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档案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4-01 15:00: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档案学的理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档案学的理解

篇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23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在我国献血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血站业务也呈现上升趋势,对血站档案管理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血站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近年来,血站以无偿献血为方向,以血液质量为核心开展工作,血站管理逐渐精细化,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提上日程。但在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阻碍了血站的正常发展。笔者对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1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血站档案管理不重视

血站对档案管理不重视,表现在档案管理工作没能与血站发展同步规划,在血站规划发展中,只是提及血站发展规模、人员配置、技术水平、设备等,但还未将档案管理纳入血站规划,导致血站档案管理工作没能获得战略性支持。同时,血站管理层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使血液在采供及临床使用过程中,其档案缺乏必要的审批,移交接档案手续不严格,管理人员把关不严格。一些工作人员不重视档案工作,只重视自身专业工作,忽视了档案归纳、分类、保存,甚至有的血站因档案管理不善,在发生输血纠纷时因未能及时拿到档案证据,导致血站败诉。

1.2 血站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血站因历史原因和自身发展局限性,导致血站领导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认为血站档案管理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有的血站已经成立多年,档案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甚至有的血站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血站在发生输血纠纷后,因无法追溯原始档案证据而败诉,遭受巨大损失。血站管理人员在遭受档案毁损巨大代价后,才开始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这使血站档案资源二次开发利用严重不足。同时,血站档案管理历来是重“藏”轻“用”,血站对收集、整理、归纳、保存档案缺少宣传,使血站档案使用效率很低,导致血站档案管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3 血站档案信息化程度低

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血站档案呈现出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两种形式,因此,在血站档案管理中需要“双管齐下”。但是,目前多数血站档案信息化程度还较低,在档案信息系统及硬件方面的资金不足,未能创建血站档案信息化环境,使电子档案没能良好的现代化环境。同时,血站档案库房面积有限,难以满足血站日益增加的业务量发展需求,血站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不足,信息化程度较低,严重阻碍了血站档案现代化管理发展,导致很多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管理水平。

2 血站档案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重视血站档案管理工作

血站全体工作人员,都应重视血站档案管理工作,血站的管理层应大力宣传血站档案管理的作用及意义,指出血站档案是血站医疗纠纷的科学依据,是血站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衡量血站管理水平的指标,是血站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血站领导要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战略规划,明确档案管理设施设备和人员配置等,档案工作人员要及时归类整理工作档案材料,做好档案移交接工作,提交给档案保管部门,确保血站档案的完整性,帮助工作人员快速查询血站档案,提高血站档案管理效率,让血站工作人员认识到档案的价值,全员参与档案管理工作。

2.2 完善血站档案管理制度

在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被引入并应用于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因此,血站应考虑档案管理实际情况,完善血站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与时俱进的档案管理体系。在血站档案管理中,明确分工,细化职责,逐渐消除多部门交叉管理档案的现状,设定档案管理部门和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同时,血站档案管理的软实力也离不开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应提高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在招聘新进工作人员时,设定档案部门的招录计划,招聘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为档案管理队伍输入新活力;加大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制订档案专业人员的培养计划,更新工作人员的档案专业知识,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血站应建立高科技人才引入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引入竞争意识,调动血站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形成血站档案管理制度长效机制。

2.3 加强血站档案信息化建设

血站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从软硬件两方面考虑。第一,从软件建设看,血站档案管理可以引入应用专业化的档案管理软件,或者和软件开发商合作,开发设计适合血站的档案管理软件,方便工作人员记录、统计、检索档案信息。同时,做好血站纸质档案管理工作,实现血站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档管理。第二,从硬件建设看,血站要实现办公室、阅览室、库房分开管理,配备齐全的档案硬件,如温度记录仪、摄像机、湿度记录仪、复印机、装订机等,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保存管理血站档案,提高血站档案信息化水平。

3 结 语

在血站业务量与日俱增的背景下,档案管理水平越来越高,但也出现了血站档案管理不受重视、血站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血站档案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笔者针对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重视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完善血站档案管理制度、加强血站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以期提高血站档案管理水平。

篇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每个学科都有了突破性的改变,推进了档案的资源建设,档案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在其发展上,慢慢的接入正轨,此时,信息技术的在不断地发展,比任何的一个领域发展地都快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档案学有着直接与间接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被人重视,有助于人们不断深入理解档案和档案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档案信息资源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全方位的、不可替代的综合贡献力。

一、信息技术相关概念

根据美国的一个数学家所言,信息就是信息,它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你不了解它,那么你就不知唯物主义。他认为,物质、能量、信息就是三位一体的。所谓的信息技术,其概念有宏观与微观,以一般的角度而言,信息技术就是为了管理和处理信息的一种总称。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是文字、计算机、图像等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记录内容与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社会包括档案观在内的信息观念和思想。在信息技术引发的这种变革过程中,档案与生俱来同信息的一致性和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档案学能积极适应和主动调整这种变革。档案学者作为主导档案学变革的主体,档案学以其自身知识结构等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及其选择的研究角度为推动档案学创新发展的突破点。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信息技术。在古代的信息技术阶段当中,其指的就是在文字的创造、语言的运用等信息技术的改进。

第二阶段:近代信息技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普及,无形中推动了信息技术进入下一阶段,也就是现代信息技术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其主要是包括电话、电报的出现。

第三阶段:现代信息技术阶段。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进入了现代信息技术阶段。其表现主要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对于微处理技术等等。

三、信息技术与档案学

信息理念与技术的发展,不只是让档案学者对档案的认识有所改变,还让全人类对其认识有所改变。从信息资源的角度来看,档案慢慢地会被档案信息的概念所替代。

四、信息理论与技术对档案学的影响分析

通过分析,则可知以下几点:

(一)、信息理论与技术对档案学的内容影响

信息理论与技术在无形中,促使着档案学者对档案学的理论有另一种的了解。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都让档案学者对档案学的理解得以进一步的拓展。在新的档案管理与观念中,对研究档案学的人员来说,可以有新的研究内容与理念。以适应新时代要求和档案发展要求的态度去调整乃至创造新的档案学理论,使档案实践活动走得更远、更好,为档案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所有档案学者和全社会的共同面临的挑战,对传统档案学来说亦是艰巨的挑战,是否能适应现有档案实践活动的需要,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满足人们的利用需要,传统档案学理论应得到重新对待。

(二)、信息理念与技术对档案学研究主体的影响

档案学研究的主体主要是取决于思维方式与研究角度。因为思维方式与研究角度决定了档案学者的视域与逻辑性,但是,在档案学的研究中,视域与思维方式与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学术环境的发展。随着信息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在每一个学科,每一个领域中,都对信息有所应用。所以,档案学在信息理论与技术的影响之下,在研究内容上,有所改变,而且,信息理论与技术对档案学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信息理论与技术影响着档案学理论的创新

对于档案学的创新,信息理论与技术对其有直接的影响。档案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记录,这种积累决定了档案学的延续性,也决定了档案学的继承性。但因环境的改变,档案学也会随之变化。从而也就对档案学的创新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信息理论与技术对档案学的机制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信息理论与技术的影响,我们分析可知:信息理论与技术和档案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理论与技术对档案学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还可以让档案学因信息理论与技术的改变,形成一定的机制。

五、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理论与技术对档案学的内容、研究主体、创新与机制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信息理论与技术,将会对档案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信息理论与技术对档案学的内容影响、信息理念与技术对档案学研究主体的影响、信息理论与技术影响着档案学理论的创新、信息理论与技术对档案学的机制有一定的影响等。因此,在档案学中,一定要注重信息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闰姝.李小慧. 吴广平. 对信息理论与技术对档案学的直接影响性分析研究[J].信息技术,2009,(4);51-53.

篇3

Abstract: This easy analysis archives thought tension important as for as form ether archives theory foundation, infinitely relation of limited illusions on human life and infinite relation on theory, demonstration theory foundation of ether archives.

Keywords:archives ; thought; tension

人们关于档案学思维的无限将归于档案学历史存在的永恒,思维张力是联结档案学认识与存在的桥梁。一个人只有思维飞跃才能有学术创造的灵感。春秋末期,庄子自喻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盛唐诗人李白驾鹤天游,与月齐飞。“天宫”翱翔于天地间,中华民族圆了飞天之梦,昭示着民族新的腾飞。档案学人要有梦,要让自己的思想飞起来,通达天地永恒,在古老兰台留下自己的足迹。

1.什么是档案学思维张力

档案学人要想使自己的思想飞起来,必须具备思维张力。思维张力是探索乙太档案理论的“探空火箭”。人们借助思维张力的“火箭”,在档案学思维空域遨游,由此而步入乙太档案世界,步入档案学存在的无限空间。

人与自然界乃至宇宙万物的物质联系和物质能量交换,是宇宙中和世界上一般的普遍的运动方式和变化形态。杜起权在《河北大学学刊》2011年第3期撰文认为:“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双向互动的过程中达到辩证的有机的统一,把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理解为‘自然界同自身的联系’。这种自然的本质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笔者注]可以调节人的创造力’。”人是智能物质的形体,人与自然界各种事物相互关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紧密程度,是人的思维张力所决定的。王天成在《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5期发表署名文章《论中西形而上学的实现方式》,文章说:“形而上学根源于人作为有限的生命在追求永恒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张力关系,在这种张力关系中,人试图超越自身的生命有限性而达到永恒性。”人与自然的联系,实质上是两种相互关联的力,即人对自然的关注力度和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度。一方面,人有理解、掌握和利用自然的主动力;另一方面,自然有需要人理解与掌握的被动力。一旦这种力形成相互联系,就构成了人与自然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结合力。那个时候,档案学人与档案学的自然存在构成了双方力的交换与互动,而二者之间的联系,则是人的思维张力与档案学物质载体张力的互动关系。该种互动关系形成了人与档案物质载体的高度和谐统一,天地人互感互动生成一个档案学存在的物与物相融的有机整体。档案学人以思维张力的无限性凿破档案物质载体的天然形态,在超越自身生命本质的同时到达档案学精神实践空域而认识档案(物质载体)之本源。

从本质上讲,人的思维张力是脑细胞的活跃程度所决定的,人与自然的结合力,一方面是人的脑细胞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内张力,另一方面是人的脑细胞在认识外部自然界时的触觉力。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人的大脑细胞(高级智能生物物质)对自然界(有机或无机物质)发生触动的能力,而在同时,自然界又给予人的大脑细胞一个反向触动力,由此构成了人与自然界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的张力,乙太档案信息是形成这种张力的源泉,并成为传递这种张力的中介,成为人与自然物物相联相融的媒体。

2.档案学思维张力的矛盾关系:有限时间与无限空间

高娜在《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上撰文援引马克思的话说:“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无数有限时间之和是时间的无限,时间的无限通达物质存在的永恒。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有限生命(思维)的扩展空间是无限的。任何具体物质形态对于时间存在意义上讲,都是“暂住”,不管是万分之一秒存在还是数百亿年存在这么悬殊的时间,微观乙太颗粒或宏观天体在相对空间上的巨大差异,都是由物质存在时间的有限性和物质运动作用空间的无限性所决定的。从抽象概念上讲,宇宙是物质的宇宙,宇宙物质存在是永恒的与无限的存在。但宇宙中具体物体,包括人、自然界和地球的存在,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空域占有上都是有限的。

篇4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们不能像对一般商品那样对档案学术研究设计出一套可以量化的、方便操作的标准,但在科学精神、文风文德、术语概念、学术评论等方面为档案学者制定出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规范学术精神。鉴于档案学的学科特点,每一位档案学者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与档案部门合作,紧密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善于从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透过纷繁复杂的档案工作表象抓住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力戒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尤其要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文字游戏和空洞说教。即使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我们也不能脱离档案工作实际,因为任何一项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都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应用目的。更何况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档案学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之间本来就互相渗透、互相交叉,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将其非常清楚地区分开来。研究档案史、评价历史上的档案工作现象、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理论,也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实事求是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彼此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二)规范文风文德。档案学理论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且被档案实际工作者所接受,才能发挥其对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档案学研究者应努力培养严谨、严肃、严格的科学工作作风,不盲从、不迷信、不附和、不武断,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善于提出新问题,勇于开拓新领域,探求新知识,并大力提倡运用清新质朴、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档案工作现状,揭示档案工作规律,预测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切忌人云亦云,因循守旧,故弄玄虚,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档案学研究者还应加强文德修养,自尊、自信、自强、自律,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不抄袭剽窃,不,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规范档案术语概念。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对现有的档案术语概念进行审查清理,在词形、语义、专指性、配套性等方面严格把关,剔除那些内涵模糊、外延过大、语义陈旧、专业化程度较低的所谓术语概念,重新建立一套符合档案专业特色的、符合档案学发展需要的术语概念,使档案学者们在统一的术语概念基础上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二、健全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研究档案学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档案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因此,适应社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改革档案科研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与我国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及档案工作改革的精神相一致,抓大放小,充分调动各级档案科研机构和档案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国家档案学发展战略,确立档案科研布局,协调各档案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组织全国性档案学优秀成果的鉴定、转让、评奖工作。在此前提下,有计划地逐步改变我国档案学会条块分割的分布状态,使之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成为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的非官方机构,并注重促进学术民主。

与此同时,要逐步改变目前的档案学研究方式,重建档案科研系统结构,实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优化配置档案科研资源。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微观主体是以档案学研究者为最小单位的,档案学研究者的创新性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物质载体,其提高和改进的途径主要在于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档案科研人才的素质。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宏观主体是以国家为最大规模的,国家的档案学发展战略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核心力量,档案学的整体水平能否提高,关键在于国家的档案科研政策是否正确。而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就必须建立档案科研共同体,即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档案科研小组(课题组)或档案科研开发群体。通过档案科研共同体,将不同部门、行业、地区的档案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将从事理论工作的研究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研究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资源,取长补短,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科研课题,并可避免或减少低水平重复研究。档案科研共同体的大量出现是实现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基础和基本任务。

另外,要研究档案学学科发展政策,制定档案学发展战略。档案学发展政策研究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总体上对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考察,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发展,才能使其同档案工作实践相适应、相协调:二是针对档案学的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发展,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该领域或该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研究各类档案学研究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研究经费的划拨政策,档案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政策等。档案学的发展战略是档案学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蓝图,是对档案学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规定和谋划。它以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方案,要求既要重视对事关档案学发展大局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的研究,又要注意档案学理论的整体发展。制定档案学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结合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规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要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总体规划相适应。

三、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近20多年来,我国档案学术评论有了一定的发展,不少杂志都先后刊发了篇数不等的述评文章,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这自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档案学术评论所受到的重视与应受到的重视,还有不小的差距;档案学术评论所发挥的作用与应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小的距离。也就是说,档案学术评论还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研究水平还比较后,远远不能适应档案学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当前我们应下大力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对档案学术评论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档案学理论研究者要正确认识档案学术评论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和范围,进而明确开展档案学术评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以重视。中国档案学会及地方各级档案学会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列入各自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包括档案学术评论在内的专题座谈会和学术讨论会。档案学会会员及其他档案工作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积极撰写档案学术评论文章,藉此交流经验,逐步完善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分支学科来建设。第二,开辟档案学术评论园地。目前我国既没有档案学术评论刊物,也没有哪一种档案杂志设置档案学术评论专栏,这显然不利于档案学术评论活动的开展。从长远来看,创办一种以档案学术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杂志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各级各类档案杂志应开辟学术评论专栏,增加理论研究的比重,这对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不无益处的。第三,建立档案学术评论队伍。这支队伍应以档案专业教师为主体,因为这部分研究者为了教学的需要,大都对档案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理论造诣相对较深。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档案实际工作者也要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参与档案学术评论,对档案理论界的一些观点和现象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档案专业学生是档案研究的后备军,应重点加以培养。各档案专业教学点应在课程设置时安排档案学术评论的教学内容。攻读档案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更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专业主干课来学习、研究。

四、努力改善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泛指档案学研究系统之外的与档案学研究系统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一切要素和条件,主要有:向档案学研究系统给予政策支持的政策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入科研人才的教育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划拨科研经费的经济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提供有用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知识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送组织与管理技术的实践环境,接受与检验档案学理论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以及普及与推广档案学研究成果的中介机制等。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后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档案意识逐步增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已为不少人所接受。但是,不利于档案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例如,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科研经费一直缺乏稳定的来源,许多带有规律性的档案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宣传,深化研究,努力提高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不仅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工作基本知识,而且要宣传档案学及其知识体系,使大家明白建立与完善档案学研究系统、优化其外部环境既是档案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产力整体发展的需要;档案学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各项工作的发展也需要档案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档案服务;档案学只有与经济、科技、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档案学的理解、重视与支持。各级档案学会要积极鼓励、动员广大会员参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以扩大档案学的社会影响。档案学研究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不断深化档案学研究内容,努力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使档案学在现代科学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篇5

(一)概括性

档案学基础理论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作为档案学学科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本质、运动和发展规律进行揭示,具有高度抽象的概括性,更注重于对档案工作本质及规律的研究。

(二)抽象性

档案学基础理论更具有思辨性,其主要是对大量的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同时又对一些现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从感性对档案学进行认识发展到理性的认识,抽象性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具体和抽象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其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需要从大量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现象的本身来挖掘其深层次的东西。实践经验和现象较为具体,具有表面化和简单化的特点,所以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就是要透过简单的、具体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本质的东西,即从表象发展为抽象的规定,同时又将这些抽象的规定在具体的思维行程中具体的再现出来。

其二,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抽象性其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中,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与新概念、新名词、新模式的运用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对于这些新概念、新名词和新模式进行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对其在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

(三)间接性

档案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其与实践并不具有直接的关系,其对实践所起的作用,需要通过理论形式制定的活动规则和应用理论来体现,即通过对应用理论与庆用技术的运用才能用于实践。通过对这一点的正确认识,我们可以对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处理。在我国档案工作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和实践轻视理论的现象存在,这与我国档案学研究时的许多选题没有直接作用于实践功能的基础性课题有直接的关系,从而导致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间的脱离。所以需要对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充分的认识,这样对于档案学基础理论本身的发展及未来发展的预测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二、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广度问题的思考

(一)在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上,过多采用罗列式方法,不重视研究档案与档案工作诸种现象的内在规律性,只论触及面,而不论层次,呈现出一种方法论的缺陷

比如,在档案工作的业务环节的划分上,几十年如一,不求变化,不考虑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档案学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只是节制地罗列,把档案学搞成一种百宝箱式的东西,导致我们许多档案学著作,内容陈旧雷同,语言乏味无趣,缺乏可读性。这种百宝箱式的研究模式,具有很强的迷惑性,首先是因为其研究不触及深度,不讲层次,可以大面积地照搬照用,不用艰苦地做科研工作,因而省事省力,许多人乐意为之;其次是这种研究结果往往能从面上填补某项空白,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独创性,因而研究者很有成就感。然而,这种百宝箱式研究模式与方法的破坏性,也就在这种富有迷感性的面目背后体现出来了,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并无多大的益处。

(二)在某些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中,表现出一种比较明显的功利性,常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所左右

比如有一段时期内,档案界许多人把档案作为商品来研究,以迎合档案部门开展有偿服务的现实需要,结果不仅得出档案是商品的结论,而且把档案的价值研究与劳动价值论等同起来了。关于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档案不是商品,档案服务是能够出售的商品,但程度十分有限,认为档案馆可从向用户收取入馆费、利用费、查找服务费、复印费以及提供证明文件费中获利,这是错误的,只会阻碍档案馆发展的步伐。

(三)研究选题有一定的盲目性,片面追求档案学研究面的拓宽,不少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结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都不大

篇6

一、建立档案学术规范。学术规范问题的核心是学风问题,而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科的生死存亡。总的来说,档案界的学风是比较好的,大多数档案学者都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勤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并自觉抵制学术腐败,这是我国档案学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动力。然而,当前档案学研究中的确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学风,如抄袭剽窃、自我吹嘘、互相吹捧、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们不能像对一般商品那样对档案学术研究设计出一套可以量化的、方便操作的标准,但在科学精神、文风文德、术语概念、学术评论等方面为档案学者制定出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规范学术精神。鉴于档案学的学科特点,每一位档案学者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与档案部门合作,紧密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善于从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透过纷繁复杂的档案工作表象抓住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力戒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尤其要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文字游戏和空洞说教。即使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我们也不能脱离档案工作实际,因为任何一项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都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应用目的。更何况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档案学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之间本来就互相渗透、互相交叉,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将其非常清楚地区分开来。研究档案史、评价历史上的档案工作现象、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理论,也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实事求是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彼此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二)规范文风文德。档案学理论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且被档案实际工作者所接受,才能发挥其对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档案学研究者应努力培养严谨、严肃、严格的科学工作作风,不盲从、不迷信、不附和、不武断,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善于提出新问题,勇于开拓新领域,探求新知识,并大力提倡运用清新质朴、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档案工作现状,揭示档案工作规律,预测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切忌人云亦云,因循守旧,故弄玄虚,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档案学研究者还应加强文德修养,自尊、自信、自强、自律,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不抄袭剽窃,不,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规范档案术语概念。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对现有的档案术语概念进行审查清理,在词形、语义、专指性、配套性等方面严格把关,剔除那些内涵模糊、外延过大、语义陈旧、专业化程度较低的所谓术语概念,重新建立一套符合档案专业特色的、符合档案学发展需要的术语概念,使档案学者们在统一的术语概念基础上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二、健全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研究档案学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档案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因此,适应社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改革档案科研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与我国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及档案工作改革的精神相一致,抓大放小,充分调动各级档案科研机构和档案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国家档案学发展战略,确立档案科研布局,协调各档案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组织全国性档案学优秀成果的鉴定、转让、评奖工作。在此前提下,有计划地逐步改变我国档案学会条块分割的分布状态,使之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成为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的非官方机构,并注重促进学术民主。

与此同时,要逐步改变目前的档案学研究方式,重建档案科研系统结构,实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优化配置档案科研资源。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微观主体是以档案学研究者为最小单位的,档案学研究者的创新性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物质载体,其提高和改进的途径主要在于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档案科研人才的素质。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宏观主体是以国家为最大规模的,国家的档案学发展战略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核心力量,档案学的整体水平能否提高,关键在于国家的档案科研政策是否正确。而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就必须建立档案科研共同体,即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档案科研小组(课题组)或档案科研开发群体。通过档案科研共同体,将不同部门、行业、地区的档案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将从事理论工作的研究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研究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资源,取长补短,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科研课题,并可避免或减少低水平重复研究。档案科研共同体的大量出现是实现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基础和基本任务。

另外,要研究档案学学科发展政策,制定档案学发展战略。档案学发展政策研究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总体上对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考察,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发展,才能使其同档案工作实践相适应、相协调:二是针对档案学的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发展,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该领域或该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研究各类档案学研究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研究经费的划拨政策,档案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政策等。档案学的发展战略是档案学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蓝图,是对档案学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规定和谋划。它以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方案,要求既要重视对事关档案学发展大局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的研究,又要注意档案学理论的整体发展。制定档案学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结合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规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要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总体规划相适应。三、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近20多年来,我国档案学术评论有了一定的发展,不少杂志都先后刊发了篇数不等的述评文章,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这自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档案学术评论所受到的重视与应受到的重视,还有不小的差距;档案学术评论所发挥的作用与应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小的距离。也就是说,档案学术评论还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研究水平还比较后,远远不能适应档案学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当前我们应下大力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对档案学术评论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档案学理论研究者要正确认识档案学术评论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和范围,进而明确开展档案学术评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以重视。中国档案学会及地方各级档案学会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列入各自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包括档案学术评论在内的专题座谈会和学术讨论会。档案学会会员及其他档案工作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积极撰写档案学术评论文章,藉此交流经验,逐步完善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分支学科来建设。第二,开辟档案学术评论园地。目前我国既没有档案学术评论刊物,也没有哪一种档案杂志设置档案学术评论专栏,这显然不利于档案学术评论活动的开展。从长远来看,创办一种以档案学术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杂志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各级各类档案杂志应开辟学术评论专栏,增加理论研究的比重,这对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不无益处的。第三,建立档案学术评论队伍。这支队伍应以档案专业教师为主体,因为这部分研究者为了教学的需要,大都对档案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理论造诣相对较深。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档案实际工作者也要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参与档案学术评论,对档案理论界的一些观点和现象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档案专业学生是档案研究的后备军,应重点加以培养。各档案专业教学点应在课程设置时安排档案学术评论的教学内容。攻读档案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更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专业主干课来学习、研究。

四、努力改善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泛指档案学研究系统之外的与档案学研究系统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一切要素和条件,主要有:向档案学研究系统给予政策支持的政策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入科研人才的教育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划拨科研经费的经济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提供有用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知识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送组织与管理技术的实践环境,接受与检验档案学理论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以及普及与推广档案学研究成果的中介机制等。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后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档案意识逐步增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已为不少人所接受。但是,不利于档案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例如,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科研经费一直缺乏稳定的来源,许多带有规律性的档案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宣传,深化研究,努力提高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不仅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工作基本知识,而且要宣传档案学及其知识体系,使大家明白建立与完善档案学研究系统、优化其外部环境既是档案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产力整体发展的需要;档案学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各项工作的发展也需要档案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档案服务;档案学只有与经济、科技、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档案学的理解、重视与支持。各级档案学会要积极鼓励、动员广大会员参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以扩大档案学的社会影响。档案学研究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不断深化档案学研究内容,努力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使档案学在现代科学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篇7

档案社会学的最早提出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陈智为教授,他在1988年第5期《安徽档案》上,发表了题为《档案社会学初步研究》一文,提出“档案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档案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研究档案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档案学和社会学的一门交叉学科。”[1]该文“对档案社会学思想的萌芽、档案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此文是我国档案社会学研究之滥觞。”[2]

“八十年代以后,在国际国内学术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档案学研究开始打破封闭、沉寂状态,学术气氛日趋活跃,越来越多的人相继投身于档案学理论研究,一支由档案专业教育工作者、档案实际工作者及其他有关人员组成的档案学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这些来自不同岗位、环境甚至不同学界的研究者鉴于原有的档案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快速变化的档案工作实践,一些实际问题在理论上难以获得满意的解释和说明,因此他们一方面致力于修改、补充和完善传统的档案学理论,另一方面又把视角投向档案学理论中的空白点,对许多新的课题进行探讨,使档案学基础理论不断地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并直接推动了一批分支学科的创立。”[3]基于此,20世纪80年代后期涌现出一批探讨档案社会学学科问题的论著(文)。但这一研究并未持续下去,准确的说是中断了几十年。

时至今日,档案社会学的专著只有陈智为教授1989年出版的《档案社会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丁华东教授出版了《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世界图书上海出版公司)一书,书中再次提到“档案社会学”这一概念。他指出“本书即试图运用科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库恩的范式和学术共同体视角对档案学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作一解析,研究档案学发展中的理论转变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这种转变与建构是如何受社会因素影响的,力求发现在档案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理论研究中学术共同体的理论和思维的转变,为档案学反思性地理解自身,认识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脉络提供理论解释,也为档案社会学的建设提供知识积累。”[4]“在档案学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的今天,借鉴社会学的方法有助于分析不同地域的不同档案管理模式,总结适用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档案实践、理论和方法。”[5]据此,作为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档案社会学还是有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2.档案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1档案社会学的内涵研究

如何定义“档案社会学”是其研究的基础与先决条件。保自澄在《开辟档案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一文中提出:“所谓档案社会学,就是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与社会之间的互相关系、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的学科”。[6]陈智为在《档案社会学概论》中指出:“档案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所提供的基本原理,对档案与社会的关系作专门的社会学研究。”[7]两位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运用社会学基本原理去研究档案。

笔者认为,档案社会学是从社会学视角来审视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档案、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2.2档案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档案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把这个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弄清楚。否则,研究活动就会误入歧途,走偏方向。

保自澄认为:“档案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档案、档案工作产生、发展、变化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二)档案和档案工作发挥作用的范围、程度和效果的社会原因,以及档案、档案工作的社会作用。(三)档案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心理和智慧才能发挥的社会影响。(四)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研究。”[6]保自澄强调的是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陈智为指出:“档案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可初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档案的文化特点与文化表现。二、档案来源的社会性。社区档案、家庭与个人档案.以及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三、档案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档案的提供利用与开放,档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四、档案面向社会的窗口―档案馆;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的关系。五、档案事业的公共关系。六、档案工作与社会意识;档案工作与社会环境。七、档案社会舆论。八、档案立法。九、国际档案社会。”[7]陈智为强调的是档案学与社会学的交界处。

笔者更加倾向于保自澄所提出的档案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认为档案社会学研究对象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档案的社会属性。“档案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产物,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有文字、和国家之后而必然出现的社会产物。无论是古今中外哪个国家,哪个社会都必然会出现档案这一社会现象,也无论是通用文书档案,还是专业档案(包括科技档案)的出现也都是社会现象,前者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后者是社会生产活动的产物。”[8]我们可从上述言论中得出,档案的来源是具有社会性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条件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档案的形成。总体上说,研究档案来源的社会性,除了要了解社会这个宏观因素外,还要研究立档单位、档案员等微观因素的社会属性。

二是档案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档案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人类保存和利用档案正说明档案具备特有的社会作用和价值。”[9]

档案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密不可分。档案越齐全完整,就越能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也就越能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档案的社会价值还与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编研能力以及对档案宣传的能力直接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越高,就越能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编研能力越强,就越能拓宽档案工作的服务渠道。

三是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从档案的社会功能来看,档案能够折射出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等诸多现象。档案工作不仅能为政治、历史、文化等领域服务,还能够为政治、历史、文化等领域保存档案,留下史料。研究档案工作在不同领域的社会影响,也是研究档案社会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是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研究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可以分别从两个层面去研究。一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档案工作者队伍整体的社会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在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发达程度中,去研究档案工作者的构成、层次及影响力。二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个别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当代,一批优秀的档案工作者涌现出来。如:军旅档案人刘义权、“最美”基层档案人周珍、优秀干部信息管理工作者刘珍娥等提高了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扩大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通过研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可以分析出档案工作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重要性。

2.3档案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档案学没有专属于自己的原生性的研究方法。传统的档案学借鉴的是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档案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除了要保留传统的档案学的研究方式外,还应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研究档案社会学要掌握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篇8

2我国档案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档案学专业招生结构不均衡

档案学专业招生中文科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该专业教育涉及包括文科、理科、工科等多学科内容,尤其在出现了数字技术后,对于技术性和操作性的要求明显提高,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好多涉及理工科方面的知识点理解有困难,甚至不能理解。此外,在已招的学生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低出很多,男女生比例很不协调。

2.2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稳定性与协调性

档案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总是不断地变化,主要原因是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以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加之不稳定与不明确的档案学科归属和定位导致了课程体系的重复修改。有的档案学专业老师喜欢跟随潮流设置一些与档案学专业不具有密切关系的热门课程,比如领导艺术、公共关系等;有的高校甚至由于师资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因人设课”现象。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有些不协调现象存在:(1)档案学专业课程被公共基础课程挤压,不少档案学核心课程(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文献检索等)日渐减少,而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类课程却转增多开设。(2)档案学基础理论被档案学操作技能课程挤压,比如档案事业史、档案学史、政治制度史课程,使得其课时逐渐减少,而专门档案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却增多开设或增加学时。(3)课程教学和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知识陈旧、老化,甚至有些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交叉,对学术动态内容和新知识的介绍较少。

2.3档案学专业科研成果受到质疑

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的主要力量是档案学专业教师,他们主导了档案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当前档案学专业的理论成果出现了明显的“空洞化”,因为好多教师仅仅满足于“教条化”研究,虽然档案学专业老师普遍接受过比较良好的正规高等教育,也比较关注档案学基础理论和国外研究动态,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但是他们并不了解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大部人都没有档案共作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主要是“纸上谈兵”,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却较弱。

2.4档案学专业学科发展处于弱势

由于档案学学科较短的开设历史年限,较小的学科影响力,有限的科研资源,相对狭窄的学生就业面,学科发展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对学校的重要决策也缺乏重量级的言语权,最终使得老师和学生的学科自信力得不到加强,影响到了档案学专业学科的尊严。比如我国某些名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由于较多的优势学科,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得不到重视等。

3我国档案高等教育的改革思路

3.1调整招生就业结构

我国档案工作的就业人群大多是女性,但是男性却更能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比如古代的司马迁、现代的曾三等。现在的档案工作人员角色已经转变成为“知识管理者”,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实体“保管者”。而且现代男生需求量在用人单位中的比重加大,所以档案学招生中适当扩大男生比例不仅可以改观档案学专业纯“娘子军”的现状,更有利于满足当下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但现实却是男生很少在选择专业时报考档案学这样的冷门专业,或者不服从调剂到档案学专业。而且男生再就业时,即使是档案本专业的男生也大多不会去档案部门工作,更不用说其他专业、其他重点高校的男生了。所以,面对这样的现实,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只有在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提高的前提下,男女生比例才会有所协调了。

3.2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1)高校应适当增减、调整和更新原有的课程。要注意用新的研究成果补充骨干课程,删除已经过时的内容,授课教师也应该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多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增强像档案保护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应用技术性课程的比重。(2)要大大加强专业课程的比重,特别对本、专科生的教育,不能让学生仅仅有应付考试的想法,应该增加重要基础课程的课时及考试难度,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潜下心来学习研究。(3)学校应加强跟业务单位的交流,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指导老师也应对实习期间的业务操作情况给予关注予指导,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在专业岗位上得到好的锻炼。

3.3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

针对目前档案学专业教师队伍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高校应完善教学制度,使得在校老师在充分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可取相关业务单位进行兼职进修,以便增强实践经验,更有利于教师将丰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体会研究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研成果,以解决科研理论中存在的“空洞化”问题。

3.4重视档案学科专业的发展

(1)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高校应加强与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各级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他们对档案高等教育的政策与实际支持,营造促进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2)争取档案精品课程建设在各大重点院校课程建设中得到足够重视。

篇9

高校招生时,80%以上学生通过调剂进入档案学专业,而调剂后很多学生对档案学专业并未产生兴趣,专业意识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学期间从档案学转到其他专业的现象每年都存在一定比例。真正好学且毕业后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并不很高,这导致有限档案学教学资源的浪费,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档案学教育和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2.跨行分流提高了毛就业率,但在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下降

多年来,档案学专业一直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进行学科规划与课程设置,以拓宽其就业面。除了在本专业就业外,目前该专业的毕业生还大量分布在文秘、行政、人力资源、新闻、法律等行业就业。跨行就业虽然分散了就业压力,提高了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毛就业率。但就业的对口程度下降,工作的适应度和满意度下降,岗位竞争优势不明显。

3.档案机构专业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各种专门技术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应用,正宗“科班”的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再度成为各档案部门积极招聘的“香饽饽”。但由于工作性质和待遇方面的问题,许多已经入行的毕业生在积累了一定的信息技能和工作经验后却选择了“跳槽”。调查显示,有近90%的毕业生认为档案行业的工资收入一般,甚至较低。有91%的毕业生认为档案工作不如其他工作吃香,其职业发展空间不大。越来越多的档案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档案类工作,档案机构引不了、留不住专业人才,将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提高档案学专业就业质量的策略

1.建立健全档案职业的从业准入制度

早期的档案从业人员很多未经过专业训练,缺乏正规、系统的理论知识,其中一部分是依靠特殊关系进入档案行业的。而科班毕业的档案学专业学生在进入档案部门后,往往囿于“前辈”们制定的陈规和既定的工作模式,难以创新。这种模式不利于档案行业的“换血”和发展。因此,要尽早建立档案行业的准入制度,对所有从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基本技能提出明确要求,从职必须具备档案从业资格证,由此使档案职业成为真正的专业性工作。在积极提高档案职业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提升社会的档案意识和公众对档案职业的专业认可度,改善职业队伍的社会待遇。

2.积极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由于传统社会因素,档案学在人们心中属于“神秘学科”,人们对档案学和档案职业知之甚少。加强档案专业宣传是档案学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职业教育等课程,发掘在校生对档案专业的兴趣和对职业形势的理解,稳定专业梯队,减少档案人才流失。档案学专业的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深刻认识到档案职业的社会意义和特殊性,树立服务奉献精神。

篇10

《档案直接形成论》一书由刘东斌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笔者自收到该书的第一时间起,就冒着室外最高超过摄氏40度的高温,认真拜读并爱不释手。仅仅用三天的时间就浏览了全书,并紧接着进入重点内容的细读。该书是刘东斌先生苦坐冷板凳十余载,遍览相关方面的论述,不畏艰辛深入研究,终于将他对“档案直接形成论”(档案形成在前)观点思考与论证的结果以鸿篇巨制的形式,向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献上了一份厚礼。

认真拜读之余,着实被他那严谨执着的精神所感动。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刘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畏艰辛的敬业精神,并明显感受到了这本书的特殊之处。现就对该书的感受写成系列读后感,以表对刘先生的尊敬之情并与他就有关问题展开商讨。此为开篇,主要论述该书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为其点赞。

1 治学严谨

学术研究是一项“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特殊工作,从事学术研究者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还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治学是否严谨也是研究者人品的试金石。

纵观《档案直接形成论》一书,此书的参考文献和脚注众多。在“参考文献”中分别列出“图书”171条、“期刊”408条、“其他”9条,共计588条。而在504页正文中使用的脚注共有1494条,其中6条以上者就有63页,而没有脚注的则只有52页。当然,由于参考文献和脚注众多,所以尽管全书依版权页标注有606千字,但真正属于作者自己的论述比例颇少,综观作者本人论述(观点)的篇幅或许难以超过四分之一,也许可以称得上是专著之最了。但若要问对书中如此之多的引述阅读之后的感觉如何?就笔者的直觉而言是读来一点也不感到累骜,更不显难以接受,反而觉得此种论述方式很有必要和味道。做学问就是要以广泛浏览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深入细仔的理解、分析和研究为基本要求,并最终提出自己的看法、认识、观点,这才是应有的科学态度。刘东斌先生在该书中体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态度。

1.1 充分体现了刘先生做学问的严谨态度。本书的立足点是颠覆“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这一档案学理论中传统的基本观点,并大胆提出“档案是直接形成的”(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这涉及的是一个档案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且作者是要对其实施彻底的颠覆,这就不仅需要极为大胆的魄力,更需要拿出系统的、符合逻辑的、有理有据的论述。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需要,刘先生用了十几年的功夫,化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着“沙里淘金”的精神,认真研究了与之相关的论述,经多闻阙疑后,针对各种论述做出了自己的点评,这就使得他的论述有理有据。让人读来不仅没有通过剪切加粘贴的办法,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的感觉,反而明显感到作者坐破寒毡、磨穿铁砚的治学精神,这种做法也符合了科学研究所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

为了充分听取反响意见,刘先生早在2008年5月就将其文章贴到了“档案界论坛”上“《论档案形成在前》欢迎拍砖,尤喜冷砖!” [1]广泛听取网友的意见,至当年12月6日,共发帖202个,足见其反响的热烈程度。随后又于2011年5月由刘先生本人将此贴顶起,再次引起新一轮的讨论,至2013年10月7日,帖子增至595个。2014年1月刘先生本人再次顶起,至2016年6月,帖子已经增至947个。足见刘先生对此问题研究的执着。

1.2 符合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凡理论尤其是基础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即发展不能脱离原有的基础,发展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通过对原有理论中合理内核的不断充实、丰富从而达到发展;二是通过对原有理论中不够准确甚至谬误之处进行扬弃和修正,使其得以沿着科学的正确方向走向新的高度;三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提炼和归纳,以实现对已有理论的补充和完善。理论的发展只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而来不得半点的自以为是和凭拍脑袋随意论述,而《档案直接形成论》正符合了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1.3 此种方式对读者大有益处。读罢本书,面对如此特色,不仅不为厌恶,反倒还为其拍案叫绝,另一个原因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能够从中得到诸多的益处。在我国档案界,真正能够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者也许为数不多,而长期在实践部门工作的同志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者更是凤毛麟角。但渴望了解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动向的档案工作者却为数众多,而在这为数众多的档案学人中,对于现状的了解则相对有限者居多。该书通过近1500条注释,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内容丰富、高度浓缩的信息库,为读者提供了了解这方面研究中历史发展信息的阶梯。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其中富含的“营养成分”对读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2 自成体系

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一项繁锁辛苦的工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凡对于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原有档案领域的名言(刘先生在“前言”的开头讲到,“中国档案学理论有句名言:‘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简言之即‘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的颠覆,那势必是需要有一个相对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才能胜任的。但这对于痴心于档案事业,并对档案学理论研究拥有高度责任心的刘东斌先生来讲,却注定也是一个充满创新与挑战的工作。记得这个问题在“档案界论坛”上讨论时,刘东斌先生面对大家观点相左的议论曾谈到“可能最关键的还是我的水平问题。限于水平,无法用简短的论述来证明我的观点。”[2]是的,这确实不是仅凭三言两语就能说得到位的,而是需要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才能让读者较为全面地理解“档案直接形成论”“档案形成在前”说,那怕最终还是认为此观点是不正确的。

2.1 追根溯源。一是从我国档案产生之源来论述档案形成在前。作者在第六章“档案的直接形成历程”中讲到,“档案之意先于文件,可以从‘结绳记事’‘刻木为契’等档案起源时的原始档案中看出端倪。档案起源的动因只是为了满足人们记忆的需要,人们发明‘结绳’‘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其记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记忆,起到记事备忘的作用。它只有档案的记忆作用,而没有文件的管理办事功用。”(146页,此为上述引文在《档案直接形成论》中所在页码的序号,由于本文是该书的读后感,所以凡对该书内容的引用,均采用此种精简的标注法)

如果顺着刘先生的思路来理解其结果,那么从人类产生档案的源头上来论述“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似乎还是有些道理的,但笔者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还是有所不同,具体论述将在随后的读后感中展开。

二是从“档案形成在前观”的提出追根溯源。刘先生引用了丁志民发表于《档案工作》1985年第1期上的《档案信息观》一文中的一段话,“人类最早产生的比较完备的记录形式当首推档案了,而其他记录形式则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适应社会需要逐步产生的,它们在某些方面取代或发展了档案的功能”,“许多其他记录形式部分地源于或派生于档案。”(146页)由此看来,“档案形成在前观”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只是当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而刘先生对此问题却引起了高度的关注,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论述文章和著作,并孜孜不倦地注重对此问题的研究,以致最终将一部60余万字的专著奉献给了档案界。

2.2 论述全面。《档案直接形成论》一书从分析“文件”和“档案”的定义入手,论述了“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的形成观”“档案学逻辑起点”“档案的直接形成历程”“档案实体”“档案副本”“收文不是档案”“档案与文件的关系”“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关系”“档案价值”“档案与现行文件公开”“电子档案管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最终还着重论述了“档案直接形成论的理论意义”。全书共设16章,从直接或间接的角度,对诸多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构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档案直接形成论”(档案形成在前)的理论体系。

3 实践性强

本书论述的内容属于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大凡基础理论往往会让读者感到晦涩难懂,尤其是对长期在实践部门工作的档案人员而言,往往在读完一部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专著后,感到如同是雾里看花,实在难以看清其真正的面貌。即使是一些属于档案学应用理论范畴的专著,如档案价值、档案价值鉴定等,往往读完之后也让读者实在难以能在其理论与档案工作实践中找到一座联系的桥梁。而《档案直接形成论》尽管论述的是档案学基础理论,但由于其论述通俗易懂,且又是建立在对大量已有研究成果的引用、分析和点评的基础之上,所以能让读者了解这一方面的研究现状如何,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是如何形成的,新观点的可取之处在哪儿,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整个论述不显高深莫测,更不显虚幻不定,让读者感到好读、可亲,这也许就是刘东斌先生长期在档案局办公室和业务指导科工作的缘故吧。

4 贡献颇大

尽管《档案直接形成论》一书,在“档案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档案形成在前”说,以及对“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 观点的颠覆等,笔者自有不同看法(将在随后的读后感中逐一表述),但该书对于档案学基础理论的贡献仍然不可低估。

4.1 做了必要的探索。作者在前言中讲到:“档案直接形成(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可以解释许多‘文件是档案的前身’的观点无法解释的理论问题。”我们暂且不论“档案直接形成(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是否真的“可以解释许多‘文件是档案的前身’的观点无法解释的理论问题。”但笔者还是愿意承认刘先生所做的探索是非常有益的。既然传统的“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观点已经受到来自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档案学理论等诸多方面发展带来的挑战,并面对某些问题已经呈现了无力解释的窘境,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躬身反思。既然随着档案事业的深入发展,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有很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我们去研究、去攻克,那就需要有大胆创新者在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崎岖道路上勇敢地探索和攀登。毫无疑问,刘东斌先生用具体行动向业界表示:他做到了。

篇11

当前,本科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大多仍偏重理论知识教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往往被轻视。依据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色和指标要求,对照地方本科院校中应用型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实际,经梳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的观念很难在短期内转变。地方教学型高校在制定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时基本是参照研究型高校来制定,致使教师在授课中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课程课时的安排比较少,技能的传授缺失。根据教育部的政策导向,地方性高校要实施转型发展,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区别于研究性大学也不雷同于职业学院,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言而喻,地方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一切围绕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这个首要目标,才能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缺乏具有档案专业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当前的档案师资队伍中,大多数直接研究型高校毕业的硕士或者博士,他们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但还是存在实践技能缺乏的瑕疵。国内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下,教师为了晋升职称在申报课题、发表学术论文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缺乏到档案部门的再学习,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投入。还有高校在人才引进时过度注重学历和科研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在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

(三)实践教学缺乏与校企合作的机制。地方高校在安排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比例偏低,基本上是大四学期有两个月的集中实习期,学校能够接收实习的学生基地有限,校企合作因实习经费等问题大多是一种挂牌的合作形式。档案学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到市县档案局(馆)、企事业单位从事简单的秘书性质的工作,对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作用较小。

(四)本科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建设缺失。地方性高校受财政或者场地等因素的影响,国内高校在文科专业本科教学的实验室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投入较小,档案学专业也不例外,致使大多数地方高校应用性档案学专业缺少实验场所,档案收集整理、档案修复、声像档案管理、文档一体化管理等档案专业技能的模拟实验缺失,外加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进一步拓展的难度增大,因而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很少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造成学生的整体职业技能不如人意。

二、构建应用型档案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去研究这个概念,得出大相径庭的观点,本文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保障方面对档案学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阐述。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实践教学规划主要包括了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进行制定。应用型档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定位于既能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同于传统学术型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国内档案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大多是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而实践技能的学习又是针对在职人员职业培训,针对档案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缺乏专业技能的弊端,可借鉴德国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确定应用型档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参考德国等欧洲国家档案学实践课程的设置,制订出适合学生发展实际的实践课程总学时数、实践方式以及实践时间,以便构建适应应用型档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规划中就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我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步制定了适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具体、最关键的部分,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因此档案学实践教学内容应包含以下方面:

1.基础理论课程。该部分属于实践教学内容的塔基部分,主要由公共基础实验课、专业基础实验课和实习认知等内容构成。在该部分学生应注重计算机操作专业技能(获得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外语的应用技能、到市县和学校的档案馆(室)进行实地的档案认知和切身的感悟,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课实践。该部分属于实践教学内容的塔身部分,主要由专业实验课、实训实习、校企合作项目等课程构成。在专业课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实验的作用,在专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在实习基地进行职业化的模拟操作,涉及档案收集整理、档案编目定卷、公文写作等内容,强化到理论的深入理解,体悟到应用型专业的学科特点。

3.创新项目实践。该部分属于实践教学内容的塔尖部分,一般有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学术论文、调查研究等。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和引领下,学生在实习基地和校外专家一起做项目,通过真实场景的练习完成所设计的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档案学专业也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在实际工作中涌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电子档案的安全存贮问题,从数字化档案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到档案的开发利用和工作技能的要求都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些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需要去分析研究。

(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程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1.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否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成败所在,是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的关键环节。高校建立双师型队伍可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有计划地派档案学专业的教师到企事业的档案部门(比如国家、省、市级档案馆)挂职锻炼,对老师的专业实践技能进行继续教育回炉,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聘请校外精通档案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验课程。

2.制定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管理只要通过规范的制度发展作用,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因此,高校急需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科学制定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定或修订现有管理制度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逐步完善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

3.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环节,高校应创新思路,建立一套符合应用型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特点的考核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德国应用型大学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应用型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应注重一线专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要注重综合考评,可从学生对基本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在档案管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工作态度与创新能力等因素来考核和评价学生。

三、档案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

为了实现档案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容,突出学生实践竞争力的着重培养,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可做以下创新。

(一)倡导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导作用。在《档案保护技术》《文献复制技术》《档案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授课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特别重视学生主动性和实验主导能力的培养,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创新实验方法,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的培养,观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将这些指标细化到实验过程中,在动态过程中给学生以更科学、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

(二)重视社会技能实践。档案学专业应广泛利用省市各类档案部门的馆藏特色,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的调研、实训和实习。对学生专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应配备教师加强管理和指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采用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档案学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一些??用的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对社会实践的兴趣,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注重团结等行为习惯,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在完善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国外高校在实习基地选择、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其中,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对学生意愿的尊重、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的关注、对学生给予实习单位与实习指导教师评价的重视,在实习基地等方面给了我们诸多的启发。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信息学院在选择实习场所时,会定期向社会公布实习计划,相关单位可提交申请,从中择优确定实习单位和实习项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个人爱好提出申请,选择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之后,会根据实习学生的评价对该实习单位进行重新的考量。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124-02

档案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档案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近年对档案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研究,集中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主要从教育机构、教育者的角度提出改进。但教育本身是强调互动、沟通的过程,教育主体及最终成果的物质承担者是受教育人员,因此档案高等教育的重心是学生,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状况,才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调动双方积极性,共同推动我国档案事业的良性发展。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档案学本科生教育过程进行分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中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是研究的主要方面”①。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本文通过学生专业选择、学习过程具体分析档案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学习动机理论与生源危机②

长期以来档案学被指称为冷门专业,报考第一志愿人数较少,近年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总体局面下,招生规模开始好转。然数量不代表质量,档案学专业的生源危机依然存在,主要与学生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学习动机即是内驱动力。美国教育学家奥苏伯尔将这种内驱力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对知识理解、寻求问题解决的需要,源于人类原始好奇心与求知欲。是较持久的学习动力,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大部分档案专业学生缺乏认知内驱力,原因其一,中国档案基础教育缺失。学生在高等教育前很少接触档案学,中国应试教育将基础学科分类,规定相应考核标准,使学生在四大功课外皆称不务正业,知识面较狭窄;第二,长期以来,档案学科性质被定位成独立学科,不同于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自然科学,拥有广阔外延,与学生生活多有交集,档案学对学生比较遥远,缺乏了解和基本的认识,很难将其兴趣投射在档案专业。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完成学业以获得地位与威望的需要,不直接与知识相关,是间接需要,具有被动性、诱发性。此动机成为档案学专业吸引生源的主要原因。主要产生于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当代背景,法学、经济学等热门专业,市场职位趋于饱和,档案专业因较冷门,市场职位空缺较多,尤其是大型国企,如中石油、中广核,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注重档案基础建设,提供稳定、高薪的工作单位,对于大学生诱惑颇大。但这样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极不稳定,当学生发现档案课程设置枯燥,就业面较窄,工作处于辅助地位,并不能发挥其能力,不免对本专业产生失望情绪。

以上两种学习动机共有特征是对档案学内涵本身并不了解,没有相应学科积累,缺乏兴趣,仅跟随社会大流,盲目选择。这样形成的档案学专业学生,缺乏研究热情,应付心态,如果不能及时调节,找准自身定位,将浪费宝贵的时间和大学资源。笔者建议,在基础教育中引入一定比例的档案基础教育及有联系渊源的相关学科:档案基础教育虽然不能动摇主修课程的地位,但可以在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中适当加入,尤其可以作为德育环节的辅助。此外,历史学、政治学、现代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也可以作为激发兴趣的基点。如,参观当地档案馆、专门的档案教育基地,接受档案文化、历史文化的熏陶,可以补充应试教育缺乏的道德感染;收集感兴趣的档案材料进行整理汇编,引入孔子编纂《尚书》、司马迁编纂《资治通鉴》的档案编纂事例,以获得相应的理性知识。

二、学习迁移理论与教学设计

“学习的迁移指学习者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对新的学习的影响”③。迁移按影响效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效果,负迁移是相互妨碍、阻扰的现象。学习迁移现象可以为档案教学提供方法论意义。

(一)课程设置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RAMP报告中提出档案教育课程,包含基础课,核心专业课,信息专业教育公共课(与情报学、图书馆学共有课程),与其它专业共有公共课,专门研究课和选修课④。共六个类型,共涵盖几十种课程,与我国现有档案教学差距较大,如何系统科学的将档案课程在有限的四年中传授给学生,需要按照学习迁移规律、安排顺序,形成积极有效的正迁移,提高效用。

首先,学习迁移价值较大的核心课程。某些具有管理学院背景的档案学系,在初始阶段(第一学年)制定大量管理类课程及文科生不擅长数学,档案课程只有档案学概论,核心课程尚未形成体系,没有相关课程与之呼应,学习效果打折扣。笔者认为,管理类课程与数学课程固然重要,但不是档案学课程迁移重点,在此阶段应将档案管理学、文书学等迁移价值较大的课程提前,形成档案管理八环节、机关文书处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档案基本意识。例如,在档案学概论中直接引入前段控制等理论,却没有对文件的相关认识,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而在学习文书学等公文课程时,如果没有中国政治制度等相关学科的铺垫,对于行文方向、文种类型的学习也会出现空白区域。

其次,积极向其他相关领域迁移。档案管理课程是档案专业学科大厦的基石,而档案工作与机关单位行政工作关系莫大,信息电子化是档案工作未来趋势,因此机关文秘类、现代信息技术类课程,也是档案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在掌握核心课程同时,积极向相关领域迁移,完成对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未来档案文件方向适应。

(二)教学手段

档案课程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综合的学科,实践性较强,教学方式除了知识传授,更需要学生“独立发现”。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支架式教学”为典型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积极自主的“学徒式学习者”,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认知任务和支架⑤。

总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适合档案教学,教师提供平台,学生实践学习,激发其想象力和主动性。但必须注意实践性教学与单纯实习区别,在高年级阶段,一些企事业单位提供的档案实习单位,主要是工程档案叠图、打码、装订、著录等档案基层工作,对于已接受较高层次档案管理教育的本科生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这样的实习不能代替档案教学中的实践课程,只能作为基层工作的体验。而档案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应用专业能力的管理人才⑥,这要求学生具备广阔的管理视野,能够宏观掌控档案工作各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的复合体。

(三)教师与学生

首先应该明确,高等教育的最终成果应直接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现今高校综合实力博弈的重心更多倾向于科研水平,师资力量与招生规模,而对于教学手段,学生的培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档案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档案学教师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科研同步,在传授相应课业知识同时,更应该以自身高尚师德感染学生,教书更要育人,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深厚人文社科底蕴且具备熟练技能的档案管理人员。

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一方面需充分利用自身权力,通过学生言论行为影响高校间的博弈模式,“推动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的平衡,以形成了新型的内部质量保障模式”⑦。另一方面也必须尽早确定未来方向,从事本职工作或选择转行,继续研究学术或出国深造,自主安排充裕的大学时间,按照性格、兴趣、能力辅修相关课程,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姜智.教育心理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

②朱玉媛.当前我国高等档案学教育面临的危机与发展策略[J].档案学通讯,2005(1).

③姜智.教育心理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127.

④何嘉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档案教育课程简介[J].浙江档案工作,198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