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9 10:44: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房地产开发勘察阶段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设计质量,因为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数据来源于勘察报告所提供数据。勘察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导致结构配筋和基础形式的选择,对整个项目的投资起指导性作用,那么勘察工作的质量和成本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设单位对勘察队伍的选择和勘察设计任务书的内容要全面
勘察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勘察成果的准确性,所以建设单位在选择勘察队伍是不能一味的追求低价,应多方比较,综合考虑。建设单位向勘察单位下达察设计任务书时对所勘察的项目应做出详细的要求,因为勘察单位的工作内容是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实施。建设单位对勘察单位提交的勘察方案应严格审查
2、勘察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勘察过程中,应重点检查如下内容:检查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原始资料获得方式、手段以及仪器设备等,同时还要检查原始记录表格是否记录清楚,经专人检查后方可签字。是否严格按勘察方案和勘察任务书的要求在实施。
3、对勘察成果的审核
勘察最后结果为勘察报告,,当勘察单位提交勘察成果后要严格审查是否满足建设单位对勘察工作内容的完备性,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极限值取值是否准确,对建筑物场地类别和基础形式的判别是否合理。对现场工程地质条件、地质问题,而且还要结合设计、施工方案、要求以及条件和标准(地基处理开挖、支护以及降水要求),进行论证、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房地产开发方案设计阶段的质量和成本控制
开发商在做方案设计之前,必须要对市场做大量的调查和分析,方案设计是施工图设计的依据,方案设计的依据又来源于开发商对该项目的定位,针对的消费群体,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可以为房产开发商赢得更多的利润。做好这个阶段的质量和成本控制,可以对下一步施工图设计节约时间,该阶段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建筑风格和功能设施是否满足开发商的定位和针对的消费群体,是否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文和景观是否符合社会以及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和谐性。设计方案应满足相关设计规范、标准和要求,应当确保计算准确性,文字说明应当清楚、图纸准确清晰,以免出现错、碰、漏和缺现象。
三、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质量和成本控制
1、设计单位的选择
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房产开发商可以有更多得选择设计单位的机会,因而就能获得最佳的设计效果。参加投标的设计单位一定要具有国家规定的资质。在招标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以价格最低位中标的标准,应该要综合考虑设计技术水平以及投标价格两个方面。
2、施工图设计实施阶段
图纸是房产工程施工的依据,结构的安全性是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的。施工图设计的合理性对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起决定性作用。开发商不能为降低成本而降低设计单位对结构安全系数的取值,但设计单位也不能过于保守,开发商在进行设计任务交底时应全面,在此过程中,要求房产开发商必须对建筑行业中的各种规定都要非常熟悉。施工图设计完后,房产开发商应与施工单位一起反复审阅图纸,做到图纸零差错,找出其中施工的难点所在,并就施工难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后续施工节省时间和成本。根据图纸,房产开发商要对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索赔情况进行预测,尽可能避免和减少索赔的产生。。
四、施工阶段的的质量和成本控
1、施工队伍的选择和施工合同的签订
在整个开发项目的实施中,建安成本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开发商要确保建安成本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必须要进行风险的分担,选择资金雄厚,管理水平高的施工队伍尤为重要,这样在建设过程中开发商可以将资金压力转移部分给施工单位,但必须保证施工单位有合理利润。如何保证双方的利益,施工合同谈判时对造价的控制和取费方式很关键,注重合同的没一个细节,尽可能的避免漏项或有争议的内容出现,为今后在合同管理过程中避免合同纠分。
2、开发过程中开发商应监督施工单位做好以下几方面,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1)督促施工单位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管理人员的职。
(2)严格审核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
(3)对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进行严格监管,避免盲目施工所造成的成本浪费严格验收制度。
(4)加强对过程产品质量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产品合格,达到以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5)随时掌握政策法规变化,尤其是关于设计方面的规范变化,有关材料或产品的淘汰或禁用,并将信息尽快通知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避免产生设计变更的潜在因素。加强对施工阶段的质量和成本控制,开发商对承包单位提出设计变更要求进行统筹考虑,确定其必要性,同时将设计变更对建设工期和费用的影响分析清楚后才能确认,非改不可的需调整施工计划,以尽可能减少对工程的不利影响;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的签批手续,以明确责任,减少索赔。
3、开发商在施工过程中对合同的管理
(1)严格控制合同变更
合同一旦变更就可能引起成本预算的增加,对于整个过程的成本控制非常不利。因此,要尽量杜绝因合同变更而引起的建设规模的扩大和费用的增高。如果某些合同变更必须发生,那就必须认真处理。设计变更要经过建立单位、设计单位和房产开发单位的三方签字才可以生效。
(2)实行效益奖励制度
为了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就要求管理人员有很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如果将效益和管理人员的薪水挂钩,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做好监理工作
监理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房产开发商在选择监理单位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慎重。监理单位应该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以及成本控制等工作,每个月都要进行进度款的审核,以方便成本控制。
(4)造价人员做好工程变更的计算
一旦工程发生了变更,就会对预期的成本预算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造价管理人员必须明确的计算出变更工程中的每一个部分对于总成本控制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工程进度款支付的管理。
结语:综上所述,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贯穿房产开发的整个项目工程,其控制效果依赖于对房地产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管理水平。除此之外,房产开发商还要不断地完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制度,从而有利于实现在确保质量前提下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徐蓉,王旭峰,杨勤.土木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实务(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1 清单的编制要求
预算清单在编制时应严格按《计价规范》要求执行,在编制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1 清单子目的分项时依据《计价规范》原则尽可能编制的细致。优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方便施工单位投标报价;其二为后期施工现场管理提供方便;其三为施工中进度款的支付计算提供了方便;
1.2 清单在编制过程中,清单子目要做到不漏项、不缺项,整个工程项目应在清单中全部体现,清单工程量必须正确,避免在施工及结算时出现扯皮,引起工程造价超预算控制造价。一个成功项目造价管理,在没有大的设计变更情况及不可遇见事项发生,结算造价应是接近预算造价。
1.3 清单计价的工作内容应描述全面、具体,必需体现清单包括的全部工作。优点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其一是方便施工单位投标报价;其二为后期施工现场管理提供明确的信息,避免扯皮的事件发生。
1.4 清单计价的编制应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分部位分别编制。例如一栋有地下室、裙房、塔楼的高层建筑,土建部位的清单计价编制时最好将清单计价分为五个部分,土方及护壁部分、基础部分、地下室部分、裙房部分、塔楼部分。在每个部分可根据需要再用分部工程分出各项分部。优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为选择不同的施工单位提供了方便;其二为施工中进度款的支付计算提供了方便;其三为每一部分的造价控制,造价指标分析、统计、对比提供了方便。
清单计价的编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正确性,影响后期的工程项目管理。对于编制清单的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及工作责任心要求较高,同时清单编制必须给予其充分必要的编制时间。
2 施工合同内容应与清单计价相结合
清单计价的管理模式必须要在施工合同中给予明确。对于不同形式的施工合同均可采用清单计价的管理模式,但不同形式的施工合同清单的作用略有差别,需要用不同的合同条款来确定清单的作用。
在固定单价合同中预算编制的清单工程量是可以调整的,为了保证清单计价在结算中的地位,在施工合同中可通过一些施工条款来处理。例如:
在工程量差别方面,当招标时的工程量与实际施工中的工程量不符时,发包人与承包人约定可以调整的,承包人应在事件发生后14天内做出工程量增加核定单,经现场工程师认可后作为计价依据。当招标时的工程量与实际施工中的工程量不符时,承包人应在事件发生后14天内未做出反应视为已含在总价中考虑,不再另行计价。
在单价方面一般是固定的,只有在工期较长的情况下合同中可约定部分主要材料可按市场信息价调整。
在固定总价合同(大包干总价合同)中预算编制的清单工程量是为防止施工与预算不符时,作为结算调整合同价的依据。在施工合同中必须用专用条款来明确。
例如:
承包方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图及《某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中列明的工程量,如清单中漏项缺项的工程量视为已含在大包干总价中考虑,不再另行计价。这种条款就明确了施工时必须按清单内容施工,如未完成的清单工程量结算要扣除其工程造价,并且如果清单中出现的漏项缺项结算时也不给予补偿。
现行的施工合同基本为上述两种形式,不同特点的工程可能还需增加一些专用条款将清单计价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合同条款约定的成熟,清单计价编制的清楚、明细、全面,对于后期的造价控制、工程结算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节约工作时间、控制成本造价都有益。
3 施工过程中清单的运用
工程量清单作为合同的附件形式存在,可方便施工现场管理、办理经济签证、施工进度工程量的确定。
3.1 在施工现场管理时,可运用清单及施工图相结合进行,即可对清单进行一次检验,又可作为验收的依据。可通过清单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监督承包商按图施工,严格控制承包商的变更、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外费用。
3.2 在进度验工时部位明确、清楚、详细的工程量清单将会使过程控制中的造价审核更方便、快捷。
3.3 在施工现场管理时,运用清单办理经济签证造价明确,有助于造价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有效的控制造价,并及时、正确处理索赔和防范索赔。施工中原则上承包商不得随便对原工程设计进行变更,如提出合理化建议,须经设计、建设、监理等单位有关工程师同意,所发生的费用和获得的收益,建设单位、承包商约定分担或分享。
4 工程结算时清单计价的作用
工程竣工结算是指承包商按合同规定完成全部承包工程的工作内容,经验收质量合格,并符合合同要求之后,向发包单位进行最终工程款结算。是一种动态的造价计算,应依据合同约定进行,清单内容、工程量、单价是结算时的主要依据之一。
结算总造价=合同总价+调增调减造价
4.1 清单的工作内容是工程验收及计价的标准,完成数量、完成质量都决定了工程的最后造价;
4.2 清单的工程量的变更一般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设计单位失误造成的设计误差而产生的设计变更;2、由于承包商的施工失误而产生的变更;3、由于建设单位自己设计修改产生的变更。对于不同的原因,不同单位造成的工程量增减应分别处理:由于设计院的原因造成的工程造价的增加应补偿给承包商,但要扣设计院的设计费用;由于施工失误造成的工程费用的增加施工单位不得要求补偿同时视工程实际情况罚款;由于建设单位自身原因造成的工程费用的增加应补偿给施工单位,这种情况是建设单位工程造价人员成本控制的重点。
水利工程是能源供给,改善水生态,防控农业自然灾害的主要设施,其施工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周期性,涉及到众多建设资金及施工人员。水利工程施工中,一方面要确保施工质量,另一方面又要着重做好施工设计环节的成本控制工作,以此保障水利工程达到质量和成本的双重优化。
一、现阶段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控制环节凸显的问题
(一)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在工程周期设计上不够科学
现阶段,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中,在对水利施工周期的设计环节,存在过于注重建设进度,盲目压缩施工周期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水利工程投资者对水利工程成本控制认识不全面,单纯认为压缩施工周期能够使水利工程尽快运营,以在最短周期内回收资金。事实上,压缩施工周期一方面可以将支出成本有效缩减,但另一方面施工周期的缩短,又需要各类施工资源,如人、财、力提高周转效率,如出现人、财、力等因素的滞后,反而会带来工程成本的上扬,从而使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控制适得其反。
(二)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与工程实际情况相脱离
水利工程施工在制定施工设计方案时,需要及时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如施工区域地质状况、水文条件的现场勘察,以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和实效性[1]。从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存在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与工程实际情况相悖的现象,对各种工程制约因素未加以全面统筹,由此导致在施工开展过程中极易出现施工设计与施工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进而损害水利工程施工设计阶段成本方案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存在现场勘察工作不细致的现象,使得勘察资料无法真实全面反映出施工现场的各类信息,基于这些资料而作出的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方案,其科学性、准确性、实效性都有所不足,由此会给水利施工后续投资造成偏差,最终不利于水利工程总体成本的有效控制。
(三)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中的设计概算应用不力
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成本控制需要着重运用设计概算这一成本控制方法,以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环节的成本控制质量。设计概算在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控制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设计概算,能够反映出水利工程设计单位的设计及管理质量,也能够对水利工程整体投资行为加以约束。但从实际情况看,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中并未将设计概算放在首位,一是未将水利工程施工各要素,如人员、设备、技术、材料等全面纳入到设计概算中,二是设计概算中对资金的调配及监督质量不高,致使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中出现不必要的资金消耗。
二、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中有效控制成本和质量的方法措施
(一)实现水利工程施工设计进度周期、投资成本、工程质量的有机统一
水利工程施工设计阶段制定的成本方案直接制约影响水利工程后期各项投资计划,因此,设计单位要在提高对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控制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前提下,着重处理好水利工程施工设计进度周期、工程质量及投资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2]。一是要结合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及施工环境,科学确定施工建设周期,将水利工程施工各阶段的具体实施周期加以合理统筹规划,避免出现赶超进度而带来成本的大幅波动;二是要注重通过提高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手段,确保水利工程后期施工的质量水平,以免由于水利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导致工程验收出现问题,进而增加水利工程投资成本;三是针对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中常出现的投资失控问题,借助限额设计来优化投资成本。水利工程牵扯到众多的施工要素,各要素错综复杂,要确保各施工要素能够在预定的资金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应做好水利工程施工设计限额,通过设计限额,将水利工程的施工设计成本加以严格控制,使水利工程的各项预算有序实施。
(二)做好水利工程现场管理工作,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与施工现场的匹配度
首先,水利工程在施工设计方案制定前,要做好水利工程的各项前期勘察工作,对制约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的各项要素加以全面分析,提高勘察数据的准确性,以此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制定的准确性,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符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
其次,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中,要对影响其成本支出的重要因素加以确定,做好其成本及质量控制。在这一环节,要侧重对水利施工的材料强化管理,优化水利工程的材料费用,应注重做好以下要点:1.确保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符合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做好材料的质量检验工作,避免劣质材料流入施工现场而增加工程返修成本。2.水利施工材料在进行领取、归还、转移的过程中,应规范清点及相应的记录填写工作,并设置专门的材料管理人员及审批人员,避免出现材料的冒领冒用。3.定期对水利工程施工材料进行盘点,避免材料出现积压及浪费现象。4.对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的使用规范加以强调,以免造成因施工材料使用不规范而导致出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进而造成施工材料的浪费及工程二次返修。
第三,要对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中涉及的众要素加强管理,如对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工序等严格规定相应的操作标准,使施工众要素能够在科学、高效、规范的范围内被调配和使用,从而使水利工程的成本支出遵循特定规律,优化成本控制水平。
(三)运用定额预算及设计概算的成本控制方法,强化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控制
现阶段,衡量工程成本造价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依据是预算定额,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也应通过采用定额预算的方法,对施工设计成本加以控制。在水利施工企业制定水利施工设计成本方案时,要重点考虑施工企业的实物量消耗定额,结合企业的实际施工水平,对施工材料、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设备、施工质量等各环节制定出相应的定额标准,通过定额标准,来对施工设计环节产生的消耗量加以对比,查看成本控制是否具备高效率,如消耗量超出定额标准,分析其原因,及时加以改善。
此外,在设计概算的使用上,一方面要结合水利工程实际情况,对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的成本浮动情况加以预估,留出一定的成本波动空间,另一方面又要注重采用横纵向对比的方式,借助国际通用的模糊比较方法对施工设计阶段的各项成本支出加以估价[3]。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人员可以选取与本工程类似的水利项目工程来作为对比标准,对其施工设计方案、施工技艺、施工成本投资等资料加以研究,结合对比项目的价格水平及本项目的价格水平情况,对项目之间呈现出的成本差异加以分析比较,然后以此为基准,对本工程施工设计的成本加以补充完善,从而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环节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结语:
水利工程作为一项投资较大的工程项目,需要做好相应的成本及质量控制,以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水利工程涉及到较多的成本风险因素,设计人员应重视通过控制工程进度、实施定额预算及设计概算、优化施工材料、设施、技术、人员成本支出等方式,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的质量,找寻工程质量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参考文献:
一、引言
闭环供应链(如图1)是指企业从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完整供应链循环,包括了产品回收与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环节,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保证将比单一企业内产品质量保证复杂的多,质量成本控制因此越发重要。
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质量成本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开环供应链,运用网络模型方法解决供应链质量问题。提出离散型供应链质量模型和连续型供应链质量模型等理论模型。深入研究供应链质量控制问题,建立了供应链中供应商和购买商的质量成本模型。以上文献均是以开环供应链作为研究背景,并没有考虑逆向供应链中的质量成本。
随着闭环供应链的应用深入研究,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成本模型亟需构建。闭环供应链中的闭环反馈过程中的质量成本受到正向供应链阶段各级成员的影响,反过来影响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及效率。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影响闭环供应链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运用QFD方法分析对存在逆向环节的单向供应链与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成本比较进而寻找控制闭环供应链成本的有效途径,为未来构建闭环供应链质量成本模型打下基础。
二、运用QFD方法进行闭环供应链质量成本控制研究
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简称QFD) 由日本学者YojiAkao于1996年首次提出。运用QFD方法进行闭环供应链质量成本研究,由于较佳的控制质量成本将使整条供应链具有较大的竞争力,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的要求,所以将质量成本控制设定为顾客需求,将质量成本以及影响质量成本的要素作为分析主体。目的是得出各个要素在影响质量成本中的作用和改善工作的侧重点。
下文参考案例为某一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成本与竞争供应链比较分析,其中竞争供应链为无逆向环节的供应链,运用QFD方法中的质量屋(HOQ)技术 (如图2)与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找寻该条供应链自身优势和不足,把握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要素,找寻未来改进的质量成本关键环节。
在上图中,质量屋的屋顶(三角形区域)代表的是与供应链质量成本相互影响的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各要素自身影响着供应链的质量成本,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也将会对控制供应链质量成本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领导和战略之间的强相关关系,过程管理和经营结果之间的强相关关系,过程管理和节约能源方面的弱相关关系,这些都是闭环供应链中的企业应该关注的,在设计整条供应链时要考虑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能够利用彼此间的相关关系考虑周全,设计更好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策略。
在整个质量屋的左墙是由闭环供应链质量成本构成,天花板由与供应链质量成本相互影响的重要因素构成,质量成本和要素之间的关系见图示,中间的灰色部分代表二者的关系矩阵,通常用强度所对应的数值计算权重(通常用数字9、3、1分别表示强相关、中等相关和弱相关)。可以通过此矩阵计算出各个要素对供应链总质量成本影响程度的量化数值。右墙第一列为质量成本耗费程度,该数值设为Ci,Rij表示第i个要素和第j个质量成本之间关系强度对应的数值,则第j个质量成本影响程度为:
第三行为比较相对重要度图示,根据以上相对权重画出相应柱形图。
下方三行比较了本条供应链和竞争供应链相比较的供应链质量成本的重要因素的影响程度,使用数值1,2,3,4,5表明程度大小,数值越大表明影响程度越大。最后一行用以图表的方式直观地表示出影响程度比较。右墙关系矩阵中,使用1,2,3,4,5表明程度,数值越大,表明程度越高。具体示意如下:质量成本耗费程度。需根据闭环供应链质量成本统计数据分析得出,表示该项质量成本耗费程度大小。对供应链总质量成本影响程度。指某单项质量成本对供应链总质量成本的影响程度。竞争供应链质量成本耗费。需同样根据具体数据分析得出,如果应用此方法的企业未能得到具体数据,需根据物流年鉴等推算出行业平局值进行比较分析。质量成本期望程度数值。设定为企业质量成本耗费目标,根据供应链自身状况设定期望数值和当前供应链质量成本耗费程度进行比较,所设定期望数值应小于或等于当前供应链质量成本耗费程度。质量成本改善率。反映了某单项质量成本的需求改进程度,按下式计算:
质量成本竞争弱势。为本供应链中衡量具有较弱势竞力的单向质量成本,计算时强弱势转化为数值1.5,中等弱势转化为1.2,非弱势即空格转化为数值1。单项质量成本耗费程度权重。此项综合考虑了供应链质量成本的三个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耗费程度、改善率、竞争弱势,其计算公式:质量成本项耗费程度权重=质量成本耗费程度×改善率×竞争弱势
单项质量成本耗费程度相对权重(含相对权重图示)。表明了单项质量成本耗费程度相对权重,计算公式:第i项质量成本耗费程
房地产是人们衣食住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前进,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正确的把握好质量成本的控制与核算,才是现阶段房地产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但部分房地产企业并没有高度重视质量成本的控制与核算,没有对质量成本进行规划管理,在项目建筑的过程中,没有把质量成本所涉及到费用进行整理、核算、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只有在准确的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企业才能进行有效的质量成本控制,为企业投资提供有利的依据,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
1、质量成本控制与核算的内涵及价值
1、1概念界定
房地产质量成本的核算,是指房地产在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所这涉及到的全部费用支出,包括人工费用的支出、材料费用的支出或是一些其他工程承包中的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材料购置费等等的支出,并把所分配到各个项目环节的费用支出进行系统的计算过程。房地产的质量成本核算是质量成本控制的基础,是房地产经济决策的有力依据。
1、2关键核心内容
房地产质量成本控制就要以治疗成本核算为核心,在整个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药对所涉及到的质量成本问题,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核算、分析,为房地产技术改进,降低质量成本的支出提供准确的质量信息。
1、3现实意义
质量成本的控制与核算对房地产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房地产企业要想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要对质量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对质量成本的费用进行核算,有效的控制质量成本的支出。以一种高品质、低成本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房地产质量成本控制与核算存在的客观问题
由于房地产企业的项目建筑的周期较长,对企业质量成本的控制与核算的难度也随着加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1)部分房地产商并没有对质量成本控制与核算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仍采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造成成本核算的滞后性;(2)很多房地产企业对质量成本核算的对象并不明确,对待产品的形态如高低层楼房、商业房和住宅房的核算成本没有准确定位;(3)在质量成本费用的收集、整理、分析上方法不当,对于各个环节设计到的成本费用问题没有合理的分类方法加以解决,从而也影响了对质量成本的控制问题。
3、提高房地产质量成本控制与核算的措施
3.1思想上重视房地产企业对质量成本控制与核算工作
随着竞争因素的增加,房地产企业要想加强市场竞争力,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要重视对产品质量成本的有效管理,要高度重视对质量成本控制与核算的工作,体现出成本效益的观念,摒弃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在每个施工环节中,房地产企业都要进行系统的成本核算,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有利的信息依据。同时还要控制好质量成本支出,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把控企业质量成本投资金额,减低企业投资成本,为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2努力建立健全符合自身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要想降低工程质量成本的支出,房地产企业就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的核算体系。在项目工程开发前,会计部门应该对项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制定好项目成本的投资预案,为房地产商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依据。同时还要在项目工程开发中,对质量成本支出数据进行全程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进一步完善核算制度,对质量成本的支出作以合理的把控,促进质量成本的有效控制,降低质量成本的支出。
3、3不断制定和完善内部质量成本控制措施
在房地产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房地产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质量成本控制措施,要在工程建筑的成本费用、拆迁安置的成本费用和贷款利息的成本费用三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成本投资,要以降低质量成本为出发点进行合理的控制,安排施工顺序,发挥其监督作用,并且配合好质量成本的核算工作。同时对于拆迁安置费用支出,要严格控制补偿标准,合理安置居民外迁。房地产企业应该有计划的控制从银行贷款中的利息偿还的方法,减少质量成本的损失。
3、4进一步强化房地产企业会计的监督职能
房地产企业在对质量成本控制与核算中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要确保在质量成本控制与核算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促进对房地产质量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在房地产项目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合理设置会计机构,要强化房地产企业会计的监督职能。不仅要有专业的质量成本核算团队,还有有对质量成本控制的监督团队,要对会计机构的核算进行严格的审计,确保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4、结语
通过以上对房地产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与核算的内涵诠释,可以看出质量成本控制与核算对房地产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房地产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质量成本控制与核算工作,针对于房地产企业在质量成本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要准确把握质量成本的核算对象,收集质量成本的投资数据,建立健全完善的核算体系,对质量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为房地产企业决策提供有利的质量信息数据,在保证高质量建筑水平的基础上,降低质量成本的支出,才能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维宁.浅析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成本核算与控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22): 69-69
[2]唐云英.浅析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会计师,2012;(13):15-16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保证。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质量成为竞争的核心因素。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根据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质量成本的定义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有关费用。较为正统的说法:当生产的产品质量达不到100%合格时,为产品质量而增加的成本。
质量成本的基本组成内容包括:
(1)为保证和提高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主要有:
预防成本,指为减少质量损失和降低检验费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质量费用,产品评审费用,质量教育培训费等。对于我们科研单位项目前期费用和技术储备不应记入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指按照质量标准对产品生产种所需要原材料、配套件、半成品、产成品及其加工过程、装配过程和交验过程进行质量检验所发生的费用。例如,进料检验费,外购配套检验费,产品与工序的检验费,产品试验费,测试和检验手段的维护、检验人员工资等。对于这部分的费用最好是落实到个人,专人专项负责检验试验等活动。
(2)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各种损失,主要有:
内部故障成本,指由于质量不好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废品、次品损失,返修费用,附件费用,产品质量故障分析。修改设计费等。
外部故障成本,指产品售出后。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索赔损失,违约损失,降低损失,以及对废品、次品进行包修、包退、包换而发生的损失等。
二、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1)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质量成本是产品总成本的一部分。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经济型的表现,是衡量质量体系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确定质量成本的最佳水平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通过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对质量成本进行统计、核算、分析、报告和控制,了解质量成本中各项费用的变化趋势,针对这些趋势中的不良倾向采取措施,控制其中不合理项目,反复调整,找到本企业质量成本构成的最佳比例,不仅可以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还可以监督和指导质量管理活动的正常惊醒。进而满足用户要求的最佳质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2)质量核算是进行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进行质量核算可以反映和监督在项目产品开发、技术储备、生产、管理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质量管理职能上的弱项,为推进质量管理活动提供依据,通过质量成本核算,探求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管理条件下,最经济的质量水平,找出质量的合格程度和质量成本间的变化关系,以改善质量成本结构,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性。
(3)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工作深化的必然趋势
成本管理就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对产品总成本进行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并对各项费用支出进行计划和控制,达到少投人多产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产品的质量贯穿整个生产活动中,质量管理的只能与作用,是成本管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同时质量成本管理吧,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结合起来,把技术管理融为一体,改变了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管理,重技术轻核算。重质量轻效益的倾向。
财务部门负责的任务:
(1)根据各部门上报的经费使用计划,组织编制质量成本计划,并监督实施。
(2)收集和核算、汇总各部门上报的质量成本数据,每月编制上月质量成本汇总报表,定期送总会计师审阅并报质量管理部门,每季度进行质量成本分析,年度出具质量成本经济分析报告。
(3)依据质量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的信息,开展质量成本监督。
由于目前财务核算体系中尚未单独设立“质量成本”科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按照质量成本管理程序要求,将能区分的质量成本在财务核算时用加注关键字的方式予以明确和区分。具体做法是在录入凭证的摘要时注明关键字,比如预防成本加注“Y”、鉴定成本加注“J”,内部故障成本加注“N”,外部故障成本加注“W”。在月末结账后将流水账引出,对关键字经行筛选。进行质量成本的统计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将质量成本和账务日常核算工作结合在一起,不用再重复进行统计工作了。
质量办公室应负责的任务是:
(1)对财务部门提供的质量成本统计报告进行分析,研究质量成本变化趋势,生成分析报告。
(2)每年年末向财务部门提供下一年度各项费用和经费的开支计划。
(3)每年年末向财务部门提供下一年度质量管理、产品质量评审、质量教育培训计划预算。
四、如何控制降低质量成本
降低质量损失的意义在于如果能把质量损失中的显见部分。特别是隐见损失控制住,降低下来,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的总成本,所获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十分可观的。
1、质量成本控制
质量成本控制是以质量成本计划所制定的目标要求为依据,采用各种手段,把影响质量总成本的各个成本项目控制在计划范围内的一种管理活动。可见,质量成本控制是完成质量成本计划、优化质量目标、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
质量成本控制贯穿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一般有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质量成本控制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员工的质量控制手段,完善质量管理工具
(2)规范检验方法和环境控制,减少人员原因对质量的侵害。围绕生产过程重点提高合格率水平的方法;(3)运用改进区、控制区、至善论区的划分方法进行质量改进、优化质量成本的方法;
1)质量该井区的标准是故障或损失成本大于>70%预防成本
2)控制区的标准是损失成本约等于50%预防成本约等于10%在这个阶段这各阶段用户满意且质量成本最低,如果找不到更有利的改进项应经重点转为控制质量成本。
3)至善论区域的标准是损失成本小鱼40%鉴定成本50%此时,产品质量水平最高,超过了用户的要求,出现了剩余质量,应从新审查标准或放松检查标准。
参考文献:
[1]孙正兴,并行工程环境下CAD系统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1997(9):3―8
[2]李开龙,并行工程在机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f20):48―49
施工企业在具体的施工项目中,应做好“成本、质量、工期”三控制,向投资者(用户)提供满意的建筑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提供后劲。笔者认为通过建立质量成本的核算体系,及时如实地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可以把风险排除或减少到最小。
建筑产品的制造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生产过程,它集中了各部门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产品质量则是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和管理基础的综合反映。目前,我国建筑业经过多年的整顿和努力,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总结建设质量经验和学习海外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与技术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现阶段,尚有不少施工企业在建设质量中总存在重大矛盾,重视了建筑产品质量,则放松了成本核算;反之,加强了成本控制则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有些施工企业甚至尚未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施工企业对质量成本的认识不足,对质量成本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等内容和方法尚未掌握。尽管在建筑产品中质量成本占总造价的5%左右,但建筑业还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施工企业仍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就质量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作一些阐述和探讨。
一、质量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所谓质量成本,是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对建筑业来说,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和由于工程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造成的一切损失费用的总和。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建筑企业质量成本也由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四部分组成。但由于建筑企业的特点,在具体内容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预防成本
指为使建筑产品故障减少到最少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1.质量管理人员人工费用;2.质量宣传费用;3.质量评审费用;4.质量信誉费用;5.质量培训费用;6.质量奖励费用;7.质量改进费用;8.供方质量保证费用。
(二)鉴定成本
指原材料进场检验、各分部分项和建筑产品全面完工后的验收和为质量鉴定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1.检验人员的人工费用;2.质量检验部门的办公费用;3.试验检验费用;4.检测设备维修、校验和折旧等费用;5.工程移交费用。
(三)内部损失成本
指出现的不合格在分部分项工程交验前被检出而构成的损失。包括:1.内部返修损失;2.内部返工损失;3.内部停工损失;4.质量故障分析处理费用;5.材料降级损失;6.加固成本。
(四)外部损失成本
指出现的不合格在分部分项工程交验后被检出而构成的损失.包括1.外部返修损失;2.外部返工损失;3.外部停工损失;4.保修费用;5.索赔费用;6.质量罚金。
二、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特征
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条件下,不少施工企业已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把质量搞上去,要以质量优势在竞争中求胜。作为兼有监督、评价、鉴证职能的企业财会部门,应适应企业对质量和效益的双重要求,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从分析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入手,延伸检查有关质量成本的情况,从而尽快找到确保施工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关于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工作,在我国还只是初步尝试,以下本文先分析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
由于建筑产品自身具有体积大、价值大、生产周期长、位置固定、生产设计单一、参与人员多等特性,使其质量影响因素多而复杂。质量不合格所带来的影响巨大,使建筑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有其显著的特征:
(一)质量成本分层核算
建筑企业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在《项目法施工管理》的指导下组建多个项目部,每个项目部独立核算,因此质量成本核算也应该相应地在公司和项目部两个层面进行。这两个层面有对应关系,在出年终质量成本报告时,公司应将各项目有机汇总。
(二)阶段点质量成本控制
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使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工作历时较长。一个工程项目完整的质量成本数据往往要等到一个项目保修期结束以后才能得到,因此阶段点的质量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将一个项目分成若干阶段,特别以分部分项作为阶段点是顺利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设立质量成本核算的三级科目也更加科学与完善。
(三)以单项工程进行质量成本归集
建筑企业的产品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小、周期长、协作配套广、原材料消耗多、资金占用高,以单项工程进行质量成本归集便于核算和分析。
三、质量成本核算原则及核算方法
(一)进行有效的质量成本核算必须遵循的原则
1.建立质量成本核算制度。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实行分级管理。其中财务部门具体负责核算综合反映质量成本的最终结果。2.质量成本核算,数据记录必须真实可靠。其原始凭证和报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归集整理,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3.确立质量成本经济性的思想原则。为了使建筑产品满足设计、施工、质量诸规范的要求,适应业主的需要,同时又使质量成本最低,必须考虑成本与质量保证值之间的最佳平衡。4.严格报告质量成本责任制。在工程质量成本核查工作中,各部门和个人的责任要明确,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职责、工作有标准,从而便于对质量的考核。
(二)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
施工企业的建筑产品具有品种多、批量小、周期长、协作广、材料消耗多、资金占用高的特点,这就使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和内容有别于其它的行业。施工企业一般应以单项工程进行质量成本归集,以便于核算和分析。
施工企业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前,首先应根据本企业的历史资料和建筑产品结构编制质量成本计划,确定质量成本的最佳水平,并按质量成本项目进行分解。质量成本核算的方法基本与成本核算相同,即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质量成本费用按照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的明细科目归集,然后确定出各个时期各项质量成本发生的情况。质量成本的明细科目,可根据前述各项成本的构成,依据实际支付的具体内容确定。财务部门根据会计凭证和质量成本记账凭证等有关资料,建立质量成本台账,逐月进行汇总,并将汇总报告送质量管理部门,以便使他们了解质量保证活动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下面就质量成本的核算内容简述如下:
1.施工质量成本。项目部根据各班组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原始凭单,逐月进行统计汇总,并加盖“质量成本”印章,统计表由质量保证部门进行核对。2.施工企业建后质量服务成本发生一般较少,如该成本呈上升趋势,那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誉、影响已经取得的经营市场。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密切注意建后质量服务成本的发展动向。3.外部损失成本。施工企业外部损失成本不是每月都发生的,但如果外部损失成本呈上升趋势,那将会严重影响施工企业的信誉,影响开拓市场。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密切注意外部损失成本的发展动向。外部损失成本一般由设备材料部、经营部统计。4.预防成本。在一般情况下,预防成本只占质量总成本的10%左右,它与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相比属于不可避免成本,尽管发生额较小,但对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发生额的控制却能够起到积极作用。预防成本由质量保证部、工程技术部、经营部逐月统计。5.鉴定成本。鉴定成本一般由质量保证部和工程技术部统计。6.质量成本报告。各项目部和有关部门根据原始资料填写报表后,财务部据此进行核算统计,并汇总填写当月质量成本总报表。
四、关于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体制运作程序的建议
(一)依据质量成本三级科目设置表和质量成本核算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建立质量成本核算账薄
(二)依据财务会计明细科目调整表,调整企业财务会计明细科目
(三)财务会计核算期间,利用原始凭证返修单(内外部)、返工单(内外部)、停工单(内外部)、材料降级处理报告单统计核算内部返修损失、外部返修损失、内部返工损失、外部返工损失、内部停工损失、外部停工损失、材料降级损失等质量成本三级科目,并记录于质量成本核算账簿中的相关账户
(四)财务会计核算期末,依据财务会计明细科目调整表,利用相关财务会计明细分类账记录,启用质量成本会计核算账薄,建立相关的质量成本明细分类账记录
建筑施工质量成本是将建筑产品质量保持在设计质量水平上所需要的相关费用与未达到预期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它是建筑施工总成本的组成部分。
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由施工过程中发生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构成。其中:预防成本是致力于预防工程质量不合格所需要的各项费用,包括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费、质量信息费、专门质量培训费、质量技术宣传费及管理活动费等成本项目。鉴定成本是评定施工项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所需的费用,包括建筑材料检验试验费、工序监测费和计量服务费、施工质量评审活动费等成本项目。内部故障成本是在工程竣工前工程未满足设计要求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返工损失、返修损失以及质量过剩增加支出、技术超前增加支出造成的损失等成本项目。外部故障成本是竣工后由于工程质量未满足设计要求和验收规范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赔偿费用、诉讼费及因违反环境保护规定而发生的罚款以及发生质量保修事件而发生的费用等成本项目。
二、建筑施工质量成本的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质量成本分析,针对影响质量成本较大的关键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控制,促使建筑施工企业建筑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加大企业利润。
质量成本分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项目分析:主要分析质量成本总额中的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以及外部故障成本的成本项目构成。
(二)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比例分析:主要分析质量成本中的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以及外部故障成本各自在质量成本总额中的所占的比例。
(三)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主要分析质量总成本中的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以及外部故障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以揭示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过程中的管理重点。
(四)质量成本占预算成本的比例分析:主要是进行质量成本总额与预算成本的对比分析,通过质量成本总额的四个构成部分与预算成本的对比分析,找出质量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上述分析内容,建筑施工企业可通过建立质量成本分析表来进行分析反映。例如某公司的一项水闸工程的预算成本为5 837 000元。建筑施工的质量成本为189 672元,其中预防成本19 996元,占10.55%;鉴定成本15 579元,占8.21%;内部故障成本129 458元,占68.25%;外部故障成本24 639元,占12.99%。企业通过工程项目质量成本分析,获得相关数据信息:质量成本占预算成本的3.25%,比例较大。特别是内部损失成本占预算成本的2.22%,占质量成本的68.25%,比例突出;且预防成本只占预算成本的0.34%,占质量成本的3.43%,比例偏小。这说明工程的质量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该公司根据质量成本核算及分析提供的数据信息,查出质量成本升降原因在于没有采取质量培训及质量管理等的预防措施,以至返工损失、返修损失及由此而发生的停工损失明显增加,使得内部故障成本在质量总成本中的份额加大。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经理(或建筑营造师)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进行质量成本的目标成本优化控制,使决算实际成本控制为5 528 176元。
三、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方法
建筑施工质量成本控制是对建筑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全面控制。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施工项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的情况下,使其经济效益达到最佳。即依据质量成本目标,对质量成本形成过程中的一切耗费进行计算和审核、揭示偏差、采取措施、及时纠偏,以实现预期的质量成本目标。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建立了一个质量成本模型来求得质量成本的最佳点。在这一模型中,内、外部损失成本之和一般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呈下降趋势,而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之和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呈上升趋势。这两条成本曲线的交点,同质量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处在同一条垂直线的位置上,即为最佳质量成本。
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是一项涉及到施工生产各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将质量成本的四大构成以系统的思想进行整合,对工程项目的材料、人工等成本项目进行五个方面的事前和事中目标成本控制,促进企业的质量成本在工程进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
(一)建筑材料费的质量成本控制。
材料费是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的控制重点。材料(含构配件)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的质量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建筑工程质量也不可能达标。由于材料费开支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63%。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一定要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的品种、规格、技术参数等采购相关的成品或半成品建立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建立质量管理台账,实行材料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管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二)建筑人工费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人员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要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劳动的限制,其人工费支出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17%,这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应对质量成本控制从人员费用支出方面入手,注重促进建筑质量和人工效率的综合作用。加强建筑施工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从确保质量的前提出发,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成本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并且实行施工质量报酬挂钩制度。将建筑施工质量、效率与人员的薪金报酬相挂钩,用合格施工质量为主导来考核人工的劳动量与支付人工费用,以促进施工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在实际工作中为充分调动建筑施工企业各类人员的进行质量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在施工的设计这个事前质量成本的控制首要环节中,除实行设计招标、限额设计外,由建筑施工企业的专业设计技术人员常驻设计院进行设计质量跟踪督导调控。项目经理(或建筑营造师)结合质量成本分析结果和质量波动情况来进行质量成本控制,及时对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成本的主要问题加以改进;同时,将质量成本控制目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和施工队,使质量成本控制落到实处。
(三)机械费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现代化施工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它对施工项目的质量、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机械费的开支约占建筑成本的7%,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的选用方面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建筑技术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特别考虑到施工质量成本的要求,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始终处于最佳使用状态,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使施工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四)施工间接费支出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间接费支出一般约占建筑产品的11%左右。它包括建筑施工企业故障成本中的罚款、诉讼费用等项目。工程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靠最后检验出来的。工程质量成本的控制涉及到施工安全问题,绝不能因控制费用开支而减少安全措施的投入。要实施质量成本控制,就一定要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把关,转向事前控制。真正的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检验、反馈信息的有机结合,将施工间接费用控制在公司质量标准成本要求的范围内。
1.施工前要对施工的项目逐项分析,可借助鱼刺图等工具,寻找在施工中可能或最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质量预控措施降低返工、返修率等可避免的损失,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成本控制。
2.在施工过程中严把安全关。安全为质量服务,质量需要安全保证。在整个的质量控制中,施工项目的安全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避免由于安全问题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质量成本损失。
3.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分项、分部工程施工的建筑成品以及半成品的质量保护,避免后续施工造成质量损失,这也是严格控制质量成本的有效手段。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质,是对影响质量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确认并加以系统的控制,在监控各种要素当中不能不考虑成本的问题,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及运作效果有密切的关联。可通过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成本严加管控,与此同时,质量管理成效也能够通过质量成本评估结果体现出来。基于此,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质量成本科目策划、指标计划、成本分析评价等方面质量成本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控制质量成本,同时依据财务审计综合评定并逐步完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以故障、事故为主线综合分析质量成本,使所有参建人员对质量成本控制有客观的认知,从而支持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提高成本管理成效。
2 推进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内容
2.1 关注质量成本项目的策划及运用正确的统计方法。质量成本涵盖了施工方为提高工程质量实际支出的费用、所承担的损失以及实际支出的“隐含成本”,这是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对于管理者而言,要逐一识别每一项“隐含成本”似乎是不可能的事,而实际工作中也不必全面分析质量成本数据,只需具体分析亟待改进的项目和改进效果明显的项目,抓住管理的重点。对于隐含质量成本的统计方式和统计范围,需兼顾当前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水平,综合分析质量管理信息,通过系统的管理模式,综合评定产品形成的全过程,科学规划质量成本统计范围,确定合宜的统计办法,针对质量成本、施工计划、安全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全面提高质量成本管理成效。
2.2 设定成本改进的科目。施工企业过去一般使用传统的质量指标,如返工率、事故损失等,而传统的质量指标只能以同比、环比的方式了解质量管理水平,而不能以经济的视角对质量改进情况进行评定。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后,应该将质量指标和质量成本指标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评价,厘清二者的关系,参考这两项指标的分析结果设定一个亟需改进的科目做进一步探析。
2.3 确定质量成本指标的步骤。①参考传统质量信息和成本质量成本信息分析结果编写年度质量改进方案。②以质量改进方案为依据,设定关键的改进科目,并落实相关负责人。③科目负责人对其所辖科目改进成本、鉴定成本及相关收益进行事前预测。④参考质量信息分析结果,以科目预测指标为依据依此类推质量成本指标。⑤根据质量成本管理进度实时关注科目改进情况。⑥以质量成本数据系统为基准对质量改进科目进行综合评定,针对其中的问题或弊端适时调整改进策略。
3 建立完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评价标准
首先,应对质量损失成本评价和传统的质量指标进行双重分析与评价。全面搜集质量成本信息,对工程质量作出中肯的评价,依据质量评定结果调整质量控制方案,以提高工程质量,顺利达成质量成本管理目标。施工企业通常使用返工率、质量缺陷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价,而不能以经济的视角发现当前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下额外的质量损失,也无法确定改进方案究竟能使企业的利润空间拓展到何种程度。而这些难题都可以通过质量成本数据来逐一攻克,而且通过传统质量指标结合质量成本的双重评价,更能确保质量评价的准确性。
双重质量评价对于成本质量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①综合分析质量成本数据和质量信息之后,能适时掌握传统质量指标改善情况,也能准确获知质量损失的具体数值,同时有助于管理者全面了解工程质量,确定施工阶段故障多发的关键环节。②通过返工率、维修成本损失率趋势图,将两者的评定结果作对比分析,确保单一指标评价不偏离质量信息。③以同比或环比的方式分析同类产品费用,对过程的管理起到辅助作用。
4 运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财务审核方法对质量成本管理实施审核
为确保质量成本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工程质量,提高质量成本管理成效,要定期监控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一是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评审流程,以规范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审核方式、审核程序、审核的内容、周期以及配套的激励制度;二是依据财务审计办法全面审核质量成本数据,审查“隐含成本”的数量统计是否客观真实,统计方式是否符合审核规范;质量成本是否与实际发生费用相符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对质量成本管理制度的适宜性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提高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成效。
一、质量成本的形成和发展
(一)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成本的形成与质量管理的发展密切相关。质量管理发展的过程包含着质量成本的萌芽和形成的过程。林万祥把质量管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标准化阶段――1924年泰罗质量管理以前,特点是依靠质量检验的专业化队伍,按照既定的质量技术标准进行事后检验和质量把关;统计质量管理阶段――1924年至四十年代,采用数理统计和概率的方法,事前控制;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质量与成本、质量与经济效益相联系。
(二)质量成本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A.V. Feigenbaum)在通用电气公司任职期间,向公司最高领导层提交了一份质量成本报告,把质量预防、鉴定活动的费用和由于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损失一起考虑。这份报告被公认为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先驱。
5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和伦德瓦尔(M. Landwhar)相继提出“矿中黄金”的概念。所谓“矿中黄金”,是说废次品损失就像一座金山,减少废次品,就犹如挖掘矿中黄金,是降低质量成本、增加利润的有效途径。这被认为是质量成本概念的雏形。
60年代初,菲根堡姆首次提出了“质量成本”的概念,认为“工厂和公司的质量成本包括两个方面:控制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其主张是把质量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与因产品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厂内损失和厂外损失一起加以考虑。
自菲根堡姆首次提出质量成本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如美国的H・J・哈灵顿、瑞典的桑德霍姆等相继对质量成本理论进行了论述,特别是朱兰博士在“矿中黄金”概念的基础上,较详细地阐述了质量成本的内涵、性质、特点及其构成,并系统阐述了质量成本的收集、归属、计算、分析、控制,为质量成本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8年,我国在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也引进了质量成本。80年代中期以后,质量成本理论研究范围不断扩展。
二、质量成本概念综述
质量成本概念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此后不同的质量管理学者对其概念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不同学派也因此形成。
费根堡姆(A.V.Feigenbaum)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明确指出,质量成本中目前能准确测算的叫工作质量成本,它由控制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两部分构成。他还提出质量成本的范围涉及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并将质量成本划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成本和外部质量损失成本。他的研究表明对预防成本的投资,可以减少鉴定和损失成本。
朱兰(1951)在其《质量控制手册》中最早阐述了质量成本的一般性概念:“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既定质量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他把“提高产品质量的一切费用”列入质量成本的构成内容。最后确定预防成本10%,故障成本50%,鉴定成本40%为最佳结构。
质量大师哈灵顿(1987)认为,“质量成本是指企业全体雇员每次都把工作做好的成本,并认为质量成本应更名为“不良质量成本”,并对其构成内容作了详细的划分。
克鲁司比(1962)提出“零缺陷”的概念。他认为质量免费的,质量就是一次成功,提高质量就要以消除工作中的缺陷为目的。公司不应该把提高质量所作的努力视为成本,而应该把这种努力视为降低成本的一种途径。
国际标准化组织指出,质量成本是质量经济学的概念,是指生产方、使用方在确保和保证产品满意的质量时所发生的费用,以及当不能获得满意的质量时所受到的损失。并把质量成本分为工作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如前所述,可以看出,质量成本概念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概念界定也越来越明确。
三、质量成本管理
质量成本管理是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管理体系。著名质量管理学者W・爱德华兹・戴明称之为一种全新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后,质量成本管理在理论研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质量成本管理范围的扩大
六十年代后,菲根堡姆在研究“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把质量成本管理的范围延伸到产品寿命周期,形成从市场调查、产品设计、技术装备、物资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到用户使用的全过程的质量成本管理。
八十年代,哈林顿在把质量成本改名为“不良质量成本”,并划分为直接不良质量成本和间接不良质量成本。并把用户损失成本、信誉损失成本、用户不满损失成本等包括在不良质量成本之中。对操作者,特别是管理者的差错造成的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也列为内部差错成本和外部差错成本。
国际标准将质量成本划分为工作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的主张,并将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定义为向用户提供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包括特殊和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证实试验和评价的费用。
质量成本范围的扩大带来质量成本管理范围的随之扩大,介于计量、资料理集,信息加工的困难,急需从管理上亦以完善,从而推动了质量成本管理的发展。
(二)质量成本管理领域的扩展
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广泛应用及其对质量成本管理的渗透,使质量成本管理在发展中形成了―些新的领域。这些新领域主要包括:
1.作业质量成本管理
王耕(2002)在《强化价值链质量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中强调,“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影响所及,促使成本管理由战术向战略转型,而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则是一种专题性、定位型战略,其对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起到重要作用。”
林万祥(2002)认为,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现了“过程管理”的新思维,把质量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过程的层次,以“作业”为核心;以作业质量成本计算为中介;以“成本动因”分析为导向;以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为重点。
2.战略质量成本管理
朱兰把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内涵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表述为:企业如何利用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来为战略管理服务。
王耕、许金叶(2006)认为,战略质量成本核算的理论内容是:以顾客满意为导向;以为企业战略管理决策提供战略质量成本信息为目的;以作业成本法为基本核算方法。同时,他们还指质量成本信息不是可接受水平的质量成本信息而是零缺陷质量成本信息;质量成本信息不仅反映产品生产经营阶段而是反映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3.目标质量成本管理
目标质量成本管理是目标成本管理与质量成本管理结合位用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这种新型管理模式是以“目标”为核心,在目标成本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目标成本的设立、分解、控制、分析和考核,选到降低和优化质量成本目标的一套管理程序和方法。
4.质量成本责任会计
张洪隽从质量成本与责任会计核算一体化入手,阐述了质量成本纳入会计核算的必要性,特别是纳入责任会计核算的现实可能性,并就质量成本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及具体操作方法作了简要介绍。
林万祥(2001)认为,质量成本责任会计是在借鉴成本中心的责任会计的基础上,结合质量成本的特点而构建的一种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的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质量成本责任中心;编制质量成本责任预算;组织质量成本责任核算,是在质量成本责任会计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包括质量利润和质量投资中心的责任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J.M.朱兰(J.M.Juran).质量控制手册[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
[2]A.V.Feigenbaum:Total Quality Control, Third Edition. Me 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3.
[3]H.J.哈林顿.质量不良成本[M].Poor Quality Cost,1986.
[4]菲利普・克劳士比.削减质量成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许金叶.管理会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6]林万祥.质量成本管理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一、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构成
建筑施工质量成本是将建筑产品质量保持在设计质量水平上所需要的相关费用与未达到预期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它是建筑施工总成本的组成部分。
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由施工过程中发生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构成。其中:预防成本是致力于预防工程质量不合格所需要的各项费用,包括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费、质量信息费、专门质量培训费、质量技术宣传费及管理活动费等成本项目。鉴定成本是评定施工项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所需的费用,包括建筑材料检验试验费、工序监测费和计量服务费、施工质量评审活动费等成本项目。内部故障成本是在工程竣工前工程未满足设计要求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返工损失、返修损失以及质量过剩增加支出、技术超前增加支出造成的损失等成本项目。外部故障成本是竣工后由于工程质量未满足设计要求和验收规范所发生的费用。
二、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方法
建筑施工质量成本控制是对建筑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全面控制。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施工项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的情况下,使其经济效益达到最佳。即依据质量成本目标,对质量成本形成过程中的一切耗费进行计算和审核、揭示偏差、采取措施、及时纠偏,以实现预期的质量成本目标。
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是一项涉及到施工生产各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将质量成本的四大构成以系统的思想进行整合,对工程项目的材料、人工等成本项目进行五个方面的事前和事中目标成本控制,促进企业的质量成本在工程进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
(一)建筑材料费的质量成本控制
材料费是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的控制重点。材料(含构配件)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的质量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建筑工程质量也不可能达标。由于材料费开支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63%,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一定要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的品种、规格、技术参数等采购相关的成品或半成品建立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建立质量管理台账,实行材料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管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二)建筑人工费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人员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要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劳动的限制,其人工费支出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17%,这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质量成本控制,应从人员费用支出方面入手,注重促进建筑质量和人工效率的综合作用。加强建筑施工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从确保质量的前提出发,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成本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并且实行施工质量报酬挂钩制度,将建筑施工质量、效率与人员的薪金报酬相挂钩,用合格施工质量为主导来考核人工的劳动量与支付人工费用,以促进施工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三)机械费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现代化施工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它对施工项目的质量、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机械费的开支约占建筑成本的7%,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的选用方面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建筑技术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特别考虑到施工质量成本的要求,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始终处于最佳使用状态,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使施工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四)施工间接费支出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间接费支出一般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11%左右。它包括建筑施工企业故障成本中的罚款、诉讼费用等项目。工程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靠最后检验出来的。工程质量成本的控制涉及到施工安全问题,绝不能因控制费用开支而减少安全措施的投入。要实施质量成本控制,就一定要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把关,转向事前控制。真正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检验、反馈信息的有机结合,将施工间接费用控制在公司质量标准成本要求的范围内。
1.施工前要对施工的项目逐项分析,可借助鱼刺图等工具,寻找在施工中可能或最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质量预控措施降低返工、返修率等可避免的损失,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成本控制。
2.在施工过程中严把安全关。在整个质量控制中,施工项目的安全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避免由于安全问题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质量成本损失。
1质量成本概念与质量成本管理发展概况
1.1质量成本概念
质量成本是指为了保证和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而发生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没有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之和。因此,质量成本可以分为预防和鉴定费用、质量事故费用两部分。预防和鉴定费用是指为确保满意的质量而产生的费用;而质量事故费用是指未达到满意的质量而产生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1.2质量成本管理发展概况
1.2.1在計划经济时期,企业搞生产只算政治账,没有质量成本管理意识,不重视成本,更不重视质量成本管理。
1.2.21978年,我国从日本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也引进了质量成本管理理论,但是,我国的财会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未能将质量成本核算全部纳入财务核算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推广与应用。
1.2.3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种形式下,企业压力逐渐增大,许多企业都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国家标准和财政部的要求对成本进行控制,全面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向质量要效益,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随着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逐渐加强了对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视和依赖。
2企业三种质量成本管理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2.1寻找适宜的质量成本构成比
利用典型的质量成本横式图寻找质量成本最佳的平衡点,如图1所示:
图1质量成本横式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提高质量水平的同时,预防和鉴定费用也逐步提高,而质量事故费用在不断下降。
从这个简单的质量分析就可以得知,单靠无止境地提高产品质量等级水平并不是一件理想的事情,因为这尽管减少了事故费用,但却增加了预防和鉴定费用。而理想的质量水平是在经济平衡点上,这时,质量成本的两个方面费用的总和最少,从而就找到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有效办法。
2.2三种质量成本管理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2.2.1质量成本法
(1)质量成本法就是对质量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收集、核算、分析、报告,以发现质量管理活动的薄弱环节,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从而减少质量损失,提高产品费用效能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方法。
质量成本法着重于质量成本分析,一般是根据PAF(预防、鉴定、故障)成本模型来分析内部成本因素。预防和鉴定成本被认为是投入,而故障成本被认为是损失。
(2)对于矿产类各大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产品品种的特点来选择并应用质量成本管理的方法。例如,以采掘为主的大集团企业宜采用质量成本法建立质量成本。
2.2.2过程成本法
(1)过程成本法是指将质量成本分为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的一种方法,二者都是节约的源泉。符合性成本是为满足用户的全部规定和隐含需要,在现有过程不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费用;而非符合性成本是由于现有过程的故障所发生的费用。
在区分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的同时,按来源不同,经常可将其分为实际成本和合成成本。实际成本是指经营财务部门要求的费用,可从会计报表中直接获得;而合成成本是指从非财会部门中分离出来的费用,这部分费用不能从会计报表中直接获得,需要按照一定的公式和核算方法来进行核算。
过程成本法就是依此来归集质量成本费用并开展过程成本管理工作的一种管理方法。
(2)对于化工类产品,如以煤为基的煤化工产品,如聚氯乙烯树脂、烯烃、甲醇、乙二醇等,企业都应根据其流程性材料产品特点采用过程成本法,并按照PAF成本模型确立质量成本科目,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2.2.3质量损失法
(1)质量损失是指在产品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质量低劣而产生的内、外部损失,这种损失又分为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两种。有形损失是指内、外部故障费用。一般的内部无形损失是由于返工、低效的人机控制、丧失机会等因素而引起的低工作效率所造成的损失;一般的外部无形损失是由于用户不满意而发生的未来销售的损失。
质量损失法就是通过对质量管理中质量损失的核算分析,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质量改进的一种管理方法。
企业确定质量损失是以“质量损失率”来表示的,它是为了如实反映企业报告期所创造的价值与发生的质量损失的状况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比例关系,从而为各级决策部门和企业的领导进行指导和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它对促进企业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指标。
计算公式为:
质量损失率=×100%
质量损失率越小,则说明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职能就有效性来讲就越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开展的就越好。
(2)质量损失法质量成本三级科目最少,方法简单且易操作,所以,在现代企业中应用范围较广。因此,对于机械制造类产品,特别是以零部件制造及加工的企业,在开始搞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时,采用质量损失法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综上所述,企业三种质量成本管理方法,经实践证明,对每个企业来说都能够达到提高产品实物质量和降低产品质量损失的作用。一个企业选择并应用质量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取决于产品自身性能、特点、生产技术、生产批量、数量和质量管理的完善程度,所以,企业应选择与其相适应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来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郎志正.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宣贯教材[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10.
[2]汪金秀.关于质量成本问题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2(20).
[3]宋惠峰.浅谈企业质量成本管理[J].经济视野,2013(18).
[4]梁国明.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方法[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1.
[5]郭瑞霞.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标准汇编[M].北京:国防科工委质量与可靠性研究中心出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