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3-23 17:41: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媒体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媒体的认识

篇1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71-01

数字媒体艺术较早就在国外起源并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沟通交流,近年来数字媒体艺术在中国兴起,并开始了初步的发展。一种跨媒体的、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新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艺术设计的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之于传统艺术创作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必要的补充与延异。它打破了传统的二维平面模式乃至三维立体模式,向多维化发展;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切身实际地去感受作品。一个好的数字艺术作品需要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引人思考的故事内容等来为其支撑,这也就奠定了感性认识在数字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说起感性认识,理论上的说法是人们在实践过程,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素材,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就会激发头脑中潜藏的感性素材。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需要有很强的创意性,而我们的感性认识是创意、灵感的基础和来源,可以说感性认识主宰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方向及艺术性,因此它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在进行毕业创作的时候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我的作品是FLASH动画《拔苗助长》,根据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来阐述道理。在创作的时候,需要构思作品,寻找创意点,这都取决于自己平日在生活中的积累,我感到了自己知识面的狭窄、想象力的局限、对美的感受力的不足(简单地说就是感性认识的积累不足)。

我们到各大美术馆或者翻看各国中外美术著作,可以从其中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感性认识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及不可替代性。从徐悲鸿的《马》、吴作人的《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形态各异的动植物的美;从米勒的《晚钟》、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潘鹤的《艰苦岁月》等中外历史画、风俗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类社会事件的美和社会关系的美;从李可染的《漓江胜览》、施什金的《松林之晨》等中外山水风景画中,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和异国风光的秀丽。

上述艺术创作包含了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各个种类、各个不同形态的美,艺术家发挥自身的文化艺术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创造力等等将这些不同种类、形态的美上升为艺术美①,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从优秀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感性认识是数字艺术创作的源泉,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通过将感性认识、感性素材创造性地与科学技术结合进而上升为艺术美。其实,不论哪种创作形式,说到底都是艺术观念得以呈现的一种方法、手段,还是那句老话,重要的是思想(即是感性认识)。所有的艺术创作包括文学创作都是这个道理,有的创作者就是因创作的需要主动地深入生活寻找材料,以弥补自己生活积累的不足。当初茅盾为写《子夜》,特意在上海资本家和金融巨头中搜集材料。鲁迅因对小镇生活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十分熟悉,因此写出了《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优秀作品,后来他想写一部关于的长篇小说,但因生活积累不足终要放弃。我们在肯定这些作品历史价值的同时,也在强调作者的生活基础。我的作品中采用了皮影元素,这是由于我个人比较偏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民间文化,因此平日里比较喜欢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尤其是对皮影爱好及熟悉才得以创作了这次的作品。

篇2

所谓数字媒体技术,是指数字媒体相关的内容开发与制作技术,主要包含场景设计、角色形象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交互技术,是针对游戏开发、网站美工和创意设计类工作设计的专业。随着我国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高专也竞相设置了数字媒体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立足市场发展的重要命题。

1 以就业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类型之一的高职教育,与以学科知识为逻辑体系的普通本科相比,其教育模式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高职教育中的“高”决定了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只是会动手的技术工人,还应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更要有向更高层次的岗位发展的潜质;高职教育中的“职”则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首先具有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其次是要具备职业发展或迁移所必需的某一项专业技术领域中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的理论;第三,还应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2 以市场需求构建高职课程体系

2.1 形成注重实践的课堂教学。数字媒体专业作为电脑技术与艺术有效融合的一种新型学科方向,在教学方法很多还停留在原有学科的教学方式。一是教师的授课形式基本都是围绕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软件课的的单一教学,与实际应用和市场需要脱节。二是学生的学习只寄托在课堂上的课本实例制作,不愿课后再去学习新的知识,缺乏尝试精神,也就更谈不上独立完成商业化性质的实战项目了。在新的市场需求条件下,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是一定要改革的。要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训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注重:一要善举实例,引出问题。二要积极分析,探索新知。三要引申提高、学以致用。四要拓展知识,联系实际。

2.2 建立链接应用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有力指标,传统的课程考试模式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为分数而考试,学完一门课就以考试的形式给出结论,获取分数,就算结业了,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还有一些学校教学规定取消期中考试,以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来考核。考试形式虽便于管理,但知识覆盖面窄,考查点代表性差。尤其是数字媒体实践类课程,传统的考试形式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面对种种问题,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是最终推进学生专业能力养成的有效途径。

2.3 加强多学科的知识融合。作为一项以技术与艺术为主要支撑的产业,数字媒体专业主要是为网络媒体公司、影视广告业、传媒业、动画设计公司、平面设计和教育培训等行业培养人才。因此,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时,为了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能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具有表现力和思想性,具备一定的构图、用光及色彩搭配能力是尤为必要的,而美术基础课程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必要补充。

美术基础课程是一个由素描与色彩基础、三大构成和美术欣赏这三大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字媒体的专业特点,要全方位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绘画基础知识与动画设计、平面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发挥各模块的作用,让学生理解美术基础的每个教学模块都是针对后期的专业学习而设计的,并确保教学中让每一个教学模块都能围绕专业相对应的知识点展开,突出教学模块的特点和重点。如在具体的素描教学过程中,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为后期的计算机角色造型设计和场景设计打好基础。而提高素描教学效率的最好办法,就是根据这一目标合理安排素描教学的核心内容,为确保突出重点,把其他与造型训练无关的内容省掉,以结构素描练习为主,强调线条的准确性和造型的严谨性,这样做既针对性强,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只有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数字媒体专业的积极建设和长足发展。

3 以师资管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3.1 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第一资源,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力量,因此,大力提高综合素质,构建多层次复合型师资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直接的方式。

建立专兼职的教师团队。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积极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用精英引领团队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激励和促进教师积极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以形成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同时,为确保师资队伍质量的高水平,延续性,高职学校要积极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用人单位或者培训机构进修学习;在兼职教师的队伍建设中,要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兼职教师可以从外面聘请专家和相关教师,一般高职聘请数字媒体专业建设水平高的个别高校或社会上从事新媒体艺术教育或创作的专家讲学,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丰富了教师队伍梯次。且由于数码媒体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对于本学科师资的引进方面要采取新的视角,真正立足于选拔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对特殊人才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另一方面要联合企业用人单位,外聘经验丰富的现场人员。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不至于与市场脱节。

3.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要使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必要的保障。首先,要加强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来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实践基地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投放必要的人、财、物力资源,从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的要求出发,努力为学生搭建走向社会的实践平台,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其次,积极倡导“一教双证”模式,推进劳动市场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根据现代职业市场要求,高职教育的毕业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从事职业或技术领域工作所要求的能力与资格,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实行“一教双证”,调动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和获取与本专业相近劳动岗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积极性,提高其职业竞争能力。[2]第三,推动校企共育机制。把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的落实挂钩,毕业设计采用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到产学研合作单位参与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设计项目,又使学生在项目中学习设计与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完成设计作品、完成毕业实践活动[3],为学生毕业后成功的职业生涯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字媒体方向课程设置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XHY125-021)

参考文献

1 廖细春.关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

育,2011.5:11~12

2 李国政.刍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几个问题[J].

篇3

[4]邱德红,肖来元,方少红.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66-69.

[5]杨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探索数字媒体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60-61.

[6]杨哲.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1(8):88-91.

[7]李小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61-64.

[8]张丽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篇4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53-02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VR虚拟现实方向建设背景

1.1 VR虚拟现实技术国内外发展背景及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升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2016年1月高盛的全球虚拟现实报告中指出,基于标准预期,到2025年,全球虚拟现实市场营收将达到800亿美元(其中硬件450亿,软件350亿);乐观预期下,2025年甚至将达到1820亿美元。由此看出,全球VR产业具有强势发展劲头,市场对其预期也是越来越高。

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5.8亿元,尚且属于起步阶段。2016年将迎来VR爆发之年。赛迪顾问预计2016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将达到68.2亿元,增长率达331.6%;到2020年,市场进入成熟期。

1.2 VR虚拟现实技术服务当地经济产业的背景及现状

在江西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前期发展来看,南昌市在虚拟现实产业所需的硬件制造产业关联的光学设备、精密仪器制造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015年,南昌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创业创新平台加快发展搭建。2016年6月,中国(南昌)虚拟现实VR产业基地启动。

2 对VR虚拟现实相关企业的调研分析

经过连续两个月时间的调研,总调研了VR虚拟现实技术相关企业共20家,其中调研地区分布为江西省4家、北京市4家、上海市3家、广东省3家、江苏省2家、河南省2家、陕西省1家、四川省1家;其中东部地区12家占60%,中西部地区共有8家占40%;其中岗位群情况VR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三维设计研占50%、VR硬件与软件开发占30%,VR市场分析及管理占20%;人才需求排名VR数字三维设计师占35%,VR数字平面图形设计师占30%,交互设计师占15%。

3 VR虚拟现实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是新兴的本科专业,属于我校新申报本科专业,根据调研及论证,结合我校特点,我校提出了针对来自江西省内的主体生源,坚持需求导向,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将学科专业体系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结合江西省特别是南昌地区支柱性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以整车集成关键技术、醇氢动力技术、红外成像技术、LED推广应用技术、BIM技术、VR技术、ERP财务业务一体化技术、人才测评技术以及景区旅游商品开发技术为重点,每个专业落实“几项技术、几手绝活”,着力培养为江西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特色人才这一目标。

根据学校这一重点发展目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重点发展VR虚拟现实方向,面向虚拟现实行业,掌握互动媒体设计制作方法、VR虚拟现实技术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技能,理论到位、技术技能系统实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互动媒体设计制作方法、VR虚拟现实技术技能这一实践教学路径。

3.2 课程体系设置

为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技能,开设了先导基础理论课程《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进阶课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新媒体交互界面技术》;为掌握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这一技术技能,开设先导课程《数字动画基本原理》、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动画素描造型基础 》、《数字图形图像处理》;为掌握互动媒体设计制作方法,开设先导基础理论课程《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技术技能模块实践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字音视频非线性编辑》、《新媒体交互界面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与开发》、《互动多媒体系统设计》;为掌握VR虚拟现实技术技能,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游戏程序开发基础》、《虚拟现实与流媒体技术》、《商业多媒体制作》模块化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安排模块化既有进阶性,又能各自一体化,使得学生掌握“几项技能,几手绝活”。

面向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采用矩阵式的结构,其特色是以专业课程群为知识结构单元,组织形式层次分明。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分为思想政治课程群、身心健康课程群、理论知识课程群、技术技能课程群、综合实践课程群、素质拓展课程群几个模块,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课程体系注重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以此实现“理论到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多种类型课程之间,设计了双维方式课程:《数字动画基本原理》、《影视编导基础》、《新媒体交互界面技术》、《虚拟现实与流媒体技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设置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构成基础》、《数字图形图像处理》、《数字音视频非线性编辑》、《三维造型与建模》、《数字三维动画技术》、《新媒体交互界面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与流媒体技术》、《影视特效与合成》、《商业多媒体制作》。校企联盟课程有《数字图形图像处理》、《数字音视频非线性编辑》、《三维造型与建模》、《新媒体交互界面技术》、《虚拟现实与流媒体技术》、《商业多媒体制作》实现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努力创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水平方向自左向右是以VR虚拟现实数字内容创建技术、计VR虚拟技术交互与集成为专业方向的循序渐进的课程群模块。学生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技术技能课程之后,过渡到专业方向课程,从而兼顾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实现“技术技能实在”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超良. 刍议VR虚拟现实技术[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16).

[2] 张拯.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智能机器人的变电站巡检功能研究[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6(16).

[3] 郭晓红. 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微机原理实验教学[J]. 山西电子技术, 2016(4).

[4] 2016年《计算机科学》“Web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专辑征文[J]. 计算机科学, 2016(8).

[5] 王江林.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械设计问题探讨[J]. 科技传播, 2016(16).

[6] 李亚婷, 李碧雯, 王攀. VR黑洞[J]. 中国企业家, 2016(16).

[7] 冯英霖. 浅述虚拟现实技术在船舶吊装作业中的应用[J]. 建材与装饰, 2016(31).

[8] 许红云. VR技术在虚拟旅游的应用研究[J]. 电脑与电信, 2016(7).

篇5

摘 要:日本一代文豪夏目漱石,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为主线写出了大量名作,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构成了夏目小说的女性群象。笔者首先对这些女性群象进行了类型学考察,发现兼备传统女性的温顺沉静和新女性的浪漫知性的女性人物更受夏目欣赏。其次,笔者以夏目创作的时间顺序为轴进行了考察,发现夏目前期作品中的女性多是男性人物的陪衬,从《明暗》开始,夏目试图从女性视角展开叙述,也开始表现出不同的女性关照。另外,作为大众传播中的一环,夏目漱石是以《朝日新闻》为媒介,以知识分子阶层为受众进行创作的。按照大众传播中媒介和受众的互动关系理论,夏目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女性期望和女性关怀。

关键词 :夏目漱石;女性观;知识分子;大众传播

中图分类号:I31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52-03

一、先行研究

作为“日本现代文学巨匠”[1],夏目漱石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小宫丰隆甚至将其奉为“国民作家”,可以说夏目本身就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人物。同时,身为《朝日新闻》专栏作者的他作为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其女性观可能就是作为报纸读者主体的知识分子的女性观的反映。要研究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女性观的变化与矛盾,对夏目女性观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因此,笔者试从两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

一方面,从切入视角来看,国内外的夏目研究多建立在他文学家身份的基础上:相原和邦等多对其表现手法进行研究,土居健郎将作品分析与精神分析理论相结合,重松泰雄着重对其生平进行研究。值得重视的是,据夏目妻子镜子回忆,夏目在进入《朝日》之前的写作属于“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的程度,进入朝日之后才“拼命写作,不管他事,煞费苦心”[2]。他也正是以报纸专栏记者的身份,写下了《三四郎》《心》等众多连载小说,他的媒体人身份对他作品的人物刻画、作品中价值观等的形成和表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就大众传媒对文学作品的影响而言,考察夏目媒体人的身份对分析他的人物塑造甚有裨益。另一方面,从研究对象上说,以往的研究多是分析其某一作品的一两个女性形象,这类研究因缺乏类型学视野显得系统性不足,本文试图将夏目作品组成系列进行探讨。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对众多典型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为横轴来整合夏目作品中的女性群像,以作品发表的时间顺序为纵轴考察其女性观的演变轨迹。总之,本文以夏目作品的女性群像为研究对象,以探讨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女性观为研究目的,并试图借助大众传播理论为充分理解文学现象的发生和深入分析其成因提供新的视角。

二、夏目漱石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群像及其女性观

夏目对女性形象的绘制,或是以三角恋爱关系为背景,或是以婚姻生活为背景,婚恋观可以视为夏目女性观的主体。在夏目进入《朝日新闻》之后的作品中,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小说共有九部,分别出现了九位主要的女性人物,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笔者以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的选词和人物命运的走向为标准分析了作者对这些女性形象的不同态度,发现用词多为褒义,又能得到主人公的爱慕和理解的女性才真正代表了夏目的理想女性形象:她既要接受新式教育,懂文化,有学识,在夜半读书时能红袖添香;又要有传统女性的勤劳温柔,还要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筹帷幄,做好贤内助。

(一)对温良贤淑的传统女性的向往

《从此以后》中温柔敦厚的三千代受到代助和平冈的喜爱。她聪慧通透,洞察力强,总能猜透代助的心思。性格上沉稳内敛,面对丈夫平冈的外出寻欢她选择隐忍不言,而在经济生活拮据,丈夫无能无力的时候,又有以女子身份出门借贷的魄力。《门》中的阿米是宗助和安井争夺的中心,文中形容她的聪敏机智让丈夫宗助都感到“十分震惊”。她文雅娴静而坚强,不管处在何种苦境里,都不忘让宗助看到自己的微笑,又有种花赏花的美好情趣。《心》中的静子夫人是先生和K喜爱的对象。她温柔娴静,沉默寡言,无论是年轻时的静子小姐还是后来的静子夫人都是一派淑女风范,先生对她“简直有着近乎崇拜的爱”、“尽管发誓不相信其他人,却绝对地相信着小姐”。这些女性都具有沉静贤淑的传统美,从小说的遣词用句可以看出,她们是被夏目欣赏和祝福的。相反,同样以婚姻生活为背景的《道草》中的阿住,是夏目理想女性像的典型反例:她不能理解丈夫,甚至有意和丈夫作对,在丈夫的眼中是“可恶的”、“歇斯底里的”,反而“成了丈夫苦恼的源头之一”。

(二)对自负叛逆的新女性的批判

《虞美人草》中受到小野和宗近追求的藤尾,自负高傲,偏执任性。这样一个有着强烈自我主张的新女性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友情和爱情,甚至被爱人欺骗背叛,最终自杀。夏目曾在给小宫丰隆的书信中这样写道“不可对藤尾有同情心,那是个讨厌的女人。像诗一样,却不老实。是个缺乏道义心的女人”。《三四郎》中的美称子是一个典型的近代女性,她正在实现着自我的觉醒。然而,这样一个“有易卜生笔下女性的特点”的女性是不被夏目祝福的。在夏目笔下,美弥子乖僻傲慢,个性张扬,作者借三四郎和广田之口形容她“任性”、“粗暴”。《春分过后》中的千代子,心机深沉,为了让须永重视自己,甚至骗他说自己要嫁给高木,最终落得和须永闹翻的下场。她要强的个性不仅没有让他得到须永的真爱,反而让他看不起自己。《行人》中固执的阿直在一郎和家人面前以扭曲了的忍耐为武器,她乖僻冷漠,不愿直接坦率地表明心迹,而是用别扭的、自虐式的隐忍进行反抗,让整个家庭陷入沉重而黯淡的氛围。她不仅用冷漠为手段报复一郎,又诱惑愚弄想要试探她的二郎。作者甚至将她比作“缠绕一郎的蛇”,可见夏目对此类女性的排斥和反感。

(三)夏目女性观的时代变奏

夏目对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内心都进行了细腻、深刻的描述,而与此相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明显只是作为男性人物的陪衬出现,女性没有自己的内心独白,甚至作品中的很多女性配角连名字都没有。夏目以报纸撰稿人身份描写的第一个女性便是藤尾。作为作品主人公的藤尾也不过是作者表述其伦理观的一个工具,作品中对藤尾的心理描写少之又少,甚至在进入的藤尾自杀一节中,作者也没有给出关于藤尾内心变化的心理描写。藤尾的死让《朝日》的读者大为惋惜,有很多读者来信请求夏目拯救藤尾[3],但这样一个任性自我的女性在持有传统女性观的夏目笔下是非死不可的。为了弥补读者的遗憾,夏目于第二年创作了美弥子这一形象。美弥子相对藤尾更加真实,不像藤尾“宛若天仙”,不沾凡尘。随后,作者又相继创作出阿米、静子等一系列女性形象。夏目最后一部作品《明暗》中的阿延,已经不再是一个美丽的幻影,完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相对立体生动的女性,作者在她的心理活动上也不吝笔墨,甚至让她和主人公津田处于并列的地位,共同组成作品展开的两条主线。以这些女性人物出现的时间顺序为轴,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夏目笔下的女性形象由理想化、虚幻化不断地变得生活化、真实化,另一方面,也由最初的无思想无发言权变化为有自己的思想、有丰富的内心活动的较为生动立体的女性。

夏目女性关照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以上所说的质的变化,在对女性人物的着墨上,《明暗》和其他作品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如下表所示,以《明暗》为界点,夏目在女性人物刻画上的着墨明显增多。正宗白鸟就曾评价说“我读到明暗,才初次觉得漱石变得懂得女人了”[4]。可以说对阿延的刻画是夏目女性刻画上的一大分水岭。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变化也反映着夏目本身女性关照的不断变化:他对女性的态度由漠视渐渐转为了关怀与同情。

三、夏目女性观及其时代变奏的成因溯源

(一)夏目矛盾女性观的形成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一方面面临着西方文化突如其来的冲击,近代启蒙思想在日本得以传播,女性解放论、男女平等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时的女性)纷纷学习西方的近代知识、教养以及自由平等的思想精神。有知识、懂外语、堪当子女良师的女性,成为当时的理想女性。”[5]另一方面,男权社会下旧有的封建女性观仍旧有所残留,男性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江户时代流传下来的女德在夏目的作品中多有体现。传统女德“由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如勤勉、质朴、俭约等和对家庭的道德要求如三从七去等构成,顺从丈夫如同顺从君主、顺从姑婆倾力尽孝的女性被认为是理想女性”[6]。站在时代前沿的知识分子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新旧激荡的矛盾,以夏目漱石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女性理想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希望自己的理想女性具有新时代新女性的情调,会欣赏油画和西洋音乐;又希望她们拥有日本传统女性的沉静内敛,温柔体贴。

(二)女性关照产生变化的原因

从对美弥子等“离经叛道”的新女性的批判到对《明暗》中阿延的同情,夏目的女性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一是女性解放运动的展开,一是学校教育的普及。明治维新以后,西方女性解放论随着西方启蒙思想一起传到日本。女性解放运动在岸田俊子、福田英子、清水丰子等人的带领下乘着自由民权运动的东风逐渐兴起。1911年,青鞜社的成立更是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新的阵地。从《三四郎》中也可以看到夏目对女性解放运动的关注。作品中提及的阿芙拉贝恩(1660-1689)和萨福(约前630~约前592或560),都在女权运动中有着特殊的身份与影响,两者都是女性解放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明治时期日本开始推行学校教育,女性也得到了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一部分女性开始参加工作,走入社会。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是夏目作品中女性地位由被忽视到被重视的变奏的主要原因。

四、夏目漱石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女性观的反映

作品及人物是由作者创作的,人物的塑造必然和作者的主观诉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进入《朝日新闻》后,夏目的身份由业余作家转变为报纸专栏撰稿人,媒体人的身份决定着他要以知识分子这一群体为受众进行创作,而受众的行为主动倾向优于被动倾向,也就是说,对报纸的选择等行为属于读者的主动行为。为了吸引读者订购《朝日新闻》,夏目必须写出符合知识分子理想的女性形象;反过来说,既然夏目是以取得知识分子的认同为目的进行创作,其女性观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女性理想有所反映。

(一)夏目媒体人的立场与其女性形象的塑造

日本近现代小说在发表形式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多以报纸连载的形式问世。出于商业竞争的目的,作家在创作中会有意识地以报纸的主要阅读群体为对象进行创作。夏目漱石也不例外,正如他在入社致辞(1907)中说“报纸就是买卖”。作为《朝日新闻》的专栏作者,夏目漱石的立场已经从作家转为新闻人、传播者,他的文学创作成为了大众传播中的一环,他的小说也从单纯的文学作品衍生出了媒介的性质,而媒介的使用取决于“可能成为受众的人”的需求和期望。根据《环球时报》的统计,无论从读者学历还是收入来看,朝日新闻都领先于其他报纸(朝日新闻读者户主学历为大学以上的占33.2%,一户年收入超过1000万日元的占31.8%)。“作为一个报业集团在20世纪初期……成为日本知识分子阶层中普及率最高的报纸。[7]”在报纸还属于新兴媒介的明治时代,以知识分子为主的读者群就成了《朝日新闻》的受众。夏目漱石的写作对象就是具备买报纸的经济能力,有阅读报纸的知识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买报的知识分子阶层。他本人就曾在致小宫丰隆的书信中说过:“是为博士(博学之士)水平以上的人,即我们这样的人士而写的”。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题材较之其他选材更容易引起报纸读者的兴趣,知识分子的爱情与生活是大多数读者都关心的问题。因此,考虑到大众读者的阅读心理,夏目笔下的女性形象必须符合知识分子的期望与需求。在其十四部中长篇小说中,发表在朝日新闻上的就有十部,所占比例为71%。因此,作为《朝日新闻》的专栏撰稿人,夏目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观不仅是他自己的女性观,也反映着读者这一受众的女性观,即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女性诉求。如果我们把麦奎尔的媒介使用的结构模式图[8]进行简化,如图所示,媒介行为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行为形成反馈。

也就是说,为了增大自己作品的市场号召力,夏目的创作要照顾读者的审美情趣,满足知识分子的需求,知识分子的女性观又通过夏目的创作反馈出来。

(二)同期知识分子的女性观

大众传播理论为夏目漱石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女性观的反映提供了理论可能性,而夏目漱石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女性观的反映并不只是体现在理论层面,明治时期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都像夏目一样怀有复杂而矛盾的女性观。由于明治时期知识分子数量巨大,这里仅举与夏目同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三巨匠”的森欧外和芥川龙之介为例,以期为夏目女性观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女性观的反映提供有效例证。森欧外对《舞姬》中爱的热烈疯狂的爱丽丝和《雁》中追求独立自由的阿玉持着欣赏的态度,但又在《半日》中借高山博士之口指出“克己”“忍耐”“意志坚定”是作为妻子应该具备的品质。芥川龙之介《大葱》里的阿君已经萌生了追求自主,有浪漫情怀的新女性的萌芽,而《密林中》的真砂违反了芥川“贤妻良母”的理想女性观,不仅丈夫对真砂绝望鄙视,连要劫色的强盗都骂真砂为“”,对其厌恶至极。

五、结语

本文首先从两个方面试对夏目漱石的女性观及其变化进行了归纳整理。一方面,将夏目进入《朝日新闻》后作品中的女性群像进行了分类,并明确了夏目的理想女性像是兼备传统女性的温顺沉静和新女性的浪漫才华的矛盾统一体;另一方面,将夏目的作品按时间顺序进行了梳理,发现夏目对女性人物的态度由最初的轻视变为最后的关注同情。其后,笔者对夏目女性观的成因及其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溯源,发现夏目女性观的形成和明治时期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女性关照的变化则是由于女性解放运动和自由民权运动的展开。最后,笔者试用大众传播理论分析了夏目女性观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女性观的反映,发现夏目复杂矛盾的女性观也是明治时期知识分子这一整体的女性观,他的理想女性像也是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理想女性像,即女性既要受到封建家庭的熏陶又要受到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要具备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特质,还要兼备新女性懂文艺懂浪漫有思想有才华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何少贤.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00.

〔2〕夏目漱石著,岩波書店編.漱石全集 月报.[M].東京:岩波书店,1975.

〔3〕夏目漱石.漱石全集[M].東京:岩波書店,1966.

〔4〕小谷野敦.夏目漱石を江戸から読む[M].東京:中央公論社,1995.

〔5〕王维维.浅谈小说《浮云》中的阿势与明治社会的女子教育[J].成都: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

〔6〕汪麟麟.日本の「良妻賢母思想に関する研究一一その伝統性と西洋性を中心に[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08.

篇6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首先体现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一点从其名称上可以明显地感到。其中:数字是指计算机信息技术,如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编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交互技术等都属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内容媒体是指设计及设计物的载体,包括材料学、数字存取技术等;艺术设计是具有创造性和符合审美要求的创造性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专业,广告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艺术设计、玩具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影视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等专业或专业方向都属于艺术设计。

从应用和就业的角度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应用和就业面广泛。像广告、动画、创意、音视频节目、模拟现实、网络内容、游戏等领域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都是不可缺少的,其应用主要包括策划、创意、设计与制作等。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员的就业面,必然是广泛的。

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具有很强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表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软件编程能力等能力。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现状

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特点和学科定位分析,可以看出:有关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目前,我国已有几百所高校建立起了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命名的专业,归纳起来其被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把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定位在计算机应用学科中,培养目标比较明确,所培养出的学生在网络公司、游戏创作公司、动画制作公司;另一类,也是极少数或极个别的学校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归为艺术类,归为这类所培养出的学生应该说基本上不适合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职业。由于这是极个别的情况,在此不进行分析了;第三类。是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归为艺术设计学科中,这种归类占绝大多数,就目前情况看,以艺术设计为主导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1)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认识的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但从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来看都不尽如人意,这里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存在很大偏差。特别是很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师大都是以美术或工业美术等相关专业教师,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的教师和极少数的影视方面的理论研究人员为主,教师之间对数字媒体设计的认识分歧严重,如:有强调编程等技术的,有强调新媒体观念的,有强调影片制作的,也有强调创意和编剧的。这也就直接就导致了整个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混乱,没有一条主线。另外,由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及其基础性,使得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学科其他各专业的关系及其密切,加之教师之间在认识上的不一致,致使专业建设无所适从,课程计划就像一个大杂烩,脱离实际,而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框架,教学计划没有主线。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之间脱节,各门课程的教师各讲各的,每个教师都从自己的角度来强调自己的观点。

(2)师资构建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建设的师资构建存在很大问题。具体来说,在构建师资队伍时由于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会直接导致出现两种偏差,一种是认为艺术设计以艺术为主,忽略技术,所组建的师资队伍以美术或工业美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为主,强调艺术设计的表面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只会在表面做功夫,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无法让市场接受;另一种则注重技术,一味只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能直接投入市场的“工人”。无论强调哪一方面的师资构建都违背了数字艺术设计的本质。而对师资构建准确的定位是整个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在构建师资队伍时是考虑艺术与技术分离开,还是对教师的要求是既有技术又要有艺术设计的能力,真正能够实现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3)教学体系构建问题   基于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在构建教学体系时就会出现偏差。一方面,以现有教师的能力、学术水平以及特长为基础建立的教学体系,这些教师能上什么可课就设立什么课,即便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存在,也不去重视,去解决;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中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框架,没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之间无法做到环环相扣,各门课程的教师各展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不精。从以上的分析上来说,数字艺术虽然涉及面非常广,但对于培养来说还是有明确目标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

(1)定位要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匹配

任何学科和专业,在设定培养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让数学和物理都非常差的学生学习电子、通信、机械或工程等专业;安排对音乐或艺术一窍不通的人学习表演、音乐、绘画等专业,即使上述所涉及到的人对所安排的专业感兴趣,由于基础和性格、生理等原因还是不适合为他们安排这些专业。

(2)要注重策划与创意能力的培养

策划和创意是一种选择。虽然,所有属于艺术设计的专业都要求学生具有策划和创意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也都包括了对策划和创意能力的培养,但策划和创意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在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和修养的基础上,在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他们的策划和创意能力,培养他们用艺术的视角,结合数字技术进行策划和创意能力是一种比较恰当的定位。

(3)要注重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够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和进行后期制作的能力。这个目标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策划和创意能力: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修养要熟练掌握处理素材所需的各种应用软件及其处理技巧要掌握和比较深入地理解相关理论。   (4)要注重提高人文和科学素养   计算机毕竟是一个高效、便捷的使用工具,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实现手段,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础应是设计者具有深厚的美术功底、艺术修养和完备的设计思想。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字媒体技术软件的熟练操作,又要加强对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5)要注重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数字艺术设计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创意是一个成功作品的先决条件。但任何创意过程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在理性的前提下,多接受外部信息,扩展眼界,结合实际进行创作。

(6)要注重与市场相结合

就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本身来说,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与行业相关,与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数字媒体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不但要注重对艺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加强与数字媒体行业的联系,扩大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因此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定位

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来说,由于其综合性强,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多,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源情况、师资情况和学校的特点来定位。学科定位如下表所示。

五、在艺术设计学科中构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思考

综上所述,如果在艺术设计学科中建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应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定位,及学科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要找到准确的定位就需要从整个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入手,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必须做到一环紧扣一环。

篇7

2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阶段

2.1计算机自动绘图成为可能。在介绍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时提到过利用计算机辅助绘图仪代替人工绘图的世界上第一台自动绘图机,这一历史性的发明是数字媒体艺术的起源。它实现了由人创作到利用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自动创作。这一发展阶段中另外一个具有突破性发展的要数在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伊凡•苏泽兰提出的使用键盘等输入设备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一系列绘图等操作,最终在计算机屏幕上输出所绘作品的绘图模型。特别是最终这一理论模型称为世纪可操作的技术之后,为后来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这一阶段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自动绘图,但是这一阶段创作的图形仍然是以二维为主,并且还未使这一项技术可以成为艺术家们通用的创作手段,就更别说在大众中发展开来,当时能够操作这一技术进行基本绘图的只能是那些技术研发人员。2.2发展与应用均走向成熟。虽然说在第一阶段的初步探索中,使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的人员中大部分还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且作品还是以平面几何图形为主。但是第一阶段的初步探索为后期数字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相当大的贡献,因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模型已经成型而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后来个人计算机面世,这就为数字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性支持。有了这个技术支持,制约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就是它的“艺术性”还不够成熟。随着大量研发人员投入到新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系统的研制中去,成果以突破了之前的二维创作限制进入到全新的三维创作时期最为突出。三维创作的大门被打开之后,利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大批的商业性图形图像设计和排版软件面世,数字媒体艺术也进一步影响到传统的美术绘画领域,促进了计算机三维动画迅猛兴起。随着计算机动画的不断向前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还渗入到影视制作领域,尤其对影视特效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阶段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媒体的艺术创作已经非常成熟,这就为数字媒体艺术在新时代—互联网时代结合时代特征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3网络时代的发展。对互联网的认识首先要意识到互联网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一个虚拟的世界。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正是因为它借助了互联网的这个平台并且依托高超的数字化技术进行创作,让数字媒体艺术在现如今这个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的世界大放光彩。互联网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更加趋向于大众化。随着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在互联网上得到普遍应用,而且随着具有更强交互特点的网络技术的出现以及现如今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都使得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大众化普及提供了条件。以上是从纵向的角度分别介绍了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有了这三个阶段的了解,就可以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进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此外,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让大家对数字媒体艺术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在这样一个依托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包括日常几乎每个人都要用到的网页信息浏览、各种游戏的娱乐、网络动画的欣赏等都是数字媒体艺术的体现。此外,数字媒体艺术还在数字绘画、数字印刷、数字影视制作、影视特效、虚拟现实艺术、数字音乐、新媒体与数字装置艺术等方面均有卓著成就。

3数字媒体艺术的五大技术支持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应该有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作为数字媒体艺术本身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数字化”,下面就着重介绍一下实现数字化创作手段的五大技术支持:文字的数字化、数字图形图像、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网络与通信。3.1文字的数字化。文字是人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最基本的信息,要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存储文字信息,目前采用的技术是对文字进行编码。最早的编码表示美国的《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简称ASCLL。常用的汉字编码采用GBK码,共收录了21886个字符其中汉字21003个。后面又出现了Unicode统一编码,从理论上讲Unicode编码能够覆盖几乎任何语言的编码表。解决了文字的在计算机与人交互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存储与转换的问题,就要考虑如何采取合适的方式将文字信息输入。最早的文字输入方法是键盘输入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文字的输入方式也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例如智能手机中的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3.2数字图形图像。数字图形图像是指由图像输入设备如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并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信息,可以是绘图、照片等。除了数字存储的特点外,数字图形图像的另外一个重要参数就是图形图像的色彩,色彩不仅要求强调色彩的亮度、色调、饱和度等基本属性还要注意不同的色彩空间。3.3数字音频。数字音频是相对于传统的模拟音频而言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已经逐步取代了模拟信号处理技术。数字音频是一个表示声音强弱的数字序列,通过计算机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设备以二进制数字组合的方式记录和编辑声音,实现音频信号的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最终以数字信号存储到计算机中。当需要这些音频信号时,计算机还可以将存储的数字信号还原为原来的模拟信号然后输出用户所需要的音频。3.4数字视频。同模拟音频与数字音频之间需要转换实现,数字视频也是需要将传统的模拟视频通过一定技术实现转换为数字视频。设计原理同数字音频与模拟音频之间的转换一致。3.5网络与通信。网络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更加注重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在上文已有介绍)。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交互性”要很大程度上以来网络的这种“技术交互性”。最早的移动通信是依赖无线电的发明,如今已经发展到现在的4G时代。

4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数字时代新兴的媒体形式,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与传统媒体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艺术审美特征。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就斐然。有些人会惊叹其发展的成就,陶醉于欣赏颇丰的艺术成果,有的人却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认为数字媒体艺术并不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高度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能够进行艺术创作吗?如果计算机能作画,那么要画家干什么?诚然,科学技术人员现在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将自然界或者真实世界中的物象模拟得十分逼真,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从美术创作方面也只能说是美术创作上写实性绘画的成就。艺术的灵魂是创造,而创造的灵感来自于哪?肯定是来自于艺术家本身的艺术创意或者说是一种艺术创作冲动。因为有了创意,创作才成为了可能。其实创作就是将创作者的思维和意识物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技术手段是永远不可能代替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创作的。数字媒体艺术同样不例外。我认为,认识数字媒体艺术千万不能只片面的认识到其“数字性”的特点,同时还要把握其作为一门艺术的“艺术性”。这不光是艺术家们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的把握应有的认识程度,也是在如今数字媒体艺术更加趋向大众化发展的今天对大众的要求。时刻要认识到数字媒体艺术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才是我们对数字媒体艺术本质把握应该持有的态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深入领悟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艺术特征?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说明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离不开数字媒体本身的特征。首先,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经典艺术相比是缺乏规范的,比如,在数字媒体艺术是带着娱乐性质的,例如,很多网民在网络上进行网络艺术创作,创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自己和他人。数字媒体艺术还有一个特点是:从审美的角度讲,数字媒体艺术吸收了传统艺术中的美学特性,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传统艺术的传播及艺术表现形式。数字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媒体传播形式的深刻改变使得数字媒体艺术更加大众化和平民化,这就引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单向的由创作者到受众群体的传统媒体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更加鼓励人们参与进来。这种双向的参与是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支持,比如:人机交互的发展。

作者:潘威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篇8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6-0000-01

目前的新型数字媒体主要是较宽的信息接收路径为主,同时辅以艺术元素,新型的媒体技术是艺术和技术的交叉学科,这种新的艺术领域不仅能够使得人们能够在传统意义上理解什么是生活中的没,还能够通过新型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使得具有良好计算机理论基础和知识技能的人才能够真正进入艺术领域,而学习艺术的学生能够通过新型的互联网技术对艺术进行重新的定位和阐释。新型的数字媒体艺术实现了艺术和技术的统一,为我国提供了能够使用新兴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全方位综合能力较强的设计型人才。而不论以何种载体体现的艺术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不能够完全等同于功利性的商品。现代化的数字化技术是当代艺术主要发展的载体,而艺术本身的美感才是艺术发展的核心,新型数字媒体实现了人脑和电脑的有机整合。艺术通过更加新颖的方式使得自身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科学同样也需要通过艺术的价值来实现自身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依赖于艺术的广阔思维来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的信息社会需要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使得当今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数字媒体的发展、应用发展方向和影响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

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和电子信息化成为了当前艺术时展的标志。自此引领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发展阶段。数字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从传播途径上对艺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角度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艺术创作自此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媒体也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信息载体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数字媒体艺术和以往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非常大的差别,首先从载体上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品创造者不再通过简单的手绘和其他实际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而是通过以电脑为工具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的艺术创作,整个传播过程也由原来的口耳相传转变成为具有时效性的网络传播,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进行艺术品的宣传。数字媒体不但成为了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宠儿,同样成为了未来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数字媒体的性质来区分,新型的数字媒体艺术主要分为四大类:传统的数字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是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早起产物;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的艺术创作,这种创作是一般的文字图像,只是作为一般的信息载体出现的,并不具有美学角度来讲的美感;网络媒体艺术作品就具有了一定的可观赏性,比如类型动画产品就是比较简单的网络媒体艺术作品;目前的主流也就是宽带交换式多媒体艺术作品是当今艺术品,这也是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如可以进行全方位互动的网络视频游戏等。这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都是人类通过结合科学技术和艺术创作灵感的产物,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文化输出的核心发展方向。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发展方向

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需要依靠新媒体的发展技术,需要将艺术本身的内容和技术水平进行有力的整合,以新型的数字化形式吸引受众,将人们从单一的被动接受到艺术品鉴赏的双向互动。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在文化产品输出上,艺术品将和数字化技术进行更加良好的融合,从数字图书到多媒体互动性报纸再到可以进行双向交流的网络视频游戏等等;在传播渠道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将借助新的媒体技术进行再传播,同时在文化企业管理层面上也将出现更加深层次的改变,创新性技术将和媒体和艺术进行进一步融合以实现数字媒体的多元化经营。

(三)数字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丰富了创作形态,扩展了内容表现空间,提高了创作效率

二、数字媒体的发展性

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数字媒体发展将会具有更多的层面,同时更加国际化。在充分结合本土化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求的发展,同时结合各种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各种新型的载体,从而设计出更加有吸引力的艺术创意产品。专业方向主要面向CG行业。大家通常能够联想到的是类型动画、影视、视频类游戏创作和广告设计这几个主要方向。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成熟数字化媒体市场,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数字化媒体只是出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但是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广大的消费市场,以此推出具有本土化和雄厚文化底蕴的新型数字化媒体艺术品。

三、结束语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作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艺术品本身还是具有非常强的主导地位的,艺术品的艺术性始终无法被市场上的商业性所代替,每个艺术品属性都是艺术品本身的固有属性。对于数字信息化媒体这种新型的载体来讲,媒体艺术的创造工作不仅是一种收获更是一种挑战,新型的媒体艺术创作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参与平台,艺术自此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杨白春学,而是跟日常使用的语言和其他载体一样成为了一种可以进行交流的新型文化传播方式。使用新型的数字化设备可以拍摄一张照片、录制一首歌曲或者转换一段视频,通过不断更新换代的新型技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这就使得艺术创作更加贴近群众,极大地增强了艺术品创作的社会性。与其说新型的媒体技术为未来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不如说它为大众打开了一个可以参与艺术创作的窗口,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窗口进行对历史的探寻和对未来的畅想,这将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助力。只有当艺术产品真正来源于生活和人民群众,才能使得艺术产品获得更多的受众,促进我国的现代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严晨.数字媒体出版物的价值取向思考[A].中国编辑研究(2009),2010.

篇9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45―03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短片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我国的数字短片作为一种新媒介文化逐渐被关注,大量数字短片被生产出来,通过网络传播,影响很大。由于是新兴的媒介,关于数字短片的界定一直没有确定的范畴,所涵盖的范围甚广,对数字短片进行清晰的认识与界定显得很有必要。通过了解发现,数字短片的主体以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为主,他们既是数字短片的主要接受者也是数字短片主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传播与传达的信息质量好坏取决于主体的媒介素养。文章探析数字短片的内涵及根据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条原则,深入认识数字短片,并根据其主体特点总结数字短片对当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一“数字短片”内涵界定

数字短片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在媒介大量扩张的时代成为新媒体重要内容。数字短片在年轻创作者的手中很快形成消解意义、边界模糊、适应现代社会碎片化生存的特点。数字短片也是影视工作者为了称谓一批特定的电影电视作品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它属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事实上,在所有与影像有关的词典中都没有“数字短片”这一词条,只有《电影词汇》对短片有这样的定义“正式文件只提出了长片(1600米以上)和标准规制短于1599米的短片两种概念。在实践中,分为短于30分种的短片、短于4分种的超短片(不足100米)和在30分种到1小时之间的中长片(900米到1600米)等类别。”[1]关于数字短片,业内也有学者在文章中做了相关界定:

“数字短片是遵循一定的创作方式和审美特点,运用数字化创作手段所创作的具备单独流通信息的包括多种动态影像表现形式的影视作品。”

“数字短片是用数字技术制作的短片,它属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包括了很多动态影像的表现形式,如DV直拍的短片、实物动画、三维动画、平面动画、Flas等艺术形式。”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如台州学院单仁慰学者从数字短片的制作、播放平台和市场化渠道角度,认为“数字短片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借助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多种播放媒介盛行起来,在短时间内播放的数字影视内容。”[2]数字短片包括影视短剧、艺术短片、网络短片、MV、专题片、广告短片、手机短片等。

笔者根据前人对数字短片的界定,结合专家、学者以及普通民众对数字短片的认识,认为数字短片应兼具如下内涵:

第一,从创作到传播均采用数字化手段;第二,经由一定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第三,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并具有一定主题表现;第四,声画兼具的动态影像。

数字短片因为其制作和传播形式不同,有很多类型,不同学者之所以对数字短片界定各异,源自于各自从不同层面对数字短片进行界定。在此,笔者从题材、制作方式、传播载体三个层面分别列举当前数字短片类型。

根据题材表现不同,数字短片类型可分为:影视短剧、艺术短片、MV、专题片、广告短片、宣传短片等。

按所选制作手段的不同,数字短片在类型上又可分为:DV短片、实物动画、三维动画、平面动画、flash短片等艺术形式。

从传播载体角度也可将数字短片类型分为网络短片、电视短片和移动数字短片(包括手机、mp4、公交移动电视)等。

二 数字短片特性分析

1 媒介认识原则角度分析数字短片

为了更深入了解作为新型媒介的数字短片的媒介特性,根据威尔伯•L•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条媒介认识原则[3],下表列出数字短片和传统媒体代表广播、报纸的比较。

(1)从刺激感官角度

媒介符号的通道通常包括听觉、视觉或是其他,数字短片和电影、电视一样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刺激感官,而传统媒体广播、报纸刺激感官的通道均只有一种,分别为听觉、视觉。

(2)从各种媒体接受反馈的渠道和速度不同角度

数字短片接受反馈的渠道和速度明显要多与广播和报纸的反馈渠道和速度。无论是网络上的数字短片或者是手机数字短片,都能获得在线的评论或者及时的反馈。

(3)不同媒介对传播活动可控性不同角度

在大众传播中,总体而言网络环境下的数字短片也和报刊一样可控性要强于广播和电视。对于数字短片和报纸,可以灵活控制续,而广播和电视可控性差,只能被动接受。

(4)不同媒介使用不同的讯息代码

从讯息代码角度区分不同的媒介,数字短片的讯息代码主要以声音图像等形式出现,比以文字或者语言形式出现的传播媒介直观、形象。从讯息代码看,数字短片和电影电视类似。

(5)不同媒介的信息增值能力不同

媒介的信息增值能力,即有不同的信息覆盖和信息分享能力。数字短片和广播、报纸相比,不但能够被许多人分享,而且视听媒介还可以为文盲提供一定的便利。

(6)不同媒介保存信息的能力不同角度

广播传播转瞬即逝,而印刷媒介在保存信息方面占有优势,数字短片如果处理得当也具有较强的保存信息的能力,如可以以数字光盘的形式保存或者存储于电脑硬盘,但和报纸相比,数字短片保存信息能力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7)不同媒介克服弃取的力量不同

不同媒介克服弃取力量不同,即不同媒介的传授双方管理紧密度不同。例如,我们可以打断阅读报纸的活动,一定情况下可以打断正在观看的数字短片,打断正在收听的广播的活动却要费劲的多。

(8)满足专门需要的能力不同

大众传播媒介在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方面迅速而且有效,但在满足特殊、专门的需要方面较差,尤其是视听媒介。

2 冷、热媒体角度分析数字短片

根据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分类,媒介有冷、热之分,通过这样的区分,他强调了运用媒介的重要性。热媒介是能够“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某个器官的媒介,清晰度是指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充分、完善的程度。根据他的分类,数字短片可看作是热媒介,他们没有留下很多空白让受众去补充和完成,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因此,热媒介需要受者参与其中的参与其中的程度低。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且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如补充、联想等,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电视电话漫画谈话等属于冷媒介,数字短片不属于其中。

三 数字短片主体情况分析

数字短片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独有的媒介特性。由于拍摄数字短片需要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及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字技术,目前数字短片制作者主要以青年群体为主。对国内最大的数字短片网站,三杯水DV文化网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发现,DV创作以青年为主,其中创作者主要为大学生,即便是民间DV其内容也是大多以大学生活为主线[4],或者创作者是已经毕业的大学生。

另外,从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短片大赛的举办到各大高校电影协会的成立,投入到数字短片创作中的青年学生逐年递增。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网站了解到,“高校数字短片大赛暨数字短片创作学术研讨会”2007年举办以来,至今已举办三届,参赛作品数几乎呈倍数增长。

虽然这只是一个省级的比赛,吸引的是省内一些高校大学生,以及部分省外高校学生参加,但还是能够看出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数字短片的创作中来。数字短片的主体为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既是数字短片内容的主要接受者,也是数字短片的主要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传播和传递内容的优劣、积极与否取决于主体的媒介素养,因此,数字短片的特性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

四 数字短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1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是指教育学生了解熟悉大众传播资源的内容,理解大众传媒的本质,掌握运用传媒的基本技能,学会管理自己的传媒事务和传媒生活,建立与传媒合理互动的关系。我国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始于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4]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首开《媒介素养》专业课。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已经开设“媒介素养”课程。

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陆晔教授指出:“相对于欧美和港台地区由民间组织、教育研究机构、公共媒介、政府组织等共同推动的社会运动,目前中国内地所开展的有关媒介教育的尝试,其社会影响力和效果都还十分有限。”[5]因此,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入关注任重而道远。

2 数字短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数字短片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其所特有的媒介特性,以及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自由的拍摄手法等都对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启示颇多。

(1)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媒介教育的体验性

媒介素养是人的实际素质和能力,单纯依靠理论说教和道德教化很难提高,一定要结合实际展开教学,强化学生对媒介运用的切身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远远不及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有效。[6]制作数字短片的过程是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良好途径,因为制作数字短片涉及到视频、音频等媒体技术的操作和使用,以及内容正确和积极与否的判断。大学生制作数字短片也可帮助其大致了解新闻媒体的工作性质,帮助其确立理性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数字短片的制作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媒介教育的体验性。

(2)鼓励数字短片创作,强调媒介教育的多元性

大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创造性和想象力,对媒介发展中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一部数字短片的制作,不仅涉及到技术的运用,声音的感知,也包括剧本的创作,大学生有着良好的创造力,若能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与长处不仅可以创作出符合审美的优秀作品,也有助于开发各自的优势智能。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及媒体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得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平台,尤其对于青年而言,这是展示自我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学生是自我表现欲望较强的人群,数字短片的出现,再加上数字短片的非专业性和制作成本的低廉,使得它被众多有思想的大学生所青睐,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诠释这个世界,表现自我感知的魅力,从而帮助大学生找到自我。

(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发挥媒介教育的探究性

目前多数学校媒介教育的师资来源于新闻类或教育技术专业,师资的紧缺必然会影响课程开始情况。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可以定期聘请媒介从业人员开展讲座、学术报告等活动。通过选修课、竞赛、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媒体参观、媒体见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营造积极的氛围,引起大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当然,在媒介教育中数字短片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对于网络上流行的数字短片了解颇多,若能借由数字短片自身的力量,不仅能够引起兴趣,更因为这些数字短片主要由青年制作,容易引起共鸣。若内容不健康或者思想倾向不正确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大学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学的设计以及物质保障、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数字短片对其的启示只是冰山一角,无论是对数字短片的深入研究还是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都值得相关人员长期关注。

参考文献

[1] (法)玛丽-特雷莎•茹尔诺,曹轶译.电影词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5-126.

[2] 单仁慰.多媒体时代下的数字短片――从制作、播放平台和市场化看数字短片[J].电影评介,2008,14:75-76.

[3] 董璐编著.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5-118.

篇10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l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①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④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修养和知识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四、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

篇11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l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①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④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修养和知识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四、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

篇12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背景

1.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当传统的艺术不能满足当今时展的需求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紧随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学科应运而生。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新型的学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将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十一五”时期的重要发展对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人才的空缺无法立刻弥补,各学院自定义的招生方针使得本专业学生的基础良莠不齐。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无论是在教学资料、设备、师资等许多方面都太不成熟,目前,我国都还没有专门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完整教学方案。这对各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2. 结合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特点及产业需求确定本学院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

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计算机技术及多种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不仅仅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也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的积累量。公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趋增大要求也越苛刻,产业所需求人才不仅具备最基本的工作行为态度,同时更渴望得到有较高艺术修养,又能发挥创造性思维不拘一格地创新设计,为企业公司牟利的实践性人才。广西财经学院在2010年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也逐步完善出一套对本学院本专业较稳定的教学方案,旨在培养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能够系统地、较好地掌握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以及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主要从事影视动画、影视剪辑、广告设计和计算机游戏等数字媒体产业领域的专业设计与技术创新的职业。

二、针对本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改进的建议

1. 改变生源模式,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招生只面向于艺术生,我们学院只招理科生,考虑更多偏向于技术,建议改变生源模式文理生都招收,从而将数字媒体艺术对学生的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择选中,使文理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突破单一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校在后期教学安排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计算机软件的熟练运用,达到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2. 优化课程设置,凸显本学院特色

目前,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开设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专业基础课:美术基础、动画设计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媒体导论等课程,旨在使学生能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在艺术上的修养和计算机软件的熟练程度,为专业深入学习打造坚实的基础。专业主干课程:平面设计与创意、计算机图形学、二维造型与动画技术、三维动画设计、影视动画、影视包装特效等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动画设计的基本理论,艺术表现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运用软件和设备创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的能力;掌握影视广告、影视动画的综合创作理论与技能;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开展网站设计、多媒体设计的能力;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这三大类课程的综合教课,使学生在专业思想上有更好的悟性,在学习中有更强的恒心,在实践中有更爆发的动力和创新能力,做到“眼明手快”,跟上时代快速前进步伐。

3. 注重实践并与行业接轨以及整合师资队伍建设

社会需要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不仅能创造新型数字媒体产品,更要求兼备社会实践能力。针对大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而不能快速融入社会的问题建议教研室老师成立一个小的工作组,为学生物色适合的参赛项目带领学生参赛,让学生自行分配任务由老师担任指导作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更使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体验到社会团体项目的大致流程。当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接下来就要考虑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否真的能与行业接轨,邀请本专业毕业生回校与在校学生交流社会经验,了解到行业对本专业学生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要求有更好的认识。注重引企入校招收实习生能使许多学生对行业有更快捷、更准确的认识,提供学生与行业接轨的机遇。整合师资,注重专业教师走出校门进企业考察,定期会议交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联合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更新理论和软件技术。艺术专业教师和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师交流互补,共同合作。

三、结语和展望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我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还在探索过程中,在教学模式上并不完善,但我校仍将致力于结合本学科特点及学生个性培养出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当前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存在的师资、教学方案、教学资料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需要我们用理性的目光来探索,用科学的方式开垦一条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的教学路线,总结出更完整的教学体系使数字媒体艺术走向成熟,成为推动我国的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