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14:47: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态安全的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security, is very basic part. The water and soil, atmosphere, forest, grassland, Marine biological component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is human survival,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base. A country or region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can maintain its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the ecological is safe, and otherwise. Below I from our ecological security situati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alk about his superficial view.
Keywords: ecological;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我国的生态现状
1、 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000多吨,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贫富不均,华北、西北的一些地区缺水严重。同时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其中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主要淡水湖泊营养化严重,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2、 大气环境恶化。在全国388个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二级质量标准,剩余66.9%都超过二级标准,其中有137个超过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3、 土壤酸化、盐渍化程度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我国的土壤酸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5%,土壤酸化程度有增无减。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8.5%。1995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8公顷左右,在全世界26个人口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排倒数第三位。
4、 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由于对草地的掠夺式开发,乱开滥垦、过度樵采或长期超载放牧,全国草地面积逐年缩小,草地质量逐渐下降。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超过1.3亿公顷,并且每年还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
5、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虽有所增加,但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人均蓄积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7。森林结构不合理,人工纯林比重大,特别是针叶纯林易发生火灾、病虫害,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能力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森林质量过低,森林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呈现出“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现象。
6、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在以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继续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散,目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
7、 海洋环境不容乐观。1999年我国近海污染严重,四类和省四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污染最严重的东海海区,省四类海水比例高达53%。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到我国生态安全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并呈现出继续恶化的趋势,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二、 生态安全现状成因
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定。表现在洪涝干旱灾害的频繁发生,且范围不断扩大,时间在不断延长。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也在不断加大,严重危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江河断流,水资源供需矛盾激化也在不同程度造成了国民恐慌。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物种的大量消失,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更加剧了生态安全危机,导致一些生态脆弱区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国家也不得不实施生态移民,因此笔者认为造成生态安全危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为因素影响。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普遍不高,认为生态安全是国家的事,大家的事,与自己没关系,对破坏生态安全行为漠视,甚至是参与其中。农业方面表现在,大量农药、兽药的滥用,盗砍滥伐林木,滥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行为,以及种养殖对水体、土壤的破坏。工业方面的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堆放,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白色污染现象等不良的生产生活方式。大江大河断流,围湖围海造田导致的物种灭绝以及资源的过量消耗等是导致生态安全危机加剧的成因之一。
2、不合理的开发建设。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和适应GDP政绩考核的要求,在一些项目开发上缺乏生态安全的论证,即使有论证也是为了给项目实施开绿灯。重经济行为忽视生态保护,重经济效果忽视生态安全。在矿山开发、城市建设、公路铁路建设等方面的随意占地行为,大江大河治理、火电、风电、水电项目实施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存在,为了追求就业增收而忽视影响生态安全的各种行为和因素应该得到根本的遏制。
3、把环境保护工作长期排斥在社会经济开发计划之外。尽管环境保护工作已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法》等一系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因机制、体制以及人们的认识程度,导致相关法律成为软法。在经济利益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下,使保护生态安全的法律法规从属于相关政策和地方保护之中。
4、决策失误是最大的破坏。项目的开发,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过快,对资源掠夺性的开发等,导致大量林地被毁坏、分割,大江大河被人为阻断,水体遭到污染与破坏。这些都与决策者的决策息息相关,所以说决策失误是生态安全的最大杀手。
三、 生态安全对策
1、 提高公众责任感。使生态安全深入人心,强化生态安全意识。加大各个层面的生态安全宣传,从学校、传媒、法律法规层面,加大宣传力度,使生态安全深入人心,增强公众对生态安全的危机意识,从我做起,使人们自觉的成为生态安全卫士。
2、 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好产业结构,使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适应生态安全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降低GDP单位消耗,对影响生态安全的企业部门进行坚决关停,适度放缓经济增长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 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是生产力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也是生态安全建设的主体,提高公民的生态安全意识,注重生态安全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在公民普遍提高生态安全意识的前提下,加大体制创新与科技投入,注重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扩大国民经济各部门生态安全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4、 规范的法律制度做保障。尽快制定国家生态安全法和实施条例,走出先破坏再治理的怪圈。加大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增加破坏生态安全的主体责任,加大打击力度,提高破坏成本。
5、 巨大的资金投入与长效机制的建立。林业方面“六大工程五大体系”建设要从国家层面长期坚持,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造林模式与树种的选择,提高林地的综合生产力。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吸引民间组织、公益资金对林业的投入力度,输通投入渠道,完善机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长期、稳定、连续的投入是解决生态安全危机的前提。
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
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的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整体性。生态环境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平衡的系统。对局部地区环境一个因素的破坏或不合理利用,就会影响到这一地区整个环境的稳定度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二是长期性。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一旦对生态环境施加某种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作用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当前条件下,这种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
三是不可逆性。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利用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承载容量,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至少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要想恢复大面积受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的。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如图2所示。
二、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
(一)生态安全问题严重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13亿人口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我国的生态安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4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国土资源安全问题
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08%。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年因水土流失而丧失耕地267万公顷,平均每年“流失”耕地6.7万公顷,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沙化一个中等县。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其中中度以上退化的草地已达1.3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三)水资源安全问题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我国有660多个城市,其中400多个城市缺水,有110多个城市经常闹水荒,全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影响4000万居民的正常生活。
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海洋污染也相当严重,据1999年统计,我国近海海域,4类和劣4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东海劣4类海水比例高达53%以上,因此,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敲响了警钟。
(四)环境安全问题
我国目前向环境排放的各种废物数量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20__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7亿吨,市政污水排放量为220.9亿吨,而废水处理率却很低,工业废水处理率小于70%,市政污水处理率在15%以下,许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入江河湖海。20__年我国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达l995.1万吨和1165.4万吨。
据统计1999年全国338个主要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余66.9%的城市均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还有137个城市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我国平均每天产生城市垃圾l.5万吨,每年要吞噬掉25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来处理这些垃圾。另外还有一些难解、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引发环境危害,因此,我国的环境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五)生物物种安全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已有4000~5000种高等植物濒危或接近濒危,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经过确认的我国珍稀濒危重点动植物分别达258种和354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
国际贸易公约》所列的640个物种中,我国占有156个。
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严重威胁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如20世纪80年代初随木材贸易从美国侵入我国的红脂大小蠹,1997年在山西省大面积爆发,使大片油松在数月间毁灭。目前该物种已经蔓延到河北、河南两省,严重危及其他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另外还有美国白蛾、大米草、麝鼠、豚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等外来物种,已严重影响到我国许多地区,对本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威胁,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我国生物物种安全问题严重。
(六)生态环境安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例如:
近年来人人皆知的沙尘暴,20世纪50年代较大的暴发有5次,60年代较大的暴发有8次,70年代为13次,80年代为14次,90年代则多达23次;
海洋赤潮暴发,60年代以前十分罕见,从70年代开始赤潮平均每两年发生1次,80年代赤潮增加到每年平均发生4次,到90年代,有的年份,赤潮竟达到30多次;
土地沙化也在加速,50~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1560平方公里,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100平方公里,进入90年代后,则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400平方公里。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种种表现,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正在加速恶化。
三、我国生态安全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生态环境安全日益恶化,因而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研究结果表明:
1986年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831.4亿元,而1994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则共计人民币4201.6亿元,接近同年全国gdp的10%;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究其原因也是由于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态安全日益恶化造成的,这次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人民币2642亿元。
上述损失只是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没有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无法计算的潜在经济损失,而潜在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该经济损失通常为直接经济损失的2~3倍,甚至上10倍。
在一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安全非常恶化的地区,生态难民已经出现,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居延海干涸,迫使2.5万牧民背井离乡,青海、甘肃、宁夏、海南等省区也相继发生了因生态安全严重恶化,人口被迫迁移的事件。
四、我国生态安全保护对策
一、进行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教育,从人抓起
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非常严重,更主要的原因是广大公民缺乏基本的生态安全意识。因此,应当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从人抓起,积极行动起来,全民动员,人人动手的思想,通过各种渠道,在全体公民中间进行生态安全意识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学校应当从小学开始开设生态安全课程教育。
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和公务员应当在思想深处形成一切以生态安全为主的意识,做好维护生态安全的表率。只有重视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教育,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从人抓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懂得生态安全,个个维护生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生态安全立法和执法工作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生态安全方面的问题,保护我国生态安全,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快制订和完善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于各类破坏生态安全的违法案件坚决予以查处,决不姑息。
对于积极保护生态安全的优秀事迹,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并给予重奖。另外,必须认真学习和积极借鉴国有关外生态安全保护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生态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道路
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生态环境指标。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安全存在的严重问题,必须坚持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决放弃过去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污染。对于新建项目,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对于达不到环保要求的,绝不允许上马。
生态环境指标应当作考核领导业绩的重要内容,对于那些“污染型”领导,要坚决予以免职。
四、建立国家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国家应该像重视国防安全一样重视生态安全,建立相应的生态安全系统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于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能够有效地作出预警和快速反应,以减少国家生态安全的破坏,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五、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安全
目前,我国生态安全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过去违背自然规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所造成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并采取有效措施。必须切实落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蓝天碧水等工程项目的实施,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生态重点保护区,对重点动植物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应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功能,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修复。
六、减少农业毒害和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合理调整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产品结构,坚决淘汰那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淘汰那些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化肥、除草剂产品,开发低毒低害及无毒无害的农药、化肥、除草剂产品,同是严格控制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
七、慎重对待生态技术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特别是生物物种的安全,对于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一定要十分慎重,不能盲目随意和不顾整体利益。特别是对于转基因的研究应当采取“急研究、缓推广”的对策。只有慎重对待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才能减少外来物种及新物种对本地牲物种的威胁,有效保护本地生物物种的安全。
八、完善产权制度和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许多生态安全方面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皆起因于对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明晰及生态补偿制度的未实施。
必须改变目前资源所有权“虚拟”、产权不明晰的状况,进一步完善所有权制度,严格界定所有权、经营权和开发使用权,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同时有效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征收资源和生态补偿费。
两种制度的完善,一方面可以促使使用者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只有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和实施补偿制度,才能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五、结论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形式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已越来越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与环境安全有关的各种活动。公众的范围包括普通群众、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除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环境安全责任行为以外,其他所有环境安全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参与环境安全的形式主要有2种:(1) 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将环境安全思想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2) 影响和督促他人加强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意识。
二、什么是环境安全
1.环境安全的概念和含义:国际上,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环境安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见之于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环境安全,主要有两种。一是 environmental safety;二是environmental security。这两者在英文中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下面着重介绍三种环境安全概念。
第一种安全(safety),主要是对人体健康(或卫生,health)和生产技术活动而言,主要指对人的健康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健康)安全、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安全产品、安全设施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生产技术性的安全问题。第二种安全(security),主要是对人为暴力活动、军事活动、间谍活动、外交活动等社会性、政治性活动以及社会治安与国际和平而言,主要指对国际和平、国家主权、国家治安和社会管理秩序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社会政治性的安全问题。第三种安全,即兼顾上述两种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或广义的安全。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国家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危害的良好状态。事实上,技术性的安全概念和政治性的安全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基于环境问题的安全,都以环境资源作为介质或都直接指向地球环境和大自然,因而很难将这两者截然分开。例如,根据美国的《环境安全规划》,环境安全(Security)包括污染预防、技术、安全(safety)和职业卫生、自然保育(conservation)、符合法律、净化、爆炸安全(safety)以及害虫管理等8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政治性的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时,往往离不开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问题,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是基础,社会政治性的环境安全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后者是前者严重化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后者包括前者。
2.环境安全的内容定义:环境安全最根本的内容是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指主权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国家环境权益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状况和环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能够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维持和促进的作用,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战争,而不产生危害和负面影响。国家环境安全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备,国家环境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能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经受国内外动荡的冲击。国家环境安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控制的主题是谁;②什么是关键的资源;③控制的范围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内容可分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环境权益安全和国家环保产业安全。其中生态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中心,环境权益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环节,而环保产业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经济内容。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形式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已越来越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与环境安全有关的各种活动。公众的范围包括普通群众、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除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环境安全责任行为以外,其他所有环境安全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参与环境安全的形式主要有2种:(1) 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将环境安全思想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2) 影响和督促他人加强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意识。
二、什么是环境安全
1.环境安全的概念和含义:国际上,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环境安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见之于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环境安全,主要有两种。一是 environmental safety;二是environmental security。这两者在英文中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下面着重介绍三种环境安全概念。
第一种安全(safety),主要是对人体健康(或卫生,health)和生产技术活动而言,主要指对人的健康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健康)安全、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安全产品、安全设施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生产技术性的安全问题。第二种安全(security),主要是对人为暴力活动、军事活动、间谍活动、外交活动等社会性、政治性活动以及社会治安与国际和平而言,主要指对国际和平、国家主权、国家治安和社会管理秩序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社会政治性的安全问题。第三种安全,即兼顾上述两种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或广义的安全。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国家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危害的良好状态。事实上,技术性的安全概念和政治性的安全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基于环境问题的安全,都以环境资源作为介质或都直接指向地球环境和大自然,因而很难将这两者截然分开。例如,根据美国的《环境安全规划》,环境安全(Security)包括污染预防、技术、安全(safety)和职业卫生、自然保育(conservation)、符合法律、净化、爆炸安全(safety)以及害虫管理等8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政治性的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时,往往离不开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问题,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是基础,社会政治性的环境安全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后者是前者严重化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后者包括前者。
2.环境安全的内容定义:环境安全最根本的内容是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指主权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国家环境权益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状况和环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能够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维持和促进的作用,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战争,而不产生危害和负面影响。国家环境安全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备,国家环境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能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经受国内外动荡的冲击。国家环境安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控制的主题是谁;②什么是关键的资源;③控制的范围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内容可分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环境权益安全和国家环保产业安全。其中生态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中心,环境权益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环节,而环保产业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经济内容。
粮食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必需品,特别是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引起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界定要求有足够的粮食数量,稳定的供应量以及足够的粮食购买能力。对粮食供应量及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充足的耕地资源。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条件之一,具有其他任何资源都无法替代的生产力,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因此,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对粮食安全视角下的耕地保护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粮食安全及耕地保护现状
1.1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96年世界粮食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即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食物。粮食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方面还存在着粮食人均占有量低,粮食单位产量低、比较收益低,经济发展对粮食的消耗大等一系列问题。首先,据调查,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近年来平均水平仅占美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三分之一不到,即便是我国历史上人均粮食占有量最高的1998年(412kg/人)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粮食占有量的1/2左右。人口基数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国情。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资料的价格以及人工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而国家对粮食收购价格提高幅度小于粮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这使得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降低,农民的切实利益受到了损坏,粮食扩大再生产动力不足。
1.2 我国耕地保护现状
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以及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而这必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作基础。据调查研究显示,由于生态退耕还林,经济建设征地对耕地的使用,农业用地结构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我国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压力,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也在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并逐渐成为未来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1]。
目前对我国耕地有较大影响的是生态退耕还林,占据耕地总减少面积的一半左右,是比重最大的部分,但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退耕还林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对我国耕地资源减少影响较大的还有非农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恶化等。非农建设用地所造成的耕地减少占到耕地减少总量的1/3左右,这种由于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而引起的对土地的粗放使用,造成了耕地面积锐减趋势的加剧。由于粮食种植的比较收益的降低,近年来许多农户将耕地改造成鱼塘、果园等其他农业用地,也引起了耕地面积的减少。最后由于水土流失、盐碱化、土地沙化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的耕地荒废也引起了耕地面积的实际减少。
2 耕地保护策略分析
2.1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执法力度
加强对我国耕地资源的保护首先要有完善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并严厉执法,执法必严。一方面要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对因非农建设或不合理改造引起的耕地减少严格惩处。近年来频繁发生圈地建设,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加大对这种行为的惩处力度,杜绝借用耕地赚取不正当利益的非法行为。另一方面要严格划分耕地与其他用地的界限,建立统一的耕地管理、使用总体规划。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土地的使用用途,对耕地的使用要尽量保证物尽其用。在经济发展中遇到耕地使用与经济建设用地发生矛盾时,要根据土地使用规划做出合理协调,严格土地使用审批制度,保证耕地面积[2]。
2.2 建立合理的耕地保护赔偿标准
耕地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农民的切实利益。随着粮食种植比较收益的降低,很多农户逐渐开始放弃粮食种植而转向选择外出打工等其他发展机会。国家对耕地的保护所引起的耕地复垦、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地开发与整理等,必然会形成对耕地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的投入,而其中最大的投入这还是农民本身。
2.3 加强技术支持,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一方面,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耕地的保护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式耕种方式,加强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农业的机械化使用程度。这不但可以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耕地质量,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节约耕地成本,从而提高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还应向着生态农业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加强对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不合理使用农药等的治理。针对耕地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最终达到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耕地的合理使用和保护是保持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纵观我国在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耕地资源,进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引言
本文选取内蒙古多伦县为研究区,在3S的支持下,研究2000~2010年多伦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在吸收已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环境评价以及国土资源评价相关成熟经验与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多伦县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多伦县近十年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内在关系。
二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研究区域概况
多伦县地处内蒙古波状高原的南缘,地理坐标115°54′E~116°55′E,41°46′N~42°39′N。东与河北省围场县接壤;南与丰宁、沽源县交界,西与镶白旗、正蓝旗为邻,北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毗邻,县境南北长110千米,东西宽70千米。地貌为平缓起伏的沙地,土壤以发育在砂性母质上的风沙土为主,也有草原栗钙土,间有风沙土、棕钙土和草甸土等土类,植被以典型的草原植被为主,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的典型大陆性气候。目前,多伦县已演化为沙漠化较重的地区,其北部为著名的浑善达克沙地。
2.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源包括:2000年和2010年TM影像;1﹕50000的地形图、2000年和2010年土地详查数据;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2000~2010年间多伦县统计年鉴、环境公报和其他相关社会统计数据。
三 方法与结果
1.土地利用动态
主要利用ERDAS9.2进行遥感影像预处理及解译,采用ARCGIS9.3进行矢量化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及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专题图的制作。分类过程中对混合像元采用实地校验的方法,运用GPS手持接收机现场调查并记录土地利用状况与经纬度,然后用采集的样本定义监督分类模板,并结合现有的结合现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其他图件,分类结果精度评估显示研究的遥感影像解译精度达到应用要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限于篇幅不再列出。
2.指标体系及模型
第一,指标体系及权重。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考虑区域特点基础上,运用PSR模型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用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人文环境响应模拟现实的生态状况;为了避免AHP在确定权重时的主观性,本文采用信息熵与AHP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1)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在考虑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拟定了生态安全的5个等级(表2)。
第二,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测算。本文采用功效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假定各指标变量为uj(j=1,2,…,m),aj,bj分别为各评价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指标值xj对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的功效Ui(uj)由式(1)确定,再根据表1中的各指标权重wj,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ESIj,计算公式见式(2)。
Ui(uj)= Ui(uj)具有正功效时 (1)
ESIi= Ui(uj)具有负功效时 (2)
3.生态安全动态
本文采用Kriging插值法将统计数据进行格网化转换,栅格大小为25m×25m,地图采用Albers Conical Equal Area投影,参考椭球体为Krasovsky,基准面为Beijing1954。将表2中各指标进行格网化后分层存放,在ARCMAP中通过,按
照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测算方法得到2000年与2010年生态安全评价图,限于篇幅未列出。在ARCMAP提供的属性统计功能对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图与生态安全动态图属性表分别进行统计,可以得到多伦县生态安全格局(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多伦县生态理想安全区域、安全区域和临界安全区有所增加,局部区域正在向不安全区域和很不安全区域过度,而且向很不安全区域过度的幅度很大。说明从2000~2010年由于多伦县采取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而收到良好效果,近十几年来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但有些局部地区有加剧恶化的趋势。
4.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
将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图分别与2000年和2010年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安全等级面积比例表(表3),与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图(限于篇幅未列出)。
四 结论与展望
第一,2000~2010年,多伦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剧烈,10年间耕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则增加,林地、草地、水域面积急剧增加。导致建设用地增加的原因,是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林地、草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近年来进一步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
第二,2000~2010年,按照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中安全等级像元出现的频率,2010年较之2000年虽然生态理想安全区域、安全区域和临界安全区域有所增加,局部区域正在向不安全区域和很不安全区域过度,而且向很不安全区域过度的幅度很大。说明从2000~2010年由于多伦县采取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而收到良好效果,近十几年来多伦县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但有些局部地区有加剧恶化的趋势。
第三,2000~2010年,很不安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除林地、草地都有所减少,其中减少幅度最大为耕地,最小为水域。很不安全面积有所增加的林地、草地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土地整理措施,使闲置土地回复其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在不安全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水域、未利用地与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减少;临界安全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和草地面积有增加,应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生态建设的范围,长期推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安全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林地与水域均有所增加,证明政府在局地采取生态保护政策取成效;耕地、林地、水域与建设用地理想安全的面积均有所增加,林地的增加幅度最大。整体上,多伦县的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安全状况都有所好转。
第四,本文对于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动态仅是一个探索性的研究,今后有必要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方面进一步研究。同时,如何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形成生态安全格局等命题,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于兴修、杨桂山.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02(1)
[2]李子君、周培祥、毛丽华.我国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4)
[3]史培军、江源、王静爱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史培军、宫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陈星、周成虎.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6)
[6]崔胜辉、洪华生、黄云凤等.生态安全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5(4)
[7]周文华、王如松.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以北京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5(7)
[8]谢花林、李波.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
[9]龚建周、夏北成.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及部分城市生态安全态势比较[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3)
[10]左伟、王桥、王文杰等.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分析[J].地理科学,2005(2)
[11]肖容波、欧阳志云、韩艺师等.海南岛生态安全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
[12]张兵、金凤君、胡德勇.甘肃中部地区生态安全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07(5)
[13]邱微、赵庆良、李崧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黑龙江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2008(4)
1 引言
生态安全对于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未来的资源合理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和了解生态安全的状况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生态安全的概念提出以来,已经被应用到区域土地、农业、湿地、自然保护区、城市等方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安全的评述与生态安全的评价等方面。而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的核心,有效的生态安全评价能够及时提出减少不利影响或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措施,从而避免严重的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保护地球和区域环境。目前,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评价对象广泛,但涉及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的学者不多,因此对生态安全评价及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的文献进行归纳,以期对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理论方面起到借鉴作用。
2 林业生态安全相关定义
2.1 生态安全的内涵
生态安全是国家乃至人类安全的重要内容,它是支持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生态与环境的安全状态,包括土地、森林、湿地、水、大气和生物物种等方面的生态安全。但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自然生态坏境状况能够支撑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其生态就是安全的,反之,则是不安全的[1]。
生态安全概念最早由L.R.Brown于1977年提出[2]。对于生态安全的定义,大体可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广义上,它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狭义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映[3]。
2.2 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安全评价(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ESA)是生态安全的核心,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判断研究[4]。不同学者开始将生态安全应用于某一领域或地区进行生态安全现状分析。生态安全评价开始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又一热点。
3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综述
3.1 主要研究对象
由于生态安全包含对象的层次广,范围大,包含旅游城市,湿地,城市,土地,草原,水环境等[4-9]。其中,对城市的生态安全评价最多,有从评价方法角度切入,比如赵维良等人[6]以上海为例,从一定时间尺度上评价了城市生态安全状况,探求了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关键要素。有从区域角度研究,比如王振祥等人对安徽秦淮地区经济、社会、坏境等特点,提出社会经济作为模型组成部分的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3.2 主要研究模型
3.2.1 P-S-R模型
P-S-R模型即“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该模型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模型中,某一类问题可以由3个不同类型但又相互联系的指标来表达:P(Press)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系统造成的负荷,S(State)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况,R(Response)响应指标表示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时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这种模型是目前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中最为常见的,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
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郭数红等人[10]通过P-S-R模型建立福建山仔水库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⑵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主要表现为构建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针对不同城市进行生态安全评价或者根据压力态P-S-R模型选取指标,再进行指标维度的权重设定,得出城市的生态安全指数值。比如曾翠萍,邱慧珍[11]等人基于PSR模型建立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综合指数法对其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得出结论庆阳市的生态安全度处于危险,各县生态安全状况不平衡。
⑶生态环境评价:分析存在的生态问题,对其危险性,敏感性以及环境质量进行研究。如李春晖等人[12]对衡水湖流域生态安全系统健康评价,包括功能评价,稳定性和持续性评价。
3.2.2 D-P-S-I-R模型
D-P-S-I-R模型,在P-S-R模型中增添了D(Drive)人类的经济活动和自然灾变驱动力和I状态的改变对人类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Influence)。D-P-S-I-R模型能够弥补P-S-R模型的缺陷,表达清晰的逻辑关系,同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案,因此DPSIR模型得到众多学者的偏爱。如今,D-P-S-I-R模型在水资源,城市生态安全,土地安全方面都有应用。如邵超峰,鞭美庭[13]选取能够反映区域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的3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安全状态进行了评估。
3.2.3 其他模型
除了上述模型,左伟[14]提出了D-PSR模型即驱动力(Driving Force)-PSR模型,该模型添设了生态环境驱动力,使压力类指标含义更广泛、中性化,而且首次引入了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取代了简单的生态支持作用。王耕[15]等提出的状态-隐患-响应(S-D-R)是生态机理框架,可以反应出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及Corvalan提出的D-P-S-E-E-A模型(驱动力-压力-状态-暴露-影响-响应)模型等。
3.3 主要评价方法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方面,代表性的的方法是基于P-S-R数学模型的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灰色关联法,主成分投影法。模糊综合法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运用。此外,生态足迹法和景观生态模型法以及数字地面模型也是学者偏爱的评价方法。国外学者用的颇多的是暴露-响应概念性框架模式。
3.3.1 基于P-S-R数学模型的代表性方法
⑴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⑵综合指数法:指在确定一套合理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出经济效益综合值,用以综合评价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如Peiliang[16]等人构建了基于P-S-R模型北京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北京的生态安全状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⑶灰色关联法: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通过一定的方法,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之间的数值关系。因此,灰色关联度分析为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非常适合动态历程分析。如张凤太等人[17]在重庆市的生态安全评价中应用指标值与理想值差值来计算关联度,使分散的信息综合,从而比较其生态安全状况。
⑷主成分投影法:该方法是在对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和适当加权处理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变换将原有的指标转换为彼此正交的综合指标,消除指标间的信息重叠问题,并利用各主成分设计一个理想决策变量,以各被评价对象相应的决策向量在该理想决策向量方向上的投影作为一维的综合评价指标。
3.3.2 生态足迹模型
是近年评价生态系统持续性及安全性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但由于过于简单化与静态化的缺陷,在生态安全定量评估中还未得到广泛的运用。如XiaoBingli等人[18]针对内蒙古草原的生态安全,开发了一个于生态足迹的概念消费的足迹压力指数(CFPI)和生产足迹压力指数(PFPI),并制定了生态足迹贡献指数(EFCI),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自2005年处于严重危险。
3.3.3 景观生态模型
ZhaoLing[19]基于景观格局指数,通过破碎,隔离性和显性指标构造,土壤侵蚀指数,利用GIS和RS方法在沅水流域的生态安全特性进行了分析。张继权等人[20]对白山市土地覆被进行景观分类,借助Fragstats分析景观指数,提取重要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对白山市所辖各区县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3.3.4 其他方法
数字地面模型法,能将区域各因素系统化,构成完整的分析体系来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的综合评价。暴露-响应概念性框架模式,是国外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最为常用的方法,不仅可以直接获得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还可以输出相应的生态风险管理与安全维护策略。
3.4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设定,是要构建一套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参考体系,它决定着人们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认识和价值取向[21],体现生态建设与环境开发项目生态、安全的影响程度和保护的要求程度[22]。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结合其他方法,采用等级划分[23]。颇为学者喜爱的是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而确定等级最主要的就是确定权重,运用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方法来确定权重,即采用AHP法、结合专家咨询,确定项目层、因素层、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24]。还有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8][10][19],复相关系数法对指标赋权[25]等方法。
4 林业与生态
4.1 林业生态内涵
林业生态安全的内涵应当包括以下3个方面:1、森林生态安全,是指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2、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对林业产业系统的威胁或保障的安全程度的林业生态3、产业共生关系安全,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林业产业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安全性。
4.2 林业生态的研究综述
对林业生态的研究,国内基本集中在:(1)针对林业的健康状况,对林业及相关领域发展提出对策,如陈继红[26]针对目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发挥林业主体作用的林业发展对策和建议。(2)探讨林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及战略地位,指出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并且林业也是国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势在必行。(4)针对某一区域的林业特点进行研究。通常集中在林业相对发达的区域,如吉林、海南、陕西等地[27-31],因其林业对生态的作用举足轻重。外文文献研究主要从:(1)林业风险及管理方面研究,如Borys Tkacza[32]通过对北美榆树林的侵入性森林害虫和病原体的研究,长期监测北美森林的健康指标,促进其可持续发展。(2)林业危险预测方面,例如Anne Oxbrough[33]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确定森林生态变化的机制,以及使用指标来预测当前和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的模式。(3)林业生态的补偿机制,基于林业生态服务的重要性突出却因工业等原因污染,需要治理,主要方法有政府直接补偿,如造林基金,投资,税费减免等[34-35]。
5 林业生态安全评价
目前,林业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基本是指标体系法,生态安全测度的“指标体系法”通过多层次指标体系对林业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评价[1]。
如房用[36]从不同方面对山东省山地丘陵区、平原地区、盐碱地区以及沙区等生态系统进行了生态安全现状分析,对每个生态系统都设立二级指标,通过理论分析、资料调查和分级等方法制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分级标准,将分级标准和相应权重经过系统化处理即建立完整评价指标体系。罗露[37]用熵权法对舟山海岛林业的森林覆盖率,林地利用率水平,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生态公益林比例确定权重,用综合指数法对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出经济效益综合值。
由于其中各单项指标具有明确的生态经济意义,因此便于分析导致生态安全问题的原因。但为了得到综合评价值,该方法需要对各指标计算权重,因而可能导致其综合指标失去生态经济意义,且在确定指标权重时,通常主观性较大,不便于准确理解和运用。
张智光[1]针对林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提出FES-PSIR结构模型,在PSR的模型基础上引入了I(影响因素),并将该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是社会经济压力(FES-P)子系统,包含社会经济和林业产业发展对森林资源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等压力;资源与环境状态(FES-S)子系统,包含森林资源总量、质量、覆盖率、分布、类型结构以及温室气体浓度等状态;生态影响(FES-I)子系统,包含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活力、生态系统生产力、森林调节力、森林灾害发生率、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空气质量、气候变暖等影响;人类响应(FES-R)子系统,包含人类改善生态状态的投入、人工造林、林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科技支撑、法律政策保障、生态文明意识、应对危机机制等响应。
并根据FES-PSIR模型,建立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的结构方程模型(SEM)。最后还提出了构建整体的运作框架,包括该方法整体的目标-手段树和技术路线。但该方法虽然能客服特征指数法的一些缺点,但仍然存在理论不足,指标权重主观性大等问题。目前,针对林业生态安全评价,还没有一套可行系统的研究方法。
6 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6.1 完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评价指标体系太过单一,缺乏统一的准则,由于林业生态安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因此需要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并且设置指标体系时不能有失偏颇。根据不同的对象,有针对性的建立指标体系,当今的生态安全的广义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生态安全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还必须考虑经济、社会生态安全,建立林业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时,就必须设置经济社会类指标,再根据各个大类考虑相应因素制定小的指标,从而使林业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更加完整。
6.2 加强动态演变规律研究
现在的绝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静态因素的研究,没有考虑动态因素的影响。林业生态安全的预警能够有效的及时掌握生态安全的动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调整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政策,及时改善生态坏境结构等,使林业生态坏境能够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使林业生态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
6.3 与其他领域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目前大部分的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是都定性的,然而林业生态安全的动因大部分来自人的活动,很多定性方法也不成系统,所以定性研究并不一定适用。因此定量的研究是未来的趋势,加之影响林业生态安全的因素千变万化,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不同的领域知识制定指标体系、研究方法。例如已经有学者将GIS、RS及GPS技术使人们可以利用卫星的光谱资料信息和数字化的环境资料对广大地区自然社会经济要素进行识别,使得大范围长时间对生态系统进行检测成为可能。林业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也可以结合其他领域,比如结合科技对林业进行火灾报警,例如利用3S技术与评价模型结合,对林业生态进行动态分析和预警。因此,将其他领域与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结合是今后的一个趋势。
7 结论
生态安全并不否认经济增长,但它更强调既要满足人类需要,又不损害生态环境系统健康及其可持续性。随着生态安全被普遍接受,生态安全评价也被广泛运用,而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目前研究的学者不多,研究的程度也低。大部分研究都是以区域为评价对象,林业生态安全评价并未形成系统。而由于林业在生态中的重要性,加强林业生态安全评价是必然趋势,包括对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指标、标准等。另外,加强动态预警及动态监测研究,结合其他领域的知识都是林业生态安全评价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智光.基于生态-产业共生关系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方法的构想[J].生态学报,2013,33(4):1326~1336.
[2]LeisterR.Brown. Building a socie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ture Press,1984.
[3]王振祥,朱晓东,石磊,李杨帆,汪家权,贾良清.安徽省沿淮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6,12:2431-2435.
[4]王洪翠,吴承祯,洪伟,何东进,林琴琴,王萍兰,陈灿.P-S-R指标体系模型在武夷山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03:123-126.
[5]刘佳.草海高原湖泊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6]赵维良,纪晓岚,柳中权.主成分分析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以上海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05:135-137.
[7]杨赛明,徐跃通,张邦花.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S1:325-328.
[8]贾艳红,赵军,南忠仁,赵传燕,王胜利.基于熵权法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以甘肃牧区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6,08:1003-1008.
[9]朱翔,朱云,翟云波,何江.长株潭地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72-77.
[10]郭树宏,王菲凤,张江山,陈庆华.基于PSR模型的福建山仔水库生态安全评价[J].湖泊科学,2008,06:814-818.
[11]曾翠萍,邱慧珍,张文明,张军.基于PSR模型的庆阳市生态安全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12:67-72.
[12]李春晖,郑小康,崔嵬,等.衡水湖流域生态安全系统健康评价[J].地理研究,2008,27 (3):565―573.
[13]邵超峰,鞠美庭,张裕芬,等.基于DPSIR模型的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J].2008,8(5):87-91.
[14]左伟.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67-71.
[15]王耕,吴伟.区域生态安全机理与扰动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05:11-15+148.
[16]Pei Liang,Du Liming,YueGuijie.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Beijing Based on PSR Model[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2:832-841.
[17]张凤太,苏维词,周继霞.基于熵权灰色关联分析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J].生态学杂志,2008,07:1249-1254.
[18]Xiaobing Li,Meirong Tian,HongWang, HanWang,Jingjing Yu.Development of an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lication to a typical steppe region in China[J].Ecological Indicators ,39(2014):153-159.
[19]Zhaoling Zhang,Shiliang Liu,Shikui Dong.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Yuan River Watershed Based on Landscape Pattern and Soil Erosion[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2:613-618.
[20]张继权,伊坤朋,Hiroshi Tani,王秀峰,佟志军,刘兴朋.基于DPSIR的吉林省白山市生态安全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1,01:189-195.
[21]李佩武,李贵才,张金花,等.深圳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2):245-252.
[22]何焰,由文辉,吴健.上海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J].水资源保护,2006,22(6):18-26.
[23]谢花林,李波.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5:705-710.
[24]Xiaorui Bai,Jingchun Tang.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Tianjin by PSR Model[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2:881-887.
[25]荆立新.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
[26]陈继红.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发展的对策[J].中国林业企业,2004,06:26-27.
[27]吴师强,黄国宁.构建海南林业生态安全体系问题的思考[J].热带林业,2006,04:13-15+9.
[28]李雄飞,续继新.陕西林业的特点及生态环境建设[J].现代农村科技,2011,17:74-75.
[29]罗露,全永波.舟山海岛林业生态安全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12:14-16.
[30]Wang Xian-cheng.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forest ecological network in Jilin Province,China[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2,134:.323-326.
[31]Wang Xian-cheng,Xu Cheng-yang,Liu Fu-jin,Liang Wan-jun,Han Guo-hui,Zhang -hui.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restora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Jilin Province[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1,122:109-114.
[32]Borys Tkacz,Ben Moody,Jaime Villa Castillo,Mark E.Fenn. Forest health conditions in North America[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8,1553:.409-25.
[33]Anne Oxbrough,Sandra Irwin,Mark Wilson,John O’Halloran.Mechanisms and predictor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managed forests:A selection of papers from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diversity in forest ecosystems and landscape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4,321:1-4.
[34]Can Liu,Sen Wang,Wei Zhang,Dan pensation for forest ecological services in China[J].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2007,91:68-79.
一、当前城市河湖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大城市城区河湖长期没有得到系统治理,导致河道过窄、淤积严重、防洪标准低、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不少河湖都已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城市景观。也成为广大市民的一块“心病”。
二、河湖整治的必要性
为遵循“健康、安全、活力、发展”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即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衡量标准;生态安全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不受生态破坏影响的保障程度,其中潜在的生态安全格局十分关键;健康、安全的生态城市是充满活力的,提高活力水平是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即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河湖整治有其必要性:1)防洪排涝要求:年年暴雨洪水的危害,现状河道护岸护砌不完整,河道淤积,部分河道被侵占现象严重,影响了汛期排涝通畅,遇暴雨时,极易积涝成灾。2)水质环境日趋恶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区不断扩大,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河道,使河湖水质日趋恶化。3)居民生活的要求:河道穿过居民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脏、乱、差的河道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居民对环境的要求,让居民生活在碧水绿茵的环境下已是目前各地政府逐渐重视的问题。
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理念,河湖应充分体现山水城市和江南水乡的文化特点,与文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为现代化城市生活创造轻松、舒适的环境,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健身的好场所。
我们迫切需要实施“水利进城”的“亲水战略”,逐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构建市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激发城市生态系统活力,培育城市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河湖护岸形式的选用
根据华南、华东各城市及西方国家河道护岸成功案例,这里对一些河湖护岸形式有如下详叙。
从护岸护坡形式来讲,有直立式、斜坡式及复式等河道护岸形式。前者又叫挡墙护岸,后两者也称开敞式护岸。
首先讲讲直立式护岸。挡墙形式有历史悠久的干砌石和浆砌石重力式挡墙、混凝土成形的扶壁式及悬臂式挡墙、有日本用竹木制成的笼式挡墙、西方国家现在盛行的蜂巢挡墙等。各种形式的挡墙主要优缺点如下:
结 构
生态效应
透水性
柔韧性
抗冲刷
稳定性
抗 拉
施 工
造 价
浆砌石墙
一般
差
差
一般
一般
差
一般
较低
干砌石墙
好
一般
差
差
差
最差
方便
最低
混凝土墙
差
最差
最差
好
一般
较好
复杂
高
蜂巢挡墙
好
好
好
一般
好
[中图分类号] S34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52-1
耕地是土地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焦点[1]。目前关于耕地生态安全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Beesley[2]等在研究中强调耕地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徐辉[3]等采用组合赋权法对黑龙江省宁安市耕地进行分析;禹洋春[4]基于生态足迹对重庆市耕地生态安全进行探究。通过分析得出,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和耕地数量变化方面[5];而国内的研究大多偏重对耕地生态安全的概念辨析以及静态研究[6]。总体而言,现阶段对耕地生态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和静态分析,鲜有对耕地生态安全进行中小尺度下的动态多因素分析。本研究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对耕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对广州市保护耕地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研究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可为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7]。
1研究区域概况
1.1区域概况
广州市位于广东省中东部,是珠三角的经济腹地和政治文化中心,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对外交流的门户城市。市辖区总面积为7434.4 km2,辖有越秀、荔湾、天河、海珠、萝岗、白云、花都、黄埔、番禺、南沙、从化、增城等十二区。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耕地生态安全问题凸显。耕地面积从1990年的249479hm2减少至2012年的99086hm2,下降幅度达到60.29%。对广州市开展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可以促进广州市加强耕地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1.2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主要数据来源主要是通过文献查阅法进行收集,其中数据包括了《广东省统计年鉴》(1990-2012年)、《广州市统计年鉴》(1990-2012年)、广州市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数据和相应的统计公报、《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以及通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网站公布的权威资料。
2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2.1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从保护耕地生态安全内容出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的实际情况,遵循选取指标因子的科学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基于PSR模型建立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把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面,并从耕地生态压力、状态和响应这三方面共选取了14个评价指标。在生态系统压力层选择5项指标,分别为: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耕地面积、地均产值、城镇化水平;在生态系统状态层选取5项指标,分别为: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耕地安全系数、单位耕地面积农药负荷、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在生态系统响应层选取4项指标,分别为:人均GDP、环境污染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灌溉系数。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地均产值、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耕地安全系数、人均GDP、环境污染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灌溉系数为正向指标;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单位耕地面积农药负荷、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为逆向指标。
2.2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权重值确定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与指标权重息息相关,本文采用熵权法来确定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的指标权重。其中,指标值之间数值差距越大,表明指标内容越丰富,相应权重值也会越大;指标值之间数值差距越小,相应权重值也会越小[8],通过计算得出广州耕地生态安全指标权重值。
式中:k=1/nm;Yij为标准化后矩阵;wi代表的是熵权值;Hi代表是通过计算得到的熵值。
2.3 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标准与等级划分
为了更好地对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本研究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计算,得出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F是指耕地生态安全指数;Wi为第i项指标综合权重;Pi指标i的标准化值。
同时,依据相关研究成果[9]和结合广州市实际耕地现状进行等级划分和评价。在指标体系中通过多角度反映耕地生态安全状况,采用综合评价法对每项指标进行加权评分从而得到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F,接着将F值取值范围划分为0-1区间并对应五个等级和相应的安全评分以及具体耕地生态特征,广州市耕地安全等级划分如下,F≥0.9(Ⅰ),等级为安全,生态结构完整,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生态功能较强,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壤健康且肥沃,指标覆盖率高;耕地生态环境受到较好保护,基本未受到破坏和污染,受到人类的干预能力较弱,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较强,基本没有生态问题。0.7≤F0.9(Ⅱ),较安全,生态结构尚且保持完整,生态系统结构开始由复杂趋向简单,生态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肥力降低,有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耕地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干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和污染,抵抗干预的能力下降,生态问题明显,生态系统出现不平衡。0.5≤F0.7(Ⅲ),等级为敏感,生态结构尚且保持完整,生态系统结构开始由复杂趋向简单,生态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肥力降低,有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耕地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干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和污染,抵抗干预的能力下降,生态问题明显,生态系统出现不平衡。0.3≤F0.5(Ⅳ),等级为风险,耕地生态结构恶化,生态功能受到损害,耕地生态问题较为突出。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而且生态功能不全,大部分功能受到损害后无法发挥;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问题突出;受外界干扰后恢复能力受到较为严重损害,生态功能恢复困难。F0.3(Ⅴ),等级为恶化,耕地生态结构受到严重损害,生态结构不完整,耕地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抗干扰能够非常弱,受干扰后恢复非常困难,基本丧失耕地生态能力,出现严重退化现象,面临的生态压力远远超出自身的恢复能力,急需投入力量予以重建和保护。
3评价结果分析
对2000-2012年广州耕地生态安全进行等级划分,分析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及动态变化规律,以达到分析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及了解耕地生态安全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3年的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耕地风险阶段,耕地生态安全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带来了建设用地的拓张和耕地数量下降,同时不合理的开发带来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从而导致耕地环境破坏和质量下降,使得这阶段耕地生态安全处于风险阶段。2004年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有所改善,耕地生态安全值有所上升,处于耕地生态安全的敏感阶段,但是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不长,2005年之后耕地生态安全从敏感阶段降到风险阶段,生态安全状况进一步恶化。主要是受到耕地数量和质量下降以及粗放型耕地种植和生产经营形式有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加,耕地生态安全压力较大,耕地响应政策和措施暂时不能完全缓解耕地生态安全压力,使得整体耕地生态安全有下降趋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2010-2012年,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从风险阶段到敏感阶段,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有所提升(表1)。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土地整理和修复、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形式改善耕地生态环境,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
4驱动力分析
耕地生态安全变化反映了耕地资源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关系,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广州市地势总体为东北高西南低,根据广州市地形情况进行分析和坡度分级,把全市分为5级,第一级为<2°的土地,占总面积的41.7%;第二级为2o~5o的土地占7.7%;第三级为5o~8o的土地占13.9%;第四级为8o~25o的土地占14.7%;第五级为>25o的土地占22.1%。全市耕地多分布在一级和二级坡度等级,集中在南沙区、番禺区等区域。从2000-2012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4927434万元到2012年的135512072万元,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同时,2000-2012年广州市人口密度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人口密度942人/km2上升到2012年的1106人/km2,人口压力逐年增加。经济增长、人口增加直接影响建设用地扩张范围和速度也不断加快,在土地总面积相对一定的情况下,建设用地的增加导致了耕地数量下降,给耕地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压力。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积极采取行动,在政策制定方面重视对耕地资源进行保护和改善,在技术层面重视编制土地整治规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占补平衡落实、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继续坚持本地补充开发和易地补充开发相结合,缓解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矛盾。
5结论与讨论
耕地生态安全研究是我国当前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问题,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实际,选取14个指标建立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分析法进行耕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值有上升趋势,但是安全水平仍然较低。耕地生态安全的压力值和响应值都呈现上升趋势,耕地生态安全状态值有所下降,对耕地的保护水平有待提高。2000-2003年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处于风险阶段,耕地生态安全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人口增加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加,在耕地响应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使得耕地生态安全总体处于风险阶段。2004年的耕地生态安全值有所提高,处于耕地生态安全的敏感阶段。2005-2009年的耕地生态安全处于风险阶段,生态安全状况进一步恶化。2010-2012年的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得到了保护和完善,耕地生态安全总体处于敏感阶段,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所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今后需要进一步修复和提高。
保护耕地生态安全需要从多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从经济和政策角度加强对耕地生态安全的经济投入和立法保护,减少经济发展给耕地资源带来的负面作用。同时,人口增长使得耕地生态安全压力增加,必须通过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安全。还需要加强对高质量耕地的保护和耕地后备资源的建设,因地制宜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现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共赢局面。耕地生态安全是一个复杂体系,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长期动态分析和研究。在今后,应该继续加强对耕地生态安全的跟踪研究和耕地生态预警机制的建立,保障广州市粮食安全和耕地生态安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078)、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20130100145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3YJA790074, 14YJA630083)、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拟与多功能保护研究)、广州市属高校科研计划一般项目(2012A014)、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2013JK134)、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2批)课题(12A037)、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厅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411078056, 201411078057)资助。
参考文献
[1]吴大放, 刘艳艳, 刘毅华, 等.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3): 257-267.
[2]Beesley K B, Ramsey D. Agricultural land preservation /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J]. Oxford: Elsevier Press, 2009, 25(6): 65-69.
[3]徐辉, 雷国平, 崔登攀, 等.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宁安市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18(6): 180-189.
[4]禹洋春, 刁承泰, 施开放, 等. 基于耕地生态足迹的重庆市耕地生态压力变化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4): 227-236.
[5]Rasul G, Thapa G.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of ecological a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s in Bangladesh. World Development,2003,31(10): 1721-1741.
[6]陆耀邦, 黄嫦慧, 梁自力, 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利用现状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5): 66-72.
[7]Xiangbin Kong. China must rotect high-quality arable land[J]. Nature, 2014, 506(2): 6.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使得涉及到大量信息的网络安全问题受到了越老越多的人的重视。信息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关于互联网的正常使用。所以,解决互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高互联网技术水平,保证网络安全成为了重要的话题。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互联网的安全问题,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互联网安全系统防护,从而更好保证互联网的安全。
一、网络安全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安全工具的应用缺少相应规定
由于互联网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所以会涉及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相应的,随之而出的安全工具种类也比较繁多,由于缺少相应的管理,所以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滥用的情况。在当前网络安全系统中,系统的安全软件种类也比较繁多。但是由于没有稳定的技术作为支撑,所以有的管理工具就会遭受到破坏,被一些黑客加以利用,从而进行网络系统攻击,产生网络安全隐患。例如,有的时候黑客会利用一些窃取信息的工具攻击网络系统,查货网络信息,从而更多信息供其攻击系统,对网络安全造成了比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固有的安全漏洞变得日益明显
通常,在互联网安全系统中都会存在一定的漏洞,有的是设计人员故意为之,为了能够再出现以外的时候,管理人员顺利进入系统中。但是这样的漏洞常常被黑客利用起来,许多非法入侵的人有了更多攻击系统的便利条件。有的时候破坏者会通过这些漏洞发出较多的链接,以此来增加系统的负荷,出现请求超时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网络系统的正常使用。
(三)网络设备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
网络设备本身就会有一些安全问题,如果被有破坏意图的人加以利用,就会对网络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互联网中分为有线和无线,相比较之下,有线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因为,有一些黑客会通过监听线路来收集信息,从中得到了大量的情报。同时,因为网络再通过线路连接的时候,如果一台计算机网络受到了病毒袭击,那么就会快速影响到整个网络系统,从而使全部的网络停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
(四)恶意攻击所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在互联网安全隐患中,比较受重视的就是恶意攻击。因为有许多黑客为了一定的目的,会采取一定的手电,通过截取网络中节点之间的数据来盗取信息,从而造成信息失窃的安全问题。因为当前互联网使用的都是以太网,所以在两个节点中间安装一个网卡,就能够有效接收两点之间的信息。许多黑客在恶意攻击的时候都会采取这样的方式,造成的危害也是比较严重的。
二、网络安全的发展方向分析
(一)逐渐形成安全的防御技术
面对当前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网络安全技术会非常重视安全防御技术。例如,像防火墙这样的隔离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并且其性能也会逐渐增强,有效监测和查杀病毒攻击。同时身份认证和加密技术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更加科学的研究,从而实现防御网络安全隐患的最终目的。加强网络管理也是防御的重要步骤,可以对多台设备进行集中网管,从而有效保证网络的安全性,这也是互联网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产业链朝着生态环境转变
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使得网络安全技术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网络安全技术在逐渐朝着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因为在网络安全技术产业链中会不断有新人进来,开发商在选择的时候也会愿意选择一些战略伙伴,例如像广告公司。随着产业链变得愈发复杂,导致计算机网络产业在不断朝着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在生态环境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够被取代。
(三)网络安全技术逐渐科学化
网络安全技术逐渐科学化将会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会存在于网络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等方法来提高网络安全技术的科学化,对技术进行综合考量,找到网络问题所在。
(四)网络信息的容量逐渐增加
网络信息技术会逐渐朝着承载大荣量信息的方向发展。因为使用互联网的人会越来越多,等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出现负荷问题。所以网络技术的发展应该注重提高信息的容量。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的发明与使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传递着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所以其安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网络安全现状,找到问题,然后加强相关技术的发展,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网络服务。
参考文献:
[1]宁向延,张顺颐.网络安全现状与技术发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5:49-58.
[2]杨慧.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5:9991-9993.
[3]孙小芳,李妍缘,朱劲松,时存.网络安全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4,20:135.
[4]张康林.网络安全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4:176+179.
引言:
现阶段的新型安全性服装是基于绿色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绿色时代也可以称之为生态时代,在新型安全性服装的设计中重点采用以绿色生态为主导的安全因子,以此来达到服装绿色、安全的目的。有关学者从科学的角度研究了服装的功能性与实用价值,很少有学者对实际生活中服装的安全性进行系统的剖析。目前,我国服装市场中安全性服装出现的次数较少,尽管有些服装市场中有新型的安全性服装出售,也是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相差较远,不是价格偏高就是实用价值较低。基于此,本文对绿色时代下新型安全性服装的设计展开论述,重点研究新型安全性服装对服装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能保护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服装纺织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一、绿色时代下新型安全性服装的设计理念
绿色时代下新型安全性服装通常是指具有一定防护功能的健康服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体所受到的外界伤害,消除安全隐患,将安全技术应用到服装设计理念之中,但是对服装设计的工艺水平与质量要求较高。绿色时代下的新型安全性服装设计理念着重强调安全性,如何将安全因子应用到服装设计之中是设计师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并且还要使设计出的服装新颖、时尚,不缺乏美感,这就给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绿色时代下新型安全性服装的设计理念作为现代较为前卫的设计理念,它的出现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之间不协调,现代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新型安全性服装基于绿色时代的背景,主要为消费者的安全考虑,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强调环境对其的影响因素,突出服装的健康性与实用性,尽可能的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型安全性服装的设计理念首先是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上,其设计理念应该满足健康舒适、安全环保以及时尚流行等多种要素,同时,在设计与生产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的做到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出绿色时代下新型安全性服装的前卫设计理念。
二、绿色时代下新型安全性服装的设计工艺
首先,新型安全性服装的设计需要重点考虑安全因子应用的问题。服装设计的安全因子主要是指服装在穿着的过程中能够保护人体免受外界的侵害,消除一定的安全隐患,起到保护人体安全的积极作用。安全因子可分为可见与不可见,例如,反光条和荧光条等属于可见的安全因子,耐火纤维与保健纤维等属于不可见的安全因子。在安全性服装的设计中将可见安全因子与不可见的安全因子进行叠加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服装的安全性能,避免人体受到更多的外界侵害。例如,在服装设计中加入反光条与荧光条,可以在交通道路中最大化的保证行人的安全,司机在夜晚行车时能够在数十米开外接收到荧光条与反光条反馈的信息,并且做出合理的反应,减速慢行,保证行人的安全。其次,色彩在新型安全性服装的设计中也呈现了不小的作用,能够向外界传递出一种安全信号。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把绿色作为一种较为安全的颜色来看,象征着安全、健康以及生态等,绿色也是在安全性服装设计中大力推崇的一种安全颜色。新型安全性服装作为一种特殊的服装,应更多采用一些安全的颜色,一方面能够提高服装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还能够使消费者在穿着该服装时更具活力。例如,在儿童服装中添加绿色荧光粉,将夜光粉等材料应用到新型安全性服装的设计工艺中去,能够更好的保护儿童的安全。最后,新型安全性服装设计的面料选择一定要是绿色无污染、安全环保的纺织材料。其中,服装生产的面料在整个生产线的始终不能受到任何的污染,而且还要在面料中添加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从而达到保护人体健康,提高安全性能的目的。
三、安全性服装设计在现代服装行业中的应用
现代服装行业强调安全、绿色与健康的设计理念。新型安全性服装的设计主要表达的就是安全的设计理念,它通过种种现代科学技术与安全因子的完美融合来达到服装安全的目的。例如,婴幼儿短裤中添加感应器来检测婴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的变化,相关的管理者根据变化来判断婴幼儿是否处在安全的状态,以此来保证婴幼儿的健康。除此之外,还有设计者根据老年人的特殊性,设计了一款带有GPS跟踪定位系统的服装,来防止老人走失而家人找不到老人的现象发生,保证老人的安全和家人的放心。
四、新型安全性服装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对新型安全性服装的设计还比较陌生,整个服装行业对新型安全性服装的设计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安全性服装设计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服装安全意识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安全性服装设计的工艺技术。将安全理念应用到服装设计之中必定是整个服装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近些年来,已经有国外设计师研究出具有保健功效、特殊作业防护功效以及各种安全功效的新型安全性服装。尽管我国在许多新型安全性服装的设计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新型安全性服装必定成为未来服装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沈雷,方东根.基于iBeacon技术的安全性服装设计[J].毛纺科技,2015,02:48-52.
近几年来,因为我国的能源安全现状,我国政府对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上升,这同时也对高校学生尤其是石油高校学生的能源安全意识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当今的高校学生对于国家能源安全的意识较为弱化,甚至一些专门的石油高校的学生对此问题也比较漠视。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许多高校是由于社会需求和其培养目标的限制,忽视了对学生能源安全意识的培养;而一些石油高校也因为教学体制的原因,一味的强调课程设置的专业性,而忽略了对能源安全教育体系系统而长效的建立。这些都导致石油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因严重缺乏能源安全的意识和观念,而难以承担起在开发和建设我国能源的同时能够切实而有效的保障能源安全。目前,国际和国内的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石油高校的学生更是担负着勘探、开发、运用及保障我国能源的重要使命。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的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则呈现在石油高校的教育面前。
一、培养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反映了当前我国党和政府在新时期要做好的两项工作——节能和环保。决心抓好这两项工作就要依靠全民能源安全意识的提升,而在高校加强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培养,对于做好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 培养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需要
我国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便是道路的方向。中国的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处于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中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目前是世界水平的1/4,而且这个数量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会越来越少,可见节能应势在必行。节能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能源的浪费,以缓解当今世界的能源问题。在人们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的同时,节能已被誉为“第五能源”与这些能源同等重要。目前,一个国家节能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某国能源运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强调坚持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口号。这就要求全民树立“能源意识”和“节约意识”,这样才能有效的缓解国家能源需求,减轻国家能源的负担。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和社会建设主要力量,需要引导其牢固树立能源安全意识,并深入理解和实施。
2. 加强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培养,是社会主义文明的迫切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能源安全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社会能源安全问题日趋突出。能源市场的持续动荡、地区间能源的争夺以及各国对能源安全使用等问题越来越突显,能源的安全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使得能源的使用安全被逐渐的提上议事日程。世界各国开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能源安全问题,并更多地关注因能源使用而造成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据统计,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全球气候变暖负有主要的责任。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能源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两个问题。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进行源源不竭的开采和利用的基础上,在开发和利用能源的过程中,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反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又会直接影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据相关统计,全球2010年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历史最高。近年来,我国加大减排工作力度,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5%左右。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信心和决心。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确保能源的安全使用,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实现国家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