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4-03-19 14:47: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信息科学的应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理信息科学的应用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87-02

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但长期以来,高校中普遍流行的教学方法就是课堂讲授法,该方法虽然能使学生系统全面地获取知识,但因其过分强调预设,形成了以教案为中心的封闭性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落实,因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课堂气氛沉闷。因此,如何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摆在大学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的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入门课程,该课程覆盖面广,涵盖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技术原理和应用方法等。其中基本概念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础,包含专有部分和通用部分,各概念间难区分,总体说来晦涩难懂。技术原理是课程的主体,其数据结构、程序算法和实现均不直观,难于揣摩。应用方法涉及一系列的思维转换,无法身临其境,有空洞感。课程存在知识台阶,不能和已有知识无缝衔接,同时基础学科众多,其先修基础课程开设不全,教师需即时补充基础知识点。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由易到难、由虚到实、逐层递进的内在关系。

教师常采用铺垫、启发、引导、提问和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我们曾对本校地理信息科学三个年级236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91%认为学习有难度(一般,较难),95%的认为内容抽象。多数认为现有的讲授方法难以保证持久的注意力和兴趣,有厌学情绪。

凡此种种,给课堂教学带来极大挑战。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二、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与特点

随着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教法的探索,问题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有着悠久的渊源,历史上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教导学生的孔子和苏格拉底,他们就采用问题教学法。它以提出问题为主线,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教材,探求问题,讨论问题,教师引导讲解,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可见,问题教学法具有“针对性、参与性、主动性”的特点[1],它既能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定论知识的现象,又改变了传统的大学课堂中教师满堂灌的弊病。该方法通过讨论争辩、质疑探索,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把学生的学习变为感受知识―理解知识―深入探究的活动,使学生实现了再发现和再创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同时,问题教学法对于教师来说能有助于教师化解理论讲授的枯燥性,降低教学的难度,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的兴趣养成

1.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可概括为三环六步模式。三环为:①自学,即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此法的首要环节。首先,学生可以根据对教材的预习,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教师将筛选、总结归纳出的典型性问题作为教学的依据,如教学中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关系与法则的理解等,即生成问题。②研学,即讨论问题。它是此法的核心,它主要展示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当学生的思维模糊不清时,教师必须提出需进一步澄清的问题。③固学,即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为目的,通过学生讨论引发的问题,教师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达到再增长。六步为具体化:①明确目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②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解决问题方案。③小组研讨。学生分小组讨论未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巡视、质疑、提问、上堂板演等形式,发现学生共同性的疑难问题,对互助研讨加以引导。④质疑点拨。通过学生间和师生间的讨论、质疑、争论、辩解、分析、更正、补充等互动形式,形成班内全员参与、积极探究、氛围热烈的场面,把课堂教学推向,使学生再次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⑤总结归纳。师生梳理、总结。⑥检测达标。用检测题等方法进行测试,学生答,教师评,并展示交流,并为接续导出下堂课的新知做准备[2]。时间分配一般为35∶10,前35分钟解决学生已预习的问题,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后10分钟,导出新问题,分发材料,指导预习,确保前后衔接。

2.教学设计。参照以上模式,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中,遵从三环六步,将理论教学从整体设计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过程。课前,教师编写教案,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预习上次课导出问题的基础知识,并回顾旧课的内容。课堂上,首先进行目标再现,由教师简述教学目标;接下来用提问、竞答等方式对预习情况进行调查,重点关注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与质疑;教师归纳汇总问题,即时设计解决方案;后续问题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并适时精讲;最终在教师指导下,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明确重点难点与关键点。在每次课的最后10分钟,依照提供给学生的“导学案”及讲授提纲与知识要点,从常规概念,用普通思路导出问题,指定自学的教材内容,提出学习目标,留待下次课讨论学习。课后,教师对课堂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教训;学生温习已学内容,预习教材,查询相关基础知识。

3.教学实例。在空间认知一课的教学中,于前一节课的末段,指定了自学的内容,设计出“现实世界到底有什么?基本空间对象有哪些?你找到的对象是连续,还是离散的?怎样表达它?”等带递进和层次的问题作为导学案,由学生课后自习。这样就将教学延伸到课外,缓解了课时紧张。

课中第一段,教师简述目标――现实世界的基本空间单元和表达方法,完成目标再现,提示地理语义是从空中看世界;后接层次问题的提问,学生分小组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启发,以掌握问题和质疑;接下来的讨论,因为学生对问题和基础知识比较陌生,依教材常能得出的仅是“世界由空间实体组成”这一结论,难以逃脱常规思维的束缚,难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观,需要加以及时引导、精讲,教师依“地物―离散的―呈点线面状;地理现象―连续分布―分割为形状大小相同的面元”进行了点拨,这时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接下来是分小组总结环节,指定较好的小组进行总结发言,可辅以幻灯片演示,最终让学生明确关键点(难点)――离散化,点状、线状和面状抽象是自然离散化,是仅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称实体空间观;真实而连续的现实世界,需要另行离散化,划分空间面元就是要离散连续的空间对象,可称为连续空间观,最终总结出基本空间单元为点状、线状、面状和栅格4类,基本空间图元为点、线、面与像元。从而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认知观和空间表达方式,完成主体教学。

课中的第二段,教师导入下次课的问题。

下课后,师生进入课后阶段。

整个过程,根据教师的节奏,环环紧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达到了对知识前所未有的深度学习,教学效果良好。同时,结合教改,将讨论、答问和总结,计入课堂考试成绩,完成课堂考试。

对于比较复杂的内容采用了打通两节课连上的形式,将一二段时间分配为80∶10。

四、结语

实践证明,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保证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降低了理论的抽象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目标的达成度。实践中还发现鼓励同学大胆质疑与讨论,才是成败的关键。

篇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提高信息技术理念,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挥最大的效益,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实践的研究与探索,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强调一种和谐与自然,最终达到改善学习者学习的目的。

常规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知识讲授方式依然在使用有限的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可以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感悟、学会、喜欢我们的地理课。有限的地理教学教具(如地理挂图、课本插图等)的使用,都不能生动地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如世界地理部分的海陆的变迁等知识。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获得地理学科各个方面所有的内容,拓展我们的地理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播放视频图像、录像等资料,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使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我在精讲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多变的天气》一课时,导入新课的环节就是运用事先准备好的一段天气预报网页导入的,这样设计就由同学们熟悉的天气预报引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这一课的兴趣与热情。在这里用到了幻灯片、网页的链接,简单明了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然后由浅入深地让学生讨论天气预报的内容。如气温、降水、风力、阴晴等等,用不同的幻灯片在大屏幕上去展示,让学生明确或者说出每一张图片代表的是什么?各种颜色代表什么意思?指出哪些地方是晴天,哪些地方是阴天或有雨?最后,教师做出课堂小结,学生梳理知识树。让学生根据天气预报设计假如去某地旅游,准备出行的装备,穿衣指数、雾霾程度等。这样一堂课完整地上下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而教师也明确地完成了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日常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会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创设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愉快接受新知识,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应用在教学中还可以体现在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上。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时体现得更加明显。讲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内容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等内容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很难表现,由于缺乏可视性,学生不易理解,更不易掌握,效果不理想。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就不一样了,首先以幻灯片的方式呈现该地域的地图,在电子版地图上落实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分别用三张幻灯片呈现三个步骤:第一步运用在总论中学过的知识,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第二步,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不同的自然地区划分中的地理意义;第三步,特别是应用可以控制的多媒体软件,可以适时呈现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及难以理解的问题,有效地突破还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整合收集文本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能够营造和谐的地理学习氛围。运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地图的基本素养教学中,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为了使课件有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力求做到色彩搭配合理,图形比例准确,得出所要掌握的地理基本规律。结合地理学科教学本身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服务我们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理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可利用的时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有声有形、师生互动、快速便捷、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力求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教育行业。地理学科内容有直观性强、综合性强、信息量大、信息源种类繁多、研究尺度(时间和空间)范围变化大等特点,既有宏观、抽象的内容,又有微观、具体的知识;既有美不胜收、风景迷人的自然地理内容,又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传统地理教学虽然也重视直观教具的运用,如:挂图、地图、图片、图像和模型,有些教师还结合教材内容,自制了不少非常实用的教具,我曾经就制作了一个模拟昼夜更替的简易教具:用一根红线系在地球仪上模拟晨昏线的移动。但这些大多数是静止画面,学生看到的只是局部画面,操作起来也较困难,不便进行局部放大或缩小,无法详尽地反映出地理事物连续变化的过程,无法将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和三圈环流等动态知识讲透彻,难以完全表现出地理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不易从宏观、微观的分析建立时空观,尤其不易根据教师的思想及课堂要求进行演示,不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主动建构,致使教学效果难以大幅度增强,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固有的超文本阅读、信息量丰富、交互性强、反响快速、贮存量大,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图像于一体的多种媒体刺激的技术特点,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活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探索地理知识和交流合作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下面我就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

一、获取、处理、应用地理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如何处理信息比单纯的记忆更重要。学会获取、处理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之基本。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会从课本以外的其他途径获取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新教材也安排了许多让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如:收集全球气候变暖的资料,写提倡低碳生活的小论文,介绍自然灾害发生后的自救措施;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对秘鲁渔场的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的关系,拉尼娜发生的年份对我国及世界各地的不同影响,等等。虽然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很多,但访问互联网站是收集地理信息的最便捷途径,只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在知识的海洋提取到多种多样的地理信息:图片资料、视频讲解,了解到地理学科的新进展。

二、演示各种动态地理图像

对于那些用传统教学方法,如语言、文字、静态图像难以表达,学生难于理解的抽象内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加以解决。如“地球公转”一课中,“昼夜长短变化”是一个难点,过去是由学生阅读教材与教师结合课本插图抽象地讲解,高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够,难以理解,教学很费力,一度成为地理学教与学难以逾越的鸿沟。现在使用Flash模拟变化的全过程,画面中既有白昼又有黑夜,晨昏线的移动较明显,任何一个节气的昼夜长短变化都可以通过点击鼠标演示出来。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同时用动画和语言显示变化的不同时期,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结合在一起,可以生动地展示随着地球的公转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气旋与反气旋”、“板块运动”、“锋面过境前后对天气的影响”等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将文字信息在简便操作中转换为图像信息,变抽象思维为直观思维,突出地理事物不断变化的属性,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形象的感性材料,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耳目为之一新,重难点也容易接受消化,同时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态度,学习变得主动了。

三、模拟情境,具体应用

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我们受各种因素制约有时不能实际到达或亲临其境,去观察、体验和感知。如海陆变迁、火山、地震、泥石流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学生的同化与顺应过程较难发生,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存在困难。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就可跨越地域、时空,将异域风土人情、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情境等实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获得感性的直觉知识,学生仿佛置身其中,领略了异域风情,感受了火山、地震的威力。多媒体能创设比传统教学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根据需要让屏幕顷刻出现所要的图形、画面,且可放大、缩小,图形、文字可以闪烁、变色,还可以平移、旋转、翻折,甚至可“走进沙漠”、“进入太空”、“潜入海底”,让学生主动探索。由于素材形象生动逼真,感染力强,又是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这比口头描述或阅读文字材料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拓宽了学生的地理形象感知领域和地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经验系统,发展了地理思维。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篇4

地理信息系统是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的中文解释,简称为GIS,其对空间数据具有采集、描述、管理、分析、存储、检索、查询、显示等功能,是现代化的计算机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下,通过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够有效实现“为我所用”的功能。在这一技术下,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操作,可以充分实现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实现对地球表层空间数据的描述、分析、存储和检索。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过GIS的强大功能,可以有效实现对地理数据的处理,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显示、数据分析、数据操作、图像处理、数据存储以及输入输出等。

首先,关于数据的采集和输入功能,对外部的原始数据进行采集,并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但是,在分析之前,系统将会到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从而将原始数据以系统内部格式的方式存在。

其次,在地理信息系统下,具有属性比你和图形编辑的数据编辑功能。关于图形编辑,主要承担校正误差、拓扑关系建立、图形编辑、变换和修饰以及图幅拼接等。在属性编辑功能下,该功能与数据库相对接,做好数据库管理工作,常用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指删减、增加和修改等。

第三,关于数据存储、管理方面的功能,主要是完成数据存储功能,将某些特定的数据进行存储,存储介质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能是外存储设备,也可能是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这要根据数据文件结构来分析。而在数据管理方面,主要借助逻辑数据进行关系的建立,并通过关系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管理。

第四,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下,可以实现对地理空间的查询与分析。其中,主要的功能有数据综合分析、数据查询检索以及操作运算等,从而在数据库、存储装置以及文件中得到要想的目标数据,可见其查询及检索的功能强大性。另外,借助GIS技术,可以实现对目标地理空间实现全面分析。

第五,与计算机系类似,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具有数据显示与输出的功能。通过显示器,可以将数据、结果以及中间的分析过程进行展示,其中,主要是分析过程的显示、图形数据的编辑。借助GIS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可以将结果进行远程传输,同时也可以通过打印机、绘图机以及计算机显示屏显示结果。

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在环境管理方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具体到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国家和各级环保部门需要在工作中遇到大量的数据和统计报表,从而获取准确的环境质量情况。如果单纯依靠人工手段,面临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势必会让人束手无策。而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正好可以实现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从而优化了各类环境资源的管理,尤其是生物资源、水资源、大气质量、社会经济等。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优化的同时,能够有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发展规划、环保统计等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2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中,将其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其技术应用,可以有效实现对土地利用情况、大气质量、地下水质、地表水质量、点、面源污染等数据的集成和管理,从而通过庞大而精确的数据对环境影响作出评价,成为辅助决策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工程项目的建设,通过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路径、影响情况及危害程度,为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

3在面源污染问题方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环境科学领域,面源污染问题一直是重大研究课题之一,是现实中对环境影响较为严重的污染类型,再加上其成因复杂,受影响范围广,因而难以有效分析和控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介入下,可以将地理资源与面源污染模型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河流的综合分析,并以图形的方式进行结果输出和显示,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分析下,对易受侵蚀区域进行标记,合理评价面源污染,并根据土地的利用情况实现合理分配,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4在水文环境管理方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下,环保工作中的水文、地形、土地利用等数据均可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并通过该技术所带有的特定程序,实现对水文环境问题的分析,从而有效促进水文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比如,在GIS技术下,将栅格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搭配上有限元分析法,可以实现对暴雨径流问题的分析,并以图形的方式显现出来,图形中对洪水泛滥区域以及高径流量区域进行特殊标记,并对洪水可能带来的灾害进行模拟,尤其是洪水灾害对地表物质和土地利用情况的影响,这样的分析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的选址以及建设中。与此同时,在GIS技术下,由水文数据、地质数据、降水量、含水层、土壤情况等组成的数据库,可以有效满足工程设计部门对于水文情况的查询、检索需求,为科学决策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结语:

在当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也不断完善,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的日渐成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这对于促进环境管理的集成化和高效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态,申元英.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流行病学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3,11:2005-2009.

[2]黄菊.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03:110-111.

[3]单礼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27:73+75.

[4]马超群.浅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5,22:219.

篇5

信息技术指的是现代教学工具、互联网、信息教学平台还有其他的教研工具,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需要坐在课堂中,通过教材展开对全宇宙的地理信息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当前的学生而言具有刻板性,同时对于想象力日益浅薄的高中学生而言,想象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地势特征、环境特征等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在遇到抽象的地理知识课堂教学时,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也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重要难题。因而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大势所趋同样是学科使然。

一、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信息化的特殊性

从上文中我们可知,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对于教学信息化的依赖性较强。一是因为地理这一学科是依赖于信息技术所构建起来的,在地理教材的编写中,不想语文、政治、历史等是根据传统文化再添加一些时代意义所编写出来的,而是通过对现实存在的地理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再根据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地理素质的需求所进行编写的,即高中地理是基于信息技术所展开的一门学科,因而信息技术从始至终贯穿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二是在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养成信息化的思维方式,如对于地球自转产生时差这一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站在信息化的角度,将这一知识点进行扩展学习,而不是单单对“地球自转产生时差”这几个字进行记诵。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具体应用

1.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最基础也最常见的应用方式,主要有互联网、投影仪等的使用。在地理教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了地理教学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如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对地中海气候进行课前预习,学生通过互联网对地中海这一地区的温度变化进行查阅,发现地中海沿岸地区在夏季的时候温度高,但是降水量不足,而在冬季时却降水充沛,当地常见的植物的橄榄。通过这一系列信息的收集和掌握,学生对地中海气候特征及当地的生活习性,经济发展情况有了初步掌握,对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2.GPS、GIS等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GPS、GIS是最常见的地位系统,能够对当前的全球的地理环境的变化进行系统的掌握。如台风的形成的学习中,某沿海高中地理教师通过对台风路径图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台风的成因,这一举动有效地拉近学生地理知识生活化的距离。另外GIS、GPS等技术不仅仅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资源参考,引起学生注意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理性的地理思考能力,即在地理学习中能够以GPS的视角来俯视地球运动,使教学活动动态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地理专业水平。

3.微信等社交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随着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发展,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也广泛的利用社交网站来展开信息共享、小组合作、集体讨论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通过微信来分享前一天的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并要求对第二天的课堂进行预习,这相当于一个导学案的载体作用。如,各大高中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微信群,教师每天在群里分享一些地理知识竞答题,并通过一些奖励形式让学生投入到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延续了地理教学课堂活动内容。

总之,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应用的全方面的,但同时也会存在一些漏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因而在未来需要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改善创新,保证信息技术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未来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创新运用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存在以下的问题,在未来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妥善的处理方式,正确引导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全面发展。

首先是缺少系统化的教学信息平台,即信息技术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应用是碎片化、零散化的,这不利于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在未来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地理资源共享平台,将所有的信息技术都归纳其中,保证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全面、系统的发展。

其次,是当前更多形式的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利用,一旦学生自控能力降低或是使用不当,很容易使信息技术成为阻碍地理课堂学习的最大对手,因而要求能够规范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即能够使地理教学课堂中所使用的信息技术仅先于地理学习。换言之,就是形成独属于地理学科的搜索app。

只有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使用的不足和缺陷,才能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达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利大于弊,教师、学生都通过信息技术获得更为浅显易懂的地理知识。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课程中,最基础的信息技术在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图等的制作和运用,使学生对地球运动、全球等大概念有了初步的掌握,其次是GPS、GIS技术的运用,通过GPS、GIS技术教师能够轻易对全球各地进行定位,展开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学生也能在脑海中形成类似于GPS定位系统运行规律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最后是对微信等社交技术的运用,微信加强了教师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使学生能够对地理课堂要学的、已学的知识进行复习或是提前预习。在未来,还可以构建地理教学平台,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王林.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2]牟琳.地理信息系统在高中地理合作学习中的实践与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12.

篇6

结合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媒体的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于教学中,以更丰富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突破了师生之间仅凭语言、概念、挂图传递信息的局限性,“媒传”较之于教师单纯的“口传”,其优越性不仅在于它的信息传递效率高、形象直观,激发兴趣,便于视听和接受。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使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寻求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谈谈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的整合应用。

1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西双版纳》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如望天树、绞杀植物、独木成林、亚洲象、绿孔雀、卷尾猴等,同时配上优美动听的葫芦丝,再播放一段傣族泼水节的视频。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些都有是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2 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地理学科是一门领域宽广、内容丰富、学科思维综合能力强的课程。课本中有许多重、难点,学生如果单靠老师讲解来接受这些知识,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课时,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那么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地球的公转运动,学生就能形象直观的看到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使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的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3 化静为动,形象直观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如在《中国降水》课件里,一边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同时配乐朗读:“夏季风,雨祖宗,五月在南岭,六月江淮中,七八向北去,入黄进辽松,九月回江南,十月去无踪。”这样,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

4 图、文、声并茂,生动逼真

篇7

自2000年课程改革以来,英国一直致力于提高14-19岁儿童的受教育水平,重视课程的改革。在2005年出台的《14-19岁教育发展战略》白皮书提出要重新审视长久以来课程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课程作业,以此来减轻课程评价的负担。同年英国课程和资格局(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简称QCA)对课程作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加强了对课程作业的控制。①2007年英国又出台了《儿童计划:创建更明亮的未来》,伴随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英国的中等教育普通证书)全国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调整,课程和资格局建议对大部分课程目前采用的课程作业这一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并逐渐引入了受控评价(controlled assessment)这一新评价模式。②

受控评价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方案的一种评价模式。③它要求学生个人或团体在教室中完成方案(project),只可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书籍、计算机和其他信息资源。从2009年开始,包括英语文学、地理和历史等九门科目都将启用受控评价。教师从任务设定(task setting)、任务执行(task taking)和任务评价(task marking)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每个维度教师的控制又可以分为有限控制(limited control)、中等控制(medium control)和高度控制(high control)三个类别,具体的界定与课程内容相联系。④

受控评价的提出

英国在2000年以后的调查研究表明16-19岁年龄阶段学生的表现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研究表明,一部分学生在16岁就已经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在取得GCSE资格证书前就辍学了。即使在升学的学生中,雇佣者和大学也表示部分学生缺少一些必须技能。⑤因此,回顾英国2个多世纪以来针对14-19岁年龄阶段的普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一直以来都是以提高大众受教育的程度,并不断提高中等教育的质量为目标的。

在中等教育阶段,英国的教育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评价(external assessment),主要是指考试;另一方面是内部评价(internal assessment),主要包括课程作业、平时考试和平时作业。根据GCSE国家标准规定,课程作业成绩在GCSE考试的各科总成绩中都应占到一定的比例,一般不低于20%。但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资源的手段越来越丰富。课程和资格局的一项研究表明部分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的过程中,利用网络盗取他人的成果或是从父母处获得帮助。有2/3的教师认为课程作业没有达到应有的效度和信度,无法达成最初设立课程作业的目标。⑥为此2005年英国政府出台了《14-19岁教育发展战略》白皮书,在巩固GCSE和A-Level证书考试制度部分,提出要对课程作业进行改革。随后又建议要加强对课程作业的控制,并提出引入新的评价手段。这一白皮书对英国中等教育的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后英国政府在白皮书指导下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并在2007年提出在大多数课程的评价中引入受控评价,取代一直以来的课程作业。2008年课程和资格局印发了GCSE受控评价标准(GCSE controlled assessment regulations),并将于2009年开始全面执行。⑦

受控评价与地理课程

地理课程的评价目标

在2007年12月课程和资格局新出台的GCSE地理学科标准(GCSE subject criteria for geography)中,提出从知识的理解(AO1),知识的运用,理解力、分析和评估能力(AO2)以及探究性技能(AO3)三个目标维度,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进行评价。[8]具体的评价目标见表1。

课程标准同时规定,每个维度的目标评价中都必须包括有实地考察,并且受控评价的成绩将占到总成绩的25%。在实地考察中,受控评价的技能主要有:

1.对地理问题和事件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

2.建立地理勘察技巧的适当的次序,包括询问技巧。

3.从多种不同资源中提炼并理解信息。

4.对收集、表现和质疑证据的方法进行评价,并对证据和结论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二)地理课程中的受控评价

在地理课程的评价中,为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教师将采用适当的控制程度在任务设置、执行和评价三个维度对其进行评价。

1.任务设定

在任务设定这一维度,采用的是高度控制:

(1)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个单一控制的评价部分/单元。这个受控评价的部分/单元可能不止一个任务。设定的任务都是从评价机构提供的任务库中进行选择的,其中的内容每年都会更新。

(2)允许地区选择带有地域性的任务。

2.任务执行

任务执行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数据收集,另一个是对发现的分析和评估。其中研究/数据收集维度采用的是有限控制,分为以下几个维度,其中真实性、反馈、协作三个维度由外部界定(externally defined),时间和资源根据内部差异界定(internally defined):

(1)真实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受限的条件下完成所有的工作。在评价中涉及研究方法的运用、使用其他来源的资料以及最终成果的准备,评价者都必须提供清楚的指导。

(2)反馈:教师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及记录方式,评价机构必须进行清晰的界定。

(3)时间:对任务的所用时间进行适当限制。若因特殊原因需要增加时间,则需要另行批准。

(4)协作:课程标准声明单独的任务学生也可与他人合作完成,但是每个人都必须提交独立的报告。

(5)资源:课程标准声明学生对资源使用权是由地区所拥有的资源所决定的。

对发现的分析和评估采用的是高度控制,也分为以下几个维度,各个维度均为外部界定:

(1)真实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正式的监督管理下完成所有的工作。在评价中涉及使用其他来源中的资料及为最终成果的准备,评价机构都必须提供清楚的指导。

(2)回馈:教师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及记录方式,评价者必须进行清晰的界定。

(3)时间:学生对发现进行分析和评价,其所需要的准备和交流的时间,评价机构要进行适当限制。若因特殊原因需要增加时间,则需要另行批准。

(4)协作: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

(5)资源(外部):评价机构必须为学生指定可用的资源,若有特殊原因需使用其他设备,则需得到批准。

3.任务评价

在任务评价这一维度,采用的是中等控制:

(1)教师依据评价机构提供的标准或评分计划对受控评价打分。

(2)评价机构必须与GCSE,GCE,GNVQ以及AEA的强制性标准保持一致。⑧

受控评价的特点与启示

(一)注重过程性评价,模式兼具开放性和封闭性

英国GCSE地理课程的评价是将平时成绩与最终的考试成绩相结合得出的。因此教师对于学生平时表现、校内测验和作业的评价也将占据重要的部分。受控评价将取代长期以来作为载体的课程作业,成为新的评价载体。受控评价也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生成性,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表现,避免了终结性考试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在探究活动中真实反应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在评价模式上,受控评价兼具有开放性和封闭性。首先,评价主体是各学校的任课教师,而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或评价机构的人员。评价机构只负责制定评价标准和进行事后的监督和复核。但是教师又受到课程标准的约束,必须在一定维度和水平上对学生进行限制。其次,评价的内容与形式上虽然采用了受控评价,对学生提交作业的场所、时间、使用设备和资源进行了限制,但最终的内容与表现形式都由学生决定。再次,由于评价的载体是学生的作业,伴随时空的变化,个体的差异,内容也会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所有的任务都基于评价机构每年更新的任务库,又存在一定的封闭性。评价模式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相结合,不仅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价值,也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

(二)增强效度与信度,评价客观性和多维度

课程作业有实验报告、论文、调查报告、试验设计和操作等多种形式,基本都允许学生在课后完成。虽然课程作业是基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学习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教师毕竟无法完全目睹课程作业完成的过程。伴随科技和网络的发达,学生借助父母帮助或者抄袭他人成果比例也越来越高。在受控评价中,由于限制了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场所、使用的资源和设备,教师能够直观地观察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执行任务时,学生可以进行团体合作,但最终必须提交个人的独立报告。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即能够参与团体的协作,也需要具备有个人能力。教师采用受控评价,能够有效地增加教育评价中的效度与信度。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不是仅对学生最终提交的报告进行评价,而是要从任务设定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关注,在任务行进的过程中保持关注,在任务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最终报告只是评价的一个部分。受控评价更加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多维度,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学业成果。

关注学生探究过程,评价理念人文化

关注学生自身,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境,这不仅是地理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在受控评价中得到了体现。英国地理课程的编写比较宽松,内容概括性强,仅列出了需要讲授的专题和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为学校和教师留有较大的空间和弹性。因此教师在课程上组织方式富于变化,选材多样,表现形式活泼,贴合学生差异以及学校和地域的不同。

在受控评价中,教师能够对任务设定、执行和评价提供支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并最终进行评价,要求教师始终对学生保持关注。受控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关注学生学习和技能发展的过程性。因此在受控评价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适当调节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或资源,以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选择中,学校和教师也可以选择带有地域性特征的任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评价理念的人文化。

应用与反思

伴随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国的基础课程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如何有效地考察和评价学生的能力历年来都是改革关注的要点。我国需要逐步改变一直以来终结性考试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英国则不断尝试增强学生的控制性。笔试与实验考试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实践操作中都还需要磨合。

受控评价在英国的推行并不是一帆风顺,2007年12月由课程和资格局组织了关于GCSE国家标准和学科标准(GCSE qualification and subject criteria)的调查,共有1 856人(包括学生、教师、评价机构、地方教育局等多个层面)参加了此次的调查。在对地理课程受控评价发表看法的67人中,有58.3%(28人)认为地理课程中受控评价与外部评价之间的比例不恰当。而在全部的科目中,有高达59.5%(599)人都认为这一比例存在问题。⑨专家学者中也有人质疑本已模块化的课程分割,加上受控评价的引入,也有可能造成学科内容的过分细碎,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学科概念。但是英国在教育评价方面所做出的尝试,无疑是值得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评价改革所借鉴的。

注释:

①DfES,14-19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5.

②⑤QCA, The Children’s Plan: Building brighter futures, 2007.

③NAA, Controlled assessment, 2008.

④QCA, GCSE qualification criteria-For first teaching from September 2009, 2008.

⑥QCA, A review of GCE and GCSE coursework arrangements, 2005.

篇8

Adjustable sodium concentration join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uremia hemodialysis patients. Application of hypotension

WuRiuhe1 ZhouShuyan1 ZhouSuling1 ZhouLei2【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ncentration of sodium adjustable join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hypotensio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Methods: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adjustable sodium concentration dialysis hypotension in 36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12 weeks. Finally, observe the effec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blood pressure drop during dialys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fore treatment (P

【Key words】sodium adjustabl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hemodialysis, hypotension

【中图分类号】R4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22-02

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1],部分透析中顽固性低血压常规措施难以纠正,加重心、脑等重要脏器低灌注,影响透析充分性。改善透析中低血压可提高透析疗效,延长内瘘使用时间,防止血管通路闭塞,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本课题研究了可调钠浓度与心理干预联合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9月本院血液透析患者中透析性顽固性低血压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4~70岁,透析龄1.5~6年,出现透析低血压平均(40±3.5)个月。其中IgA肾病9例,糖尿病肾病7例,高血压肾损害5例,多囊肾4例,痛风肾3例,其他7例,肾移植慢排1例,随机分为A和B(可调钠与心理干预联合应用组),每组18例,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使用机器、材料 使用费森B008透析机,采用F6透析器,透析液为河北紫薇山制药厂的碳酸氢盐透析液。

1.3 透析方法 均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血流量为200~260ml/min,透析液温度均为36.5~37.00C,透析时间为4~4.5小时,36例病人均避免在透析时进食。A组采用一般透析。透析液中钠离子浓度为138mmol/L,超滤率恒定。B组的透析液中钠离子浓度分为10个时段,从高到低呈斜线分配,一般设定最高值为150mmol/L,最低值为135mmol/L。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其心理干预包括: ①社会支持。我们争取家属的配合,劝导家属在患者面前不仅要保持良好的心境,还要经常安慰鼓励患者,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②沟通交流。透析中多与患者交谈,尊重和关心患者,给予热情耐心的开导,帮助他们解除顾虑,消除紧张的心理,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③激发患者的生活热情。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讲一些有启发性的事例,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④让患者了解血液透析。向患者讲解血液透析的目的、原理、全过程及其必要性和血液透析过程中严密的监护措施,减轻患者恐惧和抗拒的心理。不用其他药物,个别适量补充生理盐水或高渗葡萄糖。记录透析前、透析中2小时,透析结束前3次血压。

1.4 低血压判定标准:①血压突然下降,伴有症状;②收缩压下降大于40mmHg(1 mmHg=0.133kp),或舒张压下降大于20mmHg;③透析中平均动脉压较透前下降30 mm Hg或收缩压降至90 mm Hg以下,伴有头晕、乏力、出汗、视物模糊、肌肉痉挛、抽搐、恶心、呕吐等症状,经常规措施(吸氧,降低血流量,调整超滤量,提高透析液钠浓度,降低透析液温度及补充生理盐水或高渗葡萄糖)难以纠正。

1.5 疗效判断:显效:收缩压比治疗前升高超过20 mmHg ,无临床症状;有效:收缩压比治疗前升高超过10~20 mmHg,无临床症状;进步:收缩压比治疗前升高超过5~10 mmHg,但仍有头晕、出汗,需少量补充生理盐水或高渗葡萄糖;无效:收缩压比治疗前比较升高

1.6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透析中血压比较:两组的透析前、透析2小时血压无明显改变(P>0.05);透析结束前B组血压明显高于A组(P<0.05)。(表一)。

2.2 透析中出现低血压症状的频次比较 B组头晕、出汗、恶心、呕吐、心悸甚至晕厥等低血压症状的频次为17例次(4.18%),A组为97例次(26.11%),B组明显低于A组(P<0.05)。

2.3 透析前后血钠浓度比较A组和B组透析前后血钠浓度均无明显差异 (P>0.05)。

3 讨论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高达15% 一50%[3],最常见原因是超滤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4]。症状性低血压是血液透析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心律失常、意识丧失、心跳骤停甚至死亡,临床上观察大多见①血容量过度下降;②血管张力下降;③透析中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5]。血容量过度下降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它是引起透析中低血压的首要诱发因素。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由于身体出现许多不适的感觉,工作能力、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单位增添了许多生活上和经济上的负担,因此出现焦虑、恐惧、自责、抗拒等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穿刺等侵袭性操作会令病人有疼痛的感觉,严重的疼痛可加重病人的病情,增加其对疼痛的敏感性[6]。并且,血液透析中可出现以下常见并发症:低血压、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头痛、胸痛和背痛、皮肤瘙痒、发热寒颤。因此,血液透析实施心理干预是很有必要的。尿毒症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时,通过倾听与交谈,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及进行心理评估,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心理状况实施不同的心理干预,加以护士耐心细致的讲解,大大减轻了患者对疾病的焦虑、恐惧心理和对家庭、单位的负罪感及对治疗和护理的抗拒心理,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可调钠透析是指透析液中钠浓度从透析开始时到透析结束时呈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或高低反复变化,而透析后血钠浓度恢复正常的透析方法。我们采用的可调钠透析方法是线性递减可变钠模式。血液透析中应用钠曲线模型旨在找到一个适合患者的血浆钠浓度,从而达到对脱水的最大耐受程度,高钠透析时,透析液钠离子向血液弥散,使血清钠离子浓度增高,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有利于细胞内及组织间的水分向血管移动,保持血浆容量,有利于超滤脱水,透析液开始钠离子浓度最高,为150 mmol/L,每2个时段透析液钠离子浓度下调3mmol/L,这样,透析结束前48分钟至下机时的透析液钠离子浓度最低,为135 mmol/L,使透析后血钠浓度正常,不会引起体内钠潴留,减少透析后的相关并发症,对于高度浮肿的病人应用此方法更为优越。有研究表明可调钠与标准钠透析时透析液钠总量相等,从患者体内清除钠量相同,表明可调钠透析不增加患者钠负荷,不增加患者透析间期体重[7]。

本课题研究表明,可调钠浓度联合心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治疗观察,为透析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临床可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Perazella MA.Pharmacologic options available to treat symptomatic 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Am J kidney Dis,2001,38(4 suppl 4):26_36

[2] 徐树人,励益,卢明.盐酸米多君治疗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疗效观察.中国血液净化,2004,9(3):490

[3] 王梅主译.牛津临床透析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5

[4] 蔡砺,左力.血液透析中的低血压及防治.中国血液净化,2008,(1):3~5

[5] 王海燕,主编.肾脏病临床概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499

[6] 宫振翠,刘春红.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对策[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2):190

篇9

《新课程标准》中阐述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突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倡导合理利用网络提供的地理信息资源,优化地理课堂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和信息修养。

1 地理课程改革要切合新课标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纳入“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师生双方可以更轻松、更自由地互动,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了寻求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试图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等结合起来,以探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贯彻启发式设计,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能力的多媒体组合新型教学模式,以促进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适合地理学科信息容量大、知识开放性高的特点,对于解决地理学科跨时空知识的教学难点非常有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幅度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是多媒体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加强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交流是进一步发展、普及地理多媒体教学的重要途径。

2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逐渐发展了起来。此教学设计理论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也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与促进者。非线性教学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智能化软件等技术为基础的,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构建出非线性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地理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其教学内容十分宽泛,既涉及到复杂的自然现象,又包含着纷繁的人文现象,特别是许多地理事物存在于遥远的地方和广阔的空间,发生于久远的年代和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地理对象的这种复杂性、抽象性、宽泛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人们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一一直接进行观察。

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伊始,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视探究活动,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这也是地理课程的优势和特色。

3 教学实际中应用信息技术要科学、合理。

例如地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地图、熟悉地图、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与文字的转换。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以文释图,用文字来说明地理问题,理解地图的语言;以图释图,用另一张图来反映这一张图;以图释文,用文字转换成图,使语言通过图来表达出来;补全图像,根据地理图像提供原因或结论,但又不全面,需要加以补充完善,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

3.1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以文释图一般分三个层次,一是能够结合信息技术提供的图像和图表叙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是能够根据图像和图表进行分析,得出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三是能够把图像中有联系的事物,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区域地理学习中要求学生“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等都是要求学生会从地图中获取一个区域的更深入的信息,即能够读懂地图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做到图文并茂。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内容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去观察,并动脑去研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传统的讲授法获得的知识要深刻得多。

篇10

信息技术辅助教育以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促进了地理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地理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充分挖掘教材合适的教学内容,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是每位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作用.而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解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教师要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使我明显认识到:现代教学就是以创新为主。现行的地理教材突现出两大特点:叙述性文字少了,图片性内容多了,教师主讲性内容少了,学生活动内容多了。这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难题、新挑战。面对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难题,如果恰当地运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把知识的讲解和活动内容串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层和创设情景相互交融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优化教学过程,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引发积极探究问题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对此,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充分运用现代媒体营造优质的课堂资源

对于地理教材特点,运用媒体技术,把每节课的内容,恰当的整编成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资源,使知识体系与知识情景,在课堂活动中体现出来,让学生在领略知识情景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路的拓展,变信息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从而大大拓宽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假如我在讲中国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时,在课件制作上关键是把民族、山脉、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等主要的知识点,利用热链接把相关的动画和图片都融合在了一起。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所选择的学习主要内容。这样在网络上教学的教师与学生都成了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当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教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网络在此时就成了研究式学习的有利支持。在制作课件时,尽可能采用易于操作的计算机软件设计课件。教学课件要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

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学科间的地理教育体系

网络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学科间的地理教育体系是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绝妙之处。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从整个地球大环境方面去把握好每一节课所要设计讲的内容,要充分拓宽一节课的知识面,可以一改以往因教师主讲黑板板书而造成的知识展示面狭窄的情况,通过媒体课件,包容丰富的知识资源,广泛的向学生展示知识层次,以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其次,教会学生网上查询知识信息技能,让学生通过查询,捋清每节课知识层次,掌握知识要点,丰富课堂活动内容,从而,达到拓展学生知识层面的目的。

三、在愉快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是视听合一、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特别是地理教材中,往往会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或奇、险、幽、深的美丽图片,如果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美妙的音乐、妙趣益智的游戏,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这常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地理教材中,都有配套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光盘,如果很好地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再把要学习的知识设计成填空、判断、选择、连线及游戏等不同形式,采用激励和游戏的方法进行演示和传授。使学生能在“玩”的过程中得到理论知识与技能。学生面对有趣的练习,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有时还有悦耳的音乐或精美的图片给予奖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更加饱满。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能突破沿袭多年的“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同时担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及组织者的角色,不断尝试、坚持创新,就能把丰富的地理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协作学习,从而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和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给地理课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其独特的教学优势,有待于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和发挥。

参考文献:

篇11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2.1教师专业素养迫切需要提高

目前状况是一些院校现有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是从相关学科转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又走入学校,并没有机会从事实际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经验[3]。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又很迅速,这使得一些教师很难胜任所承担的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2.2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脱节

由于软件的更新速度飞快,相应的实验教材很难跟上。据此有些人提出了要大胆尝试采用电子教材,某些部门或是软件出品单位不要只是将精力放在软件使用帮助上,也应当随之出品入门级或更高档次的电子实验教材,弥补实验教材陈旧落后更新慢的问题。理论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非常明显,与各人才培养层次与方向脱节,没有针对各个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统一化、系统化的教材的建设[4]。

2.3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

各高校开办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时,主要是依托已有相关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无论是学科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皆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脱节[5]。大多是根据本校的师资和学生的素质来设置相应的课程。还有因师资不足,涉及地理信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不能开设,学生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二次开发与应用的能力上得不到锻炼,在工作中暴露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差的缺陷,直接影响到该学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声誉[6]。

2.4专业目录名称与本学科内涵不相适应

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分层次的培养来看,名称上存在不相称,一些专家建议,对于理科院校或从地理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完全可以称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但对于工科院校或从测绘等方向发展起来的,可以改称为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笔者认为经过多年的磨合共融发展,也可能在将来二者会统一于新的名称。

2.5资金投放不足

目前,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样受到发展速度与投入增量不同步的影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且不配套。特别是在一般本科类院校,在追求规模发展过程中,因资金不足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对教学仪器设备与运行保障经费采取紧缩政策[7]。

2.6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培养评价体系

对于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没有相应评价体系。尤其针对一般本院校来说,不论是以测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还是以地理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都没有真正融入到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圈子里。要真正服务社会,不应靠少数顶级院校的科学进展,更多是发挥好全国各地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育资源,让地理信息科学的大众化教育与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落到实处,从而彰显地理视角。

3建议与发展策略

3.1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应遵循应用科学的教育理念

这个专业无论是从测绘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还是从以地理学空间分析应用为主的理科发展起来的,大家都会认为本专业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从现在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就业情况来分析,本科阶段是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的重要时期,研究生阶段可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大学本科阶段要遵循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追寻市场,更不能成为步入社会的培训场所。大学本科教育是思想和认知善恶发育成型的阶段,让学生有能力去追求知识与真理,这是大学本科的教学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3.2培养空间思维的教学模式不能变

空间思维能力不只是让人知道东西南北,更多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空间维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地理信息科学的普及也是对全民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ESRI在美国会对小孩子进行免费的地理知识讲解,使他们从小就能接触到地理空间的概念,启发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3人才培养上要在权威机构中划分出层次

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来看,地理信息科学学位教育应强化技能培训,这部分人才培养就落在一些以测绘为基础的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培养上,突出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另一类别是以地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院校专业上应突出地学方面的应用。总之地理信息科学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有能够创新思路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扎实知识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共同推动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3.4通过任教资格考试、技术水平认证来规范地理信息从业人员的水平

篇12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2.1教师专业素养迫切需要提高

目前状况是一些院校现有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是从相关学科转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又走入学校,并没有机会从事实际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经验[3]。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又很迅速,这使得一些教师很难胜任所承担的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2.2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脱节

由于软件的更新速度飞快,相应的实验教材很难跟上。据此有些人提出了要大胆尝试采用电子教材,某些部门或是软件出品单位不要只是将精力放在软件使用帮助上,也应当随之出品入门级或更高档次的电子实验教材,弥补实验教材陈旧落后更新慢的问题。理论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非常明显,与各人才培养层次与方向脱节,没有针对各个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统一化、系统化的教材的建设[4]。

2.3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

各高校开办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时,主要是依托已有相关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无论是学科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皆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脱节[5]。大多是根据本校的师资和学生的素质来设置相应的课程。还有因师资不足,涉及地理信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不能开设,学生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二次开发与应用的能力上得不到锻炼,在工作中暴露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差的缺陷,直接影响到该学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声誉[6]。

2.4专业目录名称与本学科内涵不相适应

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分层次的培养来看,名称上存在不相称,一些专家建议,对于理科院校或从地理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完全可以称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但对于工科院校或从测绘等方向发展起来的,可以改称为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笔者认为经过多年的磨合共融发展,也可能在将来二者会统一于新的名称。

2.5资金投放不足

目前,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样受到发展速度与投入增量不同步的影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且不配套。特别是在一般本科类院校,在追求规模发展过程中,因资金不足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对教学仪器设备与运行保障经费采取紧缩政策[7]。

2.6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培养评价体系

对于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没有相应评价体系。尤其针对一般本院校来说,不论是以测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还是以地理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都没有真正融入到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圈子里。要真正服务社会,不应靠少数顶级院校的科学进展,更多是发挥好全国各地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育资源,让地理信息科学的大众化教育与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落到实处,从而彰显地理视角。

3建议与发展策略

3.1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应遵循应用科学的教育理念

这个专业无论是从测绘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还是从以地理学空间分析应用为主的理科发展起来的,大家都会认为本专业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从现在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就业情况来分析,本科阶段是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的重要时期,研究生阶段可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大学本科阶段要遵循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追寻市场,更不能成为步入社会的培训场所。大学本科教育是思想和认知善恶发育成型的阶段,让学生有能力去追求知识与真理,这是大学本科的教学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3.2培养空间思维的教学模式不能变

空间思维能力不只是让人知道东西南北,更多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空间维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地理信息科学的普及也是对全民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ESRI在美国会对小孩子进行免费的地理知识讲解,使他们从小就能接触到地理空间的概念,启发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3人才培养上要在权威机构中划分出层次

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来看,地理信息科学学位教育应强化技能培训,这部分人才培养就落在一些以测绘为基础的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培养上,突出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另一类别是以地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院校专业上应突出地学方面的应用。总之地理信息科学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有能够创新思路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扎实知识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共同推动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3.4通过任教资格考试、技术水平认证来规范地理信息从业人员的水平

国家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管理地理信息产业。规定必须要有相当水平的从业人员才能承接各种项目。原因就是地理信息产业的相关行业关系人类社会正常发展,如果政策法规跟不上,那么将会一片混乱。3.5为一线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工作者申请教学或科研项目建立一种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政府层面上建立一种运行模式,保障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工作者真正地申请到地理信息科学项目,如教育部科技司、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等等或是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等各级协会都可以组织建立保障机制并实施这种运行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