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实践范文

时间:2024-03-28 11:12: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想品德实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想品德实践

篇1

在初中阶段,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应对升学考试的状况比较突出,思想品德课被边缘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其实践教学在经费安排、时间保障等方面也被边缘化。部分学校对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没有列出专门的时间安排表,存在随意性现象。

(二)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

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目前,各学校以年级组或者班级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都欠缺活动经费,经费紧张一直是各学校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瓶颈。之所以学科教师难以开展实践教学,是因为活动经费难以保障到位,举步维艰。由于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决定它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需要相应的经费做支撑,但是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一向被认为是费时费力且无多大价值的教学活动。因此,在经费上没有得到足够保障。

(三)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强

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学科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指导者。目前,部分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师一方面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都不太丰富,组织与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协调协商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及创造创新能力都比较薄弱,由于学科教师的综合能力比较欠缺,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初中升高中,面对升学压力,学科教师理论教学任务重,升学指标压力大,要用大部分精力应对升学考试,加之实践教学开展起来难度大,实践过程涉及选题、设计、组织协调、评价,尤其是安全保障责任重大,因此学科教师不愿意开展实践教学。

(四)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不够

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需要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即基地。只有有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目前,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很少,另一方面没有相对固定的场所,这就给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五)实践教学的安全措施不力

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是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一旦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学生的安全保障责任重大。目前,在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时,学生的组织工作比较难,潜在的安全隐患因素比较多,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的思想顾虑多,措施又不力,既怕出事故又怕担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开展。

(六)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不全

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学考评体系。目前,部分学校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考评方案中,考评项目不够全面,考评指标不够具体,考评方法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效果。一方面影响了学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

二、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领导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学校要充分重视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对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要制订统一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计划,制定统一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标准,颁布统一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考评办法,提高对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和重视。

(二)建立健全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1.关于加强经费保障工作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作保障。各学校应该把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纳入年初的财政支出预算,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对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投入:一是用于学生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的交通费用开支;二是用于必要的设备购置费用支出;三是用于学科教师的校外学习培训和实践教学相关的其他支出费用。2.关于加强师资保障工作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学科教师需要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首先是学校在寒暑假要安排学科教师一方面到教学基地或红色基地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感悟生活,提高素质。另一方面到教学基地挂职锻炼,体验生活,弥补不足,提高能力。其次是充分发挥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老教师给新教师传授经验和方法,让新教师快速成长。再次是鼓励学科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踊跃参加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科老师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参与中实地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具体指导学生。3.关于加强基地保障工作建设相对稳定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基地,是各学校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规范化的前提,也是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科学化的载体。如果没有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基地,就没有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也就没有初中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因此,建立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基地,既是思想品德课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又是深化思想品德课科研改革的有效途径。各学校应设法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红色基地、人文资源,逐步有计划地建立一批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拓宽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领域,实现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项目化、制度化与阵地化,真正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开展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保障。4.关于加强安全保障工作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各学校要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有关要求,明确学科教师的安全责任,制定出有关学生安全的具体措施及学生安全工作应急方案,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

篇2

小学生还处在一个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时期,因为他们的猎奇心理,也就一定程度上地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授课,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不只是在三尺讲台和一方圆桌的限定之中,教学本无法,只在乎教师所教学生所得,注重社会实践的培养,能加强小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全面

理解。

一、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的展现形式是来自于小学教材,可是它的实践形式却是来源于生活,思想品德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普通生活的存在,教师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的时候,不能只重视理论方面的讲授,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不能够完全理解这之中的意义,比如说,助人为乐乃高尚之本,教师只是这样说,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这之中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去和社会时间相结合。比如说雷锋,教师举雷锋的例子,学生可能听了,但是,只是知道他的事情,却从中感受不到一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入生活,进行助人为乐的活动,这对于学生理解雷锋的精神来说具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

二、要把生活和思想品德有机渗透结合,塑造良好人格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基础直接关系到以后人格的发展以及心理的健全,对于以后的生活更是埋下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的授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学生的理解程度,把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同具体的时间相结合,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如果家中有老人的小学生,可以鼓励他们为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能够自己充分感受到孝顺是一种美德,关于思想品德的教育对于以后的自身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所有学科的基础部分,只有学好思想品德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塑造自己的人格,社会实践是检验学习程度的有效

标准。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关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上的界限,还应该把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带到生活之中,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到思想品德以不同种形式存在,无论是人伦常德还是素质培养,都需要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抓起,对于小学生在以后政治素养以及爱国情怀的建立也离不开小学思想品德的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因材施教授课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相融合。

参考文献:

[1]李保明.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23).

篇3

一、优化备课课程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往的教学均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即老师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上。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效率的保证。因此,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如何带动学生的兴趣上,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以思想品德思维进行探讨。总之,课前准备都是从调动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出发,提高课堂效率。

二、培养学生学习初中思想品德的兴趣

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一点就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师生关系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只有学生对教师没有畏惧心理,认可教师,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所以老师应放下传统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授课与受课的观念,亲近学生。达成师生的积极互动,进而营造出生动的课堂气氛。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思维还不成熟,简单的教育专业语言会使得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如果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勇于质疑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并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量的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这样学生会发现思想品德课程吸引人的一面,进而喜欢上思想品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中外各种不同层次文化的冲击,在某些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思维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对于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心智及自身判断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应当把思想品德课当做基础科目给予足够的重视,相信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会越来越高的。

参考文献:

篇4

1正文与辅助文并重

教材中,一节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的说明材料部分等构成。正文部分用以陈述观点与概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部分列举相关的典型事例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加以论证;相关链接材料则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作补充说明,后两个部分的辅助作用亦不容忽视。若教师只注重正文部分的教学,而忽视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就难以让学生将正文中的观点理解透彻,学生也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对文中的观点有种“从天而降”的感觉,更不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先提出观点再分析说明,还是从事例中总结而得出结论呢?这也是值得我们思想品德教学一线的教师深思的问题,我们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择其最佳方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图文并重育人思相

在诸多说明方法中,图像图片说明生动、形象且直观地说明问题、突出观点。新版本的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图片加以说明文中的观点、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教材(人教版)“循环利用资源”时,在没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态农业图”之前,学生一头雾水,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态农业图”,后,学生从图中直观地看出既循环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酒糟本是废物,却变成鱼的好饲料;鱼塘中的塘泥本也是废物,却变成葡萄树的好肥料;葡萄又可以酿酒。这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用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再者,中学生对图画图片的浓厚兴趣亦不减小学时代,充分利用插图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插图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它们共同筑成易于学生掌握的新知。

3教材内外事例并重

教材中的事例典型且说明指向明确,教材之外的生活实例、实政事例既能说明问题又不乏鲜活。然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重书本事例而轻课外事例,有的教师重课外事例而轻书本事例,二者各具其短。首先,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不能离开教材进行教学,学生也不能离开教材而学。

只重课外事例而轻教材内容,会使学生只记起课外新鲜的事例,对文中所列举的例子则不以理解,以致教学的又一“大忌”――本末倒置。因此,教材中所列举的事例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掌握它。其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就是授予学生用头脑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政治的眼光看时事。只重教材例离开生活实际有碍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有碍于学生对新近时事的了解,以致学生不能将生活实际、社会时事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书本事例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多了解生活、多了解时事,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农村边远地区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对时政热点知之甚少。在教学时,教师将时政热点融入其中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必须在以教材为中心的前提下进行。因此,课内事例与课外时政二者,教师应两者兼顾,不偏不倚,且要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4课内外练习并重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新知识和答题思维的训练;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都不可忽视。然而,一些教师往往将思想品德课堂视为其单独演讲的台,教材中的思考问题大多自问自答,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因而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当他们面对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时,便不知从何思考,无从作答;当他们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更是不知所措。

教材中有很多“小谀俊辈⒍几接幸恍┧伎继猓这是新版教材的一大亮点,充分利用好它对我们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教材(人教版)“学会理财,合理消费”时,启发学生用理性消费等相关知识点独立思考:“一些同学拥有某件名牌商品,怂恿你也买,你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学生很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从中锻炼其思维。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利资源,精心组织学生探究“小栏目”中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锻炼他们的答题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样,也有教师不够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讲解,以致学生在课堂上似乎收获了不少知识,过后又知之甚少。这是由于初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不高,缺乏课后复习巩固的意识,而教师并没有安排课后相应的任务加以巩固。因此,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总结课堂的得失,以便及时查缺补漏。

篇5

一、前言

初中阶段既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则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根本保障。近年来,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中学积极贯彻“让老师工作着快乐着辛苦着幸福着;让学生成长着进步着学习着感悟着”的教育思想,秉承“以人为本、厚德启智、强能育才、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办“精品+特色”的学校、育“合格+特长”的学生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放型德育新体制,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了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在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公共空间意识的主渠道,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学校必须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着力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在思想上给予教育与引导,在心灵上给予熏陶与感化,把学生思想行为引向自觉,形成良好习惯。一是注重打造优质德育课堂。课堂是培养学生公共空间意识的主阵地。在教育内容上,商丘市一中要求教师在深入开展德育的同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德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实施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强化思想道德修养;在教育方式上,注重研究和把握初中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等活动,灵活采取多媒体等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注重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强校园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和感染学生,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商丘市一中一方面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办学及教育教学理念、校园特色和人文精神有机融入校舍、道路和其他景观之中,美化、绿化和净化校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橱窗、校内广播电视等形式,积极传播和弘扬社会公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激励和升华。三是注重创设德育活动载体。创设德育活动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策略。商丘市一中鼓励和动员全校师生以年级、班、队为单位,积极开展诸如文明诗歌朗诵、文明动漫大赛、文明礼仪对对碰等活动,促进了德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加强家校密切联系

家庭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学校与家庭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合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商丘市一中注重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渗透、配合和补充。一是密切联系,凝聚教育合力。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全校家长会、班级坚持定期召开家长会、坚持开展学校教育“开放日”活动,实施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探讨活动,有效形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二是强化指导,促进教育互动。通过举办家教知识讲座、组织教师开展家访等活动,引导家长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发展的规律,指导家长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文明习惯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三是及时反馈,提高教育效果。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手册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思想行为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分析评估,并制订新的教育方案和措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也赢得了学生家长的理解和关心,为学校科学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强化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社会服务和调查、农村社会实践、军政训练、走进大自然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公共空间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商丘市一中注重挖掘、利用和融合社会教育资源,一方面,坚持“走进来”,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邀请道德模范、优秀学生家长到校作报告、谈体会,深化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给学生以教育和启迪;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通过开展亲子活动、献爱心活动等载体,组织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亲身实践,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内化为自身素质、外化为文明礼仪行为,也使得学校德育工作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

五、结束语

商丘市一中的成功经验表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重要策略和根本保证。学校要在着力打造优质德育课堂、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同时,注重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篇6

1.当前高中生思想品德的现状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迅速形成的重要阶段。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当前高中生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缺乏独立性,自理能力比较差。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过分依赖父母,这种娇生惯养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带有明显的依赖性。(2)处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对学生更多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缺少关爱,这使得很多学生不懂关心、帮助他人,为人处事很少顾及他人。(3)学生行为偏差,个别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现在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个性张扬,再加上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各种行为的偏差。

2.当前影响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目标追求都出现了多元化趋势。这些变化势必会反映在教育体制上,因此经过研究发现,当前影响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有以下几个:(1)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不到位。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使得高中生品德养成缺失,也使得一些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了偏差。(2)社会不良因素侵蚀着高中生尚未成熟的思想。各种权钱交易、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及学校周边的环境对高中生健康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3)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不少家长从小对学生的成长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对子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的家长忙于事业,缺乏对子女的教育;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手段单一粗暴,不能正确说服引导,这些都影响了高中生的健康成长。

二 新问题带来新举措

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校作为省级青少年道德建设实验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敦品力学”为校训,坚持“以人为本、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面向世界发展,着眼学生未来,办第一流中学”为办学目标,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德育形式和丰富德育内容,对高中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重引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直以来,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知、情、意、行的系统教育。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德育内容和目标体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德育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优势,使高中生的思想感情得以熏陶、精神生活得以充实、道德境界得以升华。

2.抓养成,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高中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校每年都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科技节,开展各种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组织高一、高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阵地,加强对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强的意志品质,进一步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我校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通过实行量化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集体的评价、班主任的评价挂钩,重点开展遵守校规校纪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3.营氛围,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

我校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和良好的教育氛围。在实践中发挥较大的功效。一方面,我校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中注重抓好德育课程,坚持全员育人,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学校也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指导好家委会、家长的工作,加强与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及执法部门的联系,及时通报情况,推动有关部门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同时加强与共建单位德育基地的联系,充分利用德育基地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 新实践带来新启示

我校加强和改进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今后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思想品德教育应注重高中生自身的需要

篇7

[作者简介]潘绍坤(1954-),男,广西钟山人,汉族,广西钟山县第三中学,教师。

最近几年,部分担任思想品德科教学的教师为教育教学质量提不高而感到叹气,一些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毫无兴趣,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处于是懂非懂状态。教师因此感到烦恼。

思想品德教学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核心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并促进于学生真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进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好公民。

进行课程的改革,倡导素质教育。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理念,在新课程视野之下探讨教学设计。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学”为教学设计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实际的支撑点,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探讨思想品德的设计,既是改善教学,创新教学质量必由之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所须的理论与实践准备。下面谈谈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与体会。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在课堂中让学生静静的听,把每个问题都给学会进行讲解,让所有应讲的问题盼望在学生中都能听到“懂了”或“会了”的回答。然而教师并成了一节课的主角,往往视为好课,失去师生的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正确习惯和质疑探索意识,没有激发向心学习动机,也未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思想品德最为忌讳的就是枯燥、乏味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如果教学中仅仅依从于教材的需要与教师的主观臆断,就必然失去对学生的关注。使得课堂教学失去兴致。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只有把学习者的责任和快乐有机结合起来,才会使教学进入新的境界。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乐之者。”作为以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教学目的的思想品德科课堂教学,更需要关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让学生一起学习、参与、成长、探索、发现、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正如在“爱自己的生命”的教学中,利用学生自身的情况的情境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问:“平时有些同学在骑自行车时,骑快车,公路上都经常看到一辆摩托车就乘坐四、五个人的现象;有些同学经常打架斗殴等”。这些现象将会导致什么后果?让学生想,让学生答,然而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哪些不爱生命的不良现象。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懂得爱自己生命的重要,应如何去珍爱自己的生命。通过让学生从实践中理解、懂得掌握知识点。

二、教育教学中要有创新支点

“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本身就应是不断创新的”,“创新教育是对人类教育功能的复归,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教育的本质属性的弘扬”。从新课程教学的角度来讲,如果没有创新就自然谈不上是基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课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按教材原原本本地授课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上感到毫无兴趣,形成一种任务式教学,而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然而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主动设计好创新教学环节,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创新表现,要挖掘教学内容中固有的创新因素,又要及时点燃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新火花,激励学生、激发兴趣,以致激欲。思想品德课教材中内容大都是反映社会的热点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总是以为已经懂了,知道了,然而就会产生忽视的心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应用社会热点以及由学生自身所产生的问题,观察进行导入,创设问题情况。运用典型的事例来感染学生,说明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受到感化和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进入自觉学习状态,产生创新的热情。

三、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地发展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形成愉快和谐的气氛产生求知欲望,得到全面发展呢?

教师应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以思想品德课教学本身具有的社会在现实性的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促进愉快和谐课堂气氛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认知”和“情感”的统一。因为,课堂教学出只是对流的主线外,还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作下形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内化,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感情交流的教学,很容易失去学生学习的意义,已会导致学生搞到对学习毫无兴趣,更使教学目的难以达到。

在课堂上,往往出现两种不同的场面,一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脱离,没有学生学知的空间。使学生对学习感觉毫无兴趣,课堂气氛处于平淡之中。另一种是:学生情绪热烈,兴趣高涨,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因而使教与学双方处在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就会体现求知的欲望,就会体会着思维之趣,成功之乐。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良好学习惯。然而,在教学课堂中善于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利用良好的教学环境去感染学生和激励学生,为实现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创设条件。

例如,我在讲授亲子之间内容的时候,利用自己在少年时代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和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以及自己当时的想法的一些具体事例,在学生中讲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在讲述的过程有学生提问、有猜想、有笑声,为师生情感交流,教与学,课堂活跃气氛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使之在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感到愉快轻松又善于敢于亮出自己的不足点,今后应怎样去做或对待父母,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篇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8—0041—01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性质之一,无论是思想性还是人文性,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体现,综合性为实践性提供了现实的内容、手段和方式。《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可以加强和巩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思想品德课上的学习和学生课外的行为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教师必须予以关注和引导。

一、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发展、生活境遇、人生体验的实际,把课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型课堂,使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意识到学有所用。如七年级的新生,他们刚迈进中学的大门,一切都是新的。课程的相应增多,难度的加大,使他们困惑和茫然。笔者在教学《笑迎新生活》一课时,按照教材的思路,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实验室、微机教室、多媒体播放室,观看学校情况介绍视频,游览了校园环境最美的地方,也看了最差的地方。再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围绕“新学校,新同学”主题进行互动交流,一时间学生兴趣盎然,参与度很高。课后学生在作业上写道,“踏着秋天的阳光,我们一路走来,老师也不是那么严肃可怕,同学也慢慢熟悉了,我们有说有笑,参观实验室、微机教室,让人充满好奇。青松翠柏掩映着五颜六色的花草,让人心旷神怡;学生宿舍楼道随处可见的纸屑,宿舍里未倒的脏水,使我想到‘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不只是贴在墙上的宣传画”。

二、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新课程为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了众多的探究活动内容,为师生走向社会开通了实践通道。如在学习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后,笔者让学生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大家看到漫山遍野的树木,深深认识到退耕还林对遏制我国恶化的环境形势的作用。下午沙尘暴肆虐,大家对我国“不容乐观”的环境形势认识更进了一层。课外的社会调查活动也能增加学生的理性思考。如学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后,作为课外作业笔者要求学生调查本地文化遗产、名胜古迹、人文掌故、方言俗语等,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搜集的一部分资料还被乡志办采用。

篇9

1.自由讨论激发兴趣

一节课教学效率如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巧妙,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高效。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是外部因素,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内因。要着实把握好从现实中来到生活中去,能激发学生真实的生活感悟与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新教材中的导学环节,首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由发言,学生围绕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或上台演讲,或自设问题,或生活小品,形式不拘一格。讲一段感受最深的人和事,设一道扣人心弦突出重点的题,演一出人间酸甜苦辣的小品剧。如我们在教湘教版"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时,首先要求学生上台讲自己知道的有尊严的人或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上台发言,由于讲的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人或事,或名人或生活,所以学生讲的真实,有真情实感,启发也说得特别深刻,课堂中激起学生心底的涟漪,一石激起千层浪,为导入新课成功地进行了铺垫和引路。

一节课由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而导入新课,来源于生活,体验于生活,展现在课堂,风采在瞬间,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昂,课堂导学就成功了一半。

2.学设问题合作探究

思想品德新课程一节课应让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明确那些道理,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这是每位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导学实践中体会到,让学生学会自己从教材中寻找问题,设计问题,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好得多。教师提出问题告诉给学生,学生没有动脑动手思考过程,而是被动的学习,机械的接受,实践证明课堂效果并不好。人们都说,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价值的多,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不让学生学会走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教育就是培养人才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这里最关键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要站在创新育人的高度。否则,"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让学生学设问题,自己发现问题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好的体现。对教学而言,就要以"学生为本"。学生自设问题,自己积极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是主动者。教师设计问题,学生作答,学生就是被动者。两者对人的大脑开发,对人的思维锤炼,对人技能培养,对人能力的提高。效果差异截然不同。

新教材思想品德课,让学生学会设问解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是课改与创新的重要一环。

3.成果交流拓展提升

学生提出了问题,探究了问题,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团队协作能力。一旦自己经过苦解决了某个难题,成功,喜悦,激动之情就会溢于言表,学生也不例外。我们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现,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继续深化,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我风采的拓展提升,也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我们狠抓这一环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添主动学习能力,获得知识和自信心。让学生也亲身感受到学习是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二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交流后手中的就只有一个苹果,而二个人一人一种思想交流后,就可以获得两个思想。"

思想品德课教师引导交流学习成果十分重要,通过交流不仅可以分享他人的成果,增进友谊,培养集体的凝聚力,而且可以取长补短,找出自身差距和不足,促进自己再次探究学习,深化提高,更好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课堂如此引导既拓展思维,又培养能力。

4.创设情景 敢于成功

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与做事,学会共处和生存。学习是为了生活的需要,生活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导学"是非常重要的,"课堂导学"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和实践。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验。

篇10

思想品德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们思想认识的提升,也是为了促进他们人格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而就初中阶段的学生状态和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思想品德课程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性作用,可以说是学生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而且初中生对于是非曲直的判断力并不是很强,因而思想品德课堂的推进效果也就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在如今科学技术和网络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当中,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和多样性深深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通过动态化的方式和视频资料的直观性,既能够调动学生们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通过丰富多样的视频资料来加深学生们对于道德理念的理解。从这个角度而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当中穿插视频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使用视频资料中存在的问题

1.种类过多、导致低效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粉笔和黑板来完成课堂教学和知识呈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过多的依赖于教师的手写和口头传授,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许多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当中教师们也是在不断的开发和挖掘网络资料和视频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改善教学方式。但是从实际的使用效果来看,许多教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在视频资料的寻找和整理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是直接用多媒体呈现的方式取代了板书设计和教材内容。而且在实际使用的过程当中,教师使用的视频资料的种类和形式过多,课程容量过大,导致了学生们更多关注了资料的多样性,对于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并没有太多的理解,从而导致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在公开课当中的表现更为明显,教师为了调动课堂的氛围和学生们的参与度,更是搜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并不能够明确该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从而导致了低效教学。当然就一堂课来看,其本身就有一定的时间性,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展示多样的视频资料只会占据对于教材内容分析和讲解的时间,从而也减少了学生们进行思考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之下,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们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们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因而过多的视频资料和门类只是能够从形式上调动学生们的参与性,并不能够真正将知识和思考传达给学生,从而导致了课堂处于低效的状态。

2.内容不当、影响教学效果

就思想品德课程而言,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虽然在我们传统的伦理教育当中已经包含了正确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基本理论。但是由于时代是不嘟步和发展的,在不同发展阶段当中,社会和生活当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有所区别,因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应当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具体到视频资料的选择和使用当中也是如此,如果视频内容选择失当的话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们对于思想意识形态的认识,同时也不利于他们理解当下的社会行为和存在的问题。在其中有一些教师为了节省备课的时间就比较随意的下载了网络上现成的课件,或者是选择了比较滞后的资料。在这种课件的辅助之下,学生们更不能够明白当下社会当中发生的事情和存在的问题。况且思想品德课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需要教师针对性的将课堂教学内容和时下社会发展和现实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们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是这种视频资料落伍滞后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当然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考虑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时效性,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视频资料,就使用一些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视频,这样也导致了课堂视频运用的形式主义。这些或者是由于教师单纯的依赖视频资料或者是单纯的依赖教材而导致他们不能够重视视频资料的教育功能,从而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穿插“视频”的有效方式

1.紧密围绕教学内容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因而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和对自我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后期的发展。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心理发展所处的状态,然后再选择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视频内容。当然由于教育都是具有一定的培养方向和教学目标的,因而教师在选择视频资料的时候就需要充分考虑到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究竟是什么,这样才能够通过较为适当的视频资料来促进实际教学效果。在明确目标的指导和相关视频的辅助之下才能够更加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也才能够更加明确的突出重难点。比如在教学《社会身份和社会责任》当中,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网络上比较火,或者是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的一些视频资料。比如播放中国式过马路,让学生们评判一下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然后再结合本课当中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们思考并讨论一下如果是他们自己的话会不会采取这种方式?如果看到有别人这样过马路的话自己会作何反应?又或者如果没有车辆在行驶的话,学生们会不会在看到红灯的情况下依旧过马路?学生们通过对于视频资料的观察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不仅能够明白自己在社会当中的身份,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作为社会当中的一分子,学生们应该怎样去做来维护社会秩序。通过视频内容和教材内容的紧密联系,能够更好的使学生们了解到承担起自身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结合生活实际、加工视频

初中生并没有足够的阅历和认知,因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些事情并不能够进行深入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需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选择一些具有新意同时又具有典型性的视频进行加工和处理,这样才能够更加符合学生们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由于长期所接受的教育观念和性格原因,男女生之间交流和交往的界线和尺度都是很难把握的。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所培养出的异往的观念会影响他们之后的发展。比如在学习《男生女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动画人物或者是以小动物的形式来表现出他们这一阶段当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来讨论是否男女生之间应该交往,或者说他们交往应该止于怎样的范围当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其中,同时也能够及时解决同学们心中存在的困惑。

总之,本文是基于我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和视频运用相关知识的了解展开的,在文章当中我首先从种类过多、导致低效教学和内容不当、影响教学效果这两个角度说明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使用视频资料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则又从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和结合生活实际、加工视频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穿插“视频”的有效方式。然而宥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在文章当中我并未能够就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详尽的阐释,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而活动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控制约束自身的行为。那么,该如何开展初中思想品德的活动教学呢?

一、设计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的活动教学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学生乐于参加的实践活动,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仅仅依赖于各种外界环境和条件,也依赖于学生本身的内部条件,只有学生对活动教学感兴趣,乐于参与其中,教学的目的才能达到,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爱听老师爱讲,教学效率很高的一种效果,所以,老师在设计活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其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都不愿意老师在课堂上拿着粉笔一节课滔滔不绝,都希望发展自身的个性与特点,让老师的教学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所以老师在活动教学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活动教学的设计要具有教育意义,而不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觉得玩了一节课,没有学习到什么内涵,所以老师设计的活动教学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去学到东西,去领悟到一些东西。

二、开展教学演讲的形式进行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传统模式是老师填鸭式进行教学,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与兴趣,那么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思想品德课上老师可以设定一些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去抒发自己的观点,开展演讲比赛的教学形式,既能锻炼学生在人前大胆发言的能力,也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更能吸引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而且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教育了学生,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道德的环节时,老师可以针对当今社会上很多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评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使初中的思想品德贴近了生活,使学生对当今的社会现象有更多的了解,更主要的是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畅所欲言,使老师了解了学生对当今时事的一些看法,为教师将来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活动来帮助教学

思想品德课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思维思想行为和道德情操,而思想品德的培养最离不开的就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所以,老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社会活动来教育学生,启迪学生,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学会在实践中与人相处,做一个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都有用的人。例如,老师在讲授可持续发展的环节时,学生都知道地球只有一个,要爱护我们的地球,保护资源,保护环境,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对校园、对学校的公共设施进行打扫,让学生真正地去体会,我们要保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我们的资源。再如,老师在讲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时,可以带领学生组织一些给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聊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在当今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我们的老人,怎样来关爱老年人,教育学生每个人都有衰老的一天,你现在怎么对待这些老人,将来你老的时候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借此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视频开展活动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对多媒体一点也不陌生,老师在开展活动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播放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正处于一个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年纪,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所以老师在活动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一些视频来引导学生。例如,老师定期播放一些“感动中国”的颁奖晚会,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感受那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的先进事迹,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告诉自己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行为,才能对社会对自己都有好处;播放一些少年犯的教育视频,让学生自己去探讨什么是错的,为什么这样会受到惩罚,这样做对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从而提醒学生要学会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触碰道德的底线,更不能去触碰法律的底线,不然等待自己的只有牢狱之灾;播放一些法律讲堂,普及学生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有法律常识,时时约束自己的行为,明白一旦自己的行为出现偏差,总归是要付出代价的,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播放一些尊老爱幼的视频,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不只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需要我们自身去实践的社会行为。

篇12

思想品德学科是奠定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这门课程具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性,要求学生通过作业建构正确的思想认知体系。人文性要求学生在作业中体验情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联系”的实践性,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就是一种新型作业。“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进行有机整合”的综合性,必然产生综合性的作业要求。这些都要求学生做好“课程”作业。

2.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决定学生要做“作业”――实践作业

课堂学习获取的“思想品德”,只有经过生活实际的“锤炼”,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哲学观认为,认识产生于实践,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基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课堂获取的“认识”必须与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产生正确的思想品德。而把课堂获取的“认识”与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作业的角度来讲,那就是完成学习目标引导下的“实践”作业。

3.思想品德中考考试需要学生做“作业”――考试作业

“无考不学习”,当前的学习国情决定要想真正学好思想品德学科就需要考试。否则,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就会在乡村学校“夭折”。在书面考试作业训练中,学生的考试心理得以稳定,考试能力得以增强,思维得以巩固,这些有利于学生考出优异成绩,因而书面考试作业的设置是一种必然。

二、初中思想品德新作业的理解

初中思想品德作业的构建要以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形成为最终目标。在“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指导下,在科学理解思想品德课程性质、学习环境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把握思想品德课程作业、实践作业与考试作业的内在关系,突破教学目标、考试评价、生活实践三者间内在矛盾的制约,我们提出创新初中思想品德作业模式――实现认知式作业与实践作业的有机整合与统一。

在认知式作业与实践作业的有机整合中,我们要注重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及社会力量充分参与评价机制的支撑作用,通过课程学习建构认知体系,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实践使学生的认知得以体验与践行,最终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生活化中,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

1.认知式作业――建构学生的认知体系

学校思想教育应该从体系上建构学生的道德认知。思想品德教材就是建构学生道德认知的载体。作为教材,其内在必然有个知识体系。教师教学必然要帮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体系,其中作业起到的是巩固、实践与提升的作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每一学期、每一学年,最后到整个初中阶段的范畴,自我整理或合作整理教材呈现的知识体系,在中考例题或当前时政热题的训练中把握知识体系。这些带有相应阶段“体系”性质的课堂作业,让学生从体系的角度上把握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的认知目标。课堂作业的完成也是师生互动合作、评价的过程。其中体现的教学理念必然是先学后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2.实践性作业――建构学生的行为模式

认知的目的在于指导行为,认知只有在实践中体验、践行,才能知情意行统一,从而建构科学、规范的行为模式。

德育课程的实质应该是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道德情感的生成。而没有情感体验的教学既虚假又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如果从质量、内涵的角度看,更多的还是基于形式而走过场,缺乏内在的真实性。

学生生活展现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实践中,基于体验、实践而获得认知。“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课堂上获取的认知体系,只有在教师、家长、学校等的指导下,真正走入家庭、学校及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内化,进而占领学生的道德高地,真正建构起社会需要的行为模式。

实践性作业不是简单的做做习题,而是参与某一项实践活动,写下活动的过程与心得体会或者是把获取的实物交流展出等。这些活动成果必然渗透学生的互评、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以及社会的评价,才能让学生的认知在体验、践行中得以巩固、完善与提升。

3.整合性作业――构建小课堂大社会

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思想品德认知,毕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绝知此事要躬行”,进入家庭、学校及社会实践,才能让课堂理论走向实践,学生学习才能“生活化”,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和谐统一。

思想品德教学应该融合于学校德育建设大环境。结合学校的德育建设,设置符合课标要求的认知式与实践性结合的整合性作业,才能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和谐统一。

礼仪教育是学校的特色,如清明广场经典诗文诵读、五一小导游服务活动、广场义卖捐赠“红十字会”活动、假期进社区好人好事活动、消防演练安全逃生活动、元旦学生综合素质汇报活动等都是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活动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小论文、视频宣讲片、板报、手抄报、图片成果展等,从中提炼出思想品德学习的认知体系,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青少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等。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感受、同学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以及社会评价,无不渗透着学生认知在实践中的体验情感、意志与行为表现,既达成了“三维”学习目标,又提升学校德育建设的品质。

三、思想品德新作业构建的实践

1.认知式作业建构的实践策略

1)认知式作业的生成与操作策略

学生思想认知的建构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任务所在,所以形成学生认知的重要阵地应该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科学地建构学生的思想认知体系。当前先学后教、立足学生生活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设置相应的课堂作业来高效地建构学生的思想认知体系。

(1)在“教学目标”中生成――关键词梯级提炼生成法

每堂课的教学都有一个目标,这是课堂的统帅,也是教学活动不能偏离的一个原则。作为建构学生思想认知的作业,也要服从这个中心并从这个中心出发去把握。通过对教学目标进行关键词梯级提炼,进而生成课堂作业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构思想认知体系。

这种方法既帮助学生阅读了教材,又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及内在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建构了学生对“学习目标”认知的完整体系。

这个方法实施的过程,也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过程。在这一合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2)在“时事新闻”中生成――提纲挈领生成法

思想观点是教材的灵魂,而教材上佐证观点的材料则是旧的新闻,缺乏时新性,相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则缺乏吸引力。如果恰当引入时新的“时事新闻”则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对学习与阅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学习主题搜集相关联的时事新闻,然后把这些时事新闻引入课堂作业,从逻辑关系上予以把握,编制典型的练习题目,从而让学生在新闻兴趣中建构思想认知体系。为有效地搜集时事新闻,每个班级可以建立“时事新闻采访组”,实时地根据学习主题搜集相关时事新闻进行积累,在教师的引领下尝试编制“真题”,生成认知式作业。

(3)在“中考真题”中生成――实战训练生成法

中考真题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训练具有引领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构建作业的思维方向具有规范的作用。基于中考真题的诸多作用,我们采用了中考真题――贴近考试实战进行作业训练的方法来建构学生的思想认知体系。

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中考真题――贴近实战的训练法,来建构学生的认知体系,平时必须积极搜集各地各年的中考真题,分类整理归纳好,以便课堂教学中“信手拈来”。

2)认知式作业的评价策略――反馈激励优质高效

在认知式作业构建中,学生的作业态度、能力、方法等的运用质量,直接影响到作业的质量与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此,在认知式作业构建中,我们渗透运用自我评价、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的评价机制,以确保认知式作业构建的优质高效。

课堂认知式作业完成后,我们要确保评价量表及时跟进,先由每位学生逐项作自我评价打分,然后在学习小组内由小组长主持对每位学生作组内共评打分,完成后由小组长审核、签名,以示学生评价结束,进入教师评价阶段。教师在学生自我打分、小组打分的基础上,结合课堂观察,从“优秀、良好、合格、加油”四个等级,结合简短的“激励语”进行综合评价激励。

2.实践性作业建构的实践策略

1)实践性作业生成策略

(1)在学校德育主题活动中生成

学校德育活动是有计划的,要求每个班级完成,并予以考核。每个班级的德育活动都必须依据学校计划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目标,必然与学校的德育主题活动融合、统一。基于学习的优质高效考虑,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必须自觉地融合到学校德育主题活动中去,这也是大德育活动的理念。

依据教学计划与学习目标,结合德育活动主题,我们可以设置各年级每月的实践性作业,从而生成思想品德实践性作业。

(2)在课程标准生活化中生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而形成。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等的特点,具体生发出适合学生实践的各种作业。

(3)在学科打通中生成

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与目标,很多都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目标有交叉,如与心理辅导学科的适应新环境、认识自己、学会倾听、感恩心理、情绪控制、意志品质培养、思维训练、正确处理同学关系、与异性同学交往、认识友谊、择业观教育、克服考试焦虑等内容和目标有很大的交叉融合性。在学科打通中,教师要构建和谐共生的“大思品”课程,让学生在交叉、综合、对话的过程中汲取养分,促进自己不断成长。

借助心理辅导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性作业,构建和谐共生的“大思品”课程。

2)操作策略

实践活动不能光“做”不“记”,光“做”不“思”。只有对实践行为进行积极的反思,人才能真正的成长,成长为有用的人,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

(1)实践活动记载卡

基于与认知式作业的有机联系,实践性作业的成果必须以“书面”形式呈现,以便保存、反思与交流展示。每次实践性活动布置时,教师都要求跟进实践活动记载卡,从而形成真正的实践性作业。记载卡上记录的内容,必须简明扼要,不能要求过高,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

(2)实践性活动记载卡的变式

纸质的记载卡是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因为很多学生喜欢用照片、手抄报等形式来记载,就地取材符合个性。为此,我们可以要求在照片上或者将照片打印在A4纸上,配上简短的介绍、感悟等。这样的变式迎合学生的“口味”,当然作业也能顺利地完成。

3)评价策略――家校合力育人

实践性作业涉及的已不单纯是老师与学生,还涉及家长及社会力量。作为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教学所需的思想品德学科,达成学习目标,需要把家长、其他教师、同学以及其他社会力量都纳入到评价策略中来,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1)家校联系本

现在家校之间互通作业信息都有一个联系本,我们可以借助这个联系本:一是让家长知道思想品德学科学习什么内容,要求家长配合学生完成什么实践性作业;二是让家长告诉老师孩子在家庭里或社会上是怎么完成实践性作业的以及家长对此的态度及评价。有了这个家校联系本,家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也可以在这里“互诉衷肠”。学生基于家校联系的密切,也会尽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而不断努力。

(2)短信发喜报

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短信获取信息,我们把实践性作业成果进行评比,然后通过短信喜报的形式告知学生。学生回家便知道自己的荣誉得到了父母的赞赏,很是激动,短信喜报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一种评价形式。当自己没有获取荣誉时,父母便会给其鼓劲、督促,要求其继续努力,给父母争光,这样也起到了家校合力育人的效果。

3.认知式与实践式作业整合机制的实践策略

1)整合性作业的载体

认知式作业与实践性作业只有整合在一起,把握住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建构的体系,有利于资料的保存与交流,造就“整合性作业”。

在当前的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中,卡片、导学案、墙报、照片或是视频等载体,都可以成为整合性作业的有效载体,实现认知式作业与实践性作业的整合。

2)操作策略

(1)专用卡片构建整合性作业

利用规范的专用卡片,上面呈现学习目标、认知式作业与实践性作业,以及学生感悟、同学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等级,还有学生喜爱的图案、文字装饰,这样学生就乐于接受了。专用卡片可以有机地把认知式与实践性作业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体现主题,实现主题统率“知行”,凝聚成一个大主题,一目了然地把认知融入到体验中去,在体验中追求生成,到达知情意行统一的境界。

(2)导学案建构整合性作业

当前学校大力推行小组合作导学课堂,先学后教,以导立学,因而导学案的设置是其中的关键性工作。导学案上必然有作业的环节,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导学案来建构整合性作业,其中呈现的要素与专用卡片上的要素无根本性区别,只是其中的认知式作业,可以增加“中考真题”、时事新闻编制的模拟试题等。

与一般导学案的区别在于它增加了实践性作业,参与作业完成的还有父母等主体,所起到的效果域更广,实效性更强,实现的三维目标更贴近生活。

(3)黑板报等墙报展示整合性作业

黑板报等墙报是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也是学校班级文化氛围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出墙报,当我们把实践性作业通过墙报体现出来的时候,既可以展示给大家,让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又可以让被展示的学生增强荣誉感、责任感,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实践性作业生成于学校德育主题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而班级的黑板报、学校的墙报又是展示学校德育主题活动、心理辅导活动等的载体,我们可以把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体现学校德育主题活动、心理辅导活动等主题的实践性作业自然成了墙报素材的主要来源,这样既节约了学生找寻材料的时间,又提升了实践性作业的地位。

3)交流展示策略

(1)设置思想品德优秀作业展

建立思想品德优秀作业评比及展览制度,以此激励学生完成思想品德作业。整合性作业,首先合作小组内评选,然后班级评选,再年级评选,年级优胜者的作业作为“标杆”、“示范”,在展览厅内布置展出,由全校学生来“评头论足”。这既是一种交流展示,又是一种荣誉奖励,更是一种激励督促,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有利,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进入主题班会展示交流

班级是学生集体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根据学校的德育主题,班级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结合班主任工作,我们可以把实践性作业作为班队活动的素材与准备环节,融入到主题班会中去。这样既减轻了班主任工作,又把学生活动成果进行了展示,而且还体现大德育、学科打通的内涵,为班级工作的开展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这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成果,学生也乐意在班级里展示、交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