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7 15:05: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111-01
中医是我国的医学国粹,其中中医康复医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代医学家的努力下,中医康复医疗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正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康复学。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加大,人口老龄化进展变快,中医康复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优势也日渐明显,它必然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1 中医康复学的概述和特点
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康复医学是用医学手段达到预防、恢复或代偿患者的功能障碍伪目的的医学分支学科。在医学手段中,以应用物理因子为主。康复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种疾病引发的功能障碍,应用评估和康复等手段,达到使病人回归社会的目的。
1.1 康复医学的对象: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主要是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各类残疾者,各种慢性病患者,有老年病的人群。中医学中没有独立的康复医学学科,但有中医的康复疗法的理论和丰富实践。“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解:“康,安也”《尔雅释言》解:“复,反也。”是指恢复平安、健康,是疾病的治愈和恢复,非指现代的康复医学。中医康复,是指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功法训练、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及沐浴、娱 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修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属于第四医学(康复医学)。
1.2 中医康复的基本观点:中医康复有一个显著的基本观点——整体康复观。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即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适应和改造社会环境,形神兼顾,全面康复的观点。第二个基本观点是功能康复观,强调加强或恢复脏腑组织功能,加强或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功能补偿的观点。第三,康复预防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强调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1.3 中医康复疗法的组成:传统康复疗法有两大部分组成,内治法,即内服药物;外治法,包括药物外治法、器械外治法,手法功法外治法。
1.4 中医康复疗法特点:中医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立体的,将健康与疾病看做一个整体,对于人体的认识着重于功能,因此康复的重点也在于功能的康复。中医治病主张综合治疗,内外兼顾。中医重视外治法,针法,手法,功法等,特色鲜明。
2 中医康复学的优势
中医康复学有其特点也有其特有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它强调整体康复与辩证康复相结合。一般疾病引发的或者事故引发的身体障碍多是局部障碍,中医康复疗法将局部的功能障碍从整体出发,采取全面康复措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次,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不急功近利,从顺其自然、适应社会中求得个体的康复。强调循序渐进的功能恢复。最后,康复学继承中医的重要的辨证思想,辨证是康复的前提和依据。采用因人而异、因证而异的个体化辨证康复。中医康复学第二个重要的优势是形体康复于情志康复相结合,这是相比于西医较显著的特点。西医通常会根据功能体质也进行修复或者训练,但常常忽略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中医康复强调“形神合一“,功能康复即是训练”神“对”形“的支配作用,用病患者的强大意志力来支配身体的行动;强调”形神兼养“,是既有一套形体康复的手段,又有一套情志康复的手段。注重病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共同康复。最后一个优势在于自然康复和药物康复相结合。中医的治疗手法多样化是其特点之一,在中医康复上,内服药物和外治手法相结合使得病患者的康复更加容易。内服药物以外还注重饮食疗法,外治手法上包括针灸、推拿、功法训练等多种措施。
3 中医康复学的现状
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有着学术观点(全面康复的整体观念)相同的共同点,治疗理念也较接近(被动和主动),也有着相似的运动疗法。但中医康复指导思想源于中医治疗理念,特色鲜明。中医康复主要适应病证的病机主要是不外虚实两端,虚在脏腑气血津液不足,实在痰饮淤血停滞。这些病证的主要病理是由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导致的。使用中医康复学治疗需要有确定的康复指证,例如疾病或意外损伤后,留有残疾或脏腑组织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者;慢性病证或疾病缓解期;病人体弱,活动受限,生活自理困难者;临床治疗的后期或疾病愈后,仍有不适症状者,或理化检查仍不稳定者;手术后或放疗、化疗后有并发症或其他不适者。康复应用动静结合、药食结合、内治于外治结合、调神与养形结合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调摄情志法、娱乐法、传统体育法、自然沐浴法、针灸推拿法、饮食法、药物法等,其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昂贵的医疗设备和复杂的操作技术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可由病人自身或者其家属或基层医务人员来完成,适合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中医康复学也得到了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医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全国各地中医药类院校都开设了针灸、推拿、营养学等专业课程,培养中医康复学人才充实各地中医康复医疗机构。另一方面,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康复学,其学科的学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学科带头人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来提高中医康复学人才的理论和临床水平。有关专著杂志也相继出版,如《中医康复学》等。
但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要了解中医康复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例如,中风病人中医康复理论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早期康复意识仍需要加强,多数中风病人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只重视了生命体征的抢救,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机,给后期肢体功能的回复造成极大困难。现在关于中医康复学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有待加强,需要增强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信度。另外,要注重对疗效评定标准的统一,国际上公认的疗效评估方法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这些问题都要在学科实践中得到解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的数据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治疗师数目的规定,截至2010年7月,全国综合医院所需要治疗师约8万人。而目前从事康复治疗的总人数大约1万人。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仍存在着人才缺少的局面。中医康复是康复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学科设计上看,中医康复本科专科设计几乎寥寥无几,更加凸显从事中医康复人员的匮乏。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医在关注患者康复时对障碍的观察较宏观;而现代医学则对障碍的观察细微并且定量,疗法多样,康复理论系统和规范。两者各有优势,将两者互相渗透融合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中医康复的教育中融入现代的康复理念和评定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增长速度又是相当的惊人,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为当今时代人们追求健康提供了奋斗目标,人们防治疾病的目标不仅在于身体的恢复, 同时更注重功能的康复。
中风病亦称脑卒中, 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而且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目前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诊断与抢救治疗水平的提高,脑中风病的死亡率已经明显下降,但是患者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社会心理行为, 使其生活质量大大降低。中医康复治疗以其手段丰富、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等优点本应受到临床治疗的重视,然而实际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笔者现就2009年4-10月期间在湖北省人民医院进修期间治疗该病的过程中所观察的实际情况做一定的评述,希望能引起同行对于中风病中医康复治疗的重视。
1 临床观察中风病中医康复治疗的基本情况
笔者于2009年4-10月在湖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进修期间随机观察中风病(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病例总数148例,对这些病例的基本情况和中医药康复治疗情况做了一些大致统计和分析,虽然数据并不复杂和详尽,但也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中医药康复治疗在临床应用的现状。
1.1 基本情况
男85例(约占57.4%),女63例(约占42.6%);50岁以上129例(约占87.2%),50岁以下19例(约占12.8%,其中包括1例20岁男性患者);因中风病第一次入院者122例(约占82.4%),二次以上因本病入院者26例(约占17.6%);本次就医因脑出血者80例(约占54.1%),因脑梗死者68例(约占45.9%);临床治疗有效133例(约占89.9%),死亡15例(约占10.1%);住院最长时间3个月,最短1周,平均约30.5天。
1.2 中医康复医疗情况
住院期间有中医药治疗康复手段参与的40例(约占27%),未有任何中医药治疗康复手段参与的108例(约占73%);在使用中医药治疗康复手段的40例患者中,仅使用针灸者15例,仅使用推拿者10例,仅使用中药者0例,结合使用针灸、推拿者15例,使用其他中医康复疗法者0例;在使用中医药治疗康复手段的40例患者中,医生主动施治者14例,患者及家属提出或要求施治者26例。中医药治疗康复效果未作统计。
2 中风病的临床中医康复治疗现状分析与评述
从以上观察统计数据分析来看,在部分大型综合医院尤其是西医院的临床治疗中风病的过程中,确实存在有对中医康复治疗认识不足,忽视中医康复医疗,中医康复医疗的实施手段单一贫乏、中医康复医疗手段介入实施不及时等不太正常的现实状况,具体分析,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临床治疗医师自身对于中医康复治疗的认识不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目标也在与日俱增,国家、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不论是从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对于中国临床医师的基本要求,抑或是对群众普及中医药的基本知识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于中医康复的有效性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证实,尤其是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和康复更是毋庸置疑。然而在实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受到诸多客观及主观原因的影响,导致临床治疗医师仍然不能正确认识到中医康复治疗的重要作用,在西医院如此,甚至在中医院,在一些中医科班出身的医师身上,都存在无视中医的思想,因此导致一线医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排斥和忽略中医康复医疗,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很多患者无法接受到及时有效经济便捷的中医康复手段,而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状态,影响其今后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2.2 临床医师治疗的目的过于局限
大多数一线医务工作者,将工作的重点仅仅局限在生命的抢救和保护上,而没有真正从意识上树立起全面健康的理念,对于中风病尤其是脑出血患者,能将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似乎就是医生治疗的最大目标,无可厚非,生命是全面健康的前提,然而仅仅有生命的延续,而没有社会、心理、生理的全面康复对于医学工作者而言,从一定层面来讲,仍是一种失败,况且对于中风病而言,如果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康复手段,尤其是恢复和改善中风病患者功能障碍优势明显的中医康复医疗,很多患者是能够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这才是医学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恰恰是这种本不应该存在于意识中的局限性,使得他们没能更多地关注和重视中医康复医疗对于中风病康复的重要性。
2.3 中医康复医疗手段使用的单一性
中医康复医疗以其手段丰富、操作简单、疗效明显等特点而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在如今的临床治疗和康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中风病之类的慢性疾患而言,更是治疗疾病和功能康复不可或缺的方式和手段,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中风病的中医康复治疗手段仅仅局限于针灸、推拿、中药等常见的治疗手段,而诸如调摄情志、饮食调养、自然康复、传统健身运动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却很少用到,使用方式上往往是单一零散,不能起到“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效果,无法取得全面康复的结果。
2.4 中医康复医疗的规范性差亟待改善
中医药诊断、治疗的规范性历来都是备受争议,作为从朴素唯物主义发展而来的一个医学门类,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在阴阳、五行、八纲等总体原则下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这同时也给中医药发展设置了障碍,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医康复、医疗等需要有自己的一套科学有效的规范来提供行业执行标准,目前的很多规范仍然不够详尽和客观,造成临床实践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治疗上的混乱局面。譬如说中风病的针灸推拿施治中施治时机、取穴原则、针刺深度、补泻频率等,推拿手法力度大小的标准等等都是看似简单却又很难统一的症结点,加紧客观地从某些方面规范中医康复医疗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2.5 “急功近利”的求治思想与中风病的难治性、长程性的矛盾
各行各业现如今都盛行这种贪功追利的风气,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本应以人类的健康为己任,可现在在很多医疗单位某些一线医务工作者身上很难看到这一点,赚钱、赢利、挽救生命、临床有效成了他们的思想支柱,患者及家属也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虽然大家都知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可一旦疾病摊到自己身上,就不会这么想了,像中风病这类难治性疾病的康复本身就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很多家属及患者无法认识到这一点或是耐心不足,而致中途放弃,中医康复医疗本身就是强调从激发人体自身的正气,协调机体整体阴阳的角度出发来扶正祛邪,祛疾疗伤,疗效的显现速度较慢,因此给医生及患者、家属造成了诸如中医无用论等的误解,形成了疾病本身的难治和长程性与人们求治及施治思想的矛盾。
3 中风病的临床中医康复治疗展望
中医药文化包含了养生学、治疗学、康复学等多方面的医学理论,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发扬和光大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整体论”的养生保健方法及“一推其本,诸证悉除”的思想更是贯穿中医药学的始终。中医药学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随着自我的封闭及现代西方医学的崛起和冲击,在一定的领域内中医学也表现出了相应的不足之处。但随着医学认识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医学越来越认识到古老的中医药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它的理论及方法正是现代医学所追求的。
1962年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揭示了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对植物病虫害的直接对抗和以化学肥料为代表的对植物的直接补充行为,随之带来了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化学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农业生态危害反思现代医学对人类身体的危害,人们发现近百年来大量使用的化学合成药物疗法,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和灾难性的。人类本身受到大量的化学性物质污染,其结果造成了与原治疗目的相反的反目的性效果。1993年《医学的目的国际研究计划》(1993年)一文尖锐地指出:“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根本上是由于近代医学中只针对疾病本身的治疗模式长期占统治地位造成的。”此种医学模式,忽视了人体的整体状况,只注重单一病灶的局部问题。此种方法在治疗单一病灶的同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人体本身的整体情况,而由此导致的相应副效应的危害可能大于疾病本身的危害。WHO在关于《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认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应当以人类健康为现代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专家们认为,21世纪的医学发展取向将是:1、从生物医学前进上升为人类医学;2、从疾病医学前进上升为健康医学;3、从对抗医学前进上升为生态医学;4、从化学层次寻求物质基础的医学观,前进上升为从生命层次寻求自身组织演化调节的医学观。而这一目标正是传统中医药学目前就能实现的,并且是在传统中医药学方面最具有优势和最具有实践性的。作为天然药的中药,通过科学配比使用,安全、有效、根本地调养人体正气的思想,正是最符合人类生态及强化自组织修复调节观的。
人体具有很强的自护、识别、适应、更新、复制、调节、防御、控制、自愈等能力,即自身组织调节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更好发挥是依靠人体脏腑功能的最佳状态实现的。当人体脏腑都能以最佳的状态持续、协调、有序地工作,人类在保证营养物质的充足供给,在气、血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就可以发挥自身的各种能力以适应自然环境的改变。如此,健康就不是一句空话,将是人人可以享受和体会到的。而中医学的养生学,正是以此为目标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医养生学方法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保养机体健康的方法。
中医学最根本的宗旨就是“治未病”,治未病即积极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将可能的疾病消灭在无形之中。中国最古老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它的意思是要在疾病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就要积极治疗,等到疾病已经形成再给予治疗就已经太晚了。中医养生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所创立的,虽然尚有许多理论不能用现代西方医学的实验证明,但却是经过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生活实践积累总结出来的。其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普及的方法之一就是食疗。食疗即取药食兼用之理,中医方剂之法,平稳、和缓、安全、持久、有效地调节脏腑功能,以达机体稳泰,维护健康之目的。人们如果能够长期地坚持以食疗予以养生保健的话,一定可以取得延年益寿的功效,并可获得最佳的生活质量。
总之,人们要想健康,就要发挥自组织调节作用,依靠自身防御疾病的能力抵御疾病的侵袭,依靠自身自愈的能力康复已病的身躯,依靠自身更新的能力强健现存的机体。如达此境界,将在有限的生命中使自身的筋骨、血脉、肌肉更坚实、充盈、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