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范文

时间:2024-03-22 14:40: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篇1

中图分类号 X8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2-69-04

生态环境本身可能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对这种脆弱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的评判,主要依靠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本文利用2000年的Landsat 5和2014年的Landsat 8卫星遥感数据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的植被覆盖度、土壤亮度、坡度等因素,在Envi5.1和Arcgis10.2支持下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然后用该模型评价了陇西县2000-2014年15a来的生态环境变化。

1 研究区域概况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西北黄土高原渭河上游,地处中纬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位于东经104°18′48″~104°54′26″,北纬34°50′24″~35°23′54″。全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 612~2 762m,年平均气温7.7℃,平均降雨量436.6mm,多集中在7~9月,其中7~8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土质疏松。总面积2 408km2,耕地面积7.86万hm2。是全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2]。

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2.1 数据来源 遥感图像通过美国USGS(http://glovis.usgs.gov/)下载,30m分辨率DEM数据由(http://glcfapp.umiacs.umd.edu)马里兰大学地球科学数据中心下载获得。遥感数据见表1,非遥感影像数据主要包括1:50 000地形图、陇西县行政区划图等。

表1 遥感数据

[轨道号\&获取日期\&传感器\&所用波段\&空间分辨率(m)\&130/36\&2000/6/14\&Landsat TM5\&3,4,5\&30\&130/36\&2014/6/14\&Landsat TM8\&3,4,5\&30\&]

2.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主要是大气校正和影像图与行政区划矢量图相叠加裁剪出研究区范围。

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植被覆盖度、土壤指数、坡度3个最基本的要素作为评价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因子。

3.1 植被覆盖度 在遥感应用领域,植被指数是一种反映地表植被信息的重要指标,已被广泛地用来定量评价植被覆盖及其生长状况[3]。计算公式如下:

NDVI=(ρNIR-ρR)/(ρNIR+ρR) (1)

式(1)中:ρNIR为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ρR为红光波段的反射率。在Landsat-5TM分别为第4波段和第3波段,在Landsat-8TM中分别为第5波段和第4波段。

植被覆盖度是根据前人研究的NDVI估算模型:

FC=(NDVI-NDVImin)/(NDVImax-NDVImin) (2)

式(2)中:NDVI是归一化指标指数,NDVImax表示区域最大NDVI值,NDVImin表示区域最小的NDVI值。由于图像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噪声,NDVImax和NDVImin并不一定是最大NDVI值和最小的NDVI值,可以根据直方图分别取两头“拐点处”的值。

3.2 土壤指数 土壤指数同样采用裸土植被指数:

GRABS=M1-0.09178N1+5.58959 (3)

式(3)中:M1和N1分别为穗帽变换的绿度指数和土壤亮度指数。

3.3 坡度 侵蚀量和坡度呈正相关。地形模型计算,选择/Terrain/Topographic Modeling,选择DEM-30m文件,在Topo Model Parameters面板中,选择Slope。

4 结果与分析

4.1 生态因子归一化分析 因子因量纲不一致,必须归一化化,按照它们正向影响的大小,划分级别。

4.1.1 植被覆盖度 植被覆盖度分为10级,详见表2。2000年和2014年的植物覆盖度见图1、图2。

4.1.2 土壤指数 土壤指数划分为10级,质量越好值越大,见表3。2000年和2014年的土壤指数见图3、图4。

4.1.3 地形因子 划分10级坡度类型,坡度小分值高,见表4。2010-2014年坡度分级见图5。确定好归一化对照表后,利用ENVI下的密度分割工具进行归一化处理。

4.2 生态环境评价 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制定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中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环境质量状况(EI)划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4],见表5。2000年和2014年生态环境评价见图6、图7。选择的评价模型是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

EI=W1×Sv+W2×Ss+W3×St (4)

式(4)中:W1=0.7(植被覆盖度系数),W2=0.2(土壤指数系数),W3=0.1(坡度系数),Sv为植被覆盖度,Ss为土壤指数,St为坡度分级。

4.3 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分析 依据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分级,将陇西县2014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与2000年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图6、7),得到了陇西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结果(表6)。由表6可知:(1)陇西县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陇西县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占4.21%,无变化的占8.25%,变好的占66.16%。生态环境质量“差”级面积减少了31.23%,“较差”级面积增加了24.85%,生态环境质量“优”级面积减少了4.30%,“良”级面积增加了8.52%,“中”级面积增加了2.17%,说明陇西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2)陇西县2000-2014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较差”和“差”为主。由图6、7和表6可以看出:陇西县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较差”级和“差”级为主,2000年二者面积合占约60%,2014年二者面积合占约56%。(3)中、北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变好。(4)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生态环境状况由中部、北部两侧向南部和东部地区逐渐变差。

参考文献

[1]黄黎,沈连峰,吴明作,等.河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分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4):596-599.

[2]王桂琴.陇西县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评价[J].甘肃农业,2013(13):25-26.

篇2

中图分类号 X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40-01

生态文明本身处于建设之中,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更多的含义是体制建设。对于环境监测系统而言,应围绕以制度体系建设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监控体系,也是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保障有力的环境质量监控网络、全面准确的环境监测信息是环境量化的根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

1 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目前,辽河流域主要河流均设置了监控监测断面,实施了定点、定期的水质监测,形成了重点流域、重点断面水质周报、地表水水质月报等数据信息上报、公布平台。以往断面设置更多地考虑地域行政划分,侧重监测流域的出、入境断面,因而总结“十一五”技术研究成果,并结合对社会、经济、水文、环境、污染现状、流域政策的调查,识别诊断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因素,完善监测断面的布设。主要措施是基于流域环境生态特点,实行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控制策略;流域内行政区之间、水系两岸之间、上下游之间形成协调互动关系,建立流域整体环境监控管理体系,使监测数据和信息全面表征流域在不同区域的水质特征[1-2]。

2 扩展并完善地表水监测指标

水环境质量安全包括很多因素,不仅涉及环境中各项污染的理化指标,还包括环境监测指标、生态监测指标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对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的调查研究,建立影响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指标清单,除原有无机、有机、理化综合指标外,还加入生物、有机单项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多项指标。掌握整体流域环境污染状况,对流域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满足环境管理和决策的需要[3-4]。

3 建立流域水生态监控系统

为满足流域环境与生态管理的需要,建立流域宏观层面的生态监测网络。首先,基于已完善的“十一五”流域生态监测体系框架,每月对例行环境监测点位(国控、省控、市控和县控)和流域重点监控断面开展监测,监测因子除侧重于化学需氧量、总磷等常规项目外,对有机、生物、环境毒理学指标等也开展系统性监测;其次,升级完善先进的监测手段,如处于起步阶段的遥感遥测以及藻类、生物急性毒性等在线监测技术,解决其自动监测因子偏少、监测数据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问题,使其能更好发挥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依据的作用;再次,升级信息采集与传输手段,提高信息加工与集成反馈的效率;最后,制定我国有关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行为,提高环境监测网络的完整性和目的性,形成基于生态服务功能和典型生态类型的生态监测网络。

4 提高地表水监测自动化水平

目前,环境质量监测只有部分设有自动监测站,其余均为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监测自动化水平较低。为提高监测自动化水平,实时监测水系整体污染状况,应增加自动监测站数量,提高监测自动化水平。

5 建立水环境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及其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基于控制单元的“十一五”技术研究成果,建立动态、智能的环境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及环境质量安全评价体系。以完善的常规监测技术方法和路线为基础,并结合环境监测发展趋势,即由单纯的浓度信息向浓度与总量、污染物形态、生态风险、环境安全信息相结合转化的现状,建立一套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以及污染物总量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体系,构建适合各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及安全评价模型。使用生物、有机、遥感等先进监测技术手段,加强各部门间资源、信息共享,各部门协同合作全面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形成流域环境质量安全立体监测体系。

6 完善流域水环境风险预警技术体系

基于“十一五”期间开展的点源风险的评估方法以及典型事故性风险评估技术研究,针对典型示范流域的预警开展探索性工作。从流域角度出发,针对非点源污染负荷增大、突发性污染事件集中呈现的状况,建立农业及城市非点源污染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同时,针对不同功能分区开展预警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开展预警目标的分类体系研究工作,识别预警目标的特征及其对应的主要影响源。其次,将预警内容由单一的水、大气、噪声等向生态转化,切实从生态角度进行定位、提升和对一系列预警技术进行深化、研发与完善。构建高效的全流域环境风险预警与智能监管体系,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7 构建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平台

环境质量监测和管理涉及水利、环保、水委等多个部门,因而需构建一个开放的,国家、省、流域等多层次的,多方汇集的流域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集成推广流域环境监测、建模、评价、应急预警等技术研究成果,减少国家财力、人力的重复投入。

8 参考文献

[1] 建立健全有害化学物质监测监管体系[N].中国环境报,2013-09-09(2).

篇3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顺应实际需要的不断高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层出不穷,又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用现代化先进技术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监测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体现。卫星遥感技术是基于信息技术与遥感技术等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监测方面,更是作出了很大贡献。卫星遥感技术在水环境质量监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动态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重大环境事故的跟踪监测及重要工程项目的环境监测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对生态环境保护中,对卫星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1、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在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主要包括水体富氧化监测、水体热污染与废水污染监测及泥沙污染监测等:(1)水体富氧化监测。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在水体富营养化方面的监测,张穗等人通过叶绿素浓度遥感解译方法并结合叶绿素及总氮、总磷等特征提出了富营养化的评价方法。(2)水体热污染与废水污染监测。热污染主要来源于工厂排放的废弃热水,对水体生物及水体附近农作物造成极大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对热水污染的监测,而在这一方面的探测,多是通过红外传感器来实现,探测图像中对于热污染的排放情况、温度分布及具体流向都有清晰显示。而在废水污染监测方面,可用热红外方法并基于温度差异来测定,但多是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3)泥沙污染监测。泥沙污染会提高水的反射率,出现红移状况,而0.93微米之1.13微米范围附近的水体有强烈的红外辐射吸收特点,在降低反射通量的同时,会遭受到水分瑞利散射效应的干扰,因此不是最佳的悬浮泥沙浓度判定波段,而最佳定量波段应为0.65微米之0.85微米之间。另外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监测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遥感信息的仿真模拟与分析,可获取叶绿素浓度及海表面、海流循环模式或海冰运动等温线分布等影响海洋生物与理化过程的相关参数。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全天候、大范围进行对海洋污染的监测,并且卫星遥感技术目前也已在海洋渔业中渔情预报与分析方面应用广泛。

2、大气环境质量方面的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对臭氧层的监测、对大气气溶胶的监测、对有害气体的监测、对沙尘暴的监测及对城市热岛效益的监测等:(1)对臭氧层的监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已有通过臭氧制图光谱仪进行对臭氧层的卫星监测。胡顺星等人通过激光雷达进行了高度范围为对流层2千米至4千米臭氧层的监测,并取得较好成效。(2)对大气气溶胶的监测。传统的地面观测在气溶胶空间的变化趋势与具体分布方面的反映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而卫星遥感技术的高分辨率特点则有效弥补了这一缺陷。毛节泰等人通过对地面光度计测量与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种测量结果较为接近,但地面遥感所覆盖的地面观测空间有限,而这一点又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来弥补,所以卫星遥感技术完全可替代地面遥感进行对大气气溶胶的监测。(3)对有害气体的监测。有害气体对人体及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对于自然生成或人为生成的有害气体监测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通过有害气体监测对大气污染情况做间接分析。王雪梅等人将污染气体信息与概化为水体、植被等基本信息类型的线性集合做叠加,从卫星数据来进行对有害气体累加浓度信息的直接定量提取。(4)对沙尘暴的监测。通过EOS—Terra/MODIS数据,章伟伟等人对MODIS传感器通道特点及沙尘暴波谱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叠加分析法进行对沙尘暴的监测。而范一大等人基于NOAA/AVHRR数据而采用的沙尘暴信息密度分割法与所提取的沙尘暴信息也取得显著成效。(5)对城市热岛效益的监测。通过热红外遥感进行地物辐射温度测定来推导与探测热岛效应差异及热源。马跃良等人根据辐射传输方程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并基于LandsatTM/ETM+热红外波段数据,进行地表温度的定量计算,并对热污染情况进行探测。

3、地表监测方面的具体应用

篇4

中图分类号 X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31-02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Taizhou City

HE Juan ZHAO Li

(Taizho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rural environment,and to classify the level of evaluation results. The index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by field study was analyzed,and taking the Heheng Village,Jishi Village of Taizhou City for example to test the system.

Key words rural area;environmental quality;status;index system;Taizhou Jiangsu

近年来,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但我国目前主要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农村环境保护关注较少[1-2],相关的研究和评价刚刚起步[3]。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另一方面,目前的环境监测和评价方法主要是针对城市环境而设立的,不适合应用于农村环境评价监测,如何改进环境监测和评价标准,是目前农村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1 农村环境质量概述

农村环境的种类与城市环境不同,最主要的特点是功能分区不明显,也完全区别于农业环境,它更加侧重于人类的生活环境[4]。在这里提到的农村环境质量是指农村的土壤、空气、水等自然资源的环境质量,同时也包括在这种环境中生产的农林牧副鱼等农产品的质量,即与农村人口居住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质量。

目前,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滞后于农村的发展,许多监测项目不适合农村环境,农村环境中污染较严重的项目监测有些还存在缺失,而不严重的污染项目存在重复监测的情况[5]。

同时由于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刚刚起步,研究者仅仅初步构建相关的监测和评价方法,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并且尚需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指标的细化,以真实地反映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环境质量现状。

2 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完整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对泰州市典型农村地区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社会经济与自然概况、农业生产情况、水源地情况以及污染状况等,确定了泰州市典型地区的农村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高到低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层,指标层共计10个指标(表1)。

2.2 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公式如下:

RQI=Cenv×Ienv+Ceco×Ieco(1)

式(1)中,RQI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Cenv为农村环境状况指数权重,为0.6;Ienv为农村环境状况指标值;Ceco为农村生态状况指数权重,为0.4;Ieco为农村生态状况指标值。

各指标层因子解释如下:

2.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为评价依据,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根据水质类别确定地表水水质指数:Ⅰ类对应指数100,Ⅱ类为90,Ⅲ类为80,Ⅳ类为40,Ⅴ类为20,劣Ⅴ类为0。

2.2.2 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选择主要水源地开展监测评价。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为评价依据,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根据水质类别确定地表水水质指数:Ⅰ类对应指数100,Ⅱ类为90,Ⅲ类为80,Ⅳ类为40,Ⅴ类为20,劣Ⅴ类为0。

2.2.3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根据公式计算: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100×(1-A/N)(2)

式(2)中,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12)二级标准评价,A为1 h平均值超标个数;N为各点位的监测数据个数总和。

2.2.4 环境状况指标。由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理化指标土壤环境质量指数、有机指标土壤环境质量指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指数加权组成。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20、0.20、0.25、0.20、0.15。

2.2.5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计算公式:

Pip=Ci/Sip(3)

式(3)中:Pip为土壤中污染物i的单项污染指数,Ci为土壤中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Sip为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根据Pip值的大小,将土壤污染程度划分为5级,评价分级标准见表2。

2.2.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根据《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定》(试行)中的评价方法,农村生态状况指数Ieco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人类干扰指数加权组成。各指标权重如下:生物丰度指数0.20,植被覆盖指数0.20,水网密度指数0.20,土地退化指数0.15,人类干扰指数0.15。

2.2.7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根据农村环境质量指数大小,将农村环境质量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差(表3)。

3 泰州市农村环境质量状况监测与评价

3.1 典型村庄的选择

季市村位于靖江市季市镇中心,河横村位于姜堰区沈高镇,分别位于泰州市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其中季市村占地8.8万m2,总人口1 328人,历史文化悠久,村内有始建于明代洪武5年,距今有640年以上历史的青龙寺,有苏中地区第1尊“药师佛”,村中环境优美。该村对泰州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研究具有典型性,其生活方式得到了国内外环境保护机构的认可,并且该村通过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促进了该村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了环境。

3.2 监测结果

3.2.1 饮用水源地质量监测结果。对泰州市三水厂、靖江市三水厂进行监测,其监测结果通过单因子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评价分析的标准是依据国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为依据。结果表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27项指标,总氮项目不计入评价,该水源地的水质指数到达80,符合国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

3.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及评价。对靖江市上青龙港、下青龙港口,姜堰区林场公路桥、洪林大桥进行了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监测的项目依据国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基本项目24项,地表水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水质评价为良好,地表水水质指数为80。

3.2.3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及评价。对季市村、河横村的环境空气进行了监测,所测指标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浓度值都要优于国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12)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100。

3.2.4 土壤监测结果及评价。姜堰区河横村选择了3个基本农田监测点位,1个草莓园监测点位、1个葡萄园监测点位,靖江市季市村选择了1个基本农田,1个种植园,1个商住区,共计8个监测点位。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相关指标都优于国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所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指数为100。

根据上述方法进行计算,河横村、季市村的环境状况指数均为92.0。

3.2.5 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结果。根据Landsat8 TM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显示,泰州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5.15。

3.3 评价结果

对泰州市的农村进行了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泰州市靖江市季市村和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的农村环境质量指数均为81.3,按照农村环境质量分级评价标准,评价的结果都为良。

4 结语

河横村、季市村均是以农田种植为主,正在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说明,农村环境处于良好级别,属于轻微污染,生态环境良好,基本适合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符合。

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并且农村环境功能分区不明确等特点,进行农村环境质量指数构建时,使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空气质量、地表水土壤环境质量等作为分项指数,其在指数中所赋权重是否恰当,尚需进一步验证。

目前,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欠缺,目前的监测和评价方法亟待改进,这也为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问题和挑战,需要在未来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

5 参考文献

[1] 易国锋.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对策[J].环境管理,2007(6):80-83.

[2] 于水斌.农村污染方资格证已迫在眉睫[J].四川环境,2007,26(1):112-114.

篇5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16-01

近年来,随着城镇整体经济的不断推进,工业污染、城镇生活垃圾等逐渐向农村转移,由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缺乏环保意识,不当的生活生产方式、基层环保工作相对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从而对农村饮用水源、土壤、大气环境质量等造成了不利影响。而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尚处于空白状态,为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探索性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生活污染源

大部分的农村生活垃圾、生产生活污水经处理随意排放;城市生活及固体废弃物向农村转移,缺乏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带来了所涉地域的水质、土壤和大气的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1.2 农业面源

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农用地膜处理不当造成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理化性状变劣,肥力下降,使农业环境遭到污染。

1.3 畜禽、水产养殖业

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规模迅速发展,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配套、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物直接排入农业环境,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和盐渍化,未经任何处理的畜禽粪便未加无害化处理带来的农村水污染。

1.4 不良生产生活活动

部分地区农作物秸秆焚烧,严重污染农村空气;山林、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2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产生的原因

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有的涉及到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明显滞后;二是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部分基层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监管不力;三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滞后;四是环保投入不足,缺乏实用性强、可操作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五是对农村环境质量还未真正的开展实质性的监测工作,缺乏相应的监测制度与指导体系。

3 农村环境监测现状

目前,大多数环境质量监测任务主要是针对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而开展的,对农村的环境污染防治重视不够,相应的农村环境现状、质量监测并未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大多数监测一般都是在发生、出现问题后事后加强监测的,没有在监测工作中体现出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方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3.1 缺乏制度体系保障

由于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基层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体系保障,大多数地方农村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属于空白。

3.2 缺乏相配套的资金投入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尚在起步阶段,现阶段主要以“以奖促制”、“以奖带补”的方式、方法带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发展,与之配套的资金难以到位。

3.3 缺乏人力资源保障

近年来,城市环境监测机构、人员扩充、办公条件等硬件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农村环境监测缺乏具有实际技术能力的监测人员、仪器设备等条件,不具备监测能力,而无法及时了解农村环境现状、环境质量变化走向等动态。

4 浅谈如何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为了能够及时、确切的掌握农村环境质量,为进一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设立区域性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开展必要的环境监测工作,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4.1 健全基层环保工作考核体系,全面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环保目标考核制度,将逐步设立农村环境保护监测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工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及时为保护农村环境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在设备及人员配置等软硬件方面还不能满足建立监测要求的地方,可寻求技术支持,在区域范围内先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对照点、监控点,循序渐进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4.2 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可先选取农村基础条件较好的、有“以奖促治”等资金配套的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创建村作为开展环境质量监测的先行试点,对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查,以及时发现和预警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因子的环境要素为抓手开展监测工作。

(1)逐步完善试点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合理配置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办公场地、质量管理体系机制等各方面硬件软件设施,充分发挥监测技术为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服务的技术支撑。制定详实的环境监测计划,包括布点、采样、样品运输、样品分析、实验室质量控制、综合分析等,以保证监测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

(2)针对农村环境区域大、污染面广,涉及到的环境要素复杂的特点,选取试点具有代表性的农村饮用地下水及地表水水源、农田土壤、空气质量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具体规程可参照相关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为全面掌握区域性农村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3)对试点环境质量监测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做好资料的收集、存档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管理水平、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逐步建立农村环境质量信息平台,平台,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环境预警信息。

4.3 争取技术支持,加强仪器配置和人员技能的培训

篇6

(二)进一步完善全市环境监测信息和预警预报系统。开展环境监测信息实时和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完善联网平台的预警预报、数据审核、图集制作等重要功能,提高环境监测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市环境监测站和各县市监测站要按照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强对所有水质、空气自动监测站仪器设备的维护和巡检,严格质控措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公开。认真落实省环保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环保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编制环境状况公报及各类环境监测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地表水水质等环境质量信息。重点开展地表水和环境空气质量的实时,定期向社会公布污染企业监督性监测结果,依法督促企业公开自行监测信息。当环境质量出现异常或者显著变化时,及时环境质量预警信息。

(四)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和地表水全分析工作。城区5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每月开展一次水质(61项)监测,8个县市区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每季度开展一次水质(61项)监测,全年完成一次水质(109项)全分析工作。在全市选择有代表性的92个行政村开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调查和(64项)普查监测。各县市区选择1-2个有代表性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水质(64项)调查监测。围绕国家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的新要求,市环境监测站要尽快形成地表水109项全分析的工作能力。

(五)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严格按照《市环保局关于印发<“十二五”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和运行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有关要求,严格执行我市有关工作规定,加强污染源自动在线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定期开展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定期对外监督性监测结果和超标排放企业名单。各县市区环保局、市环境监测支队、市环境监测站要按照《市环保局关于督促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向社会监测结果,保证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不低于75%(数据传输有效率=有效性审核通过率×数据传输率),企业自行监测结果公布率不低于80%,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率不低于95%。

(六)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在全市五县一市四区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各县市区环保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在辖区组织开展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自查,完成考核断面(点位)的日常监测工作,按时上报考核数据及数据审核报告。进一步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和协调,保障考核工作经费,争取转移支付资金的10%投入生态环境保护。

二、组织实施各类环境监测工作

(七)开展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市环境监测站和各县市环保局要按照《2013年市环境监测方案》要求,组织做好国控、省控和市控环境质量监测网环境空气、地表水、噪声、降水等常规监测工作,科学制定地方环境监测方案,充分保障监测质量,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八)开展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市环境监测站和各县市环保局要对本辖区国控企业开展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定期向社会监督性监测结果;加强监督性监测质量抽测工作,切实保障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性,全面推动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并对公众公布自行监测结果。

(九)开展各项专项监测。一是开展重金属监测工作。市环境监测站和各县市环保局要按照环保部《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环境监测工作的意见》要求,对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监控的重金属排放企业定期进行监督性监测。按照《2013年省环境监测方案》要求,开展郧县重金属污染防控区地表水重金属专项监测工作。二是推进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市监测站要选择3个整治村庄(不再选择2009-2012年监测的村庄),开展饮用水源地、地表水水质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及时上报监测数据。三是推进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市环境监测站选择3个大型蔬菜基地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四是组织做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加大应急监测技术培训,完善应急监测程序和预案,确保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科学开展应急监测。建立健全全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的应急监测档案库。各级环境监测站要组织开展应急监测演练活动。

(十)组织开展环境质量预警预报工作。市环境监测站、市环境监测站要强化环境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按照《省环境质量预警预报实施办法(试行)》,加强对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数据和自动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特别是在灰霾天气多发季节,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密切关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做好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工作,努力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

三、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考核

(十一)开展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依据《2013年市环境监测方案》的要求,对市环境监测站和各县市环境监测站进行考核,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县市环保局年度环境监测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十二)开展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监督检查。根据省环保厅《关于印发〈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专项检查工作方案(2012-2013年)〉的通知》(鄂环发[2012]39号)要求,全市将继续开展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质量和质量管理情况,发现伪造、篡改监测数据的行为将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十三)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督考核。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应用,强化环境质量管理,做好环境质量会商工作,对环境空气质量按新标准进行预评估。向地方政府通报突出的环境质量问题和超标的重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名单。

(十四)加强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监督和技术指导工作,清理历年未执行完毕项目,组织对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情况以及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各地要加强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加强监测基础工作

篇7

中图分类号:X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13803

1引言

农村环境是以农民聚居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的总和,其侧重于人类的生活环境[1]。现农村环境质量内涵主要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及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质量,包括农村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等。

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2],工业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虽然城乡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不同。城市环境保护重点往往考虑工业污染防治,农村环境保护则需更多的考虑农村居民生活污染问题、农业污染问题以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而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不仅存在排放量大、排放分散等特点,而且处理设施长期滞后,已成为影响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这对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不良后果,也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农村环境质量问题受到各方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国家环保事业的资金投入是影响农村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3],加强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十分迫切。当前,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加大,以临湖镇为例,对环保事业资金投入与农村环境质量关系作简要分析。

2临湖镇概况

2.1自然环境简况

临湖镇地处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南部,地处国家太湖旅游度假区旁,属太湖流域保护区的江南水网地带,河湖密布,水网发达,镇东、西面临太湖,属中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过渡类型,因受太湖水体调节作用,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全镇区域面积54.7 km2,辖内12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

2.2社会环境简况

临湖镇以未来农林大世界、苏越农产品示范园为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已初具规模,无公害水产养殖效益明显,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在“一轴两片三区”整体规划基础上,顺应产业升级、资源集约的新形势、新要求,依托特殊的区位、交通以及人力资源优势,重点开发现代装备产业示范区。另外,临湖镇渡村是苏州市羊毛羊绒衫特色产业基地,也是全国最大乡镇级出口毛衫基地。

3临湖镇环保投入及工程情况

2010年临湖镇全面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至今,临湖镇环保投入资金达3 000多万元,每年环保投入资金见表1。

4临湖镇农村水环境质量历年状况

4.1临湖镇农村水环境质量监测内容

自2009~2012年,对临湖镇各行政村内生产河、许家港、联东河、南港浜、河、新开河、西字圩河、水车浜等8条河流水质进行监测,监测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4.2临湖镇农村水环境质量历年监测结果及评价

以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评价依据,2009年~2012年临湖镇各行政村内8条河流水质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Ⅲ类标准及以上所占比率见表4。

年份2009201020112012GB3838-2002表1Ⅲ类标准及以上水质所占比率/%507587.587.5

5讨论

从2009~2011年临湖镇农村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在环保事业资金的逐年投入投入及农村连片整治工程开展下,临湖镇农村水环境质量逐年得到提升。以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指标为例,临湖镇农村地表水环境历年变化趋势见图1和图2。

质量监测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变化趋势

质量监测氨氮浓度变化趋势

2010年是临湖镇全面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起始年,当年环保投入770万元,2010年前临湖镇农村水环境质量主要存在问题为各村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河道,对临湖镇内各河流水质造成污染,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2010年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浓度较2009年均明显下降,说明环保资金的投入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开展使临湖镇行政村内各河流的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以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评价依据,对临湖镇各行政村内8条河流进行评价(结果见表4),表4中数值显示,随着2009年、2011年、2012年环保资金的持续投入、农村环境保护工程的不断实施,8条河流中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所占比率逐年增大,变化趋势见图3和图4。由此可见,环保事业资金的投入对农村水环境质量稳定地、持续地提升起着积极作用。

6结语

虽然从2009~2012年临湖镇农村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在环保事业资金投入及农村连片整治工程开展下,临湖镇农村水环境质量逐年得到提升。但现农村环境质量除水环境质量外还包括农村空气环境、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等,仅以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农村环境质量缺乏全面性。因此,进一步加大环保事业资金投入、加强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及农村环境质量治理力度,对全面反映农村环境质量状况和全面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篇8

县是省42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之一,属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类型为生物多样性维护。近年来,我县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的原则,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一)建章立制,规范工作程序。

一是制定工作方案。制定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把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财政、国土、住建、环保、林业、农牧、水务、统计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年度考核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部门职责,落实了具体任务。

二是建立生态保护规划。根据《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11-2020)》,按照“一核二廊三区多点”的生态建设构架要求,编制了《省州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2014~2020年)》,继续以开展4大体系和9大重点生态项目工程建设来支撑我县的自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三是编制了检测方案。制定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2014年度环境监测方案》,继续委托州环境监测站对我县大渡河流域2个断面25项水环境质量指标和县城区4项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2家工业企业污染源进行现场环境监测,确保辖区内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安全。

四是层层分解工作任务。认真学习考核办法,准确把握各项指标的报送要求。同时,将考核指标填报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要求每年1月15日前提供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所需的各项数据和资料,并由县环保局负责完成考核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在工作中,各相关部门严把指标的填报关,确保了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目前,自查报告的资料收集、汇总、软件录入等工作已经完成。

(二)严格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2014年,我县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根据《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设立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资金专户,并规范操作流程,强化资金监管,严格实行投资评审、公开公示、绩效考评等管理制度,按照基本建设相关程序,按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2014年,州下达我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额度为2331万元。按照转移支付资金70%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30%用于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要求,今年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累计投入1632万元(其中:德威乡涨水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612万元,g318线绿色通道绿化工程500万元,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119万元,得妥乡新华湾东生态保护治理项目401万元),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累计投入699万元,主要用于我县偏远乡镇卫生基础设施改造。

(三)多措并举,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一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修复。近年来,全县共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及人工造林1.43万亩,封山育林1.29亩,实施森林管护196万亩,实施大渡河绿色长廊(泸桥镇浑水沟至伞岗坪)建设绿化造林3300亩,兑现集体公益林补偿基金3100余万元,开展了国道318线过境段32公里绿色通道生态恢复绿化工程建设,成功创建省绿化模范县。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使区域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主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高山多样性生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构筑了较为完善的森林生态网络。

二是加强水资源利用、保护。2年来,共投入资金1000万元,建成安全饮水工程15处,解决了1.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总投资17652.15万元的顺河堰综合水利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投入资金200万元,维修整治渠道52公里,新增有效灌面2000亩,改善灌面2134亩。投入资金200万元,完成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平方公里;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新建和维护堤防3公里,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及生态修复,完成了电站野生鱼类增殖放流50万尾,促进了大渡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三是加强土地资源利用、保护及治理。认真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13平方公里,实行了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相继实施了得妥乡发旺村、德威乡大庄子、冷碛镇凉风顶荒草地等土地整理项目,累计新增耕地3513亩。实施了涉及全县10个乡镇、20余个村社的地质灾害生态修复工程。目前,非灾后重建项目中的7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完成投资3455.13万元;灾后重建项目中的5处应急排危项目和30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90%;完成全县242个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工作,开展避险搬迁150户;8个小流域综合整治项目、5个重点城镇综合治理项目已完成11个,剩余2个正有序推进。

四是加强生态农牧业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建成万亩示范区基地1个;建成玉米基地2.8万亩、马铃薯基地0.5万亩、油菜基地1.4万亩、蔬菜基地2.8万亩、魔芋1.4万亩、中药材6500亩、食用菌100万袋;新建果园、改造低产果园2000亩;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1个、示范村1个;改造500亩樱桃观光园;建成生猪养殖小区17个,规模养殖场31个;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完成草原禁牧补助18万亩,草畜平衡奖励60万亩,大力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和人工种草1.7万亩;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4871.02公顷,无公害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个,绿色有机食品认证1个;累计建成农村沼气5409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00台、节柴灶500台。

五是加强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文化建设。投入资金385万元,完成了桥的保护维修;投入资金1000万元,启动了河西街基础设施建设和民居风貌改造工程,并对桥及周边旅游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完成了桥至纪念碑公园步游道上方滑坡体的治理;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开工建设了纪念馆暨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借力“乡村旅游·红樱桃”节,全县已发展农家乐和乡村酒店30余家,从业人员160余人,杵坭乡旅游农家乐已小有名气。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我县《岚安锅庄》被评为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山歌》、《范氏·中藏医药疗法》被评为州级非物资文化遗产。

六是强化环境保护,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对县城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开展了日常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其取水口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对大渡河2处出境断面水质开展了日常监测,水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对县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开展了日常监测,空气质量情况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要求,建成投入运行6参数空气自动监测系统1套。完成了羊圈沟、木角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设。开展了1个水泥企业降氮脱硝系统改造,实现氮氧化物(nox)减排496t-595t;完成县桑吉卓玛青稞酒厂的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codcr)排放540吨,氨氮(nh3-n)排放1.35吨。全面加强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全县已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州级生态村20个,生态小区2个,绿色学校3所,县级生态家园1317户。有序推进10个中央、省级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扎实开展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汛期饮用水源排查、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中高考期间环境噪声监管、畜禽养殖专项环境执法检查、旅游全域化“绿盾”行动、环境敏感区清理核查等环保专项行动。加强环境应急工作,在2家水泥生产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并不定期开展了专项检查。全年无特大生态破坏事故发生,未发生污染事故,未发生隐瞒、不报或报告不及时情况,未发生因污染处理不力,造成社会不稳定和重大损失的环境事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测能力滞后。随着县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开发力度加大,工矿企业逐步增多,环境保护任务日益艰巨,环境监测工作显得更加重要。但我县环境监测站仅有工作人员4人,无专业从事环境监测的人员,无专业监测设备,无论是在人员编制、监测经费、仪器设备等方面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西部三级标准要求,监测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主要监测工作均委托州站完成。

(二)农村生态环境急待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坝及公路沿线居住人口日益增多,乡镇的生活废水污染物排放和生活垃圾污染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农村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再加之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农户生活污水与灌溉用水长期混合排放,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全县10个乡镇100多个村群众的农村饮用水源地缺乏有效保护,水源地无明显的取水标识、警示标志和钢丝围栏等隔离设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城乡白色污染依然严重,限塑令执行效果不明显,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势头还没有真正得到遏制。

(三)生态建设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开展生态县建设涉及领域宽、所需资金大,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投入不足已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极为突出。而对水土流失治理、农村公路建设生态恢复治理等资金的投入不足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得改善。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县将在省州有关部门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指导下,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既有成果,认真查缺补漏,确保工作实效。

一是进一步严格环境监测。我县将严格按照要求,合理确定环境监测点位(断面),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工作计划,并按照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所要求的项目、频次开展监测,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篇9

1.1农村环境质量的内涵与现状研究

农村环境是以农民聚居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的总和,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是围绕生活周边的所涉及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是主体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平时的行为。农村环境质量侧重于人们的生活及生产环节。研究的农村环境质量主要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也比较复杂。据了解,有关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很少,所以,可供借鉴的经验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来说很欠缺。在此基础上,政府对某些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缺乏具体的方案报告。

1.2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布点的选择

要对农村环境进行良好的监测,需要选择好布点,在怎样的环境之下是适合环境监测的,对采样点位置进行选择。首先,这个地点要具有代表性,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选择代表性区域,进行布点采样,才能获取最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代表性的地点拥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可以真实反映农村环境问题。其次,还要有重点性,在农村范围,对污染较重地区,要优先布设适当的监测点,饮用水源地、果蔬基地、养殖基地等,重点掌握这些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最后,要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有一个核心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这需要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为此,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时,需要有一支专业团队,同时还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对相关工作予以支持。

2、农村环境的治理

2.1健全农村环保工作考核体系

对于农村来说,产生环境污染的途径有很多,我们在治理环境问题时,既要治标也要治本。笔者认为农村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以下各方面,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养殖污染,水污染等这些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认识到问题所在,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在此,我建议建立农村环保工作考核体系,把每村每户都纳入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规定中,严格监督环境考核工作的完成。我们可以把农村环境保护落实到每家每户,首先最好自家周围的环境保护,然后,还要有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对一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制止和揭发。定期还要参加环境的考核评比,以奖促治和政策资金扶持,以此鼓励乡镇政府和当地居民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

2.2逐步完善农村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上面我们有提到农村环境监测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针对广大农村环境区域大,污染面广的问题,我们要合理制定监测计划,包括布点、采样、样品分析、样品运输等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同时,基层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合理配置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办公场地、质量管理体系机制等各面硬件软件,以保证监测质量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我们知道农村环境还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涉及到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不完善,但是,我们要对我国立法机构有信心,关注农村问题,切实解决农民问题。其次,基层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环境污染的监督力度不够,这些都是环境治理中呈现出的问题,监测机构注意问题根源,全面解决相关问题。据我了解,某些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环保目标考核制度,将逐步设立农村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召集广大专业人才加入到环境保护中,认真深入农村进行环境监测,及时为保护农村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第一手的资料。

3、更多争取技术支持,加强仪器配置和人员技能的培训

农村环境的监测和治理都需要技术的支持和人才的培养,对于农村来说,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有关部门和个人进行环境投资和管理。只有扩宽环境监测领域,配备必须的仪器设备,同时对环境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才能确保农村环境监测事业的持续发展。

篇10

记者 李强

当天,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对我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做了全面详细介绍。

海洋与渔业保护区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从监视监测结果来看,我市保护区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人类开发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

刘公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周边涉海项目较多,人类开发活动频繁,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荣成成山头海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有多个海洋工程筹建,核心区海洋环境存在潜在风险;文登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周边海域涉海工程使区域水动力特征发生改变,局部海域存在生态环境改变的风险。

2012年,我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例行监视监测结果显示:靖海湾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区、乳山湾泥蚶水产种质源保护区海洋环境状况一般,小石岛刺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桑沟湾魁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域环境状况分别为优良、良好。各区域内主要保护对象遗传性状良好。

95%的增养殖区水质符合要求

2012年,我市对威海湾、荣成湾、桑沟湾、五垒岛湾和乳山湾5个海水增养殖区进行养殖环境质量监测。监测结果显示,95%的增养殖区海水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超标物为石油类;100%的增养殖区沉积物质量符合功能区要求;所有增养殖区受检贝类质量均未达到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超标物为重金属铅和滴滴涕(DDT)。

威海湾、荣成湾、桑沟湾3个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等级为良好,五垒岛湾和乳山湾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开始显现,存在潜在污染风险,需引起高度重视。

海水浴场健康指数为优的天数占92%

2012年,我市重点对威海国际海水浴场和半月湾海水浴场(游泳赛场)进行环境质量状况监测。在6月1日至10月30日的旅游度假高峰期内,我市海水浴场综合环境质量总体优良。

2012年,威海长距离铁人三项世界杯系列赛游泳比赛在半月湾举行,我市于当年5月至10月对半月湾海水浴场及周边海域开展环境质量监视监测。通过加强半月湾周边陆源入海排污监管(达标排放)、严格渔船泊港、调整养殖生产、清理海洋垃圾等综合整治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浴场环境质量,健康指数为优的天数比例由5月至8月的70%上升为9月的95%,适宜和较适宜游泳的天数占总监测天数的90%,满足了铁人三项世界杯系列赛游泳赛场要求。

篇11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中的新概念,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本文论述了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任务、生态环境指标等、生态监测技术和方法等进行了介绍,结合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所开展的工作提出今后工作的设想。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s th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of new concept, it is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guarante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basic concept and principle, task,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monitoring index of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introduced, with China'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research work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work.

Keywords: ecology a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 monitor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地表生物与非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的核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系统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成、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评价环境质量。因而生态质量及其评价的综合性极强。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三、宏观意义上的生态监测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四、微观上的生态监测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五、生态监测的特点与任务(一)、生态监测的任务 加强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二)、生态监测的特点生态监测的特点综合性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二是:长期性,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 三是:复杂性,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六、生态监测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并相互印证的项目,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除上述自然指标外,指标体系的选择要根据生态站各自的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干扰方式同时兼顾以下三方面,即人为指标、一般监测指标和应急监测指标。态指标是生态系统中受外来环境压力下,能满足生态系统中层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环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的指标;压力指标是关于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指标。应当看到,复杂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可变性,生态监测内容涉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了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目前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对监测部门显得太多,监测方法不规范,微观和宏观生态监测尚未有机结合,特别是一些指标和方法路线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规划。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在选择生态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要根据现有条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确定最佳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制定大体包含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内容、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的整理(观测数据、实验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图形及图象数据),建立数据库,信息或数据输出,信息的利用。 七、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监测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仍处于落后状况。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生态定位站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研究工作,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国内在生态监测指标及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影响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多数工作尚属研究性质,环境监测意义尚的常规生态监测工作尚在起步和酝酿中,急待开发和实施。目前,特别需要一套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对各种生态类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以便大范围普遍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八、结语 生态监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1]庞永师.建设工程监理[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2]朱若华,强红,王玉贤.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3]尹常庆.对环境监测工作定位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8.[4]黄鹏.浅谈监理工程师的环境工程监理工作[J].四川环境,2006.

篇12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1980年改革开放时,全国建成了300多个三级环境监测站,初步形成了系统的环境监测网络。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络,拥有2300多个环境监测站[1],在防污减排、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显著地提高了我国环境管理水平。环境监测方法也从早期基于分析化学方法的污染源监测阶段步入多源环境监测阶段。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手段也有了新的发展。目前环境监测手段,正由经典化学分析向高精密仪器分析方向发展,并由微量分析(0.01%~1%)发展到痕量(<0.01%)[2];由传统的人工采样、实验室分析,向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的监测分析方向发展,并积极引入了先进的遥感、电子、光学等高新技术。监测范围也从狭义的环境质量监测,向包括职业健康等各领域监测方向发展,以科学地跟踪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切实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存环境。

1.2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环境监测是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根据监测数据,可以描述和表征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规律,并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可以搞清污染物种类和分布状况,明确污染物的污染途径,预测 污染的发展趋势,分析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提供经过综合分析评价的环境数据和信息;同时各类环境监测数据也是制定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管理规定和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然而,随着国家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我国环境部门多年沿用的经验布点、表格评价法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简单的测点设计与评价方法,样品采集工作量大,数据难以较科学、全面地反映污染状况,评价分析结果不能有效地揭示企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变化规律和潜在的环境重大危险污染源。改进监测与评价方法成为当前环境质量评价的迫切需要[3]。合理地采集数据是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的基础,而科学地设计采点是其核心关键。环境监测内容多、范围广,全面监测的数据庞大,而凭经验设计,或会顾此失彼,而一旦忽略一些重点的测点,则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更不宜于客观的评价。应用数理统计的抽样调查方法,通过科学地设计分析监测样本,从总体中按抽样调查方法,合理选取部分测点为样本,并根据监测结果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总体,既可有效地减少监测工作量,又可科学地提高监测评价质量[4]。传统评价方法只对是否符合标准进行评价,未对潜在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价,很容易忽视潜在的重大危险源,诱发较大的环境质量问题。因此在环境评价时,不仅应按国家标准作常规检查,同时,应深入分析重要危险源的发展规律,及其危险性,这样才便于针对性地管理,有效减少环境质量事故。因此,加强环境监测测点设计和评价方法的改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2基于抽样法的监测设计

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包括水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与土壤环境监测3部分,其中又包括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3个方面的内容。对高危企业,由于危害元素多、范围广,选测项目需要布设的测点数量庞大,有时会远远超过前2个子项的测点数,因此需要科学地设计。通常大型高危企业需要布设上万个测点,才能满足要求,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环境质量状况。显然,按目前的监测手段是难以完成的。本文按数理统计抽样调查方法,科学地选择样本,设计监测数据采样点,不仅可大大减少测点,提高测试效率,并可实现科学采集与科学评价的目的。根据抽样调查方法原理,常规项目测点采用系统抽样法设计,将监测总体各功能区按一定标志或次序排列成规律图形,然后按一定的距离间隔设计监测点。选测项目涉及内容较多,应在查阅以往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企业生产危险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选定待测项目。对分布有规律的,采用系统抽样法设计,其余则采用分层抽样法设计。特定项目主要是针对已确定的污染源核定复查,可采用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结构的方法设计。

2.1水环境监测抽样设计

(1)监测对象。水环境调查区域范围为88km2,按水库、河流、灌渠、水塘等地表水形态与地理位置不同,分为5个功能区。常规监测项目为pH、COD,重点监测项目为Cd、Pb、Zn和Cr重金属。本次设计未考虑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2)监测抽样设计。对灌渠、水塘、河流功能区,主要采用平面系统抽样设计,设置2~3个分层抽样。按水源与污染源的方向,采用黄金分割率(0.62/0.50/0.38/0.19)的方法设计测点间距。对水库采用立体系统抽样与分层抽样结合的方法设计,并按污染源分布方向,采用黄金分割率方法设计测点间距。

2.2大气环境监测抽样设计

(1)监测对象。大气环境调查平面范围为88km2,最大监测空间高度为6m。常规监测基本项目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颗粒物(PM10),重点监测项目为Cd、Pb重金属。(2)监测抽样设计。不再细分功能区,而是以污染源(矿山)为中心,以雷达辐射方式,按系统抽样方法与黄金分割率设计测点。设计3条监测辐射线,辐射线夹角为60°,每条辐射线长5~10km。按黄金分割率由近至远布设测点。每条辐射线布置8个测点。在靠近污染源处,在监测空高6m的高度上增设4个测点。共布设28个大气监测点。考虑风流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处于污染源风流上方,基本测距增加一倍,测点减少一个;风流下方,基本测距离不变,测点增加一个。其它两个方向测点数不变,基本测距按插值法调整。

2.3土壤环境监测抽样设计

(1)监测对象。土壤环境调查区域范围为31683亩,按耕地、林地、山地不同,分为3个功能区。其中,耕地为重点监测区。常规监测的基本项目为pH、CEC,重点监测项目为Pb、Cd、Zn、Hg和As重金属。(2)监测抽样设计。耕地测点网格为300m×300m,采用等距网络系统抽样法设计测点。共设计282个测点。林地、山地按污染源方向,采用矩形黄金分割率和系统抽样法设计测点。林地基本测距500m,共设计112个测点,山地基本测距800m,共设计82个测点。

3环境质量评价

3.1水环境质量评价

(1)评价方法。水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法,其公式如下:Pi=Ci/Si式中:Pi———第i种污染物的污染指数;Ci———第i种污染物监测值,mg/L;Si———环境标准值,mg/L。(2)水环境质量评价。5个调查区域的地表水按不同特征分河水、水库水和农田灌溉水。

3.2大气环境监测结果与评价

大气常规项目中的重点与基本监测项目监测。3.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1)评价方法。耕地、林地和山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均采用单因子指数法,按国家《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T332-2006)的二级标准评价。(2)土壤监测数据分析。评价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及其污染指数。

4环境质量评价与重大隐患源分析

4.1环境质量评价

(1)水环境质量评价。从表2、表3和表4可看出,调查区地表水质量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Ⅲ类标准要求。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呈现越靠近污染源(矿山)越高的趋势,其中,在靠近污染源的检测点,水中锌的含量较其它测点高7倍,尽管仍在允许范围中,但仍需加强观察。(2)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从表5可看出,调查区内,大气质量基本符合项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标准要求,但镉含量严重超标,超过倍数高达1.8倍,需要加强污染源粉尘治理。(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从表6可看出,调查区内土壤受到重金属严重污染,其中Cd、Pb、Zn、Hg金属污染指数分别高达3.43,2.52,1.59,1.30。土壤环境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必须严格防范控制。

4.2重大危险源与健康风险分析

(1)重大危险源分析。通过上述评价分析,调查区内影响环境质量的危险源见表7。危险级别按危险指数,结合寿命损失率确定[5]。从表7中可看出,Cd为重大危险源,必须按国家有关重大危险源的规定进行管理。

4.3防治措施与建议

调查区受矿山重金属污染严重,尤其是镉、铅等重金属在大气与土壤中严重超标,对环境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尽管尚未构成健康威胁,但为防范进一步的恶化,必须及时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治理,相关防治措施与建议如下:(1)制定综合治理方案,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整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2)强化环境监管,进一步削减矿山污染物排放。督促矿山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污染治理设施和在线监控设备稳定运行,实现污染物合理达标排放,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防止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周边环境和地下水;(3)调查区重度污染耕地不再作为基本农田,调作它用,对轻度、中度污染的耕地,实施污染治理修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