指标,这些指标既可以用来衡量事业单位事业的发展的状况,同时也对事业单位存在的风险起到报警的作用。譬如,资产负债率和预算指标完成率这两项指标就是典型的预警指标,资产负债率过高说明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很高,有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形,其可否持续经营就要进行认真的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该比率,使事业单位脱离资不抵债的危险。预算完成指标,尤其对财政资金的预算执行进度指标也是事业单位预警指标,若财政资金的预算执行进度低,一方面说明项目进度执行缓慢,另一方面也可说明该项目在项目资金的申请时可能存在过多的申报项目资金。对于事业单位自身而言,预算执行进度低可能会导致财政资金被收回的风险。总之,这些财务指标对是预警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正常运行的稳压器

稳压器顾名思义就是稳压的作用,电压高了,它将电压降下来,电压低了,它将电压升上去。预算管理是正常运行的稳压器,他能缓解潜在存在的瓶颈问题,并将资源分配到最有效的利用的领域,起到稳压的作用。通过预算控制系统的控制,支出可以被控制在预算的范围内,避免出现交大幅度的波动,保持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财务会计政策的一贯性也能防止事业单位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

(五)应急处理的灭火器

事业单位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情况,财务系统往往是最后一道关口。比如在资金支付方面,各项审批流程均审批完毕后,发现目前的经济业务事项存在舞弊的嫌疑或重大的风险,这时只要财务部门拒绝支付款项,事业单位受到的损失就会大大的减少,在处理问题上保留一定的主动性。资金同样是事业单位的生命线,当资金匮乏时,财务部门利用借款等筹资手段来帮助事业单位克服暂时的困难。

四、控制手段

(一)预决算管理

预算是一个经济组织的营运计划和控制工具,它用来确定在一段时间内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和投入。预算控制是一个管理过程,目的是通过制定系统性的预算流程,协调相关方的努力和相关营运活动,分析实际结果和预算差异并向最高管理层提供适当的反馈,以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的编制方法有很多,如权威式、参与式、混合式等,但这些方法事实上都介于完全权威性和完全参与式之间。成功的预算要与事业单位的战略保持一致,组织机构应当健全,预算流程相对独立,能够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员工视其为规划、沟通、协调的工具,而不是压力或惩戒措施,预算一旦制定,就应该具有严肃性,在保持一定灵活性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变更,预算编制的成本标准应合理,这些要素都是保持预算控制系统有效的必要手段。与预算相对应,决算是对决算的一种信息反馈,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有利于下一期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强化决算分析工作,以及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对形成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有重要的作用。

(二)审批流程

事业单位也应该建立有效的审批控制流程,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才能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有效的审批控制既要考虑到资金的安全性,同时也要考虑到业务的效率性。过度严格的审批流程往往会影响效率,丧失机遇,而过于松弛的审批流程往往会给舞弊带来巨大的空间,从而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审批流程的设计和有效运行是财务控制系统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会计系统

信息系统按职能通常可以划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及财务会计系统和营运信息系统。财务会计系统包括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编制中所用到的各种数据,它是一个数据池。有效的会计系统,要按照管理层的一般授权和具体授权开展经济业务,并如实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原始轨迹。会计系统可分为信息收集系统、信息储存系统和信息输出系统。信息收集系统是采集财务活动信息的过程,是会计核算工作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设置账套、会计科目、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信息储存系统是归集、储存和积累财务活动信息的过程,主要任务是记帐、过账、结账;信息输出系统是加工、输出会计信息,形成会计报表的过程,主要任务是编制和输出财务会计报表,为财务分析和财务审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绩效考核

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和企业的绩效考核有很大的不同,企业的绩效考核往往重点关注投资回报率、剩余所得、关键业绩指标(简称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平衡计分卡等,而事业单位的业绩考核更趋向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社会管理和公益服务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对职工福利的贡献等。只有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财务控制系统的效能才能有效的发挥。

(五)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评估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有效性及执行情况,并评估绩效质量。内部审计的范围可包括运行的结果,财务会计报表的可靠性、制止、侦查、调查腐败与舞弊事件,保护资产以及遵循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审计人员还应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和应有的职业判断,还应向管理层沟通审计的目标、范围以及结论、推荐建议和行动计划。内部审计一般包括财务审计、营运审计和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就是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营运审计则是评估部门、流程的效率和效益,合规性审计则是对是否遵守现行法规制度以及专业和行业的标准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最终成果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可反映财务控制水平的高低。

总之,在事业单位改革的浪潮中,充分发挥好财务控制的五种手段,也就是财务控制系统的五个有机组成部分的作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就可以较好的实现,其战略目标也就随之实现。

参考文献:

篇10

 

一、延迟满足 

 

自我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也是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预示个体成熟、社会适应、健康发展的一种积极的人格变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二、延迟满足的心理机制 

 

1.认知 

(1)注意能力的发展。注意机制的成熟是自我控制发生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研究表明,对奖励物的注意会缩短延迟的时间,而奖励物没有在场或者个体不去注意奖励物,那么延迟时间将会加长。mischel在认知神经研究的基础上,用冷/热系统结构框架来说明策略性注意调配对延迟满足的作用机制。“冷”系统是认知的、中性情绪的、凝神的和策略性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儿童的各种注意分心活动,它可以延长延迟满足的时间。“热”系统,是情绪和恐惧的基础,是由先天释放刺激所控制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儿童持续将注意力固定在奖励物或奖励物的唤醒特征上,它可以削弱延迟满足。“热”系统发展比“冷”系统早,在人生最早的几年里,热系统发挥主要功能作用,因此儿童表现为十分冲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冷系统发展起来,开始在延迟满足中具有优势作用,儿童也意识到自发地使用冷注意调配策略有利于延迟。 

(2)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更直接地测试对奖励物的思维所产生的效果,mischel等人在研究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思维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结果表明:不管奖励物出现还是被遮盖起来,学前儿童在等待期间如被指引思考奖励物,那他们延迟等待的时间都将很短,不足5分钟;但当儿童被指引思考一些有趣的事情时,不管奖励物是否在儿童注意视线内,平均等待的时间都在10分钟以上;而当儿童没有任何分心思考的指引时,出现奖励物的情境儿童延迟的时间最短,不足1分钟。显然,认知的思维过程充当了分心的角色,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暴露于实际奖励物的强大刺激影响,使延迟等待的时间加长。 

(3)抽象认知能力的发展。抽象(abstraction)的策略似乎比分心(distraction)更为有效。mischel和moore(1973)发现:当儿童直接暴露在真实刺激物的情境中,他们很难做到较长时间的等待;而当儿童出现在以幻灯片呈现的刺激物影像(抽象表象)情境中,他们则较容易做到长时间的等待。可见,不同抽象程度的刺激呈现模式影响着儿童的延迟满足行为。在此基础上,moore等人教导儿童对刺激物作心理的认知转变,结果表明:儿童在面对奖励图片时,如果将图片假想成真实奖励物的话,延迟等待的时间将大大缩短;相反,如果把真实奖励物想象成图片时,能够等待很长的时间。另外,在认知上注意刺激物的抽象的、 “冷”(cool)的属性,而不是注意刺激物诱人的、唤醒特征的“热”(hot)的物质,也会促进延迟等待。 

简言之,个体如何对依随关系中的奖励物进行认知编码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延迟等待的时间。显然,对奖励物的抽象认知表征对于延迟行为起到更为强大的决定作用。 

(4)元认知策略的发展。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对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的了解与意识。mischel &mischel(1983)对学前至小学6年级的儿童进行了延迟策略元认知知识的研究。研究表明,4岁儿童通常偏爱那些对于自我延迟效率最低的策略,因而自我控制极为困难。到5岁,儿童开始理解对于延迟满足有效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避免注意奖励物;二是选择有效的分心策略。对于那些更有效的认知抽象和转换的策略,直到小学3年级,才逐渐开始能够使用;到6年级,儿童已显著地采用认知抽象和转换的策略。 

2.语言。语言发展水平和不同语用策略的使用都会影响到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在两岁儿童的延迟满足实验过程中,儿童经常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并且是作为一种延迟的策略出现。 

维果茨基认为,学前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利用自我言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完成任务。其对言语的调节功能及言语形式的简述得到了不少研究支持:一方面显示自我言语确实在4~10岁儿童身上表现明显,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语形式由外部言语逐渐内化为内部言语思维,当个体在面临挑战性的任务时,内部言语思维又会外化为外部自我言语的形式;另一方面,儿童自我言语的使用可以预测自我控制的行为和任务的完成,从而起到调节的作用。 

鲁利亚发现言语控制的来源及形式(声音运动/语义内容)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行为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并将儿童社会化中言语调节的发展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3岁),只有成人的外部言语能够控制儿童的行为,而且成人言语只具有控制的启动功能,显然这一阶段控制行为的言语是其运动形式而不是语义内容;第二阶段(3~5岁),成人言语具有控制行为启动和抑制两种功能,儿童自己的言语只具有启动行为的功能,说明这一阶段言语的语义内容开始发生作用;第三阶段(5岁左右),儿童内部言语充当自我指导的功能,从而实现由外部言语调节向内部言语调节的转变。 

在传统的延迟满足行为控制的实验研究中,言语的调节作用得到了有力支持。对于幼小的儿童,产生言语的自我指导要有利于延迟满足,但言语指导的语义内容并不重要,与任务相关或不相关的言语都同等有效;而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言语指导的语义内容就显得很有意义,只有与任务相关的言语指导才能起到最有效的作用。 

3.情绪。smith& lazarus(1990)曾指出,任何意味着重要结果的事情,无论是对个体有害还是有益,都能触动情绪反应,人们感受到的情绪和情感对自我调节的努力和目标追求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儿童积极的情绪状态可提高延迟满足的能力,而消极的情感则破坏自我控制的努力和采取目标行为,消极的情绪降低了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和自我效能感。 

4.个性特征。 block j.h and block j.(1983)研究了延迟满足与个性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男孩被描述为:深思熟虑、注意力集中、讲道理、合作,对动机和情绪冲动的控制;能延迟满足的女孩,其个性特征是:聪明、有智谋,同时与延迟满足相关的这些个性特征具有跨时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funder and block(1989)延续了青春期儿童延迟满足的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更有责任感、有能力、对智力问题感兴趣、过度控制;在反抗性、不可预测性、自我放任、敌意等个性特征上反应较低。延迟满足与智商、自我控制、自我韧力存在正相关,说明延迟满足能力与基本的认知技能和冲动控制能力有密切关联。 mischel, shoda, peake(1988,1990)对学前期儿童延迟满足行为的长期预测性进行研究,发现在学前阶段就能延迟满足的儿童,十年之后,在父母的评定中与延迟满足相关的特征有:不易受挫折的打击,在挫折情境中更易展示自我控制;受到激励时,学业表现很好;不易受诱惑,当面临选择时,朝向自我追求的目标,而不是追求即时满足;聪明、有智慧;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注意力集中等。 

 

三、幼儿自我延迟满足与其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素质是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的刺激转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性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基本维度。 

1.幼儿心理素质的成分。 梁运佳的研究发现,幼儿的心理素质并未完全分化为三个清晰的维度,这说明幼儿时期的心理素质处于萌芽状态,各心理素质的成分之间并未清楚分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幼儿心理成分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混乱到各种心理成分逐渐产生的过程。随着幼儿的成长,活动范围扩大、经验日益丰富,幼儿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的提高帮助幼儿逐渐认识自我和周围的环境。前者使幼儿发展起自信心、自主性等与个性密切相关的因素;后者使幼儿慢慢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适应能力逐渐加强,同情心、合作性等适应性成分发展起来。而适应性能力的加强又促进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幼儿心理素质是相互促进的整体,在这种相互促进中,幼儿心理素质逐步发展、丰富和完善起来。幼儿心理素质未完全分化为三个清晰维度,具有整体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包括16个基本成分: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情绪情感、自主性、敢为性、想象力、表达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操作性、同情心、合作性、交往礼仪、解决冲突、环境适应。 

2.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其心理素质的提高。自我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是衡量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素质中的个性维度关系密切。在儿童的心理素质成分中包含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为控制直接、短期的欲望和控制冲动的能力,通过控制自己来达到某种目的。mischel的“糖果实验”表明,自制型的孩子成人后社会适应能力较好,自信,耐挫折,不易放弃,人际关系较好。因此,适当延迟对儿童欲望、要求的满足,让他们学会等待和控制情绪,这种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其心理素质的提高。 

3.心理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促进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情绪情感是儿童心理素质的基本成分之一。有研究表明,儿童积极的情绪状态可提高延迟满足和抵抗诱惑的能力,能够使儿童更乐于参与活动,与周围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而消极的情感则导致更加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破坏自我控制的努力和采取目标行为。 

想象力是儿童心理素质的基本成分,它与认知维度密切相关。想象是指在外界现实刺激影响下,在人脑中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moore等人(下转第18页)(上接第15页)的研究表明,儿童如果把真实奖励物想象成图片时,能够等待很长时间,这表明想象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 

篇11

一、资源型企业及其经济学特征 

资源型企业,是指集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开发矿产资源为主,为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初级品,以赢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其特征如下:第一,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企业较短的生命周期。资源型企业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资源的特征所决定。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为耗竭性资源,这就影响到资源型企业的生命周期,自然资源的储量决定了企业的寿命。第二,经济效益波动性大。资源型企业的产品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上游产业产品,始终受制于下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受制于最终消费的层次和数量。无论价格还是产品的需求,都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波动及景气状况、市场供需格局的变动等都会引起资源型产业的剧烈波动。并且自然资源的储量决定了经济效益的高低,当储量较高时,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好;反之,当储量较少时,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第三,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负外部性。一般制造业也存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资源型企业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开发和初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也是地面沉降、坍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潜在诱因。第四,资源配置中自然资源所占比重较大,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边际收益递减。与其他加工型、服务型、知识型产业相比,资源型企业是追求规模经济的,它需要追加大量的资本、设备以及人力等,特别是前期勘察费用多,采掘成本高,设备投资比例大,其相对收益呈逐步下降趋势。特别是采掘业,大量的投入是一次性的,无法持续地发挥投资效益。 

资源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恰是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很高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危机事件的高频率发生期,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必然会遇到资源瓶颈。因此,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被视为是解决许多潜在问题的有效方法,而资源型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大的挑战来自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内部控制环境构成概述 

1、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内容研究情况 

(1)国外。随着对内部控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内部控制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研究发展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内部牵制阶段:从原始社会出现管理需求的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还没有对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内容的研究;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开始,控制环境构成内容问题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认为内部控制的研究范围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问题;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提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三要素之一。1988年5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o.55)第一次提出内部控制范畴包括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提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一。美国coso委员会1992年,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由五要素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同时指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构建的基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内部环境”概念提出,提出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八要素之一。2004年9月,coso又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提出企业管理的重心是以风险管理为中心,不再是以内部控制为中心。在内涵界定、目标体系、构成要素等方面都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提出“内部环境”的概念,取代了“控制环境”。将内部控制的组成内容增加到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 

(2)国内。国内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也是根据内部控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描述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董事会,组织结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内部审计,人事政策和实务,管理控制方法及外部影响八个方面。其代表观点主要有:王世定(2001)认为控制环境包括管理者的经营风格和经营理念,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体系,董事会,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及管理控制方法等内容。阎达五、杨有红(2001)认为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应包括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李心合(2008)认为内部环境因素可以划分为管理因素(包括公司治理、内部监督与内部审计);人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管理者素质);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新增因素(包括会计信息、流程再造)。 

2、政府等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规范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都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都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了定义。其中上交所更关注公司的组织文化以及其他影响员工风险意识的综合因素,深交所则更侧重于影响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运行及效果的各种综合因素。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于2008年6月28日制定并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其中明确提出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等。《基本规范》被看作是“中国萨班斯法案”,主要是因为它是以美国的《萨班斯法案》为蓝本制定的。五部委于2010年4月15日又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简称《配套指引》),将《基本规范》里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并入组织架构中,新增了发展战略和社会责任两个内容。即将内部控制环境界定为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五要素。《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出台,要求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由此将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内容分析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coso还是国内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界定都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而忽视了企业的外部环境。事实上,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时受着内外环境的影响。内部控制的环境既包括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也包括内部控制以外的对内部控制系统有着影响作用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外部环境是企业不可控制的,比如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本文暂不讨论外部环境。 

美国coso更强调“人”的重要性和“软控制”的作用,认为内部控制受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同时它主要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事物,如高级管理层的管理哲学、管理风格、内控意识、公司文化等。我国政府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引用了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等热点词汇,对控制环境内容的划分主要借鉴美国coso框架的观点。

    可以说,《基本规范》和《应用指引》是框架性、原则性要求,如何把这些要求细化成为各行各业的可操作性标准及做法正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资源型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所具有的特点外,还有一些特殊性。对其内部控制环境内容的界定既有一般企业共性的一面,也有一般企业不同的一面。我们认为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内容应当设定为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四个方面。 

1、组织架构方面 

《配套指引》在《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引入了组织架构的概念,范围比原来宽了很多,包括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及权责分配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中把组织结构及权责分配合并在一起,这种处理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因为两者都以企业为责任主体,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总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两者密不可分。组织结构是权责分配的基础,同时组织结构要靠权责分配来落实;而权责分配要以组织结构为框架。对资源型企业来说,要实现发展战略,必须将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放在首位或重中之重。组织架构存在缺失或缺陷,其他一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会受到影响。资源型企业的组织架构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其中,核心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发展战略方面 

《配套指引》将发展战略纳入内部控制环境内容比较科学的。由于资源型企业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依托,自然资源的储量决定了其生命周期,所以发展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企业各种战略的总战略,是统率其他企业战略的最高战略,其整体性在企业各种战略中更加突出。发展战略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判断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及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其中一个根本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有效地保证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如果没有发展战略或者发展战略不科学,就是盲目发展。可以说,资源型企业发展战略是该类企业实现发展的纲领与灵魂,它也决定着要实施控制活动的范围及如何实施这些控制活动。反过来说,控制活动的建立和实施必须保证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所以,发展战略应作为资源型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重要内容之一。 

3、人力资源政策方面 

人力资源政策是招聘和保留有能力的人员,以使公司计划得以执行,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政策。coso报告认为,人是控制环境中一个最活跃的控制因素,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至关重要。任何企业都应该始终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控制,营造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型企业也不例外。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内存源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 

4、企业文化方面 

资源型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企业文化对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有直接影响,并且会越来越多。对于资源型企业这种非持续性企业来说,建立合适的企业文化尤为重要。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站在战略高度精辟指出,“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可见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作用。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也表明,世界500强之所以强,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关键在于以文化力制胜。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资源型企业只有企业文化实施到位,才有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健康发展,从而才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最后,本文并不赞同将社会责任纳入资源型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内容。其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企业内部的,比如要处理好企业内部投资者、管理者、职工方面的关系;又有企业外部的,如要主动承担与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的义务。可以说社会责任是一个较大的范畴,任何企业都该履行的职责,更何况资源型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禀赋,理应担当起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我们认为用社会责任来概括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过于宽泛,而且不好把握,过于宽泛的概念很难具体明确、很难制定规范,也不便于执行规范。并且coso、法国的内部控制环境都没有包括社会责任。因此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不包括社会责任。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项目编号:ja10276s;龙岩学院校立服务海西项目,项目编号:jbs10200。) 

 

参考文献: 

[1] 谭秋贤:资源型企业周边地区稳定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师,2001(11). 

[2] 田翠香、蔡炯、郭兰英:试论纳入环境因素的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j].会计之友,2008(5). 

[3] 徐玉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coso报告)[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 王世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6]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篇12

关键词:

内部审计;特征;内部控制;质量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想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立足于自身建设,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企业要紧紧把握其特征和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了内部审计的特点以及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措施。

一、内部审计特征

1.内部审计发展概况。

内部审计对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从未停下脚步。当前内部审计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基础之上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其职责是根据各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表现开展调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民主的氛围,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办事。从而有效保障企业政策、制度的实施效果,促进企业更加高效地运转。同时,内部审计能规范企业内部经济活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内部审计的特点。

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时,要把握好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开展行之有效的审计活动。

(1)独立性。

和外部审计一样,内部审计也必须具备相当的独立性。独立于企业其他部门之外,根据地方法规、公司章程等依据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对各部门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才能帮助企业发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服务内向性。

与外部审计不同,内部审计是从企业内部发起的自发的审计行为,因此审计的重点在于通过评价等措施加强对各部门经营管理的监督,促使各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利益。通过对工作人员的监督,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同时加强对公司领导权利使用的监督,确保公司领导能够全心全意为公司服务,正确使用公司赋予的权利。

(3)范围广泛性。

为了全面提高公司内部控制的效果,内部审计的范围必须覆盖到公司经营的方方面面。大的方面来说,审计要对公司决策的制定、财政项目的管理、经营过程的合法性等进行监督。具体的来说,审计要对项目具体负责人、每一笔投资的走向等进行监督。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客观性。

二、内部控制的质量

1.内部控制的缺陷。

内部控制是指通过企业管理层和工作人员共同进行自我审查,发现并解决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根据外国学者的研究,内部控制分为五大基本要素: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监控。通过实施这些步骤,来保证企业的经营符合法律规范,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仍有很多缺陷:

(1)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下,没有积极实行内部控制。大多数企业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企业自身的建设。部分企业在形式上实行了内部控制,但是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深刻理解,没有真正做到从企业内部出发进行自我监督,实现自我成长。

(2)缺乏风险意识。

现代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很多企业往往只重视解决眼前的困境,而没有为企业的发展做长远打算。风险意识的缺乏导致企业缺少健全的风险评估、风险抵御机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一旦企业的发展出现问题,在面对紧急情况或意外风险的时候,企业没有足够的自救能力。

(3)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差。

内部控制必须有良好的控制环境。良好的内控环境包括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企业管理、畅通的内部交流等因素。但很多企业的机构设置不切实际、重叠复杂;企业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指导;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狭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

2.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措施。

为了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企业应当结合自身需求,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根据企业现存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整改措施:

(1)重视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控是提高企业管理成效的有效途径,必须加以重视,才能从思想上改变落后的企业管理理念。进一步落实内部控制的措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的积极作用。

(2)强化风险抵御能力。

建立并完善企业风险评估体系,对可预见的风险提出应急措施,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3)完善企业管理结构。

不断扩大企业领导层与员工间的交流,保证信息传达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十分关键,而内部控制是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当不断完善内控环境,为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作者:刘欣欣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