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汇报范文

时间:2023-02-16 14:57: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习成果汇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习成果汇报

篇1

流程就是多个成员、多个活动有序的组合。它关心的是谁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传递了什么信息给谁。这些活动一定是体现企业价值的。

无论我们干什么事,无论在生活、休闲还是工作中,都有一个“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先后顺序,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流程,只是我们没有用“流程”这个词汇来表达而已。

除了“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先后顺序外,我们还经常说某某人能办事,某某企业善于做事,能办事、善于做事是说他们做事情有方法,比别人的更有效果,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可能是先后顺序不同,也可能是做事的内容不同。

因此,流程就是做事方法,它不仅包括先后顺序,还包括做事的内容。

这是网上搜索的定义,按照我的理解,“流程”大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计划、执行、实施、总结、反馈、完善。这几个方面是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相互配合,循序渐进,共同完成。

二、“流程”的意义

1、 促进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

魏书生曾经讲过:“将所有的工作放在计划上。”也就是在一项工作开始之初,就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考虑周详,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出基础。他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市要举办运动会,让教育局出一万人组成的标语,秘书跟魏书生汇报说,得把队伍拉出来练段时间啊!魏书生说不用,让秘书到现场查看一下,然后制作一万个不同的标签,每个标签对应相应的位置,标签上写着几点几分举什么颜色的牌,非常清晰明了,仅练习几次就行了。

2、 保证活动质量

篇2

中图分类号 P458.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155-03

回流降水在中国北方较为常见,是指对流层低层自东北平原南下的冷锋过境转东-东北风后产生的降水,是山东冬半年的主要降水形势。近年来,对回流天气的形势特征和结构特征已进行较多研究[1-5],较多的暴雪个例研究也分析了回流暴雪的成因[6-10]。本文回流降雪天气过程的降雪量为历史罕见,天气形势为典型的回流降雪,通过分析冷暖气团的高低空配置、回流性质及高低空急流等,有助于充分认识回流降雪的特征,提高回流降雪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1 过程实况

2015年11月23日20:00至24日20:00菏泽九县区普降特大暴雪,平均降雪量为33.9 mm,最大降雪量出现在成武,为40.7 mm,全市最大积雪深度出现在郓城,为31 cm。这次降雪各县区除成武、单县与历史极值持平外,其余各县区均超过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值(表1)。

2 天气形势分析

2.1 前期环流演变

我国北部东亚地区为一冷的横槽,横槽内伴有-40 ℃的冷中心,南部有副高维持,两者相互对峙,在中高纬地区维持着比较宽广的强锋区,在新疆和贝湖的西北部为一阻高,横槽南部的西风带内,新疆东部地区有短波槽东移,青藏高原东部有南支槽发展。

2.2 环流分析

由图1可知,23日20:00,500 hPa中纬度环流平直,黄淮西部地区已处在高原东侧短波槽前的西南偏西气流中,24日8:00,高原东部的短波槽东移并加深,西南气流已经覆盖了四川盆地以东、38°N以南地区,500 hPa西南气流的发展、维持,有利于低空四川盆地以东地区辐合系统的东移影响。

700 hPa,南支槽前西南气流逐渐加强,其偏南风与纬向等温线夹角近于垂直,同时位于东北的冷空气从渤海回流与南方暖湿气流在黄河中下游汇合并南压,菏泽市上游西南风速达12 m/s。同时,又一股冷空气进入我国新疆,西南气流靠近高原一侧受摩擦作用的影响,在四川东北部出现气旋性旋转,出现偏东南气流的分支,到达了河西东部,23日20:00,在高原东侧出现西南涡,进入新疆的冷空气到达了河套西部,部分冷空气从河西走廊绕过高原东北侧渗透到四川。低涡东侧的西南急流建立并加强北上到达鲁西南一带,西南急流与锋区南部的西北气流在鲁西南地区形成风向辐合,槽前西南急流携带暖湿空气继续加强北上,这时西南急流已达到20 m/s以上,西南急流为暴雪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这次特大暴雪即位于700 hPa西南急流核的下风方的风速辐合区内,24日20:00,700 hPa转为西北气流后,降雪过程结束。

850 hPa上,从四川盆地到鲁南地区始终维持了一条东北-西南向的切变线,23日8:00,极锋锋区位于华北地区,锋区前沿南移到鲁西北到鲁北地区,20:00锋区继续南压,西南低涡东部的切变东移北抬,在河南东部至山东北部形成风向辐合。并且一直维持到24日8:00。切变线两侧东北风与东南风均达到急流程度,东南急流是此次暴雪过程的另一个水汽输送通道,暴雪落区位于850 hPa切变线附近,是由于冷暖空气长时间在切变线内交汇所致,24日20:00锋区迅速南压至华南,华东转为东北风控制,降水结束。

925 hPa,23日20:00到24日8:00,我国整个中东部地区是一致的东北气流,其上空的风场明显加强,风力明显加大,从渤海、山东半岛回流的冷空气向南直接越过长江,并逐渐加强,风速均维持在12 m/s以上,从地面到925 hPa形成了一定厚度冷的下垫面。24日20:00,东北风迅速减弱。

2.3 垂直空气层结分析

取徐州站探空资料进行分析,由图2可知,850 hPa以下为比较强的东北风,700 hPa以上为西南风或偏西风,属于典型的“下东北、上西南”的回流形势,500 hPa以下的露点曲线与层结曲线几乎重合,大气湿度接近饱和,湿层较厚,为强降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23日20:00 850 hPa到地面已经开始出现逆温,850 hPa以下气温均下降,925 hPa气温由0 ℃降到-6 ℃,23日20:00 0 ℃层位于1 000 hPa上部附近,24日8:00已稳定在1 000 hPa以下,1 000 hPa气温下降到0 ℃与地面由雨夹雪转为雪基本吻合。

2.4 相态变化

由图3可知,23日20:00,925 hPa温度山东大部地区在0 ℃以下,鲁西南在-5~-2 ℃之间,1 000 hPa温度鲁西南也在0 ℃上下,也就是说,23日20:00菏泽已经转为纯雪了,一直持续到24日20:00 降雪结束。

3 物理量分析

3.1 水汽条件

由图4可知,700 hPa水汽通量上,从23日20:00至24日8:00,菏泽市附近存在一条东北―西南向的水汽通量大值带,与西南气流相对应,其轴线基本上通过菏泽市上空,23日20:00,水汽通量大值中心在郑州西南部,辐合中心在菏泽西部偏南。之后随着700 hPa低槽的东移,水汽通量中心及辐合中心也随之东移,24日8:00,水汽辐合中心穿过菏泽上空到达菏泽东南部。24号20:00,槽后偏北风的加大,水汽输送带南移,降雪逐步减小停止。强降雪时间基本和水汽辐合区控制时间相一致。

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上,23日20:00之前,菏泽的西南部一直存在水汽通量大值区;此后,35°N附近出现了偏东南风与偏东北风的风场辐合,菏泽上空一直存在水汽辐合中心轴线上。24日8:00,西北的冷空气已经侵入到山西南部、河南北部,辐合中心北移到了菏泽上空偏南的位置,导致23日夜间出现暴雪,24日白天菏泽东南部仍出现大到暴雪。

3.2 散度场

由图5可知,23日20:00到24日8:00,600~925 hPa均为辐合区控制,其中700~850 hPa有一辐合中心,对应天气图上700 hPa槽前辐合区,反映了中低层槽前大范围的西南气流的爬升。而在925 hPa以下有冷空气嵌入,其上偏东气流沿冷空气爬升,与700 hPa槽前的西南气流汇合成大辐合区。同时500~250 hPa有强烈辐散加强了上升运动。24日20:00后,辐合区东移,菏泽的暴雪结束。

3.3 垂直速度

23日20:00至24日8:00上升速度区东移,23日20:00上升速度大值区在116°E菏泽市上空,24日08:00,东移到118°E附近,此时菏泽市降雪最大,20:00菏泽受下沉气流控制,暴雪时间与上升速度区控制时间有较好对应关系。

4 结论

(1)本文所述的天气形势为典型的回流暴雪,500 hPa上河套地区有低槽东移,低层有切变线影响,地面蒙古冷高压东移到东北地区南下。

(2)回流暴雪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的影响较大,冷空气自850 hPa以下回流到菏泽地区,暖湿气流在700 hPa输送到菏泽地区叠加在冷垫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使上升运动加强,也是造成这次回流暴雪的垂直环流机制(与夏季暴雨的垂直环流机制基本相同,但范围较大)。

(3)700 hPa强劲的西南气流为此次天气过程输送了充足的水汽,为回流暴雪提供了重要条件。

(4)降雪时间与上升速度区维持时间以及降雪强度与上升速度大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5)菏泽地区在降雪之前,850 hPa以下到地面明显存在逆温,逆温强度可以指示冷暖交汇程度,从而与降雪强度密切相关。

5 参考文献

[1] 张守保,张迎新,杜青文,等.华北平原回流天气综合形势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2008,36(1):25-30.

[2] 张迎新,张守保.华北平原回流天气的结构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29(1):107-113.

[3] 周雪松,谈哲敏.华北回流暴雪发展机理个例研究[J].气象,2008,34(1):18-26.

[4] 张迎新,侯瑞钦,张守保.回流暴雪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J].气象,2007,33(9):25-32.

[5] 张守保.华北回流天气的多尺度结构特征[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69-77.

[6] 阎访,王丽荣,李宝莉,等.石家庄一次秋季罕见暴雪天气过程物理诊断[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5):17-24.

[7] 田秀霞,宋晓辉,程序,等.华北南部一次回流暴雪天气的诊断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1(7):35-39.

[8] 赵柱香.一次回流与倒槽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雪天气分析[J].气象,2007,33(11):41-48.

[9] 何群英,孙一昕,于莉莉.渤海西岸边界层东风与暴雪天气的机理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4):66-72.

篇3

新授课前一天将备课组精心设计的预习提纲发给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课前学习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教师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提纲完成情况,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认知水平,遴选展示的问题并确定展示的分组形式。将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出错率高、方便归纳方法规律的问题作为重点展示,采用异质分组形式,由组长组织在组内分析研讨、展示交流,小组成员逐个汇报自己的学习所得,其他小组成员可适时提出质疑或补充自己的观点、想法,教师充分“利用”不同层次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教者在组间巡查,一方面关注弱势学生的学习交流情况,另一方面及时发现讨论热点及难点以供全班重点展示汇报。重点展示先由讨论成熟的小组集体汇报,再分组内化这些疑难杂症,发挥学习效益的最大化,稍后教者还要随机抽样部分学业水平一般的同学检查知识的内化情况。遇到难度系数较大的学习内容,采用同质分组,优等生在组长的组织下一般能够顺利交流、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教师直接参与学有困难的小组展示活动,鼓励孩子们打消顾虑,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并给予及时的学习帮扶,或指定优秀学生代表做典型展示,通过碰撞和对话,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提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能够有的放矢地在有效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4

策划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在组长带领下制订活动计划,使小组每个成员明确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分工等。在这个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分工上,应提倡“长善救失”。一方面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引导他们在小组中承担起适当的任务。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信息技术,可以鼓励他们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善于绘画或摄影,可以建议他们利用图片资料,展示学习成果等。另一方面要利用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机会,发展潜能。如有的学生比较内向,可以有意让他去做社会调查,与人交流;有的学生写字不佳,就请他去搜集班上或校内的优秀写字作业等。

活动计划是一种应用文,有一定的格式,教师要对怎样制订活动计划具体加以指导。这是学生初次制订活动计划,可以比较简单。计划制订好后,要在全班交流,可以采取在教室里张贴等形式,要求小组之问相互学习和评议,吸取其他小组计划的优点,完善本小组的计划。

二、实施

就一个班级来说,小组活动可以有“并进式”和“阶段式”两种方式。“并进式”是各小组自选内容,同时开展不同的活动,如第1组搜集歇后语、成语、生字词……;第2组找出作者如何围绕中心来选材;第3组搜集作者写作特色,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第4组出示相关小片断要求来课后练笔。由于小组学习任务不同,教师可以编制“活动建议卡”,提示活动的要点,发给相关的小组,供学生制订计划和活动时参考。“阶段式”是根据班上多数同学的需求和教学条件,集中进行两三项活动,逐项进行。每个阶段小组活动的内容虽然相同,但在具体材料和活动方式上仍然有自主性。语文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可以采取“并进式”学习流程;语文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基础不够好的班级,可以采用“阶段式”。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虽然很多教师都注意到这一点,但我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有的是小组成员相互独立,各自为政;有的是依赖于少数“优生”。相对后进的学生只是“观众”和“陪衬”。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作用,形成相互依存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三、交流

小组活动以后,要进行汇报和交流,这是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交流的关键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要让每个同学既能反映自己学习的成果,又能分享其他同学的收获。全班采取哪种形式交流,既要听取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的程度。教材中提出的编小报、办展览、开成果汇报会等。编小报或办展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人人有事做并充分反映小组合作的成果。成果汇报会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小组全体成员分工汇报或推举代表汇报。

交流和汇报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应只有单向的讲和听。可以采取下面的做法:(1)汇报人带动全班同学活动。如一个小组背诵一个片断,可以邀请其他同学看着课本一起读。(2)对汇报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如欣赏有关精品作品,汇报人讲完了他们的看法,可以再邀请其他组的同学发表意见。(3)听众提出疑问,请汇报人或这一组的其他同学解答。(4)听众对汇报作评价。这些做法可以促进全体学生参与汇报和交流,共享学习成果。此外,像举行“语文知识竞赛”,不仅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面也比较广。如果这种竞赛由学生自己出题,自己组织和主持,活动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语文知识和能力也能明显提高。

四、评价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但更注重过程。综合性学习,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评价”。“成长记录”有几种类型,而我采用的是“过程型成长记录”,即把活动各阶段的资料收入成长记录。可以收录的材料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搜集到的资料、自己写的文章、小组编成的小报、展品和汇报材料等。整个成长记录后面有自我评价、小组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自我小结,总结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得到的收获,小组和教师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也可以适当采用等级或星级。小组评价要强调多看别人的优点和进步,让学生学会赞赏他人。教师的评价要多用激励性评语。这种过程型成长记录,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篇5

淮安市人民小学

朱磊

内容选自省教研室编写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安全伴我行活动主题3:交通安全伴我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了解交通事故带来的危害,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掌握基本安全出行常识,并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合作交流学习,搜集有关交通安全的信息,教师注重过程性指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从我做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优秀的交通小达人。增强学生道德规范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生根据主题,自主归纳总结出活动成果。并掌握正确的汇报交流方式。

教学难点:

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

教学方法与手段:

汇报、展示、交流、互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前不久,我们以交通安全伴我行为主题,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发现了一些交通安全的问题,同学们对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围绕交通安全伴我行这个话题,进行了选题分工,确立了不同的研究主题。这节课,老师就把课堂交给大家,让大家充分的汇报、展示、交流。

在活动的前两个阶段里,大家根据自已喜欢的问题,自愿结成了四个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开展调查、多方走访,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第三个阶段,即成果的汇报和交流。 我看大家讨论得都很积极,那么我们就开始汇报吧。

在汇报之前,大家要先听好老师的要求:

汇报时声音要响亮,要注意把自已调查的情况讲清楚,让大家听明白;‚

其他同学要仔细看,认真听,待会儿要让你们谈谈自已的感受和看法。

二、学生分组汇报

1.“交通标识”学习组:通过收集各类交通标示图片,同学们相互交流增长了安全出行的常识。

2.“违规停放”调查组:通过展示车辆违停照片、采访交警和交警队的照片,以及展示体验小日记,强化了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3.“危险行车”研究组:通过展示同学们收集的不安全行车照片,以及采访老师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这些行为的危害。

4.“交通安全”宣传组:

通过发放、学习倡议书,展示手抄报,发出共同呼吁。把交通安全带回家,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总结收获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90-02

一、“三步六段式”教学模式的内容: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复习新知。

①上节课内容回顾。

②与本节内容相关练习。(读、写、算、答)

2、导入新课:

①引出要研究问题。

②板书课题。

(二)自学――合作

1、自主学习:(5分钟)

①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师重点强调。

②学生按提示自学,真正自己学,可以出声音。

2、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5分钟)

①汇报自学成果(组内呈现自学答案,人人参与,会的汇报,不会的跟大家学习)

②完成一个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如:分角色朗读,总结规律,填表格等)

(2)全班合作:(10分钟)

①小组推荐发言人在全班汇报(问答、板演、演示等形式)

②重要问题教师点拨(总结规律,升华主题,渲染气氛,引发共鸣)。

(三)检测――总结

1、达标检测(15分钟)

三个层次,基础题、变形题、拓展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拓展总结:①回顾自己学会了什么。②师总结教学内容,结课。

二、模式解析及要注意的问题:

(一)如何设计有效自学提示

1、具体要求:(1)数量3-4个为宜。(2)具针对性和典型性。(3)尽量减少填空、选择等主观性题型,多用思考、圈画方法记录自学成果。(4)自学前首先引导学生认读目标,整体上感知学习任务。

2、举例说明:

语文第一课时:(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找到课文中生字,画,读。(3)找到生字带词在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在句中意思。(4)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语文第二课时:围绕课后训练题或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可根据教学情况适当调整顺序)

(1)思考提出问题,读指定段落,画有关语句。(2)反复读画出的语句,并作批注。(3)思考:文中体现了人物什么品质、情感、哲理、观点等。

数学:(1)题中有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2)提出了什么问题(或者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什么问题)?(3)怎样去解决?

英语:(1)正确读本课中的单词(或短语),并练习拼写。(2)找出课文中心句,正确流利地读出来。(3)listen and say。

科学:(1)看书中图片,辨别:哪些物体是有生命的?(2)这些有生命物体哪里能找到?(3)思考:这些有生命物体,有哪些共同特征?

品社:(1)看书中图或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劳动者?(2)这些劳动者劳动过程什么样?用语言描述一下。(3)假如你是一个劳动者,介绍一下你的工作。

自学,是在老师设计的有效问题提示下,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需小组或同桌参与。培养独立学习能力,需要每节课有意指导,逐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学,按什么步骤自学,自学后成果随时记录,准备和小组成员交流。

(二)如何指导小组合作

1、小组交流任务:(1)独立自学后,组内陈述想法,其他人倾听,形成小组集体意见。(2)发挥合作意识,完成一个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好的任务。

2、举例说明:

语文:(1)汇报画出语句和词语。(2)交流自己想法以及对主要问题理解。(3)小组合作读文。

数学:(1)汇报自学情况,人人参与,以对纠错。(2)汇总自学成果,形成小组意见,准备全班汇报。

科学:(1)交流自学成果。(2)合作完成一个探究活动。

英语:(1)互读本课短语(或单词),互相纠错,达到准确。(2)组内用中心句做问答练习。(3)分角色读文。

品社:(1)交流自学成果。(2)组内汇总,得出集体意见,准备全班汇报。

3、小组的准备工作

(1)合理分组。

根据成绩、能力,性格,分成若干组(每组4~6人),定出组长,组长可定期轮换。(2)培训组长。

负责组织小组交流、记录小组成果、推荐小组发言,认真负责,以身作则。

(3)培训组员:①服从组长管理,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踊跃发言。②眼到(看)、心到(想)、手到(记),积极思维,敢于质疑。③认真听取他人答案,形成组内一致答案。

小组合作,不用挨个提问、个别指导,组内可以互帮互学,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组织合作能力,合理运用,可以让课堂事半功倍。

(三)如何指导全班展示汇报

全班合作,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完善认识,产生新想法。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尊重、欣赏共享他人思维方法和成果。

1、展示前准备:

(1)小组合作时,组长做好记录,形成小组答案。(2)推荐小组中心发言人。

2、展示的语言:如:我们组这样认为-------,我们组有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第二种方法是-------,我们组的看法与--组大致相同,还有补充------

3、展示的过程:

A、小组中心发言人通过问答、板演和演示等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B、交流同意与否,提出质疑。C、不理解的问题和重点题,教师点拨升华。D、教师的任务:

(1)当好导演,启发引导,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学生全面关注,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点拨,及时对个人,小组给予评价,营造和谐氛围。

(2)采用评价性语言激励学生:如:某小组配合默契,参与积极;某组哪个同学的汇报完整、精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如何做好达标检测

这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学生热闹的上了一节课,学没学会,目标达没达成,全在检测环节体现出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状态,查缺补漏。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身能力水平上有一个新的提高。

习题设计要注意基础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合适的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达到当堂达标。

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篇7

第二个环节是互动游戏。我们大家在一起欢声笑语,倾刻间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

篇8

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如何开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开展此活动中,给学生创设“自由”的课堂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导师”、“导演”或学生的“协作者”,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让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选择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分组和制订研究计划;提供学生研究课题所需要的数据、素材和资料,指导学生筛选整理材料,形成自己的新观点;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

例如,笔者在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动能势能机械能》关于“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的教学中,开展的研究性过程如下:

1.动员:结合现实生活,例如物体自由下落,荡秋千、篮球的落地与弹起、弹弓把石子射出去等,引导学生提出了如下一些问题:如物体下落时为什么越来越快?荡秋千为什么越荡越低,最终停下来?篮球落地后为什么还能上升而铅球几乎不能?篮球弹起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橡皮筋拉得越长,石子射得越远?等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能的转化”问题,此后笔者提出以下两个课题供同学们选择研究:(1)动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2)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并提出如下要求:(1)四人一组;(2)从现有的知识出发,提出研究设想(包括实验目的、内容、方法、可能的预计结果等),申报所需实验器材;(3)对实验设想,必须进行讨论、交流。

2.学生研究:在学生申报所需要实验器材之后,物理实验室按学生需要准备好实验器材。利用一节课时间,以及中午、下午放学后学生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按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

3.研究成果汇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汇报有两个目的,其一是让学生听取汇报,切身感知别人研究的思路、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以及成果,以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其二是体验一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各自的“角色”,并逐步发挥各自角色的作用。汇报者要有理有据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要展示自己的风度,包括语言、动作;听众可以随时就自己的疑问和感兴趣的问题对汇报者提出质疑和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听众的提问热情和就汇报者的成果发表观点。通过同学们的提问和老师的启发,各小组对汇报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4.交研究报告:经过研究、交流后,各小组提交了自己的研究报告。

5.教师评价反馈:教师在审阅研究报告后,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其一是在研究的内容上,将不同小组的研究成果,按教材顺序进行展示;其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方法进行展示;其三对那些较认真,成果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和鼓励。

6.学习效果检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编写了一些试题,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检测。

从检测结果来看,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较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使学生不仅学会如何研究性学习,而且学生也能认识到,有些知识老师不讲,通过自己的研究性学习也能掌握和领会。

二、对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1.真正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老师是组织者,至于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的优劣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2.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学习环境是开放的,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呼应,小组内与小组外互补。例如笔者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我向学生提供参考性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定课题,如,病房呼叫电路的设计、设计制作一个模拟调光灯,城市噪声污染危害的调查等。他们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翻阅大量的报刊、杂志、上网“冲浪”、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访问有关人士。可见,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3.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正好提供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4.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防止两极分化

由于学生能力的差异,他们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不同。为了防止两极分化,对于那些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完成教师给定的课题基础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对那些能力较弱的同学,教师除了进行详细指导外,可以将指定课题分成若干个小课题进行研究,并适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

篇9

科学探究展开的第一个环节便是确定合理的探究课题,制定明细的探究步骤。而经笔者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小学科学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倡导的“尊重和坚持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经常将课堂完全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讨论、制定具体要探究的课题,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未成型,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提出的课题往往具有“随心所欲”的直观性质,往往不切实际,甚至超出小学生探究的能力范围,如在围绕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磁铁》教学开展“制作磁铁玩具”的探究活动时,教师为了体现教学的互动,没有直接将“制作指南针、小帆船等玩具”这个教学任务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提出自己想要制作的磁铁玩具,结果,学生幻想联翩,提出的课题设想远远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有些课题还偏离教学主题,最后教师不得不将学生们的这些幻想一一抹杀,将自身设计的教学任务搬上讲台。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教学的窘境,让小学生的奇思妙想得到焕发,小学科学探究的主题确定应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能力特点,规定一个课题制定的范围,再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领学生迈向科学探究的道路。

二、增强合力,忌探究浅尝辄止

科学探究的实践过程是全面发挥小学生潜能的关键环节,更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增强科学素养,习得科学精神的主阵地。但是,单一的小学生个体能力有限,很难保证其能够深入探究,相反,推行小组合作探究,以多个人的合力介入科学探究,不仅能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而且小组成员能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更多可供同伴学习的知识。然而,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有限,如果缺乏必要的课堂管理和约束,不仅会使课堂陷入混乱,而且会导致学生对探究浅尝辄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不能为了所谓的“自由课堂”构建,放任学生“胡乱探究”,而是要在小组构建、任务制定和分配、探究过程实行等环节加以指导和帮助,保证小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行为落到实处。例如,学习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做个岩石百宝箱》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岩石的种类和特征后,便进入本课的主题。由于这个活动内容较多,教师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首先,教师按照自由组合和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并督促各个小组选定小组长,明确各个成员的责任分工;然后,让各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精美岩石进入组内进行实质性活动,教师巡视和指导;最后,教师举办“岩石百宝箱”展览会,实现了师生、组间和生生间的欣赏和展示,加强了对岩石的认识。

篇10

一、课题从生活中产生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是学生主动从生活中发现,自愿并乐于研究的,并且是值得学生进行探究的内容,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可以是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多渠道主动汲取知识。

一切研究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家庭、学校、书本以及周围环境中寻找问题。首先,让学生主动寻找一些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及时把它记录下来。例如,看到打扫卫生时有学生开了两个水龙头洗拖把,造成了极大的水资源浪费,就发现了生活中“浪费水的问题”,以此生发就可能发现更多的浪费现象,由此形成更大的课题——“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调查研究”。其次,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找出存有问题的地方。例如,观察同学背书包的姿势,了解学生书包的重量,从中产生出“小学生课外作业情况的调查研究”的课题等等。

二、课题研究的自主分组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它便于学生间进行交流。分组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小组学习的实效。研究小组的分工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活动的民主性。根据学生的特长、性格差异、选题兴趣进行分组。分成的研究小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是灵活多样的,在研究的不同阶段还可根据研究活动的需要进行组员调整。总之,一切以学生研究为主导,让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活”起来。

三、民主讨论制定活动方案

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规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只有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出谋划策才能制定出合理、详细,适合每个组员的最好的活动方案。首先由小组学生共同讨论:想知道些什么?通过怎样的途径可以得到需要的信息?具体准备怎样做?先制订一份小组计划,接着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分析活动方案的内容,看哪些是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哪些通过努力或相互合作可以完成,哪些需要寻求帮助才能完成,哪些在现有条件下还不能完成……最后,经过小组同学的共同讨论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活动时间、地点、活动的方式步骤、预期的成果及成果形式,制订成完整的活动计划。这样制定出的活动方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四、研究方法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采访法等等,只要是利于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的方法,都是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乐于接受并积极采用的。

例如,在《认识豆芽》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上网搜集资料、观察法、实验法是运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一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上网查找有关豆子的构造、种类、营养成分等资料,并进行记录、分析、整理,对豆子有一个初步了解。第二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挑选不同种类的豆子,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发豆芽的实验,观察记录下豆芽的生长过程及研究中产生的疑问,并用相机拍下豆芽在不同生长期的照片。将照片做成动画来演示,为同学们展示直观的形象。

在《小学生课外作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采访访问法进行探究学习。针对小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的现象,寻求根源,探究解决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讨论制定学生调查问卷,分发给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制定家长调查问卷分发给家长如实填写,然后回收、分析、整理,得出最终的调查结果。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升了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五、研究成果的汇报交流

篇11

我们提倡课堂研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把个人学习看作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可以断言,没有个人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内研讨。反之,缺少了课内研讨,学生的主体性就难以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也难以得到深化。一句话,先有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展示汇报的成果。为什么这样强调?语文老师对这种观念应该不难理解,有道是真理越辩越明。数学老师如何理解这种观念?只有在老师讲解之前学生已经深入地钻研了问题,他才能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他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这个角度看,生生互动是课堂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明确展示汇报的目的

1.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完成任务,感受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与展示的积极性。

2.规范学生的学习成果。

3.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认知缺陷。

4.收集学习信息为诊断补救做准备。

三、遵循展示汇报的原则

1.激励性原则 展示采取的形式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作用,让学生在展示的对比中认识自己,发现不足,激发斗志,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自己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公平性原则 给每个学生提供和创造展示的机会,不歧视任何一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名同学。

3.适时性原则 选择合适的内容、时机展示,绝不能为展示而展示。

4.灵活性原则 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不同学习情况、不同性格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展示方式,让学生表现自己个人的特长和才艺。

5.全员参与原则 展示要顾及每个层次的同学,面向全体,决不能把课堂变成某些学优生的天地。

6.程序化原则 展示的组织要有一定的常规要求,形成一定的操作程序,避免因组织展示而消耗无谓时间,降低课堂学习效率。

7.效能性原则 展示要讲效率,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习任务应当堂完成,因此课堂展示必须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落实好学习目标。

四、做好展示汇报的指导

1.站姿的要求 发言的学生假如需用板书协助说明观点时,一定要侧身而立,不要挡住旁边同学的视线。

2.语言的要求 发言时声音要亮;语言尽量简洁;节奏不要太快,注意用语文明礼貌,例如:大家请看这一题,请听我讲,我的想法是这样,大家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有没有同学要补充,对提出建议的同学说谢谢等。

篇12

中图分类号:O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98-02

一、概述

《理论力学》是高等院校机械、土木、交通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建立力学模型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应的力学概念和公式,进而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专业课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然而,由于《理论力学》课程自身内容繁多、理论抽象、公式枯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厌倦,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一种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学生小组讨论―课堂释疑及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三个流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力学》教学过程,提高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学习兴趣,改变目前学生厌学的普遍现象,达到《理论力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这种教学形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教学模式包括五个环节,将在下文中展开阐述。

二、本教学改革实践环节

1.选定小组讨论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内容的选择主要由教师确定。教师在选定学生小组讨论内容前要准备充分,结合目前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情况,选择难易适中的章节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若教师选择小组讨论内容偏难,可能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会感到无从下手,产生挫败感,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难易适中的知识内容作为小组讨论的主题。目前《理论力学》教材一般包括三方面知识: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每部分内容又分若干小节,每个小节的知识内容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如在静力学部分,包含的知识点有静力学概念及公理、力系的等效及简化、力系的平衡、桁架静力分析与摩擦平衡分析等内容。静力学部分选择学生小组讨论内容时,教师尽可能避开“力系的等效及简化”这部分内容,这是由于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较多,不经教师讲解学生难以自行理解掌握。同时这部分知识内容包含的公式推导也较多,没有一定相关知识积累不易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不适合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在静力学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可选择“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这一小节作为学生的小组讨论内容。这是因为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主要应用前面所学过的刚体系统的平衡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公式推导比较少。在学习过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相关知识后,学生完全可以将所学平衡问题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静定桁架分析和计算中去,所以静力学选择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内容是合适的。再如,在《理论力学》课程运动学这一部分内容中,教师最好不要选择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识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这是因为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内容关联不多,对学生而言,几乎是新的知识点。此外,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也非常重要,是运动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内容理论多、概念多,并且知识点内容相对抽象,不适合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对于运动学部分,教师可以选择“平面图形上各点的速度分析”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主要以点的速度合成知识为基础,是点的速度合成知识在刚体运动中的应用,所以选作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是合适的。对于《理论力学》的动力学部分,教师可以选择“质点系的动能与刚体的动能”这一节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这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在《大学物理》这门课程中已经初步学习过,学生相对而言比较熟悉,且这一小节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所以比较适合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2.分组讨论。将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并至少提前一周将所讨论章节内容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准备所讨论章节的知识内容。小组讨论环节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为保证小组讨论过程的质量,可采取组长负责制,组长可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在进行学生小组讨论前,要求组长制订小组讨论的详细计划,包括小组讨论的时间、地点、次数,以及每次讨论的主要问题等,这样便于教师进行抽查和指导,保证学生小组讨论的质量。除此以外,由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在课余时间完成,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师应对学生小组讨论成果提出要求。例如,教师可要求组长提供小组讨论过程中的有关资料,如小组讨论时的照片、讨论记录等。小组讨论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去学习和思考问题,并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小组讨论后学生要形成对所讨论章节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讨论中发现的问题。讨论环节完成后,针对讨论主题,小组要形成完备的PPT文件,并推选出小组讨论汇报人,以便课堂上向其他学生汇报讲解本小组的讨论成果。

3.学生汇报。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完成后,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按照小组讨论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小组讨论成果的课堂汇报讲解环节。在学生课堂汇报讲解前,教师应对学生小组讨论后提交的PPT成果进行审查和把关。教师课前要与学生汇报人进行沟通和探讨,帮助学生汇报人理清思路,掌握学生课堂汇报讲解时间,从而提高学生课堂上讲解和汇报的效率。

例如在静力学“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部分,我们安排每小组汇报讲解20分钟。这样按照我校一节课40分钟,可以安排两个小组进行汇报讲解。学生汇报讲解的内容包括小组讨论中所形成的章节知识要点、例题及存在的难点等。

4.释疑点评。学生讲解汇报完成后,教师对学生课堂讲解章节内容释疑和点评是本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后,可能对所讨论章节知识点仍存有疑问,或是对所讨论知识点的重点归纳有所疏漏。此时,教师应在学生课堂讲解汇报环节结束后,及时对学生讲解汇报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释疑。对于学生疏漏的知识点,及时进行补充和强调。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对“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这部分的章节内容,在学生课堂讲解汇报环节中发现,学生对零力杆的判定这一部分内容存有疑问,理解深度不够,有一个小组在汇报中甚至未提到零力杆的判定问题。而零力杆的判定是进行平面静定桁架静力分析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对于简化平面静定桁架静力分析计算过程起到重要作用,这部分知识内容不能忽略。因此在学生讲解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对零力杆判定内容进行释疑和重点讲解。通过这种学生课下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的形式,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在课堂上能够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和疑惑及时点评。由于具有针对性,因此教师的讲解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5.巩固、检查及考评。此环节为本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巩固、检查以课后作业为主。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批阅,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可以检验这种教学改革模式的效果。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统计对比发现,学生对于进行新的教学形式讲授的章节内容,即进行了“学生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教师释疑教学”环节后,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章节。同时,对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的学生进行考评,考评结果计入平时成绩。按照学校要求,《理论力学》课程最后总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平时课程成绩(包括课后作业、平时小测试、课堂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及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通过对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学生进行考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的积极性,促使本教学改革实践活动更好的开展。

三、结语

《理论力学》是多数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对于土木、机械、交通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然而,由于《理论力学》课程本身偏难、知识点多,造成目前学生普遍厌学,学习兴趣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即学生小组讨论―课堂释疑及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并积极进行了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检验。经过本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范钦珊,陈建平.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苏禾.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几点体会――在理论力学教学中[J].力学与实践,2012,34(3):78-80,94.

[3]宋少云.在理论力学教学中采用协作学习的改革实践研究[J].力学与实践,2013,35(3):85-8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