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4-03-22 14:40: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全面发展的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全面发展的内涵

篇1

教育内涵发展的概念

内涵是指事物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的质的方面,它回答该事物“是什么”或“什么样”的问题,表示内容和实质。外延是指事物所反映的对象或对象范围,是事物的量的方面,它回答对象“有哪些”或“是哪些”的问题,表示数量和形式。内涵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质量优化、素质水平提高、综合实力增强等。教育内涵发展是指教育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在坚持硬件达标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制度、改善管理、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共享率和使用率,从而增强学校效能、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特征

教育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自然演进,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应。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

(一)教育需求的阶段特征

我国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告别了短缺教育阶段。但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充足,今后面临的是需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优质教育阶段”,质量问题成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人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即要达到“办好每一所学校,配好每一位校长,关心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作用,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放心”。

(二)教育投入的阶段特征

教育工作的重点过去着重抓硬件,经费投入、学校建设、仪器配备等等,解决了“缺保障”的问题,告别了“收费发展”阶段。但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个体享受教育机会仍不均衡,当前需要解决教育“保障均衡”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均衡、公平”阶段,教育投入和公平问题成为热点问题。

(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

解决了“少资源”的问题,告别了“规模扩张”阶段,但办学理念、体制机制、教学方法仍不先进,当前和今后需要解决的是“讲效益”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体制机制问题成为要研究的关键问题。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要由继续保障硬件的同时,着重注重软件建设。即要注重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教学的改革以及学校的管理。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硬件、软件都重要,并且软件更为重要。要提升教育发展的内涵,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总之,进入新时期,要着重提高质量,转移教育工作重点。教育事业面临着中国崛起、低碳经济、民意社会、时空拉近、转变增长方式的时代特点。特别是在下一个十年,教育需求、教育投入、教育发展都将凸显阶段特征。

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

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有关人士强调“要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说明教育的内涵发展,既是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也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内涵发展,当前就是要根据当地教育的发展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和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协调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内部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突出质量第一意识,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符合教育方针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学校不断提高内部“加工能力”,努力实现几个转变:即从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转变;从教育应试向提升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转变;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转变;从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向发挥每个主体积极主动性的扁平化管理转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人本

内涵发展就是要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逐渐向教育本质回归,即回归到发现人、发展人这个使命上来。这里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既包括员工,也包括学校管理者,还包括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而实现这种回归必须以认识人为基础,以尊重人为前提,认识人是为了发现人,尊重人是为了发展人。人本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目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充分发挥校内外各方面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受教育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校教育而言,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服务于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进步,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具有自我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对于学校办学来说,就是要以人才为本, 确认并保证广大教职员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篇2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08—03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20世纪中期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并广泛流传的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已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但是,这种教育思想一经在我国传播就受到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广泛重视,一时间教育理论界都在研究和评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小学校教师中也掀起了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热潮。今天,当国外各种教育思想如潮水般涌入我国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仍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然而,这种教育思想即便是早已被我国教育界广泛接受,但并不代表它就被人们真正理解了。相反,在对“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认识上,仍然存在某些误区。

一、把“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解为狭隘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出发,在大量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按照他的话说,即“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对这一观点的诠释,我国教育界有人将其理解为狭隘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即人人都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受到全面训练,得到全面发展。这种理解必然导致:其一,不能理解“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对象是单数的现实的“个人”而非抽象的复数的“人”;其二,只重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中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若从这种偏见出发,必然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严重伤害。

首先,我们应注意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思想是以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的,我们必须对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特定历史背景进行考察,才能更好地理解“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对象范畴。马克思提出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其历史背景有二:一是,当时只有少部分特权阶层有权接受教育,而广大劳苦大众只能参加生产劳动,这种劳动与教育的分离直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二是,深入到工业生产过程内部,由于受过细分工的制约,每个人都终其一生地从事一种职业,成为整个机器中的一个部件,从而造成人的全部潜能的一部分过度畸形发展而另一部分闲置荒废的片面发展局面。因此,马克思指出,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中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可见,马克思是在“有人受教育,有人受不到教育”的背景下,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的视野中提出个人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的。

篇3

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有别于以前教育模式下的新型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存在两大发展基础:第一、理论基础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即“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二、现实基础为新常态下科技、经济和教育形式的转型升级。新常态下,塑造能够面向世界化、现代化和未来化的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命运的大计。大学生是新常态下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对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内涵为:以平等和谐发展为基础,促进个体发展,通过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发展,最终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从现实角度讲,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单纯的科学文化知识、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的学习,更要求其拥有正确的政治观、健康的思想和完整的价值观。

二、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

(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育拥有正确的政治观、健康的思想和完整的价值观的大学生,这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常态下的创造性运用。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始终以独特的方式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始终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指导,为大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始终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宗旨,最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也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进行了深入阐述,即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两大发展条件:第一、生产方式的全面发展;第二、人所受教育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当前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强大助推剂。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渗透性要素,存在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环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部分:第一、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价值导向;第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大学生协调处理社会关系;第三、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第四、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诉诸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以下基本矛盾: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社会思想政治的代表者,是主要矛盾,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低位同样不容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常态下在教育领域内开展的与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教育方式,其直接目的是通过教育进行政治意识宣传,以促进大学生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出的要求,最终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密不可分。

三、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弘扬人文精神教育,坚持人性化教育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是具有独特人格的群体。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坚持人性化教育原则,切记采用强迫、专制的教育方式,应对大学生时常进行鼓励和支持。

(二)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前提,拓展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以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往往存在诸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尊重。因此,新常态下,应充分尊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将常规教育方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相结合,拓展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4

中图分类号:TN2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学术界从散见在马恩浩瀚的著作中找到有关论述,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实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但是,对此,创始人并未作过专章论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学者把它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未来社会最高原则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种是当前社会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前者乃历史哲学的研究对象,后者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从全息理论的角度,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使教育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全息系统。如果我们按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场手工业和大工业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所作的原则规定来仔细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就能发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含着“全息”思想。所谓全息理论就是任何信息(事物的特性、属性、关系等)都为任何事物潜在地拥有,任何事物都潜在地拥有任何信息。在系统结构上,认为世界是由一系列大小不同、等级各异、复杂程度有别、彼此交错重叠并可相互转化的系统构成。每个系统又由结构较大、水平较高、机理较复杂的子系统组成。子系统中包含着各种内容相关的层次。其中母系统包含着子系统,子系统通过各种相关关系展现母系统。全息统一观是宇宙的动态观、发展观、整体观、全息观的统一,它以极为宏观的视野,以动态发展、整体全息的观点,试图揭示显序与隐序形式的宇宙形成、发展、存在的规律。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手工工场和大工业的生产过程发现,工人被精细的分工牢固的束缚在某一道工序上,作为机器的附属品一道进入生产流水线。“由于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自己也随着被分成几部分。为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人丧失了自主性,“每一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造成了工人的知识、能力、精神道德的片面发展。马克思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基础上,预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将创造出一种新人。这种新人也就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通晓生产系统的人”。其中包含多方面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等内容,再次,马克思肯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全息系统的内容。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所作的原则规定也能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全息思想。马克思指出:“大工业的性质,要求劳动有变更,职能有更动,工人有全面的流动性”。马克思阐述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能力,这些知识、能力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组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全息系统,伴随着部门流动而作相应的调整,达到自适应。在此,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全息系统的内部结构、性质未作分析,但是,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所作的原则规定为我们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指明了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内容不断地被丰富、发展。就教育而言,一般包括生理、心理和文化三个方面。由此可以将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多层次的全息系统,这个全息系统主要有生理系统、心理系统、文化系统三个大的子系统组成,下面又有许多不同层次的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是:

(1)生理系统。人的全面发展的生理系统主要是指人的体质体力的发展和机能的成熟。

(2)心理系统。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系统主要是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健康发展以及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动机、态度、观点、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的健康发展。

(3)文化系统。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系统主要是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等方面的发展。

这三个子系统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全息系统的空间网格结构。在这里,每一个微观系统都可以看作是能够映射整体特征的全息元,反应在信息联系上,作为子系统的全息元能够映射出不同等级的母系统。比如,文化子系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母系统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文化方面的全方位的信息。全息元有大有小,有等级。全息元的大小,就是全息元所包含的人的全面发展信息在量上的多少。全息元越小,所包含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信息也就越少。其规模越大,复杂程度越高,所包含的信息量也就越多。全息元也有信息结构的差异,每一个微观系统的全息元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独特结构与主导要素。在这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全息系统的空间网格结构中,不同等级的全息元全息相关,不断地进行着信息交换。每个全息元首先是一个信宿,一个全息的接收和贮存单位,接收并贮存着来自其他部分,即其他全息元的信息;但同时,它也是一个信源,一个全息的发送单位,向其他全息元发送着各种信息。这就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全息系统内部全息元之间的“全息相关性”。

全息理论认为,个体演化过程是类的演化过程的重演。个体也是类的缩影。个体思维的发展,再现人类思维的过程。作为单独个体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要求就是遵循人类社会共同体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更多的表现出差异性、特殊性、丰富性与多样性。生命个体的有限性,决定了所谓全面发展对个体来说只能是基本方面、多个方面,而不可能是所有方面。

(作者:海南医学院社科部助教,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参考文献:

[1]王存臻.宇宙全息统一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