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2 10:14: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由于乌鲁木齐市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缘政治背景、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多元文化下的民族与宗教问题、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得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频率以及危害性呈严峻趋势。在民族地区特殊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群体性社会安全事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控制难,其背后往往隐含着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等方面复杂的社会矛盾。与其他地区相比,对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的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值得特别关注,因此构建并完善民族地区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新疆地区公共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新疆地区各大中城市的公共安全,正随着安全环境的变化,从以军事安全为主要内涵的传统安全,向包含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地缘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内的综合安全的转变。[1]目前在新疆地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各有不同程度的显现。
1、自然灾害
新疆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干燥,地质结构特殊,历来是我国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洪灾、旱灾、风沙灾害等。新疆地区近年来发生的比较大的自然灾害有:1993年在南疆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重大旱灾;1993年在阿勒泰等地发生的雪灾;2003年在喀什地区巴楚发生的“2.26”地震造成268人死亡,4000人受伤,经济损失达13.7亿元;近几年发生而且比较突出的是2008年和田“3.21”里氏7.3级地震, 2014年于田“2.12”里氏7.3级地震。
2、事故灾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规模迅速加快,生产流程不断复杂化,加之部分管理者的管理不科学,缺乏危机意识,各种安全事故灾害不断出现。2005年阜康“7.11”特大矿难,死亡人数达83人,这是新疆地区城市历史上最大的矿难。此外,近些年来各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仅2014年乌鲁木齐市发生立案交通事故598起,死亡199人,伤638人,财产损失35.54万元。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新疆地区城市比较多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动物疫情、重大食物中毒等。近年来新疆地区城市地区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有:南疆普遍存在的传染性肺结核疾病,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4年的禽流感疫情,2008年3月新疆地区城市科信学院麻疹疫情,以及日益严重的艾滋病疫情。2008年,乌鲁木齐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87例,比上年同期上升4.02%。就整个全区来说,截至2014年年底,新疆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555例,新增3411例,死亡8102例。
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伴随着新疆地区城市地区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由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加之境内外“”的渗透,各类社会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给国家和新疆地区城市的稳定与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近些年来,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与“”有关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其潜在发生的风险愈来愈大,已成为当前新疆各级城市安全最大的威胁之一。
二、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开始,新疆各级政府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法制制度、运行机制以及公共安全教育等都开始走上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不为人所重视到逐步重视的过程。尤其是在2009年“7.5”事件后,新疆各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缺陷得以充分显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乌鲁木齐市委、人民政府在事件后吸取了足够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乌鲁木齐市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特别是针对社会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1、乌鲁木齐市政府部门应急办公室(指挥部)的角色定位尴尬
作为一个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正式部门,政府应急办公室(指挥部)处在一个特殊的地位,其权限和职责的有限性,在危机到来之时,使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公共危机发生之时,往往需要政府主要领导来负责,由各部门相关领导参于,成立一个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办公室或指挥部这样的临时性机构,主要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危及决策和领导指挥。在危机事件处置完毕后,该机构的作用也随之消失。这样,办公室(指挥部)所扮演的角色就显得非常尴尬。
2、公共危机意识淡薄,思想认识有待深化
乌鲁木齐市有关部门开展的公共危机宣传教育活动,简单化和泛化现象严重,各部门偏爱发放传统的宣传单来教育群众,但单页内容空洞,形式不够新颖,致使危机教育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公民的危机意识未能很好被培养出来。乌鲁木齐市相关部门虽然也进行了应急管理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四进”活动,但活动的效果一般。
3、应对公共危机的预案工作不扎实,缺乏操作性
乌鲁木齐市的预案建设表面上工作都已落实到位,但实际上“纲领性”、应急预案数量较多;预案中本级别本地区的特殊性不足,照搬上级机关制定的预案现象严重;预案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修改;应对复合型突发事件的预案数量太少,特别是这类预案制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联合,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协调。
4、社会参与度不高,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不充分
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政府有责任,公民有义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在日常开展的危机教育活动中,乌鲁木齐市市民对危机应对方面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不高,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应急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此外,由于乌鲁木齐市长期形成的“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所改观,但其主要依靠政治动员模式来进行社会动员,这种社会动员模式在应对单项危机事件时的能力比较强,而对复合型危机事件的应对就显得比较低效。
三、建立并完善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一案三制”体系
从2005年开始,乌鲁木齐市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自上而下、统一行动,从应急预案建设入手,建立和逐步完善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格局。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
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一案三制”的起点和重点。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一道防线。[2]从2004年《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颁布以来,乌鲁木齐市政府针对多种行业,制定了多项专项应急预案,已形成了一个包括各类突发事件,“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
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整合化是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目前,乌鲁木齐市各级政府设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在全市基本形成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架构和工作格局。
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在应急信息传递机制方面,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加快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水平,整合各专业信息系统资源,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3]在应急处置机制方面,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应急处置原则。在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方面,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讲究方式、注重效果的原则,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特别是做好第一时间的简要信息,及后续工作。
4、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
法律手段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目前,乌鲁木齐市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不断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并结合各行业等实际情况出台了《乌鲁木齐市防雷减灾管理条例》、《乌鲁木齐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乌鲁木齐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及办法,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并通过对大量实践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
四、完善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的思考建议
1、建立系统、完善的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法治是建立城市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没有完备的危机管理法律制度,就不可能有高效能的城市危机管理体制机制。因此,完善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必须改变现有的法律对政府外的社会组织和力量不够重视的现状,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使其承担起相应的公共危机应对职能,形成应对公共危机的强大凝聚力,保证应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供给,增强人们应对危机的信心和能力,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4]
2、建立一元化的危机管理中枢指挥体系
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首要任务是要依法组建一个具有足够权力的指挥中心,能有效动员、指挥、协调、调度地区资源应对危机的一元化中枢指挥体系。要加快建立健全信息通报、预防预警、应急处置、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沟通协作机制,加强完善统一指挥、上下一致、部门联动、应急办综合协调的工作格局。指挥体系的构建是否科学和运用成功,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作用的发挥。
3、建立严格高效的危机管理信息支持体系
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危机事件发生前的各个环节和节点进行全天候监视,对危机事件处置前后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收集、信息,保证信息在整个体系内安全、畅通无阻地传递,从而提高城市危机管理体系面对危机事件的响应速度,增强体系的整体性和联动性。还要十分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的社会心理行为的预测、疏导和控制,政府和社会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帮助社会公众梳理各种复杂的信息,预防和克服危机中的恐慌心理,把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5、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及网络信息系统
加快建立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公共危机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通过监测和评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风险,把可以避免的突发公共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畅通快捷的网络信息系统,包括共享安全信息库,完善网络监控机制,优化信息机制。[5]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强化各区域、各部门的共享与合作,使信息的得以迅速的覆盖,认清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与进展,在短时间里快速响应,达到优化决策,降低危害程度的目的。
6、开展有效的社会公共危机文化教育
要开展以社会学、心理学、危机预警与响应、危机应对等主要内容的危机文化教育,强化社会各类成员的危机意识,增强危机安全防范意识,达到有效的控制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知识和应急处置的规程,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将利于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减少其造成的损失。
五、结语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当前新疆地区城市特别是乌鲁木齐市这样的首府城市,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种城市突发问题时,始终存在着由于经济发展差距、文化差距、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如果没有被正确的认识、输导、处理,很可能伴随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而掀起更大规模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文章以非传统安全观的视角来分析当前时期乌鲁木齐市面临的公共安全威胁,提出应建立成熟的危机管理核心,即“一案三制”体系。并且对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注 释】
[1] 傅勇.非传统安全与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020-025.
[2] 丁文喜.突发事件应对与公共危机管理[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98-107.
[3] 唐钧,陈淑伟.全面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构建城市安全和应急体系[J].探索,2005(4)74-77.
[4] 石路.论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与防范机制[J].贵族民族研究,2007(01)45-49.
建筑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或是施工质量。虽然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建筑施工的技术也是不断提高,但是建筑危机却从来没有杜绝过。一旦疏忽大意,就会对财产,乃至生命造成重大损失。所在,要在施工建设工作中提高危机意识,做好危机项目管理工作,保证施工安全有序的进行。
1 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管理的主要内容
从一般情况来看,建筑施工项目实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的约束下,进行的建筑施工过程。建筑施工项目一般有建设方发起,并对目的、资源进行整合,再交给施工单位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建设。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我们一般把一些不能提前确定的因素定义为“风险因素”。如果对这些因素缺乏足够的重视,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并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后果,我们就把它定义为“风险损失”。这就是说,如果对于工程隐患缺乏应对措施,就有可能成为发展为日后的危机。本文中所指的建筑施工项目危机,主要是指建筑施工项目中出现的危险未得到及时和妥善的处理,逐步发展成的危机,其中主要包含两种情况:1、一些不可抗力对建筑施工项目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政治变动等突况,在事前难以预测,且发生后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有效的应对措施;2、由于建筑施工本省造成的重大影响,并对项目的进度、质量产生了破坏。如重大工程失误,不但影响系施工建筑项目本身,也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较大的破坏。
通过分析上述定义,我们不难发现风险与危机的一些内在联系:首先,建筑施工项目存在的风险是导致危机的根源,危机是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其次,并不是所有的建筑施工项目风险都会演变成危机,只有一部分风险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逐步恶化,达到危机的标准,对建筑施工项目产生危害,影响项目的正常进行。
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的出现不但会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还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建筑施工项目危机发生都是由风险开始,有小到到,由局部到整体,慢慢发展到失控状态。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直接表现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并影响了施工方人员的工作信心及士气。
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的直接表现为资金、人力、物力的浪费,投入的资源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施工过程中涉及的的因素众多,建筑结构负责,牵涉的人员多,并且一些潜在的危机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容易造成建筑施工项目危机;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的间接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它会对施工人员的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并在心理留下里阴影,严重影响接下来的工作,这部分损失是没法估量的,也是经济上无法进行弥补的。施工人员会在危机发生后出现烦躁、心情低沉等症状,并逐渐降低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甚至部分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也会随着危机的产生而发生变化。
2 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的防范措施
2.1、建筑施工项目危机意识的树立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产生的影响范围较大,因此施工过程中所有人员都应该提高警惕,树立起高度的危机意识,尤其是那些位置距离城市较远的建筑施工项目。由于施工人员的轻视,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认识不深,仅对其危害性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惧怕心理。因此,要加强建筑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这一点在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建筑施工中已经得到了体现。
在施工单位,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有效的形式,来提高工人的危机意识,如设置简单的警告牌、进行定期的安全意识培训,并对一些建筑工程中出现的危机进行宣传,引起人们的注意。
2.2、建筑施工项目危机预防措施
完善建筑施工项目的危机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建立健全组织规范。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施工单位的普遍认可,是对人员进行管理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进行危机防范工作的前提条件;2、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一般危机的产生,都是由于信息的传递环节出现了问题,信息传递之后或是过程中出现偏差,都会影响人们做及时、准确的判断,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有效的预防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的出现;3、及时处理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隐患。建筑项目危机的出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所以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施工中的隐患,建立其良好的应急机制,将危机消除在萌芽阶段。
3 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的应对策略
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项目的危机管理工作。当项目危机出现时,可以采取一下的措施:
1、建筑施工项目的危机应急状态分级。各种防范手段可以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但是一旦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导致了危机的发生,就应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当危机发生时,应该根据发生的规模、影响范围的大小对其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级别的补救措施。
2、制定建筑施工项目的危机应对计划。有备无患,建筑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危机发生前,做好发生各种危机的应对计划,才能在危机来临时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制定的应急计划应该有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危机救援中发挥预期作用。
3、建筑施工项目危机应对的一般管理。为了保证危机应对速度和质量,建筑单位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定期对员工进行工程危机培训,可以采取讲座或是演习的形式;2、必须建立快速有效的应对机制,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工作;3、以全局为重,当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是全局为重。公众的利益要放在首位,不能为了自身企业的利益,影响到周围群众的利益;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危机抢救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生命安全,而不是财产安全,并且项目组织不能够只顾及自身的利益,弃他人安危于不顾。
参考文献
二、地质勘探单位工程项目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1.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当前经济环境中,要想使企业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应当对自身的市场定位进行明确,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来生产出具有特色的产品。当前我国很多地质勘探单位并没有对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其产品的生产格局也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并没有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导致了资源严重浪费等现象。此外,在地质勘探单位项目预算管理工作中,在项目的立项、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等环节也不尽合理,这些都是阻碍地质勘探单位产业结构优化的不合理因素。
2.预算及财务资金等问题
财务资金与预算管理工作难以满足当前地质勘探单位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需求是该类企业中常常面临的问题,一些地质勘探单位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很多地质勘探单位依然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从而导致预算工作的有效性难以得到提升,最终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3]此外,部分地质勘探单位并没有对自身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并且没有制定出科学的财务处置程序、岗位责任制度以及职责权限制度等。
3.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当前地质勘探单位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同层次的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要求并不能完全适应。一些部门的管理职能与权限混乱,权责难以统一,甚至存在政企不分等问题。通常来说,我国的地质勘探单位受到国土资源部门的管辖,但是地方税务、工商以及财政等所属的农林业存在的问题则使得地质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做好地质勘探单位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1.优化与完善自身的产业结构
要想切实做好地质勘探单位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工作,有效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地质勘探单位应当通过自我经营获得更加丰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应当首先对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并依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出自身特色的产品。[4]例如,不仅要做好地质勘探等基本工作,还应当针对市场化产业的不同,承担起边坡治理及房屋地基勘探等工作,从专业知识与专业服务的角度传授新型的产品,并且尽快占据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2.强化管理力度,优化管理模式
强化管理力度,就是对地质勘探单位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从而使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出最大的实用价值,实现对工程项目成本的合理控制。[5]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当对管理的模式进行更新与完善,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与网络技术提升管理模式与管理设备的先进性,从而使地质勘探单位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工作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3.不断提升财务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
切实加强对地方勘探单位的预算财务管理工作,使资金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科学的规划。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制定出科学的勘探项目管理规定,重新调整可能对经济管理效率产生影响的内容;及时解决负盈利及负债等对单位发展不利的问题,制定出科学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规定财会内部控制制度、账务处理程度以及岗位责任制度等,最终促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认识,之前人们所不敢奢望的飞机已经开始步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并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也正因为飞机在人们生活中重要程度的上升,使得其安全性和舒适性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对飞机进行维修和护理,能够让飞机更好的飞行,保证飞机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带给人们舒适的感受。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对飞机进行维修和护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其难度系数大、技术难度大、维修成本费用高,对飞机维修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实现飞机维修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已经成为航天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探索的方向。飞机维修中的项目管理方式在此背景下应运而出,其虽然在实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对机的维修发展来说打开了一扇窗户,让飞机的维修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一、飞机维修企业引入项目管理方法的重要意义
飞机维修企业运用传统的飞机维修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需要,难以应对形势的要求。而引入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飞机维修,能够很好地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让企业更加具有活力和生命力,也让企业在市场发展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提高飞机维修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飞机维修企业引入项目管理方法能够很好地对每架飞机挺长期间的工作流程进行计划,对于人力成本予以节约,让维修工作真正做到有“针对性”,让每架飞机在维修中能够获得最专业的“服务”,从而提高飞机维修的质量,提高工作的进度。其次,飞机维修企业引入项目管理方法能够对于所需要的器材和配件进行提前订购,防止在维修工程中出现器材或者配件不足的情况,防止维修工作进度的停滞,也能够防止很多配件在订购过程中出现错误。第三,飞机维修企业引入项目管理的方法能够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督促从飞机拆件检查阶段到装件功能试验称重试飞阶段各个不同工种机械人员的配合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员工之间的协同合作。同时,项目管理方法对于责任的划分更加明晰,可以保证责任人责任的承担和落实。第四,飞机维修企业引入项目管理的方法能够有效控制飞机维修的成本支出,能够最大化地提高公司的利润空间,让公司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二、传统维修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维修工时的估算不确定性
传统的飞机维修方法对于维修工时方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所采用的方法被称为“专家法”,只能对维修工时进行估算。而在对飞机维修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飞机其他的缺陷,或者其他问题时,则需要对维修工时进行重新计算。传统维修方法的维修工时更多的是依靠具有维修工艺的员工、质保人员依据施工工艺或者图纸等技术文件对维修所需要的设备性能、航材特性等内容,凭借经验进行的估算,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并且,传统飞机维修方法因为人员技能、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维修工时效果。
2生产进度中工作流程图的依赖性
传统的飞机维修模式更多的是依靠工作流程图进行维修,对于维修进度的把控也是依照工作流程图,这就造成很多工作人员因为工作流程图的应用而产生“按部就班、不思创新、以完成工作量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思想。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如果没有完成流程图安排的工作,就会进行赶工,这样导致飞机维修的品质下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飞机运行中质量问题频发,极易导致飞机事故的发生。也正因为维修中对于工作流程图的依赖,经常会造成飞机延误的情况,引起人们极大不满。
3生产作业的控制缺乏弹性
在飞机的维修中,如果飞机停场时间太长就会导致工作安排过于紧密,这样给飞机维修预留的弹性时间就会减少。一旦发生预期范围外的事情,就会造成延后的连锁反应。并且,很多飞机公司在机库的安排中时间都非常紧张,需要在前一飞机出厂之后,后一飞机就进场。这样就造成一架飞机维修出现延误,之后的飞机维修都会出现延误,不仅给飞机的机库使用情况造成妨碍,也无法保证飞机维修的质量。
4航材计划缺乏科学性
对于航材所进行的订货,一般都是由计划部门从维修基地或者厂家进行信息收集之后下订单进行订货。也就是说,航材的订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一定的计划性,需要一定时间的延迟。在飞机实际维修中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很多耗材采购量较大,能够使用多年,而另一部分耗材则出现“供不应求”现象,无法满足维修的需要。一部分飞机维修企业甚至还出现飞机即将出厂但是很多缺货清单还没有解决的情况。
三、项目管理在飞机维修工程中应用的改进措施
1项目计划中维修工时的精确计算
维修工时决定了维修飞机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是客户非常看重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提高维修工时的精准度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不仅成为客户选择维修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客户对维修情况印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在进行项目管理方法应用中,可以对维修工时精确性采用三点时间估算法。其所运用的公式为P=M+λ×σ。此处的P代表工时,M代表平均工时,λ代表比准偏差系数,σ代表标准偏差。平均工时M的计算公式为M=(a+4c+b)/6。此处的a代表工作时间的乐观时间,b代表工作时间的悲观时间,c代表工作时间的最可能时间。σ的计算公式为σ2=[(b-a)/6]2。采用此公式能够很好地对维修工时进行计算,保证维修工时的准确性。
2基于原项目作业计划的时间优化方案
时间的优化是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上所进行的工期的优化,其能够满足维修工期对于客户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所实现的途径包括对作业分解和关键作业效率的提高两方面。针对作业分解来说,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关键作业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对相关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让分解后的作业既能够平行进行,又能够进行交叉配合,从而最大化地节约维修工期。对关键作业效率提高方面,则可以采用专人负责的方式进行维修环节的管控,一方面专人负责能够最大化地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娴熟度,另一方面其所进行的标准化流程工艺操作能够对维修时间予以最优管控。
3进行质量改进
对维修质量予以改进需要经历八个步骤,依次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制定对策和措施、进行计划和安排、对结果进行检查、对经验进行总结、制定相应的制度规章等。此八个步骤可以说是循序渐进、依次进行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工作人员认真对待,以保证每道工序的顺利进行。同时,管理人员也需要切实发挥出应有的责任,对每个步骤进行有效监督考核,保证工作人员对八个步骤的有效履行。此外,企业也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让工作人员具有更加专业化的态度来对待维修工作,从而提高维修的质量和效率。
4维修系统的改进
飞机维修需要专业的维修系统予以配合,只有对维修系统进行不断的改进,才能保证维修工作的高效、高质。在维修过程中,可以引入ERP系统进行飞机维修项目的管理,其能够很好地对企业资源进行规划,优化企业内部增值链上的各个功能,保证其系统的整体性和高效性。其次,维修飞机工艺具有复杂性,企业还可以针对飞机维修的特点以及系统的交互性,开展数学模型的建立,将模型应用到维修系统建设中,不断对维修系统进行完善。结语飞机维修对机的运行来说极其重要,无论从政府部门还是从飞机维修企业自身来说,都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其他国家或者公司的先进经验,并将其与公司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促进飞机维修工作的开展,让维修工作为飞机的安全性能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卢志刚.浅析风险管理在飞机定检维修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1):147-148.
[2]杨璞.项目管理在飞机定检维修中的应用[J].中国民用航空,2014(1):60-62.
[3]周大伟.风险管理在飞机定检维修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5(1):215-216.
[4]刘辉.浅谈飞机维修工程管理系统优化与成本控制[J].科技风,2013(18):241.
[5]高婕.飞机维修行业加强项目成本控制的思考[J].内江科技,2012(5):162-163.
中图分类号:{P62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current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i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existing prominent problems, and from the project target cost management and fund management two analyzi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to strengthen project economic management measures.
Keyword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Economic management; measures
近年来随着市场积极的发展与改革,地勘单位的企业化发展已经为现实,市场经营项目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地勘单位中占比较大的内容,因此与市场项目相关的经济管理措施也成为地勘单位新的关注重点,只有资金、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其市场项目的运营成为才能够更加突出,所以经营项目的经济管理策略俨然已是地勘单位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一、地勘单位项目的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事项
地勘行业在发展之初,其运营形态是一种突出生产效果的状态,而且在建国之初,地勘行业是作为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中相对重要的部分产业的,无论内在还是外在的关注程度都不够高,其经营中所追求的是生产结果,对于实际的收益和经济效果的关注程度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对于自身经济管理的完善性、运营效果等都没有很好的提升。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资金管理问题
资金管理问题最为严重的是对于社会资金的收入率较低,地质单位通过借贷的形式进行资金供应,但是投入与产出形成的社会收入差值加大,盈率严重不足,国内的平均水平常年低于7%-8%,这与银行贷率有较大差距,最终运营产值较高,但无法偿还全部债务。许多地勘单位在这种长期的社会资金收入低下的情况下,自身资产的健康水平严重下降,通俗来讲就是入不敷出。如果进行更为科学的资产盈亏计算会发现其中的资产负率较高的情况极为严重,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运营,也影响了机构的自身发展。
2. 控制成本管理
当前的经济环境已不同于早期国家经济缓慢增长的时期,各类新产品的出现都是为了符合市场需求,满足自身运营目标的同时还会考虑长远的发展。而大部分地勘企业都没有进行产业结构的变化研究,或者是有研究,但结果不合理,多元化的产品格局布局不均衡等等问题。尤其是在多市场项目的情况下,复杂的产品结构没有合理的规划,成本管理,预期收益计划等众多内容都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规划,最终就形成了项目运营成本过高,收入过低,而且项目运营过程中的各项投入所耗费的非经济资源过重,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严重内耗。
3.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有限
管理者的经济管理水平有限,在一些规划上就可能出现不周全的情况,尽管有些单位也能够有较好的经营状况,账面的营收比例能够维持正常的情况,但是资产比例却严重失衡,例如应收账款、存货资产的占比过大,使得经营过程中可以动用的周转资金不足,导致循环性的运营障碍。也有一些管理者能力有限, 导致在一些纠纷中无法占据有利地位,最终对地勘单位的人力、物力等造成重大的损失。
二、资金管理的有效方法
1.坚持财政集中化管理 统筹安排资金使用为杜绝账户林立,资金分散管理的问题,地质勘探企业还应坚持财政的集中化管理来扩大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造自然条件的控制作用发挥资源优势,缩短流通时间,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的获利能力,依据统一管理原则统筹安排资金的使用。首先,依据统一管理原则,将账户进行合并实
行资金的统一化管理,节约使用劳动对象,减少物料消耗。 这样,既能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纵观全局,综合平衡,统一调配,还能确保重点支出,运筹资金,减少占用和积压。其次,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立项投入属重大经济决策,应慎之又慎,要将其作为开发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统一财务收支,集中分散的资金,挖掘内部潜力,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再次,有利于从整体出发,向高产出、高效益的项目倾斜,形成规模经营,加速资金周转,以求得最佳效益。
2提高财会人员资金管理素质
财会人员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因而,要强化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益,就必须不断提升企业财会人员从事资金管理的综合素质。从财务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及科技进步的飞速性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会人员只有紧跟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潮流,不断提升自身的资金管理专业知识,开拓财务管理事业,才能够从宏观把握经济发展动向与资金管理的流向。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市场中求生存 求发展,就离不开科学的财务管理。
3.加强地质勘探企业网络化管理,确保企业资金管理的安全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质勘探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
企业的资金管理沉淀于个人手中就会危及地质企业的发展,为解决地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失灵问题,企业应积极地利用金融机构的网络管理平台,实施资金的全过程使用监控,这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规避资金使用风险的关键手段。同时,为更好的管理资金,杜绝资金使用中的随意性,还应加强地质勘探企业的网络化资金管理,严格执行集团规定的网上资金审批制度,制定每周的付款计划,然后按照计划通过财务管理软件将资金直接汇入资金申报部门。
三、强化目标成本管理的有效方法
1.组建精干、高效的项目工作班子项目要达到优质高效、实现最大限度的盈利目标,关键是要有一个懂经营、 会管理、尽职尽责的项目工作班子。实践证明,推行项目经理“公开招聘,竞争上岗” 是优化组建项目班子的有效措施。单位在工程中标后依据合同条款、野外施工环境、地质条件、文明施工标准等,实施项目经理招标竞聘,通过组织考核、民主测评,择优选聘项目经理。项目部管理人员也实行竞争上岗。真正让能力强、成绩突出,敢于负责、乐于奉献,受职工信赖的干部、员工来管理工程项目。
2.成本的划分与项目目标成本指标的测算
工程项目施工是地勘施工企业的主营业务。单位按照目前推行的“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的基本做法,建立了项目成本核算体系,制定了项目部经营目标管理及业绩考核办法,以项目施工成本和固定比例的管理费用与利润指标作为项目目标成本,实行全成本核算,分项目单独进行核算、考核和奖惩。
目标成本的确定根据项目地质施工条件客观、合理,接近或稍微
超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对项目目标成本指标进行详细分析预测和编制,由单位成立的经营业绩考核委员会进行评审,并与项目经理进行充分的讨论,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项目经营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公平合理,改变了过去靠行政命令方式,以契约的形式明确项目部的责权利,做到“签字时算得清清楚楚,干完了说个明明白白” 。
3.建立健全目标成本管理制度
①制定项目目标成本管理和考核办法,明确目标成本管理组织机
构、职责, 工作流程和原则,成本预算、控制和考核方法,便于操作和执行。
②建立施工前的成本核算评估制。在工程开工前,依据工程中标
价或工程预算,对人、机、料、管材、固井、测井、管理费用等支出进行核算评估,测算盈利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工程施工目标成本合理分解和控制。③建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检查制,项目经理部每月召开一次成本分析会,结合工程进度、各施工钻机施工情况及各项费用支出等进行分析、总结。严格对项目经理部目标成本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查找成本节超原因,及时调整偏差,并总结成本管理经验,确保项目成本总目标的实现。
④建立决算制,在施工过程中,要按月准确统计施工进度,定
期做好预结算工作,使工程款及时回收。及时办理变更签证的报批手续,督促业主履行变更合同。工程竣工后项目经理部编制决算报告,单位组成决算审查小组,重点要考核完成工程产值总额、价款收入、成本开支、利润等,对项目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分析目标成本指标的执行情况。
⑤建立激励机制,奖金分配与项目经理部的整体利益、与各岗位
人员的责任和贡献挂钩,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项目部全体员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体系,调动全员关心成本核算的积极性。
现在有这么一种模糊认识, 就是认为象地勘单位这样的经营规模、 这样的经济成份、 这样的层次, 没有多少可以研究的课题, 没有多少东西需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 一些单位不善于、不注重从理性的高度总结本单位正反两个方面的经济工作经验, 不善于、不注重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研究政策、法律法规的运用, 以致发展的思路模糊不清, 经营管理粗放, 经济效益低下, 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快和效益不高。为此, 笔者想结合湖南地勘局近年来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践, 就局与队展开地质经济理论研究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四、结束语
总之,地勘单位项目的经济管理措施加强不仅仅要提升管理水平,而且还要重视经济纠纷、合同管理等相关运营的问题,对相关的处理部门进行全面的法律知识普及,尽量挑选业务能力和协调能力强的人员任职,最大程度的降低各类纠纷对项目的影响。地勘单位的经济管理措施需要符合当前市场经济活跃变动的大情况,遵循市场规律,对于经济管理手段的发展和改革要有质的提升,特别是当前地勘工作项目众多,所以,加强项目目标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才能更好地进行地质勘查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水利工程这项新型工程项目的快速推进和发展。基于水利工程属于水下建筑,若受到水长期的的侵蚀,就会使建筑发生渗漏的现象,进而对建筑的结构和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使之存在运行安全隐患。因此,将水利工程防渗工作做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我国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帷幕灌浆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化发展,并且在实际的应用中效果较好。下面我们将就水利工程中帷幕灌浆技术的具体应用作出详细的探讨。
一、水利工程中帷幕灌浆施工技术的应用原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帷幕灌浆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防渗手段,所应用的原理如下:它借助地质钻机对地层实施钻孔,并使之形成帷幕形钻孔,并向孔内高压灌注水泥浆,水泥浆深入渗透到地层缝隙,并逐渐的凝固,这样就使得钻孔与周围的水泥浆渗透凝结进而形成一个整体,底部深度直达地岩层内部,最终形成防水帷幕,并且具有较高的密实性,对水流向灌浆地层的渗透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在水利工程中帷幕灌浆技术的应用顶部低衔接土层坝亦或是钢筋混凝土的闸坝底,对地下水渗透的预防和阻止具有较好的效果。再者就是排水系统与帷幕灌浆发生共同作用,借此来缓解和降低水流渗透对闸坝的压力。将该技术手段应用于水利工程中,对保障水工建筑地基的安全和稳固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水利工程中帷幕灌浆施工技术的应用
1、在施工之前的测量
一般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之前,相关的监理单位都会将相关的测量资料提供给施工单位,如基准线、基准点以及基准数据等,同时施工操作人员必须再次与监理工作者共同对各项测量资料进行测量和校准,同时根据获得的信息,实地测量帷幕灌浆孔的轴线,对资料以及数据进行多次的考核,使其准确性与预期相符。
2、对灌浆孔进行正确的布置
在防渗墙的轴线上将将灌浆孔设置,使其按照相关的设计标准,并做分序处理,是每个孔之间的距离在2m,将灌浆轴的偏差控制在10cm之内,防渗墙砼底部的20~30m作为灌浆孔的深度的深度,并且孔深必须将预期设计的帷幕灌浆底线超出。
3、灌浆孔的打造
钻头材料一般取硬质合金与金刚石,工具多为地质岩芯钻机,取芯孔、灌浆深孔以及检查孔是钻孔的主要类型。在钻空的过程中必须用水不断的冲洗,并且当钻入之后,必须对剩余钻杆、钻具的长度进行严密的观察,对灌浆的正确长度有效把握。
4、灌浆的操作方法
在水利工程帷幕灌浆技术适时地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其分序加密原则,使之分位3各阶段,由低到高进行施工。对划分段落的方式严格遵循,第一个段落的接触长度一般2m,第二个段落以5m为开始保持的长度,结和实际情况,对段落的长度作出适宜的调整。并且卡塞并划分段落的方法也使灌浆施工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施工由上到下,0.6寸为射浆管的直径,必须将射浆管与灌浆孔底部的距离控制在0.5m以内,防止发生浆液堵塞裂隙现象的发生。
标准压力在灌浆时必须得到满足,同时对注入率的控制应保持在 0.4L/分钟以内,作用的时间为持续性1小时。结束灌浆之后,分段封闭处理灌浆孔,协助工具为灌浆泵,将浓水泥浆用于灌浆孔上,检查3个小时之后的凝结情况,确定凝结之后,填充粘土球于灌浆孔的上方,使之密封扎实。
三、帷幕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1、灌浆中断
灌浆中断是帷幕灌浆施工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而导致以上结果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浆液堵塞、停电、注浆管破裂以及机电故障等。而有效避免以上事件发生的方法则是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做好相关的预防性措施,主要包括了施工之前对施工设备和器械的检查,在输浆管材的标准上必须与相关标准相符,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必须由专人负责检查输浆管材,有效防止堵塞、破损、连接不牢现象的发生。再者就是对灌浆泵运转的情况进行检查,使其运转正常。当作业完成之后,洗净灌浆泵,并调整和校正压力表,使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还要洗净隔浆塞、高压灌浆阀门等,并保养。若灌浆中断现象发生的情况下,应将终断的时间尽可能缩短,使水泥浆的性能不变。
2、串浆问题
所指的是浆液在施工过程中流出帷幕之外,多样性的灌浆孔岩层缝隙是导致串浆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且岩层孔之间具有相同性,对串浆孔和灌浆孔同时做灌浆处理,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所用孔均进行灌浆作业,并在漏浆区域安装灌浆塞,减少浆液的流失量。
3、漏浆问题
漏浆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缝隙过大或者是灌浆压力过大所导致的。而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则是采用自流式或者是低压的灌浆方法。待浆液充满缝隙并且降低流动性的情况下,则提升灌浆压力。或者是采用浓浆灌注的方法,但是其前提条件是注浆量维持在30~40 L/min内,待降低浆量之后,再逐渐提高压力到正常水平。亦或是将适量的砂料掺入浆液,使其流动性有效的降低,浆液压力增加时,必须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起到有效限制浆液流动的目的。吸浆量在单位时间内处于正常状态的情况下,用正常浆液灌注,保证压力的正常水平。对进行岩层灌注时,当发生进浆大量现象时,可采取间歇性灌浆,即持续性灌浆,凝固一段时间后在进行灌浆处理。
四、结语
帷幕灌浆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具有有效性和经济性,该工作主要是针对于墙底部基岩的防渗处理,它与施工的质量具有密切相关性,并且它作为一项隐蔽工程,具有施工难度大的特点,每个环节的处理都至关重要,假如不达标,就会对工程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故而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事实上,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唯有更好地管理与使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才能使公共卫生政策符合地域特性及社区民众需求。
2文献回顾
何谓公共卫生?1920 年,Winslow曾说:"公共卫生是一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增进健康与效率的科学与艺术",同时,他根据对公共卫生领域演进的长期观察,认为公共卫生是"经由有组织的社区力量,从事环境卫生、传染病管制、个人卫生教育、组织医护事业以早期诊断与治疗疾病,和发展社会机构以保障人人都有足以维持健康的基本生活水准",并且进一步指出:"如此种种努力是为了使每一位国民都能实现其健康与长寿的天赋权利"。社区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力量,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如果脱离社区需求,将无法加以推广,国民健康的天赋权利将无法得到保障。
依据Percy-Smith(1996)的定义,社区是指"一群以某种方式相互结合在一起的人们",这里所谓"某种方式"至少可以两个角度加以分析:①从空间社区的角度加以分析,社区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一群人,这个地域可能是一个校区、行政区域、选区或是社会服务选区等;②从利益共同体的角度加以分析,社区是分享共同的生活经验、宗教型态或文化特质的一群人,彼此具有休戚与共的意涵。Clark(1973)认为,所谓社区是指一个具有下列特征的面对面的团体组合,这些特征分别为:①社区是一种地理上的位置;②社区是一种网络,例如妇女运动、环保运动所构成的一群人;③社区是一种地方性的组织体,例如接受政府委托的卫生保健计划组织、消费者行动组织或文化艺术组织;④社区是由政府所支持的制度化组织型态,从一个功能专化的组织到功能尚未分化的临时性组织;⑤社区是一种以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与社会阶级为主的社会结构;⑥社区是一种具有"我们"意识(a sense of "weness")的感情团体;⑦社区是一种足以发扬文化价值与信仰的文化团体。由此可见,社区是一个由地理范围或有共同价值观及兴趣的社会团体所组成。其成员间彼此认识并互相交往,在这特殊的社会结构下行使功能,创造规范、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我国的社区发展工作纲要中的社区是"以某种形式之社会组织或团体结合在一起的一群人"。
3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978 年,WHO 于Alma-Ata 会议宣言中,基层保健服务被称之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社会之钥。在该宣言中将基层保健服务定义为:"奠基于实务、科学、和社会可接受的方法和技术的基本保健服务;在社区中对个人及家庭都具有可近性,同时,这种服务也应该使得民众能够充分的参与,其基本精神是激发社区居民的自觉及自我信赖。这个服务成为该国卫生体系以及该社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部分;此一服务与民众的生活与工作尽可能密切结合在一起,并且成为连续性保健服务过程中的第一要素。"
宣言中强调,健康保障的定义,不应限于疾病或病弱的消除,应该追求身体、精神与社会福利的完整状态。各国政府应以世界性和社会性的目标,统合卫生保健与社会经济部门,共同为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准而努力。宣言进一步肯定,任何个人和团体都有参与保健服务的规划与实施的权利与义务。
基层保健服务的重要支柱之一就是社区的参与,社区经由这种参与,一方面可对卫生业务以及卫生人力之发展有所贡献,一方面也可因而获得实质利益。基层保健服务做为国家卫生发展的一种方式,它具有四个主要的支柱:①一种各单位皆能配合支援社区之卫生系统;②卫生资源能平等分布,俾使全人口皆能涵盖;③社区参与卫生服务之计划、执行及评价的过程;4.卫生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有积极的交互作用。
基层保健服务的成立背景,主要是慢性病的增加及医疗财政的危机。慢性病是一种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如果以一般的医疗机构加以照顾,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而且也难以容纳。最好的方法是病患自己以药物治疗,或由家庭医生、保健人员、社会工作人员或志愿服务人员加以照顾。因此,基层保健服务的本质,应该注重医疗与福利的结合以及组织与人员的配合。具体言之,就是以基层医疗和居民参与的方式,建立一个医疗-福利的供给体系。
我国过去的公共卫生政策几乎都是由卫生行政主管机关主导,是典型的"由上而下"(top-down)政策模式,未来则逐渐演变为导入社区意识、社区导向及社区参与的"由下而上"(bottom-up)政策概念。目前,国家投人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10年的15元增加到2012年的25元, 并且将在2015年达到40元以上。这样一大笔专项经费是如何支撑类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 目前鲜有公开发表的资料对其实际使用、补偿情况进行描述和论证。目前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管理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 并按照国家要求仅用于相关的人员支出以及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
4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的改进对策
加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绩效考核和运营管理非常重要,引入作业成本法(ABC)对这项专项资金实施管理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作业成本法是将流程划分为若干作业,以每一项作业中心为汇集成本的成本库(cost pool),根据成本动因为分摊基础,将作业成本归属至各项产品或者服务。Brimson(1991)提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效益如下∶①依据作业流程计算的产品成本,可以用来估算成本、决定产品订价,并可以协助管理者制定相关决策。②ABC 中的作业分析可以找出无附加价值的作业,并设法消除以减少浪费。③通过成本动因的确认,以正确计算耗用的资源成本。④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可以联结公司的经营策略与管理决策。⑤ ABC 提供实际经营结果的回馈性信息,在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结果相互比较之后,采取后续必要的修正行动。⑥ABC 有助于绩效衡量,使决策的形成更具时效及弹性。⑦ABC 提供成本与绩效间关系的信息,以落实预算管理。⑧ABC 可以用以监督产品的生命周期,以提高获利性。⑨ABC 可以对快速增加成本的要素,如制造费用做更深入的探讨。⑩以作业成本系统来监督部门的投资行动将可以确保投资计划的有效达成。11可以持续评估作业的有效性,以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12 就症结问题深入管理而非仅找出征兆,以降低经营危机的发生。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业务所需的房屋、基本设备的配置、人员培训等所需经费, 均应当由政府财政予以投入, 而除去上述各项支出因素后,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 其成本构成最主要的部分是人力成本。基于这样的思路, 加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绩效考核和运营管理可以按照以下流程来进行。①确定成本核算项目。本研究中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等9 大类, 并以此9大类项目作为成本测算对象。② 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运用作业成本法"服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服务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的思想, 据此界定提供每单位服务项目耗费的作业。③确定各项作业耗费的资源类别及标准的资源数量。确定各项作业耗费的资源类别, 如标准工时、材料费用、折旧、交通费用、通讯费用等。其中, 标准工时、通讯费用均以分钟计量。④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 确定各项资源的单位成本。⑤计算出每单位服务项目的作业成本。根据每单位服务项目耗费的作业和每单位作业消耗的资源成本, 计算出每单位服务项目的作业成本。⑥确定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理想常态下应有的服务量。⑦汇总计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
4结论
作业成本法是加强和改进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的有效工具。然而,本测算的每项服务量是以所涉及的疾病患病率为依据, 即假设该疾病的所有患者均被提供规范的服务, 这是理想状况下的服务模式。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种种原因,任一服务项目很难做到百分之百地覆盖到有关人群, 因此, 也可以每个服务人次的成本, 乘以实际提供的服务量, 作为该项服务的考核及拨款依据。
参考文献:
前言
近些年,我国水利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实际工程建中,受自然环境、施工工艺等因素限制软土地基和渗漏现象较为常见 严重影响着 工程质量,甚至威胁到周边人民的安全。帷幕灌浆技术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帷幕灌浆技术越来越得到水利建筑行业的关注。
1 帷幕灌浆技术的原理
帷幕灌浆技术,就是采用在地面上钻取注浆孔和地质探孔,然后再向孔内注入水泥浆等浆液的方式,通过注入的浆液将开挖断面以及四周一定范围内的岩缝嵌水挤出,从而保证围岩的缝隙最终能够被已达到一定强度的浆液填充密实,并与之形成完整统一的固结体,即所谓的止水帷幕。
2 帷幕灌浆施工工艺流程
2.1 施工顺序
施工顺序为: 测量布孔设备安装造孔冲洗压水试验灌浆封孔。
2.2 施工工艺
2.2.1 施工测量
首先应对当地的地质地貌进行勘探,收集其他有用的信息,然后结合工程要求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及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数据的精确,经过测量对钻孔分布进行设置。
2.2.2 灌浆孔布置
一般而言,最适宜的孔位是孔到孔。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根据施工现场情况,结合裂缝大小、混凝土面板尺寸以及施工设施等条件综合考虑。灌浆程序应该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对于灌浆孔的大小,一般为左右但关键要和灌注嘴相适应。而对灌浆压力的控制一牛要依据混凝土板的损耗以及脱空现状来做决定。一旦浆液在接缝处出现成在其他孔冒出必须立刻停止注浆工作此时此孔注浆作业已经完成。
2.2.3 造孔
(1)前期清理场地
对工作的场地进行相应的平整对工作场地上存在的杂物进行清理,从而保证钻架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防止在钻孔的过程当中出现意外。
(2)试验运行
在运行的过程当中对钻机的情况进行检查,从而保证钻机能够以高性能运行。做好钻孔过程当中的水以及电源的供应工作。第三,在钻孔开始之前对钻机的各个部件进行检查,要重点检查钻杆是否存在弯曲。在进行钻进的过程当中应该时刻的关注钻机的运行状态,保证钻头的冷却。
2.2.4 缝隙冲洗和压水试验
当钻孔作业完成之后,需要对钻孔进行冲洗,应该确保冲洗的水压以及流量,冲洗的顺序应该从下往上,冲洗的程度应该一直确保钻孔回水变清为止,为了保证冲洗的效果,可以再冲洗十几分钟,从而把钻孔中的沉渣完全的冲洗出来,最终确保孔低的沉渣不超过相应的标准。对于冲洗所使用的水压应该不小于灌浆压力的五分之四。等到缝隙冲洗工作完成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压水试验。
2.2.5 灌浆结束标准
在灌浆规定压力下注入率小于 0.4L/min 时, 持续灌注 60min 或注入率小于1L/min,继续灌注1.0h,灌浆可以结束。
2.2.6 封孔
灌浆结束后,采用分段压力灌浆封孔法封孔, 用灌浆泵压入水灰比0.5:1的浓水泥浆,浓封完毕后,待凝 3d,孔口上部空余部分采用粘土球扎实封孔。
3 孔口封闭器在帷幕灌浆中的应用
3.3.1 工作原理
改进型孔口封闭器是利用橡胶圈的弹性和韧性在压盖压力作用下膨胀抱紧灌浆管,封闭孔内浆液形成孔内循环,并在钻机动力作用下使灌浆管在孔口封闭器中心灵活转动和升降、且不漏浆。从而使灌浆管像搅拌棒一样搅扰孔内流动浆液,改变浆液流态,缓解浆液凝结速度,达到克服固管的目的。
3.3.2 孔口封闭器灌浆工艺
(1)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时,由于各工程的地质条件和目的、要求不同,故先导孔和灌浆孔内各灌浆段钻孔冲洗、裂隙冲洗、压水试验或简易压水的做法可能有所不同,对此不宜进行统一规定。
(2)帷幕灌浆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施工,其浆液的比级和变换与常规压力灌浆法所用相同。在灌浆过程中当较长时间灌注浓浆时,灌浆管在孔内容易被水泥浆凝住。防止的主要办法,一是灌浆泵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有足够的排浆量,回浆管回浆量宜在15L/min以上,以保证孔内浆液很好地循环流动。另一是在灌浆过程中要经常转动和上下活动灌浆管,特别是在灌注浓浆期间,应加多转动的次数。
4 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处理措施
4.1灌浆中断
在灌浆施工之前及其过程之中做好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其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应采用的性能符合要求的输浆管材,且在施工时应经常检查并确保其连接牢固、无破损和堵塞现象;应确保灌浆泵的性能能够满足施工的需要,在最大的灌浆压力下能够持续地进行长时间的工作,并在施工中注意做好保养工作,在每次灌浆完成以后都要对灌浆泵进行认真地清洗;应对压力表进行及时校正,确保符合要求;高压灌浆阀门、隔浆塞等部件同样应及时清洗。
4.2 串浆
串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灌浆孔间的岩层中由于缝隙较多并相互串连,使得灌浆孔之间产生连通,并导致了串浆通路。对于串浆现象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对串浆孔和灌浆孔进行同时灌浆,并且每个孔都设置一台灌浆泵进行灌注;在串浆孔漏浆部位的上方安装灌浆塞来进行严密堵塞。
4.3 漏浆
对于大量漏浆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通过低压甚至自流式的灌浆方式来降低灌浆压力,直到缝隙逐渐充满浆液、并降低流动性之后再慢慢提高灌浆的压力;将进浆量限制在30-40L/min 以下,并采用浓浆进行灌注,直到进浆量明显减少之后再慢慢提高灌浆的压力;采用浓浆甚至可以在浆液中掺加砂料来进行灌注,通过降低浆液的流动性,再加上同时适当地降低灌浆的压力,以此来限制浆液流动的范围,保证浆液不至于流失过远,直到单位吸浆量已经降低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再采用不掺粗料的正常浆液继续灌注并逐渐提高灌浆的压力。
5 质量检验
5.1 检查原始记录, 分析灌浆资料。
检查孔的压水试验,应按照单孔压水试验操作规程,并分三个压力阶段进行(50.6、101.3 和 151.9)kPa。但是在试验前要用相当于 1.5 倍左右设计水头的压力进行压水冲洗,获得稳定流量以后,再进行三个阶段的正式压水试验工作。所得结果凡≤设计规定的吸水率数值,即可认为灌浆符合要求。
6 小结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意义重大但容易出现问题灌浆技术是水利工程中的常见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较为复杂,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施工方式的繁杂多样再加上施工顺序等都会对施工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稍有不当就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广大技术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施工中自觉的积累相关的经验,不断的促进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桂.红旗水库坝基防渗帷幕灌浆施工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
[2]DL/T 5148-2001.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
[3]陈国平,王军社.大连新船坞扩建工程临时帷幕灌浆试验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06(6).
高速公路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工程能否正常进行关系重大,搞好工程管理工作是有关各方共同的责任。建设单位工程项目管理就是要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方法去满足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求。工程项目的成败即取决于工程质量、工程准备、造价保证、成本核算、验收等多个方面。建设单位对项目的管理内容要顾及这些方面,以质量建设为目标,通过多种手段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实效性。
1.做好工程招投标工作
工程招标投标是建设工程项目的关键环节,是建设单位工程项目管理的第一步。我国实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度已20余年了,“客观、公正、科学”的招投标准则一直指导着具体的管理工作。由于评标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所以在招投标之前就要做好事先的准备工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地选择适合的评标方法,不跟风、不盲从,根据招标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评标方法。在评标过程中要考虑周到,坚持以建设好工程项目为准,实现工程招标的最终目的。总之,招标评标工作是工程招标投标的重要环节,评标办法的选用是把握评标工作的关键,必须面对当前工程招标评标工作所提出的新考验,深入探索和研究各种工程招标评标办法,推进工程招标评标办法的创新与优化,并结合公路工程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的招标评标办法,确保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够顺利开展。
2.全面管理工程的施工质量
工程项目的风险贯穿于项目的各个阶段,针对目前大多数公路建设单位认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处于有利地位,风险意识淡薄的情况,在对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必须要做到及时有效地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采取最有效的工程项目管理措施。
2.1建立一个优秀的施工现场管理团队
施工现场的管理要有一支懂技术、有组织、规范性强的团队。这样的管理团队会为建设单位营造更高利润、打造和完善健康发展路径的基础。实施现场管理远远区别于办公行政管理,现场管理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多门类的复合型管理场所,没有一定的现场管理、协调、防御经验,是无法胜任管理有着众多丰富经验的被管理者的。要想建立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首先要培养德才兼备、能吃苦耐劳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团体的工作效率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对现场管理的工程人员要进行有力的监控,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不断地通过人员管理来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合理地降低工程成本。
2.2制定和落实管理制度
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不应该是“人管理人”,而应该是“制度管理人”,所以在实现管理之初必须要制定和落实管理制度。设计施工管理制度、制定实际问题管理制度,对需要建设单位变更的制度必须要有书面变更意见。制度的建立要有着民主性,要对一些费用管理作出合理地规范,制度的建立还要由建设负责单位跟施工等各单位交涉商定,做到各司其职,合理有效地管理。例如:监理工程师有义务和责任尽可能通过专业沟通为公路施工方节省资金,降低公路设计费用。总工程师负责审看图纸,并对承包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承包单位负责将变更的图纸分门别类分发给施工队伍,并监督落实施工。
2.3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公路的施工设计是开展工程建设的重要一步,建设单位有义务对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做出管理,要合理地管理设计工作,首先要转变思想,重视设计的前期工作,配合设计单位搞好现场测量和查勘,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使工程设计尽可能完善、准确,符合工程建设的实际,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变更。在设计过程中,建设单位要实行设计监理,以便及时对设计方案、设计质量进行检查。设计完毕后,建设单位应该与专家对设计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及时修改设计,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详细的设计图纸。
2.4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的含义就是指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即工程投资费用。工程造价对建设单位而言是一项管理难点。由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周期都比较长,很多高速公路的建筑材料、人力资源、市场价格等都在频繁变化,这种不固定性都为造价管理带来困难。所以,建设单位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应始终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把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内,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力求能在建设项目中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取得较好投资效益。
2.5工程信息管理
如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工程管理同样要依靠信息化的手段,利用网络这个大环境来实现工程的造价、资金核实、质量验收等是一项先进的工程管理手段。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建立高速公路建设的局域网,将有关高速公路建设的信息进行共享、分类、筛选,便于快速、高效的使用工程信息,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另外,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可以减少管理人员,提高各部门的管理连接性。项目经理还可以与施工队长、监理设计者、各主要公路建设者建立联系,扩大网上资源,增加资源利用率,从而更加有效的对工程进行管理和控制。
3.工程合同的相关管理
工程合同是工程项目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建设单位在拟定合同时必须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在起草合同文件时要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草拟合同的语言是合同的载体,是索赔的依据,周密的条款、严谨的措词所构成完善的合同,可以防止或减少争议。在合同谈判和签订过程中,虽然已经发现了风险,但合同中还会存在词语含糊,约定不具体、不全面、责任不明确甚至矛盾的条款。因此,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加强合同的管理,会同监理一起分析由此引起的潜在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索赔,从而在风险出现时能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4.竣工验收的相关管理
高速公路竣工验收是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后期工作,是全面考核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及时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单位对公路建设质量进行全面检测,为公路顺利通过验收奠定基础。及时组织由参建各方参加的单位工程验收。在验收管理过程中对有问题的地方,必须责无旁贷地进行查验,尽早发现和处理。另外,在公路建设结束后,建设单位对手头的设计图纸、施工资料等要进行严格管理,以便为以后的工程管理提供便捷。这也是建设单位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已建的公路工程资料一定要妥善保管,作为永久技术档案存档。这样的做有很多必要性,例如:在日后的公路大修时,能够对一些危险地带、地下管线等做出必要的维修增补和重点标注。档案资料由专人负责管理,更换负责人时一定做好工作交接。
总之,高速公路的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要以提高工程效益为主要方向,把握招投标的目标,找准施工质量控制的"黄金点",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还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情况,依据现代化高速公路的管理理论对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实务性问题进行控制性管理,力求以管理促发展,以管理保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志清. 关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J]. 新疆职业技术教育, 2007,(01) .
前言
从事水利建筑行业的工作技术员都知道,在水利工程防渗施工中,帷幕灌浆技术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帷幕灌浆技术越来越得到水利建筑行业的关注。
1、帷幕灌浆技术的原理
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在开挖断面附近钻孔,直接通道底层内部,然后向空内进行灌浆,在浆液的压力作用下降岩层中原本存在的水分排出,而原来的空隙则被浆液所填充,这些浆液最终汇合、凝固之后就成为一个固体,从而起到防水加固的作用。
2、帷幕灌浆施工工艺流程
2.1 施工顺序
施工顺序为: 测量布孔设备安装造孔冲洗压水试验灌浆封孔。
2.2 施工工艺
2.2.1 施工测量
了能够准确的进行钻孔,应该按照相应的资料进行测量,在测量的过程当中应该对相应数据进行检查,确保数据的精确,经过测量对钻孔分布进行设置。
2.2.2 灌浆孔布置
按设计要求在防渗墙轴线上布置灌浆孔,分Ⅲ序,孔距2m,孔位轴向偏差不得超过 10cm,孔深为防渗墙砼底部 20~30m不等,均超过设计帷幕灌浆底线。
2.2.3 造孔
(1)前期清理场地
对工作的场地进行相应的平整对工作场地上存在的杂物进行清理,从而保证钻架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防止在钻孔的过程当中出现意外。
(2)试验运行
在运行的过程当中对钻机的情况进行检查,从而保证钻机能够以高性能运行。做好钻孔过程当中的水以及电源的供应工作。第三,在钻孔开始之前对钻机的各个部件进行检查,要重点检查钻杆是否存在弯曲。在进行钻进的过程当中应该时刻的关注钻机的运行状态,保证钻头的冷却。
2.2.4 缝隙冲洗和压水试验
当钻孔作业完成之后,需要对钻孔进行冲洗,应该确保冲洗的水压以及流量,冲洗的顺序应该从下往上,冲洗的程度应该一直确保钻孔回水变清为止,为了保证冲洗的效果,可以再冲洗十几分钟,从而把钻孔中的沉渣完全的冲洗出来,最终确保孔低的沉渣不超过相应的标准。对于冲洗所使用的水压应该不小于灌浆压力的五分之四。等到缝隙冲洗工作完成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压水试验。
2.2.5 灌浆结束标准
在灌浆规定压力下注入率小于 0.4L/min 时, 持续灌注 60min 或注入率小于1L/min,继续灌注1.0h,灌浆可以结束。
2.2.6 封孔
灌浆结束后,采用分段压力灌浆封孔法封孔, 用灌浆泵压入水灰比0.5:1的浓水泥浆,浓封完毕后,待凝 3d,孔口上部空余部分采用粘土球扎实封孔。
3、孔口封闭器在帷幕灌浆中的应用
3.3.1 工作原理
改进型孔口封闭器是利用橡胶圈的弹性和韧性在压盖压力作用下膨胀抱紧灌浆管,封闭孔内浆液形成孔内循环,并在钻机动力作用下使灌浆管在孔口封闭器中心灵活转动和升降、且不漏浆。从而使灌浆管像搅拌棒一样搅扰孔内流动浆液,改变浆液流态,缓解浆液凝结速度,达到克服固管的目的。
3.3.2 孔口封闭器灌浆工艺
(1)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时,由于各工程的地质条件和目的、要求不同,故先导孔和灌浆孔内各灌浆段钻孔冲洗、裂隙冲洗、压水试验或简易压水的做法可能有所不同,对此不宜进行统一规定。
(2)帷幕灌浆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施工,其浆液的比级和变换与常规压力灌浆法所用相同。在灌浆过程中当较长时间灌注浓浆时,灌浆管在孔内容易被水泥浆凝住。防止的主要办法,一是灌浆泵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有足够的排浆量,回浆管回浆量宜在15L/min以上,以保证孔内浆液很好地循环流动。另一是在灌浆过程中要经常转动和上下活动灌浆管,特别是在灌注浓浆期间,应加多转动的次数。
4、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处理措施
4.1灌浆中断
在灌浆施工过程中,因为停电、浆液堵塞、输浆管破裂及机械故障等原因均会导致灌浆的中断。因此,在灌浆施工之前及其过程之中做好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其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应采用的性能符合要求的输浆管材,且在施工时应经常检查并确保其连接牢固、无破损和堵塞现象;应确保灌浆泵的性能能够满足施工的需要,在最大的灌浆压力下能够持续地进行长时间的工作,并在施工中注意做好保养工作,在每次灌浆完成以后都要对灌浆泵进行认真地清洗;应对压力表进行及时校正,确保符合要求;高压灌浆阀门、隔浆塞等部件同样应及时清洗;水电系统方面应做到定期检查和保养。而一旦发生灌浆的中断,应立即采取措施尽量缩短中断的时间,争取尽早复灌。
4.2 串浆
在灌浆施工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浆液从其他钻孔或者地下裂隙中流到帷幕的设计范围之外,从而造成浆液流失的现象,即为串浆。串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灌浆孔间的岩层中由于缝隙较多并相互串连,使得灌浆孔之间产生连通,并导致了串浆通路。对于串浆现象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对串浆孔和灌浆孔进行同时灌浆,并且每个孔都设置一台灌浆泵进行灌注;在串浆孔漏浆部位的上方安装灌浆塞来进行严密堵塞。
4.3 漏浆
在灌浆施工过程中,由于缝隙较多、灌浆压力较大,通常会出现浆液注入率过大的现象,其实往往是发生了大量的漏浆。对于大量漏浆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通过低压甚至自流式的灌浆方式来降低灌浆压力,直到缝隙逐渐充满浆液、并降低流动性之后再慢慢提高灌浆的压力;将进浆量限制在30-40L/min 以下,并采用浓浆进行灌注,直到进浆量明显减少之后再慢慢提高灌浆的压力;采用浓浆甚至可以在浆液中掺加砂料来进行灌注,通过降低浆液的流动性,再加上同时适当地降低灌浆的压力,以此来限制浆液流动的范围,保证浆液不至于流失过远,直到单位吸浆量已经降低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再采用不掺粗料的正常浆液继续灌注并逐渐提高灌浆的压力;当出现岩层在长时间内一直大量进浆的现象,还可以采用间歇灌浆的方式,即每连续灌注一段时间就停止灌浆,等浆液凝结一段时间再继续灌注。
4.4 固管
在灌浆施工过程中,当射浆管和孔壁由于浆液达到了凝结条件而胶结到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固管现象。固管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浆液由于在压力的作用下损失了一部分水分,并在循环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放热和压力作用等原因导致其温度逐渐升高,从而大大缩短了其凝结的时间;在孔内的环状间隙处或灌浆管、阀门等部位发生了水泥颗粒的沉积现象;由于射浆管下端过于贴近孔壁而导致浆液在循环过程中在射浆管口受阻并逐渐沉淀。对于固管现象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采用回旋式孔口封闭器,并在灌浆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上下活动和转动灌浆管;经常观察回浆浓度和回浆量,保持回浆管内一直有超过15L/min的回浆量,并在回浆失水过多的时候立即将浆液稀释。
4.5 操作方法不当
钻进时过大的加压,使钻杆产生多段处的严重弯曲,特别是在不利的地质条件下,对产生钻孔偏斜的影响会更大;使用磨损过钝的金刚石或硬质合金钻头钻进,会因在金刚石颗粒或合金粒向岩石内切入不稳定的情况下,容易改变钻头的钻进方向;在松散易坍塌的岩层中钻进,冲洗液的排量过大,压力过高,特别是使用粘度很小的泥浆或清水作冲洗液时,会较严重地破坏孔壁,造成孔内某一局部的坍塌,使孔径扩大。
5、质量检验
5.1 检查原始记录, 分析灌浆资料。
钻设检查孔,帷幕和固结灌浆要钻取岩芯,观察胶结情况,所有检查孔均作压水试验,帷幕灌浆检查孔数,要求按灌浆孔总数10%布置。固结灌浆按 5%布置,其位置应该在可能出现问题的位置,帷幕灌浆检查孔径不宜
检查孔的压水试验,应按照单孔压水试验操作规程,并分三个压力阶段进行(50.6、101.3 和 151.9)kPa。但是在试验前要用相当于 1.5 倍左右设计水头的压力进行压水冲洗,获得稳定流量以后,再进行三个阶段的正式压水试验工作。所得结果凡≤设计规定的吸水率数值,即可认为灌浆符合要求。
6、小结
总之,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防渗措施,减少渗漏给水利工程带来的损失。广大技术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施工中自觉的积累相关的经验,不断的促进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桂.红旗水库坝基防渗帷幕灌浆施工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
[2]DL/T 5148-2001.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
[3]陈国平,王军社.大连新船坞扩建工程临时帷幕灌浆试验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06(6).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工程总承包(EPC)即工程总承包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总承包企业最后向业主方提交符合合同约定,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并经竣工验收合格的建设工程。因此,EPC总承包模式也被称为“交钥匙”模式。工程总承包主要包括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模式、设计-施工总承包(DB)模式,国际上往往用“设计加施工模式”作为它们的统称。我国工程总承包项目通常采用EPC总承包模式。
EPC工程总承包代表了当前项目管理的主流趋势,是市场专业化分工的必然趋势和业主规避风险的客观要求,在国家有关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石油、电力、化工等大型工程项目方面,在民建工程领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二、设计/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设计是决定工程总承包(EPC)项目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建立在设计基础上的设计管理也是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最关键部分。总承包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建设项目,防止设计与施工之间的责任推诿,解决了设计和施工分别由不同单位承担造成的设计与施工分离的问题,有效克服以往设计、采购、施工三方分离造成的相互制约和脱节,有利于控制工程建设造价,有利于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水平,有利于从设计开始打造全过程精品工程。
国外资料统计标明建筑工程事故原因,设计原因所占比重高达40%。 根据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理论(BLM),通常把工程项目分为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随着项目的开展各阶段工作对造价(成本)影响程度逐步下降,详见图1。
设计在工程总承包(EPC)项目中占主导地位,设计文件是材料、设备采购,施工与验收的前提和依据;设计是影响工程费用的主要因素(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一旦确定,材料设备的采购费用和施工费用基本确定);设计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体现了项目的功能、规模、标准、组成、构造等特征。
图1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对投资(成本) 的影响
三、设计管理概念
设计是指把一种计划、设想、问题解决方法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在工程建设领域,狭义的设计是指从参加设计竞赛或委托方案或概念设计开始,到施工图设计结束为止的设计过程,广义的设计是指贯穿于建设项目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立项决策,到设计准备、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以及施工,一直延伸到项目的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以及回访总结。
而管理则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要素组成的活动,包括决策、领导、协调等几个方面。本文所讨论的设计阶段的管理都是从建设项目管理角度出发广义的设计管理,文中简称为设计管理。
对工程总承包企业来说,要将设计管理提升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对内突出设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强调施工、采购等部门的协同工作。无论是单个项目的设计管理还是多个项目的设计管理,目标都是控制进度、质量、成本及满足相关利益方要求,设计管理的思路都是相同的。
四、设计管理思路
建立在设计基础上的设计管理,不仅仅是设计与管理的简单相加,设计管理的核心并不是对设计工作进行旁站监督,也不是取代设计,而是通过建立一套沟通、交流与协作的体系化的管理制度,解决设计过程有关的组织、沟通和协作问题,实现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佳平衡,整体利益最优化。
欲充分发挥设计的龙头作用,须先解决好设计管理思路问题。在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模式下,设计管理要建立全系统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局管理、动态管理的思路,如下图2所示。其中全系统管理是把设计看做一个系统,外部做好设计输入和输出的问题,内部各个专业设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有力、有序的统筹安排、协调,是一个横向的过程;全过程管理是指随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对设计的需求不同,设计管理的侧重点不同,是一个纵向过程;全局管理是指设计要兼顾采购、施工的需要,满足总承包项目的整理利益,可以看做内部有纵有横的一方棋局;动态管理是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项目整体利益考虑,建立PDCA循环,根据项目情况的变化在设计管理过程中不断的执行、检查、反馈、纠偏。
图2 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设计管理思路
备注:
横向线——设计管理全系统性;纵向线——设计管理全过程性;方形——设计管理全局性;圆形——设计管理动态性
1、建立全系统管理的思路
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多专业的合作和协调,许多设计内容存在着交叉及相互关联。设计管理也是一个系统性的设计管理,应当保证设计过程中多专业合作的内部协调与配合,设计内部的协调与配合是基础,从系统外部保证设计输入和输出的及时、准确和通畅。
在设计管理中需要考虑各专业的良好协调与配合,考虑施工、采购的可行性、合理性,既不过多的干预设计本身系统的运行,又要控制设计有序、合理展开,确保设计成果的质量,对设计管理的控制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设计成果的控制。
2、建立全过程的思路
从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来看,总承包(EPC)的设计管理包括项目的全过程,从项目前期决策,到设计招投标以及施工,一直延伸到项目的竣工验收、试运行、投入使用以回访总结为止。项目设计执行过程中,应对设计进行全过程管理和控制,有效地划分项目具体的技术界面和管理界面,针对不同的界面特征,确定具体的界面协调人员和管理制度,从全过程管理角度,不同阶段的设计管理关注点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管控,从而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设计管理。
3、建立全局管理的思路
以设计为主导,建立全局的观念和意识,与其它板块如施工、采购,商务、成本等强调协同工作,克服了传统模式中各版块分离的不利影响,以全局的眼光通盘考虑,在工程总承包企业中,采用并行工程(IPD)的方法,使设计部门、施工部门、采购部门协同工作[7 ]。
设计与采购关系,二者工作形成合力交叉,密切配合,既保证设计成品质量和采购设备、材料的质量,又因提前订货缩短了施工周期。
设计与施工关系,二者密切配合,深度交叉,甚至可以边设计边施工,大大节约工期。
设计为施工提供技术交底和设计变更,满足施工方的合理要求,在设计中主动与施工方进行必要的沟通,进行设计优化,提高设计深度,满足现场施工需要。根据施工需要派遣设计代表到施工现场,按计划组织设计人员到现场,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有关设计问题。
当前很多的设计人员长期站在业主的角度,缺乏经济观念,缺少成本意识,往往造成工程费用增加。建立限额限量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方案的比较要进行综合比较。在设计沟通的时候,尤其是项目前期阶段,技术问题的沟通常常涉及到成本问题,用成本的眼光看待技术问题,商务的方法解决技术问题。
工程总承包项目(EPC)是一个以设计为主导的系统工程,设计、采购、施工、调试和验收合理交叉,能够为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工程造价。设计管理全局性的思路,就是对设计管理工作对各版块的工作进行有效的链接、协调、统筹,发挥整体优势,使整个项目顺利向前推进。
4、建立动态管理的思路
设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依据各类设计管理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对设计进行监控,对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及时纠偏。设计管理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解决出现的各种与设计有关的问题,问题的出现有一定的积累过程和潜伏周期,动态的设计管理就要建立问题解决的几重机制,事前及早预防,事中紧密控制,事后及时处理。
动态化的管理包括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PDCA循环)。要加强常规检查、阶段性报告复查以及不定期抽查工作。每到一定阶段或节点应进行检查,建立一种类似预警的机制,增强设计管理中各参与方的沟通效果,减少因信息不畅所发生的错误和纠纷,强化设计环节的流程和质量控制。
五、结束语
良好的设计管理会为企业带来有形的利润和无形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领导层面要高度重视设计管理,为建立整套的设计管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有利的条件。
设计管理的基木内容是设计服务的采购管理,应该以合同为依据对设计咨询服务的采购树立全系统、全过程、全局和动态的管理思路。进而明确设计管理思路的基础上完善设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激励考核制度如设计单位积极配合,通过优化产生了效益,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对设计人员配合审批和施工所做的赶工,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偿;对于常出现的设计失误,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避免。
在工程总承包逐渐成为项目承包主流模式的市场背景下,工程总承包企业应注重在工程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提炼总结,不断提升设计管理能力,设计管理中采用计划评审技术(PERT)、关键路径法(CPM),赢得值原理,价值工程等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设计与采购、施工等各项工作紧密融合,从而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周期和降低工程造价,确保项目整体利益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 EPC项目的定义.
[2]Jean-Francois Boujut. A Co-operation framework for product-process integration in engineering design . Design Studies 2002 (23).
[3]徐艳, 吴峥嵘: 《强调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建筑设计管理》,2005年01期
[4]邓莉莉:《建筑设计项目风险管理分析》,《西南交通大学》,2007
[5]张淼:《浅谈EPC模式下项目的质量控制》,《新疆化工》,2011年04期
[6]王勇:《浅论推行EPC总承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筑经济》,2009年03期
[7]徐立,蔚云武:《EPC项目中的设计管理》,《建筑设计管理》,2010年01期
[8]李颂东:《EPC总承包模式设计管理研究》,《建筑经济》,2012年07期
中图分类号: F40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项目成本管理是基本建设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费合理使用起决定作用。然而,由于工程项目管理自身具有繁琐性和综合性,加之各项工程活动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这给实际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到最低程度是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鉴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尚未完善,各项成本管理分支还没有形成统一化管理,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仍需从各个方面来完善。作者认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决定了基本建设单位的发展方向,对其进行全面探析具有现实意义。
1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全面分析可能增加项目成本的各类因素,并提出针对的控制措施。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尽量减少工程损耗量,提高工程项目款利用率,为项目成本预算与造价编制提供有力地条件。对基本建设单位而言,其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基本内容含以下几点:(1)在工程项目开始动工前,准确制定预算编制,其内容要具有全面性,对可能导致成本基准变化的因编写处理方案。(2)当施工单位、项目监理单位与业主三者间对工程有共同意见时,要鉴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为后期工程纠纷处理提供依据。(3)如果工程项目建设过程需要对设计方案修改较多时,那么就要通过变更造价控制对成本进行调整,保证项目投资利用率最高(4)催项目成本进行定期核查,确保成本支出不出现动态超额现象。
2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预算编制方面
基本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过于重视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而忽视了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在预算编制方面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预算工程计算量不准确。施工图纸设计的准确性是工程建设施工的基础,由于预算工程量计算不准确,经常造成工程建设用料购买量失误,增加了成本损耗,对项目成本管理产生负面影响。二是综合单价套用误差。由于我国的建筑市场管理混乱,在材料价格、档次、税费及利润方面未制定统一标准,而预算编制过程过分依赖综合单价套用,从而导致设备价格编制误差。
2.2变更造价控制方面
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来说,因为施工条件的制约预计方案的结构、材料、设备及人员组织内容出现疏忽,造成施工情况和设计方案脱离,必须进行工程变更,那么项目成本管理有必要进行调整,变更造价控制就是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现阶段建设单位在变更造价控制方面反映迟钝,不能根据工程项目方案的变化及时变更造价控制,甚至对发生改变的项目仍采用原来的经费投资方案,这必然会导致资金流失。
2.3签证控制方面
首先,签证意识薄弱。很多业根据个人想法,对工程建设干预,要求对施工的部位临时改动,既没有变更手续,也不办现场签证,这就为后期结算纠纷埋藏隐患,甚至有些单位根本不知道哪些费用必须办理签证。其次,签证办理缺乏规范性。现场签证办理必须要取得业主、工程建设方、监理部门三方共同签字,才具有法律效益。然而,在实际签证办理过程中,并没有按相关程序执行。最后,过于强调签证的作用,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更。部分建设单位严卡签证办理过程,导致在后期的办证方面严格坚持原则,对建设项目的轻重缓急不区分,必须等待签证办理,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势必造成资金浪费。
2.4结算控制方面,
后期结算控制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大多数建设单位认为工程既然已经竣工,那么结算控制可有可无,错误的认为后期成本结算等同于将全部工程费用相加的综合,这样就会造成项目成本管理失去应用的效力。此外,建设单位对工程结算控制方面监管力度不够,使得后期结算的成本问题缺少畅通的反馈渠道,容易造成本大量损耗,直接对项目成本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3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
3.1制定合理的预算编制
建设单位加强日常管理,保证所有编制人员能踏踏实实工作,不受外界因素影响预算编制方案。在充分熟悉理解定额的内涵、工程进展、附属项目内容、工程量计算的基础上,还要深入市场做好调查工作,掌握最准确的材料、设备价格,并积极勘查施工现场情况,对照施工图建设内容调整预算编制,确保各项资料数据都来源于实际,避免全部根据理论计算值来制定预算编制。由于工程建设时刻都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因此,预算编制必须遵守从实际出发,确保预算编制为后期成本管理中充分发挥价值。
3.2强化变更造价控制
(1)设计变更。首先,由设计部门的错误或缺陷造成的变更费用,以及采取的补救措施,如返修、加固、拆除所生的费用,由监理单位协助业主与设计部门协商是否索赔;其次,设计变更应视作原施工图纸的一部分内容,所发生的费用计算应保持一致,并根据合同条款按国家有关政策进行费用调整;最后,由设计变更引起的工期延误,则由监理工程师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2)材料变更。首先,根据设计变更是否已全部实施,来确定材料是否变更,如果原设计图已实施后,才发生变更,则应标注清楚,并对材料费用进行相应调整;其次,如果发生拆除,已拆除的材料、设备、或已加工好但未安装的成品、半成品,均应由监理人员负责组织建设单位回收;最后,材料的供应及自购范围也应同原合同内容完全相符。
3.3健全签证控制
健全签证控制不仅能保证成本控制合理,还能为后期成本纠纷提供参考依据,它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健全签证控制具有现实意义。要想保证签证控制体现出实用性和合理性,必须落实以下几点:(1)签证一定要落实到书面,各项手续均通过正规渠道获取。(2)签证内容必须清晰,项目要明确,数量需准确,价格需合理。(3)签证要先行于现场施工,保证签证的及时性,避免因等待签证延缓工程进展。(4)签证直接责任人都要给予签证足够重视,遇到问题要协商处理,保证签证内容能全部落实。图1是典型的工程签证流程图
图1典型的工程签证流程图
3.4完善结算控制
(1)核对建筑工程竣工后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批复文件标准,任何一项指标达不到要求都会导致成本浪费。(2)核对变更签证。通过核对变更签证来明确工程调整后的责任方,避免建设规模和标准项目投资不符,造成成本浪费以及无法实现预期目标。(3)检查隐蔽验收资料。工程的隐蔽是工程的重点部分,某些施工单位会对其进行刻意隐藏,在施工材料购买或工程布置方面埋藏隐患,增加工程成本。(4)核对单价。工程单价决定了成本,严格审核单价的计价原则与计价方法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凡是实际工程中涉及到的价格均需审核,保证工程结束后清单的规范性,使结算控制发挥更大的价值。图2是工程项目结算流程。
图2工程项目结算流程
4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设单位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水平对其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关于基本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尚未形成系统化,导致成本管理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因此,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从不同的成本控制角度探析,对提高项目成本管理水平与减少成本损耗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