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30 08:19: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内部审计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内部审计现状

篇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的内部审计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内部审计也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经营效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成为企业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提高,特别是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内部审计的内含

我国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这些定义表明:一、独立性重要性。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对独立性的定义是:“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不存在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利益冲突的状态。独立性一般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一系列内部审计准则及实施指引中也可以看出独立性始终是其重要特征。独立性应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二、增值性的目的。内部审计由过去合规性审计转向增值性审计。合规性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合法合规,而增值性审计的目标是为组织增加价值,使内部审计工作更靠近企业的价值链,并通过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为企业减少损失、降低成本来从而达到增值企业价值的目的。

二、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已得到了企业认同和实施,内部审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内部审计实施的时间不长,加上企业自身的局限以及所面临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环境等问题,内部审计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一)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我国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只是处在初级阶段。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大中型企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占60%左右。广大中小企业中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不到50%。说明现阶段企业特别是小规模企业对内部审计作用认识不足。即使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很多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合规性审计上,以查错防弊为主,没有深入到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领域中。虽然有的民营企业对管理、经济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审计,但还比较肤浅、不够深入,远达不到现代内部审计的要求,没有真正发挥内部审计查找企业经营漏洞和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创造企业价值的目的。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内部审计参与经营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保障。国有大中型企业虽然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但其内部审计一开始就有双重身份,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配置和经费来源都隶属于企业本部,从而使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在利益上是一致性,影响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大中型民营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的分离。内部审计机构往往由董事会或下设审计委员会主管,也可由公司总经理主管。不同领导模式,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程度不同,内部审计部门所发挥的职能也不同。其中前者的内审机构独立性较强,但其并非常设机构,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不能做到实时、及时了解,无法有效发挥对内审部门的指导作用。总经理主管下的内审机构更有利于经营层了解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但其内审机构独立性仍然较差,尤其是对总经理监督的独立性受到威胁。而广大的中小企业和家族企业中,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分离,审计权利高度集中于所有者手上,其独立性更差,更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三)内审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我国内部审计事业起步较晚,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人中较少,学历和教育水平偏低,缺乏专业的内审人员培养机构和部门,后续也没有形成有效的规范。一方面,很多内部人员是从企业财会部门或非相关专业抽调过来的,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所占的比重较少,获得CIA国际资格认证的更少,这都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四)内部审计职能单一、方法滞后。

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其目的仍停留在查错防弊上。而内部审计已由财务导向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及治理导向内部审计的阶段。现代内部审计已经将其作用的范围从内部控制的层次提升到治理的层次,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实现对内部控制的监控和评价,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整个企业治理中发挥作用。

三、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效率的对策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认识和理解内部审计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第一步。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可持续中具有积极作用。企业全体员工应当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种管理服务活动,其职能是查错防弊、对经营现状、经营效率及经营风险进行审计,根本目的在于评估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为此,内部审计协会及政府相关职业部门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内部审计学术研讨、先进经验推广等活动,促进广大企业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同时,企业内部也应当进行审计工作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或内部宣传栏等手段广泛宣传内,使企业的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内审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加强领导、提升内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能否充分发挥能职,达到改善企业经营效率的关键。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才能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IIA《内审实务标准》中建议公司的内审部门实行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和行政上向首席执行官报告的双向汇报机制 。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由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包括董事会、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和非营利组织的理事会领导。”因此,企业应当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将内部审计置于产权主体领导之下,以保持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增强内审的权威性。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内审工作对审计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单一财会知识背景的内审人员已不能满足内审工作的需要。为适应现代内审工作的发展,企业需要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根据《2010年全球内部审计调查:知识共体研究的要素》显示:各级内部审计人员包括首席审计执行官,更新知识都是非常必要的。研究报告《当今内部审计人员核心能力》研究成果表明,内部审计人员最重要的能力包括沟通技能、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的能力。为此企业优先聘用具有审计专业背景和审计资格的从业人员,同时为审计人员提供相关培训,以便其企业管理、法律、金融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企业还应配备精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转变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

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应该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中心,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提高经营效率。为此,应将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转移到经济效益审计上来,将传统的事后审计转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将传统审计方法转为传统审计方法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在信息化技术高度普及的环境下,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进行高效的监控与评价,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能力。此外,改变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单纯依靠内审人员的现状,可以适当借助外部审计的力量,实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优势互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有机地结合一起.既有利于缓解内部审计人员的压力.又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凌云,卫娟.独立性与上市公司内审组织模式的选择性[J].会计之友,2010,(10)

篇2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是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一种自我评价,它是通过对业务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来审查和评价组织目标的实现,通过对政府内部控制环境、经营风险及控制活动等的审查,来评价政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此来完善政府的内部控制,推动政府高效运作。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政府部门提供改进意见并为政府部门增加价值。随着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目标中心也由查错防弊转向了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

加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增强领导的守法意识,减少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可以及时查找财务工作中的问题,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可以通过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降低财务风险,实现政府内部的自我评价。

二、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

目前,虽然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发展迅速,但受历史、政治、管理体制、法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在法规制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审计方法等方面,都明显的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近年来我国审计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反映出我国政府内部控制急需完善,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急需强化。

三、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配套的法律法规的支持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持、执行的强制性较差。我国涉及到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很少,《会计法》、《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对内部审计的规定也是以“应当”为要求标准,而不是“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的“国家规定”又很难找到,因此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持,执行的强制性很低。同时,由于配套的实施细则和准则的缺失,使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常常会面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独立性较低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从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有关的法律条文中都没有规定政府部门必须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法律地位无法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没有落实。因此,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权威性,开展工作时会受到各方面的干预、阻挠,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三)内部审计职能无法实现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审计目标不明确,在客观上制约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履行。工作实践中,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更多的是开展财务收支审计、资产管理审计,而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则刚刚起步,与现代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要求差距很大,因而内部审计的控制职能和监督职能作用得到部分发挥,而评价职能和咨询职能的作用很少。

(四)内部审计的依据、方法和技术有待改变和提高

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依据不多,主要包括《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内部审计准则》,但《内部审计准则》是针对企业制定的,不符合政府部门的特点,针对性不强、指导性不强。

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技术落后,有的还在用手工查账、通过随意抽样、凭内审人员的职业判断,很少使用统计抽样,很少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而在发达国家里开发并运用了多种审计抽样、选样的技术方法,大量采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急需提高。

(五)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也需提高

内部审计工作是专业性极强的一项工作,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很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现有的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岗位上的从业人员,年龄大、学历低、只有财务工作经验而无审计工作经验的人多,真正能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很少,所以,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审计人员的配备和素质的提高都是当务之急。

四、完善和加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思考

(一)加强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配套的法律法规,因此,加强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完善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首要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法规体系,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修改机会强化内部审计的强制性;其次要完善与《审计法》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督促内部审计工作意识的提高;最后,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由国家审计机关来完成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建设的推动工作。

(二)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

首先要坚持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性原则建立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其次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的类型。目前有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组织模式、单位正职领导下的组织模式和双重领导下的组织模式三种,各有利弊,因此,政府部门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单位实际情况的组织模式,但不管怎样选择,都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三)履行内部审计的的各种职能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主要有控制、监督、评价和咨询职能。

控制职能源自内部审计的本质,是政府内部控制的手段,通过对政府部门的评价,来促使政府部门的人员履行职责。监督职能就是要对政府管理活动的全程进行监督,尤其是事前监督,起到预防的作用。评价职能就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效率、受托人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情况进行评价,贯穿始终。咨询职能就是在评价之后给出改进的建议,便于管理者及时纠错、防范风险,体现了内部审计的服务性。

总之,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四项基本职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控制和监督职能是基础,评价和咨询职能是为组织增值的必然要求,他们共同组成了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职能体系,

(四)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改进审计方法和技术

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审计经验,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并进行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服务。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新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五)尽快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了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政府部门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招聘新人的过程中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内部审计人员。

2.对已在内部审计岗位的工作人员,做好继续教育工作,加强培训,尽快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篇3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前,各市邮政局设立储汇局,专门管理邮政储汇业务,未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设有稽查室,由储汇局管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按照总行制订的市分行机构编制计划要求,各市分行设置审计部。审计部是主管对市分支机构内部控制和各项经营活动实施监督评价,及对邮政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实施检查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对市辖机构开展业务审计、财务审计、离任审计,对机构开展业务检查工作,实施内控评价及风险评级。审计部设总经理1人,审计员1人,另外按照网点多少,配备一定数量的稽查人员。按照辽宁的情况,审计部审计人员、稽查人员实行市行集中管理体制,县支行不设审计部门和人员。审计部配备了专用车辆和笔记本电脑,增强了审计、稽查工作的时效性、机动性和有效性。审计部由市分行行长或副行长分管,在管理关系上,市分行审计部对应省分行审计部。

二、存在问题

1、内部审计难以保持相对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果

相对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从国外银行的经验来看,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是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而不是行政管理者,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没有管理层的干涉下执行各项审计任务,可以自由地报告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不会受管理层的干涉。而从我行的实际情况看,审计部门均在各市行领导之下,使得审计部门难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果。

2、审计队伍人员相对较新,多数没有审计从业经验,业务能力较低

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相关业务知识,还要懂得财会知识、审计知识和法律知识,还必须掌握电脑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而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内审部门刚刚组建起来,而且是和稽查部门合并设立,原来又没有专门的邮政储蓄内审部门,审计人员多为稽查人员、储汇会计或其他人员担任,难以一下子掌握内审人员所必须的各项专业技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邮储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从邮储银行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组建部门的需要,原有稽查人员流失较为严重,部分相对优秀的稽查员被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稽查工作的质量。

3、银行从业人员内控思想较为淡泊,使得审计工作难度加大,效果锐减

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垒行法律合规意识还很欠缺,合规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全体员工合规经营意识不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在日常管理和开展新业务时没有充分重视业务的合规性。部分人员认为储汇资金安垒是审计人员和稽查人员的事,各营业岗位、业务管理岗位、会计岗位内控意识淡泊,对审计部门提出的问题不能切实整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果。

4、邮政储蓄网点分散,地理分布较广,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和审计成本

邮政储蓄网点点多面广,广泛分布在城乡各地,这是邮政储蓄的优势所在。这一特点从审计角度看,也正是审计工作的难度所在。虽然配备了稽查专用车辆,但有时鞭长莫及,审计和稽查的成本较大,给邮储银行带来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5、审计部门管理体制与网点管理体制的矛盾日渐突出,增加了业务审计的难度

邮储银行成立后,审计部门由银行管理。从网点管理体制上看,一类网点归银行管理,占网点总数的10%左右,比例较低;二类网点和网点归邮政局管理。而垒部网点的业务审计(稽查检查)工作由邮储银行审计部门负责。审计和被审计部门不同的管理体制使得两者矛盾日渐突出,增加了业务审计的难度。

6、银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与银行业务发展需要难以适应,使得审计工作难度加大

邮储银行刚刚成立,人员以原邮政局储汇部门人员和部分邮政人员为主。从整体情况看,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与银行业的发展需要难以适应,使得审计工作难度加大。

7、高风险业务的人员配置需要与现实人员配备矛盾尤为突出,分级授权制度难以执行,潜藏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大部分业务需要执行分级授权制度,各级人员之间认真履职,相互制约,才能保证各项业务健康稳定发展。而我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考虑到人员成本较大等原因,多数岗位难以按照业务要求配足人员,只能采取兼职的办法解决业务操作的问题,授权制度难以真正落实,无疑会给储汇资金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

三、加强邮储银行市分行审计工作的对策

1、进行人力资源整合,加强审计力量

根据邮储银行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和稽查人员构成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需要,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将稽查人员适当压缩编制,将原有稽查人员过渡成审计人员,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充实审计力量,将稽查检查与业务审计、财务审计、经营责任审计等审计项目充分结合起来,纳入到日常审计工作中来。

2、优化审计管理体制,实行垒省审计人员统一管理,实现审计人员的相对独立

省分行审计部门对各市分行的审计人员实行统一管理,采取派驻制,各市审计人员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等划归省分行管理。从而增加省分行审计人员配备,实行下审一级,增强审计力度。对于市行审计来讲,审计部门相对独立,直接向省分行报告情况,不受来自市分行的干涉,可以全面地反映审计结果和判断。

3、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我行审计队伍刚刚组建,多数人员以前没有从事过审计工作,因此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我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调动审计人员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应逐步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工作,加强对审计人员审计、会计、业务、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适应不断发展的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只有银行审计队伍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高了,内部审计水平才能提高。

4、建立审计人员准人、准出制度,保持审计队伍的稳定

一是要严把审计人员进入关,建立准人制度。在配备审计人员时,要设置必要的准入条件,优先安排业务素质高、精通会计知识、政策水平高、具有一定计算机水平的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随着内部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审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才能胜任内部审计工作。二是要严把调离关,建立准出制度。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维持审计队伍的稳定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建立准出制度。如果由于工作需要,审计人员调离,要经过省分行相关部门批准,方可调离,最大限度地维持审计队伍的稳定性。

5、建立奖惩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

强化内部审计管理与控制,建立健全审计责任制,以便促进其增强纪律观念,遵守职业道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同时,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健康的内部审计和控制文化,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从而创造全体员工都充分了解且能履行其职责的环境。

6、要加强审计的电子化,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一是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不断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对电子稽查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信管系统、经营管理系统以及会计系统反映的各种信息,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科学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客观的结论,用于指导现场审计,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二是要根据网点分布较广的实际情况,保证审计部门的专用车辆,增强审计工作的突击性和时效性,切实开展审计工作。

7、加强合规性监督,建设合规性文化

根据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全行合规意识比较欠缺的实际情况,各业务部门和支行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合规性文化教育,通过培训、宣传等各种形式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全体员工正确的合规管理理念,把合规理念贯彻到垒体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逐步树立全员内控思想,营造全员内控的文化氛围,促进各岗位员工认真履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发挥员工在防范操作风险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按照业务健康发展的需要,合理配备人员,切实实现分级授权管理,减低风险隐患。合规文化建设好了,审计难度自然就降低了,从而提高审计效果。新晨

篇4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行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通过关注和监督本单位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财经法规、财经纪律的贯彻执行情况,在规范内部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16年中内协成果展示会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审计署原审计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名誉会长李金华指出,内部审计在国家整个审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审计不同,内部审计应当紧紧围绕“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这8个字开展工作,各项风险防范好了,效益就上去了,组织的健康发展就有了保障。内部审计在整个审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一、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现状

1.内审机构和人员配备情况

(1)依据市政府2016年1月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批示,公安、教育、卫计委和市总工会等31个政府部门和单位中,其内设机构的职能涉及内审工作的单位20个,占比64.52%,但是仅公安部门内设专职审计科、市总工会内设经审办负责内审工作。

(2)本市纳入统计范围的上报内部审计情况的单位性质包括企业、金融、行政、事业和其他。其中,政府部门内审机构、人员占比情况2014年、2015年分别为:内审机构14.29%、22.22%;专职机构10.53%、13.33%;内审人员18.25%、11.01%;专职人员占比7.00%、7.32%。专职内审机构2015年与2014年持平,专职内审人员减少14.29%。

2.内审机构完成审计项目情况

2014年、2015年内部审计情况报表汇总发现,政府部门内审机构完成审计项目占当年全部审计项目数分别为9.78%、2.08%;财务收支审计占比72.73%和1.19%;经济责任审计占比8.93%和2%;信息系统审计为0和14.29%;基本建设审计为0.31%和0;其他为1.58%和7.5%;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均为0。审计总金额占比分别为0.02%和0.01%;提出建议意见被采纳分别为14.58%和2.85%;增收节支两年均为0。

二、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现状不容乐观

1.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规范程度参差不齐

一是有的部门内部审计基础工作扎实有序,如工会系统的内部审计,《中国工会审计条例》对工会审计机构和人员、审计职责和审计程序等有明确规定:经审会下设办公室即经审办,承担经审会对本级和下一级工会审计的职责。该市总工会经审办每年会有计划地对市总本级收支预算、预算执行情况、工会资产、工程项目和市总直属事业单位,以及县(市)区、基层工会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并受经审委的委托向市总全委会报告工会经费审查工作情况和下年主要工作安排。

二是有的部门内部审计局限在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如某主管部门内设财务中心,负责局机关及下属单位的会计核算,建立并执行本系统财务工作管理办法。局本级负责对下属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发挥了审计监督的作用,但仅有的财会人员,受人力、时间和职责的限制,管账和管事脱节,内控制度未得到全面有效执行,个别下属单位仍存在违反财经法纪的现象。

2.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力量薄弱,效果不佳

调查资料表明,该市政府部门仅工会、公安系y设置内部审计专职机构,其他各部门、各单位均由财务部门承担内审的职责,在当前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下发之后,建立健全专职内部审计机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未设专职审计机构,被授权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内设机构多为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人员少,与其承担的财务、审计工作量不相匹配,势必影响内审的覆盖面,审计成效不佳。

如某主管部门所属独立核算的下属单位36个,其中副县级以上单位9个,科级单位27个,财务科工作人员5人,尽管每年由财务科牵头,抽调下属单位的财务力量参与到内部审计工作,但人力不足、时间有限,仍是财务部门面临的困难,内审范围多局限在27个科级单位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没有更多的力量有计划地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基建项目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国家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等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从审计对象到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很难实现,没有充分发挥内审的监督、检查和规范作用。

3.审计部门对本级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力量不足力度不够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要求,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内部审计自律组织,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该市审计部门对政府部门内审情况的指导和监督从未放松,一直贯穿在相关审计业务中。业务科室在具体的审计项目中,在评价内部控制建立和是否有效执行方面,要对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审计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监督和评价。

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例,两办《规定》之前,该市根据《XX市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量化办法(试行)》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实现的工作目标和履行的经济责任情况,给予量化评定。“对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作为量化考核的一项内容,有无内审制度、是否开展内审工作,会影响所得分数与分数标准及对应的评定档次。

两办《规定》后,“对下属单位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仍是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I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必须反映的内容。审计实践中,因审计部门内审协会专职人员、时间和精力有限,对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指导和监督工作的专项指导和监督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对其指导和监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改进的措施分析

1.加快内部审计立法

从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15年的新闻会获悉,在审计署和协会的推动下,内部审计规范化进程加速。2013年,协会修订了新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实务指南等,《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2014年1月16日)正在积极修订之中。而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已颁布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但还没有出台注册内部审计师法。建议尽快研究制定符合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要求且与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法规,用法律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结构等,从而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轨道,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2.制定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目前,全国各地及行业主管部门相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浙江省温州市审计局出台内审工作指导监督办法,对指导监督的范围、职责、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辽宁大连、上海浦东新区等制定了相关文件,从内审工作的职能定位、组织体系、质量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明确和规范,并对发挥协会作用和强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四川省政府日前印发了相关文件,明确规定6种情形下必须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其中包括对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要求。2015年12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内部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各地要根据财政部的文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加快制定内部审计制度,从而让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扎实有效地履行职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审计部门创新审计方式,与内审机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审计全覆盖

专职内审机构和专职内审人员能够熟悉掌握本单位有关的政策法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本单位的工作目标、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及工作流程等,可以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措施和改进建议,有效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加大内审工作力度,为领导决策、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提供强有力的内部保障。

审计署《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提出关于加强审计资源统筹整合的总体要求。一方面,国家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对内审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内审机构和人员的指导,提升内审审计质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内审人员熟悉本单位或本系统业务情况的优势,与国家审计部门有机结合,参与审计组,适当分工,合理确定职责,让内部审计在审计项目实施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国家审计工作效率,弥补国家审计编制不足与全覆盖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从审计理念上应当从监督为主转向监督与服务并重;审计内容上应当从真实性、合法性为主转向真实、合法、效益性并重;审计方式方法上,应当从事后监督为主转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并重,充分适应不同审计工作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综上所述,各级审计机关要认清形势,努力成为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的实践者,积极履行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职责,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把内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加强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管理机构,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管理水平,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谋求实现内部审计管理发展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

[2]《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年审计署令第4号)和《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2014年1月16日).

篇5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现状 改进措施

内部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的合规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审核的独立评价系统,该系统用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的贯彻执行程度,资源利用的效率,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但是,从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看,内部审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和完善。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1.内部审计理念落后

我国许多企业中,上至领导干部,下至财务部门,甚至内部审计部门本身都认为内部审计师会计部门的附属机构,内部审计只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所设置的一个名义上的部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仅是定期对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进行例行的审核,出具一个不得不出具的形式上的内部审计报告,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企业内部审计的观念是被动的、缺乏积极主动的,而不是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进行的一项活动。

2.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1)公司组织机构不完善。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董事”不懂事,经常只有一个“职”,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同时还有一人肩负数职的现象。

(2)内控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差。许多企业虽然制定了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但由于没有人去考核、去检查或者说没有认真的去考核、去检查,而只是搞形式,走过场,其执行效果往往很差。

3.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

(1)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较差。我国内部审计实行单一行政管理模式,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行使审计监督权。但无法对单位领导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在审计过程中,往往存在问题未经查清就停止审计,查出的问题未经处理就不了了之,这种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体制,使审计人员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独立行使审计职能。

(2)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人员是在本单位主要领导直接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工资考核,直接由其领导决定。这种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客观上造成了内部审计人员仅为为本单位利益甚至个别领导的利益服务,无法做到客观、公正。

二、我国内部审计的改进措施

1.根本上改变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是一项为了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所进行的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通过上述认识,我国需要把内部审计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阶段,促使内部审计由管理审计向风险评估审计转变,由被动的审计问题向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内部控制制度应不断适应经营环境在变化和企业的发展。在这种不断的调整过程中,内部审计对于内控执行程度的审核,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诸如内部审计参与合同的审计、工程预决算的审计、费用支出报销前的审计等,就是其例证。此外,在公司内部执行分权分层管理的情况下,伴随公司内部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公司的董事会下也应设立相对独立的职能审计机构对经营者进行管理与监督。

3.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建设

第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企业应该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在审计委员会下设了直接向其负责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委员会这种内部监督机制,在公司高级管理层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建立一种相对独立的监督力量,可以避免由高级管理层直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决定审计费用的现象,从而强化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功能。在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受公司董事长的直接领导,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工作范围不受管理部门的限制。对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发现重大问题可以提交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研究解决,确保审计结果受到足够的重视,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审计委员会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机构的资源优势,因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了解,可以弥补一些审计委员不了解公司经营管理和财务筹资的复杂性以及对会计标准和审计准则知之甚少的缺陷,更好地履行其应有的职责。第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首先,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经济利益与其他相关部门分离,例如,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可以直接外聘专职的审计人员。只有将审计人员的经济利益与相关被审计部门分离,才能从实质上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其次,转变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审计理念。内部审计人员要明白自己不是仅对财务活动的监督与评价,审计活动还是一项管理活动,它还要关注企业的风险,为企业的价值增值达到企业的目标服务。最后,还要注意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教育。不断向内部审计人员传授有关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篇6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自身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6万多个内部审计机构,18万名内部审计专(兼)职从业人员。全国的内部审计机构每年完成审计项目50万个左右,通过查处违纪违规、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提高经济效益约1 000亿元,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如此,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看,内部审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和完善。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内部审计性质的认定较为模糊

纵观国内外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史,不难发现,内部审计是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基于内部加强管理和控制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近代以来,随着股份制这种集中和积聚资本的有效形式被广泛采用,跨国公司的不断崛起,不仅使管理层次的分解比以前更加迅速,而且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企业为了开拓和占领市场,增强竞争实力,提高经济效益,都要求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促进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加强经营管理。由此可见,内部审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基于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审计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然而,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产生却是一个行政命令的产物,片面强调外向及作为国家审计基础(政府审计的延伸)而存在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在性质认定上的模糊,从而不利于甚至阻碍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当时,不少企业很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至今在有些企业内部审计仍难以融入其整体经营管理之中,其结果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更谈不上履行其监督评价职能及开展保证咨询活动,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内向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工作范围过于狭窄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从内部审计的定义不难看出内部审计的两种职能,即“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然而,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设立的特殊背景,一开始就被错误地视为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便局限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长期以来内部审计是以“警察”的身份出现,突出了“监督”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不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三)内部审计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内部审计近几年来,虽然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逐步向更广的范围和深层次发展,但认识水平、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和阻碍着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

1.内部审计成立二十多年来,投入大量精力搞的财务收支审计未能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而且花样翻新。究其原因,有会计人员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因素,有企业因小团体利益漠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因素,也有监督不力、查处不严的因素。从监督的角度看,一是由于内审人员独立性、权威性不够,碍于情面,特别是一些审计人员还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因此,查处问题不深不透,只看表象,点到为止,不去深究。二是一些单位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总觉得出现问题不是光彩的事,审计信息不公开,碍于情面不愿处罚,起不到查一儆百的作用,相反一定程度上还助长了违纪违规行为,审计的威慑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2.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在兼顾中国目前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同时,逐步向国际先进的管理体制靠拢。纵向看,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有了质的飞跃;但横向看,我国与国际先进的管理特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未落到实处。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依据以及对干部的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这样不但挫伤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在职工群众中也有了消极影响,认为审计是走过场。长此以往,审计的无“为”既影响了审计的地位,不利于审计的发展,同时对在职干部也形不成有效约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作为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近几年,通过政府划拨、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大型集团企业不断涌现,企业实力、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随着国际间以及国内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做大做强,因此,各企业从占有资源、扩大规模、提升能力、拓展上下游产品、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实现循环经济的需要出发,在持续不断地投资、建设。一个大型企业年建设投资在几亿甚至几十亿,这些投资除国家投资或贴息贷款(由政府审计机构审计)外,绝大部分投资靠企业自筹或银行贷款,如此大的投资,从目前看,作为企业重要监督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各国内部审计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内部审计由控制导向审计向风险导向转变;从微观的查错防弊向宏观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转变;从经营审计向战略审计转变;由防护性的监督、保证职能向预测、咨询的价值增值和服务职能转变。这些先进的理念在我国理论界讨论较多,但在实务界有些企业,特别是基层企业未曾涉及或涉及甚浅,内部审计还处在查处错误阶段,对错误事项停留在调账、纠正错误上,尚不能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更谈不上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分析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相比国际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实务,我国内部审计的作用还有待开发。

5.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缺乏,不适应电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给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对信息系统审计和利用计算机实施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包括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估、信息系统建设效益评估、信息系统合规性检查等多种形式,需要审计人员既熟悉掌握硬件知识,又要对软件有足够的了解,就目前为止,多数审计人员不具备这样的知识,无法有效地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计算机审计软件由于开发标准不一,功能不完整,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还有一定难度,审计人员的知识和审计手段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

二、完善与发展我国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与定位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企业所设定的目标是一个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努力的方向,而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组成要素则是为实现或达成该目标所必须的条件。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能够随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和客观评价。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在现代经营管理中,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各种风险增多、公司治理加快及内部组织重整,内部审计还应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审查、评价及促进作用,由此也赋予了内部审计人员更多、更重的职责和使命。这正如美国著名的内部控制专家迈克尔・海默教授所指出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将自己视为一种资源。在帮助管理当局更有效地达到预期控制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师的使命将从简单的‘我们实施审计’向‘我们帮助创建一些程序,以期达到组织成功所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的方向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其制定并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中认定:“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是目前较为权威的关于内部审计的界定,也是未来内部审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内部审计的定位,不仅是审计的监督、保证作用,更拓展到审计在风险管理、控制以及使其价值增值的服务作用。

(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西方企业通常根据管理体制和业务内容,确定其内部审计的组织体系及其与领导层的隶属关系。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本单位的最高管理当局,或直属于董事会,或直属于监事会,或从属于总经理领导,或从属于副总经理领导。有的企业还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则在“主计长”的领导下工作,并向审计委员会负责,遇有重大事项和问题,可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审计委员会一般由外部董事组成,该委员会的组成须经董事会批准并成为其常设性机构,它从属于董事会领导并能直接向其报告工作,在组织中居于较高地位,不受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干涉,能够独立地履行其职责。由于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机构的关系密切,因而其对支持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显然,置内部审计机构于最高管理层领导下,自然增强了其独立性,提高了其组织地位。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实行在公司高层直接领导下审计人员的吃、住、行有足额的经费作保障,审计结果不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直接向公司高层汇报的审计“特派员”、“巡视员”制度。这种做法虽然不尽完善,但给予了审计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也极大地发挥了内部审计的作用,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做法。

(三)拓展内部审计的作业领域

以审计目标为标志,内部审计可划分为真实性审计、合规性审计及效益性审计等审计形态或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等类型。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应当开展哪些工作,究竟以哪种审计为重点,一般取决于特定企业不同时期的经济责任内容、预期审计目标及客观具体条件。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相分离以及多层次管理分权制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审计活动,其总目标即评价经济责任,往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社会区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表现为与特定经济责任内容和经济监督需要相适应的具体审计目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的一些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错与弊端、数据资料虚假、会计信息失真,因而内部审计还应该加强真实性审计。但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来自国内外以及企业内部产生的经营风险的出现,笔者认为,企业应在有效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内部审计部门应重点向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合同审计、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管理审计、管理舞弊审计、环境审计等等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目标。

(四)改进审计方法与方式

1.企业内部审计应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工作,且理当成为企业运行的“监控器”。企业借助内部审计来完善经营管理的“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保证体系”。为此,内部审计应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2.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赋予了审计的监督保证职能。从监督职能看,笔者认为审计目的不是查处人,而是教育人、服务人,是保护干部的有效手段。借鉴国家审计通报的做法,在企业内部实行年度审计通报制度,作为职代会的一项内容,同时实行内部审计结果与各单位考核挂钩的办法。透明是最好的反腐剂,公开是最有力的监督武器。这种警示作用对发挥内审作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领导干部的政治安全性应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3.经济责任审计是选拔任用干部的有效监督形式,因此,应改变目前“先任后审”的局面。在用人制度上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与人事制度的衔接,按照中央“两办”和“五部委”文件精神,实行“先审后任、先审后升”的经济责任审计和人事任免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考核干部履行责任的手段,增强干部在岗在职的责任性和约束性。

4.实行审计通报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有效约束,同时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不能停留在肤浅的现象上,而应从管理的角度深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审计不在数量多,关键是要出精品,最大限度地为组织提供有效的价值服务。

(五)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培训,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篇7

现代内部审计是基于验证和报告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随着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显,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内部审计的地位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在我国,如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内部控制、促进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舞弊和浪费,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积极应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做出及时调整,以使我国的内部审计最大程度地适应我国目前特殊经济形势的需要。

一、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与职能发展相关的问题和不足

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紧紧把握客观环境和经济形势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对内部审计核心职能、职能作用的内容和职能的服务对象进行了倡导性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对内部审计做了全新的定义。该定义反映了内部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和咨询活动扩展的强烈倾向。参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并与国外先进国家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相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与职能发展相关的问题和不足。

(一)我国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状况

公司治理是公司的投资人代表所遵循的程序,旨在对管理层的风险和控制过程加以监督,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一环。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审计委员会的设置直接制约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的正确确定,同时内部审计又是完善的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系列问题是内部审计职能能否成功扩展、职能的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的重要环境因素。但我国目前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内部审计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其具体表现为:

1.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在动力不足。内部审计机构应该遵循按需自愿的设置原则。一个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与否,主要由内部审计对该单位是否必要和内部审计工作量的大小决定。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往往是迫于政府压力,并非是单位的自觉认识。作为只是企业资产的经营者,而非资产所有者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往往不自觉地存在排斥内部审计的观念,从而不愿意在内部审计机构中配备较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加之我国对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在法律上没有强制规定,一遇精简机构,内部审计便首当其冲。这样就造成了内部审计机构队伍不稳,内部审计力量单薄,很难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更难赋以内部审计咨询的职能。

2.内部审计监督权低置。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的一项基本职能,而该职能要有效发挥,主要取决于内部审计的隶属关系是否恰当。内部审计应该隶属于谁、受谁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一般内部审计机构隶属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越强,职能发挥得也越充分,反之则越低。内部审计机构受董事会或其下设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和受本单位总裁或总经理领导是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形式。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尽管没有明确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但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强调内部审计机构应“向拥有充分权力的人或机构负责”。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要么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要么与其他部门合并设置,内部审计只被作为经理人员对下级单位财务、经营的监督手段,仅对经理人员负责(即使直属于董事会,也因董事与经理人员的高度重合而使董事会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内部审计部门发现企业管理层蓄意操纵财务报告,在企业内部控制权被扭曲的情况下也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因此,监督与确认的职能难以有效地发挥。

3.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监督机构要发挥作用,高地位和高独立性相当重要。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78年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指出:“内部审计师必须对他审核的活动保持

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能使内部审计师自由客观地工作,没有独立性,内部审计就不能取得所期望的成果。”而地位低下则会极大妨碍独立性。现实中,我国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都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工作,内部审计人员既受经营者领导,又受聘、受雇于经营者,不可避免地为经营者意志所左右。这样内部审计很难对经理层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监督和评价,很少对企业本级职能部门的业务进行监督。因此,评价确认职能的作

用领域非常有限。

4.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审查和评价活动,要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配备政治与业务素质都较高的人员,并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在组织中得以顺利开展。但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其具体表现:一是人员配置不合理,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人员,法律、工程技术等人才奇缺;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少审计人员仅仅通晓财务会计业务知识,对财政、银行、税务、法律、管理、信息技术等知识掌握不够;三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不强或缺失;四是个别内部审计人员丧失职业道德,缺乏基本的处事原则,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职业形象。这些问题使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既难以有效发挥评价或确认职能,更难以有效发挥咨询职能。

(二)我国内部审计在实际工作中的状况

在实际工作中,我国内部审计与国外内部审计较先进的国家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要求更存在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

1.我国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还停留在审计的最初层次――

财务审计上。就工作领域来说,审计的发展可分为财务审计、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三个阶段。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就是通称的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已日趋成熟并广泛采用,特别是管理审计更成为西方国家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主流,它不仅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视野,而且吸引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人,从而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在管理部门的地位。但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还主要停留在以财务活动为内容上。对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对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的探索与发展严重滞后,这既制约了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作用领域,又不利于内部审计职能向咨询方向发展。

2.审计行为的导向上。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主要以账项为基础,很少关注风险因素。在审计行为导向上,内部审计已经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个阶段。长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风险基础审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更是通过修订内部审计定义和《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把内部审计全面推向风险基础审计和风险审计。而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在确定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时很少关注组织的风险因素,甚至对组织的内部控制都不做过多了解,纯粹将审计工作机械地停留在账目的具体审查上,这样的审查根本不能适应目前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形势和经济发展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使内部审计难以有效发挥其确认职能。

3.审计服务内容单一。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99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定义中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这说明内部审计的职能正从评价确认向确认与咨询转变。随着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向经济效益审计倾斜,内部审计除了对组织的财务资料是否合法、公允,经营活动的目标是否恰当,管理组织是否合理,管理机能是否健全,管理工作是否有效做出确认评价外,还应该积极主动提供咨询服务,就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经营目标的确立,经营方式的选择,管理理念的确定,管理措施的实行等方面为管理层提供有益的建设性意见,与确认服务一道为组织增加价值。而我国的内部审计长期局限在财务信息的查错防弊上,很少涉及组织的经营管理,不注重也难以为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使咨询职能不能得以充分体现。

二、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及创新

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做出的全新定义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核心概念,无论是对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还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践,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认真解读内部审计的这一最新定义,并结合我国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实际,合理确定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方向。

(一)在核心职能上,我国内部审计应从确认向确认与咨询转变

为组织提供确认服务是内部审计的一项传统职能,但是随着内部审计能力的提高,它还可以对内、对外提供咨询和非审计服务。“确认与咨询服务”就是在内部审计传统定义中“确认”职能已不能适应组织在当今市场日益注重未来导向的情形下,对内部审计职业提出的更广泛的需求,它不仅在很重要的意义上向市场传达了内部审计核心职能的转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出大多数内部审计机构所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性质。

1.确认。确认服务不仅包含了所有传统的审计服务,还包括了从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发展而来的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服务。

2.咨询。内部审计部门在以往执行评价职能的同时,也从事咨询活动,只不过当时的这种服务主要是防护型、消极性的,只是为了辅助控制。如今的咨询服务则是主动型、积极性的,内部审计通过向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达成对组织经营与控制的直接改善。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的情况最为熟悉,对内提供咨询服务有独特的优势。

(二)在职能发挥的目标上,我国内部审计应转向为组织增加价值

在过去,内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降低成本而设计的,人们并不关心它对组织增加价值所做的贡献。但在现阶段,内部审计作为职业标志的“内部”一词已被舍弃,这反映了当前许多企业向服务的外部提供者购买“内部审计服务”的现实。因此,内部审计如果不改进原有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就只能在竞争中被淘汰。众所周知,价值是从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内部审计师虽然不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但它可以通过收集生产和销售过程的资料,查明和评估存在的风险,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以建议、忠告、报告或其它方式通报给管理层或全体人员,为组织带来巨大的利益。在新定义中“增加价值和改进经营”的提出,同样给我国内部审计职业提出了一个带方向性的指导,将有助于我国内部审计保持和提高职业地位,并使这一职业充满前所未有的活力。

(三)在职能作用的内容上,我国内部审计应确定为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率

传统的内部审计多关注于对企业内部系统的控制,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控制活动与其各种目标以及达成目标所需承担的风险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控制不可能脱离企业的活动而静止存在,而灵活、动态的控制又必将导致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发生持续变化。为此,内部审计的目标被定位在为风险管理与控制和治理过程提供服务,它强调了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关键作用。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应当成为我国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职能作用的重要内容。

(四)在职能的服务对象上,我国的内部审计应转变为为组织完成其目标服务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中提出,内部审计要为组织完成其目标服务。这表明新定义把内部审计的地位提升到了组织整体水平上,使其成为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使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联系在一起,为组织增加价值服务。这要求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也必须站在维护组织整体利益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8

现代内部审计是基于验证和报告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监督治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从审计的定义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分析、评价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促进企业整体效益提高。在我国,如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内部控制、促进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舞弊和浪费,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积极应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做出及时调整,以使我国的内部审计最大限度地适应我国目前特殊经济形势的需要。

一、我国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状况

第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在动力不足。内部审计机构应该遵循按需自愿的设置原则。我国的内部审计基础较薄弱。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心理上存在排斥内部审计的观念,积极性不够,抵触情绪较大, 表现在内审机构人员东拼西凑或随意撤并、精简,许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极不稳定,力量单薄,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第二,内部审计监督权低置。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的一项基本职能,而该职能要有效发挥,主要取决于内部审计的隶属关系是否恰当。一般内部审计机构隶属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越强,职能发挥得也越充分,反之则越低。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要么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要么与其他部门合并设置,内部审计只被作为经理人员对下级单位财务、经营的监督手段,仅对经理人员负责,即使直属于董事会,也因董事与经理人员的高度重合而使董事会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内部审计部门发现企业管理层蓄意操纵财务报告,在企业内部控制权被扭曲的情况下也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因此,监督与确认的职能难以有效地发挥。

第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监督机构要发挥作用,高地位和高独立性相当重要。现实中,我国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都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工作,内部审计人员既受经营者领导,又受聘、受雇于经营者,不可避免地为经营者意志所左右。这样内部审计很难对经理层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监督和评价,很少对企业本级职能部门的业务进行监督。因此,评价确认职能的作用领域非常有限。

第四,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向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内在功能也随之增强。 但是我国多数企业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与西方国家成熟的经营管理内部审计模式有一定差距。这种审计的目标是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内部经营管理、 加强法制观念、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符合现代内部审计特征的要求。

二、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应采取的策略

第一,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 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在运作规范的企业,可以建立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体制,使内部审计不受管理层的制约,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也使管理者认识到内部审计机构不是制约管理,而是帮助其进行更好的管理。 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备实行专职化, 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保持其稳定性。

第二,为了使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必须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设置在审计委员会下。Moeller(2005)指出,内部审计已经不再是管理层的“耳目”,而是组织中的独立耳目,其对内部控制等事项的评估有利于审计委员会履行其对董事会全体、股东、公众的责任。因此,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再设置在董事会下,而应该设置在监事会下,这样设置不仅使监事会有了实施监督职能的信息资源,而且提升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关键是合理界定其权利和职责, 这是关乎内部审计控制和治理过程是否充分、 运行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第三,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内审人员需要具有全面的财务管理知识、 系统的组织管理知识、物资采购和管理知识、工程管理知识、 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公共关系知识,同时有较高的学习能力、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等。此外,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法都在不断地发展, 内审人员应注重内部审计理论的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确保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三、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内部审计不管从制度设计还是从具体实践上都还是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必须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在制度上的支持和指导,保持内部审计高度的独立性以及客观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真正做到利用内部审计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降低风险。

(林淑君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叶美婷单位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

(1):69-75.

[2] 程业炳.关于内部管理审计若干问题的研究[J].技术经济,2005(02):36-37.

[3] 王光h,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

篇9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货币经营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较低,风险聚集性较其他行业更强,但同时也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社会和经济稳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逐步脱离了国家保护,业务不断丰富和复杂化,经营风险逐步加大,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公正的客观评价体系,引入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企业内部进行评价,及时有效的揪出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并采取各种防范对策来避免风险损失,从而改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所以它是商业银行系统运转正常的重要保障。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相继进行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以企业整个业务运行系统为核心、以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但与当今金融业的整体发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仍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针对商业银行自身特有的运行模式,如何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审计机制成为所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管理体系不合理,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部审计中两项最重要的原则。独立性在于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主要指银行的内部审计要独立于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当内部审计部门被赋予一定地位,拥有相应的职权时,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对银行的经营状况作出真实合理的评价。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仍停留在内部审计“形式的高地位”阶段,实际的管理设置模式是层级管理。内审部门由总行和各级支行行长管理,审计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报酬、晋升由管辖的行长决定。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不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混乱的隶属关系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甚至丧失了独立性。银行是自主盈亏的特殊企业,行长的决策很可能因注重盈利而忽略高风险,董事会得到的信息经过了管理层的过滤,及时性和真实性自然得不到保证。而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对象同属银行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避免的利益关系。二者的地位不相上下,内部审计机构权限受到限制,无法以客观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监督指导,从而流于形式。

(二)审计风险得不到重视,防范范围过窄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包括:银行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漏报或重要的金融业务活动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其合法公允或健全有效,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以及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日后暴露而产生了不良后果。这两方面都会使被审计对象蒙受损失,引起内部审计部门承担责任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风险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使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率无法得到明显改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核心仍然是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材料的真实完整,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合规合法性,风险业务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注重事后审计,不注重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审计,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往往只是采取“亡羊补牢”式的补救措施。内部审计的风险预警模型的设置尚不完善,风险管理监督和控制职能缺乏。

3、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拓展,业务更新十分迅速,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而审计内容却反应过慢,跟不上业务变化的需要,无法及时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和风险评估。

(三)审计手段单一,方法技术陈旧落后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还普遍停留在原始的账目基础上,采用详细审计或抽样审计的方法,与国际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差距还很大。陈旧的审计方法和单一的审计手段势必导致审计期长、成本高、效率低下,并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审计结果过于主观,科学性变差。另外,金融电子化建设的飞快发展带动几乎所有被审计对象,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其审计手段的信息化仍处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系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致使内部审计人员在监督控制上无所适从,风险防范举步维艰,严重约束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四)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综合素

质不高

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至关重要。商业银行业务越来越复杂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企业需要的是一批能够适应现代银行业发展要求,拥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丰富的审计工作经验,同时具备法律、计算机和国际贸易等相关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很多内部审计人员都来自基层岗位,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使得工作衔接不利,业务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极大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改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商业银行的发展迫切要求其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就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全面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手段,明确定位管理职能边界,增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对重要经营活动实施专项审计,同时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内部控制模式,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发挥内部控制的整合优势。为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适应银行治理结构,我们还应主动调整和改革现行的“层级管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的平行地位是影响独立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垂直组织管理机制。

(二)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拓展内部审计范围

将风险管理引入内部审计,旨在帮助银行建立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风险控制机制,保证内部审计的监督质量,依靠紧密的检查程序把风险降低至设定范围之内。首先,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模型,通过对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找出高风险部分或环节,确定审计重点,分析其产生高风险的原因,制定科学有效的审计计划,集中力量实施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控制风险的职能。最后,商业银行还不应忘记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传统的内部审计通常是以已经发生的损失或者错报漏报造成的不良后果为基础进行的事后审计。而对于正要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被审计对象,我们更应予以关注,把内部审计范围的切入点逐步前移,同时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预测潜在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及时监督和防范,推动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深层次发展。因此商业银行既要搞好风险评估工作,又要努力预防风险。

(三)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尽力开发高技术含量的审计软件,以计算机软件作为审计工具,将实际应用的专业技术和审计经验转化为数据分析模型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然后,利用银行内联网,对会计凭证到报表逐项检查、复核,同时对银行各项业务实行不定期经常性的监测。最后,运用数学模型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风险评估报告。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改进审计质量。

(四)加快内部审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人员素质

银行业务的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单一的财会型审计人员已无法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综合实力的审计人才,是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银行应该建立一套有效健全的聘用制度,实行竟聘上岗,择优聘任,选择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吸引并激励其加入,妥善安排工资薪酬,设法调动其积极性,确保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和作用。另外还要搞好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拓展他们的知识层面,完善人员的科学配备,尽力建立一支新型的内审精英队伍。

篇10

关键词:内审现状;对策分析;研究重点

Key words: internal audit status quo;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research priorities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133-01

0引言

今年,我校(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随着新校区资金投入的不断扩大以及二期工程的即将竣工,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和整体办学实力得到不断增强。面对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我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而现有的审计力量相对薄弱,如何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学校发展的形势,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已成为我校内部审计人员思考的重要问题。

1我校内部审计的现状

1.1 独立性不够强。我校的监督审计处虽然刚从财务审计处独立出来,但又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在一起。内部审计机构与监督部门职责不同,实行合署办公会影响各自的工作,更难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1.2 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及干部职工往往仅从查帐与监督的职能上去片面认识内部审计工作,有的还认为审计是经济监督部门,内审工作的开展会导致审计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矛盾,阻碍我校改革并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甚至认为会束缚财务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内部审计工作通常被放在了次重要的地位。

1.3 审计力量配置不足素质不高。目前内审人员只有专职1人,兼职2人,且以前从事财务工作,对于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随着我校新校区的逐步建成及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要求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工作,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从管理角度为学校加强经济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意见。但目前,繁重的审计任务与薄弱的审计力量不相适应,很难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1.4 审计工作思路与方法落后。目前我校内部审计大量的还是沿用传统的一套审计方法,搞事后审计,忽视学校教育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对学校教育经费整体运作的定性分析、未来效益的预测、偿债能力研究以及经济责任的界定等涉及不多,造成审计的深度不够,内容单一,范围狭窄,作用层次低等问题。

2应对策略

2.1 完善有关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逐步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为此,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和责任制度,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切实维护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2.2 加强审计力量,优化人员结构。搞好内部审计工作,不仅需要懂财会、经济管理与工程等方面的专家,并且应是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这样才能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人力保障。同时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范围的扩展,要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开展高校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讨等途径,大力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业务能力培养,使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尽快适应现有工作的需要。

2.3 转变观念,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高校审计工作一直以事后监督为重点内容。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审计职责应该前移,应参与到事前决策中来。对财务预算管理,应该从预算的制定开始就要严格审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对外投资项目的审计也要在决策之初进行审计。对其他部门实施决策的具体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事中监控。所以高校审计工作只有由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变为以事中、事前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为主,加强事中检查和事前控制,才能为学校管理提供更充分有效的服务。

2.4 将基建、修缮工程审计作为近期的工作重点。自去年以来,我校招生规模和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投资额在我校资金数额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基建、修缮工程审计监督显得尤为重要,这项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投资成本的核算和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此项审计应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首先,内审机构应提前介入,参与项目决策与评估,重点做好对工程预算的审核。其次,对大中型工程项目应实行定期或不定期预审,监督工程施工进度与工程拨款的一致性,检查工程施工质量,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最后,全面审查工程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重点审查有无虚列项目、乱套定额、多计工程量等问题,对于不合格工程坚决不予结算和办理验收手续。

2.5 加强仪器设备采购的监管与审计。教学仪器设备采购支出是高校办学经费支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仪器设备的质量和使用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通过开展对教学仪器设备购置、使用等方面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重点查处借采购之机收受回扣,非法占有使用教学仪器设备,以及由于使用保管不当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严重问题。

2.6 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增强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意识。继续推行和完善部门负责人聘任制,明确有关负责人的任期目标。积极参与任期目标的制定和考核工作,重点是在任期结束时,通过审计掌握第一手资料,客观地评价部门负责人应负的经济责任。对部门负责人自身廉洁自律情况进行专项核查,对于教职工群众反映的一些热点问题,且涉及到领导干部个人的,应坚决一查到底,逐步树立内审的权威。

2.7 通过对国家财政拨入的专项资金(如重点实验室、重点专业、重点学科建设资金以及高校迎接教学工作水平和管理水平评估投入的资金)进行审计,以确保专款专用,使专项工程达到预期要求。

篇11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货币经营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较低,风险聚集性较其他行业更强,但同时也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社会和经济稳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逐步脱离了国家保护,业务不断丰富和复杂化,经营风险逐步加大,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公正的客观评价体系,引入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企业内部进行评价,及时有效的揪出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并采取各种防范对策来避免风险损失,从而改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所以它是商业银行系统运转正常的重要保障。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相继进行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以企业整个业务运行系统为核心、以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但与当今金融业的整体发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仍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针对商业银行自身特有的运行模式,如何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审计机制成为所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管理体系不合理,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部审计中两项最重要的原则。独立性在于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主要指银行的内部审计要独立于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当内部审计部门被赋予一定地位,拥有相应的职权时,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对银行的经营状况作出真实合理的评价。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仍停留在内部审计“形式的高地位”阶段,实际的管理设置模式是层级管理。内审部门由总行和各级支行行长管理,审计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报酬、晋升由管辖的行长决定。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不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混乱的隶属关系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甚至丧失了独立性。银行是自主盈亏的特殊企业,行长的决策很可能因注重盈利而忽略高风险,董事会得到的信息经过了管理层的过滤,及时性和真实性自然得不到保证。而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对象同属银行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避免的利益关系。二者的地位不相上下,内部审计机构权限受到限制,无法以客观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监督指导,从而流于形式。

(二)审计风险得不到重视,防范范围过窄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包括:银行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漏报或重要的金融业务活动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其合法公允或健全有效,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以及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日后暴露而产生了不良后果。这两方面都会使被审计对象蒙受损失,引起内部审计部门承担责任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风险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使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率无法得到明显改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核心仍然是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材料的真实完整,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合规合法性,风险业务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注重事后审计,不注重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审计,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往往只是采取“亡羊补牢”式的补救措施。内部审计的风险预警模型的设置尚不完善,风险管理监督和控制职能缺乏。

3、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拓展,业务更新十分迅速,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而审计内容却反应过慢,跟不上业务变化的需要,无法及时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和风险评估。

(三)审计手段单一,方法技术陈旧落后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还普遍停留在原始的账目基础上,采用详细审计或抽样审计的方法,与国际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差距还很大。陈旧的审计方法和单一的审计手段势必导致审计期长、成本高、效率低下,并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审计结果过于主观,科学性变差。另外,金融电子化建设的飞快发展带动几乎所有被审计对象,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其审计手段的信息化仍处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系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致使内部审计人员在监督控制上无所适从,风险防范举步维艰,严重约束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四)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至关重要。商业银行业务越来越复杂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企业需要的是一批能够适应现代银行业发展要求,拥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丰富的审计工作经验,同时具备法律、计算机和国际贸易等相关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很多内部审计人员都来自基层岗位,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使得工作衔接不利,业务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极大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改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商业银行的发展迫切要求其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就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全面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手段,明确定位管理职能边界,增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对重要经营活动实施专项审计,同时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内部控制模式,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发挥内部控制的整合优势。为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适应银行治理结构,我们还应主动调整和改革现行的“层级管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的平行地位是影响独立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垂直组织管理机制。

(二)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拓展内部审计范围

将风险管理引入内部审计,旨在帮助银行建立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风险控制机制,保证内部审计的监督质量,依靠紧密的检查程序把风险降低至设定范围之内。首先,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模型,通过对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找出高风险部分或环节,确定审计重点,分析其产生高风险的原因,制定科学有效的审计计划,集中力量实施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控制风险的职能。最后,商业银行还不应忘记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传统的内部审计通常是以已经发生的损失或者错报漏报造成的不良后果为基础进行的事后审计。而对于正要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被审计对象,我们更应予以关注,把内部审计范围的切入点逐步前移,同时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预测潜在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及时监督和防范,推动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深层次发展。因此商业银行既要搞好风险评估工作,又要努力预防风险。

(三)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尽力开发高技术含量的审计软件,以计算机软件作为审计工具,将实际应用的专业技术和审计经验转化为数据分析模型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然后,利用银行内联网,对会计凭证到报表逐项检查、复核,同时对银行各项业务实行不定期经常性的监测。最后,运用数学模型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风险评估报告。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改进审计质量。

(四)加快内部审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人员素质

银行业务的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单一的财会型审计人员已无法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综合实力的审计人才,是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银行应该建立一套有效健全的聘用制度,实行竟聘上岗,择优聘任,选择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吸引并激励其加入,妥善安排工资薪酬,设法调动其积极性,确保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和作用。另外还要搞好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拓展他们的知识层面,完善人员的科学配备,尽力建立一支新型的内审精英队伍。

篇12

铁路内部审计是铁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重要一环,是对内部控制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再控制。铁路审计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铁路单位的经营活动及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促使其遵守国家财政法规和铁路的规章制度,维护单位的合法经济效益,加强和改善内部经营管理,促进铁路企业目标的实现。实施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发挥财政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 铁路内部审计范围和作用

现代内部审计在审核、评价财会工作的同时,着重向管理方向延伸。拓展铁路内部审计范围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与铁路企业管理的逻辑必然与现实需要,铁路内部审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检查和评价铁路部门、铁路单位财政与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着重检查这些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是否符合铁路有关规章制度要求,是否有虚假,并检查和评价铁路单位各种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鉴证账款是否相符;建设项目审计: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由众多工程项目组成,建设项目审计是对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有效的监督手段;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产物,包括经济合同审计、资产经营责任制审计、离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对铁路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内部控制评审是铁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评价铁路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提出建议。

铁路走向市场以及在铁路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以及铁路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益由长期盈余变为多年低迷,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产业特性等客观因素,但缺乏高效的“免疫系统”(内部审计监督)也是导致其效益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性要求市场主体具有高效的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相应地,铁路走向市场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是其必然选择。随着铁路部门深化改革,全面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这是促进铁路发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审计监督成为其必要组成部分。铁路内部审计是铁路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铁路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经济监督与独立评价系统。

2 铁路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问题

铁路审计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在本单位和上一级审计机构的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铁路的规章制度和规定,独立行使内部监督权,对单位和上一级审计机构负责并报告工作。铁路审计机构是本单位下设的职能机构或部门,分别由本单位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职领导分管。其内部审计主要是根据本单位领导的要求,并在其监督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审计人员的人事关系、干部任免、薪金管理、个人福利全部受控于所在单位领导,因而单位领导的意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的结果,单位领导的水平决定了审计的质量和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在监督评价工作过程中一旦有所顾虑,将会影响到审计和评价的质量及客观公正性。

2.2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当前内部审计人员基本由财务会计和审计专业人员组成,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构成比较单一,难以充分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的需要。另外,审计人员缺乏较为全面的知识,需要不断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知识、计算机知识等有关技术业务知识。

2.3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把关问题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质量把关,而内部审计工作自身也需要有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把关机制。内部审计自身的工作质量是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保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是避免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应进一步加强审计方案的系统性规范、全过程复核、检查制度监督、工作程序流程规定等。内部审计基本上是以时段为主,有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遇有年度审计计划以外的临时任务时,准备时间、检查时间和报告时间有可能不足,以至在审计结论中可能做出不客观的评价,对企业经营起到负面作用。

2.4 内部审计信息化滞后问题

目前铁路审计应用的是“铁路运输企业审计信息系统”,体现了无纸化查账、数据筛选快捷、计算准确、统计管理便捷、数据生成高效等优越性能。但是,审计信息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例如,审计和会计信息还未能完全实现数据共享,审计系统只能处理从会计信息系统的账务处理子系统和会计报表子系统取得的数据;没有针对固定资产、材料、工资等子系统数据的处理模块;审计信息系统后续更新落后于需要,目前全路还没有一个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审计信息系统中也没有设立相应的审计管理模块。审计计划、审计质量控制、审计电子档案、设计人员、审计成果、审计案例等管理工作还需要做到系统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