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09:51: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语文活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1.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态特征
我国语文课堂教学因其长期被禁锢在传统教学形态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优势,所以要想进行有效的、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需对我国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态进行研究,摒弃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发扬其优势。
1.1 重知识,轻情感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一切的语文教学活动都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虽然传授知识是高中教学主要的任务,而且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节省学生们学习的时间。但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虽然不能快速的显现其作用,但是他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面对人生、如何做一个人。
1.2 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教学的通病,说教式教学活动主导了整个课堂教学,教师苦口婆心、掏心掏肺,而学生昏昏欲睡、不知所云。这种课堂教学形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当成了接收知识的存储容器,教学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的对象应该是人而不是“物”,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是教师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与“物”之间的交流。
1.3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长期以来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教师往往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学生身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这种课堂教学常用的方式。在这种课堂教学形态中,教师就是权威,教师永远是对的,学生没有权利质疑教师的答案,甚至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上都是不允许的。语文教学注重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因此设计的问题要激发学生思考,最好采用开放式答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1.4 不注重知识的扩展,只在乎考试内容
由于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很多,教师上课的时间又有限,为了抓住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只在课堂上教授高考中要涉及的知识,对课外知识补充的很少,甚至不做补充。据调查研究发现,只有30%的教师会利用45分钟的课堂时间进行课外知识扩展,而且课外知识扩展的时间也只占到了45分中的四分之一,教师一般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或者是快要下课的最后几分钟教授一些课外知识。
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活动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师生关系依旧以教师为主,虽然形式上有所改变但是本质上学生还是处于被动位置。随着学生主体性思想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学生的地位有所改变,教师会利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其参与到教学中来。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合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美感,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但是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大量被运用到语文课堂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教师过度利用多媒体技术,甚至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了正常教学,还有教师没有亲身感受课文,学生在毫无思考的情况下观看多媒体课文,虽然在观看的时候津津有味,但是过后便成过眼云烟什么都忘记了。
3. 在活动中学高中语文的实施策略
3.1高中语文课堂活动流程描述
构建“在活动中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形态,具体到一堂课的基本流程,应该是随着教学主体的不同、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环境条件的差异而千变万化的个性化存在。但是,能够创造开展活动的氛围、契机的教学流程,不管在内容形式上怎样体现,不管在细部环节上怎样分合,都应该在基本走向上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路。
3.2依托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预设活动
新的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必须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2 精心营造活动开展的课堂环境氛围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指导者,其对课堂活动要拥有理想的高度,理解、应对、调整、评价等方面尽量要高出学生。要充分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对活动中随机生成的体验、感悟有一个充分的把握。所以基于以上可能,教师还是要有所预设的。
4. 结束语
“在活动中学高中语文”这一新型的课堂形态还在不断的发展中,有关与它教学手段、教学评价都在不断的发展。随着这一课堂教学形态的不断成熟,也许在会发展出专门适合于高中生的“在活动中学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形态,甚至可能从这种课堂形态上衍生出更新的课堂教学形态。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不可能脱离以学生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这一中心。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天雪等.基础教育改革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10.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09-02
一、延伸文本,在语文课本边上发掘语文课程资源
由语文课本延伸的语文课外活动,既能反映大纲要求,又与课内教学有一定的自然的联系。课本,是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是学生和老师共享的学习材料。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的是课堂学习。教师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将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我们语文教师在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中,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开拓——由课堂教学所遭遇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或再认;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如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人生经历,探寻其创作风格;或延伸阅读与课文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类型的作品,形成专题性比较研读;或以文本中的一些有价值的知识点为“点”,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并掌握“面”的知识,例如《屈原的美政理想探究》、《海子的生平与其创作风格》。根据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成立“小说欣赏”研究小组。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并引导他们参加校内和班级的兴趣活动,如组织排演课本剧小组、朗诵小组、演讲小组、语法研究小组、修辞研究小组、古文典籍阅读小组、古诗词阅读小组、办报小组等。
二、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不同学科领域获取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应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触类旁通。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外活动需要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如与地理、化学、物理等科目联系起来,组成“环境考察”小组,考察家乡的水资源污染、噪音、白色垃圾等,实地采访部分市民,了解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调查报告、倡议书等。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起来,组成“书法”小组、“音乐鉴赏”小组,展示文学与声音画面的融合之美、立体之美。与政治、历史科目结合起来,组成“民生”小组,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评论社会现象。这样,让语文课海纳百川。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实践活动基础上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从而达到立体美这一美感体验的最高境界。
三、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在信息技术的整合中探索语文课程资源
网络资源具有优良的视听效果,可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它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互联网上丰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如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搜寻相关主题的古典诗歌或散文精品,学生自行给所选作品配以音乐、朗读录音或多媒体画面,也可用MTV的形式演示,在班上交流展示,进行评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古典作品的兴趣。
四、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在多样有趣的活动中探求语文课程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可以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作文,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学习园地”、“图书角”、“评比栏”等。
与学校政教处、团委、学生会联合起来组织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理性认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如和班主任一起,根据特定的内容,组织丰富多样的主题班会,每次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课外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充分准备后,采用辩论、演讲、讨论、朗诵等形式,领会语文活动形式之多样,内涵之丰富。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活动。与学校团委联合,参观禁毒教育基地,开展“远离,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利用黑板上的“训导语”积累赏析名言警句。积极配合学生会,给校园里的花坛、草坪等公共环境拟写标语牌,如“小草对你微笑,请你把路绕一绕”,“摘下我,我属于你的瞬间;留住我,我便成为大家的永恒”等温馨而有诗意的语句,使学生提升了语文生活化的能力,也培养了道德情感。另外,随机地举办诗歌朗诵会、名著点评会、知识竞赛、猜谜语、对对联、影视欣赏撰写影评、文学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五、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开发课程资源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学集中在教材上,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为了考试分数为定,这样的教学方式及学习目标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相悖,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传统语文课堂只注重理论性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性应用能力的培养,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普遍偏低,因此,开展语文活动课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文章将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和改善做出初步探讨,详细情况如下文所述。
一、我国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现状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对于学生实践性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详细情况如下。
1.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我国高中语文活动课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大不足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受广大教育人士所重视,在新教育理念中已经明确指出了学生个体是存在不同的差异的,无论是在身体、智力、情感或是学习能力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然而,由于我国高中语文活动课堂的应用并不普遍,且尚未得到较高的重视,因此在开展时,大部分教师未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能力安排和组织课堂活动,而是随意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开展教学。
2.过于注重气氛
我国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沿用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在高中语文活动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教学气氛,通常表现为教师一味关注学生是否充分融入到活动当中而忽略了教学质量。高中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征是热闹、随意,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如果学生在活动中过于兴奋、教学气氛过分热闹,则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去,从而使得这种教学活动沦为纸上谈兵,无法发挥其真正的
作用。
3.缺乏管理
除了上述两点不足之外,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还缺乏有效的管理,主要表现形式是教师在活动课开展过程中缺乏对课堂的管理。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参与者与管理者”这一理念,然而许多教师只做到了前两点,而忽略了其身为教学管理者这一角色。
二、提高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活动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先问学生对该课中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是否了解,如果有知道该故事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故事表述出来,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讲解完后,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读过或者学过类似男女主人公这种情感的作品,让学生一一作答。
2.加强师生的交流与互动
在开展活动课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文指导教学的基础上,除了利用自身教学经验来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外,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具体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有关教学内容的探讨与交流来实现。例如,在讲解《边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关于旅游方面的经验和见闻,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入对课文内容的探讨。通过这种交流与互动的形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3.做好课堂教学准备与评价工作
教师在开展活动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将活动任务分好,并告知学生有关事项。根据上文提到的我国现阶段高中语文活动课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及分任务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人水平和个体差异,将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学生均衡分配,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安排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在活动课结束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分和反馈,可以评出最佳表现者以鼓励学生。
活动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进行活动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实践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现阶段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课堂的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关改善意见,拟为提高今后我国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性依据。
参考文献: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已经进入了全面改革的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已经逐渐被活动课所替代。利用活动课活跃的气氛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和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较低的原因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比较多,其主要原因是教学形式陈旧,内容死板,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着内容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的还是填鸭式教学,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明显下降。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1.优化活动课环境,打造精神文化家园
为优化活动课文化环境,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围绕学校历史、办学理念、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展开讨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参加校园文化的学生切实了解学校的历史,充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热爱学校。
2.利用文化活动构建活跃的思想平台
通过展开一些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比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比赛活动”等。这些活动既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重视第二课堂活动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和兴趣,占领良好的文化阵地。教师可以围绕时事形势展开辩论、征文、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因此,活动课的实施也变得非常死板,甚至在活动课上安排考试内容,教师应把活动课列入教学大纲范围内,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蒋玖萍.浅谈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8):23-24.
难道高中的语文课堂就不能“活”起来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动手实践,而是更强调情境、想象、感受的体验活动。活动的形式很多,比如情境设计、角色表演、朗读、互相探讨等。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围绕一个宗旨,即让学生以自己研究、活动感受为方式完成学习,增进知识储备,打开走进语文殿堂的另一扇窗。那么,哪些活动适合高中语文课堂呢?在这里笔者将自己一段时期的实践经验和感受加以总结,以就教于方家。
一、创设情境,将生活引入课堂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担心在高中课堂使用“情境教学法”太幼稚,在他们的理解中,“情境”即活动,活动即热闹,热闹就要禁止,因为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严肃认真的。但实际上活动与严肃并不矛盾,高中语文课堂也不能只是沉默,一个趣味与严肃并存、活动与思考并重的课堂,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高中语文课堂。
比如在分析《品质》中格斯拉先生的形象时,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手艺高超的格斯拉先生不会经营靴店,导致了饿死的结局。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情境:“我是靴店老板”,请学生说说他们如何经营靴店。这个问题一经提出,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学生想出了不少招揽生意的方法,有的说:“打广告,请明星代言、打折促销啊。”有的说:“多招伙计,搞批量化生产。”有的说:“把靴店改造成股份制,请别人投资入股。”还有的说:“做时髦靴子,再将皮革分等级,把最好等级的弄成奢侈品,赚的就是品牌效应。”
讨论得差不多时,笔者反问学生:“这些现代经营策略真不错,那么大家想的方法,格斯拉先生会采用吗?”学生又一次讨论得很兴奋,在讨论、辩驳、思考中大家逐渐达成共识,这些方法格斯拉先生都不会采用,因为我们的各种经营策略是为了让靴店能赚钱,而格斯拉先生的梦想是做最好的靴子,并不是做会赚钱的生意人。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的创设,这篇文章的深度一下子就被挖掘到一个新的层面。生活离我们很近,将生活引入课堂,课堂就充满了活力,活力带来思维与情感的碰撞,语文课堂就在这样的碰撞中生成价值。
二、发挥想象,用表演深化课堂
每个孩子都有表演的欲望,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但是在紧张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提供给他们的表演机会太少了。如果教师利用合适的课文,设计巧妙的表演内容,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似乎与表演扯不上关系,但若是采用表演的形式就会使课堂焕发新的活力。在即将进入课文第三节时,有一个男生插了句嘴:“打仗这么大的事,交给一个老头去解决,太假了吧!”严肃的课堂氛围被破坏,笔者有些恼火,窘迫之中突来灵感,临时设计了一个环节:“是啊,难道郑伯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只能派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用言辞去退兵。我们现在模拟一片混乱的郑国朝堂,请几位学生扮演郑伯和群臣,看看能否商量出更好的计策?”
几分钟的混乱之后,“郑伯”说话了:“国家大事到了这个地步,诸位卿家有何良策?”一位“大臣”说:“如今不如采用美人计吧,秦王好色嘛!”底下的学生笑倒一片,立刻有另一位“大臣”说:“不可,这只怕会勾起秦王的的贪欲,不如用苦肉计吧,打入秦军内部。”话音才落,第三位“大臣”赶紧反对说:“兵临城下,哪里来得及,我提议派死士前去暗杀。”还没等其他大臣们反对,已经有学生喊出:“抗日神剧看多了吧,国都被包围了,让那么多死士飞出城外吗?况且敌军的大营哪那么容易进啊!”表演到这基本完成任务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承认在“国危矣”的情况下,没有更好的计策,只能派烛之武去游说。这样看来文章不仅不假,而且真实再现了当时的背景状况,又突显了烛之武的能力。接下来进入到对烛之武游说言辞的分析中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表演使学生对文中的角色产生亲切感,增加了兴趣,通过设置特定环境、特定角色,学生走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氛围。他们站在角色的立场上说话、思考,真切感受角色的立场、情感,自然加深了内心体验,而这些感性体验都可以经过引导变为理性分析。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表演让学生丰富了情感世界,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感受式学习,使课堂更有生机,也深化了我们的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14-01
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相应的学科素养。活动元教学模式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学生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从而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
1.活动元教学方法概述
活动元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来高中各科教学过程中所探讨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学导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共同成为高中各科教学过程中最具实用性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此部分中,我将对活动元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使用必要性进行具体的分析。
1.1何为活动元教学。活动元教学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活动形式的存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一个或者几个学习任务展开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活动元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会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活动设置,如数理化这一类的理性学科,教学过程一般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因此活动元教学一般以具体的问题作为教学主题。而语文是一门感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科,教学过程注重情感的体会与感悟,因此活动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展开方式多以教学单元为依托进行主题确定。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和点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和拓展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
1.2为什么要进行活动元教学。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应试教育一直占据着教学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高考这种淘汰制选拔人才的模式,使得高中各科教学始终围绕着考试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陷入僵化模式,而新时期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的教学体制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素质教育取而代之。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但因以往教学体制的影响使得短时间内教师与学生无法全面达到自由的状态,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适应了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果突然失去老师的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容易陷入迷茫状态,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活动元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呈现一种"辐射性"状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一个知识学习主题,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探索,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性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仅仅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教师的引导之下,即可以保证学生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也可以保证知识学习方向的正确性和全面性。
2.活动元教学具体实施
活动元教学是以活动为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掌控力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我看来要想最大限度的保证活动元教学模式顺利实施教师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2.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学原则。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起到知识的中介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在。并且语文是一门主观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理性学科所谓的公式和定理,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自身的感性思维来进行问题角度的探寻和情感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在思维角度方面进行一定的指导。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尤其是在思维发散方面,老师敢于放开学生的手,同时给学生以精神上的自由。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进行活动过程中敢于自由发挥,尽情的释放想象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
2.2把握教学重难点,正确定位活动主题。在我看来,针对语文这门科目来说活动元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单元主题教学活动。因为高中语文教材知识内容一般都会以文章的形式进行呈现,而每个单元所包含的三四篇文章基本上在体裁和主题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因此语文活动元教学一般会以单元为单位进行主题的设置。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过程中要从单元总体考虑,从而确定教学重点所在,进而在探索主题设置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另外主题设置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设置和重难点的定位,从而保证学生自主探索过程的层次性和趣味性。
为优化活动课文化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在每届新生入学时,围绕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展开大型讨论,对制定的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提出意见,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些工作开展之前,档案室可以向师生提供一些图文资料,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更有文化内涵。这样做,既让学生切实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同时还可以就校园内的假山、花园、喷水池、生物园、地理园、古树、绿地、楼台阁榭等举行命名或者题写诗文对联,以及创写故事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学才华,在这样的活动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也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了解学校,进而热爱学校。
二、选择喜欢的名句格言,营造高尚的活动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这里的一切最好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他们亲手营造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譬如,可以发动学生为学校各场馆室所选择合适的名句格言,甚至可以写好推荐理由并结集公布。试想想,如果是他们亲自选择或者书写的名句格言,他们能不注意吗?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心目中仰慕的伟人,然后订制并张贴这些伟人的肖像。这样的大型活动涉及的学生面广,影响一定深刻,可以每个学年组织一次,让他们经常受到发自自我要求的教育。但是,目前大多数校园各场馆室所的名句格言往往是事先由学校定死在那里,它起到的作用,当然就大打折扣。
三、利用文化活动载体,构建活跃的思想教育平台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并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讲高尚故事”等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校园里的时事报廊的作用,通过“看新闻,评时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这些活动不仅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当然,由于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防止不良文化的侵袭,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危害是不堪设想的。因而,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可以通过确定阅读主题、布置阅读任务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就上网中碰到的不良文化的侵袭现象展开交流讨论,探讨抵制办法。总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也是语文活动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形成特色的活动校本教材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以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文化活动阵地。比如,语文课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里,去收集一定数量的民间故事,或者去街头巷尾收集一些优美的广告词语,甚至一些好的店面名称,作出说明,编成集子…… 还可以经常性地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或时事形势开展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活动,既提高学生的思辨及写作能力,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利用一些有利时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图文宣传、播放电影电视宣传片、实地参观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舞蹈、合唱、礼仪、体操、技能等活动。在多样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课外阅读这方天地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我们不可能见一本读一本,选择无比重要。因此,要读书,必先选书。怎样找到适合自己读的书,别人推荐可以说是一个快捷的方法,而来自老师的推荐,学生并不一定买账,倒是来自与他们身心发展、阅读需求相似的同学的推荐,为他们所乐于接受。
具体做法是,学生利用两周(三周或四周)的时间,依自己的阅读喜好,自由选择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同时不忘思考与记录,为向同学推荐做准备。准备工作就绪,教师就可以安排好书推荐会活动了。为了落实推荐会的效果,要求每位推荐的学生课前写好推荐稿。在阅读课上,最好做到脱稿介绍,如有遗忘可看看稿子,为的是推荐的质量。并要求坐在下面听的学生做好笔记,避免过耳即忘,为的是听荐的效果。
如此,学生通过其他同学的介绍可以了解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书籍作品,并筛选出下一步自己要读的书籍。借助同学推荐,披沙拣金,找到适合自己读的书籍,改变阅读的随意性,这是阅读之始。
二、众说纷纭――名著交流会
经典名著是过去文明汇集和交流的见证,也是未来的记忆和希望的表达,还反映一个社会生活的缩影,它经过了历史的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世界文化的精髓,最经得起揣摩和消化。《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书目大部分都是名著,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耐人寻味,面对大部头的名著,好多学生心生畏惧,望而却步,使得交流在阅读过程中成为一种必需。
在指导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借助阅读课这一平台,开展名著交流会。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感悟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在交流中获得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找到阅读的入点与出口,在阅读名著的道路上继续行走。
如此,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众说纷纭,各执己见,交流发言也许稚嫩,也许重复,但终究是自己阅读所得。学生的成就感是溢于言表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同班同学的阅读。
三、情有独钟――诗歌朗诵会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文学作品中的精灵。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形式,有人说,诗歌是属于年轻人的,我说,高中生不就是一首清纯的诗吗?在高中生的阅读历程中又怎能少了诗歌?对于诗歌而言,不仅在于阅读,更在于朗诵。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是一种宣泄,也是一种提高。通过朗诵可以更深入地进入诗境,体味诗意,感悟诗情。因此,每学期可以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不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最好是自己情有独钟的那些诗歌,拿来朗诵。
如此,诗歌朗诵既可深化朗诵者的阅读,开阔胸怀;又可感染听者的情绪,陶冶性情。做得好还可以在班级掀起诗歌朗诵的热潮。
四、从容涵泳――专题研究课
与朱熹齐名的陆九渊在《读书》诗里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先生的意思在于读书不要性急,需平心静气,慢慢地涵泳。我以为,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多会出现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快餐式”阅读的问题。此时,教师就可借用陆先生的“涵泳法”,引导学生在匆匆阅读的行程中,放慢脚步,要求学生围绕可以涵盖某部小说、某篇文章、某位作家的一二个专题,做研究性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必须要沉潜涵泳,即不满足于故事梗概、角色名称、人物命运,而是进行文本细读。比如《红楼梦》中涉及人物众多,1982年徐恭时先生就提出《红楼梦》共写了975个人物,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可以以“《红楼梦》人物关系图”为专题做研究。如此,在阅读的基础上研究,在研究中又深入了阅读。
五、悦目怡情――影视欣赏课
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它与文学休戚相关,而名著往往具有泛众性,好多文学名著都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牡丹亭》《祝福》《鲁滨逊漂流记》《老人与海》《悲惨世界》,不一而足。比如阅读先生的剧本《雷雨》,枯燥晦涩、兴味索然,不妨先观看话剧明星版《雷雨》,让学生既可以在两节课的时间内了解人物关系及命运,把握话剧主题,又可以直观地感受话剧的特点。
所谓悦目怡情者,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震撼的视觉盛宴,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到美的感受,获得愉快的体验。如此,影视欣赏能帮助学生先从视觉形象上对作品进行审视,然后学生以此为基础,再去细读文学作品就有了深度与广度。
六、可堪回首――学期总结会
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诊断和激励,通过评价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并让学习者在感受进步中获得信心。一学期终了的总结会就是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课外阅读的意志,增强继续进行课外阅读的信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总结。
一是学生的自我总结。每位学生将自己一学期所读书籍及写的读书笔记列成一份清单,并自我回顾,阐明自己的阅读收获、心得与感悟,并确定下一步的阅读方向及阅读量。在阅读课上交流或是形成文字交给老师。
二是教师的班级总结。根据学生上交的阅读清单和阅读总结进行汇总评价。最好能制成表格,直观反映出全班学生的阅读情况,用数据说话,以结果评价。评价中要有评判、有表扬、有指正,最后评出“读书达人”“阅读之星”“优秀读书笔记获得者”等奖项,并颁发奖状或奖品(最好是书籍),予以鼓励。
如此,有始有终、有激励、有指导,可有效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拓宽高中语文课堂预习反馈的思路,设置有想象力的预习反馈环节
预习问题问到位了,学生课前预习好了,如何反馈成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常规的预习反馈,都是以题目测试的形式出现。做几道题对对答案,形式上的反馈也就算完成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反馈还远远不够。对我们高中语文学科来说,这样的反馈尤其不够。题目检测的方式比较僵化、拘泥,而且只能简单地测试字音、成语等语言层面的内容。而高中语文学科预习的核心内容———文章的情感技巧、内涵章法等只能通过教师课前批改预习作业进行了解,课堂上几乎无法实现实时的反馈。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我们不妨静下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反馈”这个问题。反馈是为了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对预习中出现的状况进行呈现;反馈是为了让师生发现问题、通过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反馈是为了督促学生高质量的完成预习,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的学进去。反馈不仅要让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的不足,更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基于这种认识,那我们在课堂上就必须进行有实质内容、形式丰富的课堂反馈。我们为什么不采用更丰富、更有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进行反馈呢,我们为什么不努力的去呈现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而却只在高中语文的皮毛做文章呢?我们的课上反馈完全可以从写的层面,延展到说的层面;从笔头呈现,延展到口头表述。用题目的形式检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扎实性,用小作文的方式展现学生的体会与思考,用个性发言的方式,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对诗歌感悟。高中语文的基础是字词句,高中语文的深度在阅读、在写作。针对高中语文学科的学科特性,确定更丰富的、更有想象力的反馈形式势在必行。一句话,反馈形式要多样,反馈内容要向深度延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如此定义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人文关怀应是回归语文本位、探寻个体生命意义的根本要求。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正因为如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理所当然,要想让人文雨露浸润到学生的灵魂深处,首先要让人文雨露浸润到教师的灵魂深处,落实到教学的理念、课堂、个性化和资源开发的方方面面。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人文关怀如何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呢?
一、更新语文教学理念必须张扬人文关怀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理念导引下,只注重考查结果,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急功近利的思想让很多老师丢弃了更为重要的“过程”——学习语言、滋养精神的必经之路。如果语文教学能够把学生指向实实在在的感悟、吸纳过程,指向文化背景的扩展,指向灵动心性的激发,指向人文情怀的熏染,语文教学就真正发挥了教育的功能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重读陶先生的这段话,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人文关怀的教学是僵死的教学,没有文化积淀、性灵激发和人文熏陶的语文教学是丧失活力的教学。
于是,人文关怀引导课程研制新理念生成,语文课程改革新理念加速人文精神的提升。在人文关怀的引导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直接明确:“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它既适应了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又实现了价值转型,把人的发展作为课程价值的根本。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转变几个理念:首先,建构新的知识观,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形成“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教学特点。其次,确立新的学生观,先前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个体差异,而语文课程改革是要求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还有,人文关怀要求语文课程回归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反思、体验、享受生活的同时提升、完善对生命的思考。
人文关怀是课程改革新理念得以生成的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学改革生成的新理念必然要张扬人文关怀。从尊重学生个性出发,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发,具有了这样的新理念也就加快了人文关怀与课程改革融合的步伐。
二、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要真正落实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读”和“写”。真正的阅读,绝不会把价值指向“语言”本身,除非是出于“研究语言”的目的。让我们觉得阅读有意义的是什么?应该是语言承载的“义”“理”“情”等与我们的内心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阅读中的“感受”和“领悟”,也是一个自己的心性智慧与文本发生联系,与“义”“理”“情”产生“同构”的过程。阅读一个文本时达到的层次,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阅读者的精神内核,如文化背景、阅历经验、心智情感等。阅读收获,显然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取语言经验和行文技巧,更多地是为了得到“义”和“道”的感受、“情”的领悟。因此,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要真正落实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要求语文教学实现由文本向人本的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指令,这种教学严重抹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语文教学被认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的定位,要求以学生为本,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应多鼓励学生对课本进行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独创见解,使语文学习变成一个发展个性的过程。此外,人文关怀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营造人性化的语文教学氛围需要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原来较多的“单向输出”“被动接受”转变为师生之间更多的互动交流。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实现“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转变,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发号施令转变为积极的旁观,不断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和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呵护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只要有可取之处,哪怕是一点点“亮点”,教师也应予以肯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办法。教师要尽可能找出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予真诚的鼓励、恰当的肯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思维想象极其活跃,只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想、去做,就会激发出他们潜藏的巨大能量,使语文的教与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也就能得到全方位的渗透,并随着语文学习活动的进行不断提升人文关怀的意义,使人文精神得到不断的完善。
四、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使人文精神得到提升、巩固与强化
“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教师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课程设计也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能简单地移植外校的课程。另一方面,也应当注意发现潜在的资源,如聘请校外行家兼课,选派教师进修,利用电视、网络等手段和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为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条件。”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课程开发提出的明确要求。人文关怀要求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开发,要做到以人为本,不断巩固、提升人文精神。我们的教材,撷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其中的文学作品,更是储玉藏珠,可谓是“人文精神的富矿”。语文教师要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积极发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的熟读、体悟、养成,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校内外的网络资源,让中学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和学校,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语文教学不断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在语文课程资源中,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与地位尤为突出。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强调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成败得失的唯一依据,偏重于对教师教学技巧、教学结果的鉴定,这种近乎畸形的教学评价完全脱离了语文教学人文关怀的轨道。因此,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对传统的评价观进行变革。中学语文教学评价应始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是要求教师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地给予表扬。常言道,过犹不及,过多的夸奖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养成学习时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态度。因此,积极的评价必须是在客观公正基础上的鼓励。由此可见,合理利用开发课程资源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主体意识、获取生命体验,从而使人文精神得到提升、巩固和强化。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贯穿于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始终,正如一股清泉源源不断注入,使语文课程与教学充满灵性、充满人性,并焕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活力。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对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各自目标的超越与整合,是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之所在。因此,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发掘和运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创造语文教学良好的人文环境,让人文雨露浸润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杨东平,我们失去了什么.北京文学1998(3)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受到应试升学的压力,出现身体上的疲倦,并在精神上也是十分的疲惫。其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方面,高中生因为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的原因,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甚至在双休日都不能很好的放松休息,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太大,生活方式太累。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也是致使学生生活学习不太愉快的原因。有很多的高中学生对自己的所学的课程兴趣较低,有近乎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认为听课的效率很差。高中阶段的学习十分重要,但现在的高中生活都是将学生当成了“机器”,
2.丰富高中语文课外活动形式
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语文课外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展的课外活动,首先是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对平常的生活和学习进行仔细的观察,通过写日记或周记的形式来积累素材,陶冶自己的文学情操。学生们要对周边的领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其次是多开展写作竞赛等相关活动,开展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写作能力非常有利,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汇编在一起,有条件的还能进行发表,以此作为鼓励。另一种就是以听说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让学生参加一些朗诵会之类的活动,朗诵是一种较为文艺的表演形式,将文字转变为有声形式。朗诵的内容都很多,可以在报刊上选择,也可以学生自己进行撰写,这类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乐趣;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演说会,演说又称演讲,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3.优化高中语文课外活动方法
语文课程主要有课外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资源两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朗诵、话剧表演等活动,根据学生的个体实力进行活动安排,让学生在活动的基础上学会知识和技能;课堂资源的主要内容就是教科书,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候,教师要将课堂充分利用,将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和教材相结合,开展一些综合性的语文课外活动,就像进行古诗文赏析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高中生活的审美水平。语文课外活动是可以进行跨领域学习的,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可以和其它课程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视野更加的开阔,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此外,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文化,开展与家乡相关的语文课外活动。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和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尽量开展关于家乡的课外互动,比如组织学生去旅游,旅游结束后开展相关的课程演讲,让学生更加的了解自己的故乡,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4.明确高中语文课外活动目标
【摘要】充分利用好课前五分钟,在高中的不同阶段,通过丰富的、有针对性的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帮助我们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一重要目标。
关键词 课前五分钟 字词积累 演讲 小说接龙 素材积累 汉字听写
文言实词虚词灵活性 针对性
高中语文150分,不少学生觉得从这150分中得九十几分,甚至一百零几分很容易,要把这分数提高却是难上加难。所以有很多学生,家长,甚至个别理科老师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与其在语文学科上多花功夫,不如多做几道理科试题。这样一来语文就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高考学科分值高,真正花功夫学的人却很少。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语文学科是高考诸多学科中应试倾向最不明显的一科,它的范围广,能力多,模糊性强,难测度高,这些特点使得语文水平的提高,如建坝筑塔,为台阶式而非直线式上升,语文学习不能一蹴而就,靠急功近利的“快餐”式学习,想“立竿见影”的拿高分,常会捉襟见肘,难以奏效。因此,不少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失去了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呢?我认为课前五分钟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值得我们好好利用。
那么,课前五分钟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呢?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高一阶段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目标安排课前五分钟活动。例如:
1、字词积累
每天由值日生课前在黑板上板书一个成语,两个需注音的词,两个有错别字的词。
如:
成语: 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注音:菲薄 造诣
改错别字: 家俱 按装
预备铃后,主讲人开始讲解成语的意思、用法、并造句,然后抽同学到黑板上注音,改错别字,最后由主讲人进行讲评。
字词积累这个内容对学生的表达表现能力要求较低,只要好好准备了,都能讲好,能够帮组学生克服紧张、怯懦心理,并且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抽同学做题,能尽快消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台上台下能互动,在刚进高一的时候进行这种形式,比较适合。
但是进行这个活动我们注意几点:
第一,选的词语不能太生僻,要来自教材或教辅。
第二,值日生在上面讲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记好笔记,老师定期检查。
第三,长时间的词语积累容易让学生倦怠,所以隔一段时间可分小组举行一次竞赛,检测前段时间讲的内容,制定奖惩机制,激励学生课下对积累的词语进行复习。
2、自命题演讲。
演讲顺序按学号进行,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顺序,演讲内容不限,可以是向大家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一部你喜欢的电影,也可以向大家介绍你旅游过的一个景点,也可以向大家讲述你经历的一件事,也可以发表你对某个热点问题的看法……但一定要围绕一个话题,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演讲时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语速不能过快,演讲完后,其他同学要进行点评,说出演讲者的优点和缺点。
开始的时候,学生还有点胆怯,拘谨,但后来他们的表现让人惊喜。如有一个学生酷爱京剧,于是他向大家介绍了京剧的魅力所在,并用毛笔抄写了《贵妃醉酒》的唱词张贴在黑板上,和大家一起品味京剧唱词的美,谈到兴浓处,还给大家唱上了两句。还有一个学生演讲的题目是《那些陪伴我们长大的动画片》,他先给大家放了一些动画片的歌曲,勾起了大家儿时的回忆,然后介绍了我国动画片产业过去的辉煌,对比了国产动画片现在了没落,表达了自己希望为国产动画片再创辉煌尽一份力的愿望。
高二阶段,我们应该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为目的。在高一学年的基础训练之后,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激发,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课前活动形式:
1、小说接龙
老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组,给他们一个开放性的小说开头,两组每天派一个同学进行两百字以内的续写,第二天在课前朗读给大家听,在续写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如,情节是否合理,是否精彩;人物形象是否丰满;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生动;有没有恰当地环境描写……总之,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贯穿小说阅读教学。一段时间后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张贴在教室,学生很感兴趣。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吧班上的同学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进去。
2、命题演讲
在高一自由演讲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由老师确定,或班级共同讨论确定一些当前热门话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由学生进行命题演讲。为了让这一活动更具趣味性,我们可以把这些话题写在一些小纸条上,由学生在演讲前一天抽签,抽到哪个话题,就讲哪个话题。
在他讲完后,同样要让同学对他的演讲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另外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老师
可贯穿议论文的写作教学,指导学生怎样围绕观点进行论证。
3、作文素材积累
从高二开始,学生要进入议论文的写作学习,很多学生都存在素材积累贫乏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来帮助学生进行素材积累。具体操作如下:
主讲学生上台先概述素材内容,并谈看法,其他同学补充,接着主讲人总结,最后由教师作点评。台下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素材积累本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主讲人、素材内容概括,评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所谓的标准观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多元化,富有个性的观点。一学期后一定要让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类整理。
高三阶段,应有针对性性的灵活的开展课前五分钟,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
1、高三知识点板块复习,当复习字音字形时,我开展了“汉字听写比赛”,当时中央一套的“汉字听写大赛”正举办得如火如荼,我便仿照这种形式,把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天课前五分钟,每组轮流派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给一个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一个字的字形,正确的计一分,一轮之后由课代表统计成绩,分数最高的一组受到奖励,分数最低的一组接受惩罚。那些词语由老师从复习资料上,教材上筛选最易错的词,做成PPT。以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记词语的热情,让枯燥的字音字形复习变得有趣一些。
2、复习到古诗文默写时,我开展“背诵默写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