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1 14:42: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短视频的优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12年4月,Facebook成功用10亿美元收购图片社区网站Instagram后,Instagram俨然成为了新一代最受欢迎的社区网站之一。Facebook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透露,Instagram早在2012年年底月活跃用户量已达1亿人,超越了Twitter。如果未来Facebook要在广告方面创收,那Instagram就会是重要筹码之一。对此,Twitter应该也后悔没有把Instagram变成囊中之物。其实,2012年秋,Twitte联合创始人Jack Dorsey曾经游说Twitter的CEO迪克・科斯特洛收购Instagram,但由于Instagram和Twitter双方的原因以致收购条款无法达成共识。
在严峻的市场压力下,Twitter只能另辟蹊径。同样在Jack Dorsey的搭线下,Twitter两度为Vine开价成功并购它。随后,业界把Vine称作“视频版的Instagram”。尽管我们不知道这间3人公司能为Twitter创收多少,但据西方媒体透露,如果Vine团队年内能为Twitter实现一定业绩目标,那么Twitter最终可能会为这笔收购支付超过3000万美元。
新社交,新营销
作为一次“重量级”的收购,Twitter自有自己的思量。对Vine实行收购后,Twitter能减低对Youtube的依赖程度。我们知道Twitter和Facebook的目标都是把自己变成集合文字、图片视频的社区平台。虽然Youtube能弥补Twitter的视频功能,但对Twitter而言,是原始的内容嵌入,并非是自主提供视频内容。
与其说Vine所传播的是6秒钟的视频,还不如说它是一张6秒钟的GIF。“视频”的旗号使Vine与其它GIF社区形成差异化。这一点,西方人很喜欢。“差异化”为Vine带来前所未有的营销新途径。
6秒钟的视频有效地吸引移动和社交领域的视频广告主。根据IAB的统计发现,92%的移动视频用户会在社交网络与他们的好友分享视频,其中Twitter占总分享量的12%这个份额有可能因为Vine的出现而提升。广告主可能会利用这6秒钟作为长视频内容的引子。像好莱坞片商Oscilloscope则利用Vine播出电影《It’s A Disaster》的片段,它将以多个短视频的方式播出,意图为影片做推广。
除此,在西方人们对社区平台优劣的众多衡量标准中,“能否激发用户的创造力”位于首位。Vine以6秒钟的时长,支持用户断断续续地拍摄视频,无需添加滤镜和进行繁琐的剪接,就能上传与分享。Vine的联合创始人Dom Hofmann表示:“Vine所的内容需要缩略,即以简短的形式来呈现较大的内容。这是一扇窗户,将展示你生命中的人物、想法和东西。”
综上,Vine这个6秒视频为载体的APP正逐步问鼎西方未来的社交市场。
短视频的丝绸之路
借鉴Vine在西方市场的成功,国内不少网络公司也希望能开辟国内短视频的市场,其中相对引人注目的是爱奇艺旗下的啪啪奇。
关键词:视频网站;并购;整合;爱奇艺;PPS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9亿,较去年年底增加1057万人,用户增长率为2.5%,增速明显放缓。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69.4%,与去年年底基本持平。
我国的网络视频行业自2005年兴起,经过2007年快速发展和后来的版权合法化及政策调整时期后,网络视频行业开始步入整合。2012年,优酷土豆合并拉开了此次合并浪潮的序幕。2013年5月7日,百度宣布3.7亿美金收购PPS视频业务,并包含了PPS和爱奇艺视频业务,再次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并购浪潮。
一、视频网站并购动因探析
从全球媒体并购热潮来看,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发展、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扩张、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支持以及科学技术的资本支持。下面本文将从两者合并前后的优劣分析其动因,希望能给其他视频网站借鉴之意。
(一)合并前,爱奇艺和PPS各自的发展瓶颈
爱奇艺自诞生以来都以中国版hulu的名义自居,但是五年下来并不适合中国市场,被迫开始转型。购买版权的长视频被搜狐独家策略限制,自制综艺节目又受到优酷土豆的压制。爱奇艺在2012年开始开发桌面客户端独立品牌,希望可以通过离线下载使用户获得良好的观影体验,并且通过P2P加速来节省宽带资源,但收效甚微,多个版本的产品体验都不是很理想,甚至有网友评论版本升级更难用。除此之外,市场推广也非常低调,甚至很少人知道爱奇艺还有桌面客户端,其活跃用户估计也不超过百万。
而对于有8年历史的PPS来说,一开始就适应中国大环境逐步发展起来,虽然有些盗版影视内容,但也还在可控范围之内,PC客户端和移动客户端用户数也比较可观,另一方面,它在用户数据、收入、市场份额等方面都很难再有飞跃性的突破,高层人员也有意向寻找强有力的合作伙伴来进一步发展企业。
(二)合并后,带来的积极效果明显
负责百度投资并购业务的企业发展部总经理汤和松对此次并购表示,规模效应、移动化是视频业务成功的核心要素。百度收购PPS之后与爱奇艺合并,使两者的用户时长和移动用户量均达到行业第一,此外,与PPS进行资源整合还可以增强爱奇艺的市场竞争力。
1、规模经济效用显著
Pratten和其他学者认为,追求规模经济是企业重要的并购动机。对于视频网站而言,相互之间可以共享内容版权及其他一切优势资源,并购的规模效应可以有效降低购买内容版权及宽带资源的成本。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对此表示“爱奇艺与PPS非常互补,在各自领域各占优势,业务重叠率仅14.45%,在人口资源和渠道出口上可以达到很好的共享。”
规模效应可以使视频网站的平均成本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而逐步递减,其边际成本也随之缓慢递减,但是网络的收益却会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而同比例递增;网络规模越大,其总收益和边际收益也就越大。总之,形成规模效应可以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是视频网站并购的重要动力之一。
2、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经济是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即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其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史密斯认为追求范围经济性是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范围经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就视频网站而言,通过扩大网站市场,对产品精准分类,生产至少两种以上的产品从而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
视频网站通过并购形成的范围经济优势主要有两点。首先,可以有效分摊视频网站的运营成本。近年来,PPS主要在用户生成内容和用户资源的帮助下,同游戏等行业进行合作从而盈利;爱奇艺则主要是利用百度搜索数据的优势,抢占流量入口和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在爱奇艺与PPS并购之前,双方都是各具优势的视频网站;并购之后,正版影视剧、网络电视、游戏、动漫、用户原创内容等产品都统一于一个视频网站中,从而使产品的成本得到有效分摊。第二,有效降低网站经营的风险成本。
3、重点打造UGG
长视频和UGC是目前国内的两种主要在线视频方式,长视频偏重媒体属性,UGC则偏重社交属性,长视频优势在于用户时长,UGC则主要在用户覆盖。爱奇艺CEO龚宇表示,今后将在坚持长视频的同时发力UGG视频。
《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短视频内容的用户数量已经远远超过长视频,其中超过七成的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选择观看有趣的短视频内容。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录制视频功能的便捷性,人人是导演成为移动视频UGG可挖掘的巨大价值。为此,爱奇艺推出了“啪啪奇”,PPS开通了“爱频道”,这些拍摄工具APP使得UGG分享更为快捷,爱奇艺和PPS合并之后,无论是在UGC的内容质量和盈利模式上还是在规模上均会超过优酷土豆,移动UGG成为视频网站盈利的新的增长点。
4、数据库共享
目前国内视频网站的盈利方式主要还是广告收入,广告收入基本占其全部营销额的80%甚至90%以上。爱奇艺盈利主要靠大品牌广告收入,而PPS则主要靠游戏广告收入。从广告的形式来看,大品牌广告所带来的收入要远远高于游戏广告所带来的收入。
百度精准的搜索数据成为爱奇艺的一大优势,爱奇艺基于该优势于2013年5月9日宣布其精准广告产品“一搜百映”正式投放市场。通过挖掘百度搜索引擎海量数据来优化视频广告服务,加速其广告变现能力。在该应用中,搜索关键词作为用户的需求信号,据此对用户进行购买需求定向,然后通过“云交互贴片”技术,让用户在贴片广告上实现游戏等多种互动功能,从而达到提高用户购买率的目的。
二、启示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和普及,手机占据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多,在通信、学习、娱乐、购物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类的一个生存触手,工业革命4.0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手机成为我们和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我们的手机系统里检测每日使用APP的时间,可以精确了解到我们对手机的利用率是多高,几乎占据了我们所有的空闲时间,暂不论其中的利弊,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通讯科技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导致我们的时间利用碎片化,快节奏的生活增加了人们的生存压力,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好的方式去舒缓我们的压力和学习,既然很难找到完整的时间去休闲放松和学习,那我们只能利用碎块化的时间去完成这样的需求,手机端的学习和娱乐软件的开发迅速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在信息的传达方式中,单一的文字和图像的传播效率很难与视频动影像抗衡,动影像通过声音、画面、文字、动作甚至是交互,可以多维度高效率地完成信息的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和娱乐。碎片化的时间很难去观看太长的视频,短视频和微视频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截至2019年4月份,中国短视频APP日均使用时长从2017年4月份的不到1亿小时,增长到了6亿小时,其中TikTok、快手、好看视频等,成为短视频和微视频运营APP的主力军。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关于微视频的相关课题成为研究现代人类生活的一个很好方式,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微视频的画面内容的表现研究,试着了解微视频火爆背后的部分原因。
(二)研究的范围和目标在众多的微视频平台上我们选择TikTok作为本研究的主要案例来源。TikTok是一款可以拍摄和制作原创视频的社交软件,2016年9月上线,主要是针对年轻人的音乐短视频的社交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软件选择歌曲,拍摄音乐短视频,形成自己的作品,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制作短视频上传到这个平台,动画的微视频就是属于后者。TikTok平台上的视频种类很多,生活记录视频、AR贴纸视频、直播表演视频、动画视频等。本研究的主要范围是动画类视频,并且是集中于10-20秒的动画微视频。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和理论的相关研究,让我们对动画微视频的画面内容表现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认识微动画在表现内容上的独特性,特别是对在社交平台上具有交互性的微动画视频的内容特征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二、理论考察
(一)动画的画面表现元素1.画面构成动画画面的基本构成与电影的基本构成是一致的,在动画制作过程中的故事板阶段,画面的构成就已经确定。动画的故事板是动画的核心部分,所有的故事内容全部都需要用故事板表现出来,它是动画后续制作的基础,所有的后期制作都需要围绕着故事板进行。故事板是由一幅幅画面按顺序组成的,那具体到每一个画面上就可以具体地去了解其中的构成元素了,这也就是动画的画面构成。首先是景别,画面的景别根据距离和视觉角度的不同,可以分为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导演可以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去选择合适的景别。再就是画面的背景,具体来说就是动画的场景设计,这个不同于真实的拍摄画面,动画的所有元素都是需要制作者利用绘画或者数码绘画进行创作的,这和真实的电影有着巨大差别的,场景制作的复杂程度直接影响到动画的制作成本,背景主要是交代故事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角色就是动画的演员,它主要是故事发生的载体,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围绕角色展开,也是画面中的核心部分。在播放的画面中大部分动画都会有字幕的加入,这是经常被人们忽略的一个画面内容,现在越来越多的动画注重字幕的字体和色彩、灰度的选择,让画面和字幕显得和谐,完善的字幕设计让画面的视觉呈现更加美观,没有经过设计的字幕会让画面产生很强的不协调感,极大破坏画面的美感,也妨碍了观众的视觉享受。这些元素的组合会形成画面的构图,导演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视觉引导,来表达故事的内容和画面的情绪,这个设计过程就像是搭建剧场中的舞台,这是动画画面呈现的基本视觉框架。基本框架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动画的质量,会影响电影的叙事效果、画面效果,进而影响观众的观影效果,为了杜绝这一系列的负面反馈,在动画的制作前期,导演会尽力打磨这个框架,直到满意为止。2.光与色在完成了画面的基本构成后,导演就建立了一个关于故事的黑白影片,光与色的加入让画面的表达更有层次,内容也更加丰富,在LewisBond的《ColorInStorytelling》中,对电影的光色如何增强故事的叙事性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电影中光与色可以影响观众的情绪,这在观众的心理上和身体上都会有所表现。光与色可以建立画面的和谐与矛盾,这是戏剧冲突表现的重要手段,具体说来:它可以引起观众的心理反应;聚焦重要的叙事和画面细节;设置影片的基调;表现角色特征;展示故事发展的过程。光就是舞台上的灯光,可以聚焦画面的任何元素,光与色的配合让人可以使画面达到任何想要的氛围,动画师往往通过特效去丰富光的使用手段。例如,红色的运用可以表现爱、激情、暴力、危险、愤怒、力量等;粉红色的运用可以表现天真、甜蜜、女孩子气、同情、美丽等;蓝色的运用可以表现寒冷、孤立、理智、忧愁、被动、冷静等。光与色的运用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不能作为一成不变的标准去使用,这只是导演对画面的不同尝试,光与色组合表达的丰富性远远没有开发完。从纯美术方面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话,光与色会成为美术设计的点睛之笔,特别是光的使用和设计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光是用来强调和刻画形体的,是影片审美的直观体现。3.声音声音常常不被纳入画面表现中来,因为它不具有视觉属性,而仅仅只有听觉属性。但是反过来想我们在接收画面信息的时候,声音与画面是同步到达我们的感觉器官的,并且声音元素与图像元素相互依存和支持,让故事的画面表达更加充分,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它与画面在观看时几乎不可分割。一个完整的画面内容是通过画面和声音的共同表现来完成的。声音在动画内容中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配乐一个是配音,配乐是画面情绪的音乐表达,配音是角色表演时发出的声音,还有一部分是场景道具和自然环境的模拟配音。4.运动在动画画面中,运动可以分为角色的表演、道具的移动、场景的移动与转换、视角的转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角色的表演和场景的移动与转换,与真实的拍摄不同,动画中的角色表演都是通过软件制作出来的,里面包含导演和动画师对角色表演的理解,这也直接影响了动画本身的质量,是动画电影中制作成本最高的部分。动画场景的移动主要是根据角色的移动被动发生,场景是辅助表达角色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运动的多少和具体的运动内容的制作成本占据了动画制作成本很大的比重。
(二)微动画的概念微动画的艺术形式是以动画呈现的,但艺术语言更接近漫画风格。即用幽默、夸张的手法来描绘或演绎生活与社会时事。微动画通常运用变形、夸张、比喻、象征、暗示、影射、调侃,以及跨越时空的人物嫁接与互动的方法来揭示、演绎社会现象及人性的复杂、矛盾与多重性等各种观点和内容,使观众在娱乐的同时领悟到幽默中隐藏的悲剧、搞笑中蕴含的荒谬。微动画的题材取于当下热门话题,这样才能触发快速传播的触点。所以,微动画是可以覆盖多年龄层的大众动画形式,目前正在流行。
(三)微动画画面的创作动机微动画画面的创作动机是根据内容和预期达到的效果以及成本共同决定的。TikTok平台上的动画微视频,就是要如何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最理想的点击量,这是微动画在TikTok平台上的核心创作动机。在TikTok平台上的动画是以商业目的而存在的,背后是充分的商业逻辑的体现,商业的一般规律就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和收益,这就让微动画的制作会有所取舍。往往在商业项目上,商业目的是微动画的主要创作动机,艺术方面的创作动机会受到商业动机的绝对制约,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是制作者永远无法忽视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微动画必须保证自己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才能吸引用户观看和分享,如果想让视频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就要进行针对性的创作,比如故事、角色的表演、配音、配乐等都需要进行趣味性的设计,这些就是TikTok平台上微动画的创作动机。
三、微动画画面内容的案例分析
根据上面的理论背景,本文以TikTok平台为中心,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不同制作形式的微动画来分析其中的几项内容,这包括字幕的位置、影片的制式、镜头的信息、影片的长度、场景的数量、角色的数量等,去找到微动画这个动画形式中新的发展变化。之所以选择这些元素的对比,是基于最直观的数据反馈,这些反馈直接反映了制作者的选择倾向,还有观众对影片的关注倾向,这里面如果抛开纯商业推广因素的话,这些数据就体现了流行度背后的支持。
(一)3D微动画的案例分析这三组系列作品是TikTok平台上的很有代表性的3D作品,在选择标准上都是点击量排名前三的系列作品,内容方面也是偏娱乐性的。故事性是影响传播的第一要素,画面的积极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2D微动画的案例分析2D微动画形式很多,有漫画改编的动画,而非漫画改编的微动画,基本都是根据故事直接制作成动画,一般不注重场景设计,而是主要突出角色和配音。这一组2D视频的用色纯度都比较低,画面都处在温和的色彩中,造型根据不同的故事剧本做出合适的风格,画面的构成设计也是采取了简单有效的、低成本的制作方式。
(三)二次剪辑的微动画案例分析二次剪辑作品是指作品的图像并不是上传者自己的原创设计作品,而是从现有的动画片中截取动影像片段进行重新剪辑和后期配音、配乐后形成的新视频,至于选择哪些内容都是二次创作者自行根据生产的内容而决定的,上传时需标明出处,并且不能进行盈利,仅用作观看。这类型的动画视频在现代的微动画中数量庞大,也主要是针对大众用户进行设计的。二次剪辑的作品非常适合制作能力有限或者偏重于故事讲述的创作者,这时候画面的效果就无法从设计的角度去分析,这些视频只是针对能不能配合声音说明问题,其他方面的考量都显得无足轻重。
四、微动画的画面内容的分析结果
(一)画面比例特征通过以上的内容分析,微动画的画面格式为竖向,传统的动画一般都是横向画面,这个主要是因为观看设备和观看习惯的不同造成的。在观看普通的动画电影时,我们会在影院或者电视、电脑上欣赏,这些设备都是适合横向画面播放的,但是手机的使用习惯和电脑、电视的使用习惯是不一样的,手机的使用习惯基本上是竖向的,所以在手机上观看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屏幕和适应习惯,竖向的格式是非常合理的。但是竖向画面的格式是一种新型的观影格式,还有很多需要开发和完善的地方。设备终端对视频格式的影响是物理性的,当新的主流硬件设备兴起的时候,视频的格式也会被动地适应设备,比如下一代通讯终端:谷歌眼镜、苹果穿戴设备等硬件的使用开发也会在下一阶段出现新的视频格式,VR和AR视频在格式上如何界定也会是以后要讨论的问题。
(二)字幕和文字信息的运用特征在字幕的应用方面,传统字幕的位置一般都安排在画面的下方,并且字幕占据画面的比例很小,颜色和字体都尽量不破坏画面的完整度。但是微动画中的字幕,由于是竖屏的模式,上下的空间比较大,所以字幕放置就比较随意,上部、中部、下部都有放置,并且字幕的字体大小以及占用画面的比例都远远高于传统动画中的字幕。这里面有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因为手机的屏幕本来就很小,所有字幕如果太小就会影响观看,会让信息传达产生障碍,再就是微动画中字幕的特效成了画面中的一部分,在动画表演的简单化和场景简单化的影响下,好看或者突出的字幕效果丰富了画面,让画面显得不是很简陋,字幕的出现方法和形式也成了动画表演中的一部分。微动画字幕的这些特征都是明显区别于传统动画的。
(三)影片长度的限制传统动画电影的长度一般都在90-120分钟,很适合长篇故事的呈现,在影院观看的人们开始的心理预期就是希望长时间观看一个故事。而微动画的时间就很短,一般集中在10-20秒之间,这也和微动画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人们在观看微动画时非常喜欢用工作和学习之余的碎片时间,短小的微动画的功能就是在这样的时间背景下娱乐大众和传递信息,所以即使把微动画的时间加长到几十分钟,人们也没法在短时间内看完整个视频,这就很难达到娱乐和完整接收信息的目的。所以微动画的时间大部分都集中在10-20秒之间,是有客观原因的。
(四)镜头语言的表现特征在传统的动画电影中,导演会综合运用各种镜头语言去讲故事,中景、近景、远景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进行切换,在一些特殊的剧情需要时会连续使用远景甚至是超远景进行展示。角色的设计不但有主角还有丰富的配角,故事的场面都很宏大,视觉效果也非常丰富,动画表演也十分到位,各种动作场面制作都很精良,一些角色的微表情动画的效果十分生动。传统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很长,制作成本都非常巨大。反观微动画的镜头语言就显得非常单调,一般都会集中在中景或者近景的使用上,角色的数量也是1-3个居多,过多的人物会增加制作成本。微动画的更新频率非常快,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有的手机内容非常贴近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如果不快速进行制作和传播,话题的热度就会降低,就很难形成大的点击量,也就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微动画由于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往往会在不影响信息传达和故事发展的前提下,简化或者省略场景设计和动画表演、动画特效等制作,转而把精力集中在故事的完整度表达上。
1 慕课的本质和现状
慕课是MOOC的中文译解,其中,字母M是Massive(大规模)的简写,意思是来注册课程的人数非常多,就一门传统课程而言,一般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上课,而与之截然不同的是一门MOOC课程动不动就达到了上万人来上课;在MOOC这个词汇中,第一个字母O是Open(开放)的简写,意思是不论国家和种族,凡是有兴趣、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只要注册一个邮箱,就可以参与进来;第二个字母O是Online(在线)的简写,指的是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上即可全部完成;字母C是Course的简写,即为课程,简单地说,慕课就是一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
2010年,慕课在美国崭露新角,到2012年出现了迅猛增长,2012年在线学习运营平台Udacity、Coursera和edx陆陆续续被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和哈佛学院创办,Udacity、Coursera和edx是目前慕课教育的三驾马车,同时,《纽约时报》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2013年7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十几所著名高校也争先恐后地加入到了慕课的阵营中来。
慕课兼具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性特征,其本身既不像传统课程那样面对面,也不是由一个或几个人的几门课程,将互联网与教育融于一体的慕课新形式也许是颠覆传统教育方式的新契机,网络教学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但慕课的“新”体现在其规模和革命性的发展潜力上,这源于极具国际教育影响力的世界顶尖大学的独特魅力,源于学习者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它提倡: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共享与充分利用。故而,只要有一台笔记本和网络连接,在任何时候、任何时间、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到想要的教育,与传统的大学课程完全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同时,课程的范围覆盖面较广,既包括像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这类的科技学科,也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一般情况下,课程对学习者会设置定期的问题研讨、小测验、期中期末检测等以监督评价学习成果,除此之外没有特殊要求。
2 以慕课促进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毫无疑问,慕课这一崭新的理念对我国高校教师、课程与教学等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一校之长的张杰认为“慕课的运作模式已经从根本上触动了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这最终将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当前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的四大问题:一是资源共享;二是课程设置;三是教师素质;四是平台和网络服务。现如今,我们能够通过慕课的平台,学习慕课先进理念,将全球优质的课程资源导入,最终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并在此基础上来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把高等教育质量提上来,最终达到高等教育从认识到实践的完美跨越。
2.1 微课程资源精品化、实现共享
就目前主流慕课平台而言,核心课程资源立足于短小的视频课程,大部分是一流学校的名师担任这些微课程的主讲教师,时下,名师效应成为微课风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小测验还内嵌于许多课程视频中,这些小测验帮助学习者即时评估学习效果,对于这些短视频,学生还可以控制步调,进行暂停、回倒等操作,这大大方便了学习和重新利用。一般学习者注意力保持在10 min左右,因此,慕课中5~15 min的短视频还符合学生保持最佳注意力的时长要求。通过良好的短小视频,能够较好地突出重难点,减小认知负荷,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假如把习题测验、仿真实验操作等互动检测穿插在短视频中,还将为学习者提供检索式学习的机会,在短时记忆中通过频繁回忆和加工信息,以致达到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除此之外,内嵌的这些测验还可以调用自动评分系统,及时呈现反馈信息,平台中有社交网络、在线论坛、视频会议,还有专家、导师、学伴,这使每一位学习者被深深地吸引着并参与其中,最终实现目标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2.2 课程设置系统化
对于课程设置,我们将慕课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导入,建立名为“资源共享课程”的课程系统,课程资源不仅可以通过慕课平台把世界名师名家的引入,还可以将国内众多高校及本校教师的优秀课堂教学情境融入进来,“资源共享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资源平台,通过陆续吸收国际优质资源,补充自身精品成果从而促进其更新和完善。因此,从横向考虑,它与传统课程是并列关系;从纵向考虑,它囊括了传统课程的内容。此外,对于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就要多设置一些。综上所述,资源共享课程与传统课程二者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统一的国际化课程体系,诚然,假如我们把资源共享课程纳入常规的课程体系中来,就必须给其赋予相应的学分,还特别补充的是:共享课程中的任意一门独立课程从最初到最终都必须有定期的讨论互动环节,过关检测和评价反馈等诸如此类的完整环节,方能实现课程内容框架的系统性和课程实施过程的完整性。同时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对共享课程的网络设置进行鼎力支持与配合研制。
2.3 教师观念要转变,教师素质要提高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着教学流程,更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翻转课堂”的风靡,很快就吸引了多方的关注。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重新开发课堂内容,这富有极大的挑战性。教师首先必须巩固强化知识;其次就要系统梳理知识,因为微视频是把课程内容分成了若干个零散的知识点,即使有知识链接图,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看清楚知识的脉络关系。因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把知识串联起来,系统化;再次进一步拓展深化;最后是探索和创新,直接在课堂里实现研究性学习。能够引起变革的是翻转后的课堂,真正能引起革新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的发挥与创造。当然,目前慕课发展方兴未艾,接下来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转型发展,我们还会进一步搭建面向教师教育的慕课平台。
伴随着慕课的飞速发展,对于广大的人民教师,机遇、问题和挑战并存,为了积极应对挑战,我认为教师应主动实施三个转变。
(1)由“讲授者”向“开发者”转变。
教师的天然使命“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自然使课堂教学的中心集中于教师的身上。然而慕课的出现,不但将从根本上颠覆这样的现状,还使教师不得不主动开发课程,诸如成立慕课开发小组,整合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录制课程视频和操作视频等,进行自主互动学习的评价等。这些变化不仅需要教师主动积极地转变观念,还需要提升和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2)由“管理者”向“组织者”转变。
并非慕课的实施,要放弃传统的课堂教学,相反,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广泛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通过教师组织实施丰富的活动,学生完成知识、提升能力和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3)“本位者”向“引领者”转变。
慕课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一点与传统的教师以学科、知识、教师为本位而截然不同,同时,重心放在如何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上来。教师是“引领者”,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荡。教师是学习的首席,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只有比学生更善于学习,他才可能会“教”,因而才可能是“师”。在慕课资源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比如知识,方法和智慧。只有具备这样的意识,才能不断开拓学习的新篇章。
2.4 建设稳定的平台,优质持续的网络服务
国外慕课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持续性的在线学习服务,提供幕课的Udacity、Coursera和edx等不再仅仅是视频授课,学生注册ID后,每周必须按时上课,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批改作业,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和考核,这样方能取得成绩。学生注册、课表安排、随堂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以及课程成绩评定等教学管理,让慕课更加向真实环境里的教学模式靠近。
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数量众多并且面向大众免费开放,为自主学习者带来了方便,但与国外慕课相比,差距还非常大。因此,高校必须总结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的优劣之处,学习国外慕课成功的经验,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转型升级为中国式慕课,用于支持本校的日常教学和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为学习者创建稳定的平台,提供优质持续的网络教学服务。
(一)运用PPT演示文稿展示知识架构和图形解析
在PPT演示文稿中,通过画面文字大小以及色彩变化,将课程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强化性的传播。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要避免大版面的“堆积式”文字呈现,学生对于PPT演示文稿信息的接收量是有限的。文字信息的呈现量和展示方式需要通过“平面设计、动画制作”等编排,而不是简单的文字资料的堆积。同时,可借助图形图像演示工具,将专业知识信息的抽象概念转换为具象的视觉画面,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运用视频播放器展播摄像机的画面效果
在摄像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业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能“轻车熟路”地进行摄像设备的操作,并拍摄出富有美感的画面构图。但由于摄像机设备本身取景器偏小,只够操作者本人观看,使得一旁听课的学生往往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似懂非懂。即使教师在操作设备的同时,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也无法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点背后的画面形象符号,多数学生只能猜想设备操作和画面效果的关联性。而通过借助多媒体视频播放平台,将各类拍摄手法和镜头运用的画面效果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相应理论知识点存有形象化的记忆片段,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并进行实际操作应用。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信号传输系统,“直播式”呈现拍摄画面效果
讲授式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教学氛围比较单调。因此,在“摄像机操作”这类技能性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辅助教学,演示操作过程。先将摄像机通过视频线连接至投影仪,然后运用多媒体视频信号传输系统,将摄像机的画面信号传送至投影屏幕上,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摄像机操作方法的现场演示,并引导学生有效操作摄像机,提炼画面构图。通过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四)运用多台电视机呈现多人拍摄画面的效果对比
在摄像实训过程中,通过视频信号线将摄像机设备与电视机相连接,实现摄像机和电视机画面信号的同步输出,并在同一实训环境中组建多个视频信号同步传输系统,便于开展画面“对比式”教学。在视频信号同步传输平台上,多个学生同时进行“推拉摇移”等拍摄手法的操作,每个学生每一个操作步骤均会呈现于电视机屏幕上。这种直观化的学习环境,促使“结果导向型”学习方式的形成,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缺陷进行及时校正,教学效果良好。同时,组织其他学生参与多台摄像机拍摄效果的讨论。对比不同摄像机的画面效果,从中反思拍摄过程中操作方式的准确性及失误之处,并在现场主动探索问题的原因所在,在竞争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二、基于多媒体的“影视摄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画面的形象化特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但过多形象化画面的呈现,也会助长师生抽象思维的懒惰性,从而引发一些问题的出现。
(一)文字演绎与形象符号呈现比例失衡
通过PPT演示文本呈现知识点的设计,文字、图片以及视频所占比例是否合适,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是将课本知识点照搬到PPT课件上,将课本文字转化成电子书,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也有的教师喜欢在PPT课件上链接大量图片和视频,却不对视频进行有效剪辑压缩,以致在一个较长的视频片段里,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却很少。有的PPT教学课件呈现的图形图像符号与教学目标并不吻合,教学中往往会失去重点难点,产生偏离主题的现象。
(二)过渡依赖教学资源而引发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对传统课堂和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进行对比,可发现一个有趣的视觉现象:传统课堂上学生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教师和课本;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则更多地关注PPT演示文稿,甚至是专注于多媒体投影画面,不关注教师的教学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过多地展播视频和图片,学生就会只顾着看视频和图片效果,而如果演示文稿中没有有效融入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学生的思维不是跟着教学内容走,而是围绕着图片视频等视觉符号进行他们自己的跳跃发散思维,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育工作者从传统教学思维向新型教学模式的被动转变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教学平台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和经验示范,但也限制了授课者教学思维和技艺空间的拓展。从准备课件开始,教师的教学思路已经被束缚在PPT演示文稿上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和教学思路似乎也有意无意地随着PPT课件进行翻页式的游走。这种教学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设计与拓展,不自觉地围绕着多媒体投影屏幕上的信息符号展开教学。
三、基于多媒体的“影视摄像”教学策略与执行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有优势也有劣势。而“影视摄像”这类应用型极强的技能型课程,必须更多地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通过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巧妙地解决多媒体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增强多媒体教学效果。
(一)借助多媒体演示工具,有效地把握抽象知识与形象符号的呈现比例
在应用性课程教学中,部分抽象概念的知识点单纯靠教师的讲解与传授,理解起来较为生涩。而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形象演绎,加上教师适时地恰当引导,实现抽象知识“画面直播”式的视觉符号形象转变,可以填补抽象知识与具象理解之间的感知鸿沟。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视频图片等形象符号元素的选取与提炼应以充分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标准。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实现学习知识点的有效迁移
通过多媒体设备信号传输平台,将摄像机的画面效果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根据展播的画面效果,总结自身操作学习过程中的对错,并现场思考影视艺术理论的实际技能应用。对于摄像技术技能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和再创造。通过多媒体技术平台的辅助学习,学生能够对相关理论知识点进行画面感知和技术应用。通过现场互动交流学习,激发学生思维上的再创造,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形成有意义的技能学习。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个性化运用
学生面对具象的视觉符号,往往容易单方面无条件地吸收接纳,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画面“眼见即为实”。任何具象的视觉符号背后都有抽象的工作原理,以多媒体辅助设备的直观画面呈现,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不只单纯地观看画面效果,更要思考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结合,进而促使他们对同一理论知识点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运用。如何将泛化、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每个学生的技能,并进行个性化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网络媒体构建学习共同体
摄像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感知与理解许多直观镜头画面。单纯依靠教师讲授,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在网络技术、移动媒体不断发展的社会媒介环境下,可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组建QQ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互动平台。教师通过这些平台有效地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合作学习和经验交流,探讨拍摄画面的优劣,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对镜头画面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以网络社交平台为载体,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众所周知,iPhone的S系列都是对内置配置进行升级,因此iPhone 6s & 6s Plus也不例外。在外观上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iPhone 6s & 6s Plus的机身依旧分别保持4.7英寸和5.5英寸大小,不过两者的机身颜色均增多了一款玫瑰金,别具浪漫色彩。
虽然机身设计变化不大,但是仔细对比,还是可以发现细节有些许改动。首先在机身背后的文字部分加入了明显的一个S字母,代表这是iPhone 6s系列机型,如果你购买的不是玫瑰金,又想让人家知道你用的是iPhone 6s系列,你们记得别买手机套,要露出这个字母来;其次是机身材质改为7000系列铝合金,硬度上面会比iPhone 6系列的6000系列铝合金稍硬,但这也增加了机身的重量,相比iPhone 6系列,机身略显厚实,不过手感反倒更好一些,在实际体验中,小编感觉iPhone 6s在携带和使用方面更出色,而iPhone 6s Plus则会显得大而重,稍显不便。iPhone 6s系列机身硬度的增强,用户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iPhone机身会变弯曲了。
值得一提的是iPhone 6s & 6s Plus均增加了玫瑰金配色的机身,库克承认这个配色是专门为中国用户打造的。从市场反应来看,中国用户确实比较喜欢这个充满奢华品味的配色。玫瑰金配色的手机从视觉上相比金色更具有冲击力,显得更高端,品味更胜一筹。这一配色对于女性果粉有着不可阻挡的吸引力。在实际体验中,小编也感觉玫瑰金确实比较耐看,品味更独特。
iPhone 6s 系列机身的改变不大,甚至很难从外观上面将它们与iPhone6系列区分开来,除非你买玫瑰金色。这也让网友戏称,你不买玫瑰金谁知道你用的是iPhone 6s啊?
3D Touch体验新颖 不过普及需要时间
3D Touch技术的应用是iPhone 6s 系列主要的亮点之一。虽然3D Touch技术的应用导致机身增加了0.2mm,但是该技术的全新交互体验足以让果粉忘记了这增加的0.2mm。3D Touch这个功能可以让手机感知用户手指按压屏幕的力度,而不同力度的按压可以使得手机造成不同的交互结果,是一种全新的屏幕交互方式。在整个交互过程中,手机会有震动反馈给用户,这种震动非常微妙。比如,当用户长按地图应用时可以唤醒选项菜单;长按微信图标可以快捷扫二维码,发小视频等等。
虽然3D Touch的全新屏幕交互方式很新颖,也可以让用户通过3D Touch快速查看正在后台运行的程序,减少Home键的使用频率,有助于增加它的寿命。但是对于一项新型的屏幕交互技术,对于习惯了普通触屏方式的用户来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学习适应,而且目前比较少APP应用支持3D Touch交互技术,还有待解决。不过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支持3D Touch的应用出现,届时3D Touch的全新交互体验将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配置升级给力
虽然外观设计没有升级,但是其内在配置升级却十分给力。不但在多项配置中全面升级,而且还加入了几项全新的技术。在实际体验中能明显感受到其配置升级后的优势。
A9处理器搭配2GB内存 运行性能大幅提升
iPhone 6s 系列搭载的是最新Apple A9处理器,Apple A9处理器是由三星和TSMC的工厂生产,它采用14nm FinFET工艺,比采用20nm工艺的A8/A8X处理器集成度更高,理论上能够带来更好的续航时间以及更优秀的性能表现。此外,处理器还内置了一颗M9协处理器,而且内存升级为2GB。
小编通过采用Geekbench 3软件来测试其运算性能,它的单核跑分为2529分,多核跑分为4412分,最高主频1.84GHz。相比上一代A8处理器,A9的性能提升了大约1.5倍,而相比A8X则提升了1.4倍左右。虽然在实际体验中,日常的操作速度方面难以感觉有很大差别,但是性能的大幅提升确实为以后用户体验更出色的游戏和应用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其2GB的内存能保证多任务的操作更加流畅。
搭载全新的iOS 9系统
iPhone 6s 系列机型搭载的是全新的iOS 9系统。通过实际体验,小编感觉到iOS 9系统确实比iOS 8有较大的升级,让用户感受到满满的升级诚意。目前,iOS9.0.2版本已经出来了,更加完善了iOS 9系统,使得系统更加完善、流畅。入手了新iPhone 6s机型的用户可以直接升级为更稳定的iOS 9.0.2版本系统了。
iOS 9系统一个很大的改变是其安装软件大幅度瘦身,譬如最新版的iOS9.0.2仅仅只有1GB大小,能大幅度地为用户节省存储空间。其次是系统的字体改变了,字体由原来的Helvetica Neua字体变成了苹果自主设计的旧金山字体,用户普遍感觉字体更简洁清晰。
语音助手Siri功能更加的强大了,这也是苹果官方一直主打的升级亮点之一,苹果宣称在iOS 9上Siri的搜索准确率提高了40%,搜索更加智能。得益于搭载的内置协处理器的驱动,Siri实现了长时间的续航能力,且支持在熄屏状态下唤醒,更方便为用户所用。而且新增了一页能展开的Siri建议的界面,Siri将收集用户在该时间段经常使用的应用和最近的通话记录,更方便用户使用Siri。在实际体验中,小编发现即使在比较嘈杂的环境,其依然能准确分辨出不是很复杂的对话,实用性有一定的提升。
在操作界面方面也有较大的改变,最明显的是多任务界面由原来平铺的方式变为3D立体旋转方式,操作界面更酷炫;其次在设置页面增加了搜索功能,更方便用户直接快速地找到想要的应用,在实际体验中还是较为方便。
在功能性上也更加完善了,其将带有Touch ID功能的iPhone上所用的默认密码从四位上升至六位,更加保证了iPhone的安全性能。当然如果你觉得六位太长了,也可以在系统内设置成四位密码。不过为了更安全起见,还是建议用户直接设置指纹解锁。
摄像头升级为1200万像素
摄像头的升级也是很多女果粉颇为期待的一个新升级!毕竟自拍还是很重要的嘛!新的iPhone 6s系列机的摄像头均升级为后置1200万像素,前置500万像素,而且还支持光学防抖、4K视频拍摄、Live Photo(动态相片)以及Retina Flash。
在视频拍摄方面,iPhone 6s系列机终于支持4K分辨率视频,而且最高可以支持的帧率达 30fps;不过存储方面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就 30fps 帧率的视频来说,4K 分辨率占用的存储空间是 1080p 分辨率的近三倍。对于喜欢拍摄4K视频的果粉应该入手128GB存储空间的iPhone 6s机型才能够用了!
此外,iPhone 6s机型还新增加了Live Photo功能,该功能是结合了3D Touch的一个新功能,通过点击相机界面最上方的Live Photo开关后,在拍照时相机便会同时捕捉拍照后三秒的短视频,然后在相册内便可通过用力按压照片来显示刚刚拍摄的动态相片,当然也支持导出MOV格式的短视频。不过这一功能除了能给用户新奇的体验外,小编感觉并没有多大实用性。
从实拍效果来看,iPhone 6s和iphone 6s Plus二者的摄像能力几乎相差无几,均能实现高质量的成像画质,色彩表现丰富且艳丽,在细节方面表现更为出色,凸显了1200万像素的实力。不过从对比图中可以发现,iPhone 6s Plus的成像颜色相比iPhone 6s会亮丽一些。
iPhone 6s Plus屏幕分辨率高
在屏幕配置方面, iPhone 6s Plus采用了1920x1080像素的Retina HD屏,相比iPhone 6s的1334x750像素屏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在实际体验中,小编也能感受到iPhone 6s Plus的屏幕更亮丽高清一些,而且配合其5.5英寸的大屏,在体验视频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电池容量降低
相比上面的各种升级来说,iPhone 6s系列机型的电池容量却不升反降,让人遗憾。iPhone 6s的电池容量为1715mAh,相比iPhone 6的1810mAh降低了95mAh;iPhone 6s Plus的电池容量为2750mAh,相比iPhone 6 Plus的2915mAh也降低了165mAh。虽然搭载了iOS 9系统能更省电,但是电池容量的下降始终会降低其续航能力。
关键词:
MOOC;中医高等教育;改革
中医高等院校有推进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使命。培养适应未来中医事业发展的人材,要求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医学有更深的了解,有文化思考的能力和国际视野,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理想。我们面临中医高等教育的困境是如何培养人材,培养什么样的人材,如何保持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如果继续开展应试教育,继续功利化短视野培养,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不利于中医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推动高等育发展和改革,2012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热词,国内处诸多一流大学相继推出一批面向全球的在线教育课程。MOOC的开发实践,成为高等教育、远程教育和教育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者需要正视的教育现象[1],作为中医院校如何借助MOOC的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现状
纵观当今中医高等教育,一方面,从学校层面,中医院校间教学水平差距大,发展中的中医院校在校学生多、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优质教学资源少;高水平中医院校,不同学科间的教学资源也不均衡。另一方面,从教学层面,在教学形式上,师资水准参差不齐,部分课程内容陈旧,方法简单;从课程开设上,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的选修的课程有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选课需求;从教师对教学投入上,没有全身心投入教学研究,不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不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不鼓励学生创新的发展;从学生角度看,应试教育使他们只注重课本内容,习惯在规定时间、地点学习规定的内容,应付规范化考试。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激情。因此,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MOOC与传统中医教学
MOOC的核心是大规模(Massive)、在线(online)和开放(Open),既提供视频、教材、习题集等传统课程材料,也提供交互性论坛,并为学习者、教师和助教者建立学习社区,将数以万计的学习者,为共同学习目标、学习兴趣联系起来。传统的中医教育是分学校分专业课堂教学。
1.组织形式。
MOOC课堂借鉴了传统课堂的组织模式,如按学期开课,按周上课,学生须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与进度,在开课周期内按时完成作业、通过各种测验后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等。传统中医教学是课堂授课为主,为教师灌输式教育,这样的组织方式,学生被动的学习课本知识,应付考试,而MOOC的目的是知识传播,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但学生完成课程相对少,流失率高。
2.教学模式。
“微课”是MOOC的基本教学单元,即视频在l0~20分钟内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堂课通常为40~50分钟左右,往往连续两到三节。国家网络精品课程时间也是如此。据调查,学习国家精品视频课程的人群,有规律地使用(平均每周一次及以上)的学生只有16.4%,教师只有7.8%[2]。2013年4月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短视频学习,有效减少学习过程中发生“走神”的现象,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3.学习视角。
MOOC的学习内容除微课视频外,还包括音频、参考书,学习资料链接、测验、作业、交互讨论等。学生可随时随地提交在线“练习”,机器提供即时反馈和评分;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互动交流,增强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指导学生对海量学习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内容少,建议的课后学习资料没有具体的监管。MOOC学生在消化吸收知识的基础上整理、创新、分享知识,形成动态发展的开放式学习资源,使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创新者。
4.教学评价。
在MOOC课程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会都被系统“忠实”的记录下来。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在线学习的相关数据汇集起来,形成了庞大的“学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揭示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实施“因材施教”式的个性化教学服务,传统教学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评价,内容统一无个性化特点,结论单一,对教学指导意义不大。
5.能力训练。
MOOC注重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发展培养,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中医教学来说有着明显的不足。一是缺乏实践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临床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二是过渡依赖网络,依靠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缺乏约束性,缺乏人文关怀、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等情感的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性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而中医教学有很多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学生操作技能、临床思维及团队配合。这是MOOC无法实现的教学环节。
三、MOOC对中医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与探索
(一)中医院校如何应对MOOC教育
1.认识MOOC是中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中医教育要改革、发展走向国际,首先要从教育方式上与国际接轨,抓住MOOC的独特优势,接受其新型的教育技术理念。其次要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进行技术化教学、个性化教学。要转变意识,将开放的教育资源引入到学校的教学中。
2.加强合作与联盟。
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存在差异,要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打破优质资源的壁垒,实现公平教育。首先要加强政府与学校间的合作,加强校校间的联盟,政府、学校共同开发优质的中医教学资源,通过MOOC课程联盟使所有中医院校共享;第二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学校与社会教育服务软件公司合作开发课程应用,与门户平台合作开发交互动学习平台,与基础网络运营商合作实施存储服务以满足高频的视频访问;第三建立学分认定制度,课程的学分认定是中医院校和各类学习平台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志。只有共同认定,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业。
3.加快信息化技术的普及。
MOOC是基于网络在线的学习,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学校要大力开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教师培训。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学校的网络设施设备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真正的信息化,也只有这样MOOC发展才具备条件。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中医课程
1.构建中医特色结构化课程平台。
在课程平台建设上,改变以课堂内容共享的精品课程开放模式。制作课程视频时,依据知识块的特点采用动态、片段、分立的方式。在知识块视频之间,可以插入练习,以强化学习内容[3]。同时增加虚拟实验、实训以及在线病例讨论等内容,以加强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2.建立友好的中医式交互平台。
MOOC平台重要的环节是交互功能。交互不足、界面不够友好是影响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轻松友好的课程交互界面、先进的学习辅助工具,是网络学习者的需求,也是优秀课程平台的重要组成。考虑中医类学生感受的课程平台,如名医导读,名医在线交流、名医案例分析等,才会受到最大程度的欢迎。
(三)中医传统教育与网络教学的融合
1.课程教学与MOOC相结合。
中医是实践性较强的高等教育,MOOC模式中,学习者可以用较高的效率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主动研究探索的能力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少,没有实践机会。结合开放课程在线学习,增加课堂讨论,课外实践以及翻转课堂等手段,弥补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是高校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4]。我校开展的中医课程校内SPOC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与SPOC学习进行了比较,两者课程考试成绩相近,但SPOC学习者学习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创新意识要更强一筹。
2.转换教师角色,促进信息化教学。
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MOOC教学中三者之间比例发生了变化。开放性教育资源减轻了教师“授业”的工作,但它替代不了教师的解惑作用。研究式教学、知识的更新、新教学模式的实施,都依赖教师的不断学习,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课堂教书先生角色[5,6]。中医院校教师应研究MOOC形式与中医课堂教学联系,在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的教学体系中,改革教学方式,促使信息化教学。MOOC的出现敲响了传统中医教育封闭的大门,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推动了中医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推进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
作者:文红艳 刘平安 张国民 贺圆圆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2]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究,2013,(3):20-27.
[3]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4.
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是“先成人,后成才”。一个人只有明确自身的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后,他身上的才华才能够用在正确的地方。对一个人来说,品德的优劣就是一串数字的首字符,附加的才华是首字符后的数列,道德为零,不管才华有多少都只是零,没有任何价值。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衍生出的以培养受教育者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活动。良好的思想品德会让人拥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操。在古代的教育中,代表德育的“礼”是“六艺”之首。中国自古是注重道德修养和礼仪廉耻的国家。中国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始终排在第一位。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思想道德的修养对教育来说是重中之重。
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过多的接触到了国内国际混杂的思想潮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埋下了隐患。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使得新一代的青年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在家中说一不二,物质世界的富足加重了精神世界的空虚。长此以往会养成他们骄纵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优化德育功能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有些高中政治老师在课堂中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有的老师虽知晓德育教育对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追求高得分率和学生的阶段性成绩,对德育教育知识只是敷衍地一带而过,并没有认真将德育教育融合进政治教学中。还有些老师因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太长,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很困难。
(二)空洞抽象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中,老师对德育教育的传导只是停留在不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上,导致学生仅仅对道德停留在基本的认识层面。高中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思想上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学生常常会出现多元的价值观,因此,老师要在教学中授予学生判断是非黑白的能力,将部分学生扭曲的价值观纠正过来。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性格会很叛逆,老师的空洞的教学不仅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三)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我国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归根到底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现行的教育体制依旧是应试教育为主,老师和学生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为来年的招生打好基础,只有牺牲素质教育成全应试教育,以追求高升学率。学生素质的好坏不能决定是否能够升学,分数才是硬道理。如此一来,学生只有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如何高效得分上,不得不忽略自设的道德建设。
三、优化高中政治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方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
政治老师要充分全面地了解教材内容,进一步挖掘内容中的思想,将政治思想融入德育教学中,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现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融入了许多具有趣味性和故事性的内容,为老师开展德育教育做好了铺垫。教师在日常备课过程中,可以对教材的主体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着重挖掘教材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共通点,拓展教学思路,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德育教育的中心思想,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和认识。
(二)拓展教材的主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
时代的发展要求高中政治课程同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联系,结合时展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老师在政治教学中要随时关注社会的发展状况,将课堂和实际相结合,在主干知识上扩展时事新闻,丰富课堂的内容,调节沉闷的学习氛围。
有教学条件的老师要将现代化技术融进教学中。例如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短视频,老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设立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氛围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在讨论中越来越高涨,这就为老师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优化德育形式,使德育教育多元化
德育教育最终是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列举出可能的后续发展情况和解决方案,将方案在全班交流之后让学生讨论后评估各种方案的利弊并阐明理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价值观的正误,提升价值的判断能力。
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智育仅仅是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德育教育却注重将知识转化为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纠正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建立开放的德育模式
封闭型的道德教育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新时代要求学校建立开放的道德教育模式。学生在学校中接触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品德教育。老师要常与家长沟通,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量隔绝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造成的恶劣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的优劣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导向,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要承担起建设和发展国家的重任,在思想道德上不能有任何偏差。德育教育广泛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政治课本的每一个章节中都能发现它的身影。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老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结合时展的特征,与时俱进,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渠道,引导学生树立的正确价值导向,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准的人才。
而在Sandy Bridge处理器中,则直接包含了硬件编码电路。Sandy Bridge处理器所整合的HD Graphic 2000、3000核芯显卡具备Ouick Sync Video功能,通过核芯显卡内部集成的硬件电路,提供了H.264、VC-1和MPEG.2视频的硬件编码功能。与硬件解码类似,在使用该电路进行编码工作时,将显著降低处理器占用率,并大幅度提高视频编码速度。在1月下刊的Sandy Bridge正式版处理器的评测中,就包括了视频编码性能测试。Sandy Bridge处理器核心显卡所整合的Ouick Sync Video功能使它在对视频进行编码时,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不过当时对Quick Sync Video的性能测试并不全面,没有和之前常用的显卡CUDA、Stream加速功能进行对比,IntelQuickSync Video和显卡加速究竟哪个更快?在插上独立显卡之后,Quick Sync Video功能还能实现吗?究竟哪种编码方式的画质最佳?这些问题都将在接下来的评测中解决。
Intel Quick Svnc Video引擎
我们在处理视频片段时,往往需要对视频进行重新编码,改变视频大小或者封装格式。比如将网络下载的1080p高清视频压缩成苹果所支持的H.264格式720p视频,方便在iPad上观看:将DVD视频压缩成MP4,方便在手机上观看;或者将DV拍摄的高清视频压缩成DVD,刻录在光盘上……这些视频的处理过程都是相当耗时和耗费资源的。在以往的视频编码处理过程中,一共分为五步,分别是视频输入、解码、处理、编码和输出视频。而在解码、处理和编码这三部主要步骤中,之前的处理器整合显示核心和独立显卡仅支持硬件解码,处理和编码这两步都是通过软件进行的,或者利用显卡的通用计算能力进行加速。而现在的Sandy Bridge处理器所整合的Intel QuickSync Video引擎,将全部采用硬件电路对视频的解码、处理和编码这三步进行处理。
测试平台所搭配的显卡分别是Core172600K处理器所包含的HD Graphic3000核芯显卡、NVIDIA GeForceGTX 460显卡和AMDRadeonHD6850显卡。这三款显卡代表了目前三种视频编码加速方式,分别是Intel QuikeSync Video、NVIDIA CUDA和AMDStream。而我们在前面也介绍过,Quike Sync Video是Intel所推出的专用编码硬件加速引擎,而CUDA和Stream则是通过显卡流处理器来加速视频编码。
测试所使用的软件分别是Arcsoft Media Converter7、Cyberhnk MediaEspresso 6.5和MediaCodero前面两种软件支持全部三种视频加速功能,但是功能相对简单。MediaCoder的功能丰富,不过仅支持CUDA加速。测试视频则是三段1080p的高清视频文件,分别是MPEG-2、VC一1和H,264三种视频格式。测试时将这三种视频格式转换成一段720p分辨率、H.264视频编码、MP3音频编码、MP4格式的视频和一段640×480分辨率、H.264视频编码、AAC音频、MP4格式的视频。(在编码过程中我们会尽量统一细节规格,但是不同软件之间在部分规格上无法做到统一,所以测试结果仅能用于判断硬件加速的能力,而不要对比三款软件的编码性能。)通过评测,我们将对比在这三种软件中,Quike Sync Video、CUDA和Stream三种加速方式的速度快慢以及画质优劣。
测试软件介绍
Media Converter 7是一款非常好用的软件,它可以支持0uike Sync Video、CUDA和Stream三种加速方式。在搭建独立显卡之前,可以看到在Media Converter7的右下角上有一个硬件加速的选项,可以选择0uikeSync Video,或者选择none不开启任何硬件加速功能。而且Media Converter7也是我们测试的三款软件中,唯一一款可以实现VC-1视频格式编码的软件,在MediaEspresso和MediaCoder中都无法支持。
MediaEspresso 6.5也同样支持Quike Sync Video、CUDA和Stream三种加速方式,在设置选项中,拥有硬件解码和硬件编码两个选择。同时都勾选上后,就能看到硬件加速的绿灯亮起。在编码过程中也有相应的Intel、NVIDIA或者AMD的图标,显示目前正在以哪种硬件在加速。
MediaCoder则是在用户中流行非常广泛的一款编码软件,功能也最丰富。但是它的加速功能略有欠缺,暂时不支持Intel处理器和AMD显卡加速编码。
Intel Qulke Syrig Video
Core 17 2600K处理器1080p转720p
这一段测试是使用Intel Core i7 2600K处理器的HDGraphic 3000核心显卡,将三段1080p的高清视频编码为720p分辨率、H.264视频编码、MP3音频编码、MP4格式的视频。在打开0uike Sync Video功能后,将会大幅度缩短视频编码时间。仅需要2到3分钟,就可以把一段4.3GB的1080p视频转换为720p,速度快得令人惊讶。在我们之前的印象中,处理器要完成这样的编码过程一般是需要10多分钟才行。在支持Quike Sync V1de0的Media
Converter7和MediaEspresso 6.5中,两者的编码时间都比较接近。Orake Sync Video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幅度缩短了视频编码过程。
在关闭Quike Sync Video功能后,编码时间大幅度延长,Media Converter 7所编码的MPEG-2格式的视频时间从153秒延长到了472秒。MediaEspresso的处理器软件编码时间,更是延长到了十几分钟。打开Ouike SyncVideo硬件加速后性能增长幅度最大的是MediaEspresso6.5在转换MPEG-2格式的视频时,性能提升幅度达到了470%。而性能提升最小的是Media Converter 7在转换VC-l格式的视频时,性能提升幅度也有140%。可见QuikeSync Video硬件加速功能的确在视频编码过程中非常给力。而关闭Qrake Sync Video前后,处理器占用率也有明显变化。在关闭前,处理器占用率在16%左右,工作负荷主要在显卡上。而关闭后,处理器占用率升至60%。
在关闭硬件加速功能后的处理器软件编码的过程中,三款软件的编码时间也有较大的差异,其中MediaConverter7的编码时间较快,MedlaEspresso 6.5的编码时间最长。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有所描述,是因为编码细节设置不同造成的。MediaEspresso 720p的码率设置最小是6Mb/s,而另外两款软件码率设置为4Mbps,所以造成测试成绩有一定的差异,不要横向对比三款软件的编码速度。由于MediaCoder不支持Intel Ouike Sync Video加速,所以编码过程比较长。
Corei7 2600K处理器1080p转iPhone格式
这一段测试是将三段1080p视频编码为iPhone所使用的格式,分辨率从1080p转换到640×480,同时编码为H.264视频格式、1Mb/s码率、AAC音频和.MP4文件格式。在编码过程中,是否开启硬件加速对测试成绩造成的影响依然很明显。在开启硬件加速后,编码时间仅需1分到1分半。Media Converter 7和MediaEspresso 6.5的编码时间都比较接近,最快的不到1分钟就完成编码过程。在关闭Intel Ouike Sync Video~,编码时间相应延长,普遍需要4到5分钟才能完成编码。
三款编码软件的编码时间差异相比转换720p格式时要小了不少,不过开启硬件加速和关闭硬件加速之间的性能差别还是相当明显,差距最大是在MedlaEspresso 6.5编码H.264的时候,提升幅度达到Y433%。我们还尝试过转换为视频分辨率更小的320×180,在这个分辨率下,是否开启硬件加速功能对性能的影响已经很小了a甚至还有开启硬件加速后,编码时间超过处理器软件编码时间的情况存在。因为这个时候,处理器硬件加速的作用就小了。
CUDA编码在我们之前的测试中,能够显著地提高编码速度,那么在面对Quike Sync Video的挑战时,还能从容应对吗?CUDA对视频编码加速能力是显而易见的,只是Quike Sync Video的性能改善幅度的确太大,CUDA落后了。在这里,关闭CUDA加速时的测试成绩和前―小节测试中关闭Quike Sync Video的测试成绩很接近,因为它们都是通过处理器进行软件编码的,所以在排除测试误差外成绩相差不明显。在大部分测试中,CUDA加速的性能都能比软件编码提升一倍或者更多。虽然没有Quike Sync Video那样有夸张的4倍速提升,但是也已经很给力了。
在使用GeForce GTX 460显卡转换视频时,由于编码输出的视频分辨率缩小,CUDA加速的作用变得更不明显了。大部分项目所耗费的时间都和软件编码所耗费的时间接近。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MediaEspressd6.5在开启CUDA加速后的成绩反而比关闭CUDA加速后更差。再对比前面的1080p转720p视频的成绩,开启CUDA加速后的成绩几乎一样。这说明这款软件在利用CUDA进行加速时,在某个环节没有优化到位,导致不论选择哪种分辨率和码率,都是一样的时间消耗。
AMD Stream
Radeon HD 6850显卡1080p转720p
在以往的测试中,我们已经了解到AMD显卡的Stream编码效率要比NVIDIA的CUDA编码效率要略低。实际的对比结果也基本是这样,只有在MediaConverter 7编码MPEG-2视频时略微领先GeForceGTX 460显卡。而且支持Stream的编码软件数量要比支持CUDA的更少,MediaCoder就没有提供支持。在AMD显卡Stream~g速功能中,虽然也有一定的性能提升幅度,但是编码效率要低于CUDA。部分测试项目中,编码耗费的时间只是从400多秒缩短到300多秒。我们还发现在VC,1的编码中,关闭硬件加速后消耗的时间还要更短。这应该是因为Sandy Bridge处理器的计算能力非常强,编码的效率比Stream更高。
从这个部分可以看出,在视频编码时,如果视频数据量过小的话,Stream加速并不一定就能提升编码速度。在把1080p编码为1Phone格式的大部分测试项目中,Stream编码的速度反而比处理器软件编码的速度慢。MediaEspresso在Stream编码H.264视频的时间为530秒,而处理器软件编码的时间却只有393秒。
视频编码画质测试
接下来,我们还将对处理器软件编码、Intel QuikeSync Video、NVIDIA CUDA~AMD Stream这四种编码方式进行画质测试,看哪种编码方式所得到的视频画质最好。我们的测试方法是将一段1080p、平均码率为62.4Mb/s、峰值码率超过80Mb/s、采用MPEG-2编码的《阿里山》视频片段转换为1080p、H.264编码、平均码率为10Mb/s的用于在PS3上播放的视频片段。然后在通过这四种方式编码完成的视频片段中截取出相同的视频帧,通过MSU VideoQuality Measurement Tool软件和原视频的画面进行Y通道画质SSIM数据模型的评定。SSIM评定结果越接近1,说明画质越好。
选定帧说明
我们选定的两个视频帧,分别来自该视频的第2107帧和第2153帧。前一帧是一个画面背景较复杂的图像,运动幅度大,画面以树木为主。后一帧是一个画面相对干净,运动幅度较小的静止帧,画面以女孩和树木为主,背景较虚化。
处理器软件编码
处理器软件编码的这两帧视频截图我们很难看出和原始视频截图的画质差异,即使放大后仔细观察像素色调和锐利
度,也很难判断哪个是原始视频,哪个是重新编码处理后的视频。唯一的变化是在屋顶和草地的细节上,编码后的视频丢失2r--些细节,有些地方变得模糊。在第二张静止帧中,画质细节也有一定丢失,小女孩的脸上的皮肤好像是用Photoshop磨过皮,斑点变不见了。由于画质变化不大,所以处理器软件编码的视频画质在MSU Video Quality Measurement Tool的评定中获得了高分。第一帧图像的SSIM评定分数为099184,第二帧图像的SSIM评定分数为0.99648,成绩都非常不错。
InteI Quike Sync Vldeo编码
Intel Qrake Sync Video编码除了细节有所丢失之外,我们发现色彩饱和度和亮度也有一些变化,绿色和红色的饱和度变得更高。这种色彩上的变化不一定是坏事,可能会更讨某些用户的喜爱。只是从遵从原始图像内容的原则来看,色彩发生了不应该有的变化。而且第二帧图像的亮度稍高,通透感更强一些。第一帧图像的评定结果为0,98669,和原始视频的图像画质有了一定差别。
NVIDIA CUDA编码
NVIDIA CUDA编码所得到的图像从细节来看,并不一定输给处理器软件编码所得到的图像,有些地方的屋顶上红瓦的纹路细节和草地的细节甚至都更好。但是,CUDA编码的图像有点发白,仔细观察会发现噪点变得更明显,使得整体画面变得生硬,这是影响画质的重要原因。再观察静止画面,小女孩脸部出现了并不明显的马赛克。第一帧图像的SSIM评定结果是0.97699,逐渐和原始视频图像拉开了差距,而第二帧静止图像的得分仍在0.99分以上。
AMD Stream编码
即使不用放大,我们也能看到AMD Stream编码的视频画质变差了。画面细节丢失严重,图像的很多地方都已经糊成一团了、所以,这帧图像的SSIM评定结果仅为0.94592,和其他三种编码方式在画质上拉开了距离。在另一帧静止图像的测试中,画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画面边缘部分锯齿化更明显,但是仍然获得了0.99341的高分。我们觉得这个分数软件给得过高了肉眼观察这张图片的变化远远比处理器软件编码得分0.99184分的视频帧发生的变化大。
软件的评定分数很准确地说明视频画质所发生的变化,分数高低和我们肉眼观察所看到的主观感受优劣一样。评定分数0.99分以上并不是画质就没有什么变化了,仍然可以在截图中通过放大后对比出差异。只是在视频连贯播放时,的确不容易注意到码率降低后的细节。而软件评定分数0.95以下时,不用放大图片就能找到画面明显的细节丢失。
从测试结果来看,处理器软件编码和Quike Sync Video编码的视频画质是最好的,而其他两种显卡编码的视频都能够比较明显地看到截图上的细节变化。AMD Stream编码的画质最差,画面细节已经发生了较大幅度的改变。不过,以上的画质变化主要是在画面较复杂的运动帧中才得到了体现。在画面背景较干净的静止帧中,四种编码的画质变化没有这么明显,SSiM的评定分数都在0.99以上。
我们的视频编码测试感受
通过大量的转码测试。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五点体会:
1.Intel Quike SyncVideo编码性能最强
显卡加速视频编码的方案已经非常不错了,能够大幅度领先于处理器软件编码。而Quike Sync Video的编码性能又要远远领先于CUDA或者Stream,是目前用于视频编码的最佳选择。
2.视频码率越高硬件加速越明显
最能够发挥出硬件编码性能的情况是高分辨率、高码率的视频编码,数据量越大,硬件加速的效果越明显。而在编码为分辨率和码率压缩幅度较大的手机视频时,有时候硬件加速引擎反而不如高性能的处理器软件编码速度决。
3.Media Converter 7的兼容性最佳
Media Converter 7对视频编码格式的兼容性最佳,它可以支持H.264、VC-1和MPEG-2三种格式。只是在本次测试中Media Converter 7和MediaEspresso 6.5所编码的视频码率不一样,不能直接判断哪款软件的速度更快。而MediaCoder所支持的硬件编码功能最少,但是它的功能丰富,能够添加字幕,仍然是国内用户的主流选择。所以,视频编码软件和视频播放软件一样,并不是说软件易用性强,解码能力、编码能力强就能获得用户的喜爱,而是要支持字幕,整合更多的解码器才最适合国内用户。我们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视频编码软件支持硬件加速。
4.处理器和显卡硬件编码功能不能并存
1电视新闻摄影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1电视新闻摄影现状
电视新闻摄影主要指新闻摄影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展开有目的且能够反映事情与人物活动的拍摄行为。可以说,在电视新闻制作中,新闻摄影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基本原则在于确保真实性,采用真实的画面来反映事件和人物,且为受众提供和新闻事件面对面的感受和体验。通常而言,如果一个事件在传播过程中涉及层级越多,则可能导致误传概率越高,反之,信息传递层级越少,则信息真实性也越高,可信度越大。正因为受众需要真实的信息,所以需要电视新闻摄影记者能够提供真实的图片和视频,让电视新闻和受众构建良好稳定的关系,进而为电视新闻有效传播打下坚实基础。正因为如此,作为电视新闻摄影记者需要在专业化背景下,运用专业化、严肃性和纪律性来确保信息源的真实性。新闻对于受众而言,就如同一扇窗户,可以通过其了解世界、了解社会。而电视新闻摄影则是新闻的点睛之笔,增强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摄影对于新闻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传统电视新闻摄影在当前时代既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2电视新闻摄影面临的挑战
当前是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在这种外部大环境下,传统电视节目对于受众进行灌输的方式已经很难被民众接受。对于观众而言,他们不仅要观看节目,同时还想要参与到节目中,感受整个节目的现场气氛,并体现自我存在感[1]。正因为如此,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摄影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是越来越多的草根记者出现。传统电视新闻摄影非常单纯,根据具体的新闻来拍摄一些照片进行剪辑即可。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摄影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拍摄的人不再局限于记者,观看的人也不再是看看而已,而是希望能够参与进去。正因为如此,新闻摄影就需要跟上时代变化来进一步发展。新闻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愈加激烈,且新闻摄影最为重要的就是时效性。而专业的摄影记者人数和精力都有限,无法在任何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拍摄到新闻图片。而信息化时代,很多智能设备都能够拍摄照片,且民众对于新闻的参与积极性也逐步提升,因此,出现了非常多的草根记者。其次是新闻图片的质量下降。在新时代,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摄影成本也越来越低。虽然新闻图片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但草根记者的加入导致新闻图片质量不断降低,同时也出现重复使用的情况,甚至在紧急状况下会出现一些虚假新闻图片。而低质量的图片会导致新闻传播受到阻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负面影响。在新媒体时代,要求新闻摄影记者综合素质更高。但实际上,当前针对新闻摄影记者的培训依然没有跟上时代节奏。正因为如此,尽管他们能拍出优秀的照片,却很难根据新时代的要求来制作图片,无法使拍摄的照片价值最大化。
2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摄影的方式
2.13D动画
采用3D技术对新闻记者所搜集和拍摄的照片进行编辑,采用动画的形式将其呈现给观众,这就是3D动画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将新闻现场最大限度还原并呈现出来。正因为其极为逼真的还原能力,所以如今广泛用于电视新闻摄影。
2.2微视频
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在这个信息高速发现的时代,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大多数民众都会采用社交平台来拍摄和观看微视频。正因为如此,导致多数传统电视媒体也开始涉入移动互联网微视频领域。微视频在当前时展得非常快,其和以往诸多传统媒介都有所不同,其将充足的创作空间都给予创作者。比如:近年来受到广大受众欢迎的微视频《故宫100》就是非常典型的微视频佳作。其每一集都只有短短的六分钟,采用一百个不同的故事来将故宫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予以呈现,让观众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走近故宫,了解故宫,感受故宫的魅力。这种视频分享短片要比传统的电视拍摄手法更为简单,同时也能够让创作者有更大的创作空间,也能够表现出更多的个性化[2]。这种个性化拍摄方式能够有更多新颖的创作,同时能够让受众有全新的观看体会。
2.3无人机拍摄
无人机在当前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谓的无人机就是无人驾驶的飞机,其主要采用的是无线电遥控设备和电脑程序控制装置来予以操纵的无人飞机。这种飞机因为不需要驾驶者,体型相对较小,行动也非常灵活,可以进入一些记者或者直升飞机等不能进入的地方展开拍摄,并通过设备将拍摄到的图片或者视频传送到电视台。近年来,一些大型活动就采用了无人机拍摄的方式来进行现场拍摄。比如: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国庆阅兵式等重大活动,在现场并不方便记者跟拍,因此,采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拍摄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其可以将活动现场的情景都拍摄下来,及时传送到世界各地。尽管在电视新闻拍摄中很早就采用了直升机拍摄的方式,但因为直升机体积过大可能会对活动现场造成影响,小型的无人机拍摄就成为最好的替代品。无人机因为体型小、操作方便,不仅可以拍摄全景图片,还可以进行细节拍摄和低角度拍摄。多样化的拍摄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电视新闻的需求。但无人机也有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其续航能力较差,且搭载的摄像机镜头无法变焦,因此,在其拍摄画面和画质上也比能够搭载变焦镜头的直升机拍摄逊色。尽管如此,因为无人机拍摄的优越性,依然使其受到诸多电视新闻拍摄的重视和青睐。
2.4手机拍摄
移动互联网在如今极为普及,在这个时代,移动客户端提供给民众更多的阅读平台。这种阅读方式让民众更愿意接受一些直观的信息,而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思索的信息也选择性规避,因此,直观的短视频更受民众欢迎。对于摄影而言,不仅仅是以往的对某个瞬间的记录,更多的是对某些片段的记录。手机这种便捷的移动客户端就能够实现人人都是摄影者的想法[3]。
3新媒体下电视新闻摄影实现突破的措施
3.1提升新闻摄影记者的技术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也发展得越来越快,传统摄影记者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如果不加以更新,则无法跟上时展步伐。因此,作为传统新闻摄影记者,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来应对改变和发展。新时代的新闻记者应该全方位进行选材,采用正确的价值判断来增强自身拍摄能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一个全方位发展的专业摄影记者。
3.2进一步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素养
1.1 慕课发展
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缩写。MOOCs于2012年由美国著名大学发起,短短一年多时间席卷全球十几个国家。600多万人参与网上学习,遍布世界220多个国家,其影响范围、扩张速度、冲击力之大,引发教育界一场变革的风暴。目前全球慕课主要有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平台。三大平台在学习模式、教学模式、课程评估、学生诚信要求、微证书的发放等方面各有差异。2013年5月美国在线平台edX发展亚洲首批成员,清华北大香港科技大学加入其中,7月国内由上海交大牵头,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C9高校以及几所985高校,就在线课程标准与共享机制以及平台的建设加强合作。2015年2月教育部工作要点,其中提出了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加大了对慕课知识储备和探索性研究。
1.2 慕课特点
慕课整合了全世界各地优质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课程,低成本或免费学习,以兴趣为导向,不分国籍,不受时空限制,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全程网上完成。它与传统课堂几十或几百人不同,一门慕课受众上万人,目前最多的达16万人之多,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千年来知识获取的传统教育方式。慕课在设计上主要采用知识点碎片化。慕课把一堂课的内容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把原有传统教学的45分钟的教学内容碎片化,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点通过设计,以趣味短视频形式呈献给学生。课程设计精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为导向选择课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考试成绩评定方面,采用随堂考试,随机学员互评或者机评方式。慕课设计了虚拟课堂,可以同时大范围讨论式参与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同时建立了大数据分析,解决课程效果评估,数据库把学生的答卷以及讨论的数据收集起来,给学习者进行综合的评价。通过对开设课程的学生人数,合格率、学生的评价来分析课程的优劣,以此来提高教师制作慕课和教学的水平。慕课可颁发证书,具有微证书的管理功能。
2 慕课对现行高校教育方式与体制的影响和思考
2.1 慕课对高校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慕课的“翻转课堂”将对高校传统的教育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将改变教师的主体,过去“填鸭式”一言堂的灌输方式,逐渐被教学团队所替代,教师主要制作慕课以研究为主,课内教学改为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成为答疑解惑的辅导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高等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重大改变,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外自主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地点以及时间,可以自主选择,对学习中的疑难点,可根据需要反复学习,使学习过程和方式更趋于灵活。在推行在线作业及讨论过程中,组成学习小组,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互助关系,在交流中互相提高。把传统的考试方式转变为交流探究式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慕课对现行高校体制的思考
慕课的出现给高校管理体制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与挑战。试想慕课学习者通过低成本、共享的方式获得学分以及学位,得到大众的认可,将对现有的高校体制如:课程安排,教材设定,人员管理,办学成本等带来巨大的冲击。国际一流的高校,利用自己的优势,未来可能垄断高等教育的资源,主宰学科前沿发展。曾有专家称,50年后世界只剩10所大学,虽然有点危言耸听,但我们要做好准备,转变传统观念,紧跟慕课的发展趋势,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一、知识付费核心概念及现状发展
(一)知识付费核心概念。知识付费,属于共享经济中的一种知识经济,指将知识与自身认知融合,将其系统化成标准化,形成付费产品,借助知识付费平台所搭建的付费机制和业务模式传递给用户,以满足用户自身认知提升、阶级归属、丰富谈资等需求的创新产业形态[1]。2016年,知识付费在移动互联网助力下成为了新风口,由试水发展成如今知识付费平台和产品的大量涌现。知识消费市场越来越壮大,产品亦逐渐向个性化、精准化、精品化趋势发展。(二)知识付费现状发展研究。在移动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影响下,“知识”逐渐开始被整合共享。在第三方搭建的、根据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平台,分享整合的知识、经验、技术等。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将闲余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也促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智能化渐变化。在移动端支付技术普遍成熟的助力下,知识付费快速发展。知识付费产品所对应的消费群众归纳分为两种,知识缺失且急于获取的目标人群,她们或因自身方面上的部分缺失而有方向、有针对性地获取补充;另一种则是无方向性获取的围观群众,她们可能是实操性强但由于缺少经历而迷茫无从着手的小白,也可能是因为被部分知识付费产品宣传效果打动或大众趋势所引导而感兴趣,属于大众引导型的围观群众。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知识付费主要人群为80、90后。用户年龄分布在21-40岁之间占81%,同时在一二线城市的知识付费用户占到76.4%。而8090用户多数为企业职员、职场小白和大学生,对技能学习、专业知识需求量大。未来几年里,知识付费主力仍会是8090群众。[2]
二、知识付费代表性产品发展
(一)SWOT核心概念及现状分析SWOT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提出的战略分析方法。S代表strengths优势;W代表weaknesses劣势;O代表opportunities机遇;T代表threats威胁。SWOT可全面系统地调查列举研究对象关联的优劣势及机会威胁。常用于企业战略分析或个人分析研究对象内外部环境因素及资源。1.内容精细化、教授学习形式限制少成为知识付费发展优势。(1)满足用户多元化选择、精准化、系统化学习的需求。知识付费提供给用户多元化选择,不止是满足于知识学习,还有各路大咖丰富的经验之谈以及技能讲授。产品亦逐渐精品化、系统化,用户即可直接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精准化、系统化学习。与传统纸质学习相比大大减少了用户在内容匹配筛选上的时间成本。知识付费产品精细化及系统化的特点,打破了碎片式学习模式,从而满足用户在碎片时间进行深度精细系统化学习的需求。(2)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知识付费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时间地点的限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被打破。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方面而言,没有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可在自由时间内进行自我学习和教授。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知识付费打破了传统教育按时在指定地方学习的局限。移动互联网使教育资源被多次利用,资源共享使得各自优势互补,共同探索创新。2.内容质量、用户服务及体验成了知识付费的劣势。(1)付费知识产品相似内容的趋同性,质量没有保障。知识付费成为新风口后,大量知识付费产品涌入市场,许多生产者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一时泛滥而起的产品渐渐同质化,形成了付费知识产品相似内容的趋同性。市场竞争加剧,在用户流量与生产者内容生产之间竞争。据真象数据显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用户里,12.3%的用户表示对于付费获取的内容知识不满意,认为可通过更低价格甚至免费途径即可得到。速成内容的质量无法保障,用户体验感下降。[3](2)单向传递内容,平台服务链断裂,用户体验无实质感。知识付费平台服务链主要有生产—输入—接收—内化—输出。从内化到输出,指用户接收输入的信息知识后的“自我学习”的状态。然而市场知识付费平台多数只含生产者的内容生产到用户的内容接收就戛然而止,单向传递内容,后半段服务不知所踪,产品性价比不高。多数知识付费平台知识内化与收获输出这后半段服务未进行完善。当给予机会输出的过程亦是自我学习内化的过程,当所输入的知识得以内化输出之时,知识付费平台用户的体验才被赋予实质感。3.用户群体、支付方式与学习形式。将成为知识付费发展的机遇(1)知识付费用户规模不断扩大,8090成为主力。据艾媒网2019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已达2.92亿人,预计2019年底用户规模可达3.87亿,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正快速扩大。[4]数据显示,知识付费主要人群为80、90后。用户年龄分布在21-40岁之间占81%,同时在一二线城市的知识付费用户占到76.4%。而8090用户多数为企业职员、职场小白和大学生,对技能学习、专业知识需求量大。未来几年里,知识付费主力仍会是80后90后群众,00后大军将紧跟其后。(2)完善平台系统的学习体系,教授学习模式和内容形式多元化,可提升用户复购意愿。付费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完善平台系统的学习体系。真正对准社会工作竞争压力原因,整合平台内容,将知识框架体系化、系统化。知识付费产品课程内容之间搭建联系,给用户构建一个体系化的学习框架,再到细致化的内容课程精准推送。知识内容的优质整合,将有望提升用户复购意愿。4.产品打开率及产权保护威胁着知识付费发展。(1)知识付费用户粘合度不高,产品打开率较低。付费知识产品运营模式逐渐清晰化,用户消费逐渐理性化。用户冲动性付费逐渐变为理性付费,在知识平面化泛滥中,用户不再盲目购买产品,而是更有目的性、针对性进行知识付费。用户更宁愿为知识内容方面优质保障与服务高标准的产品付费。付费知识普遍完成率不高。2018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显示知识付费平台专栏订阅课程复购率低,用户消费知识产品但平均课程完成率低于10%,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2)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版权及内容的监管不全面。知识共享内容版权容易受到侵犯,一文多用,课程录制转卖等……盗版资源肆意传播,贴吧、知乎、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评论区中,贩卖盗版资源信息随处可见。知识付费内容原生产者权益受到侵犯,知识版权缺乏全面保护破坏知识付费市场秩序,同时容易使内容生产者对优质知识的生产动力积极性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