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09:51: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药品行业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药品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自身行业特点突出,尽管近年来我国药品行业生产、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产销情况也处于较好水平,但行业的整体毛利水平却持续下降,效益下滑。同时,国外药品生产企业不断涌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面对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如何更好地利用行业资源来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成为药品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增长放缓的局面,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寻找出解决办法,成为药品行业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杜邦分析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对于加强企业成本控制、高效利用资源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用杜邦分析法从财务绩效视角来分析药品行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中,笔者将药品行业分为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成药行业、中草药行业、药品商业和医疗机构等六部分来进行研究。同时,前四部分统一称为药品工业行业。
一、基于杜邦分析法的我国药品行业财务分析
杜邦分析法又称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它是将企业主要的财务指标按内在联系有机结合起来,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分析起点,对各项指标作层层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分析体系。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方法。
本文的主要分析思路是:净资产收益率由总资产收益率与权益乘数相乘得到,由于权益乘数涉及资本结构,在短期内不易改变,所以应把重点放在总资产收益率上。通过杜邦分析体系可知,提高总资产收益率的途径有两个:要么提高销售净利润率,要么提高总资产周转率。企业可通过增加销售收入、加快存货及应收账款等的周转速度提高总资产周转率。同时,通过降低成本、增加净利润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
(一)2006年我国药品行业间横向对比
就2006年来看,在整个药品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其次是中成药、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商业企业和中药饮片行业,医疗机构的净资产收益率最低。
净资产收益率是受总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两方面的影响的。通过杜邦分析可知,2006年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最高而权益乘数较低;将总资产收益率分解后可知,该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为80.56%,仅次于药品商业企业,而销售净利润率低于中成药行业和医疗机构,在药品供应链中处于中游位置。这说明该行业资产周转情况良好,若能通过降低成本而增加净利润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那么它的总资产周转率及净资产收益率还有上升空间。
商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8.39%,低于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制剂行业及中成药行业,分解后可知,该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在六类行业中最低,而权益乘数最高,分项说明如下:
1 权益乘数因素
2006年药品商业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为82.46%,排名第二的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只有58.72%,而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仅为49,80%。根据公式:权益乘数=资产总额/股东权益=1/(1一资产负债率)=1/(1一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可知,药品商业行业的权益乘数高出其他行业1倍以上。
2 总资产收益率因素
影响总资产收益率的因素有销售净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2006年药品商业行业的销售净利润率很低。只有0.77%,而其他药品行业此比率均在4.7%以上,说明该行业利润很薄。尽管如此,该行业相对于2005年销售净利润率增加较多,说明该行业还具有增长潜力。
药品商业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为190.79%,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与商业企业特性有直接关系:商业企业销售额大,资产总额相对较小。所以该行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销售收入来增加利润,同时还应加强成本控制。
医疗机构的销售净利润率最高,为9.55%,说明该行业能以较少的药品收入取得较高利润,这也就是医疗机构得以“以药养医”的基础。但同时,该行业总资产周转率最低,只有26.96%,仅为药品商业行业的1/7、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1/3。迫切需要通过加快资产周转,减少存货等来提高收益率。
(二)2006年与2005年我国药品行业间纵向对比
如图2,不管是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总资产收益率,化学药品原料药行业、中药饮片行业及商业企业2006年较2005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上升最快的是商业企业。而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成药行业和医疗机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最快的是医疗机构。
销售净利润率方面同样是医疗机构下降最快,达17.24%。从图2可以看出。它是药品行业中唯一的四个比率都下降的行业。医疗机构2006年药品收入较2005年增长70%,但同期资产总额增长只有14.18%,而药品销售净利润下降11.06%。导致其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润率分别下降6.29%、17.24%。同时,受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医疗机构的总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21.99%。又由于资产负债率增长只有3.37%,权益乘数变化很小,最终净资产收益率下降21.19%。
2006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药价增长的政策,如药品招标采购政策及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同时,卫生部在全国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严格控制药品进销差价等,这些措施已发挥了政策效益。2006年,在医疗机构工作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药品收入增长7%,与2005年的增长16%相比,下降了9个百分点,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增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城市医院下降了11.5个百分点。同时,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继续下降。由2005年的48.4%下降到47.1%,降低了13个百分点。药品收入比重最低的为城市医院,只有449%。
再分析四项比率上升都非常快的药品商业企业,该行业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的增长率分别达到83.99%、51.55%和42.59%。在2006年资产总额下降14.02%的情况下,该行业营业收入增长5.23%,同时,净利润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说明该行业2006年成本费用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改善我国药品行业财务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政策层面
1 实行医药分离,打破“以药养医”的局面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在整个药品行业中,医疗机构的
销售净利润率最高。说明该行业能以较少的药品收入取得较高利润,这也就是医疗机构得以“以药养医”的基础。但药品利润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即病人身上,而医药分离最大的作用就是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从而降低药价,进而减轻患者和其家庭的负担。
医药不分离、以药养医直接导致医疗与用药之间形成利益链。滥用药品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还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严重败坏医德医风,最终受害的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患者。
实行医药分离是最终的改革方向,但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循序渐进。
2 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政策补偿机制
财政补助收入一直是医疗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2006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全年年增加投入12.3%。其中,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增长最快,为13.46%。尽管如此,2006年医疗机构药品收支结余仍比上年下降24亿元。虽然药品对医疗机构的补偿作用减弱,但药品结余依然是医疗机构补偿的重要来源。以药养医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有待改革和调整。
应该认识到,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很少有医院具备承受医药分离的财力和能力。尤其是公立医院。脱离药品利润将给它们的生存带来极大威胁,很多医院将无法经营下去。因而,倘若将医药分离当成一次孤立的改革,那将是很难推行下去的。如果政府的投入不增加,那么即便医药分离,医疗机构可能会通过增加不必要的检查、化验等提高医疗收入,相关成本还将由公众来承担,则医药总费用难以降低,这将严重背离医药分离的初衷。
所以,医药分离不能孤立进行,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
(二)企业内部管理层面
1 完善库存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
库存是影响收益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收益率和资本周转量两个因素都受到库存管理的影响。因此,加强库存管理,可获得成本缩减的机会。提高供应链的收益率。
在企业中,存货往往占流动资产甚至资产总额的很大比重,是一项流动性很强的资产。为了保证生产经营和销售的需要或出于对价格的考虑,企业通常要储存适量的存货。存货的管理包括对库存物资的购、收、存、发等环节的管理,每一环节在存货管理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药品行业存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公司的科学管理,在保证正常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存货的储存水平。
2 重视对应收账款的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根据杜邦分析体系,加快总资产周转率是提高企业财务绩效的重要手段,而应收账款是企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应收账款和存货一样,在流动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反映了企业管理应收账款方面的效率。
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账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否则,说明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
从表3可知,2006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总体情况尚好,但化学药品原药行业的比率较2005年有所下降。因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总资产周转率水平,不妨将这两个指标的增长情况做一比较。
如图3所示,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和中药饮片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增长高于总资产周转率的增长,而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和中成药行业与此相反。这说明这两个行业迫切需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资产周转率。进而提升收益水平。
3 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根据杜邦分析图可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的途径有两个,控制成本费用就是其中之一。
如图4所示:除饮片行业和药品商业行业外,其他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呈下降趋势。照此发展,将严重影响其收益水平。
这些行业成本费用率的下降固然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如:医药行业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压力,使得医药生产成本也被拉高,且成本费用的增幅一直领先于主营业务收入水平的增长;国家连续对药品实施调价,行业盈利能力下降等,但作为企业来讲,更应该加强企业自身因素的控制,从内部挖潜。
(1)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成本预测,确定目标成本。
(2)各环节的成本费用控制,包括采购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等的预测。
(3)开展成本分析工作。
4 建立与加强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关系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是指发生在供应商与制造商或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在一定的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高度协调的关系。
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企业可以稳定交易关系,减少交易费用,可以通过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聚合彼此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中的核心能力,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
药品行业类型较多,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特别是在目前国家调控措施不断出台、部分政策尚不明朗、药品利润空间逐渐压缩的情况下,各企业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铮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首都经弃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82-583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编2005中国医药统计年报[G]北京:2006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编2006中国医药统计年报[G]北京:2007
1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基本结构分析
1.1 资产规模
2007年1-11月份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医药行业累计共6 099家企业,其中化学药品制剂企业为1 162家,占比为19.05%。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累计资产总计为1 902.70亿元,同比增长14.64%,占全行业资产27.09%。
1.2 企业经济类型
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以股份制经济、外资和港澳台经济为主要企业类型,这些企业总资产占行业的82.86%,其次是其他经济类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资产很少,并且国有经济资产规模大幅度下降,两者总资产只占行业的5.56%(见表1)。
1.3 企业控股情况
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从企业控股情况看,主要以私人控股和国有控股为主,两者资产总和占行业总资产的67.39%,其次是外商控股企业(占19.86%),集体控股和港澳台控股很少。从增长情况看,港澳台及外商控股企业增幅比较大,超过20%。国有控股增幅为5.84%。近年来,世界前20位的制药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有一些拥有自己的独资企业,还有的在我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它们都看好我国巨大的医药市场,这将对我国本土化学药品制剂企业带来巨大挑战(见表2)。
1.4 企业规模
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以中型企业为主,其资产接近行业总资产的一半,其次是小型企业,占行业总资产31.01%,大型企业只占到行业总资产20.10%。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严格执行GMP认证制度,逐步抬高医药企业入门门槛,加上企业间的资产重组,优势整合,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大型企业的优势仍然没有显现,增长速度也比较慢(见表3)。
1.5 地区分布
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主要分布在华东、东北、华北地区,资产总额排序前10位的省份中,华东地区有4个省市,分别是排在资产总额全行业首位的江苏省以及上海市、山东省、浙江省,其中江苏省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12.88%,也是唯一一个占比超过10%的省份;华北地区的有北京市、天津市;东北地区有黑龙江省、辽宁省;华南地区有广东省,华中地区有河南省。资产排序前10位的省市总资产占行业资产的71.63%。从增长速度看,辽宁省资产增速很快,都超过了30%。资产总额同比增幅排序前10位的省市和资产总额排序前10位的省市相比,多了华东地区的福建省,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华北地区的,华南地区的海南省。从数据分析看,我国化学药品制剂区域分布将趋于平衡。
2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指标完成情况
2.1 生产情况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 661.85亿元,同比增长24.29%,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5位。该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医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27.79%,远远高于其他子行业,超过第2位的化学原料药行业4.01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经济、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完成了全行业82.29%的工业总产值,保持主力军地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只完成了全行业5.03%工业总产值。从同比增长来看,除了国有经济增幅只有2.78%外,其他的经济类型增幅都在20%以上,特别是集体经济工业总产值增幅达到了42.90%(见表4)。
从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企业和外商控股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比较多,分别完成了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43.48%和26.16%。虽然港澳台控股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在全行业总产值中占比最少,只有5.65%,但是港澳台控股企业总产值的增幅最大,达33.45%。
从企业规模看,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工业总产值,中型企业完成了近一半,然而大型企业优势不明显,只占22.39%,增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见表5)。
从地区来看,江苏省的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优势明显,列工业总产值排序首位,其次是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工业总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17.79%,增幅达到了21.16%。工业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省市和资产排序前10位的省市相比,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被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取代,辽宁省则位于工业总产值第12位。工业总产值排序前10位省市完成了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73.27%(见表6)。
2.2 销售情况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完成销售产值1 552.75亿元,同比增长21.75%,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4位。该行业销售产值占全部医药行业销售产值的27.43%,远远高于其他子行业,超过第2位的化学原料药行业3.48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资产占主要地位的两个经济类型:股份制经济和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分别完成了全行业销售产值的42.02%和40.03%。集体经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增势,增幅达42.39%。国有经济是唯一出现下降的经济类型(见表7)。
从控股情况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资产占主要地位的私人控股和国有控股,分别完成了全行业销售产值的43.41%和17.76%。资产总计第3位的外商控股完成销售产值超过了国有控股,占全行业销售产值的26.08%。港澳台控股依然保持最快的增幅(达34.90%)。
从企业规模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销售产值大型企业的优势依然不明显,仍然是中型企业占据主力,完成了全行业销售产值46.91%。增幅最大的仍然是小型企业,达到26.42%(见表8)。
从地区来看,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排序前3位的情况保持一致,江苏省的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优势明显,列销售产值排序首位,其次是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销售产值占该行业销售产值的18.12%,增幅为19.60%,比工业总产值增幅低了1.56个百分点。销售产值排序前10位省市完成了该行业销售产值的73.53%(见表9)。
2.2.1 产销率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产销率为93.33%,列各子行业末位,同比下降了1.95个百分点。
2.2.2 出货值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实现出货值73.44亿元,同比增长42.80%,列医药子行业增幅第2位,增幅同比提高了24.34个百分点。出货值占销售产值的4.73%。
从经济类型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出口以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为主力军,完成了该行业出货值的47.72%。国有经济出口最少,只占该行业出货值的2.37%。集体经济出货值增幅达到了95.26%。
从控股情况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出口主要是私人控股企业和外商控股企业,这两种类型企业完成了全行业52.45%出货值。但是集体控股企业增长迅速,达到了70%以上的增幅。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出货值达到了95.77%的增长幅度,完成了全行业26.13%的出货值。中型企业仍然保持主力军地位,完成了全行业58.56%出货值。
从地区来看,出货值排序前3位的是河南省、浙江省、广东省,2006年同期排序前3位的省市是: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2006年同期广东省排第5位,2007年1-11月份江苏省排第5位,山东省排第9位。2007年1-11月份出货值排序前10位的省市中,黑龙江省出货值同比增幅超过了100%,河南省达到了88.76%的增幅。化学药品制剂资产总计排序前10位中的北京市、天津市药品制剂出口比较少。
2.2.3 主营业务收入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 515.86亿元,同比增长22.88%,增幅同比提高了7.07个百分点,占销售产值的97.62%。
3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经营情况分析
3.1 利润总额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56.55亿元,同比增长49.79%,列医药子行业增幅第3位。2006年同期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0.75%,2007年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度反弹。
从经济类型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利润总额贡献最大的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实现了全行业利润总额的49.07%,增幅达到了51.11%。其次是股份制经济,实现了全行业利润总额的37.48%。其他经济和集体经济增长很快,增幅分别为84.24%和81.59%,国有经济利润总额出现了下降(见表10)。
从控股类型看,私人控股和外商控股企业利润仍然占据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主力军地位,两者总计实现了全行业64.58%的利润总额,国有控股也为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创造了21.74%的利润总额。在增幅方面,国有控股和集体控股增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私人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列增幅排序第1位,达到了53.43%。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创造了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利润总额的52.86%。其次是大型企业,接近1/3。从增长幅度看,小型企业利润总额增幅最大,达到72.72%,大、中型企业增幅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地区来看,利润总额居前4位的省市和销售产值一样,只是山东省利润总额排在广东省前面。利润总额前10位和销售产值前10位省市比较,少了浙江省,取而代之的是海南省。利润总额排序前10位的省市实现了全行业79.63%的利润总额,其中江苏省化学药品制剂利润总额遥遥领先,占22.33%。
3.2 亏损情况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亏损企业数为305家,同比减少了44家。亏损面为26.29%。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累计亏损额为13.73亿元,同比提高了19.29%。
从经济类型看,除国有经济,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亏损总额同比出现超过50%的增长外,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亏损总额同比都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集体经济下降得最多,同比下降了52.52%(见表11)。
从控股类型看,除私人控股企业亏损总额同比出现14.60%的下降外,其他控股形式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港澳台商控股亏损总额同比提高了122.39%,外商控股同比提高了88.04%。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小型企业亏损总额同比出现了下降,大型企业同比下降了85.68%,列首位,但是占资产最大的中型企业亏损总额同比提高了79.06%。
从地区来看,利润总额排序前3位的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除江苏省出现69.31%的下降外,其他两个省市亏损总额都出现了提高,其中广东省的同比提高幅度达到了67.59%。
3.3 成本费用利润率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累计主营业务销售成本923.27亿元,同比增长23.89%,增幅同比增长了4.29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累计288.07亿元,同比增长14.96%,增幅同比增长了3.2个百分点。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1.53%,高出标准值7.82个百分点,列医药子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第4位,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
从经济类型看,成本费用利润率最高的是集体经济(为21.66%),其次是外商与港澳台投资经济,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3.66%,股份制经济的盈利能力相比前面两种经济类型显得较弱,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53%,低于该行业平均水平。国有经济成本费用利润率最低,为3.24%。所有经济类型盈利能力都有所提高,集体经济提高幅度最大,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比提高了7.69个百分点。
从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低,只有8.92%,最高的是外商控股(为14.59%),其次是港澳台控股(为14.45%),国有控股和集体控股分别为12.02%和12.65%。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比增长较大的是外商控股和集体控股,同比分别提高了3.21个百分点和2.66个百分点。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都高于该行业平均水平,其中中型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最大,达到了13.32%。小型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只有8.09%,比大型企业少了4.06个百分点。
从地区来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利润总额排序前3位的省市成本费用利润率依次为:江苏省(14.57%),山东省(12.08%)和广东省(11.93%)。
3.4 总资产贡献率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4.68%,高出标准值3.98个百分点,在医药各子行业中列第2位,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同比提高了1.95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集体经济总资产贡献率最高,为26.33%,同比提高了10.69个百分点,列首位。其次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为18.43%),另外3种经济类型总资产贡献率都低于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平均水平,国有经济为6.40%,股份制经济为12.83%,其他经济为11.45%。
从控股情况看,外商控股企业总资产贡献率最高(22.16%),集体经济为15.36%,其它控股类型都低于该行业平均水平。港澳台控股为14.42%,国有控股为12.77%,私人控股为12.19%。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总资产贡献率最高(18.76%),小型企业最低(10.66%),中型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5.55%。
从地区来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资产总计排序前3位的省市总资产贡献率:江苏省为23.78%,山东省为18.54%,广东省为13.33%。
4 结论
2007年1-11月份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资产规模继续增长,生产、销售都保持良好的增势,其中出口增势非常明显,经济效益出现了大幅度反弹,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产销衔接不够理想,产销率出现了下降。
结果:男18例(56.25%),女14例(43.75%);年龄最小者28岁、最大者85岁,其中50岁以上患者占68.75%;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短在1min之内,最慢连续用药3d后出现,其中用药30min内出现者21例(65.63%);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损害(9例),其次是呼吸系统损害(7例),心血管系统损害最少(1例)。
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不良反应也不能忽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银杏达莫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34-01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上报的32例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
1.2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给药方式、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性别分布。32例病例中,男18例(56.25%),女14例(43.75%)。
2.2年龄分布。年龄最小者28岁、最大者85岁,其中50岁以上患者占68.75%。30岁以下者1例(3.12%)、31~40岁3例(9.38%)、41~50岁6例(18.75%)、51~60岁10例(31.25%)、61~70岁7例(21.88%)、71岁以上者5例(15.62%)。
2.3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短在1min之内,最慢连续用药3d后出现,其中用药30min内出现者21例,占65.63%。用药1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3例(9.38%)、11~30min者18例(56.25%)、30min~24h者10例(31.25%)、超过24h者1例(3.12%)。
2.4给药方式及剂量。本组患者均为静脉给药,给药剂量(10~25ml/次)均未超过药品说明书最大剂量。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者19例(59.38%)、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者13例(40.62%)。
2.5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皮肤及附件损害者9例,主要表现瘙痒、皮疹、全身瘙痒、荨麻疹、斑丘疹、热潮红;呼吸系统损害者7例,主要表现憋气、咳嗽、咽喉水肿;神经系统损害者7例,主要表现头晕、头痛、局部麻木;消化系统损害者6例,主要表现恶心、呕吐;全身性损害者5例,主要表现寒战、发热、过敏样反应、多汗、灼热感、过敏性休克;代谢和营养障碍者3例,主要表现水肿、面部水肿;眼部及视觉损害者2例,主要表现视力模糊、眶周水肿;心血管系统损害者1例,主要表现心悸(注:部分患者不良反应涉及多个器官或系统)。
3讨论
3.1药物因素。银杏达莫注射液是银杏叶提取物银杏总黄酮及双密达莫符合制剂,提取工艺比较复杂。提取过程中可能含有一些色素、鞣质、淀粉或植物蛋白等,会以胶态形式存于药液中,当与输液配伍可形成不溶性微粒,易作为抗原或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刺激机体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1]。因此在使用之前,要认真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重给药。
3.2个体差异。银杏达莫注射剂具有疗效好、起效快等优点,主要作用机制为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减少血栓形成,阻止脑部、心脏缺血缺氧及脑水肿[2]。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是不同的。银杏达莫注射液在临床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血栓栓塞性疾病。此类人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如本研究显示50岁以上患者占68.75%。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因肾小球过滤和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肾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同时其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高,也是导致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使药物在机体的体内过程相对复杂,因此在药物的应用上应考虑老年患者的综合因素。
3.3不良反应与用药时间。本研究收集的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短在1min之内,最慢连续用药3d后出现,但均在输液过程中,其中用药30min内出现者21例,占65.63%。说明其不良反应与用药时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在使用该药时应关注用药初期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以防不良反应的加重或意外情况发生[3]。年老体弱及肝肾疾病患者,剂量不宜过大,在输液时滴速切勿过快。
3.4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可能与药品含复杂成分,如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物质有关,他们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导致变态反应的发生。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晕,可能与该药具有扩张血管有关,但也不排除改善制剂中的某些成分对脑神经和外周神经具有毒性作用。引发的静脉炎可能与药物刺激性强度,纯度浓度等因素有关而所引发的胃肠道和哮喘可能是由于其含有双嘧达莫有关[4]。
3.5预防措施。①使用前医生和护士均应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②与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同用时应用,易引起出血倾向;③因其制剂成分复杂,不宜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④对于年龄体弱者,使用剂量不易过大;⑤按照说明书应用,如一次10~25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防止浓度过大增加药物对机体的刺激强度。
总之,银杏达莫注射液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不良反应也不能忽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加强预防,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周子晔,王陈翔,周小微.13例银杏达莫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分析[J].海峡药学,2009,21(2):143-145
改革开放之后,医药企业开始自寻出路,无论是药品生产企业还是药品经营企业渐渐地告别了传统意义上的药品经营管理和药品物流管理模式。医药企业随着销售网络的延伸和扩大,由于自身的承运能力所限,医药企业开始寻求委托第三方进行药品的储运管理(其中包括借助海运、空运和陆运等力量),即所谓的外包物流(又称之为物流托管,下同)。时至今日,这种外包物流模式依然是药品流通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就在上述药品物流运输的托管过程中,药品在运输部门滞留、中转达数天甚至多至一个月的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其造成的药品质量问题及经济损失不容忽视。药品企业原本以为借助第三方可以节约运输成本,但对于如野蛮装卸以及中转库温过高等造成的药品包装破损、污染、变质等问题却又无可奈何。长期以来,在此运输环节中,药品的安全和质量隐患始终未能得到各方面应有的重视。国家没有要求作为第三方物流的运输部门必须对托管承运的药品进行质量验收和养护。诚然,这也是我们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企业最难以监管的一个薄弱环节,因为这是一个需要跨行业协调管理的问题。
那么,医药物流的现状是怎样的呢?近年来,一部分正规的全国性制或区域性制的药品企业,由于其市场覆盖面广等原因,在销售目标市场区域找一家较有实力的药品经营企业作为该区域经销商。该经销商按照GSP规范管理,药品通过这样的流通渠道最终进入当地的医疗机构或零售终端系统。
但也有些企业仅仅从当地名义上的经销商那里过过票而已(于是挂靠者有之,转让证照者有之。近年来出现的针对私人性质的招商活动及非药品经营企业经营药品的现象比比皆是),药品根本就不进入该分销商仓库等管理系统。更有甚者,在当地随便租赁一个仓库,或者干脆将药品直接存放在各地的办事处,亦未进行任何质量验收就进入终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药品经营企业即使有仓库,亦形同虚设,对经销的药品按照GSP要求储存、质量验收、保管、养护等基础工作根本就没有条件开展。目前,在国家限期实施GSP认证的政策下,药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条件有所改善。但药品流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如何才能做到安全高效而富有竞争力,需要多方积极的探索。
1第三方物流托管之思路
药品经营企业的主要责任是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管理。但随着市场细分和物流业的发展,我们设想:是否可以将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物流管理剥离出来?即把药品流通过程中的一般入库、质量验收、储存、保管养护、配送、包装、装卸、承运及其相关信息管理等各项物流业务工作,全部委托给更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代为管理。自己则在承担法定责任的同时,集中精力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将主要精力转移到资金流、信息流的管理上来,以达到节约时间、成本,加快物流和资金的运转速度,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换言之,基于药品管理的特殊性,药品物流能否像一般商品一样亦实施第三方托管呢
笔者认为,这是当前医药企业尤其是一些小型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如果真的能够采用这样一种简捷的物流管理运行机制,那一定会得到众多企业的欢迎。也有人大胆预言:将来取代现有药品流通方式的最佳物流方式,必然是通过专业的、合法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当第三方物流业高度发达,其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将迅速提高,那时任何药品企业都愿意将药品物流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代为管理。
但设立纯粹的、不参与药品经营活动但又涉及药品质量管理内容的全新的药品第三方物流企业,笔者认为并不现实。首先在现行的药品管理法规体系框架下,其企业属性尚无法界定,即它到底是属于药品经营企业还是属于一般物流企业,有没有承担药品质量管理职能的主体资格,尚缺乏法定依据。这个法律瓶颈问题不解决,严格意义上的纯粹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就难以得到合法与健康的发展。其次是药品安全问题。再次是其配备、规模等条件对于经济实力的要求。
我们再进一步设想,那些有能力承担物流托管的其他药品经营企业是否可以取代上述纯粹的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进行药品物流托管服务呢?笔者以为,这完全有可能,而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第三方物流托管的重要意义
药品经营企业之间药品物流的托管和被托管行为在现行药品法规中虽无明文规定,但如果将药品物流业务委托给已经通过GSP认证的、有足够配送能力的企业托管,在现有的药品法规框架内还是有一定的依据和一定可操作性的。
(1)按照现行药品管理法及GSP的要求,作为药品物流管理最重要的硬件设施之一,药品经营企业必须设有达到标准要求的仓库,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按照GSP的程序和方法予以管理。
然而药品法规并没有严格的定义规定企业设置的仓库必须拥有产权。所以,目前在实施GSP的具体过程中,国家允许企业可以采取租赁的方式等变通方式设置企业仓库,而实施第三方物流托管即是这种变通方式之一。
(2)按照现行药品GSP的规定,国家允许药品经营企业从厂家或商业企业直调药品,其本身考虑到了药品市场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流通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性问题。国家考虑到这一“特殊需要”,为了节约企业的运输和管理成本而制定这一政策。换言之,这一部分药品的物流业务完全是国家赋予企业免于实行自有仓库储存、养护和配送管理的一种特殊政策。
可以设想,将来随着药品制经营模式的发展和丰富,直调药品的业务比重将会越来越大,甚至极有可能一个企业的所有药品物流全部采用直调方式运作。这就不只是GSP所说的“特殊需要”的个别业务问题,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根据现行GSP规定,按照企业的经营规模,硬性地规定企业的仓库面积要求,其现实意义并不大。否则,这种质量管理的成本太高,这也是目前国家推行GSP认证难度大、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政府在依靠设立技术屏障、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措施以推行GSP认证制度的同时,应适当地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大多数企业的承受能力,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目的。
仓库是药品物流环节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硬件设施。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让一部分企业设置仓库,另一部分不设置仓库。换言之,一部分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偏重于做药品物流业务,而另一部分企业偏重于做药品经营。如果强行要求每个企业设置仓库,将会使企业陷入重复建设的覆辙,造成国家和企业资源新的浪费。而实施第三方药品物流托管将是节约资源、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
(3)近年来,随着药品管理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尤其是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和药品注册、流通管理等上游政策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家对药品的监督管理已经逐渐形成了制度化、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作业。药品经营企业实施GSP的物流管理过程中,在技术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异性。因此,这些都为药品经营企业之间实行第三方物流管理创造了技术条件。
(4)按照GSP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应承担GSP及其他药品法规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笔者认为,企业可以将其中的责任和义务在适当的情况下予以分开:药品质量的最终责任理应由自己一方承担;而义务,只要不存在商业竞争的风险,作为药品流通供应链上的一个物流管理环节,则完全可以将其中的药品质量验收、储存、养护和配送等业务内容全部或部分委托给另一家已经通过GSP认证的、又有能力承担第三方物流管理的企业承担。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也不违背现行GSP等药品管理法规的原则精神(前提是后者的药品仓库、验收、养护及配送等硬件设施、管理软件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素质要求已获得了国家的认证,其各项作业活动已经完全标准化、程序化了,完全能够满足GSP的要求)。因此,在现有的药品法规体系框架下,这将不失为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理想的第三方物流托管过渡方式,而且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比现在有些经营企业异地设置仓库(甚至不设仓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尴尬储运管理方式要好得多。
此外,有能力实施第三方药品物流服务、愿意接受托管的药品经营企业,仓库等硬件设施齐全、适宜,配送能力足够强,在药品物流托管过程中,既能满足现行药品流通法规中的诸多法定义务,又能确保药品的安全、质量以及药品质量的可追溯性,第三方物流托管也是对其产能的一种充分利用。
3第三方物流托管的过渡问题
作为国内药品流通主渠道的国有商业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其基础设施完全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惜成本地投资建设,特别是在药品物流仓储设施方面的投入更是巨大。但发展到现在,据有关报告显示,国有商业中的亏损率已高达35.5%以上。其亏损原因,除了体制问题以及管理上的漏洞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往在仓储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投入比重过大,使得产生的历史包袱过重。目前,国有商业企业中,有相当多企业的仓库是吃不饱甚至是闲置未用的,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如果我们实施了上述第三方物流托管的模式,国有商业企业正好可以将它闲置未用的仓库物流资源优势发挥出来,与那些需要仓库的企业共用,完全或部分开展药品物流托管业务,合理地收取一些费用补偿因仓库闲置损耗增加的亏损。这种把劣势变优势的双赢战略,何乐而不为呢?
实际上,目前国内有些大的企业集团已经就其下属的医药商业企业进行仓储设施、人力资源的整合,就属于第三方物流管理的模式。
(一)实行以药养医体制
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筹资职能逐渐弱化,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拨款不足,同时强调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管控。为了解决医院经费不足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允许医院按照一定比例顺加作价销售药品,形成了以药养医体制。以药养医不仅养了医院,还养了医生。医生掌握处方权,而处方不能外送,加之医生工资性收入低、缺乏有效监管等,医生开具药方拿取回扣现象比较普遍。
在以药养医体制下,药品销售收入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开具处方收取回扣成为医生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医改前,允许所有公立医院按不超过15%的差价出售药品,新医改后,二、三级公立医院仍然享有这项政策。这在客观上造成药品价格越高,医院获得的差价收入越多,医生获得的回扣越多。受利益驱动,医院和医生倾向于使用高价药。
(二)公立医院居于垄断地位
医院是药品到达消费者的主要渠道,而我国90%左右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对生产流通企业而言,公立医院是最大买方,具有买方垄断地位;对患者而言,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购买药品,加之处方不能外送,医院在药品终端销售中具有卖方垄断地位。公立医院所具有的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双重优势,使其购进药品时可以利用买方垄断地位索取高回扣,销售药品时诱导患者多用药、用高价药。
这种体制滋生了大量参与药品流通的隐易者,并与以药养医体制相结合,客观上刺激医院和生产流通企业生产经营高价药品,形成医院、医生、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及各类隐易者共同推动药品价格上涨的利益共同体。结果不仅抬高了药品价格,扰乱药品流通秩序,而且扰乱药品生产的市场信号,影响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三)药品监管制度尚不完善
1、新药注册审批制度不完善
我国对新药的规定过于宽泛,仿制药、改剂型药都被作为新药①,企业申报仿制药、改剂型药就可以重新定价并获取可观回报,不需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此外,新药审批时间长,专利药获得批准上市的时间大约需要10年,仿制药大约需要4—5年,远远大于全球新药审批平均周期,这相当于延长了企业研制新药的周期,造成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难以尽早见到效益,一些时候还使企业失去市场机会。
2、药品价格管理体系尚不完善②
首先,现行价格管理体系事实上形成对公立医疗机构两套并行的药价管理系统,不仅给市场提供了混乱的价格信号,而且给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了混乱的政策信号,不利于企业做出合理的市场预期和相应的投资决策。
其次,价格主管部门尚未与流通企业、医疗机构、社会药店、社保机构联网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无法实时采集药品购销价格的一手数据和及时调整药品零售限价,造成每一轮价格调整周期较长、调价品种较少,而且经常出现药价“该降的不降、不该降的降多了”的情况,对药品流通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药品上市后的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循证评价规范不够成熟,评价效果不够权威,尚无法成为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依据。长期以来,也没有对仿制药开展全面、有效的药物疗效一致性检验,质量安全监管缺乏依据。以上都制约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的提高。
4、尚未形成高效、统一的药品市场监管体系
药品生产流通分属卫生部、药监局、工信部、商务部等部门管理,生产流通流域的问题需要多个部门协作与配合。由于管理边界不清,监管职能交叉,存在多头管理和政出多门现象。改革中多从部门利益出发考虑,不能有效协调和沟通,政策脱节和相互矛盾现象时有发生。此外,一些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在市场准入、技术和质量监管中存在所有制歧视、地方保护、寻租等不当行政行为,也影响监管效率。
(四)现行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存在缺陷
新医改以来开展以省为单位的网上集中采购,对于规范医疗机构采购行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药品价格有重要作用,但招标由行政机构主导,服从行政绩效目标,不少地方将招标采购异化为纯粹的降价行为。一些地方在基药招标采购中一味强调降价,导致价格越招越低、品规越招越少。非基药招标后,中标企业还需“公关”和二次议价方可将药品销售到医院。医疗机构通过二次议价压缩上游企业利润空间,一些生产企业迫于生存,降低生产成本,药品质量受到影响;部分质优价廉药品的生产企业难以承受压价而停产;医院拖欠货款现象严重,流通企业垫资销售,经营困难。
现行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招标主体的确定违背了医疗机构产权关系或财政隶属关系。目前各地的招标中,招标组织机构一般由卫生部门主导,发改委、药监部门、纠风办等部门参与,最大的支付方——医保机构缺位。由于招标主体与采购主体分离,招标后不能确保合同履行,很难做到招采合一、量价挂钩。
此外,我国部分地区在招标中实行了药品质量分层评价,但由于药品质量分层评价标准不完善,很难通过招标体现优质优价。
(五)医保机构尚未有效发挥引导药品价格和监督处方行为的作用
医保机构作为医保参保人群体利益的集中代表和药品消费的最大支付方,组织化程度高,可以从供给端影响生产流通企业,也可以从需求方影响患者用药选择,因而对药品生产流通和药价可以产生决定性影响。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医保机构经常作为消费者代表,利用其特有的市场支配力,与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进行价格谈判,同时为了合理高效利用医保资金,还从药品销售终端监督医生的处方行为。
当前我国公共医保已经覆盖95%以上的人群,但医保机构还没有有效发挥约束市场药价、监督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作用。一方面,在医保筹资水平低、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保体系并存且分散筹资、报销药品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医保机构对药品价格的市场影响力较小。另一方面,医保支付实行按项目定价、按项目付费、事后报销制度,医保机构与医疗服务和药品提供者不是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价格谈判,部分地区试行的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尚未达成进一步推广的共识,从而影响医保机构对医疗机构和医生诊疗行为的有效监督。此外,现行医保支付制度主要支撑公立医院销售药品,而公立医院实行以药养医制度,同为国有机构,运转不下去最终都由财政“买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保机构监管约束医疗机构的积极性。
(六)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影响市场集中度提高
开办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审批权限在地方。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一些地方审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没有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在现行财税体制及有形无形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医药制造业被大多数省(市、区)作为支柱产业,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一些地方还通过财税、信贷支持及市场提供(封锁市场,禁止外地药品进入)等方式,扶持本地药品生产企业,并通过阻止药品文号转移等方式,干涉外地企业收购本地经营不善的企业。药品流通中,很多地方还从保护本地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出发,在外地批发零售企业进入本地区的审批中设置种种障碍,严重影响大型批发企业跨地区经营和连锁药店发展。
二、促进药品生产流通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取向
促进药品生产流通行业健康发展,必须进行深层次体制改革和全方位制度创新。
(一)推进医药分开
处方按商品名开具且难以外送,是“医”、“药”利益挂钩、以药养医体制存在的重要条件。加快推进医药分开,必须强制所有医院执行通用名开具药方制度,并允许处方外送。同时,改革医疗服务价格,为医药分开建立合理的费用补偿机制。
(二)改变公立医院垄断局面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形成市场竞争格局。一方面,放宽市场准入,破除民间资本和外资创办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体制,在医保定点、土地、税收、融资贷款、学科建设、人才流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赋予民营医院同等待遇,在资质审批、商业网点布局等方面放松对零售药店的限制。另一方面,加快公立医院改革,采取转制、出售、托管、合资合作等方式实行民营化或国有民营,对少数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公立医院,明确其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和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完善监管制度
1、完善药品注册审批制度
进一步明确新药定义,严格新药审批标准,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药品。切实加快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新药、首家申报临床研究的新药及首家申报治疗疑难危重疾病的新药、有技术创新且能明显降低仿制药品成本或显著提高仿制药品质量等药品的审批速度。
2、完善价格管理制度
加强药品零售价格调整和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监管。建立2—3年全面调整一次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定期调价制度,加大进口高价药的降价力度,适当放宽创新药品、经典廉价药的价格限制。在坚持成本定价基础上,探索开展同类药品比价、国际价格比较、药物经济学评价等新方法,理顺药品之间的差比价关系。对公立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实行“高价低差率、低价高差率”的差别加成政策,明确药品批发环节和医疗机构销售环节的差价率(额)控制标准。
3、加强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规范临床循证医学的评价标准,适时开展中药与西药疗效的平行评价探索工作,对仿制药全面、有效地开展药物疗效一致性检验,为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药品的查处、整顿力度。
4、建立高效、统一的监管体系
增强药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加强药品监管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和相互配合。建立全国药品监管信息交换平台,建立跨省协调管理制度。增强药品价格监管的公众参与度,避免监管失灵。改变GMP认证中“重认证、轻监管”现象,加强GMP认证跟踪检查,建立市场准入后的长效监管机制。
(四)完善药品招标制度
改革基药“双信封制”招标中唯低价论的商务标评审模式,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调查核算成本,制定基本药物中标底价。加大质量可靠性、安全性评价、临床疗效等要素在评标中的权重。统一全国药品质量分层标准,推广以质量分层为基础的招标评审机制,形成倒逼药品质量和制药行业竞争力提高的招标制度。
探索非基药招标带量采购、量价挂钩的实现形式,严格执行省级集中采购药品的中标价格,不得进行二次议价,严格防止标外采购、违价采购或从非规定渠道采购药品。
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医保招标采购模式,近期可考虑按医疗机构产权关系或财政隶属关系确定招标主体,如省属公立医院招标采购由省级医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地市县属公立医院采购规模足够大的,招标可由同级医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采购规模小的,招标可联合进行或委托给专业的招标机构。
(五)完善医保支付制度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结合疾病临床路径实施,因地制宜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发挥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探索建立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建立医保对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的约束机制。加强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自建或委托专业机构审查医生处方行为,建立对违规开方医院和医生的惩罚制度。
(六)提高药品生产流通的市场集中度
建立兼并重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药品生产企业和市场竞争力强、网络覆盖范围广的大型药品批发企业、连锁经营零售药店。
(七)提高药品生产流通的现代化水平
督促引导企业严格按照新版GMP标准和GSP标准生产经营。引导药品生产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医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统一规划全国性的药品流通网络和物流系统,构建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药品物流体系或平台。引导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社会形象。
〔本文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所“深化中国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改革研究”(繁荣中国基金项目)部分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而对于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药品行业,人们也逐渐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与关注。在市场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加强对药品行业的监管与法律规制显得至关重要,其不仅影响本行业的发展,且对公众的健康安全具有密切的联系。
1 药品行业市场监管的重要性
在现代化的药品行I领域中,市场监管主要是指对市场上的主体行为现状进行一定的限制、约束,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市场的发展。当前,在市场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如何加强药品行业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在实际生活中,药品行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进行药品监管的操作中,其要求相关药品监管部门对药品企业的生产、药品销售的行为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限制与约束,以进一步促进药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药品行业市场来说,其本身便具备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加之在整个药品市场中其经常发生相关信息不对应的现象,而这便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药品行业的监管显得至关重要。国家通过对药品市场的必要监管,可以有效地维护整个市场秩序,并有效地保障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对药品行业进行监管也是有效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条规定:“为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特质本法。”这是我国药品监管执法的法律依据,也是我国药品监管立法的目的,而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及其相应的工作人员则需切实履行相应的职责,并在药品的研制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合法的监督管理,以进一步保障药品市场的有序发展。
2 药品行业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国家部门对药品行业领域的监管作业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但是在实际的经济市场运行过程中,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我国药品行业的发展。目前,就我国药品行业市场监管的现状来分析的话,其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分析。
2.1 缺乏明确的药品监管主体职权
在药品行业领域中,其监督管理机关及其职权是法定的,而对于其相关的职权我国相关法律对此也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对于其中某些执法主体的权限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一些国家规定的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其他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无权设立行政许可会存在互相违背的现象,而这种药品行政许可设定部门权限的不明确会给药品监管行政法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同时,在对药品广告的监管方面中,其往往会有药品监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同时对此执行相应的管理,从而极易造成两大部门在执法时产生分歧,致使药品广告的管理无法落实到实处。由此可见,在我国药品的监管过程中,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药品行业的发展,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还无法适应我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加之各个不同的部门在职责上都存在相互交叉的部分,或者各部门职责衔接不到位问题,从而容易使实际的监管工作受到影响。
2.2 药品行业市场监管法律监督力度不够
在药品行业领域中,法律监督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药品执法监督体系,以加强依法监管能力的建设,促进药品行业领域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药品行业市场监管法律监督力度不够则是其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对于我国药品监管系统来说,其未明确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且对监督管理部门也没有设置专门的法制机构,法制人员的缺乏、法制机构的不协调等问题都严重影响到药品行业的监管作业。此外,由于整个药品行业缺乏一定的监管监督体系,因此工作人员之间也便缺乏良好的沟通,对于监督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地进行交流与解决,从而严重滞后了药品行业的发展。总体上来说,在对药品行业进行监管作业时,我国缺乏强有力的法律监督力度,且对该项工作也缺乏一定的重视与关注,从而使该项作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与挑战。
2.3 药品行业市场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在整个药品行业的市场监管作业中,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监管人员素质的质量决定着药品行业的发展效率。其中,我国药品行业市场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在处理相关作业时,我国药品监管执法人员的观念较为弱后,因此具有较为随意的工作态度,而这极易在工作中造成一定的偏差,影响该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其中,对于监管人员来说,其本身对医药管理和药检等技术就缺乏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且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对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缺乏一定的理解,这些方面的存在便导致监管人员的监督水平相对低下。此外,一些监管人员由于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一定的认识,从而在罚款数额上其就随意决定,且多数监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还会出现的现象,而这些都是由于监管人员个人的因素而造成的结果,体现了药品行业市场监管人员缺乏良好的综合素质。
3 完善药品行业市场监管的有效策略
在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地完善我国药品行业市场的监管作业,以进一步促进我国药品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药品行业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相关人员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3.1 完善药品行业的市场监管机构
在药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国家部门应正确履行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以通过完善一个统一、明确的药品监管体制来实现相关的市场监管作业。例如,我国在此方面可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药品监管机构方面的设置,以采用从分级管理向垂直领导发展的方向来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药品监管体系,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上下级交流沟通的问题,且对提高药品监管的效率也具有极大的作用。
3.2 加大药品行业的市场监管力度
在药品行业领域中,增强市场监管力度,其首先应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执法监督的机构,以通过设置专门的法制机构、确定法制工作人员的职责来保障监管机构的正常运行。其次,相关人员需对监管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其不但要对各种监管行为进行一定的监督,还需严格按照相应的原则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解决,以进一步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此外,保障监督体制的完善性、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监管力度在其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药品行业领域中,相关人员需加强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例如,由于不同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其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准入制度来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已在岗的监管人员,其可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培训,以使其充分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从而可以为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监管人员自身也需加强提升素质水平,以进一步促进自身良好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加强对药品行业的监管作业对促进药品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人员需对此给予一定的重视与关注,以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并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药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君亭.论市场竞争背景下药品行业的监管与法律规制――以“非法疫苗案”为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8:112-113.
药品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自身行业特点突出,尽管近年来我国药品行业生产、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产销情况也处于较好水平,但行业的整体毛利水平却持续下降,效益下滑。
同时,国外药品生产企业不断涌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面对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如何更好地利用行业资源来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成为药品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增长放缓的局面,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寻找出解决办法,成为药品行业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杜邦分析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对于加强企业成本控制、高效利用资源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用杜邦分析法从财务绩效视角来分析药品行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中,笔者将药品行业分为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成药行业、中草药行业、药品商业和医疗机构等六部分来进行研究。同时,前四部分统一称为药品工业行业。
一、基于杜邦分析法的我国药品行业财务分析
杜邦分析法又称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它是将企业主要的财务指标按内在联系有机结合起来,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分析起点,对各项指标作层层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分析体系。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方法。
本文的主要分析思路是:净资产收益率由总资产收益率与权益乘数相乘得到,由于权益乘数涉及资本结构,在短期内不易改变,所以应把重点放在总资产收益率上。通过杜邦分析体系可知,提高总资产收益率的途径有两个:要么提高销售净利润率,要么提高总资产周转率。企业可通过增加销售收入、加快存货及应收账款等的周转速度提高总资产周转率。同时,通过降低成本、增加净利润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
(一)2006年我国药品行业间横向对比
就2006年来看,在整个药品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其次是中成药、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商业企业和中药饮片行业,医疗机构的净资产收益率最低。
净资产收益率是受总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两方面的影响的。通过杜邦分析可知,2006年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最高而权益乘数较低;将总资产收益率分解后可知,该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为80.56%,仅次于药品商业企业,而销售净利润率低于中成药行业和医疗机构,在药品供应链中处于中游位置。这说明该行业资产周转情况良好,若能通过降低成本而增加净利润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那么它的总资产周转率及净资产收益率还有上升空间。
商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8.39%,低于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制剂行业及中成药行业,分解后可知,该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在六类行业中最低,而权益乘数最高,分项说明如下:
1权益乘数因素
2006年药品商业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为82.46%,排名第二的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只有58.72%,而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仅为49,80%。根据公式:权益乘数=资产总额/股东权益=1/(1一资产负债率)=1/(1一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可知,药品商业行业的权益乘数高出其他行业1倍以上。
2总资产收益率因素
影响总资产收益率的因素有销售净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2006年药品商业行业的销售净利润率很低。只有0.77%,而其他药品行业此比率均在4.7%以上,说明该行业利润很薄。尽管如此,该行业相对于2005年销售净利润率增加较多,说明该行业还具有增长潜力。
药品商业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为190.79%,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与商业企业特性有直接关系:商业企业销售额大,资产总额相对较小。所以该行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销售收入来增加利润,同时还应加强成本控制。
医疗机构的销售净利润率最高,为9.55%,说明该行业能以较少的药品收入取得较高利润,这也就是医疗机构得以“以药养医”的基础。但同时,该行业总资产周转率最低,只有26.96%,仅为药品商业行业的1/7、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1/3。迫切需要通过加快资产周转,减少存货等来提高收益率。
(二)2006年与2005年我国药品行业间纵向对比
如图2,不管是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总资产收益率,化学药品原料药行业、中药饮片行业及商业企业2006年较2005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上升最快的是商业企业。而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成药行业和医疗机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最快的是医疗机构。
销售净利润率方面同样是医疗机构下降最快,达17.24%。从图2可以看出。它是药品行业中唯一的四个比率都下降的行业。医疗机构2006年药品收入较2005年增长70%,但同期资产总额增长只有14.18%,而药品销售净利润下降11.06%。导致其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润率分别下降6.29%、17.24%。同时,受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医疗机构的总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21.99%。又由于资产负债率增长只有3.37%,权益乘数变化很小,最终净资产收益率下降21.19%。
2006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药价增长的政策,如药品招标采购政策及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同时,卫生部在全国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严格控制药品进销差价等,这些措施已发挥了政策效益。2006年,在医疗机构工作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药品收入增长7%,与2005年的增长16%相比,下降了9个百分点,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增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城市医院下降了11.5个百分点。同时,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继续下降。由2005年的48.4%下降到47.1%,降低了13个百分点。药品收入比重最低的为城市医院,只有449%。
再分析四项比率上升都非常快的药品商业企业,该行业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的增长率分别达到83.99%、51.55%和42.59%。在2006年资产总额下降14.02%的情况下,该行业营业收入增长5.23%,同时,净利润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说明该行业2006年成本费用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改善我国药品行业财务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政策层面
1实行医药分离,打破“以药养医”的局面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在整个药品行业中,医疗机构销售净利润率最高。说明该行业能以较少的药品收入取得较高利润,这也就是医疗机构得以“以药养医”的基础。但药品利润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即病人身上,而医药分离最大的作用就是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从而降低药价,进而减轻患者和其家庭的负担。
医药不分离、以药养医直接导致医疗与用药之间形成利益链。滥用药品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还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严重败坏医德医风,最终受害的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患者。
实行医药分离是最终的改革方向,但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循序渐进。
2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政策补偿机制
财政补助收入一直是医疗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2006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全年年增加投入12.3%。其中,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增长最快,为13.46%。尽管如此,2006年医疗机构药品收支结余仍比上年下降24亿元。虽然药品对医疗机构的补偿作用减弱,但药品结余依然是医疗机构补偿的重要来源。以药养医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有待改革和调整。
应该认识到,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很少有医院具备承受医药分离的财力和能力。尤其是公立医院。脱离药品利润将给它们的生存带来极大威胁,很多医院将无法经营下去。因而,倘若将医药分离当成一次孤立的改革,那将是很难推行下去的。如果政府的投入不增加,那么即便医药分离,医疗机构可能会通过增加不必要的检查、化验等提高医疗收入,相关成本还将由公众来承担,则医药总费用难以降低,这将严重背离医药分离的初衷。
所以,医药分离不能孤立进行,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
(二)企业内部管理层面
1完善库存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
库存是影响收益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收益率和资本周转量两个因素都受到库存管理的影响。因此,加强库存管理,可获得成本缩减的机会。提高供应链的收益率。
在企业中,存货往往占流动资产甚至资产总额的很大比重,是一项流动性很强的资产。为了保证生产经营和销售的需要或出于对价格的考虑,企业通常要储存适量的存货。存货的管理包括对库存物资的购、收、存、发等环节的管理,每一环节在存货管理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药品行业存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公司的科学管理,在保证正常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存货的储存水平。
2重视对应收账款的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根据杜邦分析体系,加快总资产周转率是提高企业财务绩效的重要手段,而应收账款是企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应收账款和存货一样,在流动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反映了企业管理应收账款方面的效率。
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账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否则,说明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
从表3可知,2006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总体情况尚好,但化学药品原药行业的比率较2005年有所下降。因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总资产周转率水平,不妨将这两个指标的增长情况做一比较。
如图3所示,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和中药饮片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增长高于总资产周转率的增长,而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和中成药行业与此相反。这说明这两个行业迫切需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资产周转率。进而提升收益水平。
3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根据杜邦分析图可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的途径有两个,控制成本费用就是其中之一。
如图4所示:除饮片行业和药品商业行业外,其他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呈下降趋势。照此发展,将严重影响其收益水平。
这些行业成本费用率的下降固然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如:医药行业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压力,使得医药生产成本也被拉高,且成本费用的增幅一直领先于主营业务收入水平的增长;国家连续对药品实施调价,行业盈利能力下降等,但作为企业来讲,更应该加强企业自身因素的控制,从内部挖潜。
(1)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成本预测,确定目标成本。
(2)各环节的成本费用控制,包括采购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等的预测。
(3)开展成本分析工作。
4建立与加强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关系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是指发生在供应商与制造商或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在一定的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高度协调的关系。
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企业可以稳定交易关系,减少交易费用,可以通过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聚合彼此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中的核心能力,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
药品行业类型较多,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特别是在目前国家调控措施不断出台、部分政策尚不明朗、药品利润空间逐渐压缩的情况下,各企业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铮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首都经弃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82-583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编2005中国医药统计年报[G]北京:2006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编2006中国医药统计年报[G]北京:2007
1提升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必要性
药品行业的质量水平不仅仅关乎其从业人员的事业发展,更关乎全人类的文明建设。因此,药品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要有更高的道德水准,药品行业从业人员必须要时刻严于律己。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学生已经成为药品行业潜在的第一大劳动力来源。高职院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必须肩负起做好学生职前道德培训的重要责任。
2现存问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忽视对药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工作。具体表现为德育工作形式化、学生本身不重视、外界干扰太频繁等等。许多高职院校对德育工作缺乏监管、德育手段缺乏新意,导致教师经常弄虚作假、敷衍了事。而许多学生由于课业繁忙,无暇关心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有些药学专业学生甚至没有职业道德的概念,这对我国未来药品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是极大的隐患。
3提升策略
3.1更新理念
只有学生、老师、领导都不断地更新理念,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且更新理念的工作应由上之下的开展,首先是高职院校负责药学专业学生德育工作的领导要更新理念,领导要了解学生整体德育水平,把握德育工作开展力度,领导也要知晓时事,引导德育工作开展方向。最主要的,领导要重视对药学专业学生的德育工作,真正地把德育作为自己的职业,只有领导的思想正确了,学校整体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教师作为德育工作具体执行人,其理念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质量。学生也迫切地需要更新理念。许多学生认为德育工作仅仅是一种形式,自己不必投入太多精力,有些学生盲目自信,认为自己不至于在职业道德上出现问题,结果事实证明药品行业因职业道德问题造成事故的案例基本都是起源于一时的贪念、一时的疏忽。
3.2营造氛围
针对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更高,因此对高职院校相关工作的要求也越高。院校不仅要重视硬性的品德培养,还要重视软硬的德育熏陶,通过在校内营造出德育氛围,让药学专业学生时刻提醒自我,把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3.3丰富德育手段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设立德育典型,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通过先进个人,带动其周围同学的德育风气,达到以先进带动后进的效果。学校亦可完善相关的奖惩制度,对于德育表现良好的学生,学校应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这不仅对其个人有激励作用,还能在校内造成更大影响,促使其他同学加强自身德育工作。对于品德表现差的学生,学校应作出适当的惩罚,以此展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决心,给学生起到警醒作用。通过奖惩分明的制度,可以在校内形成良好的德育风气,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内部良性竞争。学校也可以开展各类德育活动,或者把德育元素融入到现有活动中,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4前景分析
4.1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为了加强药学专业学生的德育工作效果,应当大力拓展相关活动,尽量模拟从业实况,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现今高职院校往往忽视德育活动的质量,搞形式化、套路化,不能给学生真切的体验,就不能引发学生深层的感悟。而高职院校又普遍缺乏模拟环境的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学会利用校外资源,尝试与企业等单位合作,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4.2改善教学方法
许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针对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学些学校名义上把一些思想政治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划分到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中,其实他们的内涵有很大差别。高职院校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开设相关课程,把德育课程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要素之一。开设课程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德育体系、提高学生重视、加快德育工作的进展速度。
4.3设立道德档案
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德育档案的建立,如果高职院校能够为药学专业学生设置职业道德档案,将其在校期间所有与职业道德培养有关的表现全部记录到档案之中,必然会提高学生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学生会害怕自己的不良记录进入档案,这既损害其自尊,又可能影响其日后在业内的发展,所以学生会敬畏德育工作,自然也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德育工作之中。
5结语
提升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需要全校的重视,需要丰富的手段,需要长久地规划、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高职院校虽然职前道德培养,但只要德育方法得当、德育体系完善、德育手段新颖,一定会给药学专业的学生奠定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为其日后在药品行业的良好表现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付志荣.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J].怀化学院学报,2004(06):137-139.
2006年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制售假药事件轰动全国,这次事件不仅震惊了整个药品行业,而且也使法学界开始关注药品行业行政处罚。正是由于药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其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进行最为严格地管理与控制,同时也要对这种行政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以确保药品这一特殊商品的安全有效,从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相关概念
(一)行政处罚的概念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给予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依法应当受到行政处罚的相对人的法律制裁。同时行政处罚要遵循处罚法定,公正、公开,一事不再罚,处罚与教育相结合,保障权利原则。即要求行政处罚必须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做到公平公正,没有偏倚,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法治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保障、尊重人权的重要标志。
(二)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的概念
广义来说,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的含义是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的依据。狭义来说,则是行政主体为了平衡国家、公民、社会等各方利益,在处理行政案件中所具体采取的行政准则。它可能是以客观归责为主、主观归责为主、又或者是以客观归责为主,主观归责为辅;也可能是以主观归责为主,客观归责为辅。
二、药品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药品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加之最近几年药害事件的不断发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药品行业的行政处罚问题,而目前我国的《行政处罚法》中对行政处罚归责原则规定却并不明晰,同时也不够合理,因此对药品行业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的研究不仅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步,也是构建与完善卫生法律体制的需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三、目前我国药品行政处罚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药品行政处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立法存在的问题。立法逻辑缺乏严密性,对有些行为模式定性不清晰,有关行为处罚过程中的裁量权的运用不够恰当,立法语言适用准确性不足,法律概念和语言表达含糊不清,下位法违反上位法不容忽视,二是执法存在的问题。执法犯法,对监管者的监管缺位,典型性处罚,弊端明显,典型性处罚是一种与法治精神相违背的执法行为,直接损害法律的尊严,也助长了行政处罚的随意性和形式主义,损害政府的形象和信用。行政处罚的透明度不足,处罚决定做不到完全公开,以及消极执法等问题。
四、目前国内对于行政处罚归责原则存在的几种观点
由于我国的《行政处罚法》中并未对行政处罚是否必须以行为人主观过错为构成要件进行明确规定,而目前很多执法实践部门只是根据一些权威的法学解释错误地认为我国法律中认定行政处罚是客观归责学说,而行政处罚的归责原则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法学界和行政执法实践部门争议很大的问题。这无疑在实践执行中会有失偏颇,同时也有失法律的权威和公平。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国内法学界主要存在四种观点。
第一,主观过错归责说。它认为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是行政处罚构成要件之一。如果行为人在行为活动中并不存在主观过错,而只是普通的客观违法行为,那么他完全可以不用收到行政处罚。
第二,客观行为归责说。即行政主体在行政处罚过程中以行政相对人,也就是行为人在行政违法活动中的客观构成要件为依据来判断其对错。
第三,以主观过错归责为原则,客观归责为例外。该观点认为一般来说行政处罚是以主管责任为主要构成要件,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可以按照客观责任构成要件来处理,总的来说还是以主观过错为主的。
第四,以客观过错归责为原则,主观归责为例外。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国颁布的《行政处罚法》中并未明确规定行政处罚的归责原则,而我国的权威法学专家、学者对这部法律的解释大都暗含着客观责任为主,同时我国的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实践过程中也是以客观归责为主的,而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会按照主观归责来实行。
五、国外对于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的规定
俄罗斯实施的是无过错推定归责原则。俄罗斯联邦现行《俄罗斯联邦行政违法法典》第一条第五款规定:“只有实施了行政违法行为,并在该行政违法行为中确定了其过错的人,才应当承担行政责任。”这就表明在确定行为人实施了行政违法活动之前都应该判定其是无过错的。
德国实施的也是主观过错归责原则。它在《违反秩序罚法》中规定:“只有故意行为方可作为违反秩序行为处罚,但是法律明确规定对过失行为应当处于罚款的情形除外。”“故意行为”无疑表明了其行政处罚是以主观责任为主要构成要件。
奥地利早在1925年颁布《行政罚法》中就明确规定其行政处罚原则是主观归责。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法也随之进行调整,奥地利的一些行政法理论学者就对《行政罚法》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加完备且系统化。
同样,我国台湾地区的《行政处罚法》也采取了主观归责原则,其《行政罚法》第七条就规定:“违反行政法上义务之行为非出于故意或过失者,不予以处罚。”其行政处罚归责原则则显而易见。
上述几个国家对于行政处罚规则原则的规定几乎一致性地采用主观过错及无过错推定原则。它摒弃了落后价值观的客观归责说,是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契合的,体现了尊重人权,保障公民合法权利,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六、对我国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的分析与思考
根据现代法治文明的发展趋势及我国行政处罚公平公正原则,当事人的主观过错应当是行政处罚不可缺少的构成要件。因此应该采用主观归责原则,其理由如下:
首先,行政处罚中的客观归责学说是落后价值观的反映,违背了现代文明法治理念,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倡导建设法治社会,传统社会是以尊重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忽视了人的主观意识,因为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不仅仅是客观,客体,还包括主观,主体,而现代法治理念就是要全面概括事物的组成部分,更加注重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观归责学说则可以更加公正公平地保障、尊重人权,这也体现了法的价值。
其次,《行政处罚法》第3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行政处罚法》其实并未明确规定行政处罚的归责原则,它只是标明“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这其中也有可能是包括主观条件,只不过是一些执法行政部门根据现行的法律及其权威信的立法解释错误地认为行政处罚应该是按照客观归责来处理的,所以我国的行政处罚规则原则是有待商榷的。
最后,主管归责学说几乎是国际上普遍奉行的准则。我国行政法理论发展也不过三十几年的历程,《行政处罚法》则是在1996年才颁布的,而国外的行政法都有近上百年的历史,加上我国对于行政法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我国法制体系发展还不够完善。因此我国的行政法学理论发展远远没有国外发展更为成熟,就目前来看,国外的如德国、俄罗斯、奥地利、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几乎一致性地实行主观归责原则,这也说明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发展更为成熟,客观归责原则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加重视人权主义的主观归责说。
参考文献:
[1]才登卓嘎.轮药品行政监管之主体和手段[D].中国政法大学,2012,1.
[2[白晶.论我国药品的行政法规制[D].吉林大学,2008,2-3.
[3]何建章.中美药品监管中的行政法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0,2.
[4]胡.药品行政处罚的法律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5-7.
关键词:药品逆向物流 绿色导向 五层次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综述
“逆向物流”是由美国学者Stock 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他在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ReverseLogistics)”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等流程的物流活动(见图1)。这是逆向物流的最初定义,虽然国外学者及研究机构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但有关逆向物流的内涵基本相同。
20世纪90年代,以Stock、Kopicki为代表的外国学者主要对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和具体的概念原则进行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及本世纪初,对逆向物流管理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在逆向物流的管理策略,逆向物流网络规划、优化及库存控制;数学优化模型、博弈分析等分析工具越来越多被运用到逆向物流管理研究中。如Shih Li-Hing 建立多级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对逆向物流管理进行研究。2005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第三方逆向物流。
20世纪末,逆向物流引入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向盛斌着重从环境理论的角度论述了逆向物流管理的必要性。柳键用各种理论(如产业组织理论)对逆向物流管理进行了研究。近两年来,国内涌现出一批研究逆向物流管理的学者,主要集中研究网络构建、优化方面。如岳辉等对可再制造产品的逆向物流网络构建、优化进行了研究。
药品逆向物流管理现状概述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关注逆向物流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及逆向物流引入时间较晚,故逆向物流管理观念淡薄。我国企业尤其是医药企业缺乏对逆向物流的足够重视。近几年发生的药品事件处理情况足以证明我国医药企业逆向物流的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药品企业对逆向物流管理认识不充分。通常药品企业对逆向物流的错误认识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逆向物流是一种环保理念。这种观点认为逆向物流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相反还会浪费企业资源和时间,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种观点认为逆向物流是政府的事,与企业无关。药品企业对逆向物流的错误认识,造成了大量可利用再生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重了环境污染。产生以上错误认识主要是由于企业未能正确认识逆向物流管理,生态意识不强,没有看到逆向物流管理的潜在价值。事实上,逆向物流管理不仅能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管理者缺乏逆向物流的管理观念。影响管理者观念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者思想受传统经济的影响。传统经济观念阻碍了管理者逆向物流管理观念的形成,在管理过程中仍坚持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对循环经济下的资源循环新模式的理解不透彻,没有认识到逆向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管理者过分追求短期的个人业绩,从而忽视了企业对逆向物流的管理。管理观念的形成不仅受管理者自身素质的影响,也受企业内相关人才资源的限制。储备充足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利于管理者新的管理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企业的逆向物流管理技术的创新,也有利于企业提高逆向物流管理方面的竞争力。
药品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及逆向物流网络匮乏。药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匮乏阻碍了逆向物流管理的顺利进行。药品企业通过逆向物流信息系统收集到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为企业提品设计、质量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市场分析等在内的各类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企业对设计、生产和库存进行即时调整,从而节约资源,减少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还能根据市场需求适时生产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强大的信息系统,能很好地对流通环节中的产品流向和位置进行追踪,确保逆向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尤其是药品,如果对药品的售后跟踪、回收过程管理不力,大量废弃药品将被直接抛弃到环境中,加重环境污染,还会引发新的疾病;或者被药贩非法收购,翻新包装后重新流回市场,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缺乏逆向物流网络,是药品行业逆向物流滞后的原因之一。逆向物流网络是逆向性物流流通的载体、基础,对逆向物流管理活动的效率、成本有直接的影响。
相关立法不健全及执法不力。做好逆向物流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国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很淡薄,缺乏对逆向物流的认识,对废弃药品的处置方法不当。主要体现在:直接将过期药品扔到自然环境中,导致了大量的可再生资源被浪费,加重了环境污染,给人类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没有健全的法律来约束药品行业对废弃药品的回收管理,是造成药品行业逆向物流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国内对企业违反规定损害环境的行为的执法力度远远不够,不能对企业的行为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如许多企业宁愿支付罚款,也不愿意回收其产品、减少排污量或者改进生产工艺。
我国药品逆向物流管理的发展策略
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过分重视正向物流,而忽视逆向物流管理。管理好药品逆向物流,不但可以减轻废弃药品对人类的生命威胁,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社会资源,还能提高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企业在循环经济条件下追求的两大目标,逆向物流为药品企业带来了新的利益源泉。在现代药品逆向物流管理中,应该采取更多有效的管理策略,才能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双赢的目标。表面上看传统的逆向物流和基于绿色导向的逆向物流基本相同,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具体(见图2),表现为:
(一)重视培育药品物流行业的五层次逆向物流管理观念
逆向物流管理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同时不同群体对这种观念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别。本文认为主要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政府。政府是对逆向性物流采取有效控制的主体。运用政策工具去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但是政府的一些基层组织由于缺乏逆向物流管理观念,为了提高他们的业绩,他们宁愿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放任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行破坏性生产活动,这是政府员工缺乏逆向物流观念的结果。第二层次是社会公众。公众是逆向性物流的生产者,加强他们的逆向物流管理观念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减少逆向性物流,降低环境污染,同时也有利于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的顺利进行。第三层次主要是企业管理者。他们是企业的核心,在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对逆向物流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需要加强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改变他们原来的错误观念。第四层次是药品的研究者。药品的研究是产品能否达到绿色化标准的基础,药品研究者在绿色逆向物流观念的指导下,使药品的研究面向逆向物流,减少资源的消耗、延长药品的寿命,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第五层次是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他们是药品质量的生产者,培养他们的逆向物流观念,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药品的质量,有助于降低逆向性物流。
(二)进一步加强药品研究、生产过程管理
首先,从药品的研究来看,为了能有效地降低逆向性物流,产品研究应该充分考虑逆向物流的需求,使其便于将来的回收、再利用、自然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产品的设计可以采取以下思路:第一方面是药品的包装设计。药品包装不仅为了能更好保护药品,随着逆向物流成为了循环经济时代的“新热点”,环保、节约资源的药品包装设计成为了新的设计要求。第二方面是药品的设计。科学、合理的产品设计是产品质量绿色化的可靠保证。在药品包装及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严格落实4R原则要求,即少耗材(Reduction)、可再用(Reuse)、可回收(Reclaim)和可再循环(Recycle),这样既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能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减轻逆向物流的负担。其次,从药品的生产过程来看,加强对药品生产过程的管理,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用ISO 14000质量体系来控制产品质量。环保型的产品质量有利于循环经济下的逆向物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二方面是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加强实施“准时生产(Just In Time ,JIT)”管理制度。JIT的出发点是不断消除资源浪费,进行永无休止的改进,达到减少逆向性物流的目的。第三方面是加强药品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库存控制,减少因库存导致的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延长产品在顾客手中的保质期,降低逆向性物流。
(三)加强对药品逆向物流的过程管理
加强逆向物流的过程管理,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加强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准确、即时的信息有利于帮助管理者分析、处理逆向物流过程中的问题。第二是加强对逆向物流网络的规划。合理的网络规划过程中要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成本为目的,防止二次污染。第三是加强对逆向物流系统的结点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运输过程;加强回收过程中的废弃药品的控制,避免因管理不力导致废弃物再次回流到环境中,导致再次污染环境。第四方面是加强逆向物流过程中的库存管理。
(四)提高药品逆向物流的效率
与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合作来整合逆向物流管理流程,包括使用它们的逆向物流软件、逆向物流网络。合理利用第三方逆向物流公司的资源,避免资源重复建设,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降低企业逆向物流的成本和环境污染的目的。现阶段,国内第三方逆向物流公司正在逐步兴起,且国外第三方逆向物流公司已经开始进入我国,给药品企业发展逆向物流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结论
综上,本文所研究的基于绿色导向的药品逆向物流不仅强调对废弃物的回收,关键是减少逆向物流活动中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和对回收后的资源的充分再利用。管理好基于绿色导向的逆向物流,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社会利益,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逆向物流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对药品逆向物流的过程管理,要做好药品行业的逆向物流管理,还需要不断的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于人命,用药亦然,一误便隔生死。”这是出自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奭所作《本草衍义》中的话,它深刻又简单地告诉我们,未来从事的药学行业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特殊领域,是应该以十万分责任心、良心、仁慈心去认真对待的事业。[1]然而,作为一名培养药学学生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反思及实践,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一、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学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他人、集体意识缺失,我行我素
在近10年的药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笔者能深切体会到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他们都期盼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药学行业从业者。然而,要成为一名被行业认可的从业者,不仅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最基本的做人的品行和修养。遗憾的是,笔者发现相当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太浓,自私、任性,心中缺少他人和集体,爱我行我素,甚至不够尊重师长,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越发表现突出。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和我们社会大环境有关,但是,当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行业健康时,这就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缺少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教育
药学从业者是一批特殊的人群,未来将从事包括药品研发、生产、包装、储运、销售、使用、监督等工作,是否能以病人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快速的优质药品,取决于我们培养的药学工作者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修养。然而,目前,更多的专业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上,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修养上的培养和教育还很不足。比如,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论文时,常发现一个问题,即虽然实验结果正确,但学生对完成的实验数据不愿花时间多推敲、多思考,作风不够严谨踏实,常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这样,由小见大,在未来的工作中,如果也是草率了事,完成即可,那么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又如何保证呢?
二、加强药学专业学生的品行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对药学专业学生品行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每年学生就业期间,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及对用人单位的回访,我发现,在本科阶段,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的要求并不太高,反而,更加看重毕业生的思想品行、从业态度、团队意识及个人悟性。用人单位多认为,态度和品行更加突出和重要,专业水平不足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弥补、重塑,但如果发现求职者好高骛远、我行我素,对团队不够忠诚可靠,不能服从安排,那么这样的求职者是会被一票否决的。
(二)加强对药学专业学生品行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是药学行业的健康发展的需要
不用多说,近几年发生的如“毒胶囊事件”、“齐二药事件”、“疫苗事件”等多起药品事件提醒我们,药学行业从业者如果以一己之私,弄虚作假,或者马虎大意,,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三、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加强提高药学学生品行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
(一)将对学生的品行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
笔者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讲授,在讲到倍半萜类成分时,可结合我国药学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人类治疗疟疾做出的卓越贡献,通过这一典型事例,既讲述我们一般如何从中草药中发现先导化合物最终实现新药的开发,又可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教育学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勤奋刻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在讲述生物碱类成分时,可以讲述麻黄碱的功效和应用及其与冰毒的特殊关系,既让学生学习到了麻黄碱的专业知识,又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药品行业生产、销售、监管无小事,从本科阶段便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讲到曼陀罗、乌头、马钱子等有毒中药时,既介绍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或毒性成分,向学生强调药物使用中的注意和禁忌,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意识到临床用药人命关天一般的重要性,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平时的专业教育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在实验、实训及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科学、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
实验教学是本科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们通过实践学习,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实训及毕业设计培养中,通过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多次重复实验过程,多次采集实验数据,务必做到实验结果经得起推敲检验,着力培养学生科学、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科创杯项目,这样可以在专业实验室系统的完成一项科学研究,结合笔者自己的科研项目,让学生不断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老师长期的合作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务实求真、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
(三)聘请优秀的校外药学行业从业者,开设讲座,了解行业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通过聘请优秀的校外药学行业从业者到学校为学生们开设讲座,讲述药品行业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些事件,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及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和需求,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加强对自身品行及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完善。同时,我们还应该走出去,利用学生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们更多地接触药品行业包括储存、生产、销售、监管、研发等各个环节的优秀工作者,在他们的工作岗位身临其境地深切感受行业对他们的要求,从而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院特色的鲜明标志,反映了学院师生对学院、对专业的情感认同,加强具有药学特色的学院文化内涵建设,能增强学院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新力。将校园建设、环境设施赋予药学生命和感彩,通过张贴药学家名人名句条幅,开设药用植物园,建设学院药学成就展览馆、国际和中国药学研究发展现状展览等方式,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的场所,又让学生时常都能感受到药学的魅力,将人文建设与自然建设有机结合,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始终贯穿独具特色的药学校园文化,传承悬壶济世、精业济群的奉献精神,倡导严谨务实、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药学气息,精深的医药文化,独特的药学气质,使学生心中形成一种不懈追求、勇攀高峰的学术理想,一种恪守职责、履行职责的行为准则,一种诚信、守信、慈悲、仁爱的药德品质。
(五)以校园社团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在日常教学以外,笔者还担任药学、制药专业学生的专业导师,常利用平时教学的间隙,为学生社团做顾问。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让学生感受药学学科特色与魅力,可以开展一些具有药学专业特色的知识竞赛、文艺活动,把药学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融入活动中。为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学院每年会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比赛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笔试,主要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另一部分为实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综合设计等能力。这一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药学职业道德教育无形中转变了形式,不再是说教与灌输。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中,学院会组织低年级的学生参加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毕业生的论文答辩会,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们,培养踏实肯干、科学严谨的作风。
(六)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举办药学服务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开展药学知识视频展播、药品知识竞答、常用药品安全使用知识宣传、营养保健知识普及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亲身体会到学有所用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深入社区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仁爱同情心,树立扶贫救困、救死扶伤的责任意识。因此,在药学学生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也有助于学校进行药学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程卯生主编.医药伦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
关键词:药品市场;供应链;管理对策
一、引言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其他商品相比有明显的特征,即生命关联性、高质量性、公共福利性、高度专业性等特征。药品流通行业是整个药品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上游是药品生产企业,下游是医疗机构和患者。只有不断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药品行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药品流通供应链的发展,实现药品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医疗机构和消费者的和谐共赢。
二、我国药品供应链的发展及问题
(一)供应链过长,分销商过多导致集中化程度低
我国药品供应链由原料生产企业、制剂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终端客户构成。医院使用的药品不能由厂家直接供应,中间至少需经过一个中间商进行周转,而药品供应商的企业普遍较小,从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每个公司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可能做不到严格按照储藏条件储藏,安全的运输。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供应系统是错综复杂的、脆弱的,且因为交易的次数越多,越易产生质量问题。供应链过长还会降低效率和创新能力,增加了成本,由此导致恶性竞争的发生。
(二)医药不分家
在我国医药部分的体制下,药品零售的最终去向是各医院,而不是患者。患者对于药品的使用没有选择性,而是通过医生开出的处方从医院的药房买药。这无疑就造成了医院对药品的垄断,造成了即使在市场经济下,供求对价格并无决定作用的局面,抬高了药品的价格,增加了患者的负担。此外,药品供应商为医院及医生提供一定的药品回扣,使得药品自身的价值及疗效被弱化,从而扭曲了药品市场的需求信息。
(三)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
复杂的交易渠道和过多的交易环节使得信息不对称,流动无序,必然会造成流通中效率低下,效益下降。批发环节成本过高,直接导致销售成本上升,从而迫使药品趋向虚高定价,使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同时,在供应链的末端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高度不对称。医生与患者属于一种委托的关系,患者是委托人,医生和医院是人,医药消费是一种消费。医生作为人有着患者所没有的医学知识,在交易中必然具有绝对优势。而医生也恰恰能凭借其技术特权和信息优势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促使医生在临床上医生开贵重药品、临床药品,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引发医疗事故,对社会造成很深的消极影响。
三、 基于供应链的药品市场管理对策
(一)提高行业集中化程度
药品行业要想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就需要加快药品的流通,因此这就需要相应的药品流通企业不断的发挥枢纽作用。同时为了更好的促进药品的流通,应该遵循市场规律调节,通过兼并、联合等手段不断的优胜劣汰,既可增强药品流通企业的竞争力也为梳理行业市场的畅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对这些企业的监管。同时为了行业的良性发展,可以鼓励和优先支持一部分优质的大型药品企业发展,树立行业榜样,同时要完善和兴建药品配送园区和中心,以此为契机,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保障药品流通的物流环节畅通、高效。重点发挥大企业带头和牵头作用,加强对此行业的监管,着力打造涉及全国省、市、县、乡镇等药品流通体系,这有助于增强药品行业集中化程度,增强其竞争力。
(二)加速医药分家的改革
医药不分家的制度不仅影响了药品价格机制,同时破坏了真正的需求信息。所以,要想提供我国药品供应链的效率,必须加速医药分家的改革,以医疗保险的制度来代替原有的“以药养医”,改善医院对药品的垄断现象,维持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推动连锁经营的发展
应推动药品连锁企业的发展,统一规范流程,在药品的采购、配送、质量监管等环节要统一,保证质量并且提供周到的贴心服务,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有效的打造出药品企业自身的品牌,树立起品牌形象,从而更好的增强企业的影响力和拓展力,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鼓励连锁药店积极承接医疗机构药房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提高医药流通行业服务的可及性。进一步促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结合,提高电子商务在药品供应链的应用,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和效率。
(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完善IT系统
药品企业可以利用先进信息技术,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探索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企业可以用无线射频(RFID)、全球卫星定位(GPS)、无线通讯、温度传感等现代物联网技术,以及自动分拣、冷链物流等先进设备,改造传统的医药物流方式,不断提高流通效率。总之当今社会是科技和信息的时代,企业要想更有效率的发展,就应该重视科技和信息的力量,为了企业长远的组织目标的实现,对于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和科技研发力量的投入,企业的管理层都必须站在战略的角度上来做权衡。药品企业的流通需要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来进一步加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其流通效率。
四、总结
医药物流的精髓是建立合理的药品供应链,这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对供应链上游、中游、下游企业加强信息化管理,合理配置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协同调动物流供应减少流通环节,大力推行信息化指导下的医药分家避免恶性竞争造成的药价虚高。这些都将合理提高企业利润空间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创造条件,提升我国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降低了药品的最终价格,有效解决了看病贵这一关系民生的大问题。药品市场的供应链只有加快和不断优化结构,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来不断调整,才能适应变化的市场,才能更好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增强行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实现进一步稳定、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键,叶影霞.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2):95-98
[2] 彭向辉.我国医药供应链现状及成因分析[J].物流技术,2007,26(6):91-93
[3] 沈凯,李从东.供应链视角下的我国药品安全问题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82-85
[4] 刘盈,冯国忠.药品生产企业与分销商信任关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3):115-116
[5] 戴凌.基于药品安全的供应链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0):123-125
[6] 李先国.药品供应链的整合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0,(5):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