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投资分析范文

时间:2024-03-25 09:55: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农业投资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农业投资分析

篇1

1 概述

1.1 云贵高原的农业特点

云贵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位于国家的西南部,海拔在一千到两千名之间,主要分部在云南省和贵州省,区域面积大三十万平方公里,土层较薄,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云贵高原维度较低,但是海拔高,再加上季风的影响,使得该地区拥有特殊的气候特点,全年温差较小,旱季和雨季较为分明,气候随地势的垂直变化明显。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得位于云贵高原的云南省的农业拥有自身的特点,因为当地的土质和气候十分适合烟草种植,所以烟草产业成为云南农业的第一支柱,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之首,云南的甘蔗含糖量高,因此甘蔗种植时继烟草种植后另一重要产业,茶叶种植也拥有悠久的历史,而在最近几年,花卉种植成为了云南的新兴产业,目前云南是亚洲最大的花卉出口地。

1.2 镇雄县农业发展状况

镇雄县辖属云南昭通市,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地区,连接云贵川三省,刚好处于云贵高原腹地,下辖七乡二十一镇,人口一百六十万。镇雄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辖区内有大小河流三十多条,植物物种达六百多种,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其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镇雄县的耕地有一百二十多万亩,采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结合的生产方式,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农村经济全面稳定发展。

2 农业机械化对云南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2.1 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传统农业技术生产效率低下,人力需要求量大,也不符合现代生产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市场的需要,因此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将农业生产由原来的资源依附性逐渐转变为知识依附性,利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挥农业机械化推广技术,不仅仅能够帮助农民广泛应用农业工作技术和现代生产技术,还可以激发农民的生产创新思维,自己利益农业科技转变农产品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有一支强大的队伍进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培训,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机械化推广主要推广生产自动化,产业结构化技术,其技术所涉及的范围也主要是以粮食生产技术为主,因此容易被农民所接受。

2.2 农业机械化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当前,就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来看,尽管有利的因素比较多,但是还是存在许多不利的条件,例如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农业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使得农业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就调查表明,我国农业装备还比较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从而在某些方面阻碍了农民经济的稳定增收。因此,需要发挥农村机械化推广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理念和生产手段相结合,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3 云南地区农业机械化推广发展建议

2.3.1 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效率,充分发挥其推广的作用。需要加强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整个队伍的推广水平。在发展推广队伍人员数量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通过将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送到相关的培训班进行技术培训,吸收先进的推广经验或进行当地的实践考查培训。

2.3.2 搞好协调服务,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体制为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必须搞好农机化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工作。通过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以赢得领导重视支持,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的适度倾斜;以乡、镇农机站为主,经常深入田间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对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应进行技术培训,以便使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多渠道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和效益方面的信息,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水平,增强信心;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帮助农民学习掌握适用的新技术或新机具的方法及安全、维护、保养技术。

3 农业投资对云南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3.1 农业投资对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农业投资是指为了促进农业的扩大再生产而进行的资本投入行为,世界各国都十分看重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益,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农业投资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不断的改善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当然,任何农业投资都要讲求投入产出比例。在我国,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途径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和合作经济,同时目前国家的农村信贷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个人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也为农业投资提供了资源。

农业投资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逐步完善了农业生产体系,促进了农业产值的持续增长。农业投资尤其是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增长,逐步建立其和完善了农业生产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极大低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对农业的不断投入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升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涉及到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其中有些是十分重要的,是农业投资的重点,首先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比如大型农业机械,道路,仓库等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障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其次是农业生产资料的投资,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的投资能够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最后是农业科技的投资,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在市场竞争里,创造更高的效益。

3.2 农业投资出现的问题

3.2.1 农业投资的规模不够大,而且极为不稳定。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云南的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还没有达到发达的程度,农业对该地区的生产总值的贡献还不够,这是和当地的农业投资有很大联系的。一方面政府对于工业的重视程度高于农业,多数财政支出都用于发展工业,而工业发展起来后又没有做好对农业的反哺工作,而信贷和企业投资的制度也不够健全,个人投资不能形成规模,所以总体上来讲,农业投资还是不能构成规模;另一方面,农业投资的资金源头不稳定,也就使得投资波动较大,对于农业的发展影响十分严重。

3.2.2 国家财政投入还需加强,而且方向不够明确。国家对于农业的投入这一块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分散到地方后就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时代的发展,农业投入的需求量变大,对于国家的财政投入要求也就更高。另一方面,一些财政投入没有制定科学明确的预算,对于投资对象没有明确,轻重缓急也不能很好区分,就导致大量的财政资源浪费。

3.2.3 个人投资对于农业投资的作用较小。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农户间小规模的生产模式,而农民的资本有限,所以个人投资一直在农业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农民要想使生产规模扩大,较为依赖国家财政和信贷,这样一方面缺乏农业投资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一方面不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向集约化方向转型。

3.3 云南地区农业投资在农业发展中运用的建议

3.3.1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资力度。由于农业的收益和第二第三产业相比较低,而且又有公共性的特点,所以政府对于农业的扶植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于较为大型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的项目,政府必须要发挥出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对投入资金要做适当的增长,另一方面,要做好财政预算和财政安排工作,把财政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大财政的监督和检查制度。

3.3.2 要明确投资方向,把握重点。对于农业投资方向来说,首先要满足基本部分的建设,对于比较关键的项目要做到资金的集中使用,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

3.3.3 拓宽投资渠道,特别是农村信贷和个人投资。投资渠道对农村信贷和个人投资非常重要,由于投资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导致在个人投资和农村信贷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我国农业活动中流动资金投资跟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完善的机构,因此需要必须要加大对我国农业固定资产形式的投入方式和信贷资金的投入,让固定投资资产对农业发展起到持续性的作用。如果农业发展中没有固定而持续的资金支持就会让整个农业投资结构失衡,影响到整个农业投资结构的稳定和发展。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健全投资机制,这样农业发展才会持续、稳定。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提高了云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业产品的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对传统的生产模式进行了革新,由粗放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向集约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能够减少人力投入,提高农民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意识。而农业投资能够扩大农业规模,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参与能力,更好的实现产业调整。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阻碍因素,因此,要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艳.农用机械、固定资产与农业经济增长的面板协整分析―以中部地区为例(1995-2011年)[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28-31+134.

[2]陈文金,饶志坚.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农业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06:108-110+115.

篇2

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相对于城市经济,我国的农村经济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农村经济关系国计民生,在此背景下,分析发展农村经济对策,更具现实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教育角度分析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从农村教育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经济增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丹尼森等新古典学派研究了知识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丹尼森在《1929—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核算》中得出: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库兹涅茨提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索洛于1957年运用全要素分析法分析了美国上世纪前半期的经济发展,发现从1909—1949年间美国GNP的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了87.5%,而人均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只贡献了12.5%,因此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因素。

新古典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来研究,罗默、卢卡斯等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不同意这种观点,岁默从内生性技术进步出发来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经过分析认为:知识不仅能形成自身的递增效应,而且能够渗透于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产生递增受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卢卡斯的观点与罗默类似,只是把技术进步换成了知识积累,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永久动力,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主要是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以及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人力资本比较差异所致。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对1929年—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定量研究后发现: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平均达到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70%,占国民收入增长的33%,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对于农村发展与农村教育的关系,舒马赫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发展中国家农村之所以贫穷,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的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的组织、纪律等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发展中国家农村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使农村生活活跃起来。而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和最终的根源。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农村的智力援助,赠与有用的知识,加强农村的教育。农村教育要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要培养具有正确而坚定的价值观和信念的“完整的人”培养为农村、为人民服务的人。

二、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生产方式传统,现代农业没有大范围推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村人口过多,农村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不稳定,消费能力弱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虽然有多种方式,但最根本的还是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发展能有力的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1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促进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而要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需要大量的农村人才。

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基本科学素质,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对农村科技的快速消化能力,最根本的是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增强其学习、钻研能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转化,现代农具的使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需要以下人才:(1)农村综合性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多种专业知识。(2)农村科技人才。农村科技的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3)农村新型劳动者。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的要求。(4)农村经纪人。农村管理部门与广大农户之间、农村生产者与农产品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

2.2农村教育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难以与大市场对接,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进步慢、农民收入增长缓、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农业产业化能有效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商品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组织作为农村中的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农村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应用人才以及科技开发者,这些都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实用的农村建设者。

2.3农村教育可以影响农村人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进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农民少生优生。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人口过多,农村土地偏少,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从下表可以看出,随着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在不断下降,因此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对农村人口数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农村居民将因为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生育意识,少生优生,有效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使我国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得到降低,缓解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促进农村人地矛盾的逐步缓解,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转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地矛盾突出,劳动生产率低,需要转移。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有4.81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7.64亿的62.9%,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3.26亿,占全国劳动力的42.6%,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一般在10%以下。据估计,我国有约1.5亿的农村劳动力需要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去。如果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这一效应就可使农民生产效益提高40%。

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村居民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工作机会。农村教育在这一进程中将因为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各种素质,增加他们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机会,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4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人均教育消费相当于城市的三分之一,农村教育消费不足,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抚育子女上学,必然要支付相应的教育费用,这就是消费。消费会刺激生产,消费了教育费用,换取的是劳动者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促使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从经济效果看,农村教育是有限度的消费,但却是扩大了的生产,因此农村教育促进了农民消费,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5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使收入弹性降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能力强,适应各种工作的能力就越强,不容易受到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劳动收入的抗干扰力和抗波动力就更强。特别是相对于目前的全球性经济萧条,劳动者收入的抗干扰力显得尤为重要,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

总的来说,农村教育能够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降低农村生育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消费、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等方式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重视农村教育。

参考文献:

[1]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舒马赫著,虞鸿均,郑关林,译,小的就是美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秦庆武,徐锦英等,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4]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篇3

谈到发展,我们必须先了解何为农村经济?所谓农村经济是存在并发展于农村中的经济体,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以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必要补充,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综上所述,农村经济是农村中各种经济经营模式的综合,是国民经济及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

农村经济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分析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显得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分析发展农村经济对策,更具现实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教育角度分析经济的发展,尤其对农村经济发展更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从农村教育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具有意义。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形成了单一的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结构,忽视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农村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设置脱离农村实际。接受教育的毕业生回去后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

农村教育可以影响农村人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进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农民少生优生。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人口过多,农村土地偏少,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

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促进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而要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需要大量的农村人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与进步。首先,大部分农民沿袭的仍是传统的耕作思想和技术经验,几乎没有科学技术方面的学习和投入:其次,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仍然严重,封建迷信活动泛滥:最后,农民法制意识淡薄,有的农村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损害群众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却不知道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现象,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要顺利解决这些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矛盾,既要靠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又离不开农村基础教育的渗透和影响。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通过农村基础教育更好地改变农民思想,提高农民素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安定、和谐、健康地发展,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增加政府投入,积极探索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新路子,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努力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增加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缓解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关键所在。国家可以向经济困难的农村中小学生提供义务教育补贴,减免学杂费,帮助其完成学业,充分履行政府应尽的法定义务教育责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资管理。一方面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特别是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待遇,对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合格师资到农村任教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和质量关,建立合理的农村师资输入与交流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教育差距扩大的原因,其根本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种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和农村在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差别很大。因此,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总而言之,国家必须深刻认识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舒马赫著.小的就是美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秦庆武,徐锦英等.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篇4

二、我国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农业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二)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四)服务设施落后,经营管理不规范。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

三、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农业旅游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其发展必须兼顾农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律。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旅游发展必须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做到“以农为本,以旅促农”,以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为核心,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作物生产,既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又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绿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从而提高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二)重视农业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等现象,以及舍本逐末、过分放大农业休闲旅游功能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等现象。因此,农业旅游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5

2福建发展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有利条件

2.1福建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部主要的海内外旅游交通要道,南邻珠江三角洲,北临长江三角洲,西是华中、西北、西南的主要通道,是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份,福州的平潭岛离台湾新竹港68nmile(海里),莆田的湄洲岛离台72nmile,马尾距马祖仅35nmile,泉州晋江市围头距金门只有5.6nmile,厦门角屿,与金门相距仅1nmile。福建省拥有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三都澳等众多优良港湾,并将实现对台直航,海陆空交通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推进,福建可依托海峡西岸区位优势,先行先试,从拓展对接领域、提升对接水平、完善对接服务机制和完善对接环境等方面加强与台湾休闲农业的产业合作[4]。福建农业和海洋资源丰富,全省有1个“双世遗”,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个国家森林公园、数十个自然保护区、55万hm2以上果园、13.33万hm2茶园、23.33万hm2水产养殖场,还有大量的港湾、山林,并且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超过陆地面积,达到13.6万km2,海岸线3324km2,可开发利用的浅海滩涂面积大;水资源充沛,小气候类型多样。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福建与台湾又处于同一纬度区,同属亚热带,同时具有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特点,农作物类型、栽培技术、耕作制度基本相同等特点[5]。

2.2福建与台湾渊源深厚的人文优势

福建与台湾同根共祖,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福建是台湾民间习俗的主要发源地。台湾文化源于福建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在台湾具有广泛的影响。两地语言相通,两岸同胞亲情、友情深厚,民间的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往来交流频繁[6],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条件为福建开展闽台休闲农业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3影响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发展的因素

3.1福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福建地区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民共同经营的方式开展的,其经营水平和创新能力不高,往往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只对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等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造成休闲农业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较差,基础设施、管理体系不完善,发展层次较低。同时,合作管理人才的缺乏和资金投入的不足等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闽台休闲农业合作项目的档次。

3.2缺乏总体规划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如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建筑等相关部门。由于没有政府统一的协调管理,加上一些地区的领导或经营者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仅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造成部分地区休闲农场整体规划缺失,生态环境破坏,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

4借鉴台湾经验,促进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发展

4.1制定政策法规、加强政策扶持

2002年台湾“立法”将休闲农业纳入产业规划,并制定了完善的休闲农业法律法规,使得农园、休闲农场、农庄、能依照法律法规从事经营活动,从而避免了无序盲目的开发。这是台湾发展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在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中,福建应当制定加速两岸合作的政策法规。一是要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二是加快制定出台行业规范管理标准,引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制定《休闲观光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等。福建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来促进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比如,在税收方面:休闲农业项目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在融资方面:政府部门可以担当保人的角色,向金融机构争取为休闲农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资金支持。

4.2合理规划、整合资源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的突破,是综合利用当地自然景观、文史资源,融合旅游、娱乐、餐饮等农业资源的产业,即赋予服务业的属性但又离不开主体农业。台湾在规划休闲农业时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与“联合同盟”道路,具体体现为:充分利用本土地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努力挖掘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本地乡土文化、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突出地方特色,讲究农村的设计主题鲜明性,不重复设计,走差异化建设,保证休闲农业的持久、核心竞争力。福建省要借鉴台湾经验,发展休闲农业应该根据各地区的资源条件、自然环境、农渔特产、消费市场和季节特点,充分发挥区域地方优势,合理布局、整合休闲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要尽量避免各景区之间产品雷同、恶性竞争等情况发生。比如在福州、泉州、漳州等大中型城市的郊区就可以发展城郊型的休闲度假项目,可以建成集休闲旅游、田园风光、种植、采摘于一体的休闲项目,开展具有旅游、娱乐、观光、参与等功能的休闲活动。又如福建可以依据占全国4%的森林面积的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通过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好动植物资源,开发别墅型休闲度假村,组织旅游者进行烧烤、垂钓、采集野生食用果蔬等旅游休闲活动。再如福建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岛屿星罗棋布,海岛资源丰富奇特,且离大陆不远,特别适合于开发休闲旅游。

4.3完善闽台交流机制,培养休闲农业人才

篇6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投资概算;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2-0149-02

园林绿化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高低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与国际接轨的主要指标。园林绿化工程是建设工程的一个分支,与其他建设的工程有所类似,但独特的地方也很多。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在园林景观上的不断应用,园林绿化工程专业分工愈来愈细,工程的内容也在朝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其主要包括土石方工程、绿化种植工程、绿化养护工程、假山工程、园路工程、园桥工程、园林小品工程等。综合而言,园林绿化工程是一个涉及面广、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程,目前园林工程的造价控制也凸显其重要性,特别是在投资概算编制阶段,造价人员应与设计人员密切配合,做好方案的择优比选工作,合理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1 园林绿化投资概算造价特点

园林绿化工程多为市政配套工程,属市政公益工程。其工程地域周边地下管网、地质水文、周边环境、服务对象等地域情况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相同性质的工程由于区域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造价往往相差甚远。一般情况下绿化工程的造价市区比郊区高、公共绿地比社区绿地高。

业主意向和设计意图对工程造价影响最直接。园林绿化工程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其表现方式多元化,由于衡量的标准尺度不统一,工程造价存在相当大的弹性空间。在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可行性规划时,多数因为缺乏对园林绿化工程的深入了解,很少能有多种方案的对比。业主的意向使很多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节省的方案没有得到利用。而且,设计取费根据工程造价比例提取,使设计单位普遍有提高造价的倾向。

2 园林绿化投资概算造价控制现状

造价控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体系,必须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工程造价人员越早介入工作,造价控制的效果越好,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前期和设计阶段,即工程的投资概算阶段。项目的决策和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阶段,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经济合理的影响占到75%。目前的现状是设计院在造价专业分工上一般不够,造价专业技术力量在设计阶段的分布存在严重缺位或配置不合理。一般设计人员通常不了解概预算定额以及相关的建筑材料及苗木市场价格等,甚至有些设计人员是在闭门造车,致使许多设计苗木在市场上根本无法购得,更或是不考虑当地实际栽种条件、过分使用大规格苗木、人为增加苗木种植密度、过多采用珍稀名贵植物等等,从而有目的地提高了工程造价。

因此,在投资概算阶段造价人员要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投资分析,能动地影响设计,让工程造价的观念渗入工程前期和设计阶段的每一个环节,更好地完成前期的造价控制。

3 园林绿化投资概算造价控制措施

(1)造价人员要熟悉项目造价的投资概算的限额指标、核算方法、工程结算与实施进程的结算方式等。对于工程量要合理控制,特别是隐蔽工程如土石方工程,包括余土外运、种植土回填、地形塑造等力求计算数据合理、正确。对于价格取定反复核查,主要了解各种单价的取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比如土方挖运单价的取定是否符合文件规定;土方量计算中,定额套用价格与市场综合单价是否相差甚远。对于费用计算,主要依据该工程建设规模、定位,选用匹配的费率标准。

(2)工程造价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跟踪市场变化,收集大量市场信息及时分析研究。造价控制中材料价格的控制是主要的,材料费一般占预算费用的70%,占直接费的80%左右。苗木的主材价格费一般占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的65%以上,更是造价控制的重点。苗木是地域性较强的活体产品,价格差别较大。施工时间不同,苗木采购地区也有差异,其价格是随市场变化起伏的。投资概算阶段造价人员应及时与设计人员密切沟通,若设计效果能相差不大,造价人员应及时提供给设计人员同规格、不同苗木的品种苗木本地市场价格表。尽量避免远距离采苗,减少因苗木起挖、吊装、运输、假植等产生系列相关费用,降低苗木进场价格。表1是青岛地区2012年2月和4月胸径15cm不同品种的落叶乔木二级苗的价格对比。

目前,苗木等材料价格已基本形成市场调节的格局,因此必须广泛收集材料价格信息,做好市场行情的调查研究,按市场变化规律对材料价格进行动态管理。造价人员应掌握主要苗木价格变化趋势,密切注意市场行情,根据项目进展情况以及项目预计的实施时间,合理调整苗木主材及主要材料的价格。只有通过主动性工作,才能把握自身的工作主动权。

4 结语

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历来为业主所高度重视。工程造价人员应该利用其专业优势,想业主之所想,积极为其出谋划策,通过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业主对自己工作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 常虹.浅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0,(25).

篇7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8-0001-04

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城市新区作为承接产业和人口迁移的关键载体,势必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建设目标。为此,以工业化为动力,大力聚集产业,推动新区城镇建设与产业升级,是现阶段我国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建设的重要途径。

1 我国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况

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工业化为动力,推进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牺牲农业和生态,实现城乡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据中国社科院统计,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为6.91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中国城镇化积极稳妥地发展,堪称世界奇迹。十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此,我国必须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产业集聚作为劳动力转移和人口集聚的动态载体,为城镇地域空间的扩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产业支撑,有助于加速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进程。

城市新区作为城市郊区化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2012年9月21日,我国国家级新区总数达到105家,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年均增长率为45%。由此可见,我国城市新区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力军,带动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然而,随着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推动人口、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不断聚集,我国城市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产业集聚能力较弱,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产业配套不足,新区承载能力有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需进一步深化等诸多挑战。

为此,如何以产业的集群式扩张提升新区经济总量,并通过产业配套的完善和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功能复合化,与此同时,以现代服务业的繁荣格局提升城镇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必经之路。

基于此,本文借鉴国内外新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产业集聚推进我国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并以柳东新区为例加以论证,为加速新区城镇化提高有效参考并发挥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回顾

2.1 理论回顾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心城区的不断衰退和郊区的无序蔓延,国内外出现了田园城市、区域规划、精明增长以及新城市主义等一系列新城建设的理论,以期建立产业、环境、人口和谐发展的新型城区。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一个区域内,产业的集聚是如何引导各类要素的空间集聚,并引导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以此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改善区域城镇水平。新城建设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层层推进为城镇化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

2.2 国外实践

国外新城建设主要经历了三种模式:一是“卧城模式”,在周边地区建立居住型新城;二是“半独立卫星城阶段”,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丰富的基础设施和商业配套;三是新城建设由物质满足转向综合服务。典型代表是密尔顿·凯恩斯新城,其建设经验可以归结为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发展、协调互动。法国拉德芳斯作为“巴黎的曼哈顿”,以产业集聚区为中心,形成以商务办公为主,居住、购物、旅游为辅的多功能新区。

2.3 国内实践

国内新城建设成就显著的是苏州工业园和滨海新区。苏州工业园的发展历程是以产业集聚为途径的产城融合过程,从1944年到2006年,经历了韩国三星、美国BD等首批企业的进驻、园区功能的复合化、服务业繁荣发展的建设之路。滨海新区城镇化发展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一是借力天津海港和河港的双重功能;二是工业资源的大力开发;三是现代服务业的出现,形成以塘沽为中心的城市雏形。此外,郑东新区、成都天府新区、江苏昆山新区都成功实现了以产业集聚推进新区城镇建设和产业升级的融合发展。

2.4 经验总结

上述新城建设的成功实践表明,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共同规律和显著特征可以归纳如下:

2.4.1 新城多数是基于要素禀赋、区域背景科学选择对经济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主导产业,并且通过集约高效的产业链,实现劳动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和有效分工,进一步打造高端产业价值链。

2.4.2 新城以产业集群为中心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具有对外部产业的接纳功能,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退二进三”,逐步打造高科技、高产出、高带动性、低能耗、低污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2.4.3 产业竞争力的乘数效应会引导人口有序集中,通过产业配套和设施建设的完善,实现新区空间重组和功能布局,并以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新城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总之,以工业化为动力的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产业集聚,发挥强大的“磁场”效应,吸引生产要素,提振区域经济,催生现代服务业,为城镇建设提业支撑并聚焦人气,同时,城镇的深化发展又必然推动现有产业的繁荣和新兴产业的萌芽,也就是“产业集聚经济提升产业配套完善人口空间重组城镇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过程。

3 基于产业集聚的我国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在当前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大背景下,以产业集聚推进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迫切而高效的途径。为此,城市新区应以“规划先行、产业集聚、配套完善、功能重组、经济循环”为总体思路,因势利导地推进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

3.1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科学制定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融合规划

我国绝大多数新区的发展定位都是以聚集先进生产要素、提升新区经济总量为目标的,这便导致园区建设只是单纯为经济崛起而服务,并非真正意义的城镇建设。为此,新时期的新区发展要坚持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协调互动。一方面,要立足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加强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配套完善的结合。另一方面,要突出规划的前瞻性,从更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氛围来研究新区的功能布局和产业规划。成都天府新区提出的“园区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三集中”发展规划,就保障了新区发展与城镇规划、产业规划以及区域经济规划的有机融合。

3.2 因地制宜,以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城镇经济实力

以产业为支撑的新区发展首先要通过打造科学的产业体系提振城镇经济总量。

3.2.1 应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具有较强经济带动性的主导产业。如嘉定的汽车城、松江的出口加工区凭借上海制造中心、物流中心的经济地位,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电子通讯设备为主导的产业优势,为推进工业区的城镇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2.2 通过打造产业链,聚集资源要素,开发下游产品,并进行集群式的产业规模化扩张。如昆山开发区形成了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完成出口总额113.1亿美元。

3.2.3 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区的跨越式发展。如无锡新区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为产业重点,实施“530”计划,使无锡成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3.3 完善产业配套建设,为产业持续强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实践证明,产业集聚是推进城镇化的有效动力,而产业的规模化扩张需要有完备的产业配套为之服务。

3.3.1 新区应加大生产业的开发。所谓生产业就是包括物流保税、融资担保、商务中介等为生产者提供服务,介于第二、第三产业兼具服务职能和经营职能的新型产业。

3.3.2 要构筑产业创新体系。通过创业中心、孵化中心,强化产品与技术创新;发挥财税扶持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创办产学研基地,引进重点企业和高层人才。中关村就是依托其科技资源优势、创新人才优势,提出“一区多园”和“两城两带”的规划思路,成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和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3.4 加强产业集聚区设施投入,实现新区人口空间重构与功能整合

城市新区产业集聚的大量用工需求,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吸纳市场,通过劳动力转移实现了人口城镇化。这就要求新区要实现交通、管网、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的相互衔接,形成功能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另外,要合理规划职工公寓、食堂、医院、学校以及休闲娱乐等与产业规划相适应的公共服务项目,以“保姆式”服务保障企业心无旁骛地抓生产。江苏昆山开发区通过花园住宅、金融系统、海关商检、市政大厦等项目的落实,统筹了生产、生活功能,为产业发展和城镇布局打造了优质环境。

3.5 打造现代化服务业新格局,推进产业升级与城镇布局的融合互动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凭借其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特点,必将成为城镇化的主导力量。随着大量的餐饮、购物、金融、地产等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城镇现代化水平大力提振,并形成强大的产业支撑,促使产业重点由传统的制造业逐步向集约化、高新化的现代服务业转型。滨海新区本着“主攻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提高第一产业”的思路,不断优化三产结构。总之,打造新区现代服务业新格局,有利于城市设施、服务体系和城市功能得以完善,全面促进产业升级与城镇布局的融合互动。

4 以柳东新区为例,大力集聚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

柳东新区位于广西柳州市区东北部,规划面积231.6平方公里,人口17万左右。柳东新区于2007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托管鱼峰区雒容镇和柳北区洛埠镇,实行柳东新区、柳州国家高新区、广西柳州汽车城“三位一体”的运作

模式。

柳东新区总体发展战略是以汽车整车、零配件生产为主,带动汽车城快速发展;加快物流业、汽车旅游业、汽车产学研基地发展,拉长相关产业链;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提高广西柳州汽车城的全球竞争力,将其建设成为国际化汽车城。

“十一五”期间,新区工业总产值从100亿元增长到933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同时,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东风柳汽基地、玉才发动机、玲珑轮胎等一大批产业项目提速快上。柳东新区走出了一条在西部地区发挥自身优势、改造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路子。

在探索和开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上,柳东新区以汽车龙头企业集聚、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业宜居中心圈层为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以发展汽车商贸、现代物流、农副产品批发、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为手段,通过就业形式的改善形成城镇化次圈层;以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发展为推动力,加大水利、道路、通讯、生态的建设,形成支撑城镇化的第三圈层。通过新区中心层圈、次层圈和第三圈层的梯度化、差异化建设发展,逐步实现和谐城镇化。

柳东新区以产业集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可以概括为如下的总体思路和实施策略:

4.1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柳东新区的城市规划,汽车城的产业规划聘请了代表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和中国汽车工业集团公司,规划着重考虑了城市新城和产业新城融合的问题,功能布局分为功能片区,包括完整的产业链,以此确立了以汽车产业集聚为主导的新城建设

路径。

4.2 全面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多年来,柳东新区围绕汽车城建设,大力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有色金属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环保四大新兴产业。新区现有企业30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2家。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为企业龙头的第一大产业,2011年实现总收入832.4亿元。第二大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有柳工、欧维姆等。第三大产业为新材料产业,柳州高新区依托国家级的“新材料有色金属产业化示范产业基地”,瞄准高性能铟靶材、透明导电膜材,积极开发车用新材料。同时,新区培育了华锡、铟泰、腾龙、英格尔、欧维姆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业版上市准备企业。

4.3 合理完善产业配套

柳州汽车城建设不是规模化的扩能改造,而是注重产业配套布局,以创新驱动作为核心竞争力。一是通过打造国家级汽车研发基地、服务外包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应用与转移,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二是通过建立西南地区汽车贸易中心、汽车产业物流园、汽车电子信息中心、职业教育基地、会展中心、中介服务,完善汽车产业配套服务;三是以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建成面向东盟市场的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4.4 加大设施投入

柳东新区作为一个新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投入,从2009年开发至今,累计投入水电路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建设等项目的总投资达到220亿。高强度的投入,使柳东新区建设迅速拉开了框架,中心圈层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对产业和人居的吸引力和吸纳力级数增长。

4.5 借机打造现代服务业建设新格局

柳东新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有利于打造方便、完备的商业圈,也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新区由第二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共同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型。一方面,通过改造商贸流通、房地产、旅游休闲等消费业,培育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如华侨城乐园的建设撬动了整个中央休闲版块,打造了新区娱乐与特色旅游。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生产业对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支撑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会展服务、金融服务。如以官塘码头为突破点,形成的物流基地就在提升城镇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促进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以产业集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重要战略。为此,我国城市新区应通过产业集聚和发展,实现各要素的空间集聚,在提升经济总量的同时,因势利导地吸引人口向产业集聚区转移,实现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动格局。

参考文献

[1] 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柳州市规划局,柳东

新区管委会,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西柳州

汽车城总体规划.2010.

[2] 广西柳东新区管委会.柳东新区2013年发展报告[R].

2013.

[3] 刘铮.产业集聚与大城市郊区城镇化[J].税务与经

济,2011,(1).

[4] 杜宁,赵民.发达地区乡镇产业集聚与小城镇互动发

展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

[5]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社,2011.

[6]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R].

[7] 2011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M].

[8] 徐维祥,唐根年.产业集聚与大城市郊区城镇化[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7).

[9] 高红.滨海新区城镇化进程及城镇体系发展构想[J].

城市化道路,2012,(4).

篇8

关键词:基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践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是作为一项基本的保障设施存在的,其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保障了粮食的安全。基层农业水利发展旨在对该区农田水利的建设任务及发展目标进行明确,并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与之相对应的农田灌溉建设机制。为此,水利工程企业要重点建立稳定投入、组织发动、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与统一规划机制。基于机制与制度的视角,对区域农田水利建设加以全面把握和规划,从而实现对项目进行科学的整个与规划目的,进一步促进了涉水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从而使水利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农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一、基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基层农田水利工程现状老化

农村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着工程投入量不足导致工程老化的现象,这也是历史残留下的问题。灌区工程往往于上个世纪中期建立,在工程失修老化的情况下,再加之无量水设置,导致其管理难上加难,对灌区灌溉计量收费为用水管理产生了直接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灌区渠首标准通常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饮水能力,使渠道不能够满足设计水位的需求,这就对灌区自流灌溉效益的有效发挥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时,由于基层农田水利工程建筑物配套标准相对较低,更甚者出现至渠首以下配套不足的情况,致使没有一个严格的分级节制。在灌区内渠道防渗处理工作不足的背景下,工程水资源浪费现象比比皆是,这就对基层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基层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工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将关注焦点落在了农田水利建设领域上。但仍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具体表现在建设标准、项目安排、质量监督、设计施工、运行机制、建后管护以及验收等方面,在面临群众积极性较低、投资分析、多头管理、重复建设以及多头治水等工程管理问题的背景下,基层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效益很难得到正常的发挥。基层农田水利工程没有科学的投入机制某县水利局统一管理各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利管理服务站执行具体的实施过程。现阶段各乡镇已经开始增设了水利管理服务站,其承担了排涝、防洪以及抗旱抢险的重责。同时,该机构也负责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施工以及管理维修水利工程设施等内容。采取的管理模式是条块结合管理,并负责乡镇建设水利工作,例如挖鱼塘、铺路等。各个灌区的执行水费征收、水源调度和工程维修管理等管理工作,由于灌区具有较大的所辖范围以及较长的线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技术力量以及管理力量。针对于工程管理,管理所派员直接对干渠级及其以上建筑物进行直接管理,组、存、乡负责管理支渠及其以下建筑物。由于量水设施的缺失,全县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不能实现按方收费以及按需供水的目的,使得管理水平相对不足。同时,由于各项工程维修费用的拨款是由上级主观单位实施的,其拨款经费相对不足。另外,受到滞后的水利管理服务站管理设施影响,生活设备及办公设备相对简陋,实施乡镇财政包干负责人员的工资的制度。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著,全县乡财政年上交经费与下拨经费基本一致,这就使乡财政拨款面临着形式化问题。

二、基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效途径

1.基于农业产业结构与水利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规划

在基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水利工程的效益进行科学的优化。重点发展灌溉,实行综合治理洪、涝、渍、旱等问题,严格遵守相关法文条例,使管理得到强化。在工程建设时期,要全面贯彻工程治理的结合,主要结合的对象包括:绿化、开发性农业、生产交通、新农村建设以及水产养殖等,从而实现沟、路、井、涵、站、田、林、桥、架的一体化发展,使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并对水利建设的实效性进行大幅度的提升。

2.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行推行的力度

争取小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项目时,要对村、乡(镇)两级政府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并对各种资源加以科学的整合,从而大力推行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该机制核心为“竞标”。同时,每年县农委要遵循农户自愿、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原则,适当的在个别村应用民办公助”的方式,并在全县各乡镇申报省市级以上财政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补助。各乡镇要对其加以重视,并队竞标演讲稿以及专项规划材料进行认真组织飙血,将竞标演说方式作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项目上,利用评委打分和评议,对项目区进行综合的选定。针对于项目乡村的选定,要求其构建健全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制,从而有效落实其筹融资主体以及配套资金。

3.不断强化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水平

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往往遵循分部门、分级条块整合的制度,村、乡行政管理是面上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再辅助以水利部门的管理,从而使农民能够建立一个科学的村规民约,避免发生各自为政的现象。而水利部门管理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再辅助以村、乡行政管理,在具体管理手段上将所应用的管理编制、人员、经费等非单纯行政管理性质进行明确,并获取相应的财政补贴,从而对基本人员生活费以及运行费用加以保障。另外,对我国现有的水利工程自我维护水平加以提升,能够促进内部动力的更新改造。同时,对水工程管理单位要对人力资源、水资源、设备资源、土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的优势加以充分利用,继而实现综合经营的目的,并使管理单位服务的实力得到强化。而对水规费征收的有效机制加以不断健全,能够进一步促进工程型水利向资源型水利的发展和转化。

4.建立高素质农村基层水利队伍

构建一个科学的服务体系,并建立专门的服务组织机构能够使基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而这也离不开县抗旱服务队为表率的基层抗旱服务站,并实行以村、组为单位的机泵设备的分散合作联合,从而形成一个三级(乡、县、村)服务网络。另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需要依托于建立一个社会化服务组织,这可以满足整个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继而帮助农民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起到一个市场与农业的有效沟通纽带作用。与此同时,相关企业要对税费改革相关政策进行合理利用,并做好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基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效发展。结语综上所述,基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的长足安全、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更是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基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有序的管理也很重要,因为建设过程中不但要科学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还要对工程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只有不断强化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水平,做好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内容,保证该工程建设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水利工程能够为农村提供更好的服务目的。

参考文献

[1]闫永刚.关于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的探索[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40(8):222-223.

[2]周晓平,陈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参与主体的博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447-5448.

篇9

一、导言

丝绸之路承接欧亚非大陆,象征着交流与合作。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向中亚五国提供了一部分无偿援助或优惠贷款,并且加强了中国与中亚五国在经贸、安全等领域的合作。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双方在基础设施、能源以及大中型项目等领域的合作。中亚五国和我国有着密切贸易往来,对于新时期的丝绸之路的建设有着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11月,“一带一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水平偏低的原因

1.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分析

从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流量来,(见表4-1),2011―2012年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呈跳跃式上升,2012年突破30亿美元,达到一个历史高点,2013―2014年渐趋平稳,2014年略有下滑。而在2013年之前,作为中国直接投资流量在中亚五国中占比最高的哈萨克斯坦,因为受到世界油气价格的大跌,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增长放缓,所以在2014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直接投资流量下跌为负值。

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直接投资流量保持较为稳定,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直接投资流量与前3年相比,获得较大的提升,两者总和占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流量的68.24%。乌兹别克斯坦拥有较为健全的工业体系,保持着稳健增长。而土库曼斯坦则呈现出与国家经济增长相同的趋势而稳定增长。

从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存量来看,其增长速度在2011―2014年间也保持较快增长。而2013年与2011年相比,直接投资存量达到88.93亿美元。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存量在中亚国家中占比最大,远远高于中亚其他四国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且增长速度保持较快。其次是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2014年二者占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存量的比例分别是9.85%和7.29%,位列第二、三位。

数据来源: 2011―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3―2014年数据来自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

注释: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也即当期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等于报告期境外企业新增股本加上当期利润再投资,加上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提供的贷款,减去当期境外企业对境内投资者的反向投资。

从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来看,2011―2014年,这4年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4247.8亿美元,5319.4亿美元,6604.8亿美元和8826.4亿美元。但中亚五国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的比重只有0.95%,1.47%,1.35%,和1.13%。比重偏低,始终在1%左右徘徊,说明中国在中亚五国扩大直接投资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双边贸易发展历程

自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经历了大致4个阶段:

1992―1996年,贸易起步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发展,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双方开始了初步的贸易往来,贸易额是4.6亿美元。

1997年―2000年,稳步提升阶段:双边贸易首次突破10亿美元;而从贸易结构上看,在这一期间,受制于中亚五国,在经济恢复,国内购买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2000―2008年,快速增长阶段:新世纪开始,伴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性组织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双方的贸易总额呈现出快速提升。在2008年,贸易额达到308.2|美元。而伴随着中国的轻工业产品大量出口中亚五国,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处于顺差的阶段;

2009―2013年,转型调整阶段:双方贸易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增速放缓。一方面,中国逐渐成长为“世界制造工厂”,而中亚五国因为历史因素,工业体系不完善,整体制造能力较低,中国向中亚五国出口大量的轻工业产品,同时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占比也开始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地处有着“小波斯湾”称誉的中亚五国,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并且自古以来农业畜牧业发达。在这一阶段,中亚五国对于中国的出口商品仍然以原材料商品为主,但已经基本整体上实现贸易的顺差情况。在传统贸易方式下,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发展空间有限,必须转型发展。

3.经贸合作水平偏低原因分析

(1)中亚五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从经济史角度,根据工业发展状况,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5个阶段,后又引伸为6个阶段经济发展,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准备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处于传统社会阶段的国家生产能力有限,技术落后,经济围绕生存展开的,通常是封闭或者孤立的经济。在起飞前的准备阶段,国家往往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通过现代化来增强国力,希望能从贫穷跨越到繁荣的准备阶段。第一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是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难题在于获得必要的资金。中亚五国尚处于“传统社会”至“起飞前准备”阶段,这是双边经贸合作层次偏低、规模有限的重要原因。

(2)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结构限制

2013年,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出口总额占其出口总额的17.4%,从中国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16.8%,和中国的贸易总额占外贸总额的17.2%,对于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矿产品等依托能源制品以及传统的农牧产品,例如小麦等;而中国对于哈萨克斯坦的出口商品种类丰富,但依旧是轻工业生活用品为主。

乌兹别克斯坦在中亚五国中经济实力仅次于哈萨克斯坦。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占据着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的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之后便是棉花的贸易,占比达到34.42%;而中国对于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中,中国依旧是以轻工品、生活用品为主。

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实力在中亚五国中处于第四位,工业基础薄弱,加工制造能力落后,但电力行业(风力发电)、畜牧业、采矿业较为发达。并且一直以来中国对于塔吉克斯坦的贸易顺差明显。而依据中国对于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出口的商品情况,中国主要以机电、音像设备、鞋帽等生活用品以及石料、陶瓷、玻璃等建筑用品为主。

塔吉克斯坦在中亚五国中,经济水平最低,双方在贸易往来方面,塔吉克斯坦主要向中国输出矿产以及农业制品(棉花、生皮及皮革、植物制品占比15%),而中国对于塔吉克斯坦的对外贸易种类主要为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生活用品为主。

土库曼斯坦矿产资源丰富,天然气探明储量17.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的9.4%,世界排名第四。而这反映在双方的贸易结构上,2013年中国从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总额为87.92亿美元,占双方贸易总额的87.65%;中国从土库曼斯坦第二大进口的商品棉花的价值仅为0.34亿美元,占比不到1%;而中国向土库曼斯坦主要出口商品依旧集中在机电、音像设备等附加值较高的生活用品上。

4.阶段跨越的核心任务

(1)第一产业发展

中亚五国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养分积累。虽然中亚五国重视农业的程度在逐渐提高,但受经济转型和各国重点发展矿产资源开采等重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造成了农业投入机制的不健全,中亚五国普遍存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加上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阻碍了第一产业的发展。部分国家的农业发展要依靠国际组织的救济援助。

(2)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发展

中亚五国独立后,工业严重落后于其他国家,大部分消费品依赖于进口,因此中国向中亚五国主要出口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近年来,随着中亚五国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各国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量增长迅速。尽管如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3)经济社会体制改革

近年来,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贸易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受体制影响,中亚五国的政治风险仍比较高。在中亚五国的政治制度下,总统权力过大,具有一定的政治风险。因此,虽然目前中亚五国基本保持稳定,仍将面临一定的风险,可能存在极端势力和社会矛盾。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仍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影响投资的进一步扩大。

三、中国协助中亚五国实现阶段跨越的独到优势

1.日益紧密的能源合作

从《BP世界能源y计年鉴(2015)》可见中亚五国的矿产资源丰富,例如2014年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12位;土库曼斯坦已经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17.5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四位等。但受限于中亚地区地形等自然条件,五国的开采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比如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开采仅为第29位;土库曼斯坦每年623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开采量仅排在世界的第十三位;而塔吉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甚至无法实现油气的自给。

中亚五国在矿产资源方面比较有优势。但由于中亚五国所处发展阶段偏低,美日欧很难与其进行有效合作。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互补,中国的农业科技、工业化水平可以为中亚五国提供适用技术。

另一方面,中国虽然矿产资源丰富,总量庞大,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一直基数庞大的人口数量,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稀有金属等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能源缺口也逐步增大。

因此,互补的能源结构促成了双方在能源项目上的合作,例如在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中,截至2014年末,哈萨克斯坦的直接投资量是75.4亿美元。中国在哈萨克斯坦注册各类的企业在2945家,其中大型企业为35家、中型企业56家、小型企业家2854家,主要集中在油气、石化等行业。同时一系列大型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如中哈原油管道和中哈天然气管道扩建、中哈天然气管道等与能源投资相关的大型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

2.基础设施合作建设的加深

到2013年,中亚五国的运输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公路和铁路运输方式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商品的主要运输方式,尤其是铁路对于大宗能源的运输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铁路运输存在便利程度低、运输效率差的问题。以第二欧亚大陆桥为例,双方轨道的标准不一(中国采用国际的窄轨、而中亚五国采用宽轨),铁路变装频繁,降低运输压力。同时,因为各国之间的法律存在差异,尤其是中亚五国的法律体系建设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审批手续复杂等问题,制约着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312-02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advocated,it′s imperative to take actions to accelera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In this situation,leisure agriculture,which has thrived for recent years due to growing demands for countryside travel,is facing series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different strategies in three directions with an aim to illustrate what kind of measures the government and farm administrators can apply to make more profit in leisure agriculture.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supply front;industrial structure;Nanjing Jiangsu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迈上了新的高度,但供求不均、资源配置不甚合理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重复投资、过密分布使得休闲农业有同质化、粗放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缺乏创新、经营不善让个性化、精细化的新业态制造举步维艰。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的休闲农业呈现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新常态背景下,休闲农业作为一条颇具发展潜力的民生产业和新型消费产业链,如何响应市场新需求,构建产业智力服务体系,是值得研究的命题。

1 南京市郊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南京市郊的休闲农业虽然在近年来发展速度快、势头好、潜力足,但仅着眼和滞留于短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及时响应国家政策,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终目标[1]。

1.1 市场结构欠妥,缺乏整体规划

纵观南京市郊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虽然在浦口、江宁、六合、溧水、高淳等各区或县均有一定分布量,但总体缺乏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力度,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和区域特色,从而未能实现休闲农业产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即使是部分被评为农业旅游示范基地的景点,也存在缺乏规模优势的问题。由于粗放式经营和相对落后的管理理念,一些休闲农业未能利用资源优势满足市场需求[2]。目前,由农民自身投资开发、散落分布乡间的农家乐层出不穷,因为在资金和产品方面缺乏优势,这类休闲农业在同行竞争中吸引力不足,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地方政府为改善此类产业的生存空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援助建设,但是这种惠民政策在现实执行中遭受人际关系的考验。一些资源禀赋平庸的村落在盲目投资后仍然无法实现盈利,市场竞争力低下。

1.2 重复现象严重,缺乏文化创新

目前,南京市郊地区的休闲农业处于发展与上升期,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介入和参与休闲农业经营。但因其文化素质一般,创新意识有限,模仿和套用现象泛滥,农业资源的重复与过度利用屡见不鲜。

南京市郊休闲农业的主要活动不外乎观光、采摘等传统休闲项目,尚未深入挖掘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休闲活动。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当地旅游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在没有认真分析当地特色和客源市场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开发休闲农业,使得同一地区内休闲农业项目重复建设的现象日益突出。例如,南京市溧水县因气候温暖、土质松软,适合草莓种植。溧水草莓上市早、果期长、品种好、质量优,深受市民青睐,也吸引了众多南京及周边市县居民前往采摘,全县的草莓基地也从最初的洪蓝镇延伸到现在的永阳镇、晶桥镇等众多镇区[3]。然而,溧水草莓产业繁荣的背后,部分农户欲复制草莓模式经营致富,在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盲目进行休闲农业项目开发,最终因层次低、品位低和质量低而导致项目终止。

1.3 品牌意识落后,宣传力度不足

近年来,南京市郊休闲农业发展迅速,景点数量持续增加,但景点的服务和功能水平普遍偏低,规模偏小,以高品位、多功能、知识性为基础的数量较少。大部分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或农业观光点在自然状态下发展,内容不够丰富、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不大,尚未形成加强宣传建设、树立品牌的良性发展模式,与周边旅游景点缺乏互动,宣传手段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4]。总体而言,当前的南京市郊休闲农业重管理、轻宣传,着眼眼前效益却忽视了长远发展。

2 南京市郊休闲农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措施

南京市郊休闲农业产业,应结合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点,通过整合休闲农业资源,创新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将其打造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发展规范的新型产业格局。

2.1 合理定位,有效创新

在“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的熏陶下,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如今,虽然农业的定义已不仅仅局限于“躬耕陇亩”的传统层面,但仍离不开“自然”这一原始环境。因此,休闲农业园区内的各种生产经营和休闲体验活动都须以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确保园区景观的生态性和原真性[5]。

“农游合一” 的理念是休闲农业的定位标准[6]。经营者应在积极拓展休闲农业食品保障、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效结合。同时,要根据产业前景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推进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一些休闲农业产业在项目规划与安排上欠缺层次性和联动性,未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发展结合[7]。对此,应以游客的参与体验为首要考虑,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设计出以知识性、趣味性为主的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使游客广泛参与,深入体验。近日,安徽省绩溪县的“桃花节”因其“一人一树”的营销策略受到关注。据悉,凡在节日期间入桃花园区的游客都能免费认领1株桃树苗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栽种。该项目的新颖之处在于充分利用游客的猎奇心理与成就心态,打开了一条长久的营销链,提升了顾客粘性,为“桃花节”的后期举办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特色是所有产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在充分考虑区域性与季节性的基础上,与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优势,锚定突破方向,因地制宜,鲜明特色。台湾地区的飞牛休闲牧场早期以乳牛养殖为主要业态,在当地政府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前提下,成功转型为以经营休闲农业为主的休闲农场,成为游客争相去往的旅游胜地。目前,飞牛牧场共有农产体验区、休闲活动区、自然生态3个分区,其中,农产体验区以大草坪亲子活动区为主要特色,吸引了众多家庭出游者;休闲活动区内的农民研习训练区也有大量游客观摩体验[8]。

2.2 深化绿色,优化服务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于创造顾客、服务顾客、满足顾客[9]。因此,休闲农业努力的方向,应注重替游客创造休闲游憩活动与服务价值。休闲农业具有其生态资源、农村生活文化及绿色产业的独特性,这些特性提醒休闲农业经营者有必要扩大休闲游憩活动与服务系统,把游客视为休闲体验过程的参与者。换句话说,就是将游客的来访作为投入,而游客的满意度作为产出。因此,如何创造游客与休闲农场未来关系发展持续维系的竞争优势,将是休闲农业经营的成功关键。要以绿色为核心要义,营造和谐生态。

绿色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的根本路径。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中,一直存在环境破坏、资源浪费、能量流动效率低的问题。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反映新农村面貌的旅游产业,必须重视在资源与环境利用方式上的改进。

为改善农村环境,营造和谐氛围,南京市农业部门近年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多数休闲农业专业村实现了公厕、沼气池的普及,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有相当水平,但仍然存在项目盲目开发、人工造景过度、游客垃圾泛滥等问题。如何保障和推动绿色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开辟一条富有竞争力的发展新路,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南京市郊农业生产和休闲农庄经营过程中,应注意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并加以利用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农村生态的良性循环。例如,在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中,强化垃圾就地处理能力,缓解垃圾污染问题。在有条件的休闲农业园可设立垃圾分类收集箱、垃圾分拣处理站等,对休闲农业产生的垃圾进行精细化管理[10]。

在设计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时,要注重游客体验,保证生产和服务的综合性。总体而言,一般园区都会提供生活服务、旅游接待服务、导游服务、旅游活动服务等,但各园区须根据所设项目的特点,在服务组合上形成自身的风格特点。

餐饮是休闲农业主要的经营项目,也是其获利的重要渠道。休闲农业园区餐饮部的客源波动性强,因此应重点关注游人高峰期的用餐管理。该时间段内,要保证餐饮设施、服务人力和饮食材料与接待量基本相符,服务上做到安全卫生、快速准确。

住宿是大中型园区的经营重点。一般而言,园区会利用独有的优渥环境、地道的乡土文化和温馨的风土人情,为游客提供较为优越的住宿服务。南京市六合区的九九艳阳度假村通过建设体量不大但外观内饰特色鲜明的小木屋住宿景观,在同行业竞争中形成了较强吸引力。笔者认为,南京市郊休闲农业园区周边的农民居所可通过利用其闲置房间,经过改造或改建,形成家庭旅馆,为游客提供接地气的住宿、餐饮和休闲服务。

解说服务是休闲农业基本的服务项目。成功的解说系统能强化游客对休闲项目的感受,提升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从而成为园区促销的有效手段。南京市郊部分大型休闲农业园区,可强化解说服务方面的管理。因讲解员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与其素质水平成正比,经营者雇用的导游或解说员应尽量具学历优势。另外,不同的园区应该根据园区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园区性质、服务产品、景点分布和游览时间等,探索不同的人员解说方式和游客组织形式,以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最佳体验获取为最终目标。

2.3 立足传统,推陈出新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业等相结合的产业,休闲农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竞争。

有学者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人在完成社会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形态和行为方式[11]。休闲应作为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更好地融入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建设中。

当前,很多地方的休闲农业区对“名人故里”“传说地”的头衔趋之若鹜,这种“文化傍老”现象在南京市郊的休闲农业建设中也有发生。一些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原貌,却没有将该优势作为突破点和创新点,一味追求空洞的观光、采摘等休闲项目的重复建设,实乃乏善可陈之举。在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方面,北京的门头沟区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位于北京西部山区的门头沟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有多达54个的明清古村落,其中3个村落先后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有砖雕、石雕、木雕的古民居也达数百所[12]。纵览南京市郊,以漆桥古村和江宁佘村为主要代表的古村落也不在少数。笔者认为,从古村落自身特点出发,南京市郊休闲农业可以确立不同的开发取向。一是从村落特点和文化背景出发,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色,杜绝千村一面和无序竞争。尤其要注重探索并发掘相应的民俗文化内容,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和多层面文化需要。二是村际联合、整体规划、优势互补、扩大市场。可尝试开发科普教育型、民俗农庄型项目,发展传统节庆文化等旅游产品。三是多资源综合开发。以古村落为基础的村落旅游应该与山水游、古道游、边关游以及红色游结合起来,与寻根、采摘、休闲、疗养等结合起来;把文化享受和娱乐、游购等时尚元素结合起来,走一条文化与时尚特色并重的开发之路。

3 参考文献

[1] 王秀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6(10):2-3.

[2] 张跃西.休闲农业创新实证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2013(3):38-42.

[3] 王忠军,汤叶芳.江苏溧水草莓产业提档升级的思考[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2(10):38-40.

[4] 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5] 李哓颍.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6] 郭焕成,刘军萍.观光农业:农游合一的新型产业[J].中国市场,1999(7):42-43.

[7] 吕明伟,孙雪,张媛.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 张静,阮如舫.都市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台湾飞牛牧场为例[J].现代农业,2012(2):64-66.

[9] 彼得・杜拉克.公司的概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90-02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经济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产生巨大需求的背景下,独立学院也开始纷纷设立与发展金融学专业。与全日制本科院校相比,无论是办学历史、师资队伍,还是学科支撑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还存在着明显劣势和诸多问题,独立学院亟需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分析当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思路。

一、创新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及发展状况,因此,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重要依据。独立学院要结合自身特色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对人才需要的现实要求,制定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这不仅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自我成长。因此,创新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具有一定金融学知识和技能,能在银行、理财、证券等行业,以及其他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业务及管理工作的专门应用型金融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我成长,也有利于满足县域地方经济对金融人才的需求[1]。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案与一本院校趋同现象。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培训的目标来看,大都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银行、证券、保险以及其他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业务及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人才。这几乎与一般院校对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没有显著差别,因而,出现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现象。独立学院跟随主流主张为“大金融”培养学生,强调金融学国际化发展,而忽视独立学院自身在培养金融学学生方面的特色。从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的客观实际出发,我们不可能培养出大金融的“高、精、尖”人才,只需要根据农林院校独立学院的特色,以农村金融为专业特色,多层次培养社会亟需的金融学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

2.专业方向偏重“通才”培养。一本院校金融学专业一般是以院为单位,大都设立了独立金融学院,并且下设各个系,比如保险系、银行系等。不同方向的课程设置除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外,还增设与其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这有利于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然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大都属于某某学部,比如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金融学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部,没有细分专业方向。独立学院没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导致其课程内容没有很好地反映其特色,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与一本院校金融学专业学生没有竞争优势。通过实地调研来看,有50.93%的学生期望能够更深入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

3.学生实践教学与实习流于形式。当前独立学院虽然也建立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证券投资分析等金融实验模块业务的实验设施,但学院在金融学的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还是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硬件上普遍存在服务器落后、数量不足等现象[2]。如果几个实验室同时上机操作,经常会出现卡住、死机等现象。二是,当前独立学院金融分析软件更新速度普遍较慢,这使得金融学学生没有学到最新的操作技能。另外,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比较强,实习单位接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接收也不会对实习生进行业务操作的培训,更不会让学生亲自上岗操作。比如,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虽然与某商业银行、某证券公司等相关金融机构签订实习协议,但学生真正参与业务操作实习的机会还是很少,实习更多会流于形式。

4.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当前金融学属于热门专业,其学生数量扩张速度过快,导致现在金融学每年的毕业生较多,导致其就业压力大,尤其是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状况更令人堪忧。比如,各大银行招聘的时候,第一关是在网上筛选简历,然而银行还是偏向于“985”、“211”等重点学校以及一本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毕业学生。因此,很多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关筛选简历的时候就被淘汰了,在就业时容易被歧视。根据2012级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毕业生的调查,有57.4%的金融学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在选择或录用毕业生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有歧视现象;有46.29%的金融学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1.根据独立学院特色修改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要区别于一本院校的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适当的修改,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一般更注重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而针对高等农林院校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广大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金融技术与管理人才。依据特色培养目标,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详细论证,确定合理的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比例,同时增加对金融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人才培养模式更为科学。建议高等农林院校独立学院增设农村金融方向,为农村金融机构、农村经济发展等培养应用型的农村金融人才。

2.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独立学院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学院可以考虑建立设施完备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利用专业实验室资源和先进的模拟教学应用软件,建成模拟银行、证券等多功能的综合实验室,为金融学学生提供系统操作性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金融业务与工作中,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程度,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3]。独立学院还可以考虑将部分实验室改造为银行营业大厅、企业等沙盘模拟实训,让学生分角色体验职业分工。另外,独立学院与金融部门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岗位实习,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在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中的作用。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更好地解决各种经济金融问题,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金融活动或金融比赛来进行实习考核,比如让学生参加各银行举办的产品创意大赛等[4]。

3.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独立学院可以通过加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力度、引导学生积极考取资格证等方式来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这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成长。对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性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应该考虑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独立学院可以邀请成功人士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自身经历感染学生;还可以引导那些对农村金融感兴趣的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以此实现自我价值。此外,独立学院引导学生通过考取各种资格证来增加就业砝码,可以考虑开办资格证考试讲座,介绍各职业资格证考试难易程度、考试内容等。

参考文献:

[1]邱晖,许淑琴.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农村金融机构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2,(8).

[2]高蓉蓉.金融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

[3]谢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4]陶琳瑶,刘颖.金融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对外经贸,2014,(6).

Research on Independent College Financ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novativon

LUO He-huaa,b,LI Ming-xianb

(a.Orient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