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7 15:05: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科学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十年间,通过使用脑电图、肌电图、眼电图等现代医疗仪器进行研究,打开了睡眠迷宫的大门。人们发现,在睡眠时,有一阶段全身肌肉已完全放松似深睡,而脑电图表现却只接近浅睡状态。这种大脑皮层浅睡与躯体肌肉近似深睡的矛盾现象,称为睡眠分离现象或矛盾睡眠。在这个时候发现被观察者有特征性的快速眼球运动,所以叫它快相睡眠。到了另一个阶段出现高波幅慢波为特征的睡眠期,则称作慢性睡眠。一般地说,在快相睡眠期,心率、血压、呼吸等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明显,大脑皮层的抑制较浅,也容易受到记忆、周围环境和生活体验(包括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脑海中瞑思默想的)以及其它各种刺激的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梦境。很多学者的实验研究都肯定,快相睡眠这一阶段,与梦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人工造梦吗?
今天,国外有人已经在进行人工造梦的尝试。1970年,OKuma创造了一种简易的“梦发现器”,用这种“梦发现器”,不仅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而且在被检查者的家里,也可以进行梦的科学实验。“梦发现器”的原理是,人们进入快相睡眠期后,肌肉张力由清醒期的半松弛状态转为完全松弛,肌电图出现的肌电波也渐渐降低到一定水平,与此同时,在眼电图上,眼球也出现快相运动。科学家们把快相睡眠期的这两种特殊现象,作为信息输送到一个小型的电脑中,指令电脑相隔一定时候根据快相睡眠期持续的时间(一般可定为5~15分钟)发动电铃响。那么,被检查者每次睡眠进入快相睡眠期后5~15分钟时(往往恰好经历了一个生动的梦境),就被准时发生的铃声惊醒。这时,被检查者对于自己亲历的梦境历历在目,可以立即向预先放置在枕边的录音器叙述梦的内容。科学家们也就可以正确地获得了神秘的梦境。现在发现,在快相睡眠时,特定的刺激往往可以造成特定的梦境。侧如,有人在睡眠时将被子踢掉了,两下肢冷起来了,这时他梦见自己正在深沟中涉水横渡,河水寒冷彻骨。假如睡者耳旁有自来水的滴嗒声,往往能使他梦到狂风大雨,苍蝇或蚊子侵扰脸部,可梦为白刃加颈;微风吹窗,可能造成强盗敲门的梦境。要是睡眠时自己的手或其他原因压迫了胸部,使呼吸受到影响,这往往会梦见自己被捆绑起来、被绞杀或被活埋而喘不过气来,胃肠道与膀胱过分膨胀的感觉,也同样可以引起惊恐的恶梦。因此,晚饭不要吃得过饱,晚上饮水不宜过多,睡觉时尽量别把被子蹬掉等等,都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为什么黄粱宋熟而梦历一生?
“黄粱一梦”的故事告诉我们,梦境可以长达数十年。许多人也觉得恶梦彻夜、乱梦连绵。而实际上,做梦的时间是极短的。
为什么一刹那的梦境会觉得非常长呢?科学家们己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原来人们入睡后由浅睡渐渐进入熟睡。在熟睡时期,大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对外界的一切刺激接近阻断状态,由于清醒时的“我”与快相睡眠梦境的“我”失去了空间连续性,梦中的“我”失去了对时间的正确能力。所以做梦的体验就与清醒时对时间的体验有极犬的差别。
什么梦境易忘?
一个正常成人,每阵快相睡眠期约持续5~30分钟,平均15分钟左右,即迅速转入熟睡的慢相睡眠期。美国有位叫Dement的学者,做了一个重复351人次的有趣试验,结果是:在快相睡眠时被叫醒的人中,73%可以清晰地回忆梦境;而慢相睡眠对被叫醒的人中,却只有7%的人能记得自己曾经做过梦。这说明,快相睡眠时做了梦,再经过慢相睡眠阶段,梦境就会部分或全部地被遗忘掉。
3.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胡桂兰
4.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的法律思考陈军,路海峰
5.大众化后期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制度研究陈鹏,CHENPeng
6.改革考试机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张艳慧,张济林
7.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探微李文兵,LIWen-bing
8.教会大学对中国近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性贡献岳爱武,熊小燕,YUEAi-wu,XIONGXiao-yan
9.对我国建国初期院校调整的回顾与反思李国良,赵俊芳
10.教育公平研究综述袁敏,YUANMin
11.中国高等教育产品的差别定价机制研究袁蕾,孙琪瑛,YUANLei,SUNQi-ying
12.国学与大学生古典文化素质培养骆兵
13.PDCA循环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李波
14.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的风险预测喻娟娟,苏中文,YUJuan-juan,SUZhong-wen
15.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分析岳武,YUEWu
16.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探析王帆宇,WANGFan-yu
17.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看方法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艾红梅,王平,任志锋
18.90后大学生民族意识的研究分析宋洁,潘苏苏,李艳刚
19.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思考门瑞雪,常有余
20.论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周晓虹
21.以落实《纲要》为契机推动吉林省高教科研工作刘勇兵
2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量化研究刘永芳
23.2010年吉林省高教科研工作会议纪要刘新财
24.成人高等教育转型摭谈姜振宏
25.抵御金融危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以吉林省为例李生京
26.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位和科学构建王典
27.英语专业网络课程群资源建设模式与途径丁志斌,李茂莉
28.整合·本土·拓延: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文化学思考李崇爱,刘小群
29.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反思——从中国特色谈起吴振韩,顾媛媛
30.从需求分析视角探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卓新光,王晶
31.论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战略王荣德,刘爱生,沈钢
32.本刊公告
33.新升本科师范学院学科建设的意义、阻力与策略张爱珠,贾长胜
34.国外教育机会均等观举要张国强
35.感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特质——以美国佐治亚大学为例童猛
36.中、美、日三国高等教育主要指标统计分析——基于1999~2007年UIS的数据肖月,房巍,李万龙
37.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论杨吉春
38.自我更新: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新视点于四海
39.中国特色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EAP课程体系的建构梁砾文
40.当代研究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塑邱忠信
41.高校规模扩张中的财务风险探析刘义荣,刘静娴
42.我国高校教师权益保护研究述评金劲彪,刘斌
4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任春梅
44.关于现代工程师培养的几点思考王立国
4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孙延娟,田波
46.论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四个维度"及其基本原则——以《教育研究方法》为例党亭军
47.基于"结构——定向"教学理论的"物质的量"教学实践与研究王友兵
48.潜在课程在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张秋红
49.英语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视角武英杰,赵义泉
50.高校药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若干思考岳慧
51.浅谈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潘国臣
52.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再思考王新
53.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简介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
1.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高校招生的省市差异郭延凯,GUOYan-kai
2.大学生就业信用标准体系下小订单培养模式初探刘黎莉,王艳梅,陈振江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下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及其对策李宪印,陈万明,LIXian-yin,CHENWan-ming
4.不同类型企业选拔毕业生的主要考量因素的差异研究——基于台州市企业的调研李常香,林朝斌
5.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分析与对策研究李影
6.从线性到域性:高校教师发展制度意义理解的新视角张德良,ZHANGDe-liang
7.改革开放30年来教师教育政策法规浅析徐维忠
8.时代主题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回应卢洁莹,LUJie-ying
9.本质、内涵、路向:高职教育文化发展的三个基点张金磊
10.STP战略在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中的应用冯强,蔡春红
11.论公安高职高专院校校警合作办学模式的构建王彬
12."学评教"机制下的师生合作博弈及其关系研究黄秀海,HUANGXiu-hai
13.英国大学建立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动因分析及其启示汪雅霜,杨晓江,WANGYa-shuang,YANGXiao-jiang
14.2007AQTF框架下澳大利亚海外项目质量评估的实践研究——以澳大利亚海外项目"BHI-SDJU"质量审查为例刘淑芸
15.微型企业: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规模选择与策略张楠,周明星,ZHANGNan,ZHOUMing-xing
16.地方农业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探析由晓霞
17.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创业教育实训基地途径的研究高凤民,许秋奎,雷明
18.女性硕士生学业幸福感及提升策略姜毅超,JIANGYi-chao
19.加强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指导——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的生源差异、家庭经济情况差异调查研究游薇,吕鹏,YOUWei,LVPeng
20.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思考向欣
21.烟台地区大学生性观念及性教育调查分析张鹏,白雪,倪晓倩,付露露,王桂芹
22.二战后哈佛大学发展战略马利凯,赵俊芳,MALi-kai,ZHAOJun-fang
23.筑波大学学群制度解读及其启示胡义伟,伍海云
24.中美印日古高等教育投资水平国际比较研究秧志强,吴绍春
25.少子化趋势下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对策及启示吴丽华,罗米良
26.美国大学"教学学术"理念对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周婷
27.我国大学形象的应然、实然与必然苏州,SUZhou
28.试析高校形象广告的理论基础严亚
29.学习之道:新时期大学之道的根本王学青
30.极端中创造平衡构建新型学术范式——论大学教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王晓瑜
31.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新视点陈昌兴,李俊奎
32.论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构建杨建文,郑慧芳
33.中国儒家德育心理学说的有机整合——论的大学德育心理学思想与实践王阳安
34.学校道德教育之病态解析赵联,孙福平
35.浅析高校德育中生态意识的培养胡雨霞,孟新宇
36.CIO:高校信息化建设亟待管理机制创新李雅琴
37.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及启示夏颐
38.基于教学过程导向的高师实习指导课程开发曾本友
39.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龙春阳
40.本科教育专科化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分析李俊义
41.刍议地方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变通策略陈萍,金保华
42.基于现代工程师的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培养杨英杰,邱俊,金星
43.独立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谷再秋,于福
44.美国私立高校经费筹措及其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王雪燕,戴士权
45.论民办高校的文化建设秦和
46.对独立学院施行层级式教学的探讨孙加工,陈艳波
47.香港中文大学双语教学对内地高校的启示王秦辉
48.英语生命化教学模式:理论构建与实践样式赵玉民,崔铁刚
49.关于"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的思考王为全,李艳菊
50.法学本科教学应试化现象及其对策刘建刚
51.正在崛起的四平职业大学学校宣传部
1.我国大学组织内部机构生成机制探析——基于"985工程"大学的分析胡仁东
2.试论高校学生管理的本体和功能黄厚明
3.生命与生活:大学生对话管理的根基安世遨
4.浅议高等学校校办企业的会计委派制朱延辉
5.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现状与对策研究秦福利
6.吉林省高等教育资源地域性共享模式研究熊卫卫,李富英,孙忠才
7.论高等教育的宏观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徐德斌
8.大学通识教育的认识障碍及其超越李艳,岳学军
9.高校与学生间之合同关系论要黄忠,薛海明
10.高教科研工作要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李军
11.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张德江
12.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纪要刘新才
13.关于高职法律专业困境的思考徐升
14.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类型杨东铭
15.高职院校"课程-专业"双轨制教学人员管理体系的构建丛文龙,
16."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任爱珍
17.对行政管理专业问题与改革的思考杨诚
18.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研究综述罗雪莲
19.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述评杨吉春,赵丽光
20.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陆国志,杨兆海
21.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校学科发展战略程永波
22.新建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构取向朱永江
23.广西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兰必近
24.民主治理视阈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向探究吴太胜
25.大学生大众文化的本质及其影响张永华
26.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马勇
27.高校战略评估对战略管理调控机理初探郭必裕
28.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变化研究王鹏,王秋芳
29.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朱立明
30.和谐社会视角下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与反思——以江西某高校和某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个案李曦
31.关于高校招生制度变革的若干思考杨清溪
32.论高校德育资源及其配置常立飞
二、合理的将翻转课堂的模式应用其中
对于翻转课堂而言,主要就是将教室中的知识讲解翻转到课堂之外,将课堂之外的知识讲解翻转到课堂之内。在此过程中,教室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学习机会,创建科学化的教育模式。教室可以利用合理的方式利用视频方式与信息技术方式进行讲解,转变以往的课堂教育形式,充分发挥慕课方面的教育作用。例如:在讲解关于“当代文学作品”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创建专门的知识点讲解内容,学生随时都可以进入到相关的网络平台中学习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在发现学习问题之后将其输入到网络平台中,相互之间进行探讨与分析,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指导,这样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之外,还能促使教学工作的良好落实,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达到预期的慕课教学目的。
三、创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对于慕课教学而言,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合理的开展教育评价活动,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合理的进行引导,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慕课的教学评价环节中,与传统的试卷测试存在一定差异,教师不再是单一的针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是注重过程性内容的分析,除了要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状况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对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例如:在针对《文学欣赏与批评》相关知识点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将课堂沟通与交流的成绩设置成为百分之二十,单元的测试占有百分之四十,单元作业占有百分之四十。对于课堂评价而言,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阅读能力,而对于单元测试而言,则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情感的形成、学习过程等,利用综合方式进行考核评价。而在考核内容方面,应重视学生思考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学习方式与观念意识、态度的评价,创建科学化的工作模式。另外,在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还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全面增强学习效果。
四、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整改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改与完善,创建科学化的工作模式。当前很多高校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知识的学习都缺乏热情,主要因为其面临着各类资格证书的考试,还有就业的压力,此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实际状况,对教育内容进行整改,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相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将张爱玲的小说题材与相关艺术手法等内容作为教育基础,为其介绍当时的场景,并讲解女性情感生活与相关文学作品中恋父情结、情感扭曲的相关情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慕课课程的兴起,不仅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而且为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崭新思路。通过对慕课课程的研究,及其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剖析,阐述了慕课课程的多个特点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而拓展了传统课堂教学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铁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成功,201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arrative Study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ourse
LI Zud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Abstract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most characteristic of narration. The teaching process reflects the notion of a teac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narrativ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rrative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ducational narratives; teaching; notion
1 教育叙事及其应用性
所谓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记录下来,并予以回顾、评价和反思,从而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档案”文本。但有些看似“无意义”但包含丰富信息的事件,也需要记录在案。教育叙事,就是将教师自身及其教学活动作为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从教师的角色中暂时抽离出来,站在研究者的角度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和过程。
因而,教育叙事研究就是一种自我反思性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教师自身)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评价。因此,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理论驱动的,而是经验驱动的,因为它不直接定义、解释和评价教育,而是从教学过程中的丰富经验中进行提炼。具体来说,教师讲述关于教育教学的“故事”,并在“故事”中去理解教育教学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某种教育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教学主体(教师或研究者)的“叙事”(故事或者过程描述)来理解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并进行新的观念建构。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遵循的是从(既有的)经验――理论――(新的)经验的研究路径。
具体而言,教育叙事研究有这样的一些基本特点:首先,其叙述的内容是既有的教育教学“情景”或“事件”;其次,其叙述的事件和过程中有相关的具体主体(教师、学生,或教学内容中的人物、形象);再次,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是归纳、总结和反思某种教育理论或观念。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情景性”或“故事性”。也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是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而不是基于观念和理论的研究方法。
但不同性质的课程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及教学要求,因而,将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专业性课程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是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和教育叙事研究未来的重要趋势。专业课程的教育叙事研究,既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构成部分,也是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基于此,本文将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叙事性特点结合起来,以探寻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2 现代文学课程的叙事性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既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以来缺少一个有效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由于涉及到众多作家作品,该课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叙事性特征。比如,在讲解某个小说作品过程中,教师需要梳理主要情节和人物,而这本身就是“叙事”。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叙事”,这并非是一个口才和讲课能力的问题,它还体现出一个教师某种潜在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讲解鲁迅短篇小说《故乡》的过程中,可以有两种“叙事”方法。第一种“叙事”方法是首先从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和时代背景入手,然后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从而在作品中“挖掘”出其主题意蕴,或者得出小说反映了鲁迅及其时代的某种精神特征。第二种“叙事”方法是首先就直接从小说的情节入手,从而呈现小说的“离乡―还乡―再离乡”的情节结构,然后根据这一情节结构去把握小说叙述者的精神特征,再联系作家生平和时代背景,从而去把握作品丰富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和时代意义。可以说,这两种“叙事”方法,先不论孰优孰劣,体现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第一种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的“反映论”,而第二种则体现的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症候阅读”。
如果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进行叙事研究,那么,该课程就获得了双重的叙事性:一是它本身的叙事性体现了某种教学理念;二是对其进行的“教育叙事”可以呈现它的“叙事性”,并用过“再度叙事”进一步反思该种教学理念。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的教育叙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总结该课程既有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并有助于我们(下转第131页)(上接第102页)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思路、方法和模式,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总体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中,已有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院系要求该课程教师撰写教育叙事。这些散布于各高校及院系和专业教师手中的教育叙事文本材料,即互有差异的教学案例,体现出不同院校和院系对该课程的设置方案、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与模式,也蕴含着当今课程改革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趋势。可以说,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育叙事”,既是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活动的理论、视野和方法,也是研究该课程教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这些来自课程教学第一线的原始材料为该课程的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田野资料,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3 现代文学课程叙事研究的策略与可能性
从教育叙事的文本形式来看,叙事研究文本既呈现了教学的过程,也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和经验,甚至还蕴含着教学“当时”的情境等信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育叙事文本尤其如此。因此,教育叙事要呈现的是一种“现场感”和“在场体验”。通过经验的还原,在充满多元和丰富信息的现场中去分析各种要素及其关系,从而挖掘出隐藏在教学活动背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展开叙事研究,要呈现的是该课程教学活动的“现实性”和“现场感”,并在此基础上从“教育叙事”理论的视角概括和归纳出既有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和策略。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尤其是作家作品教学的特殊性,通过对其“教育叙事”的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力图改变既有的“社会时代状况――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内容与意义――作品艺术价值”的“反映论”和“社会存在决定论”模式,从而建立起一种真正基于“文本分析”和“问题意识”的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同时也提高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因此,可以将该课程的一系列“教育叙事”文本收集起来,并加以归纳与整理,梳理该课程教学及改革中存在的经验、成果以及问题和缺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该课程教学及改革既有的思路和方法,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本着这一目标,可以提出这样的研究策略:先收集该课程教师的“教育叙事”文本,并听取课堂教学,然后进行抽样分析和案例研究,再结合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对广泛存在的教学思路、方法及模式进行描述,总结出几种模型。最后,从这些研究结果数据中,分析既有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从而提出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具体而言,对该课程的教育叙事研究,有以下两种主要方法:一是“田野调查”(field survey),即广泛收集散布于该课程教师手中的“教育叙事”文本和档案材料,从而进行材料的整理和归纳;二是“参与观察” (participate observation),即广泛参与听取该课程教师的课堂教学,以获取第一手田野资料。另外,还可采用抽样分析(sampling)和案例研究(case study)的研究方法,对“教育叙事”文本材料进行归类,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抽样分析,并分析研究典型案例,以获取不同指标和类型的研究参考数据。
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叙事研究,其主要特色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作为理论前沿的“教育叙事研究”与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并结合研究者的亲历观察,从而展开研究。同时,该研究的可能性还体现在从事实(经验)本身寻找该课程教学的内在“结构”,而不过多地倚靠外在的理论框架和预设的观念来考察该课程教学及其改革。因此,作为理论前沿的“教育叙事”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的整体改革提供了有效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为2010年度重庆市教育规划项目“教育叙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GJ-0509
参考文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工程测量”原有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教改后的教学计划和调整后的专业结构。我们从教学要求出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基础之上,注重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系统性和最新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GPS定位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过程介绍得比较详细,在教学中比较适用,使学生对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GPS定位技术从问世之初取代常规大地测量和工程控制测量发展到目前,已渗入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交通管理、导航、地理信息系统、海洋、气象和地球空间研究等许多领域。GPS定位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使它成为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我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多媒体教学、教学考核方式和教学实习的改革
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一“工程测量”课程与GPS测量的衔接性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在现用的高等职业学校“工程测量”教材中,有关GPS测量原理与应用介绍简单,没有相关工程实例,教材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系统性和最新发展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与最新发展相结合不紧密。因此,我校在教学和教材建设中紧紧抓住“教学对象主要是应用GPS进行精密定位”这一特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改变已有教材中将GPS卫星定轨理论与方法、GPS卫星信号的组成与传播等天文、电子或通讯方面的理论作为重要内容,而只是将这些内容作为GPS定位理论主线上的必要过渡知识点进行简要介绍。
(二)结合路桥专业的特点,重点安排了以下知识点:GPS系统的构成及其发展现状、GPS定位系统的坐标系、GPS卫星的测距码信号与伪距测量原理、GPS卫星的载波信号与相位测量原理、GPS静态定位原理、整周未知数的确定方法与周跳分析、GPS动态定位原理、GPS定位测量中的坐标转换、GPS控制网的设计及外业工作、GPS基线向量解算与网平差、GPS定位技术的应用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但使学生对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而且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GPS定位的关键理论和重要知识,从而达到使用GPS定位技术从事测绘或相关专业工作的目的。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授课时提纲挈领,对于教材中部分通俗易懂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把节省出来的课时用来加强重点、难点章节的讲授及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或课外知识,以解决教学时数少而内容多的矛盾,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组合,并且要大量阅读相关的科技论文和资料,以便了解授课内容的最新发展情况。
(二)多媒体教学与文字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可以将部分在课堂上用文字叙述不便的内容用幻灯片或动画进行教学,既提高了效率,又加强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图像、声音、文字及三维动画效果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向学生们演示GPS系统工作原理、测距码和载波相位的测量原理、RTK技术和广域差分技术的实现过程以及GPS定位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等一系列内容,还可以直观地演示和观看用GPS后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基线向量解算和GPS网平差的全部过程。
三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考核方面,除了正常的期终考试考核之外,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进行了改革,用仪器操作考核(占40%)、成果质量考核(占20%)、实习小结考核(占20%)、小论文(占20%)等多种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而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考核的成绩可以占到总成绩的60%左右。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们参与实习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GPS信号接收机的熟练程度和实际动手能力,这方面的改革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重点加强和改进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一)加大GPS课程的课间实习力度,保证实验课时,重视实验课的质量。将GPS课程的课间实习课与理论教学课时调整为1:1,保证实验课的教学时间。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可以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及时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同时可以为以后的集中实习打好基础。为此,教师对每一堂实验课都应提出具体的要求,实验课结束之后要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以加深对实验课内容的理解。
(二)依托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基地生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将GPS内容综合实习,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增加应用实例分析,譬如:我校测量实习基地建筑物密集,测区权属关系复杂,权属界址点数量多.采用常规测量手段施测十分困难,采用RTK测量技术作为本测区宗地权属界址点坐标的实测技术手段,在地籍测量的应用还是很少的。在充分调研论证并通过试验检测认证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实例综合,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GPS静态相对定位、RTK GPS测量、GPS测量数据的后处理等实际问题理解和应用。这样,学生基本上将与GPS实际应用相关的实习内容全部掌握,都能够在实际中运用自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技术优势,将科研、生产工作的内容、手段和目的融合进实验教学,并鼓励学生参与一定的科研和生产工作,使学生能够接触学科发展的前沿,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在课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
我们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多媒体教学、教学考核方式和教学实习等方面的改革,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肯定。
高职教育是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改革课程教学,以便更好地培养人才,但从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多数改革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现代高职课程教学评价模式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脱节。高职院校多采用结构成绩制的评价模式,学生很轻松地通过考试,并没有掌握知识、技能,教师也不会因为考试偏难而受学生指责。
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时展的要求、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评价中存在的弊端,构建科学的、系统的高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所以对高职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
现代高职课程教学,一般要通过具体而成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来体现并落实。高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反映着一定的教育思想及观念。所以,高职课程教学评价要全面落实综合素质教育思想,完善教育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即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现代高职课程教学评价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从学科本位的评价转向能力本位的评价。以往的课程教学评价往往只注重对理论教学的评价,而忽视对实践在教学中的评价,这与高职的办学目标相脱节。高职教育不是压缩型本科,机械地移植了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是极不科学的。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不同类型的。高职教学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体系,其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是为了服务于能力本位。高职教学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工作能力等。高职课程教学只有强化实践教学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才有实现高职教学的目标,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出色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在各种课程教学中,从片面注重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监控评价,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在教学评价、监控内容中,应充分体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成绩测定、社会实践、对教师工作及学生的评价等各个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
1引言
现代设计史这门课程对于高校学生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该门课程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设计理论素养与实践研究。因此对于现代设计史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必须进行提高,不断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活跃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寻求新的创新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激起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无法顺应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速发展,而翻转课堂可以触发学生对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热情。因此在高校中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与现代设计史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推动现代设计史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现代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设计史是一门理论为主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本文将以现代设计史课程为例探索高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2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也可以被翻译为反转课堂或者颠倒课堂,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很明显的不同。翻转课堂是由美国一所高中所兴起,后来逐渐扩展到全世界中小学,在中小学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在高校的教学领域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中小学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与高校的教学方式和目标有明显的不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完备的外界教学环境,而高等学校更具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条件[1]。翻转课堂是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利用课下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简短有效的网络视频进行预习和复习,而课堂是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仅仅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并且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课下学习心得,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方式进行,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安排学习进度,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由于大学生时间相对灵活,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也增强了自我管理能力和时间意识。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新课程时所遇到的问题,并且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加贴合自己的实际,并且通过灵活的学习时间安排,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安排以及教学方法,但是也必须明确,翻转课堂与在线视频有本质的不同,在线学习视频不能够取代教师的价值,在线视频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借助于在线视频以及互联网的先进科学手段,可以对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时,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也不是完全的输出者,而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和互动的良师益友,更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3现代设计史课程的教学目的
现代设计史这门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主要是对世界现代艺术设计史的发源和发展以及现状进行理论式的阐述。现代设计史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了解现代设计史,增强自身的设计理论素养,为以后的各类专业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可以对艺术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现代设计史的课程教学目标就是在学生已经具有相关理论基础的背景下,使学生将艺术设计的含义与问题相结合,通过发现问题并且找到解决方法,理解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元素,体会国内外设计的文化差异性[2]。现代设计史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专业相关的设计背景,使学生掌握设计专业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的思维方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与现代设计史的主要目标相吻合,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每门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该过程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所进行的,就在教学课堂中实现的。第二个过程是吸收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课下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通过自己学习的方式加以完成。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遇到挫折和困难而放弃,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和动机,翻转课堂则对学生课前和课后的自主学习进行了创新。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在线视频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在线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吸收内化是通过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良好互动来进行知识的消化吸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在教学中针对学生遇到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新知识。
4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在现代设计史教学中的实践
4.1翻转课堂的课前在线视频设计
4.1.1视频内容的选取
由于现代设计史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因此在设计课前视频资源内容时就必须要具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在理论方面,可以将现代设计史中重要的风格流派和代表人物提炼出来。
4.1.2课前学习任务设计
设计课前学习任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新知识的背景,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通过各种题型的设计引导学生对本次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3]。课前学习任务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创造性和全面性,因此在进行课前学习任务设计时除了与之配套的在线视频之外,还可以包括相关其他课程资料的链接。在现代设计史课程课前任务中可以设计对接所讲授风格流派人物的思考,在专题讲座中对设计作品进行赏析,或者加入国内外优秀的设计网站链接。该阶段学习任务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课前对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有效性,通过链接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扩展课程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知识的丰富性。
4.2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4.2.1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课前教学任务开展,是课前教学任务的拓展和延伸。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网上的反馈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节省时间。比如在讲授流线性设计风格时,可以重点讲解流线型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并且引导学生将流线型风格与自己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仅仅占课堂总时间的1/3左右。在翻转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有了改变,教师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输出,学生也不是被动地进行接受,而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4.2.2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需要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其重点在于企业能够深入参与到专业学生培养的全生命周期中。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的核心,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就需要校企双方来共同开发。在信息安全领域中,企业适合高职学生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在网络安全服务、安全运维等领域。因此,高职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就需要围绕着这些岗位,由校企双方来共同开发。
一、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现状
传统的高职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中,虽然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也是由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经过调研企业岗位之后得出的,但是由于是学院教师单方面来构建的课程体系。因此,在传统的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会出现以下问题:(一)学科体系氛围较浓。由于传统的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是由专业教师单方面完成的,在课程体系中难免会出现学科体系的影子。随着专业的持续开办,虽然专业带头人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轮修改,但是其中学科体系的氛围还是会比较浓。例如,在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中,会体现C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很明显带有传统学科体系下注重抽象理论知识学习的身影,因此还是不太适合于高职学生的学习。(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体现出岗位需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许多新兴的事物出现在人们面前,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也会出现许多新知识、新技能。例如,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云计算方面的课程,并且加强了计算机网络设备调试等方面的课程。虽然,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拓展自身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这样的安排不但没有突出网络安全服务于网络安全运维等信息安全领域的岗位群技能需求,而且还占用了大量的课程时间,影响了网络安全专业课程的课时安排。因此,这样的课程体系不能完全体现出专业特色与岗位需求,不能完全达到企业对口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
二、现代学徒制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安全领域的企业相关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让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更加突出专业岗位技能培养,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校企双方从分析岗位技能需求入手,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专业课程标准。(一)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与交流,明确了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网络与信息安全企业,在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服务和技术管理岗位,能够从事渗透测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网络安全工程集成等职业岗位群工作,具备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专业标准、渗透测试技术、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与取证技术、网络安全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网络与信息安全企业从事网络安全渗透测试、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及信息安全产品的销售等工作。在岗位的确定上,我们首先将企业的岗位群划分为:初始岗位群和发展岗位群。在初始岗位群中包含:专业技术岗位和销售管理岗位。具体的岗位划分如图1所示。确定了该专业的岗位群后,校企双方要针对岗位群确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从八个岗位中,我们确定了30个典型工作任务,再分别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出相应的110条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二)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根据对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我们对职业能力进行归纳,从而设计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突出了校企合作办学的特色,凸显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课程体系结构共分为五大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学徒岗位课程、技能训练课程以及职业拓展过程,如图2。在课程体系结构中,公共基础课程由学院负责课程标准的制定及课程授课;职业技术课程涉及该专业的职业能力中的核心部分,因此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授课地点为校内,教学方式为教学做一体,由校企双导师团队共同承担课程教学;技术技能训练课程为职业技术课程的延伸,对职业技术课程中涉及的职业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因此该课程授课地点为校内,教学方式为实践教学,由校企双导师团队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学徒岗位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关键部分,授课地点为企业,教学方式为企业岗位实践,由校企双导师团队共同承担课程教学;职业拓展课程是学徒岗位课程的延伸,课程以各企业的实际发展方向和工作岗位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为企业岗位实践,由校企双导师团队承担课程教学。(三)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确定好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之后,校企双方要共同制定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包含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要求及建议等六个部分。在基本信息中,要讲课程的名称、类型、学分等基本信息填写齐全;在课程定位中,主要讲课程与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并确定每门课程所包含的职业能力;在课程目标中,将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描述清楚;在课程内容和要求中,将课程内容、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及参考学时标识清楚,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在实施要求及建议中,对师资、考核、教材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对具体教学过程也做了相关的建议。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下的课程评价标准已成为困扰和阻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因此,重塑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观,建构新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内涵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具有如下几个内涵特征。
1、课程标准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课程应充分参考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和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根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岗位的工作过程确定课程的内容序列。因此,高职课程的教学质量标准应充分参考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职业标准。
2、课程标准的针对性
职业课程面向区域经济的需求设置,具有个性化特点。因此课程标准应针对不同的课程和工作岗位进行区别对待,如果用千人一面的统一标准评价所有课程,则显得不够合理。同时,课程标准应伴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应不断更新。
3、课程标准的全面性
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应体现全面、系统的特点,建设主体要包含课程教学的全部参与对象,包括接受该课程教学的学生、企事业用人单位、相同或相近专任教师及课程专家等,内容也应包括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施行与考核等。
二、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自20世纪60年代起,课程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出现了多种评价模式,其中,CIPP模式是一种整合型的评价模式。它由四种评价方式组成,即背景评价、输人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CIPP模式认为,评价是为做出某种决策而描述、获得和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其中,背景评价是课程开发过程的基础,它决定是否需要开发一门课程,如课程的定位、课程所对应的岗位群、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等;输人评价决定用什么资源和策略完成课程的目的和目标,如师资、软硬件教学环境等;过程评价指向课程施行的环节,集中于判断课程对在校学生的作用;结果评价指向课程最终的结果,集中于考察课程对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影响。背景评价和输人评价用于课程想象阶段,过程评价指课程的施行阶段,结果评价则指向课程的总结与完善作阶段。
基于CIPP模式以及职业教育的理念与特点,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应分为课程设置、课程施行和课程效果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分,以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和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以问卷和访谈法为主,辅以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经过汇总形成高职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更新与完善。
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标准
评价项目一:课程定位评价
观测点:课程性质与作用
评价内容与标准: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评价主体:教师自评、专业评价、社会评价
评价项目二:课程设计评价
子项目1:课程目标评价
观测点: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课程目标操作性
评价内容与标准: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科学而合理地设定目标,目标要适合、要明确;课程目标操作性
评价主体:教师自评、专业评价、社会评价
子项目2:设计理念评价
观测点: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评价内容与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评价主体:教师自评、专业评价、社会评价
子项目3:教学模式评价
观测点:教学模式设计
评价内容与标准:模式的设计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评价主体:教师自评、专业评价、社会评价
子项目4:教学内容评价
观测点:1、教学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2、教学内容内容组织与安排;3、教材及相关资料;4、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评价内容与标准:
1、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2、网络课程、PPT课件(光盘) 、Flas(课件)三维动画 、图片(课程内容相关)、视频/音频 、题集/试卷集、教学案例(光盘)、其他全面完整。
评价主体:教师自评、专业评价、社会评价
评价项目三:实践条件评价
子项目1:校内实训条件
观测点:设备与环境
评价内容与标准: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
评价主体:教师自评、专业评价、社会评价
子项目2:校外实习环境
观测点:建设与利用
评价内容与标准: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评价主体:教师自评、专业评价、社会评价
评价项目四:课程团队
子项目1:主讲教师
观测点:师德、能力与水平
评价内容与标准: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参与和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与企业联系密切,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成效明显,并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
评价主体: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专业评价、社会评价
子项目2:教学队伍结构
观测点:“双师”结构、专兼职比例
评价内容与标准: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有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评价主体:教师自评、专业评价、社会评价
评价项目五:教学过程评价
子项目1:教学方法评价
观测点:教学方法的运用
评价内容与标准: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能够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评价主体: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专业评价
子项目2: 教学手段评价
观测点: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简单实用教学手段
评价内容与标准: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注重设计开发简单实用教学手段。
评价主体: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专业评价
子项目3:教学指导
观测点:教学指导效果
评价内容与标准:教学指导有效性(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评价主体: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专业评价
子项目4: 课堂教学组织评价
观测点:课堂教学组织与调控能力
评价内容与标准:课堂教学的秩序性和教师的应变的教学机智。
评价主体: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专业评价
子项目5: 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性评价
观测点:1、学生参与的态度与意识;2、学生参与的广度;3、学生参与的深度
评价内容与标准:1、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学习工作中认真努力、积极进取;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操守。2、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方式多样、学生参与时间适度、学生全程参与、有效参与。3、学生能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学生勇于表达;学生能认真倾听。
评价主体: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专业评价
子项目6:课堂氛围评价
观测点:1、课堂气氛的宽松度;2、师生融洽度
评价内容与标准:1、课堂上要充满民主、欢愉和尊重的氛围;课堂气氛自由轻松;教师欣赏和肯定学生的问题和大胆质疑。2、师生关系融洽、彼此尊重,进行平等愉快的合作;教师运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课堂氛围活跃、有序;师生、生生交流积极热烈。
评价主体: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专业评价
评价项目六:教学效果评价
观测点:1、课程目标达成度;2、社会认可度
评价内容与标准:1、学生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学习任务并形成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方法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每个学生有不同收获、进步,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并有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学习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课程成绩与学生综合素质。2、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用人单位学生信息反馈。
评价主体: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专业评价、社会评价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一项难度相当大的工作,需要一个较长的完善和发展过程,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关键词 :应用科技型人才 现代设计方法 教学模式 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
一、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研究背景
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荣成学院定位于应用科技型人才培养院校。应用科技型人才培养首先要求所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经济大发展,其次要充分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最后要全力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这就促使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所以机械类现代设计方法课程为适应应用科技型人才培养目标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
现代设计方法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但是由于现代设计方法所涵盖的内容较多,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大量的理论推导为主,实践教学较少,教学缺乏创新性,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所有学生都按照研究型人才方式进行培养,这就不符合学校应用科技型人才培养模式。所以笔者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现代设计方法做了以下探索性的研究。
二、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方法
1.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确定现代设计方法教学内容
应用科技型人才培养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考虑到地方实际需求,所以荣成学院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调整(见下表)。
在教学内容调整中对应用较为广泛的设计方法做重点讲解,同时考虑到地方制造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实践课程。由于学时数的限制,荣成学院的现代设计方法教学增加了课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相关课程、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进一步巩固主要的设计方法,理论和实践学时安排比例大于1:1,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实际应用,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及教学模式采用融入式教学
现代设计方法总学时为32学时,由于学时的限制,要想通过授课学时掌握主要的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一些设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融入其他教学环节内,从而缓解了现代设计方法学时少的问题。
第一,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如采用三维软件(Pro/E等)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快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可以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重要性。
第二,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引入有限元分析法,通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一些力学分析实例进行验算,与传统力学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掌握一些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以布置作业的形式,针对实际算例采用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如悬臂梁强度计算等,为后续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做铺垫。
第三,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引入优化设计,如减速器设计中通过优化设计使减速器质量最优。
第四,现代设计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机械制造课程设计,将常用的现代设计方法结合课程设计的要求有机结合,如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对所设计的夹具实现可视化等。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现代设计方法。
第五,将现代设计方法应用到毕业设计中,充分利用先进的设计工具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某型号机械手的设计,可以通过有限元软件对零部件进行强度分析,采用优化设计对运动轨迹进行优化。
3.根据地方企业需求,确定实践教学内容
荣成学院坐落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制造业较发达。有黄海造船厂、石岛重工、三星造船等大型船舶制造企业,荣成锻压、华东锻压、金辰机械等锻压机床生产厂家,荣成康派斯、龙合车业等房车生产企业,华力电机、荣佳电机、华宇电机等电动机生产企业。荣成学院与这些企业成立了产学研基地,本着服务于地方企业的原则,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及挂职,详细了解对现代设计方法的需求,有选择性地选择实践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借助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在企业中完成,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16-02
线性代数是研究有限维空间中线性关系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图形学、密码学、物理学等学科无不以线性代数为其理论和算法的基础,正如瑞典数学家L.戈丁在其名著《数学概观》中说:“如果不熟悉线性代数的概念,要去学习自然科学,现在看来就和文盲差不多。”
线性代数是通过公理化来表述的,按照现行的国际标准,属于第二代数学模型。线性代数所体现的几何观念与代数方法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具体概念抽象出来的公理化方法和严谨的逻辑推证、巧妙的归纳综合等,对强化人们的数学思维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初学者遇到第二代数学模型的术语会感到困难,因为学生已经习惯了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历一个从具体到一步步抽象的认知过程,而线性代数缺少这样一个过程,所以线性代数课程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为内容抽象,定义、定理多,几乎没有几何直观……这就带来了教学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对线性代数进行教学改革,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设计概念导入环节
为精确描述抽象的知识和算法,线性代数课程引入大量的概念。这其中既有具体的概念,也有抽象的概念,大多数的学生刚学就有点犯晕。为了帮助初学者克服学习抽象概念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教师可以采取实例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行列式概念,很多书的开篇都是以方程组的解引出行列式的概念,但我们上课时可以通过最简单的加减法循序渐进地引入。如第一堂课的开篇,我们可以这样授课:1+1=2是一种加法运算,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是通过数手指或苹果掌握这种运算的,接着我们采用同样的实物教学法学会了减法和乘除
法……上了大学,我们又学习了导数和积分,这些都是按某种固定法则进行的运算。同样,行列式也是一种运算,只是它的运算法则要更复杂些,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这样引入行列式的概念,不仅让学生知道行列式是一种运算,还为以后区分矩阵的概念做了铺垫。再如逆矩阵的定义,我们可以结合实数的逆运算进行讲解。
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或生活经验出发,采用一些生动活泼并为他们所熟悉的知识,可以把他们引导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使他们从最初的惊奇、兴奋进而转入探究“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积极思维状态。采取这种启发式教学法,学生更易理解这些从天而降的抽象概念。
二、采用案例教学法
线性代数中矩阵是一个重要概念,凡是跟“学问”二字沾边的东西,矩阵总是不请自来。矩阵乘法的定义更像周星驰的电影一样“无厘头”,教材上强制的乘法规则让大多数的学生无法理解,难以置信。如果课堂上的数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不仅会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同时也会造成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淡薄。怎样才能让学生吃透这一运算,并会应用其去解决问题?我们不妨采取案例教学法。
先引入一个生活实例:已知甲某近两天卖萝卜、白菜、土豆三种蔬菜的销售表和三种蔬菜的每筐价格及重量表,如表1和表2所示。求甲前两天各挣多少元钱?各销售多少千克蔬菜?
则第一列元素恰好表示前两天的销售额,第二列元素表示前两天的销售量。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知道矩阵乘法的运算法则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案例教学法不拘泥于对理论和方法的阐述,注重对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的展示。从生活中选取蕴含科学本质的范例进行教学,不仅便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知识学有所用。
三、开发与利用慕课资源
慕课是当前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实施传播优质教育资源的载体和有效途径。慕课浪潮下如何重构线性代数课程授课体系?如何把慕课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让新的教学方式更加贴近教育工作目标,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需要对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探讨哪些教学内容适合慕课形式讲解,哪些内容适合课堂讲授,把慕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进行慕课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深度整合。其次针对慕课形式授课的章节,应根据所授内容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慕课方式,慕课的授课形式也要多样化。由于学生在学习线性代数时普遍感到抽象、枯燥,很难全神贯注地把课程听完,因此我们不妨改变传统的一个教师主讲的方式,采取主讲教师多人化的慕课模式进行线性代数教学。在慕课教学中,多个教师可以承担不同的授课角色,可以采取主持与嘉宾的形式、主角和配角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同为主角等形式。如证明向量组的相关性:相关性的证明方法有很多,并且证明思路也别出心裁,如果让一个教师同时讲解四到五种证明方法,不仅学生会听累,教师也会讲的疲倦。那不如让多个教师共同担任主角,每人按自己的教学风格讲授一种证明方法,然后再共同讨论各种方法的适用性,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像看电影一样投入,难道他们还能学不会吗?最后,教师还要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温故。教师还要选择一些合作式学习案例、探究式学习案例让学生进行研究,这不仅巩固了学生课下的自学知识,还提升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素质。
恰当地开发和利用慕课资源,搭建传统教学方式与慕课之间的桥梁纽带,将课堂教学资源与慕课教学资源完美整合,从而提升知识传递的效率。
四、丰富自助学习资源
为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增加实践教学,线性代数课程的理论学时被压缩到 32学时 。但线性代数的知识体系连贯性强,课程内容几乎不可能被压缩,这就导致教学学时的严重欠缺。
为保证教学质量,在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还需要高度重视线性代数自助学习资源的建设,建立相应网站,定期将自助学习资料上传网站,并公告,方便学生学习。自助学习资料也要突出解题思路,有设疑―分析―求解―分享等学习环节,着重讲解解题的思想和方法,突出重点,并附有辅助思考题型,注重培养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提取、分析、整理相关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逐步学会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演绎、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思维方法。
加强了自助学习资源的建设,也就加强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能力的核心――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实现面向世界、未来,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五、开设专题讲座,推行多学科交互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应选择合适的环节开设专题讲座,进行多学科交互式教学。讲座内容可涉及线性代数在数字信号处理、交通流的分析、基因间“距离”表示、企业投入产生分析、减肥配方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矩阵、线性相关、特征值特征向量、二次型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数学概念,它们在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这样学生就能将线性代数理论作为熟练掌握的运算工具去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好线性代数的使命感,对学生学习线性代数是大有裨益的。
六、构建线性代数团队
构建一支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既胜任传统教学又接受慕课教学理念、掌握慕课教学精髓的线性代数教学团队,是教科研工作的关键。这支团队不仅要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的原则,以“导学、自学、互学”等形式,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还要坚持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教科研在课程改革中的先导作用。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有关教育教学的培训,切实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用其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带动线性代数教育的发展。
“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通过以上的线性代数教学改革,传授学生重要的数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瑞典]L.戈丁;胡作玄译.数学概观[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4:10.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建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和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建构起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实现促进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精神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1.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置
疑问、激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在一定情况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交流,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问题素材,即问题素材有序的与媒体整合,冲击学生的感官,激发学习的动机,展示物理现象,引发思考,“下一步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有什么样的道理”,促进学生探究新的知识.一堂成功的课,很关键的一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创造性地设置生动、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现代教育技术能帮助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总之,技术让思想和教学变得完美.如高中物理《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人教版)教学,播放“过山车视频”、“水流星视频”,引出“为什么物体运动到最高点而不落下来”的问题情境,播放电影《生死时速》中的汽车转弯的片断,火车转弯的片断,引出“什么力提供向心力”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学,从而实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物理问题情境,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1.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建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是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载体.教学情境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高度交互性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及时反馈,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避免自主学习成为“放羊式”的放任自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自我管理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学习品质.
1.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促进课堂教学迁移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还远远不够,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迁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高中物理《动量定理》(人教版)的课堂教学迁移,让学生上网搜索视频“神州6号”返回舱的回收过程,分析“降落伞的作用”、“落地前反冲火箭的作用”,估算“返回舱与地面的作用力”等.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了解降落伞的材料、返回舱的材料,跨越学科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知识重组;了解飞船的运行轨迹,飞船的设计等知识,提高认知范围,促进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问题加以阐释,能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培养高层次的创新思维.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和思想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物理学家科学探究的时代背景和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物理与历史,物理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如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人教版)教学,以网页的形式展现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时代背景和落体定律的研究过程,提出“落体佯谬”,揭示了亚里士多德落体定律的谬误,通过观察思考,借助于简单性原则提出一种可能的、简单的运动———匀加速运动的定义,并假设自然界发生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为使实验检验可能进行,伽利略运用数学手段和逻辑手段,从前述基础假设引出可检验的逻辑推论(物体做匀加速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接着运用真实的或理想的物理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用几何画板模拟“缓冲下落”的斜面实验,不断改变斜面的倾斜角直到竖直,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展示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用flash软件模拟实验过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略前辈大师的科学思想、精神、作风和独特的研究方法,以便借鉴.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揭示物理本质,化解学习难点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实验效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立在实验的直观感知上.但是,由于实验器材和环境的局限,有的现象可见度小,致使有的现象瞬间即逝,实验效果不佳,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如多媒体实物投影技术在保证实验真实性的情况下,将微小的变化或因太小不便于观察的物体进行放大,增大可见度;运用摄像、剪辑等技术将实验加工,能呈现由于时间短难以观察或者无法观察(如碰撞)的现象,当地无法看到(如“神州6号”飞船绕地运行)的现象,难以成功(如光的衍射)的实验现象,极危险、大污染的(如核爆炸)实验现象,不失实验的真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动态软件,建立形象化的实验模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概念,如用软件flash模拟a粒子的散射实验;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开展探索性实验,《仿真物理实验室》提供了一个设备较为齐全的模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实验室中自己选取所需器材,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