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9 10:44: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中语文集合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在知识传授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历史伟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等等,他们的爱国豪情充塞着青年学生的胸膛;张衡、蔡伦、沈括,他们之所以历代被人们称颂,是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天山的壮丽,泰山的博大,黄山的神奇,三峡的秀美,内蒙的辽阔,都让学生心向神往,爱国的热情澎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拿来主义》教会了学生如何对待传统;《纳谏与止谤》学生从中领悟了从谏如流的重要,自我批评的不可缺少;《〈呐喊〉自序》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伟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阿Q正转》让学生了解了一个灵魂残缺之人的可悲;《师说》可以让学生屏弃盲目自大,养成求实好学的习惯。但是,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关键是把握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最忌单纯说教,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即便是思想品德课又怎能仅凭说教就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呢?
三、培养学生思考习惯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01-02
语文教学界质疑语言学的无助,呼吁“淡化语法教学”,这种状况,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1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2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促进言语形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根据我国新时代课程设计的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课程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并能够翻译一些相关的英语资料。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的时候要贯彻上述的内容,强调学生英语技能的学习。英语作业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课堂上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学生提高相关英语知识技能方面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英语作业也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关于这节课堂所讲授知识的掌握状况,并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仔细指导,强化学生的英语能力。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作业设计所面临的现状,这严重阻碍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的发展。
1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作业设计的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强调学生某一项专业技能,往往忽视了除了专业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的教育,加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入学前,一般英语普遍较差。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又忽视了他们这方面的教育,学生就没有学习英语的压力,使得整个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同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安排的时候,英语课程占学生课堂教学时间比较少,学校和学生又都重视自己专业课的学习,使得整个英语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一般不爱学习英语的学生,其对英语作业的态度也只是为了应付教师,草草做完作业上交,不能够使英语作业应有的功能得到发挥。同时教师在英语作业设计的时候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1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作业批改过于简单,缺少相应的交流
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学生多,班级大。英语教师要批改完学生的所有作业要花费上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多数教师来说批改作业是一个巨大压力。因此多数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都是画一个简单的对号或者叉号,或者在学生作业本上批注Good等英文字样。有些教师对于作业的追踪批改不完善,就是学生这次做错的题目,教师改完之后,没有再继续就某些学生的错题进行后来的批改,这也使得多数学生做错相应的题目之后不加修改,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英语的使用中不断出现重复性的错误。
1.2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作业设计缺失自主创新
我国现代课程教学理论强调:教材的作业体例和呈现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避免出现模式化。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课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创新,但多数人只重视了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而忽视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作业的创新。这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作业设计一直保持着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大多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在英语作业设计的时候都会迷信权威,经常盲目的相信在英语教材的课后题目是最经典的,英语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往往让学生直接将课后题目当作英语作业来写,这种传统的“拿来主义”严重影响了英语作业设计的创新。此外多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于学科作业设计都有相应的次数要求,也就是说在一个学期内,硬性的要求某一学科要布置多少次作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师为了应付学校的这个硬性规定,就将一些内容比较统一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而很少关注作业的形式和作业的创新内容。同时,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写英语作业的方式一般还是传统的书面作业,内容也仅限于书本上的作业内容,比如书本上的:Cloze,Structure Practice和Translation。上文中提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差,参差不齐。这样的作业形式对于英语好的学生来讲远远不能达到他们的需求,但是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无法完成其作业。如果单纯的英文翻译和写作英语作文,又会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多数学生的英语作业的写作中会抄袭他人作业,使得教师不能够根据作业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能力,进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
2 完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作业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对策
好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师的相关作业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其方式和内容,以此提高作业水平。
2.1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布置作业
合理布置作业的前提是教师要明白布置相应作业所期望达到的目的。作业的布置可以是针对本节课所讲内容的巩固,也可以是单项提高学生某方面的技能,比如:英文翻译和英文写作。教师在明白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后才能据此设计出相应的英语作业,将教师个人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既能够保障学生能够作业的同时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体会相应的幸福感。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状况,布置不同的作业。教师可以就班级上学生英语水平将学生划分小组,针对不同的小组,教师设置符合该小组学生的作业。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理解能力强和理解能力不强、读写能力强和读写能力不强的小组,针对这些小组,可以设置相应难度的英文读写作业。这样分组布置作业,能够使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所提高。
2.2注重英语作业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作业形式不仅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英语作业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比如英语教师这节课堂讲授的是虚拟语气,在布置相应的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几分钟之后组成英语对话接龙:第一个学生说:If I had five million dollars, I would buy a big ship.那么第二个学生就可以顺着第一个学生的故事接下去:If I bought a big ship, I would hold a wonderful party.这样接下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掌握相应的语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3完善英语作业的批改形式
教师可以改变英语作业的批改形式,比如可以实行学生互改,教师可以划定某一时段是学生互改作业的时间,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常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或者可以实行师生面对面的批改作业,也就是说教师针对一些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对其作业的批改可以与学生单独面对面讲解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改正方法,让学生在这样一个面对面的批改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2.4教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多浏览一些英语学习网站,并对班级学生进行推荐,作业的设置可以是翻译网站的一则英文对白,或几则名人语录,等等。这样既能根据网络的时效性对学生英文词汇量进行更新,也能借由网站中随处可见的趣味英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作业完成后,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对所完成的作业进行讨论,从而得到多角度的分析与解读,扩展学生思路,学习思维可以更加灵活。
3 结语
英语作业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英语作业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不断完善,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师要注重英语作业的设计,通过作业达到其教学目的,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y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I Yuejiao
(Guangxi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7)
Abstract Vocational school culture and corporate culture integration and docking, not only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but also reflect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ampus professional culture. How vocational colleges rely on "industry,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the corporate culture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into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how to learn from excellent corporate culture, cultivate high-skilled professionals, students achieve "zero distance" to provide adequate employment occupational culture prepar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党的十指出:“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向新型工业化产业道路迈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加速,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社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基本定位,提高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产业化人才质量和内涵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正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的核心力量。校企合作过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两种分属不同的亚文化融合必然产生碰撞,高职院校如何依托“产业、行业和企业”,有效地将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提供充分的职业文化准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差异
1.1 校园文化的内涵、特性及功能
1.1.1 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指高职师生在长期认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积淀而形成的,是高职师生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是办学理念、治学水平、校园环境、教学科研水平、学风、校风、校训、学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等方面。物质文化是前提和载体,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是规范和保障。
1.1.2 校园文化的特性
高职校园文化从一般意义理解是融入更多的职业属性的大学校园文化。高职不同于专门从事研究型的本科院校,有其自身的特质性和功能。高职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除了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外,也具备其自身的特质性和功能。
第一,专业应用性。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人才定位可以清楚地映射到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围绕专业所开展的,除了培养“人格”发展外,还要培养成专业应用性的职业人才。
第二,职业定位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自身独具的需要充分彰显和突出的特性。这个特性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独特的职业性。高职学生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外,还要提前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评估,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训练,才能更好地规划职业理想、实现职业目标,完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通过举办具有职业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不仅在寓文化于教、寓文化于学的氛围中陶冶思想情操和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也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第三,行业的指向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行“2+1”或“2.5+0.5”的模式,1或0.5的教学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成为适应行业企业需要,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建设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办学是高职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是高职发展的趋势。高职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浓厚的行业、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为特征。高职学生由于提前定位了自己的职业而明确了其职业的行业指向性。学生便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吸取行业文化的精髓,自觉培养行业职业文化意识。
1.1.3 校园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立校之基,育人之本。学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文化也是育人的文化,目的是进行教学、科研、育人和社会服务,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其承载着:第一,从物质层面上体现为教育教学和科研的硬件设施上,遵守教育教学规律;第二,从精神层面上体现办学理念、教育理念、校风学风等方面,遵循培养目标、行业特点和区域需求等方面,主要在教学互动、学生互动的教学兼融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人际交流和思想碰撞而具有的鲜明教育性;第三,从制度层面主要体现在培育人才、规范教学秩序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计划上,遵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1.2 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1.2.1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了达到经营成功的目的,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所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员工普通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思维方式、行业准则、团体意识、企业形象、工作作风、员工的责任感等。
1.2.2 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是以高效率地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盈取更大的利润为目的的,包括企业文化产品也是以有形产品作载体。其承载着:第一,从物质层面上体现为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厂房、车间、设备等硬件设施上,其以满足生产工艺流程为前提;第二,从精神层面上体现为为员工争取更大的福利待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其核心是围绕敬业、忠诚、利益,主要表现为激励、奖惩;第三,从制度层面主要体现在遵循产品形成规律、成本核算规律和劳动价值规律上,其核心是保质求利。
由此可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诸多的差异,无论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从制度文化上都有着各自的不同点,校园文化培养的是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人才,彰显的是活泼、个性,而企业文化造就的是敬业、忠诚、利益的员工,彰显的是严谨、规范、一致。因此,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可替代。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现实意义
2.1 校企文化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价值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人才的综合体现。国家对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毕业生要到企业就业,高职院校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场所将从学校延伸到企业,到生产厂房、车间进行实习实训或顶岗实习。学生面临的是需要迅速融入到企业文化氛围中,而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文凭和技能证书,还需要基本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行“校企融合”,主动面向行业,融入企业,让学生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适应企业和热爱企业。
2.2 校企文化融合是办学特色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强校之源,兴校之水。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犹如一潭死水,止步不前,将难以长久生存。特色不仅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力,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魅力。高职的办学特色不仅表现在专业特色、教学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等方面,还应表现在校园文化特色方面。高职教育的建设者们只有站在高等职业长足发展和名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打造特色和品牌文化,才能让特色校园文化在特色高职院校中保驾护航;高职院校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实行真正意义的校企结合,按照教育的办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具有文化特色氛围的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吸纳企业文化的精髓和元素,“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方能百花齐放,彰显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2.3 校企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和提升的需要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因素的影响,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对接,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当今激烈竞争社会中企业竞争的现实性,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哲理、企业精神及企业素养,尤其是感受到在“优胜劣汰”的经营理念中的竞争与进取的意识与精神,感受到掌握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在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自身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高职院校通过吸收不同类型的企业优秀文化,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念、行为准则等的总和。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作用。企业可通过校园文化让学生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从而更好地建设、提升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建设的“双赢”。
2.4 校企文化融合是培养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毕业生逐年增长,面对“僧多粥少”的就业趋势,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普通存在着学生初次就业率很高,但是频繁跳糟现象屡见不鲜,这说明学生缺乏对现代企业运营管理能力和基本素质,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提前将企业文化融入课堂、融入教学、融入实践,学生要提前融入企业文化中,亲身体会,掌握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法,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规范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缩短就业的磨合期,最终成为现代企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快速、平稳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人”的角色过渡,实现“零距离”就业。
2.5 校企文化融合是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的需要
职业素养是一种养成教育,它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职业过程中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品质,它包括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道德等。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除了依靠学校的知识的技能学习外,还要经过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治,才能得以良好的养成。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必然要求高职在文化建设上注重企业文化参与,注重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文化需求的毕业生。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必须融入优秀企业文化,使学生亲临其镜,感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带来的魅力,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缩短在实际工作中的磨合期和适应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 高等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融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打造品牌校园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融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校园文化是打造品牌的最佳点。一方面,党的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因此,高等职业校园文化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主线,尤其是在校企文化融合与对接趋势日益显著的情况下,师生共同树立信仰,确立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抵御各种思潮的冲击。另一方面,要引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理念,高职院校要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之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观念文化,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的核心理念中去,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企业文化理念相互交融、相互影响。高职校园文化只有充分地吸纳企业文化的优质因子和特色元素,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技能人才,才能打造特色的品牌校园文化。
3.2 提高文化实力和竞争力,邀请企业参与,共建特色校园文化
党的十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文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只有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快速地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文化产业人。但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报告会,邀请企业知名人士或杰出代表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策划,献计献策,为高职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营造良好的特色校园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快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3.3 提升职业素养,融企业文化入课堂与实践,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职业素养是一种养成教育,它始终贯穿于高职教育,高职的教育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因此,高职校园文化教育,应重视与企业进行职业素养文化对接的教育。只有融企业文化入课堂与实践,深入学习和研究优秀企业文化,不断地提升职业素养,才能实现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1)成立专门学习和研究部门。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是职业发展的趋势,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是符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际,高职院校通过成立专门的学习和研究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文化建设和调研工作,学校或系部定期或不定期地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学习感受企业文化底蕴,教师在课堂中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企业要求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训练,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2)改进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也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和融合的重要环节。企业需要的是能适应行业的专业人才。只有将企业优秀文化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等教学的各个领域中,使学生的课程学习、毕业设计活动更贴近企业和市场,才能让学生了解到企业文化的理论知识和精髓,才能使学生学会适应、融合文化的各种方法,既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创造机会,又为毕业生尽早了解企业,做好充分就业的心理准备。教学方法上也可以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融入企业管理理念,让学生模拟企业生产、管理等实际运营模式完成项目,在模拟中鼓励发扬团队合作、互助精神,教师有意识地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
(3)加强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准职业”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邀请企业管理层知名人士到校开展校企文化的教育活动,聘请企业技术能手或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教育教学、实训管理等工作;校园内的实训场所布置中,按照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文化进行布局,利用仿真职业文化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浸染,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同时将实习实训基地延伸到企业,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顶岗实习,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 此外,学生在校内实习过程中,作为企业的“未来员工”,完全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模式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接受特色文化教育的同时领悟到了企业的严格管理,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校企文化的融合,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3.4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实施全方位“校企结合”的特色校园文化
党的十指出:“文化引领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不竭动力。文化一旦停滞僵化,就必然走向消亡。”校园文化建设也一样。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围绕专业性、职业性、实践性、竞争性,积极引进企业创新文化,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特色校园文化格局,通过各类活动为载体支撑全方位的“校企结合”,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
(1)通过运用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科技成果融入到各类校园文化的专业技能竞赛和科技活动中。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通过开展企业区域调查或组织学生亲临企业参观,了解科技发展的态势和现实创新的需求,通过开展仿真企业员工比赛竞技的校园竞技比赛,将成果给予展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2)校企联谊合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校企双方可以通过联谊合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来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如邀请优秀的师生参加企业的技能大赛;邀请企业人员参加学校举办的艺术文化节和专业技能竞赛等,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高职院校通过校企文化对接,将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核心内容进行转移,由原来传统的社团文化、素质汇报演出、科技文化艺术节转移到具有企业文化渗透的素质拓展训练、模拟面试职场、职业生涯规划、订单式学生成果汇报演出等具有社会化、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创新校企联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等企业文化充分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
总之,校园文化必须把引入企业文化作为一项常规内容来建设,不能只搞一阵风,过眼烟云,而是要常抓不懈。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区别,它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体现出了高等职业院校特有的特色校园职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学习党的十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学习出版社,2012(11).
[2] 郭伟才.浅谈职业院校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技术开发,2010.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