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3-26 14:47: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

篇1

在CNKI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近10年的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检索,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起源、特征、价值、变迁、保护、传承和发展等方面。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丰硕成果,积累丰富经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更好的认识保护、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需要重新全面的梳理,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念研究简述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对其概念的探讨甚少。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其民族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特色,能体现本民族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通过身体活动以追求身心与精神全面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还有学者认为:“它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程中,本民族原创或虽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引入,但已经历了明显的文化改造、已与本民族文化充分融合并流传已久的,以身体活动为形式,以追求身心与精神健康为目的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意识、客观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方式”。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物化品构成其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包括精神文化、行为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3个层面。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界定,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解释,就有不同的文化理解。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

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层面,学者主要从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对其进行研究。一强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层面。其主流思想体现在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器械、运动服饰等进行挖掘和整理。二强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层面。抢救与保护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和整理,而且在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所包涵的思想和历年来已被认识的价值。三强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层面。有关部门应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体育立法的成功经验,以完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立法体系,同时,对其进行立法保护,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扬”的方针,加速民族理监督机制 加强对城市社区体的管理监督,要从宏观整体管理和微观具体管理两方面着手。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

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少数民族体育有676个项目,其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健身、娱乐及历史价值。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包含了“传”和“承”,“传”是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掌握所传内容和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承”则是在充分认识“传”的内容,和知识的价值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所以“传”是以研究为前提,“承”是以价值为依据的。一是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现有的“器物实践化系统”遗存,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佐证功用,二是对相关的历史史料进行系统整理,高质量地准确予以运用,三是“依赖精神抽象化系统”支持,从前人对传统体育的价值认识和取向中,深入挖掘。而有学者认为,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主要途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即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物质、制度、精神的传承。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方面的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及人们对功利的追求,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发展困境。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谋发展、求发展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动力源泉。“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要注重其本身“血肉”的保存与延续,尤其是精神的延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目的是发展和创新原生文化,必须通过在外来体育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部达成一种自豪的体育文化自觉意识,产生创新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孟峰年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中提到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有机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将广泛地进入各级各类学校;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与世界体育文化相互融合;将向着生态体育旅游和产业化的道路发展。

五、近10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评述

综上所述,学者都普遍认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的研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民族体育制度规范应提上日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须将精神、制度、物质与满足大众消费,及实现学校体育改革的广泛渗透。时代是不断进步的,创新是一个事物发展的源泉,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应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其独特的价值文化,其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需要在各方面的创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方式,是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为前提,还是以实现多元化发展为目标,以及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应用研究。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研究中加强,以形成更系统的研究,值得深思探讨。

参考文献:

[1]袁华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本概念的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

[2]冯胜刚.关于正确定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J].贵州民族究,2004

[3]姜玉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的途径[J].体育与科学,2004

[4]颜下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与保护[J].体育文化导刊,2004

[5]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 J].体育科学,2006

[6]曾建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立法保护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7]肖宁.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机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8]宋卫.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系统[J].体育文化导刊,2007

篇2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79-01

一 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程标准为体育教学提出“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要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以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可以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能够得到快乐。生活中,体育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二 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是指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从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民倾注的文化因素。

三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另一种认为,具有统一规范的赛制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广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半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至此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四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作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篇3

终身体育是全体国民健身活动发展的最终目标。高校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特殊阶段,高校体育发展的目标将立足于长期效益的追求和探索,并充分利用学生在高校学习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时机,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提高学生体育修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一、终身体育的内涵

(一)终身体育产生的依据

终身体育是由人体发展规律和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所确定的。人体机能活动规律要求人们坚持经常的身体锻炼,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求身体锻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进行身体锻炼需要科学指导和不断接受体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的作用,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二)终身体育者的标准

终身体育者的标准应有五条:即除特殊情况外,每周参加体育活动2次以上,每次活动3O分钟以上,至少持续1O年;目前对参加体育活动感兴趣;具有较好的整体体育知识水平;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有好的总体感觉;将参加体育活动视为其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既体现了现代社会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又受这些因素所制约。

(三)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其含义:一是指从生命开始至结束的一生中,学习与参与体育,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一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

二、我国大学生健身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

反观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1)当代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总是围着课桌转,学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只重视学习成绩,对体育锻炼很漠视,缺乏锻炼身体的概念。到了大学后,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众多学生不得不再次被拴到课本上,考研、找工作成了大学生内心中更愿意关心的问题,忽略体质锻炼的思维模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2)交通工具的改进、家务劳动的减少、办公自动化的推广、上网休闲及网络游戏成为人们主要的放松娱乐方式,这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室外体育活动的机会。(3)有的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非但不参加锻炼,还染上种种不良生活习惯,抽烟、喝酒、熬夜泡网吧,无规律的生活节奏导致其身体素质的下降。(4)由于对体育运动的技术掌握程度不够不善于安排时间、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因素而最终放弃体育锻炼。(5)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害怕吃苦,很多学生上体育课或多或少的带有完成任务的目的,较轻松的项目和易得高分的项目选修学生较多,学生的体育锻炼由“我要运动”变成了“要我运动”。体育课后,能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很少部分。

三、大学生体育终身意识的培养

(一)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以及养成锻炼习惯,这是学校体育教学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技术和技能外,还要使学生了解运动与生命的关系;运动对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作用;体育运动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体育锻炼的卫生保健与运动创伤的预防和治疗;使学生懂得怎样遵守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合理安排运动量;使学生能遵循全面、经常、渐进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锻炼,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

兴趣是人们对外界环境一定现象和事物的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意识倾向,其中体育兴趣是学生被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一旦产生这种兴趣,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和自身需要的东西有极大的兴趣,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在教学中通过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身心愉快地上好体育课;教法要多样,教学程序、组织形式要精心设计,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活动性游戏或竞赛性和对抗性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互教互学,提高其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讲解要精炼、生动有趣,切忌呆板和沉闷,场地布置要整齐,井井有条,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善于鼓动学生的情绪,应因人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展,教师的示范要准确、稳健、美观以增强学生参加练习的兴趣。

(三)注重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观念、体育风尚、体育精神、体育意识等影响学生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体育文化中的道德规范、规则和制度,也影响着学生,实现着文化的心理积淀,可以逐渐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行为方式并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高校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除包括体育场馆的建设、布局,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建设体育场地等硬件设施外,还需要在软件上下功夫,在广泛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的同时,开设系列体育知识讲座、专题报告和学术沙龙,设置体育宣传栏等。一尊体育运动员的雕塑、一幅很有号召力的体育宣传标语,都可以让学生时时感受到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四)提高课外体育锻炼的能力

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场地,是实现体育锻炼的基本保证。所以学校要尽可能地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力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同时提供必要的体育器材,并配备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大学生自我运动能力比较强,课余活动时间较多,容易产生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学校可以建设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社团、代表队,通过各种组织来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和体育课余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来营造积极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将其激发出来,最终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课外体育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参与并组织不同内容,并且形式各异。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有所体现并可以独立探索,丰富发展并检验自身的参与能力,有效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五)追求个性发展

大学生的体育个性主要表现在对于体育的参与程度与参与方式上,每个人的体育经历与对于体育的感受不一样,有的大学生的体育意识非常淡弱,重视智力的学习而轻视体育锻炼。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因人施教,通过各种丰富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难题,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信,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作为终身体育的纽带和桥梁,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以帮助他们日后的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059-02

一、体育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体育消费,是指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热爱。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能力,反映了国民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一个全面的民族体育的发展也将对企业的经济收入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大多数体育用品是混合型的商品,有国家卫生标准是公共用品,个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私人用品。因此,体育消费不仅是国家和政府或居民单独的需求,其有自己的独特的要求。在自然界中,体育消费要满足人的享受和发展。在经济周期理论中,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周期变化中,总的趋势是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增长。健康的需求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需求是直接c所需的服务增加相关的。因此,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是无限的。在理论上,只要是在体育运动中适宜的年龄层的消费者,其需求有无限的可能性。近年来,体育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新型的体育,使社会消费的结构发生变化。

二、我国体育消费的现状

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揭示着人们对体育场或体育馆等体育和休闲区域的品位的提升,这也意味着,相关材料的有效利用会增加效益。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的消费,使地方政府赢得了短期利润,但这对公民权利和环境的破坏不容忽视。有些运动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各种资源,如汽车、摩托艇、游艇,其排放的尾气对环境和人类有巨大的危害。

三、体育消费的影响

第一,促进了体育运动符号化发展。体育消费导致了人们对运动项目选择产生异化。使用价值,应作为主要的消费目的。体育的本质和消费品并没有关系,体育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活动,也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文化。如果标记了物品的价值与价格,运动就需要不同的人的资源作为商品的贸易价值,把简单、少资源消耗的运动忽视和丢弃。那些代表时尚高贵、消费高的项目迅速象征了人的身份地位。甚至一些没有特殊的训练、装备的运动,表明人所追求的消费观不同,与大自然没有和谐共处,而是通过控制运动和占主导地位来探索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第二,转向绿色体育消费与体育生态化发展。在社会全面控制的文化中,人民和他们的独立的存在价值被舍弃。在这样的社会中,体育文化、体育价值和崇高的精神消费占主导地位。反映文化、生活的自然规律和生态需求类型的运动,使人们获得自然的精神生活,但自然的不平衡使自然面临枯竭的危机。因此,要促进绿色消费,生态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克服和消除负面影响,如文化、体育、生态的概念和方法。体育行为不是让人们不消费,或过原始时代的人们的生活,而是以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为基础,减少消费奢侈的物质产品,尽量舒适地以精神需求绿色消费。这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自我是幸福的,这才是改善的最终的目的。平静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是充满无限的控制欲望,而是重视精神生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事实上,不仅在中国,世界上很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和人民都有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态和谐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古代到工业社会,顺应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经验有很多,包括人类的所有生物忘记或忽视生态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这宝贵的资源是对人类和地球的生态系统的一个巨大的损失。

第三,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发展理论(也被称为“起飞”理论)是一个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成熟的、自成体系的理论,理论中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几个阶段:传统社会,创造条件“启动”的阶段,从阶段,消费和生活质量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从发达国家调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中国经济应创造条件启动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体育产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发达与其他国家显现出巨大的差异,尽管差异还比较大,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区域不平衡的正确道路,在提高“生活质量”阶段有了很大突破。有许多购买能力很强的消费者和中国体育部门促进了体育产业重要的发展,在较发达地区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四、促进体育消费的几点建议

第一,积极推动体育消费低碳化转型。大众体育服务产业和其他企业不同,运动驱动力和财富的支撑是关键。体育消费尤其能改善健康和促进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体育产业的价值,这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证实。在体育产业中,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以支持体育消费的发展,增加人民群众的运动,减少体育消费的负担,提高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积极地促进政策的进行,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体育多元化和个性化满足大众健身的需求。随着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宣传和普及低碳模式的运动的进行,如何降低体育场设备的能耗成为了关键的问题。以低碳体育促进体育的健身费用,避免以享乐主义和象征意义的社会竞争和模仿。

第二,发展低耗能的绿色运动项目。运动本身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人们要亲自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只有当这些核要素的核心被重视,并且更积极和有效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生态建设等,并且把外部的运动元素与低碳绿色的运动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把所有的绿色核心的元素加入体育消费中。所以,体育和生态工程建设,特别是在节能的形式与环保运动体育中要节省能耗高标准,杜绝体育过度消费,提倡体育健身和体育和休闲区的建立,并且建立“资源保护和回收、环保、可持续消费、适度消费”的文化价值观。在自然环境中体现阳光、水、空气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对生物规律的运动的重要作用。这虽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但作为民生休闲健身的组成部分,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发达国家政府的体育消费的完善程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政府应该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资金,建设体育消费产业,以满足需求。优先发展绿色运动的项目,如低能量、低能源消耗的绿色运动,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人们在城市生活的压力,也可以产生有效的缓解作用。所以,要积极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资源。

第三,改进服务观念。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体育产业与其他部门一样为社会提供体育服务和知识产品。从市场营销的产品的分类来看,体育产品属于体育发展消费品和供享受的消费品,是对身体和精神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产品。没有品牌的体育产品的消费品难以生存,好的品牌虽然有不低的价格但对消费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其根源是企业一个品牌的良好发展。

第四,引入新的服务方式。人们认为,快乐使体育繁荣,促进体育消费的财富的积累。同时,如何建立体育营销促进体育消费,体育营销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体育营销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的电视广告,体育营销应被理解为一种新的服眨其通过产品的交互性,使人们感觉到,即消费者体验的核心――快乐。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不成熟,但中国的国际化体育营销正在向成熟的方向发展。体育营销带来了许多新的营销模式,新的技术和方法促进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体育营销成为市场新的活力。

第五,提供新的服务产品。体育产业的服务产品,可以理解为一种商品或服务,也可理解为商品和服务的结合。体育产品对消费者的利益在本质上是可以选择的,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的产品是以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服务的起点,应该了解体育产业及体育产品,了解体育用品市场,以寻求提供思路。其目的是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使人们获取需要的一种体育服务产品的信息,引起消费的欲望。如果整个产品没有客户,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营销观念的发展、体育消费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必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从体育的动态的角度正确把握产品的整体概念,创新改革,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

五、结语

人们对健康的投资的偏好,促进了体育消费的新概念的产生。健康的重视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体育消费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要注意一些出现的问题,积极推动体育消费低碳化转型,发展低耗能的绿色运动项目,改进服务观念,引入新的服务方式。

参考文献:

[1] 钟薇,雷波,韩亚辉,白旭盛.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由青鸟等健身俱乐部闭店事件引起的思考[J].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2012,(6).

[2]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3] 高文武,郭启贵.消费生态化的认识论解读[J].理论月刊,2014,(6).

[4] 蒙雪,郑昌意.低碳时代体育生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8).

[5] 蔡军,王海飞,杨涛,等.小康社会初期体育消费特征的研究――鲁、陕、晋、冀、蒙城市体育消费调查报告[C]//第七届全国体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