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7 10:22: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区域旅游规划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旅游业一直被视为“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钢性需求。但是,以雾霾为首的环境污染现象的加剧为居民出游蒙上了一层阴影,生态旅游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景观生态学作为在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综合了多学科的核心理论,注重景观内部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维持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稳定之间的平衡,可以为旅游景区规划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一、景观生态学理论概述
景观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理论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异质性,是以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等方面作为研究重点,整合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学科。景观的结构主要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三部分,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的块状结构,在旅游景区中主要体现在旅馆、停车场、演艺厅等。廊道是指对与两侧的斑块环境明显不同,对斑块具有阻隔或者通道意义的线性结构,在旅游景区中主要体现在河流、栈道、车辆通道等。基质是指斑块镶嵌在内的人文或自然环境背景的面状结构,在旅游中一般指的是旅游景区的类型,例如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旅游景区规划的必要性
满足人们生态旅游的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单元楼中的铁门疏远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逃离冷冰冰的钢铁城市获得身心放松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再加上城市环境污染的加重,生态旅游成为了多数游客的首选。
突出景区的视觉美。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可以充分考虑景区视觉美对人的影响,针对景区规划对美学的影响效果,采取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做出预测,选取最优规划方案,实现构思与构图、对景与借景、隔景与障景、渗透与延伸、尺度与比例、节奏与韵律等方面的完美结合,促进景区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提升景区的视觉美。
有利于生态旅游功能分区。优化配置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生态景观的旅游功能,结合景区的植被、地貌、水文特征,将景区分为生态重点保护区、游客密集游憩区、游客限制游览区和综合服务区等,对每个功能区位进行主题的设计,增强景区吸引力,也有利于游客的分流,提高景区环境承载力。
增强景区的防灾效应。由于大多数景区处于“深山老林”之中,地形复杂多变,景观生态学理论综合考虑生态敏感区域,合理分布植物的种植种类和数目,防止水土流失、预防山体灾害,尤其防止坡地植被遭受雨水侵蚀后,造成滑坡落石自然灾害的发生。
三、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进行景区规划的原则
整体优化原则。景区规划者站在景区整体规划的高度,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分析景区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景区的每个元素的构成和分部进行综合考虑,实现景区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
多样性原则。景区规划要保持景区元素构成和功能的多样性,种类多样的元素更能体现景区的异质性,突出景区的美学效果,构建不同功能和主题的旅游分区。同时,景区元素的多样性也可以增强整体的抗干扰能力,尤其对于游客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实现内部的生态净化,增强生态恢复力,保持景区的生态平衡。最后,景区构成的多样性有助于开发更多的景观和旅游项目,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提升游客满意度。
综合效益原则。景区开发要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坚定景区规划开发后取得的经济效益是建立在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理念,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暴利,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于景观生态理论的旅游景区规划方法
“斑块”层面的规划。首先,斑块层面的规划要考虑环境的通融性,将打造的人文景点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美化自然风光的过程中要注意景区整体风格的一致性,所有规划要符合景区的主格调,切忌过度的商业气息和人为建筑影响景区的整体美观。其次,对斑块要进行功能划分,按照斑块内的元素构成可以分为植物景观斑块、地质景观斑块、气象景观斑块和人文景观斑块等。再次,斑块的大小和数目要搭配得当,以大中斑块最为景区的核心景点,小斑块发挥自身的特色来作为大斑块的补充,保持景区的多样性。最后,斑块的设计要尽量紧凑,减少与外界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斑块内部生态平衡的维护。
一是职能一体化。这是目前各地推进旅游资源一体化的主要方式,也是被旅游业界所熟知的方式。由行政职能分割造成的旅游资源低效利用,是当前旅游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现象。比如在一个旅游景区内,旅游资源可能分属建设、林业、水利、宗教、文物等部门,旅游部门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很难协调各方利益,“各自为战”的结果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同时也必然会削弱当地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通过整合部门职能的方式来实现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可以使部门之间的外部矛盾在机构内部得到协调和化解。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省就在以职能一体化促进旅游资源一体化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1997年,市天台县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立了天台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由一名县委副书记担任管委会主任,县风景旅游局局长兼任常务副主任。1998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县(市)一级根据风景与旅游一体、产品与市场结合、开发与保护统一的原则,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建立有利于旅游发展的、统一的管理机构”。按照这一要求,多数县(市)都已经成立了风景旅游局或者文化旅游局。除之外,全国还有许多县(市)采取类似做法推进旅游资源一体化,比如江苏无锡的江阴市园林旅游局,山东济宁的曲阜文物旅游局,的市林业和风景旅游局。总体来看,这一种旅游资源一体化方式多集中在县一级;由于部门职能整合难度较大,这一做法在市一级并不普遍。目前有所突破的是,2009年南京市把园林局的景点管理职能并入旅游局,成立新的旅游园林局。2011年舟山提出建立风景资源与旅游管理一体化体制,尝试在市一级通过管理权限的整合和集中推动旅游资源一体化。需要指出的是,职能一体化的做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旅游部门以旅游资源一体化为由扩张“地盘”,侵蚀其他资源管理部门的权力,而应该看作符合当地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一种制度创新。比如,邛崃市新成立林业和旅游管理局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通过机构调整,将邛崃丰富的林业资源利用起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而新机构的局长也是由原来的林业局局长担任。预计未来随着旅游资源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区县一级机构改革的深入,这种将主要旅游资源部门与旅游部门合并的方式将会在更多地方推行。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城市环境的改善及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城市对旅游者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城市不再仅仅是区域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亦是区域的旅游活动中心[1,2]。尤其是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区域合作一体化的思想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3,4]。在国内,区域旅游合作一体化也成为学者们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课题。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三大经济圈之一,其区域旅游一体化更是倍受社会的关注。本文重点关注于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困境问题及其原因。
2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困境分析
虽然京津冀地区借助其地缘优势、资源禀赋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历史已久,但其区域旅游一体化仍处于自然发育阶段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合作,存在合作范围小、合作领域狭窄、合作速度过于缓慢等主要困境问题。笔者对造成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合作规模有限、主动参与不足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2.1京津冀区域旅游职能分工不明确,旅游产业结构同构性强。
京津冀三地在各自的旅游发展中,缺乏资源对接分工合作,旅游职能分工不明。忽视旅游资源特点和文化的特色的差异,出现了许多功能相同的旅游区。不顾旅游区规模大小、资源特点,都一味的追求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为主的旅游功能,造成京津冀三地出现旅游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的困境,使旅游产业产生同质竞争,是制约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瓶颈之一。
2.2京津冀区域合作观念淡薄,旅游一体化协调效能较低。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核心问题是协调,区域间形成高效的协调机制对构建区域合作一体化是必备的基础[5-7]。虽然,京津冀地区各自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旅游规划,但是从政府到企业对区域旅游合作互利共赢的一体化思想观念没有真正形成,只是希冀通过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做大做强自己辖区的旅游产业。缺乏合作意识是制约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效能的根源。
2.3京津冀区域旅游规划不到位
河北省2007年出台的《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2010年出台的《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只是依托京津对在河北省内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合理的规划,而对跨京津冀三地的区域联合旅游项目的规划发展却很少提及。把京津冀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旅游规划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第三极,区域经济体一体化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但是,在区域旅游一体化方面的规划合作力度上还有差距,至今尚未形成成熟可行的区域旅游产业规划,更没有代表京津冀区域特点的品牌性旅游项目的合作。
3结语
深化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要立足现状借助于京津冀地区的地缘区位和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深化区域旅游规划,提升优化区域内的旅游职能结构;建立高效能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协调机制作为其有力支撑;从而提升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旅游资源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陶伟,钟文辉. 基于区域视野的城市旅游研究体系的建构----以粤港澳地区为例[J].规划师,2005(9):92-95
2、吴国清. 区域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区域化研究----兼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旅游互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1):51-55
3、吴国清,杨国玺.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与多层次管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9):39-43
4、赵建强.京津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社会科学家[J].2009(12):90-93
5、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
旅游资源的评价和规划是旅游产业兴衰与否的关键因素,而有效运用GIS技术将有助于大大提高旅游评价与规划的科学性。
一.地理信息系统概况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根据空间地理数据库为处理基点,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实体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整理、编辑、转化、校正、模拟,运用多维空间系统模型处理分析多种空间目标的动态数字信息,进而为地学研究和规划决策提供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系统支持[1,2]。
GIS的构成主要由搭载处理程序的平台如计算器、输入输出存储装置和网络设备等实体物理硬件系统;融合了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的模型或管理分析方法的各种程序如操作可视化系统工具、数据库管理系统工具等软件系统;描述地学实体数据的属性特性和空间特性的多维空间数据系统;操作GIS的技术管理人员;可以对地理学领域的具象和演变过程进行规律性研究的数字应用分析方法与模型,共五大部分构成。
GIS具有四项主要功能即数据输入和编辑、数据存储和管理、空间查询和分析、制图和可视化表达。数据输入及编辑表现为数据采集、摄影测量、遥感影像判读、图形变换编辑等;数据存储和管理即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定义、建立以及维护;空间查询和分析即空间数据定位查询、属性数据检索、时空关系查询、拓扑叠合分析、缓冲区分析和数字地形分析模型;制图和可视化表达包括各类地图、影像图、专题地图等其他形式数字图件。
二.旅游资源的GIS评价和规划应用
(一)旅游资源评价的GIS应用
关于旅游资源的评价,即包括对一定旅游要素和分类体系的特性评价,同时包含对相关资源规划开发的外在环境要素的评价[3]。GIS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获取,并对目标数字、图件及影像等数字信息,形象精确的编辑、处理和表达。将GIS技术应用于旅游区域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中,配合现场实体验证,可以快速提高旅游资源的调查精度和收集效率[4],获得更准确的资源要素价值。目前,应用GIS的旅游资源评估方式主要体现为:
依照旅游区域环境目标的特征需求,建立资源数据库评价体系,也就是说把旅游区域地理空间和特征数据即地理特征、道路、土地使用状况等和校正过的遥感影像图互相重合对照,同时匹配地域环境要素、生态状况等因子,分层次开展资源信息的系统处理和评级。其次,依据GIS及遥感影像图件具有的独特光波谱特性,建立对应的具体解译分析指标,通过目测解译的基本分析方式判读影像图显示的相关旅游资源。
(二)旅游规划的GIS应用
旅游资源规划与决策开发的准确程度,凭借GIS的定量数据分析模型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譬如Williams等(1996)依据GIS全面调查评估了加拿大第三大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卑诗省)的旅游资源性状[5]。辜寄蓉、范晓(2001)通过GIS软件开发了关于四川九寨沟景区的旅游地质灾害预警、岩溶水道空间解析和水文资源预测模型,通过运用这些模型对景区旅游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推演,对九寨沟区域旅游规划开发和生态要素保护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6]。
1.旅游资源调查中的GIS应用
常规旅游资源要素调查包括了自然环境空间要素信息,例如旅游景区地形、地质、生物、气候、水体等属性和人文环境要素数据,如区域历史沿革、交通、经济因子状况、社会文化环境及客源等基本信息。依托GIS技术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的本质,正是将采集的繁杂旅游数据进行编辑和分析,获取有效直观的优选信息,多元化形式演示旅游数据(航拍、专题旅游地图、多维影象、音频等),实现旅游编码信息在内容与空间上的优化完整性,创建完整统一的时空和专题特性的地理学空间资源数据库。
2. 旅游决策分析中的GIS应用
伴随地理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GIS已经可以为旅游开发和规划提供充实的基础数据库支持,通过使用GIS的网络拓扑叠置分析功能,将旅游区域资源要素的基本属性数据即环境表层空间因子(地貌、生物、大气、水体、道路等)和区域旅游评估数据图层叠置进行筛选判定最优可行性开发区域,并规划出景区观览路线和基础公共设施的最优分配格局,旅游景区的环境有效承载力范围和旅游保护区域可以借助GIS空间缓冲区模拟分析技术加以确定。最终建立数字高程分析模型(DEM)简化和形象演示旅游区域空间资源实体和旅游行为关系的可视化程度,有利于模拟验证并直观展示景区内各要素和区域整体的旅游规划最优视觉体验观感度[7]。旅游区域规划内在信息认知及与相关行政决策部门之间的信息良性互动程度,也得益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辅助,准确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主要的运用途径表现为:
(1)旅游区开发适宜度分析
旅游地域最优性规划即筛选对景区自然属性、人文特征及经济因素等重要因子有影响力的要素,建立GIS层次分析模型,叠置旅游区空间专题数据矢量图层,进行图形数据处理。同时建立旅游区域突况因子、损失评价因子和旅游灾害应急框架结构体系,并匹配旅游区域灾情发生前后时空变异信息数值,集成分析灾害的破坏阈值和损耗,有助于提高旅游区域灾情类别识别和防护准确度。
(2)客源地属性分析
建立GIS空间模拟分析模型可以精确获取旅游目的地客源受众结构、客源分布格局和最大效益客源影响因子在地理时空大尺度下的机理特性和数据参数,结合旅游客源出行影响要素的外部内在特征,有利于获取范围更精确地客源地分布区,并匹配旅游者特征数据,分析得出客源地市场的属性和基本状况。
(3)旅游地域的时空特征分析
旅游地域的时空特征分析体现在对旅游最优承载力景观格局的布置,首先需要对水域环境进行层次处理,在以景区开发不干扰区域生态现状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建模功能扩大水体规划区域。其次依据空间分析技术规划出最佳范围的植被布设范围,并量化地形要素属性建模,绘制区域地形特征、地表坡度数字图形,优选规划区域地表和旅游要素的空间影响关系。最后通过叠置水体、植被和地形空间专题矢量图层,获取最需保护的的旅游承载力景观区域[8,9],完成最优承载力景观格局,更直观展示并预见规划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3-31.
[2]彭望录.遥感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与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楚义芳.旅游地开发评价研究[J].地理学报,1991,(4):396-403.
[4]谷上礼.遥感在旅游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1993(3):6-10.
[5]HARRISONH LC, HUSBANDS W. Practicing responsible tourism: international case studies in tourism planning, policy & development[C]. New York: J. Wiley & Sons, 1996:404-421.
[6]辜寄蓉,范晓.九寨沟旅游景观资源保护和规划中GIS的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2002,4(2):100-103.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5-0068-03
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团队项目“西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UT15006Y)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柳薏(1981-),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处讲师,研究方向:环境法研究。
西部地区拥有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富多样的社会人文资源,诸如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如何保护该区域原始性、垄断性、多样性的旅游资源,寻求西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发展旅游业,促使人们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旅游”不失为一条康庄大道。
生态旅游尊重自然、人文等生态环境与人的异质性,强调认识、保护、享受自然,注重旅游业健康、有序、科学发展。201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虽使旅游业法律体系有所改善,但如何通过法律促进区域性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使生态旅游的理念成为指导地方政府、公众的行为准则,协调平衡好旅游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当地人民权益的关系,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突出旅游特色、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提高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程度,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西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难点
1缺乏区域内的旅游合作规划(协议)。根据2010-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关于“西部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状况看(见下图),西部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态势较好,但西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云南、陕西、广西三省一直位于西部地区前列。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虽丰富,但各具特色,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旅游生态系统脆弱、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投资匮乏,加之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区域内省内与省际的合作融合、发挥旅游的积聚效应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西部各省应当加强旅游合作,取长补短,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23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 据此法律条文,地方政府之间签订的旅游合作协议,是政府以一种服务承诺通过倡导性法律条款规定的,具有法律效力。为此,通过地方政府签订旅游合作规划(协议),地方各级政府可推出“大旅游、整体旅游”的理念,以推动区域内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合作,加强区域旅游监管,构建无障碍旅游区,打造区域内的旅游品牌。但目前尚缺乏区域内的旅游合作规划(协议)。
西部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单位:亿美元)
序号地区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1云 南1324160919472418
2陕 西1016129515971676
3广 西806105212791547
4重 庆70396811681268
5内蒙古602671772962
6四 川354594798765
7新 疆185465551585
8贵 州130135168201
9西 藏10413106128
10甘 肃015017022020
11青 海020027024019
12宁夏006006005012
资料来源:2010-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生态旅游管理机构归属不清,体制不完善。首先,管理权分散化。西部的生态资源丰富,有森林草原、荒漠戈壁、内陆湿地、野生动植物、历史文物遗迹等,形成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不同生态旅游景区,但根据各部门的设置功能,不同的生态旅游景区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如建设部门负责管理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而文物部门承担管理历史文物古迹的责任;园林部门承担管理风景园林的责任。[1]因此出现同一生态旅游景区由多个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现象。如森林生态景区,据《森林法》第13条规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法规定,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更新,实行管理和监督”;《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第3、4条规定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内的森林公园工作,而且还规定国有林场、国有苗圃经营管理机构同时也是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机构。[2]其次,管理机构职能重叠化。生态旅游管理权责不仅来自于《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等单行法律,还来自于一些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注重的是授权, 而忽略了对原有管理职能的修订或者撤销, 不可避免产生多个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对同一生态旅游景区进行重复管理的现象,比如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农业部门都有可能对同一对象进行监测,自然保护区内国家环保局、国家林业局都可以依据各自的权责进行管理。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各个部门设置又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社会责任,较少地同其他部门沟通、协调,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各自为政,以致难以产生协同的整体效应,一旦发生问题,又相互推诿,客观上造成了生态旅游管理的效率低下。
3生态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薄弱。旅游业属于资源依附型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打破了旅游目的地的原始状态,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之发生改变,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权益保障问题由此而生。处理好旅游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当地人民权益的关系问题,保障旅游地居民的利益, 已经成为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社区参与决策机制层面,政府、投资开发商处于主导地位,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大多被动参与,主要体现为旅游的开发管理以及规划的制定主要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 吸收社区居民的建议较少。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旅游开发区又多数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难以借助新的媒介对旅游目的地开发的规划进行公布,以致规划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居民意见的陈述和反馈交流机制不顺畅。二是社区居民环境权益层面,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利益主体地位匮乏,主要体现为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理应享有依靠当地资源生存、发展的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因决策参与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当地人主要从事非技术性或半技术性的工作,经济地位和收入较低,生态旅游的主要收益归属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并且由于现代文化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影响以及旅游者的随意行为,原生态自然和人文环境遭到较大的冲击和破坏,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良好生存和发展权益受到损害。而现行的相关法律规范规定又过于模糊,相关权益保障机制还不完善,难以应对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所以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社区参与权利加以保障尤为必要。
二、西部地区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建议
1鼓励签订区域性的多边旅游合作协议,实现跨区域合作。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该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和人文资源等不尽相同,而旅游业的发展依附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富有特色的人文环境,所以环境保护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打破行政壁垒,走边探索边发展、边环保边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跨区域合作,促进西部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一、长江三峡旅游线路统筹发展的必要性
1.三峡旅游资源的连续性
区域旅游发展必须符合旅游产品形成规律,这是“旅游线路统筹”模式的一个基本原则。长江三峡是我国典型的峡谷型景观,它以其壮丽秀美的峡谷景观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既存在自然连续性,又存在人文连续性,三峡旅游线路的核心区域――鄂西、渝东三峡区域旅游统筹整合是旅游产品形成内在规律的要求。
2.三峡旅游整体形象的需求
旅游主体对目的地的选择有强烈的心理趋向性,旅游形象设计使旅游地政府和公众对本地旅游的资源核心、产品定位和发展目标有更清楚的认识,使旅游地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以鲜明的姿态出现在旅游者面前。因此,树立统一的、鲜明的三峡旅游形象对未来三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培育区域性旅游产业集群
区域旅游发展必须与相关产业体系协调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下,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相生相融,相互促进,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发展区域旅游不能单独地就旅游发展旅游,必须从满足需求的创意角度,整合区域内产业体系协调发展。三峡旅游业旅游产业化程度低,旅游业的拉动效应、“乘数效应”以及与其它产业的互动效应未能很好产生,大旅游格局尚未形成。我们应该加强区域旅游产业整合,充分利用三峡各地资源优势进行资金、物力、人才资源的整合,互通有无,共同赢得市场,做大“三峡游”,追求三峡游整体效益的提高。
4.三峡旅游的特殊性
长江三峡旅游在管理上的行政分割性,三峡库区移民的稳定性,库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种种问题都使得长江三峡成为一个极其特殊的旅游风景名胜区。长期以来,长江三峡风景区的旅游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区域旅游整合也缺乏实质上的进展。要将这样一个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风景名胜区建设成具有统一形象的、健康发展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统筹的方法论对于指导三峡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长江三峡旅游区域统筹发展的基本态势
2004年9月6日,鄂、渝双方签订了具有重要意义的“1+3”协定,即两地政府《关于长江三峡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协议》;两地旅游局的《关于加强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两地旅游质监部门的《关于长江三峡区域旅游质监与执法合作协议》。自此,三峡旅游区域统筹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此之后,国家六部委联合委托北京大学编制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于2005年1月正式出版。该规划以大三峡区域旅游资源为基础,构建了“两极、三轴、三区、四带”的新三峡旅游格局。指出重庆、宜昌是新三峡旅游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增长级,指出了三峡区域旅游统筹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鄂、渝两地建立围绕三峡区域旅游统筹发展建立了旅游投诉一体化制度、联合执法制度、联合培训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联谊会制度等一系列的旅游合作制度;组建了各种旅游行业协会和三峡旅游联合体等机构组织;采取联合执法、统一票价、共同营销、整合开发等各种手段加强三峡区域旅游整合发展。
近年来,三峡区域旅游统筹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在三峡游宣传营销上改变了以往的各自为政,互相竞争的宣传方式,而是树立整体观念,共同打造三峡旅游的整体形象。尤其是鄂渝两省市合作举办三峡国际旅游节,对于打造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由当初“1+3”协议的概念性规划逐步落实到各项具体行动中,如整合出重庆-宜昌-重庆(渝宜渝)、宜昌-奉节-宜昌(宜奉宜)、万州-宜昌-万州(万宜万)等旅游航线,并对游船进行合理配置。开发出兼顾水上与上岸观景的水路联运旅游产品,迎合了现代人的旅游心理;三峡区域旅游联合开展质量监督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3.旅游产业链整合初见端倪。在区域旅游统筹发展大背景下,三峡区域旅游企业树立了通过联合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意识,形成了建立跨区域旅游企业集团的良好开端。如长江三峡有关港口强势介入旅游市场,将港航资源、景区资源和数百家旅行社市场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虚拟企业或组建经济实体,出现了港、社、船、景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
旅游线路统筹发展的目标是以打造和推出旅游精品线路为核心,整合沿线各种资源和要素,形成要素产业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态势和格局。尽管近年来三峡旅游整合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旅游线路统筹发展的总体目标来看还存在差距,许多合作行为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以资源、资金为纽带的实质性合作还比较缺乏,因此,在旅游线路统筹方法论的指导下找寻长江三峡旅游统筹发展的正确途径显得十分必要。
三、长江三峡旅游统筹发展的对策
旅游线路统筹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主题,即以某个主题的旅游线路或旅游目的地为核心;三个主体,即政府、企业和居民,构成区域旅游发展的实施者和参与者;三个板块,即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构成区域旅游发展范围;三个层面,即旅游形象、旅游内容和旅游功能,构成区域旅游发展内容,最终实现是推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1.统一旅游规划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统筹发展应该制定统一的区域合作纲领或规划,作为整个区域旅游发展的指导。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行业管理两个方面制定具体的合作制度,“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建设开放、统一的三峡区域旅游市场。此前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可以作为一般性的指导文件,但对于三个板块――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的统筹设计论述不多,这些方面的缺憾需要新的规划给予补充完善。
2.旅游产品整合
长江三峡虽然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三峡旅游一直缺乏高质量的、具有市场美誉度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三峡旅游严重依赖于外在因素三峡工程的建设,而作为三峡旅游业自身“内力”不足。三峡地区的旅游景点虽然较多,但大多数规模较小,品位和档次较低,留不住客,同时景点与景点之间联系不便,未能形成“规模效应”。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认识到了三峡旅游必须在“大三峡”理念指导下,大力进行三峡地区旅游产品整合,其核心是鄂西渝东地区的旅游产品的整合。
区域旅游产品的整合有两种思路:把相同的产品串联起来,把不同的产品组合起来。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原则,使三峡旅游产品向多样化、专业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3.旅游整合营销
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共同营销,整合三峡区域资源、资金、人力、物力,搭建统一宣传平台,塑造三峡旅游整体形象。三峡旅游的宣传口号定位成“巨变的三峡,永恒的遗产”更能体现新三峡的特点,更富有号召力。
4.统一旅游管理
统一管理机构。旅游线路统筹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是政府的职能之一,但由于长江三峡的行政分割性,因此,建议成立统一的长江三峡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以行驶跨行政区的旅游管理职能,这一点对于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的统筹发展尤为重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五项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全方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是积极因素中的一个最为有利可行的。我们知道,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自然的、人文的、种植的都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只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区域特色旅游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特色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态,明显表现出市场的适应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特色旅游打破了产业界限,延伸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域特色旅游业是开放型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出城市、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也把城市的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特色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进一步增进了实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2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管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区域特色旅游业要更好的发展,更有效地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条例,形成管理机制。基于此考虑,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良好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协同做好区域特色旅游的服务指导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是有效途径之一,如“农家乐”休闲旅游,就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渠道。区域特色旅游业起步阶段比较困难,如经费问题、发展模式等,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各级领导要对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作专题研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办公室,加强对区域特色旅游开发的领导。二要明确发展思路。领导办公室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明确特色旅游的发展思路,确立发展试点,确保特色旅游健康发展。三要拓宽投资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开发。
从空间角度而言,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主要包含以下形式:
1、相邻区域合作,即环渤海区域内地理空间相邻的区域进行合作。合作的区域可小到旅游区(点),如威海、烟台和东营的线路联合开发;中到部分跨省级行政区域,如京津冀的合作;大到环渤海湾所有滨海城市的合作,乃至整个环渤海区域2市4省1区的全面合作。
2、条带状区域合作,即环渤海区域内由近及远依次形成条带状旅游合作区域。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合打造环渤海滨海旅游带,通过产品组合、线路连接,形成依托滨海旅游合作。
3、非相邻区域合作,即环渤海区域内在地理空间上非相邻的若干区域的旅游合作。如:北京与大连、北京与秦皇岛、北京与烟台等,两地旅游资源特色具有较大差距,而北京具备较高的居民出游意愿和消费能力,可形成非相邻区域的旅游合作。又如:天津、大连、青岛三市,因其海洋特色、城市规模以及地理区位等因素,形成环渤海海洋旅游金三角。
从合作主体而言,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主要包含以下形式:
1、政府间合作。环渤海区域内相关政府通过建立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常设的或临时的、紧密的或松散的合作组织,共同制定有利于区域间旅游业交流与合作的政策、制度、规章、协议、标准等,确定一定的议事规程。如:建立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协调机构、召开各种形式的合作会议、定期举行会晤交流、制订区域合作规划等。
朱天松
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高级规划师
旅游管理硕士,参与多册旅游管理专著的编写、旅游科研课题的编制。组织和策划过《来京外国旅游者行为实证研究》、《达沃斯巅峰旅游策划精品集》、《旅游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各有关方面的对策研究》、《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安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多个项目。
对区域旅游业的联合发展进行全面的、宏观的引导、监督、协调和服务。
2、企业间合作。旅游企业方面的合作,即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组织形式以至资本的合作,如旅游企业合并、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建立合资旅游企业、实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管理合同经营、战略联盟、企业租赁等等。
3、行业中介和智力机构间合作。如旅游协会、旅游科研、教育、咨询等机构的跨区域合作。如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旅游领域的科研课题申报与编制工作、从事旅游的教育与培训等。
4、复合形式。即不同性质的主体间开展跨区域的合作。如构建政府主导下的环渤海各地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学术机构和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的体制与机制。
从行业角度而言,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可采用以下形式:
1、与旅游直接相关行业的合作。主要包括旅行社的合作,如组团社与地接社、景区等的纵向合作;旅游区(点)的合作,如不同特色的旅游区(点)横向合作,共同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旅游饭店业的合作,如形成跨区域的饭店预订系统;旅游交通业的合作,如形成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旅游交通的互联互通;旅游餐饮业的合作,如构建若干餐饮连锁集团。
2、与旅游间接相关行业的合作。旅游的涉及面广,牵连领域多,与旅游间接相关行业众多。环渤海区域旅游可开展合作的主要行业有如商品零售业、娱乐业、邮政电信业、房地产业等等。
3、跨行业的区域旅游合作。即不同行业间开展跨区域的旅游合作。如北京的大型旅行社集团与北京的旅游交通企业、大连的旅游交通企业、大连的旅游景区业的纵向合作,形成服务北京旅游者的相对完整的有机链条。
从合作内容而言,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可包含以下内容:
1、产品―市场方面的合作。利用不同区域间产品的差异、市场的互补,实现合作。如大连、秦皇岛、烟台、威海、青岛的滨海,内蒙古的草原风情,晋冀的大行山峡谷,与北京的皇家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巨大的差异,对于北京客源市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天津―烟台―大连―秦皇岛近海游轮旅游对京津大都市的居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开展基础产品―市场方面的合作。
2、企业―资本方面的合作。利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企业与资金优势,资助、扶持相对落后的区域。如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大城市经济基础相对较强,有众多有实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而山西、河北、内蒙等省(区)的偏远地区,拥有较好的自然资源,而经济欠发达,旅游资源开发资金欠缺,两者可实现基于企业―资本方面的合作。
3、基础与服务设施方面的合作。环渤海区域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领域广阔。如奥运会期间北京住宿供应紧张,可利用天津和河北邻近城市的饭店。夏季是大连的旅游旺季,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会出现短暂的紧张状况,两地可组织人员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并根据具体客流,协调增加临时运输工具以及住宿设施等等。
区域合作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合作共赢的战略举措,是国家实施“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2011年10月28日,第四届西江经济发展论坛市长圆桌会议在梧州市举行,来自广东佛山、肇庆、云浮和广西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玉林、贺州、来宾等西江流域十市代表齐聚梧州,在已初步形成的“西江旅游联盟”基础上,围绕“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造西江旅游黄金带”进行研讨与交流,共同签署《梧州倡议》,达成了携手共建西江旅游黄金带、促进西江流域旅游经济繁荣发展的共识,标志着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一、构建西江旅游黄金带的意义
西江沿江城市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经济相融,旅游资源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加强区域合作,构建西江旅游黄金带具有十分明显的天然优势和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从2004年6月《两广六市旅游协作协议书》在桂林签署以来,八年来两广无障碍旅游合作发展良好,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两广无障碍旅游合作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为基础,西江沿线十市携手合作,加强区域协作,构建以佛山为龙头,以梧州为中心,以肇庆、南宁为重点,以云浮、玉林、贺州、贵港、柳州、来宾为关键节点的西江旅游黄金带,有利于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使之成为两广旅游经济强区,成为华南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二)有利于促进“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和西江经济带的发展
2008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提出了“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西江沿江十市旅游合作可突破不同地区行政区划的限制,推动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以及旅游企业之间务实合作,实现区域联动,协调发展。因此,加强西江沿江城市旅游合作,构建西江旅游黄金带能够促进区域旅游产业步入良性循环,促进“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和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二、构建西江旅游黄金带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开发建设严重
近年来,西江沿江各地旅游发展主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考虑本地经济和利益而进行。从局部来看,各地旅游开发规划科学有序、布局合理,但立足西江流域全局来看,因缺乏统一规划,各地旅游开发重复建设较为严重,旅游产品雷同,如为纪念西江水神龙母而建的龙母庙,除龙母故乡梧州龙母庙外,其相邻城市肇庆建有白沙龙母庙、德庆有悦城龙母庙,该类现象不仅加剧了旅游市场的竞争,且造成资源环境大量浪费。
(二)交通瓶颈突出
目前西江沿线城市之间的交通方式单一,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尚未形成,缺乏交通多样性选择与必要的竞争,该问题集中体现在梧州、贺州、贵港等桂东城市。城市间的交通联系线路不能充分满足游客出游迅速、便利、安全、经济的要求。另外,西江沿江城市在铁路交通、机场等方面缺乏相互协作,未形成流畅的区域交通格局,成为制约构建西江旅游黄金带的消极因素。
(三)西江沿江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各地发展差距大,除佛山、南宁、柳州外,多数城市经济实力不强,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限制了区域旅游合作基础平台的形成。另外,当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进行跨市域投资时,其运作方式和规则无法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城市的当地市场对接,会直接影响跨市域发展的成效,削弱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西江旅游黄金带旅游合作进程。
(四)缺乏信息共享平台
西江沿江各地在旅游信息建设上大多较为薄弱,各市的旅游发展动态、政策法规文件等政务管理信息,旅游资源开况、景区管理情况、旅行社线路组合、产品报价、旅游客源市场分布、市场需求特征、旅游交通、饭店、购物等旅游市场信息交流不畅,使得西江沿线各市内部、各市之间形成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
三、西江沿江城市共建旅游黄金带的对策
(一)树立“西江大旅游”意识,科学设计黄金带的总体布局与规划
为解决西江沿线地区缺乏全局系统性旅游规划、产品雷同、资源浪费等严峻的现实问题,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树立“西江大旅游”意识,加强西江沿江各地间的沟通交流,对黄金带区域旅游进行整体性规划。各地区应立足于自身条件,积极配合区域旅游整体性规划,做到科学合理的明确分工:佛山、肇庆、南宁在构建西江旅游黄金带中应发挥核心作用,充分利用其经济实力强的优势,引导西江流域旅游的发展方向,充分当好“龙头”;梧州应充分发挥位于黄金旅游带中枢的区位优势,充分做好联系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云浮、玉林、贺州、贵港、柳州、来宾等地应发挥关键节点的作用,在充分考虑本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特色的前提下,配合好“龙头”地区,加强合作,做到联合投资、联合开发、联合管理、共同受益。同时,从西江沿江区域全局发展出发,联合编制西江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旅游景区开发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安排旅游产品开发时序。十地可联合组成课题组对西江沿线区域旅游资源和开发现状开展普查,根据普查结果编制《西江旅游黄金带发展规划》,作为十市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总体蓝图和开发建设的根本依据,使旅游发展科学有序、有章可循,逐步实现程序化、规范化。
(二)推进交通建设,构筑 “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
旅游交通的便捷程度决定区域的可进入性,并直接影响区域旅游吸引力和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因此,拥有便捷的交通对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西江沿江地区必须改善当前相对薄弱的交通状况,以交通条件较好的佛山、肇庆、南宁、柳州、玉林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和机场建设,重点突破桂东地区交通瓶颈,形成交通一体化和网络化,进而实现西江沿线地区旅游无障碍化,将区域旅游资源有机地连结成一个整体,做到旅游点、线、面综合游览,推动区域经济整合。可分别设立佛山—肇庆—云浮—梧州—玉林—贵港—南宁(南线)和佛山—肇庆—云浮—梧州—贺州—柳州—来宾—南宁(北线)城际旅游专线车、旅游专列等,努力构筑各城市之间全面对接的“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
(三)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各方“共赢”,逐步缩小经济发展差距
为顺利实现西江沿江各地间的旅游合作,促进合作进程的发展,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各方“共赢”,应尽快建立和规范恰当的利益补偿机制和保障机制,它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助推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首先,要把区域合作建立在利益互补、多方共赢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利益补偿制度,要求获利较大的地方政府,对在合作中让渡自己权利、资源和利益的地方政府在经济、财政或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补偿。其次,应保证发展中的公平,可通过提高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建立共同的融资平台和合理的税收模式等多种途径,逐步缩小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四)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信息网格化管理
应尽快构建西江旅游黄金带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信息网格化管理。该平台应该是一个集旅游政务、旅游商务、旅游资源、旅游市场信息交换等功能于一体,实现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和整合,对旅游信息实时监控、跟踪、管理,可以进行旅游市场信息网格化管理的西江区域性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构建该平台的宗旨是:实施旅游信息化战略,推进西江旅游黄金带旅游业信息服务的现代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集合西江旅游黄金带旅游信息资源优势,开发各种信息应用方式和技术,协调旅游行政资讯、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互联网、旅游公众媒体载体等信息流通主渠道,建立科学统一共享的信息运行机制,提高信息应用和服务实效,创造良好的旅游信息环境,为西江沿岸各政府、企业和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①吴小康,张周.两广提出打造“西江旅游黄金带”[EB/OL].新华网,2011—10—29
②吴凌平.西江沿江十市达成了共识 携手共建西江旅游黄金带[EB/OL].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2011—11—02
旅游业是我国的第三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有些城市旅游所带来的收入占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人们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限于传统的观光。所以各个地区要充分挖掘本区域的旅游资源,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生态资源的概念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以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美吸引旅游者来本地区参观浏览,开展旅游活动。为生态旅游业所利用,在不对资源进行破坏的情况下,对环境进行优化重组,物质能量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综合利益。旅游生态资源是能够为旅游者带来享受、体验自然、带来美感具有欣赏价值的生态旅游对象。旅游生态资源还具备浓厚的地方特色,为游客提供生态旅游环境和生态旅游服务的都能视为生态旅游。
二、区域旅游中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旅游生态资源会因研究的角度与划分方法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旅游生态资源,包括:全国性的、区域性的或景观性的等等。区域是根据某种指标而被划分出来的。如果在旅游资源开发时不按照区域特点进行统一规划,极易使环境遭到破坏,使植被遭到破坏,水质污染严重。所以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有:生态性、特色性、整体性。
想要搞好区域生态旅游规划,就要先明白生态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具有不同的含义,这样才能保证旅游生态资源的开发符合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使旅游真的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主要是以自然风景为特色的旅游形式,旅游生态资源是有自然资源衍生而来的,但是自然旅游资源强调以自然资源吸引游客,而旅游生态资源强调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三、区域旅游中旅游生态资源规划的程序
区域生态旅游规划包含了区域环境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资源开发管理部门、大众和环境保护部门的参与。进行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步骤如下
(一)研究准备阶段
在进行旅游生态开发前,要对规划的范围、规划队伍的建设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研究。其中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市场营销、区域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分析区域经济与财务内容、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对即将开发地区的研究、对准备开发的地区进行是否有旅游生态资源开发的价值等等。
(二)规划目标的确定以及保护目标的确定
区域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前,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划目标,明确规划要做什么,规划的原因。规划的目标确定不能笼统或按部就班的抄袭别的地区的目标,而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本地区的生态系统、物种保护和环境问题等。
(三)展开实地调查,并进行严谨的分析
实地调查主要分为以下步骤。第一,在明确了开发目标后,要对生态旅游环境进行调查与评估,弄明白所规划区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基本情况,包括区域内的濒危物种以及它们生存的现状、基本自然情况等。对需要进行特别保护的区域进行划分,为之后进行科学性的旅游开发提供依据。第二、对规划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估。对区域所在的旅游资源基本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根据区域特色,确定如何开发、怎么开发、什么时候开发以及开发的方向,这是之后进行合理开发和规划的基础。另者,以旅游生态资源的特点确定规划目标,更能够考虑到游客的承载量,从而确定旅游开发的规模。第三、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想要开发的旅游生态资源类型和游客的旅游需求情况,评价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知道生态旅游市场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游客对其需求程度,从而赢得第一手资料和有效信息,为旅游生态资源的发展找到市场,赢得客源。
(四)分析与综合
在前一阶段,我们已经了解了市场状况。这一步,主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市场目标、生态旅游规划等进行确定。还有具体的促销计划制定、旅游交通、宿舍、基础设施的建设的预测。旅游开发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也要做一个评估。
(五)规划方案的具体形成、修正与反馈
规划目标已经大概确定的情况下,再将规划的内容进行编制,制定草案,进一步筛选以形成最终的方案。方案中所涉及的内容要齐全,有科学依据,还要让区域居民参与到旅游生态资源规划中来,使所在区域的老百姓也能从中受益。制定方案后,用定量定性法及进行评价,有偏差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纠正。
扬州城内水休闲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构建“水文化”休闲格局
积极做好水文化休闲设施及经营场合的系统整合工作,让水休闲营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扬州城区水域沿岸的商业设施建设上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招商模式充分考虑游客的其他旅游消费需求,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模式。城区游览水域的休闲设施布局除突出质量意识外,还要注重扬州当地的水文化特色。因而,水休闲产业与“水文化”旅游的充分融合既要按照常规的发展模式,搞好城市休闲广场、水文化特色商贸中心、体育健身场馆等文化、保健、娱乐设施的建设和休闲社区的建设规划,更要发挥滨水居民生活设施在旅游产业中的效应。此外,要更好地促进城市“水文化”旅游与水休闲产业间的有机协调,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开水文化休闲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水文化休闲产业,开发水休闲资源,兴办水文化休闲企业,充分利用扬州人居大环境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大力吸引民资进入水休闲领域,扩大休闲产业的对外开放,同时通过引进投资和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效应,提升扬州休闲产业的档次。
(二)完善水休闲产业体系,延长休闲产业链
集合城区水域的要素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以拓展旅游领域,增强旅游吸引力,这样也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势的发挥。除旅游和餐饮消费外,文化、商务、娱乐休闲等相关旅游享受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这也要求旅游接待地适时建设相关场所、完善旅游服务形式。因此,集中力量保护性开发高知名度的景区景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具有扬州地方特色和水文化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完善一批有地方特色、适应当代人消费观念与潮流的娱乐休闲设施和产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旅游从业人员,是今后水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此外,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应该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协调发展,扬州城区水域的关联产业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除了在数量结构上要协调,更要在层次结构上协调,还要加强旅游景点同旅行社、饭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衔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完善交通站点与水域景点的互通联系工程,规划开设区域旅游专线;在交通枢纽及旅游景区景点协调好停车场所,根据淡旺季变换更替停车场地的规模及费用;设定区域级旅游集散网络自驾旅游租赁服务网络,提倡快捷型联网售票模式;建议加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停车场、道路标识系统、通讯、休闲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水域景区景点的服务设施,比如建立双语指示标志体系等。树立大旅游的产业集群意识,摈弃旅游收入等同于景点门票收入的错误观念;着眼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加强城区滨水地带各种休闲设施的建设,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提高居民居住、游客旅游的满意度,增强城区水域在周边乃至全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扬州体验水上休闲旅游。
宁镇扬联动发展的优势及缺失性分析
(一)联动发展优势分析
宁镇扬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融合南京“博爱之都”的沧桑、镇江“城市山林”的雄奇、扬州“淮左名郡”的秀雅,宁镇扬具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优越条件。可在借鉴长江三峡、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旅游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以长江、运河、大桥为纽带,推动建立三地旅游协调机构,成立宁镇扬旅游行业协会,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联手强化合作营销、联手推出主题线路、联手打造旅游交易会、联手共建信息平台、联手推出服务承诺、联手统一旅游交通标识,建立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一体化,实现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共同放大宁镇扬名城效应。同时,主动开放扬州对宁镇两地居民的旅游年票,促进宁镇扬三地早日实现旅游年票同城待遇。
(二)联动发展缺失性分析
政府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区域内尚未考虑到中长期规划,而且缺少产业的融合性;区域旅游合作缺乏鲜明的整体形象设计,尚未形成板块内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特色各异,但规划缺乏整体性,开发缺乏合理,不仅产品不够丰富,而且资源旅游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品牌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因此,在未来的宁镇扬经济板块水休闲旅游产业整合中,宁镇扬区域要充分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尽快利用现有的水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出更全面的水休闲旅游产品,创新水休闲旅游产品组合,规划精品旅游路线,营造鲜明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
宁镇扬水休闲旅游的开发战略与模式
(一)优化宁镇扬区域水环境整治工程
编制与实施区域供水水源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严格控制水源地有机毒物等污染物排放,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共同提升区域河流环境质量,加强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快区域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创新环境保护政策与制度。推进环保协同执法,建立健全保障宁镇扬经济板块生态安全的监管体系;按照建设沿江生态风光带的要求,积极推进宁镇扬三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通过在区域共同政策实施中采取税收、统计转移、项目投资等形式对可能带来的地方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二)合理化开发国内外水文化休闲旅游客源市场
1.针对性的对国内外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同时根据国内外客源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细分客源市场。宁镇扬沿江地区的旅游城市可进行联动开发,对国内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三个层次的入境旅游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调研,同时明确并选择合理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和推广相应的旅游产品,在稳定一级客源目标市场的同时,努力开发二级和三级市场,做到“主次性开发”、“前后性到位”和“同步性完善”
2.丰富旅游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心理需求。首先,从整个宁镇扬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来看,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在宁镇扬入境旅游目的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中观光型休闲旅游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由此应着重开发其多元化参与性休闲旅游活动。此外,要不断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来满足不同客源地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如滩涂观光、宗教文化游、美食旅游、考古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等。要根据不同级别市场中客源的心理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发能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需求的特色水域休闲旅游产品。
3.友好联络国外客源地的旅行商和媒介人士,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以拓宽销售渠道。宁镇扬地区的旅游部门应同国外旅行商及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邀请其做考察旅游并认真做好海外记者和旅行商的接待服务工作,借助媒体和旅行商的力量来开发市场,从而不断拓展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此外,开创区域联合促销,并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旅游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宁镇扬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居民进行旅游宣传教育,做好“内部营销”和旅游企业内推销工作,使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能树立起宣传促销的意识和观念,掌握相应知识和技巧,并形成随时随地进行品牌宣传促销的行为习惯。
4.重视宁镇扬地区对国内外客源的接待工作,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要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中树立形象与品牌,除了积极主动地向外拓展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完善自己的旅游软硬件建设——做好一条线的“流程服务”,要求直接提供旅游服务的单位、设施与以间接方式参与旅游服务过程的单位、设施总体平衡;建立健全宁镇扬地区的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标准,提高区域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力求为国外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保证是配套齐全的旅游设施,这要求我们在注重软环境的同时,完善设施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三)创新开发水文化休闲旅游的战略模式
1.创新“网络”战略模式。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汽渡沟通着宁镇扬地区,润扬大桥的通车更使两地区间的交通变得更为便利。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宁启铁路、宁通高速公路、宁通一级公路等不仅沟通了宁镇和宁扬,而且使宁镇扬三地区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化的交通网络。此外,南京禄口机场是宁镇扬共同的航空港、常州机场成为镇江与扬州的后备机场、沪宁高速铁路的筹建等更将宁镇扬三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发展区域旅游创造了极为优越的交通条件。优化“互联网络”建设——首先,完善旅游网站关于“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专栏,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开辟区域论坛及俱乐部专栏,用“多语言模式”组织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参与讨论,同时也应设立反馈栏目以让旅游部门直观地了解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修补及改进措施;其次,应邀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制定适当的旅游网站合作推广计划,统筹安排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信息的传播,“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旅游形象的塑造、网上口碑、网上舆论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全方位提高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享誉度。最后,要吸纳国内外著名区域规划理念,使宁镇扬区域的水休闲旅游规划与整个区域中的城市空间发展、项目建设、行业发展、产业动向等紧密结合,同时规划要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要符合市场动态深度分析宁镇扬沿江区域旅游的走向和增长空间。
2.创新“多元化融资”战略模式。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投资体系应实行多元化进程。首先,树立运营区域的宏观理念,结合市场机制及财政手段盘活存量土地,深化水休闲旅游资源的建设工作;其次,依靠民主决策,引导区域居民通过专题事项讨论来增加投入;再次,通过有效开发区域水休闲旅游资源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旅游事业建设,包括水域空间资源的有偿开发、堤岸绿化经营权的拍卖、广告经营权的出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另外,利用诸如南京国际梅花节、镇江金山文化旅游节、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推广,发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品牌效应,同时改革区域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投入到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中来;最后,鼓励个人和组织通过海内外良好的商业联系,积极介绍和宣传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投资的市场机会和前景,区域政府或协会组织对于积极招商引资的人士和组织根据资金到位的比例予以重奖。
3.创新“营销管理”战略模式。区域营销管理中政府始终处于指导地位。现阶段,政府合作仍停留在表面阶段,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工作。比如,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宁镇扬水休闲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结构、实现机制等的构建。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与宁镇扬相关政府推动分不开。政府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势在必行,它也是整个宁镇扬旅游圈发展的前提所在。此外,作为权威的政府机构,宏观的战略眼光必不可少:首先,应从战略的角度认清联合营销的重要性,并能逐步建立宁镇扬地区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机制;其次,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为契机,促进旅游联合营销与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发展并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以便今后更广义、更深入的合作;再次,抓住机遇,利用2008奥运、2010世博会加强国际营销,在重要的国外客源市场上树立区域国际形象;最后,应注重宁镇扬地区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加强区域内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4.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战略模式。通过近年来召开的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年会,宁镇扬地区开始筹谋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资源开发整合、景区规划设计、产品市场营销等工作。区域管理机构的组建将会推动宁镇扬城际旅游直通车的开通,同时保证宁镇扬地区旅游景点的年票互惠。此外,宁镇扬区域城市联手进行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其中境内主攻武汉、重庆、成都、安徽市场,境外主攻日韩、东盟五国市场,依托省旅游局完善欧美市场等等。宁镇扬区域城市达成共识,将共同强势推进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配套服务一体化和组织架构一体化,实现无障碍旅游和无间隙服务,以此来推动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业的系统规划与发展。
积极做好水文化休闲设施及经营场合的系统整合工作,让水休闲营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扬州城区水域沿岸的商业设施建设上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招商模式充分考虑游客的其他旅游消费需求,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模式。城区游览水域的休闲设施布局除突出质量意识外,还要注重扬州当地的水文化特色。因而,水休闲产业与“水文化”旅游的充分融合既要按照常规的发展模式,搞好城市休闲广场、水文化特色商贸中心、体育健身场馆等文化、保健、娱乐设施的建设和休闲社区的建设规划,更要发挥滨水居民生活设施在旅游产业中的效应。此外,要更好地促进城市“水文化”旅游与水休闲产业间的有机协调,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开水文化休闲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水文化休闲产业,开发水休闲资源,兴办水文化休闲企业,充分利用扬州人居大环境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大力吸引民资进入水休闲领域,扩大休闲产业的对外开放,同时通过引进投资和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效应,提升扬州休闲产业的档次。
(二)完善水休闲产业体系,延长休闲产业链
集合城区水域的要素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以拓展旅游领域,增强旅游吸引力,这样也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势的发挥。除旅游和餐饮消费外,文化、商务、娱乐休闲等相关旅游享受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这也要求旅游接待地适时建设相关场所、完善旅游服务形式。因此,集中力量保护性开发高知名度的景区景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具有扬州地方特色和水文化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完善一批有地方特色、适应当代人消费观念与潮流的娱乐休闲设施和产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旅游从业人员,是今后水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此外,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应该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协调发展,扬州城区水域的关联产业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除了在数量结构上要协调,更要在层次结构上协调,还要加强旅游景点同旅行社、饭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衔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完善交通站点与水域景点的互通联系工程,规划开设区域旅游专线;在交通枢纽及旅游景区景点协调好停车场所,根据淡旺季变换更替停车场地的规模及费用;设定区域级旅游集散网络自驾旅游租赁服务网络,提倡快捷型联网售票模式;建议加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停车场、道路标识系统、通讯、休闲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水域景区景点的服务设施,比如建立双语指示标志体系等。树立大旅游的产业集群意识,摈弃旅游收入等同于景点门票收入的错误观念;着眼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加强城区滨水地带各种休闲设施的建设,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提高居民居住、游客旅游的满意度,增强城区水域在周边乃至全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扬州体验水上休闲旅游。
宁镇扬联动发展的优势及缺失性分析
(一)联动发展优势分析
宁镇扬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融合南京“博爱之都”的沧桑、镇江“城市山林”的雄奇、扬州“淮左名郡”的秀雅,宁镇扬具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优越条件。可在借鉴长江三峡、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旅游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以长江、运河、大桥为纽带,推动建立三地旅游协调机构,成立宁镇扬旅游行业协会,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联手强化合作营销、联手推出主题线路、联手打造旅游交易会、联手共建信息平台、联手推出服务承诺、联手统一旅游交通标识,建立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一体化,实现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共同放大宁镇扬名城效应。同时,主动开放扬州对宁镇两地居民的旅游年票,促进宁镇扬三地早日实现旅游年票同城待遇。
(二)联动发展缺失性分析
政府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区域内尚未考虑到中长期规划,而且缺少产业的融合性;区域旅游合作缺乏鲜明的整体形象设计,尚未形成板块内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特色各异,但规划缺乏整体性,开发缺乏合理,不仅产品不够丰富,而且资源旅游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品牌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因此,在未来的宁镇扬经济板块水休闲旅游产业整合中,宁镇扬区域要充分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尽快利用现有的水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出更全面的水休闲旅游产品,创新水休闲旅游产品组合,规划精品旅游路线,营造鲜明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
宁镇扬水休闲旅游的开发战略与模式
(一)优化宁镇扬区域水环境整治工程
编制与实施区域供水水源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严格控制水源地有机毒物等污染物排放,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共同提升区域河流环境质量,加强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快区域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创新环境保护政策与制度。推进环保协同执法,建立健全保障宁镇扬经济板块生态安全的监管体系;按照建设沿江生态风光带的要求,积极推进宁镇扬三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通过在区域共同政策实施中采取税收、统计转移、项目投资等形式对可能带来的地方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二)合理化开发国内外水文化休闲旅游客源市场
1.针对性的对国内外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同时根据国内外客源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细分客源市场。宁镇扬沿江地区的旅游城市可进行联动开发,对国内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三个层次的入境旅游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调研,同时明确并选择合理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和推广相应的旅游产品,在稳定一级客源目标市场的同时,努力开发二级和三级市场,做到“主次性开发”、“前后性到位”和“同步性完善”。
2.丰富旅游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心理需求。首先,从整个宁镇扬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来看,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在宁镇扬入境旅游目的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中观光型休闲旅游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由此应着重开发其多元化参与性休闲旅游活动。此外,要不断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来满足不同客源地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如滩涂观光、宗教文化游、美食旅游、考古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等。要根据不同级别市场中客源的心理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发能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需求的特色水域休闲旅游产品。
3.友好联络国外客源地的旅行商和媒介人士,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以拓宽销售渠道。宁镇扬地区的旅游部门应同国外旅行商及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邀请其做考察旅游并认真做好海外记者和旅行商的接待服务工作,借助媒体和旅行商的力量来开发市场,从而不断拓展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此外,开创区域联合促销,并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旅游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宁镇扬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居民进行旅游宣传教育,做好“内部营销”和旅游企业内推销工作,使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能树立起宣传促销的意识和观念,掌握相应知识和技巧,并形成随时随地进行品牌宣传促销的行为习惯。
4.重视宁镇扬地区对国内外客源的接待工作,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要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中树立形象与品牌,除了积极主动地向外拓展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完善自己的旅游软硬件建设——做好一条线的“流程服务”,要求直接提供旅游服务的单位、设施与以间接方式参与旅游服务过程的单位、设施总体平衡;建立健全宁镇扬地区的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标准,提高区域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力求为国外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保证是配套齐全的旅游设施,这要求我们在注重软环境的同时,完善设施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三)创新开发水文化休闲旅游的战略模式
1.创新“网络”战略模式。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汽渡沟通着宁镇扬地区,润扬大桥的通车更使两地区间的交通变得更为便利。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宁启铁路、宁通高速公路、宁通一级公路等不仅沟通了宁镇和宁扬,而且使宁镇扬三地区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化的交通网络。此外,南京禄口机场是宁镇扬共同的航空港、常州机场成为镇江与扬州的后备机场、沪宁高速铁路的筹建等更将宁镇扬三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发展区域旅游创造了极为优越的交通条件。优化“互联网络”建设——首先,完善旅游网站关于“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专栏,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开辟区域论坛及俱乐部专栏,用“多语言模式”组织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参与讨论,同时也应设立反馈栏目以让旅游部门直观地了解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修补及改进措施;其次,应邀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制定适当的旅游网站合作推广计划,统筹安排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信息的传播,“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旅游形象的塑造、网上口碑、网上舆论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全方位提高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享誉度。最后,要吸纳国内外著名区域规划理念,使宁镇扬区域的水休闲旅游规划与整个区域中的城市空间发展、项目建设、行业发展、产业动向等紧密结合,同时规划要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要符合市场动态深度分析宁镇扬沿江区域旅游的走向和增长空间。
2.创新“多元化融资”战略模式。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投资体系应实行多元化进程。首先,树立运营区域的宏观理念,结合市场机制及财政手段盘活存量土地,深化水休闲旅游资源的建设工作;其次,依靠民主决策,引导区域居民通过专题事项讨论来增加投入;再次,通过有效开发区域水休闲旅游资源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旅游事业建设,包括水域空间资源的有偿开发、堤岸绿化经营权的拍卖、广告经营权的出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另外,利用诸如南京国际梅花节、镇江金山文化旅游节、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推广,发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品牌效应,同时改革区域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投入到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中来;最后,鼓励个人和组织通过海内外良好的商业联系,积极介绍和宣传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投资的市场机会和前景,区域政府或协会组织对于积极招商引资的人士和组织根据资金到位的比例予以重奖。
3.创新“营销管理”战略模式。区域营销管理中政府始终处于指导地位。现阶段,政府合作仍停留在表面阶段,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工作。比如,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宁镇扬水休闲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结构、实现机制等的构建。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与宁镇扬相关政府推动分不开。政府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势在必行,它也是整个宁镇扬旅游圈发展的前提所在。此外,作为权威的政府机构,宏观的战略眼光必不可少:首先,应从战略的角度认清联合营销的重要性,并能逐步建立宁镇扬地区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机制;其次,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为契机,促进旅游联合营销与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发展并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以便今后更广义、更深入的合作;再次,抓住机遇,利用2008奥运、2010世博会加强国际营销,在重要的国外客源市场上树立区域国际形象;最后,应注重宁镇扬地区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加强区域内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4.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战略模式。通过近年来召开的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年会,宁镇扬地区开始筹谋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资源开发整合、景区规划设计、产品市场营销等工作。区域管理机构的组建将会推动宁镇扬城际旅游直通车的开通,同时保证宁镇扬地区旅游景点的年票互惠。此外,宁镇扬区域城市联手进行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其中境内主攻武汉、重庆、成都、安徽市场,境外主攻日韩、东盟五国市场,依托省旅游局完善欧美市场等等。宁镇扬区域城市达成共识,将共同强势推进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配套服务一体化和组织架构一体化,实现无障碍旅游和无间隙服务,以此来推动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业的系统规划与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