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商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20 14:39: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智慧商业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智慧商业管理

篇1

1、商业保险提供经济损失补偿与给付,帮助被保险人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保障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社会再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中,各种天灾人祸无法完全回避,投保人通过缴纳少量保费,把未来不确定的损失转化为确定的当期支出;商业保险人通过建立保险基金,实现对被保险人的损失补偿,从而发挥着商业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功能。可以说,商业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社会互助制度,这种制度是通过市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内在的高效率。

2、商业保险分担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参与构建强有力的社会保障网。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所追求的目标。如在美国,一般有三个层次的保障:政府提供的保障;企业(雇主)提供的保障和个人提供的自我保障;这三个层次的保障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安全网。在这三个层次的保障中,企业(雇主)提供的保障和个人提供的自我保障都是由商业保险直接运作的,商业保险已经全面渗透到社会保障领域。

3、商业保险的发展,直接为社会提供了可观的就业岗位,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就我国而言,保险业目前从业人员已达150多万,占整个金融业提供就业岗位的40%,其中为下岗失业职工提供的就业机会约为80余万个。

二、商业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1、商业保险加快储蓄向投资的转换,促进经济增长。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其传导机制存在多种途径。商业保险作为金融中介之一,在提高资金融通的效率方面有三个优势:一是降低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二是创造资金流动性;三是有利于形成投资的规模经济。保险公司通过销售商业保险产品等渠道,吸引、积聚社会闲散资金,促使社会资金从各个行业流向商业保险公司,分散居民储蓄过于集中银行所形成的金融风险。商业保险公司的资金特别是寿险公司的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成为政府和企业的长期资金的来源之一。

2、商业保险促进商品的流通和消费。商品必须经过流通过程的交换才能进入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领域。在当代信用经济条件下难免存在着交易双方资信风险,商业保险可以为当事人提供诸如信用保险和履约保证保险来规避交易风险,从而促进商品的流通;在消费领域,商业保险通过为产品提供质量责任保险加快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同,消除消费者的顾虑。一方面促进了新产品的研制,另一方面促进了消费。

3、商业保险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用高新技术比使用落后技术显然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当代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高新技术的竞争。但是高新技术从研究、开发和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变数,使得当事人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商业保险可以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各个环节的风险提供保障,为高新技术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保驾护航。

三、商业保险是社会运行的剂

1、协调社会矛盾,减少社会磨擦。社会的正常运转经常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社会需要一种能够消除各主体之间矛盾与磨擦,减少冲突从而建立良好秩序,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机制。商业保险通过提供诸如各种商业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等参与到社会关系的管理之中,一旦被保险人出现责任事故,通过保险人就可以得到解决,而不必过分依赖于政府和法律诉讼,降低社会运行成本;从而逐步改变了社会主体的行为模式,为维护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正常、有序的社会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减少了社会摩擦,起到了社会剂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效率。

2、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需要社会系统多方面的协调。其中社会动力机制和社会稳定机制之间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而商业保险正是作为一种社会调节和稳定机制来发挥其功效的。作为一种社会补偿与服务,它可以使竞争中的弱者获得某种程度的保护,能使因各种原因在竞争中的失败者获得喘息和调整的机会,以便东山再起,从而减少了因社会与心理失衡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作为一项社会互助制度,由于其把社会互助行为转变为一种义务规范,能增强社会成员与组织在人际之间、组织之间、地区之间的互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使社会系统在协调的基础上良性运行。

篇2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现了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趋同,是中国会计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的跨越和突破。此次改革顺应了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准则绝大部分的内容及核算方法较以前更加合理、清晰;但也有个别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争议。本文就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内容的阐述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第一次提到“商业实质”。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提法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提出的。本准则第四条规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一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二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同时在第五条中指出: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准则的第三条还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一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不符合上述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二、商业实质与非货币易的相关分析

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公社之间出现了最初的实物交换。即非货币换。当时,人们进行非货币换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市场的公平交易得到自己所需的商品。至今几千年过去了,企业之间发生非货币交换的形式、内容和目的已远远不像当初那样单一了。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处理非货币换时分析交换的目的、原因,把握交换的实质是否具有商业性尤其重要。具有商业性顾名思义就是公平交易,就可以按公允价值计量,确认交换损益。如果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公平交易,而是其他目的。如关联方交易等,不具有商业实质,根据新准则规定换入资产不能按公允价值计量;或者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但交换资产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也不能按公允价值计量,只能按账面价值确认换入、换出资产的价值,不确认交换损益。

就新准则中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的规定清楚明了、符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实际。但是,不具有商业实质或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非货币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如果不涉及存货,会计实务操作比较简单,无可争议;涉及存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却存在着明显的争议。同样的交易在执行本准则时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不具有商业实质或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涉及存货交换的会计处理

(一)换出存货视同销售确认损益的会计处理

这种处理方法主要是参考了《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等行为,视同销售货物,需要交纳增值税。这里的“等行为”包含了非货币易。但是这种处理却直接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2008年《中级会计实务》中有这样一例题:

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其使用的增值税额税率为17%。甲公司为适应经营业务发展的需要,经与乙公司协商,将甲公司原生产用的厂房、机床、原材料与乙公司的办公楼、小轿车、客运大轿车交换(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甲公司换出厂房的账面原价为1 500 000元。已计提折旧为300 000元。公允价值为1 000 000元;换出机床的账面原价为1 200 000元,已计提折旧为600 000元,公允价值为800 000元;换出原材料的账面价值为3 000 000元,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均为3 500 000元。乙公司换出办公楼的账面价值为1 500 000元。已计提折旧为500 000元,公允价值为1 500 000元;换出小轿车的账面原价为2000 000元,已提折旧为900000元。公允价值为1 000000元;客运大轿车的账面原价为3000000元,已提折旧为800000元,公允价值为2400000元。另支付补价400000元。假定甲公司和乙公司换出资产未计提减值准备,并假定在交换过程中除增值税外未发生其他相关税费。甲公司换入的乙公司的办公楼、小轿车、客运大轿车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乙公司换入的甲公司的厂房、机床等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换入的甲公司的原材料作为库存材料核算。假定甲公司与乙公司是关联方企业,导致该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本例中。由于该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甲公司和乙公司的资产交换属于涉及补价的多项资产交换,对涉及补价的多项资产交换,其会计处理步骤如下(这里只列举甲企业的会计处理):

第一步,计算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甲企业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合计为4 800 000元。公允价值合计为5 300 000元;乙企业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合计为4 300 000元,公允价值合计为4 900 000元。同时。乙公司支付给甲公司400000元补价。

第二步,计算换出资产的价值总额。

甲公司换出资产价值总额=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一收到的补价=4 800 000+3500 000×17%-400 000=4995000(元)

第三步,计算各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甲公司换入乙公司办公楼应分配价值

=1 000000÷4300000×4995000=1 161 600(元)

甲公司换入乙公司小轿车应分配价值

=1 100 000÷4 300 000×4 995000=12778000(元)

甲公司换入乙公司客运轿车应分配价值

=2200000÷4300000×4995000=2 555600(元)

第四步,账务处理。

1 清理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清理1 800000

累计折旧 900000

贷:固定资产 2 700 000

2 非货币换

借:固定资产――办公楼 1 161 600

――小轿车 277800

――客运轿车 2555 600

银行存款 400000

营业外支出 500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 800000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销项税)595 000

其他业务收入 3 500000

3 结转其他业务成本

借:其他业务成本 3 000 000

贷:原材料 3000 000

分析上例的会计处理过程,本题计算甲公司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总额的结果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账务处理却直接与新准则相矛盾。其一,本题会计处理的第二个会计分录中按公允价值确认了其他业务收入3 500 000。而新准则规定不具有商业实质不能按公允价值计量。其二,本例题的会计处理中确认了交易损益――营业外支出500 000。而新准则规定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换不确认损益。本题中确认损益净额计算如下:

损益净额=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3 500 000-3 000 000-500 000=0

计算可以看出本题中的损益为零;但是损益净额为零和不确认损益是有本质区别的。净损益为零就意味着:在会计处理过程中确认损益了。只不过确认的结果是零;而不确认损益则意味着:在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中不确认损益。

(二)换出存货按账面价值结转不确认损益的会计处理

A公司决定以账面价值为9 000元、公允价值为10 000元的甲材料。换入B公司账面价值为11 000元,公允价值为10000元的乙材料,A公司支付运费300元,B公司支付运费500元。A、B两公司均未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增值税率均为17%。假设A公司和B公司的换入材料均非其生产经营所用。

分析:由于双方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因此。此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且A、B公司均不确认非货币易损益。

A公司的账务处理:

第一步,A公司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9 000元。

第二步,A公司换出资产价值总额=9000+10000×17%+300-10000×17%=9 300(元)

第三步,账务处理。

借:原材料――乙材料 93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

贷:原材料――甲材料 9 000

应交水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 700

篇3

一、盈余管理与会计职业判断的相关理论概述

1.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相关政策法规、会计原则允许范围内,运用职业判断等会计手段或规划交易等非会计手段,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或与其相关辅助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   

我国盈余管理产生、存在有着客观原因及外在环境,首先,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给企业管理层盈余管理带来了便利;其次,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会计准则的时滞性对会计事项做出对自身有利的估计和判断;最后,企业管理层证券市场的融资、防亏和保牌、炒作股票动机及确保职位和提升的动机,使得盈余管理得以长期存在。

2.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会计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报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规范和特殊协议规则,留给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空间,加之会计固有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会计职业判断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性行为;会计职业判断体现了会计人员某些特定情况下对不确定因素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二、会计职业判断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比较

盈余管理实质是利用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通过有目的干预或影响财务报告,从而达到影响相关利益者利益和决策。其主要手段有会计方法的选择和调整,会计估计的运用与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规划与控制等。

1.盈余管理与会计职业判断差异

    ① 主体不同。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尽管盈余管理由会计人员所为,但由管理当局决定;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为会计人员。

    ② 目的不同。盈余管理主要为管理层为获得自身利益,如报酬计划、债务契约、政治成本、躲避监管、税务筹措等;而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以经济业务客观事实为依据,直实反映、客观中立。

    ③ 客体不同。盈余管理的客体为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交易事项的规划和时点的选择;而会计职业判断一般是在经济事项发生后进行,因此它只包括前类事项在内。

    ④ 研究的方法及研究目的不同。盈余管理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研究目的用于揭示、解释盈余管理行为及涉及的一系列管理、经济问题;而会计职业判断研究重点则是探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规律、提高职业判断水平,减少误判。

2.盈余管理与会计职业判断关系分析

会计准则不可能穷尽现实中的所有情形,加上新经济业务不断涌现,目前我国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无疑留给会计人员及管理层更多自由裁量权,相关经济事项的确认、记录和计量更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职业判断的存在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会计职业判断是一把双刃剑,滥用职业判断,必然掩盖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误导投资者合理预测公司的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成为企业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为盈余管理提供可能。

三、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职业判断空间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必要条件。在新会计准则基础下,会计职业判断主要在会计估计、会计政策选择上对盈余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1.会计估计的影响

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管理层通过提前确认收入、递延确认费用等实现盈余管理可能。①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确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预计残值估计,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直接影响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提,加大了职业判断的空间,产生盈余管理的可能。②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确定。企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要求会计人员合理确定,拓展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空间,实现盈余管理。③公允价值的确定。新会计准则下,利用公允价值与职业判断的相互作用,在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环节,合法操纵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同一经济事项不同会计政策选择,给管理层职业判断、盈余管理的空间。①存货计价方法。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使得会计人员可能利用这些选择更有利于企业管理层的利益的方法,但并非能够客观反应企业的真实情况,会计政策选择赋予管理层较大自主权,也给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拓展了更大的空间。②所得税的核算方法。所得税核算方法的选择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也让“合理避税”成为可能。税收优惠政策及会计政策的灵活选择为其开展盈余管理实现“避税”提供了弹性空间。③成本核算方法。同一生产过程、多种产品间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给企业管理层盈余管理更大的空间。

四、基于会计职业判断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看盈余管理的性质

会计作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和监控受托责任的活动,必然对生产经营的过程和结果做出真实、客观反映,但在准则基础下,盈余管理实质上是利用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以职业判断实施利润操纵的行为,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五、从会计职业判断角度看完善盈余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构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2.完善、修订会计准则,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空间。3.建立道德评价标准,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

六、结束语

盈余管理是准则基础下经济市场下的必然产物,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达到盈余管理的行为往往都比较隐蔽、不便根除;对待盈余管理既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只能合理引导、规范。只有正视盈余管理,科学、理性对待盈余管理,尽可能减少盈余管理负面影响,正确引导企业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Commercial bank is special enterprise with funds as operating object,whose value is created together by a series of specific capital investment of stakeholders;bank only reasonable satisfies its stakeholders’ interests,it can be just realize the value enhancement in the long term.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ffects on commercial banks owing to stakeholders’ dedicated inputs with the Stakeholder basic theory as well as combination of the special nature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on commercial banks’ value enhancement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

Key Words:stakeholders’satisfaction,commercial banks,value enhancement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0-0012-03

商业银行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必须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努力提升自身价值。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69.4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资产约占近七成,可见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高低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兴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自身经营中存在着严重的低效、无效管理状态,银行内控机制不完善、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导致了银行内在脆弱性及风险难以防范。

自2006年12月起,我国银行业市场对外全面开放,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国内商业银行业在资产安全性、公信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外同行业竞争,尤其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巨大冲击,如何加强自身优势,克服经营管理中的不足,进而形成强效持久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商业银行价值提升进行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基本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二十世纪60年代左右在西方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70年代的深入研究,进入80年代以后其影响迅速扩大,并开始影响英美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并促进了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

1963年Stanford研究所首次真正涉足利益相关者领域,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就是那些支撑企业存在的人群。1971年Ahlstedt和Jahnukainen在研究中指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不断寻求自身的利益,同时又导致了企业存在的人群。一般认为,Freeman于1984年出版的《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是利益相关者管理领域的先锋之作,Freeman在书中所给出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也成为了最为经典的一个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他们对于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投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或者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因而都应该有一定意义上的企业的所有权。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动摇了“股东至上”逻辑,否认了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的只有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才拥有企业控制权的传统观点。“股东至上”行为以牺牲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代价来获取股东回报最大化,往往使各利益相关者由于不能从参与企业的行为中获得充分的利益而退出企业系统,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因此在理念上更具优越性、现实中更容易实施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取代了股东财富最大化观点,为学者、政府、企业管理层所认可。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只有当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不损害他人的权益时,才符合经济效率原则,企业才能真正有效地生存和发展。哈佛大学教授John Kotter 和 James Heskitt(1992)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注重利益相关者企业的销售额和就业状况分别是注重股东利益企业的4倍和8倍,结果表明,同利益相关者建立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企业将更具有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化成在上世纪末就财务管理目标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的企业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股东价值最大化,但是仅有32%的企业在实际营运中将其作为财务管理目标;13%的企业认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创造的利润最大化应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但是55%的企业实际上将其作为自己的财务管理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在现实中也认可利益相关者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

随着利益相关者思想的全面兴起,近年来很多学者围绕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以及理论的完善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加深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深度。尽管理论上对于公司治理的目标仍存在“股东至上”和“利益相关者至上”的分歧,但实践中,国际上大多数处于统治地位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偏向于“利益相关者至上”逻辑。即使高度重视股东权利、把股东利益置于第一位的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也已有超过半数的州相继修改了公司法,新的公司法要求公司经理不仅为股东服务,还要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服务。

二、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企业价值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企业,在利益相关者学说应用方面较其他一般的企业而言有更强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特殊性

银行是经营存贷款业务的特殊企业,它以较少的自有资金吸收大量的存款,依靠广大债权人的存款来进行放贷业务并从中获利,高负债运营是其基本特征。商业银行负债相当一部分是由小额存款组成,导致了银行的存款业务客户不仅是产品使用者,也是银行的债权人。这就使顾客按传统的利益相关者划分显得更加模糊,债权人的专用性投入意义尤其彰显出来,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注重对债权人(存款人)的利益分配。

(二)银行经营产品的特殊性

银行的产品和收入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同质性,出售的是货币,收入的也是货币。银行产品即贷款的质量好坏不能像其他企业的产品一样马上被观察到,风险可能隐藏很长一段时间,这与银行的业务客户即借款者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等有关;商业银行的其他产品如风险理财、财务咨询等也均与一般企业的产品有所不同。银行利益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选择,同时客户在选择银行产品或服务的时候也会要求有一些权利保障,包括:知情权、安全权、自主选择权、求偿权等。所以,银行也要密切关注其业务客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三)商业银行产业性质的特殊性

银行作为第三产业,比第一、二产业更加注重自身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员工和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对顾客的服务态度将会影响银行在顾客心中的印象,同时也会影响银行的社会声誉;同时比起一般的第三产业企业,银行要求员工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含量,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能力会影响银行的业绩,或者说银行的经营效益对于其员工和经理人的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四)银行经济目标的特殊性

对于一般性企业,政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仅为合法经营、正当竞争、依法纳税等一般社会法律要求;商业银行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不仅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银行价值的最大化,还要考虑本身安全、宏观经济稳定,要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和金融调控作用,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这些都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与协助。因此商业银行与政府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比一般企业更深。

(五)商业银行所处行业的特点

由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其影响范围往往不仅限于某部分人,而是更广泛的社会。社会公众往往都会成为商业银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也远大于一般性企业。

此外,银行同业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新兴利益相关者之一,其专用性技术的投入与合作,逐渐对商业银行业绩提升带来重要影响。

所以,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企业价值构成如图1所示:

三、提升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价值的建议

(一)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应充分发挥广大员工和经营管理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员工和经营管理者投入人力资本具有机会成本,承担了一定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广大员工应该参与公司治理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商业银行要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道路,也应该建立一种员工参与治理的企业文化机制,采取措施激发和调动广大员工与经理人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二)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措施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利益相关者利益得到满足

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导致事前的逆向选择、事中的道德风险、事后的高成本这一状态,而金融中介结构可以有效减轻这些问题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这就是银行存在的原因。然而现实中,银行与其广大债权人(存款人)之间仍然存在较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债权人一般无法知悉银行的资金用途,更谈不上对银行经营活动的监督和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债权人对银行无法拥有高度信心,如果储户对金融机构完全失去信心,往往会选择“用脚投票”,出现“挤兑”现象,这就是存款人的“集体行动”问题。鉴于此,让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参与到公司治理比其“用脚投票”对债权人和股东都更为有利。

(三)商业银行需要建立明确的利益分配原则并予以公示

商业银行只有将既定投入资产在不同获利能力资产间进行合理分配,才能使商业银行整体上获得既定风险水平下的收益最大化。分配原则一定要合理,而且要及时进行公示,内容主要有各个利益相关者群体本期获得的投入金额和投入方式、各个利益相关者群体本期获得的投入变更依据等。确保各类利益相关者明确自己的既得利益和自己获得利益的原因,使利益相关者具有明确的投入方向。

(四)合理处理政府这一特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

一方面,政府这一强大的股东有能力解决导致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满足缺失的结构调整刚性问题,促使银行利益相关者公司价值理论的社会以及法律环境的建立;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具有长远战略性眼光、注重社会示范效应的“开明股东”,不会局限于短期既得利益而阻挠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价值理论在本企业中的建立和应用。因而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与合作,必然对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价值提升有很大帮助。

(五)商业银行要建立较长期的利益相关者发展战略和各阶段的具体战略

由于商业银行特殊的资产负债结构特征和有限责任制度,若选择“股东至上主义”,就会激励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侵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商业银行需要确立利益相关者战略。商业银行应该配合相关信息公开机制,加强银行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关系认知和各利益相关者的自我实现认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和价值互动。各商业银行具有各自经营特点,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这就导致了各商业银行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企业战略具有较多的成本差异。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的利益相关者现状中的问题,建立较长期的利益相关者发展战略和各阶段的具体战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多、更稳定的优势利益相关者群体资源,建立相对平衡的利益相关者结构,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价值。

参考文献:

篇5

辽宁省某市的水产品行业包括海、淡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等,水产业链条完整。辽宁省某市对于捕捞、养殖业实行免税,水产品加工企业出口产品退税等扶持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水产品销往国内多地,水产加工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欧洲等地。据对某商业银行辽宁省某市分行的调查,该行为了扩大自身在水产品行业的市场份额,体F其在同业当中的竞争优势,经过分析本市水产品行业的特点,制定出了水产快惠贷项目制授信管理规定。

一、项目期限

本项目授信政策暂定为A年,A年后按照定期监控结果确定是否继续延续现行政策或对该项目政策进行调整。

二、额度管理

根据水产加工业客户融资需求调查及目标客户分析,“水产快惠贷”项目设定总授信额度为B亿元,授信户数控制在C户以内。客户单笔授信额度D万元(含)以下。

三、贷款定价

(一)进行贷款定价时应遵循的原则

1.原则一――利润最大化

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商业银行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最终目标。贷款作为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资产,在进行定价即确定其利率时,必须确保贷款收益在弥补资金成本和各项费用的基础上,实现尽可能多的利润,即利润最大化。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利率。因为高利率在带来高利润的同时,还会造成贷款需求的减少,贷款需求减少了,自然会影响银行盈利。基于此,正确的贷款定价方法是在贷款的成本、规模和盈利三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2.原则二――扩大市场份额

在愈演愈烈的金融竞争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发展乃至于生存,既需要其不断拓展业务类型,也需要其不断扩大信贷市场上的份额。与此同时,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基础也必须是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市场份额扩大以后,对商业银行控制风险也是非常有利的。在上述三重目的的驱动之下,在短期内,商业银行的利润预期会被人为地加以降低,借助于降低价格来稳固其市场地位。虽然一家具体的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大小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贷款价格无疑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商业银行如果将自身的贷款价格定得过高,就会由于一部分客户承受不了这个高价格而导致这部分客户的最终流失,进而使商业银行占有的市场份额缩小。正因如此,在对贷款进行定价时,商业银行只有在某些方面有特别优势的前提下方能实行高价政策,否则,商业银行只能根据同业、同类贷款的价格水平来进行定价。

3.原则三――保证贷款的安全即要防范贷款风险

作为商业银行一项主要的资产业务,贷款业务在具有盈利性的同时,也具有风险性。所以,在管理经营商业银行贷款的整个过程中,其核心内容就是保证贷款的安全,即对贷款风险的严加防范。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自身的贷款进行合理的定价。具体说来,就是为了确保贷款的安全性,在对贷款进行定价时,商业银行必须遵循收益和风险成正比的原则,把商业银行由于承担贷款风险而应得的风险报酬在贷款价格中反映出来,亦即风险越大的贷款,其价格也就随之越高;反之,风险较小的贷款,其价格也随之较低。可见,保证贷款的安全或者防范贷款风险并不是说贷款价格定得越高越好。贷款利息的来源是利润,并且只能是利润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只有当借款人借入的款项得到增值以后,他的借款本金和利息才有按期归还的可能。而贷款的价格过高,一种可能是因此而导致对贷款的需求数量减少,另一种可能是贷款需求量不降反升。后一种情况通常意味着贷款质量的降低,使得贷款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基于此,商业银行不能通过一味地追求高价格来进行贷款定价,而完全不顾及贷款的安全性。

4.原则四――维护好商业银行的形象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信用业务的特殊的金融企业,其持续发展乃至于生存的重要基础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而良好的社会形象的树立,要求商业银行必须稳健、诚信、守法经营,要借助于自身业务活动的开展使得社会的整体利益得到维护,而不是唯利是图。具体体现在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中,就是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的要求来进行贷款定价,而不能搞恶性竞争,使金融秩序的稳定遭到破坏、社会的整体利益受到损害;也不能唯利是图,在贷款定价时寸利不让,条件苛刻。

5.原则五――保持现金流量

这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主要是在商业银行拓展新市场或者推出新产品之前、需要快速回收现金时,需要考虑这一目标。

(二)影响贷款定价的因素

1.资金成本

在对贷款进行定价时,资金成本是商业银行必须考虑的因素,商业银行制定出来的贷款价格要在能够对其资金成本充分加以弥补的同时,还要确保其合理利润的获取。在商业银行实际的贷款定价工作中,资金的边际成本以及平均成本是其重点加以考虑的两种成本。前者是指可投资资金每增加一个单位商业银行需要花费的费用及利息额;后者是指商业银行单位资金所花费的费用及利息额。

2.贷款的费用

贷款费用的多少也是商业银行在对贷款进行定价时必须加以考虑的一个因素,贷款价格必须确保贷款费用能够从中得到补偿。在将贷款发放给借款人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做诸如调查和分析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对贷款抵押品进行管理和价格评估等等一系列的工作,由此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如支付的工资、交通费用以及办公用品的购买费用等等,统称为贷款费用。贷款费用的大小与贷款的金额以及品种有着密切的联系。

3.贷款的目标收益水平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的金融企业。为了确保其盈利目标的最终实现,对于自身的各种资金运用,商业银行均规定了相应的目标收益。贷款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当然更是如此。所以,商业银行的贷款价格还需与其目标收益水平保持一致。但需注意,为了确保自身的贷款价格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商业银行在确定其贷款的收益目标时,不宜过高。

4.借款人的信用

贷款价格与借款人的信用成反比,即借款人的信用越好、贷款价格越低,借款人的信用越差、贷款价格越高。这是因为,借款人的信用好,意味着其还款意愿及能力好,商业银行为其发放贷款所承担的风险小,所以贷款价格低;与之相反,若借款人的信用不好,为了限制其贷款,商业银行的贷款价格就应该定得较高,贷款的约束条件也应该规定得较为严格。

5.金融市场上贷款的供求状况

因为贷款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商品,所以其价格的形成也要遵循商品的价值规律,即其价格的高低要受制于金融市场上贷款的供求状况。当贷款的供给大于需求时,贷款的价格就会下浮;反之,当贷款的供给小于需求时,贷款的价格则会上浮。

(三)项目制名单客户贷款定价

原则上不低于基准利率上浮一定的百分比,经营单位可根据客户层级、企业排名、在该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量、在该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该商业银行的日均存款、抵押物质量等综合情况,一户一议,自主定价。

四、担保方式

根据水产加工业客户融资需求特点及同行业担保情况分析,该商业银行的担保方式采用抵押、抵押+保证两种方式,抵押率原则上不超过70%,经营单位可根据客户具体情况,一户一议。其中采用抵押+保证的保证部分占比不超过授信总额度的一定百分比,贷款中以公司或人保证的,保证人或企业与借款企业不得存在互保或关联关系。否则,该商业银行将不允许采用抵押+保证的担保方式。具体分类情况如下:

第一层级客户可采用抵押、抵押+保证的担保方式,抵押率原则上不超过E。其中抵押+保证的担保方式,担保额度不超过F‰最高不超过G,单笔业务期限不超过H个月。

第二层级客户可采用抵押、抵押+保证,抵押率原则上不超过I%。其中抵押+保证的担保方式,担保额度不超过J%,最高不超过K万元(含),单笔业务期限不超过L个月。

第三层级客户可采用抵押、抵押+保证,抵押率原则上不超过M%。其中抵押+保证的担保方式,担保额度不超过N%,最高不超过。万元(含),单笔业务期限不超过P个月。

五、快速审批

1.“水产快F贷”项目制服务方案经该商业银行省分行零贷会审议通过后,按照零贷会审议结果,单户贷款经有权审批人审批通过,单笔业务不再上报省分行零贷会审议。

2.单笔业务上报审批过程中,该商业银行分行零贷管理部各岗位人员对该笔业务应做到即来即审,一岗多人的,应指定专人负责审批,确保该项业务在各岗位停留时间不超过规定的工作日。在申贷资料完备的情况下,应于规定的工作日内审批结束,以提高审批效率。

3.对于存量授信客户,有意愿继续在该商业银行申办贷款的,可根据原贷款的还款情况、对该商业银行的综合贡献情况,在原有利率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对于存量授信客户的审批流程可通过快速通道审批。

六、客户清单

客户清单在符合“水产快惠贷”项目制要求的前提下,可实施动态调整,未在本次清单内客户可参照此项目制标准执行。

七、贷后监控

项目制项下零贷业务的贷后管理在按照《银行小企业信贷手册》要求执行的同时,还要注重项目整体风险和单户风险防控的结合。

(一)项目整体风险防控方面

1.在严格落实总分行零贷现行贷后管理有关要求基础上,加强项目整体风险管控,密切关注水产加工业上下游发展情况,密切关注水产加工业出口额变化情况,严防因上下游发展变化或出口额奏减而引发的行业群发性风险。

2.设置警戒线,不良率控制在项目总授信额度一定百分比以内。如达到警戒线或经核实认为该项目确实存在较大风险,将立即暂停该项目项下新增授信业务,并对已发放授信业务的风险状况逐一排查和核实,重新评估和调整对该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积极采取追加担保、收回授信等方式降低项目整体风险。

(二)单户风险防控方面

1.通过结算回笼、办理等业务,综合运用账务分析、凭证查验、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落实贷后监控要求,对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用途、物流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分析其信用风险变化,夯实第一还款来源。

2.通过核实水产加工企业电费单、出入库单、商品库存等,分析企业加工是否正常,存货周转是否正常,库存是否存在积压等,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篇6

         

为努力拓展吸引外资渠道,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加快我县外向型经济发展速度,特制定本政策。

本政策支持的原则是注册地在我县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支持的产业是符合我县产业定位的新能源、电子信息、物联网、民用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的重点是外资项目的引进、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大企业扶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及上市融资等,着力打造中西部最有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努力开创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外资入驻的新局面。

一、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支持。

(一)设立XX元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设立XX元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专项资金,以后根据工业入库税金县级分成增加比例,予以适度追加。

二、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招商引资的奖励。

(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招商引资“中介人”奖。凡从国外引进符合我县产业定位的项目到我县的中介人或机构,在所引项目完成商务审批、工商注册等手续后,享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招商引资“中介人”奖。引进项目注册资本金在XX万美元-XX万美元、XX  万美元-XX万美元、XX万美元以上分别按项目注册资本金的XX%、XX%、XX%给予奖励;单个引进项目最高奖励不超过XX万人民币。

篇7

转眼间,三年的大学生活过去了,这三年来我在学校系统地学了不少管理方面的知识,但实践经验几乎没有,对于这个重理论更重实践的专业来说是个致命的缺陷。而作为一名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单会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如何于社会各方面的人交往,如何应付各种事情是迫切需要学习的,因此,假期的实习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为了把自己锻炼成一个能适应社会的有用的人才,我在暑期到**市第二纺织机械厂实习了十天,应该说这十天的收获还是丰厚的。

**市第二纺织机械厂是我国纺织测试仪器的主要科研基地,具有二十多年开发,设计,制造各类纺织测试仪器的历史,是国内纺织仪器的主要生产厂家,是我国生产纺织测试仪器的国家二级企业,是国内纺织测试仪器高水平的代表。企业加工设备精良,技术力量雄厚。不求最好,只求更好,是企业不断追求的永恒目标。

作为一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了企业,虽然时间不长,了解地不深,可能也不太全面,但总体结构上还是有一些认识地。该企业刚刚完成了股份化改造,由原先的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企业通过选举产生了一名董事长和五名董事以及二十名股东,董事,股东按比例出资构建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管理体制比较合理,能各司其职,权责明确。因为该企业有着几十年的制造各类纺织测试仪器的经验,所以企业的产品还是有市场的,但在决策上也不短视,没有死抓住一棵树,而是利用自己的长项生产了一些延伸性产品,还与国外几家企业联合生产,加工一些仪器,应该说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还是可以的。此外,企业正在准备通过iso9002的认证,在产品质量也在逐步提升,财务方面也越来越规范。

但企业和一些实力强的企业相比,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的。我想,人的因素是居首位的,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企业绝大部分员工的文化水平在大专以下,本科生很少,没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在仪器智能化,产品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企业严重缺乏计算机人才和外贸英语人才,也正是这两点,限制了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规模。没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使得企业的研发能力大受限制,近年来除了吃老本产品外,只能按外商的图纸,用外商的技术来生产一些出口产品,而这些出口产品只能以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给外商,外商赚取了其中的巨大差额,而企业生产任务重,获利少,工人因此也有较多的抱怨,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一点上,我加深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篇8

(一)业务风险得到了进一步控制。县(市)支行的会计核算业务上收,是将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集中到中支营业室,由多个网点操作变为一个网点操作,这样风险面变窄了,有利于中支对会计核算风险面的控制。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前,各县(市)支行开设大量的内部账户,中支对县(市)支行内部账户的核算内容难以进行实时监控,潜在风险较大。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县(市)支行所有内外部账户全部撤销,会计核算业务不能自行办理,从而彻底铲除了县(市)支行发生会计核算风险的土壤。

(二)业务处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在会计核算业务上收之前,县(市)支行作为一个营业网点,其账务处理各不相同,凭证要素也不够统一、规范。会计业务上收后,县(市)支行所有会计核算业务由中支营业室统一办理,凭证要素填写统一规范,对商业银行缴存款统一管理,极大提高了业务处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支行的运行成本得到了降低。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前,县(市)支行每年需要投入数万元资金用于会计核算系统设备的购置、维修,凭证的印制以及专项邮递费等。每个县(市)支行需要为会计核算系统设置录入岗、复核岗、综合岗、会计主管岗等7个岗位,且有4个岗位不能交叉,尽管业务量不大,无库支行平均每天1~2笔业务,但是人员必须在岗,设备全天待机。会计业务上收后,县(市)支行会计核算系统设备已停止使用,可节省设备维护更新和凭证、纸张、电脑耗材等费用,其会计核算岗位人员可充实到国库、反洗钱、人民币反假等其他管理岗位上,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四)人员不足的矛盾得到了缓解。由于大多数县(市)支行十多年来没有进入新的员工,员工老龄化的加剧,员工数量逐年减少,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支行业务工作的开展。从九江市中支辖内各县(市)支行综合业务股人员配置来看,人员最多的10个人,最少的只有6个人。由于综合业务股对口中支会计财务科、国库科、货币金银科、营业室、事后监督中心等五个科室,其涉及到会计、国库、财务、固定资产、账户管理等10多个独立运行的应用系统,会计岗位分工越来越细与会计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会计人员不合理兼岗现象时有发生。县(市)支行会计业务上收,可减少7个会计核算岗位,明显减轻了支行业务岗位人手不足的压力,并可集中人力强化国库监督、反洗钱、人民币管理等监管职能,有利于提高县级支行履行职责的效果。

二、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的风险隐患分析

(一)中心支行操作风险和管理风险增加。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其风险也随同上收到中心支行营业室和会计财务科。一是中支营业室会计核算操作风险增加。据调查统计,县(市)支行业务上收后,九江中支营业室新开立账户108户,账户总数较上收前增长80%;上收后会计核算业务量月均827笔,较上收前增长40%。由于每笔会计核算业务办理不是简单的录入会计凭证,它包含着数据汇总、凭证填制、要素审核、勾稽关系核对、凭证传递、事后监督等多个环节,无论哪个环节把关不严,就会产生业务差错甚至业务风险。业务量的增加无疑增加了会计核算差错的机率,因此相应增加了中支营业室会计核算操作风险。二是中支会计财务科对支行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风险增加。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前,中支会计集中核算系统除了能产生全辖的财务收支汇总表,各县(市)支行网点损益表在中支综合柜也都能自动产生,中支会计财务科能随时掌握辖内各支行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集中核算系统撤销了各县(市)支行的损益科目账户,各县(市)支行财务收支情况不能在中支营业部反映,系统只能产生中支全辖的财务收支汇总表,不便于会计财务部门及时监督各支行预算执行情况,因此增加了中支会计财务科对各县(市)支行财务管理风险。

(二)县(市)支行的会计管理风险增加。一是对法人金融机构缴存存款准备金的管理风险增加。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县(市)支行会计部门每旬必须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的缴存存款准备金报表进行审核,无误后报中支营业室办理存款准备金缴存业务。由于县(市)支行不直接办理具体核算业务,对农村信用社报表反映的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查证。二是账务查询查复操作风险增加。按照支付结算制度规定,对于接收到的支付系统查询,最迟不得超过次日上午就要查复,而中支与各县金融机构距离较远,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正常途径传递纸质查询查复书,只能采取先影像后纸质的方式由支行协查。另一方面,支行业务上收后,支行已无事后监督系统,影像只能依靠Notes邮箱这一非常途径传递,县(市)支行在查询查复工作中是“二传手”角色,因此也相应存在一定管理风险。

(三)县级法人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增加。从我们调查辖内各商业银行情况来看,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对辖内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均影响不大,因为大多数商业银行在支付系统上线运行后,陆续撤销了在县人民银行开立的账户(保留发行库县支行除外)。目前受影响较大的是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调拨不方便。由于农村信用社没有市级营业机构,其上缴存款准备金和调拨头寸需要在人民银行与省联社之间频繁调拨资金,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没上收之前,可直接通过县(市)支行随时办理,业务上收后必须到市中支营业室办理,由于各县(市)距离中支路程远近不一,来回跑一趟时间最短的要1~2个小时,时间长的要半天,因此办理资金调拨极不方便。二是对账不及时。由于农村信用社在中支营业室开户,其往来款项回单、利息回单等不能及时拿到,因而会经常产生未达款项,由于对账不及时,给资金安全带来一定风险。三是查询查复环节增加。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农村信用社办理查询查复业务必须通过县(市)支行向中支营业室办理,增加了查询查复中间环节。

三、防范新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内控监督,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1.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会计业务上收后,中支财务科要加强对全辖会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重点关注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中支营业室核算业务量大幅增加,业务差错机率也相应增加,难免会给员工心理造成一定压力,因此要做好员工心理疏导工作,密切注意员工思想动态,经常开展案件防范和警示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业绩观和价值观,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县(市)支行也不能因为会计核算业务上收而放松风险防范意识,会计核算操作风险虽然不明显了,但员工的道德风险防范教育却要加强。

2.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要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业务人员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要加大奖惩力度,做到奖罚并重。

篇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5岁,主因“蜂蛰伤伴解酱油色尿液14小时”入院。入院时一般情况尚可,急性病容,神志清楚,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头面部、双上肢、躯干部均可见若干蜂蛰伤皮肤肿胀区,大小不等,面积最大约6cm×5cm,压痛明显,中心区可见组织坏死区,局部皮温增高。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化验检查:血常规:Hb100g/L,RBC4.31×1012/L,WBC19.9×109,N90%,L47%;PLT189×109/L;血生化:尿素氮10.68mmol/L,肌酐164.3umol/L,尿酸337umol/L,总胆红素122.6 umol/L,直接胆红素36.4 umol/L,间接胆红素86.2 umol/L,谷丙转氨酶1390iu/L,谷草转氨酶2492 iu/L,余未见明显异常;肌酶谱:肌酸肌酶24507.30iu/L,乳酸脱氢酶3430.8 iu/L,肌红蛋白17455ug/L;凝血功能:TT20.1秒,APTT125秒,PT15.9秒。立即行中心静脉置管,行CRRT

联合血液灌注治疗9次后转为普通血液透析隔日一次。同时给予保肝、营养心肌、保护胃粘膜、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后,患者尿量逐渐增加,于总尿量每日稳定在1500~2000ml水平时停止血液透析,继续给予保肝、保护胃粘膜、保护肾功能、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于住院10天后复查血生化:肌酐85.8uoml/L,尿素氮5.3 uoml/L,尿酸341.9 uoml/L,总蛋白62.2g/L,白蛋白31.9 g/L,球蛋白30.3 g/L,总胆红素7.8 uoml/L,直接胆红素1.2 uoml/L,间接胆红素6.6 uoml/L,谷丙转氨酶20 iu/L,谷草转氨酶20 iu/L,24小时尿量在2000ml左右,共住院66天后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严密观察病情

2.1.1 生命体征的观察 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意识的变化,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处理。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每小时尿量、尿色变化,尤其是少尿期与多尿期的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1.2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消化道症状,如:厌食,呕心,呕吐,呕吐物及大便颜色,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可能。严密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如:性格的变化,表情淡漠及昏迷、嗜睡、抽搐等。

2.2 CRRT联合血液灌注的护理 使用心电监护仪检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治疗过程中开始引血不宜过快,特别是前20分钟以内因血流动力学改变容易出现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等不适。最好以60ml/分开始引血。同时监测血压,如血压正常,每3~5分钟增加10~20ml,直至所需血流量。超滤量不宜过多过快,如患者述胸闷、心悸、恶心、呕吐或出现哈欠、表情淡漠、嗜睡、甚至癫痫时应及时测量血压,如血压明显下降,应立即降低血流量,停止超滤,同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或是地塞米松10mg,待血压升高后再逐渐增加血流量,打开超滤。如血压持续不升应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收缩压维持在100mmHg以上。因血液灌注器吸附血小板,加上蜂蜇伤患者有进行性溶血的可能,在血液灌注时还应该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鼻腔、牙龈、口腔粘膜出血及尿液颜色的变化。

2.3 各种管道的护理

2.3.1 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各种操作均应严格无菌,导管仅供透析用,不做他用。透析结束后用肝素封管,固定导管和加盖无菌敷料,保持导管敷料干燥,如有潮湿应立即更换。注意观察穿刺口有无红肿、渗血、渗液,防止导管内凝血。在翻身、更换床单等改变时尤其要小心导管脱出。每日监测体温,注意观察有无感染迹象。并向病人及家属解释保持管道无菌状态的重要性。

2.3.2 尿管护理 每日用呋喃西林冲洗膀胱2次,每天用碘伏消毒尿道口,预防尿路感染。尿袋应每日更换,尿管应每周更换。

2.4 皮肤护理 保持床单整洁、干燥。睡气垫床,预防褥疮的发生。更换及取放便盆时,动作要轻柔,防止皮肤损伤。定时用肥皂水清洗皮肤、头发。注意观察蜂蛰伤部位皮肤皮温有无增高,皮肤皮损有无扩大,观察坏死部位有无渗血、渗液、感染、化脓等。伤口较多的头面部及四肢在用5%NaHco3清洗后涂上金霉素软膏(3~5次/日)防止感染。注意使用软毛牙刷,保持口腔粘膜的完整性,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2.5 饮食与营养 正确指导患者进食优质蛋白含量高食物,给予高糖、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多吃新鲜食物,避免刺激食物。在少尿期禁食含钾高的食物(如:蘑菇,冬菇,榨菜,芹菜,马铃薯,水果等)及肾毒性药物。多尿期注意监测血钾浓度,低血钾时遵医嘱给予补钾。食盐摄入量为1~2g/d。控制水摄入量,防止水中毒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2.6 心理护理 由于蜂蛰伤病起病急、发展快,患者常感到恐惧不安,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患者病情目前治疗,预后等,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和主要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需要配合的事项。说明心理、精神因手术对疾病转归等,与家属密切配合,逐渐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的心理,增加其安全感,安慰患者并给予必要的支持,使患者振作精神,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2.7 康复指导 康复期应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合理饮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预防感染。记录24小时尿量,注意休息,避免受凉、感冒、过度活动。进食低盐优质高蛋白饮食,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如:腊肉,辣椒等)。

3 小 结

CRRT联合血液灌注治疗重症蜂蛰伤方法切实可行,治疗效果显著。“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强调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尤其是加强血液净化过程中护理及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心理护理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促进患者康复的手段和方法。

篇10

21世纪以来,中国各界对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呼声不断,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安全恐慌、特大矿难事故、严重的环境污染等事故频出,严重制约了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企业都追求利润,但是企业社会责任是保障企业和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性要素。企业社会责任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学校教育是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一种重要途径。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如何在学生走上社会之前,就掌握一套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是现代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

 

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现状进行了调研,旨在为企业社会责任培养与商科教育的融合提供有效的理论借鉴。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

 

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克拉克(MauriceClark)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认为企业在其商业运作中应对其利益相关者负有一定的责任,其中,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可以影响或者被企业的决策所影响的个体或群体,包括员工、顾客、供应商、社会团体、合作伙伴、投资者和股东等多个组成要素。后来诸多学者围绕企业社会责任展开讨论,对其内涵和构成维度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目前被广为接受的是卡罗尔(CynthiaCarroll)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在他的概念界定中,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属性四维度: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是指企业通过提供社会所需产品、服务,获取能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利润;法律责任是指企业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遵守相关监管体系的管理;伦理责任是指企业应遵守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公众期望企业恪守的社会规范;慈善责任是较高层次的属性维度,是企业对社区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在理论界的推动下,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许多知名企业在职能设计中都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财富》和《福布斯》在企业排名评比时也都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评价维度。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可能成为企业未来的管理者,他们的企业社会责任感对未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息息相关。因此,本研究将遵循卡罗尔的属性四维度,对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现状展开调研。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现状

 

1.研究设计

 

本研究根据卡罗尔的属性四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六个部分,每个部分4道题目。第一部分为企业必须履行的经济责任认知;第二部分为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认知;第三部分为企业必须履行的伦理责任认知;第四部分为企业必须履行的慈善责任认知;第五部分为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相关问题;第六部分为个人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所在年级、性别、今后就业取向和是否修读过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课程。问卷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1-7的同意程度逐渐加强。

 

2.数据收集

 

本次调研采用网络发放的方式,对天津市某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回收275份,其中有效问卷231份,有效率77%。造成无效的原因是填答不完整或者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

 

3.数据分析与研究结论

 

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次调研男生108人,女生123人,男女比例基本相当;大一学生128人,没有学过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课程,大三学生103人,都学过《商业伦理》课程;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希望到大型国企和中小型企业就职。

 

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总体认知。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在4个责任维度的均值均在5以上,说明总体上看,我国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普遍对企业社会责任持肯定态度。四个属性维度的认知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法律(5.75)、伦理(5.47)、经济(5.13)、慈善(5.12)。在得分最低的慈善责任维度中,“企业必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企业必须为慈善活动配置一定资源”两个选项得分分别为4.89和5.08,得分最低。说明大学生对于企业必须参与慈善活动或社会公共事务的认知不足。法律和伦理责任的认知超出了企业最基本的经济价值,与现代社会商业企业的可信任度较低有关,大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对于企业来说,虽然经济利益是生存之本,但是必须守法经营,保护消费者权益,保证公平。经济属性得分较低,可能是由于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虽然未来可能成为企业管理者,但是目前仍然属于消费群体,更多的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②修读过相关过程对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教育背景对价值观形成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教育背景不同会使其社会责任取向有所偏重。本研究设置了“是否修读过相关课程”的选项,其中有103名大三学生全部修读过《商业伦理》课程,在该课程上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综合介绍。本文利用ANOVA分析,得到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群组之间还是有显著差异的。是否修读过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课程对于社会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的认知均有显著差异(F值和Sig.分别为9.395和0.002,22.837和0.000,16.688和0.000,均小于0.05),且修读过相关课程的同学的认知度平均值均高于未修读过课程的同学,说明在修读相关课程之后,大学生对于这三种责任更加熟识。但是两个组的同学对于慈善责任的认知并没有显著差异(F=2.845,Sig=0.093,大于0.05)。这一方面说明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学习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说明,在现有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中,对企业的慈善责任维度介绍可能存在不足,所在造成学生对慈善维度比较陌生。

 

③分项指标认知差异。在以往文献的研究结论中,有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主对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认知较高,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以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为主,对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的重视不够。此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调研中,法律责任依旧重要,但是对经济责任的认知却开始下滑。仔细研究分项指标发现,在16道测量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的问项中,得分最低的是经济责任第一个问题“企业必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均值为4.46)。说明大学生们对于企业的社会角色定位认知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逐渐演变成关注社会和企业共同发展。工商管理类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他们的认知变化对于未来企业的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另外,本研究还对学生们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渠道进行了调研(见图),结果表明,门户网站和社交网站等互联网渠道仍然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企业官网和自身的宣传也是一个重要途径。而其余各项指标均低于20%,说明目前大学生获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途径仍以专业性较低的互联网和新闻报道为主,专业的教育、书籍及政府的宣传都亟待提高。

 

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的相关建议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熟悉,对各个指标的认知度都比较高,但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获取途径较少,理解的深度和准确度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课程的学习的确会造成大学生的认知差异。鉴于上述结果,本文针对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教育问题提出如下优化对策:

 

1.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目标

 

著名的商学院认证体系AACSB在评定标准中有一条明确的规定,即商学院必须满足所列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要求,毕业生应该具有伦理认知和推理能力,对职业责任、职业伦理标准在商业组织和社会中的战略角色作用有更深入和广泛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才可能通过AACSB认证;要求学生必修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问题相关课程的学校所占比例逐年递增,从2001年的34%,增加到2011年的79%,其中必修课中包含企业社会责任课程的院校约为30%。另一认证体系EQUIS在认证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必须考核专业的项目设计和内容是否明确包括了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是否将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教育纳入学生个人发展过程。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商科学生的重要性。我国高校应该在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的相关要求,从学生一入校,就有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培养定位,积极宣传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后续系统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企业社会责任感奠定思想基础。

 

2.设计适合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培养体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_些高校已经设置了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学科和专业,如英国诺丁汉大学商学院就拥有从学士到博士的企业社会责任专业;许多海外高校也在管理学科课程中增加企业家精神,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讲授。为培养具有新商业文明的新一代商界管理精英,中国大学应该结合我国国情,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设计_整套企业社会责任培养体系。从教材选择、课程设置、讲授内容、授课方式等多个方面,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建构、强化、实践和反馈,系统的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培养。在培养体系的设立中,应重点关注教师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3.将企业社会责任教育作为系统化、常态化教育内容

 

根据JonesChristensen和Peirce(2006)年的研究,全球排名前50的商学院中,超过84%开设了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课程,而2013年我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商学院学生修读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课程平均总课时仅为22.36。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当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中,已经不断的融入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但是其系统化远远不够。根据前文调研结果显示,许多学生虽然学习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课程,但是因为只有一门或二门,缺少对相关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因此理解并不够准确和深入。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应该保持系统性,将企业社会责任教学变成一种常态化教学,不仅仅是在高年级单独开设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课程,而是需要从一年级开始就设计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课程,并在管理、会计、营销等与企业社会责任密切相关的课程中,增加企业社会责任专题,将学生们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大学4年,系统的、成体系的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企业社会责任感。

 

4.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篇11

政行校企合作办学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行业协会指导并参与,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区域主导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学校搭建政行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的校、院(系)两级平台,成立以“五个共同”为核心的利益实体,实现“三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其特点是目标共同定、资源共同建、人才共同育、成果共同享、责任共同担,如图 1 所示。

实 践

形成校院两级组织架构

学校建立政行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通过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政行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政、校、企联合办学体制,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主体办学、多渠道投资、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学校制定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组织机构、性质、作用、权利和义务、活动方式等内容,建立理事会议规则、联席会议制度等。政行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相关机构代表组成;理事会设常务理事会,负责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职能;设立理事会秘书处,配备专人,负责理事会日常事务。理事会的主要工作职能有:协商合作发展战略、规划,决定合作发展领域和项目;审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及产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与合作办学政策文件;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发展关系,协商协助解决相关难题和困难;监督共建共享资源及合作成果的利用情况,评估其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级学院组建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是二级学院邀请行业协会、企业等合作办学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建立的校企合作组织。其组织架构和开展工作从属于政行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负责听取本级校企合作工作报告,审议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和校企合作制度;为二级学院专业建设、校内外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社会服务、学生就业等搭建平台。学校对外合作工作部门负责学院合作办学管理与校级层面合作办学组织实施工作;二级学院设立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负责本单位校企合作项目实施及管理工作。

创建由市级相关政府部门、学院驻地区政府、重点建设专业市级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和学院代表组成的“政行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及“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为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提供体制保证;建立相应运行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发挥议事、咨询、协调、合作功能,形成学校新的办学管理机构和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组织,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搭建“四位一体”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

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是一个由学校、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组成的产学研联合体。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管”的思路,建设创意产业及创新创业基地,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基地“管委会”为协调机构,以“中心”为专业建设载体,由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实际操作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运行模式。学校从两校区办学实际出发,围绕重点专业建设,分别在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成立校企合作组织、协调机构,并按照行业、专业划分成立以专业(群)层面集实训实习、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社会培训“四位一体”功能的互利共赢合作平台。

在华岩校区建设九龙创意产业基地。九龙创意产业基地由九龙坡区人民政府、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创意产业联盟、重庆广电集团等法人主体合作共建。由学校出场地,政府出政策,引进影视、动漫和艺术设计行业企业,通过产业集聚,建成接纳影视动画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师生进行产品研究开发、参观、见习、实习实训教学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创意产业基地,为影视动画和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专业建设支持。基地主要功能一是对接环境艺术设计、影视动画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学载体“环境艺术设计创意与推广中心”“动漫产品研发与推广中心”;二是承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传媒类专业学生实习教学,为校企专兼职教师提供社会服务项目,成为企业、学校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三是成为服务于企业技术攻关、员工培训、学生定岗实习的平台。

在合川校区建设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由合川区人民政府、合川区招商局、重庆华地投资集团、瑞思集团、重庆群标移动网谷管理公司等法人主体合作共建。在学校原有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技术推广中心、研究所和微型企业等基础上,学校出场地,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引入企业,建成创新创业基地。学校依托位于重庆“全球移动网谷”的现代化资源和设备设施,为软件技术、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专业建设提供支持,把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建成社会服务、创新创业、微企孵化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的主要功能:一是积极参与合川区“重庆市服务外包示范区”和“全球移动网谷”的建设,投入学校优势技术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二是利用其重点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和移动手机软件产业的定位,引进软件研发、游戏动漫、电子商务、旅游酒店相关企业,按照行业分类共建软件技术、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三是对接校企合作专业和专业群,在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嘉陵江软件开发与推广应用中心”“ 嘉陵江营销管理推广中心”“嘉陵江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中心”。

开创“五个共同”合作办学机制

学校以重点建设专业,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载体,创新并实践“目标共同定、资源共同建、人才共同育、成果共同享、责任共同担”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校企各方在理事会的推动下,以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和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为平台,利用政府和行业的支持政策,做好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培训、合作开发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构建完整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通过创新学校内部的运行机制,建立适应现代高校发展的治理机制,适应以教学为中心的院系两级管理运行机制,以及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与学生管理保障机制;通过项目的合作,形成校企互利共赢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长效运行。

紧贴“五个共同”为核心的体制机制建设,政行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成立后,理事会从两校区办学的实际出发,在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分别成立“政行校企合作共建管委会”。管委会以各“研发与推广中心”、研究所、企业等为重点专业(群)建设和生产研发载体,根据理事会授权协调各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工作,即:管委会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将进入“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基地”的企业、工作室等,按照行业,专业划分到与重点建设专业相对应的同一个中心,各行业“研发与推广中心”又对应学校相应的专业,相应专业的负责人又是相应行业中心的成员或负责人。正常情况下,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以“中心”为单位在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的组织下开展工作。 从而形成了“管委会”协调下的,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实际操作的,行业、企业与专业对接,行业、企业的负责人与专业负责人合作,实践“两个平台、五个共同、三个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

构建“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以“五个共同”为核心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实训考核方法的改革,师资队伍岗位结构的改革。在新的体制机制下,按照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三个融合”,即:三段能力(通用能力、专门能力、综合能力)的融合;三种评价方式(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的融合;三种学习环境(课堂学习、职场学习、网络学习)的融合。三个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的支持和推动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

搞好“五个共同”为核心的制度建设

合作育人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企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招生就业、课程开发、课堂教学、顶岗实习、教学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制定相关制度,使合作育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资源共建制度:校企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在学校教师培训、挂职实践、企业员工培训、学历提升、对外培训与服务等方面进行长期有效的合作,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形成校企双向兼职、共同向外、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责任共担制度:理事会成员单位签订共管共育的协议明确彼此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加强校企考核与评价制度建设。

合作发展制度:签订政行校企合作办学战略协议,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确定合作原则、合作目标及内容、各方责权利、合作组织领导机构及工作制度等。界定合作办学内容、各方责权利、工作机构及制度。促进校企合作双方的全方位提升。

成果共享制度:制定合作办学项目利益分配意见,为企业开发新项目、新产品、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项目并及时转化成果提供动力。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行校企参与的内部治理机制,通过内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校企员工的身份障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责任感;建立适应校企合作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以基地及其组成要素为载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构建校企互利机制,确保校企合作长效运行。

建立“双岗双责”的教师交流机制。建立“校企互通”共同培育师资的制度,通过进行校企合作单位之间的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实现专业带头人与企业部门管理人员、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或师傅之间的身份互换,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健全有利于人事制度改革的长效机制,制定校企人员互聘、轮换管理制度,通过推行专业带头人“兼职企业顾问”制、骨干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制建立起适合高职教育理念的教师实践制度。同时,积极推促兼职教师的选拔和聘用,以锻造专兼职双师教学团队。

建立“项目合作”的共赢合作机制。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以及校企合作项目负责制度,加大用于合作企业项目研发资金的支持力度,鼓励二级学院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并挂牌运行;奖励在企业产学研合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师生员工和企业员工,以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

建立“多元评价”的质量监控机制。学校合作办学理事会从整体利益出发,全面考虑各办学主体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建立接受政府、社会、企业、学校评价的应对机制。一是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作为合作办学的主导者,他们代表国家的利益,实施对学校办学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二是社会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它们代表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对学校进行检查和评估。三是企业作为合作办学的人财物投入者,参与制定合作办学、培训、科研及社会服务保障制度,形成合作办学全程监控机制。四是学校内部通过教学督导、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毕业生质量跟踪等方法和手段进行质量监控与自我评价。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多主体监督的质量监控机制实现了依据办学目标,对合作各方的教学质量、科研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测量、调整或修正,保证学校各利益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建立“搭台唱戏”的集聚效果机制。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建立,推进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的发展,有效促进基地企业引入,这种通过政府出政策、学校出资源、企业出项目,政行校企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富有效率,充满活力。

合作发展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为加强理事会成员单位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理事会成员单位将合作共建管理信息平台。建成集校企合作门户网站、合作项目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网络教学实施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平台。为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建设、顶岗实习学生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提供网络支持,满足学生边工作边学习、校企共同管理、学业成绩评定的信息化需求;为行业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支持提供及时快捷的途径,实现校企、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学校支持行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成 效

篇12

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这三个管理体系是国际上公认的比较先进、有效的系统化管理方法,它们主要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体系并有效实施运行,使各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接口关系顺畅,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推行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标准,有利于企业推进规范化建设,增强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员工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XX公司今年正式转入营运,规范化管理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年初,公司新的经营班子一致决定,在公司范围内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随后,我们邀请广州XX管理顾问公司的有关人员前来我司调研。

公司的三大体系认证工作得到了XX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X书记多次了解有关情况并作指示,营运部X经理派人送来了资料,并对公司在调研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和顾问公司的选择等多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在XX公司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公司与XXXX管理顾问公司达成了辅导协议,于3月12日成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推行领导小组,由最高管理者XXX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ISO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2004年3月23日,XX公司召开了三大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吹响了向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进军的号角。

为加快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进程,公司于3月24日与广州XX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达成辅导认证的协议。

从3月—5月,XX顾问公司的老师先后在我司举办了四期有关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公司员工对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为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深入开展铺平了道路。

第二季度,公司在继续推进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培训的基础上,成立了由专人负责的文件编写小组,编写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从2004年6月初开始着手编写,经历了将近4个月的时间,经过编写人员深入调查,认真编写,历经三次会审,今天,文件终于得以完成。在这里我深深感谢顾问公司以及全体编写人员的辛勤劳作与和通力配合。

我们公司文件的编写,在形式上是采用先编管理手册后写程序文件;在步骤上是先调研再编写然后会审,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文件的连贯性。目前,我们共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手册1套,程序文件26个以及一批工作文件和表单。

体系文件的建立是为了完善我们的管理,使我们的日常工作有章可循。随着体系文件的,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也将由此进入试运行阶段。当然,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下一步工作需要我们按着文件要求进行运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修改。在此,结合公司当前工作的实际,我就公司下一步推行认证工作提几点要求:

第一、加强培训,深入学习。

下阶段,公司将通过培训、印发学习资料、板报宣传等形式,结合内审,组织各部门、各单位深入学习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通过学习,让广大员工切实熟悉制度、掌握制度,按照制度办事。各单位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ISO办公室要成立检查辅导组,深入各基层单位进行指导,解决学习、运行中的疑难问题,收集意见或建议。同时针对各部门、岗位、人员按执行的要求安排必要的测试考试,如口试或笔试。对测试、考试的结果纳入各基层单位的绩效考核中。

第二、严抓落实,积极贯标。

贯彻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是全员参与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文件后,不论什么人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贯彻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严”字当头,按照文件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做到文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严格按照程序文件规定办事,克服不良的习惯做法,优化管理环境,强化每个岗位每一个人的工作责任感,牢记“说我该做,做我所说,记录我所做的”,记录好所做的每一件事,真实提供所做每件事的证据,一切工作按程序办事。为持续改进我们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奠定有力的基础。

ISO办公室要加大与各单位的沟通协调力度,尽快收集各单位的文件修改意见,及时对文件加以修订。

三、提高认识,加深理解。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是公司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各单位各部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提高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加深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好原则和尺度,按照程序进行规范改进。

每位领导、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要按程序文件的要求,按照自己的岗位职责和管理职责来认真负责工作。下一步,公司将不定期的进行内部审核,保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贯标工作顺利进行,收到实效。并针对内审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整改落实,不断提高单位和公司质量管理水平。

四、整体推进,协调进行。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单位各部门互相沟通配合,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单位的消极被动,都会影响到整个贯标进程,因此,各单位各部门要做好程序的接口配合工作,理顺关系,相互配合,为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协调进行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