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1 15:00: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新型医学模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服务对象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正逐步取代功能制护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新型医学模式给当代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儿科护士,其服务对象是家庭中的宝贝,一旦有病,牵动着几代人的心,家长期望康复的愿望十分强烈;又因小儿语言交流困难,不予配合,无论是打针、吃药、观察病情以及检查、护理等难度都很高。为了适应上述要求,儿科护士除了具备应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实施以患儿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全方位为患儿服务。医院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或掌握基本健康知识,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问题,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2]。儿科护士必须培养多种能力,提高其综合心理素质。
1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要深刻理解健康概念的内涵,彻底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中来,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拓宽护理人员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护理技能,加强心理护理的经验总结与交流。
2 加强健康教育,帮助患儿家长正确认识疾病
向患儿家长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集中讲课、个别指导,使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不同阶段的注意事项,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要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如果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态度亲切、热情,患者就会口服心服,就能提高其依从性[3]。
3 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记忆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的知觉。护士要运用视、听、触、嗅等感觉搜集患儿的直观资料,对判断患儿需要、帮助医生诊断、评价治疗护理效果等方面都非常重要。护士要经常倾听患儿的哭声、声、咳嗽声、喘鸣声等辨别分析患儿的症状和即将处理的问题。如患儿突然尖叫提示可能有颅高压;犬吠样咳嗽是急性喉炎的象征等。具有良好的观察力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如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和准确性。因为患儿病情变化快、体重轻、药量小,如果观察不到位、记忆不准确,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每个危重患儿的性别、年龄、诊断、治疗、护理、饮食等因素均须精确记忆,做到心中有数,治疗护理务必准确安全。
4 培养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和情绪的稳定性
护士执行医嘱不可机械地去执行,而是要有自己独立思维的能力,要善于思考、综合、分析、整理,把繁杂的工作排列有序,井井有条。善于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儿科工作头绪繁杂,既要注意工作的稳定性,又要有高度的灵活性,件件事事干脆利落,不留后患。良好的情绪是治疗护理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儿科病区具有其特别性,患儿哭声不断,母亲默默流泪,爷爷、奶奶焦急的渴盼、询问、催促,无不考验着护士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保证稳定的情绪,避免环境因素的干扰,保证护理质量不受影响。
5 培养良好的能力和过硬的护理技术
儿科护士要具备各种能力和绝对娴熟的护理技术,才能胜任儿科工作,从不同侧面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苦练基本功,在技术操作中做到一稳、二准、三快、四好。不断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
6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的个性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搞好医护患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儿科护士的各项心理素质的综合应用。儿科护士与患儿及其家属接触时间比医生多,通过交谈、玩耍,使患儿感到亲切,配合治疗,利于康复;护士与家属交谈,更深入了解病情,有利于患儿的健康;护士与医生关系融洽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配合默契,步调一致,工作顺利。护士一旦搞好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工作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7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的期望值过高,对健康知识与医疗行为的需求大大提高,患者希望从护士那里获得更多的帮助,而护士常因工作繁忙和自身的知识水平限制等,而感到工作压力过大[4]。儿科护士在工作中,由于与患儿及家属接触机会多,随时都有可能接受来自许多患者的“不适宜刺激”。所以儿科护士要不断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1)对护理工作中的挫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患儿及家属的各种不良行为采取谅解的态度,避免发生冲突。(2)广泛学习多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评价事物的能力。(3)明确自我生理、心理特点,加强自主调节意识。(4)强化荣辱观,创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总之,在新的医学护理模式下,单纯的护理技术服务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医疗护理工作已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时代[5]。因此,儿科护士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全面认识、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群体凝聚力,力争做一名合格的新型儿科护士。
参考文献
[1] 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2(11):676
[2] 铃木美惠子,陈淑英.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1~22
[作者简介]雷迅(1956-),男,湖南长沙人,桂林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医学教育、耳鼻喉科学;蓝秀华(1970-),女,广西灵山人,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原理、高等医学教育。(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资助项目“基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Z02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96-02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这标志着国家重点推动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所有地方高校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如总理指出的一样,“我国教育还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①。总理指出的“不适应”实质上是人才培养不适应,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适应。当前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不如研究型大学,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这也是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人才培养,对教学型院校来说,实质上就是正确处理好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与学、个性发展与统一要求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的关系。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究“教什么”“如何教”和“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
当前学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黄国勋在《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一书中从操作层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界定:“人才培养模式从操作层面来说,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人才的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②龚怡祖在其专著《论人才培养模式》中将“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示范性。”③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就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和办学传统,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设置课程体系、选择知识传授的内容和传授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种培养体系。
地方教学型高校,立足的是地方,培养的是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所不同,是一种以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教育。在拥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的是专业技能的掌握,对学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重视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掌握就是其应有之义,具体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培养目标如何实现上。
二、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还沿用五六十年代的模式,并没有太大的改观。课程设置守旧,教学内容没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停滞不前;教师上课满堂灌,“教书不授人以渔、育人不育心”,管理考评呆板,缺乏创新;有好些高校甚至连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高校都没搞清,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脱节,高校缺乏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
当前,许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都存在一种看法,他们认为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足,动手能力差,对工作的适应期较长。④而毕业生对高校的培养方式也颇有微词,认为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课程设置太多太重,而实验实践课时偏少,实习实践教育内容与未来职业的关联度不大。对于一些高校来说,现在所处的境地也颇为尴尬。“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瞄准国家的重大需求,积极扮演国家‘创新主体’的角色;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大学,瞄准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成为地方经济的‘智囊团’和‘孵化器’。介于二者之间的大学,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跟着‘国家队’跑,明显‘马力’不足,力不从心;与‘地方军’同行,又怕失去发展机会,于心不忍。”⑤地方教学型高校,处于两难选择境地。
对于地方医学院校来说,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方面,由于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大调整,医学院校从综合性大学分离出来独立设置。另一方面,在教学上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再加上,一直以来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只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学科知识相对薄弱,对医学生职后发展不利。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推进、医学院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条件日益多样化、医学人才成长呈个性化倾向的大环境下,变革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医疗卫生人才,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三、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桂林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拥有七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省属医科院校。近些年来,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挑战,面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学校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厘清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
理念(Ideal),简单来说就是理想和信念。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对为什么办学、如何办学和怎么样办好学等问题的理性思考,是学校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但不同学校其办学理念是不一样的。我校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广大师生员工始终关注医学科学的发展、关心医学教育、关注广大民众的疾苦,执著追求,共同铸就了“弘德善医”的办学精神。
“弘德”强调的是大学教育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体现的是大学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和传承,引领大学人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和奋斗目标。因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⑥“善医”即精炼医术,善为仁医,实现解除人类疾病之痛苦,助人类健康之完美。“弘德善医”实质上就是医学人把研究医学科学发展规律、钻研医疗技术、为人类解除疾病痛苦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它将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奉献给人类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广大民众的福祉之中。“弘德善医”的办学精神,是广大师生的理想追求和精神支柱,折射出教师自身的修养和思想境界,昭示着学校服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的神圣职责。
现代大学是传承人类文明、传递文化、培养人才、创造知识的主阵地。大学,与所有类型的研究机构不同,它原则上是真理、人的本质、人类、人的形成的历史等问题应该独立、无条件被提出的地方。⑦医学院校培养的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具有医学思维和精湛医疗技术的专门人才。近些年来,学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将学校的办学类型和办学目标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型医科大学,为地方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培养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
(二)秉承传统,锐意改革,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
1.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2000年学校试行学分制和选修课制;2001年压缩专业必修课课时,增加公共基础课题和实验实践教学课时;2004年采用模块化教学,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等四大模块,构建新型课程教学体系;降低理论课学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丰富选修课体系,使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理论与实践课时比达1∶0.7。
2010年,为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我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这次修订的主要特点是:进一步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并切实在教育教学组织中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如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医药背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生物技术实用型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包括医药学背景课程(如“药理学”“临床医学概要”等)、专业基础课程(如“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专业主干课程(如“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的贯通式系列课程教学体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加深专业的理解。
2.整合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任何改革都要落实到课程教学上,课程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科的发展,我校对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调整。如在基础医学课程方面,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机能学综合实验”;生物技术专业将“生物技术各论”拓展为“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四大工程课程;药学专业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基础化学实验”,将“药物化学”“有机合成”“药物制剂”和“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实验内容整合为“药物制备技术”。
同时,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在课程教学中使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突出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和临床思维、循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临床医学专业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问题引导式”“模拟临床式”“以症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成效显著。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学思结合。首先,更新师生的考试观念。课程考核并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前,教师要明确考试的功能,认识到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形成科学的考试观。进而对学生进行宣传和介绍,使学生了解新的考核方式与以往的不同,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学会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其次,调整课程考核成绩构成,增加平时考核环节。调整课程考核成绩的构成,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加大平时各类考核成绩的比例,如期末考试占50%,平时考核占50%。平时考核包括写小论文、读书笔记、学科发展动向综述、小型实验设计、随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技能考核等。再次,对期末考试的内容及题型进行改革。在题型设计上,减少客观题的比重,增加主观题的比重。除传统的选择、填空、简答、问答等题型外,增加案例分析、病例讨论等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在考试内容上,除对教材上的“三基”内容知识进行考核外,加入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最前沿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考核内容。
4.以医学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践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在培养医学生的全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⑧在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下,学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一方面,组建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生物技术、护理学和大学外语等六大实验教学中心,构筑开放式实践教学大平台。另一方面,改革原有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形成了适应开放式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⑨另外,对各实验室进行全天候开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成立了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负责对全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调控和处理;组建校级督导专家组,并深入课堂听课督导,同时对各院系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和反馈。各院系成立院系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和教学督导组,负责具体落实学校教学管理方案,执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院系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指导、督促、评价和反馈。这样形成了一个包括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听课、教学信息员、各项评估等教学质量监控和信息收集的、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地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路径可以有多种选择,只要选定好自己的办学类型和办学定位,在继承自身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内涵建设和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定会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注释]
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9-10-12.
②叶茂林,肖念.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7.
③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53.
④李轶芳.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7):27.
⑤李志义.让教育回归本然[J].中国大学教学,2010(2):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2-0231—01
独立学院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近十年茁壮成长、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就目前国内独立学院的实际晴况来看,多数在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及部分基础设施方面依赖于母体高校而存在,导致独立学院在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发生了定位的偏差,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也与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
在独立学院快速发展并转型定位的今天,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方式这一本源性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
目前,由于中国的独立学院多数采用母体大学的普通本科生标准进行规划管理和课程体系,其教学内容同普通本科生相同。教师和教材也多是来自母体大学,而校本部一般是重点大学,专业都是研究型或是按研究型设置的,社会上比较实用的专业较少。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往往为校本部的预期目标所左右,因而独立学院难以形成自主设置适合自己的、对学生有用的实用型专业。这样独立学院在培养目标上与普通本科大学的角色混淆,其结果是:教师总是感慨独立级学院的学生成绩不好、难管理,独立级学院的学生也感觉到不如普通本科生。
独立学院的发展应该是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是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对此目标的理解定位都太笼统抽象,这就不能明确指导人才培养工作,需要进一步进行具体化。此外,独立学院教师队伍不稳定,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科研水平相对不高,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较弱等问题造成学生视野狭窄、学习主动性差。
另外,实践课程在独立学院的专业教学中比重较小,大部分独立学院尚未建立稳定、长期、可靠的实践基地和完善的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性课程的不足将影响学生实际技能的形成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理论功底不如母体院校、实践能力不如高职高专,则在这样的一个夹缝中煮出来的很有可能是一锅“夹生饭”。
二、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建议
1 准确的办学定位
教育部《关于规范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应当成为独立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准确判断和预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专业优势作为生长点,更应成为独立学院生存的基本策略。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应有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与技术革新的理论能力,位于研发技术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之间。
2 创办特色专业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既要针对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侧重于应用技术领域,又要依托母体大学的学科与专业优势,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品牌。独立学院专业应与母体高校相同专业错位,在母体相同专业,尤其是优势专业上,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学生基础、市场需求等实际晴况进行改革与创新。既要依托母体相同专业的优势和品牌,充分利用其师资力量,借鉴其专业建设经验,了解其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就业市场变化晴况等;又要与母体相同专业错位发展,在与母体相同专业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就业市场等方面进行错位,避免与母体在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独立学院有生存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
独立学院专业应避免与其他高校专业完全雷同,根据自身的品牌及其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等,创办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专业,建立“理念超前,项目实用,技术先进,设备一流”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个性化的专门人才,适应社会不同分工的需要和就业市场多层次的需求。
3 加强实践教学
全面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高校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就有其潜在的价值和存在的必然性。可以说,实践教学是对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的挑战和创新,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应建立学校的实验实习中心、实训工程中心、创业创新中心和企业的教学、科技、生产、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学习、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创业创新素质塑造等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4 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双师型教师、青年教师培养。以教师为主导、认真执教、严谨督学,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
为了探讨信息技术与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的经济学意义,必须对技术与经济的交叉融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经济的发展与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掌握密切相关。一般来讲,人类每一次对于新的自然规律认识的重大进展,都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一次跃进。所谓互联网革命就是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引发的。从历史上来看,人们通常把1780年代瓦特发明蒸汽机作为第一次产业革命的象征。历史学家更是将其作为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典型例子。稍微仔细一点的研究将会发现,这是技术本身的进步,而非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促进。所有这些技术改进主要来自技术转移和全球化经济需求拉动,和依靠科学实验对新的自然规律的发现关系不大。也就是说,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扩张是分离的,二者相互促进、循环加速的机制还没有形成。根据经济学研究的惯例,人们通常把电力的广泛应用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它和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最大区别在于,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循环加速的反馈机制形成了,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扩张逐步一体化。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开始和科技发展的规律相互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当新的实验手段转化为技术时,不仅意味着生产函数的改变,还意味着人类在做新的科学实验时可控变量的增加,这又会反过来促进科学研究速度的加快。科学实验成为了现代科学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桥梁,越来越多的被设置于大公司内部,以至于很难把科研机构和市场机制剥离开来。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正是这种情况,技术变革与经济应用几乎同步。
二、信息传播的时空矩阵模型
关于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具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第一是“三阶段说”: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周庆山,2005);第二是“四阶段说”: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司有和,2007);第三是张锦(2008)按照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提出的“五阶段说”:非语言符号传播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手写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在信息的口头传播阶段,格言、警句和谚语就是思想和真理的载体。因此,在口语时代,所谓的智者往往就是掌握更多格言和警句的人。从历史上看,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就是习惯使用格言、警句和隐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例如,《老子》全书都是用格言写成的;《庄子》书中充满语言和故事。在老子和庄子生活的年代,印刷术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在整个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过程中,文字的出现具有关键意义。文字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可以跨越时空而形成具有长程关联性质的普遍观念,在此基础上跨地区的大规模社会行动得以形成,由此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大门。所以,人们常说文字的出现和人类文明是几乎同步的。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信息的交流。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作用主要是信息相互作用。为了深化对于信息的相互作用理解,可以将信息相互作用进行分类。一般地讲,随着分类的不断加细,就意味着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根据这种思路,我们按照信息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性来划分信息传播阶段和类型,我们将其称之为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矩阵模型,简称为信息传播的时空矩阵模型,如图1所示。从本质上讲,上述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矩阵也是信息相互作用模型。按照这个模型,可以把信息传播和信息相互作用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是“同时同地”的信息传播,对应于通常所说的“口口相传”和口语传播阶段;第二,是“同时不同地”的信息传播,典型的例子是视频会议和短信等;第三,是“不同时但同地”的传播,对应于信息的连续相互作用;第四,是“既不同时也不同地”的信息传播,典型的代表有email和博客、微博等,其主要基于互联网技术。必须指出,上面提出的信息传播的时空矩阵模型把信息传播和信息相互作用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相当于提出了研究信息传播的一个参证框架或者坐标系,现实的信息传播或者信息相互作用可能是其中的一种,更可能是上述四种的复合。但是,信息传播矩阵为对于信息传播和信息相互作用的提供了基本框架。其实,这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早已使用,我们知道,整个西方经济学主要围绕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而展开。但是,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对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进行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为研究现实经济提供一个参证框架。本文提出的信息传播的时空模型也具有类似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