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22 14:51: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

篇1

为此建议:

一是财政性存款应向农商银行倾斜。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县地方性商业银行,2011年纳税总额3800万元,2012年纳税3640万元,在全县金融机构中,对地方财政税收贡献最大。加之,该行21.3亿元的贷款总额,极大地支持了我县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名符其实的金融主力军。为此,建议县政府按各金融机构纳税和对县域经济信贷投放的占比,分解存放地方财政性存款,以帮助农村商业银行壮大自身实力,更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二是有效破解农户贷款“抵押难”问题。在煤炭资源整合大背景下,结合我县林业资源大县的实际,我行针对政府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农户发展林业经济的实际,针对性地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项目。但目前工作中,我县的林权证发放、资产评估工作,仍未完全落实,行业组织对林权贷款作出了一些硬性规定,从而导致该项贷款业务发展缓慢。为此,建议由县人行、银监、财政局会同林业局,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出台操作办法,做好林权证的发放及资产评估工作,以满足广大林农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针对个人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现状,建议住建、国土资源等部门,做好房产证发放。特别是针对农村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性高,办理贷款缺少有效抵押物的现状,由人行、国土资源等部门和当地乡村,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价值评估机制,充分通过农村宅基地的激活,破解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瓶颈难题。

篇2

当前,表外业务已经从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一跃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主导业务之一和主要的利润增长点。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起步较晚,发展步伐较缓慢,因此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一)表外业务的概念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可能出现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它依靠商业银行的信誉,通过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工具和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以改变当期损益和运营成本,提高资产报酬水平。

表外业务的特点包括:提供服务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有资金;发展迅速,操作灵活方便;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金融杠杆高,风险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意义

1、表外业务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利率变动频繁,存贷利差缩小,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获利空间越来越小。而发展表外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收益,提高资产报酬率,还有大量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

2、表外业务可以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拓宽业务领域。

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不但把业务范围从传统的资产业务扩展到表外业务,也把经营范围从信用业务发展到了各类非信用业务。同时还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表外业务产品覆盖面窄。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品种虽然在近几年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结算、汇兑、信用卡、收付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上,咨询、基金业务占比极低,远没有达到表外业务全面发展的局面。

(二)表外业务定价收费不合理。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采用市场跟进型定价,随意性较大,价格变动只是为了满足市场占有率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普遍缺乏科学的定价理念,缺乏对定价策略的思考和研究,各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的收费经常会出现价格战的情况。

(三)表外业务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权属于各总行,各分行基本没有表外业务新产品的开发权力。对于开发的新产品也是拿来主义,很少有从本土市场需求中诞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新产品。

(四)表外业务缺乏专业人才。表外业务种类多,服务面宽,内容复杂,对从事该业务的人员要求很高。而我国目前缺乏同时具备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和知识修养,熟悉市场,了解各种法律法规的综合性人才和懂技术、熟业务、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五)表外业务法规制度不健全。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的条款已明显过少,关于表外业务的收费权限、收费标准等没有统一规定,造成了实际操作中的不规范。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拓宽表外业务经营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应广泛涉足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信托和基金等知识密集型业务领域,使盈利结构多元化,提高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摆脱对利差的依赖。

(二)规范表外业务的定价收费制度。当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各项收费的具体实施标准,因此新业务收费应当符合当前已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同时应当积极主动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让消费者可以明明白白消费。

(三)加快表外业务的金融创新。商业银行要增强表外业务产品创新的主动性,走研发、引进和组合相结合的创新道路。在研发方面,要紧贴市场,锁定客户群,有针对性地研发并注重售后评价,防止出现产品与需求脱节的现象;在引进方面,应将国际金融市场非常成熟的表外业务产品及高科技信息与技术引进,节省成本,少走弯路;对目前已开办的产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组合改进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的产品。在不断创新产品和加强服务的同时,树立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

(四)加大表外业务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可以从现有人员中选拔精通业务、善于钻研的人才,安排到表外业务岗位上,对他们进行表外业务方面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为表外业务的拓展奠定基础。其次可以面向社会、高等院校、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引进、培养熟悉金融市场业务、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把握金融创新最新进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再次要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学习性组织。鼓励员工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证券咨询人员和基金托管人员等各种执业考试,培养专门人才,充实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方面的人才。

(五)完善表外业务规章制度的建设。我们必须在健全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尽快制订有关表外业务的法规和规章,以完善金融法规体系,规范金融业发展,降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从而更加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星.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模式探究[J].华北金融,2011;6

[2]王艺科.浅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及成因[J].时代金融,2010;4

[3]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9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挑战;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之而然的是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第三方支付企业已经渗透到了银行金融服务中的贷款和汇款两个领域中,在电子支付领域也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在电子支付业务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受到了支付宝等众多第三方支付竞争对手的冲击,在电子支付业务中,商业银行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在不断减小,这会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面临第三方支付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确保自身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

二、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第三方支付的挑战

1、支付中介地位的挑战

在第三方支付企业出现之前,人们可以通过商业银行开设的网点进行电话费、水电费等的缴纳,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些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可以完成此项业务,人们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的渠道完成这些费用的缴纳,而且缴纳方式很快捷,这就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商业银行在业务方面所获得利润会大幅减少。在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中包含有转账汇款的业务,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可以完成转账到银行卡的业务,而且其提供此项业务所收取的费用较低,而且,当汇款人和收款人都有支付宝账户时,他们之间通过支付宝转账,然后通过提现的方式将钱转入银行卡,整个过程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这也给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转账方式日趋多元化,具有价格优势的第三方支付渠道,将会成为许多用户的选择,这会造成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业务中所获得的利润大幅减少,会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融资中介地位的挑战

在商业银行开展的各项业务中,其中一项重要的业务就是为一些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然后依次获取利润。但是随着第三方企业的快速发展,其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表现出非常大的数据优势。

3、客户占有量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所拥有的客户数量会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在2012年的时候,不论是在公司客户的数量还是在个人客户的数量,支付宝都已远远超过了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可以为一些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个性化的服务,这满足了客户的心理需求,而且支付流程相对简单,会使客户获得更好的额体验,会增加客户的满意度。所以,这对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4、创新能力的挑战

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推广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创新,给产品用户带来了更好的消费体验。例如,在2013年,支付宝推出了余额宝,消费者通过使用余额宝可以进行网上购物活动,也可以实现转账功能,而且,如果用户在余额宝中存钱,其获得的利息要比普通银行高出将近十倍,这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在2012年,支付宝在一些大城市推出支付打车款业务,在这些城市的人们打车时,只需进行一下简单的手机操作,就可以支付打车费,这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有效地避免了收到假币和找不开钱的情况。第三方支付企业所进行的这些创新,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商业银行的B2C、B2B在线服务相比,第三方支付企业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也对商业银行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总而言之,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第三方支付企业都会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应对这种挑战和危机。

三、商业银行发展对策分析

1、顺应时代的发展,推进大数据时代银行建设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包括向用户提供存款、贷款、支付业务,在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中,商业银行仍然拥有大量的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而且其拥有非常先进完善的信息系统,其掌握着企业之间的大量信息流和资金流数据,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这庞大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判断出市场在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对自己所推出的金融产品服务进行适当的调整。商业银行也应该大力开发建设电子商务平台,进而使商务平台、金融业以及数据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有效地整合,要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使自己从传统的支付中介、融资中介逐步转变为信息中介,使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不断降低,不断扩展向用户提供的服务项目,加强基于交易数据的分析风险控制能力,利用商业银行所掌握的大数据去发展业务。

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认识到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而且要加大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力度。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当下的消费者更喜欢通过网络交易方式来购买产品,而且通过电子支付的金额也在逐年增长。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商业银行可以收集各种交易数据,然后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断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以及一些商户的经营模式,然后调整自己的产品业务,达到信息引领,信息创造价值的目的。

2、确立移动支付领域领先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兴技术已经被逐步应用到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一些传统业务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新兴技术的应用,而且时刻关注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要把握技术的发展趋势,要把握行业的发展动向,通过对新技术的不断运用,不断对自己所推出的业务进行创新,从而增加用户的满意度。在未来的发展中,消费者会更加关注其支付的便利性及其支付业务的范围,所以,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移动支付业务。与传统的物理网点和电子银行相比,移动支付属于更加领先的服务平台。移动支付会给用户提供许多便利,在未来的发展中,移动支付将会覆盖餐饮业、公共交通也以及其它零售行业等,而且移动支付会给资金的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所以,推出移动支付业务将会使商业银行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会极大地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方支付企业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努力摆脱第三方支付对其造成的束缚。在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而且要进行积极的业务创新,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科.顺应支付发展趋势 打造民生信用卡新兴支付产品体系[J].中国信用卡.2013(03)

[2]刘军伟,谷瑞军.一种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中心的移动商务支付模型[J].华南金融电脑.2008(07)

篇4

一、电子银行业务的定义及特点

着眼于国内,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在于2005年11月11日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对电子银行业务做了如下定义:“电子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网上银行业务),利用电话等声讯设备和电信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电话银行业务),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手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利用电子服务设备和网络,由客户通过自助服务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银行业务。”

与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相比,电子银行业务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电子银行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传统柜台业务的办理通常需要考虑时间、空间因素,非上班时间、距离太远、业务办理人数太多等都是传统银行面临的缺陷,相比之下,电子银行业务可以让顾客享受到便捷的服务,不受时间、空间和用户人数的限制。经营方式的创新,有利于银行业务的拓展,同时降低了银行的服务成本,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交易易操作、速度快。

传统柜台业务需要客户亲自前往银行,通过填写纸质业务单办理相关业务。而业务单的须填写信息繁琐,致使客户花费在填写业务单上的时间过多,降低了银行的业务办理效率。而电子银行的交易过程为无纸化,用户须填写信息较少,操作步骤简洁且易学,更重要的是业务办理的速度快,为客户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务,因此深受客户们的喜爱。

二、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兴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在迅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创新尤显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均来自于贷款,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投入普遍不足,因此该市场的产品差异性不足。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需要提供更具特色需求度更大能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服务的产品,只有这样银行才有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可能。

(二)依靠互联网进行业务办理,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

与传统银行业务不同,电子银行业务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其依托的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具有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促使银行的业务系统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电子银行的产品创新如工商银行的“融e购”、兴业银行的“兴业宝”、“兴业红”及“智盈宝”等使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之见的数据交换越来越频繁,同时黑客技术、密码破解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给银行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致使银行面临着技术风险的严峻考验。

三、积极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以提升商业银行绩效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电子银行业务安全性

消费者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及相关交易过程安全性的担忧成为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阻碍之一,因此,为了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提升其对银行绩效的贡献程度,商业银行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采取先进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来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性,例如采用统一的认证体系、多重身份验证等来消除网上银行消费者对安全性的担忧。

(二)避免盲目扩张银行规模,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规模效率告诉了我们,银行的效率与规模呈现的U字型,即银行效率并不会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而一直增长。因此,将银行规模控制在适当范围内,是每一个银行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在资产规模、人员规模及业务种类等方面都占据了极大优势,这使它们开办电子银行业务变得相对容易。然而资源的过度投入与浪费、人员的冗余,不仅不会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收益,相反会阻碍银行的发展,降低银行效率,对银行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对电子银行业务的规模进行控制,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人员进行适当的缩减,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三)扩展电子银行服务种类,提升电子银行服务质量

为了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银行业中有一席之地及吸引更多的客户,各家银行应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新型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开发更便捷的服务功能。譬如开通水电交费、交通罚款交费等服务等,可以极大地提升银行产品的附加值。总而言之,各商业银行应以加强客户体验为中心,通过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来创造出更多的功能多样、操作剪标、风险低的电子银行业务产品,使电子银行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郭畅.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9

篇5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很快在金融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并且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了极大冲击,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应对措施。

[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对策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日益成熟、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飞速发展,一种熟悉而陌生的事物一夜之间席卷中华大地,并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互联网金融以如此瞩目的姿态向我们大步走来。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带给传统银行巨大冲击。因此,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困境,成为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金融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

1、传统服务模式僵化,客户体验有待提高

去银行办理业务总是会出现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排队时间过长、办理业务缓慢,面对内容繁杂的合同无所适从。即便是作为优质客户去银行办理理财业务,也同样会遇到困扰。种类繁多的理财项目,让人一头雾水的解释条款,这些并非是每个人都能轻松看懂的,大部分要依赖理财经理的人为解释。在这样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知道是否真的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产品,理财经理的专业能力在帮助我们的同时却没能解决信息透明的问题。

2、产品过于传统,创新力度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银行间竞争逐步加剧,利率市场化号角不断吹响,商业银行已将产品创新摆在了重要战略位置,但由于监管威慑和相对保守的经营理念,产品的开发依然因循守旧,无法打破旧有模式,表面丰富的产品线下,是单一的产品模式。而新兴互联网公司天生饱含创新基因,没有历史包袱,产品开发思维更加开放、大胆,加上监管层对新生事物较高的容忍限度,使得他们在产品的研发中充分博众家所长,结合互联网的丰富实践,能够推出让潜在客户耳目一新并乐于买单的产品。

3、银行间同质化竞争严重,传统客户开发模式后劲不足

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优势,引入大数据概念,在打通销售渠道的同时建立了目标客户的精确制导体系。如余额宝的兄弟“招财宝”等与小额贷款和P2P相关联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更是将大数据发挥到极致,在风控、客户拓展等方面更加科学有效。而传统商业银行虽然近几年来一直在做着互联网金融的开发工作,却因力度不够、思维滞后等原因没有突出成效,依然在同质化竞争中享受着乐此不疲的红海,没能形成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客户开发策略。

4、线上金融服务短板明显,短期内无法挑战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传统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大军虽然在最快时间内做出了反应,纷纷祭出自家开发的“宝宝”产品,试图跟上时代的脚步,但与阿里金融等基于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支撑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依然只是形似而神离,核心竞争力无法在短期复制。无论是理财类产品还是授信、P2P等产品互联网金融占尽先天技术优势和先发优势,拥有庞大的网络用户为其买单,传统商业银行想要在保住传统业务模式基础上对其构成威胁在现阶段难以实现。

二、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

1、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拓展服务平台加强客户体验

互联网金融在这几年发展迅猛,很多互联网大公司已经渗透到传统银行行业当中,使得他们的发展开始变得举步维艰。现今,互联网金融态势良好,因而对于传统银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应对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相较于其他的理财产品,余额宝在其销售理念与途径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低成本地实现理财业务;在产品设计上,就算只有一元,客户也可以享受收益,这也是余额宝注重用户体验的一方面。简单来说,余额宝做到了“随时随地销售产品”。相比之下商业银行并没有给客户提供一个良好服务体验,门槛较高且具有较强的金融排斥性。

2、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强创新丰富产品线

商业银行在运营的过程中,应将互联网的理念实施在理财产品的设计上,进一步市场调研,进一步换位思考,加强创新,更为精准的把握到客户的服务需求。从客户的角度去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以达到最大化用户体验。同时还要扩散在传统网银的支付,甚至借贷款等业务上进行业务创新。例如,与业绩好、流动性强的公司进行合作,理财多样化,比如余额理财及T+0货币基金支付功能等。余额宝之所以一经推出就引起巨大反响,从侧面反映出了引导投资者进行投资所能带来的效应。

3、大数据经营战略,通过强化客户开发针对性摆脱同质化竞争

大数据经营在这个时代开始兴起。余额宝就是依靠大数据才可以做到精确、准确的销售。当前,大数据的应用已经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当中,使人们的生活形式、思维方式以及工作模式均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将客户的偏好加以区别对待,无论该客户是哪种类型的客户都可以制定精准的产品,并依据大数据制定经营战略,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避免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客户资源和系统优势应被商业银行广泛利用起来,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推广和共享,银行+电商的商业模式的实现;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百度等搜索引擎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4、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深化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共赢未来

互联网金融具有十分强大的线上服务功能,拥有海量的客户群,支付快捷方便、操作容易都是其优点。但传统商业银行依然存在自己的优势。首先是在提取现金方面,商业银行能够使客户实现提现,但是余额宝目前无法做到;其次是余额宝基本只能进行网络消费,而商业银行却能提供实体店铺的刷卡消费。由于目前余额宝并没有开展线下服务的内容,即便是其网上支付性能能够超过商业银行,但是对于余额宝或支付宝来说,其资金的流动还需要经由银行卡来实现。商业银行可以针对余额宝这一劣势,将自身的线下优势利用起来,为客户提供更为方便、安全、快捷的服务功能,以便吸引更多的客户。

作者简介

篇6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8-0062-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8.14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在银行监管尤其是资本监管日趋严格、经济周期性波动加剧、经济转型加快推进,以及多层次银行体系逐步建立的大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只有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与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竞争,并形成自身特色,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但从目前来看,在监管政策、银行业体系等外部宏观环境因素,以及股权结构、绩效考核制度、战略定位等内部微观环境因素的制约下,城商行大多缺乏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同质化现象严重。本文在对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差异化发展是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位和服务高度同质化的大环境下,小而全、无差异的发展道路虽然可以令城商行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迅速做大规模,并获得不错的收益,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金字塔式客户结构和市场分层的逐步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将是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1]。

(一)城商行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我国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的现实需要

从国外情况来看,一个由不同规模、不同定位和服务对象,以及不同特色的各类银行组成的多层次银行体系,既是一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国经济中不同主体对金融服务差异化需求的结果。目前,我国银行业在规模角度已形成由大型、中型和小型银行组成的多样化银行体系,但从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体系尚未成形。尤其是除农村金融机构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和发展模式高度趋同,从而造成大中型客户金融服务竞争过度,小微型客户金融服务供应不足;金融资源向大中城市集聚,农村金融服务薄弱等现实问题。因此,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体系,尤其是进一步强化和大力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银行机构,将是我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此过程中,对于城商行而言,针对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确定一条不同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既是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多层次银行体系的现实选择。

(二)差异化发展是城商行适应日趋严格的监管约束和资本约束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明显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强化资本监管是其中的重点。以我国为例,银监会先是将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8%分别提高至11%和10%[2];此后,又提高了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门槛,并进一步强调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情况的动态监管和反周期监管,资本监管要求大幅提高。加之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的信贷大投放,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和瓶颈日益凸现,原有的做大规模、依赖存贷利差的发展模式受到冲击。特别是对城商行而言,资本补充难题更为突出,必须尽快改变现实中追求大客户、大项目的高资本消耗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单位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产能。唯有此,才能解决传统发展模式下存在的业绩波动、资本约束和发展的不稳定问题,这就要求城商行从大型银行的老路转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三)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是经济转型和银行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最终结果

表面上看,2008年金融危机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更深层次上却是对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冲击,加剧了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将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转向消费推动型,经济发展速度也将由超常规转向稳定适度;短期来看,危机时期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将逐步转向正常化,超常规的货币投放、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将趋于稳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信贷大投放格局将发生实质性改变。商业银行大放贷、大发展的模式将难以维系,商业银行必须转向中小企业、高科技、新能源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求发展空间。规模实力较小的城商行更需要先行一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经济转型带来的将是银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传统吃利差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这也要求商业银行尤其是定价能力相对较弱的城商行尽快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形成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理论上讲,城商行是最有条件,也最容易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商业银行,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除少数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坚持并深化“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形成特色,走出一条不同于其它银行的道路;大多数城商行偏离了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片面追求“小而全”,走上与大型银行高度同质化的发展道路,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缺乏。究其原因,就在于内外部六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外部环境因素

1.银行业“大而不倒”规律。由于银行的业务活动涉及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银行的破产倒闭往往会对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冲击。正因为此,各国政府在对待银行倒闭问题上通常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对大型银行一般不会轻易让其破产,这就是银行业有名的“大而不倒”规律。此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对陷入困境的大型银行施以援手,对同样苦苦挣扎的中小银行却袖手旁观”的做法,无疑将进一步强化人们对“大而不倒”的认同。出于相同的考虑,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同样具有做大规模寻求政府隐性支持的冲动,体现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就是热衷于做大项目、抢大客户,快速做大规模。

2.“歧视性”监管政策。不完善、带有“歧视性”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小银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通常情况下,监管机构会对商业银行业务资格的获得和市场准入设置一系列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资产规模。要想取得某些业务资格和市场准入,商业银行必须达到一定规模,这必然会加剧商业银行做大规模的冲动。以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为例,城商行必须达到银监会规定的规模才有可能获得跨区域发展的资格,定位和业务是否有特色等问题则不属于准入指标的内容。此外,对中小企业业务缺乏针对性和差别化的监管措施也使得城商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比如银监会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核销、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与大企业的要求基本完全一致。出于资产质量考核以及投入产出的考虑,城商行自然倾向于做大企业,从而加剧国内商业银行定位的趋同。

3.不完善的银行体系。从资产规模、经营地域和所有制性质角度来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涵盖各种类型、多样化的银行体系。但从定位和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则显得相对单一,差异性、层次性并不明显。除农村金融机构和少数城商行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经营地域和规模差异显著,但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上并无实质性区别,这种定位单一、高度同质化的银行体系不可避免影响到城商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出于生存和做大规模的考虑,城商行只能努力做到“小而全”,与大型银行展开直接和正面竞争,并最终导致其在定位、产品和服务上的差异化逐渐丧失,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大多以“相同面孔”示人。

(二)银行内部因素

1.地方政府的干预。随着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直接干预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规范和解决。但地方政府对城商行高管人员任免的干预和控制仍较为突出,造成城商行高管人员在短期内的频繁变动,高管人员的任期变得不确定。在任期短期化的情况下,这些高管人员显然没有动力花费大量精力和资源用于城商行长期特色和竞争力的培育,而更愿意将资源和精力用在短期见效快的经营管理活动上。体现在现实中,就是短期内对做大规模贡献大的那些业务和产品受到重视,与大型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由此来看,地方政府的干预对城商行定位和发展的影响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各种因素[3]。

2.不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好比交通指挥棒,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行,而不科学、不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则恰好相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主要包括规模指标、质量指标和盈利指标等三方面的指标,又以规模指标为主,基本不涉及特色培育、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内容。城商行也不例外,在这样的绩效考核制度下,各分支行必然将精力放在那些能迅速增加规模和盈利的业务和客户身上。大客户、大项目成为各类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各商业银行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上的差异也就不明显了。

3.战略定位摇摆不定。城商行未能实现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战略定位的不明确。城商行在其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地方、服务市民、服务中小”的定位。但长期以来,城商行并未能坚持并深化这一定位,而是呈现出摇摆不定。定位的摇摆不定使得城商行原有比较优势和特色逐渐丧失,并最终走上大型银行的老路。某种意义上说,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战略定位,实现定位的差异化。只有差异化的定位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三、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城商行等各有关方面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解决影响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引导和促使城商行实施差别定位,打造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业务特色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业运行环境

针对我国银行业存在的“大而不倒”规律以及城商行千方百计做大规模以寻求政府隐性保护的现实,中央银行应尽快建立覆盖国内各类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并根据不同银行的风险状况实施差别化的存款保险费率,以消除大型国有银行享有的政府隐性支持的政策红利。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通常情况下只有大型银行才可能享有的政府隐性支持转化为所有银行都享有的存款保险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商行做大规模的冲动,使其更加专注于培育业务特色和提升竞争力[4]。

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现有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对专注于中小企业、三农金融等业务的城商行给予监管倾斜,对此类业务领域实施差异化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措施。在城商行的市场准入问题上,改变目前过于强调资产规模的准入指标体系,转向以风险为核心、对整体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做法,并对具有业务特色的城商行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鼓励城商行寻求差异化发展。从培育多元化、多层次银行体系视角入手,从政策和监管层面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尤其是以城商行为主体的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给予适当规划和引导。通过性质界定、经营区域划分、差别税收政策等制度安排,促使各类商业银行逐步摆脱同质化的发展道路。

(二)优化股权结构,减少地方政府干预

针对因地方政府的干预而造成城商行高管人员任期不确定,进而导致城商行发展的短期化问题,应从三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进一步优化城商行的股权结构,降低地方财政的持股比例,适当引入民营资本,通过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实现对财政大股东的制衡。二是地方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从行政管理者角色转变为股东出资人角色,更多地从出资人的角度行使股东应有的权利,减少对城商行经营管理活动尤其是高管人员任免的直接干预;同时,城商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将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管理和诉求通过公司治理平台加以体现。三是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促使公司治理的优化,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形成战略投资者对财政股东的有效制衡;通过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进一步培育城商行的公司治理文化,促使公司治理各方进一步转变观念,找准定位,既充分行使权力,不越位,又切实承担职责,不缺位。

(三)明确战略定位,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

城商行发展的同质化从根本上而言源自其战略定位的缺失和战略管理体系的缺乏。因此,明确战略定位,并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前提,具体主要有以下两点。

1.明确战略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形成发展特色。从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明确定位并寻找潜在特色领域:一是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特色或区位优势入手,开发特色产品或服务;二是依托大股东资源,形成与其他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发展,如平安银行利用平安集团的综合化经营平台向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昆仑银行依托中石油资源开展相关业务等;三是从目前相对比较薄弱的金融服务领域寻找商机,如小企业金融服务、农村信贷等;四是开发新产品,形成先发优势,如包商银行开展的小微贷款业务等。

2.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针对长期以来战略管理薄弱的现实,城商行应考虑设立相应的部门专门行使战略管理职能,该部门应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可以是独立的部门,也可以与董事会办公室或发展研究部门合二为一。按照城商行确定的战略定位和方向,战略管理部门负责拟定未来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关键的一点是要赋予战略管理部门战略评价和考核职能,通过战略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将银行的总战略和战略目标以发展规划的形式得以体现,并分解落实到各业务条线的分规划中,逐步建立起总战略与分战略、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相结合,涵盖战略研究、战略规划、战略控制和评价反馈的完善的战略管理体系。此外,通过加强战略研究和战略控制与评价,进一步提升董事会的战略决策水平,强化董事会的战略管理职能。

(四)打造业务专长,培育核心竞争力

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举措是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打造业务专长、培育业务特色,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做强传统优势领域,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围绕中小企业服务、市民服务等传统优势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专门的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开发针对性的特色产品,着力解决现有产品种类少、还款方式不够灵活、差异性不够等问题,突出方便性、灵活性和及时性,建立起多样化、覆盖客户各方面需求的产品体系,培育业务品牌;在服务功能完备的同时形成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2.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提高运行效率。城商行在对特色业务实施专业化经营的同时,还需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按照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运行效率的总体原则,将原有的总行与支行之间、总行不同部门之间相对分割的块状业务流程,转变为垂直化、集约化的、条状业务流程。与之同时,通过在条线内配置专业化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整个业务条线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和效率,并有效降低来自于行政管理条线的干扰。

3.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发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形成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对区域市场实施细分,推出差别化的服务方案,建立起全方位、与区域内各细分市场完全对接的营销和服务体系;实施组织架构改革,建立扁平化、高效率、立足区域市场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在区域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并在该区域内形成竞争优势。

(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做大规模与做出特色的统一

城商行战略定位的落实、业务特色的培育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而实现差异化发展,既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不完善,尤其是绩效考核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商行差异化发展的进程,甚至于使其走上相反的道路。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制度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针对目前大多数城商行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制度侧重于规模、速度和盈利指标的现状,应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特色业务培育、特色业务的增长以及特色业务对利润的贡献等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激励分支机构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形成业务特色。同时,为了解决分支机构过于追求短期发展而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适时引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降低分支机构不顾风险的盲目扩张冲动,并通过将风险因素引入考核,平滑银行的发展波动和大起大落的业绩周期,实现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统一。

对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人员的不完善的考核奖励制度是造成城商行追求规模胜过追求特色、追求短期业绩胜过追求长期发展的重要原因。对此,在传统的针对短期业绩的考核奖励制度基础上,引入与长期业绩挂钩的股权激励、延期支付等长期激励机制。通过将薪酬奖励与银行的长期业绩表现挂钩,促使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人员克服经营管理行为的短期化,促使其关注并将资源和精力投向“培育业务特色”、“塑造竞争优势”等对银行短期业绩贡献不大但却是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领域,实现银行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做大规模与做出特色的协调统一。

(六)实施有区别的资源投入政策,强化科技和人才对差异化发展的支撑

资源不足,尤其是人才缺乏和科技落后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城商行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制肘。为此,城商行需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并实施有区别的资源投入政策。一是围绕战略定位,加大对特色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比如为确保分支机构开发和培育特色业务的积极性,在发展初期给予一定的考核保护期或者补贴;为尽快开辟市场,将营销费用向特色业务领域倾斜等;通过资源倾斜政策,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领域――特色业务,促使该类业务的快速发展。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特色业务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通过业务能手带教、与国外先进同业或国内外研究机构共同培养、外派同业锻炼等方式,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支与未来业务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对现有核心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对经营管理的支撑能力,尤其是对创新的支撑;根据已有和潜在业务特色,开发相适应的业务系统,提高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朝晖.城商行应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N].中国证券报,2010-04-02.

[2]高晨.银监会明确资本红线大行资本充足率底线为11%[N].京华时报,2009-12-07.

[3]张吉光.城商行公司治理:从“形似”走向“神至”[J].当代金融家,2010(6):61-63.

[4]张吉光.存款保险推出恰逢其时[N].中国经济导报,2004-06-19.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City commercial bank’s achieving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

ZHANG Ji-guang

篇7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的特点

(1)交易规模发展十分迅猛。据统计,2011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0105亿元人民币,比2010年增长了100.1%;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21610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113.9%。2013年全年第三方支付交易额规模达3.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80.95%。2014年仅前三季度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

(2)业务类型趋于多样化。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央行发放了六批共计有241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正规许可证,开展的业务类型也不断扩展,覆盖了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支付、预付卡发行受理、互联网支付等5项主营业务;业务范围也从最初的网购支付到如今的金融理财产品包括基金、保险、信用卡还款、还房贷等。

(3)市场集中度较高。第三方支付发展市场集中度非常高,目前线上支付体量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以支付宝为首;据支付宝公司的最新数据称,截至2014年底,支付宝实名用户已经近3亿,其中超过1亿的手机支付用户在过去一年完成了27.8亿笔。金额超过9000亿人民币的支付,支付宝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

二、第三方支付业务对银行传统支付业务产生的影响

(1)对银行传统支付业务存在挤出效应。中间业务收入尤其是支付结算收入一直是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其业务领域的不断延伸,以较低甚至免费的价格提供与银行相同或相近的服务。同时,拥有资质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开展一些现金充值,线下收单等业务,挤占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线下支付业务,形成了强劲竞争态势。

(2)对银行存款形成冲击。第三方支付虽然不能像银行那样吸收存款,但是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高速发展以及业务领域拓展,对银行存款业务势必形成较大的冲击,以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占有量最大的支付宝为例。其拥有超过8亿注册用户,日均交易额超过45亿,自2013年11月以来,支付宝手机支付每天交易达到1200万笔,这一数字进入2014年之后提升至1800万笔,这是全球手机支付厂商中最好的表现。余额宝在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至2013年11月14日,余额宝(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的规模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户,天弘增利宝成为国内基金史上首只规模突破千亿关口的基金,而银行为了应对这场来势汹汹的资金之争,也推行了类似“余额宝”的银行“活期宝”类产品,它们在风险和流动性两方面都优于“余额宝”,收益水平与余额宝相似,但是由于起始金额一般为5万元较高,阻滞了占有绝大部分市场的中小客户群购买,第三方支付业务对银行存款的冲击力不可小觑。

(3)对银行潜在客户形成分流。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其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吸引了国内日益膨胀的普通网络消费者,且一旦建立关系,便会有较强的客户黏性,目前支付宝、快钱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可以通过使用自己的虚拟网关,直接获得客户的相关信息,比如支付宝依托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腾讯财付通依托于QQ用户群,电信营运商依托于庞大的手机和固定电话客户群体,在信息流和物流掌握上当然具有较强优势,而主要掌握资金流优势的银行,在客户争夺上处于相对比较被动地位。可以说,原本商业银行可以直接获得客户资源和信息的局面,转变成了由第三方支付平台连接客户与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瓜分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此外,第三方支付减少了人们直接使用银行卡进行交易的次数和频率。

三、第三方支付的未来发展趋势

可以说,第三方支付业务在未来几年还将以爆发式的势头不断增长,而伴随第三方支付业务的高速发展,银行传统的支付经营模式也将不断被打破和调整,业务创新也将不断加剧,双方的未来发展态势,必将是一种竞争与合作共存,博弈互动,相互融合渗透,补充替代等复杂多样的发展前景。

篇8

中图分类号:F724.6;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59-01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金融业务模式,金融行业是经营信息和资金的行业,金融服务渗透于人们生活行为的方方面面,这与信息流密集、便捷性优越的移动互联网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巨大的移动需求也推动了金融服务的移动化,以移动支付、移动理财、P2P为代表的移动金融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移动金融是指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包括各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来处理金融业务的解决方案。移动金融具有两个要素:第一,要使用移动智能终端来操作,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移动设备;第二,要有金融解决方案,例如,用“余额宝”购买理财产品,就是一种金融解决方案。移动金融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大热点,本文依托移动金融发展现状,通过与互联网公司及同业的移动金融产品对比,对工商银行移动金融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我国移动金融发展现状

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受众规模日渐庞大,互联网公司的其他金融业务也逐渐发展起来[1]。这一方面改变了用户接受金融服务的习惯,另一方面也使得商业银行加速产品创新与研发。当前,以支付宝、微信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移动客户端产品以及各商业银行的银行移动客户端产品,共同构成了我国当前的移动金融产品集合。移动金融势必会成为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革新方向和未来银行的主流服务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服务迅速向移动端迁移和拓展

随着移动宽带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的行为模式日益移动化,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加速了人们对移动金融服务的需求。对于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支付、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对于银行,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产品应运而生。

(二)服务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方向重构

阿里巴巴以支付宝为入口,在社交服务上,营造出“红包大战”的盛况,同时在旅游、交通、捐赠、彩票等方面,不断扩展“互联网+”跨界融合业务。腾讯以微信为入口,基于庞大的社交用户群推出微信钱包,借助用户基数优势发展微信钱包中的支付、理财、生活缴费等业务。商业银行也对传统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如工商银行的e-ICBC品牌战略,招商银行掌上生活等。

二、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意义

从以上的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商业银行,对于移动金融的布局都具有战略性的高度。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移动金融在宏观上具有如下意义:

一是可以摆脱依赖利差收入模式,推进业务多元化发展。依托移动金融,建立移动支付、移动理财等金融业务模式,为银行创造中间业务收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可以拓展金融服务渠道,移动金融丰富了依托互联网时代提供金融服务的方式。

三是有利于建立“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三流合一”的新型经营模式。

三、工商银行与阿里巴巴、招商银行移动金融体系对比分析

阿里巴巴是互联网公司中较早进行金融服务布局的,其旗下的支付宝板块,是蚂蚁金服众多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入口,其最主要的网络支付业务,截止至2015年末占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约82.8%。根据财新杂志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支付宝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4亿,其中超过80%为移动端用户[2]。阿里金融凭借“以用户为中心,以支付为连接”的手段,将支付业务与商业、服务、生活、金融等多个领域进行连接。

掌上生活是招商银行于2010年推出的移动客户端产品,凭借丰富的信用卡活动,依托较为庞大的信用卡客户群,加上电子商务、移动理财、移动信贷等比较全面的功能体系,在年轻的招行信用卡持卡人中获得了认可。截至2015年底,掌上生活的绑定客户数超过2000万。

在工行的移动金融布局中,融e联为工行的移动金融发展提供了社交通讯平台。通过融e联,客户不但可以享受到比工银信使更加贴心安全的信息服务,还可以与客户经理进行随时沟通。因此,融e联的诞生和发展无疑会为工行的“三流合一”体系建设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工商银行目前并没有充分利用庞大的手机银行用户基数,对于融e联、融e购、工行直销银行、工银e生活、工银e投资等产品,需要分别营销,营销成本较大,且各个产品用户之间的通用性并未被发挥出来。在用户体验方面,工商银行的几款产品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如逸贷或个人信用消费贷款,操作流程较为繁琐。

四、关于工商银行发展移动金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建议

发展移动金融,银行应细分客户市场,从“刀刃上”提升使用率。通过细分客户提升服务推送的针对性,培养客户的使用习惯,增加服务的实用性。根据“二八法则”下,需深入发展高端客群,“长尾效应”下,重点发展年轻一代客群,“圈地逻辑”下,需加紧布局农村客户群。

(一)深入挖掘用户数量的通用性价值,适当整合产品资源。

移动金融各个产品之间具有一定的用户通用性,而工商银行的产品线较为庞大,各个产品之间的用户通用性并未被发挥出来,这大大提升了营销成本。对于用户来说,下载多个应用也并不符合大多数用户的实际使用习惯。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适当整合移动金融资源,充分发挥产品组合对用户的粘性,节约开发及营销成本。例如,工商银行手机银行用户数量庞大,可以以此为入口,将其他产品功能适当整合至手机银行当中。

(二)继续提升产品体验。

由于工商银行大多数产品上线时间都比较短,因此产品体验方面仍有待提升。比如,仍有一些图片未适配控件大小;逸贷及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入口不明显,操作较为复杂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直接影响到用户对该产品的使用,不断加强产品体验是发展移动金融的必经之路。

开发的各类APP应当根据客群特点按需组合金融功能,不断丰富场景提升客户体验,例如结合年轻客户群体需求搭建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根据客户的需求偏好设置游戏充值、流量服务等功能。

(三)利用新技术创造新机遇

移动金融的发展一方面是由用户需求引领,而另一方面是由新技术引领。

在前端,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用户身份识别技术,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完成需要授权的业务,如Apple Pay等移动支付使用了指纹验证,以保证用户支付安全,招商银行则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作为身份验证的辅助。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既能够为客户的业务安全提供保证,又可以为银行运营提供辅证,并节约运营成本。

在中后台,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计算架构等数据处理技术已逐渐被互联网公司应用于金融服务场景,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大大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如转账业务、支付业务、贷款业务成本等。

(四)注重风险防控

在应用风险方面,安全性应是移动金融产品的首要保证;在业务风险方面,银行在为客户办理移动金融相关的业务时,如注册、变更信息等,应严格把控业务风险,避免因为操作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在用户行为风险方面,应对客户尽到安全提示及产品使用说明等义务。

综上,商业银行在发展移动金融时,应珍惜声誉,格外注重风险的识别和防控,在产品的开发环节,把好代码质量,做好信息加密、安全校验等措施;在产品营销环节,加强对客户的风险教育,使客户养成良好的安全使用习惯;在业务办理环节,加强业务人员风险意识,防范操作风险[3]。

五、小结

当前,移动金融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大热点,以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和以工商银行及招商银行等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均已经开展了移动金融的布局。工商银行的e-ICBC品牌以“三大平台”及“三大产品”为核心,既覆盖了移动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又开创了商业银行注重用户体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服务格局。笔者建议工商银行在移动金融发展过程中,适当整合产品资源,通过版本更新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在前端及中后台,充分运用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并在不断发展移动金融的同时,做好潜在风险的把控。

参考文献

[1]陆添花. 基于移动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的商业银行策略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5,(7).

[2]解构蚂蚁金服:看看中国真正的互联网金融[N/OL].蚂蚁金服媒体中心,2015-07-03. http:///article/detail/19.

篇9

中图分类号:F8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1-0082-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1.22

一、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历程

远期结售汇业务在我国的开展始于1997年。1997年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了《中国人民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这是首个针对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规范性文件,为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监管依据。1997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允许中国银行首家试点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当时仅有美元一个币种,最长期限为4个月。随后,在2003年4月和2004年10月远期结售汇业务分别经历了两次扩大试点,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获准开办此项业务。

在之后的推广阶段,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满足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市场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下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200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主要内容为扩大办理人民币对外币远期业务银行主体;实行备案制的市场准入方式,加强银行的内控和自律管理;放开交易期限限制,由银行自行确定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期限结构、合约展期次数和汇率。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关于进一步改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外汇指定银行挂牌汇价管理的通知》,允许银行可在规定价差幅度内自行调整当日美元挂牌价格,即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价由原来的一日一价调整为一日多价,并取消银行对客户的非美元货币挂牌汇价的价差幅度限制,以增强汇率定价机制的灵活性[1]。2005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关于调整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的通知》,自2006年7月1日开始,对外汇指定银行(以下简称“银行”)的结售汇综合头寸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管理,允许银行对客户结售汇业务、自身结售汇业务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市场交易在资金实际收付日计入结售汇综合头寸,也就是说,远期结售汇签约时即可到即期市场平盘。这些举措进一步打破了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准入限制和交易限制,赋予银行更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二、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271家中外资银行获准即期结售汇业务经营资格。其中,67家银行获准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经营资格,48家银行获准对客户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经营资格。除外资银行、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之外,上海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也已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

截至目前中国银行远期结售汇报价币种包括美元、欧元、港币、日元、瑞士法郎、加元、澳大利亚元和英镑八种,期限涵盖一周、二十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五个月、六个月、七个月、八个月、九个月、十个月、十一个月和十二个月。另外有择期的交易方式,即不固定具体的交割日,在限定的时间内的任一工作日都可以交割。

由于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远期结售汇交易虽历经数年发展,但我国境内人民币远期的成交金额在2003年时仍不足90亿美元,仅为贸易总额的1.06%;2004、2005年不足贸易总额的1.3%,而国际上相应的比例则高达150%。再如2005年8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推出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品种,当天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只成交了2笔美元/人民币远期交易,期限分别为1个月和1年,当天再无其他银行达成交易。发展近一年后也仍没有大的起色,2006年前两季度成交金额分别相当于4.3亿美元和9亿美元,而境外NDF2005年交易金额已高达2500亿美元。

远期结售汇与即期结售汇相比业务量占比很小。以最早开展远期结售汇交易且交易量最大的中国银行为例,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远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15亿美元、86亿美元和43亿美元,而对应年份的即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315亿美元、1521亿美元和1918亿美元,远期结售汇交易量不足即期结售汇交易量的十分之一。

三、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的一系列规范性及指引性文件为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监管支持,打破了各种制度限制,但该项业务的发展仍较为缓慢,值得思考。经过分析和总结,发现制约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环境:利率平价理论缺乏成立的基础

众所周知,远期汇率的形成取决于利率平价关系,即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之间的汇率差额必须等于两种货币之间的利息差额。该理论的重要前提在于:资本自由流动、利率市场化、不考虑交易成本。远期结售汇市场的定价兼顾了利率平价与市场预期两方面的因素[2]。具体来讲,人民币远期结售汇的汇价计算方法是:首先根据抛补利率平价理论,远期汇率=即期汇率+(本币拆借利率-外币拆借利率)×期限,在计算上,外币拆借利率一般使用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本币利率则采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其次综合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远期汇率,取一个折中的值作为国内的远期结售汇价格。但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合理的人民币货币市场利率尚未形成,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的代表性不足,这样形成的远期结售汇价格和即期结售汇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在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远期结售汇汇价如果违背利率平价关系,就很有可能造成市场预期与管理者调控目标相冲突,从而产生无风险套利机会。

(二)参与主体: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远期结售汇业务自开办至目前已有十三年时间,但参与企业仍较少,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更是备受冷落。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长期以来由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态势,汇率给企业成本和收益核算带来的不确定性较小,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有汇率风险意识,致使相当多企业对汇率风险认识不足,从而使得作为锁定成本、保值避险的远期结售汇业务现阶段尚未引起更多企业的关注。第二,在具有规避汇率风险需求的企业中,有的企业由于从未办理过远期结售汇业务,企业财务人员金融外汇知识匮乏,对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有关规定、业务流程、风险程度等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由于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使汇率变动趋于复杂化,使得企业难以准确预测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因此企业均采取谨慎态度,对远期结售汇业务保持观望。第三,由于许多银行对远期结售汇业务未引起足够重视,宣传营销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远期结售汇业务在客户群体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有限。此外,由于远期结售汇业务专业性和操作性较强,目前各银行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业务经验,无法及时向客户提供有价值、有说服力的参考信息,给该项业务的拓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3]。

(三)银行报价:缺乏吸引力

首先,合理的远期价格形成有赖于完善的、市场化的即期市场,由于当前国内即期结售汇市场仍受到管制,并未完全放开,因此远期结售汇价格也无法反映真实的市场预期;其次,目前远期结售汇价格完全由银行自主决定,出于对自身风险、收益的综合考量,在远期结售汇定价上尽量将买卖差价拉大,制定较低的买入价格、偏高的卖出价格[4];再次,受到政策调整或市场变化的影响,可能出现市场上多余的外汇头寸减少,没有足够多的头寸用于拆出的情况。此外,银行的信贷业务也会占用大量外汇资金。在外汇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制定远期结售汇价格时,银行除了考虑利率平价理论之外,还要考虑到资金成本的增加。由于上述原因,远期结售汇的价格或者过于保守,或者严重偏离市场预期,对于企业主体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四、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建议

受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远期结售汇的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但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量的进一步扩大,该项业务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本文在远期结售汇业务开办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业务营销建议

一是增强营销效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应通过加大投入、培养人才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增强远期结售汇业务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企业对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推动此项业务的开展。同时,在推介远期结售汇业务时应充分揭示汇率风险,以尊重企业意愿为原则,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不能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外汇投机,更不能向企业宣传“稳赚不赔”的错误信号。二是完善远期定价管理制度。合理的远期汇率定价首先考虑的是银行本外币资源和自身汇率风险的应对能力,其次是外汇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这要求既要提高在远期结售汇系统中的定价能力,同时也要增强在同业中的竟争意识。银行外汇产品的价格对企业而言就是其要支付的成本,因此,只有银行的定价小于汇率的波幅,企业才会积极选择外汇衍生工具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外汇衍生产品才会有生命力。

2.风险管理建议

在风险管理方面:首先,坚持“实需原则”是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始终遵守的准则。如果市场参与者在结算日之前还不能提供进出口贸易或其他保值背景的证明文件,那么已经缔结的合同将是无效的,银行有权终止合同,参与者必须自己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对于到期出现违约的企业可采取的措施是:如果企业因为违约出现亏损由企业自己承担;如果企业因为违约有帐面盈利,银行将扣留这笔盈利。企业不能从违约中获利,从而有效的杜绝蓄意违约。其次,可以要求办理远期结售汇的境内机构提供履约保证金。通常,保证金比例至少为名义金额的3%。客户所做的远期外汇的买卖如同在交易所进行期货合约交易,会产生浮动收益或浮动亏损。可以规定一旦浮动亏损达到客户存入保证金的50%时,即时通知客户追加保证金,客户应及时进行补足。如果客户不能及时追加或拒绝追加保证金,银行将视情况予以强制平仓。

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合理利用结售汇综合头寸来进行风险的管理。由于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将银行持有的因人民币与外币间交易而形成的外汇头寸全部纳入到管理范围中,银行可以自主调节即期与远期、代客与自营结售汇头寸在总头寸中所占的比例,使其适应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从而增加持有外汇敞口的灵活性。当市场价格不利时,银行有足够的空间选择不进行强制平盘,而是将敞口通过综合头寸保留下来,等市场价格有利时再进行平盘,以降低因强制平盘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孔慧.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广西金融研究,2006(8):47-48.

篇10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范围比较窄,有很多领域是我国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不能进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收付,信用证等产品,其他领域的所占额则不到40%,高品质,高服务水平的业务提供不足,商业银行自身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一些高附加值的领域比较匮乏,比如投融资业务类,衍生品交易业务等,未能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的产品服务体系。对于很多发展层次低的业务领域,产品同质化明显,商业银行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够强,缺乏主动性,导致优质客户流失,盈利来源减少,最终影响经营业绩。

(二)中间业务收入现状

根据有关数据,16家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总收入要占到市场份额的九成以上,分析其中间业务现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以本文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来进行分析。

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逐年增加,而且增幅明显,2013年相比于2009年五年间,中间业务增长迅猛。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增长率为123.07%,中国工商银行增长率为107.18%,中国建设银行增长率为116.99%,中间业务收入五年间成倍增加,2009年,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收入为2399.33亿元,平均收入达到149.96亿元,2013年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总收入达到5754.14亿元,平均收入达到359.63亿元,相比于2009年,五年间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总收入增加3354.81亿元,增长率达140%,平均收入增加209.67亿元,增长率达140%,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少

我国中间业务收入虽是逐年增加,16家上市银行2013年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为18.46%,其中有仅八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20%,其中最高的也仅为25.85%,而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早在1985年,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就已经达到20%以上,此后一直到1995年,比重增长并维持在30%左右,之后到2010年,比重上升到40%左右,到2013年,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已达到了50%以上,并且仍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中间业务充分发挥了其作用,为美国银行业带来了利润,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力,所以对比两国数据可以发现,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很低,盈利少,发展不充分,跟发达国家差距显著。

(二)中间业务品种结构单一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逐步放开的金融环境,给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根据社会科学院发表在2013年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3)”,到2012年底,中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超过800种类型的业务,达到了200000亿元资金规模的流动。虽然品种在增多,但与目前拥有30000种中间业务种类的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实在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对于投融资业务类,衍生品交易业务、共同基金类等高附加值的新领域业务涉猎不多,未能形成一个全面的服务体系,经营范围狭窄,品种结构单一,中间业务的发展还受到很多限制。可能会流失原有优质客户,也阻碍了金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不利于其发展。

(三)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不够重视

我国中间业务起步晚,观念传统,没有对中间业务倾注心血,而是青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依靠利息收入,这便从一开始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不够重视,中间业务创新能力差,新产品,新渠道的开发和扩展能力十分欠缺,而且缺乏主动性。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设置产品开发部门,很多产品和服务都是随大流,导致缺乏其自身的品牌效应。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我国商业银行以平均0.97个月的周期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品种,而美国和欧盟的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和开发新产品周期平均为0.26个月,两者的差别高达273%。中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差和重视程度低直接导致了较低的市场份额和较差的市场竞争力,使其缺乏进步的动力。中间业务发展需要有着大量专业知识,并具有高层次的人才作为支撑。这些人不仅要精通银行业务,也要涉及证券,保险,信托,法律,计算机,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特别是在投资顾问,资产管理和创新等方面,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就显得更加重要,目前依然是稀缺人才。其次,发展中间业务尤必须依靠强大的网络和电子结算系统,这是对发展中间业务的物质支持,必不可少。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一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都是按照传统理念经营业务,缺乏对中间业务的理解和认识。我国的存贷款利率都是由人民银行统一规定,从2015年银行最新的挂牌利率看: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55%,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75%,利差竟达3.20%之高,使得银行会有很大的利润,从而养成了对利息收入的过分依赖,而不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所以,要发展中间业务,首先应从观念上引起重视,才会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具有内在动力,才会有对中间业务更多地投入、创新和发展,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巩固提升现有业务,发展新业务,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及收入占比。

(二)完善中间业务产品结构

篇11

关键词: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 收益结构

Key words: Middle service Commercial bank income structure

作者简介:于镇洪,男,1978年12月出生,山东省青岛市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与投资管理;刘秀丽,女,1979年11月出生,山东省即墨市人,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中间业务是一项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业务工作,也是与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巴塞尔协议》规定,中间业务包括客户资产管理、贷款承诺业务、担保业务和金融工具创新业务。在国内,工商银行于2002年颁布并执行的《中国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办法(试行)》将中间业务定义为“不构成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和少运用自己的资产,以中间人和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担保、租赁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这就是中间业务的主要内容。中间业务与传统的存、贷业务比较,它具有风险低、收益较稳定、不需占用自有资金等优点。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收益结构也将逐步转向一种更分散的,而且也是比较平衡的收入结构,从而实现对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平衡发展,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平衡发展,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

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考虑通过如下途径实现其中间业务发展与收益结构的转型:

一、不断开拓新的经营品种,扩大经营范围

由于各种原因所限,一些中间业务向纵深发展受阻,那么国有商业银行就应从开拓新的经营品种入手,如信托类业务、租赁类业务、包括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回租租赁等;咨询类业务,包括资产评估、资产负债管理、投资组合,家庭理财。这些智力密集,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将成为银行重日要利润来源。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其点多面广的优势,刺激广大居民对各类金融服务的需求,以扩大中间业务的服务范围。

二、收费标准应体现层次化的特点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了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这里,我们可以强化一下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意义:首先将会对行业竞争态势产生显著影响,银行之间的竞争会逐步深化,形成公平价格。银行之间竞争环境会更为公平,以本身的实力、信誉、服务水平为收费标准,避免乱收费。其次,收费将提高银行服务的水平,业务创新,吸引客户,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这种规定还可以细化,如商业银行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就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资金实力,大客户与小客户之间的资金差异,以及不同地区的观念上的差异等,收费标准应呈层次化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中间业务的市场占有率。

三、巩固已有的优势,抢占利润至高点

1.我国银行中结算类中间业务已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而其中国际结算业务占有重要位置;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将飞速发展,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将会大大增加,市场份额可观。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在不同程度都开展了国际结算业务,特别是中国银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客户群。因此,各商业银行应在操作规范、结算技术,网点增加上多下功夫,并进一步增强业务的灵活性,形成多样化服务,不断拓展融资性结算业务,如打包放款、出门押汇,引入创新的结算业务,如国际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等,作为对信用证结算业务的补充。2. 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行业管理的加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要有长期发展准备。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这类业务应成为基础性中间业务。3. 利用证券市场空前发展的机遇,保险业发展的潜力,为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各类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如在企业改制、并购、重组、破产时期,开展咨询类服务,以建立符合当前市场特点的新型银企关系。

四、重视对中间业务人才培训和利用

中间业务的多样性、复杂性,要求从业人员不光要有复合性的、广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开拓新业务、新领域的能力。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力度,要唯才适用,给人才以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进而推动各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五、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由个人信用和社会信用两部分构成,提高社会信用水平的途径,一是宏观约束机制,二是行业自律机制。一般来说,自律机制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宏观约束机制,则要靠完备的社会信用评级体系及法律约束。在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备的前提下,国有商业银行应率先建立较为有效的重点关注客户信用系统,这样可以既弥补个人信用体系缺失可能带来的风险敞口,同时又进一步完善了法人客户社会信用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信用水平,才能为中间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在提高个人信用水平方面,美国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设置专门机构,开展对个人信用调查、收集并保存信用资料。建立资料库,不同地区机构之间签署可以互相利用资料库的协议,可以获得迁居另一处的个人信用资料。

六、强化中间业务的监管体制

中间业务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应灵活监管手段,既不能过度宽容又不能过度遏制创新业务的发展。如存折炒股,应防止企业资金通过个人账户进入股市以及通过银行承兑的票据进行贴现后进入股市。对保管箱业务可能出现的变相腐败现象,如保管受贿、走私等获得的钱币等要严加防范。

七、完善规章制度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出台,填补了有关中间业务在规章制度方面的空白;例如工商银行为加强中间业务管理,整合业务资源,促进中间业务发展,于2002年1月19日制定并印发了《中国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办法(试行)》,涵盖了中间业务九大类420种业务,并且从定义分类、组织管理、申请审查、收费、内部授权和风险防范、违规行为处罚等几个方面给出了详细的解释以及规章制度。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还需进行细化和完善,加以创新。同时,应规范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的有关规章,使它更符合国际惯例,对新型的结算业务要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但能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而且将改善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单一收益结构。总之,在扫除一些障碍性因素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和途径,中间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支柱业务。

参考文献:

[1] 邵承伟;国有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及对策;金融时报;2007年06月

篇12

新农村的建设使得政府机关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大幅度提升。从“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了解到资金缺口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就应从农村商业银行入手,加强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力度,确保当地政府机关与农村商业银行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农”问题和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继而强化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效果。

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问题

尽管农村商业银行改制能够实现银行机构与当地政府机关相互衔接的目标,但是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出现问题,这就应针对各方面问题展开有效分析,全面提升相关人员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掌握力度。从多方面研究中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农村商业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大量资本流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农村商业服务水平下降。而且在农村商业银行商业化发展水平提升的条件下,还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效果变差,农村商业银行“脱农”问题层出不穷。第二,对于“三农”服务来说,其对于农村底层群体贷款发放有很高的要求,据此提高农村社会底层群体生活质量,全面落实农村地区“扶贫”目标。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银行体系金融服务水平受到层层制约。如果不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必然导致农村社会底层群体生活水平和农村整体经济下降,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出现严重问题。第三,为实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这一政策目标,就应增加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注入力度。尽管这样能够改善农村地区老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下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受到层层制约,继而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社会地位。第四,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业贷款风险比较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支农贷款过程中出现金融风险,继而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整体经济实力。此外,多数农村商业银行还存在贷款方式单一的问题,难以满足政府机关“三农”服务要求。限制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可持续发展对于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综合发展实例和信贷支农水平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内涵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现实作用和农村地区信贷支农效果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管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银行运营成本降低和控制风险分散的目标,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会受到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和贷款质量的影响,如果不能采取适当措施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贷款质量,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下降,第二,在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不断加强的条件下,农村政府机关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管理水平不足,一旦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超出相应标准,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综合管理水平下降,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和银行机构社会地位。第三,与其他银行体系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对于“三农”服务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应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在当地政府机关的支持下扩大“三农”服务覆盖面,确保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受农村地区综合发展形势和“三农”服务水平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覆盖面与农村综合建设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直接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综合建设的支持力度。从宏观层面的角度出发,一旦农村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社会地位下降,其可持续发展水平也会受到层层制约。

相关政策建议

从以上几方面研究中,了解到农村商业银行在“三农”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就应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现有发展形势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标准化政策建议,积极改善农村商业银行中潜藏的问题,确保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目前来看,改善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问题的政策建议有很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力度

未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现有发展水平,就需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商业银行各项工作模式实施优化调整,同时强化农村商业银行转制效果,妥善处理农村商业银行中潜藏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相关人员对农村地区“三农”服务本质和宗旨等方面展开有效分析,同时遵循商业化发展要求对农村商业银行实施优化处理,或者在一系列标准化政策的支持下强化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力度。这不仅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综合发展力度,还能强化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使得农户收入能够满足农村全面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要求。

对支农金融产品实施创新处理

在对农村商业银行制定政策建议之前,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应对当地农户融资需求和农业发展水平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按照各方面了解对农村商业银行中现有的支农金融产品实施创新处理,有效提升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支农金融产品的经济效果,使得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金融产品在支农服务过程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对农村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方式实施优化处理,拓展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解决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农村商业银行与地方经济处于共生共荣的状态。

保证农村商业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协调关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