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27 10:22: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体育 家庭教育 功效

2010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亚运口号日益深入人心,崇尚体育运动、体育精神的呼声,继北京奥运会后在我国又掀起了一个。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广州、广东乃至全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亚运会为契机,在体育精神饱满人心的时刻,深入研究体育盛会洗礼下的家庭教育,笔者关注到亚运期间许多体育竞技中的感人故事,以及比赛中运动员表现出的竞技体育精神都是全人类的一笔精神财富,而这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组织,是孩子成长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古往今来,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及文献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我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家庭教育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系列的子女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诸如:家庭教育普遍缺乏现代科学理性的指导;家长期望值偏高而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不当的现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失调现象等,因此如何减少或避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影响,正确而科学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它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后天的习性是跟父母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的。近些年来,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层出不穷,但还比较缺乏专门结合体育来培养孩子的家教丛书和文献,笔者尝试以体育为媒介来教育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领受到快乐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各种优良品质,为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释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用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其中,教育者是家庭中的长者,受教育者是家庭成员中的年幼者[1]。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一般指“学龄前家庭教育”,即指子女从出生到入学前(0—7岁)这一段时间的家长对子女实施的影响教育;广义上是指子女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家长全程陪伴的全部教育和影响,它包括家长对孩子的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又称“终身家庭教育”。而本文所要诠释的正是这样一种终身家庭教育的理念,旨在以体育为教育手段,全程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品质和能力的教育理念。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塑造灵魂和品质的发源地。孩子在未来和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各种品质和能力,都是首先在家庭中得到培养和训练的[2]。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渠道相互交叉来培养的,而家庭教育占据着基础地位,夯实家庭教育在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功效

(一)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体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同志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即指强健的身体是实施德育、智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基本条件。据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应主要侧重于孩子身体协调能力以及智力的开发与培养。而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但有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还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及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长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心血管功能;有助于骨骼肌的生长,促进长高;有助于全身动作协调,反应灵活敏捷;有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有助于形成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及组织纪律观念等。

(二)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劳动教育功效

在人的各种品质中,“德”是重中之重的必须品质,一个人德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其成就与贡献的大小。好的德行不但有助于学习和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也有所益处;而坏的德行不仅有损自我更有损他人及社会。正确的德育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从“有才无德,其行不远”这句话中就可看出道德在一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孩子的道德品质是在后天形成的,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受教育过程,它是受社会制约的比较稳定的思想素质和行为模式的反映和表现。对于德育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结合体育来对孩子施加影响,例如:通过开展体育竞赛小游戏,教导取得胜利的孩子要主动拥抱比赛失败的孩子,从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尊重对手及他人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道德品质;通过设置专门的体育劳动小游戏,来教育孩子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道德品质,这也正是我们倡导的劳动教育;合理而恰当的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孩子助人为乐、待人诚恳、正直的道德品质。这样一来,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严格要求孩子,长此以往使孩子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劳动品质。

(三)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智育功效

中外许多教育家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孩子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动手操作物体、材料得以实现的,手“巧”会使心“灵”[3]。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和学习效率,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良好的作用。早期的智力发展对孩子以后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一些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的体育小游戏,如:一些抓、拿、爬、拖、走、滚、转的小游戏来促进孩子运动智力的发展,从而为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美育功效

美有具体的、外在的,又有抽象的、内在的。如: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用手摸到的美,即是具体的美又是外在的美;如:心灵之美、精神之美,即是抽象的美也是内在的美。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欣赏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亚运会上通过回顾体操运动员的精彩视频,可以让孩子领受体操运动员的肢体美、动作美;还可带领孩子参观体育建筑、雕塑来增强孩子感受美的能力;通过观看残运会及给孩子讲述残运会上的感人故事,让孩子感受坚强的生命之美、心灵之美。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宽泛的理解美的内涵,并注意增强孩子在“美与丑”面前的判断力,使其能够正确的判断美与丑,从而远离丑、摒弃丑,去积极的接近美、创造美。

(五)体育在家庭教育中塑造个性特点的功效

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不变的经常反复表现出来的性格、风格即谓个性特点。个性特点与道德有差异也有联系之处,区别在于道德品质要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个性特点不受其制约;相通之处为两者都是在社会生活和长期受教育过程中形成并反复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刚毅、爽朗、乐观、吃苦耐劳、善于交际、待人诚恳、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等,一旦形成则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发展;而消极的个性特点,如:沉默寡言、悲观忧郁、孤僻、谨小慎微、斤斤计较、不合群等,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在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前提下,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使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快乐的成长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能够做到坚持锻炼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个性特点,并且坚持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孩子摆脱忧郁、孤僻、懦弱等消极的性格,从而形成乐观、开朗、坚强、自信等积极的个性特点。由此可见体育对孩子个性特点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建议与声明

(一)结论

21世纪的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其不断发展和健全,才能使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系统阐述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五大功效:德育功效、智育功效、美育功效、劳动教育功效、塑造个性特点的功效,即: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个性特点的协调发展,给人们灌输了一种以体育为切入点,协同其他教育手段,来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理念。在科学设计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促使孩子各种品质及能力的培养,以体育来为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动力因子。

(二)建议

该理念要求家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好自我培训工作,能够确保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以及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并建立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品质或能力,以达到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声明

值得声明的是:本文只是一种以体育来协助家庭教育的理念,旨在能够引起家长和家庭教育研究者的注意,使家长有意识的利用体育来教育和培养孩子,而不是一种培养孩子的方法和模式,它是家庭教育理论的话语拓展,是对该领域的丰富和发展。另外,体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的功效并不是全面的,它不是对其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抵触和忽视。我们期望广大家庭教育研究者,在本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使得体育和家庭教育能够有效而深入的结合,以期能够有力的推动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完善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家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关键影响,而班主任有很多机会与家长、学生接触,能深入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情况,家长、学生对班主任也给予更多信任,所以班主任是最合适的家庭教育指导者。因此,初中班主任应如何有效指导家庭教育是值得深入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校理应指导家庭,因为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教师懂得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清楚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发展规律,所以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自然就落在了初中班主任的身上,因为班主任是家长、学生共同信赖的人,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从指导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的个性化、不可复制化异常强烈,而每一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家庭也不同、父母或监护人也不同,这一系列的个性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并发生作用[1]。较家庭以外的组织或机构指导家庭教育的情况而言,初中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是不同的,班主任不仅连通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还是接触学生最多的非家庭成员,是距离家长最近的学校教育者,是每一个家庭培养学生的合作伙伴。因此,初中班主任应将家庭视作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等给予必要的、有效的指导,促使家庭能与学校形成学生教育合力,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是初中班主任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初中班主任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的措施

(一)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是否有成效,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是关键所在。家庭教育的走向由家庭教育观念来决定,如果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有误,教育就会适得其反[2]。因此,初中班主任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的紧迫任务就是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向家长积极宣传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尽早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亲子观、人才观,为家庭教育提供行动指南。

例如,部分家长一味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子女的所有要求,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变得娇惯、溺爱;对于子女的成长,家长要么选择不闻不问,认为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要么异常苛刻,要求子女的学习成绩达到最高水平,许进不许退。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家长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密切相关,班主任应花大力气转变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当然,初中班主任更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做法应恰当,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班主任可注重与他们探讨教育理论,消除他们在家庭教育理解上的失误;如果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班主任则要善于运用具体的、生动的家庭教育案例对他们进行指导,让家长潜移默化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另外,初中班主任还可借助家长会这一平台举办一个家庭教育超市,让家长自主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真正做到为家长服务、为指导家庭教育服务,从而促使家庭教育能成为班主任强大的教育辅助力量。

(二)促进自身与家长间的合作

初中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成功与否并不能简单地通过使用方法的多寡来判定,而取决于班主任是否认真、长期、巧妙地利用指导方法达到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的目的。而教育并非学校也并非班主任单方面的责任,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只有班主任与家长加强合作,共同在学生教育中发挥出建设性作用,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优化教育质量[3]。

例如,班主任可选择建立班级管理小组的方法,搭建一个沟通平台,由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班级管理小组,从而利用家长优势来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该小组成员包括多名家长代表、多名学生代表和班主任,它具有多方面职能,包括决策重大班级问题、为活动出谋划策以及协调任课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由于班主任、学生、家长的地位不同,所以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有差异,而通过沟通平台就能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班主任也可选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的方法,通过家庭教育档案的建立全面掌握学生情况,促使家庭教育指导有的放矢。家庭教育档案的资料来源于家访,这就要求初中班主任要做到家访经常化、普遍化,且家访之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家访时机要恰当,学生也应在场,要将表扬作为家访的主体内容,避免将家访变成向家长告状。班主任还可建立班级家长群,家庭教育指导的建议,利用网上图文并茂的资源,让家长们意识到他们能在学生的成长中有所作为,从而积极参与学生教育工作。同时也可以及时收到家长们的反馈,或具体问题的求助,可以很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不管初中班主任选择哪一种方法,关键在于指导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每一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班主任要尽量选择成本低廉的、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法,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三)加强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初中班主任只有做家庭教育指导的有心人,主动探索家庭教育指导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新型指导方式,解决家庭变化带来的新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问题,才能避免学生受到家庭的困扰,同时获得社会生存能力[4]。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初中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时必须要侧重结合社会大课堂,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能继续延伸、升华,帮助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里持续增强应变能力、分析能力。

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初中班主任可指导家长们到郊外的菜地劳动,跟学生一起学习播种、施肥、捉虫、除草等,让学生能走出校园、走出家园,凭借劳动实践去了解劳动的真实意义,并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以及自觉参加劳动的兴趣与热情。这些是学生在学校和家里都看不到学不到的,而通过家庭教育指导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班主任就能逐渐实现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社会参与学生教育的目的,从而有效促进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分化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水平的提升,让教育以学校为主,并与家庭、社会一起作用、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初中学生的社会化,适应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等目标。因此,初中班主任只有有机结合家庭教育指导与社会教育,才能适应现代科技、市场经济等对教育和人才提出的要求,让初中学生充分发展智慧潜能,从而让学生不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结语

初中班主任是连通家庭与学校的桥梁,有效指导家庭教育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更是班主任提高自身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工作实践中,初中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指导家庭教育,从而凭借创造性的工作逐渐成长为指导家庭教育的中坚力量,促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少广.班主任应对家庭教育缺失的策略[J].学周刊,2014(14):15.

篇3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转贴于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书》。后来,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篇4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书》。后来,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篇5

1 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自我意识

1.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孩子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家庭教育。

1.2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发展,其发展的状态是由低到高的一个发展过程。小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萌芽于成长阶段,如果小学生不能够正确的树立自我意识,也不能够做到客观的评价自己,对其以后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能够提高其认知能力,而且还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同时还可以促进人的意识的发展,达到一个自省的目的。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是想相当重要的,有利于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积极地作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家庭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2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1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与约束。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同时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意愿以及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会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为孩子做决定,就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不高。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是发挥一定的作用的。

2.2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不仅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包括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的去评级孩子,不能够过分的溺爱孩子,同时也不能够进行高标准地批评孩子。家长对孩子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中得到肯定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进一步的努力中,去改善自己的缺点,从而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再者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应该是具体的评价,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一个良好的度,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并且为以后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奠定一定的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评价的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即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闪光点,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发现在记载一段时期内的不足与缺点,提高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由此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2.3 小学生自信心方面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62-01

一、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习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又能实现多少呢?显然是有差别的。因为有些家长甚至还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家庭教育,因此造成我国目前家庭教育问题重重。

1、对孩子过分溺爱。当今的中国家庭,多数都是“421”组合,四个老人,一对年轻夫妻生下一个小孩,当成宝样心疼,“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凡事都包办代替,爱子如命,处处呵护,事事顺从,他们将自己的子女视若掌上明珠,孩子要吃的,玩的,样样都是百依百顺,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都一一代劳,甚而有些祖父母代替孩子去参加学校劳动,逐渐发展成为溺爱。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得孩子变得没有了勤俭和爱惜的品格,没有了自理、自立的能力,更没有了责任感、上进心。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期望值的表现,放弃了教育的主动权,没有尽到教养责任。

2、过分注重智力的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的不合理。这是普遍存在于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家庭现象。它导致了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的“太过”和“不及”。望子成才的心态与迫切的心理,使得很多家长把希望或者自己不能实现的目标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这虽然是人之常情,是父母对子女爱心的体现,然而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使其陷入苦恼的误区。有的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以孩子上重点大学为唯一出路,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以孩子成绩的优劣来评判孩子,不注意孩子在“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孩子个性的发展。促使一些孩子出现“智高德差、智高体弱”,或由于思想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障碍。一个朋友的孩子,以前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第一名,但由于一次考试他考了第二名,他不能接受自己是第二名的现实,便从此患上了忧郁症而无法继续再上学。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注意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发育,更应注意孩子在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家庭氛围差,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认为孩子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面对孩子的错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孩子犯了错或成绩不好,不问青红皂白的揍一顿,稍有不丛便发火、训斥。长此以往,使孩子产生“最多打一顿”的消极想法或是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面前便不敢敞开心扉,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问题,使孩子的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类情况还有很多,不一一说了。

二、让孩子拥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对孩子不溺爱,不推卸责任,漠不关心,把握好对孩子的爱的距离,在美国的家庭教育法则中就有一个20码法则,父母与孩子的距离相距20码,这样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不纵容孩子的基础上,面对孩子的错误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俗话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父母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4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都有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赏识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父母这里得到鼓励和努力的动力,让孩子朝着个性的方向发展。

3、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1]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生活氛围,每时每刻都会给子女的情感、行为、道德、个性产生着丝丝缕缕的影响。家长要坚持言教和身教并施,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前提。所谓言教,就是父母对子女进行语言的教育、劝戒、开导、鼓励、批评等,也包括用文字、书信、立家规等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言教是了解孩子诸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沟通思想,进行指导,传授知识,进行鼓励、劝戒批评等的方法和渠道。

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民主氛围增强家庭的内聚力和相互间的沟通、交流,维护家庭成员之间温馨和谐的关系,促进孩子个性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启迪孩子的智慧,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秩序氛围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生活习惯,认真有序的学习习惯和能自制、负责任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氛围确是塑造幸福人生、保证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 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家庭教育报,2005

[2] 王文忠.家庭教育手册[J].

篇7

当人类社会产生了家庭之后,家庭教育就没有断过。不同的家庭教育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自古就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好的家庭教育,而到了现代社会,现状令人堪忧:药家鑫案、陶汝坤事件、李天一事件、复旦投毒案等,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

当药家鑫在法庭上说到“为了练琴挨打”,“被关在地下室一个多月,看不到希望,想自杀……”时,药庆卫才意识到自己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父子错失了交流的机会。这是典型的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些家长总是规定孩子做这做那,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横加干涉、限制、斥责,甚至经常进行打骂。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催生学习上的成果,但是,孩子很难从中学会如何承担责任,长期下去会使其产生胆小、怯懦,甚至冷酷或暴躁、反抗等不良行为。用药庆卫的话说,“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罪。”

陶汝坤虽然没有像药家鑫那样被判死刑,但他要在监狱度过12年的黄金时光。陶家附近邻居告诉记者:“陶家夫妇因为忙于工作,陶汝坤从小就被寄给了爷爷奶奶,父母忙于工作对他教育不够,导致了他有点孤僻和偏激。”这是一种典型的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源于这类家长对家庭教育不重视,只管孩子温饱。这一类型在我国现阶段较为普遍,特别是在农村,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意志并不是十分坚强,自觉性也有限,爷爷奶奶素质较低,知识贫乏,年老体弱,根本没有能力对其进行很好的教育。如果这样任孩子自由发挥,很自然地产生孤独心理,还可能导致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责任感,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李双江之子李天一近半年来因涉嫌伙同他人女子被刑拘,引起公众热议。因打人而被劳教一年,出来半年后又犯事,真可谓是“屡教不改”。我们且看其家教,李双江的邻居说:“李天一一向飞扬跋扈,出了这样的事情并不意外。李天一在院子里就是有名的蛮横,我儿子以前经常被他欺负。”在一次采访中,李双江坦言:“不打儿子,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吓唬他,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挥下来了。”这就是过分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此类父母成天忧心忡忡,生怕这担心那,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就为孩子找借口,从不进行严格的教育。假如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不是正面引导,而是护短。全家都娇宠孩子,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一概尽力满足,言听计从,对孩子的呵护过头,造成孩子缺乏自我自制能力,没有独立意识,依赖性极强,使孩子过分自尊,形成狂妄自大、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的个性,导致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这三个例子只是典型,绝不是唯一,如果我们再不好好反省我们的家庭教育,很可能下一个药家鑫、李天一就会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些父母之所以没有教育好孩子,我们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家庭教育的内涵,没有了解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及方法。只有对家庭教育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才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家庭教育?作为父母有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如果对这一概论都不了解,那又谈何家庭教育?你又如何教育你的子女?!

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首先要了解家庭教育的内涵。在我国,不同的学者对家庭教育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教育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儿女辈进行的教育。”①也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②笔者认为,家庭教育一般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这个社会组织里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但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特殊关系,家庭教育又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有计划和无计划相结合的双向相互影响的共同成长过程。在这一概念里,教育者主要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受教育者主要指子女,但由于家庭的特殊性,这种教育是显性和隐性,有计划和无计划相结合的,双向地共同影响的过程。即在一定时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调换的,而不是一层不变的。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的内容有哪些?即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什么?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孩子的生活教育和成长教育。孩子的优生优育、卫生健康、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语言能力、思维想象与记忆大训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生选择、成长方向的把握、人际关系的处理、思想品德的塑造、情感教育还有性教育,都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内容。归纳起来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的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家长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子女,首先应该全面细致地了解其健康状况,对照正常人的身心发展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保健与疾病防治。在此基础上,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基本的保健知识,对子女进行安全教育,青春期还要进行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逐步成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为此,父母要多了解与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鼓励孩子的正常交往活动,关心子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疏解子女的心理障碍,教会孩子当今防减压力,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家庭的智能教育

家庭智能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子女扩大知识领域,发展智力才能,培养技能技巧等。在人的智力结构中,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基本因素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实现的。创造力的培养是智力才能发展的核心因素,家长在发展子女的智力才能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好奇心、创造能力与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制造条件,使子女有既动脑又动手的机会,并督促子女加强练习,使心智与动作协调发展。

(三)家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智能教育主要促成孩子“成才”,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是促成孩子“成人”,这两者的培养,到底哪个在家庭教育更重要、更关键,成了很多家长的“滑铁卢”,药家鑫能弹一手好琴,李某某更不得了,4岁学纲琴,8岁习书法,10岁进中国少年冰球队,可以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却屡屡犯事,害人害已。

人的性格、意志、兴趣、独立性、适应能力、自制力以及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既是构成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对学习形成与发展起重要的调配作用,又是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仅靠说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靠家庭环境的熏陶。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子女,千万别忽视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巨大影响作用,父母要制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与兴趣,与孩子心灵沟通,不断完善孩子的个性。特别是早期教育中,切勿提前灌输表面上能表现孩子很聪明的知识,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上。

一个人的高尚情操与良好品德,往往是童年时代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孩子从小开始思考好坏、善恶问题,多从父母那里寻求答案。作为父母,应该晓之以理,有意让孩子亲身体验有积极意义的场景,在实践中得到答案,使子女获得健康的个性,发展积极的情感。

三、家庭教育的原则

(一)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的统一

有形教育指家庭教育是以说教、劝导为主的教育,就是“说”的教育,包括平时与孩子的谈话、交流或者批评等等。有形教育就要家长多了解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感情,沟通思想,那样才能很好地进行有形教育。

无形教育指家庭教育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而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运用一定方法的教育,而且是另一种通过控制和利用家庭环境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这样说来无形教育其实就是家长的一种很好的示范作用,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颜渊》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荷?”《论语·子路》可见他十分强调重视道德榜样的作用。

这就要求家长要把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结合起来,言正身直,说到做到,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要认真做好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以身作则。也就是“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等不同而提出教育内容和要求。要遵循孩子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对于循序渐进的原则,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也有相关论述,四书之一的《孟子》提到很多对后世影响仍然重大的教育方法,其中就有一种是循序渐进法。循序渐进法适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此法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按照次序、步骤进行诱导、点拨,而不应急于求成,急躁冒进。他还以“拔苗助长”的例子来说明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如果违反了规律,“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他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不盈科不行”是说,流水遇到障碍时,必须等到水盈满后才能继续前进,“不成章不达”意思即君子学道,没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强调教育者应该注重循序渐进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因此,家长作为家庭教育中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更应该遵循此规律。

(三)一致性原则

针对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对孩子教育存在的协调不一致产生分歧问题,坚持一致性原则是必须的。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家庭教育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要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切不可你说一我说二,没有明确目标和要求。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主要就是父母和年长者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由于隔辈人观念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孩子的教育也会有所差异,有时甚至会产生矛盾,那样对孩子将是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所以良好的、一致的、公平的、温和的、协调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因此,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就要求家庭中的教育者要做到几点,第一,教育理念要一致。要运用什么样的理念教育孩子,家庭成员要达成一致。教育理念要正确科学,简单易行,尽量和学校、教师多沟通,尽量要和学校的教育理念站一边,而不是要违背其而树新标。第二,教育的要求要一致性。家庭教育者,无论是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对孩子的管教要求一定要一致。不能父母是一种要求,祖父母又是另一种要求,不能父亲严格要求而母亲却任孩子随心所欲,特别提到的是老一辈的祖父母一向对孩子宠爱有加,经常对孩子的事亲历亲为,代替孩子做些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是对孩子的娇纵,不应该提倡也是要遏制。这就要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沟通、交流,互相配合。第三,教育要坚持不懈。就是说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要持续性、连贯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较远的计划性,不能今天要求这个,明天要求那个,对整件事情的要求断断续续,没有始终一致的态度。只有坚持连续性,才能很好地做到一致性,做到了一致性,孩子才能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快乐健康成长。

(四)适度原则

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要有一定的度,超过它能承载的一定的限度就会得不偿失,这就要求要坚持适度原则,在教育的领域中同样适用。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者要实事求是,对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要求,那样才能使孩子做出正确的行动。

欲速则不达,那怎样才是适度的呢?那就是按孩子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孩子目前能努力做到而又能达到目标的就要让其尽力去做,不要畏首畏尾阻止孩子去尝试。经过孩子的努力而取得成功的经历,孩子会得到前所未有激励,孩子会得到一个认识,那就是成功是需要自己的努力付出的,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那些以孩子目前的阶段和能力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达到要求的就不要勉强,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认识。这才是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学会“成长”的过程。适度原则要求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说过宽过严都是不可取的。

三、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游戏法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游戏的快乐时光。所谓游戏法,是指依据孩子的心理特征,寓教育于游戏之中的一种令孩子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这与杜威的儿童游戏理论核心是一致的。明朝大教育家王守仁在这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大抵儿童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③这其实就是对儿童游戏的赞许。鲁讯也认识到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哪怕到了中年,他也还是对自己少时对兄弟的压制而感到懊悔、自责。在《风筝》一文中,他深深自责,少时对小兄弟游戏的遏制,对小兄弟童年的残害而感到深深懊悔而勇于自我批评。前车之鉴,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要适当运用游戏法。因为游戏本身就是对幼儿大脑的有效刺激,它可促进孩子大脑的功能发育,可促进孩子智力等各因素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游戏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

不同的游戏对孩子的能力发展也有所不同。各种各样的游戏如结构游戏、娱乐游戏、体育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游戏中,智力游戏是一种以训练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要素为主的游戏,是我们家庭教育中常用的游戏。如平时我们常玩的猜数、猜谜语、猜词语等都是智力游戏。家庭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一形式的游戏,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二)鼓励法

心理学家维康·詹姆斯已科学地证明: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鼓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鼓励,就能发挥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这种“鼓励”将会是今后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一种原始动力,而这种动力就是家庭教育者给孩子成功添加的。适当的鼓励可以内化为孩子行为的动力,因为鼓励就是对孩子的肯定,对孩子的关心和支持,对孩子的理解。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理解是我们每个人的需要。所以,家庭教育中教育者要以鼓励为主,鼓励孩子自信,鼓励孩子自重,鼓励孩子自尊,鼓励孩子自强,让孩子在鼓励中铸造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让孩子在鼓励中快乐地成长。

(三)劳动法

在我们国家,有着千千万万个以“小皇帝”、“小公主”为中心的家庭。外国人对此曾评价说,西方流行爱滋病,中国流行爱子病。这些皇帝、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至于到大学时看见同学在煮面竟发出:“哇!你还会煮面啊!”这样“惊天地,气鬼神”的感慨;更有甚者,有的大学生把在学校穿了一个星期的臭袜子打包回家让老妈洗!如果再不教会孩子劳动,那他们永远不会独立生活,父母到老也不能停歇!因此,用劳动来教育孩子,让其懂得生活的含义,已变得尤为重要!

马卡连柯极力主张以家务劳动来教育儿童的。他具体地阐述了家庭劳动的意义:第一,儿童是将来的社会成员,因而在家庭中必须训练儿童参加社会劳动的能力,家庭要为儿童将来能参加社会劳动做好准备;第二,劳动不仅满足人的需要,在劳动中还可以培养人的人格和创造才能;第三,和谐一致的劳动可以使儿童获得道德的和精神的发展;第四,劳动不仅具有社会意义,而且在儿童个人生活上也有意义,因为“一切事情都处理成功的人,无论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是不知所措的人,他们能够掌握事物和指挥事物,总是生活得更为快乐、更为幸福”。④劳动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例如:让孩子收拾一下桌面;洗洗衣服、叠叠被子;拖一下地;买一次菜等。内容应随着年龄增大而扩大,大教育家杜威就说:教育即生活。在生活中、在劳动中教育孩子可能会更好。

(四)榜样法

榜样在 《现代汉语大辞典》指“指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事。”榜样教育法在家庭教育中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相应的榜样,启发、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榜样的行为习惯、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的过程与方法。父母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尤其是早期教育,父母及亲近的人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颜之推认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⑤也就是说,一般人往往对自己所亲近或佩服的人更信任,并愿意照其指示而行动,青少年尤为如此。颜之推把这种成人的示范作用称为“风化”。他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⑥可见,“风化”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仿效,不需要家长强制,其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长辈自身。所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⑦作为家庭教育中施教者的长辈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子女做出榜样。

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古代,家庭教育一度成为培养和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中的这句话便是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突出强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家庭教育不但要借鉴传统教育中的精华部分,而且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关注、强调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用先进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者不能单单依仗旧的知识和观念对孩子进行教育,还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成为学习型的家庭教育者。唯有如此,我们的家庭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更幸福!(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4]夏家善.颜氏家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5]李蕾.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家庭教育[J].莱钢科技,2006(3).

[6]梁花,李雪梅.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11).

[7]许桂清,赵伟.浅析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方法[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9(5).

[8]王美珍.谈马卡连柯的家庭教育方法[J].江西教育科研,2007(4).

注解:

① 顾明远.教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02.

②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43.

③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④ 马卡连柯.父母必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息社,1957,448.

篇8

第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

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缘于社会现实之变革。与现实社会相应的家庭教育观念包含有许多现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进成分,诸如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个性发展的民主教育观、适应时代潮流的投资子女智力发展观等。

但也应看到,长期以来的家庭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模式使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变革难以也不可能彻底,故而家庭教育在今天呈现出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的特点。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孩子又何尝不是不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心中的希望?因此说,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是最为关心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社会教育要坚持十几年,对孩子而言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在这十几年的社会教育中,如果能在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风气正派、老师认真负责的学校完成,对孩子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只是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有些时候,因为存在一些我们所无法控制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孩子也许只能在一个教学设施一般,师资力量薄弱,教学风气也不是很好的学校就读,作为家长,担心是必然的。如果是面对这样的情况,那么孩子上学前的以及上学后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第二,家庭教育问题的复杂性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学龄前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模仿力最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记在心里,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也正是如此,才会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在这段时间里,能通过家长日常的言行熏陶,让孩子有个正确的学习的观念,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开始上学后,在积极的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就算我们的孩子不能上期望中的优质学校,也能在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努力下,取得好成绩。

今天家庭教育的三大变化显现出问题的复杂性。一是家长的心态变化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突出。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这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则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使这代孩子普遍出现无情、无能、无责任感。二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出现不良变化。今天大多数孩子生活的环境已由过去的“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恋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三是孩子生活内容的变化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成人关闭了心灵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同时,不少家长不能根据时代变化、孩子需要施教,存在较多误区和过失。

第三,家庭教育方法、手段的发展趋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这里所说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能在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合乎当代孩子成长需要尤其是丰富精神需要的正确方法和手段施教,从而使家庭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二、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重新审视

首先,家庭教育在造就现代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教育中,有着突出而独特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无可替代的。“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教育首先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有其学校教育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方面。 其次,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脱离了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个性(如价值观、理想信仰、性格等)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而在这方面的影响来自于学校教育的比例则不大。而且,家庭教育在对青少年的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方面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三、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9

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根本目标的,是一种艰辛和伟大的艺术。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没有框架的束缚,没有统一的标准,适应性强,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家庭教育内容、方式不同,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代特征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对家庭教育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变化。因为落后的文化素质,现阶段教育目的是提高生存能力和教孩子怎么生活。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在家中发生,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些互动,家庭教育既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又包括孩子对父母的教育。

一、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

随着伊斯兰教传入维吾尔族社会,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内容与宗教文化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化也丰富了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说伊斯兰文化、民族文化及现代文化共同造就了现在的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伦理道德、生产和生活、民族艺术和审美教育等。

1.道德教育与伊斯兰文化教育

道德是人最基本的一种品质。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做好事①。在维吾尔社会,道德修养高低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有教养的重要标志。在人的行为表现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不是有良好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伦理道德主要表现在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社会责任感、节约、勤劳等方面。

尊老爱幼,勤劳美善是每个民族非常传统的美德。尊老爱幼的美德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是以以身作则和劝说的形式展开的。父母在家里教导孩子要有礼貌,要尊老爱幼,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要及时跟他们说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及时改正。孝顺父母是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穆斯林有句话说“天堂在母亲脚下”,每个穆斯林最大的愿望是死后能够去天堂,而“天堂在母亲脚下”足以说明孝顺母亲的重要性。如果母亲对子女的行为不满意,这在教义中就是非常大的罪过,没有得到母亲认可的人是无法进天堂的。我们对父母好,子女也会对我们好,维吾尔族有种说法是“你在这辈子打了父亲,你孩子必定会打你”,这是一种有因必有果的表现。孝顺还表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都生活在社会群体当中,我们应该为社会作出贡献,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中可以看出孩子未来对社会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节约和爱惜食物也是一种美德,伊斯兰教禁止浪费,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每一餐父母都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维吾尔族有种说法“如果踩地上的囊的脆片,人会变瞎”,这表示不珍惜食物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如果有食物脆片在地上,维吾尔人肯定就会把它捡起来,放在别人踩不到的地方。维吾尔人在吃、用方面非常节约。“人活的时候浪费的很多食物、生活用品等,死后必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教育。勤劳也是一种美德。维吾尔族有360种手工技艺,这些技艺通过家庭教育传授给下一代②。劳动是强大的教育力量③。在劳动过程中,既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道德修养,又要锻炼身体,在力量和能力上得到发展。勤劳是长辈对女孩子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女性必须会做饭、会家务,出嫁之前长辈会教她们做家务,不会做家务对维吾尔族女性而言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2.生产、生活教育

维吾尔族有独特的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家庭教育的内容。比如非常有名的和田地毯和田玉、核桃、红枣,库尔勒的香梨,哈密的红枣、哈密瓜、刺绣、织布(Atlas)等。南疆地区是维吾尔族集中的地方,其中农民比较多,这种特殊的人口性质决定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孩子从小看父母做这些农活,等到适当的年龄,就开始帮父母分担家里的活,跟着父母织地毯、捡核桃、捡红枣、学刺绣等,这种特殊生产方式决定这些地区家庭教育的内容。生活方面主要是饮食和服饰方面的习俗,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父母监督和指导孩子的饮食和穿着。维吾尔族不能吃非清真的事物。饮食教育主要指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吃饭的时候注意什么等方面的教育。在饮食方面,不是所有肉类都是清真的,清真的肉是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宰杀的牛肉、羊肉等穆斯林能吃的肉类④。因此,父母、长辈在家庭教育中,每天提醒他们都不能吃非清真食物。酒类是伊斯兰教禁止的,因此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喝酒。吃饭之前,一定要说“以真主的名义开始”,餐后要接杜阿宜,感赞真主的慈悯,感谢真主赐予的食物。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具有非常强烈的性别色彩,这个在服饰方面尤其突出。颜色上,女生穿鲜艳的衣服,男生穿暗色的衣服,穿着打扮上,女孩子不能穿太过暴露,紧身或透明的衣服。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葬礼上女孩子一定要戴头巾,穿长袖的衣服。过节要穿新的衣服,有种说法是“过节的时候一定要穿新的衣服,哪怕挂着一根新的针也算,这是对节日的尊重”,这个是对节日的一种尊重。维吾尔族有独特的服饰文化,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穿着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些女生穿着非常西方化,穿短的、薄的,而且透明的衣服,这是无论在宗教或者习俗里都是不允许的。在这种西方文化占据优势的时代,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是维吾尔族,要铭记我们的文化习俗,尊重民族文化。

3.民族艺术和审美教育

维吾尔族民间艺术包括歌舞、戏曲、相声、话剧、刺绣、编织、雕刻、建筑艺术等⑤。孩子接触民间艺术的第一场所是家庭⑥。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看到家里的雕刻食品、乐器、挂毯、刺绣工艺品等,从小就培养艺术敏感性及独特的审美。维吾尔族有丰富的歌舞资源,像十二木卡姆、刀郎舞是最典型的、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孩子从很小开始就接触歌舞。刺绣类型很多,每个地方的刺绣都有自己的特点,刺绣的用途很多,帽子上、衣服上、结婚时的枕头、被子上都有刺绣,手工刺绣非常珍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用机器来刺绣,这个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维吾尔族的编织技术也有很长的历史,在编织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是和田的地毯,和田地毯类型多样,维吾尔族人非常喜欢地毯,只要有条件的家庭,在墙上、地上就可以看到地毯。莎车的刀也非常有名,在手柄和刀刃上都可以看到各种样式,家里装修的时候,也会看到民族风味的一些木雕、石雕等。

二、家庭教育的方式

1.以身作则式家庭教育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非常好地形容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父母,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自己那样的人,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式的家庭教育作用于儿童时期。

2.劝说式的家庭教育

有关劝说的书籍、童话故事、寓言、诗歌、谚语有很多,说明维吾尔族人重视劝说式的家庭教育,内容主要是道德、智慧、科学,珍惜幸福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要过多吃喝,要有羞耻心,要慷慨,警惕嫉妒、说三道四的行为,成为有用的人等。这些文学作品为劝说式的家庭教育带来丰富的资源。

三、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时代的主流在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内容,现代学校以传递主流文化为主,父母的观念也在变化,父母对主流文化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文化的传递。现阶段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1.家庭教育的内容以主流文化为主

随着时代的变化,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有所变化。学校教育提倡的是主流文化的传授,非主流文化面临着同化或者消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责任变得重大,可是时代也影响着长辈的观念,因此家庭教育传递文化的功能在减弱,时代提倡主流文化,父母提倡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受到限制。

2.家庭教育内容上城乡差异大

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经济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家庭教育的内容。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父母教给孩子的是农业上的技能。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父母教给孩子各种现代化的知识,以纺织业为主的地区教给孩子的是纺织方面的技术。父母生活背景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四、结语

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多,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是维吾尔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教育形式。现阶段学校教育主要传递主流文化,忽略民族文化,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家庭教育就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培养民族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亚尔买买提・塔伊尔.维吾尔族子女教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4:9-12.

②祖拜热・艾尼瓦尔.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及其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③胡继渊.家庭教育的任务及内容[J].上海教育科研,1994(09).

④能吃的肉类是指牛、羊、驼、鸡、鸭、鱼、虾等,伊斯兰教禁止吃猪肉,自死物,血液,还有很多动物.

⑤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3.

⑥祖拜热・艾尼瓦尔.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及其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参考文献:

[1]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3.

篇10

民族文化传承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根本目标的,是一种艰辛和伟大的艺术。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没有框架的束缚,没有统一的标准,适应性强,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家庭教育内容、方式不同,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代特征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对家庭教育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变化。因为落后的文化素质,现阶段教育目的是提高生存能力和教孩子怎么生活。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在家中发生,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些互动,家庭教育既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又包括孩子对父母的教育。

一、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

随着伊斯兰教传入维吾尔族社会,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内容与宗教文化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化也丰富了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说伊斯兰文化、民族文化及现代文化共同造就了现在的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伦理道德、生产和生活、民族艺术和审美教育等。

1.道德教育与伊斯兰文化教育

道德是人最基本的一种品质。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做好事①。在维吾尔社会,道德修养高低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有教养的重要标志。在人的行为表现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不是有良好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伦理道德主要表现在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社会责任感、节约、勤劳等方面。尊老爱幼,勤劳美善是每个民族非常传统的美德。尊老爱幼的美德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是以以身作则和劝说的形式展开的。父母在家里教导孩子要有礼貌,要尊老爱幼,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要及时跟他们说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及时改正。孝顺父母是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穆斯林有句话说“天堂在母亲脚下”,每个穆斯林最大的愿望是死后能够去天堂,而“天堂在母亲脚下”足以说明孝顺母亲的重要性。如果母亲对子女的行为不满意,这在教义中就是非常大的罪过,没有得到母亲认可的人是无法进天堂的。我们对父母好,子女也会对我们好,维吾尔族有种说法是“你在这辈子打了父亲,你孩子必定会打你”,这是一种有因必有果的表现。孝顺还表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都生活在社会群体当中,我们应该为社会作出贡献,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中可以看出孩子未来对社会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节约和爱惜食物也是一种美德,伊斯兰教禁止浪费,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每一餐父母都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维吾尔族有种说法“如果踩地上的囊的脆片,人会变瞎”,这表示不珍惜食物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如果有食物脆片在地上,维吾尔人肯定就会把它捡起来,放在别人踩不到的地方。维吾尔人在吃、用方面非常节约。“人活的时候浪费的很多食物、生活用品等,死后必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教育。勤劳也是一种美德。维吾尔族有360种手工技艺,这些技艺通过家庭教育传授给下一代②。劳动是强大的教育力量③。在劳动过程中,既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道德修养,又要锻炼身体,在力量和能力上得到发展。勤劳是长辈对女孩子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女性必须会做饭、会家务,出嫁之前长辈会教她们做家务,不会做家务对维吾尔族女性而言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2.生产、生活教育

维吾尔族有独特的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家庭教育的内容。比如非常有名的和田地毯和田玉、核桃、红枣,库尔勒的香梨,哈密的红枣、哈密瓜、刺绣、织布(Atlas)等。南疆地区是维吾尔族集中的地方,其中农民比较多,这种特殊的人口性质决定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孩子从小看父母做这些农活,等到适当的年龄,就开始帮父母分担家里的活,跟着父母织地毯、捡核桃、捡红枣、学刺绣等,这种特殊生产方式决定这些地区家庭教育的内容。生活方面主要是饮食和服饰方面的习俗,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父母监督和指导孩子的饮食和穿着。维吾尔族不能吃非清真的事物。饮食教育主要指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吃饭的时候注意什么等方面的教育。在饮食方面,不是所有肉类都是清真的,清真的肉是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宰杀的牛肉、羊肉等穆斯林能吃的肉类④。因此,父母、长辈在家庭教育中,每天提醒他们都不能吃非清真食物。酒类是伊斯兰教禁止的,因此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喝酒。吃饭之前,一定要说“以真主的名义开始”,餐后要接杜阿宜,感赞真主的慈悯,感谢真主赐予的食物。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具有非常强烈的性别色彩,这个在服饰方面尤其突出。颜色上,女生穿鲜艳的衣服,男生穿暗色的衣服,穿着打扮上,女孩子不能穿太过暴露,紧身或透明的衣服。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葬礼上女孩子一定要戴头巾,穿长袖的衣服。过节要穿新的衣服,有种说法是“过节的时候一定要穿新的衣服,哪怕挂着一根新的针也算,这是对节日的尊重”,这个是对节日的一种尊重。维吾尔族有独特的服饰文化,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穿着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些女生穿着非常西方化,穿短的、薄的,而且透明的衣服,这是无论在宗教或者习俗里都是不允许的。在这种西方文化占据优势的时代,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是维吾尔族,要铭记我们的文化习俗,尊重民族文化。

3.民族艺术和审美教育

维吾尔族民间艺术包括歌舞、戏曲、相声、话剧、刺绣、编织、雕刻、建筑艺术等⑤。孩子接触民间艺术的第一场所是家庭⑥。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看到家里的雕刻食品、乐器、挂毯、刺绣工艺品等,从小就培养艺术敏感性及独特的审美。维吾尔族有丰富的歌舞资源,像十二木卡姆、刀郎舞是最典型的、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孩子从很小开始就接触歌舞。刺绣类型很多,每个地方的刺绣都有自己的特点,刺绣的用途很多,帽子上、衣服上、结婚时的枕头、被子上都有刺绣,手工刺绣非常珍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用机器来刺绣,这个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维吾尔族的编织技术也有很长的历史,在编织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是和田的地毯,和田地毯类型多样,维吾尔族人非常喜欢地毯,只要有条件的家庭,在墙上、地上就可以看到地毯。莎车的刀也非常有名,在手柄和刀刃上都可以看到各种样式,家里装修的时候,也会看到民族风味的一些木雕、石雕等。

二、家庭教育的方式

1.以身作则式家庭教育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非常好地形容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父母,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自己那样的人,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式的家庭教育作用于儿童时期。

2.劝说式的家庭教育

有关劝说的书籍、童话故事、寓言、诗歌、谚语有很多,说明维吾尔族人重视劝说式的家庭教育,内容主要是道德、智慧、科学,珍惜幸福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要过多吃喝,要有羞耻心,要慷慨,警惕嫉妒、说三道四的行为,成为有用的人等。这些文学作品为劝说式的家庭教育带来丰富的资源。

三、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时代的主流在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内容,现代学校以传递主流文化为主,父母的观念也在变化,父母对主流文化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文化的传递。现阶段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1.家庭教育的内容以主流文化为主

随着时代的变化,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有所变化。学校教育提倡的是主流文化的传授,非主流文化面临着同化或者消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责任变得重大,可是时代也影响着长辈的观念,因此家庭教育传递文化的功能在减弱,时代提倡主流文化,父母提倡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受到限制。

2.家庭教育内容上城乡差异大

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经济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家庭教育的内容。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父母教给孩子的是农业上的技能。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父母教给孩子各种现代化的知识,以纺织业为主的地区教给孩子的是纺织方面的技术。父母生活背景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四、结语

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多,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是维吾尔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教育形式。现阶段学校教育主要传递主流文化,忽略民族文化,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家庭教育就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培养民族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3.

[2]胡继渊.家庭教育的任务及内容[J].上海教育科研,1994(09).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22-02

农村“留守儿童”是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而产生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其成长状态直接影响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发展,而生活和教育资源的缺乏,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与其监护方式有着直接关联,同监护方式相对应,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1.单亲教育家庭

出于对儿童生活照顾等方面的考虑,在家里需有人外出务工时,往往会考虑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外出务工,从而形成了隐性的单亲家庭。并且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影响,女性户主隐性单亲家庭所占比例更大。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第一,留守一方要承担所有繁重的家务和农耕劳动,致使她们身心疲惫,导致在孩子教育方面缺乏耐心,不能很好地和子女沟通与交流,这对儿童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第二,单亲监护人文化素质往往偏低,使得他们不能恰当地选择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不能理解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使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出现更多的障碍。

2.隔代教育家庭

这种情况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由祖辈承担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责任。这种教育模式在祖辈具有养育经验丰富、社会阅历广泛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第一,隔代监护的祖辈既要受田间地里的劳作之苦,又要照顾孩子的穿衣吃饭,体力和精力消耗过度,同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所以在孩子的学习辅导上显得力不从心。第二,由于代沟现象的存在,祖辈与孙辈之间对角色的期望与领悟存在重大差异,彼此之间互不理解,以至于在留守儿童出现性格变化或者心理问题时,祖辈们难以及时察觉。第三,溺爱心理使得老年人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放任甚至袒护孩子的错误。这种管教方式,造成很多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交往中缺乏沟通能力,在举止上缺乏文明和礼貌。

3.上代教育家庭

这种模式是指由外出父母信任的近亲、邻居或朋友来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承担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孩子得到的生活照顾同隐性单亲家庭差别不大,但其得到的家庭教育却更加糟糕。表现在:第一,亲戚朋友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分寸难以把握,过分严厉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心,造成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又容易放任自流,达不到教育效果。第二,从留守儿童个体来讲,内心情感容易处于压抑状态,不利于孩子正常人格的形成。

4.寄宿教育

这是农村地区针对留守儿童现实,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以弥补和缓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问题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孩子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但却不利于孩子个性的成长,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家庭亲情的缺乏。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农村留守儿童却处于“家庭教育真空”的状态,这对其社会化进程会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

1.影响留守儿童生活生存技能的养成

第一,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将留守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而不愿(也不敢)让其从事必要的生产劳动,甚至是洗衣做饭之类的家务劳动。这就直接妨碍了留守儿童劳动习惯的养成,导致了他们生活技能的缺乏。第二,父母双方长期缺位,监护人往往精力和能力又有限,很难帮助留守儿童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学习计划,使得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减弱。第三,农村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往往产生孤独、失落、胆小和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这将极大地影响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同时,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与老师和邻居的接触减少,使其在社会交往中缺乏正确的指导,不利于交往能力的培养。

2.妨碍留守儿童社会规范的内化进程

作为社会初级群体,家庭实际上是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学校。一个社会人所需掌握的大部分社会规范都要通过家庭的传授和影响才能知晓。父母的长期缺位,导致了留守儿童不能顺利地实现规范的社会化,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失范现象。如:第一,由于外出父母想管没法管,临时监护人又不敢管,使得留守儿童在几乎毫无限制的状态下生活,这就助长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使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思想上自以为是和自私自利,行为上蛮横霸道及我行我素,传统美德严重缺失。第二,监管的不力和引导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漠视法律法规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比较多见,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地区“二元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案件的比例在40%以上。

3.导致留守儿童价值体系的扭曲

第一,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加和社会流动的加速,各种价值观念对农村居民冲击越来越大,传统乡风民俗的影响力减弱。同时,一些打工父母将新的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带回家乡,混淆了孩子的是非标准,妨碍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打工经济的繁荣使得一些父母急于通过务工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他们忙于打工挣钱,忽视对儿童的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同时出于负疚感,他们往往采取增加零花钱等物质补偿的方式去“赎罪”,这就更助长了留守儿童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养成,形成好逸恶劳及奢侈浪费等恶习。

4.造成留守儿童角色行为的偏差与冲突

第一,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比较中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所以他们总是希望其后代超过自己,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往往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而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又往往偏低,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缺乏科学方式,这就造成了两辈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得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较严重。第二,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直接管教,再加上自我约束能力差,使一些留守儿童理不清学习和玩耍的关系,一味贪玩;把不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胡乱模仿;把握不好有效的角色调适,导致部分孩子角色扮演的失败。

三、破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缓解并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1.前提――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要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使其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亲情的关爱胜于经济上的补偿,这就要求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在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中增进情感,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偏差。其次,父母外出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其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甚至会超过父母。所以要加强宣传,强化监护人的教育责任感,促使其转变“重养轻教”的传统观念,让他们真正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养责任,做到在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关心其学习和心理健康。

2.途径――加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

儿童必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才能完成其社会化。所以,当家庭教育缺失时,就要通过加强与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来弥补留守儿童社会化之不足。

篇12

【摘要】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 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家庭教育早期性,家庭教育连续性,家庭教育权威性,家庭教育感染性,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不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今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时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