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1 14:42: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地质环境治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地质环境质量标准
确定地质环境质量的标准是地质环境恶的易发程度和良的易开发程度两个方面。结合勘查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潜水位埋深、富水性、煤层埋深、植被覆盖率、沙漠化土地类型、水土流失强度和水质,划分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较好区、中等区、较差区四个等级。
2.地质环境质量结果
该区内,上部主采4-1煤层埋深211.58m-589.20m之间,以良好型为主;潜水位埋深恶化型为主,富水性以恶化型为主;植被覆盖率25%~70%,以较好~良好为主;水质一般较好;土地沙漠化类型及水土流失强度以中等-较好为主,因此,评价区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结果总体以中等至较好类型为主。
(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措施
防治环境恶化必须以开发煤炭资源为核心,“防”和“治”相结合,以“防”为主。
1.水土流失
施工前编好水土保持方案;固定施工便道,减少对沙土植被破坏;煤炭开发造成的开挖面、取土面、施工场地等破坏原有地表植被,用完后及时种草,合理规划煤矿弃土堆放、排渣等,充分利用天然洼地铺放弃渣,植树种草。对工业场地、居住区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加强植树、种草,减少裸地面积,缩小风蚀水蚀面。在防治重点上基建阶段适当加大治理力度,生产阶段侧重于管理维护,应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渐形成坡林草、沟坝堤防护体系。煤层开采时,增多增大预留保安柱,以减少导水裂隙带的高度,使地下水不受到较大影响;使用井下排水灌溉农田和人工草林地,以弥补由地裂缝潜水位下降对地表植被生长造成的影响;建议采用水砂胶料充填法采煤或留设相应的安全煤柱,以减少甚至不发生地表变形为目的,保证区内的水源地不受到破坏。
2.矸石堆放
矸石尽可能放置于未有地下水存在的低洼处。谨防矸石自燃,减少残煤量,在排矸石过程中及时洒水以免扬尘,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积极做到矸石再利用和资源化。据西安煤研院《煤矸石肥料研制试验报告》和国外资料介绍,适宜研制肥料的煤矸石为炭质泥岩、粉岩和页岩类,在这类岩石中,一般有机质含量为20%-39%,pH值5.7-7.1,氮含量为0.20%-0.33%,并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B、Cu、Zu、Mn、Mo、CO等),这些含量要比矿区相对贫瘠的土壤含量高得多;作为公路、铁路筑路路基铺垫材料,国内鹤壁矿区利用煤矸石修筑专线铁路路基17km效果好,公路路基在各矿区都曾采用过;作为水泥、制砖的原料、燃料,代替黏土和燃煤;利用煤矸石提取和生产化工产品;煤矸石中的热能资源(矸石发热量6.7MJ/kg-8.39MJ/kg),可作为沸腾炉燃料用于发电等。
3.水质污染
把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生活垃圾、矿坑水等建立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方案,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及净化后的污水,加强人口比较集中地区污染源的控制,压缩污水排放量。
4.煤炭洗选废水的防治
对于井筒及矿坑中的较为洁净的水另行修仓储存,作适当处理后即可作为生活饮用及工业用水;对生活废水及井下排水投加混凝剂沉淀或采用系统工艺沉淀池进行沉淀后回用或排放,既做到水资源化,也避免了水循环污染。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风积沙,它不仅具有透水能力,且具有吸附性的作用,故可利用它实现对污染水的净化。
1 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1 矿区地质环境概述 淮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矿井9座,截止2004年9月累计产煤5.262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两岸,地跨淮南市的五区一县和阜阳市的颖上县。矿区处于淮河冲积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0~26m之间。区域内水系均属淮河流域。天然河道流向一般沿区域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注入淮河。矿区内除淮河以外,主要河流有西淝河及其支流济河和港河、架河、泥河、黑河已经人工开挖的有高新河、永幸河、光辉河等。
矿区内淮河防洪与农田水利设施多,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业耕作的水利网络。绝大多数耕地夏季种稻,冬季种小麦。
淮南煤田煤层赋存于淮河及其冲积平原之下,第四系松散层厚20~483.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属水体下开采的矿区。
矿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补给条件较好,目前矿区利用地下水不致引起地面沉降。
矿区开发引起地表塌陷下沉,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提防及其它建筑物受到破坏。矿区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面塌陷、固体堆积占地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
1.2 地表塌陷 淮南矿业集团所属9座矿井、工业和生活居住等地面设施占地2624.2公顷(39363亩)。
9座矿井矿区总面积为301.12km2,截止2004年9月底开采塌陷面积达62.10km2,占矿区总面积20.59%。其中又有约17.7%为积水区,即积水累计总面积达10.97km2。积水范围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
随着煤矿开采的延深和规模扩大,塌陷范围逐渐扩大,据1997年以来的统计,1997年1月至2004年9月塌陷区增加了24.8 km2,年增长率为5.15%。
开采塌陷区尚有15个村庄正在或有待搬迁。
开采塌陷区内,地形、地貌改变破坏了水系,影响河堤长度为15.1km,灌溉渠道5.9km,影响铁路线长度7.41km。
1.3 固体堆积物
1.3.1 煤矿开采,每年要排放大量的煤矸石,选煤厂也有相当的矸石排放,电厂排放粉煤灰。造成固体堆积物占地和环境污染。
据初步统计,目前现存矸石山(场)23处,占地63.9公顷(906亩),固体堆积物总量为1898万m3。
1.3.2 淮河以南的矿区,煤层倾角较大,多煤层联合开采,全部煤层开采后下沉量大,一般在10m以上,最大下沉量达18m。塌陷盆地积水深浅不一,农民进行粗放式养鱼。可耕地的质量下降,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淮河以北广大矿区,煤层倾角平缓,基本属单一煤层方式开采,回采后形成碟形塌陷区盆地,最大下沉量达4.5m,地下水埋深较浅。因此,盆地中间积水,积水范围大小受降雨量控制,变化比较大,盆地的边缘下沉量小呈缓坡地仍可耕种,但不宜种水稻,造成农业减产,盆地的边缘带与积水区之间,地面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基本上为弃耕绝收地带。
1.4 地质环境改变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 对大气的影响 煤矿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是一种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瓦斯气向大气牌坊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空气造成污染。
1.4.2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矸石堆积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造成农村搬迁。
1.4.3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煤矿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矸石成山,导致市容脏乱差,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
1.4.4 对煤矿企业的影响 为了减少村庄和城镇搬迁,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不得不改变开拓布置方式,甚至放弃准备煤量,影响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 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3 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设想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是富饶的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产粮基地,土地十分珍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法规制约。因此,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的恢复引起了各级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视。塌陷区回填复垦是煤炭企业、地方政府和矿区农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不塌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不良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淮南矿业集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实施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害为利,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紧密合作,中和开发现代化生态企业,建设小康型农村。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土地法》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法规,都要求矿山开采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治理恢复“占补平衡”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中图分类号:P61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360-01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面临的形势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工业增长加上人口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剧增。旺盛的矿产品市场带动了我国矿业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保障能力要求更高,对能源和矿物原材料的需求将会更加强劲。但是,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矿山建设一直走的是农业-矿业-荒芜的模式,忽视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存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共存的局面。已废弃和闭坑的矿山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几乎遍及全国,造成了极大危害,矿山地质环境欠下了沉重的历史债务。尽管2009年5月1日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开始施行,但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约束力还显得力度不够,新建矿山和生产矿山的环境问题仍十分严重,这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是极不协调的。当然,近年来我国通过矿山整顿、整合,矿山数量明显减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具有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总体上来说整顿、整合工作进展不平衡,防治措施迟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还没有根本改变。
2、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矿山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环境与资源破坏、矿山地质灾害三大类。
(1)占用和损毁土地。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毁土地约166万公顷,其中尾矿堆放占地约91万公顷,露天采坑占地约52万公顷,采矿塌陷占地约20万公顷,以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矿区、交通设施(公路、铁路)等所占用的土地。
(2)引发地质灾害。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井下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井突水等,主要发生在煤、磷等非金属矿床和铁、铜等金属矿床开采中。
(3)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有的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达几米甚至数十米,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引起地表严重缺水,影响农作物生长,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引发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重。全国矿山企业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量巨大,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周边环境;大量未处理合格的矿山废液废水的排放,加剧了区域性、流域性水体污染及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采矿产生大量废气、烟尘、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
(5)破坏地貌景观。我国露天开采矿山数量众多,点多面广。有的矿山开采对山体和自然景观破坏严重,如大量建筑石材露天开采,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基岩,使得昔日青山绿地成为荒山秃岭,尤其在交通干线和城市周边的露天矿山开采,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3、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 要深入研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要通过采取地质调查、工程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及地球化学勘探等多种手段,查明形成的机理、根源及影响和控制要素。
3.2 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单位必须具有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相关资质,同时要充分重视勘查工作,所有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根源要依靠勘查工作去查明,作为设计工作的基础,勘查工作要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及其所处地质环境等条件采取不同的勘查手段。要充分研究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针对问题的根源进行治理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设计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既要经济合理,又要科学可行。
3.3 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
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是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内容,为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规划目标,要求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准入管理,重点控制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责任,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约束机制,构建良好的软环境。区分新建矿山、生产矿山、矿业权灭失矿山和闭坑矿山的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严格控制新建矿山的环境保护工作,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补偿机制,逐步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投入的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环境和土地的破坏,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4、结语
矿山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是矿山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两大主题,也是当今社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矿山企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既合理地开发矿产资源,又不至于造成矿山地质和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发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中国近30年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便是能源以及资源的供给,如石油,煤,天然气,还有稀缺金属的开采。这些物质的开采会对当地环境造成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当地的河流,田地都不能使用供给人类生活资源了。近些年来,国家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高度重视,但仍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1.地质环境破坏造成的问题
1.1占用和损毁土地
在我国,地质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矿山的开采。由于资源得来容易且赚钱速度快,因而近些年来中国各地矿山开发过度且不合理。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毁土地约166万公顷,其中尾矿堆放占地约91万公顷,露天采坑占地约52万公顷,采矿塌陷占地约29万公顷,以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矿区,交通设施(公路,铁路)等所占用的土地。
1.2引发地质灾害
采矿很明显会破化土质结构,并造成植被覆盖率超低,导致地质灾害。我国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井下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井突水等,主要发生在煤、磷等非金属矿床和铁、铜等金属矿床开采。
1.3破坏地下水资源和田地土质
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有的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达几米甚至数十米,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引起地表严重缺水,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引发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同时,水源是流动的,当水质污染严重时,种植庄稼的田地也会被污染,当重金属含量超标时,田地里会无法种出庄稼或者种出来的庄稼对人体有危害,例如前年的镉大米事件。
1.4废物问题严重
众所周知,矿物开采过程会有废水、废气、产生。而在生产时便进行净化成本高昂,且民众环保意识不够强,因而工厂里的废物便未经处理进入地球循环。全国矿山企业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量巨大,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周边环境;量未处理合格的矿山废液废水的排放,加剧了区域性、流域性水体污染及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采矿产生大量废气、烟尘、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
2.地质环境治理的不足
2.1治理速度比不上破坏速度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主体主要还是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尚未形成,社会资金的投入还有待加强[1]。此外,由于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历史遗留问题太多,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具有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而财政资金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坚持集中使用资金在连片的城区治理上,重点支持已废弃无责任人的或者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导致整体治理速度缓慢,加上边治理边开发破坏现象较为常见,使得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2.2项目管理工作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地质环境治理起步慢,进行下去阻力强大,因而当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的各个运作环节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不少的漏洞。如立项申报环节中,申请人常常为了多要资金而虚报、夸大工程内容。还有治理环节中,单一地依靠中央财政投资而缺乏地方配套资金,且对施工监管不力,只管治理而不管资源综合利用等;验收环节不规范,治理的成果不巩固等。
2.3法规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除了参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办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法规文件实施外,还缺乏专门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办法以及治理项目的设计规范,项目预算标准等,使得项目的立项申报,项目审查及预算,项目实施及监督管理,项目验收与成果管理等方面没能达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给项目的申报,评审,管理,监督等一系列工作造成不便。另外,其他地质环境治理并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也不完善。
3.地质环境治理的对策
3.1完善相关法规
在完善法规上,近日有了新进展。国土资源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签署第44号部令公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新规定要求采矿权人应当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中国国土资源报”表示矿山地质环境积重难返,一直是困扰我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者的难题。目前,国土资源部正加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立足点是建立长效机制。如今,我国30个省份已建立了“保证金制度”。有关人士称,今后的关键是要抓落实保证金不是行政性收费,一律不得挪作他用。保证金的收取要与治理恢复方案相一致’要建立规范收取标准和动评估机制。同时,各地国土部门在矿权人申请采矿许可证时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要求,要求在矿权人申请采矿证前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3.2完善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的工作体系
在原有体系上,可以再加强项目管理的监督工作。建议对已经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进行总结分析,从各个环节着手,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的,找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例如,在申报的审批环节中,应严格核实其工程措施,防止虚报;实施环节中必须实行项目监理制度;验收环节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并注重治理后的跟踪调查,以确保治理效果的巩固。
3.3完善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融资机制
目前的治理项目的资金投入渠道单一,主要还是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尚未形成,社会资金的投入还有待加强。应当引导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同时,要通过完善各种相关政策,尤其是收益分配机制,大力发展矿山恢复治理产业。要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利用社会力量加快治理的新路子,着力构建政府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新机制[2]。
3.4让公众参与治理
在地质环境治理中,群众是受益方而又无利益牵扯,因而他们的眼光是雪亮的在项目立项,招标,治理,评审验收等过程中,让社会媒体,当地居民,专家等参与,以提高项目实施的透明度。鉴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复杂,变数较多,各地要建立自己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家数据库,吸纳有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参与,使得治理工作达到最佳效果,最终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4.结语
地质环境是人类没有勇气也输不起的。但如今人类已经大肆对其进行了破坏。面对地质环境的积重难返,我们必须积极行动,直面挑战,完善地质环境治理。科学规范的地质环境治理的体系和法规将打开地质环境治理的新局面,还人民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