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对策范文

时间:2024-03-26 14:47: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通货膨胀的对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通货膨胀的对策

篇1

1、 流动性过剩、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的主因。2010年M2达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相当于美国的1.21倍。而同期我国的GDP总量,大约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这说明我国货币支持经济发展的效率太低了。这么多的流动性,自然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大量资金因寻找获利机会,会率先进入以股市、房市为代表的资产市场,引起资产价格的膨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直接带来土地价格和房租的上涨。

2、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外部因素。在全球经济复苏节奏很不一致的大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持续释放货币,美元作为“新兴”套息交易工具横行于各类资产中,全球经济显然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而黄金、铜等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却创出新高,这直接传导到中国国内的资源价格和物价指数。

3、贸易顺差会加剧通胀。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一定会拉高商品价格,理论界称之为“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意味着中国大规模工业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依赖国外市场的消化,否则就会发生严重的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物价骤跌。大量中国商品净出口到国外,同时出口商赚取的巨额外币收入一般要兑换成人民币在国内市场流通,结果就是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少了,货币多了,价格上涨了。

4、要素成本上升推高物价。长期以来,我国市场化改革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凸显为产品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而要素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严重滞后,即便是人口、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也不是由市场说了算,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分享要素红利的基础之上:但从目前来看,要素红利几乎被分享殆尽,要素成本呈上升趋势。而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工资在集体协商制度框架下,也交替推高了劳动力工资的涨幅。传统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态正在逐渐改变,劳动力工资上涨将对物价有长期和持久的推动力。城镇化与工业化加速推进,城镇建设用地紧张,再加上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土地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富煤、贫油、少气”的中国连煤炭也要进口了,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运用非市场方式压低能源价格,比如不彻底实行煤电价格连动机制等,只会使得本已严峻的能源供求形势更加严峻。要素成本上升,PPI接连上行,必然会传导至终端产品价格上,即CPI会频达新高。从供给角度来讲,一直以来的产能过剩现象已经随着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而发生改变。

5、内外游资将助推资产价格泡沫。目前,人民币境内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75%,美联储的存款利息几乎为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增强的情形下,旨在从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双重套利的国际游资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境内。与此同时,国内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家庭积累了数目可观的财富,如何让财富保值增值是当务之急。内外游资汇聚形成一股强大的民间资本力量,在投资理财渠道有限时,只能涌向房地产市场、股市、农产品期货市场等等,这也是新世纪以来,我国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

中国要在政策目标上明确区分控制通胀和抑制增长的界限。既要有效控制通胀,也要有效促进增长、有效创造就业。不能简单地实施“紧缩”政策。要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推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有紧有松,过度的抽紧银根会使经济冷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实施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时,既不能损害中国竞争力,又不能将人民币依附于美元。当前,发达国家都是低利率或零利率,中国实施高利率,一方面可能导致套利的热钱大量流入;另一方面反而增加了中国企业国内融资的资本成本,降低竞争力。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谨慎有效地利用利率和汇率两个杠杆。

一是增加供给。既然这轮通胀是美元诱导的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引起的,那么逐步降低对世界大宗商品的依赖,尽可能地实现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自足,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其中的关键是增加供给。这就需要创造有利于增加供给的政策条件,特别是资本性投资需求的供给,加大房地产的投入、耐用消费品的投入,简单的紧缩政策反而不利于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控制热钱和流动性泛滥。将流入的热钱吸纳进蓄水池,同时重拳打击非法热钱;控制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市场预期,避免国际游资套利的冲动;由于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较大,使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国际游资通过贸易、资本和金融项下等多种渠道流入我国,加大了对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冲击。因此,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扭转这种局面: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的统计监测体系,有效控制短期资本特别是投机资本的流入。控制其他资产泡沫,防止资产泡沫诱发M2的增长。

三是消化存量货币。从理论上看,存量货币的消化,往往通过五个渠道,一是提高货币使用的范围,包括货币的国际化和国内的货币深化,包括虚拟经济中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二是降低货币的流通速度,包括经济活跃程度的下降,直接融资市场的萎缩;三是货币的多倍收缩,包括贷款的回收,坏账的核销等,往往伴随着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四是通过流动性结构的调整,将存量货币在时间上进行重新配置,期望在未来经济规模扩大,或者经济低迷时期,消化历史上的多余存量货币;五是控制通胀与资产泡沫,限制货币的使用,出台限制购房政策,紧俏物质的配给等。货币存量的调整绝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更需要未雨绸缪、精心筹划。

四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五是保持多元化的货币储备。一定的外汇储备是国家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但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毕竟其本质是将本国资金放在海外,持有它是要付出代价和风险的,因此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于维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多元化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外汇的运用。对于富余的外汇储备,在安全、流动和收益性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如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储备重要的战略资源等。按照“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外汇币种实施多元化。密切注意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调整各种货币的比例。

篇2

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通货膨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影响渐渐变得突出起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带来的变化。通货膨胀的持续,从宏观角度来说会使国民收入超分配,货币贬值严重,从微观角度来说对企业也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果通货膨胀是持续而居高不下的,那么它将会严重地干扰着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给企业理财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的影响

(一)通胀对筹资管理的影响

通货膨胀引起资金占用增加,扩大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的经营过程,以物资购进为起点,通货膨胀会导致这些物资价格上涨,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才能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从而加大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通货膨胀引起利率上升,加大了企业的融资资金成本。利率(K)是由纯利率(K。)、风险报酬率(ID)和通货膨胀贴水(IP)三部分构成的,即K=K。+ID+IP,因此,在通货膨胀期间,利率会随通货膨胀率的提高而提高;通货膨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的贴水就越高;同时,企业因筹资难度增加和经营风险加大,一般会要求获得更高的风险报酬率,这就进一步推高利率水平。如此循环下去,势必造成资金成本逐步攀升。

(二)通胀对投资管理的影响

企业把资金投放到内部生产经营所需要的长期资产上,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因为资金的保值增值最终要在资金的运用中实现,所以长期投资一旦决策失误,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长期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在通货膨胀期间,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否则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通货膨胀也容易导致成本补偿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企业再生产经营能力的维持。在我国,固定资产大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日,在固定资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仍按原始价值计提折旧,当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期满报废重购时,计提的折旧准备金按现行价格构建固定资产,则远不敷用,即仅能保持原有的货币资本,而不能保持其实物资本,从而使企业的资本和生产能力受到损失,导致企业持续再生产的能力降低。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虽然未来的收益将因通货膨胀而增加,但是各年的折旧费却是一个固定值。因此,应纳税所得额和所得税额将因通货膨胀而增加,从而使税后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降低。通货膨胀率越高,税后内部收益率的名义值越大,实际值越小。

(三)通胀对运营资金管理的影响

通货膨胀引起资金供应紧张,增加企业筹资困难。国家调控通货膨胀往往采取紧缩的金融政策和控制投资规模和货币发行量,造成社会资金短缺。这使的靠国家贷款货币性资金不断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在通货膨胀下,投机利润大大高于正常生产利润,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购买外汇、乱集资、高利贷等投机活动,使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大幅度减少。另外,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会因物价上涨而丧失原有购买力的一部分,造成购买力损失,而持有实物资产或非货币性债权往往会获得持有资产收益;同理,持有非货币性债务一般会产生持有损失,而持有货币性债务往往会获得购买力利益。因此,资金流动环节增加,企业理财难度加大。

(四)通胀对利润管理的影响

通货膨胀引起企业利润虚增,造成资金流失。在我国投资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主要原因,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固定资产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尤为明显,而企业会计在核算利润时必须采用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历史成本偏低导致企业利润虚增,实际上企业资金在上交所得税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时一部分流失。加上企业当前计提折旧年限大部分仍偏长,这样企业计提的折旧资金远不足以重新购置更大的生产能力或相同生产能力的机器设备。

如果按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财务报表,由于一般物价水平上涨,使货币的购买力下跌,从而影响财务报告所有项目的计量的真实性。由于会计报告的扭曲,会使企业主管人员对企业经营成果做出错误的评价,在收益分配方面做出不合理的或过多的分配,并且在按虚增的收益计算纳税额时,会使企业负担过多的纳税义务,给企业未来的经营带来严重影响;同时,扭曲的财务报表很可能使表现出来的企业财务状况与实际不符,从而影响企业的举债能力。

二、通货膨胀下企业理财的对策

(一)筹资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时期,利率的提高一般均滞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使实际利率下降。这时,企业若适当增加借入资金,降低实收资本比例,则可以使企业获得贬值的货币偿付债务的效益,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因此,企业必须针对这种环境做出科学合理的理财应变,采取合理有效的理财方法和程序:

1.发行债券融资时采用浮动利率。一般而言,债券利息在债券的发行年限内应保持固定,这对发行债券的企业和投资者都十分方便。但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固定利息债券往往会使投资人的实际利率非常低,甚至为负数。如果这时还采用固定利率,便很难引起投资者的兴趣,使企业达不到融资的目的。而采用浮动利率来发行债券,债券利息随物价变化而变化,这种债券类似于保值储蓄,使投资者不至于因通货膨胀而遭受损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投资者购买债券,使企业筹资成功。

2.利用股票筹资时采用高股利政策。一般而言,在通货膨胀时,有价证券的价格都普遍下跌,投资者对股票投资并不感兴趣。在高度通货膨胀时,企业可以等同于物价上涨指数来增加股利的发放数额。使用这种较高股利政策的股票筹资,是为了保证股东的实际报酬不致降低,保证企业普通股股票的市场价格,唤起投资者对股票的兴趣,从而使企业新股票顺利发行,筹集到预期的资金。

3.改变自有资金和负债资金结构。在通货膨胀时,虽然利息率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有时利率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从而造成实际利息率下降,个别年份甚至成负利息率。这时企业若采用借款方式筹措资金,则对企业十分有利,所以在通货膨胀较高时,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资金结构,增加负债资金的比例,扩大财务杠杆的作用。

(二)投资管理的对策

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金额大,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长期性的影响,因而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应对用于评价投资方案经济效益的指标进行分析和调整,以保证投资决策的准确无误,即评价投资方案的经济效益时,要根据通货膨胀对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量的不同影响程度,对销售收入、材料费用、人工成本、管理费用、所得税支出、原始投资、垫支的营运资金、设备残值等进行分析和相应调整后,评价各投资方案的经济效益,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三)运营资金管理的对策

通货膨胀会使资金成本升高,这就要求企业节约使用营运资金,提高营运资金的使用效果:

1.对货币性资金管理采用净债务人法,尽量避免货币性资产贬值而遭受的购买力损失。近年来,西方财务学者认为,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只要企业保持净债务人地位,就可以从中获益。因为,在通货膨胀时,持有货币性资产会因购买力下降而遭受损失,相反持有货币性负债则会因购买力下降而获得利益,企业保持净债务人地位,即货币性资产小于货币性负债时,企业从货币性负债上获得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收益,会超过货币性资产购买力下降而遭受的损失,补偿货币性资产发生的购买力损失,这样便可获得购买力净收益。

2.对实物性资金管理采用超额储备法,尽可能地赚取实物资产的持有资产收益。营运资金管理中所说的实物资金,主要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存货。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资产的估价具有不断升值的特点,因而,适当地增加存货会获取一定的持有资产收益。增加存货,可以保证企业生产、销售的需要,实现均衡生产,防止发生意外,从而使企业经营更具有弹性,但也会因此增加储存成本。

(四)利润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下,传统会计核算的结果具有两大弊端:低估资产存量,高估经营成果,这反过来就证明了通货膨胀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

1.采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它采用固定于某时点或某时期货币购买力水平的货币单位作为统一的会计计量单位,即按一般物价指数来调整会计报表中各项数值,以消除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影响,从而得到按期末货币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备选的一般物价指数有国民生产总值平减因子、消费物价指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等。在这一会计模式下,日常的会计处理基本上与历史成本会计相同,其特殊工作就是在传统财务报表基础上进行加工,编制出经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后的财务报表。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在于改变了会计计量单位,将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服从于各历史时间的名义货币单位改变为统一于期末的不变币值货币单位。

2.采用现时成本会计,即以资产在报告期的现时成本(或重置成本)价值作为计价基础。和历史成本会计比较,它改变了资产计量和收益确定的基础,这种变化要通过日常会计核算来加以体现,因此现时成本会计并不是对历史成本会计核算结果的简单调整,而是具有一套完整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现时成本会计的工作主要是先以现时成本反映报告期末资产与负债价值,并以各项业务发生时的现时出售价格和现时重置成本分别计算当期收入和成本费用,通过配比计算出当期营业收益;然后再计算当期持有资产收益,即由于持有资产(非货币性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而使资产现时价值得以增加的价值;最后根据上述计算结果编制现时成本会计财务报表。

现时成本会计的优点在于按照比较现实的计价基础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克服了原来现时收入与历史成本费用配比的不合理性,所计算的营业收益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企业当期经营成果。同时通过计算持有资产收益,为反映资本消蚀状况,使资本得以保持提供了数据资料。从方法上看,现时成本会计尽管否定了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但仍保留了以成本计价的传统,其会计程序、遵循的原则、财务报表形式等都与原历史成本会计大体一致。

现时成本会计消除了物价变动对收益的影响,以期做出正确的收益分配决策,现时成本会计可以为理财人员制定理财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其中包括企业所拥有的各类资产的实际价值、企业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以及各季度或年度的实际净收益,为企业经济资源和收益的合理分配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不同部门、行业的企业之间的差异,可以归结出消除或降低通货膨胀影响的措施。具体说来,对于大型资本密集型企业,宜于采用现代市场法或重置成本法;对于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存货比重较大,适合使用后进先出法;对于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大型金融企业,可以主要运用物价指数法和汇率调整法。总之,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企业理财比任何时期都更加困难,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更加认真研究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的影响,更加有效地管理资金、投资与利润等。

参考文献:

[1]古继建.通货膨胀现状及其对投资影响探究[J].经济特区,2008(1):100-102.

[2]谢平等.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4-46.

[3]沈沁.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行性研究[J].知识经济,2010(13):70-80.

[4]何博.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存在问题和解决手段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8):89-90.

[5]孙力涛.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及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借鉴[J].价格月刊,2008(7):

篇3

一、引言

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高0.8个百分点。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9月份高0.7个百分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的CPI与PPI由负转正,并迅速攀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见表1)。

为在全球危机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国近两年使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问题,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资产价格虚涨等。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证明,许多快速增长的经济体都必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胀,适度的物价上涨是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同时也是疏导城市居民的通胀预期、引导财富效应向真实消费转化的保证,但是通货膨胀会在总体上降低居民消费福利。因此,通胀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将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近期的情况看,国内经济回升,通胀预期日益强烈,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央行开始着手管理通胀预期,试图引导经济合理发展。为了找出诱发我国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及各诱发因素对通货膨胀的短期及长期影响,本文将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抑制通货膨胀治理对策。

二、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根据的货币理论,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在长期来看,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货币供给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货币贬值,购买同样的商品和劳务需要更多的货币,最终导致物价上升,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四类: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过少的商品,按照凯恩斯理论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会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引起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对于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成因专家剖析可以归为两种。部分学者认为引起此轮通货膨胀的根源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1.输入型通货膨胀。有学者通过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动与国内一些商品价格的波动之间的一种潜在联系,认为中国正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输入的,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必将推高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资本流动而输入的。美国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投机资本进入中国涌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当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在他们的带动下炒高后,投机资本热钱带着巨大收益退出。

有学者分析国内的一些传导机制和一些特殊因素倾向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我国对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使得我国面临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而现在的传导机制也很快,市场的供求就会发生变化,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二是国内的流动性,人们现在有了一个世界的预期,投机资本对中国的外汇资本流入的预期加强,人们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就增大了,最后反映在价格水平上。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有学者更倾向于把物价上涨归为受成本推动的影响。其中有三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食品,尤其是小宗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二是输入性通货膨胀推动成本上升,美元贬值引起石油、矿产等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是由环保、价格改革和尤为重要的工资上涨推动的成本上涨。这三个因素叠加推动了物价上涨的趋势。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如果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些产品和资产价格会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的提升,就会将存款从银行提出,去购买这些产品或资产,以达到保值或对冲通胀的目的。这说明近期的扩张货币政策引起了企业家对未来市场趋好的预期,使得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推动生产成本的上涨。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与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家的投资决策影响较为显著

鉴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渐AJE轨,通货膨胀不断恶化,非常时期执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逐步退出。这一阶段货币当局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发展需要,理性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正视其负效应,经济刺激计划要适时退出,政策目标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增长经济的内生性。货币政策应该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管理通胀预期;管理价格体系: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企业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企业会减少投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进行治理应着眼于当前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而不是盲目减少货币供给,制约经济复苏,同时应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引导投资,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

通货膨胀日趋严峻,加息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负利率会产生泡沫经济,给消费者带来资产增值,但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所以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后,市场也容易形成贷款利率即将上调的预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机需求。

此外,在经济出现放缓风险的情况下,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可以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持

物价稳定,实现经济的平衡。这意味着,要增加消费所占GDP的份额而减少出口和投资的份额。

(三)完善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是导致经济偏离平衡的根源,现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将会使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相应地,得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的任务。如果汇率可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实质性调整。此外,可以避免我国的有限的资源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四)当前的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支出变化

国内通常用CPI的高低来衡量通货膨胀,但中国现行CP|的构成已严重与现实脱节。由于CPI具有明显的食品价格驱动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消费价格指数中占比重较大的食品消费已趋于稳定,而房价和医疗费用在普通消费者的实际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在CPI计算过程中却一直沿袭传统的较低的居住比重,导致消费价格指数对通货膨胀的衡量不符合实际,大大低估了房价和医疗费用等类似消费支出在普通消费者总支出中的重要地位,消费者预期对消费价格指数影响较小的一个原因:由于物价、消费等经济现象具有滞后性,而心理预期又体现的是未来对人们决策的影响,故现行的CPI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行为,但是对许多化工等中间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并随之向下游的产品转移,最终在CPI中显现。

(五)治理通货膨胀要与产业结构相结合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确保国民经济超预期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多年以来,经济扩张都是以破坏社会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失衡等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一系列问题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资产价格虚涨等反而萌芽。因此,遏制当前通货膨胀当与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有机结合,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配置资金,尤其是要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过多投机行为所导致的经济泡沫。

参考文献

[1]杨文悦,关于通货膨胀预期及其管理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2)

篇4

中图分类号:F82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097-02

通货膨胀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任务。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一研究进行综述。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通常被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也就是“钱多”。长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更严格的说是纸币现象,即当纸币发行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购买力将会下降,纸币购买力下降推动货币加速流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王海峰在《规避通胀风险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中提出中国通胀压力与国内流动性过剩有一定关系。他在文章中说,货币供给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是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的根本原因。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文提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发行过快,导致市场上通胀反应过快[1]。

2.“成本推动说”。当前许多经济学家把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归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刘世锦在《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提出,从整个宏观面上,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具体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的状况还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的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同样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这个成本推动包括了劳动力的成本必须上升以及中国现在资源的价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须对其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2]。

张平和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资产重估引致的资产价格膨胀传导到了实体部门,推高了可贸易工业部门的成本。其次,农业部门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走高。再次,第三产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价格压抑”。这一潜在的压力是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3]。

3.“需求拉动说”。面对物价的上涨,许多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于对有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从而促使了物价的上涨。王建在《通胀是长期的,反通胀要触及深层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纪以来进入到拐点,单产增长率呈停滞状态,但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这样食品的需求带动的物价压力在长期内就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严重,通胀也就会长期化。

4.“二元结构说”。当前中国部分行业比较热,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却比较冷,产能过剩,过冷过热同时并存,过冷行业由于发展困难,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过冷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也包括猪肉生产、矿泉水生产等部门。由于大量资源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造成通货膨胀[4]。

5.“混合因素说”。面对中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刘伟在《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讲,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过快、银行流动性过多和国际收支失衡等,供给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化进程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增长因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看发展要素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

光在《中国进入中度通货膨胀时期》一文中指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输入性通货膨胀,即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国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一些进口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又有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结构性通货膨胀方面[5]。

6.“价格管制说”。当前物价上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既有间接的货币政策,也有直接的价格管制,从而来控制价格上涨,然而,在大家都肯定这些政策的正面效应,中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正是政府采取的价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提出,实行价格管制会产生一个打击生产的效果,而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利的[6]。

同样易宪容在《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中也提出:“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来看,价格上涨往往与权力远近有关,越是靠近权利的产品,其上涨时间就越早,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这一轮的价格上涨就是从房价开始,就是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7]

7.“GDP增长说”。最近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8]在《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中提出GDP的增长是决定通胀的最主要因素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9]。

蔡在《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一文中提出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城乡就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城乡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显著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导致了食品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10]。

8.“财政分权说”。尚长风、许煜、王成思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机制和影响》一文提出,中国政府的财政分权导致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他们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有三条路,其一是财政补贴,其二是国有银行低成本贷款,其三是直接发行货币,在实践过程中,第一、二条路走不通,只能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补贴国有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第一种观点是通过增加商品供应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张平、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面对双膨胀的挑战(资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进一步作出恰当和配套的宏观选择,既要抑制资产部门的膨胀,又要激励实体部门投资的欲望,从而供给增加,抑制通货膨胀[3]。

2.第二种观点是通过回收市场多余的流动性来缓解通货膨胀。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里提出,要回收1 500亿的钞票,并提出回收的具体建议。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长的调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要“货币紧一点,物价要松一点”,“货币供应一定要控制住”[11],可见作者是希望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抵御通货膨胀。刘世锦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就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12]。

4.第四种观点是通过多种手段来遏制通货膨胀。许善达在《本轮通货的特点及应对之策》中提出,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很多,但重点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货币政策,通过包括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票据等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是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供给,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第三是调控物价,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5.第五种观点是通过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提出当前形势除了密切注视外部冲击对国内通胀的影响,但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膨胀仍是抑制通胀的关键。其提出对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是GDP,因此利用如何各类政策工具控制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上升,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仍将是抑制通胀的根本途径。

同样尚长风、许煜、王成思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要控制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并提出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降低总需求[13]。

6.第六种观点是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预期来抑制通货膨胀。张晓晶在《五大因素决定不会爆发全面通胀》中提出要治理通货膨胀,要从心理方面着手,影响公众的价格预期,从而达到通货膨胀的效果[14]。

参考文献:

[1] 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2] 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J].新华文摘,2008,(10):42.

[3] 张平,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J].2008,(6):44.

[4] 大中华经济.郎咸平:二元经济是通胀根源[EB/OL].星岛环球网,2008-05-13.

[5] 省略.cn/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3294.

[6] 周其仁.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N].经济学消息报,2008-05-16.

[7] 易宪容.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J].国民经济管理,2008,(4):101.

[8] 负责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刘霞辉,张晓晶.

[9]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4.

[10] 蔡.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J].宏观经济研究,2008,(5):3.

[11] 林毅夫,等.2008:高速增长下的调控之道[J].新华文摘,2008,(10):46.

篇5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影响分析

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分析,现行的会计制度要求并允许企业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法对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进行计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提供了保证。但是一旦出现通货膨胀,那么会计信息失真将不可避免,届时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以及贷款及其应计利息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现行会计准则习惯于按照固定资产的购买成本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而在通货膨胀期间企业计提的折旧费将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程度,导致企业的折旧费低于应计的折旧费,使得企业的真实收益在财务报表中被高估,并承担较高的税赋。我国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采取先进先出法或者加权平均法进行存货的计价,在通货膨胀期间,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将对会计年度内的收益和税赋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存货计价,那么其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价值能够反应企业的真实价值,但是企业的收益将面临被高估的风险,如果企业采取加权平均法进行存货计价,那么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从财务报表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具有普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可以从货币性影响和非货币性影响两方面进行考虑,通常来说,当物价上涨时,企业持有货币性资产导致企业的购买力受到损失,持有货币性负债则会提升企业的购买力水平;在物价下降时,企业持有货币性资产能够使得企业的购买力上升,相反企业持有货币性负债将会导致购买力下降。所以,企业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直接到不同期间的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将会丧失可比性和可信性。传统的利润表按照收入和费用配比的原则进行编制并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但是收入和费用配比是建立在历史成本计价的基础上的,在通货膨胀发生时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将导致成本和费用的低估以及利润和收益的高估。

二、通货膨胀下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笔者认为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可以选择坚持历史成本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进行会计计量,也可以采取通货膨胀会计核算模式来消除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影响。

(一)坚持历史成本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选择的方法

首先,企业针对存货核算可以采取后进先出法进行会计核算,这种核算方法要求企业运用实际成本进行存货成本的计量,并采用后进先出的方法进行成本结转,在通货膨胀条件下, 后进先出法能够保证企业近期发生的成本和收入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利润和收益的虚增,使得企业免于在通货膨胀模式下承担较高的税赋。处于减少税赋的目的,大部分企业在正常条件下会选择后进先出法,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尚不允许企业采取后进先出法进行存货成本核算,这是需要改善的地方。

其次,固定资产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可以采取加速折旧法进行折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准则要求企业在没有特殊条件的情况下要采取直线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如果按照物理性能确定的固定资产实际使用年限进行折旧很可能导致折旧难以涵盖由于物价上涨或者技术革新导致的成本上调,最终使得固定资产的更新面临严峻的困难。面对这种客观实际,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应该允许企业采取加速折旧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在通货膨胀期间以减少或者推持企业所得税的方式加速企业的资本回收,保证企业在通货膨胀期间能够维持基本生产能力,使得固定资产的价值能够适应物价的上涨情况。

最后,企业可以通过对财务报表的整体调整来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企业坚持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那么企业可以选择在财务报表附注或者附表中进行补充说明,以使得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充分了解企业通货膨胀的影响,当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较大时,企业也可以选择在历史成本后以括号标明其重置成本的方式来调整财务报表。

(二)通货膨胀会计模式选择

上述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会计处理方法未曾考虑到企业资产的真实性,甚至会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最终未能解决成本补偿不足的问题。按照政府公布的一般物价指数,采用通货膨胀会计模式换算、调整企业资产负债中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损益表中的销售收入和费用能够从根本上消除通货膨胀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总而言之,通货膨胀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财务报表具有广泛影响,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会计政策调整通货膨胀对财务信息和财务报表的影响,以使得财务信息和财务报表真实、准确、客观。

(三)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物价变动会计政策选择体系

在充分分析我国企业实际状况的基础上,财务会计工作者和研究学者应该制定一个指标来确定企业是否需要提供通货膨胀会计信息,我国的专家认为通货膨胀低于5%的时候,通货膨胀对企业会计信息部具有严重的影响,对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也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在此基础上通货膨胀持续增长,那么企业的会计政策和财务信息处理都要加以防范和谨慎,当通货膨胀严重超过5%的时候,企业应该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中对报表进行补充说明,让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了解到通货膨胀对企业会计政策的影响。

会计政策制定者应该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采取不同的通货膨胀会计政策调整方法。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来确定适用范围,对大型企业需选择较为全面的模式修正会计信息的偏差,对小型企业则用适当的方法对会计数据加以补充说明,从而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效科.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冲击及其对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

篇6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总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供应超常规增长,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投资和消费过旺,社会信用膨胀,生产过热。通货膨胀的特征是供不应求。通货膨胀的成因有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结构失调型、输入型与综合型导致的通货膨胀。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一)1979~1980年

这个期间出现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经过对经济的破坏后经济恢复较快,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上升局面。党的之后,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农业实现了连年大丰收。同时为了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在改革的第一年,国家首先提高了过低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8类副食品的销售价格,放开了小商品价格,客观上增加了财政支出,财政连手出现赤字;第二,为了调整过去压低消费水平的情况,适当提高广大群众的收入水平,积极扩大就业,扩大了社会需求;第三,1979年以来新建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技术新,投资大,这些在建项目不能马上完工。这就导致了1980年明显的物价上涨,零售物价指数高达6%。为了抑制物价继续上涨,克服面临的通货膨胀,在适当紧缩需求的同时,重点从改善商品供给入手。压缩了基建规模,减少了财政赤字,控制了货币发行,同时着重改善供给。就是在国民经济计划和信贷计划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增加贷款支持日用消费品生产,增加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建筑材料的产量,加强重工业服务方向结构的调整,通过调整,既搞活了经济,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又基本上控制了货币供应量过剩的问题。

(二)1984~1989年

这次通货膨胀较为严重,1984年物价开始上涨形成基建投资、消费基金和信贷规模严重失控。1985年和1987年被迫采取全面紧缩的宏观政策,但是在物价上涨刚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又放开了货币发行的闸门,这一放便不可收拾,1988~1989年物价上涨猛增到18.5%和17.8%,1988年,银行现金净投放高达679亿,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下降,商品市场出现抢购风潮。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持续“过热”增长与物价改革不适当的宣传造成的。1984~199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24120亿元,占同期国民收入34.9%,年均增长率为18.5%,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近一倍,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导致了银行贷款的猛增和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1984~1990年现金发行,贷款数量平均每年递增26.6%和23.8%,而同期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平均为9.3%和9.5%。1984~1990年财政累计赤字高达575.6亿元。信用膨胀使社会总需求不正常扩大,而且巨额财政赤字使政府大量向银行透支和借款,进一步推动了物价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在投资需求膨胀的同时,也出现了消费需求膨胀,1984~1990年,职工工资总额平均每年增长17.9%,在个人消费基金增长的同时,集团消费也大幅度增加,1984~1990年,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平均每年增长18.8%,消费需求膨胀。1985年我国实行了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后又相继采取了“紧中有松”,“紧中求活”等政策措施,1989年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使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三)1993年下半年至1997年

1993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过热,零售物价水平上升13、4%,1994年零售物价指数竟高达21.4%,成为历史上最高的物价涨幅,1995年以来,在行政限价和财政补贴的情况下,上半年零售价格指数仍为113.3%。下面对其特点、成因及治理进行分析。

1. 通货膨胀的特点。(1)物价上涨的时序呈现结构性。1993年下半年出现的通货膨胀与1984年~1989年期间出现的种类价格同时全面上涨不同,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1994年主要表现为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2)影响总量不平衡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压总量与总需求已经很难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而1984年~1989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投资消费需求双向膨胀,只要控制总需求通货膨胀很快得到抑制。1995年以来,通货膨胀出现了一边压需求,一边日用品,食品价格上涨,结构性矛盾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等深层次矛盾突出。(3)居民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承受能力逐步增强,没有出现盲目抢购商品风潮,居民能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支出,有选择性地购买商品。

2.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1)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工资奖金增长过快,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由于工资的刚性,生活资料价格由于通货膨胀上涨,导致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也不断上涨。第二,能源、原材料、交通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加工企业产品成本上涨。上涨了价格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再投入生产,反过来又推动产品价格上涨,这样周而复始,循环推动,形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第三,税制改革加重了部分企业部分产品税务负担,提高了企业与部分产品的成本费用;第四,汇率并轨导致进口产品成本上升,进而推动物价水平上涨。(2)需求过度膨胀,货币超量发行。1993年以来,由于开发区与房地产热,1993年下半年出现“过热”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率高达38.7%,1993年固定资产计划投资8000亿元,实际发生11800亿元,1994年计划投资1300亿元,实际投资达到15926亿元。同时总需求过度膨胀导致货币供应超量,1993年货币流通量高达586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3)经济结构性失调,导致通货膨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农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工业中基础工业的发展又滞后于加工工业,加工工业的产业结构又不适应消费结构的发展。物价涨幅最大的是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产品和农产品,使其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在二元经济格局下,我国各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发展不平衡,这些结构性矛盾都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4)国有企业改革步履艰难,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困难重重,形成“倒逼”机制,企业亏损不破产,贷款不偿还,市场竞争力差,效益下滑。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银行又不得不给企业贷款。(5)新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超过市场承受能力,1994年价格改革、税制改革、金融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相继出台,在经济生活中引起连锁反映,影响到商品价格上涨。

3.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1)综合治理,由于导致通货膨胀既有总需求膨胀的原因,又有成本上升推动与结构失调方面的原因,治理通货膨胀既要控制需求,防止收入超分配,又要改善供应,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先发展农业及能源等基础与瓶颈产业,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的相互配合,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结构上的平衡。(2)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通过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效益。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才能从深层次上解决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3)注重使用经济手段,此次通货膨胀是在由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的,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政府采取了“软着陆”的方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并辅之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利率、汇率、税收、外汇等手段相互配合,1997年通货膨胀得到了治理,“软着陆”取得了成功。

(四)2007年以来

1998~2000年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政府通过实行扩大内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贷紧缩得到了治理,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7.4万亿元到2000年达到8.9万亿元,2002年达到10.2万亿元,1997年到2002年平均每年增长7.7%。2007年以来,我国逐步显现出了通货膨胀的趋势,重点是日用消费品价格,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价格上涨。2004年CPI涨幅为3.9%,相对于2003年的1.2%,上升幅度提高了2.7%,2005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9%,CPI涨幅回落到1.8%,2006年CPI涨幅仅为1.5%,2007年消费物价指数(CPI)上涨4.8%,通胀率由2006年的1.5%升高至4.8%(见图1)。

2008年1月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7.1%,食品价格上涨18.2%;到4月份CPI同比增长8.5%,食品价格同比增长22.1%;到5月份CPI同比上涨7.7%较上月回落0.8%,食品价格上涨19.9%,较上月回落2.2%,紧缩政策见到一定效果,但总体来说仍然在高位运行 (见图2)。

本轮通货膨胀的另一个特点是全球性的能源与粮食价格上涨,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价格的刚性与农业的弱质性和基础产业性是导致其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农业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至关重要。2005年以来我国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18%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达到13500亿美元,2008年达到19500亿美元。尽管人民币升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出口数量,但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导致我国2006~2008年外汇储备增加约5000亿美元(约合35000亿人民币)。为了避免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给我国带来更大的汇率损失,进而影响我国的出口,中国人民银行只能采取买入美元,向市场投放几万亿的人民,虽然紧缩的货币政策如利率的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不断上调会抵消部分货币投放,但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加之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所以,本轮通货膨胀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治理。同时,越南发生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5.2%的金融危机,导致越南股市市值减少近一半,大量热钱外逃,越南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这将会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并对外国对越出口十分不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八级大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几千亿的经济损失,到2010年完成重建,会造成近万亿的固定资产投入,约占全国总投资的10%,这将进一步造成对水泥、钢材等原材料的大量需求,会导致新一轮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美国由次级贷款引发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转为次级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以及欧洲等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造成我国出口量下降,GDP增速放缓。国家出台增加出口退税政策,刺激出口,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降息与减税等措施,力挺房地产市场,会因为新一轮投资过热,引起物价持续长涨。2009年以来,尽管CPI出现了连续几个月的小幅负增长,但是,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为新一轮通货膨胀埋下祸根,导致2009年到2011年CPI持续走高。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直到2012年二月份CPI才降到4%以内(见图3)。

二、 结论

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应当健全治理通货膨胀的长效机制,来消除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第一,宏观层面。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的预警与调控机制,并使其科学化、制度化、法律化。在科学统计的前提下,以稳定物价,并促进经济增长为准则,正确处理好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前做出宏观政策调控,避免被动调整给经济带来大的波动。在目前由于以美国、欧洲等国为代表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国际经济新形势下,已经造成我国出口量下降,GDP增速放缓。所以,在治理通货紧缩的同时更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第二,微观层面。采取我的导师李炳炎教授提出的企业净收入分成制为特征的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可以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这是由于分享制有消除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功能。实行净收入分成制后,由于成本只是C,工资不在计入成本,工资的刚性被消除,工资的增长不会导致成本价格上升,而且工资的增长率始终低于劳动生率的增长率,同时也不会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由于净收入分成制追求的是净收入最大化,所以会导致职工想法识法降低物耗成本,产品的销售价格会相应降低。所以,净收入分成制不仅兼顾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而且把三者的利益统一到增加净收入上来。净收入分成制是从微观经济基础中解决通货膨胀的良策。正如马丁、L、威茨曼所言 “分享经济 有一种不屈不挠地吸收失业工人,增加产量,降低价格的内在冲动。就像一台没有熄灭的发动机,试图在充分就业的循环上自觉启动。分享经济 有内在的三面锋刀,可以用来对付失业,生产停滞和价格上涨趋势”。可谓是通货膨胀的天敌。因此,只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一起来治理通货膨胀,就一定能够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参考文献:

[1]李炳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李炳炎.李炳炎选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3]孔祥毅.中央银行通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曹龙骐.中央银行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篇7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第一,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2010年、2011年我国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由于我国央行独立性较差,货币政策一直从属于财政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一直处于超发状态。从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从41.78万亿元,已经增长到了85.16万亿元。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来看,钱多了总归是要爆发出来的,可能通过CPI爆发,也可能通过资产泡沫爆发出来。

第二,国内成本上升推动了CPI的走高。近年来,国内各种初级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加上劳动力、土地、服务费用等成本的上升,使得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居高不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经济蓝皮书》,2003-2010年农民工年均工资平均增长10.2%,近三年涨幅明显加快到17%左右。土地成本也出现趋势性上涨,特别是农业生产成本上涨明显,以2005年12月为基期,到2011年3月,牲畜产品上涨70%,农业服务费用上涨5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上涨40%。在国内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剧增,通过价格机制的传导作用,进一步推动下游各种成品价格的上涨。

第三,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因素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60%。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国内采购价格势必进一步攀升,从而进一步助推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升。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为挽救欧债危机而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影响,全球流动性泛滥,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可兑换货币,我国也一直饱受国外转嫁通胀之苦。

二、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分析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把发展经济的主角交给企业。当前,我国政府被赋予了太多职能,而发展经济本应由企业唱主角,现实却是由政府越俎代庖。政府在发展经济中,本身就有一种不断加大货币发行量的冲动。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政府相继投入数万亿资金用于投资,而如此大规模的信贷资金注入必然导致市场中货币供应量过多。发展经济本来就不是政府的强项,政府应该转变职能,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垄断,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把发展经济的主角交给企业扮演。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要从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到集约型、内涵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首先,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的关系,逐步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移到以消费为主,投资、出口协调发展的路子上来。其次,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鼓励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新能源开发和现代服务业。最后,加快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尤其是对居民消费价格影响较大的成品油、天然气、水、电等价格机制的调整,消除价格倒挂现象,避免将输入型通胀压力长期化、机制化。

第三,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短期来看,适当加大人民币升值速度,可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购买力,对冲进口价格上涨,减少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当前,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采取更为灵活和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借助于汇率的上下波动来调节我国的进出口需求,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起到维护国内经济平衡发展和物价稳定的作用。另外,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子上已做了较多尝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有效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降低企业承担的外汇风险,化解由于储备货币贬值带来的通胀压力,我国应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逐步使人民币真正国际化。

篇8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03-04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金融危机来临时,欧洲和美国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政策。根据当时的形势,中国政府宣布了“四万亿”投资计划,这些政策非常迅速地把经济从衰退中拉了出来。大量流动性注入市场后,随之而来的是对通货膨胀的担忧。随着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一国可能成为国际通货膨胀的受体,也可能将本国的通货膨胀释放到国外[1]。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随时随地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货币的增长速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增长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2]。数据显示,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推行,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平均增速为19.17%,见图1。

图1 2009年1月―2011年6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变化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查阅时间:2011/7/19)提供的数据编制

表4 2005年―2011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单位: 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查阅时间:2011/7/19)提供的数据编制

表5 2007年底―201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资产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pbc.省略/,查阅时间:2011/7/19)提供的数据编制

(二)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国内流动性过剩

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我国为了保持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和促进就业,推出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受到货币乘数的影响,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将会使货币供给量增加大约12万亿[3]。数据显示,2009年1月―2011年6月,M2的平均增速为22.1%,信贷平均增速为17%。货币的大量发行势必会对通货膨胀造成巨大压力。

(三)国际商品市场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

近几年国际市场上原油、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成倍上涨。2001年12月―2011年1月,能源价格指数上涨3.5倍多,原油现货价格上涨3.9倍。一方面,我国对能源的进口依存度较高,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会很快输入到国内,而原材料的大幅上涨会通过生产链和消费链传到下游产品,使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市场流动性泛滥,但是由于缺乏投资渠道,人们为了弥补货币的机会成本和获得超额利润,大肆炒作部分商品,使得原材料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加剧通货膨胀。

(四)粮食价格上涨

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可用耕地的有限性导致粮食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更加紧张,而全球粮食库存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上升。同时,发达国家为了应对能源价格的上涨,大量消耗玉米加工而成的乙醇燃料,这也大大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粮食价格的上涨还会通过生产链和消费链传导到蛋类和肉类,从而推动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

(五)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也出现了结构性的紧缺,长三角和珠三角许多民营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用工荒的”的出现增加了务工人员的谈判议价能力。在粮食价格的上涨的背景下,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重新回流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使得劳动供给减少,这都对劳动力成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009年相比2008增长8.8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25%,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上升会对通胀造成更大的压力。

(六)全球流动性过剩

随着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出台,国际市场上流动性泛滥,为了刺激投资,促使经济复苏,很多国家几乎保持着“零利率”,而中国还保持着2%―3%的利率,同时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并没有改变。这些都促使国际资本涌入中国享受较高利率和汇率升值的双重收益,但却增大了本国通胀的风险。

四、我国通货膨胀的计量分析

(一)数据定义和处理

本文对以下指标进行分析:CPI(与上年同期进行比较,CPI)、猪肉价格指数(与上年同期进行比较,CPI-PORK)、广义货币供应量(M2)、纽约商品市场的原油价格(oil)、我国历月贸易顺差(TS)、上证综指的收盘点数(shmarket)、我国城镇居民收入(wage)、郑州商品期货交易市场强麦合约价格(wheat)、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汇率(E)。以上数据除了CPI和猪肉价格指数是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上获取,其他的都是从万得(Wind)数据库中获得。为了保证有足够长的时间序列,采用了从2009年1月―2011年6月的月度数据,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只有季度数据,所以,对该数据进行平均后放入每个季度的三个月中。城镇居民收入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是累计数据,所以要对数据进行差分,期货市场的月度数据是用每周的收盘价进行平均来代替的。

(二)计量结果和分析

表6 Eviews回归的结果

从表6中可以看出,DW统计量为1.96,接近于2,可以认为变量不存在自相关。F值非常显著,所有变量总体可以解释CPI的变化。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达到0.9694,说明回归方程拟合的较好,整个回归模型的设定误差较小。从结果看,猪肉价格、贸易顺差、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汇率回归结果比较显著,可以认为这四个因素是导致近期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以猪肉价格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长期的贸易顺差而带来的外汇占款增加、人民币的升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是导致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由此看来,本轮通货膨胀更可能是输入型和需求拉动型。虽然外汇占款也会导致货币的投放增加,但是我们发现广义货币供应量(M2)对CPI的影响并不显著,所以可以认为流动性至少不是本轮通货膨胀中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通过历史数据对这一结果进行检验,2004年1月―2006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平均增长16.76%,但是CPI只同比平均增长2.39%,而2011年1月至6月,广义货币供应量15.97%,CPI同比平均增长5.4%,这说明广义货币供应量与CPI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增长关系。

这个结果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中央银行一味采取调高准备金和提高利率的方法,可能不仅不能对降低通货膨胀产生显著影响,反而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因为本国利率的提高会吸引国外资本流入,这会增加对本币的需求,会使汇率进一步上升,而且流入的国外资本中的一部分会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些都会对通货膨胀产生进一步的压力。

五、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和建议

由前面的计量结果可以发现,贸易顺差对通货膨胀有显著影响,而贸易顺差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外汇占款实现的,虽然现在我国已经将强制结汇制改为自愿结汇制,但是由于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的上升通道中,进出口企业获得的外汇还是更愿意卖给银行,以避免外币汇率下降带来的损失。外汇占款的压力增加了被动的基础货币投放,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降低了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控制通货膨胀的能力。

(一)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增强货币政策自主性

为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放弃盯住单一美元的汇率制度,转而采取“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笔者认为,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在宏观层面上,应该增加汇率制度的弹性和灵活性;在微观层面上,应该让更多的个人和机构参与到外汇交易市场中,减少中央银行干预汇率的次数。一方面,在弹性汇率制度下,汇率不再呈现升值或者贬值的趋势,投资者因此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而能够有效抑制投机资本的单向流动,减少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减少被动基础货币投放,减轻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应该让更多的个人和机构参与到外汇交易市场中。1996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外汇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成为IMF的第八条款国。当前,我认为我国应该逐步放开居民和非居民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可兑换,鼓励个人对外进行投资。除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外,应该建立可以让个人投资者参与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增加,可以增加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减少央行干预汇率的频率,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二)在本轮通货膨胀中,提高存款准备金不是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在本轮通货膨胀中,央行频频使用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由计量分析可以看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通货膨胀有显著影响,加息可以抑制投资过热,减轻通货膨胀压力。而提高存款准备金主要通过减少商业银行信贷的供给量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而且我们已经看到,广义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提高存款准备金会加剧资源在行业和空间上的错配,引起贷款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商业银行有限的贷款会投向投资回报快、利润率高的行业,而像农业和养殖业,这两个行业的利润率本身较低,而申请贷款的往往是农民,申请的贷款资金流比较小,过多的小额贷款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管理成本,同时商业银行出于控制贷款风险的考虑,往往不会批准农民的贷款申请,而这些行业的生产不足,将直接对物价水平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90%以上,相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东部受信贷减少的影响会比较小,而中西部地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信贷规模的减小会降低经济增长率,拉大与东部地区的差异。

参考文献:

篇9

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3-056-04

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扬。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内再次突破3%警戒线后连续上涨,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来新高,12月份CPI同比涨幅虽小幅回落,但2011年1月份CPI在权重有所调整的情况下同比仍上涨4.9%,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6%,同时CPI和PPI环比呈现加速上涨态势。物价总水平涨速明显加快,引发社会各界对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普遍关注。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与趋势

回顾近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如1987年-1989年、1993年-1996年和2007年-2008年的通货膨胀,每次所发生的通货膨胀都具有各自的特点。1987年-1989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双轨制”价格并轨和生活必需品价格放开的价格改革过猛,而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所导致。1993年-1996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投资规模迅速扩张,以及乱集资、乱拆借和乱设金融机构的金融“三乱”所导致。2007年-2008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大幅顺差所导致的外汇占款过多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所导致。从分析情况看,今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存在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通货膨胀成因复杂。一是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投资规模和信贷投放量大幅上涨,财政赤字也明显增加,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上升;二是为尽快摆脱危机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货币当局都抛出了量化宽松手段,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推高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三是2010年以来对外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而且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境外热钱加速流入,导致外汇占款投放明显加大;四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都出现持续上涨,推动部分消费品价格进入趋势性的上涨通道。五是市场投机行为、自然灾害和粮食收购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部分消费品价格出现持续大幅上涨。

(二)当前主要表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但极有可能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近几个月,构成CPI类商品中除衣着和交通和通讯价格同比小幅下降外,其它六大类商品价格同比上涨,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幅度显著。2011年1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3%,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同比上涨3.2%。但是从环比看,近几个月CPI中除衣着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环比波动变化外,其它六大类商品价格环比一直保持上涨。2011年1月食品类价格环比上涨2.8%,交通通讯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5%,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均环比上涨0.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烟酒及用品价格均环比上涨0.3%。因此,如不进行有效控制物价上涨势头,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全面通货膨胀。

(三)从当前看,物价上涨幅度在6%以内,通货膨胀总体温和,尚在可以控制的数值范围内,远没有达到1987年-1989年和1993年-1996年恶性通货膨胀的地步,但居民对此轮物价上涨非常不满意,甚至超过了2007年-2008年通货膨胀时期。据央行调查,2010年四季度居民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3.8%,创1999年4季度以来的最低值。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得难以接受,较上季增15.6个百分点;24.8%的居民认为物价可以接受,较上季降14.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加剧,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升至81.7%,较上季提高8.5个百分点。其中,预测下季物价上涨的居民比例为61.4%,较上季度增15.2个百分点。

从分析不难看出,导致此轮通货膨胀的因素中虽然有一些短期如天气及投机等方面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一些长期因素,如货币超发、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上涨因素和国际商品价格传导因素等。虽然2011年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回落显示国内需求增长由高位回调,而且当月农产品价格出现季节性回落,加上国内货币政策明显收紧,都有利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势头。但是短时期内消除这些诱发物价上涨的因素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从国际看,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恢复趋势尚未确立,全球流动性过剩趋势必将持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保持高位。从国内看,2011年是“十二五”计划开局之年,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铁路、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将大量开工建设,而且房地产市场全面回暖,必然推动国内需求大幅增长,因此信贷增长和货币供应增长趋势难以改变,而且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明显加剧。总体上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特别是2011年我国仍然将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二、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计量分析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诱发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与物价变动之间的数量关系,以便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种研究思路是从成本传导角度分析通货膨胀,即从上中游的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以及职工工资等成本上升来分析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关研究表明1,从根本上看货币供给增长对我国上游价格具有直接的动态驱动效果,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也是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因此,本文主要从货币超发角度来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数量关系。

大部分专家和学者虽然对超发数量的看法不一致,但都认为我国货币存量明显偏多,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长期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货币化程度M2/GDP已超过2,远大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从M2看,我国也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货币发行大国。近年来,几次过快的货币增长都引发明显的通货膨胀,具体如图1所示。当然,货币供应对物价上涨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通过对货币供应量M1、M2增长率和CPI进行序列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货币增长率变动在6个月-9个月后会引起物价的变动。事实上,从图1也能清晰地看出这一点。

我们进一步考察货币供应量和CPI之间的数量关系,这里主要利用弗里德曼的名义收入理论进行分析。名义收入理论认为,在长期均衡时,一国货币供给增长率与产出增长率之差应等于物价变化率与产能利用变化率的和。如果不考虑产能利用变动率,根据1992年一季度至2010年四季度相关数据,经测算可建立季度CPI与滞后三季度的M2增长率(M2I)与GDP增长率(GDPI)之差的回归方程如下:

CPI = 0.7195(M2I(-3)-GDPI(-3))-2.8084(1)

其中,回归方程的拟合度R2=0.4068,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在5%以下,回归方程比较有效。回归方程(1)意味着,在超出产出增长需要后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中,有71.95%成为物价上涨的推动因素,进一步证实货币超发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显著。根据2010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3%,以2010年末广义货币M2实际增长19.7%推算出,2011年前三个季度平均CPI将达到4.0%,因此2011年的通货膨胀形势不容乐观。换一个角度看,如果希望将未来CPI控制在3%警戒线以下,以GDP增长8%计算,则需要将前三季度的M2增长控制在16%以内。

导致我国货币过多投放的原因之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带来大量的信贷扩张。近年来,我国以生产设备、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为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达到25%以上。投资高速增长引发对资金的大量需求,贷款一直是主要资金来源之一,而且贷款来源增速与投资增速基本保持一致。原因之二是外汇占款过多。长期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形成大量外汇资产,至2010年末我国国家外汇储备高达28473亿美元。外汇资产中的绝大部分转由中央银行持有,因此央行相应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央行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也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回收流动性。

为了清晰地描述货币投放因素的数量关系,我们进一步建立货币供应量和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根据对1996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广义货币(M2)、流通中的货币(M0)、贷款余额(LD)、外汇占款(EX)和存款准备金(DE)月度数据进行检验,证实五个序列存在协整关系。经测算可建立序列之间的回归方程如下:

M2=1.3260M0+1.2599LD+0.4271EX-0.1829DE-12416.9 (2)

其中,回归方程的拟合度R2=0.9994,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均在2%以下,回归方程显著有效。回归方程(2)表明,流通中的货币每增长一元,广义货币平均增加1.3260元;贷款每增长一元,广义货币平均增加1.2599元;外汇占款每增长1元,广义货币平均增加0.4271元;存款准备金每增长1元,广义货币平均减少0.1829元。显然,贷款比外汇占款产生了更多的货币投放,而且存款准备金明显不能抵消贷款或外汇占款发生的货币投放。根据前文约定,如果希望M2增长控制在16%以内,根据近年来平均情况假定外汇占款增长3万亿元、M0增长13%、存款增长16%,以2010年末相关数据和存款准备金率计算,贷款增长应控制在8万亿元以内。

由于投资是引发贷款需求的主要途径,因此控制投资可以较好地控制贷款增长。虽然引发我国投资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如储蓄过高、城市化进程加速、产业升级较快等等,但我们认为,最基本原因在于实际利率过低。分析表明,1996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实际利率月度数据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据测算,经HP滤波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KI)和实际利率(R)之间可建立如下的回归方程:

KI=-3.449R + 27.44(3)

其中,回归方程的拟合度R2=0.8126,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均在1%以下,回归方程显著有效。回归方程(3)表明,利率每增长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均可以减少3.449%。因此,提高实际利率可以明显减少投资增速,进而减少贷款增长带来的货币投放。

三、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从2010年7月CPI突破3%警戒线并节节攀升,政府及时出台了多项政策调控物价。从2010年初至今,央行已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了基准利率,而且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保证生产、增加供给、降低生产流通成本的政策措施,同时动用行政手段加大价格管理。从效果上看,部分食品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CPI却并没有随之回落,全社会通货膨胀预期仍比较强烈。在前文中我们分析,过多流动性必将推动未来物价水平持续走高,通货膨胀形势需要高度关注。因此,决策层仍需要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调控物价的力度。

(一)从短期来看,采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回收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能够直接冻结商业银行流动性,从源头上来降低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因此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当前央行收紧流动性的首选工具。从当前看,由于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9.5%,继续大幅上调不仅加大央行支付存款准备金利息的压力,而且加大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甚至会导致商业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风险,建议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

前文分析,信贷投放规模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最主要因素,建议仍然采用规模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2。基于前文的测算结果,建议将2011年信贷投放规模控制在8万亿元以内,这不仅进一步加大了货币政策透明度,并稳定市场预期,而且可以引导各商业银行合理投放贷款。

近几年来,我国总体实行低利率政策,不仅诱发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剧经济结构失衡,而且导致信贷和货币投放过多,进而诱发资产价格泡沫和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从当前看,负利率政策已经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泡沫的同时,加大通货膨胀预期。因此,建议多采用利率工具来遏制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由于提高利率会加大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利差,因此需要采用更为严厉的资本管制措施,防范海外热钱的大规模流入。随着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实质性恢复和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加息对抗通胀,预计我国海外热钱流入的压力将逐渐减缓。

(二)从中长期看,应加快对外贸易和经济结构调整

首先,建议对外贸易政策转为中性,以逐步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减少外汇占款过多导致货币超发。一是调出口。不断降低并逐渐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并在出口基地建设、出口企业贴息贷款、减免税收政策方面,不断缩小支持范围,初步降低扶持力度;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减少甚至禁止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适当放宽加工贸易内销政策,减少加工贸易顺差。二是促进口。适当降低部分产品进口关税,清理进口非关税壁垒,扩大对重要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等的进口,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的装备制造业等重点支持领域进口税率,并增加对企业进口高端技术设备的贴息投入,促进进口便利化。三是推外投。进一步鼓励我国企业和居民个人通过新建、并购和参股等多种方式进行对外投资,以设立研发中心、投资高技术项目以及收购境外资产等方式,开展国际资源合作或高新技术合作,有效支持国内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四稳汇率。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减少贸易顺差,但升值幅度过大或过快,容易对出口产生冲击继而引发经济波动,也容易产生明显的升值预期导致海外热钱大量流入,因此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供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其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长期看,我国高投资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切实降低投资率并提高国内消费率是当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促消费。政府应通过一系列税收优惠以及转移支付措施提高劳动者收入,通过财政政策和政府主导加大对于文化、教育、卫生及医疗保障等公共品的投入,逐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同时培育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二是调投资。政府通过调整产业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切实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并严格控制投资产能过剩行业,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注:

1.参见文献[1]。

2.近来,央行正着力推进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其中所提出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引人关注。差别准备金的动态缴纳虽然要考虑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资本充足率等综合指标,但是其重点调整仍是整个社会融资总量,特别是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指数的偏离度。即便2011年央行没有明确给出信贷投放规模,仍可以根据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进行准确计算。

参考文献:

1.张成思. 长期均衡、价格倒逼与货币驱动――我国上中下游价格传导机制研究[J]. 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2.汪 进,尹兴中. 流动性过剩、全球经济再平衡――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金融新格局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6期

3.李占风,陈好. 我国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的定量研究――基于时变参数模型的实证[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

4.傅强,沈雪鸿,高金龙. 流动性过潮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8 期.

5.贺铿.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 年第1期.

6.陈道富.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需长中短期政策配合[J].新金融,2007年第9期.

7.梁小民.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篇10

一、通货膨胀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莱得勒和帕金的理论,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它的特征表现于物价总水平持续并普遍上涨,而这个物价水平一般是通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CPI)来描述。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通货膨胀率界定在3%,在3% 以下就是“温和通胀”,而超过3%就是一个宏观经济过热的信号。

我国2007年1月到12月的CPI指数分别是2.20%、2.70%、3.30%、 3.00%、 3.40%、 4.40%、5.60%、 6.50%、 6.20%、6.50%、 6.90%、6.5%。从3月开始CPI 超过3%,2007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尽管货币财政部门多次进行宏观调控,但CPI仍然居高不下。因此可以说,CPI的上涨,已使我们国家发生了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

(一)外汇储备太大,使货币的供给量增加

由于中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所有的外汇都必须由中央银行收购,而为了收购外汇,央行就必须额外发行基础货币。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达15,282.49亿美元。外汇储备过大和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顺差、外国投资和人民币的升值有直接关系。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08年1月11日的2007中国外贸进出口数据,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较2006年的1774.7亿美元增长了47.7%,位居世界第一。

另外,从国际收支情况来看,我国长期表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 。2007 年上半年,中国经常性项目顺差达16 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巨额顺差导致国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二)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引发一系列产品成本上升

据统计,中国2007年原油产量增长1.6%,达到1.8665亿吨。同时,海关总署2008年1月11日公布,中国2007年全年进口原油1.63亿吨,较上年增长12.4%;2007年全年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较上年下降7.1%。2007年国际原油的平均价格是73美元/桶。2008年1月2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石油需求增加,政治、自然等因素导致石油供应数量不确定,再加上各种投资基金等投机商的哄抬物价,从2005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高。由于此次石油价格上涨多为期货价格,因此,其滞后影响也将主要在今后两年显现。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受此次石油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首先,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2007年全年进口原油1.63亿吨;其次,我国目前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还缺乏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第三,作为一种基础能源,石油涉及的产业链比较长,其将以产业链的形式带动整个社会价格水平的上升,从而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三)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攀升的主要动力

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1.7%,蛋上涨21.8%。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食品价格继续充当了目前CPI加速上涨的主力。

就肉禽方面来说,今年猪肉价格的上涨有三大原因,一是粮价尤其是玉米价格的上涨带动猪饲料价格的上涨。二是去年猪肉价格过低打击了农民养猪积极性。三是南方高热病、蓝耳病疫情导致生猪供应减少。粮食方面来说,从国际方面看,粮食上涨主要是需求增长的原因,正常的食用需求增长倒还不是主要原因,制造生物燃料的需求“异军突起”才是主要原因;而之所以要用本来是供人食用的粮食去制造燃料,主要又是为了满足汽车特别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汽车那饥渴的胃口。国内方面来看,是我国城市化的推进造成了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从而抑制了粮食的供给能力。与此同时,随着城镇低收人群体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粮食需求水平却呈刚性增长。粮食涨价的背后是解决农民增收,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

自2007年以来,农村居民的消费价格涨幅持续高于城市居民。作为低端消费者,城镇中等收入群体和农民在收入提高后将增加对粮食、肉禽蛋类等消费量,这将对粮食、肉禽蛋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产生持续的拉动作用。

(四)居住价格高位攀升是促使CPI上涨的重要原因

2007年居住价格上涨4.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7.6%,涨幅提高2.1个百分点。虽然高房价没能直接统计进入CPI,但快速攀升的住房价格通过影响CPI中的居住价格,对CPI上涨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由于这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进城居住、就业,以及广大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进一步加强,从而使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逐步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供给结构不合理,不但满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要的户型和中低档住房供应不足,而且由于近年来各地经济适用房规模不断受到挤压,作为住房保障的经济适用房也供应不足。加上城市中心建设用地日趋紧缺、社会对房地产价格短期持续上涨的预期以及涌如房地产业大量资本的投机活动等使房地产的价格持续上升。

(五)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稳中有升,需求对CPI的拉动力在增强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

另外,考虑到近几年机关事业单位大幅度提高工资,企业利润大增促使雇主和职工收入增长加快,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2007年需求拉动CPI上涨的压力,要比前两年大一些。

(六)节能减排任务加剧,国家有可能运用价格手段上调资源价格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但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指标。2007年6月4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各地政府对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调,特别是燃气、水、电等相关产品的价格及服务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

另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也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农村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1.1%;第二产业投资51020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投资64928亿元,增长23.2%。

三、通货膨胀的解决措施

(一)采用涉及汇率、利率、准备金率的综合政策

汇率、利率及准备金率都是央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紧缩银根的措施。采用涉及汇率、利率、准备金率“三箭齐发”的综合政策,可以较大幅度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从2007年3月18日到2007年12月21日,央行已经连续6次上调银行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52%提高到4.1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12%提高到7.47%。从2007年1月15日到2007年12月25日,央行已经连续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时是0.5%,有时是1%,从9%上调到14.5%。自2007年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浮动幅度从原来的3‰扩大到5‰。

(二)采取以调整税率和减少国债发行为主要措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税收制度供给是国家所掌握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税收调控对于通货需求会起到自动稳定器和人为稳定器的作用。发行国债是为了平衡国家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字和国家为筹集建设资金等,改善税制和发行国债仍是目前比较可行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为了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一方面,要调整税率。如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税起征点将从现在的1600元/月上调至2000元/月;2007年8月15日以后,利息税的适用税率由原来的20%调减到5%等。另一方面,减少国债的发行量。具体发行量的制定要考虑财政赤字的程度和在建国债项目的资金需求以及对农业、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经常性投入等。

(三)加大国家的价格管制

2007年CPI上涨比较快,国家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其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有必要加大国家的价格管制。进行价格管制一方面可以直接调控物价,另一方面可以规范包括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行为。如2008年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这次启动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主要是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然而,价格管制只是一个短时的控制物价上涨的行为,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风云.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分析 [J].价格月刊,2007,(7).6―8.

[2]魏耀虎.我国潜在通货膨胀的原因及防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6).72―74.

篇11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 通货膨胀的发生必然伴随着通货紧缩的存在。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21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 货币本身没有价值, 可以无限发行, 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 通货膨胀就发生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 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1.从根本上说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时等幅度地全面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所说的,一旦这些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2.对外贸易顺差连年大幅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近50%,对外贸易的不平衡不断加剧,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了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导致了当前我国流动领域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货币供给过多,必然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胀。2008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超过经济增速,虽然是好事,但在当前CPI涨幅加速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也会成为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胀的因素,引发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3.从成本推动层面看,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 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增高。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我国约40%的国际石油依存度必然导致石油类产品价格到国内商品价格传导的速度更快。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还不是非常明显。一方面,我国对能源和部分初级产品的价格管制,使得能源进口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对过剩产品进行消化,这使得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来。

三、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并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他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四、结论

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058-02

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现状、原因

量化宽松是一种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也被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印钞的结果无非就是货币贬值。“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货币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

美国第一次量化宽松是因为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倒闭,美联储迅速推出“量化宽松”计划,在以后的三个月中,美联储创造了7 000亿美元的资本,主要是方便金融机构购买衍生商品,这是美国第一次量化宽松原因。第二次量化宽松是在2010年4月美国的经济数据令人失望,为挽救危机,美联储11月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 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降低失业率。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搞零利率,导致一部分人在外汇市场借入日元,换成澳元等货币进行套利。近期日本经济在地震后陷入严重的衰退,震后需要资金重建家园,这部分人又急着把手里的欧元、澳元抛掉来还上以前借入的日元,促使日元汇率上升。日本央行及时对日本地震和海啸灾区的金融机构提供总额达1万亿日元的“受灾地区支援贷款”,目的是为受灾地区恢复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资金。近期日本央行又进一步向市场投放资金规模总量超过41万亿日元(约合5 000亿美元)。这已经接近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的总体规模(6 000亿美元),这是日本持续量化宽松过程中的为重建家园需要购买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资基础。

西欧同样以量化宽松来降低危机对各国造成的影响。西欧稳定机制则被允许购买各国国债,欧洲央行三年来首次加息、这对国内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国内的货币政策收紧的节奏也会因此放缓。以上足以说明各国采取的是定量宽松的不同表现形式,各国将抑制通胀作为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量化宽松政策的特点、性质

近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经济复苏道路上均高举定量宽松的大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方面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将持续走高,另一方面这足以保证市场有足够的信贷存量,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使就业率和经济有可能复苏。美推行“量化宽松”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首的损人利己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造成的损失,攫取利益和财富的特点和性质。

1.量化宽松有利于稳固美国经济复苏。美国通过一系列方式持续向市场推行量化宽松,这充分显示了美国霸主地位。这是美国向世界各国发动的货币贸易战,这将有利于稳固美国经济复苏。由于各国出口商品主要以美元定价和结算,各国不得不被动调整本国货币汇率。如果各国货币不跟随调整其必然贬值,还会失去一部分市场;如果跟随各国的正常利润必然受损,而且因滥发货币会触发全球性通货膨胀。所以美国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推动别国货币升值。

2.量化宽松是美国消除债务对己有利的手段。由于量化宽松使美元不断贬值,美国的国债和私人公司债务、个人债务都随之削减。受损最严重的是中国,拥有最多美元债权,是美国国债的第一持有大国。中国握有美国国债和房地美和房利美债券,还握有相当数额的私人机构的债券和银行存款。美国量化宽松的推行,使美元贬值国债也随着贬值。截至2010年9月底,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6万多亿美元,美元的加速贬值,使人民币兑美元上升,已经让中国损失了部分财富。所以说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是损人之举,它的实质是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损失,攫取利益和财富。

三、量化宽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由于美国接连不断的推行货币宽松政策,是从美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必然影响各国之间的协调发展。国家力量是影响国与国关系的重要因素,美国之所以推行货币宽松政策根本原因是由其强大的国力决定的。它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1.使中国被动跟随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中国也采取适度的货币宽松政策以应对危机。由于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在上升,人民币升值必然引起境外热钱流入,进一步加剧了中国通货膨胀,使中国外汇储备缩水,人民财富悄然蒸发;形成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状况,国家经济利益和人民的收入进一步受到挤压和侵蚀。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两难境地,央行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控制流动性资本过剩,抑制资产泡沫和缓解国内通胀压力。

2.使中国购买美国国债风险增大。在美元“零利率”和货币宽松环境下,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仍采取低利率,这会降低部分套利交易的成本,从而使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进行套利交易活动。资本的大量流入将对外汇市场有重大的影响,并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将使外汇储备的购买力下降。中国政府购买的美国国债数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一。美国国债创纪录的低收益率对中国外汇储备构成巨大的损失。而且长期国债的风险则相对比较高,价格对利率波动的影响则更大。

3.使热钱流入中国干扰宏观经济政策。欧洲、日本和美国一样,都爆发金融危机,其投资环境也基本一致,因而不能吸引美国投机热钱流入。美国热钱主要流到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新兴国家的利率高有较大的吸引力,吸引美国热钱投入股市、楼市,并安然地进行无风险套汇套利,获得丰厚利润,并推动资产价格上升、通胀压力加剧。热钱的流入对中国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等系列宏观经济政策都有重大的影响。

4.使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加剧中国通货膨胀。大宗商品包含燃料、金属和农产品三大类商品。美国操纵了石油、粮食和部分金属的定价权,美国通过滥发货币必然抬高大宗商品价格。去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很大,黄金、燃料、金属的价格都上涨30%,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上涨50%以上。国内黄金、燃料和粮食价格已达到历史最高点。由于美元贬值,人民币变相的升值,商品价格上涨,加剧中国流通领域内通货膨胀。

5.影响中国商品出口。首先,由于危机的出现,世界购买力的降低,所需商品数量减少,外销和对外加工企业商品出不去,使一些对外加工企业缩减生产,裁减工人,有的甚至倒闭。再加上人民币的对外升值意味着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必然影响出口企业正常生产和销售。出口企业要在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需要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其次,美国还禁止高科技商品和技术出口到中国,以其减少贸易逆差。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的原因之一是美国产业结构排除了劳动密集产业,中国出口商品大多是劳动密集产业。以美国为首的跨国公司占有中国出口贸易的60%,他们赚取丰厚的利润,中国赚取的是夸大的、顺差和低端加工费。

四、中国必须采取几点相应的对策

1.扩大政府支出,降低贸易顺差。中国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赤字,从而避免维持高额的贸易顺差。(1)中国要扩大进口规模,较快地减少外汇储备,防止外汇贬值造成的损失,以减轻通胀压力。要大量进口战略物资,增加战略储备,诸如黄金、石油、粮食、金属和新兴产业技术等。(2)在调节出口方面,要取消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要进一步压缩这类商品出口;要逐步降低外贸出口,扩大出口转内销的国内市场。要改变外资企业掌握中国60%的出口局面。要向美国施加压力,通过国际协调,要求各国政府采取合作实现协调,避免竞争性的贬值,和各国稳定的和谐发展。

2.提高利用外资标准,扩大对外投资。(1)从环境保护出发,中国不能再接受高耗能、高污染、不遵守劳动合同,搞野蛮资本主义剥削的外资企业入境投资。已经存在的这类外企必须限期整改,否则令其出境不怕它们撤资。(2)欢迎外资创办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投资于新兴产业,但规模必须受限制,决不允许外资在新兴产业领域建立龙头企业,形成垄断。国家要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获取资源和高新技术,国有企业必须是开发新兴产业的主体。

3.扩大内需消费,加快结构调整。(1)扩大内需,避免依赖外国市场和外资所产生的风险。要将经济增长与工资挂钩,提高人民的工资水平,改善劳动条件,显著地增加国内人民的消费。(2)中国要加大资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海外资产的购买,扩大对外的直接投资。激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巨大的投资需求,以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领域。这就需要中国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输入型通胀问题 。

4.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搞好在资金项下的兑换。(1)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今年商务部扩大国内出口企业人民币贸易的结算,允许境内机构用人民币直接投资境外项目,外商直接投资以人民币货币形式结算,2008年人民币实行了与外国的货币互换,2009年人民币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结算货币,今年中国又解除了一项资本管制,允许国内企业用人民币对外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做法都是对中国有利的良好信号,这说明许多国家已经信任人民币接受人民币。(2)人民币国际化缩小了用美元定价和结算的霸权地盘,缩小用美元投资的霸权地盘。这个替代势头将逐年扩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