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9 14:47: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小型企业发展战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者简介:范会君(1960-),男,汉族,河南襄县人,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经济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白红菊(1978-),女,汉族,河南禹州人,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支部书记,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2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60-02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不论是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还是维护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强化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需企业积极把握各种发展机遇与条件,只有明晰企业发展战略与具体策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一、中小企业明晰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焦点。具体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情况,既受到普遍性因素的影响,也更多地凸显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特殊性,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选择与确定需中小企业进一步提高认识与重视。
首先,我国是中小企业大国,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极为独特的位置,一方面,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在我国企业总数中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在分散经济风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相对于数量庞大,我国中小企业个体不论是资金规模还是综合实力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处于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国际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等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境地,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企业群体。究其原因之一在于中小企业对于发展战略的忽略,对于企业长远及未来经营缺乏整体性的规划与把握,导致难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较为清晰、有效的方向指导,无法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作。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只有找准定位,通过企业独特与切实可行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市场竞争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快速发展,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从这三十多年的发展中也不难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竞争发展战略趋于同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群体内部行业布局与结构失衡,难以适应日益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使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远远低于国际正常水平,如何实现企业正常运作与持续发展成为中小企业主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中,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定是核心所在,需真正从思想上提高重视。
另外,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变化,尤其是国家与中小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不断地致力于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这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讲既是促进自身发展的强大压力与动力,更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求中小企业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切实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使企业产品与服务向着优质化、小批量化等方向转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谋求企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首先,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与把握发展战略的内涵及意义。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基于内外部环境的全面准确判断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对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培育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对于我国广大中小企业来讲,全面认识与看待中小企业自身所独特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和把握内外部的资源与条件,准确衡量,科学地选择与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今后发展方向与目标,主动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需求,避免经营管理的盲目性与被动性,是中小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小企业管理与领导层要不断地强化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以更加开阔、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发展,站得高、看得远,将中小企业的发展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境地,真正地寻求企业的长远发展。换而言之,中小企业领导者以战略的眼光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思考,对于企业的发展尤其重要。同时,要秉承脚踏实地的思维,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盲目追求速度,妄想一口吃成胖子。
其次,中小企业得以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在于中小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集中体现在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特点上,体制灵活,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包括调整产品结构、改变营销策略等,充分发挥其填补性的强大功能。换句话来讲,中小企业的存在具有其必然性和客观性。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只有更加深刻地把握这一特点,谋求符合企业特点的独特市场定位,才能真正地实现自身的持续快速发展。
当前,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的不断加剧,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日益激烈,尤其是对于缺乏个性与成本优势的中小企业来讲,甚至可能面临生存危机。但另一方面,市场是动态变化发展,差异无所不在,消费者需求诉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这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性。鉴于市场细分化的发展趋势,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强化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思想,广开思路,找准市场的差异所在,见缝插针,寻找市场空缺,挖掘可利用潜在市场需求,准确定位,集中体现与突出企业的特色,做出精品,从而更进一步明确与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只有选择适当的市场,采取一种特殊的市场细分战略,将企业的精力与资源集中某一个具体细分市场,做企业力所能及之事,才能提高企业资源的集中利用率,发挥比较优势,如核心技术优势、营销优势等。
第三,制定企业战略过程中,要时刻坚持科学性原则,遵循市场发展客观规律,做好严谨的市场调查与研究工作,“知己知彼”,提高战略的前瞻性。其中,对于时机的选择要尤为重要,深入研究产品与服务的生命周期特点,避免进入成熟期、衰退期行业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另外,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放眼国际市场,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的市场竞争是当前企业发展战略选择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机遇与挑战,需提高重视。
三、重视与完善企业的战略管理
在适当、科学的战略指导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才有方向,而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正确深刻认识绝不能单纯地局限于一个发展战略的制定,更为重要的在于企业后续的战略管理的一系列工作,要做好企业战略的评价与调整、实施与控制,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机联系的过程。整体上来讲,当前广大中小企业在企业战略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旦明确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就要集中精力,不遗余力去完成企业的既定目标,强化执行力度,真正落实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论是何种战略的采用与实施,中小企业基础管理的提升与强化是关键,否则再好的战略都会因为缺乏管理而难以真正地得到贯彻与落实。因此,要摒弃对于战略管理存在的片面认识,从基础入手,苦练内功,夯实企业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尤其是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需企业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和积极调整。只有进一步改变中小企业发展与管理滞后的现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地得到落实。具体来讲,包括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与制度化,提高管理效率;积极吸收与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方法等,实现由粗放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要以企业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创新推动与加强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使中小企业的各类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优化使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
其次,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要放眼未来,及时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市场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变化及企业自身的变化等,做好战略的持续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要保持企业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切合实际,优化企业战略选择,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一、第三方物流的价值。
第三方物流的价值包括五个方面:成本价值、服务价值、风险分散价值、竞争力提升价值、社会效益价值。
1.成本价值。物流成本通常被认为是企业经营中较高的成本之一,控制物流成本,就等于控制了宗成本。完整的企业物流成本包括物流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仓储、运输、配送等费用(即狭义的物流费用),以及为管理、协调物流活动所需的管理费、人工费和伴随而来的信息传递、处理等所发生的信息费等广义的物流费用。在衡量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时,应全面考虑所有这些有关的费用构成的物流总成本,而不能仅以运输费用和仓储费用的简单之和作为考察物流成本变动的指标,否则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或采用第三方物流后,最终核算时有可能会得出企业物流成本不降反升的错误结论。
2.服务价值。在专业化分工愈加细化的今天,服务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以最小的总成本提供预期的顾客服务已成为企业努力的方向。服务水平的高低意味着顾客满意度、企业信誉、企业销售额、利润率、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帮助企业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正是第三方物流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它是企业优于其同行的一种竞争优势。
3.风险分散价值。企业如果自己运作物流,要面临两大风险:一是投资风险,二是存货风险。一般来说,企业防止缺货的期望越大,所需的安全储备越多,平均存货数量也越多。在市场需求高度辩护的情况下,安全库存量会站到企业平均库存的一半以上,对于企业来说就存在着很大的资金风险。存货越多,变现能力往往越弱,企业资金越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存货有贬值的风险。在库存每首销售出去变现之前,任何企业都要冒着巨大的风险。
4.竞争力提升价值。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可时自身专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生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生产、制造产品,销售企业的核心能力是销售产品。而且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通过采用第三方物流后,原来的直接面对多个顾客的一对多关系变成了直接面对第三方物流的一对一关系,企业在物流作业处理上避免了直接与众多客户打交道而带来的复杂性,简化了关系网,便于将更多精力投入自身的生产经营中。
5.社会效益价值。第一,第三方物流可将社会上众多的闲散物流资源有效整合、利用起来。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的管理控制能力和强大的信息系统,对企业原有的仓库、车队等物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营运,组织共同存储、共同配送,将企业物流系统社会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则可从另一个高度上极大地促进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提高整体物流效率;
第二,第三方物流有助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技能,加强运输控制,通过制定合理的运输路线,采用合理的运输方式,资质共同配送、货物配载等,可减少城市车辆运行数量,减少车辆空驶、迂回运输等现象,解决由于货车运输的无序化造成的城市交通混乱、堵塞问题,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第三,第三方物流的成长和壮大可带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
中国第三方物流正面临欣欣向荣的春天,不断完善的物流环境和需求旺盛的广阔市场,是所有第三方物流企业难得的发展机遇。公司层战略的制定有以下几种战略。
1、物流联盟合作战略。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同国内外物流企业、上下游企业主进行联盟、合作,甚至并购,建立强势的战略合作联盟,协同物流运作,组合物流网络,优势互补,改善企业物流服务链,为客户提供门到门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和增值服务,结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联盟。
2、核心业务开发战略。任何企业不可能包揽所有业务,而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需有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核心业务能力。中小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但是没有开拓市场有限;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是成本优势被不完善的组织流程消耗殆尽;具有一定客户基础,但客户价值贡献还有待开发。
3、品牌引导激励战略。品牌对于当今社会的竞争企业来说,已经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了。对企业而言品牌只是一个概念,它不是简单的一个词或一个名字,而是以信誉为核心,传递企业战略定位与经营理念的符号,是一个企业给合作方予信心的标志。
4、人才引进培养战略。未来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是生产力中最具能动性和创新力的因素,因此,世界各大发达国家加紧进行人才的争夺,各大企业也都纷纷引进相关的高科技人才,占领人才高地,实施人才战略。
三、公司运营的改造
物流活动存在的唯一目的是要向客户提供及时而又精确的产品递送。因此,客户服务是发展物流战略的关键要素。按照物流服务的需要,公司制订了“三全一快”(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快速)的星级服务制度。全过程是指入库前、中和入库后,公司都将派专人检查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全天候是指一年365天,天天进出库,节假日不休息和日夜服务;全方位服务是指除了负责进行装卸货、储存、运输服务外,还可协助客户进行商品包装、贴标签和报关服务等;快速是指快速装运,对各种吨位车辆我们都制订了规定的装运时间,以保证低温商品快速进、出库的要求。企业还向客户提供存储或物流的策划书,实行“客户信息反馈制度”、重点客户的“项目经理责任制”等专项服务。同时,建立了有效的服务质量与奖惩挂钩的考核制度,定期检查评比,对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促进持久地给予客户优质服务。通过规范化服务,客户对低温物流有了足够的认识,称公司是总后勤,好后勤,“定居”这里安心,“交给”这里放心。从而使低温物流业务量不断扩大。
(1)市场拓展。低温物流从何着手,客户对象在哪里,是公司开展物流业务的难点。首先对现有冷藏的客户进行全面的分析,在270多个客户中,5%的客户所创造的营业额,占公司收入的85%。而且都是股份制企业、大型合资企业、国外独资企业他们对低温物流有足够的认识,渴望得到“后勤”服务,所以一拍即合。把具有名品、名牌、名企业的“三名”客户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对其服务放到最高的优先级别。与此同时,面向市场拓展低温物流业务,一方面宣传本企业改建后先进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通过物流服务扩大知名度,利用所服务的名企做为背景提高自身地位,物流量逐渐放大。
(2)物流方式。根据不同客户要求,采取相应物流服务对策,形成四种物流方式:①海陆铁联运,为进口贸易商服务。集装箱由海运到港,陆运到库,经过冷藏、分拣,由铁路发运到全国销售。②陆海联运,为生产出口型企业服务。生产企业产品由陆运到库,经过冷藏、分拣,由集装箱海运出口。③陆陆铁联运,为天津的生产企业在津京、全国销售服务。生产企业产品由陆运到库,经过冷藏、分拣,再由陆运配送到天津市内各网点销售或配送到郊县及滨海三区。对约500公里以上的外省市销售,用铁路运送。④铁陆联运,供应链式服务。原料由铁路从全国各地运到天津,经过冷藏、分拣,根据生产企业要求,每天为其配送原料,以满足生产需要。⑤铁路储运中转,一些进行全国市场销售大客户的季节性商品通过铁路运到中心,经过冷藏、分拣,在销售旺季来临时再用铁路配送到周边省市地区,达到旺季能在全国同时上市的目的或者商品调配目的。
四、结论。企业的战略设计是一项庞大的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因此必须用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在继承和发挥现有成功经验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全面审视企业在核心技术、应变能力、组织整合和营销传播四个方面的能力状况,这些能力是否有其独特性;与行业中的佼佼者相比、竞争对手相比,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哪些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已具备哪些基础,还需要哪些条件;然后制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目标及其选择核心竞争力获取的方式。在发展战略制定中应当注意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目标的制定要适应物流需求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定的目标要与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体现统一性和连续性。同时把物流企业构建和发展成一个创新型的组织,在不断学习、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增加企业所特有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竞争能力,并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这种竞争能力。1、在高度竞争的物流市场,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明确自己的发展战略,认真做好战略定位,在公司层战略的制定上关注物流联盟合作战略、核心业务开发战略、品牌引导激励战略、和人才引进培养战略;而在竞争层战略的设计上需要依据服务对象的规模制定合适的竞争战略。2、在战略的执行上,需要“立足自身、关注客户、优化服务、科技兴企、因时而变”。具体说应当立足自身,确立核心战略要素的竞争力;关注顾客,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科学化;优化服务,推进专业物流服务的差异化;科技兴企,加快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引用;因势而变,顺应物流行业发展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导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达4.57亿人次,中小企业亦纷纷试水“网络营销”,其中虚拟品牌社区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以期借助虚拟品牌社区的优势来维系与消费者的关系。本文通过挖掘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归属感,将心理学因素纳入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研究中,以发现消费者的内心情感是如何影响品牌忠诚。
2.虚拟品牌社区及归属感的概念
虚拟品牌社区是虚拟社区与品牌社区的一种结合体,其融合了两者的特征,本文将其定义为:由欣赏和爱好同一品牌的群体通过电子网络平台进行持续的社会性互动而形成的一整套社会关系,在这一网络空间中成员籍由分享对品牌产品的知识、感受并产生进一步的接触活动。同时本文借鉴社会心理学对归属感的描述,将社区归属感定义为社区内的成员在主观上对社区环境和社区人群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从而产生一种归属于该社区的心理情感。
3.虚拟品牌社区归属感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
(1)虚拟品牌社区归属感对品牌忠诚的直接影响。Elen和Johnson(2000)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顾客归属感对顾客忠诚感有显著地直接影响[1]。Hemandes和Fresneda(2005)认为归属感形成之后,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而产生,都会对个体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即形成了顾客的归属感行为[2]。Hsiu-Fen Lin(2008)验证了虚拟社区归属感和成员忠诚度的关系,指出归属感对忠诚度具有正向影响作用[3]。杨伟文和刘新(2010)将社群归属感作为社群意识的一个方面,他们指出成员在社群的归属感正向影响品牌忠诚程度[4]。徐伟,江若尘和盛伟(2010)将顾客归属感的含义引入品牌社区,他们认为当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生深层次感情上或心理上的依恋,这种依恋又可看作该品牌是这种产品范围内的唯一选择时,便会产生品牌忠诚感[5]。基于上述学者的研究,归属感对品牌忠诚存在正向影响。
(2)虚拟品牌社区归属感对品牌忠诚的间接影响。Borgen(2001)在其研究品牌社区中指出,品牌社区成员对社区产生认同会促使成员对该品牌产生信任,进而影响承诺的产生;其还指出认同会显著地影响合作性组织中信任的产生[6]。Russel(2007)都指出在其他交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共享价值观与消费者承诺显著地成正相关关系,他们指出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行为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时,通常更愿意与该企业保持长期关系[7]。另外,Fullerton(2003)研究表明消费者承诺是关系营销的一个关键变量,其指出当消费者承诺是基于共享的价值观和归属感时,它会对消费者忠诚产生正向的影响[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归属感的产生能显著影响品牌信任和品牌承诺的产生,而品牌信任与品牌承诺对品牌忠诚的影响已被无数学者所证实,因此我们可以说,品牌信任与品牌承诺在归属感与品牌忠诚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基于上述,本文构建虚拟品牌社区归属感对品牌忠诚的影响模型,一方面,虚拟品牌社区归属感对品牌忠诚存在直接地影响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品牌信任和品牌承诺对品牌忠诚产生影响。
4.结论
基于上述,我们得出归属感的形成能大大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承诺,继而促使品牌忠诚的形成,因此企业应充分意识到虚拟品牌社区成员归属感的重要性,增强该方面的营销力度来培养成员归属感。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对消费者的影响作用显著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更是捉摸不定,传统营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有效快捷地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基于虚拟品牌社区的关系营销在应对消费者需求变化上是可取的,这是因为企业能够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快速响应,可以利用网络的浩瀚信息获取客户的个体特征与个性需求,能针对每个客户尽快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虚拟品牌社区的实时交互性使得消费者能够及时表达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对品牌的意见和建议。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虚拟品牌社区,积极响应社区成员所提出的意见,促使社区成员不断与社区建立感情,从而培养消费者对虚拟品牌社区的归属感,继而获得忠诚消费者。具体来说,对于频繁参与社区互动的成员,企业应获取其感兴趣的产品信息,向其积极推送有价值的信息,尽可能第一时间解决其所提意见,将其转化为忠诚消费者;对于参与度不高的成员,应提高其参与社区互动的兴趣,可以适当进行物质激励,以期培养其对虚拟品牌社区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Garbarino Elen,Mark S Johnson.The Different Roles of Satisfaction,Trust,and Commitment in Custom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0,28(1):128-137.
[2]Hernandes C.A.,Fresned P.S.Main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San Sebastian Spain,third European Knowledge Mannagement Summer School,2005,9:7-12.
[3]Hsiu-Fen Lin.Determinants of successful virtual community:contributions from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factors[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08,4(8):522-527.
[4]杨伟文,刘新.虚拟品牌社群价值对品牌忠诚的影响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0,28(3):
53-58.
[5]徐伟,江若尘,盛伟.品牌社群特征维度、顾客归属感与忠诚感研究――基于中国电信行业的实证数据[J].软科学,2010,24(10):34-40.
[6]Borgen S.O.Identifications as a trust-generating mechanism in cooperatives[J].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2001,72(2):209-228.
[7]Russel Lacey.Relationship Drivers of Customer Commitment[J].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07,15(4):315-333.
[8]Fullerton G.When Does Commitment Lead To Loyalty[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3,5(4):333-344.
我国物流产业在前进的道路上步履蹒跚,中小型物流企业在内外夹击中岌岌可危。他们如何在困境中寻求出路,如何恢复前进发展的信心与动力,是我们迫在眉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内涵
中小型物流企业, 一般指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下、年营业额数百万至数千万、企业员工500人以下的物流企业。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物流企业大约95%是中小物流企业。中小物流企业不但承担许多干线运输任务,他们还深入到末端的触角,使物流服务更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尤其在解决末端物流服务以及低层次物流需求方面功不可没。
二、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瓶颈
利润点单一,竞争能力偏低。现代物流活动包括物流方案的设计、运输、仓储、配送等服务,而实际上多数中小物流企业仍以局部的、分段的单项的物流服务为主,不能提供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一站式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有的中小物流企业在运输、仓储、配送三项主业中,看重的是运输业,认为运输给公司创造的利润最多。其实不然,随着社会对现代物流的逐渐认可,人们认为真正的物流公司应该具备各项客户可能需要的服务。
企业规模偏小,信息化程度低。专业的物流企业应具备物流基本机能和柔性化的综合物流能力,但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扮演的还是“储运公司”的角色。大多数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只能在业务量较大、建设网点较方便的城市等小区域范围内活动,很难实现向用户相对较少、交通欠发展的周边地区辐射。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相对落后,很多中小企业仅仅建立公司主页和内部局域网,没有对企业信息化做全面长远的规划,同时很难引进使用一些比较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中小物流企业规模小,资金投入少,制约了企业基础物流设备更新和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运营效率低,经营成本高。衡量物流公司运营绩效的重要标志是看运输车辆的调度是否合理、运行的路线是否最优、车辆的空间利用是否达到满载。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设备和技术力量薄弱,管理缺少经验,在实际业务运作中,往往会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导致物流运行成本过高的现象。据统计,我国货运车辆的空载率平均为49%,其中有17.2%的物流企业空载率达50%。
缺乏物流人才。很多企业认为物流服务只是个体力活,不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对员工的培养;另外,部分物流企业规模较小,为了增加利润,降低成本,对人才方面的投入较少。由于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企业员工没有较好的物流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物流服务不理想,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三、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
培养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上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远远不是国际大物流公司的对手,如果各自独立争夺市场,很可能会受到内外竞争压力的打击。但是如果能够联合发展,共同开发,结成物流同盟,共同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共同投资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各自的优势,发扬各自的所长,实现互利互补,对市场进行片区划分,这样既能克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乏、力量薄弱、分散的弱点,又能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减少社会成本投入,同时还能壮大自身并与外资物流企业进行抗衡。
丰富物流服务项目,重视运输之外的其他物流环节,针对市场的具体需求来划分市场的层次性,加强增值服务。比如报关、货物分销、仓储货物管理、配送、加工等等都是吸引客户的服务项目,也是一直以来物流外资企业深受市场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小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规模小的特点专门从事个性化物流服务,把自己的理念融入到服务之中,做成特色物流,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益,增强客户的信任程度和依赖,从而打造自己的个性品牌。
建立信息战略联盟,全面优化物流系统。实施高效战略物流管理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而每个中小物流企业资金、技术、能力有限,不可能拥有物流过程所需的全部软件和硬件设施。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形成信息战略联盟。通过整合物流企业管理、技术、资源等多方面的核心能力,实现联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分享顾客和市场、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最后实现双赢的目标。除此之外,还应重视优质服务、高效快捷、合理利用空间、有效库存控制等多方面指标的提高,真正实现全面优化企业物流系统。
建立区域服务网络, 提高运作效率。根据客户的需求加强信息网络和结点网络的建设, 利用信息网络和结点网络, 可以加快对顾客定货的反应能力, 加快订单处理, 缩短从定货到交货的时间, 进行门对门运输, 实现货物的快速交付, 提高顾客满意度; 可以更好的对在途货物进行监控, 及时发现、处理配送过程中的意外事故, 保证定货及时、安全送达目的地, 更好地实现对顾客的承诺; 通过产品运输、仓储和配送信息的及时反馈的研究分析, 为生产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增加市场需求反映的速度,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注重培养物流人才,建立人才合理使用机制。中小型物流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人才任用机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当前的中小型物流企业中,精通采购、市场营销、财务等操作流程、专业素质过硬的物流管理人才紧缺。企业一定要具备识才之智,而且要有容才之道;优化配置物流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用人机制的建设,制定的薪资水平及福利保障必须合理可行,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尽量留住人才。上述措施有助于企业物流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打造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市场的势头愈发强劲,中国的中小型物流企业更应该加强自身的危机意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想在与这些国际巨头的竞争中赢得生机,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本土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应该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技术,寻找到其业务尚未进入到中国市场的间隙,专心搞他们业务涉及范围外的业务,尽可能的占据市场份额,避免与其过早的正面交锋,在防御中牵制对手的同时,不断稳固壮大自己。
(一)明确新的发展目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牢牢抓住工业化这条主线,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培育以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集约化、清洁化和精细化程度,形成大中小企业有效竞争、分工合作的发展格局,推动工业化发展。
(二)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新型工业化不是“一化”孤立发展,也不仅仅只停留于“两化”融合发展层面,而是要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激发工业化活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构筑新兴产业优势。要发挥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构建农业规模化生产优势,切实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要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促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三)拓展新的发展路径
新型工业化所蕴含的“四化”协同发展理念拓宽了工业发展路径。信息化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消费市场;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融通城乡资源,降低工业化成本;农业现代化将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实的原料基础和劳动力大军,同时也是潜力巨大的生产资料消费者。
(四)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十提出的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着力推进绿色工业发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树立以清洁生产、低碳环保、降低能耗、提高效率为主的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协调,真正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工业发展道路。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中小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中小企业是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成长壮大促进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是新时期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一)中小企业应增强创新能力,力促实体经济发展,践行工业强国战略
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工业强国目标的主力军。一方面,中小企业数量大、就业广、活力强,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主体。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手段多、效率高、周期短等优势,努力向高新技术和生产业领域拓展,全面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
(二)中小企业应转换角色,应用并发展信息技术,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中小企业是应用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群体。在新时期,中小企业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契机,重视信息化建设,由被动采用转变为主动应用和发展信息技术,借助公共服务资源,将云计算、移动网络、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生产、研发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同时,不断积累技术人才优势,完善信息技术产品和方案,逐渐掌握技术话语权,实现内涵式、集约高效式发展。
(三)中小企业应发挥集聚发展优势,提升综合实力,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农村中小企业,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的主要载体。一方面,中小企业应发挥集聚发展优势,构建中小工业企业产业集群,培植城镇产业基础,提升城镇经济规模,实现资源集约化、企业规模化、农村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城镇化的发展空间,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带动服务业和周边市场的兴起,为地方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四)中小企业应勇挑工业反哺农业重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中小企业是实现农业支撑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发展格局的关键。中小企业发展将有力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带动专业人才、现代技术、先进设备、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向农村渗透,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的农业产业系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有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中小企业应践行科学发展,采取绿色低碳模式,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新型工业化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作为制造业主体的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绿色发展潜力,走清洁安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要摒弃原有高污染、拼人力的“黑色”发展思路与做法,转变技术水平低、效益差、污染严重的低端制造发展模式,不断提升绿色环保技术水平。大力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快促进绿色技术、产品或商业模式创新,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三、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将中小企业作为实体经济长远发展的中坚力量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国有经济备受关爱,而中小企业一直在夹缝中生存,被当作刺激经济活力、缓解就业压力和抚平经济波动的救命稻草。虽然当前中小企业得到诸多重视,但垄断行业进入壁垒高、融资渠道少、扶持资金规模小、缺少话语权的生存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新时期,必须彻底摒弃任由中小企业自生自灭的旧有观念,重视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着力增强企业实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服务业中的“小巨人”,将中小企业作为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繁荣国内消费市场和实现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培育土壤,促进中小企业成为国家创新的生力军
发挥中小企业创新的灵活性、快捷性,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一要完善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研发的财税支持力度;以政府引导基金为杠杆吸引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创新。二要完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搭建技术服务平台促进技术供需对接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与融资服务相结合,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式发展。三要出台相应的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鼓励引导创新型人才流向中小企业。
(三)把握机遇,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和成本持续上升压力,不断压缩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倒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因此,要力促中小企业“转型、转移、转行”,为其提供政策缓冲期。一是引导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向绿色低碳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等领域拓展。二是鼓励出口贸易型中小企业利用贸易优惠政策,巩固传统市场,开拓国内外新兴市场,加快市场转移。三是帮助轻工、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压缩落后产能,谋求转行发展机会。四是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间技术互补、信息共享和人才交流。五是支持中小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完善落实研发投入税前加计扣除和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四)规划引导,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共进的发展模式
一是打破行政垄断。系统清理歧视性政策,打破“弹簧门”和“玻璃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二是落实好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确保中小企业份额。三是引导和鼓励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援助,鼓励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等。四是维护中小企业权益,开展清理大企业欠款行动。
1 我国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现状
尽管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工作正蓬勃发展,但对网络营销这种新兴的、独特的营销方式的具体方法与策略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许多企业尚停留在摸索与尝试的阶段,依然依赖着传统的、实体化的市场营销策略,整体的营销水平仍然有待提高,而开展网络营销工作始终受到制约。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仍然将竞争焦点聚焦于实体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虚拟网络市场的重要性,缺乏尽早抢占网络市场的意识。尽管部分企业正逐渐注意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意义,但由于认识程度不够深刻,市场调研力度不足,调研的目标不够明确,存在一定程度的跟风现象。部分中小型企业既定的营销策略不够清晰,在工作过程中浪费了财力、物力和人力,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营销的效果受到了影响,进而造成了企业对网络营销的信心缺失。其次,许多中小型企业的销售站点缺乏有效的产品信息,没能提供完备、详尽的产品信息、销售信息、服务信息、企业信息等,这些信息是决定产品销售的关键因素,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及时更新。部分网站的功能过于简单,用户咨询回复速度慢,客服的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真、联系电话,并未建立实时在线沟通的功能,这样的网站难以获得较高的点击率,进而也就难以发挥营销工具的这一重要作用。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针对IT方面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同时,投资的方式也并不合理。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在IT业的投入与大企业相比是难以企及的。相关资料显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在网络营销工作上的年均开支在1990年年底的统计时,大致占到整个企业总开支的12%,而在2000年年底的统计资料中,这个比率上升到了49%;相比之下,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在网络营销工作的开支甚至不足其经营总收入的10%。
从投资的方式与结构的角度来说,很多中小型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技术轻管理的错误认识。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现存的中小型企业在IT方面,对硬件的投资额度占到了IT投资总额度的54%,软件与维护的投资额度,共计不超过总额度的29%。这样的现状与国际上发达国家中的16%硬件投资,63%的维护与软件投资的比例存在着巨大反差。
除此之外,中小型企业进行网络营销工作的一个障碍是管理体制不合理。很多中小型企业对网络营销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也就没有设置合理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状况下,甚至会出现网络营销没有直属的责任部门。营销部门、技术部门、信息中心等部门之间出现了真空地带。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未能及时合理化,依然采用陈旧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直接导致信息系统难以发挥作用。
2 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具体策略
2.1 重视网站的内容以及维护
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合理安排网站内容,并且强化网站的维护工作。中小型企业有效开展网络营销工作的关键是建设功能强大、服务到位的销售网站,从这一点出发企业在优化网站的过程中应当格外重视网站的内容、功能与结构。中小型企业在进行销售网站设计时,应当时刻注意网站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目标客户群体的具体需求,销售网站要提品的全套信息,具体包括企业信息、服务信息、销售信息、产品信息等。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向客户传递企业文化,企业品牌形象、供求信息、企业新闻、人才招聘等信息等。
企业网站上的内容要保证及时更新,为此,相关企业可以建立数据库系统,全面、及时的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掌握市场动向。除此之外,网络营销工作的一个要点就是对客户关系的管理要格外重视,合理的解决办法是针对客户建立便捷的在线交流系统,合理运用实时在线沟通工具,并且通过邮件、电子公告等方法保证售后服务,尽可能地强化客户的忠诚度。
2.2 制订合理的推广计划
网站是通过较高的访问量来实现其功能的,所以网站的推广应当合理有效。主要的推广方式包括:搜索引擎推广方式、信息公告推广方式、电邮推广方式、网络广告推广方式,以及资源合作推广方式,此外,传统的媒体,比如电视、报纸、名片、宣传单、宣传品、广告衫、产品外包等也可以运用来推广和宣传网站。
中小型企业的客户数量常受到企业知名度的限制,在网络营销工作伊始,网站的访问量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让我们自然地联想到搜索引擎中的竞价排名这一现象。从某个角度来看,竞价排名不失为一种相对理想的推广方法。该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及花费少、见效快等特点。一方面,关注公司网站的浏览者很可能是企业的潜在客户群。而另一方面,竞价排名推广方式的原则是当客户进入企业网站并且浏览相关信息之后企业才对此付费。也就是说,只有有效的推广才产生广告成本。这样看来,针对中小型企业,竞价排名的推广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广告系统中的见效慢、定位不准确等问题。
2.3 强化人才管理与人才培养工作
网络营销工作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批适应市场变化需要的营销管理人才。而对现有的人才,培训与培养计划是十分重要的。中小型企业应当格外地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全方位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单位员工的服务效率以及综合业务能力,所谓综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有灵活的营销思想,同时又要对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等工作掌握熟练、经验丰富,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程度的网络调研、市场分析、团队管理、企业管理水平。综合型的管理人才对网络营销工具、网络营销方法、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等工作都要有充分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的日常网络营销工作有序进行。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及时地强化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结构,以便展开网络营销的有效管理。
2.4 从思想观念上深化认识
一、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
2013年12月末我国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贷款为13.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4.2%,增加速度比上一季末高出0.6个百分点,比同期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增速分别高3.9个及4个百分点,高出同一时期所有企业的贷款增速约为2.8个百分点。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中小银行大都有了自己的营销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当选产业链模式,如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都围绕着产业链思维展开了自己的营销策略。独特的小微金融模式的形成也为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带来了明显的效果。例如,截至2013年9月末,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4,040亿元,占同期贷款余额的27%。在2014年9月30号由《银行家》杂志社等机构共同举办的中国银行家竞争力评价报告中,金华银行荣获“最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称号。
二、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银行担保过程冗长。
以民生银行的授信审批流程为例,首先由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双人搜集资料、完成授信报告,然后在授信系统中发起业务、风险经理审核出具风险评价报告、评审员评审出具评审报告、分行贷审会投票出具分行决议、最后总部评审员评审、评审监督进行监督审查、有权人终审。据统计,一笔项目顺利通过的时间平均至少需要1~1.5个月。如果是新的授信模式或中间发生复议、方案调整等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同时,续授信业务(针对流动资金需求的授信,期限一般是一年,一年后要进行重新授信即续授信),是按照同样的流程操作。
(二)中小银行需要的材料繁杂。
在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前,往往需要小微企业提供大量的审批材料,如小微企业的抵押担保证明、财务报表,小微企业主的信用记录、交易记录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微企业在申请贷款的时候不能够提供相应的材料,数据显示,被访者中仅有30%能够提供房产资料、银行账户流水等全部基本材料,可以说繁杂的审批授信流程和繁杂的材料使得大多数小微企业放弃了向银行贷款。
(三)小微企业普遍缺乏银行所要求的抵押物。
中小银行在实际贷款中过分看重抵押物而不是以小微企业主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资金流入为基础。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中小银行在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市场的供应不足。小微企业的显著特点为资产规模小、业务不稳定,也因此难以获得银行提供的信用贷款。调查显示,没有所属权厂房的小微企业为82.5%;使用厂房作抵押贷款的小微企业为9.8%,采用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贷款的小微企业为6.9%,采用私人财产作抵押的小微企业主有38%。
(四)小微企业向中小银行融资成本高。
很多小微企业表示虽然中小银行的贷款利率比其他借款方式利率低,但是存在着很多隐性要求,比如一些中小银行要求小微企业主进行相应的存款或者银行相关产品的购买,导致小微企业在向中小银行贷款时综合成本较高。
三、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中小银行应尽量简化审批手续。
快速审批需要中小银行优化审批流程。一是实施流程化、标准化的审批模式,通过建立“信贷工厂”等类似于流水化管理,减少中间审批环节,形成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专业机制。二是录用专业人员负责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批,运用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进行风险判别。三是采用产业链的方法进行交叉印证,从而监控风险。
(二)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负债规模相同,负债的利率越高,则企业的利息成本越高,国外很多小微企业的利率与大企业的利率相差1.5~2个百分点,而我国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与大企业的贷款利率相差6~8个百分点,利息成本增多。并且一些银行在放贷的同时还要求比例存款、购买理财产品等。中小银行应该尽量降低小微企业的利率水平,减少隐性规定,切实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策略。
(三)轻“抵押物”重“还款能力”。
中小银行在贷款活动中过分看重抵押物显然是不正确的,应将重点放在考察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即借款人未来偿还贷款的现金收入。中小银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制度,提高处理信息的效率,聘请合格的信贷人员,创新小微企业贷款项目,实现轻“抵押物”重“还款能力”的审贷思路的转变。
(四)建立产业链金融模式。
产业链金融模式是指中小银行要以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中心,针对产业链的各部分设计合适的金融服务产品,从而为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合理方案的经营模式。也就是说中小银行要设立专注于某一产业的金融服务专区,如服装金融中心等。产业链金融在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应用可以缓解小微企业控制风险和成本难的问题。
1.通过产业链的信息流获得小微企业的信息。一般来说,核心企业资产规模大、管理能力强,可以提供上下游企业的准确信息,确保收集信息的及时与规范。
2.通过核心企业和产业链的物流与资金流控制风险。一方面,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度展开对上下游小微企业的授信服务,基于核心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资产提供融资;另一方面,和物流公司开展合作,对资金流、物流进行有效的控制。
3.控制产业链中各种开发服务项目的成本。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并存在一定的规律,中小银行可以依据相应的规律制定标准化、综合性的服务方案。将服务对象和服务产品进行批量化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经营成本。
(五)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是中小银行对整条供应链进行检查,从而掌握供应链的管理程度,并详细了解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然后对核心企业及其业务上下游的多个相关企业灵活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模式可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现实状况中,由于小微企业缺乏规范的抵押物,并且财务状况不是很好,导致了小微企业从中小银行融到其所需资金的难度高。一方面,在供应链中,中小银行以整个供应链为审查对象,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和担保企业,这样可以减少其对小微企业的顾虑而为小微企业提供所需资金。另一方面,供应链上关联企业的变化相对较少使得融资需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企业之间可以相互监督,从而减少中小银行担心小微企业会把借来的款项移作他用。小微企业将融资资金专款专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小银行的风险。对中小银行来说,供应链融资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改善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以来,拆东墙补西墙等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中小银行真实的不良资产状况,或者是拖延了暴露不良资产所需的时间,从而诱使投资者作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给中小银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供应链融资则要求全程跟踪相关借款与还款的服务,从而可以降低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率。
【参考文献】
[1]李玉清.论银行小微贷款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华章,2014,23:77~79
[2]宋磊.商业银行如何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J].经济视野,2014,18:101~104
[3]刘欢.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创新与管理[J].中国电子商务,2014,13:45~47
1 宁波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发展现状
1.1 政治因素
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宁波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为宁波发展现代化港口物流增加动力。2013年商务部《关于加强国际货运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业态多样、服务优质、竞争有序的国际货代物流市场。宁波市的十二五工作报告上已经明确把物流业列为宁波市新的支柱产业,争取把宁波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港口物流城市。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其给予中国物流业发展极大的指引和支持。
从国家、区域和本地的物流发展政治环境可以看出,目前出台的政策都将为国际货代物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然而,宁波现有货代企业500多家,规模参差不齐,政府统筹管理难度大。同时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导致政企信息渠道不通畅、政策信息落实面不广等,尚未形成有序的行业管理制度。
1.2 经济因素
2006年-2011年宁波市物流业增加值分别是300亿元、349亿元、406亿元、414亿元、506.9亿元、581.2亿元,占GDP百分比比重为10.44、10.16、10.24、9.82、9.89、9.67。从宁波市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宁波的物流业发展水平一直保持在10%左右。作为全国最早开放的贸易口岸之一,外贸一直是宁波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作为外贸大市,国际物流需求总量大。2014年宁波市货物吞吐量首破5亿吨,达5.26吨,比2013年增长6.2%,居大陆港口第3位,全球第4位。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97亿吨,增长7.6%。
面对以上经济环境,宁波市中小国际货运企业机会与挑战并存。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为国际货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行业环境;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定能促进国际货代物流市场的不断扩大。然而宁波市中小货代企业服务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严重,提供的货代服务品种单一,服务能力较弱,只能通过不断压缩价格来获得合作,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不少企业将面临紧缩和转型升级的现实。
1.3 社会因素
宁波是典型的港口城市,是我国沿海主枢纽之一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现在,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宁波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完善的海上航运基础,必将能大放异彩。在人才方面,宁波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高级人才的引进方面,宁波从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简化引进程序、改善创业环境等方面展开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宁波的各所高校基本上设置有物流管理专业,这些人才的培养都是宁波中小型国际货代业的生力军。
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宁波中小型国际货运定能有所作为。然而处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周边区域物流集聚区对相关市场的争夺竞争激烈,如上海国际货运企业的竞争。同时,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物流人才已经不符合行业新的发展要求。
1.4 技术因素
国际货运行业作为一种中介商,其需要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目前采用较多的基本上是通讯网络,如手机、QQ、微信等手段,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和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货代企业认识到了其在货代业的应用前景,国际货运行业业内大佬们将2015年定义为所谓的货代“电商元年”,2015年长三角等发达区域的少数货代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了一系列信息共享业务,如APP、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
宁波作为长三角国际货代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然而这种认识在整个国际货代业的普及率不高,大部分企业还是在传统业务服务上徘徊打转。再者,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差距较大,这势必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
2 宁波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人才发展的SWOT分析
为了确切了解现有国际货代企业人才发展现状,2013年10月起,笔者从现有从业人员、人才需求、人才培养3方面展开了调研。采用问卷调研、现场访谈等方法对宁波地区的国际货代企业、宁波市各大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进行了专题调查。本次对宁波地区的国际货代企业的调查采用随机抽取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统计人数合计469人(不含企业财务等行政岗位)。通过对问卷调研和访谈的汇总分析,本文将采用SWOT方法来分析目前宁波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人才发展的现状。
2.1 优势(strengths)
(1)企业对人才发展的关注度有所提高。通过与货代企业的管理层访谈得知,企业对于人才发展的关注已发生了较大改变。从只重招聘到加强员工的岗前、岗中培训;从注重业务培训不断拓展到管理层面的培训;从国际货代业务培训到国际物流链培训;从注重员工本职工作到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等等,这些都说明中小货代企业能从企业市场定位和发展角度开展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的晋升方向和晋升通道有所考虑,关注员工的货代行业职业发展。
(2)从业人员的素质有所提升(表1、表2)。从表1、表2的数据分析可得,宁波货代企业大专以上学历占比80%;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占比重70.7%。相较于前几年的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和专业技术方面都有所提升。
(3)货代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对于国际货代人才的供给,现有模式主要是高等院校开设的物流相关专业、社会的培训机构以及各种资质认证体系。
宁波国际货代人才的培养主要以高校正规物流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为主。截止到现在,宁波共有9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其中培养物流管理本科学历的院校有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万里学院和宁波大红鹰学院5家;培养物流管理专科学历的院校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4家。到2014年止,宁波高校培养的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多达10,200多名。
物流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是社会物流人员的主要培育途径。此类培训主要是由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同承担。比如由高校组织的业务物流培训、成人物流教育等,由宁波市人才培训中心不定期举办的物流短训班,以及其他考试机构举办的各种物流辅导班等。
(4)货代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大。中小型货代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必须建立起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要素,而作为服务行业,首要是人才。目前国际货代行业处于至关重要的转型升级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才必定具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2.2 劣势(weaknesses)
(1)从业人员专业对口率低,中高级人才严重缺乏。如表3的调查结果表明,国际货代行业从业人员在高校所学属于物流或相近专业(如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的共235人,仅占调查总人数的50%。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传统专业设置相对稳定且大多针对宽泛的行业面,根本没有细分到国际货代、国际物流等行业,因此此类行业就无完全对口的毕业生可供。第二宁波国际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在专业人才急缺的情况下,企业招聘较多非相关专业人员应对企业的发展需求。第三,传统国际物流业准入门槛较低,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吸引各专业人员纷至沓来。
表2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宁波市国际货代行业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物流人才比例仅占20%。在目前我国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基数本就很小的现状下,这种需求差距会不断加大。分析中高级物流人才匮乏的原因是我们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教育、培训工作起步都相对较晚。
(2)从业人员对企业忠诚度不高,人员流动性大。通过与国际货代企业人事管理人员的访谈,反映出目前国际物流行业从业人员对企业忠诚度不高,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一线员工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影响国际货代从业人员流动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收入水平低、工作压力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员工缺乏晋升空间紧跟其后。从专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货代从业人员中一线员工向上流动的机会普遍不多,报酬、工作压力和晋升机会是影响他们选择的最直接因素。
(3)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专业定位不准确,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专业设置一味偏重物流管理而忽略物流工程,造成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在宁波市9所开设物流专业的本专科院校中全部开设的是物流管理专业,没有一个院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
宁波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没有突出特色,这将导致学生将来寻找工作时缺乏优势,出现“扎堆”现象,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宁波市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本专科课程设置上基本上以港口物流、产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展开,本专科课程设置差异不大。
(4)货代人才职业发展规划路径模糊。货代人才在工作中缺乏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后续的个人职业发展,也不利于货代企业的稳健发展和转型升级。
2.3 机会(opportunities)
(1)国际货代行业的发展空间大。国际货代行业是新兴产业,社会认知度高。国家、地区及宁波市出台的各种物流产业振兴政策,都将国际货代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产业的市场经营环境好。同时作为外向型经济的宁波,其外贸发展趋势稳健,这将带动国际货代的不断发展。在这种发展时期,国际货代的人才发展也迎来一个新的契机。
(2)政府对物流人才发展的关注。在各级政府大力扶持物流产业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也相应出台了若干物流人才的发展配套政策,在物流人才的职业培训和培养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2.4 威胁(threats)
(1)货代人才竞争大。目前,高校大学生不断扩招,作为热门专业的物流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同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货代人才供需情况趋平稳,这将在货代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2)社会就业压力大。国际货代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企业对人才的就业门槛提高,知识、技能等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人才就业形式严峻。
(3)社会职业培养体系不完善。宁波物流人才职业培训逐步走向规范,形成了一定的职业培训体系,也培养了一批物流人才。但是随着宁波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职业培训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物流业发展,不能满足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完善,物流职业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机构尚待规范,培训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而这些都将影响货代人才的货代行业职业规划和专业培养,不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货代行业的发展。
3 宁波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对策分析
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国际货代人才势必已经不符合行业新的要求。宁波依托天时地利的优势发展现代化的国际货代行业,在这种机遇和挑战下,如何做好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人才发展,这也将是宁波国际货代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中小型货代企业的主要精力放至企业业务战略层面,忽视了其企业内部以及人员的管理,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是力有余而心不足。本文基于宁波国际货代的发展现实、人才发展现状,认为通过行业平台模式以及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理念等途径可以为国际货代行业和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
3.1 行业平台
行业平台是指以一家企业为核心、若干骨干企业为主体,搭建以产业链为主线的产业行业企业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平台。行业平台具备丰富的企业资源和高校资源,其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企业人才发展的相关工作。
3.2 职业教育终身化
职业教育终身化就是要统合各种资源和条件,将职业教育贯穿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各个阶段,只要有职业教育的需求,任何人皆可进入职业教育机构学习。这种终身教育指导下的职业教育,是以一种整体的观点发展职业教育。这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有利于行业和社会的发展。
3.3 基于行业平台的国际货代人才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体系构建
(1)国际货代终身学习资历架构。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的是不断学习的、灵活发展的、自主的员工,这就对全体员工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本部分通过借鉴国内外资历框架的构建经验以及宁波国际货代的实情,提出构建终身学习资历框架,主要包括资历等级表、资历级别通用指标、行业能力标准说明、课程开发和建设、过往资历的认证等内容。
(2)培养体系的团队建设。培养体系的团队建设将以行业平台为主体,由该行业平合的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专家、企业、行业协会、高校以及培训机构为团队成员。同时以完成工作内容为标准组建成不同的工作团队,分别有行业督导委员会、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信息化系统管理团队、课程系统开发和管理团队、资历认证体系团队以及师资团队。
(3)培养体系的功能结构。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体系在结构模式上可以解析为四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办学组织系统、教学活动系统、组织管理系统、环境支持系统。也就是说,该体系不仅由各级各类、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机构所形成的宏观构架,还有这一构架内相对微观的基本内容――教学活动系统、组织管理系统以及环境支持系统,它们是构建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体系的现实工作框架。
(4)培养体系的运行机制。国际货代人才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体系是以行业平台为主体开发、设计、运行和管理的,其中涉及的参与对象多,工作内容广,因此需要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该体系正常运转。通过不断的发展,逐步形成稳定、有序、发展的生态系统。该培养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从创建职责明确的办学体制、实施高标准的教师准入制度、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
(5)培养体系的保障机制。根据教育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与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模式的构想,提出了宁波在国际货代人才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的实施方面需采取一系列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进行科学有效的宣传,建立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的激励保障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确立职业教育终身化培养体系的监督机制,营造终身学习型教育氛围等方式优化职业教育终身化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吴琼.产业转型背景下宁波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浙江工业大学,2011.
[2]韩旦丽.宁波外贸物流企业人才竞争力提升研究.宁波大学,2014.
[3]汤晓蒙.中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宏观路径研究.博士后论文,2011.
一、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小
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2.行业分布广,但地域性强
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企业引进新的人才。有的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
3.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度大,影响也大
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每一个职工,对企业稳定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很重要。大企业持续正常的运作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中小企业往往对个体的力量依赖性更大。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不利于中小企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4.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小型企业发展策略
1.建立正确的观念
从狭隘的人才观到全面的人才观。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中小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他们将企业经营中的诸多问题归根于缺乏技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中小企业形成一种对技术人才的依赖性,难以发现自身面临的真实问题,也不重视人才管理体制的系统建设,从而使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技术人才对企业经营的成败当然很关键,我们也确实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技术上的突破,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但这种情况是有条件的,它并不发生于大多数企业中。多数的情况是企业在有序的运作中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人才也只是企业经营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建立全面的人才观是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中小企业主要应建立如下人才观:人才是多样性的: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人才。除技术人才外,还有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等。应该说,一切具有可为企业发展所用的特殊技能或才干的人都是企业的人才;人才是多层次性的:企业经营中,各种人才居于企业组织的不同层次。他们可以是高层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员工;可以是高级的技术开发的专家,也可以是技能娴熟的工人;全面的人才观可以克服狭隘人才观的弊端,使企业全面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切实需要的适用人才。
2.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
中小企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新一轮企业改革的时机,有效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以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
运用薪资、福利。对企业外部:薪酬水平偏低,影响到企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里。只具有外部竞争力的薪酬,才能吸引发展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实际条件,中小企业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底薪+奖金”的模式:“底薪”可以与企业原有的薪酬制度统一,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奖金”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采取这种模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这种模式可以满足人才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可以安心专注于本职工作,也可以提供了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所必需的物质激励。这样既有利于增加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符合中小企业的能力和条件。
其次,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密切的配合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企业也应重视协调新老员工的关系。而这种模式由于采取了和原有工资制度基本一致的“底薪”,可以保护原有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由于制度和观念的变化,大部分人也都可以接受“人才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就应获得高额报酬”的观点。这样企业在引进新人才后不会引起组织内部的不稳定,甚至引起原有人才的流失。针对不同工作性质和处于企业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来评价人才的绩效和确定“奖金”的数额,以保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三、科技的创新
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应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认真考虑如何选择自己需要和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以及各种融资方式的利用时机、条件、成本和风险,确定合适的融资规模以及制定最佳融资期限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小型企业制定适当的融资策略,以作出最优化的融资决策。
关键词 中小型企业 融资决策 影响因素
一、企业融资决策概述
(一)企业融资决策概述
企业融资决策,是企业根据其价值创造目标需要,利用一定时机与渠道,采取经济有效的融资工具,为公司筹集所需资金的一种市场行为。企业的融资方式则多种多样,常见的以下几种:
1、财政融资。财政融资方式从融出的角度来讲,可分为:预算内拨款、财政贷款、通过授权机构的国有资产投资、政策性银行贷款、预算外专项建设基金、财政补贴。
2、银行融资。从资金融出角度即银行的资金运用来说, 主要是各种代款,例如: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贴现贷款、融资租凭、证券投资。
3、商业融资。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商品交易过程中各企业间发生的赊购商品、预收货款等形式。
4、政券融资。该方式主要包括股标融资和债券融资两大类。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总思路
中小企业融资的总体思路应是:投资与融资相结合,以投资带动融资。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一部分,融资必须直接为投资服务,包括融资金额和融资时间上的匹配,通过投资决策这一环节通向财务管理目标。
更重要的,投资项目必须是经过多方面因素考虑的,不是盲目圈钱的幌子,否则容易出现投融资决策失效,导致投资失败、损害企业权益的问题。在监督职能缺乏的中小型企业中,进行程序化的项目可行性论证是必要的,但只是决策的一个部分,提供财务上的参考,不能对整个计划是否可行提供意见,更不能作为项目可行的决定性依据。战略和内部需要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是很重要的。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和了解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看
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足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对中小企业虽然也有一些扶持政策,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当中也规定,“国家运用信贷手段,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设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这些规定很难落在实处。
(二)从我国的金融管制来看
企业之间不能相互借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依据我国现行法律,公民之间、企业与公民之间、企业或公民与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发生合法的借贷关系,然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却被视为非法借贷关系而为法律所不允许。这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等于少了一条融资的途径,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三)从中小企业自身的状况来看
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往往比较低,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风险比较大。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信任度很低,所以也不会轻易地将资金借贷给中小企业。
(四)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来考虑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讲究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在实践中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客户贷款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求客户能够提供有效的担保,中小企业自身则因资力有限而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同时因为中小企业经营的风险性,第三人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为中小企业的债务提供担保。既然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不会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三、中小型企业合理融资的具体策略
对于在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不利的情况下而言,中小企业在制定具体的融资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数量上追求合理性
对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来讲,融资的目的在于实现最佳资本结构,即追求资金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而对中小企业来讲,融资的目的是直接确保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资金不足会影响生产发展,而资金过剩也会导致资金使用效果降低,形成浪费。由于中小企业融资不易,所以经营者在遇到比较宽松的筹资环境时,往往容易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错误。但如果筹来的资金用得不合理或者并非真正需要,那么好事就变成了坏事,企业反倒可能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影响融资能力和获利能力。因此,企业界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决策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下,量力而行,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
(二)资金使用上追求效益性
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和方式上不像大企业那样存在较大的选择余地,但这并不是说中小企业只能“饥不择食”,相反,由于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以及筹资困难,更应该对每笔资金善加权衡,综合考虑经营需要与资金成本、融资风险及投资收益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必须把资金的来源和投向结合起来,分析资金成本率与投资收益串的关系,避免决策失误。
(三)资金结构上追求配比性
中小企业的资金运用决定资金筹集的类型和数量。我们知道,企业总资产由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又分为两种不同性态:一是其数量随生产经营的变动而波动的流动资产,即所谓的暂时性流动资产;二是类似于固定资产那样长期保持稳定水平的流动资产,即所谓的永久性流动资产。按结构上的配比原则,中小企业用于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上的资金,以中长期融资方式筹措为宜;由于季节性、周期性和随机因素造成企业经营活动变化所需的资金,则主要以短期融资方式筹措为宜。强调融资和投资在资金结构上的配比关系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四)资金运作上,在追求增量筹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存量筹资
增量筹资指从数量上增加资金总占用量,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存量筹资是指在不增加资金总占用量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资金占用结构、加速资金周转,尽量避免不合理的资金使用,提高单位资金的使用效果,以满足企业不断扩大的生产经营需要。增量筹资与存量筹资的紧密结合,也反映出中小企业的筹资活动与投资活动的内在必然联系,因为存量筹资实际上就是一种资金运用,它属于投资活动的范畴。比如,企业若能将闲置没备适时采用出租、出售转让等形式进行“存量筹资”,则不但可以避免损失和资金的积压,而且有助于提高长期资金的流动性,减轻过于沉重的融资压力。
(五)筹资渠道上,追求以信誉取胜
主动与金融机构保持良好关系,使之了解企业,看到企业远大的前景,愿意支持企业的发展,这对每一个成功的中小企业经营者来说都是必修的一课。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金融机构的选择,应选择对中小企业立业与成长前途感兴趣并愿意对其投资的金融机构;能给予企业经营指导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多、交易方便的金融机构;资金充足,而且资金费用低的金融机构;员工素质好、职业道德良好的金融机构等。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要主动向合作的金融机构沟通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计划、财务状况,说明遇到的困难,以实绩和信誉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而不应以各种违法或不正当的手段套取资金。
(六)筹资方式上,选择适合企业本身规模、实力与所处阶段
在对融资收益与成本进行比较之后,认为确有必要融资时,就需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方式。在选择融资方式时,通常要考虑企业自身规模的大小、实力强弱以及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同时结合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例如,在中小企业创业初期,其融资方式可以上选择股权融资,因为创业初期,风险很大,很少有金融机构等债权人来为你融资。而在股权融资中,企业主与其朋友和家庭成员的资金占了绝大多数。这部分融资是属于“内部人融资”或“内部融资”,也叫企业“自己投资”。到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和规模以后,就可以选择债权融资。债权融资主要来自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等。属于高科技行业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到创业板市场发行股票融资;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则可以考虑银行贷款融资等。
(七)融资方式上,选择最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融资通常会给企业带来以下直接影响:首先,通过融资,可以壮大中小企业资本实力,增强中小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发展后劲;其次,通过融资,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誉,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再次,通过融资,可以扩大中小企业规模,增强企业获利能力,从而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优势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但是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程度因企业融资方式、融资历收益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比如,股票融资,尤其是初次发行普通股并上市流通,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融通,还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商誉,使企业的竞争力获得提高。因此,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中小企业要先择最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融资方式。
四、结束语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中小企业的准入领域将会进一步拓展,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但同时也给中小企业提出了挑战。而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作出的融资决策策,直接关系着中小企业的存亡,因以,中小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中应在充分考虑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考虑企业融资策略可行性的各个方面和可能会带来的各种问题,寻求企业整体收益的均衡。
参考文献:
[1]魏成龙.企业金融―证券市场下的企业投融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1.
[2]宋力刚.国际化企业投资与融资风险运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9.
一、制约我国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物流服务意识淡薄。多数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一线员工,甚至包括部分领导在内,或多或少地没能树立起“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的理念,只是单纯地把物流工作当成一桩体力劳动。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一些中小型物流企业员工对发货人不理不睬,态度怠慢:送货司机懒散、迟到、闯红灯、拉私货甚至对收货人恶语相激;部分员工衣冠不整、不爱惜货物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屡见不鲜。
企业规模较小,服务功能单一。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运输网点不多、综合化程度低、技术服务力量有限的问题。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制约了其发展: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在一定限度内,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单位经营成本呈下降趋势。我国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缺乏完善的服务功能和运作经验,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指令和要求,从事功能单一的运输和仓储,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人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无法根据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超常规的增值。
信息化水平偏低。目前的物流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企业数量众多、资源极为分散、市场竞争过度。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服务,不仅需要整合自身资源,还要有效整合同行资源,才能形成完善的价值链,进行业务整合。而我国大多数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没有很好的信息化系统作为支持。信息化水平偏低直接制约着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这些企业的业务开展。
交易成本较高,利润空间有限。我国大多数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偏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加上目前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引发货物在途时间长、途中损耗大、运输费用高、便利程度差等问题,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很难适应现代物流追求的动态运作、快速响应的需求。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物流成本是全国GDP的20%,是美国的2倍。美国平均物流费用占货品价格的10%-32%,英国平均为14.8%,而我国则达到40%。
缺乏人才。物流人才的缺乏是制约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外,物流人才的教育体系已经成熟,如在美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中,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物流人才需求的推动下,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但我国的物流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物流的职业培训也刚刚开始,物流人才奇缺。物流人才在短期内很难培养,有经验的物流人才大多集中在大型企业,中小物流企业吸引不到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加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对策
服务专业化。服务专业化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服务功能专业化。另一方面是服务对象专业化。从目前来看,实施专业化服务战略很符合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应该成为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首选。
提高物流服务的速度与质量。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从公司内部改革人手,在广大员工中树立一种服务意识,在公司中明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本质就是提供服务。针对客户的不同需要,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
经营规模化。经营规模化有两种选择:一是扩大投资,增加资源,增加仓储面积和提高运输能力,进而扩大经营规模;二是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通过资源优化组合、合理利用外部资源等方式。
发展战略同盟,实行集约化经营。物流联盟就是以自身为核心,联合其他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机构,将众多的中小企业以契约方式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集约化物流伙伴关系,使分散物流获得规模经济和物流效率。不同商品的物流过程不仅在空间上是矛盾的,可能在时间上是重叠的。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机构的集约化处理,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重叠。联盟成员共担风险,降低了风险与不确定性,还可从第三方物流机构得到过剩的物流能力与较强的物流管理能力。
大力开展增值服务。创新、超出常规、满足客户需要是增值性物流服务的本质特征。中小型物流企业可开展的增值类型包括:承运人型增值服务、仓储型增值服务、信息型增值服务、金融型增值服务等。通过高效的增值服务,不仅有利于扩大中小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发现新的利润点,还有助于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打造物流知名品牌。对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如何塑造知名品牌、提升企业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探讨[J].云南社会科学,2003,(4): 51~54.
一、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小
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2.行业分布广,但地域性强
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企业引进新的人才。有的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
3.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度大,影响也大
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每一个职工,对企业稳定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很重要。大企业持续正常的运作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中小企业往往对个体的力量依赖性更大。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不利于中小企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4.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小型企业发展策略
1.建立正确的观念
从狭隘的人才观到全面的人才观。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中小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他们将企业经营中的诸多问题归根于缺乏技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中小企业形成一种对技术人才的依赖性,难以发现自身面临的真实问题,也不重视人才管理体制的系统建设,从而使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技术人才对企业经营的成败当然很关键,我们也确实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技术上的突破,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但这种情况是有条件的,它并不发生于大多数企业中。多数的情况是企业在有序的运作中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人才也只是企业经营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建立全面的人才观是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中小企业主要应建立如下人才观:人才是多样性的: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人才。除技术人才外,还有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等。应该说,一切具有可为企业发展所用的特殊技能或才干的人都是企业的人才;人才是多层次性的:企业经营中,各种人才居于企业组织的不同层次。他们可以是高层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员工;可以是高级的技术开发的专家,也可以是技能娴熟的工人;全面的人才观可以克服狭隘人才观的弊端,使企业全面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切实需要的适用人才。
2.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
中小企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新一轮企业改革的时机,有效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以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
运用薪资、福利。对企业外部:薪酬水平偏低,影响到企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里。只具有外部竞争力的薪酬,才能吸引发展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实际条件,中小企业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底薪+奖金”的模式:“底薪”可以与企业原有的薪酬制度统一,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奖金”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采取这种模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这种模式可以满足人才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可以安心专注于本职工作,也可以提供了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所必需的物质激励。这样既有利于增加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符合中小企业的能力和条件。
其次,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密切的配合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企业也应重视协调新老员工的关系。而这种模式由于采取了和原有工资制度基本一致的“底薪”,可以保护原有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由于制度和观念的变化,大部分人也都可以接受“人才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就应获得高额报酬”的观点。这样企业在引进新人才后不会引起组织内部的不稳定,甚至引起原有人才的流失。针对不同工作性质和处于企业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来评价人才的绩效和确定“奖金”的数额,以保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三、科技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