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2 14:40: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化发展理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从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以及数字化教育资源处理技术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使用过程智能化和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的特点来看,数字化教育资源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何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高等院校是一个对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量非常大的群体,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了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行探讨。
1 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界定。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资源是指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互联网或电脑上运行的多媒体数据。它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新的方式来搜寻和处理信息,从而使得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多媒体软件、CD(DVD)-ROM、电子邮件、网站、计算机模拟、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讨论、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网络下载、市场购买等方式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看成是教育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以在互联网或电脑上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它与数字化资源一样存在多种形式。
“机制”一词起源于机械构造理论,后来用以说明事物各有关部分在一定功能与结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活动方式,以及事物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因此,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即为校际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和过程。它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技术与理念、规范与标准、组织结构、激励机制、知识产权等各个方面。
2 建立共享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中华学习网首席执行官黄波在资源建设与共享——国内外经验与实践的案例分析中提到:“很多院校都在建自己的资源库和技术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大多各自为阵,缺乏共享机制,让各院校尽快的用大家共享的资源,尽快实现全民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共享的实施离不开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组织——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联盟(digitiz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aring alliance of universities,DERSAU),借鉴CORE,联盟中的每个高校都是其成员。本组织为非盈利机构,是区域性大学的联盟。以促进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一个组织,想要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联盟的成员必须严格地遵守相关制度,如果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规划、组织、体制和资金上都是条条块块、各自为阵,很难使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持续发展。所以联盟应该建立相关的部门,对联盟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成立资源部,进行资源的收集与管理;成立网站部,进行联盟网络平台的开发与维护等等。
联盟的经费可以是政府或学校赞助;申报项目资金;联盟成员会费;培训服务及其他收入。联盟须展示联盟成员的资源和成果;可以优先、免费使用联盟的资源,并能得到技术支持;参加项目开发和教学研究;有监督权、选举权。联盟成员必须遵守联盟章程;在使用联盟推荐的资源时,须遵守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法规;按时交纳会费。
在DERSAU建立的基础上,我们从理念共享、技术共享、标准和规范的统一、共赢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机制来讨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若干问题。
2.1 共享相关的理念与技术
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需要统一联盟中各成员的理念。联盟管理理念、教育资源数字化理念等等。应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理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存在着不少旧的理念。比如一些成员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兴趣浓厚,但对于教育资源共建就不那么积极了。但是,没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资源共享。因此,需要所有的联盟成员都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投身到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组织网络中去。
在共享机制运行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理念的共享,不断更新观念。当然理念的共享必须有相关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一些奖罚策略来推进联盟成员的理念共享,能在共享的过程中得到碰撞,从而推进联盟管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不断创新。
一个理想的资源共享体系应类似当前的Web服务,为用户提供完全透明的环境。对用户来说,它把众多同构、异构的资源整合成了同构的虚拟环境。因此,实现基于网格技术的虚拟资源共享体系,我们应该共享技术。一个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的架构,需要运用的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以技术的共享,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后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目前,资源数字化标准包括:资源编码相关标准(字符编码标准、静态图像资源编码标准、音频资源编码标准、视频资源编码标准);资源组织标准(SGM、HTML、XML)、资源描述框架RDF)、资源描述标准(机读目录MARC、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元数据)。由此延伸出来的标准规范更多。可见,我国数字化信息资源标准、规范混乱、多元,对资源数字化时依据的不同标准导致资源应用方式的五花八门,给学习者带来了不便,也给资源的管理、整合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它制约着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建设,因此,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只有遵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才能实现资源内容的相互操作和交换,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这也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基本保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蒋颖、彭绪庶主持的院重大课题(B类)“资源数字化标准问题研究”对资源数字化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基于我国数字化资源标准混乱、多元的现状,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DERSAU应该在联盟内部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3 设立共赢的机制与活动
DERSAU对联盟成员的有效管理和组织,节约了项目开发的时间并且避免了数字化资源的重复开发,达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效率和效益都明显提高。
这是非常好的管理制度,是一种可以达到共赢的共享机制,联盟成员会有更大的收获:作为合作伙伴,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加相关的活动,可以在活动中以各种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评论,这是起码的利益;联盟成员可以参加联盟举办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可以有与联盟成员直接交流的机会,可以在联盟网站上找到联盟每一个成员的贡献;能提出和实施一系列与数字化教育资源相关的合作计划和项目,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联盟(DERSAU)将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协调作用,它把投资者、项目计划者等利益相关方联系到一起。
2.4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是从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法律体系相当不完善。由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数字化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形成和立法过程也应随之加快,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在资源数字化建设之前,对已有知识产权的信息资源,需要协调各个方面,避免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另外,教学资源数字化过程中又形成了新的版权,还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仅仅依靠法律和行政手段是不行的,我们还应该加强网站的安全维护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改善网站的安全性。目前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技术实施来进行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加密技术与软件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CA),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水印和数字指纹,移动 Agent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等。
2.5 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要高效、持续地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首先要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联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可行而且有效的,并且适合联盟的机制,该机制的动机,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和长期坚持;同时结合考核制度,它可以激发联盟成员竞争意识,从而产生勤奋工作的驱动力,充分发挥联盟成员的潜在能力。最后,机制的制定要体现科学性,即要达到工作细化的目的、联盟系统必须全面分析收集和激励的相关信息,全面了解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工作质量是好还是坏,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化,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DERSAU通过建立评估中心,制定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各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单位的数字化建设状况进行评价,然后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例如以高校参与联盟活动的资源“共享量”作为主要考核机制(共享量指参与资源共享的受益人数与时间的乘积),并根据评价的结果采取一定的形式(如颁发荣誉证书、给予奖金等奖励方式)给予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优秀高校以奖励,从而刺激其它高校、单位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同时,还可采取目标激励的方式来刺激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有竞争才有活力,有竞争才有发展。激励机制的建立,使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体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75-02
从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来看,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字化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对家长的教育理念有着深远影响。结合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实际,数字化环境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只有根据数字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实际,制定具体的数字化应用对策,才能保证幼儿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利用数字化技术,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
一、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
1.数字化改变了幼儿家庭传统的教育方式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新教育时代的到来。依靠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依托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方式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家庭。无论家庭承认与否,数字化技术正在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幼儿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受到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对数字化技术也有了新的看法,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扭转传统的家庭教学思路和产生新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数字化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作为主打的教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支撑,对原有的教学方式产生了颠覆。许多幼儿家庭在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尝试用数字化技术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和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3.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幼儿教育的主体时间在幼儿园,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产生的影响较弱。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不断应用,数字化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改变了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家长认识到了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中,主动积极地采用数字化技术,以此来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因此,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改变幼儿教育现状和推动幼儿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1.数字化环境给了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较大。在不知不觉间,幼儿家庭已经构建了数字化系统,数字化环境也随之产生。在这一背景下,幼儿家庭教育开始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活动,既增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降低幼儿教育难度,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开展幼儿家庭教育的法宝。所以,数字化环境带给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使幼儿家庭教育能够以此为主要的技术手段,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2.数字化环境提高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幼儿家庭教育质量与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遇到了难题和知识盲点,幼儿家长除了寻找老师没有可靠的途径为幼儿答疑解惑。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了幼儿家庭以有力的辅助。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在幼儿家庭中形成了现代化的教学终端,能够随时随地从网络上下载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并及时获得在线解答,保证幼儿家庭教育在整体教育效率上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数字化环境对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其优势相对明显。
3.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
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由于缺乏现金可靠的教学手段,幼儿家庭教育一度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成为关系到幼儿家庭的重要事情。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以及家庭数字化环境的具备,从技术层面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教学手段不足的问题,对于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和推动幼儿家庭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保证幼儿家庭教育能够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有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满足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
三、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1.数字化环境容易使幼儿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虽然数字化技术较为先进,但是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较大的制约。从目前了解的案例来看,有些家庭由于没有控制好上网时间,导致了幼儿小小年纪就出现了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现象,令家长痛心疾首。
2.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数字化环境的构建虽然为幼儿家庭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但是数字化网络以及数字化设备本身所产生的电离辐射以及电脑、电视、手机的光波,若长时间使用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视力。因此,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会有不利的影响。
3.数字化环境改变了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数字化环境构建起来之后,有些家长将孩子交给了电视、电脑和手机,幼儿整天与这些电子产品为伴,与父母的关系不亲近,幼儿家长也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感,容易出现“电视儿童”“手机儿童”,长久以来势必会改变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四、底只环境下幼儿家庭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分析
1.合理构建家庭数字化环境,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
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数字化技术在现代教学领域有着突出的优势。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根据幼儿家庭的实际需要,构建相对应的家庭数字化环境,同时要增加教学比重,减少娱乐属性,规范数字化技术的用途。
2.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
家长在数字化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全程参与。从思想意识上转变,应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将孩子简单的交由电子产品玩耍。所以,在应用数字化技术之后,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并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是首要任务。
3.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
考虑到数字化技术的先进性,幼儿家庭应率先采取数字化手段进行幼儿教学。不但要积极从网络上获取幼儿知识,同时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各种幼儿教学软件的下载和使用,保证数字化手段能够成为多数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工具。
4.控制幼儿上网时间,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
鉴于数字化设备对幼儿视力和身体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在幼儿家庭教育应用中,必须得到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不但要控制幼儿的上网时间,同时还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使数字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减少对幼儿身心的不利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具体影响中,不但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基于数字化技术以及幼儿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根据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数字化技术并构建数字化环境,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加强管理和监督,使数字化技术能够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字化;幼儿家庭教育
从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来看,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字化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对家长的教育理念有着深远影响。结合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实际,数字化环境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只有根据数字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实际,制定具体的数字化应用对策,才能保证幼儿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利用数字化技术,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
一、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
1.数字化改变了幼儿家庭传统的教育方式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新教育时代的到来。依靠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依托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方式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家庭。无论家庭承认与否,数字化技术正在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幼儿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受到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对数字化技术也有了新的看法,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扭转传统的家庭教学思路和产生新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数字化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作为主打的教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支撑,对原有的教学方式产生了颠覆。许多幼儿家庭在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尝试用数字化技术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和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3.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幼儿教育的主体时间在幼儿园,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产生的影响较弱。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不断应用,数字化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改变了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家长认识到了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中,主动积极地采用数字化技术,以此来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因此,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改变幼儿教育现状和推动幼儿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1.数字化环境给了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较大。在不知不觉间,幼儿家庭已经构建了数字化系统,数字化环境也随之产生。在这一背景下,幼儿家庭教育开始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活动,既增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降低幼儿教育难度,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开展幼儿家庭教育的法宝。所以,数字化环境带给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使幼儿家庭教育能够以此为主要的技术手段,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2.数字化环境提高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幼儿家庭教育质量与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遇到了难题和知识盲点,幼儿家长除了寻找老师没有可靠的途径为幼儿答疑解惑。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了幼儿家庭以有力的辅助。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在幼儿家庭中形成了现代化的教学终端,能够随时随地从网络上下载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并及时获得在线解答,保证幼儿家庭教育在整体教育效率上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数字化环境对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其优势相对明显。
3.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
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由于缺乏现金可靠的教学手段,幼儿家庭教育一度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成为关系到幼儿家庭的重要事情。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以及家庭数字化环境的具备,从技术层面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教学手段不足的问题,对于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和推动幼儿家庭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保证幼儿家庭教育能够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有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满足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
三、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1.数字化环境容易使幼儿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虽然数字化技术较为先进,但是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较大的制约。从目前了解的案例来看,有些家庭由于没有控制好上网时间,导致了幼儿小小年纪就出现了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现象,令家长痛心疾首。
2.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数字化环境的构建虽然为幼儿家庭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但是数字化网络以及数字化设备本身所产生的电离辐射以及电脑、电视、手机的光波,若长时间使用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视力。因此,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会有不利的影响。
3.数字化环境改变了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数字化环境构建起来之后,有些家长将孩子交给了电视、电脑和手机,幼儿整天与这些电子产品为伴,与父母的关系不亲近,幼儿家长也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感,容易出现“电视儿童”“手机儿童”,长久以来势必会改变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四、数字化环境下幼儿家庭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分析
1.合理构建家庭数字化环境,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
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数字化技术在现代教学领域有着突出的优势。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根据幼儿家庭的实际需要,构建相对应的家庭数字化环境,同时要增加教学比重,减少娱乐属性,规范数字化技术的用途。
2.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
家长在数字化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全程参与。从思想意识上转变,应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将孩子简单的交由电子产品玩耍。所以,在应用数字化技术之后,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并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是首要任务。
3.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
考虑到数字化技术的先进性,幼儿家庭应率先采取数字化手段进行幼儿教学。不但要积极从网络上获取幼儿知识,同时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各种幼儿教学软件的下载和使用,保证数字化手段能够成为多数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工具。
4.控制幼儿上网时间,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
鉴于数字化设备对幼儿视力和身体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在幼儿家庭教育应用中,必须得到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不但要控制幼儿的上网时间,同时还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使数字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减少对幼儿身心的不利影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具体影响中,不但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基于数字化技术以及幼儿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根据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数字化技术并构建数字化环境,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加强管理和监督,使数字化技术能够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周筠 魏丹丹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为我国乃至是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等发展都带来了有利条件。在数字化时代的推动下,标志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也从外到内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再加上人们物质生活、消费水平以及审美意识等的改变,传统的标志设计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就需要在这些艺术形式中进一步探索创新。在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标志设计的理念和技术水平都在不断地更新发展,设计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充,进而使标志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1 数字化时代标志设计与多维化发展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所谓数字化时代,主要是指当前进行大规模数据处理要先将繁杂的信息转变为可衡量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模型,编写成代码录入计算机,这一时代的数字化技术将会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扩大其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范围。数字化时代对不同的艺术形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标志设计这一艺术形式。标志设计,主要是通过简单明了且色彩多样的图形或是文字,来传达设计师设计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在公共场所见到的图形标记和产品的商标设计等都属于标志的种类。
这些标志设计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首先,具有强烈的指引性。指引性是标志设计所要展现的最基本特征,道路上的交通标志主要是引导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国旗上的旗徽标志则是向人们传递一种国家的社会文化意义。标志的指引性能够很好地向人们传达设计师的思想情感。其次,具有强烈的辨识性。不同标志所要表现出来的意思也大不相同,再加上标志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又关系到个人、企业以及国家的利益危害,所以在标志的设计上最好能保持独立个性,尽量避免雷同,以加深在消费者脑海中的印象。最后,具有强烈的艺术性。物质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对自身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愈发强烈,对标志设计在审美上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标志设计突破了原来传统的艺术设计需求。所以,设计师在进行标志设计时,通常都会在图形和文字的基础上融入自身审美观念,以提升标志设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随着数字化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标志设计由原始的二维空间逐渐向三维甚至是四维空间发展,使得标志设计在呈现全新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能促进设计师不断更新自身的设计理念,以推动标志设计行业向前发展,这是标志设计多维化发展的最终目的。
2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标志设计的多维化发展分析
2.1 趋向立体化状态的多维化发展趋势
在数字化时代之前的标志设计由于受到时代特征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来的往往都是简单且平面化的二维形态艺术。而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科技的产生和广泛运用为标志设计的多维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标志设计突破传统艺术设计的限制和束缚,并逐渐呈现立体化状态的多维化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标志设计的时代感和越发强烈的视觉盛宴。例如,2011年在索尼和爱立信完成合并之后急需一个全新的标准来体现全新的公司意识和公司形象,在经过反复的设计和创新之后,一个由银色和绿色组成的立体球形图案展现在了人们面前,强烈的立体视觉冲击给人们带来了无限遐想,体现出了浓郁的时代特征,完美地诠释了活力和希望两大思想。通过将立体化的三维空间艺术展现在我们常见的二维平面上的透视变化,以及两种或以上色彩带来多重空间感上的色彩变化,使得标志设计越加清晰明了,增强了其立体感。同时,立体化状态还能表现在标志设计上的光影变化,通过不同角度下的光影变幻设计出不同的标志,使标志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总之,趋向立体化状态的多维化发展趋势,能够加深人们对标志设计的印象,使人们更加了解标志设计所要体现的思想。
2.2 趋向创新化状态的多维化发展趋势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由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依赖网络所能为其带来的点击率和经济效益。再加上在市场经济环境的推动下,传统的标志设计观念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的企业文化需求,所以如何基于企业文化不断对其企业标志进行创新,并且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让人们在短时间内认识并记住企业的标志,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标志设计不仅要适应企业的诉求,还要满足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审美需求。受现代化设计理念的影响,设计师在进行标志设计时逐渐由理性化的设计观念向感性化的设计观念转变,标志设计也整体向于创新化状态的多维化发展。设计师在技术和理念上的不断创新,使得标志设计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来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愈发强烈。设计师在进行创新化的多维标志设计时,不单单要考虑标志设计所带来的审美、技术和经济上的价值,更要注重标志设计能够在消费者中引起何种体验,所以标志设计所要体现的人文精神是数字化时代下要考虑的首要内容。同时,由于现代艺术新形势的发展,许多设计师越来越注重标志设计的个性化和情感追求,在拓宽了标志设计艺术发展空间的同时不断满足现代人类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使得标志设计越加感性,更具创新性。
2.3 趋向动态化状态的多维化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标志设计中,设计师更多注重的是标志设计在空间上的静态化和稳定性,随着数字化时代对设计师理念的影响,标志设计更多地呈现出动态化的多维化发展趋势。在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一点也体现在标志设计等艺术形式上。新兴媒体、网络设计以及电脑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标志设计在形式和实际意义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市场经济环境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标志设计向动态化趋势发展,设计师在研究中发现,只有独特的标志设计才能对消费者产生最大的吸引力,所以趋向动态化状态的标志设计是必然发展趋势。标志设计多维化发展中的动态化状态,一方面表现在色彩的动态化,一方面表现在图形的动态化。色彩的动态化,主要是通过不同色彩在空间、设计上的变化来达到视觉上的不同感受,给消费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而图形上的动态化,主要是指依靠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让设计师运用更加丰富的图形资源来完成标志设计不同形态的转换,体现更加真实的标志设计理念。
3 结语
数字化时代下的多媒体等科技水平的提升,使得标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发被广泛运用。这一现象的产生也使得标志设计由传统的平面化、稳定性和静态性向现代化、多维化发展转变,所以设计师在进行标志设计时应该适当把握人们的心理变化和审美变化,在不断变化的文化冲击和时展需求下,通过创新的技术来使标志设计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数字技术仅用了几十年就让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开始向数字化时代过渡,在这种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对工业设计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层面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技术工具对工业设计平台与媒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基于数字虚拟空间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工业设计师在设计手段、设计媒介等方式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二是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文化和美学观念,这就对工业设计师在设计理念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综合起来讲,数字化时代对工业设计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设计趋于数字化与智能化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辅助设计促使工业设计从传统的二维空间拓展到虚拟的三维空间,数字化的工业设计流程,从理论上讲已经脱离了各种各样的尺、规、笔、纸等传统草图绘制工具,同时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数字化设计平台可以提供概念设计的虚拟空间,将设计师从传统繁琐的手绘设计过程中解放出来,将工业设计引入数字化空间,这主要表现在数字化技术为工业设计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数字化技术平台,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计算机辅助造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以及数字化感性技术。
同时,数字化技术促使工业设计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产品的智能化,构成了人、机(产品)界面符号认知系统的新语境,使人对产品的认识和操作改变了以往人与产品硬件的密切接触,从而使劳动强度、工作效率、环境安全得到了根本改善。比如:人对数控产品的操作,只须按相应的指令输入设计数据便可完成产品的加工过程,所具有的人性特点更加符合人的情感交流方式,而使人和产品的关系变得亲和与融洽。
二、革新工业设计理念
在数字化时代,计算机及网络已经从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深化到影响人们的意识观念,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普及下,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和信息交流中互联网所表现出来的信息魅力,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交流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以网络为中介的交流方式,于是工业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也不得不随之改变,数字化对工业设计理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环保为中心的绿色设计理念。在数字化技术时代,人们在产品设计上除了关心产品设计的质量、利用价值,更加趋向于关系产品设计的环保型以及产品设计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理念。以绿色环保为主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上也较为突出,数字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绿色环保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相结合,其中包括了对人文生态的重视。绿色设计要以人类自然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材料和使用效率,减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在总体布局上将建筑与道路尽量安排在生态压力最小的位置上,减少或不构成对生态的破坏。
二是时尚的个性化设计理念。受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大众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个性化与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工业设计师们也将随着传统的格式化设计转向迎合客户的个性化设计。与此同时,受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个性化产品所能提供的广阔市场与前景也为工业设计师们提供了充分展示才智的机会,追求时尚与个性化同时也是工业设计师自己的追求,一方面数字化的发展环境促使工业设计师设计理念朝向时尚化个性化趋势发展;另一方面,许多设计师自身的时尚化与个性化设计理念也不断推动者消费市场的个性化发展,引导时尚潮流前进。数字化时代使个性得到尊重与强调,那些具有个性的设计师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他们开始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三、数字化技术提高了工业设计效率与质量
在数字化时代,以计算机为主导的设计工具和系统承担起了设计过程的大部分事务性、重复性的工作,只是把机器难以做到的事情——思维和创造留给工业设计师,从根本上改变了技术密集型的工业设计师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的状况,同时由于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业设计的分析、创意等方面,在现代工业设计趋向多种学科集合的趋势中,工程师、设计师以及经济师需要紧密合作起来,把整个设计项目的策划、设计、工艺、施工预算等活动体系整合起来,极大的缩短了工业设计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数字化技术为工业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简单易用、功能强大的建模工具,大大减少了对设计师个人美术技能的要求。工业设计是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传统的设计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设计者的美术技能,这样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及设计师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美术技能的提高,而且设计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图形的绘制与修改,采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后,原先必须用画笔及特殊技能才能完成的效果图,现在通过caid(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系统中提供的大量工具就能以很快的速度完成,大大减少了对传统美术技能的依赖,弥补了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美术技能的差异,同时也使得制图时间大大缩短。还使得设计对象的透视与阴影关系更为准确、生成的模型更加精确美观,所包含的信息也更加丰富,从而为设计者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时间来考虑设计的细节问题。此外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还可以生成许多用传统的方法难于实现的特殊效果,这样就可以给设计师们提供更大的设计空间与设计自由度,使设计师的想象力以及创作欲望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发挥。数字化技术还为工业设计师们提供了设计知识的积累、知识收集以及知识再利用的各种有效途径。由于数字化的资料便于获取、存储和再利用,使设计工作的知识积累变得更为方便有效。在设计时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收集和利用已有的各种成果和资料,还可以将自己的设计结果及其他设计师的设计结果存储起来,进行设计积累,从而使新的设计可以从更高的起点开始,并如同搭积木一样的有趣工作。设计知识的积累和再利用可以大大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约设计费用,并可以使以往工业设计师独享的知识变成一个团体,乃至所有团体的共有资源。
数字化技术可以消除设计交流的屏障、距离和时间的限制,使得工业设计师之间的交流及协同工作更为顺畅。数字化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及互联网资源,极大方便了设计组内设计人员之间与不同设计组之间以及不同设计专家之间的交流,不管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可以对产品进行协同设计、评价及沟通,进行集体设计,从而加快了设计进程,减少了设计费用。数字化系统还可以将工业设计的初期规划、方案设计直至末期的视觉传达设计等各个设计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之间的衔接更为准确,更为平滑,各个阶段的设计成果可以为其后的设计过程所直接作用,可以直接将工业设计师的设计方案转化为生产或施工图纸,甚至可以直接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相联结,这不仅可以缩短整个设计的施工或生产周期,减少模型转换的偏差,而且可以帮助设计师从设计到生产等多个方面上对设计方案进行整体的考虑,从而大大减少各个阶段间可能出现的误差与矛盾,最大限度地加快各个设计阶段的设计进度、提高设计质量,并且可以大大节约各个阶段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今天,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打印机和先进的绘图软件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设计工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有效的对设计图进行修改和调整;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设计师不仅可以通过三维效果图了解产品完成后的虚拟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快速成型机制作模型,展现设计的真实效果。绘图软件的制造商们已经宣称“只要你想得出,我们就可以做得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大大的在加快工业设计速度的同时提高了工业设计质量。
总之,数字化技术对工业设计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从技术层面到工业设计的理念层面,现代的工业设计都无法脱离数字化技术的影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设计在技术支撑手段以及工业设计理念上也要与时俱进,以数字化技术进步来推动工业设计技术与理念的创新,实现工业设计的跨越式发展。
参 考 文 献
随着信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数字经济浪潮势不可挡,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方行业共识。据上海社科院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体量为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4.8%,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7.9%,中国正从数字经济的追随者转变为领跑者[1]。百行百业开始意识到,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背景下,外部环境的数字化转变已经决定数字化转型将会是未来传统企业的必经之路和战略重点,谁能率先在包括企业战略、营销、商品、商业模式、管理乃至企业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整体的数字化转变升级中成功推进并取得成效,谁就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抢占未来发展先机[2]。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对传统产业和原有就业岗位造成冲击,造成就业岗位大幅度消减,同时数字技术及其相互融合也会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继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3]。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上述双重效应必将在未来重塑就业市场结构,同时伴随着对就业人群数字能力的升级需求,应用型高素质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当前中国数字人才缺口巨大,预测到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就业容量将达4.15亿,拥有“特定专业技能(尤其是数字技能)”对获取中高端就业机会至关重要[4]。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培养与时俱进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是当前地方高校急需面对的重要问题。
1CDIO教育理念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5]。CDIO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对大系统(集社会、历史、科技为一体)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四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作为高度重视数字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数字经济专业是系统培养具有利用数字技术来分析解决经济问题,掌握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综合性问题的发现、分析、设计、评价和改善能力,适应新型经济业态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数字人才,这与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大体上相吻合,因此,基于CDIO教育理念来构建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上是一种可行的选择途径。
2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研究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特点,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色:第一,注重应用。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未来不仅需要拥有特定信息专业技能的人才,还需要大量与信息专业技能互补协同的跨界人才,具体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产品研发、先进制造、数字化运营和数字营销等六类数字人才,这些人才需求无不体现出实践性与应用型特点。第二,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数字经济专业办学面向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数字化转型背景,培养的是需要熟悉中国数字经济运行规律与改革实践,将来能够从事有关区块链、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宽口径人才。这种人才呈现出显著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特征,因此培养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第三,强调数字化能力。数字经济专业培养面向企业数字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特别是数字化能力,将是未来企业用人最重视的部分。培养学生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数字产品、数字化运营以及数字营销等方面的数字化能力,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2.2研究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基于CDIO教育理念,从系统工程的视角来研究设置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审视并处理好各门具体课程的逻辑关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来组织课程大纲建设,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搜集政府部门、企事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代表,同类院校或相关专业的专家代表,本学科带头人以及本专业教师代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研市场人才需求特点来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注重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之间存在交叉性的内容,根据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有针对性的培养数字化思维、实现数字化价值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此为导向来构建课程实施大纲。
2.3基于CDIO理念开展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革新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市场需要的是知识与能力双优的高素质数字人才,在知识体系方面,需要掌握与技术快速发展相匹配的新技术、新产品,在能力构建方面,需要匹配岗位要求,不论从事服务、市场、还是研发岗位,既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利用当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采取SPOC或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结合到传统课程教学中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深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专业必修课(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搜集行业应用案例,基于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实施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场景或问题中来,引导学生通过沟通与合作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字技能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该部分的重点,一是优化数字经济专业的案例教学课程体系。明确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课程,明确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基本知识点与教学单元。二是建设案例库资源。作为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库将围绕课程知识点,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的综合性项目来进行建设,兼顾体现专业办学特色。三是组织实施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组织实施符合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过程,并合适选择案例教学、SPOC、混合式教学方式,讲解、讨论、归纳来向学生展现一个真实应用场景,学生按照问题或任务来开展组织多样化的学习过程。
2.4根据CDIO教育理念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下,未来5-10年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时期,而国内高校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端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时间不长,独立于企业的学校教育在瞬息万变的技术市场上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市场上掌握相关技术和应用的人才十分短缺,几乎供不应求。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行符合国际标准、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考虑校企深度合作方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市场触觉敏锐、反应快的特点以及优质数字人才资源,为高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知识快速更新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或实习,或将企业现实项目或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直接带入高校课堂,基于企业运营管理中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到包括设计、部署、运维、优化等各项目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沟通能力,通过熟悉企业项目流程规范,提前理解和把握企业对人才素质与技能要求,体会并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与工作模式。
2.5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学生数据价值
传统教学方式通常严重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把握学生学情和教学方式,其弊端是无法客观而准确刻画真实学情,并且无法向其他课程教学进行复制和推广。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吸收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思想,合理应用当前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可有助于实现上述“经验式”教学向“大数据服务式”教学的转变,有效加强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精细化管理,走出一条具有数字化特色的新型教学之路,增强专业办学的竞争力与吸引力。该部分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度挖据学生数据的信息价值,促进个性化教学。利用后台数据库统计学生各方面信息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获取学生画像与学情报告,研究其学习过程存在的规律、特点和代表性问题,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归因,然后利用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研究设计符合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案,采取具有针对性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二是开展研究和探索在线教学方式。大数据技术与丰富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在线教学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可行方式,可以联盟兄弟院校相关专业,以课程共享的形式推动各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校级共享,竭力打造出多门精品课程,逐渐扩大平台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2.6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显而易见,面向数字化转型背景的应用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不能依靠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必须重点突出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在内的转变,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一,教育评价。利用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获取学生特征,对照CDIO教育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从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决策提供可信依据。第二,学业评价。利用考试评价、考核测评以及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完成学业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第三,社会评价。通过电话、邮件等多种途径回访用人单位和企业,设计调查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或企业对实习生或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全面收集和分析用人单位或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并汇总反馈给学院主管领导、专业教师以及学工进行调整改进。
3结语
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对未来就业人群的数字能力提出了升级需求,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研究构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人才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适应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研究结果可以为地方高校推进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全力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N].人民邮电,2019.[2]胡青.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与绩效[J].浙江学刊,2020(2):146-154.
[3]紧跟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第五届中国物业管理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J].城市开发,2019(22):24-26.
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是博物馆陈列过程中呈现出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直接决定着博物馆陈列的内容和形式。上世纪末,伴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陈列展示理念逐渐受到博物馆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综观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时期。
一、实用化: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各地开始兴建大型的综合性博物馆,为了满足新馆的陈列展示需求,博物馆界开始关注陈列展示理念的研究,并积极进行实践。
这一时期的设计理念的特点是在沿用传统设计理念的同时,开始注重对国外陈列展示技术的借鉴和吸收。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陈列理念对于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与陈列技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沿用传统方面,基本沿用了“技术+美术+实用+设计”思路;展示和陈列的主要的目的依然是展示文物,同时确保文物在展示过程中的安全。在吸收借鉴方面,陈列展示中文物保护、防紫外线、红外线处理,开始参照和引用当时所掌握的日本、德国所提供的技术参数与资料。
反思这一阶段设计理念可以发现,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足和待完善的地方,最主要的表示博物馆在陈列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起来。首先,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处于辅助地位,当时的设计师多为建筑或美术专业的设计人员,博物馆人员设计过程中主要工作是提供文物的样图,便于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工作。其次,博物馆人员在设计理念上的缺失,由于处于辅助工作地位,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博物馆工作人员没有参与对博物馆陈列展示空间的感悟和建筑空间的再创造。再次,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创新动力不足,由于将博物馆陈列展示等同于室内设计,致使攀比、照搬、雷同的设计屡见不鲜,因而致使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缺少实践的有力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随着博物馆界对陈列展示理念认识的不断加强,也提出了理念上更新的要求,提出设计要以改善空间品质和采用陈列展品文物元素内涵为主、调动非陈列视觉元素为辅的手法,去表现陈列主题,营造切题的空间氛围和人性化的陈列空间。
二、人性化:本世纪前10年
伴随着博物馆事业发展和博物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完善,陈列展示理念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特别是将人性化设计引入到陈列展示理念中,使理念建设在科学性、理论性增强的同时,也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对博物馆功能的正确认识奠定了陈列展示理念发展完善的基础。这一阶段无论博物馆工作部门,还是理论研究界都充分认识到博物馆不是单纯的文物展示地,博物馆应当是一个知识的传播平台,陈列展览的目的在于让观众了解文物所包含的历史、科技、艺术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提高观众文物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这些都为正确定位博物馆陈列展示提供了保证,推动了人性化理念的发展和完善。
其次,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陈列展示理念。满足观众的需求成为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的基本出发点和衡量标准。博物馆陈列展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室内设计,也不再是满足专家学者研究需求的活动,而是服务社会的文化活动。因此,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已社会文化生活需求为基础,以满足大众观赏行为和心理为目的,从而实现了将人性化设计贯穿于陈列主题选择、陈列内容确定和陈列形式完善的各个环节中,极大地丰富了陈列展示理念的内涵和外延。
再次,人性化陈列展示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博物馆陈列展示工作的开展。人性化陈列展示理念带动了整个博物馆陈列展示工作的开展,丰富了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方式。比如首都博物馆在文物陈列展示过程中,设计了文物观赏区域,将有民间争议的藏品拿出来与观众进行互动,使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亲身体验和学习了文物的鉴定。这种陈列展览方式,整合了社会资源,更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三、数字化:2010年至今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化为特点的陈列展示理念逐渐成为指导博物馆陈列展示活动的主要理念。
首先,数字化理念的基本内容。数字化为博物馆陈列展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组合技巧,经过历史学、考古、文物、博物馆等多方面专家的对陈列展示主题的研究确定,确立需要展示的文物和相关史料(包括实物、图表、照片及辅助艺术品等表现形式),最终依靠三维物品排置的序列、情态及与其他必要的辅助材料(包括一些辅助艺术品及数字新媒体技术手段等)构成的视觉形象为媒介的传播手段和交流方式。
其次,数字化理念是建立在人性化理念的基础之上的。数字化的陈列展示丰富了博物馆的表现手段和方式,但是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的基本核心,数字化为实现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因此数字化理念是以人性化为基础的。在数字化条件下,还必须提供必要的文字说明、图标指引和人员讲解等服务,便于在数字化设备协助下,观众更加轻松愉悦地了解展览的主题、了解展品的内容及其意义。
再次,数字化理念需关注的问题。在数字化理念应用过程中,要关注以下问题的出现,一是唯技术化,单纯追求高投入、大制作,认为只要大投入、多花钱,采用最新的技术、设备就能提高展览的档次,增强展览的效果,忽视对展览内涵的挖掘和把握。二是娱乐化,展览定位和目标一味迎合所谓的市场需求,将文物沦为戏说历史的工具,偏离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本功能。三是同质化,在陈列展示过程中,由于技术和设备的同质,致使博物馆的陈列风格、展览形式,甚至陈列道具也表现出雷同,无法体现不同主题博物馆的特点。
参考文献:
一、数字化校园概述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肇始于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该项目旨在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在传统的校园网基础上,通过更加先进的信息数字化手段和工具,来构建一个能够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数字化空间。经过20多年来国内外校园管理者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已经逐渐完善,即: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实现校园环境内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所有资源的数字化,以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中学校园管理的效率和拓展校园管理的功能,使各中学教育管理水准提升一个档次。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应当包括几个方面,如:实现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一切活动的数字化;实现学校全方位教育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立和分散的局面。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数字化校园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教学、学习等多向交互,为教师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自动化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充分提高了学校的综合效率。
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策略
数字化的校园建设是一项需要统筹规划的系统工程,各所中学都有必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但总的来说,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当坚持“三个必须”,即:必须具备先进的理念,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在“三个必须”的原则基础上,以设施建设为基础,进行重点资源开发,保证配套的方针政策,同时进行必要的师资人员培训。
1.数字化校园理念的构建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的集现代化教学、管理与科研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它比一般校园网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它不但包含了教育现代化所需的软硬件环境,而且包含了现代化教育的理念。教育理念的重构,还包括全新教育理念在全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及相关者中的思想渗透,逐步取得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并体现在各自的行为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数字化校园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2.校园数字化设施平台的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硬件设施是实现校园数字化的基础,完善、提升校园网络的硬件基础设施是进行校园数字化设施平台建设的第一步。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不同层次活动对网络性能的要求,必须建设一个高速、稳定、安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多媒体网络平台。通过建设或升级包括结构化综合布线、服务器和终端机、内外连接设备(如交换机等)在内的硬件基础设施,根据各个办公和学习场所等实际情况和需要配备相应规格的设备,才能使校园网络逐步得到完善和升级,保证校园网高速才能使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得以实施。
3.校园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立校园网就等于修建“信息高速公路”,如果没有丰富的网上资源,有了信息高速公路也发挥不了多大用处。因此,在完善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的同时,应加大网上信息资源建设的力度,积极引进或开发学校各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各个层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材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校产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图书资源管理等。开发诸如教学网络系统、教学辅助系统、数字化图书信息系统等与之相关的系统,把有特色的成熟的课件、教案、教学实景等资源集成为课件库,把教学背景资料、史料、案例、教学参考资料集成为辅助资源库,把图书馆建设成检索方便、涵盖全面的数字图书馆。
数字化的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中学管理者、实施者和普通的教职员工、学生的理念重构入手,同时注重校园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和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真正的集校园管理、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校园。
参考文献:
一、数字化校园概述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至今,又发展出其另一标志性产物――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Digital-Campus)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活动中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统一资源,统一管理,实现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并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的和谐校园。
数字化校园内,教学资源、教育管理、教学方法等均实行数字化,学院的管理和教学活动全面实行了数字化,老师实行网上备课、网上教学,网上答疑;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实行网上听课、网上提问、网上讨论等。此模式下,学校的教学模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既缓解了教学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老师们将自己的教学课件传输到数字化校园网上,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监督;同时也大大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只要有一台电脑并联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老师请到身边,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学生只要想学,随时随地都可以学;改变了传统的“你教我听”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将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这也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数字化校园还通过公开教学管理活动、学生的学习和表现等,将学生的情况向家长和社会公开,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客观掌握学生真实情况。以上种种,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更加突出了教育教学环节中的人文关怀,达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态势。
因此,权威人士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学校管理和教学理念的一次全面提升和变革,是传统大学向现代化大学迈进的重要一步,对于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人为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节约”和“低碳”理念,密切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加强校企合作,力争构建以人为本,立足校情,以用为本,应用深入,技术先进,接口开放,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和服务环境,建立科学的管理服务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核心竞争力。充分挖掘信息资源优势,真正发挥信息作为学校继“人、财、物”之后的重要资源的优势,加强内涵建设,以科技手段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学院数字化教学与管理环境。
2005年迄今,学校在新校区建设的同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以实用为标准,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需要为根本,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节约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雏形。网络基础设施齐全,大型数据中心(包括图书馆汇文系统、CNKI中文期刊、专业资源库、精品课程等)的建成为校内外的数字化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服务校园的视频直播、点播系统、数字广播,以及拥有多项功能的数字校园一卡通均已基本建成;除此以外,学院还独立运行着财务管理、教务管理系统、精品课程网、邮件服务等系统。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校外远程办公的需要,借助远程登录技术,在保障信息安全的条件下,提供给师生员工远程处理办公事务的便利条件。
三、重点打造面向校园、服务社会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
在学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中,稳定、高速、安全的网络等基础设施,为数字化校园提供了硬件保障,以高速有线网络为基础,在校园内相关位置辅以无线网络的覆盖;稳定、可靠、便利的校园一卡通,支持学校的校园网管理、图书馆、教务、财务、后勤管理等方面业务处理,有多项使用功能,特别是图书馆寄包柜、通道机、图书借阅、学生就餐、校内各类消费、宿舍上网、学生心理咨询等全部使用一卡通,同时依托便捷的圈存功能,基本实现了“数字承载智慧,一卡畅通校园”,极大地方便了师生,让生活和学习更为便利;面向数据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平台,整合学院各业务系统和流程,实现办公无纸化,有效提高了工作、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
规划建设中,重点打造的是面向校园、服务社会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以满足师生在线教学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服务社会的远程教学的需要。一方面,各专业可按照课程的建设要求,逐步建立各个专业自身的精品课程资源库。另一方面,可通过先进的教学平台(如Black Board等),搭建课程资源库,最终形成数字化学习中心,满足师生在线教学,也可以满足服务社会的远程教学的需要。数字化学习中心(数字资源中心)的建设应符合SCORM标准[2]。SCORM强调的是教材可以透过统一的格式跨平台、可真正达到重复使用、追踪学习记录,更要能符合学习者的需要。
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求我们把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正是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更好诠释和有力体现,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数字化校园将成为教育模式改革的新阵地。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网络化社会的到来,我们进入了信息社会。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由于缺乏对这些信息的组织和管理,使得用户在检索和利用时面临诸多不便,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也应运而生,并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但一直在稳步持续推进中。自2000年开始,文化部先后开展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等大型项目;2007年,更是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写入十七大报告,足见我国对其的重视程度。图书馆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传统的服务模式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而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借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契机,创新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紧迫而重要的。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图书馆是以文献信息处理为主要内容、为本馆读者服务的中介部门,馆藏、馆舍和馆员是其三大要素。其服务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1)文献资源有限;(2)操作手段简单;(3)传递方式单一;(4)文献信息滞后;(5)服务范围受限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读者需求的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面临着诸多挑战。
1.服务理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传统图书馆虽然一贯将读者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但在理念上却将馆藏建设作为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与核心,而忽视了“以读者为本”的第一要旨。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也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与发展,传统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而图书馆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信息占有量方面,也表现在馆藏数量上;不仅表现在对现有馆藏的整理与开发利用,也表现在将馆藏资源最大限度地推向用户创造经济效益方面[2]。因此,传统图书馆以馆藏建设为核心基础的静态式服务理念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也难以吸引和争取读者。
2.服务方式和服务效率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在服务方式上,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包括外借、阅览、馆际互借、复印服务等,用户利用图书馆必然会受到开放时间、服务设施、服务方式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服务方式呈现出封闭、静态和被动的特征。在服务效率上,传统图书馆主要是依靠人力来进行服务,服务效率不高,成本反而极高。在图书馆闭馆期间,用户难以得到想要的资料和信息;即使在开放时间,由于工作人员有限,也不可能对众多用户实现一对一服务;而且在馆藏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之间还存在特定时空距离,使传统图书馆难以做到对用户迅速实现“零距离”服务。再者,用户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单一而普遍化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很难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
3.图书馆员的知识老化阻碍了图书馆服务的现代化与专业化。传统图书馆对馆员专业素质的要求是以图书馆学理论、文献采编、馆藏实物保管以及娴熟地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等技能为主。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图书馆员传统的要求显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信息科技时代,图书馆员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业务工作自动化、数字化发展,包括对网络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利用,其向用户提供现代化的多层次的服务,由于传统图书馆的业务人员很大程度上受原有知识结构的制约和传统图书馆工作方法与模式的深刻影响,在新形势下往往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业务发展的要求,在业务工作和为用户服务中显得力不从心。
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推进服务模式创新的路径
在当前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形势下,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图书馆正面临从观念到技术的根本性变革,其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能否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决定着图书馆未来生存、发展的空间[3]。而且,随着公共文化设施(如博物馆、纪念馆和美术馆)的开放和互联网的普及,为读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这给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图书馆必须适应这一时代的发展要求,创新服务模式,才能立足于信息社会发展之中。
1.服务理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推进服务模式创新必须理念先行,传统图书馆的以馆藏建设为核心基础的静态式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充分尊重读者,给读者以针对性的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需贯穿于图书馆服务设施(馆舍建筑、功能格局、环境美化等方面)、服务内容(具有人情味的服务、专业学科导航系统)和服务管理(包括馆员和读者的管理)等各个方面。
2.服务模式的创新---构建个性化、专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在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图书馆的结构性要素在数字化进程中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文献资源收藏种类向多样化发展,馆员素质不断提高,整体结构趋于优化,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日趋标准化、规范化,读者范围不断扩大,新型读者观内涵不断丰富”[4],这需要我们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范围上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笔者认为,数字化和网络化形势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应当走个性化、专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之路。
2.1 个性化服务模式。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主动地获取个体读者的特定信息需求以及部分研究团队读者的共同信息需求, 并根据读者的要求把读者所需的信息自动地、主动地推送给读者的一种综合性的信息服务机制。[5]在读者与图书馆处于“零距离”状态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针对用户的个性化差异,为其提供个性化需求的导读服务,已成为各国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发展的一种新趋向。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还未建立起来,所以我们必须确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个性化发展方向,根据用户的年龄、专业、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兴趣、个性习惯等,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及时了解、发现其信息需求,主动向读者提供其所需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同时,可以借鉴CRM引入读者服务系统,通过该系统向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读者个性化服务系统架构设想如下图所示。
2.2 专业化服务模式。这里的专业化包括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两个方面。
从服务内容的专业化来讲,主要是要求图书馆的服务具有广、快、精、准、新等特点。(1)广,就是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范围要广,搜集资料要全,不仅包括本馆的馆藏,还有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2)快,就是提供信息的速度要快;(3)精,就是提供的信息内容要经过高度地提炼,以增加有效信息的含金量;(4)准,就是提供的信息内容要准确无误, 查准率要高;(5)新, 就是提供的信息内容的时效要新, 根据读者的实际需要, 提供有效时段内的相关信息。
从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来讲,主要是要求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做到既精又专。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图书馆员的培训工作,同时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学科官员制度是建立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为核心、以知识服务为主体、以学科馆员为纽带的新型服务模式,它是根据特定的用户个体或群体服务对象的科研方向,由具有相应学科专业背景、掌握一定信息服务技能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组成的团队[6]。学科馆员是图书馆最出色的人才,可以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3 现代化服务模式。图书馆现代化服务主要是利用现代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开发新资源和开展新服务。具体说来,包括积极开发数字化馆藏资源,建立多功能的电子阅览室,提供专题特色数据库;以及开展书目检索系统的查寻服务,开展图书馆网上主页的信息导航服务,开展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开展馆际互借信息服务,开展用户教育工作等等。加强图书馆网站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数据库建设、网络资源的整合与组织等),加强图书馆网上信息服务咨询功能(包括建立FAQ数据库、实时在线咨询、建立知识导航信息平台、建立面向社会的参考咨询专家征集平台等),加强图书馆网站的网上用户教育功能(建立网络教学模块如课程公告、在线教育、课程作业以及在线交流)。
2.4 社会化服务模式。如前所述,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大量的信息服务机构、网站、出版商等提供了与图书馆同质的服务,图书馆业也面临着激烈的是市场竞争。这种竞争是广泛的,也是必然的、合理的,图书馆如果不能正视激烈变化的竞争环境,图书馆就不能敏锐捕捉到一些先进的技术成果和服务理念,从而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服务创新。图书馆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一部分,保持与社会环境的交流和同步,以开放的精神不断从其他领域吸收先进的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物质和人才资源是图书馆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如针对我国农民工在城市受教育现状,可以通过网络化的运营在外来工聚集的地区设置外来工分馆、在各中小学设立学校分馆,根据特色分馆分配相应的信息、馆藏资源,并实现通借通还,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社会化,是各个人群都能享受到数字化图书馆带来的好处。因此,图书馆应当确立社会化服务模式,积极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和社会教育活动中,加大开放化、社会化力度,寻找到自身的合适定位,走出开拓创新、不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微.21世纪地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5(4):109.
[2] 陈永玲. 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7(3):125.
[3] 王红,杜春光,.浅淡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30-31.
手绘效果图是设计师用来表达设计意图、传达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的技术手段之一,它既是一种设计语言,又是设计的组成部分。其实,艺术设计中综合多元的图形思维方法也大多建立在徒手画的基础之上的。
艺术设计的表现效果图是艺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是设计师与业主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绘图软件为创作多样化的效果图提供了方便,并对传统艺术设计(以笔+颜料作为主要表现工具)带来强烈的冲击。所以,在艺术设计表现效果图课程中导入“多元并存”的理念,重构设计理念与认知方式,采用“新概念艺术设计表现与数字化技法”(即把传统的手绘效果图与计算机绘图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无论是传统的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还是计算机数码绘图的表现技法,这两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效果。从专业教学和学习角度来看,它们都不能互相取代,而应相互交融、扬长避短,在不同的设计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表现具体的设计任务,从而,充分体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案。
一、数字化图形技术的发展要求设计师重构新的设计理念与认知方式
在人类文明史上,“笔”曾经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在笔的时代,设计艺术主体的认知的手段主要是靠书写或印刷。用笔的过程实际上是设计师对自己的创作对象的观察、概括和传达的过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到人的认知方式。从“笔”到“鼠标、压感笔”就是设计艺术主体重构自己的认知方式的过程。
笔的时代——设计艺术主体对于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文本的传播范围和自身感觉器官的局限。也就是说,设计艺术主体是靠书写或印刷品来获取间接的经验来认识事物的。
数字化时代——计算机加快了人们处理信息的速度,提高了认知效率,从而增强了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适应性。因此,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将成为艺术才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将逐渐占据支配地位。当然,笔的价值在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后仍不会完全消失,只不过不再居于主导地位。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下的设计艺术专业教育,艺术主体认知能力将在新的条件下的进行分解与重构,原先的社会分工中所形成不同的设计艺术创作方法将带入计算机艺术中来。同一种计算机或同一种软件,不同的设计设计师用起来,也可能有不同风格。
二、数字化图形技术的发展给设计师表达设计意图提供了新的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件配置越来越适合处理高质量的图像。计算机成为数码图形制作中重要手段和强有力的载体。辅助电脑设计的诸多软件已成为艺术设计学习与表现的主流。数字化绘图软件能把复杂的四维空间形象绘制在二维空间。设计者可以运用数字化绘图、数字化三维动态等手段,更加真实地反映室内外空间状态及构造、装饰材料的质感及光影。这种数字化绘图技术在艺术设计的后期制作修整阶段已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1.数字化图形技术能较写实地模拟真实的环境,直观反映空间的视觉效果以及材料肌理效果、灯光效果等,为客户的预期判断提供了更为可信的依据。
2.数字化图形技术制作的效果图便于修改,可以在建模到成图的过程中,进行造型、色彩、质感等方面进行反复修改。这样既有利于设计师优化设计方案,也有助于多角度地展示设计构思和表述设计。
3.数字化图形技术的发展与软件开发的不断升级,使其在表现手法上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够表现出各种画种的艺术效果。
三、常用的数字化图形软件
1.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支持多种图像格式和颜色模式,可以对图像进行修复、调整以及绘制。它还具备各种图像处理技术如图层、通道和滤镜等,可以制作出各种特殊艺术效果。
2.Painter IX(绘画巨匠)软件具有的仿天然绘画技术。它将传统的绘画方法和电脑数字化图形技术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绘画和造型效果。
3.Piranesi(空间彩绘大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绘图的平台,其操作过程可以做到与设计师的思维同步,从而更好地进行辅助设计和表达设计。
4.SketchUp(建筑草图大师),该软件以功能强大、操作方式灵活,设计师往往可以突破以往在二维空间做设计的思路,以一个全新的建模理念和方法,即“智能”的理念,把设计效果图展现在我们面前。该软件的特点是可以启发创意,并将设计的每一个灵感快速地在屏幕上呈现出来,并合理地运用在设计中。
四、数字化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数字化快速融入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为适应时展潮流,紧跟时展步伐,教育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标志和理想选择。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也必须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时俱进地提升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运用能力,其不仅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而且对于提升所培育的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加以探究。
一、数字化校园的基本理论
1.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麻省理工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了E-campus计划,成为数字化校园的开端。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主持了一项关于“信息化校园计划”的大型科研项目,该项目首次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发表了关于“数字地球”为主题的演讲,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校园的概念逐步在社会中流传并得以发展。
2.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数字化校园主要指在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以校园网络为依托,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与工具,把文字、图像、语音等转换为数字信息,实现从教室、课本到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全部数字化,进而在校园网络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数字化空间,为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信息化提供基本前提。
3.数字化校园的特点
一是智能化特点。数字化校园的首要特征就是智能化,也即自动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人工职能来代替人的部门劳动。例如现在普遍应用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片等为学生展示课程内容,改变了传统“板书”教学的状况。
二是网络化特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教学中引入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效率,为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个性化特点。数字化校园的个性化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下能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特长,张扬个性。数字化校园为个性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包括信息系统建设和网络硬件基础建设两大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基本的功能方面我们需要建设好基础的平台、用户端、基础服务设施等,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从而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教育。除此之外,建设数字化校园必须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数字化校园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大都认识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然而因学校原有评价体系的影响,追求升学率,加之建设资金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针对信息化建设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研究较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之教育经费不足、分配不均,许多学校信息化发展缓慢,处于被动发展状态。
2.教育理念与技术应用结合不够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忽视了教育理念与技术应用与的结合发展。部分学校更多地注重基础层面发展,却忽略了如何利用技术进步转变教育理念,影响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
3.校园计算机软硬件建设不平衡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只注重表面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却忽视了软件建设及其应用的发展。一方面针对计算机硬件投入大,效益低。部分学校只是单纯地引进高配置的计算机,却忽视了教师计算机技能;另一方面软件更新速度较慢。学校在加强硬件投入的同时,与之配套的软件建设则相对落后,软件资源相对缺乏。学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如果缺乏相应的软件,教师无法从网上获取更好的资料;再有,信息管理工作也不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些学校缺乏对信息的管理,造成了信息系统的组织、协调困难,资源的浪费以及设备的严重损坏等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看作是一场信息化带来的改变,也可以看成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一场变革。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更好地服务师生,提高教学效率。
1.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
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校校长支持和重视教育信息化,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也积极赞成。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相关领导应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优化办法思路和办法理念,结合学校数字化建设实际,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展。同时还应加强学校领导及教师的相关理论学习,深化自身对数字化校园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任课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强化数字化校园管理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要积极设立校园网络信息中心,加强对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种校园网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教育与管理等。
3.构建数字化校园网络
数字化校园网络通常分为内网、外网两大部分。内网主要指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内部网络,通常包括:学校学生的登录平台、学校内部邮箱系统、学校BBS以及学校教学平台等方面,是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平台;外网主要指学校的门户网站,包括学校主页、学校机构等板块,这些是宣传学校形象,推进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方面。
四、结语
总之,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标志和和理想选择。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应遵循数字化、标准化、统一化、集成化原则,运用教育理念重构、科学制订规划、架构人力资源、优化过程管理等手段,在整体上加以推进,从而营造出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推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施行。
参考文献:
[1]赵天.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对策[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张韶.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关键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