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5 09:55: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庭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伴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依靠政府的救援勉强维持,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纷纷倒下,美国股市也不断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全球股市迎来仅次于“9・11”的黑色星期一。这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美国。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为什么说这次危机是金融危机,而不说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甚至经济衰退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目前发生在欧美大规模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改革的机会成本。
经济衰退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多项经济指标同时出现下滑,比如就业、投资和公司盈利,其他伴随现象还包括下跌的物价(通货紧缩)。当然,如果经济处于滞胀的状态下,物价也可能快速上涨。经济衰退表现为普遍性的经济活力下降,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萧条。毁灭性的经济衰退则被称为经济崩溃。经济衰退与过量商品存货、消费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对未来失去信心)、技术创新和新资本积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随机性有关。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失业率大约是25%,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
由于目前发生的金融风暴只是集中于金融企业的倒闭,并没有引发经济基本面的极端恶化,因此目前的危机只是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可以发展为经济危机,如1929年出现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就是由最初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引发的。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又会造成长时期的经济衰退。
〔11〕〔15〕〔24〕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M〕.李俊青,杨玲玲,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27,213-216,230.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M〕.人民出版社,1973.181.
〔13〕〔17〕〔18〕〔21〕〔22〕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重新发现凯恩斯〔M〕.秦一琼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7,45,45,4,146.
〔14〕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理论也正在“自由落体”〔DB/OL〕.http:///20100408/n271378976.shtml.
〔16〕全球经济危机的“女王难题”〔DB/OL〕.http:///20090917/n266795778.shtml.
〔19〕保罗・克鲁格曼.经济学家们怎么如此离谱〔DB/OL〕.http:///publicforum/content/ develop/1/397594.shtml.
〔23〕胡祖六.凯恩斯从来没有消失过〔N〕.南方周末,2008-10-16.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091-02
2008年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问题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逐步升级并蔓延,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此次前所未有的危机,美国、欧盟和中国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经济政策,在很多领域实行国家干预。
一、美国主要救市政策与绩效分析
1.货币政策:一是减息机制。在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果断下降基准利率,从2007—2008年底共下调联邦基金利率10次,下调500个基点降至历史最低位,利率已再无下降的空间。同时降低贴现率,在2008年将贴现率降至0.5%这一阶段,美国政府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基准利率和贴现率双双下调到历史罕见的低水平,表明美国政府对金融危机的快速反应[1]。二是美联储推出多种金融工具,如期限拍卖融资机制、主要交易商信用机制和定期证券借贷机制等,为金融机构提供较长期限的资金、提供援助,改善其资产负债表等,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三是货币互换协议,美联储先后与欧元区、瑞士、日本等国中央银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根据协议美联储采取向这些银行提供美元资金,向金融机构拍卖美元资金、同步降息等举措,以便利他们向各自辖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美元流动性支持。
2.财政政策:一是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RAP),2008年10月14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将动用7 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中的2 500亿美元购买金融机构的优先股,以帮助银行缓解信贷紧缩局面,此外还对濒临清盘的金融机构直接注资。二是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通过压力测试筛选对受困金融机构进行注资,设立公共及私人投资基金,强化对救助资金使用的监管和信息披露,通过提高担保率等方式启动小企业和社会融资等。三是减税刺激计划,在2007年和2008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抵押贷款债务减免的税收豁免法案》和以减税为核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减税总额高达1 680亿美元,这些法案的目的是通过大幅退税刺激消费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以避免经济衰退。
3.美国救市政策行为绩效:总体上讲,美国通过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一系列救市措施,构建了一套系统性的经济危机应对机制。在这个机制的框架内,美国政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在遭遇经济危机重大事件的时刻,能够快速有效地做出反应,为推动美国经济尽快走出衰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救市政策同样也遗留了很多风险问题。首先,减息对美国金融市场利率的影响,美联储基准利率对短期融资市场的利率影响很大,加上美联储不断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短期融资市场的流动性紧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对长期融资利率和长期融资市场的流动性紧缺状况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其次,从美国信贷市场的情况来看,美联储对金融机构的各种救助,并没有导致金融机构信贷市场稳定或恢复,相反是非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扩大导致了部分融资市场出现恢复的迹象。而且虽然实体经济融资市场已经有恢复的迹象,但是实体经济真正趋稳和恢复还有待时日。此外由于美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规模巨大,7 000亿救助相对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平摊式的救助方式不大可能帮助金融机构脱离困境,同时救助计划所涉及到的巨额资金来源是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现实难题,美国政府只有通过发行钞票和发行国债来筹集,这将大大恶化未来国民的收入状况。
二、欧盟主要救市政策与绩效分析
1.货币政策:一是降息,在美联储大幅度降低利率的同时,欧洲央行也将利率不断下调,2009年3月英国央行更将利息降至0.5%,欧盟主要经济体的基准利率平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试图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危机对欧洲国家的冲击。二是货币互换,欧洲国家为改善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欧元区、瑞士、英国、加拿大等国中央银行与美联储先后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美联储向这些银行提供美元资金,以便利他们向各自辖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美元流动性支持。
2.财政政策:一是经济刺激计划,欧盟委员会2008年11月出台了一项总额2 0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300亿欧元来自欧盟预算,其余1 700亿欧元为各国自救计划的综合。此计划中欧盟为各成员国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政策“工具箱”,其中包括增加公共支出、减税和降息等财政与货币政策,每个国家可以从中遴选不同的政策工具,形成适合本国的政策工具组合。在统一的政策“工具箱”中既照顾到各国的客观实际,又能够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下实现各国政策的协同 [2]。力图通过综合性的政策措施,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政府和民间投资、增加就业等各个方面挽救金融危机。二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政策措施,对金融机构直接注资、提供债务担保和存款担保等。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相同,欧洲国家也纷纷对金融机构注入了大量的资本,或将银行国有化,或购买问题金融机构的优先股、债券等方式,为金融机构解困。在直接对金融机构注入资金的同时,欧洲国家也对金融机构提供了大规模的债务担保和大规模的存款担保,并不断提高存款担保的上限。借此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为欧盟金融市场注入了流动性。
3.欧盟救市政策绩效:面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欧盟的联合救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起到了遏制的作用,这对于恢复人们对经济的信心、稳定金融市场以及帮助金融机构渡过难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救市过程中也流露出一些问题。由于欧盟各国具体国情不尽相同,导致在救市力度和具体的救市措施实施上也都存在诸多差异。在危机初期缺乏整体协调,各自为战,各国家首先想到的是自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欧盟难以采取大规模统一措施。欧盟救市政策同美国一样,同时存在着道德风险与资产负债风险,为救助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恢复公众对金融系统的信心,欧盟采取了注资金融机构和多方位提供政府担保等一揽子行动,然而由于政府担保和注资的强制性以及担保收费的“一刀切”,这就难保救助资金不被滥用,也会隐性鼓励金融机构越来越依赖于政府担保,可能产生新一轮的道德风险。
三、中国主要救市政策与绩效分析
1.货币政策:一是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为增加流动性,中央银行还在2008年下半年连续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大幅增加。二是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针对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2008年8月初,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此举可增加约2 000亿元的信贷投放,进一步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2008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新增安排10亿元,专项用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3]。
2.财政政策:一是经济刺激计划,2008年11月中国政府颁布的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计划,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增加政府支出。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等“十大产业”。二是减税计划,从2008年11月以来,政府经过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涉及纺织、轻工、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电子信息产品等多个行业。不断上调的出口退税率极大减轻了出口企业的压力,有利于恢复出口企业的信心,同时国内还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此外,在房产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存款利息税等方面国家也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
3.中国救市政策绩效:整体而言,在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推动下,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实体经济增长开始出现积极或者回稳信号。但是中国救市政策仍然伴随很多风险。首先对于4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资金投向哪里、如何进行监管以及效用如何等就凸现出来,由于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中国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情况十分严重。同时还要非常注重大规模投资中出现权力滥用、腐败贪污等现象。其次从整个国家来看,结构性减税政策和税费改革政策极大地减少了财政收入,而国家为扩内需、促消费、保民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拉动经济复苏的同时极大地增加了财政支出。
四、国际金融危机中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启示
鉴于本文对美国、欧盟和中国政府的主要救市政策的梳理和分析都是非常初步的,要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是不易的,因此试提出如下两方面的参考建议:第一,注意危机中政府干预经济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平衡。政府不是万能的,其对市场的干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政府干预经济行为时,需要对时机、规模、范围等进行谨慎地思考和分析,救市举措一旦不当,就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更严重地会导致金融机构和个人的道德风险的发生。所以在金融危机中,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发展机制结合起来。第二,政府干预经济行为应遵循法治原则并加强政府监管。一方面,各国政府在治理金融危机中应遵循程序原则和法治原则,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限于现行法律的规定和授权,真正体现现代法治政府的理念;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危机发生时的政府干预,但更需要的是在正常有序发展状态下的金融监管,有效的政府监管,不仅能够及早发现与准确识别金融风险隐患,还可及时有效控制与化解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近来的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30%。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深刻的说明了金融危机带给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甚至是经济倒退。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危机,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妨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新晨
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例:2003年,爆发了SARS疫情,其具有突发性、预知性很低、求援依赖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在SARS疫情中,全国人民度过了“五一”长假,然而因为SARS,银行闭门休假、企业调整等给金融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SARS人们不得不取消原定的假期消费、旅游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同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评析:上述例中SARS的爆发,把人类逼到了危机的面前。这里的危机就是指具有严重威胁,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紧迫感的情绪。危机是几乎来不及反应的,在这次SARS疫情中,对我国的金融也有很大影响,银行的闭门休假每天将产生的不便、人们出行的不便、社会各行业的结构等紊乱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从SARS看金融危机,当信息混乱、事态扩大、特别是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供不应求时,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真实的信息,看到解决危机的资源供应充足,才会感到危机的规模在缩小,个人和社会的危机恢复力就会增强。金融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有消极的心理,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