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理念范文

时间:2024-04-01 15:00: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理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理念

篇1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59-1

英语交际法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师的“从旁指导”。所谓“从旁指导”,就是基于学生需要启发诱导学生大胆地说英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操练机会。“从旁指导”与“讲─听—练”传统的教学模式针锋相对,绝不意味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或对教师的要求。虽然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但是他们组织课堂教学的任务增大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具体地说,教师如何“从旁指导”呢?

一、解决思想上的问题

语言是一门技能,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教师在采用生本“交际法”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这种方法,以后的课堂上他们都会更好地配合教师。因此,新生的第一堂英语课或新接手的班级时,对学生说:不要把英语看作象历史、地理、政治这样的学科,而要把它看作象骑车、游泳等这样的技能。犹如《卖油翁》反复练习,达到“无他,唯熟尔”,滴油不撒的境地;通过跌倒爬起学会骑车,通过跳到水里游才学会游泳。学会讲一种外语则要通过反复重复其基本句型和词汇项目直到它们变得脱口而出。不要厌烦重复、背诵、操练。对学生是如此要求,我自己在思想上更把英语当作为语言习惯,就像培养其他习惯一样,通过慢慢地、经常不断的重复来培养学生的英语习惯。鉴于公认言语句型是语言的基础的理念,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口语句型。

二、课堂上用英语就是“普通话”

英语教学中,“普通话”就是英语,教师要让学生控制使用母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教学中加强英语实践,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在创设的使用英语的氛围中,才能有效地不受母语的干扰,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尽快地习惯于听陌生的英语语音。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一般可以做到:

1.组织教学用英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使用英语课堂用语。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的高低、英语语言能力强弱的特点,教师使用的语言应简洁明了、简单易懂。

2.直观表达用英语。如实物、图片、教师的体态语、表情和课文情景等。让学生避开母语转接,直接把英语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

3.解释新知用英语。只要教师用的都是学生学过的词句、表达,循序渐进,适当重复,加之学生的踊跃参与,学生是不难听懂英语的。

三、不失时机不断重复和使用

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C·E·Eckersley)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说,教师在操练课(如学习口语)上讲的比例最多不应超过25%,而应允许学生讲75%,即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解时间,想方设法以学生的操练代替讲授,使学生通过操练掌握语言点。这种做法可体现在让学生背诵对话、有用的文章段落,做大量的替换练习,从句型练习到交际等。

多数学生都喜欢用英语问问题,在提问过程中,他们就将外语当作交际工具来使用。学生有一定基础后,可做较高层次的练习,根据指定情景自编对话。

四、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篇2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普遍借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办学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才有所改变,加强了对实践课程的建设。但是,纵观全国,高职英语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其基本教育目标仍停留在英语过级上,其教学方法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没有以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为核心,以学生需要的职业技能为导向。故此,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在英语应用能力上都不能够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要使高职英语教学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教学方法必须改变。比如,我院正在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改革,而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的出现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1.项目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

项目教学法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设计教学法为其理论基础,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后,德国联邦职教所于2003年7月明确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在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后,也广泛地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现在,“项目教学法”越来越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近年来也逐渐深入我国职业教育界,并且已经逐步确立了它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1.1项目教学法的相关概念。所谓项目,就是一项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任务,它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单元活动设计,还可以是一项制造或创造。项目教学法,就是给由学生组成的小组分派一个项目,让学生自主计划实施或者师生共同实施此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的学习重点在于项目的实施过程,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基本步骤是:选定一个项目任务制订项目计划实施项目计划提交成果并评估。

1.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2.1传统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项目教学法则是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新知识结构的构建。

1.2.2传统的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而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学生的合作者。

1.2.3传统的教学法以学生服从教师为主,而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进行项目计划的实施和创造。

1.2.4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其外部压力,教师必须时时关注学生的不足以补充其知识的欠缺,而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教师利用学生的特点和特长进行教学活动。

2.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高职生源越来越差。学生进校时的英语基础都比较弱,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高职学生不仅具有心理上的失落感和挫败感,在学习上也缺乏信心和动力。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尚没有明确的人生和学习目标,在校时经常无视学校的基本教学秩序,上课迟到、无故缺课、早退和不交作业等行为成为普遍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一部分学生欠缺学习方法,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

在教师层面,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职院校盛行。在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以权威和主导式的角色控制课堂,学生只是教师灌注知识的接收对象,师生之间几乎没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拥有的关系只是对知识的讲授和接受。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注重英语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比较单一,基本上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尤其是实践课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流,因而导致教师对学生职业实践课程的陌生。同时,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英语课时有限,班级学生人数又多,很多学校都存在一个教师面对4―6个班(约250人)的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和特长的了解几乎为零,也就谈不上因材施教和师生互动了。至于英语课堂上缺乏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更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了。

在英语课程教学层面,目前高职英语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制定缺乏对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计划过于死板,教学内容既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又无法适应社会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传统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3.高职英语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3.1学生职业生涯适应性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职业生活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表现为高职学生毕业后英语应用能力的欠缺。很多英语过了A级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极其欠缺,在工作过程中难以适应有英语应用要求的职业环境。因此,确立“学以致用,突出能力”的现代职业英语教育思想,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进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探究和实践,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3.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注重学习过程的项目教学在其内容上远远超出了传统英语教师的单一的学科理论知识,要求教师的教学由学科性转向综合性和实践性,为英语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桥梁,更好地培育了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能力。同时,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一直缺乏对实践性工艺流程的理解及对生产实际的真实认识,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有利于他们从抽象的学科知识教学的课堂走向真实的实践性教学的工厂或车间,充实教师在职业领域的技能知识结构,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成为“双师型”教师。

4.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4.1政府政策对高职院校的支持。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深切地感觉到,在高职院校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现代化企业的需要。要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从政策引导上加强对高职院校的改革和投入。因此,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下,已经在绝大部分学校或地区建立起实训基地。同时,有关部门也积极同有关企业联系,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和加强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帮助,为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4.2高职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高职院校在每年企业招聘时所宣示的人才观念和人才需要上,逐渐意识到学校教育应适应企业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项目课程及项目教学法的出现,国外依靠项目理念进行项目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所获得的社会效益,让我国高职院校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各个学校都在全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师资力量的加强,为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的基础。

4.3企业对应用人才的强烈需要和校企合作的推广。企业的飞速发展和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及运营模式,呼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发生质的改变,以“就业率”而生存的院校在此压力下认识到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同时,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也为项目教学法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4.4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逐渐增加。教师作为项目教学法可能实施的决定性力量,近年来也在发生重大的改变。无论在教育观念还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高职院校教师都有了质的改变。教师不再只注重课堂学科知识的灌注,更多的是在积极进行“双师型”教师的转变。教师下企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多数教师在专业理念和技能上已今非昔比,他们不仅在学科知识上,而且在技能知识上体现出双师型特点。在我校,80%的教师对双师型教师持有赞同意见,60%的教师表示只要有机会,愿意到企业去顶岗学习。而目前40%的教师已在各个不同企业里实习和顶岗学习。双师型教师的逐步增多,更为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可能性提供了关键性的保证。

5.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实施方式

根据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四个步骤:选定一个项目任务制订项目计划实施项目计划提交成果并评估。我认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项目教学法可以这样具体进行。

选定项目阶段,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与专业有关的项目,围绕这个项目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制订项目计划阶段,给出结婚酒宴项目,这个项目下可设有多个子项目:酒席上的常用语、酒席菜单的搭配和制定、结婚程序、节目,以及主婚人祝词,等等,由学生自主决定选取子项目内容,按照自身兴趣和爱好,4―5人一组去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在制订项目计划阶段,由学生组员自主查找有关资料,设计比较合理的项目计划。在计划中,要能呈现已有的酒店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构建与之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在这个阶段,所有学生、教师都需随时互助。

实施项目阶段,到酒店实地了解和参观,了解项目计划与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如酒席价格方面的考虑是否周全等,按照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完成项目,并以英语书面和口头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提交成果并评估阶段,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如用英语表演、演讲、讨论、介绍等方式,进行项目结题的展示,由学生自评、他评和师评(英语教师及酒店管理专业课老师)三方面进行对成果的评估,提出意见和建议。

至此,项目教学法在这个项目上告一段落,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教师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也发挥着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同时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为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1]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3]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适当进行角色的互换。其次,适合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若是学生的兴趣点比较低,教师就需要究其原因,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应,明确地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改变沉闷的课堂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对教学的内容,面对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研究各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教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吴宁.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的方向与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5(8).

[2]王烨,阳叶青.从道德与法律关系看社会治理[J].人民论坛,2014(35).

[3]王秋波.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故事),2016(12).

篇4

新课改曾指出: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法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在吸收知识方面的策略引导。因此课堂中要有机地应用“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创建一个合理有效的生本课堂。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包括道德意识、法制观念等基本素质的养成意义重大,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充分贯彻落实道德教育及法制渗透,让课堂生动泼,进发出智慧的光辉,引领学生成为新时代的主人。本文主要结合“让学引思”教学理念,主要略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制内容的教学及渗透

一、“让学”理念贯穿新教材,开拓新的教学模式

在授课中教师要深入探究政治新素材、教学新模式,摒弃低俗的、传统的、效率低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传统的思想道德考试重在塑造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行为规范,而在“让学”理念的贯彻下,是需要教师侧重于道德与法制内容的讲解,让学生自主地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那么教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愿意学习晦涩无聊的法制知识呢?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多一些沟通。找到学生喜欢的几个法律板块,再进一步渗透法律知识,达到高效的课堂模式。比如在道德与法治中《会变脸的水》一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让学引思”的核心理念,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身体验活动,自由学习“自尊自爱”的本质,如此以来,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沟通作用,间接地将法制观念植入学生的头脑之中,加强学生对法律意识的重视程度,可以正确的学法、守法、懂法,从而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正确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应用“让学引思”理念,让学生多渠道习得法制内容

馐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学校提升学生素质安全意识的基础课程,教师要严格依据新课程提出的标准,把“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去,顺应目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快乐成长。目前重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每一课中都包含一条主线,旨在通过这样的编排设计,让教材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心意,学生可以自如地的与周遭同学和教师沟通,从而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为课堂的高效性打下基础。新的书本中包括“依据你的生活经验”“自主思索与探讨”“知识输入与输出”等步E,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放飞空间。书本中要强调法律的教育,教师要善于灵活应用教材,善于将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转述给学生。比如在上《对生命的沉思》这篇文章的授课中,通过文章一系列的人事来流露出生命的伟大与脆弱,从而让学生能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教师要注意选材,要切合实际地选取身边的一些典型例子,结合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传授,有目的性的一对多形式进行授课,来呼吁学生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以此来激发孩童心中的真善美。与此同时,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由于目前社会浮躁因素太多,充斥着一些不良因素极易影响学生染上不良嗜好,对此教师应该找到突破学生生活中的矛盾为切入点,将道德与法治深刻地烙印在学生头脑中,规范学生的行为与举止。

三、围绕“让学引思”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探究法制内容

篇5

关键词:创新视角;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类意识形态不断涌现,呈现泥沙俱下的局面,对社会各类人群,特别是青少年造成极大的冲击,亟须通过有效的思想引导,实现学生道德水准的提升,进而自觉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以此为目标,教育部门对初中起始阶段的《思想品德》教材进行改版,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实现德育教材的更新,其内容和形式更加贴合社会现状,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指导作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的意义

1.实现教学模式与教材的相契合

长期以来,初中阶段的德育一直沿用《思想品德》教材,虽然经历过几次修编,但是改动幅度并不大,直至2016年对德育教材进行全面的修编,形成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实现教材内容、章节划分等的革新,这导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材之间存在较大的出入,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模式与教材的完美契合,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德育作用。

2.践行课改的教学理念

当下的教育界,课改工作正在持续深入地推行,其核心思想是借助课改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探索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先进的教学经验的学习和改良,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践行课改的教学理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3.新时期德育教学的需要

德育是初中阶段教学的基础内容,如果德育不达标将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出现一大批有才无德的学生,对社会非但起不到支撑和促进作用,反而产生极为恶劣的危害。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变革德育教学的模式,思索新时期德育教学的可行途径,实现学生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的提升,为社会提供德行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教学原则

与其他初中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借助课程教学实现学生的思维引导,进而影响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其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现实生活。所以,教学中应该积极采用实践性教学法,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正视现实,产生正确的社会认知,认识到社会中各类现象的对与错,形成科学的社会认知。

2.以人为本原则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针对学生思想的教学,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将无法有效开展,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所以,教学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点出发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设计,确保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连的,能够轻松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乐于参与其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3.民主性原则

当前的德育教学大多以说教为主,老师从自身的视角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宣贯,毫不顾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感需求,使得教学成为老师的“一言堂”,缺乏民主性,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鉴于此,应该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就教学内容、社会热点等进行发言和交流,通过合理的引导和暗示,掌握学生的交流方向,使得学生在较为民主的氛围中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探究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实现学生问题分析和辨别能力的提升。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策略

1.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

德育教学与社会存在极为紧密的关联,教学中应该加以利用,而利用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教学。通过主题班会、社会调研等形式丰富的德育社会实践,使得学生对社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照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实现社会现象的自主判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思维认知。

2.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自我意识强烈,进行德育教学不能以说教为主,应该以平等的姿态通过交流的方式进行思想渗透,使得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进而产生学习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 参与到德育学习中,这需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加以维护。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是变更后的初中德育教材,要想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就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究,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教材的高度匹配,从而发挥教材的应有作用,提高初中阶段的德育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温栓柱.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8):58.

篇6

结合初中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我们发现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存在兴趣不足、不愿意参与到课程教学中、不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问题。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教学模式出现了问题,教师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初中教师需要紧扣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将生活化案例穿插到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化教学模式中吸收更多的养分。通过提高教师的课堂授课效率,从而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更深层次的认识,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立足生活导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对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成长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也需要抓住初中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努力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一些生活化的问题、生活化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教学中,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友谊与成长同行”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个人成长的顺序,准备一些自己与玩伴的合影,在上课之前用屏幕展示出来。由于照片能给学生带来很多小时候的回忆,因此,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课程不那么枯燥乏味,自然而然地为接下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充实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良好的课程导入方式只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基础,教学主体内容才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环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编者希望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获得道德与法治方面的启示。然而,教材中的案例有时不够切合初中生的实际生活,这种脱节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营造有趣的生活化场景进行教学。比如,在“网络交往新时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演网络交往情景剧,让学生演绎网络交往中会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生动活泼的表演能够加深学生对网络交往安全性的认识,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三、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素养

课外生活化实践活动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将知识延伸到课堂外,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方面,学生能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生活实践中梳理并印证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生命的思考”一单元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抗震纪念馆。学生一边参观抗震救灾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一边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并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这种实践活动有效地避免了课程学习的枯燥,深化了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收获了课本之外的独特体会。

四、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巩固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学内容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程所学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它不一定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作业的形式,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初中教师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爱在家人间”一节时,可以给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比如,帮爸妈洗脚、看望祖父祖母等。学生与家人亲密地相处,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感受到家人间浓浓的爱意。这种形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不再认为作业是一种负担,他们反而会觉得完成这项作业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些都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革新教学模式,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去。教师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各种案例、各种实践来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用生活化的授课方式取代传统“灌输式”授课方式,吸引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拉进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生活经历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帮助初中生克服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抵触情绪,激发他们学习这门课的热情,这样才能更高效地传授课程知识,让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真正回归我们的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9(b)-0089-03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应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方向指导,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颇。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所肩负职责,促使学生持续性、长远化发展。特别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环节,教师有必要提高责任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其中,使学生的日后发展更加明晰、更为稳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在成长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方可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接下来该文将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如下建议。

1做好课堂延伸,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化能力

小学校内教研工作者在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的环节,需要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可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素养[1]。

建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明确自身所肩负重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特点,针对性地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其中,在参与同时深切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身成长与发展方面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提升自我,更能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应优化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革命烈士缅怀实践活动中,或是观看红色影片,影片观看后及时写下观后感,使得体会进一步深化,进而内化为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或是与学校领导沟通,在组织升旗仪式等活动时,引导部分表现优越的学生上台讲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宣传,提高实践力度,为更多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打下铺垫[2]。

2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的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

小學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等,参照教学目标,不断优化课堂内容,拓展教学路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建议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不仅要彰显自身的专业优势,强化学科教育,同时要加强指导,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念融于课堂,使得课堂内容更具深度、教学措施更加宽泛,帮助学生形成核心价值理念。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法治、爱国等元素融入课堂中,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知识,内化为综合素质,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受之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3]。

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若想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达到育人目标,那么就要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范围,而其中情景创设教学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学生在参与情景创设活动的同时将加深理解、高效学习,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趣味性,潜在地消化了相关的知识,并理解了其中难点。而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将生活中的场景呈现于课堂,与相关知识点有效结合,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参与情景实践的过程中也将提高对于部分社会现象的认知,理解其中的道理,使学习全过程更具深度与广度[4]。

比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基于部分教材内容,设置针对性的情景活动,尽可能地使活动内容紧密衔接,并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参与情景活动时加强思考,深入探究,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体成长及发展方面的影响。

3体现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那么就要从多个环节入手把控其中细节,使得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落实更加高效,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注入动力源。

这一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职责,不仅要加强监督与管理,同时要基于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妥善处理。比如,部分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或存在自卑心理,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加强与这部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避免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相反的,需要帮助学生打开内心世界,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加强认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强化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5]。

篇8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当下课的时候,教室的学生就像欢快的小鸟一样嗖地一下就飞出了教室,可是当上课铃一响,学生就像受了委屈的孩子,拖沓着脚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问题就来了,要想让孩子们快速的将精力集中到课堂中来,这就涉及到了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行新课改理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有趣的教学环节,给学生增加一定的趣味性。比如,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给同学们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活动,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设置新颖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情境方式主要有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等。创设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如进行部编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教学时,对理解规范权力运行的原因这一内容,可以出示“老虎苍蝇一起打”的职务犯罪典型案例,学生从这具有威慑力的案例中认识到任何公职人员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任何公职人员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规范权力的必要性。

二、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拥有了极大的兴趣,不仅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引发他们的想象力,对于进一步的主动思考和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少有同学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一下子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许,这也与平时课堂中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离不开的。一直强调学生要死记硬背,必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允许掺杂自己的半点思想。这样下来,不仅不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反而适得其反,学生会逐渐对学习变得厌烦,甚至会有厌学的想法。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就不得不要求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思维方式,更多的增添一些创新的因素以及新颖的课堂模式,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勾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他们一步步的走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道路。在教学中针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教师更要灵活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将学生引往成功的方向。为教学课堂增添新的色彩,给整节教学过程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当然,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学生的亲身实践,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结合才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道德法治知识的掌握起到更好的作用!此外,也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同学们在其中享受欢乐的同时学到课堂学不到的知识,提升团结互助能力,将无意间迸发的灵感得到升华!

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这就要求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团结合作,多与人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方法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技巧,让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取得理想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我会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展开教学,前后四人一组,或者六人一小组,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性特点给同学们之间作以合理的结合,不会在同一小组中出现特别优秀或者相对来说都是差生的情况。再者,我还可以把一些平时学习成绩相对来说较好,具有较强责任心的学生选为小组组长,让他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带动着整个小组进行前进,由他来负责监督小组的整体自主学习情况,并且记录每个人的点滴进步,这样一来,既兼顾了每位学生的自身情况,让学生们在与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又能够提高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受到启发,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理论联系实际

篇9

在这火热的七月,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宝鸡市教院组织的思政课骨干教师暑期培训会。这次的培训组织新颖,有专家的引领,有同学段的名师指点,自学的支持,群体的智慧,丰富的案例,媒体的整合,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我受益颇丰。

一、珍惜机缘,学习气氛浓厚。

参加这次培训的同志们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工作者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接受培训,态度端正、学习专注,都能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认真的聆听和记录,及时完成作业,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为我们讲课的高倩老师,自己要求作为学员员全程听课,年轻人诚恳热情,追求上进的风气使我自惭形秽,鞭策着我必须好学上进。7月27日的分组讨论交流气氛热烈,学员们在班级发言真诚,特色鲜明,结束后还意犹未尽。

二、异彩纷呈,讲座触动心灵。

专家、教授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异彩纷呈。

吴红叶教授以渊博的学识、严谨而幽默的语言带领我们感受了新时代、新征程;重塑了新师德新使命、进入了新境界、新要求,更坚定了作为中国公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升了家国情怀;坚定了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自信、教育自信,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李春杰院长以博大的胸襟、前瞻的视野、理性的分析激起了学员的思维碰撞,对我们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危机意识的唤醒水到渠成;田培中教授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三个方面为我们思政学科教学做出了前瞻性、引领性的指导;张诚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情景体验的教学设计研究及精彩课例,进而从修炼学科素养、我的第一节课、我的复习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守巢人的幸福等五个方面为我们处于迷茫中的一线教师注入了江苏省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的新鲜血液,尤其对复习课指导性极强。刘勤社老师、刘隽老师、高倩老师、陈丽萍老师分别侧重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度的把握、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张之路、把握中考命题导向、凸显学科价值、提升教学品味,从不同角度为我们一线教师做了细致具体、真实鲜活、可操作性极强的指导,李文老师则为我们“用好部编版新教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立德树人、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已成为了我脑海中的关键词,让思政课教学回归教育本真,让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地教书育人已成为我的生命自觉。

三、终身学习,更新学习观念。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通过培训学习,我真的自惭形秽、诚惶诚恐。

篇10

一、影响《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因素

1.中职学生素质下降

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生源素质明显下降,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都比较差。

主要体现在:

(1)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2)生活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

(3)自制力差、不思进取;

(4)时间观念不强、法纪意识淡薄,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

(5)个别学生喜欢滋事闹事、抽烟、吸毒、沉迷网络;

(6)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敬业、乐业、精业的精神,没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正确的工作态度。

2.教学内容单一

教材内容主要以纲要性知识为主,案例大多为学生不熟悉的人物,个别案例陈旧、缺乏时代感,缺少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如保险、劳动法、劳动合同样式等。

3.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教学采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习惯把教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学生,教师照书念,学生照书背,师生都围绕书本转。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互动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致使不少学生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

4.重专业轻道德

由于中职教育以就业教育为主,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的现象。学校忽视学生思想教育课、职业道德课,大大压缩职业道德课时;学生也认为自己到中职学校就是来学习技能的,只要学好专业课,熟练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毕业就可以找到工作,立足社会,所以对职业道德课在思想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无心听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

5.评价方式简单

受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测评采用理论考试,一考定夺。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还沿用普通高中的评价机制,严重制约着评价方式的变革。因此,现行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必须做到的几点

1.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要求毕业生不但要有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需掌握某一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的是一种理论够用、技术熟练、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把学生定位在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人,围绕课程内容,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理论素质、道德素质、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法律素质。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就业是中职的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课程设置中,不能只立足于技能教学,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求,还要瞄准某种职业道德,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并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来设置课程。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需要和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增设一些职业道德选修课,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选择性。

3.教学内容要体现“精”和“新”

(1)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要体现“精”

“精”就是要筛选出那些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需要提高和端正的重大认识问题和特别关注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人生价值、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工作就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等。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依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进而提高他们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教学内容要体现“新”

中职学生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和个人生活转折时期,是一群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思考、精力充沛年轻群体。在渴求知识的同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变化,难免会遇到问题和困惑。《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理论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特点,可以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回答,显得尤其必要和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4.完善考核机制,改进评价方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重在“陶冶精神世界、关注灵魂塑造、培养健康人格”。要客观、真实地考察和评价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价值趋向、内心信念、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必须建立一种多样性、全面性、综合性的考核机制,通过对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考察,才可能是一个公正而客观的评价。可以把课堂学习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平时言行考核、试卷基本理论知识考试结合起来。

总之,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及评介机制,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重要性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强的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及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和优选教学方案,保证学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它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认真备课还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发展教学能力的重要保证。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和备学生。首先,备课要备教材。教师在“备教材”的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在突破难点时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其次,备课要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特别是对学生的基础一定要了如指掌,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更符合学生实际。教师在“备学生”的过程中应突出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二是必须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最后,备课要备教法。目前教学方法种类很多,如讲授法、启发法、问题法、讨论法、案例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长处,不能绝对地说哪一种方法好,哪一种方法不好。某节课可能只需运用一种方法即可达到良好效果,而另一节课就可能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另外,从学生角度讲,不同的教学对象,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切忌生搬硬套,应注重研究选用的教法能否更好地体现愉快教育的原则,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将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具有重复性、交互性、生动性及趣味性等特点。中职生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弱,不善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而多媒体技术以动态和灵活的视频和文字方式展现内容,促使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教师除精心制作课件外,还要多渠道搜集资料,如央视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节目,内容充实,贴近实际,特别适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

三、大胆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以案例为教学材料,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情节,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处理方案和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列举一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我们应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内容都与相关法律法规有关,其内容比较单调,也很抽象,而利用案例教学法恰好能通过具体的某个真实案例让学生体会其中,了解这些法律法规的真正内涵。不仅如此,案例教学法还能开阔学生视野,很多学生原先认为《职业道德与法律》对于今后工作没有任何指导作用,而通过分析案例,学生明白《职业道德与法律》对任何工作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案例的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一定要更重视。教师在宣讲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时,要精心准备案例,并带领学生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还能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四、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巧妙运用语言的魅力

使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严谨且更富感染力。《职业道德与法律》内容具有严谨性,在语言表达上首先要求具有科学性,教学语言必须准确、严谨、规范。如讲授“怎样从法律与道德角度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时,教师应该用毫不含糊的准确词汇进行表述:“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一个人的行为合法,但并不一定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法律与道德有重合的地方,也有矛盾的地方,一个人的行为能为社会道德接受,但不一定能被法律容纳,具体事件要具体分析……”运用科学、严谨的语言阐述问题或观点,学生接受信息的准确性就会大大提高。

篇12

关键词:

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专题教学;融合

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约束规则就是道德与法律,作为两个基本的社会规范,二者相互支撑与依存,共同制约并引导人民日常行为规范,调节着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维护着良好的社会秩序。然而作为两种社会约束机制,道德与法律各有所长,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道德是一种软约束,它主要通过人们内在的良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活动。它依靠的往往是自律,没有一个客观的制度标准。当社会秩序不太稳定,人们道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它就无力限制和约束人的行为。而法律则是硬约束,它由统治阶级设置的警察、监狱等机构强制执行,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它明文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因此它的作用相对固定,能够有效引导人的行为活动,也能严厉惩治违法犯罪行为,这一点恰恰可以弥补道德约束力的不足。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现实社会错综复杂,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却未必违法,法律对其无计可施。因此法律和道德必须发挥各自所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大学生时期是人生中道德与法律意识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在大学时期,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道德与法律教育,将这两种教育有机结合,统一协调,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与价值,让他们形成和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治精神,总是试图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割裂开来,或者认为道德教育比法制教育更为重要,后者从属于前者,在处理二者关系上存在偏见。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第一位的,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都看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二者都要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只有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加上法律知识的传授,它要求实现教育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的变革。这种融合既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又能提升其法律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均衡发展。大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因此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通过法制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将来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打下基础。

二、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途径———专题教学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已经探索出各种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基础”课中也一定程度上运用了专题教学法,形成了很多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成果。专题式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打破了常规教学中教师按照章节顺序讲授教材内容的传统,更加突出精讲和深讲,注重对某种理论或问题的系统讲述。专题式教学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教学模式,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十分零散,对于同一知识点而言,其道德内涵与法律要求可能分属于教材不同的章节,比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环境保护法”二者内容相关,却分属于教材不同的章节,教材中和“大学生与诚信”相关的知识点出现多次,涉及内容既有道德要求,也包含一些法律规范。运用专题式教学,就可以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将这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它不仅能针对同一问题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自然地融合起来,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点,使教学主题更加明确,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对专题式教学的受众大学生而言,能培养其多元化的思维方法,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基础”课所涉及的爱国主义、职业、婚姻家庭、公共生活等专题,既非单纯的道德问题,也不是纯粹的法律问题,必须从道德和法律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专题式教学将法制教育自然融入道德教育中,可以逐步改变过去一味重视道德教化,忽视法律思维的教学模式,实现道德与法律并重,引导学生改变思维习惯,拓宽个人视野,理性分析当前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正确处理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在探索专题式教学的具体分工和教学组合中,不同的学术背景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专题,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来重新整合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这样“基础”课的教学深度很大程度上得以扩展,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也更加深入,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可见专题式教学很好地适应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需要,避免了将“基础”课程简单地处理成伦理学课程加法学课程的“拼盘”式教学组合的弊端,也避免了现实中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脱节的现象。专题式教学切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许多特点,必然成为当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

三、专题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师资的问题。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当前的“基础”老师有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也有毕业于法律专业的,按照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应付下来没有问题,但开展专题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课程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和法律知识都要熟练掌握,还要洞悉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能够实现跨越不同章节的组织演绎,并达到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有效整合。因此教师要突破过去单一化教学模式的限制,改变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而不是简单地拼接教学内容,真正使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实现互动与融合。因此高水平的师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鼓励教师去参加与课程相关的备课会、交流会,进行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融合更有实效。第二,教学内容的问题。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展开,在道德教育中可以渗透法制元素,同时在法制教育中又能体现道德精神。但是开展专题式教学,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互动与融合,并不意味着道德和法律没有差异,甚至在教学中可以将二者混为一团,而是应该在不同的专题中各有侧重,实现并重与侧重的统一。同时,要科学地确定教学专题,一定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思维习惯、情感诉求以及当前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大环境,确定教学专题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这些问题既关乎道德准则,也与法律规范相联系,更与大学生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同时还要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什么、学会什么,重点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专题教学讲清道理与法理,解疑答惑,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产生积极指导作用,真正使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渗透到“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第三,教学管理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围绕专门的问题展开,打破了教材中章节的限制,而教学中有固定设置的教学周历,按教材先后顺序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专题式教学过程中会穿插一些案例、讨论、讲座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这与传统课堂教学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管理上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探索专题式教学模式,有必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授课教师和相关人员要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的考核与管理制度,合理设置课程考核细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课堂出勤、专题讨论、师生互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多方面环节的有机结合,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从课堂之内拓展延伸到课堂之外。另外,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也应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灵活处理教学计划、教学课时和专题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冲突,在教学班级设置、教学资源利用方面提供有力支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胆创新,为其教学改革提供足够的空间,有效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周琳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