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5 09:55: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与《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资产定义的规定,人力资源已具有构成企业资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①资产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当企业聘用某一劳动者时,企业就应向受聘者支付相关费用,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现实资产;②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当劳动者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建立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企业通过支付工资、奖金等报酬形式实质上已取得或控制了人力资源聘用、培训与解雇的权利;③资产会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人力资源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其创造的价值总是远大于人力资源本身的价值(成本),具有服务绩效潜力,能够为企业创造未来的经济利益流入。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一项资产。由于人力资源是以劳动力为载体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只能在观念上、意识上感知;人力资源只能在受雇期内被企业长期使用,其价值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进一步地说人力资源是一项无形资产。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规模经济和要素质量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方面,其中由于人力资本的增量而导致的知识要素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规模经济和物质资本质量的作用,即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贡献率远远大于物质资本。事实上,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能在二战后物质资本严重受损的条件下,经济迅速恢复、崛起,很大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保存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并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使用给予了高度重视,而我国经济的现实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上未给予高度重视,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量,而质却不高。针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可促使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的特点,为了在经济上尽快赶超先进国家,我国应积极促进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推行。一方面,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性现已为我国会计理论界所认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行,人力资源的流动、管理,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都有了其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只要合理借鉴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先进科研成果、实践经验,加之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鼓励国内学术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探讨,鼓励企业界,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试行,在我国尽快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并付诸实践是完全可能的。
二、人力资源的定价
有的人认为,人力资源价值分成三部分:一是发给员工的工资性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成本;二是获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培训费支出予以资本化,在受益期内摊销:三是将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强管理能力和经营网络的人员确认为资产和资本,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并由全体投资人或资产评估机构测算确认其价值。我认为上述观点之三受人为因素影响,其可行性值得商榷。把人力资源确认为资本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重要难题是人力资本价值的确定。目前,主流人力资源价值的确定方法有两种:一是历史成本法,以人力资源的投入价值为计量基础:二是未来收益贴现法,以人力资源的产出价值为计量基础。即,人力资本=净资产×净利润率÷行业或社会平均利润率-净资产;税后利润分配时,人力资本应占税后利润的份额=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净资产);人力资源享有的税后利润=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净资产)×净利润我比较赞成后一种方法,因为它能够反映人力资本的本质,符合现财学关于资本的内在价值等于其未来收益的贴现理论,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管理当局的努力程度,并有科学的依据对管理当局及所领导的管理人员进行评价,进行激励,克服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把财务资本出资者的利益与资本出资者的利益科学地结合起来。
三、关于人力资本计量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关于人力资本的计量方法有未来工资贴现法、商誉法、经济价值法等。1.未来工资贴现法是企业预计未来支付职工工资的现值,并以此计量人力资本的方法。如前所述,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中V部分在每个会计期间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劳动者,是劳动者每期付出的劳动力资源的等价补偿,应在当期予以费用化,而不应将其资本化。人力资本反映的是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应为扣除了工资后的人力资源的价值。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未来工资贴现法计量人力资本不可取。2.商誉法是将企业过去若干年超过本行业正常盈利的部分作为商誉,然后乘以人力资源投资率求出积数,并用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几个问题:(1)“过去若干年;(2)企业正常盈利情况下人力资源创造利润的能力未予考虑与计量。同样是人力资产创造出的价值,有什么理由将其排除在外呢?3.经济价值法要求以企业未来收益现值乘以人力资源的投资率来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其中人力资源的投资率指人力资源投资占用企业总投资额的百分比。这种方法符合劳动者权益的定义,但人力资源投资率却难以确定。其他方法,如拍卖法、评估法等也是计量人力资本可取的方法。
四、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
对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就是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内容,即增设相应的账户,并在会计报表中增加披露人力资源信息的指标(项目)。(一)账户设置。根据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要求,需增设以下几个账户:“人力资产”账户,属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人力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借方登记人力资产的增加数,贷方登记人力资产的减少数,其余额在借方。“人力资本”账户,属劳动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劳动者权益的增减变化情况,贷方登记劳动者权益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劳动者权益的减少数,其余额在贷方。人力资本价值的确定,应采用未来收益贴现法。该账户应按具体的劳动者设置明细分类账。“人力投资”账户,属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员工的招聘与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投资及摊销情况,借方登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应予资本化的部分,贷方登记每期摊销数,余额在借方。“人力费用”账户,属期间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应费用化的部分及人力投资(资本化部分)的每期摊销数,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借方的数额。由于该账户的设置,传统财务会计中与核算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有关的账户(如“管理费用”等账户)的核算内容应予调整。(二)账务处理。人力资源的业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投入与退出、工薪报酬的支付、对人力资本的期末利润分配及发放、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的调整等。关于人力资源的各项业务的核算方法如下:1、人力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的投入一方面使企业获得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增加了人力资产,另一方面也使职工成为权益人,增加了人力资本,两者数额相等,应借记“人力资产”账户,贷记“人力资本”账户。2、人力资源的退出。人力资源的退出与其投入恰好相反,应借记“人力资本”账户,贷记“人力资产”账户。如果退出时还有未摊完的“人力投资”,则列作损失。3、工薪报酬的支付。支付的工薪应视作职工预支的利润,以“利润分配――工薪报酬”户来反映。借记“利润分配――工薪报酬”账户,贷记“现金”等账户。4、结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应借记“人力投资”账户,贷记“人力资源开发”账户。5、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应借记“人力费用”账户,直接费用化的部分,借记“人力投资”账户(资本化的部分),贷记“现金”等账户;摊销人力投资时,应借记“人力费用”账户,贷记“人力投资”账户。6、期末,结转人力费用时,应借记“本年利润”账户,贷记“人力费用”账户。
五、关于人力资产摊销的问题
这里说的人力资产指与人力资本相对应的人力资产部分,即仅指劳动者投入的人力资产,而不包括企业为取得与开发人力资产而耗费资源的资本化部分。我认为,该部分人力资产不应被摊销。首先,劳动者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获得更多的经验与知识,增加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因而,人力资产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同时,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包括V和M两部分。V部分作为对人力资源消耗的等价补偿,已以工资的形式记入当期费用。剩余价值M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应通过税后利润分配的形式补偿给劳动者。若将其在税前作为成本摊销,则企业创造的利润从何而来呢?摊销额计入当期费用,又是对何种劳动资源消耗的计量呢?因此,不应对这部分人力资产进行摊销。在企业吸收劳动者,人力资源增加时,应借记“人力资产”,贷记“劳动者权益”;当劳动者退出企业时,则做相反记录。同样,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人力资产重估增值时,以增值额部分借记“人力资产”,贷记“劳动者权益”;反之亦然。可见,这部分人力资产所反映的企业现时拥有劳动力资源的价值,即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
六、关于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
人力资源会计的报告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如何把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传统财务报告既不反映人力资产的价值,也不反映人力资本,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额,忽视了劳动者对企业的经济贡献,把为取得、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背离了收入与费用配比的会计原则,影响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财务报告进行适当的调整,把人力资源这项企业十分重要的资产及其有关的权益和费用,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揭示和披露。在资产负债表上,有关人力资产的数据,可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示于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之间。人力资产是由对人力资源投资而形成的,且持续期限往往大于一年,是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相应地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可以增设“劳动者权益”项目,用以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本及其劳动者权益构成。此时,会计平衡公式就由原来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为“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同时,应在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下设立“未分配职工利润”明细项目,以反映尚未支付给职工的利润,而传统会计报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应改为以“未分配利润”项目下的“未分配利润———投资者利润”明细项目进行反映。在利润表上,可增设“人力资源成本费用”项目,用以反映企业为使用人力资源而发生的不应资本化的费用和人力资产的摊销,同时对原“管理费用”账户反映的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在现金流量表上,对为取得、开发、培训人力资源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和企业人力资源带来的现金流入,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出和流入)下单独列项反映。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自愿性
企业管理当局自愿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适当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市场发现企业的真实价值。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正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状况,减少信息的非对称性,从而有利于企业真实价值的发现;二是有利于经理人解除其受托经济责任,提高其在经理人市场上的价值。在“两权分离”的环境下,经理人接受股东的委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经营业绩如何,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如何等,只能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对外披露,才能解除其受托经济责任,才能向经理人市场传递其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体现其自身价值。
但企业管理当局披露会计信息的自愿性是有限的,主要出于以下原因:首先,会计信息披露过量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因为,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也向企业的竞争对手提供了信息,过多的信息披露可能会泄漏企业的商业秘密,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其次,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披露存在成本,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势必要增加会计信息的生产成本,而会计信息又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信息提供者不能采取有偿的方式提供会计信息。所以,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企业管理当局亦不愿意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最后,由于会计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经理人具有信息优势,同时经理人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目标不一致,从而导致了经理人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尤其是于己不利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性
因为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企业自愿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不足,直接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在缺乏政府管制下的会计信息生产存在不足,产生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上的期望差距。所以,政府会计管制的目标应在于增加会计信息供给,使会计信息的供应与需求相符,缩小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上的期望差距。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过程也印证了会计管制的必要性及其管制目标。但这种管制所规定的是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最低标准,这是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会计管制下的会计信息披露是无上限的,企业也可以依照需要自主披露信息,这属于自愿性的信息披露。所以说,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是自愿性披露与强制性披露有机结合的适度管制,是两者在实现资本市场目标过程中的均衡。
总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数量难以准确确定,它是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博弈均衡的结果,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披露标准只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最低限度,也是利益各方让步妥协的结果。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标准只能以“充分性”来表达,以有利于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这一抽象的描述来衡量。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企业外部的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FASB的第二号概念结构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认为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可靠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等。归根到底,是要求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全貌,能够借助会计信息掌握企业的全部,即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透明性特征。
1996年4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在该声明中,SEC提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的第二项是“高质量”,并将“高质量”解释为可比性、透明性和充分披露。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组织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联合国贸发局(UNCTAD)的调查报告直接讨论了会计信息披露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报告认为,东南亚很多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失败或近乎失败,其可能的原因有:高负债、私营部门对外汇日益增长的依赖、透明度和解释度的不足。导致透明度和解释度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涵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信息资源,在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微观管理及投资决策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它占到了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70%以上,可见会计信息对经济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股票发行公司按照国家和证券交易所规定,公开上市公司重要会计信息,以有益于投资者进行判断的一种行为。会计信息披露是解决会计信息需求者与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流于形式,缺乏主动性
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面陈述大致雷同,大都在照搬《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条文,不是主动、有针对性地去披露有关信息,这种不重视实质的作法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认识是一头雾水,投资者面临很大风险。此外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而不愿充分披露真实的信息,而是采取有利于公司利益的信息就过量披露,不利于公司利益的信息就避重就轻,甚至故意回避。
(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会计法律法规中也难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法律制度制定的人为性
国家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其间参杂了人的主观因素及人的自身水平等限制因素,所以由人所制定的各种规范本身就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此遵守其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法律法规制定的滞后性
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及制定的滞后性也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由于这些法律法规的前瞻性不够,未能适应会计实务的发展作出适当的补充和修订,于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急需会计法规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导致实践中出现的企业经济创新行为的会计处理也无法可依。
3.法律法规的奖惩形式性
法律条文中没有具体规定发现了虚假、失真会计信息问题的处理办法,且有的惩罚措施仅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
(三)信息披露的监督体系不完善
1.监管力量薄弱
由于监管体系薄弱,监管手段落后,监管人员不足,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被发现的概率很小。据统计,“过去十年因会计造假被中国证监会发现并处罚的上市公司可能不足100例,而上市公司过去十年正式对外提供的年度会计报表、半年度会计报表、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盈利预测报告以及募股资金使用情况说明等财务资料不下1万份。”
2.惩处力度不足
对会计造假的公司或中介机构惩治力度明显不足也降低了造假成本。我国对违法、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处理,多以行政处罚为主,刑事处罚为辅,很少涉及民事处罚。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管
证券市场中介机构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证券市场中介机构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质和执业水平,同时,由于在公司申请上市的过程中,包括上市前的辅导、市相关资料的准备以及最后上市发行,证券公司担负着总策划、总负责、总关的作用,因此,对于凡是骗取上市资格或上市后与原来的公告信息出现重大差异者,证券公司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二)加强会计信息的自愿披露
单一形式的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暴露初了严重的弊端,如很多公司制性披露的内容欠缺不足,避重就轻,在法律的规范上明显有滞后的现象,缺乏应有的公允性。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对作为基本信息披露制度的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补充和深化,它对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展示公司未来和真正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监管部门要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公司做自愿性的信息披露。
(三)增加预测性会计信息的披露
上市公司为了吸引投资,纠正有关中介机构对它们的不合理预测,往往会主动披露财务预测信息。预测性会计信息是表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经营业绩的财务信息,它的披露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到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做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因而备受投资者的关注上市公司会计报告披露财务预测信息,其中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财务预测信息的质量难以保证,并由此引发有关各方承担法律责任。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改进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供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中介审计机构提供会计信息审计中的独立性,三管齐下,从而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一、WTO透明度原则与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的关系
法律法规的透明度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基本依据。其具体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制定的公开性、广泛性;实施细则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可理解程度;执行结果的可预见性和不可逆转性。透明度原则是WTO的主要原则之一,体现在(1994关贸总协定)第10条,贯穿于WTO的主要协定之中。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对此做了明确的承诺,“中国应设立或指定一咨询点,应任何个人、企业或WTO成员的请求,在咨询点可获得根据本议定书第2条(C)节第1款要求予以公布的措施有关的所有信息。对此类提供信息请求的答复一般应在收到请求后30天内作出。在例外情况下,可在收到请求后45天内作出答复。延迟的通知及其原因应以书面形式向有关当事人提供。向WTO成员作出的答复应全面,并应代表中国政府的权威观点。应向个入和企业提供准确和可靠的信息。”显然,WTO对信息的披露和信息质量都有明确的要求。即充分性、权威性、相关性、可靠性;而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和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一是会计处理所依据的法律;二是会计处理所依据的理论;三是会计处理所采用的方法;四是会计处理所揭示的事项及事项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及时性。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同样是减少投资和贸易的误区,降低贸易和投资的风险。但是,WTO的透明度原则强调的是政府法律方面的公开性、公正性、可靠性;而会计所披露的信息则体现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揭示上,同样要求具有公开性、公正性、可靠性。会计信息的披露和质量必然是建立在法律、规则、制度、政策透明度的基础之上,是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利和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进行说明和揭示。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是否按照公布的法律、规则、制度、政策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是对法律、规则、制度、政策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法律、规则、制度、政策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充分,会计的处理是否符合国家所公布的法律、规则、制度、政策,是否构成贸易和投资的障碍等。透明度原则对于外国企业7解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体系,进入中国市场具有积极的意义;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对外国企业了解中国企业的资信,规避风险具有现实的作用。透明度原则和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对贸易和投资这样一个同样的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所作的说明。显然对会计信息披露和信息质量的完善是透明度原则在会计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延伸。
二、WTO透明度原则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
(一)统一性。法律法规的统一性是我国对WTO承诺之一。在中国加入WTO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在第2条(A)节2款、承诺:“中国应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适用和实施中央政府有关或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TRIPS“)或外汇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或适用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其他措施(统称为”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我国承诺在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等领域在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方面要具有统一性。《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都属于法规的范畴,它的制定、解释必须具有统一性。这是WTO对我国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体系,完善法制建设,履行公平竞争的需要。统一性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基本要求是:首先,应该具有规范性;其次,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同等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具有一致性;第三、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该具有对称性。
(二)充分性。会计信息的充分性是避免商品生产和贸易以及投资贸易风险的基本前提,是减少贸易和投资误区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的主要承诺。它意味着应该满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同要求。其基础有二:一是,充分性是建立在广泛性基础之上的。广泛性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要对会计事项本身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充分披露,而且要对会计事项所引起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利的变化进行必要的揭示。不仅要求对公司或企业内部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进行说明,而且要求对公司或企业的关联关系进行解释;二是,充分性是建立在深刻性基础之上的。深刻性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对重大事项的披露不仅应该对事项本身进行深入的剖析而且对其前因后果也要进行充分的说明。使不同利益主体通过信息清楚的了解事物的本质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和可能的演变和结果。
(三)可靠性。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一般原则,又是WTO的基本要求之一。可靠性的内涵是真实性,真实性包括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验证性。需要注意的是在WTO框架下客观性、准确性、明晰性和可验证性是建立在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客观性体现在反对入为干扰方面;准确性体现在市场经济下的公允价值的确认方面;可验证性体现在贸易的审查制度方面。在WTO的框架下,真实性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的诚信问题,关系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由于受利益的驱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世界范围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四)可比性。可比性在WTO的有关条款中主要体现为倾销及反倾销方面,主要表现形式是: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成本或价格与国外同类商品的成本或价格的比较。从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第6条反倾销条款来看,“(a)低于正常贸易过程中在出口国中供正常消费时的可比价格;或(b)如无此种价格,则低于正常贸易过程中同类产品出口至第三国的最高可比价格;或该产品在原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销售成本和利润”;其次是不低于成本。成本的确认程序、内容与价格的确认及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从会计的可比性角度看:价格和成本的确认是在不受干扰的市场环境下产生,如果市场中没有同类产品则以市场具有类似特征和风险的商品价格作为可比产品;如果市场没有类似风险和特征的商品则在允当、合理的基础上估计相关的属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计量。这与反倾销中对价格和成本的认定,在程序和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反倾销所要求的商品的可比性是建立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在WTO的框架下主要体现在反倾销争端和争端的解决上。事实上在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的基础是商品的可比性,会计计量所反映的可比性往往导致反倾销争端的发生,影响到反倾销争端的解决。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反倾销与商品成本和价格的可比性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会计确认、计量的可比性是WTO公平贸易原则的延伸。
三、对我国在WTO框架下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19日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是重要信息集合体,是企业资金调度和业务管理内容的综合反映。由于会计信息是业务发展的核心载体,因而要求会计信息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准确披露真实业务内容。会计信息需求者作为信息使用者,其具体决策依据于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较高要求。建立在正确会计信息基础上的经济决策行为,其决策质量较高;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将导致经济决策行为从初始就承担较大风险。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加工、成品评价和信息披露等层面分析会计信息质量,以期全面了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加工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一个连续性信息集合体,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资金调度的会计核算反映。在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必须从不同角度关心信息合成,以获取多维度会计信息。
1、会计信息质量的多维度性。信息社会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较高要求,要求企业不仅掌握资金流动信息,还需要掌握资源调度等信息。这种社会需求意味着企业管理是一个多维度的业务管理,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控制企业运行。要求企业在年初明细科目设置、项目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从业务开始之时,就具有多维度管理理念,尽量满足不同管理需求,保证信息制造过程是一个复合性信息制造过程,满足不同管理实体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2、会计信息质量的虚实结合性。《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会计信息制造必须遵循统一的制度和规则,并在科目设置、账簿管理和业务核算等方面均有固定规范性要求。《企业会计准则》约定从逻辑推理角度分析,必将导出规范化的会计信息质量。然而,业务管理需求赋予信息管理更多质量要求,需要企业提供一些“虚拟”性会计信息。例如,现代企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合理性和业务前瞻性发展等信息提出较大需求,这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也是一个前瞻性需求,必将引致虚拟化会计信息质量加工、供给和信息披露,对真实性和虚拟性提出较高的加工压力。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指出,前瞻性的业务发展和管理需求是管理的前沿,也是会计信息质量制造和加工必须充分考虑的内在动力,是会计信息质量改革的前沿。
3、会计信息质量的延续性。会计核算基础管理的一个核心要求,在于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致性。不同年度会计信息加工须遵循统一会计方法和会计规范性要求,以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统一。在企业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业务理解不一致等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加工存在前后不一致问题。加强业务培训,以保证同类业务会计处理方法一致、会计核算处理一致等,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前后一致的综合型要求。此外,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分析管理人员,也对会计信息的一致性提出要求,要求不同年度和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加工,必须具有延续性特征,以保证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核算口径一致,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会计基础理论指出,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延续性,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信息质量真实性需求。
二、会计信息成品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须提供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报表,以供信息需求者全面了解企业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报表是一个成品,是期间会计信息的集合体,总括性反映会计信息。会计成品信息质量须具有以下特征:
1、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信息质量须具有可比性。可比性包括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还包括同类企业会计信息横向可比性。纵向信息可比可以确保会计信息前后一致性,横向信息可比可确保了解企业在同行中的真实位置,了解企业真实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可比性的核心控制点在于信息加工路径的一致性,及信息披露方法的一致性。只有会计信息处理和披露方法保持统一,才能确保信息具有可比性,才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
2、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性。在会计信息质量评价过程中,指标设置成为一个重要分析评价要素。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总括性评价指标提出要求,同时为个性化指标体系建立预留发展空间。企业成品会计信息质量供给,除了反映总括性指标,还须提供个性化分析指标。特别是从事网络业务的企业,由于其发展路径与传统经营实体有较大的差异,其会计信息披露与传统经济实体有较大不同。因而,设置适合网络经济的评价指标,是确保分析质量的关键。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质量时,必须有差异化指标供给需求,以便外部信息需求者全面分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全面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管理信息。
3、会计信息质量的前瞻性。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前瞻性发展视野成为主导企业发展的核心内涵。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供给必须满足企业发展前沿需求。在会计信息供给中,提供企业发展潜力等长期竞争力信息,成为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社会认可度的核心内涵。会计信息质量供给,要提供未来核心竞争力指标,要提供确定性信息,让信息使用者了解其信息,以确保企业价值得到充分提升。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披露是在遵循公认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进行规范化整理后的信息披露,是一种公开性信息供给。会计信息披露完整与否,极大影响信息需求者的判断,也影响其战略抉择。
1、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证券法明文规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给必须遵循完整性原则,要将需要披露的信息完整提交给大众,以维护股民的利益。会计信息供给不仅包括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供给信息,还须包括或有事项信息供给和会计处理方法变更等内容,须提供管理层及大股东信息等内容。这些信息供给最大限度保证公众的利益,也规范了会计信息供给市场。美国管理学家伯南克指出,完整的会计信息供给是企业长期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涵。
2、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实效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生命力,也是信息需求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会计信息时效性是指在规定的信息披露期间内,及时准确披露信息,使信息需求者全面了解业务内容。实效性能规避信息滞后带来的风险,使信息需求者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会计信息披露不仅需要及时提交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报表等信息,还需提交会计师事务所出示的审计报告等信息,以获得公众的认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3、会计信息披露的合规性。鉴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等问题,我国会计准则和证券管理条例明确指出,规范化的信息披露是保证投资者利益的核心手段。当前,国家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披露做出了一些强制性约定,要求企业必须公布一些核心会计信息指标,以满足投资者的知情权。规范化的会计信息披露强制性规定,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不同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确保投资者能了解真实的会计信息。当前,针对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业性信息披露规范性指标,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重点,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内容。只有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流程,增加约束性内容,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证投资者利益,才能确保会计信息供给市场科学有序发展。
四、结语
本文探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从会计信息加工、信息成品供给和信息披露等流程剖析会计信息质量,指出只有根据会计信息加工流程特点,规划科学合理的信息特征,才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一、引言
在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高校会计工作遇到了新的发展瓶颈与契机。高校会计管理者在时代背景下,开展了各项会计发展研究,其中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开展,成了会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的重点包括了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以及披露内容与方法的转变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对于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以及会计工作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影响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因素分析
在高校会计改革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改革开展刻不容缓。会计实践工作中,影响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实践因素包括了以下三点内容。第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因素。[1]为了确实做好高校会计管理工作,提高高校会计管理效率与质量,2014年1月财政部颁布执行了新的《高校会计制度》。这一制度的执行,为高校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执行标准。这一制度改革对高校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其中对会计信息新要求的提出成为了影响披露工作的重要因素。如在新会计制度中,严格要求将高校独立核算单位的相关会计信息纳入高校年度财务报表反映,就增加了会计信息披露数据内容,进而更好地提高了会计信息与报表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第二,大数据时代会计管理要求。[2]大数据时代技术的来临,对于中国各项会计工作发展都有重要的技术与理念支持作用。在大数据理念支持下,高校会计管理中的数据化内容有了极大的发展。正因如此,高校会计管理者对信息披露中的数据量与数据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现金存款等各类会计数据的披露中,信息数据精度要求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得到了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大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应用,对于高校、上级单位以及中国整体教育管理决策都起到了极大的数据支持作用。为此这些数据管理者,也对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市场经济机制变化。在高校财务改革过程中,市场化机制的引进是高校会计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在这一因素影响下,高校会计管理中的市场化要求有了很大提升。在会计信息披露中,这种市场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内容的变化中。如资产类会计信息中,对于市场经营预测、资产升值情况等信息披露内容,都是市场化因素在会计信息中的主要展现内容。单就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而言,市场性内容的增加对于信息管理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管理要求。
三、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与方法转变研究
在实际的高校会计管理中,受到以上因素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转变主要集中在信息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下面人们分别就这两点内容进行分别研究。第一,信息披露内容的转变。在高校会计改革背景下,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在新的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新的信息披露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内容更加充实。与传统的高校会计信息相比较,其披露内容更加充实。如在资产信息中,除了需要披露资产余额与增值情况外,还应加入下一年度资产增值预期、资产贬值情况说明以及资产管理审计内容等相关性内容;同时对高校无形资产,也应进行充分的披露,全面完整地展现出高校资产的整体情况。这种更加充实的财务信息内容,也符合高校会计管理的市场原则。二是新内容的增加。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只是将一个会计管理年度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展示,便于社会与上级单位监督工作的开展。但是新的会计管理模式中,会计信息披露可以为高校与管理部门相关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所以在新的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管理者需要增加决策性支持性信息数据,使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更加便于决策开展。如在会计信息中增加预测性内容、市场因素影响内容等,使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开展决策过程。单就高校自身财务管理决策而言,经决策内容通过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对于财务审计与责任审计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三是数据内容比例的提升。在大数据技术理念支持下,当前会计信息中的文字说明比例逐步下降,同时数据化内容比例有着很大的提升。如传统的高校会计信息中对于固定资产描述往往文字表述过多,但实际价值、增值空间等数据较为模糊。但是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其数据性内容增加较多,极大地减少了文字表述内容。第二,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信息披露方式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也是此次高校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其主要的转变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单独会计信息报告的撰写。传统的高校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三张报表(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以及支出明细报表),以及相关附表进行披露,对于复杂内容简要解释即可。但是市场环境下,为了更好做好会计信息披露工作,这种传统的披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高校会计工作。所以新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应吸收企业会计管理方式,在单纯的会计报表模式上撰写详细的会计报告。这种会计报告内容应针对报告对象,进行调整。如对上级管理单位的报告中,应重视决策性内容的披露;而对于科研资金披露而言,其披露内容应集中在科研资金使用方面,避免资金被侵占问题的出现。二是突发临时性问题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对于突发性临时财务问题,高校会计管理工作一般采用简单的会计公报形式进行披露。但是新的会计制度中,要求对这种问题必须撰写专项的会计财务报告进行说明,这种形式的转变使得高校内部与管理部门可以对突发性会计问题及时应对。
四、国外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系统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美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美国大学会计核算历史上主要运用“基金”会计方式,会计报表主要遵守一种被称为“审计模式”(AICPA模式)的披露准则。这种准则,需要依照“基金”施行信息披露,基金余额变化表、资产负债表和流动营运基金收支表包含在报表内。1993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第117号规则“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要点应落在净资产是非营利高校财务报表需要的,继而需要以责任产生制为根本说明用费,业务表、资产负债表和资金流量表包含在报表内。此种模式透露出以下的讯息:首先,摒弃了古老的“基金”方式会计报表为非营利高校,继而摒弃了运用多年的“基金”会计核算方法。固然,“基金”会计时至今日依然是美国大多数高校运用的核算方式,但由于颁布了117号规则,至少高校会计核算的天然方式并不是阐述“基金”会计,基本能够因环境而改动;其次,不管从方式到内涵高校会计报告都倾向于企业会计报告方式。企业报告中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和117号规则中需要披露的“业务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有着一致的范畴,而且,报表的规范和企业报表有相同之处。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相比,高校报表缺乏全部者权益项目,而为净资产工作,并划分暂时制约性、非制约性和长久制约性。新规则没有依照基金划分,而是由学校“全局”方位表示财务情况。第二,英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英国高等学校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则,每一年的年末都往投资人、教育行政管制部门、学生(家长)、债权人、捐赠者等有关收益者透露学校有关的科研状况、教导以及资金等层面的信息,按照讯息不同的方式和内容的不同能够分为:年度回望(AnnualReview)、财务报表(FinancialStatement)和现实与数据(factsandfigures)三个方面。学校年末的报表与另外有关的阐述是年度财务报表。通过单独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关于学校管制报表、财务报表的报告、独立审计报告、学校理事会人员、学校理事会的担责、合并损益表、会计策略、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附注、现金合并流量表等都包含在内,对去年年度的科研、教导和社会服务层面的成功施行全盘的披露和汇总被称为年度回顾;现实与数据讯息对外暴露相关师资水平、学生状况、教育和科研、财务与资金等简易的讯息。第三,加拿大高校会计信息披露。能够变为典型的为加拿大高等学校讯息透露轨制。依照加拿大教育有关的法律表明,高等学校每一年年末都往教育行政管制部门、学生(家长)、投资人、债权人、捐赠者等有关收益者透露有关学校的科研状况、教导以及资金等层面的讯息,现实与数据(factsandfigures)财务报告(FinancialReport)和管制指标施行年度报告三个方面组成了学校的讯息透露,财务报告早已过单独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现实与数据讯息也运用了相对正式的方法,利用数字和图标施行充足的透露学校一年来的学生情况、财务情况、师资水平、研究状况、图书馆状况等;为了使有关利益者对现实和数据讯息的了解与运用相对便捷,利用细致指标对有关的讯息数据施行评估和分析是管制指标执行年度报告。此外,在后两方面报告中,透露讯息的内涵和细致指标比较稳定,但各高校也依照本身的状况截然不同。第四,对中国的启示。中国是以1998年修正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依据创设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眼下,中国高校会计怎么适宜市场化革新的需求,能够从美国高校会计轨制变化的“一角”,获得下面的启发:其一,作为预测会计轨制革新的目的需达到多方信息运用者的需求。历史上因为中国高校皆是以公立为多,因此全局会计轨制的创设也是为了达到国家的需求,例如,现行轨制要求高校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施行预算管制等。伴随高校多道路汇集资金的进展,会有层出不穷的国家之外的主体和高校产生财务联系,他们也力需明白高校的运营状况。由此,在创设会计轨制时,务必要思考这些有关利益者的需要。眼下中国高校会计讯息还未达到公开披露,而单单为向上级管制部门报告。这让其他主体没有办法取得他们需求的讯息。讯息公开,有助于提升捐赠人、国家、赞助者甚至学生对学校的财务监督,提升学校运用资金的效率;其二,应维持财政部门为所有会计规则系统的制订机构。双轨制为美国高校会计核算的运用,政府会计规则委员会规定公立大学,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管制私立大学。这种轨制,在处理会计讯息的比较性问题有很大难度。近几年来,美国私立和公立大学的会计轨制慢慢倾向相同。实践表明,没有较多的卓越性在两套管制机构里。中国创设两套会计管制制度几乎是没有必要的。中国的国情,确认了会计管制机构客观上仅为财政部门。人们明白,针对私立和公立大学创设两套会计核算和披露方法是没有必要的。毕竟,还未有如此的需要在客观上,并且,在中国私立大学还在起步水平,在一套核算方法中,能够把这种会计差异协调过来;其三,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规则与企业会计规则倾向相同。美国高校信息透露由基金主体转为学校主体,目的就是使较多的人明白财务报告。眼下非营利组织会计和国际上政府在很多层面租用了企业会计的方式,例如用收付实现制被权责发生制代替,支出概念被费用概念替代,编制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等,都力证了两种会计方法的相融性;其四,不应当运用“基金”会计核算方式。人们明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基础特点并不是“基金会计”,它仅为特殊会计条件下的产物。除了学费和政府拨款为美国高校资金的源头外,占有较大比例的为其他方式像捐赠等。因此用基金账户划分核算,有助于表达责任的不同。中国很大部分高校资金来源于学费和财政拨款,在其他渠道汇集的资金占比很小,由此整个会计核算系统应环绕着财政拨款来定制。中国现行高校会计表明:对经营性支出依照权责发生制,通常性支出依照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美国的高校会计,可以更精确地反映教育的“成本”是其优点,继而为获得相应的补偿铺垫基础。中国高校还未全部开放本科生的收费轨制,但培育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现实早已大范围采用“自费”轨制,这就说明了非常有必要地施行成本核算,运用权责发生制也是客观需要。
五、结束语
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改革,是高校财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管理工作者重要研究内容。为此高校会计工作者,与相关管理部门对信息披露内容与方式转变,开展了专项实践研究,为高校会计改革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在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高校会计工作遇到了新的发展瓶颈与契机。高校会计管理者在时代背景下,开展了各项会计发展研究,其中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开展,成了会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的重点包括了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以及披露内容与方法的转变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对于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以及会计工作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影响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因素分析
在高校会计改革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改革开展刻不容缓。会计实践工作中,影响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实践因素包括了以下三点内容。第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因素。[1]为了确实做好高校会计管理工作,提高高校会计管理效率与质量,2014年1月财政部颁布执行了新的《高校会计制度》。这一制度的执行,为高校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执行标准。这一制度改革对高校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其中对会计信息新要求的提出成为了影响披露工作的重要因素。如在新会计制度中,严格要求将高校独立核算单位的相关会计信息纳入高校年度财务报表反映,就增加了会计信息披露数据内容,进而更好地提高了会计信息与报表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第二,大数据时代会计管理要求。[2]大数据时代技术的来临,对于中国各项会计工作发展都有重要的技术与理念支持作用。在大数据理念支持下,高校会计管理中的数据化内容有了极大的发展。正因如此,高校会计管理者对信息披露中的数据量与数据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现金存款等各类会计数据的披露中,信息数据精度要求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得到了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大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应用,对于高校、上级单位以及中国整体教育管理决策都起到了极大的数据支持作用。为此这些数据管理者,也对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市场经济机制变化。在高校财务改革过程中,市场化机制的引进是高校会计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在这一因素影响下,高校会计管理中的市场化要求有了很大提升。在会计信息披露中,这种市场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内容的变化中。如资产类会计信息中,对于市场经营预测、资产升值情况等信息披露内容,都是市场化因素在会计信息中的主要展现内容。单就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而言,市场性内容的增加对于信息管理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管理要求。
三、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与方法转变研究
在实际的高校会计管理中,受到以上因素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转变主要集中在信息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下面人们分别就这两点内容进行分别研究。第一,信息披露内容的转变。在高校会计改革背景下,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在新的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新的信息披露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内容更加充实。与传统的高校会计信息相比较,其披露内容更加充实。如在资产信息中,除了需要披露资产余额与增值情况外,还应加入下一年度资产增值预期、资产贬值情况说明以及资产管理审计内容等相关性内容;同时对高校无形资产,也应进行充分的披露,全面完整地展现出高校资产的整体情况。这种更加充实的财务信息内容,也符合高校会计管理的市场原则。二是新内容的增加。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只是将一个会计管理年度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展示,便于社会与上级单位监督工作的开展。但是新的会计管理模式中,会计信息披露可以为高校与管理部门相关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所以在新的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管理者需要增加决策性支持性信息数据,使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更加便于决策开展。如在会计信息中增加预测性内容、市场因素影响内容等,使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开展决策过程。单就高校自身财务管理决策而言,经决策内容通过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对于财务审计与责任审计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三是数据内容比例的提升。在大数据技术理念支持下,当前会计信息中的文字说明比例逐步下降,同时数据化内容比例有着很大的提升。如传统的高校会计信息中对于固定资产描述往往文字表述过多,但实际价值、增值空间等数据较为模糊。但是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其数据性内容增加较多,极大地减少了文字表述内容。第二,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信息披露方式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也是此次高校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其主要的转变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单独会计信息报告的撰写。传统的高校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三张报表(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以及支出明细报表),以及相关附表进行披露,对于复杂内容简要解释即可。但是市场环境下,为了更好做好会计信息披露工作,这种传统的披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高校会计工作。所以新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应吸收企业会计管理方式,在单纯的会计报表模式上撰写详细的会计报告。这种会计报告内容应针对报告对象,进行调整。如对上级管理单位的报告中,应重视决策性内容的披露;而对于科研资金披露而言,其披露内容应集中在科研资金使用方面,避免资金被侵占问题的出现。二是突发临时性问题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对于突发性临时财务问题,高校会计管理工作一般采用简单的会计公报形式进行披露。但是新的会计制度中,要求对这种问题必须撰写专项的会计财务报告进行说明,这种形式的转变使得高校内部与管理部门可以对突发性会计问题及时应对。
四、国外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系统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美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美国大学会计核算历史上主要运用“基金”会计方式,会计报表主要遵守一种被称为“审计模式”(AICPA模式)的披露准则。这种准则,需要依照“基金”施行信息披露,基金余额变化表、资产负债表和流动营运基金收支表包含在报表内。1993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第117号规则“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要点应落在净资产是非营利高校财务报表需要的,继而需要以责任产生制为根本说明用费,业务表、资产负债表和资金流量表包含在报表内。此种模式透露出以下的讯息:首先,摒弃了古老的“基金”方式会计报表为非营利高校,继而摒弃了运用多年的“基金”会计核算方法。固然,“基金”会计时至今日依然是美国大多数高校运用的核算方式,但由于颁布了117号规则,至少高校会计核算的天然方式并不是阐述“基金”会计,基本能够因环境而改动;其次,不管从方式到内涵高校会计报告都倾向于企业会计报告方式。企业报告中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和117号规则中需要披露的“业务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有着一致的范畴,而且,报表的规范和企业报表有相同之处。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相比,高校报表缺乏全部者权益项目,而为净资产工作,并划分暂时制约性、非制约性和长久制约性。新规则没有依照基金划分,而是由学校“全局”方位表示财务情况。第二,英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英国高等学校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则,每一年的年末都往投资人、教育行政管制部门、学生(家长)、债权人、捐赠者等有关收益者透露学校有关的科研状况、教导以及资金等层面的信息,按照讯息不同的方式和内容的不同能够分为:年度回望(AnnualReview)、财务报表(FinancialStatement)和现实与数据(factsandfigures)三个方面。学校年末的报表与另外有关的阐述是年度财务报表。通过单独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关于学校管制报表、财务报表的报告、独立审计报告、学校理事会人员、学校理事会的担责、合并损益表、会计策略、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附注、现金合并流量表等都包含在内,对去年年度的科研、教导和社会服务层面的成功施行全盘的披露和汇总被称为年度回顾;现实与数据讯息对外暴露相关师资水平、学生状况、教育和科研、财务与资金等简易的讯息。第三,加拿大高校会计信息披露。能够变为典型的为加拿大高等学校讯息透露轨制。依照加拿大教育有关的法律表明,高等学校每一年年末都往教育行政管制部门、学生(家长)、投资人、债权人、捐赠者等有关收益者透露有关学校的科研状况、教导以及资金等层面的讯息,现实与数据(factsandfigures)财务报告(FinancialReport)和管制指标施行年度报告三个方面组成了学校的讯息透露,财务报告早已过单独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现实与数据讯息也运用了相对正式的方法,利用数字和图标施行充足的透露学校一年来的学生情况、财务情况、师资水平、研究状况、图书馆状况等;为了使有关利益者对现实和数据讯息的了解与运用相对便捷,利用细致指标对有关的讯息数据施行评估和分析是管制指标执行年度报告。此外,在后两方面报告中,透露讯息的内涵和细致指标比较稳定,但各高校也依照本身的状况截然不同。第四,对中国的启示。中国是以1998年修正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依据创设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眼下,中国高校会计怎么适宜市场化革新的需求,能够从美国高校会计轨制变化的“一角”,获得下面的启发:其一,作为预测会计轨制革新的目的需达到多方信息运用者的需求。历史上因为中国高校皆是以公立为多,因此全局会计轨制的创设也是为了达到国家的需求,例如,现行轨制要求高校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施行预算管制等。伴随高校多道路汇集资金的进展,会有层出不穷的国家之外的主体和高校产生财务联系,他们也力需明白高校的运营状况。由此,在创设会计轨制时,务必要思考这些有关利益者的需要。眼下中国高校会计讯息还未达到公开披露,而单单为向上级管制部门报告。这让其他主体没有办法取得他们需求的讯息。讯息公开,有助于提升捐赠人、国家、赞助者甚至学生对学校的财务监督,提升学校运用资金的效率;其二,应维持财政部门为所有会计规则系统的制订机构。双轨制为美国高校会计核算的运用,政府会计规则委员会规定公立大学,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管制私立大学。这种轨制,在处理会计讯息的比较性问题有很大难度。近几年来,美国私立和公立大学的会计轨制慢慢倾向相同。实践表明,没有较多的卓越性在两套管制机构里。中国创设两套会计管制制度几乎是没有必要的。中国的国情,确认了会计管制机构客观上仅为财政部门。人们明白,针对私立和公立大学创设两套会计核算和披露方法是没有必要的。毕竟,还未有如此的需要在客观上,并且,在中国私立大学还在起步水平,在一套核算方法中,能够把这种会计差异协调过来;其三,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规则与企业会计规则倾向相同。美国高校信息透露由基金主体转为学校主体,目的就是使较多的人明白财务报告。眼下非营利组织会计和国际上政府在很多层面租用了企业会计的方式,例如用收付实现制被权责发生制代替,支出概念被费用概念替代,编制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等,都力证了两种会计方法的相融性;其四,不应当运用“基金”会计核算方式。人们明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基础特点并不是“基金会计”,它仅为特殊会计条件下的产物。除了学费和政府拨款为美国高校资金的源头外,占有较大比例的为其他方式像捐赠等。因此用基金账户划分核算,有助于表达责任的不同。中国很大部分高校资金来源于学费和财政拨款,在其他渠道汇集的资金占比很小,由此整个会计核算系统应环绕着财政拨款来定制。中国现行高校会计表明:对经营性支出依照权责发生制,通常性支出依照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美国的高校会计,可以更精确地反映教育的“成本”是其优点,继而为获得相应的补偿铺垫基础。中国高校还未全部开放本科生的收费轨制,但培育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现实早已大范围采用“自费”轨制,这就说明了非常有必要地施行成本核算,运用权责发生制也是客观需要。
五、结束语
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改革,是高校财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管理工作者重要研究内容。为此高校会计工作者,与相关管理部门对信息披露内容与方式转变,开展了专项实践研究,为高校会计改革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资本市场环境下的信息披露,不仅有助于公司的管理者向股东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且为资本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是利益相关者顺利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基础,也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什么才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确哪些因素会影响信息披露的质量,哪些方面是信息披露的质量特征,然后确定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角度。
一、评价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先导因素
在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会涉及3个主要方面,信息披露的制度、行为和结果。信息披露制度会对其结果进行约束,信息披露行为直接导致不同的披露结果。由此,信息披露在制度和行为上的质量高低会影响信息披露结果的质量。所以,对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应以对信息披露制度和行为的质量考察为先导。
信息披露制度的质量特征应包括前沿度和适用度。前沿度,是指与信息披露制度相关的金融和会计等理论的发展程度,表现为相关理论研究是否能够预见可能的实务状况,并及时满足实务需要。适用度,是指信息披露制度与实务的匹配程度和对实务的包容程度,表现为信息披露制度是否能够在实务发生重大变化时做出及时更新,并在一定期间内保持稳定。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沿度和适用度越强,信息披露制度的质量就会越高。
信息披露行为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其质量特征包括遵循度、灵活度和知识度。遵循度,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对信息披露制度的遵循和符合程度。灵活度,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对披露要求之外的有价值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处理能力等。知识度,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对信息披露知识的储备程度,表现为相关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等。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会计信息提供者的知识度、遵循度和灵活度越高,信息披露行为的质量就会越高。
信息披露制度和行为的质量状况会被传导并转化为信息披露结果的质量。信息披露的结果,即公开的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水平的综合反映。只有完成对会计信息披露结果――会计信息的质量考察,才能获得对信息披露质量总水平的最终评价。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
如果信息披露的结果让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它们就应具备某些基本的质量特征。很多会计文献和相关法律对这些质量特征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充分的表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80年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层次展开说明,列示了许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关系。其中包括一般约束条件(信息的成本效益)、信息使用者层面的质量(可理解性)、决策层面的首要质量(相关性:由预测价值或反馈价值、及时性构成,以及可靠性:由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如实表述构成)、决策层面的次级质量(可比性,包含一致性)以及会计确认的底线(重要性)。该文献认为会计质量无论如何分层,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最为重要;在不降低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下,各质量特征的相对权重以及相互权衡产生的调节变化,都需要具体情境具体分析。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了《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该文献在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部分阐述了四个会计信息有用的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可理解程度受到会计信息列报的方式和信息使用者理解能力的影响。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具有预测或者证实价值。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如实表述(包含实质重于形式)、中立、准确完整且体现出不确定环境下应有的谨慎。可比性要求不同会计期间和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信息可比,强调会计政策的披露。该文献还认为考虑其他质量特征之前应评判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时性是获取相关信息的前提,但是可能损害可靠性;成本效益权衡是一般约束条件而不是质量特征;各质量特征之间应保持适当的平衡。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1999年了《财务报告原则说明》,其中第三章阐述了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表述是相似的。
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提出了会信息质量要求,第12条至第19条分别阐述的质量特征包括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该文献没有进一步说明各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但是从阐述的次序中可以感受到各质量特征的相对重要性。
会计信息披露还会受到证券法规的制约。我国证券法对披露的信息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发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证券市场的虚假陈述包括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和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证券法律界定的虚假陈述行为会导致信息的不真实,其对信息披露真实性的界定范围比会计文献阐述的真实性宽泛。其中,误导性陈述的类型包括语义多解型、语言难解型和半真半假型,与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有关;重大遗漏的类型包括故意遗漏(隐瞒)和过失遗漏(疏漏),而疏漏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有关;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中未在适当期限内公开披露应当披露的信息行为,与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关。
综合上述文献的观点,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美国、英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基本准则更重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其中,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可靠性内涵的诠释有些差别,涉及的主要特征为真实(如实表述、实质重于形式、可验证)、正确、完整、中立和谨慎。
三、会计信息质量主要特征的评价角度
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为多角度评价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了依据。然而,实施评价前,需要确定主要质量特征的评价可行性,并细化每一种质量特征的评价角度。
(一)可理解性的评价
可理解性的考察以信息使用者具备基本的信息解读能力为前提,需要从制度和行为的角度,对信息披露结果的形式和语言进行比较。同时,可理解性是偏重于信息接收层面的质量,信息的可理解程度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认可,所以在考察可理解性时不能忽视对决策者的调研,但是合理界定基本的信息解读能力和选取具备此种能力的决策者群体是调研成功的关键。
(二)相关性的评价
相关性表现为决策者可以利用信息披露的结果,预测公司某财务指标或某方面能力的变动趋势,
证实或更IEP,经过去的判断。一方面,信息的相关程度与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沿度和适用度有很高的关联,需要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规范分析。另一方面,每类决策者,甚至同类决策者中的每一位,都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和独立的思维判断。在这一点上,相关性类似于可理解性,可以被视作信息接收层面的质量特征。作为研究者,可以从决策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问卷,选择恰当的决策者群体,统计分析信息的相关程度。此外,及时性有助于确定信息的相关程度,可以分析信息披露结果中的披露频次等指标并进行直接评价。
(三)可靠性的评价
可靠性的表现具有多面性,包括真实性,正确性,完整性,中立性和谨慎性。可靠性被视作偏于信息提供层面的质量特征。研究者能够独立于信息使用者,就信息披露结果本身展开分析,对信息的可靠程度做出判断。
信息的可靠程度与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沿度和适用度有很高的关联,需要讨论理论和制度发展的影响。比如,真实性会涉及对某类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正确认识的程度;谨慎性和中立性会涉及是否存在足够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带来披露结果上的差异。
在现行制度之下,评判正确性需要分析非故意的重大错误信息发生的程度;评判完整性需要分析非故意的重要信息的缺失程度;评判真实性需要分析重大信息被主观造假的程度,其中包含了对重要信息的故意漏报。这三个特征都是以信息披露制度为准绳,考察会计信息披露对现行制度的遵循度。
谨慎性和中立性不适合直接以信息披露制度作为标杆来判断。在现行制度之下,评判谨慎性需要分析不确定条件下谨慎披露信息的合理程度,单一公司的谨慎程度需要在同类公司间定位,某段期间信息披露整体上的谨慎程度需要在不同时间段落间定位。会计信息的中立性要求公司避免仅仅为达到某个预定的结果来选择某种会计政策或做出某种对应的披露。尽管很难依据某些指标判断信息的中立性程度,但是会计信息不具备了真实性或谨慎性特征,其中立性也会被破坏,也就是说,可以依据会计信息在真实和谨慎方面的表现,推断会计信息的中立程度。当然,研究者也可从信息使用者的调查中获取支持其判断的证据。
(四)可比性的评价
可比性也可被视作偏于信息提供层面的质量,可以独立于信息使用者,就信息披露结果本身判断信息的可比程度。评价可比性的基本方法,是比较不同公司之间或同一公司前后各期之间对同类业务的会计处理和披露状况,考察会计政策的变化情况及其披露。当然,研究者也可从信息使用者的调查中,获取支持其判断的证据。
四、建立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空间
如果会计信息主要质量特征被视为评价平面的纬度,我们可以刻画出评价平面的经度,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归总为一个基本点和四个方面。
一个基本点是指在现行制度下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评价,就是对重大信息被主观造假程度的评价。真实性代表着信息披露质量的底线,因为对不真实信息再做进一步的质量评价毫无意义。
四个方面是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度、广度、速度和表达方面的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度评价,主要探讨会计理论现状对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职业判断对信息披露的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广度评价,主要分析信息披露行为之下信息披露范围的状态,包括对信息披露范围的确定以及遵循度的考察,还有法定范围之外的披露对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会计信息披露的速度评价,是从会计理论到现行实务角度来考察信息披露的时间间隔长短对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会计信息披露的表达评价,专注于从会计理论到现行实务角度验证和讨论信息披露中的术语使用和语言表达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在评价平面确立的基础上,树立标杆来明确研究的对象,如针对具体的会计项目信息或总体的会计信息,在披露质量方面的总水平或某一方面质量水平,由此建立起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空间,拓展和深化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35.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4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04-02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经理人天价年薪、球员上亿元转让费、高管持股等让人感觉到完善人力资本会计的必要性。“理论研究者们,也建立了一系列的会计模式,包括人力资本成本会计、人力资本价值会计、人力资本投资会计、人力资本权益会计四大板块。”但是以目前的状况来看,较完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在企业实践中的运用却很少。本文力求对现阶段的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的难题进行分析,并对改进其披露方式提出几点建议。
一、人力资本的含义
人力资源理论的创始者西奥多·舒尔茨将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所形成的凝固在人身上的价值称为人力资本。我国的大部分学者在对人力资本内涵进行解释时,也是将其界定为由于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而使其拥有的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存量总和。如周天勇认为“人力资本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培训、继续教育等支出(直接成本)和受教育者放弃的工作收入(间接成本)等价值在劳动者身上的凝固”;吴文武等认为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通过后天努力而形成的复杂劳动能力,其大小取决于后天的主观努力程度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状况”。本文的人力资本也是指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人们通过投资所获得的能力。
二、人力资本会计的作用
人力资本具有巨大的价值创造潜力。人力资本会计不但能为企业管理者、外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和公众提供有关企业人力资本的信息,还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正确反映资本与收益的关系;(2)可以监管某些管理者决策短期化行为;(3)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4)便于企业有效的分配利润。
三、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困境
虽然现阶段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人力资本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都比较关注,但现阶段有关人力资本的披露却陷入了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通过财务报表进行反映
人力资本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一直是会计界所面临的难题。比如,在人力资本的确认方面,会计界至今仍在人力资本确认的依据是什么、所确认的人力资本应该计入什么账户等问题上有较大的分歧;在人力资本的计量方面,会计界也是众说纷纭。
(二)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有效披露
(1)只有少部分企业选择对外披露人力资本会计信息;(2)披露的信息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3)没有标准统一的披露模式。
四、人力资本会计信息的披露困境形成的原因
(一)“物质资本至上”的现行会计模式的约束
根据“物质资本至上”企业产权制度的要求,真正承担企业风险的是拥有企业物质资本的人,然而,根据企业所有权应该由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持有的这一产权配置的原则,企业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应当是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因此,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理应为物质资本的所有者服务。但由于人力资本的产权“多元性”,人力资本的收益不能从企业的总体收益中有效的分离出来,同样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因此通过现行财务会计计量模式,人力资本会计信息很难反映和披露出来。
(二)没有成熟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导
现行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没有确切的理论基础,概念本身也存在界定不清和没有对应理论支持的问题,且体系本身又缺乏一致性。尽管现在值得肯定的是很多企业都开始把人力资源的价值考虑到企业整体价值中,但现在却没有一个准确且完整的人力资本会计体系来对其指导,至今创建的一些体系,由于对成本和价值会计范畴界定的模糊,从而陷入了人力资本价值和人力资本成本的认知误区。主要表现在:
第一,现行的人力资本会计模式计量的成本,比如培训成本、开发成本,并不能清晰的从人力资源的总投资中分辨出来,只能将它定义为一项追加的成本。
第二,人力资本成本的实质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
第三,现行的企业人力资本价值会计并未计量人力资源的效用价值。
(三)公开披露人力资本会计信息对企业具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尽管公开披露人力资本会计信息对社会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是对披露人力资本会计信息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具有表现在:(1)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信息的预期,进而祸及企业的股票价格甚至可能要管理当局承担法律责任;(2)公开披露人力资本会计信息可能泄露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商业机密和不利于企业人才的稳定;(3)公开披露人力资本会计信息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五、改善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07-02
引言
众所周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自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概念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焦点。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2010年3月,低碳经济也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国家发改委表示,中国将采取四项措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并在低碳能源上推出多项措施。这表明,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中国走发展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能否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所以,对我国企业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信息的披露,接受社会、公众以及政府的监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基本内涵
1.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2.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从体系上来讲,环境会计是会计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分成宏观环境会计、微观环境会计和审计三大部分。宏观环境会计又可以分为宏观国民收入环境会计和宏观环境管理会计,主要目的是为国家级的宏观环境管理活动提供会计信息;微观环境会计又可以分为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主要目的是为企业的外部利益关系人和环境决策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会计信息。它们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环境财务会计和国民收入环境会计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向外部报送环境会计信息,主要面向过去的影响环境的事项;而环境管理会计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主要向组织内部的管理人员和组织成员提供管理所需的环境会计信息,主要面向正在发生的和未来的影响环境的事项。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低碳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国家依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和“排污收费高于治理成本”原则,促使企业单位主动增加投入,自觉治理污染。就此而论,企业的财务报告应当披露与上述内容相关的会计信息。从总体上看,披露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1.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顾及环境和社会的决策
首先,企业必须努力适应不断上涨的能源、交通、废物处理和原材料价格对其生产成本的影响。其次,企业必须理解并遵守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和减排政策。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是主要排放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必须面对来自投资人、雇员和消费者关注气候变化的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当然,低碳也带来了机会和新的市场,而提高效率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将使企业可以在减排的同时提高效率、增加盈利。
2.有利于政府部门了解企业在环保方面的业绩
只有充分披露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会计信息,才能有利于环保部门对环境总体情况的掌握,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低碳化发展规划、探索低碳化模式、落实低碳化发展措施的责任,把低碳化发展的指标纳入对企业的考核体系,从而对企业的社会贡献作出公正的评价与决策。
3.有利于社会公众、债权人了解企业环境情况和环保形象
社会公众逐渐摒弃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奢侈的消费观念,积极响应低碳消费,不断增强构建低碳化社会的社会责任,促使企业走新型工业化和低碳化发展的道路。因此,社会公众只有了解了企业与环境有关的信息,才能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债权人也只有了解了这方面的信息,才能真正把握企业的偿债能力。
三、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由于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还不成型,加之没有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致使我国的环境会计核算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会计法规、准则、制度还不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企业的污染行为进行了约束,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所有的这些法律法规中均没有涉及到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国家环保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强,企业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披露环境信息,由于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无法统一规范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形式,致使环境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同时,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也无相关标准去衡量其信息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影响披露效果。
2.环境会计信息缺乏有效的计量
由于传统会计没有将环境带来的经济问题列入会计核算体系,因此,在会计计量方面缺乏对环境对象的有效计量,使得需用货币计量、披露的环境资产与负债、环境成本与收益等信息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如何突破计量障碍,避免会计计量单位的多元性与披露信息的多元性所造成的信息的不可比,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急需解决的问题。
3.环保立法和社会监督缺乏力度
尽管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企业不会自觉地转化为行动,即企业不会主动牺牲自身经济利益而去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以及社会监督,大多数企业都不会为减轻生态环境破坏而自觉地增加支出。即使增加了相关环保支出,大多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愿意主动向社会披露这方面的信息,怕损害企业的环保形象。
四、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基于我国对企业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及其与国外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差异,从我国实际出发,对我国企业充分披露环保信息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以上市公司为突破口,改进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上市公司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先锋队。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作为影响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公共产品,由于市场需求的压力迅速得以改进,从而推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于一致。在环境会计披露方面,依然可以将上市公司作为突破口,率先在实务中借鉴发达国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做法。
2.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我国政府应借鉴外国政府的经验,制定一系列的环境法规,来强制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完善会计法。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将它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二是完善会计准则。就是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三是建立会计制度。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
3.积极促进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
现行的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还不完善,环境会计的假设、原则、核算对象等方面理论尚未成熟。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会计研究的指导思想,成立环境会计理论及运用研究组,认真研究相关理论,提高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水平,促进环境会计理论早日与实践相结合,使环境会计不断完善和发展,这就要求政府恰当地引导会计理论在环境会计方面作深入研究,以提高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水平,促使环境会计理论早日与会计实务相结合。
4.加强对环境会计的监督
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存在不能全面、如实披露对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的可能性。而社会公众要求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因此,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
参考文献:
[1] 周星梅,樊凯.江苏省制造业环境信息披露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0,(2).
[2] 邓学衷,蔡萍,彭利燕.基于节能减排战略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0,(1).
[3] 田翠香,李玲.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维度分析[J].财务分析,2010,(2).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我国实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政策是一种顺应当前环境形势的明智选择,而且这一制度的推行也促使我国企业严格要求自己,控制自己,同时还满足了其他利益者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为了推动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顺利推行,我们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意义
环境会计信息是企业环境行为和环境工作及其财务影响的信息。环境会计信息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按照不同的形式,环境会计信息分有定性与定量,也有货币、实物和技术指标表示的信息之分。环境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这也是揭示环境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情况的有效手段,是治理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首先,企业负有有效利用环境资源的责任,企业应通过改善生产工艺,优化技术,更新设备等方式达到最优化利用环境资源的目的;其次,企业负有污染治理的责任,企业在追求经济发展,提升企业价值的同时,也应对企业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企业应注重污染治理技术的不断改进,同时也应该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再次,企业负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企业在做好本企业的污染治理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积极参加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公益活动;最后,企业负有向公众报告环境信息的责任,企业应及时向社会公众报告企业环境资源利用的信息,以便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估。
(二)有利于反映环境会计核算的客观性
会计信息的核算必须要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项程序。环境信息的核算也应经过这四项程序。首先,环境信息需经确认其属于会计要素的一种才可以计入会计信息系统;其次,环境信息应当以确定的货币价值计量;再次,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计入会计信息系统;最后,经过一定的会计分析,然后对外公布。
(三)有利于弘扬绿色发展的理念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引起企业的重视,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发展和企业价值的同时也追求绿色发展。环境会计信息是揭示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治理污染的一种手段,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投资,维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就会切实地履行起企业应肩负的环境保护责任。
(四)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给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了一种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方便快捷地获得有关企业在资源使用和环境治理方面较真实的信息,从而使相关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还不成熟,相关的环境会计法律还不完善,所以,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实行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导致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办法》等法律法规中的很少一些章节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空白,这就会使一些企业“钻空子”,以一些要求低,内容少,规定不明的法律条文为依据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正是由于这一制度缺陷,致使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一套完善的规范体系,从而导致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
(二)审计监督体系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审计监督体系还很不健全。没有良好的监督体系,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施就会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企业会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而不完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降低。现阶段,我国的审计监督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不能够强有力地保证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各个环节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而且,目前我国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还不健全。而且,由于监督力度不到位,一些企业就会在绿色发展和经济发展两者中选择后者,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价值。
(三)环境会计研究不深入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变得越来越重要。环境会计作为连接会计学和经济学的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却没有受到来自社会公众应有的重视。相比较于国外而言,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施的时间还很短,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理解环境会计的内涵,而且对环境会计与会计学、经济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另外,关于环境会计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不深入,理解不深刻,必然会在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
(四)执法力度不强
我国在环保法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环境会计的顺利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的执法力度不够,而且还存在保护和包庇的现象,以致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障碍。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环境会计发展时间短,缺乏经验,这就导致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这也是限制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改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针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解决对策。
(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了降低企业利用法律漏洞的可能性,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我国政府应制定出更为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各方面应遵循的规定。同时,相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使企业容易理解和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使环境会计信息在制度的保护下做到真实有效的披露。
(二)健全审计监督体系
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审计监督体系有利于环境会计信息完整有效的披露,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一些企业做出有损信息披露有效性的行为。由于国外的环境会计发展的时间比较久,具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不断促进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合规化、合法化发展。
(三)深入对环境会计的研究
为使环境会计良好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只有从深层次上理解环境会计,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它。在对环境会计进行深入研究时,我们需要摆脱只对其自身进行研究的狭隘做法,我们应该将其与会计学和经济学联系起来研究,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另外,我们应该明白,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说说而已,我们还应该制定一些可行的措施,从行动上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只有深入理解环境会计,我们才可以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四)加强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关于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已经很完善了,但是环境会计这方面的执行力度不够,我们需要加强环保的执法力度。一方面,我们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使他们加强对环保方面的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经济手段减少企业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为了环境会计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要求企业,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总之,为了应对企业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环境会计是一种必然选择。环境会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在深入研究了环境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环境会计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同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佟秀梅.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述评[J].对外经贸,2014(04).
[2]李朝芳.地区经济差异、企业组织变迁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1).
[3]魏卉.我国西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环境会计必要性的探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4]梁杰,刘婷婷,段家菊.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DavidF.Linones)发表了《会计职业和社会进步》一文,初步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1]87。美国著名会计学者贝尔科伊在他所著的《会计史论》一书中,对会计的发展史作出了历史性的划分,将社会责任会计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2]。此后,一系列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相继问世,英国的特雷佛·干布林著的《社会会计学》一书,除了对社会责任的概念性问题进行探讨之外,还对未来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3],这是有关该课题的较权威的一本著作。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披露问题进行了研究。如LeeBurke和JeanneM.Logsdon(1996)认为,应从战略上重新定位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而不是当期的成本或费用,研究旨在更好地评估社会责任活动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社会均受益[4]25-29。近年来,许多学者热衷于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Carol(1994)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了压力集团对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力集团是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他们认为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非常不足[5]。HeleddJenkins和NataliaYakovlva(2005)通过对全球十大矿业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尽管报告的模式和内容不一,但披露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成为他们的共同举措[6]。
我国财政部于1995年公布了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其中第九项“社会贡献率”和第十项“社会积累率”是评价企业社会效益的指标,社会责任会计自此受到有关方面重视。2007年12月28日,中国首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在北京,为全面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标志着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步入规范化阶段。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通过向国内知名会计学家进行调查,来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现状。廖洪主编的《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中,从会计与国际接轨以及企业需求的角度,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7]。殷格非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结合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经验,对报告编制的组织、撰写、设计、等各个环节逐一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论述。这填补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领域的空白,是我国首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撰写指南,对报告编制实践具有指导意义[8]。
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首先应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刘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责任将经济责任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及慈善责任,这种观点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基本上与企业责任等同起来,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过于庞大,在一定程度上模糊甚至掩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可能出现的矛盾;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与企业经济责任相对应的概念,强调企业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必须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进公众利益[9]。本文采纳狭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投资人利益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企业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阳秋林(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10]。这一定义比较符合我国实际。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迫切性
(1)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经济增长的副产品[11]。但是,当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公众意识被普遍唤醒后,那种一味追求利润、不顾社会责任的企业将难容于社会,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兼顾其社会责任,以负责的态度处理企业的社会问题。要反映企业完成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传统会计显然不能胜任,只有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借此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才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2)市场经济呼唤企业社会责任并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为社会和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可能多地为公众、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并将自己努力的成本和效益公允地予以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需要社会责任会计,它一方面要求企业如实反映自身履行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反映企业对公共道德、公众利益等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努力程度。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形象,从长远看,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3)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披露信息是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描述包括:①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与目标;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③保护资源,并报告其管理情况;④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12]。显然,第四个目标要求企业促进其社会职能,以使企业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而前三个目标的内涵也包括了社会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工作安全等属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传统企业会计的逻辑拓展,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企业会计目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已刻不容缓。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2ponsibility,CSR)信息披露分为3个阶段:一是导入阶段(1996—2000年),中国企业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来自国外的CSR要求;二是观望阶段(2001—2004年),中国的学术机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始对CSR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促进CSR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三是参与阶段(2005年至现在),因担心遭受经济制裁、贸易壁垒以及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政府放弃了原来被动观望的态度,积极参与到CSR运动中来,至少有了参与的姿态,甚至采取了一定措施[13]。深圳市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深圳市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也相继自愿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如国家电网公司分别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也于2007年首次社会责任报告[14]。媒体也通过舆论宣传,增加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动力,如《光明日报》通过“公益报告”专栏,全方位报道了跨国公司和我国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
由于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企业基本没有单独反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指标,只有“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两项指标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关:其一,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其二,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净支出额、应交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各种税金及附加费和上缴净利润等,但这些仅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事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包括财政部的相关准则与会计法规、中国证监会的由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总体看来,我国尚未制定企业披露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而只在规范报表的相关项目中包含了这方面的信息。可见在我国现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5],因此,了解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到底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就成为会计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认定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就是那些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及其后果作出反应的社会群体。在众多关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社会群体中,可以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划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大类:企业外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供应商、潜在投资者、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雇员)、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等;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16]。他们需要以既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基础来制订财务和社会责任预算,向社会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机构投资公司、环保组织、政府人事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公众。在本文中,机构征询范围为辽宁省各地机构,个人信息使用者征询范围是沈阳市的社会公众。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对于机构投资者,随机抽取100家机构并将问卷寄给其负责人;对于个人使用者,采用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式征询意见。对机构投资者共寄出问卷100份,收回37份,其中35份回答有效;对个人投资者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全部有效。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调查结论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
1.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是否需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调查结果表明,有69%的机构和24%的个人投资者表示“非常需要”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31和1179,说明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见表1)。
表1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2.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未制定出严格的标准和固定的披露模式,企业在披露自身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时候比较随意。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机构和22%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制定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非常必要”,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45和1188(见表2)。
表2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统一模式的需求情况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投资者认为企业当前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利于企业报告之间信息的比较,所以非常迫切地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制定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模式,其中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
3.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构成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包括的领域很广,按所属的社会责任类别不同,可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为5种类型。调查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主要内容的需求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对信息内容的重视程度也异常相似。按机构投资者重视程度,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别是:①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②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③承担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的责任而产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④因违反法律法规的要求,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的会计信息;⑤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方面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个人投资者仅仅对④和⑤的重视程度与机构投资者有差异,其他情况基本相同(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