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特色范文

时间:2024-03-26 14:47: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言文化特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言文化特色

篇1

我校以教学为主、培训为辅,在校园中积极营造师生们自觉说普通话,努力营造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引导师生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且积极利用各种典型事例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以教学为主,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教研组针对我校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地方方言影响比较严重的现状,加强普通话教学的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以教研引导教学,摸索总结出适合本校语言文字教学的框架模式。比如,我们结合《听话和说话》课教学,在一年级把好语音、认字关,在二年级把好朗读、语言表达关,三年级把好专业技能语言关,确立适合幼师学生语言专业技能、表演技能的教学模式。另外结合我校幼儿师范专业特点,开展“三笔字”教学,让学生写好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在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融入对祖国文字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以培训为辅,以普通话“二乙”为基本标准,提高学生通过率。在每年的普通话测试之前,学校测试站都会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和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和辅导。尤其是针对广东方言区学生,采取了集中攻克重点、难点字音,组织有心得的学生交流体会等方式带动整体提高。培训的内容包括:学习普通话的重点难点、介绍机辅测试的简单应试操作、规范执行考试规定等。通过培训,使得大部分学生取得二级乙等以上证书,并大大提升了方言重的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二、加强软硬件建设,彰显学校示范功能

在管理方面,学校首先是抓好队伍建设。成立普通话测试站以来,一直由校长兼任站长,副校长兼任副站长,教务科、技能培训科、网管中心等互相配合,统筹协调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各部门和老师各负其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保证了培训测试工作的有序进行。

抓好制度建设。学校以国家、省、市语委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为依据,制定、完善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普通话测试工作管理和测试程序。并把制度上墙,把制度与学校的师范教育制度文化结合起来,让全校师生自觉执行。

抓好规范管理。学校通过专人培训,个别辅导的方式对“考生网上报名、资料填写”严把关,防止学生的信息出错率;通过集中学生电子采相,采用电子身份证识别仪器代替以往人工输入身份证号码的方式和其它多种有效措施对“考试纪律”严把关,杜绝学生代考、作弊情况的出现;加强工作人员上岗培训对 “测试质量”严把关。使测试工作有序化、规范化、人性化。

篇2

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我国现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基础条件,因此,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协同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价值较高的民族文化逐渐流失,不仅影响到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建设,而且给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带来不便。因此,基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高校需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协同建设,进而维护高校图书馆的稳定发展。

1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民族语言方面,民族语言的流失主要表现在地域性的流失以及年龄段层面的流失。在地域性的流失方面,例如,以往蒙古族人民主要采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蒙古族人民都开始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不再用蒙古语进行沟通。在年龄段的层面的流失中,50岁左右及以下的蒙古族民族人民大都通过汉语进行交流,很多蒙古族民族人民都逐渐对本民族的语言感到陌生,致使民族语言文化逐渐流失。在民族服饰方面,民族传统服饰的制作是蒙古族妇女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制作形式、样式的不同,每款服饰所反映出的民族风俗、信仰、历史信息也存在差异,而这些民族传统服饰则较好保留了相应的民族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蒙古族文化与外界文化互相融合,很多蒙古族民族人民开始用各种现代服饰替代传统的民族服饰,致使身着蒙古装的人越来越少,民族服饰文化逐渐流失。所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蒙古族的民族文化逐渐流失,给蒙古民族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加快对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促进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承与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协同建设,这不仅能保护蒙古族的各种历史文化,而且能促进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发展,所以在实际开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2蒙古学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蒙古族人口大都居住在,在总蒙古族人口中占比70.2%。的蒙古文化具有多样性、历史性、典型性、丰富性。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1957年内蒙古大学的创建则为蒙古学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准备了条件。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文献信息中心,对蒙古学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有着关键作用,这也能够促进学校在本学科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建立了相应的蒙古部以及专门阅览室,能够对蒙古学特色文献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维护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蒙古学部在收集到各类蒙古学特色文献资源后,以种类、外表、载体等元素为依据存在多个地方,包括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阅览室、蒙古文图书阅览室、蒙古学古籍文献展览室、汉文古典阅览室等不同的阅览室。至今蒙古图书阅览室已馆藏12000多种60000多册蒙古文化图书文献,蒙古文学文献信息中心馆藏3万多册不同语种的蒙古学现代文献。蒙古文古籍文献展览室馆藏1500多种蒙古文古籍文献,而且在相应的数字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促进了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注重发挥优势,遵循教学科研与办馆特色相结合的原则,积极与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图书馆进行合作,对蒙古学特色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进行了完善,确了保蒙古学文献信息馆藏的完整性。内蒙古大学图书馆主要对自建设以及整合网络信息的方式进行了应用,建设了多类蒙古学特色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蒙古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蒙古文图书书目数据库、中国蒙古文学信息整合数据库等。该图书馆收录了12种以蒙古学主要用蒙文出版的期刊杂志,建立了相应的中国蒙文期刊网,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交流准备了条件。

3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协同建设的方法分析

3.1通过多种方式完善馆藏图书文献结构

内蒙古大学以图书馆蒙古民族特色馆藏文献为基础,加强了对蒙古民族经济、蒙古民族文化等学科的建设,取得了较多成果。蒙学特色馆藏文献作为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关键内容,对蒙古民族各种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蒙古科研教学工作的关键基础,所以图书馆须通过多种方式对蒙古民族馆藏图书文献结构体系进行完善。蒙古学图书文献采集是蒙古学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中的重要条件,内蒙古大学图书馆主要对招标采购的方式进行了应用,能够确保采购成本以及采购效率的同时有效处理蒙古学文献的采集问题。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每年都会拿出一定的经费对蒙古学特色图书文献进行采购,较好满足了蒙古学教学科研的需求。

3.2促进馆藏资源的信息化

推动关馆藏资源的信息化是更好储存和传承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通过对网络上蒙古学文献信息资源进行评估、筛选以及加工、收集,建立了相应的中国蒙古学信息网,能够较好促进蒙古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整合。该网站具有丰富的信息量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且检索也较为便利。由于世界范围内研究蒙古学的机构较多,所以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须实时掌握国内外蒙古学研究机构的动态情况,通过网络丰富馆藏资源,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层次性的文化服务,这样才能更好达到蒙古学馆藏建设效果。

4结语

在对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进行协同建设时,高校必须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针对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调整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方式,通过馆藏资源共享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目的,这样才能更好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协同建设。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特色馆藏的建设进行紧密联系,以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越慧.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5):32~35.

篇3

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的校园特色文化,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实现学校办学的根本目标。

一、充分认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有效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一)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的校容校貌等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要素。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自身特殊性,从我们学院的办学特点和实践经验分析,作为高等学校成员,培养的是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为培养目标上的高等性;而作为高层次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然地带有浓烈的职业性特征。

(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与特征

我院在构建校园文化体系主要遵循了三个原则:“提炼”――从我院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好的文化理念和思想追求中萃取精华,使优秀的文化得到固化和传承;“整合”――即科学地审视各理念之间的相关性和支持性,使之成为一个思想体系,力求在现实中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发挥联动的促进作用;“提升”――即新的理念体系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既以我院的客观实际情况为基础,又能满足长远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校园文化体系的主要特征上我们坚持以下几点:产生的科学性、体系的完整性、观念的导向性、鲜明的特色性、语言的现代性。

二、建设学院理念体系,奏响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其他各层次文化的结晶与升华,在学院建设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院历经了40多年的发展,近几年抓住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取得了自身快速、跨越式的发展,为寻找我院持续发展的强大的内聚力和驱动力,在总结过往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长远的发展战略思路与高职院校的特点,我们提炼、整合并创新了自己的理念体系,拥有了学校未来发展所需的精神内核。

(一)为人类健康事业培育职业化人才为办学宗旨

我院自1965年诞生以来,从技校到目前的高校,一直从属于食品药品行业。尽管学校一直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但“为行业输送人才”的宗旨并没有变,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没有变。因此,根据我院的一贯办学宗旨及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新理念,将我院办学宗旨确定为:“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超越了地域与行业的概念,体现了我院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职业化人才”的提出,结合了企业用人通行的观念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既符合国家对高职教育办学的指导方针,对自身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内涵又有了提升。

(二)明德精业,惟民其康为校训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它影响和规范了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我院的专业定位是“以药品类专业为主,积极发展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与人类健康相关的专业”。而“食”与“药”都关系着人的生命大事,安全与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不但马虎不得,更不能因为商业利益而忽略质量或造假。因此,针对行业特点,突出“健康”理念和对“德”的要求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其次,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校训确定为:明德精业,惟民其康。表明了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突出品德和技能的双向教育,它训导老师在日常教学和学生在未来的执业过程中,要谨记把人们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做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去捍卫。校训引经据典,使用古典语言,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与以太极图为主体结构的校徽的创意理念是相互呼应的。学院还定下了每年组织新生在开学典礼上举行宣誓仪式,誓言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余谨于今日庄严宣誓:我志愿成为人类健康事业之一员,恪守“明德精业,惟民其康”之校训,尊师守纪,刻苦学习,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努力成长为健康职业人,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奋斗终生!”由入校门起灌输学院的精神理念,提醒学生在大学里恪守的准则和理想的追求。

三、完善制度文化建设,构建依法治校保障体系

大学制度规范大学活动所有的主体及其行为,是大学理念的外部体现,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外壳。学院一直致力于整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学院规章管理制度,制度的特点:一是“全”,涉及学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分为行政、教学、学生管理三大部分;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其内容涵盖范围虽广,但每一项制度的制定都很具体、明确,能够做到细心而周到。为了便于全院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学院将之结集成册,平时能按制度办事,按指引工作,抓过程管理、抓内化自律。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有利于营造一种公平、公正的良好校园氛围,形成正义且积极向上的良好校风,从而加快学院的发展步伐。另外,学院以创建依法治校省级示范校为着力点,逐步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深度参与、学院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学院的治理结构。2008年,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是对我院制度文化建设的充分肯定。

四、设计学院文化形象和标识,提高校园文化的形象

(一)校徽标识

学院校徽以太极图为设计蓝本,太极图代表易医同源、药食同源。 “1965”为学校创始年份。字母“S”、“Y”、“Y”、“H”分别代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四大门类,双人合抱代表和谐、健康、发展。校徽采用绿色,即体现了行业特色,也代表了健康的理念。自此,学院印制各类的宣传品、召开会议、报告、论坛及对对外活动时,都有了清晰地标识形象。

(二)校歌

根据学院愿景――高等职业教育的常青藤,编写了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之歌《常青藤》,学院提出做“高等职业教育的常青藤”的愿景,采用的是形象化的比喻,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基业长青”的意思,二是代表学院充满活力与生机。用常青藤,代表学院生命的活力和不断地攀升。

(三)校园环境

建设富有学院特色的校园硬件环境,发挥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是新世纪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来,我们立足学院实际,在建造改造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宿舍等基本设施时,既强调满足教学、管理、生活功能的需要,并对校园指示牌,教室实验室的及教学楼走廊、校道进行了整齐划一的规划设计,使得校园40多年的历史积淀与现代化建筑和谐,统一了建筑物的格调与色彩,有效融合了时代特色和学院特点。

五、以品牌活动为载体,延伸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抽象的,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得到发扬。我院通过开展体现思想性、开放性、艺术性及校园文化精神于一体的活动,使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发挥。

(一)注重培养学生实践锻炼,社会实践彰显优秀成果

我院始终坚持将“学为所用”作为社会实践的立足点,“以人为本”作为实践教育的出发点,“实践求知”作为丰富校园文化的着眼点。自2004年开展以“心系百姓,真情药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面向广东省各个市县,通过建立食品药品专业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宣传教育和义务咨询服务,普及食品药品安全常识,倡导公众科学饮食、合理用药,提高广东省人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广泛开展调研活动,调查食品药品安全现状,分析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进程,探索农村医疗卫生改革与创新之路,并总结调研数据向政府机关进行有效反馈。经过五年多的积极探索和不断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鲜明的主题与特色, 2008年4月,我院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联合授予“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二)实施科技创新创业教育,打造高职院校科技型校园文化

学院坚持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新的高职院校科技型校园文化,在建设高职类院校科技型校园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做到三点:(1)以学术、科研和竞赛活动充实丰富学生社团内涵,以学习型、学术科研型和兴趣爱好型社团带动大学生学术科研活动;(2)以“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为龙头,积极组织学生参赛,提高作品质量,促进优秀人才、特长人才的脱颖而出;(3)是以“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积极培养我院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社会生存意识和社会竞争意识,力争在校园内涌现出一批高质量、有创意的学生创业作品。2011年, “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院学子喜获特等奖一件,二、三等奖3件。

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内在的凝合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学院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我们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所涵盖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进行融合和整合,努力做到相互促进、相互优化。学院现有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推动,我们要在总结和汲取校园文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高扬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旗,全面推进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传媒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刘杏.詹成大.《浙江传媒学院学报》[J].2008.3

篇4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一文中提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每个民族的生活都有其固有的特征,因此民族文学及文论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的气质和特征。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三个“讲文艺理论能言之成理,自成体系”的地方之一,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论体系与话语,其核心思想及特色生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是中国古代文论最为重要的根基。在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系统中,儒家强调的是如何在社会文化及秩序的建构中看待艺术,强调文艺作品所承担的社会使命,其核心的文论思想及命题无不体现出鲜明的“礼乐文化”之思。

一、崇礼尚文与文艺本质

崇礼尚文是儒家文论思想的核心。儒家眼中理想化的礼的范式即是强调社会秩序及等级差别的周礼。在礼学思想的浸润下,儒家认为文艺的性质是“诗言志”,要求以礼来规范志;要求诗乐等文艺作品要对国家社会承担既定的使命——“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劝善惩恶”,“美刺”、“讽谏”,强调文艺的社会性,工具性。这样的文论观以“周礼”为内核,一切文论命题皆与“崇礼”相关涉。儒家创始人孔子对西周的礼乐文化可谓梦牵魂绕!因此,要真正理解儒家文论观,就必须首先从孔子所梦牵魂绕的礼乐文化,从“崇礼尚文”入手。

(一)崇礼

“礼”贯彻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礼记·礼运》),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周代的传统观念中,“礼”被看作经纪国家、人伦不可或缺的利器和法宝。《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云:“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 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左传·隐公十一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因此,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及文艺思想,必然要受到礼的影响和制约。

关于礼的起源,《荀子·礼论》云:“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比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记·明堂位》云:“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可见,“礼”之设旨在节欲、节情,旨在维护宗法及等级制度。

周代把诗乐等文学艺术看成是人思想感情的表现,论诗论乐,都没有离开这个大前提。既然礼是那个时代的统治思想,是“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的法宝,而诗乐等又是人思想情感的表现,这就必然把诗乐等文学艺术置于礼的统辖之下,文学艺术上必然会产生出“发乎情,止乎礼义”即“以礼节情”等理论主张。周代的文艺思想从本质上说“礼”的精神具体化。从理论层面上看,广义的“文”和作为诗、歌、舞三位一体的“乐”,始终和“礼”相伴随。正因为如此,无论对文学艺术的起源、本质、形式、结构、功能等的认识,还是对文艺特征的论说,都离不开“礼”的宗旨及原则。

陈来先生在谈到儒家思想的根源时曾指出,礼是以“一套象征意义的行为及程序结构来规范、调整个人与他人、宗族、群体的关系,并由此使得交往关系‘文’化和社会生活高度仪式化”。陈先生此说一方面揭示了“礼”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礼”与“文”的相关。“礼”的作用,在于规范、调整人与群体的关系,但这种调整、规范必须是讲究“文”的行为,即通过“文”的形式使人与群体的关系规范、和谐、有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文”成了“礼”之舆,成为“礼乐文明”的艺术支点。《论语·宪问》即云“文之以礼乐”,由此,“尚文”也就成了儒家主要的思想追求。

(二)尚文

《论语》中有许多对“文”的论述没有局限在文字文本的层面,如: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注疏》对此的解释为“以今周代之礼法文章,回视夏、商二代,则周代郁郁乎有文章哉。”这里的“文”不能限于文献典籍,而是内容更丰富的周代的礼乐制度。孔子在综观夏、商、周三代制度的基础上,认为周代由于借鉴了夏、商二代的长处,所以在礼乐典章制度上更完备。有详尽的文献记录也是这种完备性的一种体现。《论语》又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里的“文”也应指周代的文化与礼乐制度。孔子自认为对周代的礼乐文化掌握独到,认为上天不想让周代的礼乐文化断绝,所以将其授之于自己。他认为自己既然身负上天之命,也就不会这样轻易地为匡人所害了。由此可见,“文学”的另一层涵义当指以周代为主的,有关礼乐典章制度的学问。司马光说:“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周代的礼乐典章制度的相关知识与深遂内涵没有专门的教科书,主要体现在《诗》、《书》等经典文献中。因此,作为礼乐典章制度层面的“文学”与作为文献篇籍层面的“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礼乐典章制度的内容包括广泛,如官制、田赋、军旅、文教等等。对于儒家学者而言,他们讲的更多的是礼乐制度在个人身上的显现。《论语》中对这个层次的“文”也有论述: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乎?”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质”与“文”是构成个体的两方面内容。“质”指什么呢?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时认为可以“引伸其义为朴也,地也。” 《说文解字》又释“朴”为“木素也” ,段注云:“素犹质也,以木为质,未周饰,如瓦器之坯然。” 凝缩起来,“质”就是指事物未经雕饰的本质实体。就人而言,当指人未经改造与掩饰的内在固有的伦理品质。相对之下,“文”就是对“质” 的修饰、文饰,使之美化。如果说“质”是瓦器之坯,那么“文”就是加在瓦坯上的釉彩。从实用的角度看,釉彩的有无虽然对器物的用途没有改变,却使器物更美观,从形式到内容更完美了。孔子的话是说,人不但要有伦理本质,也要注意外在的文饰,就是强调礼仪的作用。只有本质美好,又有礼仪文饰才是完美的人。棘子成的话是要只保留“质”而抛弃“文”,认为“文”是无意义的。子贡以动物来喻人,认为去了皮毛(文)的虎豹躯体与犬羊之身躯(质)就没有差别了。言外之意,“文”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对人之“质”起修饰作用的“文”具体指什么呢?

孔子曾在解答子路问“成人”时,回答道:“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所谓“知”,“不欲”、“勇”、“艺”都是人的本质方面的美德。孔子认为,人有了这些本质上的美德也不能算是“成人”,即也不能算是完美的人,还要“文之以礼乐”才算“成人”。这样看来,在人格修养上的礼乐之文包括仪态规范,行为法则,是周代礼乐典章制度在人格修养上的体现。

《礼记·乐记》云“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礼记·礼器》云:“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结合孔子的论述可见,在宗周礼乐文明的社会背景下,周代的一切仪式、制度、器物,甚至人的动作、服饰、仪容等,都是“文”,是承载着“礼”内涵的“文”,与“礼”一样不可或缺,所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礼”尚“文”。

(三)崇礼尚文与礼乐之极

“崇礼尚文”是儒家的文论观的核心。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知道,“崇礼”与“尚文”是相需存在的。崇尚“礼”,所以必须注重人的仪容、动作等“文”,而“尚文”恰恰是为了明“礼”,在这个意义上,“文”是致礼的途径,也是使社会达到文明、和谐、有序状态的必由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诗乐为代表的“文”与“礼”一样,都是为社会服务的工具。此即是《礼记·乐记》所说的:“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即“礼乐之极”。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自从其产生之日起,便具有强调文学必须为政治教化服务的品格。……几乎每个朝代都把它们作为文学价值的一种基本原则而自觉地加以提倡,并用于指导文学创作和作为反对形式主义的一种理论武器。” 儒家的哲学是社会哲学,它的理想是要把社会建构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合乎“礼”的世界。与之相对,儒家的文学观念也重在强调文艺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先秦时期,儒家对文学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对诗和乐的考察与运用上,此时的诗和乐没有被看成纯艺术,而是被看成具有伦理功能、政治功能的教育工具,人们期望通过诗、乐反映政治、观察社会、教化民心。对此,儒家典籍多有记述。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记述的吴公子札对“周乐”的评价是最典型的表现。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访问鲁国,请观周乐。按照《风》、《小雅》、《大雅》、《颂》的排序,季札逐一欣赏了周乐并对其进行了评论。遍观季札对各乐的评论可见,无论是“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还是“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纵观吴公子札的评价,虽然他多次用了“美”这个字,但考察的立足点完全是在伦理、政治方面,用现代的文艺观来看,与其说是对诗乐艺术的欣赏,不如说是对诗乐作政治伦理道德的评判,是在通过音乐体察其背后的政治,借乐声以观君主的德政。季札的论说,是典籍中关于“观乐知政”的最早记载,这同时也表明季札本人即持有“观乐知政”的诗乐观。而这恰恰代表了春秋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认识的常态,即《诗》、《乐》同《礼》、《书》、《易》、《春秋》一样,都是反映伦理政治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这是其最主要的功能。

对于诗乐等艺术的政治伦理教化功能,孔子多有论述,诸如他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认为诗具有考察政治、批评政治,增强伦理道德修养等功能。其他,如《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 ,《经解》此文揭示了《诗》、《乐》对人性情所起的不同教化作用:温柔敦厚是《诗》教所致,广博易良是《乐》教所致。“温柔敦厚”与“广博易良”均属人之性情,此即明确《诗》、《乐》均可以作用于民之性情,有效地“移民之性、化民之情”。

在儒家看来,除了教化百姓,诗乐等文艺还可用来考见得失,先秦及汉代典籍中有关“诗可以观”、“陈诗以观民风”、“审乐以知政”、“观风俗,知得失”等言说数见典籍。《礼记·礼器》云:“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 《礼记·乐记》云:“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礼记》此言表明,通过倾听音乐即可知晓政事得失,进而加以弥补,这样治世之道即完备矣。

除了教化、观政,儒家还认为诗乐等文艺作品还具有“美刺”“讽谏”的功能,即“诗可以怨”的文学观。

《诗大序》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又云:“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又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诗大序》的意思是说如果君主德行淳正、政治成功,就会感动诗人,诗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写诗颂扬、赞美,并告于神明;如果人伦废弃,刑罚严厉、政事苛刻,诗人则会伤感理想人伦关系的破坏,哀叹政令苛毒,其情感必然表现出对执政集团的不满,进而,将自己的感情付诸歌咏以抒发内心的波澜。“以风其上”、“以风刺上”,即以委婉的诗性语言讽刺处在上位的统治者。

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言志”——文艺创作的动力及内容

关于文艺的发生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有人认为“诗缘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人则认为文艺主“理”,“诗言是其志也”;还有人认为,在文学创作的不同阶段,情、理所起的作用不同,文艺乃情与理的统一。

(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与文

在我国最早提及“因情成文”的当属《礼记》。《礼记·乐记》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此说为音乐亦即文艺主情奠定了基石。

《诗大序》发展了《乐记》的思想,充分肯定情为诗歌的原动力,并进而提出情对诗、乐、舞等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的驱动。其文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是胸中情志蕴积继而迸发的结果。愉悦之情涌则和乐兴、颂声作;忧愁之志起则哀伤涌、怨刺生。《汉书·艺文志》亦云:“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情感在文学创作方面的驱动作用,被中国古代一些文论家所认可。陆机在《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靡”,充分肯定了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此后,这种美学思想一度形成潮流。钟嵘的“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沈约的“以情纬文”,刘勰的“情者,文之经也”都是“诗缘情”思想的继续。

“文”依情而生,“情深而文明”。“情深而文明”出自《礼记·乐记》,其文云:“乐者,德之华也。……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这段话的主旨是说音乐是道德沃土上开出的鲜花,只有内心积累了和顺的美德和深邃真挚的感情才会写出鲜明生动的文章。《乐记》此文揭示了创作主体情感风貌对文艺作品的影响。

(二)“诗言志”——理与文

“诗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其文云: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舜在对夔的典命中,提出了“诗言志”的命题,指出诗歌可以言人志意,这是典籍中有关“诗歌表达人志意”思想的最早记载。

关于“诗言志”中“志”的内涵,自诞生之日起学界就互相轩轾,学者各持己见。多数学者认为这里的“志”多有“志向、意志、抱负”之意,《荀子·儒效》之语:“圣人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也,百王之道一是也,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明确揭示诗歌所要表达的“志”,是体现“天下之道”、“百王之道”的、合乎礼乐之道的思想,即“志向、意志、抱负”。

“诗言志”与“诗缘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诗歌的生成及内涵,“儒家的‘诗言志’强调的是诗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共同规律,并且把诗歌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诗歌对上‘箴谏’,对下‘教化’的作用,它侧重于诗歌实用和功利目的 。“诗缘情”则强调文学创作离不开创作主体自身的情感体验;“诗言志”侧偏重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诗缘情”则偏重文学艺术的审美功能。二者各有所主。

三、“乐以发和”与“中和之美”——文艺的终极使命

(一)“中和之美”

“中和”是周代的审美理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原则,也是中国文论特有的一个范畴。《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通过此文我们可以发现,“中和”的文艺思想,最初是从声音的和谐开始的,先秦的许多文献典籍都对此都有明确的记述。《尚书·尧典》云:“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认为“八音”即金、石、丝、竹、土、革、匏、木八种乐器在一起合奏时,应当整齐、和谐,不互相扰乱,只有这样,音乐才会愉神悦人,这是对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要求。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晏婴对音乐之“和”的认识 ,景公不知音乐的奥秘,晏婴以“和羹”为喻,指出“羹”之美味赖于醯、醢、盐、梅等的相济相成,独味不成“羹”。音乐之道恰似与此,只有“五声,六律,七音,八风”、“清浊,大小,短长,疾徐”等各种对立物相成相济,运用得恰当、适度,即符合“和”的美学原则,音乐才能像“和羹”一样美,才能产生感人艺术的魅力。单一的乐声不美,“中和”之声才美妙动人。由此可见,“中和”的审美观念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

“中和”美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美。它从音乐作品要求和谐而提出,继而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和”美体现在政治上,追求的是政通人和;体现在伦理道德上,体现的是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理想秩序的实现;体现在人格修养上,它所倡导是“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不傲”;体现在文艺作品上则表现为“乐而不,哀而不伤”,体现的是“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二)“乐以发和”

“中和”是美的极致,那么如何才能致以“中和”呢?儒家先贤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乐以发和”。儒家先贤认为仅有“礼”无以致“中和”,“中和”之致必须借助于某种能够作用于人内心的东西来实现,这种东西即是“乐”。“乐”移人情。

《礼记·乐记》云:“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郑玄注曰:“谓同听之,莫不和敬,莫不和顺,莫不和亲。” 郑玄认为亲疏、贵贱等关系的最佳秩序与理念都在音乐中得到表现,因此,亲疏、贵贱的人共同欣赏音乐,就可以化人心、移人情,从而达到人心“和敬,和顺,和亲”的状态。

《礼记·乐记》云:“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郑玄注曰:“言乐用则正人理,和阴阳也。伦,谓人道也。” 《乐记》这段文字对音乐通过改变人的性情,移风易俗,实现社会安定的作用,讲得很清楚,郑玄则对“伦清”、“和平”作进一步阐释,郑玄认为“伦清”是指音乐可以端正人伦关系,至于清纯程度;“和平”是指音乐可以调整人心血气,平衡阴阳,抑制邪恶浊气,提升正气,实现内心平和。郑玄强调这两点,无疑将这视为移风易俗的关键。对于实现社会安定的目标来说,这比起耳聪目明、身体康健重要得多。因此,人伦和内心的调整乃是移情的重点。这两点恰恰是由“乐”完成的。

“礼乐文明”是宗周社会的典型特征。“礼”、“乐”同为儒家推行教化制度的手段和工具,目的都是求“和”,但二者达“和”的途径却是大不相同的:“礼”以是通过别长幼、别尊卑来规范社会秩序,达到和谐,这种致和途径更多的带有外在规范性、强制性;而“乐”则是通过移人性情成“和”,是对人心灵的启迪、润化,“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论其数而法立。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飨,作之朝廷则群臣和,立之学官则万民协。听者无不虚己竦神,说而承流,是以海内遍知上德,被服其风,光辉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至于万物不夭,天地顺而嘉应降。故《诗》曰:‘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故乐者,圣人之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者也。” 正因为如此,乐被儒家先贤视为致和之机。

总之,在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中,“礼”“乐”共同担负着宗周社会文明的助推器。“礼”通过外在强制致“和”,“乐”通过内在感发成“和”,二者共同把“中和”之思镌刻在中国古代审美光轴的坐标上,使“中和之美”成为三千年中国文艺永存的信仰和文艺之极。

篇5

街区是组成区域的一个小单位,不同的地域里街区的组成形态不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街区多以整齐为主,这是为了适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方便行人汽车的移动。而在以旅游为特色的城市中尤其是古城,街区多以原有的格局为主尽量保留古朴的特色。无论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城市还是古城,特色街区越来越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重头戏。因此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要以各地域的文化为参考标准,打造适合本地域的街区文化,让街区格局既适宜当地居民的生活又铸造本地区的地区文化。

一、什么是特色街区

特色街区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它是普通街区的一种延伸。它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涉及到购物、美食、娱乐、餐饮等单一式或复合式的街区模式。古代人口密集程度比较低,在大城市才存在特色街区。并且商业街区与居住区并不重合,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唐代和宋朝才实现了商业街区与居住区的合并。纵观我国现今的城市格局我们会发现在一线城市商业街区与居住区的分离还是很明显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线城市人口密集度大,遵照空间节省原则商业街区与居住区实现分离;二是交通方便为商业街区和住宅区的分离提供了可能;三是对住宅区的高要求,一线城市的工作压力相对比较大,人们迫切需要释放压力,对于居住区就会有安静环境优雅的要求;四是房价成为商业区与住宅区分离的导火索,商业区可以创造高利润高效益其地段的价格相应的高一些。

二、特色街区的特点

特色街区如同整个城市格局的心脏,它连接着整个城市的衣食住行,是整个城市的信息集散地,外地人在此获得了对整个城市最直观的印象。作为街区来说特色街区应该具备其他街区所有的基本特点如实用性、可识别性、可流动性等,同时特色街区也要具备相应的特色来区别于普通街区。

首先是开放性。一个城市的特色街区有不同的种类,包括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现代商业特色街区、休闲娱乐特色街区、风味美食特色街区和民俗风情特色街区等类型。而开放性是所有特色街区必须具备的重要前提。作为信息集散地以及衣食住行的综合体,特色街区必须把开放性放在首位。一个街区的开放包容程度是这个城市进行有序发展的当务之急。对比工业园以及居住区的封闭性,特色街区需要把开放性发展到极致。随着经济的发展街区的作用已从当初的仅为方便行走延伸到促进经济文化综合发展。实践表明,特色街区在促进零售旅游方面有重大的作用。这得益于特色街区的开放性,它包罗万象充分发挥了特色街区的作用;

其次是效益性。不同于居住区,特色街区除了担负起地域特色的名片的作用以外还需要把城市的特色经济搞上去。对于一线城市来说,特色街区不仅是城市向外人展示的华美外衣也是拉动整个城市内需的重要场所。根据实践得知,特色街区是大部分促销、商业会展、节日庆祝,公益,文体活动的举办场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特色街区方面一定不能忽视它的效益形。重视特色街区的效益性就需要城市规划过程时,把每条特色街区的功能进行提前定制。对于古城的特色街区来讲,效益性尤为重要。古城的经济来源以旅游为主,与一线城市多经济来源的情况不同,特色街区的经济收入在古城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效益性成为特色街区的首要特点。

三是实践性。实践性是特色街区存在在的根本。有人来看,有人来体验,特色街区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需要特色街区在建设方时了解顾客的心理特点,游客想要看的想要听的是什么,特色街区就要从这些角度出发真正做到有得看、有得玩、有得听 。这一点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古城都需要谨遵。

三、城市与街区的关系

城市与街区如同大海与水滴的关系。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点,构成城市特点的有这个城市的人文和地理两方面。街区是这个城市的人为表现与地理因素又息息相关。城市是一个系统,它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甚至有些杂乱无章,而街区的出现把城市的各个元素进行了整合,从此人们的活动有序而细致,衣食住行有条不紊。街区是实在的物体,但是它把城市非物质文化整合到一起,是整个城市的纽带。特色街区突出了街区某一方面的特点,商业街是零售业的天堂,也是购物者的青睐之地。民俗街则是古城的一大福地,它不仅把城市特色渲染的有声有色更是促进了古城的经济发展。街区在演进的历史过程中作用和特色越来越鲜明,这有效促进了城市的分区发展。在一线城市中,住宅区从市中区的搬离就是特色街区发展的一大表现。当然对于古城来说还需要一段的发展时间。

四、地域文化在特色街区的表现

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得以区别于另一区域的重要表现。地域文化如何与特色街区实现最优结合是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考虑的关键。特色街区是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无论哪种类型的特色街区都要回归到经济上来,所以理清了各个特色街区的作用之后要尽量朝经济方向发展。地域文化是建设特色街区的参考标准,一个地区的特色街区只有按照本地域的地域文化来建设才会实现效益最优,也只有按照本地域的文化来建设才能做出特色,实现长足发展。由于每种特色街区担负的作用不同,其体现的文化韵味也就各有千秋。

对于一线城市,商业街区是整个城市打造的重中之重。一线城市多以高度发达的商业经济为主,在特色街区表现这种高度发达的商业经济需要把商业街与步行街作为建设的重点。由于步行街的人流量比较大同时街道比较宽广这样就可以有效促进零售行业的发展;商业街多以办公楼与写字楼为主,这种特色街区的建设相对简单一些,它以追求高效率工作为目标,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距离最优,即把相关单位相关领域的距离设置得小一些达到工作效率上的最便宜最及时,有效节省各项成本。

对于古城来讲,小吃街以及民俗文化街能够体现古城的风貌与特色。古城以旅游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其经济效益也体现在民俗文化街与小吃街这两种特点街区上。如何把小吃街与民俗街的作用发挥好,需要建设者结合古城实际考虑街区的建设与拓展。古城的街区大都沿袭传统格局,这实现了古城面貌的保存。但是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街区职能划分不明显,其次是无法承载越来越多的居民与游客。对于这些问题,古城规划者进行了规划与处理。一些古城进行了改革,如居民区远离市区和古建筑,仿照原有古街道建设新的街区等等措施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小吃街与民俗街的建设遵照本区域的文化特点,小吃街避免出现大消费场所以免破坏小吃街的古朴特色,并且小吃街多以本地小吃为主,严格控制外地小吃所占比重。对于民俗文化街,这是古城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街区。民俗文化街的建筑严格遵循古建筑的风格和样貌。

结束语:

地域文化是地域不断发展得来的,它既有人文因素也有地理因素。而特色街区在地域文化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它不仅是一个地域文化的名片也是地域文化的所在,所以在特色街区的建设过程中要以地域文化为参照标准。

参考文献:

[1]整合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城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3)

[2]庄晓蓉,赵小兵,王勇森.延续青岛的城市文脉[J].走向世界.2008(03)

篇6

鄂州剪纸艺术

鄂州剪纸是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记录着剪纸技艺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承续着历代艺术精华,荟萃了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犹如剪纸艺术的历史长廊;它融合南北艺术之精髓而自成一体,以其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它植根社会、取材民间,题材广泛,内容朴实,表现手法奇特,各种流派和风格迥异的作品争奇斗艳,堪称珍贵的民间艺术宝库。当今更是赋予美感的造型和丰富的感彩,使剪纸作品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表达出朗朗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

鄂州民间剪纸审美特色

鄂州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其超越自身民族背景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无论它用于何种场合,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灌注着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它,也就有了存在过程的审美价值。对于鄂州民间剪纸艺术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地方,返璞归真的独特艺术魅力是需要我们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主观意象创作

主观意象是按照人的构想进行剪纸作品的创作,不受自然形态的左右。鄂州民间艺术剪纸艺人感情浓烈,从朴素中流露出真情实感,是直接流露的主观自我表现,也是心灵深处情感体现。鄂州民间剪纸艺术在构成中不受任何物象间真实存在的束缚,自由随意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象进行安排。南京金陵神剪的第四代传人张方林的剪纸作品“富贵鼠”、吉林张春颖的剪纸作品“鸿运当头”等,都是经过了作者主观性处理的优秀作品。前者作品中用各色的牡丹花围绕着可爱的老鼠,寓意深刻;后者作品中用黑底配红色莲花,凸显了画面中间九条重复出现的鱼儿。它们头顶红球,首尾相续,将“连年有余”的传统题材和现代艺术理念有机融合,体现出深厚的荆楚文化意蕴。

2.独特装饰风格

鄂州民间剪纸艺术朴实而夸张,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功底,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达到雅俗共赏、工艺传神的独特境界。经过时代的发展,如今已经实现了剪纸的实用性、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的有机融合。综观琳琅满目的剪纸世界,轻盈的纸制品折射出丰富的平面视觉效果,传达出美妙完整的艺术构思和章法,展现了人们热爱生活、向往吉祥、喜气盎然的景象。鄂州剪纸艺术以其夸张和变形艺术形式围绕着表现主题内容,有效地增强画面的装饰性和趣味性。

3.精深制作技巧

由于剪纸材料、工具的特点和具典型,鄂州剪纸艺人在长期的创造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技巧。剪纸的制作需要把线条的粗细、疏密、虚实等安排得当,而且要根据剪纸的特点,尽量发挥它的长处,同时要充分地考虑镂空技艺的精湛。镂空的艺术技法,可以通过对作品的细部作有效地深入刻画来增强剪纸的艺术表现力。随着镂空技术的使用,对剪纸结构要紧密相连的要求也提出来了,因为剪纸要剪刻镂空,拿取粘贴,如果没有很好的整体性,就不便于制作和使用。剪纸艺人在构图时必须设法让所有的表现对象都巧妙相连,不出现断连现象,达到较强的视觉效果。

4.浓郁乡土气息

鄂州的民间剪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内容十分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图像、花卉禽兽。风格粗犷、淳朴;表现手法简练、夸张,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鄂州剪纸分为两类,一是单色,一是彩色。单色,是用一种颜色的纸剪成,朴素、大方、明快,表现力强。彩色,则绚丽多彩,色泽丰富,表现力强。它大多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如“五谷丰登”、“五福临门”、“鹤鹿同春”等。鄂州民间剪纸特别讲究对称,成双成对,这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外在反映。

5.多维造型艺术

鄂州剪纸艺术有自己独特的造型方法和表现形式。在构成上,剪纸要求所表现的实物通过一个平面展开,造型高度简练并且外轮廓要高度概括,艺术语言夸张变形。鄂州民间剪纸艺术产生和流传非常广泛,为表现某一丰富的主题采用多维立体的创作方式,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抓住抓住特征入手,概括提炼出最能体现物象本质特征和情感色彩的特定外在形态,通过抓外轮廓的方法,对物象进行传神的刻画,把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鄂州剪纸艺术的风格粗犷、简化、浪漫,轮廓和形状坚实而清晰,纹样生动有趣。鄂州剪纸艺术作为民俗活动的载体,传承着民俗文化,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承传性、固定性。加之剪纸手法、纹样的规定性,所以就形成了鄂州民间剪纸相对稳定的特殊造型艺术。

鄂州民间剪纸文化价值

鄂州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其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重视。它所表现出的形式特点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和几千年来历史积淀的产物,是我国大地上以人为本,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审美理想和哲学观念,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造型特征、形式美感和率真的感受等,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丰富多彩、博大深厚的文化基因库。剪纸艺术具有强烈而鲜活的生命力,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形式。

鄂州民间剪纸艺术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朵最灿烂、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品种。它凝聚着我们祖先深厚的感情和心理意识,是民族文化艺术的源泉和灵魂。鄂州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它的大部分都是以民俗为基础,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剪纸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情民风,融入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善恶判断。鄂州民间剪纸是我国民俗文化的物质表现,这是人类最重要的亟待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文化遗产之一。

鄂州剪纸艺术传承与创新

鄂州民间剪纸的形式和风格应该多样化,艺术劳动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不断创造和创新。同样,鄂州民间剪纸艺术一直在是与时俱进中传承的,已不是单纯的指传统的民间剪纸类型,更多的是指那些立足于传统民间剪纸形式美的变化法则的基础之上,开创出具有新内容新变化思维的中国现代创意性剪纸。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生存价值观的变化影响了鄂州民间剪纸的传习,民间传统文化在教育上的长期缺失,使年青一代对剪纸传统淡化甚至陌生,这是中国民间剪纸传承的最不利因素。

基于对鄂州民间剪纸艺术形式的学习与研究的深入思考,反映了时代文化的剪纸艺术,生活需求的依托已使民间剪纸的存在边缘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多学科专业的交叉学习与借鉴。创新是民间剪纸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但整个过程是一个艰辛研学的劳动过程,至少要掌握民间剪纸的基本造型规律和其承载着的深厚的文化与艺术的语言符号等本质的东西,更要解决造型造意的问题。鄂州剪纸艺术做为服务于人的吉祥文化意识的艺术形式,对内塑造了人的精神情感世界,对外引导了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鄂州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是让最真实的生活情感激励我们去创意,让中国的剪纸艺术走向世界,成为当代一道充满魅力的艺术风景线。

结语

篇7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远离社会,它就没有生命力。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题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认识社会历史或某个集团阶级利益,而是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越来越普及,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社会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中文教育观念,只有通过能力教育,才能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全方位的培养,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来思考,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造,设计新型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完成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转变,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的必然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冲击, 80、90年代以来改革在不断进行。文学观念和语言观念的变化,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巨大变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也在调整,普遍增设了新闻类、影视艺术类课程,加大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删减了部分过时了的课程,在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素质上进行过大量的实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武汉大学於可训主持的“拓展教学空间,构造多维平台,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中国现当代文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但本专业基本内涵在“五四”时代初步确立, 50、6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形成了到目前为止公认的课程体系。由于时代的局限,其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知识型的。能力培养只是知识传授的衍生物,能力本身不是它的目的。目前所用教材、考试方式、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传统的死记硬背、掉书袋、照本宣科的书呆子式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时代需要,明显不适宜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专业人才。改革势在必行,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大型的历史悠久的重点大学中文系,大多意识到了本专业改革必然趋势,但由于历史的传统因袭负担重,作整体性的专业调整相当艰难,尾大不掉,而一般的地方性院校又没有实力(师资力量、教学经验、学术储备不足)从事这方面的专业调整和改造。根据我校中文系的实际,从整体上改造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本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改造,选择从目前社会对本专业人才所急需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入手,全面提升本专业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是既切合实际又顺应时势的。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思路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本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

(一)调整课程体系 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时代要求和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调整后,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操作方式是: 1·在文学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改变文学观念,以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为目标,调整改造原有文学课程陈旧的文学和文学史观念,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象的人。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课程性质将过去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合并为现当代文学,相应开设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选修课;将过去的古代文学分阶段授课的方式改为块状式讲解的课程,以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体形式发展为线索讲解,以考察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为主,并辅之以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选修课的开设;外国文学以作家作品讲解为主;文学理论课、美学课以专题形式开设。2·在语言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根据ZHC的精神和要求,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将过去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合并为一门汉语课程,语言学课程以应用语言学内容为主。3·在写作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笔杆子”,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4·其他专业课本着实用原则适当开设,围绕三种能力增设哲学、历史、宗教、音乐、美术、影视等相关专题选修课。

(二)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根据三种能力培养的设计,运用新的史识、史观,观照、筛选、解读文本,调整确立新的课程内容。调整后,文学、语言、写作等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内容,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在文学史课程中,精选真正的文学经典作为教学内容,删除那些用陈旧的文学和文学史观念遴选出来的作家作品和相关内容。在汉语课程中,着眼于实际生活中思想交流的需要,根据ZHC的要求,强化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确立三种能力的心理学基础和各自在人才整体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审美能力体现人才的基本素质,是教学重点,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以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人才个性发展需求,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人才各自不同的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感悟能力、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写作敏感力和口头表达、临机应变的能力等。根据时展、社会需要和人才个体差异确定本专业人才三种能力的结构形态和培养这三种能力的方式方法、具体措施,是形成本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需要平衡处理的关系有:

1·三种能力之间的综合协调发展。以培养完美的人的文学审美能力为核心,让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建立在扎实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上。

2·三种能力各自的层次划分。如写作能力层次中,观察能力是首要的,其次是语言运用能力层次,再其次是形象思维的能力,最高层次是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三种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意识,强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4·教学方式相应改变为研讨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中充分展现自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外辅导将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不仅系内教师需要加大课外辅导的力度,外聘的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也将成为课外辅导的生力军。创办写作实验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创办写作事务所,沟通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这种特色建设思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与时俱进:人才能力的培养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了与时俱进、因势变通、开拓进取的精神。

2·综合性、系统性:本教改是系统的综合改革。对人才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本专业所有课程教学之中,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3·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心的转移,从重知识型的教学转变为重能力型的教学。

篇8

这些只是从语言的视听美感角度对教师课堂语言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不同的课程,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都要有符合各自特点的语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要求自己,锤炼自己的语言,优化我们的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一、讲解言之有物,力求切中要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将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课堂补充内容为教学目标而用,力求讲解言之有物,切中要害,保证课堂确有实效。作为语文老师,应能出口成章、文采飞扬,但不能一味追求生动优美、滔滔不绝,而不着边际、背离主题,或语不达意、敷衍塞责。这就要求教师专心备课的同时也一定要精心“备语言”,要深思熟虑,字斟句酌,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二、能力思想并行,做到文质兼美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品味人生的参照;语文课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课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真善美的感情,可以熏陶、感染学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提升能力之时,也要注意挖掘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把渗透其中的思想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融地阐发出来。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他们的情感,润泽他们的心灵,从而把知识能力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文质兼美的语言传达这样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文学中、享受中自然学习做人的准则,以实现“文道合一”。

三、要使学生信服,唯有理字当头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思想的碰撞,教师如要达到说服学生的目的,那么教师就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可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只要课堂语言言之有理,学生自会领悟其妙。

要达到以上效果,一方面,教师在平时应多吸收、多储存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精心斟酌;另一方面,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富于逻辑性,要能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做到推理严密、论据充分、条理清楚,用逻辑的力量“吸引”住学生,使学生从教师富于逻辑的语言中对知识有一个清晰、透彻、深入的了解,从而教师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征服”学生。

四、课堂表达动情,体现情理交融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语文教学理应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教师要饱含深情地上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此外,还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利用形象等,以情感为纽带,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

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教师就应找准课文和学生两方面的情感点。一方面,教师要深入文本,正确、深刻地理解课文,通过师生对话、教师描绘等手段,以课堂语言的形式传达自己的“心声”,从而达到情感熏陶、价值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需求、个性、潜能等因素,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情感。这样,教学目的便能较快达到。

五、运用精简言语,善于启发诱导

语文课堂不应只是灌输知识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但是如果得不到激活,这些宝库便只会沉寂无色,甚至慢慢消失。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开启他们思想宝库的那扇门,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中体会到思索的快乐、收获的喜悦。

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备课要精心;课堂教学要留心,留心学生反应,留心所教内容进展;方法运用要多变,因势利导,采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等,达到出一言学生疑问顿生,出一言而学生豁然开朗。至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而幸福地学习,进而收获自己的思考,语文课堂呈现出活力与激情。

当然,语文教师的语言,还应标准规范、具有示范性;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生动形象,趣味横生;妙语连珠,丰富多姿……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艺术的课堂,富有魅力的课堂,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课堂。

语文课堂,还必须是充满生机、让学生确有收获的课堂。语文课堂必须真正让学生品味到语言的滋味,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语文课堂在教学的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特色,目的即在于此。所有这些,在教学中虽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我们应逐步要求,尽力追求,进而形成自己具有特色的教学语言,为优化语文课堂、提升语文教学效果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46;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61-01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也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出个性化的特征。语文作业要生动、活泼、有趣,让学生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使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能让学生在自主作业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培养积极的情感,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的特点

首先,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设计讲究趣味性。机械重复、单调的作业,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应讲究作业内容、形式的趣味性。比如设计“古诗文配画”“灯谜识字”“经典文章佳段感悟”等形式的作业,学生做起来就会既好奇又有趣。其次,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设计应注意层次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可以在一个大题目后面设计几类作业,让学生根据情况选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提高。再次,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设计应注重实践性。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能力是从实践中提高的。作业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把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最后,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设计应渗透开放性。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时,应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充分利用课外资料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好奇的天性,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作业时遵循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在玩耍或日常交流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增长语文知识。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有创造性,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开发潜能、习得方法、掌握规律。“个性化作业”是教师针对学科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程度,指定学生在课内外所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必须通过分析、比较、联想和想象,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综合建构才能完成。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传统作业往往是命令学生做作业,单调、机械、呆板。而个性化特色作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如将“根据拼音写词语”改变为“拼音乐园”,将“组词”改写成 “找朋友”,将作文改成“我是小作家”等。这些新颖别致的语言洋溢着童真,散发着温馨,体现了人文性。这种人文关怀,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激发他们的潜能,进而使他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

三、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的表现形式

个性化特色作业,可以以拓展性作业、想象性作业、跨学科作业等形式出现。第一,拓展性作业。此类作业是由文本所引发的相关知识的链接。比如,有关的诗词名句、故事、知识的列举等。拓展性作业可分为课外阅读、资料收集、广告宣传、续编故事、展开想象等五类。第二,想象性作业。个性化特色作业体现想象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创造。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发现、思考、创造,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三,跨学科作业。跨学科作业是通过图画、连环画、漫画、图表或其他形式反映个性化阅读。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是新课程理念转变为可操作教学行为的重要途径。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的注意事项

首先,开放性作业涉及的知识应该是学生已掌握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或关心的,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要避免偏题、怪题。其次,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再次,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虽然是学生已知的,但解题策略应该是非常规的、没有固定模式可循的,对学生要具有挑战性。最后,问题的解答要有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找到答案。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转变观念,不能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使语文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参考文献:

[1]杨润东.国内中小学家庭作业质量提升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15(24).

篇10

基于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开展具有某种行业典型精神特质的教育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笔者拟以大庆技师学院石油特色“企业家精神教育”的职业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探讨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及方法,旨在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对学生进行优秀的企业文化熏陶、企业岗位标准达标训练、创业就业教育等,培育学生创业、创新、奉献、诚信和担当等企业的优秀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1 企业家进校园

实施“双师”工程,邀请企业家进校园,并聘为“石油讲坛”讲师和大学生校外职业发展导师。企业家通过自身的创业经历、管理经验和行业资源等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品质培养、创业意识和就业观念引导。邀请社会和企业专家和行业能手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讲座、培训及报告会,营造高职教育文化氛围。聘请企业家担任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建立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制度,通过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制度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企业职业经理人担任学生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在学生了解优秀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精神、专业学习、顶岗实习、就业创业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2 企业文化进校园

学庆石油优秀企业创业史,利用教学楼走廊的墙壁宣传顶级企业的发展和文化,使学生进入教学楼就能通过图文展示了解顶级企业的创业史和企业核心文化,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另外,可通过校企合作,结合学生的兴趣,由学生自行设计并参与管理的专业文化馆,收藏各种与专业有关的资源。

学习创业榜样创业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企业家的创业经历,可帮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1)学习顶尖企业家的成功之道。(2)学习校内创业自强之星。为激励学生创业,可挖掘在校大学生创业明星,为广大学生树立创业榜样,学校精心打造了“石油创业自强之星”评选活动,每年从在校大学生中挖掘创业典范,宣传报道学生的创业事迹,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评选活动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榜样作用得到彰显。

3 企业进校园

通过“两办两建”,引导企业进校园,架构校企合作育人桥梁。“两办、两建”即办企业人才班、办校园招聘会,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办企业人才班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联手开展订单培养,企业参与“人才班”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确定、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设计衔接、毕业指导,并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实现产学深度融合。

办校园招聘会通过办校园招聘会,将企业、人才市场引进校园。招聘会期间,企业开展宣讲、聘活动,毕业生进场应聘,非毕业生担任助聘员,并要求非毕业生到现场观摩,通过看企业简介、招聘条件和旁听企业主管与应聘人员的交流,更好地了解企业理念,了解企业用人标准,通过人才市场鲜活的就业教育,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端正就业心态、明确学习目的、规划学业、规划职业生涯、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庆技师学院建有“校中厂”,“校中厂”又可称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 既能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又能实际生产产品出效益,学生在“校中厂”可以直接参与“ 经营”,高职院校通过“引企入校”和“引企入教”等形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校中厂”,学生通过“校中厂”的实践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和企业经营能力将得到更大的提高,企业家的精神也能得到历练。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有载体并且要科学规划、统一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临时起意、缺乏章法,要有长期的规划和短期的计划。高职院校应根据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通过系统的载体和职业文化品牌,打造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学院领导担任组长,协调学院各部门力量开展职业特色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常态和可持续发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校企合作,开门办活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关门办活动,要“走出去”,更要“请进来”,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校企文化活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企业通过开展校内活动可宣传企业品牌、招揽优秀人才,学校也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真正深入的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篇11

20世纪初国外社区开始发展, 21世纪已逐步近入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意识在逐渐增强,社区体育也取得一定的发展和进步。虽然国内社区体育的开展并不算处于领先,但是人们已经开始接受社区体育活动了,并且人们不只是达到身体上的锻炼,而是达到精神上的一种放松,这就是社区特色体育文化。因此,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是我国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体育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客观需要。本次研究将对济南市市色体育文化建设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市中区居民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做一个研究,希望对以后社区特色体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二、济南市市中区特色体育文化现状分析

本文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市中区居民,调查维持一周,主要发放问卷给这一周内在外进行体育活动的居民,方式是随机抽取。

(一)锻炼时间与运动强度分析

调查结果表1显示可见,济南市市中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情况不是很理想,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体育项目与锻炼强度分析

(三)活动人群与指导员情况分析

从表3中市中区社区体育活动主体类型的年龄段人数来看:首先,直接参与者要多于间接参与者;其次,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参与了社区体育,老年人占绝大多数,青年、中年在间接参与者中占大多数,其参与主体呈现老龄化趋势,目前济南市市中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数量上有所提高,但在质量上却难以满足市民健身指导的需求,而且基本属于无偿和志愿服务。居民调查表明居民体育指导服务选择对象加大,包括有偿和专业人员,只是比例较少。

(四)活动认识与活动效果分析

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居民大多数对社区体育活动抱有很高的期待,也能够正确认识到济南市市中区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的有益作用,从反馈的锻炼结果可知,认为“体育活动能促进心理健康,益智功能”的居民比例最高,认为体育活动的可以达到“体质有所增强,患病的次数减少”效果的认可度最高。

三、济南市市中区开展特色体育文化存在的不足

目前济南社区发展速度较快,市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济南社区体育服务实践过程中,发现还不能有效满足各层次市民的社区体育服务要求。现有的社区体育设备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布局也不是很合理,维护管理做的不够,远远不能满足社区体育的需要。并且公共运动场地也只有简单的几个项目,可供市民选择的范围不是太多。健身苑、点的体育设施还只是停留在项目简单、安全系数低的基础器械上,对社区居民,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不大,主要参与者基本上都是老年人。

(一)设施配备不能满足需求

社区从体育基础文化建设到体育活动开展的资金来源都很困难。因此,更无暇顾及体育设备维修、更新折旧等费用。

(二)体育活动项目有限缺乏多样化

社区体育设施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因此,相关部门应在原有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善的设施体系。

(三)指导员水平有待提高

济南社会体育活动指导员,目前主要是一些受过培训的居委会文体干事,他们虽然工作积极努力,但缺乏专业管理知识和体育知识,并且他们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能力、精力、效率低下,社区体育服务中心具有一技之长的指导员不多。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年龄、文化、专业程度都不够合理,在体育组织中参与指导与管理的比例偏低。指导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市民健身指导的需求,由于种种原因,严重影响了社区体育服务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四、对济南市市中区开展特色体育文化的建议

(一)完善体育项目设施

社区体育设施服务管理应规范体育设施的服务标准,扩大设施服务的内容。

(二)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多样化

在社区体育服务实践中,应体现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所具有的公益性、便利性和多元性特征。特别是通过济南市中区的三个特性深入研究调查,对不同的社区经济、人文特征,建立政府与社会的不同关系模式,政府供给模式为基本模式,市场模式适当介入,向多元化供给模式过渡。

(三)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首先,市中区应该建立社区体育指导员协会,管理各社区体育工作,并按照各社区的工作要求完成各自的任务,保证各自的效率性和负责性,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区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组织管理和工作机制,为社区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市中区应尽快建立一支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技术指导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高效的服务于社区居民,并且引入社区体育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协会是“城市社区内以志愿精神为动力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任务是发动和组织志愿者提供定期的、无偿的公益,其中包括社区公共文化机构的义务服务”,体育志愿者协会是城市社区内以“志愿精神”为动力的群众性自治性组织,社区体育志愿者协会的引入,将对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结 论

本文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通过设计问卷对济南市市中区居民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着重分析济南市市中区开展特色体育文化的现状,从体育活动的时间、频率、强度、项目选择、指导员情况、活动认识、活动效果等方面详细分析,为下文找出济南市市中区开展特色体育文化存在问题做铺垫。

篇12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1. 序论

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具活力与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佛山市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其城市特色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岭南文化在佛山市的表现特征,分析城市特色,提出突出特色的方法和建议,传承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特色。

2.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灿烂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开放与兼容、重商与务实、开拓与创新等特点。岭南文化海纳百川,多姿多彩,集中土文化与海洋文化于一身,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甚至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3. 城市特色

对于城市特色内涵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城市特色是一种视觉形象;城市特色是一种文化和特征,能被感知和回忆;城市特色是一种氛围或环境;城市特色反映城市功能。

城市特色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城市特色是客观地存在着,又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载体变迁和主题感知变化又影响着城市特色,不断地进行周期变更。因此,客观存在的特色和市民的主观感知标准构成了城市特色的评价标准。

4. 佛山市城市特色分析

对城市特色进行分析,主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城市概况、城市定位、城市格局、公共空间、城市建筑、历史文脉等。

4.1 城市概况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属珠江三角洲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与广州、清远、肇庆、江门、中山等市毗邻。地属亚热带海洋气候,温和湿润,全年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地形以平原为主,四季皆可播种,堪称“鱼米之乡”。

4.2 城市定位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对佛山的定位是:佛山是珠江三角洲――广佛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粤西沿海、西江流域等地区通向广州的主要门户,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是区域组合型专业化市场及物流基地,是具有岭南风貌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3 城市格局

佛山市城市格局的发展模式是“2+5”组团,即: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各组团有各自的职能分工,比如创建具有岭南滨水特色和较高生活品质、生活环境是大良容桂组团的职能之一,创造岭南水乡特色的新型服务业基地是勒流、杏坛等独立城镇的职能之一。

4.4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市民进行休闲活动、交往交流的主要场所,集中反映了市民社会文化生活,也是城市进行文化传播的场所,如城市生活广场(图4-1)和街道空间(图4-2)。

充满浓郁岭南风情的骑楼,是由佛山本土传统民居建筑发展而成的,归属于“下铺上居”和“前店后仓”的铺屋建筑形式,是岭南文化在佛山市城市特色中最典型的代表(图4-3)。

4.5 城市建筑

受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房屋布局比较密集,屋顶多为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多为浅色,多运用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敞空间,形成具有岭南建筑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典型的代表如祖庙、东华里、梁园等。

祖庙是岭南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庄严规整的整体布局、高超的建筑艺术、精美的装饰工艺,完美呈现了岭南建筑精美优雅的特色,也承载着佛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图4-4,4-5)。

东华里是佛山现存最完整的庄宅府第、清代建筑群组。里巷布局大致呈叶脉形,巷内住宅形式统一、排列整齐,院落之间有小巷分隔。建筑色彩淡雅,平面布局为“三间两廊”式,是古代佛山的缩影,是具有岭南特色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图4-6)。

梁园是粤中四大名园之一,是清代岭南人文园林的典型代表。其巧妙的布局,动态的空间,充满岭南水乡韵味,展现出岭南园林淡雅自然、精巧秀丽的独特风格 (图4-7)。

4.6 历史文脉

佛山历史悠久,文化绵长,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城市,岭南文化气息浓郁。得名于东晋,后渐成墟市。明清时期,经济繁荣,与景德镇、朱仙镇、汉口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

佛山是民间艺术之城,剪纸、木版年画、 秋色扎作、制陶(图4-8)、雕塑(图4-9,4-10)等工艺,多姿多彩,是佛山文化传承的载体。

佛山是粤语之乡,是粤剧“南国红豆”的发源地。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的“美食之乡”,粤菜发源地之一。佛山是“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蔡李佛拳、哄拳、咏春拳等均发端于佛山,黄飞鸿、梁赞、叶问、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均在佛山。佛山是“狮艺之乡”,是南狮的发源地,是首个“中国龙狮龙舟运动名城”。

佛山历史底蕴浓郁,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风俗民情,如年宵花市、行通济(图4-11)、佛山秋色(图4-12)、赛龙舟(图4-13)等。

5. 佛山市城市特色出现的问题

(1)城市特色保护不成系统。佛山市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城市特色的保护却做的不够,城市整体形象没有统一的规划,大拆大建使许多原有的特色消失殆尽,最典型的比如骑楼,几乎消失殆尽。

(2)城市文脉传承不尽人意。佛山市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但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认识不清,保护机制不完善,管理机构和人员缺乏,致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和可持续发展。

(3)城市建设缺乏岭南文化内涵。佛山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总的来看,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都没能形成蕴含佛山历史文化和人文取向的城市风貌,致使城市建设从空间布局、环境协调到细部设计等方面都没能很好的体现出的岭南文化特色与内涵。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佛山市特色工艺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发展和扩展,人才流失,扶持力度不够。以岭南文化为依托的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存在着机构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

(5)岭南文化标识尚未形成。近年来,佛山开发利用了一大批历史名人、文化景观、地方民俗,提炼并发展了粤剧、武术、陶瓷、龙狮等文化品牌,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还不充分,独具岭南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有待进一步深化。

6. 佛山市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的思路和建议

6.1 规划先行,整体保护,系统实施

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应该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概念到细节,分层分级,整体保护,系统实施。在此之前,要对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做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挖掘,在分析的基础上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最终目的是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服务。因此,要制定明确的规划目标和实施措施,从整体保护到局部改造,分级分层,形成系统,更好塑造城市特色。

6.2 领导重视,专家协作,民众参与

城市的发展建设需要不同群体鼎力合作。首先城市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在心态上足够重视,这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根本条件;其次要有相关专家从专业领域提供技术支撑,为城市特色的形成出谋划策,为城市的发展保驾护航;再次,广大民众是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对城市的发展集思广益,身体力行,并进行建议、监督等。

6.3 加大宣传力度,培养新生力量,弘扬岭南传统文化

通过媒体、网络、宣传栏、口号、节庆活动等方式,加大本土文化的宣传,扩大知名度,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归属感,扩大影响力。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吸引年轻人,培养接班人,培养市民的爱好。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展出、竞技、比赛、交流会等方式,打造本土文化的知名度,弘扬岭南传统文化和工艺。

6.4 学习先进经验,塑造城市特色

在城市特色保护,形象维持方面,可以多参考学习做的比较好的城市,比如苏州、丽江等。苏州也是千年古城,形象特色很鲜明,从古城保护、新城建设、整体环境到建筑形式、色彩、体量、高度、街道空间等方面,都有很系统的规划,甚至街道家具、公交站点等的设计都与整个城市环境氛围相协调。因此,佛山应该向一些优秀城市学习,吸取成功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6.5 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合理利用文化资源非常,从现代文化产业功能配置、资源整合、功能分区、主题设置、总体布局等方面着手,延续“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与现代化经济相适应的古镇都市文化,将岭南文化的精华元素全面注入到城市建设中。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链,进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武术、年画、剪纸、陶瓷等。

参考文献:

[1]朱光亚,杨国栋.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挖掘[J].建筑学报,20011.

[2]周军.弘扬岭南文化――谈广州西关城市建设[J].规划师,2004.

[3]徐映奇.试论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

[4]武辉,张春祥.城市特色的求索[J].上海城市规划,2007.

[5]侯正华.“城市特色”的三个基本特征[J].华中建筑,2004.

[6]何小娥,阮雷虹.试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创造[J].中外建筑,2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