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3-26 14:47: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

篇1

在CNKI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近10年的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检索,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起源、特征、价值、变迁、保护、传承和发展等方面。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丰硕成果,积累丰富经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更好的认识保护、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需要重新全面的梳理,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念研究简述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对其概念的探讨甚少。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其民族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特色,能体现本民族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通过身体活动以追求身心与精神全面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还有学者认为:“它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程中,本民族原创或虽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引入,但已经历了明显的文化改造、已与本民族文化充分融合并流传已久的,以身体活动为形式,以追求身心与精神健康为目的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意识、客观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方式”。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物化品构成其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包括精神文化、行为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3个层面。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界定,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解释,就有不同的文化理解。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

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层面,学者主要从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对其进行研究。一强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层面。其主流思想体现在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器械、运动服饰等进行挖掘和整理。二强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层面。抢救与保护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和整理,而且在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所包涵的思想和历年来已被认识的价值。三强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层面。有关部门应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体育立法的成功经验,以完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立法体系,同时,对其进行立法保护,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扬”的方针,加速民族理监督机制 加强对城市社区体的管理监督,要从宏观整体管理和微观具体管理两方面着手。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

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少数民族体育有676个项目,其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健身、娱乐及历史价值。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包含了“传”和“承”,“传”是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掌握所传内容和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承”则是在充分认识“传”的内容,和知识的价值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所以“传”是以研究为前提,“承”是以价值为依据的。一是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现有的“器物实践化系统”遗存,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佐证功用,二是对相关的历史史料进行系统整理,高质量地准确予以运用,三是“依赖精神抽象化系统”支持,从前人对传统体育的价值认识和取向中,深入挖掘。而有学者认为,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主要途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即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物质、制度、精神的传承。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方面的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及人们对功利的追求,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发展困境。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谋发展、求发展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动力源泉。“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要注重其本身“血肉”的保存与延续,尤其是精神的延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目的是发展和创新原生文化,必须通过在外来体育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部达成一种自豪的体育文化自觉意识,产生创新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孟峰年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中提到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有机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将广泛地进入各级各类学校;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与世界体育文化相互融合;将向着生态体育旅游和产业化的道路发展。

五、近10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评述

综上所述,学者都普遍认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的研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民族体育制度规范应提上日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须将精神、制度、物质与满足大众消费,及实现学校体育改革的广泛渗透。时代是不断进步的,创新是一个事物发展的源泉,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应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其独特的价值文化,其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需要在各方面的创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方式,是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为前提,还是以实现多元化发展为目标,以及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应用研究。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研究中加强,以形成更系统的研究,值得深思探讨。

参考文献:

[1]袁华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本概念的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

[2]冯胜刚.关于正确定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J].贵州民族究,2004

[3]姜玉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的途径[J].体育与科学,2004

[4]颜下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与保护[J].体育文化导刊,2004

[5]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 J].体育科学,2006

[6]曾建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立法保护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7]肖宁.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机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8]宋卫.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系统[J].体育文化导刊,2007

篇2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79-01

一 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程标准为体育教学提出“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要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以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可以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能够得到快乐。生活中,体育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二 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是指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从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民倾注的文化因素。

三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另一种认为,具有统一规范的赛制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广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半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至此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四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作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篇3

终身体育是全体国民健身活动发展的最终目标。高校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特殊阶段,高校体育发展的目标将立足于长期效益的追求和探索,并充分利用学生在高校学习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时机,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提高学生体育修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一、终身体育的内涵

(一)终身体育产生的依据

终身体育是由人体发展规律和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所确定的。人体机能活动规律要求人们坚持经常的身体锻炼,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求身体锻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进行身体锻炼需要科学指导和不断接受体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的作用,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二)终身体育者的标准

终身体育者的标准应有五条:即除特殊情况外,每周参加体育活动2次以上,每次活动3O分钟以上,至少持续1O年;目前对参加体育活动感兴趣;具有较好的整体体育知识水平;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有好的总体感觉;将参加体育活动视为其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既体现了现代社会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又受这些因素所制约。

(三)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其含义:一是指从生命开始至结束的一生中,学习与参与体育,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一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

二、我国大学生健身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

反观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1)当代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总是围着课桌转,学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只重视学习成绩,对体育锻炼很漠视,缺乏锻炼身体的概念。到了大学后,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众多学生不得不再次被拴到课本上,考研、找工作成了大学生内心中更愿意关心的问题,忽略体质锻炼的思维模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2)交通工具的改进、家务劳动的减少、办公自动化的推广、上网休闲及网络游戏成为人们主要的放松娱乐方式,这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室外体育活动的机会。(3)有的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非但不参加锻炼,还染上种种不良生活习惯,抽烟、喝酒、熬夜泡网吧,无规律的生活节奏导致其身体素质的下降。(4)由于对体育运动的技术掌握程度不够不善于安排时间、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因素而最终放弃体育锻炼。(5)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害怕吃苦,很多学生上体育课或多或少的带有完成任务的目的,较轻松的项目和易得高分的项目选修学生较多,学生的体育锻炼由“我要运动”变成了“要我运动”。体育课后,能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很少部分。

三、大学生体育终身意识的培养

(一)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以及养成锻炼习惯,这是学校体育教学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技术和技能外,还要使学生了解运动与生命的关系;运动对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作用;体育运动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体育锻炼的卫生保健与运动创伤的预防和治疗;使学生懂得怎样遵守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合理安排运动量;使学生能遵循全面、经常、渐进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锻炼,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

兴趣是人们对外界环境一定现象和事物的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意识倾向,其中体育兴趣是学生被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一旦产生这种兴趣,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和自身需要的东西有极大的兴趣,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在教学中通过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身心愉快地上好体育课;教法要多样,教学程序、组织形式要精心设计,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活动性游戏或竞赛性和对抗性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互教互学,提高其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讲解要精炼、生动有趣,切忌呆板和沉闷,场地布置要整齐,井井有条,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善于鼓动学生的情绪,应因人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展,教师的示范要准确、稳健、美观以增强学生参加练习的兴趣。

(三)注重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观念、体育风尚、体育精神、体育意识等影响学生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体育文化中的道德规范、规则和制度,也影响着学生,实现着文化的心理积淀,可以逐渐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行为方式并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高校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除包括体育场馆的建设、布局,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建设体育场地等硬件设施外,还需要在软件上下功夫,在广泛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的同时,开设系列体育知识讲座、专题报告和学术沙龙,设置体育宣传栏等。一尊体育运动员的雕塑、一幅很有号召力的体育宣传标语,都可以让学生时时感受到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四)提高课外体育锻炼的能力

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场地,是实现体育锻炼的基本保证。所以学校要尽可能地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力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同时提供必要的体育器材,并配备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大学生自我运动能力比较强,课余活动时间较多,容易产生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学校可以建设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社团、代表队,通过各种组织来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和体育课余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来营造积极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将其激发出来,最终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课外体育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参与并组织不同内容,并且形式各异。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有所体现并可以独立探索,丰富发展并检验自身的参与能力,有效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五)追求个性发展

大学生的体育个性主要表现在对于体育的参与程度与参与方式上,每个人的体育经历与对于体育的感受不一样,有的大学生的体育意识非常淡弱,重视智力的学习而轻视体育锻炼。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因人施教,通过各种丰富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难题,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信,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作为终身体育的纽带和桥梁,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以帮助他们日后的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059-02

一、体育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体育消费,是指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热爱。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能力,反映了国民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一个全面的民族体育的发展也将对企业的经济收入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大多数体育用品是混合型的商品,有国家卫生标准是公共用品,个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私人用品。因此,体育消费不仅是国家和政府或居民单独的需求,其有自己的独特的要求。在自然界中,体育消费要满足人的享受和发展。在经济周期理论中,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周期变化中,总的趋势是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增长。健康的需求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需求是直接c所需的服务增加相关的。因此,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是无限的。在理论上,只要是在体育运动中适宜的年龄层的消费者,其需求有无限的可能性。近年来,体育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新型的体育,使社会消费的结构发生变化。

二、我国体育消费的现状

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揭示着人们对体育场或体育馆等体育和休闲区域的品位的提升,这也意味着,相关材料的有效利用会增加效益。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的消费,使地方政府赢得了短期利润,但这对公民权利和环境的破坏不容忽视。有些运动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各种资源,如汽车、摩托艇、游艇,其排放的尾气对环境和人类有巨大的危害。

三、体育消费的影响

第一,促进了体育运动符号化发展。体育消费导致了人们对运动项目选择产生异化。使用价值,应作为主要的消费目的。体育的本质和消费品并没有关系,体育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活动,也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文化。如果标记了物品的价值与价格,运动就需要不同的人的资源作为商品的贸易价值,把简单、少资源消耗的运动忽视和丢弃。那些代表时尚高贵、消费高的项目迅速象征了人的身份地位。甚至一些没有特殊的训练、装备的运动,表明人所追求的消费观不同,与大自然没有和谐共处,而是通过控制运动和占主导地位来探索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第二,转向绿色体育消费与体育生态化发展。在社会全面控制的文化中,人民和他们的独立的存在价值被舍弃。在这样的社会中,体育文化、体育价值和崇高的精神消费占主导地位。反映文化、生活的自然规律和生态需求类型的运动,使人们获得自然的精神生活,但自然的不平衡使自然面临枯竭的危机。因此,要促进绿色消费,生态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克服和消除负面影响,如文化、体育、生态的概念和方法。体育行为不是让人们不消费,或过原始时代的人们的生活,而是以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为基础,减少消费奢侈的物质产品,尽量舒适地以精神需求绿色消费。这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自我是幸福的,这才是改善的最终的目的。平静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是充满无限的控制欲望,而是重视精神生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事实上,不仅在中国,世界上很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和人民都有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态和谐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古代到工业社会,顺应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经验有很多,包括人类的所有生物忘记或忽视生态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这宝贵的资源是对人类和地球的生态系统的一个巨大的损失。

第三,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发展理论(也被称为“起飞”理论)是一个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成熟的、自成体系的理论,理论中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几个阶段:传统社会,创造条件“启动”的阶段,从阶段,消费和生活质量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从发达国家调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中国经济应创造条件启动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体育产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发达与其他国家显现出巨大的差异,尽管差异还比较大,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区域不平衡的正确道路,在提高“生活质量”阶段有了很大突破。有许多购买能力很强的消费者和中国体育部门促进了体育产业重要的发展,在较发达地区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四、促进体育消费的几点建议

第一,积极推动体育消费低碳化转型。大众体育服务产业和其他企业不同,运动驱动力和财富的支撑是关键。体育消费尤其能改善健康和促进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体育产业的价值,这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证实。在体育产业中,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以支持体育消费的发展,增加人民群众的运动,减少体育消费的负担,提高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积极地促进政策的进行,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体育多元化和个性化满足大众健身的需求。随着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宣传和普及低碳模式的运动的进行,如何降低体育场设备的能耗成为了关键的问题。以低碳体育促进体育的健身费用,避免以享乐主义和象征意义的社会竞争和模仿。

第二,发展低耗能的绿色运动项目。运动本身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人们要亲自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只有当这些核要素的核心被重视,并且更积极和有效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生态建设等,并且把外部的运动元素与低碳绿色的运动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把所有的绿色核心的元素加入体育消费中。所以,体育和生态工程建设,特别是在节能的形式与环保运动体育中要节省能耗高标准,杜绝体育过度消费,提倡体育健身和体育和休闲区的建立,并且建立“资源保护和回收、环保、可持续消费、适度消费”的文化价值观。在自然环境中体现阳光、水、空气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对生物规律的运动的重要作用。这虽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但作为民生休闲健身的组成部分,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发达国家政府的体育消费的完善程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政府应该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资金,建设体育消费产业,以满足需求。优先发展绿色运动的项目,如低能量、低能源消耗的绿色运动,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人们在城市生活的压力,也可以产生有效的缓解作用。所以,要积极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资源。

第三,改进服务观念。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体育产业与其他部门一样为社会提供体育服务和知识产品。从市场营销的产品的分类来看,体育产品属于体育发展消费品和供享受的消费品,是对身体和精神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产品。没有品牌的体育产品的消费品难以生存,好的品牌虽然有不低的价格但对消费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其根源是企业一个品牌的良好发展。

第四,引入新的服务方式。人们认为,快乐使体育繁荣,促进体育消费的财富的积累。同时,如何建立体育营销促进体育消费,体育营销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体育营销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的电视广告,体育营销应被理解为一种新的服眨其通过产品的交互性,使人们感觉到,即消费者体验的核心――快乐。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不成熟,但中国的国际化体育营销正在向成熟的方向发展。体育营销带来了许多新的营销模式,新的技术和方法促进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体育营销成为市场新的活力。

第五,提供新的服务产品。体育产业的服务产品,可以理解为一种商品或服务,也可理解为商品和服务的结合。体育产品对消费者的利益在本质上是可以选择的,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的产品是以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服务的起点,应该了解体育产业及体育产品,了解体育用品市场,以寻求提供思路。其目的是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使人们获取需要的一种体育服务产品的信息,引起消费的欲望。如果整个产品没有客户,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营销观念的发展、体育消费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必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从体育的动态的角度正确把握产品的整体概念,创新改革,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

五、结语

人们对健康的投资的偏好,促进了体育消费的新概念的产生。健康的重视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体育消费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要注意一些出现的问题,积极推动体育消费低碳化转型,发展低耗能的绿色运动项目,改进服务观念,引入新的服务方式。

参考文献:

[1] 钟薇,雷波,韩亚辉,白旭盛.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由青鸟等健身俱乐部闭店事件引起的思考[J].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2012,(6).

[2]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3] 高文武,郭启贵.消费生态化的认识论解读[J].理论月刊,2014,(6).

[4] 蒙雪,郑昌意.低碳时代体育生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8).

[5] 蔡军,王海飞,杨涛,等.小康社会初期体育消费特征的研究――鲁、陕、晋、冀、蒙城市体育消费调查报告[C]//第七届全国体育

篇5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l、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篇6

一、中国舞蹈在民众中的传承

民间舞蹈是传统的,同时也是民族的,在针对民间舞蹈的传统的看法上,通常存在这样一点认识:如同只有是在民众中广泛传承下的舞蹈才能称作是民间舞蹈,否则就只能成为创作舞蹈。有这样一点认识的人是注重舞蹈的原汁原味。站在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些人更偏重于坚守传统,因此在我们耳边时常会响起“民间舞蹈走得太远了”的声音,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舞蹈的创作实践产生了影响,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的一些具有演义性质的舞蹈的发展步伐。何为传统?这并不是简单地代表具体的某个时间段,而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舞蹈已经逐渐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甚至有些舞蹈发展成为具有演艺性质的舞蹈艺术。所以,民众在传承舞蹈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适当地加工,以提高舞蹈的魅力,如果依然过于追求舞蹈的原汁原味,就只会严重阻碍审美的发展和舞蹈技艺的提高。

在民众对舞蹈的传承过程中,千万不能过于随意,因为民间舞蹈具有其自身的风格、地域、民族等特征。比如,舞蹈《云南映象》,这是一部将原生的乡土歌舞和民族组经典整合重构的演艺性舞蹈,整个过程向人们展现了云南的民族风情。该舞蹈把传统的舞蹈美和现代舞蹈美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成功的典范。众所周知,民间舞蹈是彰显民族文化的重要的活化石,因此,舞蹈在传承和演变过程中必须要适当地尊重传统,引用传统之美,让舞蹈既充满民族文化色彩,还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舞蹈在民众的传承过程中,要与时俱进。社会的变化是十分快速的,民族在传承舞蹈时,要结合新时代的文化特征和人们的审美观,以发展的眼光对舞蹈进行适当的改造,进而增强舞蹈的生命力,让其在考验中进一步顽强。民众还需以认真学习、妥善继承和勇于创新的态度来传承舞蹈,正确认识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并且在传承时删减与时展不适应的舞蹈元素,同时增加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舞蹈元素,让舞蹈在民众的传承过程中不断提高。

二、舞蹈在民众中的发展方向

1、舞蹈的发展应走向娱乐性、群众性、健身性

传统的舞蹈只是用于欣赏,只是由舞蹈专业者来演绎。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和情感陶冶,于是舞蹈开始在民众中广泛流传。同时,这也对舞蹈的继承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因此,舞蹈在继承中要加以改变提高,应该走向娱乐性,让民众在舞动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快乐和舞蹈的魅力。其次,舞蹈还应走向群众性,适当地降低和分解舞蹈动作的难度,让民众操作起来更简单。此外,随着我国全民健身的实行,舞蹈已经在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民众开始将舞蹈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有效方式,并且在舞动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舞蹈带来的快乐。这样就会加大舞蹈在民众中的普及范围。

2、舞蹈的发展走向通俗文化方向和精英文化方向

舞蹈是由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其舞蹈自身也得到不断地丰富并日趋完善,祖国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均为舞蹈在民众中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舞蹈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舞蹈的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更为深刻地是舞蹈内在的文化底蕴。只有文化丰富的舞蹈才能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因此,舞蹈在民众中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文化的发展,现主要都两种方向:(1)通俗文化方向。舞蹈不分演艺性和自娱性,其主要的特点即是通俗,尤其注重舞蹈的自娱性,这是由戴爱莲先生提出的观点;(2)精英文化方向。这是以演艺性的舞蹈为主,其主要特点是高贵文雅,注重舞蹈的技艺表现,从民间舞蹈中吸取精髓,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精心提炼舞蹈动作元素,这是由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为代表的“学院派”民间舞。

三、总结

舞蹈是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工具,传统的舞蹈仅用于欣赏,这已与时代的发展不能相适应。因此,舞蹈在民众的传承和发展中,要加以适当的改造,既要保留传统之美,还要渗透现代元素,最重要的是要只有民族文化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让舞蹈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得到进一步地升华,绽放出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芬.舞蹈教育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与舞蹈[J]. 大众文艺(理论). 2008(08).

[2]徐航.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播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篇7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足球已不是单一的体育运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复合型产业。但是中国足球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发展明显滞后于时代的需要,成本和收益不对称,急功近利的心态,使中国足球发展处于较低水平。

一、我国经济与我国足球现状简述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如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依旧处在不断的发展时期。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变化多踹,机遇与挑战并存。

虽然中国经济改革和制度转型是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农村到城市、由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改革方式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效率的改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过去20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近几年来,随着种种原因,已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通货紧缩现象。导致经济低迷既有经济周期和盲目投资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消费。心理倾向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需求疲软、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导致的出口下降这些原因,也有经济体制软件落后及经济体制硬件结构的不合理使得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民众预期收入信心不足的措施相互配套、刺激广大民众的消费需求的同时,采用各种刺激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投资热情及扩大外贸出口等措施尽量给予人们经济自,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解决经济低迷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经济持续性长久发展。

(二)当前我国足球发展现状

近年,中国足球联赛中频频出现的假球、、黑哨、人为控制比赛等等不良现象,表明我国足球运动职业化水平仍然低下。很多人质疑足球职业化的改革方向,更多的人认为足球职业化改革不彻底,联赛中出现问题的根本症结是中国足球的管理体制。职业足球俱乐部没有联赛经营权,管理体制的束缚使足球产业化发展。

二、制约我国足球发展的经济因素

(一)我国经济对我国足球发展会产生影响

毫无疑问,现代社会是经济的社会,经济对各个领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对足球的影响也更为巨大。从中国足球运动地域发展分布来看,经济发达的省份其足球运动发展得相对较好,而经济落后的省份,足球运动开展相对落后,中超的球队基本上都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这说明各省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地区的足球运动的开展或者普及有着重要影响。经济繁荣有助于足球发展,反之,经济衰退时足球通常收到牵连。

我国经济水平近些年虽然得到比较稳定和快速的增长,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有资料显示,中国球员和日本球员的收入大体相当,有的甚至更高,然而中国人均收入没法和日本相比。我国的经济水平还不足以承受这样的“经济足球”,中国球员收入的不正常化是导致中国足球受阻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足球经济对我国足球发展会产生影响

足球经济就是以足球及其相关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它是通过足球运动员的交换,足球相关产品的流通来实现的。足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制造业,广告业,服装业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这些关联性正是体育产业的特征,足球经济作为现代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好突出表现了这种特征。因此,足球经济已经成为现代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足球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真正达到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要求。

足球产业的开发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令人遗憾的是,我国足球俱乐部队对足球市场的开发力度和深度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足球俱乐部整体上没有把握住深度开发和利用中国足球市场,足球经济还需进一步发展。

(三)俱乐部经济对我国足球发展会产生影响

职业足球联赛的主体是各职业足球俱乐部,没有俱乐部的参与也就不会有联赛的存在。足球的产业化经营成为全球足球发展的大趋势,足球俱乐部作为社会企业,追求利润是俱乐部投资参与足球的主要目的之一。在足球经济活动中,足球俱乐部是最重要的实施者和领导者。足球俱乐部的经营活动对足球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优秀的足球俱乐部应科学合理的经营,使俱乐部的经济运营发挥最大的效用,而且还能不断的进行创收,使俱乐部能够持续发展。

在我国,足球俱乐部从主观上就不重视对市场的开发,一边寄托于向当地政府“等靠要”,一边等大老板的赞助,而不肯脚踏实地的去开发足球市场。足球俱乐部对中国足球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不力,是影响中国足球的重要原因。

满足广大球迷的情感需求,吸引更多的球迷支持球队,才会有广告收入和赞助,这是足球市场发展和扩大的根源,俱乐部经营者才能在足球市场运作中获得利润。而我国俱乐部经营者为了获得球迷支持,大手笔的请外援加入,我国球员收入和足球强国的收入不相上下,中国足球俱乐部缺乏科学的管理,恶性竞争只能毁掉中国足球的发展。

三、结论

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较差。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足球市场的开发,经济的兴衰也关乎着中国足球的兴衰,应加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为足球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我国足球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真正达到我国足球发展的要求,应大力开发和利用中国足球市场,进一步发展足球经济。

我国足球俱乐部还缺乏科学的俱乐部经济运营制度,应以正确的经营理念培育和开发中国市场。俱乐部经济也是制约我国足球发展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篇8

时下,太极拳源流之争再起波澜。长时间出现这种混乱的现象,其原因不外乎张士一先生概括的三难:“缘旧时拳家,类多不习文字,仅持口传,此其一;故作奇辞,以示珍贵,此其二;竞称嫡派,依托伪造,此其三。”我想,要解开其中谜团,不妨换个角度去探究,即先确定什么是太极拳,那么,它源于何处将迎刃而解。譬如咱们的国粹京剧,毫无疑问诞生于北京。它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种,有“国剧”之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其演出在北京广受欢迎。接着,四大徽班相继常驻北京并得到迅速发展。道光年间,汉剧(武昌的地方戏剧)演员搭入徽班,徽、汉合流,丰富了声腔的曲调、表演技艺等。同时,融合北方昆曲、梆子和一些地方小调比如《小放牛》、《小寡妇上坟》等营养。又吸收了北京的地方语言以及文化,逐渐产生出一个新的剧种,即京剧。以1790年为起点,经过五、六十年孕育,到1840-1860年间,其剧目、声腔、音韵、表演等形成自己的特点,时称“北京皮黄戏”,后称京剧。京剧与徽剧、汉调、昆曲、梆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京剧不是安徽的徽剧、湖北的汉调、河北的昆曲、山西的梆子,京剧就是京剧。它诞生于北京,不发源于安徽、湖北、河北、山西。有感于此,我曾多次与当代著名的太极拳史论家吴文翰老师沟通、探讨,并不揣浅陋,试图尝鼎一脔,现把研究结果简述于下:

一、武术的基本内涵

太极拳既然属于武术项目之一,在探讨太极拳之前,首先应对武术有准确的定位,明确武术的基本内涵。“武术”一词,见于史料记载最早出自南朝人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文中写道:“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显然,这里所言的“武术”,指军事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武术”。作为一项人体活动的技艺名称,“武术”一词大约出现于清末。此前史料记作“技击”、“武艺”、“技勇”、“拳艺”等,民国时期称“国术”、“武术”,1928年后,多称“国术”。1949年,,才逐渐统一为固定的概念――武术。

那么,什么是武术呢?长期以来没有明确的定义,学术界难以达成共识。直到1988年12月份,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于北京召开,其间将武术概念界定为: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这一概念为许多人所接受,之后出版的全国《武术》教材、《武术学概论》、《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等都沿用此说。但是,这一定义将传统意义上的功法练习排除在外,不能不说存在一点缺憾。因此,2003年8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周伟良先生编著的《中国武术史》对武术的概念作了补充修润,即: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这一定义包括三个要点:

1、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并非作用于战场的军事武艺。这是对武术最根本的文化定位,所有武术传承者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武术是诞生于中国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不属于军事范畴,更不属于舞蹈、杂技,应该把它固定于体育文化的背景之中。既然武术是体育项目,技击的目的就不是致人于死地,而是用来展示技巧。所以,武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保护生命为前提。

2、武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它的所有动作或者运动形式必须围绕“技击”而展开。这样,我们就明确了无论套路,还是对练,以及格斗包括功法练习等都服务于技击。离开了技击特征的动作演示,再漂亮、潇洒也不属于武术。

3、“内外兼修”是中华武术的鲜明文化特征。武术既讲究强身、健身、防身、养身,更有修身立德的内涵,即对于人的道德品质的修炼和养成。因此,武术界历来推崇“德为艺先,武以德显”,有“未教艺,先教德,徒不贤,不可传”等等之说。

那么,有人会问:历史上不是有许多武术高手从军上战场拼杀,或者擂台争锋、校场比武吗?其实这些多为演义传奇,并非社会的真实,切勿让文学作品中的演义传奇故事代替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下面我们对军事武艺、校场比武、擂台竞技逐一解析。

(一)、军事武艺

1.军事武艺以致人死地为目的,武术不是,它必须以保护生命为先决条件。

2.军事武艺一般持械而斗,武术的格斗方式主要以徒手为主。赤手空拳对阵一身戎装、手持利刃的将士,取胜的把握几乎为零。明代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8)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写道:习拳是为了“惯勤肢体,活动手足,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也就是说,武术的徒手搏斗技巧在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中并无多大实用价值,武术训练对于披坚持锐的军士而言,主要是“习手足”,以便器械的使用。

3.武术格斗是以“两两相当”为特征的个体性技艺较量,这在真正的冷兵器时代的战场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军事武艺不是简单的单兵较量,它主要体现的是“开大阵,对大敌,”进行协同作战的阵法比拼与对诀。所以,古代军事作战非常重视“阵法”,研究排兵布阵。明代军事家何良臣说过:“善练兵之武艺者,必练兵之阵法,是以阵法为武艺之纲纪。”由此看来,“两两相当”的武术活动与军事武艺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尽管有着高度的交融互动,更多的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属性和活动特点。从历史源头看,军事武艺是武术萌芽发展的一个主要文化源,但两者绝不对等。必须清楚:古代作战既不是评书演义中所描述的两军对垒,士兵站住阵脚,主将交锋。主将胜,则士兵胜,军队胜;主将败,则士兵败,军队也溃败。如此,士兵不就成了摆设,一无是处了吗?也不是人们凭空想象的两军相遇,摆开战场,兵对兵,将对将的捉对厮杀。如此,一场战斗或战役几分钟立见胜负了么?切记:古代作战是阵法的大决战,比的是将帅的智慧才能和勇气,比的是大兵团的协同作战能力。古代战争岂能如臆想的那样如同过家家似的儿戏。因此,武术与军事武艺是两种不同属性的门类。

举个小小的例子吧,比如枪法。武术,套路众多,技法繁杂。耍将起来,回转走跳,上下翻飞,枪花抖转,煞是好看。但是,请想一想,在百千万人簇拥而去,丛如麻蓬的两军对垒的情况下,一个士兵的左右两翼和后方,都是自己人,手中的大枪只能向前刺去。因而,可以说这些武术的招法到了战场基本无什么用途。戚继光说“法欲简,立欲疏”、“教兵惟用封、闭、捉、拿、上拦、下拦六枪…一只此以足用。”何良臣还设计了一种用于阵法的习枪方法:

“二十步外立木靶,高八尺,阔八寸,上分目、喉、心、腰、足五孔,孔大寸许,内悬圆木球。每人持一枪立二十步外,听鼓声擂紧,翻然擎抢,飞身向前戳去,以得孔内木球于枪尖为熟,五孔木球俱得为精。”由此可知,作战的枪术简洁、实用、绝不花哨。总而言之,军事武艺与武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图1为上中平枪法“指南针势”)。

(二)、校场比武

所谓校场比武,当指武科考试。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之后日臻完善,形成体制。以明清为例,武考内容分:童试、乡试、会试、廷试。四试均分四场进行,内容包括:

1、步箭。步下射箭,共射三箭。每中箭靶一次,即擂鼓一通;

2、马箭。扬鞭策马,张弓射箭,左右开弓各射三次(图2);

3、弓刀石。弓,拉硬弓;刀,舞样刀,舞动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大刀。石,端制石,把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巨石搬离地面一尺。三个项目均用以测验考生的力量;

4、文字。默写一段文字,如《武经七书》的内容等。

由此可知,武科考试主要考核应试者的射箭水平及力量素质,其他有关武术内容并未涉及。没有两人对决的武艺比拼,不存在血腥与杀戮,没有武侠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捉对搏杀、甚至斩于马下的惨烈场面。因此,武术的格斗技巧并不为武科考试服务而存在。

(三)、擂台竞技

历史上有没有诸如呼延庆打擂、杨文广刀劈王伦之类的擂台比赛呢?正史中查不到记载,它仅仅出现于评书演义或者戏剧舞台上。史料中可以查到的有诸如汉代的“手搏”(图3汉代手搏图),唐代的“角抵”、“相扑”(图4山西晋城宋墓壁画《相扑图》),清代的“摔跤”等竞技比赛,这些都以保护生命为前提,体现出比试技巧、“两两相当”的武术技击特征,显然与人们传说中的打死人不偿命的擂台比武截然不同。而且,这种比试不是为了战场需要选取人才所设立,而是带有游戏娱乐性质的体育竞技比赛形式。史料中有这样一段经典记述:

三国时代,曹丕(187-226)精于剑道。有一次,他与平虏将军刘勋和奋威将军邓展一起饮酒。曹丕听说邓展通晓多种兵械,战场上十分骁勇善战,便与邓展谈论剑术,谈论中曹丕认为邓展对剑术未得真传。邓展喝得酒酣,当然不服气。两人便以食用的甘蔗为剑比试技艺,结果两次都是曹丕取胜。所以,曹丕对邓展说道:“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意思是说:我希望邓将军能将以前所学丢弃,重新练习真正的剑道。从这场比剑中可以看出这样三点:

1、这是一种“两两相当”的武术竞技比赛,并非军事阵战,亦非军事武艺的较量。到了战场上,曹丕的剑术将另当别论。因为三国时代作用于战场的武器不是剑而是长兵器械戟和矛。比如蜀国名将张飞善使长矛,戏貂蝉的吕布善用方天戟等。短剑对长矛、长戟,如同现代战场的步枪对大炮一样,强弱自显。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的邓展未必精于武术的剑道,故而不敌曹丕。

2、比赛时以甘蔗代剑,是单纯的技艺验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生命为代价的厮杀。如果比拼军事武艺中的单兵技艺,曹丕当不是邓展的对手。

3、习练武术剑技须入武术的“正道”,否则难得真谛。

篇9

一、体育教学方法简述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教学活动,比如教师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练习,进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这就是体育教学方法。这个方法当中需要学生和教师两者之间做好配合,并且将教师讲授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相结合,不然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一)应试教育模式,传统体育教学理念

第一,我国的教育模式属于应试教育模式,因此体育教学也会不落俗套,学校方面为了提高升学率,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方面监督不到位;第二,体育教师不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方面增加了备课工作量,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校方不会对体育教学进行严格要求,因此有一部分优秀的体育教师仍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教学。学生的文化课属于应试教育的范围,而体育教学则不包括在其中,自然就不会在体育方面对学生有太高的要求,学生要想通过应试教育考上好学校,就得使劲提升自己的文化课成绩,因此也不会重视体育锻炼。这些原因都造成体育教师不能够很好的实施体育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单一,体育课堂不活跃

在以前的教学方法当中,教师只需要把动作要领传授给学生,然后学生再勤加练习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两个弊端,一方面,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当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就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缺点;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产生反感,进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最后出现枯燥乏味的体育教学课堂。

(三)授课内容枯燥,教师与学生交流少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只把学生书本上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且,体育教学课堂通常都是设立在课外,因此,教师只是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教学,而忽略了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且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处于一成不变的现象。这也同样能够反映出,体育教师不具备责任心,认为自己只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了,也不会关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体育设施陈旧,现代教学技术少

体育教学具备特殊的课程性能,因此在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需要体育设施进行辅助教学。在体育锻炼当中,体育用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展开体育教学活动。但是,由于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部分体育要求磨损的很厉害,且不能够及时的对其进行更换,因此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课程的进行。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因此在教学方面自然会用到现代教学技术,比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这些技术的引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加课外知识,同时其特有图像、音像技术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体育教学方法实施的改进建议

(一)体育教师的改进建议

教师在体育教学当中需要多进行自我反思,寻找到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当中,不同的体育教师存在不同的教学习惯,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在反思这一块就可以选择记录式反思方法,观摩反思方法和讨论式反思方法。其二,在体育实际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太少,所以教师不能够充分的了解学生的体验和想法,这样一方面戳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另一方面也无法根据学生的想法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

1、教师方面。学生希望和教师之间能够产生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同时,也希望教学工作当中能够带有幽默性,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自我体育锻炼的意思和习惯。

2、学生方面。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能够在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当中学习,同时也希望能够在体育教学当中学到团结合作的思想理念,进而收获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教师教学方法方面。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应该灵活多变,且具备新颖的特点,在这方面的改进上就可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而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多多指导,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让其拥有应对危险的能力。

四、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视角

(一)从教学要素整体来看,合理编排教学方法。对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我们需要结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并且在教与学的不同对象之间构建桥梁,最后利用各个方面的技术相配合,进而完成这一项系统性的改革工程。

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在编排当中,教师的教学素质、水平、教学艺术、创新意识等都会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产生影响;并且,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训练技术的接受和吸收能力都会对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产生影响。因此,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首要条件就是对这两者的能力、水平进行提升,提高教学效果。

(二)从实际情况入手,扩展、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因此要实施好体育教学,就需要配合好实际的教学条件。比如说要有宽敞的教学场地,良好的体育教学设备等。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可以体现在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上。比如,教师可以对学生实施教学分组和兴趣分组,然后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效果方面的创新,学生更应该在教学环境当中实施目标、方法、效果的递进措施,同时不只要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更要提高效率,强调学习的内在过程,同时实施优化组合。

五、结语

如今我国正在全力提倡素质教育,因此,体育教学方法就需要创新和改革,这种改革不仅可以破除教师的陈旧观念,并且能够更加的深化“育人”教育理念。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性人才,我们更需要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用全新观念和全新方法对学生实施教学,进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定的基础。

篇10

1.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提出了合作教育学的理论。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是()

A.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B.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

C.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

D.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答案:A

2.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并提出了的阶段教学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答案:C

3.教育科学现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生理学

答案:A

4.在教育的文化功能中,将存储形态文化转变为活跃形态文化是教育()

A.传递文化的功能

B.活化文化的功能

C.交流文化的功能

D.更新文化的功能

答案:B

5.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是()

A.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德育与智育、体育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6.在我国现代学制沿革中,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并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7.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提出两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其中两基是指()

A.传授与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完成教育体制改革,基本完善教育结构

D.基本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基本实施素质教育

答案:B

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示范性

答案:D

9.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以做中学为基本教学方法的课程形式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技能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B

10.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观点属于教育哪种理论流派?()

A.实质教育派

B.形式教育派

C.传统教育派

D.现代教育派

答案:A

11.某小学创造了“希望树”,让孩子把自己进步的希望以“果子”的形式贴到“希望树”上,一旦目标达到了,“果子”就成熟了,可以自己去摘下来,再策划下一个“希望”。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A.榜样示范法

B.实际锻炼法

C.指导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答案:C

1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A.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B.配合学校,实现目标

C.帮助校长,当好助手

D.联系家长,转变差生

答案:A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答案:不准确或错误。此说混淆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概念。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是相同的,即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教育目的的规定下,各级各类学校可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14.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课程的统一管理。

答案:错误或片面。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师受过专业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

16.我国《教育法》中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学生的基本义务作了哪些专门规定?

答案:(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7.简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这一德育原则的基本涵义和贯彻要求。

答案:(1)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从中找出积极的和消极的思想因素。

②要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积极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

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的积极性,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论述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教育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各自的特点。

答案:(1)在教育目的上,接受学习是培养懂知识会操作的一般应用型人才,而研究性学习是造就学识广博、应变性强的创新型人才。

(2)在学习内容上,接受学习局限于国家规定好的、固定的教科书的内容,研究性学习则突破预先规定的知识体系,增添了大量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新学科、新成果等新的学习内容。

(3)在学习方式上,接受学习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是一种灌输一记忆式的机械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动态生成、发展过程,因而呈现出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相互推进的鲜明特色。这种学习既能拓展学生知识的范围,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4)在学习组织形式上,接受学习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研究性学习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多种组织形式。它既体现了学习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特点,也体现出综合性、合作性、开放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5)对以上要点展开论述。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在实验研究中,实验者安排、控制与实施的实验条件称为()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中介变量

答案:A

20.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

A.注意过程

B.意志过程

C.行动过程

D.意识过程

答案:B

21.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

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答案:C

22.学生掌握了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后,可以概括为有理数,这是思维过程的()A.具体化

B.分析

C.系统化

D.抽象

答案:C

23.下列哪种属于感应性反映水平()

A.草履虫趋利避害反应

B.蜜蜂对花的反应

C.鸟的条件反射反应

D.猩猩的条件反射反应

答案:A

24.动作灵活稳定、正确,动作高度协调、连贯,多余动作消失,动觉控制占主导地位,紧张感逐渐消失等活动方式属于()

A.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B.动作连接阶段

C.动作的整合、协调和完善阶段

D.动作的模仿和联系阶段

答案:C

25.寻求享乐,无忧无虑,社会适应性强;不断追求新异感觉经验,对艺术品感兴趣;直觉压抑。这种人格类型属于荣格提出的哪一种人格类型()

A.思维外向型

B.感觉外向型

C.情感外向型

D.直觉外向型

答案:B

26.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答案:B

27.根据动机的分类标准,按需要不同,动机可划分为()

A.生理性与社会性

B.高等与低级

C.长远与短暂

D.主导和辅助

答案:A

28.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答案:D

29.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特性是()

A.盲目性

B.散漫性

C.顽固性

D.动摇性

答案:A

30.下列方法不属于行为矫正治疗的是()

A.自由联想

B.系统脱敏

C.厌恶疗法

D.强化、惩罚与消退

答案:A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随意后注意和随意注意都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答案:错误。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32.能力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同步。

答案:错误。一般来说,知识的获得与掌握比较快,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慢。知识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累,而能力则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简述短时记忆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案:(1)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之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的基本特点:①信息保持的时间短暂,最长不超过l分钟;②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③信息容易受干扰,新信息的进入会使原有信息很快遗忘:④信息编码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

34.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答案:(1)提出(发现)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

(2)分析(明确)问题:从笼统和混乱的问题中,找出问题的关键,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提出假设:根据问题的性质,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拟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检验假设:通过实验与实践活动或者头脑中的思维活动,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论证。

35.简述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答案:(1)自觉性:个体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目的,能够深刻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并自觉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2)果断性:个体善于迅速明辨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3)自制性:个体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4)坚韧性:个体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去达到行动的目的。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儿童在家庭中生活时间最长,受到父母的影响最多。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试根据上述观点阐述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答案:“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这一论断,说明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为:

(1)父母的教养态度: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顺从、懦弱等性格特点;在放任型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多表现出任性、独立性差、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活泼、自立、乐于合作等性格特点。

篇11

古代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论述——以明代为个例论证 曾银银

"圈外"说武侠 范南江,陈利,刘鉴锋

小议《正义论》中的"心理学根源" 张倩倩,冯香

The meaning of modern design 齐长涛

对平面设计中艺术空间展现的研究 陈俊晶

论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栾雷

Design Hates a Depression 欧阳乾

汉字图形在文字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研究 徐妹

设计从生活出发 李欣澄

The research of Gaomi clay 张春燕

浅谈"空间"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 杨婉,毛飞

对艺术设计创新要素的突破研究 陈振宇

基于民族质朴文化的古船木灯具设计 盛传新,吴易潮

Design it yourself 杜杰

关于书籍装帧设计的思索 王俊

泰顺"百家宴"管理目标初探 夏彩玉

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技巧研究——以《大江东去》伴奏为例 邱畅

浅谈民族器乐作曲 谢咏林

谈音乐课对维吾尔民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学的作用 买买提·沙

浅析中西方合唱的发展和相互推动性 饶阳

有关大提琴演奏中运弓的要素分析 杨雪欣

论谈话类节目的氛围——营造与感染 刘志毅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研究 米智钟

《非诚勿扰》——开创婚配节目新模式 叶璇

思想政治教育漏洞之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以湖南卫视《8090》节目为典型分析 张英

Poli Red mattingS 王树敏

论《简·爱》人格的魅力 陈园园

My First Field Trip in America 陈了了

谈日本"双轨制"于中国设计的借鉴意义 段岷星

浅析中日数字文化差异 郭才佳

谈皮亚杰游戏规则背后的两种关系 付民杰

概述开封书法的历史变迁 李雪峰

浅谈晋商大院 飞

桥墩镇"非遗"普查保护案例分析 钟少琴

论美术创作中的艺术规律 陈楠

论现代陶瓷艺术与美学 张晓杰

关于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 周鑫

市县图书馆联合开展少儿暑期活动初探——以泰顺县图书馆为例 龚士玲

满足需要,制造幸福 贺业鹏

谈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区别 李定国

阐释学观照下的译者地位——以林纾翻译为例 李兰

基于受众心理机制视角下广告诉求方式分析 李嵩

浅析新词新语的"整合"生成 李晓东

小议网络语言的语言习惯 史川

试析"里"族字 王楠

浅议城市精神的培育 吴满平

舒芜"交信"事件考 闫笑然,戴玮

略论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 张欢欢,王艳芳

浅析高校公共体育田径课的改革 黄光彬

语文美读教学三步曲——理解美,感受美,表现美 郑昌平,张明晶

论高等数学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艾米热古力·库尔班

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策略 陈涛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齐曼古丽·吐尔逊

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分制收费的思考 侯红山

浅谈设计课程教学工作中如何贯彻职业素质教育 任文娟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语法理解能力 茹克亚·赛买提

对当代大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杨冰

培养真正的人——美育义不容辞 张明晶,郑昌平

浅议刘大櫆的时文观 安舒

男性世界中作为"他者"存在的女性——沈从文《边城》翠翠形象解读 张瑞哲

对当代文学的一些初步感想 朱沛升

浅谈我国现代陶瓷首饰设计中的形式美 姚佐英,龙侗香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赏析 杨晓燕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刘飞

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 范慧丽

设计中的设计——论中国色彩设计 陈果

现代漆画装饰风格的取向 李文瑾

"墨与意"的乐章——论中国写意国画与水墨动画其精神与艺术价值的共融性 李欣

难以忘却的形象——就当代油画创作的反思 董郭英

论以神写形的现代油画 向华雄

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之我见 李春燕

速写的重要性 包春燕

浅析中国画的水墨观——禅学影响下的审美观念变革 王艳梅

声景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汤小芳

论语言文字对设计思维的影响——表意汉字与设计思维 程文婷,黄亮

古兵器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启示 秦杨

传统纹样在中国茶叶包装中的设计与应用 吴蕾

传统座椅设计与使用 谭杉

日用品的情趣化设计 熊伟

为社会和环境责任感而设计 徐小宁

动漫领域中应用服装设计的探索 徐毅

古典与浪漫的交汇——门德尔松艺术歌曲的创作 岳睿

《意想曲》第一乐章音乐和声分析 傅天琪

钢琴感悟 刘家琪

浅谈新民乐 林远

浅谈我国当代古典舞表演的"精""气""神" 戴金叶

畲族音乐初述 柯唯

简述20世纪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次发展 赵建学

浅析中国钢琴音乐的演奏技法 夏瑒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的分寸感 刘舒吟

浅谈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出路 韦丹秋

中外动画怪异形象的类型分析 袁媛

手机电视内容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叶欣

影视动画中隐性广告的应用研究 刘涛

宜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主流 尹蓓

我国造园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李响

浅谈酒店园林的设计原则 张敬斌

室内装饰设计的利与弊 吴寒

光在和谐设计中 张佳亮

"气韵生动"的涵义变迁及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李丹

赵之谦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卢婧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李晓霞

浅议钢笔画技法 王春

浅析马远《雪滩双鹭图轴》与山人《怪石双禽图》中形式美的法则 陶涛

浅析贝壳及工艺图案设计 宾琼,张碧玮

浅谈对当代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刘琴,李永福

早期现代汉语话剧发展脉络 彭璇

设计·生活·爱——原研哉设计观的启示 常青,杨柳

感觉和直观 李健康

冯友兰的道德四境界说 徐荣

浅谈高校声乐教学创新 曾玮莎

从《梨园春》看当今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樊彩霞

浅谈声乐的想像教学 钟德芳

会唱歌的手指 李姣

中国戏曲衰落的内因和外因 王晗

关于钢琴演奏的心理训练问题 许姗

明清戏剧之艺术审美特征 王楠,郭金良

从苏珊大妈到曾亦可——中西选秀节目文化异同分析 张晖

青春偶像剧:美育的尴尬 鲁阿庆,刘丰伟

浅谈动画中的传统文化 吕湘毅

在自我想象中狂奔向爱情——论电影《周渔的火车》 宋学勤

动画剧本创作的特色性 石甲豪

央视也亲民——从央视改版看中国大众传播受众中心时代的到来 张秋丽

韩剧在中国市场流行的因素分析 李杰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运动与设计艺术变革 章瑾

篇12

图腾作为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而出现,很大程度是远古社会对神明信仰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掌权者控制被领导者思想的一种手段。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图腾可算作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氏族徽号或标志的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图腾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无论在图案的运用上还是其所起的作用上对于现代艺术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其中,图腾中的许多图案纹样及所呈现的文化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不断演变,对于现代徽章纹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徽章纹样中很多借鉴和吸收了图腾的图案,甚至在功能上也有相似之处。通过了解和认识埃及图腾,对于进一步的研究现代徽章中的许多与图腾相似的纹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埃及图腾中很多图腾形象都与神话、宗教分不开,伊斯兰教为埃及的国教。伊斯兰教复兴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同时宗教也是领导者管理国家和掌控人民思想意识一种手段,通过图腾的形式在人们心中刻画一个信奉的实体,可以算作是最早的规范人们身份一种标志。而古埃及人所信奉的不止是一个神的宗教,他们认为大自然的各种物和现象都是由一种神秘的力量操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将其拟人化,对神进行崇拜,这些神大多以动物为象征。

王勇在《中国世界图腾文化》中写道:“古埃及的多神教中,很明显带有图腾崇拜的遗迹,在众多崇拜神中已经出现了和埃及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神,比如保佑农业生产的丰收神、正义之神、智慧之神等。”埃及是多神崇拜的国度,由此可知埃及的图腾崇拜是多种形式的。例如圣甲虫崇拜、睡莲崇拜、太阳神崇拜、鹰崇拜和蛇崇拜等,而太阳神、鹰、蛇崇拜是最为普遍的。例如:由于鹰可以接近太阳在高空飞翔,因此埃及人就把鹰看成太阳神拉的化身等图腾崇拜形式非常多。

关于埃及图腾纹样了解和古埃及的文化研究,对现在研究当地文化有很大的价值。图腾艺术作为以图腾崇拜为基础的原始艺术形式,是原始社会一种常见的艺术符号形式。彭涛关于《图腾艺术简论》中写道:“图腾艺术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图腾的崇拜情感,因而在图腾艺术中充满着浓厚而神秘的原始宗教气氛”,这也使得图腾艺术研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认识它,更多地了解它。

二、埃及图腾的特征

通过对埃及图腾的探究,不仅对其功能和作用有所认识,还需要对图腾的图案特征有所掌握,才能更深入的分析埃及图腾对于徽章纹样的影响。

首先,从图腾内容来看,由于对神话传说的信仰以及宗教崇拜盛行,对于神话人物的展现是图腾中最为丰富的题材。古代埃及人相信神的存在,以及对于特殊动物的崇拜情感,太阳神、鹰和蛇的图腾纹样在埃及图腾中是描绘最多的内容。比如:埃及图腾中的太阳纹的形成和由来与古代太阳神的神话传说有关。上古时期,太阳神在埃及成为“众神之父”。埃及作为最早的农业文明之一,由太阳的作用而导致季节的变化,对农耕民族具有的重要意义使得他们非常崇拜这位自然神灵。他们通过纹饰及雕刻太阳纹图腾的形式祈求神灵的保佑并表达对太阳神的崇拜,主要还是与宗教有关一种崇拜方式。

其次,从图腾造型来看,埃及图腾很多都是以拉长直线的造型进行展现。突出表现物体的典型特征来阐明图腾的内容,夸张、简明的造型是埃及图腾的典型特征。

最后,从图腾纹样来看,蛇、鹰的图腾纹样可以算是埃及图腾的标志性的纹样形式。眼镜蛇的曲身纹样是典型的埃及蛇图腾的标志,无论是在埃及的标志性建筑金字塔建筑纹样中,还是在埃及古建筑中都有这样的图腾,典型的鹰嘴造型以及展开翅膀飞翔的雄健姿态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古埃及时期,鹰被看作是王室的标志。直线型的鹰图案纹样表现出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展翅飞翔的张力表现得十分直接。据考古研究发现,图坦卡蒙木乃伊头部带着一个用金银镶嵌的精美的面具。在这个面罩的前额上就镶嵌着一条蛇和一只鹰形的宝石徽章。因此蛇与鹰在埃及最为常见的图腾纹样形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了。

三、埃及图腾对现代徽章的影响

徽章作为历史的载体同图腾相似,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记载了一段历史的形式之一。在周继厚的《中外体育徽章图志》中曾这样写道:“一枚枚小小的徽章,就像一条回溯往事的路标,牵着他走回被尘封的历史。”同图腾相似的是徽章背后也是简述一段故事或是文化甚至是一个文明的符号缩影。图腾作为原始族群的保护神的标志,很大程度是对神明的信仰。而徽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作是佩戴者个人信仰和荣誉的体现。对于企业和公司来说,徽章就是展现他们身份的一种直观的形式。《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纹章学”的描述可以了解到“徽章的历史比纹章久远。纹章出现后,徽章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纹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徽章起源于一种标识。在张立的《徽章》这本书中提到,徽章最初可能来源于氏族的族徽,并与图腾文化有关。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徽章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其功能和作用也各不相同。但是它是一定时期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由于埃及信奉伊斯兰教,在现代徽章中,以新月为主要纹饰内容的徽章有很多,在形式的表现上是多样的。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教徒来说,新月造型图案是他们的神圣之物。1914-1922年间创立的埃及苏丹国,在国徽的纹样上就采用了以新月为主要纹样的徽章样式,十分典型体现了埃及崇拜伊斯兰教的宗教传统。鹰在埃及人的心目中拥有很高的地位。现在,埃及国徽上还保留着一只昂首挺立、舒展双翼的金色萨拉丁雄鹰的造型,展示日益丰盈的文明的三色竖纹盾形徽章。由此也可以看出埃及人对鹰的崇拜以及鹰在埃及文化中所拥有的地位和影响力。徽章不仅是一种纹样的图案展现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信仰展现的新兴方式。

1、造型方面

图腾是原始部落的徽章形式,对于现代徽章纹样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王权社会的没落,徽章也迅速大众化,成为一般的机构标识或为一般老百姓所佩戴,成为用于装饰自己或体现自身特点的标志。现代徽章

在造型发展过程中很多继承和保留了埃及图腾中的典型元素。埃及图腾中图腾造型较多的采用直线型进行表现,在徽章中得到了保留。较为平均的水平、垂直肌理的造型在现代徽章中仍得到了保留并不断地进行创新。但是现代徽章造型同图腾相比有了很多创新,例如在纹样上与古代图腾相比简洁、突出特征。在造型的表现上更加多元化,除了继承图腾中基本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外,多种图形融合的形式以及直接体现图案的异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徽章与远古的图腾单一崇拜性与氏族区别功用相比,现代徽章更多地融入了艺术造型与装饰性在其中。为配合不同佩戴形式的需要,现代徽章纹样已经脱离了只显示在墙壁、旗帜等平面绘画上的单一形式,以立体的、异形等多变的造型风格为主要的形式。在材料的运用上,脱离了单一的颜料涂抹描绘的方式,铜、银等金属材料的运用使得徽章在造型的展现上更加丰富,突出主题性和时代感更强。

在现代徽章的纹样展示上也比图腾单一的绘图展示更加丰富。胸前佩戴式、挂件式、肩章式等,多样的展现方式不仅成为企业文化展示的手段、突显佩戴者信仰和荣誉的方式,而且成为了装饰佩戴者的一种流行形式。

2、纹样方面

徽章纹样的不断更新和变化以及对于图腾创作手法的借鉴与吸收,在徽章创作中的体现是非常直观的。埃及图腾纹样随着历史的长河逐渐发展、演变到现代徽章纹样上,例如:在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纪念徽章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从纹样展现的内容上看可以寻找到埃及鹰图腾纹样的影子,但是在形式上与图腾相比表现得更加精细,鹰翅膀与人的结合在内容展现上比图腾更为丰富。由此可见,埃及人对于鹰的崇拜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鹰图腾对于埃及现代徽章纹样的影响是很深远的。鹰、蛇、太阳神等埃及图腾中典型纹样在现代徽章中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在形象上基本保留了图腾中的图形特性,眼镜蛇和展翅飞翔的鹰的纹样仍在现代徽章纹样中活跃着。而在纹样表现的手法上夸张并且突出内容的方式仍然是徽章展现中最为常见的方式。纹样肌理表现上现代徽章虽然少量采用与埃及图腾类似的填涂方式但是正在逐渐摆脱,取而代之的是以立体肌理的形式来传达徽章内容。在《中国世界图腾》中对于埃及图腾的纹样的描写可以了解到,埃及图腾崇拜大多是根据神话传说的内容表现的。对于现代徽章纹样的创作来说是很好的借鉴,在纹样表现上不止是图案上体现所要传达的内容,在徽章背后与图腾一样还有很深刻的意义体现。在徽章纹样上同图腾纹样相似的是采用简单的描绘手法进行表现,由于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对于徽章创作和造型的表现上更加精致,更具有时代感。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曾说过:“原始人为了表示对图腾的崇拜,同时为了区分不同部落,在自己住所或是脸上身上描绘自己部落的图腾形象”图腾作为原始部落一种标志,它是现代人了解远古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对于现代徽章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图腾可算是徽章纹样的雏形。

3、用途方面

古代图腾多用于祖先崇拜及统治者掌权时统一人们思想意识的手段,是与其他氏族区别的标志之一,与现代徽章相比图腾的用途就较为单一了。现代徽章不仅是掌权者一种身份体现、佩戴者的一种荣誉象征,而且具有纪念收藏价值和商业价值。现代徽章可以分为旅游徽章、纪念章、体育徽章、奖章、功勋章等等多种形式。徽章与图腾的用途相似之处在于传承历史文化、纪念重要人物或事件的一种形式。例如:上海世博会埃及馆纪念章,就是对于这一盛会中埃及馆所展示的埃及过去、现代人文历史发展的纪念形式。随着人们对于经济的追求,具有纪念价值的事物必定具有它应有的商业价值。

由于造型、纹样不断更新和发展,徽章的商业价值也不断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巴瑞特系列设计中,一款以类似于埃及蛇图腾造型为创作的主要图案形式出现在该现代徽章中,不但具有观赏价值更具有在商业售卖中的巨大经济价值。

该徽章纹样中依然保留了埃及图腾中的蛇造型并进行了一些形式上的扩展,但是与埃及蛇图腾不同的是,该飞蛇徽章纹样的展现不但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文化意义,有非常典型的埃及异域风情。蛇对于埃及的意义在图腾中就有很丰富的展示,眼镜蛇舞、法老蛇杖等都是非常典型的埃及风情。巴瑞特系列中采用埃及蛇的纹样有很典型的地域性特点,对于体现埃及文化具有明显的代表性意味。不同的是,徽章起源于图腾,但是现代徽章的用途和价值已远远大于远古图腾。

4、情感方面

图腾是一个氏族的情感以及文化的结晶,通过图腾纹样的描绘对于我们了解埃及的风土人情有很广泛的借鉴性。图腾是氏族甚至是一个国家对祖先或是他们所信奉的神灵的崇拜形式,是一种宗教文化的表现。而徽章是一种荣誉的展现,随着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徽章的装饰性和展现佩戴者个性的表现形式方面也不断被人们所体现。但无论是宗教崇拜还是自身的文化的体现,都是一种心理的表现,由此可以认识到,埃及图腾就是当地先民内心情感的图像化表达。它是法老文化一种体现,对于神明的崇拜以及埃及人对于自然物的崇敬之情的形象体现。由于现代徽章与埃及图腾有很大的关联性,不难看出图腾中情感表现的内容在徽章中得到了继承,图腾是埃及人信仰与崇拜物的体现,徽章也有类似的意义,它是佩戴者或收藏者自身荣誉与崇敬某物的心理外在反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