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9 14:39: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数学思维培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尊重教育教学相长的规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革新教学观念,不能只把自己定位成学生的“智慧锦囊”,而应该是知识探求路上的指引者和陪伴者。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明白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求索知识。在教学数学问题时,教师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这在宏观上为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2.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针对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学科特性及班级学生不同水平的学习能力,实行分组教学和讨论。学生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针对那些智力偏高的学生,个别教学可以针对其智力水平,设计相对应难度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教学方案,这不仅有利于精英的培养,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分组后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因此,教师的分组工作尤为关键,这要求教师对整个班级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
⒈创建思维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新知背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好学、探索、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这时,教师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就轻而易举。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它的面积有变化吗?”学生回答:“它的面积没变,还是6平方分米。” “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借助操作性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设计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两个大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1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以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和概念。而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掌握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更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实物的分割、图形的分割、集合圈的应用等,直观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建立起单位“1”、平均分、若干等份等表象,为进一步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的的基础。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先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随后把事物分解成各个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把各个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联合起来。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过程的起点,离开了对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就无从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对感知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当得出等式3/4=6/8=9/12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等式中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看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结果怎样。从而总结出:“分子和分母发生了同倍数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结论。
⒊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果教师经常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推理、判断、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充分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除了要让学生剪剪、拼拼以外,更要注重让学生比划着拼成的图形,说出公式的推导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指图叙述,再小组同桌叙述,通过反复叙述,学生大量地说,从而使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真正让学生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就会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形象,在以后运用公式计算时,就不会出现“漏掉除以2”的情况,同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思维的流畅性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⒋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一般情况下,数学出题,往往条件不齐或问题不完整,若要顺利解题,一个“补”字就至关重要。“补”,就是补条件、补问题,使题目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时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其结构和数量关系。学生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
二、巧用“比”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教育家乌申斯基说。通过比较,可以找出相似、相近应用题知识的差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1:①小明家有鸭8只,鸡5只,鸡比鸭少几只?②小明家有鸭8只,鸡比鸭少3只,鸡有几只?解题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题面,比较分析:两题中有一个条件相同,即小明家有鸭8只,而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①的另一条件恰是②的问题;①的问题在②里恰成了它的另一条件。因此,可以明确:鸭多而鸡少,鸭比鸡多多少也就是鸡比鸭少多少。那么鸭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鸡相等的,另一部分是比鸡多出来的。进一步可得:题①是求鸭比鸡多出来的部分,即“8-5=3(只)”。题②是求鸭与鸡相等的部分,即“8-3=5(只)”。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三、巧用“画”字,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顾名思义,“画”就是用直观、可见的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象和感性材料,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很快就能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以本文例1解说:题①,教师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笔画出8只鸭,黑板右边用黄笔画出5只鸡。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将图画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8-5=3(只)”。题②,教师先在黑板上用红笔画出8只鸭,然后将其中3只鸭改变成黄色,根据提问,学生也能很快地得出数学应用题“8-3=5(只)”。
四、巧用“问”字,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创新思维需要坚持的原则
(一)对教学主体加以明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动手动脑的神经系统支配协调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能力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应该明确与学生之间的辨C关系,明确数学学科培养的是学生哪些能力,对其加以正确引导,使其能够自主学习、思考与提问,使学生表现出高度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为学生创造数学知识运用的机会条件,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范围。
(二)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创造,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有利于保持良好学习环境的条件,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增加乐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与生动的演示增加几分趣味性,学生愿意跟随教师的思路,参与到学习中来,享受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
数学学科的学习每天都在与数字、公式打交道,面对复杂一些的题目需要动脑,常常令学生抓耳挠腮,难免会产生厌倦、缺乏热情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数学又是一门在很多学生看来很枯燥的学科,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是使其端正学习行为的重点,也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重点。虽然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是他们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如果使其亲身接触到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小学数学中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活跃课堂气氛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尤为注意采取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发散思维,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提供有利条件。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其训练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主动提问是学习自主性的体现。有疑才有问,有问题的产生才会思考,思考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的产生,所以,也可以说问题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教师的帮助解决问题。由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鼓励大胆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地给予指导,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奖励,调动学生勇于提问发言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创新思维便会得到很好的训练与提升。
(二)创造机会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教与学才是完整的教学活动构成因素,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义务与责任当然是传授知识,但是不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过于古板,不能忽略学生主体地位,不能不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要对其表现给予激励,给予启发与引导。将教学活动看作是一部“戏剧”,如何导演好“戏剧”,关键是教师这位“导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这场“戏剧”中设置提出问题的情景,给予学生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使学生作为“主角”积极思考探索,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竭尽全力激发出创新思维演好这部“戏剧”。
(三)引导学生大胆尝试
(一)坚实、广博的基础知识
伟大的发现和“猜想”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出的。如果对所给的问题,特别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没有一定的了解,或者根本不具备解决该问题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的人,就很难产生直觉思维。学生应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解题方面的书籍,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充实自己的学习时间,来培养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兴趣,这样一来,在考试中发挥的更好,更能直接明了的找出问题的所在。
(二)整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直觉,重在于分析,从问题的重点判断,再加以实践来证实。从问题所给出的信息,去发现问题的重点。直觉思维的整体性原则往往会把所看到的的问题简单化。在解决数学的问题中,要抓住问题的重点,从整体来分析,全面的了解问题的所在。从宏观上观察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跳跃能力,简缩逻辑推理过程,迅速做出直觉判断,培养直觉的洞察能力。
(三)敢于大胆猜测,养成善于猜想的数学思维习惯
创造心理学表明:猜想的来源是直觉,离开了直觉就不可能提出猜想。猜测是一种力图直接接触问题的本质,未必有充分根据的认识活动,因而猜测中所包含的成分与直觉思维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常猜测可能是什么,可能不是什么,可能会有什么结果,然后经过探索实践,证实自己的猜测,久而久之,就能促进直觉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四)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观察力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必备条件,一个好的观察力能够更好的发现问题的所在,从而找出问题的重点。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想象是直觉在有意识和清醒状态下产生或再现多种现象的能力。在想象中,学生的直觉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积极的活跃与自觉状态,触发思维,并以自己的直觉,发现和探寻问题之间的联系,在对问题的重新加工、重新整理、重新创造中,人的直觉思维水平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较强的类比与联想能力
波利亚指出“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在提出猜想的过程中,类比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许多科学上的创造和发现都产生于大胆的类比与联想之中。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被很简单的一道题难道,往往会把问题复杂化,从而深陷其中。老师可以在教学是做出示例,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到解题方式。
二、数学直觉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课堂的直觉效果
布鲁纳推测学生的直觉里包含着简单的模仿或更为复杂的过程。如果教师从未有效地运用直觉的思维方法,学生将不会相信和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以身作则,多分析解题方式,观察方式,让学生在潜意识下惯性的的模仿老师的方式。
1、数学语言的直觉化
数学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认知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更轻松的去实际运用和发挥,从而节省时间来解题,数学语言和语文语言基本上是相似的,基本上就那么几个要领,只要记住答题的技巧和验算的方式、方法从而能更好更快的来解决难题。
2、概念教学过程的直觉化
介绍概念时,可以通过一些直观教具,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观察、感受、理解概念。图形直观:将概念知识用图形表示出来,降低了概念的抽象度,增强了直觉效果,从而便于学生理解概念。如在介绍集合有关概念(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等)时,用文氏图来表示集合间的相互关系,用形象化的图形使抽象的集合概念变得不难理解了。
3、进行数学实验,揭示知识过程
数学实验是最为重要的,不要让学生死板,只会按部就班的解题,要让学生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解题方式,教师应积极提示学生的解题模式中的误区,从而是学生能更快和更好的掌握解题的要领。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注入直觉成分
在教学中采用“概念+例题”、“定理+例题”、“公式+例题”的教学模式,忽视知识形成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扼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在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变输入式为启发式,变传授法为发现法,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正确实施猜疑顿悟的启发式教学
数学过程遵循了杜威提出的思维五步法:“暗示问题―假说―推理―验证”这一过程,其中“问题”,“假说”两步是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自由畅想,运用直觉思维的关键过程。如何使之真正产生效果,重要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即正确运用启发程序。
2、实施发现式教学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
前人一解出已有的解题方式,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是,应积极的去培养学生独一无二,属于自己的解体模式,要不断的让学生去创新、大胆的去实践、应让学生在课堂课下积极的去发展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不断的从先辈们的成果中汲取经验和技巧。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确立
从1919年德国成立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的设计学院”开始,“造型、空间、运动、透视、解构与重组”新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到了20世纪60年代,很多发达国家建立独立的设计学院,与其相适应的专业及基础课也明确起来,设计素描、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以及后来延伸的动感构成、空间构成和数字与多媒体等,也就成为目前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性
一般地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它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应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种思维的综合。具有独创性;变通性;联想性;流畅性;直觉性;灵感性;多维性;综合性等基本特性。
例如,让学生回答“砖”都有哪些用途,学生可能回答:砌墙,垒台阶,铺路,砸物,压纸,作画写字,练功,垫东西,吸水……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的数量越丰富,说明思维的流畅性越好;能说出不同的用途,说明变通性好;说出的用途是别人没有说出的、新异的、独特的,说明具有独创性。
再如:你在路上看到一个人,马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基本特征:高矮,胖瘦,美丑,性格等,你还可以轻松辨别狗和猫,这些无须他人教都会的思维就是思维的直觉性。而当你看到黄色就想到香蕉和菠萝;看到红色就想到草莓、苹果和太阳;看到蓝色就想到大海和天空。这就是思维联想的力量。另外当你遇到一件复杂的事件让你百思不得其解,长时间的苦思冥想任不能解决。突然有一天你可能是在散步、洗澡、钓鱼、交谈、舒适地躺在床上的时候豁然顿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这就是思维的灵感特性。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别人提出种种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时(思维的多维性),而这并不意味着创造活动的完成,还需从这些方案、方法中挑选出最合理、最接近客观现实的一种,这种批判地选择的功能是思维综合性的体现。创造性思维优势就在于消除思维定势和功能固有等消极影响,顺利地解决创造性问题。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
1、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思维等)进行全息思维方式展开教学训练。如提供不同事件或不同色彩内容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触摸不同温度的水,记录肢体感受,并迅速的找出与其相对应的事件与色彩图片,以达到对视觉、触觉、思维相互关联的训练,再通过多媒体演示、网络教学予以确认。
2、针对一个课题进行”魔鬼式”极限性训练。如以“辣椒”为题,要求学生以图形的方式提出N个方案。并要求学生通过造型、联想、象征、分析等不同的方法,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赋予“辣椒”这个原创主题以新的概念。在这里创意不单是体现表面形式的变化,而是对观念的思考与创造,真正有绞尽脑汁感觉。这种课题解决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造型问题,而是一个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的问题,让学生养成一种不断摆脱常规,不断超越限制,不断创新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思考。
3、设定一个作业主题展开“头脑风暴”,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在争论中得到启发,有所受益。另外,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在授课时要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大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设计与制作,使理论知识浅显易懂,应把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引导学生开拓思路,自由地发挥创造力,解决色彩构成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通过记忆作画训练,体会事物对象本质特征及其映像再认识。在基础课教学中可以通过默画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学生关于“造型”再认识。让学生从“再现”向“表现”的语言转换中思维逐步得到提升。以及对象特征进行改造性表现。在教学中默画训练对学生来说具有明显的思维强制性,在默画过程中迫使学生不得不去回忆、去概括、去摸索规律、去组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去尝试、去体会、去实验、去总结。
5、将东西方传统文化有代表性物件进行解构与重组甚至通过混搭来刺激设计灵感并赋予新的含义。古典油画与中国水墨画技法的结合,北京紫禁城与雅典卫城色彩类比,唐三彩、青花瓷的颜色与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借用,京剧脸谱上的高纯度、强对比配色方式与西方的版画与剪影寻找新的配色方案……在教学中重视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审美,积累设计灵感,增加学生艺术设计知识,拓宽设计思路,进行文化穿越,赋予物件新的内涵。
6、综合材料的训练与视觉传达。尽可能使用不同的材料、媒介,工具来表达对现实生活感知。对同一事物使用不同表现形式。同一主题内容变幻新的用笔方式。将物象进行抽象或意象化等。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去体会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差异,以及这种视觉差异所折射的心理联觉效应。
7、缺陷逆向思维法的训练。将缺陷转化为可利用的东西使其恰到好处的思维方法。如艺术家利用石材、木材等固有形态与纹理不露痕迹随类赋彩、随类赋形来化弊为利。在教学上老师提供一系列设计败笔,让学生重新整理展开想象用逆主流美流的方向去理解、去表现。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345-03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给出并定义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1] 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信息技术科学从前沿高端到基础普及的转型,改变了关于信息技术“狭义工具论”的观点。[2] 2010年11月,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上所作的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切入点的倡议。[3]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融入计算思维,主要是指教学方法改革。其中,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计算机的问题求解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最主要的两个培养目标。[4] 计算思维从依托程序设计思想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当一个问题有解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思考还有哪些问题可使用相同的思维和方法来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启蒙者,对中小学生未来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的形成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方法也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主。因此,要使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具有计算思维,必需先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计算思维的意识。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如何建构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型,具有一定的讨论意义。
1 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学习的内容以信息技术的内容为主,有利于计算思维的开展与应用。另一方面,大部分课程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信息化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建构教学情景,即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任务情景中;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经验,这些都有利于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因此,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计算思维理论,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1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具有设计、构造的特点,以抽象化与自动化为特征。[1] 人类的活动总是受到大脑思维的支配,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思维对人的知识获取、技能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思维活动(即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思维活动)属于哪种思维类型?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设计构造为指导,思维可分为实证思维、逻辑思维、计算思维三类。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用知识技能的思维活动、以及主要从事的教学研究工作所运用的思维具有设计、构造的特点,同时具有抽象化与自动化的思维特征(即程序设计式的特征)。根据思维的分类与计算思维的含义,这种思维属于计算思维。培养具有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有助于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乃至知识技能,带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变革,将最新的思维方式传授给下一代。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在更接近实际情境的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明确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2 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型建构
2.1课堂教学模型建构的要素分析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型需要关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领和丰富学习资源的支持下,通过专题,为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的协作、会话提供保障。
以专题为中心组织研究与学习,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认知能力与实践经验。[5]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专业背景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训学习者有较高的学习需求,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这些基本因素,为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协作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知识、技能支持,具备创建教学情境的先决条件。
协作。协作是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配合、协商。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小组学习成员围绕学习专题,以计算思维为意义建构的核心展开研究性学习。反复思考、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商榷、讨论和辩论,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认知与思维的升华。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最基本的方式。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专题学习任务、制定研究计划。同时,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通过会话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是指掌握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学习过程中,将计算思维作为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帮助学习者建构对学习专题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专题研究时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即计算思维。
2.2 课堂教学模型建构的教学策略设计
课堂教学模型建构的总体思路是: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计算思维培养目标,首先教师以专题为切入点为学习者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带着问题、任务进入真实的情景。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通过自身及相互间知识、技能、经验的再重组,运用约简、归纳、抽象等思维方式,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升华。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强调学习意义的建构,即计算思维的建构。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着重关注以下6方面的问题:①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学习意义建构的核心。②教学关系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为主导。③学习活动具有个性化特点。④学习方式以专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⑤学习过程以协作、会话、共同建构为主。⑥学习成果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典型性特征。
2.3 课堂教学模型构建
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主导-主体-思维”课堂教学模型
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主题任务、确定学习活动的时间与进度,随时监督与引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则在教师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模型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领学习者的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架,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学习主体则通过“专题学习选择主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交流评价检测修改成果创新提升”的主线展开学习;重视评价反馈。该教学模型,建议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具体教学过程可通过以下步骤来实施:
①教师以专题的形式,全面讲解,提供学习讨论的主题。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全局,阐述研究主题的全貌、最新发展方向、研究热点等,引领学习者的学习,使学习者形成概念并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小组提供可选择研究、讨论主题,供学习小组选择;鼓励学习小组自定研究主题。
②选题。学习小组根据成员的自主意愿,选择1个研究专题。
③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小组依据讨论主题,应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围绕主题查找资料、文献,进行自我探究以及小组内部研讨、合作学习,并形成统一的小组研讨成果(观点、结论、方法、方案)。总结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达到探究学科知识与提高计算思维的目的。
④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自己的研讨成果,交流各自的收获与心得,发挥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归纳、约简,阐述问题求解的思路、方法、算法设计。使学习者能共享相互之间的研讨成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⑤评价纠错。各小组间相互评价,学习者学会正确评价的方法;共同研讨,肯定正确的方面,改进不足之处;完善成果,抽象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思维等方面得到检验与提高。
⑥创新提升。通过前面的学习,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升华,总结经验,理清思路,提高认识,形成此类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并且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思维解决新问题。
该课堂教学模型中,强调学习者计算思维的培养。即在学习的每个环节,重视学习者分离、归纳、递归、约简、抽象等思维方法的运用与提炼。通过具体知识、技能的合理运用,总结出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般问题的思维模型(算法),提倡思维模型的建构与拓展。其中步骤①、②可以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步骤③、④、⑤为学习者协作、会话提供有利条件;步骤⑥实现最终意义建构。通过该课堂教学模型的六个步骤的教学活动,可以达到计算思维的培养、了解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加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培养、提高职业素养、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与智盟资源的教学目的。
3 结束语
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型优化了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计算思维的培养展开,使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与计算思维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同时强调了学习者的计算思维,是一种符合学习者(信息技术在职教师)认知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型。
建构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型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可促进教师教育理念、计算思维的全面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进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能力,使教师的计算思维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0(9): 5-9.
[2] 姜永生. 基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型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14):3316-3318.
1.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思维能力建设的前提
从时间上说,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启蒙成型和培养拔高的阶段。数学作为一门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其中的分析、比较等具有发散性和严密性的特质,对人的思维水平的塑造极有帮助,毫无疑问也对今后更高水平的智力开发、科研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2.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发散思维培育的有利途径
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数学知识本身,而是在于对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为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数学本身的思维学科特质,其学习研究本身就是提高思维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1.做好思?S训练的基础教育
这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讨论的,二者具有一致性。学生要想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进行更高级的发散思维锻炼,必须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打好思维培训的基础。学生要采取针对性强的数学练习,通过反复强化基础性数学知识,构建起数学思维网络。那些一味的拔高和培优是不适宜的,只有在普遍建立起发散思维根基之后才有可能谈论高水平的逻辑培训。对教师而言,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的上述需求进行教学准备和设计,有序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是保证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关键。
2.提高数学学习热情,建立发散思维定式
由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是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关系和数学现象,就是发散思维的一种体现。留心生活中的各类数理现象结构,也能够激发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
3.结合教学实际,改进培养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必须关注小学生的接受过程和心理状态。首先,要注意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避免小学生战战兢兢听数学课的场景出现。这样的心理放松状态有助于他们打开思维闸门,开展发散思维的训练。其次,要多借助“一题多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调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并养成习惯。小学数学中的知识性问题虽然不深奥,但是却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同一个问题,使他们学会调动多种思维感官,训练思维的宽阔性和自由性,从而更加协调和高效地处理难题。“转化思想”“变式引申”都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广阔性、联想性、活跃度的好办法。最后,教师要自己先锻炼发散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本身就是个难题,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寻找多层次的方法进行试验,这也是对培养发散思维的一种考验。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技术迅速向前发展。作为基础学科,数学在各个科技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意义巨大。然而,与之相脱节的是,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还有待提升。从国外的历史来看,数学学科的教育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在20世纪中叶,美国和苏联就先后进行了举措幅度比较大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并形成浪潮逐步扩散到其他西欧国家。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是新课改中最受关注的学科之一,这不仅仅因为数学学科的战略意义,还因为此次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广泛,为历次教改所未经历过的。
一、小学数学教改的成就
首先,从教学理念上来说,这次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教学情境的设计更加生活化,企图让学生在实际的知识运用中领会数学学习数学。这次教改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希望通过探讨式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其次,从教材编排上来说,内容更具有系统,体制更加完整。教材将初中一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调整到小学,使相近内容得以完整的保留。而且,小学数学不再明确划分哪一部分是代数,哪一部分是几何,这就打破了原来泾渭分明的分割体系。此次的教材调整对一部分传统的数学内容进行了结构化的处理,使其更加系统,知识结构严密而完整。
最后,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新课改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极为重视,意图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严谨而科学的学习习惯,对数学思维和数学的写作规则要求更加规范,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规范地使用数学术语及数学符号。
二、小学数学教改的不足
每次改革都是一次前行,然而,又总是在解决了旧问题的同时暴露出更多的新问题。暴露出的问题并非对改革的否定,而是对改革的纠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综合教学实践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材难度不太适合。现行教材照顾了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但伴随的问题随之而来。在实际的教学中,难度的增加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都有所降低。相对于原来的教材,现行教材在难度上提高了一个层次,这对于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是一个考验,就他们的教育经历和知识储备来说,某些定义他们都不敢保证能够吃透。在这种情况下,系统的数学知识也将变得千疮百孔,难以相连。难度的增加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加,削减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导致小学高年级就出现严重的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
其次,对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考虑不足。新课程照顾了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数学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但部分抽象的数学概念相比以前有所增加。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他们更加擅长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所以往往难以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对某些数学知识一知半解。
再次,数学方法设置不平衡。小学数学涉及了多个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学习科学的数学思考方法,这个考虑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目前的教材设计和知识考查总是脱节,考试也很难尊重课程改革者的良好初衷。比如,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时候往往只对演绎法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对归纳法、类比法这些思维方法仅进行简单的交代。这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平衡,在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时候考虑不周,在简单的推理中思考不周密,难以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思维,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33-01
一、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小学时期数学学习是一个人形成数理思维的启蒙时期,对逻辑思维能力、理性思考能力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小学生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关键工作。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课堂内外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所提升,这方面可以通过考试进行考查;二是学生能将这些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实践,这方面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课外引导和观察。
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教师都身兼多个班级的课程,教学任务繁重,经常要利用课余时间处理工作上的事务,导致身心疲累。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获得丰富的信息,便无法有针对性地去对学生进行辅导。另外,农村小学数学老师的培训机会有限,很多老师都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无法在教学中体现新时代的特点以及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学生个性,学校教育中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得到实践。
(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大部分还是由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这种讲授型的教学方式容易控制内容、时间分配,简单且易操作,但是这种方式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经常走神,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不能吸收,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对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也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最终会阻碍学生初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家长配合度较低
课堂上的学习内容需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践运用,小学生的自主性较低,很多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除了教师的督促,还需要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很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常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如果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农村学生的家长知识层次较低、教育理念亟待加强,还有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学校以外的生活缺少引导。
三、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要以新课改背景下“三维目标”为导向,不断探索和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学校可以根据经费情况安排积极性较高的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学习结束后作为培训专员指导本校教师,学校可以设计一些指标考察教师是否达到了培训的要求,对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不合格的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从而既达到了外出培训学习的效果又节省了费用的双重目的。同时,面对时代的迅速发展,教师更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心理特征、知识吸收的有效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校为教师提供教学支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投入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式除了课堂讲授还有设计游戏、实验、情景模拟等,这些教学方式给学生与众不同的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教学效果显著。但这些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教学设施的配备还需要教师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准备,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学校应该根据教师的工作强度适度安排所带班级的数量,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三)邀请家长参与教学
家长的配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首先要解决家长的教育理念问题,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上学之后学习就应由教师负责,这种理念导致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或者遇到问题就去找老师,这是目前农村家长的普遍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不断强调家长参与的重要性,通过列举不同家庭的参与度给学生的影响让家长直观地感受到对孩子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家长的重视;对于留守儿童家长可以委托有能力进行指导的亲朋好友帮忙照顾。其次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教师要将需要引导的逻辑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常识建立联系,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和思维习惯。
总之,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意义深远,农村小学的教师和家长都应该重视这门学科的学习,使小学数学的学习真正有效。
1引言
多媒体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帮助作用在于:其能够以视频、音频或者图像等方式,直观地将以往教师使用语言所难以描述和讲解的数学知识,更为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学生。为此,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知识的立体呈现;依托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迷雾,使其逻辑能力得到锻炼;依托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动画,突破数学的抽象性困境。
2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运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探索改进,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是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改善传统数学教学呆板生硬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构建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的高效数学教学模式,引导小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模块,进而培养学生在数学课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由此可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有效结合,对于农村小学数学学科发展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
3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结合中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要重视逼真的情境创设,要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入手,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到数学情境中来,要将中小学数学与生活背景相统一,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获得数学知识。数学学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要重视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要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要体现数学学科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特点,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理解和思考的机会。
3.2强化教师专业技术培训,教学方式多元化
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农村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制度,建立定期现代化专业信息教学培训机制,强化农村数学教师的培训考核标准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数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教学思想和实践创新能力,在深层次上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知识和教学理论创新,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具体学习实际,按照年度数学整体教学进度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数学教学方法、设置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提升数学教学的科技化水平;其次,每一所农村小学也要将数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内容,应该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定期举办教师信息化能力方面的培训,培训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知识理论和实践能力考核,培养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教学素质和能力;解决教学方式单一化问题。
3.3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得到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特有的动画效果,对数学课堂教学,特别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动态演示图形的形成与转变,形象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可让学生闻声、见形、入境,得到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在六年级下册《面的旋转》教学中,教师利用动画课件,可以直接演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圆以一条边为轴,旋转成为圆柱、圆锥和球体的过程,旋转过程以慢镜头的形式播放,直接给予学生视觉和感观方面的刺激,体验“面动成体”的动态形成过程。
3.4依托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动画,突破数学的抽象性困境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性、具体性的,而数学则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很多时候小学生对于数学的一些知识点会存在着巨大的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一些物体运动规律的相关知识时,数学教师常常受困于仅仅依靠语言,无法将相关知识精准地呈现给学生,最终的结果便是教师竭尽全力、学生学得似是而非。多媒体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因为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其集声像图文为一体,能够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32-7,计算机画面上先出现小棒,三捆和两根怎样减去七根,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教师利用动画课件演示,出现画面:画面上出现三捆零两根小棒和一只小猴,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小猴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两根小棒合在一起,去掉七根小棒,等于二十五根小棒。小学生可以自行操作小猴去进行加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抓住重点,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学会知识,进而促使其去主动进行知识探索,完成教学任务。
3.5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教学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虽然初步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但其思维的特点仍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尽量选取直观的、形象的事物来展现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逻辑推理的能力。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状态常常具有情绪色彩,兴趣越高其投入度也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尽可能设计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参与教学的乐趣和成功后的喜悦,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教学参与性具有积极的帮助。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注重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4结语
总之,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国家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我国战略方针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是落实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学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还会影响到社会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性的认可度。在师范院校期间加强对师范生的专业性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教学之路奠定基础。
一、重视师范生在校期间职前、在职、职后的各项培训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暴露出职前和职后的各种问题,比如:在小学数学实习教学期间,课堂组织不够周密、实习时间比较短暂、内容设置也不完善,导致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走上工作岗位后,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导致在教育中的指导性不强,不能将小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等。为了能够及时弥补这种状况的不足,以师范院校为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成为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师范生在校期间,要加强对他们的岗前培养、在岗培训和职后教育,加强师范数学课程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合作,提高数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性与学术性。
二、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小学数学专业的学生今后主要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所以这类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的专业知识,还要向各方面相关的知识领域进行研究,以满足小学生的要求。如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差异等,小学生大多对教师比较依赖,他们的独立性也比较差,对老师比较容易产生崇拜,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性。所以,针对小学数学专业的师范生,还要对他们的职业道德开展课程,培养他们热爱教育、吃苦耐劳、敢于风险的精神。另外,现在是处于信息时代,小学生对网络和手机并不陌生,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可能比教师还要广泛,所以,为了应对小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类问题,小学数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多努力,储备充分的文化知识,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师范类”的特色
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了解数学本质和现代数学思想,以便今后可以更好的指导小学数学。所以,在师范院校内数学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出与小学数学密切联系的相关内容,通过精选与整合,克服因学科分类而造成的知识割裂,要注意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就是体现其“师范性”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中,数学教育理论课程要与小学数学紧密结合,与新课标的要求对接上,在研究小学数学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还要深化心理学、思维训练、教学案例研究等课程,这些都要根据W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安排。
四、增设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要提高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实践,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充分利用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开展模拟课堂、现场教学等实践活动,依据新课程的标准,结合本院校的实际要求,对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安排。条件允许的院校,可以将小学数学实践与活动作为选修课纳入相关的教学计划,深入理解小学数学教材与课标的内容,充分体现小学数学教育的最新方法。另外,在师范生实习期间,要严格按照教师标准进行备课和听课,实习教师之间可以相互评论,指导教师要适当辅导。师范生只有不断的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学习到实践,从实践再反思学习,这样的循环中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在毕业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达到社会要求的从业资格。
五、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贴近现实的要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价值观念是落实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数学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将来要面对的任务和当前的主要培养对象。师范生毕业后的教育目标以小学生为主,现在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所以,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以师范性教学为主,突出教师的职业特性,将学习者的需求作为主要导向,注重数学专业与教育专业的双重结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六、在保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提高师范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好数学的第一要素。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掌握数学教材知识外,还要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熟悉数学教材、数学发展史、数学基本技能和现代数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把握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加满足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其次,要具备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要对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数学的作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是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主要阵地,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师范生毕业后的就职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大众对中小学教学的认可程度,可见,师范院校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我们要加大研究力度,理论结合实践,与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内容密切结合起来,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廖燕萍.师范院校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 (05).
[2] 陈建,廖燕萍.构建地校合作式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3] 徐华丽,李淑莲.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现状与展望[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