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景点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4-03-29 10:05: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景区景点规划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景区景点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 园林;绿地系统;环境景观;工业区;规划设计

Key words: garden;green space system;environmental landscape;industrial zone;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073-03

1 项目背景与概况

1.1 项目背景 延安市位于陕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全市总面积37037Km2,共辖1区12县,196个乡镇,3426个行政村。

延安地属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7.7℃~10.6℃,年均日照数2300~2700小时,年均降水量500mm左右。地貌类型以黄土塬、梁、卯、沟壑等特有黄土地形为主,平均海拔高度1200米左右。

1.2 项目概况 延安姚店工业园区位于延安市宝塔区东郊,西起宝塔区李渠镇崖里坪,东至宝塔区姚店镇杨家砭,北起210国道北山脊线,南至延河南岸山脊线,控制面积18Km2,其中一期规划面积4.04 Km2。园区距延安机场10Km,210国道、西包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势开阔,是延安发展工业经济的理想区域。区块规划分为石油机械制造及生产技术服务园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区、轻工业园等区块。园区鼓励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占地数量少、耗水量低、无环境污染的工业企业入园建设发展。园区产业方向为石油机械加工生产及技术服务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轻工产业等。如图1。

2 规划依据

①延安市姚店工业区总体规划。②《城市绿化条例》。③《城市绿地分类标准》。④《环境保护法》。⑤《湿地公约》。

3 规划目标

姚店工业区地处宝塔区李渠镇崖里坪至姚店镇杨家砭之间的川道地区。在西部开发和新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面对人口转移的压力、稀缺的空间资源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适时提出新区绿地规划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对工业区可持续发展、改善生产环境、提升新区品质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本次规划,营造适应当地条件的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使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相适应;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相适应;生产水平与环境质量相适应;成为本次规划的总目标。

4 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4.1 指导思想 依托现有自然条件,结合新区总体规划,营建与新区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良性发展、循环、利用的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为工业区可持续发展打造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4.2 规划原则 ①营造具有多样性的工业区生态系统,为新区可持续发展建立物质和精神保障。②尊重新区总体规划的要求,保护和利用依托的自然山川地貌,形成一体化的良好环境。③突出工业历史和文化,形成独有的自然风貌和特色。

5 总体规划

依托工业园区现有的自然条件,结合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设计,本次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包括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规划,结合园区用地情况公共绿地包括石油花园、天工花园、雁翔广场、犀照广场等内容。如图2所示。

5.1 公园绿地

5.1.1 “石油花园”:位于西一路以西、延河路以北、延安石油机械厂东南角,总占地面积1600m2。

文脉背景:延安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沈括曾于1080-1082年任延安路经略使,对延安、延长县一带的石油资源亲自作了考察并给出以上结论,还第一次用石油制成石油炭黑(黑色颜料),并建议用石油炭黑取代过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节省林业资源。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篇2

我国国土广袤,幅员辽阔,拥有极其丰富的风景资源。这些宝贵的风景资源虽历经战争或人为的劫难,却大多幸存至今。随着旅游产业的开拓与发展,国内各地的风景资源日益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如何开发好、规划好、利用好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并使之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是一项必须审慎并应富于远见地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当今人类社会己向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提出了日渐高标准的美学需求,从而,美学理论向规划、建筑领域的渗透己成为必然。在这个意义上,规划学科的交叉异质性势将奠定它本身对各相邻学科的边缘效应与开放程度。

风景名胜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者,不啻是美的抉择与决策者,美学的理论与实践则理应高踞于规划设计的指导地位。

1“存真”的美学原则

历代的史学家推崇“史贵存真”的主张。故尊奉“宁断头、不改简”的董狐为史家的最高楷模;文学评论家亦以诗、词中“情真”、“意真”、“景真”的作品奉为上乘。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尚境界说,直接指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二者皆以真为贵。情发乎人心,景托乎自然,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建设的蓝图是规划设计人员赋意写景的创作,而这种创作远非捉笔于纸上的诗词创作可比拟一一它是对自然和环境的再创造。一旦“落笔”即己永久定型。不言而喻:身为风景、名胜、园林的规划设计者,应当具有比诗人、词人更为深湛的美学素养和造诣。

关于“存真”的美学原则简述如下:

l)完整地维护并保障开发后的名胜、园林之景观与其所处地域的自然风貌和传统氛围的一致协调;

2)有效地维护并保持名胜区域的植物覆盖面积与动物衍生范围,井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动植物的繁衍提供有利的生态条件;

3)维护、修葺名胜区域中的遗留至今的历代建筑、文物、碑刻等,并有选择地充实以近代人文景观;抢救濒临残损、破蚀的历史遗物而绝不是更替以与名胜风貌迥然不同的其它设施;

4)为游人提供的休憩、娱乐、生活、购物等设施应充分利用景区原有的空间,增设的服务点应置于景点之外,进行避绕规划设计而绝不允许直接与主要景点冲突甚至侵入。

对景区特色的定性评价,多归结于三类景观,即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综合景观。造园设景、开发景区乃是规划设计师艺术构思的物质体现。风景资源的规划、开发、设计,重在立意。存真地造景立意,则景观意境俱出;违反前述的任何一条存真的美学原则,则势将破坏甚至毁灭景观资源。

规划设计者按其立意对风景资源实施物质性布局,是为“寓意于影”。在这里,“景”为载体,“意”为效用;游人观景,是为“因景生情”,此时,“景”为源信息,“情”为反馈信息的感受,是其感官功能在脑中的信息化处理反映,是规划设计者所立之“意”通过“景”这一物质化载体与游客之“情”在更高层次上产生的综合效应。二者协同、交互、渗透的过程,是为“情意”的交融。应该承认:“情”作为人类对客观物质环境的抽象化反映和意识化概括,就其深层的本质而论,无论雅、俗,皆有其共性。故“情”“意”谐和,名胜园林堪称杰作;“情”“意”相背,则造园设景即为败笔。诸多事实表明:高明的规划设计师所立之意,往往因为在共性方面占有相当的比例而成功。

这里有如何评估、判别风景资源的主导特色的重要问题;其次,针对多功能、多景类、多设施的景区特色,如何评价定性以在不同层次上确定其主导特色,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是必须对之按多目标、多层次、多级组合所构造的“景区主导特色系统解析树图”方法。逐个、逐级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定性评价结论,以之作为判定依据。具体方法在我们的风景资源调查课上有专门的学习。

中华美学,渊源流长,煌煌巨著,汗牛充栋。但只需留意检索,反映于历代诗、词、曲、文、赋、杂剧以及各类文学批评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观点与方法,则比比皆是。如: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十六字写景,使叛将陈伯之因景生情而弃魏归梁。寄意于文字的写景尚且如此令人动情,真实具体的景观必将能激发游人共鸣之情的效果则可想而知。

中华民族历史宝库中的美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是风景园林规划工作者不可不读的必修内容,加强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规划设计者的知识素养;积极地汲取各国文化艺术知识,同样也是提高、丰富规划设计人员美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无论景观的主导特色如何,它们给予人类以美的感受皆由人的主观思维所反馈的客观感受均表现出极大程度的共性。不言而喻,“存真”之“真”,即是反映、概括其共性特色的抽象结果。是风景资源规划、开发与设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美学原则。

2求实的美学原则

“存真”的美学原则来自对景观内涵的本质分析与判断,系指对景观给予定性化的认识。由这一认识指导下的规划设计。则应当贯彻“求实”的美学原则。

设计的“求实”往往关系着“存真”分析,起着事关成败的关键性作用。景观自身所固有的共性特色即人们对其提供的境界之感觉作为它的主体,是景观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可因求实的设计而深化、而提高;反之。失误的设计往往导致景观资源内涵价值的降低甚至丧失、变质。景观设计配景“求实"的美学原则指:

l)设计的配景应力求体现景观所在地域的环境特色与生态特征;

2)设计的配景应符合景观所在地域的人文特色—一风情习俗;

3)设计的配景应能最佳地烘托、映衬景观的主导特色;

4)设计的配景应同时具备为游人提供相应服务的设施功能;

成功的配景设计往往融设施于配景中,既能发挥其设施功能,同时还能转化为景区中的点缀或景点;

重视人文艺术对景观的渲染是我国造园设景的传统手法,诸如楹联、刻石、题咏等人文作品。往往能启迪游人的暇思,烘托景点的氛围,深化景点的意境。

概而言之,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求实”化,是“存真”美学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存真”美学原则指导下的“求实”的规划设计。便是实现“自然”的美学原则的充分必要条件。

转贴于 3自然的美学原则

自然美,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美学层次。自然界中,没有不美的山、川、树、草、花、鸟、兽、鱼、虫。因此,风景资源的自然美,理应视为规划设计者所追求的至上境界。

这里所说的“自然”,宜作广义的理解。可诠释为:和谐、完善、协调、充实之意

“自然”的美学原则系指:

l)风景资源的地域风貌、功能、气氛所综合的主导特色。从规划设计中己获得了最大权重的体现;

2)景区配景的规划设计在其布局、形式、选材、建造艺术及技巧等方面,皆从属于景观的主导特色并与之有机地融汇而并无意境上的冲突;

3)景区服务性设施功能与衬景功能合而为一,并有进而转化为景点的可能;

4)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井存,且能共同为景区的生态平衡提供有利条件;

篇3

前言

我国国土广袤,幅员辽阔,拥有极其丰富的风景资源。这些宝贵的风景资源虽历经战争或人为的劫难,却大多幸存至今。随着旅游产业的开拓与发展,国内各地的风景资源日益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如何开发好、规划好、利用好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并使之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是一项必须审慎并应富于远见地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当今人类社会己向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提出了日渐高标准的美学需求,从而,美学理论向规划、建筑领域的渗透己成为必然。在这个意义上,规划学科的交叉异质性势将奠定它本身对各相邻学科的边缘效应与开放程度。

风景名胜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者,不啻是美的抉择与决策者,美学的理论与实践则理应高踞于规划设计的指导地位。

1“存真”的美学原则

历代的史学家推崇“史贵存真”的主张。故尊奉“宁断头、不改简”的董狐为史家的最高楷模;文学评论家亦以诗、词中“情真”、“意真”、“景真”的作品奉为上乘。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尚境界说,直接指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二者皆以真为贵。情发乎人心,景托乎自然,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建设的蓝图是规划设计人员赋意写景的创作,而这种创作远非捉笔于纸上的诗词创作可比拟一一它是对自然和环境的再创造。一旦“落笔”即己永久定型。不言而喻:身为风景、名胜、园林的规划设计者,应当具有比诗人、词人更为深湛的美学素养和造诣。关于“存真”的美学原则简述如下:

l)完整地维护并保障开发后的名胜、园林之景观与其所处地域的自然风貌和传统氛围的一致协调;

2)有效地维护并保持名胜区域的植物覆盖面积与动物衍生范围,井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动植物的繁衍提供有利的生态条件;

3)维护、修葺名胜区域中的遗留至今的历代建筑、文物、碑刻等,并有选择地充实以近代人文景观;抢救濒临残损、破蚀的历史遗物而绝不是更替以与名胜风貌迥然不同的其它设施;

4)为游人提供的休憩、娱乐、生活、购物等设施应充分利用景区原有的空间,增设的服务点应置于景点之外,进行避绕规划设计而绝不允许直接与主要景点冲突甚至侵入。

对景区特色的定性评价,多归结于三类景观,即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综合景观。造园设景、开发景区乃是规划设计师艺术构思的物质体现。风景资源的规划、开发、设计,重在立意。存真地造景立意,则景观意境俱出;违反前述的任何一条存真的美学原则,则势将破坏甚至毁灭景观资源。

规划设计者按其立意对风景资源实施物质性布局,是为“寓意于影”。在这里,“景”为载体,“意”为效用;游人观景,是为“因景生情”,此时,“景”为源信息,“情”为反馈信息的感受,是其感官功能在脑中的信息化处理反映,是规划设计者所立之“意”通过“景”这一物质化载体与游客之“情”在更高层次上产生的综合效应。二者协同、交互、渗透的过程,是为“情意”的交融。应该承认:“情”作为人类对客观物质环境的抽象化反映和意识化概括,就其深层的本质而论,无论雅、俗,皆有其共性。故“情”“意”谐和,名胜园林堪称杰作:“情”“意”相背,则造园设景即为败笔。诸多事实表明:高明的规划设计师所立之意,往往因为在共性方面占有相当的比例而成功。

这里有如何评估、判别风景资源的主导特色的重要问题;其次,针对多功能、多景类、多设施的景区特色,如何评价定性以在不同层次上确定其主导特色,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是必须对之按多目标、多层次、多级组合所构造的“景区主导特色系统解析树图”方法。逐个、逐级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定性评价结论,以之作为判定依据。具体方法在我们的风景资源调查课上有专门的学习。

中华美学,渊源流长,煌煌巨著,汗牛充栋。但只需留意检索,反映于历代诗、词、曲、文、赋、杂剧以及各类文学批评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观点与方法,则比比皆是。如: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十六字写景,使叛将陈伯之因景生情而弃魏归梁。寄意于文字的写景尚且如此令人动情,真实具体的景观必将能激发游人共鸣之情的效果则可想而知。

中华民族历史宝库中的美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是风景园林规划工作者不可不读的必修内容,加强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规划设计者的知识素养;积极地汲取各国文化艺术知识,同样也是提高、丰富规划设计人员美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无论景观的主导特色如何,它们给予人类以美的感受皆由人的主观思维所反馈的客观感受均表现出极大程度的共性。不言而喻,“存真”之“真”,即是反映、概括其共性特色的抽象结果。是风景资源规划、开发与设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美学原则。2求实的美学原则

“存真”的美学原则来自对景观内涵的本质分析与判断,系指对景观给予定性化的认识。由这一认识指导下的规划设计。则应当贯彻“求实”的美学原则。

设计的“求实”往往关系着“存真”分析,起着事关成败的关键性作用。景观自身所固有的共性特色即人们对其提供的境界之感觉作为它的主体,是景观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可因求实的设计而深化、而提高;反之。失误的设计往往导致景观资源内涵价值的降低甚至丧失、变质。景观设计配景“求实"的美学原则指:

l)设计的配景应力求体现景观所在地域的环境特色与生态特征;

2)设计的配景应符合景观所在地域的人文特色—一风情习俗;

3)设计的配景应能最佳地烘托、映衬景观的主导特色;

4)设计的配景应同时具备为游人提供相应服务的设施功能;

成功的配景设计往往融设施于配景中,既能发挥其设施功能,同时还能转化为景区中的点缀或景点;

重视人文艺术对景观的渲染是我国造园设景的传统手法,诸如楹联、刻石、题咏等人文作品。往往能启迪游人的暇思,烘托景点的氛围,深化景点的意境。

概而言之,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求实”化,是“存真”美学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存真”美学原则指导下的“求实”的规划设计。便是实现“自然”的美学原则的充分必要条件。

3自然的美学原则

自然美,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美学层次。自然界中,没有不美的山、川、树、草、花、鸟、兽、鱼、虫。因此,风景资源的自然美,理应视为规划设计者所追求的至上境界。

这里所说的“自然”,宜作广义的理解。可诠释为:和谐、完善、协调、充实之意

“自然”的美学原则系指:

l)风景资源的地域风貌、功能、气氛所综合的主导特色。从规划设计中己获得了最大权重的体现;

2)景区配景的规划设计在其布局、形式、选材、建造艺术及技巧等方面,皆从属于景观的主导特色并与之有机地融汇而并无意境上的冲突;

3)景区服务性设施功能与衬景功能合而为一,并有进而转化为景点的可能;

4)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井存,且能共同为景区的生态平衡提供有利条件;

篇4

1项目概况

紫海花谷景区基地约333.33hm2,其中可种植花卉面积约66.67hm2,林地面积200hm2,是未被破坏的自然谷底生态林区。基地独特的山脊轮廓、凹凸坡地的地貌形态,构成了层次丰富,富于变化的空间界面轮廓和背景立面,基地花卉种植区域均成斜坡递进式渐变地形,坡度有缓有急,既保证了充足的光照条件,又有良好的观赏视觉效果,为塑造独具特点的丛林花谷景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基地现状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群落,形成背景环境。以薰衣草为主要观赏对象,结合马鞭草、一串红、万寿菊、黑心菊、蛇目菊、蛇鞭菊、百日草、鼠尾草、雏菊、石竹、孔雀草等花卉植物的观赏特征和环境艺术景观,融合不同的地域文化与花卉文化,并把自各地区的引种成果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增加观赏性木本植物梅花、樱花、海棠等的种植造景,营造出以原有山体景观为形态外貌,薰衣草观赏为主调,具有独特山谷花海景观特色,融游览观赏、文化交流、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花卉植物专类园。运用植物文化意蕴和独特而深刻意境的植物景观,给游客以意境美的享受[1]。

3规划设计原则

3.1尊重场地原则

设计以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合理地利用原有地形,进行更深入的景观设计,做到因地制宜,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3.2生态优先原则尊重场地原有的生态特征,完整保留生态群落较好的区域,争取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以便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生物链。和谐的花卉植物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建园”的重要表现形式[2]。

3.3文化先导原则

深入挖掘“薰衣草•情”文化,在突出花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使花景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兼具人性、传统性与文化性。在建设景观中,营造出花的文化与情感,引起观者的共鸣。3.4整体性原则通过对山谷生态景观的整体改造,形成“环状、片状、带状、台状”景观游览路线。真正实现建立一个时令可赏、四季可游,具有独立文化内涵和丰富游览价值的风景区。

4规划设计总体构思

根据紫海花谷所处区位、现状、社会环境及建设目的,风景游览结合本地的人文资源,突出本地特色,打造“薰衣草•情”主题文化景观,将景观内容定位在亲情、友情、爱情,即“爱”的主题。尊重场地原有的生态特征,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的道路进行游览路线设计。园内几十种花卉与薰衣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风车长廊更是典雅别致。景区所展示的优美花卉植物景观形象,通过人们的感官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3]。另有生态园林供游客漫步休憩,身在其中会让您感受到天人合一、相互交融的浪漫与美丽。

5花谷景区规划设计

5.1景区入口

位于游客接待中心,为景区大门,以老寨村委会为进谷主要道路起点,经过景观商业区由进谷主要道路到达。然后沿进谷主要道路到达第二停车场,景区管理办公区,进入观赏游览区。

5.2停车场、聚散广场设置

根据总体规划系统布局,为保证园区林木和游人安全以及满足旅游旺季游客能快捷进出花谷,设一处游客接待中心、第一停车场、景区大门入口,并在大门内外建有门区广场,进谷主要道路需满足消防要求。另外,在园区管理办公区设计第二停车场和游人聚散场地,以满足游人的疏散,游兴的酝酿。

5.3道路系统

本园道路分为3级:进谷主要道路兼满足林业消防要求,宽6m,为保障整个园区安全;游览环路樱花大道,宽4m;主游览步道,连接各主要观赏区,宽2m,为游赏展示区间的主道;次级游览步道宽0.6~1.2m,进入花卉种植区小道。共同构成景观观赏园组团间的游览交通体系。

5.4游赏展示分区

根据现状立地条件、空间特征、文化特色和规划立意构思,结合各品种花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展示方式及游人的游赏行为,将紫海花谷划分为6大观赏区与1条游览环道,分别为:环路景观:“樱花大道”、紫海云天:“薰衣草•情”、风雨长廊:“廊桥幻影”、易道主题景区:花拼———“太极”、特色景区:荷兰风情“风车屋”、生态餐厅、其它主景观区:“花带花拼”。

5.4.1环路景观:“樱花大道”。樱花大道宽4m的主路,沿路栽种樱花形成樱花大道,成为花谷的一个特色,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樱花景观和樱花文化,在樱花盛开的季节营造出浓烈的樱花情感和樱花文化。

5.4.2紫海云天:“薰衣草•情”。该区为花谷核心景区,以薰衣草观赏为主题和特色,打造“薰衣草•情”主题文化景观,将亲情、友情、爱情、人情、融入于此,还有以爱情为主题的花拼“双心意”和爱情主题文字“L•U”,每年的5~10月,园内几十种花卉与薰衣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5.4.3风雨长廊:“廊桥幻影”。通过现场勘查,在每个景点观赏区都设置用于观赏和遮荫避雨的景观长廊,每一个观赏花区都有梦幻般美丽的花色景观及花拼图案,带给游人犹如仙境一般的感觉,每一个景观长廊与花海相应相辉、如梦如幻,因此,每一个景观长廊景区我们都提名“廊桥幻影”。

5.4.4易道主题景区:花拼“太极”。该景区位于花谷入园处,易道主题的花拼“太极”也是花谷景区内的一大特色,花道内以在视觉上色彩明快、节奏感变化强、形式丰趣的大型色彩为主,以花卉植物形成“太极”图案的花拼。加上新颖的小品(景区介绍牌、特色垃圾箱等),从而引起进入景区游客心理上强烈的震感与共鸣,突出整个景区的个性,热情而不做作,大力而不张扬。

5.4.5特色景区:荷兰风情“风车屋”。根据现场踏勘,该景区单独成景,有利于创造不同特色景观,在该区以种植荷兰国花郁金香为主,三色带状种植,形成花田,在配于荷兰风情小品“风车屋”,打造特色荷兰乡村主题景观区,让游人感受国外乡村风情。

5.4.6其它主景观区:“花带花拼”。主要有3个景观区,都以时令花拼为主,拼成带状图案,时而如水流柔和随性,时而如真绸丝带随风飞舞,体现出花海的柔和优美。把整个花谷有机衔接,形成一个统一的生态景观,使整个花谷观赏区分散而不凌乱。再配于特色小品,形成完善的花谷景观系统。

6结语

本花谷绿色植被系统、山体形态和改造后的植物多样性群落景观,构成了山谷花海景观的整体空间场景,内部微地形地貌的变化,为创造不同类型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实体环境。规划中根据景点设置和地貌特点,塑造了“樱花大道”、“风雨长廊”、“生态餐厅”、“景观商店”、“易道小品太极”、“抽象丝带概念小品”、“生态停车场”、“聚散广场”等景观景点。各类空间通过游览线串联,按照简约、合宜、渗透、流动的有机结合,景观展示和游览序列铺排,进行内外空间系统的结构组合,形成有起伏层次、虚实对比、大小变化、主从有序的山谷花地景观环境。

作者:张洪祥 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为提升中国最美乡村的建设品位,该县不断加大投入,以科学的态度、超前的思维,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规划。按每个自然村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落实专项规划经费;聘请深圳大学、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等国内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和专家作指导;制定《行政村总体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使新农村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注重与古村落保护相结合,注重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注重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规范农民建房,在统一徽派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建设规划部门还设计出五种不同的式样供农民自主选用,既统一了风格又避免了单调。

二、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景区精品

篇6

图文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黎坪国家森林公园

1、1区位概况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汉中市南郑县西南部,大巴山西段米仓山腹地。公园西达南郑县边界,与宁强县相邻,东至黄洋河东沟,北起白杨坪,南至冷坝南部梁脊,东西长约18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现有居民7600多人。

1、2旅游资源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由西流河大峡谷、巴山松原始森林、石马山石林、中华龙山、冷坝草甸、红山云海、安汉垦区、黄洋河等景点组成。特殊的地质地貌使群峰、深壑、溪流、碧潭、山涧、峡谷和盆地相互交融,时而开阔,时而狭窄,十分秀美。景区的土壤环境、大气、地面水质量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每立方厘米负离子含量达到5万个以上,是陕西省最大最好的天然氧吧。该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以及现代人文景观和田园风光景观为主,集山景、林景、石景、水景为一体。公园共规划为四大景区,现已探明的景点多达160余处。

1、3景观分区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共划分为黎坪、石马山、黄杨河、冷坝四大景区。黎坪景区以巴山松原始森林、黎坪垦区管理局旧址,巴山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和蜿蜒的西流河为主要景观;黎坪国家森林公园鸭溪景观规划设计的基地就位于黎坪景区的黎坪坝子。

黎坪坝子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阳光充沛,就像是万山丛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片安居乐业的极好所在。几十户农户散居其间,到处都是竹篱瓦舍、小桥流水的场景,一片美丽恬静的田园风光。

2、景观生态学理论在鸭溪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1景观生态学理论

简单来说,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对自然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过程的科学。它通过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可以指导设计出生物多样性更丰富,生态系统更安全的景观,可成为协调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理论。景观生态学不仅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而且对农业开发、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鸭溪景观规划的目的是充分保护基地自然景观的特色和质量,修复现有的生态破坏,创造顺畅的游览网络,建设优美的游览坏境,满足人们对观赏自然美景的渴求。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鸭溪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可以使得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增加鸭溪景观规划与建设的可操作性。

2、2鸭溪生态肌理研究

2、2、1溪谷

由于鸭溪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因而其溪谷组成也多种多样,来自洪水的沉积物(沙、砾石、卵石等),和山林及湿地的有机质等组成了多变的河道。河漫滩的土壤构成和植物分布也是多样的,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的考察研究。

在进行景观规划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哪些区域的生态是脆弱的,哪些地方是漫水区,哪些地方是汛期漫水区等。这样有利于我们景观节点的安全性之外,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保持河流的生态平衡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寻求到确切的科学依据。

2、2、2地表径流系数

旅游开发可能导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到达鸭溪的地表径流变化。基地现有的农业开发模式已使地表径流量有所增多,景区建设将会加速恶化这一状况,也会使鸭溪的洪峰流量和频率增加。其后果将是水患增加、堤岸破坏和动植物栖息地的退化,进而会影响到鸭溪两岸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

科学而合理的景观规划要求我们必须对开发建设可能引起的鸭溪径流的变化情况进行准确的研究,在这个准确研究的基础上,对所得到的地表径流系数(如表1)变化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并应用于指导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才能使规划和建设活动对基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 (表1)

2、2、3土地利用对坡度要求

为了防止对基地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避免建成景观构筑物的潜在危险,我们必须寻求坡度与基地规划利用之间最佳的相互匹配的关系。坡地类型的选择取决于景区规划建设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鸭溪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酒店的建设基址、交通的组织,景观节点的建设布局和形态等。必须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

(表2)

最低,包括减少水土流失,不打破原有自然景观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等。并进一步修复已有的生态破坏,如河道坍塌,农垦过度。

因此,基地的自然环境和坡度现状,及规划建设物所要求的合理坡度对整个规划设计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鸭溪景观规划设计基地各项利用活动而言,我们必须知道用于酒店建筑、停车场、车行道、景观步道、草地等建设的最适宜的坡度。(如表2)

2、2、4溪谷开发与生态平衡

鸭溪两侧的平缓坡地是流域内排水系统的汇水区,而坡地的农业开发使得60%以上的降水都形成了地表径流,从而带来四个方面的影响:1、坡地对流水侵蚀的抵抗力减弱,土壤被侵蚀,2、河道沉积,加重了河道的排洪压力,3、部分堤段存在坍塌的威胁,4、水质恶化,河道生态遭破坏。

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我们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鸭溪两岸的整改方案。这些整改措施包括:1、对鸭溪两侧耕地进行相应的改造,树木、草地和农作物相间种植,2、取缔部分耕地,改造为林地和草地,3、田园区相应地方补充植被,4、加固部分危险堤段。

2、3规划设计分析

2、3、1功能分区

根据黎坪景区保护与开发的要求,游览与生产和服务与生活的多方面之间的联系,需要从景区发展的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合理利用基地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居民与游客的多种需求。我们在充分分析各种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了各种功能系统,既突出了各功能区特点,又注意了整体的协调性,使各功能区之间既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鸭溪景观规划共分成四个区:(1)田园区;(2)林园区;(3)家园区;(4)庭园区。四个功能区与鸭溪及自然的山、林互相贯通,彼此呼应。(如图1)

(图1)

在四类功能区的划分上,我们综合考虑了园区的自然景观和资源特色、交通现状和旅游设施现有条件等各方面因素,为了合理组织游览线路,引导游客行为和进行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推进,特将规划区划分为“一脉、两片、三组团”的游览空间结构布局。

其中,鸭溪成为贯穿整个景区的主脉络,林园与田园为游览片区,家园与庭园为综合服务片区。在片区内部依据景观特色和游览主题,按照保护与开发的原则、游览与服务的需要,划分为田园风光、林园魅影和酒店服务三个不同的功能组团,组团之间彼此独立,同时又通过景区内部的生态系统循环、景观节点序列以及游览路线组织使其紧密贯通。

2、3、2交通规划

景区主干道是指与黎坪国家森林公园车行道相连接的,供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使用和服务于游客游览、后勤服务的机动车道。规划基地现有车行道两条,分别为森林公园车行道(连接到综合服务区和各旅游区),和居民用车行道,宽度均为5米,为泊油路面和土路。因此,对于主干道的工作,我们只需完善标示、修整土路和调整绿化。

景区次干道指从主干道延伸到景区的道路,其主要功能是连接和贯通各功能区,创造方便、舒适的交通条件,我们规划建设的次干道宽3米,为水泥路面。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地形复杂、影响自然景观和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在此我们采取了最为精简的方式设置次干道,将酒店区和田园区分别与主干道相连。这样既避开了地形的问题,同时有效的维持了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并在路面下和空中以自然的方式为动物的迁徙提供了生态廊道。

游览步道主要是起到各个景点之间的连接作用,游览步道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游览的舒适度和游览的效果,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影响到景区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对游览步道的规划采取了随形就势,开合有序的方式。道宽为1.2—1.5米,路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块石、卵石进行自然铺砌,沿途适当位置设置园椅,供游客休息、观景。当游览步道坡度大于12度时,适宜随坡筑成台阶;当游步道纵坡大于25度时,我们采取每隔25—30米设一休息平台的方式缓解疲劳。规划设计的游览步道,将景区内各主要景点串联起来,在不破坏生态安全的基础上避免走回头路,同时使道路本身成为一道美丽的景观。

2、3、3鸭溪防洪规划

由于过度农垦,鸭溪河道及河岸在旅游规划建设之前就已存在诸多的生态破坏问题,因此,我们此次的景观规划设计除了不能加重这种趋势之外,还应当借此契机,为生态的恢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1)恢复过度开垦地原有的自然植被,以减少雨期径流和防止土壤侵蚀;(2)疏浚河道,清除障碍物,种植水生植物,结合景观需求和河道状况拓宽水面,(3)为保持河道的自然性和加强安全性,只在需要加固堤岸和防止坍塌的区段进行少量硬化,其余部分堤段利用植物等软质景观加强水土保持性能;(4)将涉及安全性的景观节点和道路设置在汛期漫水区之外的安全位置。

2、3、4酒店区总体景观规划

基地自然景观的稳定性取决于自然景观对开发建设和游客活动干扰的抗性,以及干扰之后的自我恢复能力。每一个景观单元都有着自己的内部稳定性,而基地自然景观的整体稳定性则反映在每个景观单元中各物质的比例上。一旦这种合理的比例被破坏,景观的整体稳定性便不复存在。比如道路和景观平台的建设,由于没有光合作用有效消蚀照射的阳光,其温度和湿度会迅速产生变化,从而影响这一单元系统的稳定性。当单元系统稳定性被过多破坏时,就会对景观的整体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鸭溪景观规划基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来研究景观规划的结构与功能,运用分区分点分析与综合考虑的方法能深化研究的内容,使结论更具逻辑性和准确性,进而使规划设计方案本身更具有(图2)

科学性。通过规划结构解析、规划功能评价、场地生态系统的内部逻辑分析的方法,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景观结构与功能和生态安全三者之间关系的一般性原理,依据这些原理为鸭溪景观规划提供了可靠的设计依据,使得居民和游客与动植物和谐共生,场地旅游开发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的规划成果成为可能。(如图2)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篇7

2、筹备节庆活动,有效扩大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积极做好合2013年苗族“四·八”姑娘节活动的举办工作,打破过去当日办节的形式,围绕“狂欢苗家‘四·八’,体验神奇黄桑”这一主题,全力打造一场活动时间跨度最长、活动内容最丰富、群众参与最广泛的集生态旅游、文化交流、经贸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与旅行社对接合作推介路线。以2013年苗族“四·八”姑娘节为契机,加大旅游促销的力度,5月9日—11日,由副县长唐艳带队,在举办了2013年中国苗族“四·八”姑娘节旅游专场推介会,并邀请旅行社代表来绥踩点,推介旅游线路。参加了在贵州贵阳举办的国内旅游交易会。现场分发旅游宣传光碟、旅行社线路指南及自驾游指南等宣传资料。在“四·八”姑娘节期间,我们又接待了《今日女报》等重要的媒体,深入黄桑、寨市、大园等景区进行新闻采访,积极快速宣传报道我县“四·八”姑娘节的举办盛况。精心组织摄影家采风活动。中国摄影家协会知名摄影家等共40人慕名来绥采风,通过微博、杂志等方式推介旅游资源,扩大知名度。此外,还参加了在城步举办的“大桂林风情旅游节”和由市旅游局牵头参加在云南昆明举办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开展县民族风情文艺展、特色旅游商品展以及宣传资料的发放等活动。

3、策划旅游招商,加快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篇8

1.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②地方性原则:顺应基地的自然条件。③保留原生态性原则:充分应用自然原生状态,避免过分人工雕刻的痕迹。④整体性原则:旅游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做到全面融合。⑤环境舒适的原则:舒适性的基本要求是:安静、空气、和绿化。

2.技术方案:

对仙缘村景观生态类型所适宜的最佳人为活动、最适宜的人为活动类型做出判断,采取引新替旧的方法,用新的更适宜的功能类型在空间上替代原有的景观生态类型。

3.居住区各景观要素的生态设计

水体;道路、台阶;小品;座椅;铺装;植被是生态绿色景观组成元素,这些元素的设计是否得当是表达设计思想,方便游客观赏,享受的关键所在。

桂林市漓江天目湖仙缘村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实例分析

1.区位分析

①桂林市漓江天目湖景区位于灵川县大圩古镇,镇属底丘陵地带。②景区交通便利。③景区周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基地现状

①景区位于大圩镇南部,现状主要以山林地为主,入口处分布有少量农田、果园和牧草地。景区中分布有湖泊、溪谷等自然景观。地形基本特征为两侧高山相连,中间为山谷小平原。地势南高北低。

②天目湖景区的现状还是没有被开发的一个山谷,总规划用地为64.3公顷,景区还保持着原生态的一个生物系统,可开发性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仙缘村用地面积1.0公顷,建筑面积1180,地邻湖泊山林。

3.景区现状特点

①地理条件良好,水资源丰富,土壤质量肥沃。②交通便利,景区临近高速公路、国道。③景区周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环境优美。

4.设计理念

仙缘村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创造思路,也力图把仙缘村景点打造成为景区特有的活动以及人文景观,让整个水系、自然和人和谐共处,让人们得到返璞归真之感。在规划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整体设计。尽可能完善了人们居住、健康、工作、观赏、娱乐、休闲、集会、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主题。

5.总平面布置

总体布局在规划红线以内,整个景区的游览类型定位养生休闲的旅游。经过人工修饰使其更有文化内涵,可以使游客达到缓解压力,修心养性有可以锻炼身体的效果。仙缘村的入口广场中设置了篝火广场,入口景观更注重社区性和参与性,采用材质和色彩富于变化的硬质铺装地面,主入口搭配代表乡土形象的雕塑来增添入口景观的活力。以水景与广场为主要游览娱乐区,可以更加亲近大自然,按照空间的开放―私密性以及浏览路线的合理安排,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个人或团体的休闲之地。

6.功能分析

仙缘村四大景区(篝火广场、休闲广场、农家乐休闲区、交流休憩小广场)主要适应养生度假主题为目的,各主体区分别提供了不同的景观特色,丰富养生、健身的拧一个层次,各住宅组团分散布置在周边因地制宜,与地形、自然环境相结合,丰富了景区内的绿地系统。绿地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篝火广场和水景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聚会、活动、健身等场所,也是人们的交流区、生态区,"人-居住-休闲-健康"的体系更充分的体现了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

亭廊是游客们休息、观光、纳凉、避雨的公共设施。观光亭的柱子上雕刻有关历史文化,使观光亭多点趣味性和文化内涵。篝火广场景观以水的动态和植物的静态丰富人们交往、集会、休闲、娱乐的趣味性。

7.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主干道路宽度3m;次干道路宽度1.5m;景区的主要道路系统贯穿全区,景区的步行道设计自成系统,相连一体,并通过步行系统将小区内的若干景观节点和中心绿地串联起来,形成中心景观区及景观带。

8.绿化景观规划

以生态为主,充分应用现有自然景观,并结合周边景观特征,实现人越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多维视觉感观,营造舒适亲人的景观环境。住宅组团区域:亲子乐园、文化长廊、中心广场,休闲区域、运动区域、树阵休闲区,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每个区域的合理划分及有机联系,功能区景观特性鲜明。

总结

篇9

文湖景区位于汾阳市东1.5km处,总面积约379.4hm2(约5688.4亩)。景区由于前期的建设,现主要的景观有“全国砖结构古塔之首”称号、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的“文峰塔”、具有儒学文化代表的“孔庙”、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的“汾阳王府”以及根据《水经注》中记载的方圆近百里的泱泱大湖“古文湖”,进行恢复修建的新文湖。同时位于汾阳市内的董寺河、禹门河、三汇河以及汾阳市的总退渠等贯穿于景区中。区内小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空气清新、舒适宁静。加上古塔的气势,孔庙、王府的文化氛围,文湖水域的柔和、亲近,整体上构成了一幅远离城市喧嚣,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舒适、宁静、优美的景象。现状整个区域呈方形,西起望阳路,东至禹门河,北接汾阳总退水渠,南抵文峰街。总用地面积约为89hm2,现状用地多为荒地,部分村镇建设用地以及林地和农田。现状用地布局凌乱,各种用地混杂布置环境较差。

1.2风景资源评价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文湖景区的旅游资源评价中满足一级标准的有文峰塔,满足三级标准的有新文湖、孔庙、汾阳王府、文湖大戏台以及小西湖。

2规划设计依据、理念

2.1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山西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山西省旅游局2002年9月);《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山西省政府);《汾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山西省规划院2004年4月);GB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其他略。

2.2规划指导思想

1)发掘历史、保护文化。2)形象突出,特色鲜明。

2.3规划理念

尊重历史,启迪未来;发扬国学,传承文明;扩展经济,改善环境;建设汾州,造福人类。

3规划布局与环境结构分析

3.1总体构思

在项目总体设计上体现“文化为魂•山水为韵•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是本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在表达,而“历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自然环境、单体建筑、景观节点环环相扣,“山•水”为本项目设计提供了灵动的活力。水面的开放、收合,山体地势之高低起伏变化,远眺可以一览文湖水域之烟波浩渺,近观可以欣赏溪流、幽径、黄土地貌等组成的天然卓越的园林[1]。其景区内的其他建筑设计中也融入了汾阳传统民俗文化和中国山水文化的元素,在总体设计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随着每个片区主题、文化内涵的不同而风格迥异,让人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人生意趣。

3.2总体布局

规划区依托于亚州第一高塔———文峰古塔和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文湖生态湿地,突出景区传承文化、保护湿地、休闲娱乐三大功能,科学处理局部、整体、三个层次的关系,部位形成由东至西众湖相连的“蝶形”,由禹门河、董寺河、三汇河各延伸出一条舞动的水系及文峰街构建出“一心、三轴、四区、十九片区”。即一个景区核心,三大景观主轴,四个功能分区、十九个景观片区。一心:以文峰塔为核心的景观群(文峰塔于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大景观主轴分别为:人文景观轴:文峰塔的历史和它特有的观赏价值把人们带入了古塔映余辉的境域,而孔庙的儒学气息让生于浮世、繁杂的人们心境得以净化、修心、养性;汾阳王府的雄风体现出当年郭子仪的“功盖天下,再造唐室”的风范。其中包括:主轴:文湖大戏台—文湖广场—塔院—文峰塔—无梁殿。辅轴:左:古商业街—汾阳王府;右:王文素纪念馆—孔庙。水景轴线:通过大、小湖面及溪滩相结合,深水、浅水相结合,堤、坝、桥、亭、亲水平台与水面形态相适宜,塑造文化丰富,符合功能要求和生态要求的景观水面。轴线即:小西湖—新文湖—大文湖。绿色景观轴线:由文湖森林公园连接禹门河两侧防护绿地并延伸到湿地景观以及山体周边绿化成“人”字形的景观结构,即:励秀林—果蔬采摘园—堤坝两岸防护绿带—湿地景观山体、周边绿化。四个功能区为:文化核心景观区、大文湖山水园、森林公园、娱乐休闲区。十九个景观片区:文峰塔观景区、孔庙历史文化区、郡王府、古商业区、文湖水景游赏区、文湖花卉游赏区、励秀林、文湖果蔬采摘区、入口广场服务区、历史文化迁保区[2]、古董文物品鉴区、古今文化博览区、嘉年华游乐区、农家乐体验区、湿地大文湖水景区、湿地如意山景观区、大文湖自然景观区、景区配套设施服务区、文湖生态别墅区、小西湖景观区。

4景区总体控制

4.1景区保护控制

根据景区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对景区的保护主要从级别保护方面进行控制。在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的周围,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史迹保护区。史迹保护区包括:文峰塔、孔庙、汾阳王府、王文素纪念馆等所在的区域。1)对风景区内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的对象与地区,例如森林与植被、水源与水土、浅海及水域生物、珍稀濒危生物、岩溶发育等等,适宜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恢复区[3]。风景恢复区的范围包括:小西湖、文湖、大文湖所的水域景观区。2)对风景区的景物、景点、景群、景区等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以及风景游赏对象集中地,可以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游览区。风景游览区为:汾州八景、西河茶社等景点所在区域、景区内的其他景点所在的区域。3)在风景区范围内,对上述五类保育区以外的用地与水面及其他各项用地,均应划为发展控制区。发展控制区为:景区内的旅游酒店、景区别墅、游玩设施场地、农家乐、果蔬采摘园等所在的区域。

4.2风景保护的分级和保护

根据风景区的保护分级,现将文湖景区的保护等级分为一、二、三级。1)保护要素及其级别的确定。a.在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出一定范围与空间作为一级保护区,宜以一级景点的视域范围作为主要划分依据。一级保护区的范围为:即以文峰塔为人文中心主轴的景观区、由孔庙和汾阳王府分别组成的两个辅轴景观区。b.在景区范围内,以及景区范围之外的非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为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范围为:景区内的小西湖、文湖、大文湖形成的湿地水域范围、历史迁保区。c.在风景区范围内,对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地区应划为三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的范围为:景区内的其他部分属于三级保护区。2)保护措施。根据风景区的保护分级确定的保护级别措施。一级保护区内可以安置必需的步行游赏道路和相关设施,严禁建设与风景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机动交通工具不得进入此区。二级保护区内可以安排少量旅宿设施,但必须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应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本区。三级保护区内,应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应与风景环境相协调。

篇10

蔡伦竹海是以竹林生境来发展旅游业的典型地区,位于耒阳市东南黄市镇及大义乡境内的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它是湖南两大楠竹基地之一,也是以楠竹经营为支柱产业的林业区,楠竹林积近15万亩,其中竹海核心景区面积达10万亩。竹林区不同于一般树木林区,它需要将3~5龄老竹选择性砍伐才有利于竹林再生,这为竹海长期充分利用竹资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保障。

一、蔡伦竹海开发建设现状

(一)认识不一,共识不高。部分干部群众内心中,甚至少数领导干部,对于开发建设蔡伦竹海还持怀疑态度,对于如何建设蔡伦竹海也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特别是对于市委提出今年10月开园,众说纷纭。

(二)景区建设总体规划缺位。景区虽然编制了《耒阳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旅游发展控制性规划》,但是整个景区用地红线图没有划定,景区范围没有圈定,特别是建设性详细规划没有作出,景区土地利用规划没有编制,导致整个景区建设难以全面铺开,影响景区的科学发展。同时各景点由责任单位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难以做精、做好。

(三)资金筹集困难。开发建设蔡伦竹海,按照景区发展控制性规划匡算,大约需要建设资金1.092亿元,大部分单位存在依靠财政拨款思想。

(四)景区环境不优,整治难度大。景区环境恶化,将是景区发展的致命威胁。目前黄市镇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较微。

(五)旅游促销没有及时跟进。知名度的提升和打造是一个长期过程,景区开园在即,旅游促销却没有及时跟进。

二、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统一思想,提高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共识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项朝阳产业,是投入少、回报高、可持续发展的“无烟工厂”。开发蔡伦竹海是耒阳旅游旺市的需要,是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转型的需要,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竹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加快蔡伦竹海的开发建设主客条件成熟,是开发建设最佳时期,机遇难求。全市干部群众要充分认识开发蔡伦竹海的重要意义,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树立开发建设已是大势所趋,迟建设不如早建设,慢建设不如快建设,分散建设不如集中建设,低档次建设不如高档次建设思想,落实各项建设目标。建议耒阳市委组织一次市级领导干部视察景区建设活动,亲临景区建设现场,统一思想,推动景区开发。

(二)理顺体制,建立蔡伦竹海风景区管理专门机构

景区开发建设管理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的方针。现在市委、政府成立了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日常办公室。但这样的机构临时性明显,无法履行法人职责。因此建议尽快成立蔡伦竹海景区管理处,可与办公室合并,实行二块牌子、一套人马。开园后,要赋予管理处真正的职权,履行景区管理建设职能。

(三)明确政策,调动多种资金投入

一是要落实措施,争取上级资金的投入。发改、林业等部门要安排专门力量,主动做好跑资争项工作,争取上级部门对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特别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景区内湘南游击队活动踪迹,挤入红色旅游项目,这样可争取项目资金达1亿多元。要利用进入省旅游项目建设“521”工程的机会,争取省级旅游专项资金投入。二是要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加大财政投入,搞好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市委、政府每年安排财政专项经费,并保障到位,同时要优先安排枯竭性城市转移资金用于景区开发建设,每年不少2000千万元,连续5年。各职能部门要按重点突出,优先照顾的原则,搞好黄市地区的下属机构建设,市卫生局要对黄市镇卫生院进行扩容提质,更换陈旧和分批次购买较先进的医疗设备,耒阳农村信用联社要尽快开通黄市信用社IC自动取款机,市移动、联通公司要在景区内完善通信服务功能,电力局要加大投入,尽快实施景区内农网改造,提高供电能力,广播电视局要尽快开通景区内的有线电视和网络。

(四)合理定位,科学编制景区总体建设规划和景点建设规划

景区的吸引力来自于景点的吸引力。开发建设好景区内各景点,关键是要规划设计好景点。因此建议成立由专门人才组成的景点规划建设委员会,负责整个景区各个景点的布局和设置,统一对各个景点进行规划与设计,严格监管景点按规划设计建设。年内建设的几个景点如因时间原因无法达到上述要求,也应由责任单位邀请相关专业人才进行规划设计,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报相关专家审核后方可实施,保证景点建设做细、做精、做好,严防各单位当作任务完成,粗制滥造。同时在项目开发中,专业性、技术较强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可以引进和充分利用社会上、市场上的专业技术力量,将一些主要开发环节由自行承担转变外向发包,实现景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确定合理的生态容量,加强蔡伦竹海生态保护

必须采育结合,采伐量应控制在大年新竹量的40%,采伐后每亩密度保留在150株以上。采伐年龄为七年以上的老竹,林内严格均匀保留二、四、六年生的幼壮母竹。采收时间在大年"立秋"后进行,小年的冬季和盛夏不砍竹,以保证竹林生长旺盛期的营养和保护孕育冬笋成竹。对每亩不到100株的过伐竹林,实行封山育林,四年内不砍伐,不挖上林竹笋。二是按期进行抚育、护笋成竹。对楠竹林应2~3年轮流进行抚育一次。每年6~8月对竹林进行垦复,挖松土壤15~20cm,除去杂草和乱石。尽量保护冬笋,对清明前出土的春笋要全部保留,清明后出土的春笋才能挖取。还要除去老蔸、适时施肥培土。三是按楠竹林的更新和演替规律进行生态保护。楠竹的更新随竹林郁闭度而变化,其中以郁闭度0.7~0.8更新最好。每亩保留竹株150~200株时,有利于楠竹的更新生长。此外,保留竹株的辈代数对新生竹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一般以保留三代母竹最好。目前,蔡伦竹海竹林的演替动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在景区内过度伐竹、大量挖笋、“三废”的排放等外界因素的严重干扰使群落受到一定程度破坏,如长此下去,楠竹群落会被禾草群落代替。到那时,如期盼楠竹群落复生,人们将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并且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6.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助推景区科学发展。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及其有效利用对旅游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竹类工艺品是重要的旅游商品,黄市的空心竹垫、塌塌米、大面筷、竹根雕等具有竹乡特色、工艺筷工艺独特,制作精美,竹簧工艺品历史悠久,目前黄市有十多个竹类加工厂,众多民间艺术工匠,工艺传统悠久。因此旅游部门要尽快摸清黄市、大义乡镇的能工巧匠的底子。通过挖掘,发扬本地优良工艺传统,选择两三家企业作为工艺旅游的定点企业,开发前期政府予以一定的补助。同时还可组织艺人到蜀南竹海、茶山竹海学习或是请外地艺人到本地传授,扩大竹工艺品品种,丰富种类。汉白玉、大理石是黄市资源特色,可以加工成多种多样的旅游纪念品,如微雕狮、虎、香炉、玉鼎、玉观音等,还可加工各种写字条、健身锤。既可现场展销,又可大量批发。应组织专人进行新品开发设计,进行制作加工,同时还可派人去福建学习开发汉白玉花屏等。

7.加大旅游促销力度,提高景区知名度。旅游部门要根据蔡伦竹海的资源特点和产品定位,尽快拟定促销口号,在广播、电视、互联网上滚动播出。要尽快设计、制作蔡伦竹海生态风景区的宣传小册子,广为散发。要利用报刊、印刷品、音像制品等多种媒介宣传蔡伦竹海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抢抓《蔡伦》电视剧拍摄机遇,积极宣传蔡伦竹海的纸竹文化。要尽快在京珠高速公平互道、耒阳互道口以及耒阳市要道交叉口附近,进出市境口、园区内外等处设置宣传牌、灯箱、旗帜等旅游宣传设施。

参考文献

[1]黄河.蜀南竹海的再生性旅游开发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5,(9).

[2]鄢和琳.蜀南竹海旅游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0,(1).

篇11

“渔樵耕读”是指传统文化氛围中的平民化生存方式,它们所营造的田园牧歌般的意境令人神往。现代人非常向往与追求一种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非常喜欢“渔樵耕读”这种古朴、自然、悠闲的生活方式。

1、开发转型:由“奇石”转化为“画布”

目前蜀南竹海中心景区的主要卖点是“竹海”,突出了整个竹林生态景观的规模性和树种的多样性。景区内仅有若干个经过初级开发的景点(竹文化博物馆、翡翠长廊、八宝寨、忘忧谷等等),没有进行深层次、主题性的开发和概念上的包装,景点主题凌乱、缺少文化内涵,景点间缺少文化脉络的传承和联系,景点与乡镇(万岭镇、万里镇)之间,没有很好的互动和联系,景区内的景点、乡镇、酒店都处于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状态,没有形成很好的环路和旅游网络。

尽管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是一流的,但是将其打造成为四川省新五大旅游区的核心景区或者王牌景区,尚需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强调保护蜀南竹海的生态资源的基础上,项目组从“功能分区、文化融入、产品提升、项目策划、设施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高起点、大手笔、多领域的开发思路,实现蜀南竹海景区由以“奇石”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向以“画布”为背景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转型。

2、人文回归:渔樵耕读的东方休闲意境

在西方文化澎湃汹涌的今日,在人文回归等备受青睐的时代背景下,对蜀南竹海风景区的审美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由竹海风光所激发的一般性情感愉悦,更重要更本质的是主体心灵应该超越这一般性的情感愉悦,进而感悟自然之道、之理的最高层次。

风景旅游的意境是熔铸在理想化和感情化的文化内涵表现之中而又经过高度的意匠加工,同时给游客以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使游客在游览体验之后能够感到景外景、景外意、景外情、景外味,才算有意境。因此,蜀南竹海风景区中所具有的那种秀美、景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竹海风景观光的终点,又是竹海景区文化内涵再创造的起点,是竹海风景区与游客之间沟通、互动、交融的桥梁和纽带。

蜀南竹海风景区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竹海本身,也包括竹海以外的无限性,即“景外有景”,它表现出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传统文化与自然山水的天人合一。因此,蜀南竹海风景区应该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其内在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

鉴于此,依托于竹海、湖泊、飞瀑、农田、古居、乡村等多元自然、人文元素,依托于以“竹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底蕴,项目组提出了蜀南竹海风景区以“渔樵耕读:渔樵诗情耕读画意”为主题的创意思路。

“渔樵耕读”是当代社会对于传统生活画卷的一种向往,一种返古归真的人文回归,它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把自然的山水作为游人寄兴抒情的依托,体现出一种世外田园、平淡自然的艺术境界和哲理境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东方意境必将吸引海外游客的到来。

3、“渔樵耕读”四大主题和项目创意

蜀南海竹海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形式可以用“渔樵耕读”作为表现主题:其中,“渔”表现的是一种渔家生活的悠闲意境,主要由“渔翁垂钓、水上人家、水上竹排、打渔捕鱼”等滨水休闲项目组成;“樵”表现的是当地农民开展种新竹、挖竹笋、伐老竹、竹加工等各种与竹相关的生产、生活情景,并转化为各种项目供游客参与和体验,亲身感受“樵”的生活意境;“耕”表现的是蜀南乡村的一种生活意境和场景,情景设计“牧童吹笛、农田民居、竹寨、竹楼、竹餐饮”等乡村旅游休闲项目;“读”主要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人的生活意境和状态,可以通过“书画苑、竹林精舍、竹林诗社”等项目,这四个主题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状态与蜀南竹海的竹文化融绘与一体,表达出东方传统文化的休闲意境。

渔:考虑到蜀南竹海景区中的海中海湖水清澈明净,可以考虑在水面时放养一些白鹅、鸭子、鸳鸯等出没,两岸郁郁葱葱,竹林绵延不绝,岸边设置有“苎翁垂钓”、“村姑捣衣”、“水上人家”、打鱼渔船、水上竹排,使之成为一幅天然水墨风情画,宛如人在画中游,置身于秀美山水之间,使人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樵:将竹海景区内的开展各种与竹相关的生产活动包装起来,使其成为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融为一体的活动项目,例如:“种新竹、挖竹笋、伐老竹、竹加工”等各种生产活动,游客既可以欣赏,也可以亲身参与,还可以听到竹林里传出的美妙山歌,给游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48-01

泸州九狮山景区于1993年开始进行“风景名胜旅游区”建设,2001-2002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区。以推动九狮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建设,实现景区开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必须在明确旅游开发主体的前提下,挖掘旅游资源潜力、科学规划与设计景点、塑造鲜明的旅游形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市场营销。此外,改善交通状况、完善景区解说系统、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策略。

一、九狮山景区旅游资源与开发的现状

九狮山又名阳高山,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安宁镇境内,距泸州10公里。1993年8月,当时的乡党委政府在市、县的重视和支持下,利用九狮山(传说明朝建文皇帝经此触景生情,提诗赞曰:“登上状元山峰,观赏九狮游,向狮一招手,一狮调了头”,九狮山由此得名)山水园林相连,自然风光秀丽的旅游资源,采取多方集资的措施,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兴办了全省第一家农家旅游区――泸州九狮山风景区。

二、九狮山景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开发主体模糊

目前,九狮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既是该景区的管理者,又是该景区的开发商。这种 “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运作模式虽然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景区流行的一种开发管理模式,但也正是制约大多数景区进一步发展的症结所在。因为,从各地旅游开发的实践看,旅游景区开发的出路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2]。

2、潜力尚未充分挖掘,规划设计落后

现阶段,九狮山景区主要的旅游产品为观光旅游与宗教文化旅游,且只具有浅层次开发、粗放经营的特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意识淡薄,许多旅游资源还没有被挖掘与开发,甚至对秀水湖,也只是进行了部分的、粗浅的开发。从仿汉阙石刻艺术大门到铁索桥横跨醒狮湖最后到千狮坛,是目前九狮山景区的主要游览线路。人们用来刻画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旅游开发特征的情形 ――“ 一座山里修条路,一个楼牌两根柱,门口建个售票处,兜儿里就能有收入,别看景点很简陋, 也是一棵摇钱树”,仍然在九狮山景区里不合时宜地存在着。但这种开发理念与开发现状,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已经显得十分被动与无奈。

3、旅游交通不便,景区导游解说系统缺乏

目前,到九狮山景区的交通主要是以321国道线为主干的公路网,交通比较落后,通往九狮山景区的还都是县乡级公路。因此,从景区可进入性看,落后的交通已经成为制约九狮山景区开发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由于一般性的汽车客运与旅游交通服务还没有很好地协调起来,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客源市场与景区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4、营销面临技术问题,形象急需塑造、推广

旅游地形象是指人们对某一旅游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4]。它既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做出旅游决策并最终导致旅游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旅游地开拓旅游市场的有力手段。因而,在九狮山景区的开发中面临着一个如何策划、塑造与推广旅游地形象,并由此把旅游地推向市场的重要问题。

三、九狮山景区旅游开发策略

旅游开发是指以旅游资源开发为核心、促进旅游业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项全面、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旅游景区(点)的规划与设计、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旅游景区(点)建设、经营和管理、旅游景区(点)企业文化的建设、旅游地形象的建设与推广、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旅游社会氛围的营造等各方面的内容[7]。在现阶段,针对九狮山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应该是九狮山景区旅游开发的主要策略。

1、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确定投资开发主体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历史进程中,解决旅游景区开发方式的问题应当从市场经济中寻找出路,以改革现有的景区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将景区资源推向市场,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 。因而,九狮山景区完全可以根据这个条例的有关规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合理确定旅游投资开发主体。

2、挖掘潜力,规划设计与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针对九狮山景区浅层次开发、粗放经营、旅游规划意识淡薄以及许多旅游资源尚未挖掘与开发的现状,要推动景区的开发建设,必须挖掘旅游资源潜力,科学地规划设计与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1)客观评价旅游资源

(2)因地制宜规划设计景点

(3)循序渐进开发建设景区

3、改进旅游交通状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