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决策范文

时间:2024-03-29 10:05: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企业信息化决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ov equation of the model, using the Markov process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the net present value comparison, aims to reach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 effect.

[ Key words ]: informatizatio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 Markov process; net present value comparison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一、引言

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战略管理的基础是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战略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关键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正在改变着企业许多的经营决策活动。由信息化辅助企业战略决策,提高决策质量是信息化在战略管理应用方面的目标。目前国内将信息化应用于战略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信息化与战略决策过程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还不多,一些研究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研究其具体构建框架、实施方法、及在不同行业的影响效果;也有少数文献涉及到信息化对战略的影响,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化对广义战略管理的影响,多数是综述和构想类文章,另外,从战略决策过程研究领域看,由于“战略决策”是战略研究与决策研究两个研究领域的交叉渗透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新领域,且多数学者集中于战略决策内容的研究,对战略过程的研究一直比较缺乏,目前尚没有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因此,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基于马尔可夫过程描述企业信息化下的战略决策,意在探讨不同的环境下信息化的使用效果对企业战略决策过程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建议。

二、关于战略过程研究

战略决策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首先,是对战略过程的描述问题。如同组织行为学中很多研究一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和维度划分都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大部分战略决策研究者对战略决策过程是一个连续、多阶段的过程没有异议。自Simon(1960)定义的三阶段论,后人的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和扩充,主要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其中Mintzberg(1976)确定、开发和选择的三阶段论,具有代表性,是多数研究的选择的主要参照。在维度方面,Rajagophalan和国内学者郭立新等先后对战略决策过程使用的自变量和维度问题都做了总结概括,得出战略决策过程一般有六个自变量、中介变量、应变量等,及变量对应的维度。

图1:战略决策过程描述的发展历程示意图

其次,是研究影响战略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也比较丰富和全面,Rajagophalan的综述很具有代表性,郭立新后续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并探索其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建议,综合他们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国内外对战略过程不同研究阶段的研究内容总结见表1。

表1 国内外学者对战略过程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概要

第三,对战略决策速度与弹性的研究,目的提高战略决策的速度和决策的柔性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快速决策理论、战略柔性理论。Baum&Wally等人的研究表明了快速的战略决策制定和企业的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虽然快速战略决策理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一些成果,但是目前该理论仅仅是为战略决策提供一个新的方向,尚缺乏相应的决策方法;战略柔性概念虽然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是目前大部分文献都关注于组织柔性等方面,很少从战略本身进行研究,对于战略决策过程中如何保持战略柔性的研究更是少见,因此,该研究还处于早期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缺乏可操作的分析及决策模型。

在战略决策过程的研究中,学者使用的方法有案例分析法,观察法、实证法等。战略作为一种组织行为,其决策过程的研究多数是实证法,建立各种模型,并使用不同的数学统计方法;例如,Papadakis 等的案例研究表明当组织处于危机时,决策过程的理性程度和参与决策时各部门合作程度更高,无政治性争论,决策过程速度更快。另外,还有其他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数学模型,将战略决策过程看做一个动态规划问题或是在原有的SWOT决策矩阵上考虑战略决策过程的动态性,并结合灰色关联决策等方法对战略决策模型进行改良。

本文将战略决策过程看成是马尔科夫链是基于战略决策过程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的事件序列,有分析、制定、实施和变革等阶段。但是,这种描述只体现了战略决策过程中通常观察的行为(事件),没有解释这些行为(事件)的结果,即战略状态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所以一个战略决策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描述战略状态随着时间推移如何变化的战略事件序列。毫无疑问,一个战略状态的改变是由其他战略事件如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变革引起的。实际上,战略过程的研究也大量集中于讨论管理者如何通过使用合适的决策过程提高决策质量。因此,将战略决策过程描述为管理者面临不同环境所进行的积极选择和实施,使得企业的战略现状在外部环境的干扰下转换成为新的战略状态是可行的。参考张新武、刘仲英的研究,可以把基于理性假设的战略决策过程可看作一类在当前已知条件下,将来的行为和过去的行为独立的随机过程,这也符合在信息快速更新的条件下,管理者的决策方法。

三、模型建立

定义1行为(bahavior)是企业决策系统对信息化收集的信息的反应,即在信息分析后,决定采用的战略决策。

定义2设,,表示在获取特定的信息下战略决策制定的行为,在单位时间上取得的利润.其中表示企业决策系统的行为集,表示企业获取的信息集,。

定义3,是的后继获取信息,为相应后继战略决策,则定义表示获取新信息的成本。假定持续的时间为,则战略变更带来的收益的净现值就可以写成:

(1)

其中,表示折现率。

情况一:如果信息获取的顺序已知,即信息获取的结果是完全可以预知的,顺序分别为,则收益的净现值就可表示为:

(2)

其中:表示折扣因子,。

情况二:如果信息获取的顺序未知,即信息变化趋势不可完全预测,则设函数表示所有的行为。 表示信息获取的所有可能顺序,表示从初始信息出发的所有变化顺序的概率,假定每个信息的有效持续时间均为,此时的期望净现值为:

(3)

定义6企业在获取信息后,会基于对信息的理解以及企业历史决策路径的知识,则可以在集上建立Markov过程,作为Markov过程的状态描述,它集成了企业对信息的理解,用描述状态之后到下一状态的转移概率,则可对定义5的式(3)修正,将用代替,即,为便于计算,则(3)式可以改写成:

(4)

假设在制定战略时,管理层获取的信息是有时序的,他们往往是获取下一个信息,并作出对应决策,而对全部的信息变化顺序不知。所以讲(4)式改写成如下形式:

(5)

基于式(5)的变形,可以得到以下Markov过程的状态转移方程

(6)

推论4若不连续,为一个有限的状态集,则令表示转变的概率,则,令,表示状态转移到的期望净现值,则式(6)转化为:

(7)

四、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信息化对战略决策过程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会使企业对外部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辅助战略决策,假设企业做出正确战略决策的状态为1,企业不做战略决策保持稳定态的状态为0,企业做出错误战略决策的状态为-1。其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

设定相应的和为:

设定,,则,

情况一:环境明朗,信息分析与环境情况拟合良好,即稳定发展型,这情况下信息化很好的辅助了战略决策过程,使得每次做出正确战略决策的概率很大,即在状态1上的概率设定的要很大。这种情况下写出模型的,表示一步转移概率为:

下图显示了在上述参数设置下,随着时间的推进,净现值的变化情况:

图2:稳定发展型(情况一)信息化的净现值变化曲线

由上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净现值的变化曲线趋于平稳,且该变化曲线是上凸函数,可见信息化所带来的边际利润会递减,可见在后期,信息更新的作用就会趋于稳定。

下面改变参数的值,进行灵敏度分析。下图显示的是改变转移概率,所带来的净现值曲线的变化。

表二:转移概率变化设置表

图3:改变转移概率对净现值的影响

由该图可见,当增加()的概率时,即做出正确战略的概率变大时,信息化所带来利润会变大,可见信息化和战略正确性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且概率越大开始的边际利润也越大,但是从图形上看,收敛的时间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第六阶段到第七阶段。

情况二:环境稳定,信息分析没有大的突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企业将维持原先战略不变,不变的战略概率很大,此时的转移概率是:

图4:环境稳定(情况二)下信息化的净现值变化曲线

由图显示显示可知,在情况二下,信息化是几乎不起作用的,(上图变化明显是放大的效果)。这是因为几乎信息是不更新的,不使用到信息化,这时由于在概率设置中使用的是正确决策和错误决策等概率,由于利润抵消,成本存在的原因,仍然显示净现值是负数,为了探究在什么情况下,会使企业采用信息化,下面对参数设置进行调整,做的变动先是是正确决策的概率大于错误决策的概率,使得信息化处于有效状态,然后对进行调整,下表显示的是调整情况:

表3:情况二下收益参数的设置表:

图5:情况二下不同的收益参数对净现值的影响

由图可以看出,必须要到一定大的值才可能使得净现值显著大于0,即信息化收到效益,这就说明在环境稳定情况下,除非信息化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润,否则企业不会轻易采用信息化,更新战略决策。而这种利润起码要超过原利润的5倍。

情况三:环境多变,得到的信息认知上有较大的分歧,此时战略决策成功的概率变小,波动变大,即转移概率设定在三种状态上要比较平均,此时的转移概率是:

下图显示了在该概率设置下,净现值的变化情况:

图6:环境多变(情况三)下信息化的净现值变化曲线

该图显示,在环境波动的环境下,信息化是有可能产生负收益的,且情况可能恶化。这个纠其原因,第一是做出正确战略的概率没有明显大于做出错误战略的概率,即信息化所产生的引导效果不明显。第二是信息化带来的阶段收益不够大,也无法保证信息化的有效性。如果可以使做出正确战略的概率明显大,即该问题就化为情况一。如果信息化的阶段收益能够足够大,该问题就会化为情况二。

五、结论

本文为信息化对战略决策过程产生的经济影响构建了数学模型,分析了在不同的环境下信息化的净现值变化,针对不同的环境下信息化的使用效果做了分析和提出了建议。但是本文不足之处第一模型仅仅从经济意义上探讨了信息化对战略决策过程的影响,站在完全理性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考虑其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其次忽略了信息化的解读过程,信息化揭示的环境情况往往会受社会习俗、企业文化,管理者决策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解读的偏差,本文直接认为管理者能够完全不偏差的理解信息化内涵,做出对应战略决策,这种假设是理想化的。因而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模型对解释企业信息化在不同环境下的对战略决策过程的影响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 鹿 盟,李兴森,申爱华. 信息时代的战略管理模式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105-106

[2] 陈 兢,李五四. 研发型企业战略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 30(6):223-225,233

[3] 潘 瑾,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策略[J].决策与信息,2011,(5):234-235.

[4] De Haes,W,Van Grembergen,W. An exploratory study into IT governance implementations and its impact on

business/IT alignment[J]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9, (2) :123-137

[5] 陈小芳,俞家文.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搜集[J].当代经济,2007 ,9:80-81

[6] 金 燕.面向战略管理的信息服务[J].情报科学,2008,26(3):350-353

[7] 王恭哲.动态环境下高技术企业战略决策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4

[8] Rajagophalan.N, Rasheed.AA, Datta.D. Strategic Decision Processes: Critical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3,19(2):349-384

[9] 郭立新,陈传明.国外战略决策过程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1): 153-158

[0] Said Elbanna, John Child. The influence of decision,environmental and firm characteristics on the rationality ofstrategic decision-mak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7(6):444.

[11] Hough J R, Ogilvie D T. An Empirical test of cognitive style and strategic decision outcom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5(3):417445.

[12] Hiller, Hambrick. Conceptualizing executive hubris:the role of (hyper-)core self-evaluations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297319.

[13] Daniel P. Forbes. Reconsidering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32(2):361376

[14] Zahra S, Neubaum D, EL Hagrassey G. Competitive analysis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strategic uncertainty and venture origi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27:128.

[15] George C. Mueller.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and performance:decision process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M].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2000:16.

[16] Atuahene-gima K, LI H. Strategic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outcomes in new technology ven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583597.

[17] Ku'aku, Atuahene-gima, Haiyangli. Strategic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outcomes in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2004 , 47(4) , 583-597

[18] 张文慧,张志学,刘雪峰.决策者的认知特征对决策过程及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37(3): 373-381.

[19] 卢志平.基于五维度模型的企业信息化战略内涵及其决策过程[J].制造业自动化,2010 ,32(2):131.

篇2

一、现状及研究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河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大型企业主要应用系统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但随着基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完成,企业却面临更困难的问题。虽然信息化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竞争核心,但企业在信息化方面不断追加投资的实际效果并没有显现,这就使企业信息化投入不断紧缩。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是否需要进一步投入IT,向什么方向投入的问题。一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投入;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因为缺乏合理的导向而走向困境。

合理科学地对信息化进行评价,无疑是企业急迫需要的。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综合的评价,帮助企业改善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2000年以后,国内陆续开展信息化评价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和工具。但目前国内的信息化评估体系或工具往往过于强调企业应用水平的提高,而对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不够,从而导致企业一谈到信息化建设,就是从不断提高网络带宽,到更换越来越先进的国外的应用系统,更多关注的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而对有效地发挥信息化的价值关注不足。

正是因为目前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存在以上问题,对信息化自身发展以及对企业持续的促进作用不足,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信息化综合评价体系成为急切需要。如果我们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系统,将会使信息化评价对信息化建设导向作用更加明晰,为今后信息化建设找到新的导向,有利于将企业信息化的内在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在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辅助决策分析的职能,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辅助决策分析,进而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信息化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企业信息化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在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企业信息化的综合评价系统,并进一步进行辅助决策分析。

目前中国的企业信息化正在经历着转变。这个转变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在企业中的作用将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企业信息化也从大规模的建设阶段,进化到关注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从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到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将成为今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拟从三个要素方面进行评价:企业信息的应用满足需求的能力、企业信息化的管控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通过三要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持续地正向促进。首先,通过改善企业信息化管理及控制体系、企业IT的应用等将会促进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改善。同时,对企业信息化绩效的监测,将给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和企业IT应用的改善提供依据。其次,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有效控制IT风险,确保IT应用的目标实现。第三,IT应用的完善和增加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完善。这三个要素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评价—建设—应用—改善—再评价”的渐进过程互相作用,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健康发展。因此,通过三方面的组合评价才能对信息化整体能力进行准确判断,并真正导向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比一般的信息化评价方法,侧重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对企业信息化管控能力评价。企业信息化管控不仅仅是支撑信息化建设进程,确保信息化绩效的实现,而且是支撑构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人才基础、风险控制基础。

(二)强调对企业信息化综合绩效的评估,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角度评估信息化基本绩效能力,同时从客户、财务、执行效率、创新等方面考察信息化的战略绩效能力。

(三)关注应用、管控、绩效之间关联关系,并最终评价企业信息化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是在研究河北省企业信息化发展特点及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对河北省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为河北省企业高层管理及信息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决策提供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和规律研究。

影响和促进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分析。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论证。

结合实际数据对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数学模型的选取及实证研究。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信息系统(软件系统)开发。

研究的重点:指标体系设计、模型的选择和信息系统的开发。

五、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一)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各种要素,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符合各产业企业信息化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具有如下特点:

1.科学:指标设计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的规律,而且切合河北省各企业实际需要,具体直观。

2.综合:将企业信息化所包涵的多方面内容融合于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实现综合评价的目的。

3.实用:指标设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4.明确:指标设计有明确和确定的内涵,界定准确无误。

5.可比:指标设计具有普适性,即企业间的可比较性,突出各产业企业信息化的共同特点。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尽量选取符合各产业企业共同特点的指标。

6.考虑信息化状态和过程的统一。

7.注重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二)评价方法选择方面的创新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试图将AHP、模糊综合评判法与DEA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较好地综合各种方法模型的优点,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使计算结果更为可靠。因此,在方法选取上具有一定的创新。

(三)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

开发综合评价信息系统软件,信息系统可自动完成综合评价全过程并进行相关辅助决策分析。评价过程及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由软件系统后台自动完成,使综合评价系统的应用简便易行,适于推广。

参考文献:

[1]宁连举,商浩.我国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探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张聪慧.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现代企业教育,2011(12).

篇3

近年来,政府将中小企业信息化作为全面提升企业创新和竞争能力、加快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在这种有利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对会计信息化认识米模糊。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知还不明确,对其重要性仍缺乏认识。会计信息化建设对某些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其他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本企业也未必完全适用,只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因此在其筹建过程中就会存在各种认识误区,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不能顺利进行。

2.投入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缺乏的问题,实际上,很多中小企业运作资本一般都投入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它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一般生产上,因而投入到会计信息化建设上的资金就更少了。资金不足是阻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要障碍,中小企业只有通过融资来解决会计信息化建设缺少资金的问题,而融资难也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3.会计信息化人才缺乏。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存量和重视程度都相对落后,这也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会计学及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因而需要很多会计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来推动它的顺利实施,这无疑对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较低,一般没有专门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所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将会计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后从事会计信息化的工作,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化人才缺乏的问题。

4.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以整个社会环境作为基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起点较低,虽然一直都在进行信息交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但总体还很薄弱。从目前情况来看,为锦州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网络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如信息服务体系、培训服务体系、融资服务体系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体制都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一般,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在企业内部完成技术开发、人员培训、市场调研等活动,这就需要从企业外部机构获得这些服务。由于政府体制、法规等方面的规定,使得为公众服务的政府信息不能为公众所利用,造成信息流动不通畅,影响中小企业获得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影响企业投资信息化的积极性。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问题解决对策

1.提高会计信息化认识,加强理论研究。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离不开对其理论的研究。为了适应信息时代不断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理论的相关研究,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来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会计信息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与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与方法的过程。随着会计信息化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也就会不断涌现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将对其进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会计信息化的进程。只有把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理论研究透彻,才能明确财务软件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才能更好的为会计、审计工作服务,才能更好的规范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进程,实现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2.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世界各国也都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但解决这个问题仍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既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调整政策,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又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法律法规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最重要的就是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强化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度,注重企业信用累积,与银行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3.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归根到底离不开人员的支持,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会计信息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从企业员工到企业管理者等相关人员,在业务处理方式、工作流程等方面,都要做出一些变化,因此为了使相关岗位人员适应这一变化,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以便顺利完成自己岗位的工作。首先,针对IT人员的培训。IT技术人员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充当着系统硬件软件管理员的角色,中小企业应当配备这样的专业人员。IT技术人员应熟知系统技术层面的业务技能,因此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工作可以请企业购买的财务软件所属公司指派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来进行。其次,针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会计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会计人员的重复人工,但也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更多的依赖信息系统,对系统的熟练操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因而要对会计人员进行系统使用方面的培训。针对会计人员软件岗位的培训,可以请专门的软件公司培训师进行,也可以让部分会计人员到软件公司参加培训,之后再由他们培训公司内部的其他会计人员。当然从成本角度考虑,后者要比前者更可取。目前的财务软件都是根据新会计制度开发的,因而企业在购买财务软件后,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会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有利推进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最后,针对其他部门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考虑到每个岗位的人员流动情况,可以根据需要对每一个接触到信息系统岗位的人员进行培训。

4.研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会计软件。软件供应商在设计财务软件时要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对软件进行设计。在设计适合中小型企业的财务软件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设计多功能化的财务软件。在设计财务软件时,要尽量扩大其功能,以财务报表系统为核心,将会计与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对会计活动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财务软件,可以考虑以下三方面:其一,充分考虑该如何处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并适当的分析这些个性化需求的解决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其二,重点了解财务软件如何满足企业现在和将来的业务需求,使得企业通过购买财务软件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实现会计信息化。其三,从操作者、管理者、决策者的角度考虑产品功能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如操作层次的总账、应收应付、工资核算等核心功能;管理层次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功能;管理层次的财务分析功能。其次,软件本身要满足升级和再开发的需要。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软件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软件开发时就应考虑以后的升级和再开发等问题,以提高软件的实用性,避免出现财务软件落后于企业发展的现象。最后,规范财务软件市场,完善售后服务。软件提供商要根据中小企业的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软件操作的培训,对企业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对反馈意见要认真对待,如有必要就对软件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从服务和技术上做到真正的为中小企业着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煤炭企业;信息化;辅助决策

Key words: coal enterprises;informationization;assistance decision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143-02

0 引言

我国煤炭企业由于自身和政府部门密切相关的特殊性,有着生产规模大、企业部门多、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在我国的能源生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煤炭企业市场化、信息化、产业结构多元化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问题也不断地凸显出来,原始的财务管理模式也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通过转变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加强财务主营业务重点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为企业各层管理者及时地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辅助决策,从而最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课题已经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2]。

1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多煤炭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子公司或者集团公司部门为主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在煤炭企业管理中应用得较为普遍,并逐步向集成化发展。但是,很多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却并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或者只是简单的计算机财务记账,与整个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显得极不协调。总体表现为煤炭企业的决策层无法及时快捷地获取财务相关辅助决策的信息,极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健康地发展。目前,我国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企业高层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煤炭企业高层管理者一般都是技术或者是行政管理出身,相对而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改造比较注重,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通常仅关注财务目标的实现,而对财务管理的过程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相对滞后[3]。

1.2 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落后、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太明确 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在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下,集团公司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子公司的财务信息情况来辅助集团做出正确的决策。作为重点耗能行业之一的煤炭行业而言受政府的宏观调控影响比较大,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要兼顾企业的环境影响等因素。

1.3 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财务信息获取滞后 我国煤炭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整体还是比较落后,财务人员由于信息化水平的局限性,往往简单地认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运用计算机进行记账、统计、出报表等,工作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决策层对企业财务实时动态信息的获取。

1.4 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 企业在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4],集团和子公司在建立财务信息化平台时往往缺乏沟通,导致各级财务信息平台之间兼容性差,同时与其他部门信息平台之间缺乏信息共享。

2 财务管理信息化辅助决策系统分析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煤炭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硬、软技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展现内容要能够满足集团领导对财务信息及时获取并作出正确决策需要,还应能够支持财务机构以及相关部门进行财务情况分析,辅助决策。要充分发挥实现财务信息化辅助决策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财务信息化系统,重视以下主要内容。

2.1 通过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架构)技术、EAI(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企业应用整合)技术等建立企业信息化整体架构,为已有财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和将来建设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技术支撑。

2.2 整合企业内部财务系统的数据资源,建立财务管理数据中心,实现基于财务信息“中心资源库”的企业财务报表统计、多维分析,为企业各级财务管理人员准确、及时地提供财务关键数据和决策支持信息。

2.3 集成分散的财务数据和报表,使集团管理者轻松获取全面的财务信息,进行综合性的财务数据分析和处理。建立统一的信息集成应用标准和要求,为后续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集成提供统一的标准和信息集成工具,确保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信息系统的信息互通,消除“信息孤岛”。

2.4 建立统一认证与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实现应用系统的一站式登陆。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建设,各种应用系统逐步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操作人员必须面对多个应用系统的多个登录页面,多个用户身份口令,造成工作的繁琐与不便。一站式登录将各业务系统集成起来,提供统一的登录入口和登录身份,降低业务操作人员的工作难度。

3 财务管理信息化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功能

一般情况煤炭企业的财务指标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利润、营业成本以及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煤炭企业运营的主要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根据有关资产的各项比重,可以列出百分比,了解各项资产资金来源情况。

煤炭企业通过应用系统数据集成等方式将财务数据通过财务管理中心资源数据库整合,提供给企业领导以及相关人员时刻掌握和了解财务信息方面详实信息。系统通过提供一定的数据集成、分析和多维图形分析功能,为企业领导以及相关人员构建个性化财务数据综合展示页面,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动态展现,系统同时提供领导基础决策分析,将关键信息指标快速提供领导,辅助决策。

财务管理信息化在煤炭企业中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应包含以下功能。

3.1 集成办公:通过平台的统一认证设计以及权限设计,集成财务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有效地对企业各级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地管理和监督,在统一的平台实现财务数据的录入、集成、整合、展现、分析、审批和处理。

3.2 财务信息集成:建设统一的财务应用系统信息集成平台,对企业已建和今后新建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实现财务数据查询与交换,消灭信息孤岛。

3.3 财务信息分析:针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营业收入、营业利润、营业成本、财务费用、资产结构等多项指标的对比、趋势、结构分析。对各种关键财务信息的精选和提炼,显示财务关键信息,根据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增加相应的财务状况报表。使管理者轻松获取财务信息,进行综合性的财务数据分析和处理。

3.4 辅助领导决策:根据实际需要对企业各种财务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并以报表、直方图、曲线图、饼图等多种形式进行直观展现,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支持信息,辅助决策。

4 财务管理信息化在煤炭企业中辅助决策作用

4.1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 通过煤炭企业信息化辅助决策,可以高效整合财务信息,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效率,实现财务信息共享,有效使用资金提供了科学依据,降低了财务风险,从而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4.2 有效提升财务管理决策水平 脱离数据分析计算的决策行为具有随意性和纰漏。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网络、通信和决策支持等多种技术的基础上对大量财务信息提炼,实现财务信息的有效集成、整合、分析、展现以及辅助决策,有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 结论

随着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煤炭企业通过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来保证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运行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辅助决策作用,对于煤炭企业正确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信息化为手段,为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强化资金调度与使用奠定基础,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那个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婷.矿井安全辅助决策系统的设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3,21(21):52-5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