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2 14:50: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舟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思路发展农业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对农业机械化的平衡发展规划、推广服务机制建立统筹与重视度不够,以致农机推广工作及农机化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1)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口五站合一,农机站合并于乡镇农林服务中心,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推广人员纳入乡镇府统一调配,农机推广人员不能专职专用,不少农机员的主要精力没有真正集中到农机化工作上,使农机员本职工作淡化,久而久之,农机员在思想、观念、技术上已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形势,行动上跟不上发展步伐。同时,县及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逐渐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新老交替缓慢,大中专毕业生寥寥无几。农机推广技术力量弱化,使农机推广的专业性、技术性降低。
(2)农机化工作还未提到应有高度。乡镇政府及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着力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种养技术推广,推广农业机械几乎是农户自主自发的事。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农机化与农业产业发展配套布局研究不够。而且县级农机推广部门与基层联系松散甚至脱钩,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真实需求情况不得而知,有些农机化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依靠乡镇基层农业(农机)推广机构来发展农机化的可能性在淡化。
(3)农机装备结构及布局失衡。由于农机技术推广的政策引导与规划指导性不强,农户及产业基地对农机具购置缺乏长期规划,有时顾前不顾后、顾头不顾尾。一是低效率低价位的小型农业机械多,大型高性能高效率机械少,环保型机械及多功能机械少。二是自购自用的多,开展作业服务的少,致使部分农机具使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及农机资产闲置。三是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不够,养殖机械化技术及产后深加工机械化装备少。
3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1)同步谋划农业产业与农机化发展规划。根据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和农业产业布局,统一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以6个农业产业基地为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结合基地实际,重点发展机械化深耕和平整地技术及装备、节水灌溉装备、育苗及移载机械装备、大棚机电设备,养殖成套机械设备。
(2)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力,统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要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一是创新服务模式。在推广方式上,应深入农户和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意见和要求,大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惠,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广。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并加大示范点的力度,大胆将新技术新机具在产业基地、示范点和农机大户中率先推广应用,不同产业推广不同新机具,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既要优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机具,同时还应注意引进推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新技术新机具。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镇政府及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经销商的联系,搞好协调服务,督促企业做好农机产品售后的“三包”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购机、用机及修机过程中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939-03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ubei Bio-agriculture as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MEN Yu-ying,YAN Hui-chao,SHENG Jian-xin,TANG Hua-bo,LIN Hong
(Hubei Academ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Wuhan 430071,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of bio-agriculture was study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The situation of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in typical domestic provinces was summarized. Meanwhile, the focus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in Hubei was analyzed deeply. Based on these, the priority areas and main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bio-agriculture industries in Hubei province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bio-agriculture industries;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bio-bree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经济时代,人类所面临的贫困人口增加、食品短缺等问题的解决或缓和,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代生物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的结合体,是农业发展到生物经济时代的一种必然趋势,是现代生物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随着人类对农业生物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相关国家纷纷把农业生物技术作为提高国家农业竞争力的突破口,生物农业成为全球倍受关注的热点[1,2]。
1国际生物产业发展动态与趋势
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契机,它不仅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而且在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环境、寻求替代能源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3]。当前许多国家在生物农业产业方面的意识空前提高,希望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完善产业链条、抢占产业上游谋求对产业链的掌控和垄断。
1.1国际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动态
生物产业以再生性资源为主要原料,能源需求较少,污染性低,是创造绿色GDP的产业,兼具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自1983年首批转基因植物如烟草、马铃薯问世,特别是1996年转基因大豆等研制成功并实现环境释放以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目前,世界生物技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初始阶段,但加速生物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过去10年,世界各国在发展生物农业方面的投资增长了10倍[4]。
为了争夺未来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许多国家制订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及重大支持措施,聚集和培养人才、投入大量资金,以鼓励和推动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如美国的“面向21世纪的生物技术”计划,日本的官、产、学一体化推进21世纪的生物技术计划等,中国的“863高技术发展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都把农业生物列为优先领域,力图占据生物农业的技术前沿。
跨国公司现已成为生物农业的主体。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1.34亿hm2,占到全球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9%,1996~2009年期间增长了80倍,并预测2015年种植面积将达到2.00亿hm2。全球生物种子市场的价值高达105亿美元,其中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棉花种子市场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5]。
1.2国际生物农业产业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上利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培育出一大批高产优质的超级农作物新品种,动物克隆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为改良和培育新的动物品种开辟了新的途径。畜禽疫苗、生物兽药的研究使用,将构筑动物防疫新体系,大幅提升人类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疾病的防御与控制能力[6]。牛、猪、鱼等动物生长激素以及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将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益。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生物技术作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推进器”,正在悄然拓展和创新农业功能,进而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而强劲的动力。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愈来愈多的生物技术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进人商品化阶段,农业生物产业正呈现出农业应用延伸化、产业规模扩大化、产业发展国际化等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生物产业已经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产物,而且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愈来愈大,乃至成为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例如,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丹麦、意大利、中国等许多国家都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研究,耗资数十亿美元。由此可见,生物农业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大规模集成化的协作研究对象。
2我国生物产业布局及发展现状
自“863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业生物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生物技术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用疫苗、生物饲料等领域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7]。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十一五”期间选择性地分批建设了一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已认定了石家庄、长春、深圳、长沙、广州、上海、北京、青岛、武汉、成都、昆明、重庆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及哈尔滨、德州、泰州、郑州、通化、南宁、西安、天津、南昌、杭州10个生物产业领域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并计划逐步增多。
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20多年来从无到有,获得了很多成果。中国是全球主要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目前主要集中在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水稻和饲料添加剂等领域,年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领域依次为饲料添加剂、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水稻[8-10]。目前,国家已经明确把生物育种产业纳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省纷纷大力发展生物农业产业。
3湖北省生物农业发展的基础
湖北省生物农业产业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越来越受到省委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经过科研人员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具有较强的产业发展优势。
3.1生物资源丰富,生物育种技术领先
湖北省植物、动物、生物质和中药资源丰富。共有植物资源9 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893种、湿地野生脊椎动物441种,拥有一大批特有资源和国家保护动植物。微生物、动植物种质资源和试验标本等自然资源建设居国内领先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种质资源中心。这些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发展生物农业产业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与良种产业化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诞生了世界第一条克隆鱼、我国第一头试管猪和第一个转基因植物新品种。
3.2科技人才优势明显,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完善
湖北省是农业科教大省,具有科技人才优势。在生物产业方面,具有上百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集聚了一大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人员,其中“两院”院士14人,同时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部委开放实验室17个、重点工程(技术)中心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科研基地之一和两大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之一;已建成的全国首家认证的P3实验室和正在建设的生物安全P4实验室,使我省在高致病性病毒研究方面位居全国乃至亚洲前列。
3.3生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逐步形成生物产业群
湖北省目前从事农业生物技术开发的企业近200家,从业人员约5万人,出现了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开发的产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湖北是我国最大的兽用和鱼用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最大的生物农药基地。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聚集了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饲料等一批生物农业企业。2007年6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目前,湖北省初步形成了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武汉为中心,以宜昌、荆门和荆州,鄂州、黄石和黄冈为东西两翼的“一主两翼”发展格局。在武汉,以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为重点,先后建立了关南、南湖、吴家山、沌口、江夏等生物产业基地,为湖北省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仅“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内就拥有生物农业企业39家。2010年4月,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华大基因落户“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同时,一个集生产、研发、示范、展示和应用生物科技成果的湖北最大生物农业科技园区已在湖北崇阳投建。
3.4生物产业支持力度加大,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湖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编制了《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加大对生物农业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推进全省优势特色生物农业产业聚集发展;启动了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有效提升了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生物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化环境。目前已有近百家风险投资机构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落户武汉。
3.5生物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总体上存在生物农业企业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核心竞争力缺乏,成果、企业、市场之间有效沟通及连接的桥梁和机制仍然不畅等问题。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湖北省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转化,从而呈现出如下主要问题:其一,生物育种产业正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农业生物育种体系还不完备,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其二,生物肥料产品缺乏创新支持,应用效果不稳定,适用作物或适用地区不尽合理,综合效益难以发挥;其三,兽用疫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的附加值低,新产品的转化能力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其四,生物农药在整个农药行业中所占份额相当有限,生产水平及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仿制国外产品多,原创性拳头产品少;其五,虽然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与销售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有一批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但生物饲料新产品的创制能力仍较差,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及市场混乱等。
4对湖北省生物农业发展的建议
4.1更新观念,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大力发展生物农业这一战略型新兴产业,将生物农业产业的发展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对生物农业的产业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重点扶持,大力支持生物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2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拓展融资渠道
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研发条件改善,加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生物农业产业领域,逐步使企业成为生物农业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投入的主体。
4.3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
根据湖北省现有的生物农业产业基础及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需求,应积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相关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鼓励校企合作,促进生物产业上下游的紧密结合。同时,尽快孵化生物农业领域成熟配套的技术和工艺,加速具有商业发展前景的技术和产品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4.4立足湖北省实际,培育产业龙头企业
应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动植物新品种开发,做好技术储备,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生物育种创新能力和育种基地建设,加大重要粮油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木花卉新品种研发和大规模应用,着力提升种业竞争力;积极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疫苗、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投入品;大力培育生物产业龙头企业,使生物农业企业发展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贵英.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化的现况与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7(4):19-21.
[2] 汤波,李宁.生物农业发展现状与热点分析[J].生物技术产业,2007(3):18-25.
[3] 刘助仁.美国农业生物技术应用蓬勃发展――兼论美国农业生物产业公共政策的运用[J]. 财经政法资讯,2006(6):12-16.
[4] 龚春红.欧盟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热点[J].生物技术通讯,2009,20(1):143-146.
[5] 于洪巍.生物技术最新进展[J].国际学术动态,2009(1):29-30.
[6] 万之瑜,张明山.我国生物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59-60.
[7] 王传龙.凤台县生物农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01-303.
一、认真抓好宣传,稳定蚕桑产业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深入乡村、农户,及时了解情况,向广大蚕农宣传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国政府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和相关政策,消除蚕农思想顾虑,坚定信心,稳定蚕桑生产,保护好具有我县特色的蚕桑产业。
二、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和发展蚕桑
(一)对发展和更新蚕桑实行补助。紧紧抓住当前桑苗价格低廉的大好时机,推动新桑园建设和低产桑园改造。对经由县茧丝办统一采购、调运,乡镇统一发放到户的良种桑苗,每株补助0.1元。列入2009年重点发展的蚕桑基地(碧阳镇碧山蚕桑基地、星火蚕桑基地、赤岭蚕桑基地),新发展桑园面积达到100亩以上,桑苗款实行全额补助。
(二)对农户订购蚕种实行补助。2009年度凡使用本县生产并经批准的蚕种经营单位及蚕农专业合作社统一订购并实际饲养的优良蚕种*给予每盒5元的良种补贴。
(三)对推广使用纸板方格簇实行补助。对在蚕农专业合作社订购并使用的纸板方格簇,每片(162格)补助0.5元。2009年4月底前,由蚕农合作社向县茧丝办申请补助规模、预交方格簇订购款,按实际采购数量发放补助。
(四)对优质蚕茧实行价外补贴。2009年每季鲜茧收购均价低于14元/公斤时,蚕农通过合作社统一交售的鲜茧质量达到优质茧的(全方格簇,化蛹茧,干茧交厂质量指标:上车茧率95%以上,解舒率70%以上,毛折300以内),按销售的鲜茧量每公斤补贴1元。
(五)开展蚕桑新品种及新优技术的引进、试验及培训。
1.引进、试验、示范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丰田2号等,试验种苗1万株以内。
2.引进、试验、示范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春用新蚕品种“新莹*玉泉”100盒以内。
对试验用蚕桑新品种应确定具体农户和地块,无偿提供桑苗、蚕种,蚕茧实行定点交售。由县茧丝办、科技局具体负责。
3.继续扶持蚕桑原种繁育基地建设。对基地引进优良桑蚕母种及对现有的母种资源保护、品性复壮等补助10万元。由县蚕种场具体负责。
4.开展蚕桑新技术示范与培训,按每人次10元给予培训单位补助,用于师资、交通、资料等费用。
三、支持蚕农专业合作社发展
鼓励支持蚕农专业合作社为蚕农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不断提高蚕农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蚕茧质量,开展品牌建设,壮大经济实力,更好地保护蚕农利益。2009年度对真正为蚕农办实事,在提高蚕茧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开展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做出成绩的蚕农专业合作社按前三名给予1-3万元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开展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添置必要的办公、生产设备,新建、改扩建收烘设施等。
四、对茧丝绸企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
对茧丝绸企业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鼓励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发〔20*〕30号)等相关工业扶持政策予以重点支持,对我县丝绸企业开发新产品给予适当补助。
五、鼓励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一、任务目标
力争到*末,全区蔬菜种植面积从现有10万余亩发展到1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0.3万亩;*圩蔬菜基地核心区面积达到1万亩,*街道基本建成以蔬菜生产产业化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20*年,全区新增蔬菜种植面积500亩,其中钢架大棚3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1-2个,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7-10个,市级蔬菜生产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2-3个。
二、工作重点
以*街道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着力发展大棚蔬菜;选择积极性高、条件适宜、班子得力的村,成方连片,规模发展。其它交通便利、土壤适宜种植蔬菜的镇街道,也要选择重点区域,确立特色品种,扩大蔬菜种植规模。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搞好土地流转。为保证蔬菜发展不受土地因素制约,有关镇街道和村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综合运用自由调换、转包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认真协调解决好企业或种植大户发展蔬菜产业的用地问题。
(二)强化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现有蔬菜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周边村、户的辐射功能,带动全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扩大工厂化育苗规模,实行与蔬菜种植户订单供苗,合同管理,确保供苗的数量、质量。试验、引进、示范、推广市场增产潜力大、适宜我区种植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蔬菜品种技术含量,确保20*年引进推广新品种5个以上、新技术5项以上。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区农委要组织蔬菜办、农技推广中心和镇街道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直接、实用、灵活多样的技术培训和咨询,对周边种植户进行技术定点培训和指导,建立科技服务热线电话,对所供种子、种苗从技术上“一包到底”,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三)推进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各类蔬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和无公害蔬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区、镇街、基地三级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体系,实现蔬菜生产规范化、检测制度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名牌化。
(四)加快建设批发市场。规划建设蔬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蔬菜销售配套设施;积极争取蔬菜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蔬菜生产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及时掌握和市场信息,规范管理本区域经纪人队伍,切实解决种植户产销衔接问题。
三、保障措施
(一)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开展持续性、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解放农民思想,提高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开展宣传、观摩和培训,统一农村干部群众思想,提高他们发展蔬菜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外商或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发展蔬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