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范文

时间:2024-03-20 08:57: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篇1

【重点剖析】

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方法点拨:判断一些现象或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关键是看其是否以自然变异为诱因,是否有人、财等承灾体。

2.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与表现形式

强调:一定灾害强度下,防灾抗灾能力强,有利于减少灾害损失。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单位面积的经济密度大,灾害损失的绝对数量也大,但这些地区生产自救能力强,灾后恢复较快,灾害损失的相对数量小。而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且防灾抗灾能力弱的地区易受灾,受灾后经济损失绝对数量小、相对数量大,缺乏自救和快速恢复的能力。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

1.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影响

自然

灾害

类型分布成因影响典型灾害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广阔的温暖洋面(热带、副热带);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大气层狂风、暴雨、风暴潮干旱:渐发性,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区

寒潮: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地质灾害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岩层断裂或错位,地球内部能量的急剧释放建筑物遭破坏、交通线路中断、人员伤亡等滑坡和泥石流:山区,危害极大水文灾害洪涝中低纬度,河流中下游地区强降水形成洪水,排水不畅,积水形成涝渍淹没农田、村庄、道路等热带风暴潮:由台风引起,来势猛、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增势相对平缓生物灾害病害农作物分布区、森林分布区与作物所处环境有关农作物、树木染病枯死虫灾(松材线虫最具危险性)、鼠灾(重灾区是农田、牧场及森林区)(1)台风、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及以上的称为台风,印度洋、大西洋及太平洋东岸的称为飓风。

(2)自然灾害并非百害而无一利,要注意其“功效”。洪水泛滥能带来肥沃的土壤;台风能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方多地热能和温泉;火山灰富含矿物质,能形成肥沃的土壤等。

2.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灾害带主要的自然灾害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水旱、风暴潮、台风、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三、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比较

台风干旱寒潮时间夏秋季节华北地区春旱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7~8月冬半年,春秋季节危害大分布东南沿海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除青藏、滇南以外的广大地区成因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灾害

特点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生命财产带来危害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强降温、大风、雪灾,影响范围大,使农作物受冻害防御

措施加强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营造防护林,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旱作农业加强预报,作好防寒准备2.我国主要地质灾害比较

泥石流(滑坡)地震火山分布

规律山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覆盖率低、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迅速汇集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大西洋洋底典型

地区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西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也会出现①东部沿海地区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②、云南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山西大同附近――死火山群;长白山、白头山、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休眠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七星山――活火山3.我国的生物灾害比较

生物

灾害虫害鼠害病害类型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蝗虫、黏虫、水稻螟虫、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原因①有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①气候变化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降低

②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危害导致农作物减产、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其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防御

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4.我国的水文灾害比较

(1)我国的洪涝灾害比较。

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暴雨

洪水主要是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并自南向北推移融雪

洪水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冰凌

洪水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主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学法指导:洪水的形成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关。当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时,就容易形成洪水;反之则不会形成洪水。流域的汇水速度与流域的地面坡度、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率等有关;河道排水速度与河谷弯曲程度、通畅程度、纵向坡度等因素有关。

(2)我国的风暴潮比较。

类型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主要危害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东南沿海,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增水过程相对平缓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5.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1)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二是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沿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

(2)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3)多山的地貌。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受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常导致我国频繁发生旱涝灾害。

6.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强调:西南地区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这里气候和地形的特点,就形成了多种地质灾害群发的特点。

7.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强调:我国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虽然人类难以改变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从减少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降低生态环境脆弱性等方面减轻灾情。人类的合理活动,如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都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洪水灾害的威胁。

8.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强调:华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夏季风强弱不定,从而使得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都很大,因此,旱涝灾害频发。再加上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地势平坦,冬春季节强劲的冬季风也带来了多种灾害。所以,该地区的灾害主要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强化训练】

1.2012年1月底,亚欧大陆遭遇了寒冷天气袭击。下图为有关此新闻报道的图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本次极寒天气可能给遇灾国家或地区带来的危害,以及政府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省区农业虫害发生地和≥10℃积温等值线分布图。

材料二材料一图所示省区是我国农作物病虫害较严重的地区,小麦吸浆虫和稻瘟病是该省重要病害之一,其中长期连阴雨、长期灌深水是稻瘟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描述该省农业虫害的主要分布特点。

(2)说出该省南部主要的农业病虫害类型,并说明该病虫害发生的气象原因。

3.读长江中下游地区2011年春夏季节降水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

说明:图中“平均值”为1971~2011年该季节降水量平均值。

(1)结合图示,分析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曾发生过哪些自然灾害。

(2)在长江中下游的山地丘陵地区,上题所指自然灾害会带来哪些次生灾害?

4.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读各类自然灾害对农业损失面积比例图,回答问题。

(1)从各类自然灾害对农业损失面积比例图上可以看出:危害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和。形成这两种灾害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请从防灾减灾方面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5.下图为我国三类地区的划分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出“一类地区”多发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产生的自然原因。

(2)总结我国“三类地区”的区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其经济损失相对较小的原因。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约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除贵州、浙江两省外,其他各省级行政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的强震,但是各省(市、区)之间地震灾害发生的情况仍有很大的差异。上图显示了我国各省(市、区)地震灾害风险程度的差异。

(1)说出我国地震灾害风险等级的区域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

(2)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以“缩小”地震灾情?

7.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泥石流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泥石流成因的地域差异。

区域成因类型特点青藏高原东

南部山地冰川泥石流规模巨大,频繁而猛烈川滇山地降雨泥石流较频繁,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黄土高原暴雨激发的泥石流频率、规模、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华北和东北

山地暴雨引发的泥石流频率低,但规模大且来势凶猛(1)分析黄土高原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2)我国泥石流多发于哪一季节?其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危害:危害人体健康,造成人员死亡;破坏电力设施;阻断交通;造成能源供应紧张;农业生产遭受低温冻害等。措施: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寒潮预警信息;完善救援机制,备足救援物资;加强防灾减灾宣传等。

2.(1)集中分布于4800~5200(≥10℃积温)等值线之间;中东部多,北部、西部少。

(2)类型:稻瘟病。原因:稻瘟病发生时气候温暖,阴雨连绵,光照不足。(答出两点即可)

3.(1)春季降水大幅减少,导致该地区出现严重干旱灾害;夏季降水大幅增加,导致该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灾害。

(2)春季干旱易引发火灾(虫灾)。夏季暴雨易引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夏季暴雨冲刷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

4.(1)干旱洪涝原因:我国主要是季风气候,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容易引起旱涝灾害。

(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大农业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开发抗灾能力强的新品种。

5.(1)地震: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滑坡和泥石流:山区面积广大,地表起伏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地壳运动活跃,地表物质破碎。(西北干旱:距海遥远,高山阻挡,天然降水少)

(2)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原因: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人口多,经济总量高,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抗灾能力强,灾害对该地区危害程度较低,所以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对较小。

6.(1)分布特点:我国地震灾害风险等级的地区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区地震灾害风险大于东部地区。主要原因:我国西部地区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而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抗灾能力强。

篇2

我县总人口45.27万人,农业人口39.98万人,耕地116.37万亩,水田3.27万亩,水浇地0.27万亩,水平梯地45.57万亩,80%以上属中低产田,人均耕地1.6亩。目前,全县未通过上级验收的贫困村尚有119个,贫困人口8.15万人。这些贫困村大多位于边远山区,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条件差,文化落后,精神生活贫乏。贫困村致贫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我县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区和秦岭山系的边远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由于这些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讯、上学、就医等设施改善投资大、成本高、难度大,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发展边缘化。致使这些地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观念保守、与外界交往沟通难,谋生发展能力低,脱贫致富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据对关口镇干沟村的调查:该村有68户230人,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虽有耕地400余亩,10亩以上联片耕地几乎没有,大部分是几分或是几亩分散在一沟两岸的山坡上;虽然修通了简易公路,但是公路沿沟而上,到了夏季洪水冲刷便没有公路,农用物资还是靠肩挑背驮;九十年代,农户集资拉通了两相照明电,由于线路老化,年久失修,线路损耗大,到了晚上仍然是“头上电灯,桌上油灯”。

篇3

2021台风受灾个人补助申请书范文尊敬的市残联领导:

我叫刘兵,居住福鼎市沙埕镇和平海滨南路9号。由于“_”台风的影响和连日来下着暴雨,造成我家住宅多处倒塌,受灾较为严重,为此,特向贵单位申请,请求给予我家一些受灾困难补助,用于后续安置,善后处理及进一步防灾之用。

特此申请。

此致

敬礼!

申请人:申请书模板

__年__月__日

九大自然灾害有哪些大家都知道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有严重的影响,可是也想知道如何去预防自然灾害。想要去预防,那么就要先知道九大自然灾害分别是什么,在这里先给大家说一下,九大自然灾害指的是地震,泥石流,滑坡,洪水,海啸,台风,龙卷风,雷击和暴雪等。

首先来说一下地震,地震其实预防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现在的电视,手机等传播信息,因为现在通过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可以通过科技手段监测到地震带几十秒之前来领遇到地震时候大家千万不要慌张,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躲下来等待救援。

再来说一下滑坡,其实滑坡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多在山区,我们要尽量避免在下雨天,到斜坡掩体岩土体附近,尤其是下暴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洪水的话大家首先要注意看天气预报,其次天气不好的话尽量不要去河边玩耍。如果已经深陷洪水当中,一定要抱住漂浮的大型物体,比如大树等等。

一般来说,海啸都是由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所引起来的,海啸发生的时候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波浪,然后对沿海的城市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台风登陆的话我们也要注意,少出门尽量在家里避免出去被大风吹走。

龙卷风一般发生在海上,如果深陷龙卷风当中真的只能是自求多福了,雷击的话其实就是说下雨天的时候尽量少在大树下面或者金属物体下面,不要在下雨天打电话,尽量躲在家里面就可以避免雷击。

暴雪这种情况其实一般来说天气预报都可以预报到,就是大家在平常的时候可以多关注一下本地的天气,尤其是阴雨天、雨雪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一下天气再出门,这样就会减少自己遇到暴雪暴雨的几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这种自然灾害的预测也越来越全面,这样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我们的损失。

遇到自然灾害时怎么应对一、地震逃生,把握黄金12秒

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因此,如何迅速找到安全躲避的地方成为关键。如果发生地震时身处室内,寻找跨度小的地方十分重要,如衣柜墙脚旁、桌子下等。

如果当时在室外,则要跑向没有电线杆和大树的空旷地区,避开高大建筑物、高耸危险物、危险场所等。

二、遇上火灾,三步走科学逃生

一旦发生火灾,记住以下三步:

篇4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8208处冰川,1923个湖泊,25万多条河流。其淡水资源多为高山冰川、湖水和深层地下水,多条大型跨境河流均发源于境内。吉尔吉斯斯坦山地面积占优势,冰川是吉尔吉斯斯坦天然财富之一, 它们既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重要河流的源头,也确保了干旱年份大部分河流有充沛的水流。但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吉尔吉斯斯坦冰川出现退化趋势。冰川储量变化将来可能会导致中亚社会、经济及生态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吉尔吉斯斯坦冰川的完好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尔吉斯冰川资源概述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地处中亚中心,国土面积的93%为山地,全国94.2%的国土在海拔1000米以上,40.8% 在海拔3000米或3000米以上,全国平均海拔高度为2750米,素有“山地之国”之称。吉尔吉斯斯坦山地众多, 山脉纵横,冰冻层发育良好, 水资源十分丰富。

大量冰川是吉尔吉斯斯坦独特的自然资源之一。吉尔吉斯斯坦8208条大小不同冰川的总面积为81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占独联体全部冰川的37%。吉尔吉斯斯坦冰川面积比高加索和阿尔卑斯山地及其他高山冰川面积都大得多。[1] 冰川储存的淡水估计为6500亿立方米,是吉尔吉斯全部河流资源的13倍。冰川在阿姆河流域、锡尔河流域、楚河塔拉斯河及阿萨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伊塞克湖流域等5大流域均有分布,且有融水径流产生。[2] 吉尔吉斯的另一个自然资源是多年冻土,其面积为75450平方公里,占吉尔吉斯斯坦土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吉尔吉斯斯坦海拔3100米的永久冻土层厚度达到50米,海拔4000 米的厚度超过200米。

二、吉尔吉斯斯坦冰川面临的危机

众所周知,高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特性决定其易受人类活动影响,并大大降低了该地区的同化能力。

1.山区旅游。冰川正面临人类因素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蓬勃发展的山区旅游。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脉、美洲的安第斯山是国际旅游区,从这些旅游区可预测到吉尔吉斯的山区旅游前景,终年积雪区将成为探险旅游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资源。外部影响使终年积雪区脆弱性增加,保护这些地区免遭游客不合理活动影响具有现实意义。[3]

2.全球气候变化。1906至2007年仅一个世纪地表温度平均增加了0.84?C,这导致了包括北极冰融化及海平面变化的大规模生态后果。全球气候变化也威胁着中亚的长期生态稳定,全球变暖正使冰川以令人震惊的速度融化。

2000年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咸海沿岸地区、吉尔吉斯山脉的山前地带和塔拉斯河谷地带的气温有明显上升,气候变暖使冰川有崩溃危险。全球生态基金会研究指出,冰川正在稳定消融,且消融强度在不断增加;并预测,至2025年吉尔吉斯的冰川面积将平均减少30%-40%,导致水量减少25-35 %。М.К. Кошоев也指出吉尔吉斯冰川正在减少。[4] 伊塞克湖盆地1981年至1995年被调查的22个冰川中的7个冰川已后退90米以上,6个冰川减少了60-89米,9个冰川减少了25-59米。[5] 在海拔4000-4200米的个别冰川甚至完全消失。目前,天山冰川每年后退7.5 C 13.1 米,冰川减少严重影响到河流水情。根据近期调查,冰川储量已降至4947亿立方米。[6] 冰川面积急剧缩减,冰川融水量将减小,年径流量也终将随之减少,这种现象最初主要发生在集水区冰川发育不显著的河流上,以后将逐步扩大到冰川融水量较大的河流。[7]

气候变化将对中亚水资源产生长远而持久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加的水需求进一步加剧了中亚地区水资源的紧张局势。吉尔吉斯斯坦水资源的前景不容乐观,这对未来中亚水资源安全乃至地区安全将是严峻挑战。

3.咸海危机。在所有可能性中,除气候变化之外,研究吉尔吉斯斯坦冰川必须密切关注中亚地区生态不稳定的主要区域 ― 咸海灾难。

咸海是阿姆河和锡尔河的终端湖。自1960年以来,由于长期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以水为主导因素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入湖水量锐减,湖面急剧萎缩,干枯的湖底形成大面积盐土沙漠,含有多种化合物的盐尘风沙吞食着周围大片耕地和牧场,污染着空气和水源。[8]

咸海沿岸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退化,盐碱化和沙漠化面积扩大,沙尘暴频发,最后引起中亚区域水土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约76%的吉尔吉斯斯坦领土属于咸海流域补给区。据各种估算,每年大气环流从面积为3.3万平方公里的咸海海底带出7500万至1亿吨的粉尘、盐、化学品和其他微小颗粒。咸海的灰尘和盐颗粒甚至在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冰川上都有所发现。如咸海进一步干涸、海底面积进一步增加,吉尔吉斯斯坦冰川被咸海海底的灰尘、盐及其他微粒污染的程度会加重,冰川消融会加速。

三、冰川危机带来的生态灾难

人类活动引起了气候变化,气候异常变得更加持续。自五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世界上最具破坏性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已超过14倍,而全球生产总值只增长了3倍。2000-2010年年平均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比90年代多51.5%,而同期全球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只有5-6%。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加速增长趋势,这一趋势预测在未来还会继续。联合国估计,至2050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害可能超过21世纪初的8倍,其数量可能会上升3倍。破坏性自然灾害的规模越来越大,对经济和社会生产基础设施的影响速度也越来越快。而目前条件下,全球自然灾害数量急剧增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山区,如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等国。

吉尔吉斯共和国是国际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个世界自然风险的动态发展趋势也是吉尔吉斯斯坦的固有趋势。这些趋势中最突出的是破坏性自然灾害数量增加并造成经济损失,而且破坏性自然灾害数量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见下表)。

世界上重大自然灾害的动态经济损失

(十亿美元,以2003年固定价格计算)

指标 1950C1959 1960C1969 1970C1979 1980C1989 1990C1999 90年代/60年代

数量 20 27 47 63 91 3,4

经济损失 42,1 75,5 138,4 213,9 670,4 8,9

保险损失 C 6,2 13,1 27,4 126,0 20,3

资料来源:Topics Geo 2003, Munich Re, 2003, p. 14

随着全球变暖和冰川区域污染增强,冰川、雪、甚至永久冻土层会急剧融化,这将诱发山区系统质量生态、自然地理的连锁反应,造成自然灾害现象在整个吉尔吉斯斯坦的扩大。在吉尔吉斯斯坦,据专家意见,地震、泥石流和洪水、霜冻和倒春寒、雪崩、山体滑坡在最常见的造成损失的20种自然灾害中尤为危险。近年来这些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幅度明显增加,且损失巨大,需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和恢复。

对吉尔吉斯本身来说,冰川退化问题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冰川是吉尔吉斯河流的主要发源地,其损耗会引起水电、农业灌溉、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及邻国的巨大经济损失。其次,冰川区的退化会导致地形、景观及其他重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对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前景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娱乐旅游资源的恶化、传统山地景观视觉优势的改变会对旅游业,特别是山区旅游造成“伤害”。现今与山区环境有关的不利自然因素使旅游潜力减少了20%-30%。[9] 第三,因冰川和永久冻土带融化,所有高山地区将发生自然地理演变,这将导致地区生态系统大规模不可逆转的变化,导致数百年建立的自然联系和现象遭到破坏。第四,因永久冻土带发生质变,吉尔吉斯所有高山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数量和频率将会增加。这些将大大降低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潜能,增加社会和工业基础设施的外部威胁。[10]

结语

吉尔吉斯斯坦,作为冰川大基地,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其冰川正在退化。冰川退化会导致中亚水资源更加短缺,会引起新的地区威胁和风险。冰川退化也使中亚水量出现异常变化。2010年夏很多地区的持续高温和干旱使俄罗斯和哈萨克总统在最高级别的政治会见中讨论了“河流改道”项目的恢复问题。冰川储量将来可能会导致全中亚社会、经济和生态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对吉尔吉斯斯坦高山冰川须持谨慎态度。

参考文献

[1]Атышов К. Водные ресурсы Кыргызстана и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их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 Окружающая среда и здоровье[M]. Бишкек, 1999.

[2]李湘权,邓铭江,龙爱华等.吉尔吉斯斯坦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地球科学进展,2010 (12).

[3] Доолоталиев С. Экономика природопользова?ния Кыргызстана[M]. Бишкек, 1998.

[4] Кошоев М.К. Опасные природные явления Кыргызстана[M]. Бишкек: Илим, 1996.

[5] Усубалиев Р.А. Деградация ледников Иссык-Кульской котловины // Окружающая среда и здоровье[M]. Бишкек, 1999.

[6]Kузьмиченок В. А. Математико-карт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е возможных изменений водных ресурсов и оледенения при изменении климата[J]. Вести, КРСУ, 2003.

[7]同[2]

[8]邓铭江,龙爱华.咸海流域水文资源演变与咸海生态危机出路分析[J].冰川冻土, 2011 (06) .

[9] Низамиев А. Г. Туризм Кыргызстана: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M]. Ош, 2005.

[10] Турдиев Т.И. Эколог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Кыргыз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M]. Ош, 2009.

Mountain Glaciers in Kyrgyzstan under Ecological Crisis

KUANG Yuxia,

篇5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遭遇冰雹、暴雨、台风、泥石流、龙卷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侵袭,给人民群众造成一定程度的财产损失,其中,除了常见的车辆受损之外,居所被淹、被砸(冰雹),乃至倒塌等极端情形也不少见,如江苏省前期因连日暴雨导致洪涝袭击,截至7月5日就有292户670间房屋倒塌,499户1014间房屋严重损坏,2690户6200间房屋一般损坏。

面对灾情,各地保险公司即刻施以援手,车险理赔当然不在话下。那么,对于因灾受损的房屋,险企管不管?答案是,只要投保过房屋保险,就能获赔。譬如6月6日,安徽省徽州区富溪乡遭遇冰雹袭击,近400户居民房屋上的青瓦被打坏,由于徽州区早在2014年就开始试点山区库区农房保险,相关险企马上着手核灾理赔,帮助群众减少了损失。又如6月底以来,安徽省贵池地区连续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导致2100多间房屋受损。承保山区库区农房保险的险企也开展了查勘定损工作,及时将赔款发放到位。

以此类推,近日因台风“尼伯特”施虐,而招致暴雨、内涝灾情的福建等地,遭遇房屋被淹甚至倒塌等情况的居民,如果投保过房屋保险,同样能获得险企理赔。

区分概念

对很多人来说,相比寿险、意外险、重疾险等较为普及的险种,“房屋保险”不算耳熟能详。此番随着各地媒体报道险企救灾,这个词频频“走上前台”,开始为更多人知晓。

上述为安徽省徽州地区、贵池地区受灾群众提供居所保障的农房保险,即属此范畴。实际上,除了容易遭遇自然灾害侵袭的农村群众,城市居民也可借此险种为居家住所配备必要的保障。其一般由屋主或住户投保,主要保障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房屋损失。

如某险企旗下的“房屋保险”条款规定:“保险标的由于下列原因造成的损失,本公司负保险赔偿责任:火灾、爆炸。暴风、暴雨、雷击、冰雹、洪水、泥石流、地面突然塌陷、山体突然滑坡。空中运行物体附落,以及外来的建筑物和其它固定物体的倒塌。在发生上述灾害或事故时,为防止事故蔓延或减少损失所采取的必要施救措施造成保险房屋的损失以及为此支付的合理费用。”

不过,有些消费者概念不清,将家财险与房屋保险相混淆,以为投保了前者就可获得房屋因灾受损的“索赔权”,实则不然。

首先,保障范围不同。家财险是以室内有形财产为保险标的,如家具、用具、衣物、日用品、家用电器、室内装修物等。房屋保险的保障范围则是住房的建筑结构,如某险企的房屋保险条款明确:“本保险标的是指一次性付款或抵押贷款购买的产权房屋和购房合同中载明配置设备。”至于购房后安装、购置的附属于房屋的财产和室内财产,均不属责任范围。

其次,面临的风险不同。家庭财产存在很大的盗抢风险,以及水管爆裂后的自身家庭财产损失和赔偿责任等风险,购买家财险的保户一般附加盗抢险和水管爆裂险。而房屋保险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火灾、爆炸以及在保险范围内的自然灾害。

第三,赔偿处理不同。家财险的保险标的由投保人与险企事先约定。出险后,保险公司在保险金额的限度内,按实际损失赔付。而房屋保险的保险标的价值比较容易确定,且保险标的一般不会变动,因此投保时只要足额投保,即可获得充分保障。若不足额投保,出险时,险企将按比例赔偿。

注意三大要点

为使广大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保险,积极运用保险手段提高自身防灾减灾能力,有效降低因灾伤亡损失程度,中国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做出以下消费提示:

篇6

二、确保通信线路安全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线路沿线巡监工作,及时抢修

日常维修时,不仅仅是按时地对通信线路进行监测,维护单位更要安排专业人员对通信线路巡视,及时发现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按时抢修,并且切实做好记录;大致的抢修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应急抢修,临时恢复和永久恢复。应急抢修就是利用备用光缆,在被损坏光缆的两头转接并确保应急通信;临时恢复和永久恢复区别不是特别大,主要区别体现在所用缆线和保证的通信具体时间。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必须要加强专人监察的力度,坚决防止因气候原因所导致的光缆通信事故。

(二)合理选配光缆

在选择光缆时应该采取的原则就是既要保证通信的大容量需求,又要真正的避免浪费,绝对要杜绝为节约成本而使用伪略电缆;必须要选择安全性较高的光缆材料,确保在施工和后期运行中不会出现任何安全问题,导致影响通信系统的正常工作;另外,对于比较特殊的路段例如山区等,可以依据需要在光缆外部加装保护套,或选用防鼠光缆,防止小动物损坏通信路线。

(三)严格执行施工作业,加强线路保护

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施工作业:严格重视光缆接头的切割工作,确保在无灰环境下进行切割,尽量避免受到污染;坚决杜绝在施工中使用不合格的接头,必须严格采用专业仪器测试加工出的接头的传输损耗;尽量采取直线走向的方式方法,避免对光缆过分弯曲;在现实的施工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缆线的防水处理,在需要时要在外部缠绕防水胶带,尽量避免雨水腐蚀光缆。

三、完善多种应急预案

篇7

二、高校普遍缺乏预防灾害培训

虽然我国高校主要分布在各大中城市里,城市具有一定的规划基础,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并且绝大部分高校新生在入校时参加由校方组织的如何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应对知识。但这只是属于新生入校中的常规安全教育,且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实际上是高校的应急安全教育并非全部纳入教育的考核指标体系中,目前的预防教育全凭各高校的意愿来进行,而绝大部分高校很少会重视这样的教育和训练,大部分高校只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而且举行消防安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地方的消防系统在推动次教育。而高校自觉、长期地举办预防灾害的培训很少,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大部分是以讲座、宣传展示栏、观看影像资料等枯燥理论形式进行,并且参加讲座的学生也只是少数部分,未能使全体新生接受良好的安全教育,因此大部分不具备预防灾害的能力。很少有高校积极主动组织学生结合实际参加演习,这就使高校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学生的应对能力不强,不会常见的自救技能,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时,后果将不堪想象。

三、如何落实高校防灾培训

篇8

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类型及作用

按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建成后发挥作用不同,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山坡防护工程;沟壑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小型水库水坝工程。

山坡防护工程主要目的是治理坡地水土流失,通常采取的措施是改变地表径流比较集中的区域的原地貌,修建小型挡水墙,防止雨水及冰雪融水自由下泄,对坡底农田、草地或林地造成冲刷破坏。同时,修建小型蓄水工程,将多余的水量引入其中,在干旱少雨季节用于农田、草地或林地灌溉,改变坡地灌溉水源紧张的局面。坡度较大或坡脚支撑较弱的坡地,由于长时间雨水侵蚀或重压,容易造成滑坡灾害,其主要防治措施为修筑排水工程或挡土墙,增强坡地的整体稳定性。目前,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有:梯田、拦水埂、水平沟、水簸箕、钱鳞坑、坡顶截流槽、旱井以及稳定坡脚的挡土墙等。

沟壑治理工程主要是根据流体力学定律和伯努里方程“z1+P1/pg+U1*U1/2g=z2+P2/pg+U2*U2/2g”(P代表压力,U代表流速)所提供的能量守恒定律,修建各种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减缓沟床纵坡、控制洪峰流量,防止沟床在激流作用下冲刷面下切、沟岸在回流作用下进一步扩张,防止泥石流形成,从而达到山洪安全排泄的目的,保护沟口冲积锥。目前,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拦沙坝,用于调沙治沙;淤地坝,用于拦泥淤地,增加基本农田;沟道防道防岸工程等。

山洪排导工程主要通过修建排洪沟、导流堤等改变山洪下泄路径,使山洪沿着人们预定的方向方式下泄,从而躲开建设在下游的工厂企业、居民区、道路、农田、城市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等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及政治意义的防护对象。

小型水库水坝工程主要是修建小型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温地、引水上山等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使雨季多余水量存蓄起来,在旱季少雨季节得到充分利用,即减少了水土流失,又灌溉了农林农田,为山区农业生产增产增收提供水源保障。

2、水土保持工程的具体措施

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治坡工程、治沟工程以及小型水利工程,其主要的治理对象为在斜坡以及沟道处,由于受水力、风力及重力作用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同时,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还包括了水土流失的预防措施。

2.1 山坡治理工程

山坡治理工程,即治坡工程,指的是通过改变局部地形而实现含蓄水土的治理措施。在进行山坡治理的过程中,首先应通过对当地地质状况的实地踏勘,确定雨水的常见流径,并对这些区域实施地形的局部改造,对水流实施拦截,从而防止坡地处水流过量、过速而引发的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等,同时,还可促进经过截流的水流下渗,从而增加土壤湿度,提高农作物、牧草等的可利用土壤水分。除部分可拦截的水流外,尚有部分水流无法得到充分拦截,针对这一状况,山坡治理措施将修筑相应的排水设施以及支撑性建筑,如水平阶梯、鱼鳞坑、挡土墙等等,依次实现水源涵养并充分防控泥石流的发生。

山坡坡面治理是水土保持山坡治理中十分重要的治理措施,尤其对于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治理意义,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基础措施之一,包括斜坡的固定工程类型以及山坡截流沟量项主要内容。

在山区,由于雨水冲刷,多导致斜坡处岩石风化,随土壤滑动,斜坡处往往稳定性差,泥石流多发,故需采取必要的斜坡固定工程,如削坡、排水工程、护坡工程等等,通过这些设施的修筑,可以降低斜坡处流水流量、流速,加强斜坡的稳固性。

山坡截流沟修筑在山坡之上,且每隔一定距离便有修筑,截流沟依据当地的具体地形而具有一定的坡度,将延伸较长的山坡分截为数个部分。通过山坡截流沟的修建,大大降低了区域径流的流速,从而缓和了水流对地表的冲刷作用,同时,其对分散多处的水流汇聚起来,集中输送至蓄水水库或者需要的农田、草场、林地等处。山坡截流沟的修筑,可以很好的实现农田保护,预防泥石流发生,进而实现了对区域公路、村庄的保护并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2 山沟治理工程

山沟治理工程,即治沟工程,指的是以加强沟床的稳定性,减少水体内泥沙含量,降低山洪、泥石流等山区自然灾害发生率为目的而开展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治沟工程通常修筑于山区沟道之中。常见的山沟治理工程包括谷坊工程、沟头防护工程,以及各类拦砂坝、淤地坝、沟道护岸工程等。通过这些工程的修筑,可以实现对径流内泥沙含量的调节,且可建设部分基本农田。

其中,沟头防护工程的修筑可以起到固定沟床,拦蓄泥沙的作用,并对泥石流的发生起着一定的防治作用。由于山区中多发育不同形式的沟坡,一旦坡床不稳定,则很容易出现洪范、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因此,必须将强沟床的稳定性,方能规避灾害的发生。

篇9

1农业保险助推产业扶贫的模式

1.1阜平模式

对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来说,发展山区种植业和养殖业是脱贫致富的出路。借助农业保险,阜平县产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根据当地农业种植特点,开发适合贫困山区生产发展的枣树、核桃、肉牛、肉羊成本价格保险。这种保险不仅能补偿灾害和事故造成的生产损失,而且能防范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二是实行“联办共保”模式。投保时,农民和农业企业自交保费40%,政府补贴60%。保费收入由人保财险和政府保险专户按5∶5分,保险赔款由人保财险和政府保险专户按5∶5分。三是推出“政融保”扶贫项目。按照“政府政策扶持、保险担保增信、保险金融支农、精准扶贫覆盖”的原则,实现政融保联动,提供农业保险和信贷资金支持农户和农业企业,形成完整的金融扶贫服务链。

1.2“政企银户保”模式

资金不足是河北省隆化县在产业扶贫项目开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隆化县推进“政企银户保”模式,有效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等困境,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政”是指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作为贷款的最后一道防线。“企”是指引导农民发展企业、合作社等产业,然后政府进行贴息政策支持。“银”是指政府利用财政资金杠杆撬动银行信贷,使农民贷款更容易、银行发放贷款更主动。“户”是指找寻金融支持并且愿意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农民。“保”是通过农业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提供风险保障、降低信贷风险,农户也可以将农业保险保单质押给银行取得贷款。“政企银户保”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把农业保险与精准扶贫、普惠扶贫紧密结合起来,为扶贫资金注入活水,成功使5万多人脱贫。

1.3“保险+”模式

甘肃省天水市把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发展特色产业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结合,针对不同产业为贫困户提供不同的保险内容。天水市麦积区在苹果集中种植区采取了“保险+合作社”模式。成立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采摘、储藏、包装并对外销售。合作社组织其成员购买苹果收获保险,以减少自然灾害对苹果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还开设了花椒、核桃等特色农产品保险,完善了特色扶贫农业保险产品体系。针对特色产业易出现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开设自然灾害保险和目标价格保险,实现农业保险“两个风险”全覆盖,减少灾害损失,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充分发挥了农业保险的保底作用。这种扶贫模式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惠及广大贫困户。

2农业保险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保险特色险种供给不足

我国传统的农业保险种类以保成本、保产量为主。当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减产等经济损失时,传统的农业保险能为农民弥补自然灾害带来的成本损失和产量损失。农业生产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随着经济发展,传统的农业保险险种已不能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必须开发和设计更具特色的农业保险品种[2]。例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农业生产容易受到台风及强降水的影响。台风及强降水给农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全损,导致生产中断和部分农户因灾致贫。天气指数保险可以为农民提供此类风险保障,但我国目前仅有少量气象指数保险,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此外,农产品生产者还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农产品价格保险的种类有待扩充。要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就必须扩大农业保险扶贫险种供给,开发农业保险特色险种。

2.2财政补贴体系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农业保险带有政策性属性。财政补贴是促进农业保险长期发展、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3]。一是我国现行的农业保险保费缴费模式为“财政补贴+农民缴费”形式。农户保险购买力普遍较低,贫困县财政资金紧张,导致农业保险助推产业扶贫的进程缓慢[4]。二是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险种单一,很多地区品种未能覆盖,导致农业保险推广受到阻碍。三是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大,农业保险经营成本高。如果财政补贴不能及时到位,保险机构会面临资金压力。

2.3农业保险实施机制不合理

政府在农业保险工作中位居主体地位,保险公司和农村基层组织积极性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在农业保险经营中非常常见,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例如农户只对水涝风险大的地势低洼区作物投保、养殖户把死猪冻冰箱进行两次索赔等,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农户保险知识缺乏,对相关政策理解不清。在监管机制不全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能在定损、理赔方面蒙骗被保险人,影响农业保险市场健康运行[5]。

3推进农业保险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3.1创新农业保险产品

大多数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前景广阔。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民增收,需要相应的农业保险产品。政府要大力引导保险业发展,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保险机构要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满足农民多层次、差异化的风险保障需求。例如绍兴市开发了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杨梅采摘期降水气象指数保险等产品,增强了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全面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要加强农业保险宣传,提高保险知识普及率,为农业保险服务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增加农业保险种类,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支撑作用。

3.2完善财政补贴和监督机制

一是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推动实施差别化农业保险补贴,提高中央政府对贫困地区的补贴比例,促进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二是要鼓励保险公司发展品种繁多、覆盖范围广的各类产品。保险公司创新试点项目由财政资金购买,农业保险扶贫项目纳入财政补贴范围,扩大保险范围。三是规范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补贴政策,吸引更多保险机构加入,活跃农业保险市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项目发展。

3.3优化农业保险实施机制

篇10

中图分类号: F53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铁路是国家的建设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铁路所负担的运输任务日益繁重。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是运输生产永恒的主题,铁路运输安全不仅影响着企业本身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对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铁路运输安全是运输生产系统运行秩序正常,运输设备完好无损的综合表现。铁路运输生产的根本任务就是安全运输高效发展。而铁路运输生产的作用、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铁路运输必须遵守铁路安全制度因此,作为铁路企业,只有遵守铁路安全制度才能保证铁运的发展。但是每年汛期,各类水害对铁路正常运输生产及行车安全构成很大威胁,特别是西南山区铁路大部分处于洪水或其他水害的严重威胁之下,铁路的防洪工作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1.西南山区铁路水害特点

1.1水害的发生于发展具有显著的地理特性。暴雨历时、降雨强度、径流形态等自然现象都受地理环境的制约。统计资料表面,世界范围内的大水灾多分布在北纬10°-50°之间,而西南地区全部国土都在这个范围,注定是一个多洪灾的地域。

1.2水害的发生又具有明显的时域特征。我国的季风气候造成了降雨在季节分配上的差异。雨季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0%左右。西南山区每年汛期开始在四月,结束于十月,因此水害又具有密集和强力特征。

1.3水害的发生又具有隐蔽性。由于西南山区复杂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蕴含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现有条件和手段难以对其实现有效监控和准确判断,特别是熔岩陷穴和隧道漏水,此起彼伏,变幻莫测。

1.4水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水害的产生、形成时间很短,有时甚至是瞬间发生,对铁路设备的破坏性极强,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1.5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害隐患。今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禁止在危及铁路安全的地方开矿、弃碴、开荒,从整体上确定疏洪规划。但由于经济社会的活跃,对流域和河道的人为破坏,仍然严重地威胁着铁路安全。

2.西南山区铁路防洪风险点

2.1防洪自然风险:灾害性气象条件(暴雨、洪水)、地质灾害、度汛设施隐患以及不良的路外防洪安全环境相互叠加,引发水害导致铁路路基、桥涵、隧道等设备抗洪能力丧失,威胁行车安全。主要表现在:西南山区因属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区域性暴雨和局地暴雨集中,沿线地势险峻,山高坡陡,地质结构复杂,极易诱发堑坡溜坍、路堤坍塌及崩塌落石等山地自然灾害,特别是崩塌落石和边坡溜坍内夹杂的孤石下落上道危害巨大。地防洪抢险工作涉及全境范围的各个环节。全年时间内都必须坚持防洪,即使在严冬,凌冻亦会引起山崩落石。

2.2防洪管理风险点:防洪制度、安全措施执行不到位,防洪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排查不细,防范不力,应急处置不当,导致水害行车事故。主要表现在:铁路职工思想认识不到,盲目乐观与悲观畏难情绪并存。一方面,部分铁路干部职工对当前山区铁路防洪形势认识不到位,对发生水害和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单一性、不确定性认识不够,片面认为经过近年工程项目整治,认为设备抗灾能力大大提高,不会发生大的水害,存在盲目乐观心里。另一方面,认为面对自然灾害“三分在人,七分在天”的形势还难以根本转变,山区防洪工作靠天吃饭,不可预料因素多,危岩落石等不好监控,缺少打好防洪攻坚战的信心,认为防不胜防,存在悲观心理。从而在执行防洪各项规章制度时,投机取巧,敷衍了事,导致了一些低级的行车水害事故发生。

3.防洪管理主要做法

西南山区铁路防洪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防死守,坚持全员防洪、全年防洪、科学防洪和“七道防线”,强化过程盯控,全力以赴,不懈努力,遵循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3.1以“全员防洪”为指导思想,实行“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全力抢修、当年复旧”的方针政策。全员防洪的思想基础,是树立全民的防灾意识,即自然灾害是客观存在,灾害是可以防御的意识。全员参与防洪是防洪成败的关键。因此,只有对全民的防灾意识的教育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法律化,才能激励“全员防洪”的运作机制保持高效有序的状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全力抢修、当年复旧”的方针是防洪工作的总体构建。实时这个方针,需要启动灾害防御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只有对预测预报系统、防灾工程系统、防灾救灾的组织系统,灾害信息库等的全面的有序启动,才能把防洪工作纳入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具有团结协作和大局观念,是防洪队伍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品格。

3.2坚持科学防洪、预防为主。科学防洪,最核心最本质的就是治理水害。关键是从源头抓起,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立体的铁路线路排水系统。对于高路堑、隧道口等上方的流水和山洪,要合理设置和维护好路堑天沟、隧道口吊沟、涵洞以及泄洪槽等排水设施;对于地表汇水,要合理设置和维护好汇水地段的挡水墙、排水沟等排水设施;对于路基含水,要合理设置和维护好路基渗水沟,降低路基含水量。预防为主,主要内涵就是要做到全面排查、重点防范、应急整治,牢牢把握铁路防汛抗洪工作的主动权。全面排查,就是要坚持防微杜渐、抓早抓小,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防洪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学习借鉴其他防洪优秀单位的经验和做法,创新排查方式和手段,以高堤深堑、滨河路堤、线桥结合部、隧道口等防洪薄弱处所为重点,全面加强对防洪安全隐患的排查,做到全面控制、不留死角。重点防范,就是要加强对新建和新改造线路、高速提速线路的巡查看守,尤其是对隧道口、高陡边坡和多发落石区段等防洪重点处所和灾害易发部位,必须死看死守,及时发现和处置防洪安全隐患。应急整治,就是对排查出的滑坡塌方隐患、护坡开裂、挡墙变形、危岩落石等重点病害,以时不我待、争分夺秒的精神,发现一处、整治一处、达标一处,尽快从源头上解决水害隐患,确保线路安全畅通。

3.3建立健全标准化防洪管理体系。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防洪管理理念,不断总结完善,不断规范防洪工程流程,对全年防洪工作措施具体化、责权明确化,系统规范化。工作之一即为明确防洪各个时期、各个环节的工作相对应的规章制度,保障措施,考核激励办法,以此制定各级管理准则、规范行为、提高水平,达到防洪管理有则可循,有据可依,有序可控的目的。二是在关键环节的管理中,实行更易掌握和执行的流程化和模块化管理,减少专业局限性,助推全员防洪工作力度。汛前:①科学修定防洪预案,对管内的重点地质病害进行普查,按照《铁路局防洪应急预案编制指导意见》要求,制定管内防洪应急预案。 确定管内汛期危险地点,实行分级管理,并对所有危险地点编制防洪应急抢险预案。 预案内容包括每一处可能发生水害地点的地形地貌、 交通条件、人员材料机具储备地点及数量、发生水害时抢险人员机具材料进场方式及路线、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水害其常见抢修方案等,摸清沿线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施工机具和施工队伍的分布情况,全部纳入防汛抗洪应急预案体系,建立紧密的协作响应关系,确保一旦发生水害能够迅速调集抢险资源,有序高效处置水害,最大限度减少损失。②利用春季防洪检查机会科学合理确定管内汛期重点处所。汛中:①加强组织,严格落实防洪工作责任。一是逐级强化组织领导。鲁局、站段、车间成立了防洪指挥机构,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严格落实领导干部24小时在岗在位的值班制度,严格落实第一时间赶赴水害现场的指挥制度。二是建立汛期信息沟通制度。建立暴雨预报和预警信息制度,实行汛期雨情通报联控制度;建立水害信息、抢险过程的信息传递流程,路局、站段、车间、工区纵向信息传递畅通。三是落实责任抓住关键。每一次暴雨过程,局、段领导亲自盯控,亲自督导,亲自组织隐患排查整治和暴雨布控,抓实了防洪各个环节。②提升预警水平,做好防洪布控。依托维艾思气象网、路局铁路气象预警平台提供的雨量预报图、雷达反射率、重要天气消息,构筑了多角度全方位的预报预警平台。24小时对比分析卫星云图、雷达图、雨情、水情的变化,及时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动态掌握段管内雨情、水情、库情等防洪信息,实时管内天气月报、旬报、周报、日报、小时报、切实做到了解远期,掌握中期,防控短期的目的。③严格落实雨中巡守及雨后检查制度。雨中巡守及雨后检查是防洪工作的关键环节,抓好了雨中及雨后检查,就掌握了防洪工作的主动权。汛期将严格落实雨中巡守及雨后检查的落实。一抓分段,根据设备及交通、病害情况科学划分巡查区段;二抓到位措施及防护措施,根据每个区段现状确定到位措施及防护措施,让每一名职工掌握自己的巡查内容及应急措施,保证每区段巡查人员的落实、到位,按照“雨不停、巡不止”的要求进行巡查;三抓车巡,加大轨道车巡查力度,积极与站区相关单位衔接,采用轨道或单机运送雨中巡守、巡查人员进入区间,提高巡查效率。④抓人力储备,做好大面积、长时间降雨巡查人员的劳力储备,基层各车间、工区加强与沿线村民、巡线员的联系,作为出巡备用人员,并提前进行培训,做到“早联系、早培训、早安排”,以保证出巡的人力需要。⑤抓雨后检查,一般情况根据区段及降雨量,进行重点检查和全面检查,领导干部亲自跟班进行督导。⑥果断处置水害隐患。严格执行“三个宁可,三个不可”,果断采取限速或封锁措施。雨中巡查巡守和看守等一线人员,遇暴雨、洪水、大风等异常天气和情况紧急,隐患不明时,果断采取扣、停、拦、慢、封等措施,宁可错拦,不可错放。汛后:及时组织水害复旧。

3.4重奖功臣,慰问第一线,以激励斗志,全力以赴,夺取防洪工作的胜利。对汛期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发现险情,防止事故,抢险立功的单位、干部和职工及时进行重奖。每年汛期结束时召开防洪总结表彰大会对其进行表彰,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3.5提升科技化防洪水平。深入推进科学防洪进程,坚持以“病害监控实时化、信息处理智能化、灾情传递信息化”为目标,加快科技成果在防洪抢险中得运用。

篇11

明清时期,我国东南地区经常发生虎窜城乡、食人害畜的现象。人们称之为虎患。也叫虎灾、虎害、虎乱、虎荒、虎暴[1]。虎性残暴,噬食人畜,是其本性。但离深山入城乡,不断袭击人类、家畜则是明清时期出现的特有现象。

那么,虎患严重到一个什么程度呢?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作者查阅了这一时期的史书,如《明史》、《清史稿》、《明实录》、《清实录》等,都未见记载。近代一些研究自然灾害的专著,如邓云特《中国救荒史》、陈良傭《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高文学《中国自然灾害史》等也未曾提及。宋正海先生编纂的《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的动物项中,列有虎患,但记录的材料不多,不足以反映明清时期东南地区虎患的严重情况。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作者利用《中国地方志集成》,收集了华东地区五省一市479种地方志中的虎患资料,对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虎患作了一个初步的探索。

一、明清时期东南虎患的时空特征

明清以前,东南地区也有过虎患,但次数很少。据宋正海先生统计,从北魏至元末的近千年中,全国发生虎患16起,属于东南地区的为6起(浙江2起,安徽1起,江苏1起,福建2起)[2],说明东南地区的虎患古已有之,但不严重。

明清时期虎患的情况就明显不同了。

首先,虎患的次数空前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此时期,东南地区出现虎患514次,是前一千年该地区发生虎患次数的85倍,平均几乎每年发生一次。当然这一统计不可能完全准确,但是虎患成为一种常发性的严重自然灾害,已成不容争辩的事实。

其次,从时间分布上看,明代为205次,占总数的39%;清代为309次,占61%。清代的虎患程度又高于明代,虎患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表一:明清时期东南虎患的时间分布

省别|明代虎患发生次数|占明清时期该地区虎患总数%|清代虎患发生次数|占明清时期该地区总数%|虎患发生次数合计

江苏(含上海)|32|45|39|55|71

浙江|49|36|86|64|135

安徽|24|39|37|61|61

江西|48|30|110|70|158

福建|52|41|73|59|125

东南地区|205|39|309|61|514

资料来源:据该地区的方志统计得来,为节省篇幅,未列出具体县志名称(下同)

第三,从虎患的分布地区上看,也和明代以前有很大不同。明以前,虎患只出现在浙江杭州、萧山,安徽祁门,福建福州等少数几个县市,而到明清时期,几乎遍及东南各省,据统计,有虎患发生的州县达199个之多。在清代,东南地区共有349个州县,有虎患发生的州县约占其57%,即一半以上的州县都有虎患发生。

表二:明清时期东南虎患的地理分布

省份|发生虎患县数|占省内总县数%

江西|54|67

浙江|43|55

福建|44|73

江苏|27|38

安徽|31|51

注(1)各省虎患的次数和发生虎患的县数,均根据各省的县志统计

(2)各省的县数,据《清史稿·地理志》浙江为78厅州县,江西80,江苏71,安徽60,福建60

但在东南地区各省发生虎患的情况亦有所不同。本区北部平原较多的江苏、安徽等省虎患相对较少,南部多丘陵山区的浙江、江西、福建等省,虎患发生较多。虎患最多的是江西、浙江和福建,都在百次以上。江苏、安徽虽不到百次,但也在60次以上。就地理分布来看,情况也大致如此,最多的也是江西(52个县)、福建(44个县)、浙江(43个县),其次为安徽(31个县)、江苏(27个县)。说明地处中亚热带,又丘陵较多的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虎患严重的程度要高于江苏和安徽。事实说明,虎患的多少,又与各省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二、虎患个案举例

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虎患十分频繁,老虎作恶甚为猖狂,又甚凶残,虎患究竟猖狂到何种程度,这从下列的个别例子中可以窥其大概。

例一:浙江杭州湖墅,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九月二十四日,天尚未明,湖墅夹城巷北,有黄斑虎躯体雄伟,自南河游至巷。有脚夫谢四,因早出行,与虎交肩行过,被虎爪伤左肩。虎遂入前巷知州凌煜家,据厅上大吼,邻里无不杜门。凌家破后壁逃,虎遂登楼,地方奔告官司,唤猎户二十余人,擒之无策,后以石灰灌入袋内,上瓦揭开,放日光,虎仰视,以灰迷其目,次以坚利长枪刺其口,始获送官。”(光绪二十四年《杭州府志》卷八十四。又见康熙《钱塘县志》)

例二:江西上犹县,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虎灾连年,群虎遍扰,各乡伤及死者五六百人。甚至舟泊水中及坐寮守蔬圃者,俱被啖至,樵牧商旅裹足。“(光绪十九年《上犹县志》卷十八)

例三:福建古田、宁德,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有虎数只,从古田至德西乡二、三、四、五都,白昼横行村落,人被伤者四五十,猪狗无算,行路必数十人持械乃敢行,入山樵採亦必结众鸣锣鼓噪乃往。自春徂夏,其患始息。”(乾隆二十四年《福宁县志》卷四十三)

例四:浙江孝丰县,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年)“五月,孝丰移风乡白昼虎伤一人,复入舍,舍人母病卧,虎欲伤之,其妇力救被伤。又至一家,妇惊,闭户,值父子樵归,虎伤其子,其父力博幸脱。”(同治九年《湖州府志》卷四十四)

例五:福建安溪县,清圣祖康熙(1162~1722年)中“虎患尤剧,始而窜伏深山茂林,噬樵夫、牧叟,继则咆哮林落,市痒生刘皇遒死焉,至附近之地,常沿渡南门外,居民男妇白日悉遭所啗,甚有虎入人家噬害妇女,如崇善里芒洲五姓、长泰里参内黄家遭毒尤惨。中夜越入邑城损伤豚畜,邑民不敢夜行。计数年之内,十八里男妇老少,死于虎者不下千余人。”(乾隆二十二年《安溪县志》卷十)

例六:江西乐平县,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睦乐村念经山有虎踞其上,实从未见者也。初虎突入附近耆德村,人不之觉,有乡民携12岁儿入园种蔬,虎伏篱侧密菁中,儿挥锄触篱,虎扑儿死,父撄虎同死,村人咸有戒心。睦乐人夏恩起,佣工於耆,虑虎入已村,归告里中预为备,路经念经山径,中闻啸声,而虎已逼前,徒搏受伤僵毙,村人始骇知虎患。恩起弟恩普、恩祁痛兄惨亡,聚丁数十,将殪虎而复仇焉。虎耽视奋爪,势猛甚,众稍却,普毅然持梃前进,祁持鸟枪继之,枪发子未透,普亟以梃舂虎喉,虎啮梃作两橛,遂奔普,噬腰几折,复攫噬祁肩,普立死,祁胸膈犹温,医救数日亦死,虎忽去,无可踪迹。”(同治九年《乐平县志》卷十)

这些例子反映,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虎患,一是公然在白昼食人,二是成群作恶,三是窜入城乡为害,和明清以前的虎患相比有很大不同。这也是明清时期东南地区虎患的一个明显特点。

三、明清时期东南虎患造成的人员伤亡

虎患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危害最严重的莫过于造成人员的伤亡。每次虎患都有百姓丧生于猛虎之口。严重的一次伤亡可达成百、成千人。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究竟有多少百姓丧生于猛虎之口,现已难以统计,也无法统计。仅死伤百人以上的虎患次数就有31次,其中伤亡百余人的12次,200~300人的10次(记载“伤亡数百人”的,作300人计),400人的1次,500~600人的2次,1000人的4次,粗略统计,伤亡人数至少在万人左右。明清时期东南地区虎患危害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表三:明清时期东南地区死伤百人以上的虎患统计

省名|县名|时期|死伤情况|所据文献

浙江|山阴|顺治十六年(1659)|伤百余人|嘉庆《山阴县志》卷二五

——|玉环|万历二十年(1592)|伤人数百|光绪元年《玉环厅志》十四

——|开化|隆庆二年(1568)|伤开化民百余|康熙《衢州府志》卷三十

——|乐清|万历二十年(1592)|伤人数百|乾隆二十一年《温州府志》卷二七

——||唐熙二年(1663)|伤人数百|

——|泰顺|乾隆二年(1737)|日伤四、五人,连岁约伤三百余人|同治元年《泰顺封疆录》卷十

安徽|泾县|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年中计伤千余人|嘉庆《泾县志》卷二七

——|绩溪|天启三年(1623)|伤数百人|道光七年《徽州府志》卷十六之一

——|石埭|顺治十七年(1661)|始食一僧,相继食一百八十余人|民国三十年《石埭备志汇编》卷一

福建|崇安|雍正三年(1725)|虎患伤百余人|民国《崇安县新志》卷一

——|南平|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八年(1789~1803)|共被伤者四百余人|民国《南平县志》卷二

——|屏南|光绪二十八年(1902)|遭其害者以百计|民国《屏南县志》灾祥

——|连江|乾隆五十九年(1794)|计噬男女数百余人|民国《连江县志》卷三

——|莆田|天顺三年(1459)|伤人以数百计|民国《莆田县志》卷三三

——|德化|康熙二十年(1681)|吞噬百余人|民国《连江县志》卷十八

——|安溪|康熙中|死于虎者不下千余人|乾隆二十二年《安溪县志》卷十

——|长泰|康熙十一年至十二年(1691~1692)|吞噬者千余人|光绪三年《漳州府志》卷四十八

——||康熙五十八年(1719)|噬百余人|

——|沙县|嘉靖四十一年(1562)|食人数百|乾隆《延平府志》卷四十四

——|泰宁|成化二十三年(1467)|伤人逾百数|民国《泰宁县志》卷三

——||乾隆十六年(1751)|伤数百人|

——|建宁|光绪二十八年(1902)|噬人至百余多|民国《建宁县志》卷二七

江西|鄱阳|顺治十一年(1654)|一村中至食人百余|同治十一年《饶州府志》卷三十一

——||乾隆二年(1737)|计伤三百余人|

——|靖安|康熙二十四年(1685)|伤人六百余|同治九年《靖江县志》卷十六

——|永新|康熙二年(1663)|四乡死者百余人|同治十三年《永新县志》卷二十六

——||雍正二年至乾隆七年(1724~1742)|死者近千人|

——|德安|康熙五十五年(1716)|食男妇百余人|同治十一年《德安县志》卷五十三

——|婺源|嘉靖十七年(1538)|死伤男妇二百余口|民国十一年《重修婺源县志》卷七十

——|上犹|嘉靖二十三~二十五年(1544-1546)|虎食五六百人|同治七年《南安府志》卷二九

——||万历二十九年(1601)|受伤及死者五六百人|光绪元年《南安府补正》卷十

四、明清东南虎患是盲目垦殖山区引发的生态灾难

东南地区南高北低,北部和中部为平原,南部为丘陵山区,山区的面积约占全区70%以上。这里,地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树木茂盛,野生动物众多,自古以来,一直是虎的良好的栖息之地。

尽管虎生性凶残,但上古时期虎并未威胁人类的生存,相反人们还将虎视为农业生产的保护神,每年冬季蜡祀时,虎还是人们祭祀的重要对象之一,其原因就是虎能食野猪,具有保护庄稼的作用。《礼记·郊特性》中便有“迎虎,为其食田豕也”的记载。

宋代,东南地区由于人口的繁殖和北人的南迁,原有耕地已不敷应出,出现了“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田,犹胜不稼”的情况。(王祯《农书》)山区,开始被不断开垦,随之,虎患也跟着出现。不过当时东南山区的开垦,还是在缓坡和浅山地带,发生的虎患次数还不多。

明清时期,人口激增,据统计,宋徽宗崇宁(1102~1106年)时,东南地区人口为1500万,明嘉靖时增至2312万,比崇宁时增加了54%,清嘉庆时,人口猛增至13606万人,比宋时增加了8倍,比明代增加了5.4倍[3]。人口的大量增殖,需要大量的耕地,这时的山区,浅山、缓坡早被开发,人们只能从浅山走向深山,从缓坡走向陡坡,从而形成了对山区大规模的深度开发,垦殖的规模扩大到整个丘陵山区。

为了解决耕地不足,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期以后,清政府也一再提倡垦山,并制定政策,给予许多优惠。乾隆五年(1740年)谕令:“各县生齿日繁,地不加广,穷民资生无策,……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免其升科。”[4]嗣后又针对各省的具体情况作了规定,乾隆六年准“江省(江西)开垦,如在山巅水涯,高低不齐,或沙石间杂,坍涨不一,及畸零闲土,约在二亩以下者,免其升科。”[5]对福建规定“闽省多属山田,层壘高下,如同梯形,以丘而论,均属零星,彼此合算,方成亩数。嗣后民间开垦,无论水田旱田总以零星旷土,不及一亩,与虽及一亩,而系地角山头,不相毗连者,免其升科。”[6]对江苏的“山头地角,硗瘠荒土,及沟畔田塍,畸零隙地,不成丘段者”,规定“听民种植,无论多寡,永免升科。”[7]浙江省“地窄民稠,凡平原沃野,已鲜旷土”,因此也规定“山头地角,溪畔崖边,间有畸零,不成丘段及从前水冲沙压荒地,人力难施”之地,“永免升科”[8]。

这些政策,解除了对贫苦农民进山开垦的束缚,推动了大量农民进入山区进行开垦,从而在清代中叶形成了垦山。

这一时期,玉米和甘薯的传入和传播又促进了山区的垦殖。山区土壤瘠薄,又缺少浇灌条件,很难满足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生长的需要。我国原有的粮食作物肥水需要较多,很难在山区生长。明代中叶以后,从国外传来了玉米、甘薯等作物,这些作物耐瘠、耐旱又高产,适合山区的条件,又能提供大量的粮食,因此很快在东南地区传播开来,成为开发山区的重要作物,对东南山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清代中叶以后,在上述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东南山区的开发大大加速了,从缓坡到陡坡,从浅山到深山,都先后被开垦,出现了到处垦山的局面。

在闽南山区,“农曩耕于田,今耕于山,……若地瓜,若茶,若桐,若松杉,若竹,凡可供日常者,不惮陡岩辟草莱,藏计所入,以助衣食之不足。”[9]

在湖南、江西交界处,“凡深山穷谷之中,垦种杂粮,既无旷土,亦鲜游民”,“斜坡深谷,大半辟为藷土。”[10]

浙南山区情况也是如此,连远在河南的《光山县志》中说到:“深山穷谷,则专种包粟(玉米),以充一岁之粮”[11],“凡山谷硗瘠,皆垦种番蓣(甘薯)、苞粟(玉米)、靛、果之属,以牟微利。”[12]

在浙西地区“湖郡南西北三面皆山,……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蕃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13]。

皖南山区“凡峻嶒险峻之处,无不开垦,草皮去尽。”[14]

所有这些记载,都表明,明清时期东南山区的开垦,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已到了饱和的程度。

山区垦辟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破坏了植被,使虎失去了栖身之所。江西南城,“虎,当日山深谷暗,所在多有,近今草辟荆披,山民蕃盛,不常见之,”[15]。安徽舒城,“虎,旧日西南之山有之,今日开垦几遍,无藏薮,不常见”[16]。浙江新登“今开垦遍山,虎亦遁踪。”[17]安吉“山乡恒多虎患……自嘉庆以后,人烟笛密,无柴薪可以容身,虎患绝少。”[18]

开山造田,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使东南地区老虎的数量大大减少,分布地大大缩小。据统计,明清时期有老虎的州县为197个,经过毁林垦山,老虎的数量大为减少,到当代东南地区的虎的州县,只剩下了44个,即77.7%的州县老虎都被赶跑了(详见表四:明清以来东南地区的老虎分布)。东南地区老虎从普通的野兽,变成了珍稀动物,就是明清时期大规模垦山造成的后果,这种局面的出现,当时人是始料未及的,失去栖息之所的老虎,只能逃亡他乡。为了活命求生,不少老虎则下山窜入城乡,与人类争夺生存空间,以人畜为食,从而形成虎患,这就是明清时期,出现虎患的重要原因。

表四:明清以来东南地区的老虎分布

省份|明清时期分布|当代分布

江苏|南京、江浦、靖江、吴县、太仓、常熟、震泽、无锡、丹徒、溧水、溧阳、高淳、句容、武进、宜兴、江都、仪征、通州、盱眙、清河、沛县、松江、华亭、南汇、青浦、嘉定、宝山(包括上海市共27市县)|宜兴、南京(2市县)

浙江|杭州、余杭、临安、淳安、嘉兴、嘉善、海盐、海宁、湖州、石门、乌程、分水、长兴、宁波、奉化、象山、镇海、慈溪、余姚、宁海、山阴、定海、绍兴、嵊县、诸暨、上虞、台州、临海、玉环、新登、太平、浦江、衢县、常山、龙游、泰顺、江山、永嘉、乐清、丽水、庆元、云和、宣平(包括43市县)|宁波、开化、杭州、莫干山、丽水、衢州、江山、庆元(按:莫于山在德清县)(共8市县)

安徽|合肥、含山、和州、无为、庐江、庐州、安庆、怀宁、望江、潜山、六安、颍州、宿州、萧县、全椒、当涂、芜湖、繁昌、铜陵、广德、泾县、祁门、休宁、绩溪、歙县、旌德、宁国、青阳、太平、石埭、建德(共31市县)|东至、安庆、黄山(按:黄山在歙县)(共3市县)

江西|南昌、奉新、宁州、靖安、武宁、新建、昭萍、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义宁、南康、星子、都昌、建昌、婺源、鄱阳、乐平、德兴、安仁、宜春、分宜、万载、高安、上高、新昌、清江、安义、奉新、抚州、靖安、金溪、宜黄、南丰、泸溪、永新、泰和、永丰、峡江、遂川、永宁、南城、安远、赣县、信丰、宁都、瑞金、石城、南康、上犹、南安、大庚(共52市县)|安远、赣县、泰和、黎川、永修、波阳、九江、瑞昌、武宁、南城、上饶、龙南、信丰、峡江、庐山(按庐山位在九江)(共14市县)

福建|罗源、同安、建宁、建阳、建瓯、邵武、光泽、泰宁、建安、崇安、松溪、南平、宁德、寿宁、霞浦、福安、福鼎、屏南、古田、连江、莆田、仙游、永泰、泉州、永春、德化、安溪、长泰、漳浦、诏安、平和、汀州、武平、连城、长汀、上杭、永安、将乐、明溪、清流、宁化、泰宁、尤溪、大田(共44市县)|尤溪、仙游、安溪、建阳、建瓯、古田、光泽、宁德、屏南、顺昌、大田、永春、厦门、南平、福州、鼓岭、福清(共17县市)

资料来源:

1.清时期老虎的分布据《中国地方志集成》中的有关府县志统计。

2.当代老虎的分布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主编《中国哺乳动物分布》,107页。

五、一些认识

(一)在中国历史上,虎患不只东南地区有,也不只明清时期有。明清时期,东南地区出现如此严重的虎患,那是由于当时人多地少,滥垦山区,严重破坏了老虎栖息、觅食的场所而造成的。所以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虎患,从表象上看,似乎是自然灾害,实质上是人类与虎争生存空间所造成的一种人为灾难。

(二)山地开垦应适可而止,应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否则物极必反,反过来危害人类自身。恩格斯早已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盲目开垦山地,造成的后果不只是水土流失,首先是造成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从而引发一系列灾害性的后果。明清时期东南地区出现的严重虎患,便是盲目垦山引发的直接后果之一。可见,在农业生产中,克服盲目性,增强预见性,是预防造成新的自然灾害的重要关键。

注释

[1]虎灾,见民国《长泰县志》卷一;虎害,同治《赣县志》卷五三;虎乱,乾隆《延平府志》卷四十四;虎荒,同治《安吉县志》卷八;虎暴,同治《义宁州志》卷三九

[2]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485页

[3]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38,甲表82,乙表41

[4]《清实录·高宗实录》卷一二三

[5]《清实录·高宗实录》卷一四六

[6]《清实录·高宗实录》卷一四七

[7]《清实录·高宗实录》卷一五

[8]《清实录·高宗实录》卷一二四

[9]乾隆《泉州府志》卷二

[10]同治《桂东县志》卷四

[11]光绪《光山县志》卷六十八

[12]光绪《处州府志》卷四

[13]同治《湖州府志》卷四三

[14]道光《徵州府志》卷四

[15]同治《南城县志》卷一之三

[16]嘉庆《舒城县志》卷十二

[17]民国《新登县志》卷十引旧志

[18]同治《安吉县志》卷十二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7页

篇12

关键词:农业 气象灾害 举措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所有自然灾害中, 气象灾害占了70% 以上,其中60% 为农业气象灾害。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增长等因素造成的压力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10年来, 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出加大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气候变化会造成我国大多数主要作物水分亏缺、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并使我国现行的农业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发生改变。因此,研究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发展可持续农业是极为重要的,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对气象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要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从农业生产的气象环境角度出发,最重要的任务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充分利用各种高技术手段,对复杂多变的农业气象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全程动态和准确的监测,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保障和减灾防灾调控服务,使气象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和贡献上一个新台阶。

一、影响我国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灾害农业干旱不同于气象干旱和水文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是由外界环境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水分亏缺,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减产或绝收的现象。农业干旱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而且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中国大部地区旱灾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比洪涝更为严重,是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灾害类型

洪涝灾害农业洪涝可分为洪灾、涝灾、湿害,这3种类型的洪涝密不可分。洪涝的形成与降水量、地理位置、土壤结构、植被、以及季节、作物生育期、防洪设施等密切相关。但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洪水泛滥淹没或冲毁作物,造成减产或绝收。全国大部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风雹灾害。风灾害是一种局地性很强的农业气象灾害,它对农作物枝叶、茎杆和果实产生机械损伤,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形成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分布特点总体上来说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我国雹日最多、范围最广的地区。

冷冻灾害。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而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低温冷害主要是指作物在生长期间因温度偏低, 影响正常生产,或者使作物的生殖生产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是在植物越冬期间,在低于0℃的严寒条件下,作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现象。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冷害发生在春、夏、秋季。

台风灾害。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低气压,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2 km·s-1时,成为台风。它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热带气旋,台风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影响,主要发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象灾害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瘟疫、环境污染、虫灾、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也将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三、气象灾害防御举措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发展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应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配套法规,制定《气象灾害普查办法》、《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管理办法》、《气象灾害调查评估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同时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气象灾害普查、评估、灾情收集等相关的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通过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提高从事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充分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的建设效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所带来的损失。

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针对具体作物品种开展气象灾害指标研究,提高指标确定性和针对性。加强病虫害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减少病虫害造成的危害和污染。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产品的服务效率。至今,人类还无力直接阻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起的气象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手段监测分析大气变化,捕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发生的前期征兆,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如可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雷达探测技术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目前,我国已建成了4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双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和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全球定位系统探空站、飞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气象卫星信息服务与保障利用多种气象卫星开展夏粮和秋粮长势遥感监测分析,提供生长期内卫星遥感作物长势及其变化动态。气象气候预测产品应用服务与保障针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气象问题,充分运用多种气候监测信息,综合现代数值天气预测、雷达和卫星遥感信息分析预测、现代综合统计预测和中期集合预测方法以及长期气候预测方法等,发展直接针对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和关键性农业气象灾害的中、短期综合预测技术和长期预测新技术,以及将加工处理的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产品更迅速分发到农业生产的决策指挥和服务部门,为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各类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防灾调控技术的实施提供咨询服务。

气候影响评价服务与保障。从农业生产过程及其与环境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入手,研制新一代的机理性农业气象影响评估模型,进而提高评价分析的客观定量化程度和科学水平,并投入信息保障服务业务,及时提供评价服务产品。利用多种模型集成结果,生成农业气象影响评价服务产品,建成一套可供业务化使用的服务系统,系统有良好的界面,用户使用方便,可为用户提供各种单一的、综合的监测、诊断、预测保障信息。

参考文献:

[1]卢丽萍,程丛兰,刘伟东,覃志豪.生态环境学报2009,18(4)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2]孟宪群.浅谈中国的农业气象灾害.

[3]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举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