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2 14:38: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工生产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我国关于化工产品的使用已经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对人们的生活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在关于化工产品的生产方面还是存在着安全隐患。不但使国家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关于化工生产技术和安全生产等内容必须得引起化工企业等相关部门的重视,要求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生产技术的管理,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1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的关系
1.1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和化工安全生产紧密联系
在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管理可以贯穿到整个化工安全生产中,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是安全生产的保障。为了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通常会使用到各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所以说生产技术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加强生产技术的科学管理可以有效的保障化工产品的安全生产,使化工企业得以顺利的进行生产工作。因此,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生产安全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1.2化工生产技术能够防止安全事故
要做到安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就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安全事故的产生。比如在化工产品的生产中,有很多的原料都具有易燃、易爆和极具腐蚀性等特点,再加上高压和高温设备的使用,使得化工产品的生产危险性较高。如果在生产技术的管理上出现错误导致生产出现安全漏洞,就极易形成巨大的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加强化工生产技术的管理可以防止安全事故。
2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和化工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员工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
在我国目前的化工生产企业中,造成员工缺乏安全生产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化工单位没有把员工的考核绩效纳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中;第二,化工单位在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上不健全,对于安全生产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生产员工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比如一些生产设备出现问题之后,没有马上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和修复工作,也没有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
2.2员工操作水平较低
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相对比较高,所以必须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并时刻保持注意力,防止因个人操作不当而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但是,在化工产品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些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都达不到生产要求。对于操作中遇到的一些无法解决技术问题会选择忽视,还有在检修设备的过程中存在漏洞。
2.3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存在问题
一旦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出现问题,便会容易导致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对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还有一些具有腐蚀性的原料会对生产设备造成一定的腐蚀作用,如果没有相关的维护工作,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这就要求化工单位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技术水平,要使用质量有保障的生产设备,并做好维护工作。
3加强化工生产技术和安全生产的举措
3.1提高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
提高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不仅可以提升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还可以帮助生产人员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念,最大限度的降低产生违规操作和安全事故几率。化工单位要对生产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能够学习到安全生产的知识和相关的规章制度,提升在化工方面的技能水平。另外化工单位还要定期的举办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活动。
3.2设备的检查和维护
化工单位在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设备的检修工作,要求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检修方案,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并严格的按照检修方案进行检修工作,确保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行。还需要生产人员对设备的运行原理的操作进行全方位的学习,保证能够及时的进行维修工作。
3.3提高员工的操作水平
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可以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要求化工单位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对于不同岗位的员工分类进行培训。在正式上岗之前,要跟随老员工学习相关的操作经验,逐渐的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管理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还要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化工单位还要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并做好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清华.浅谈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的关系[J].化工管理,2015,(24):11.
化工生产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技术的革新和管理体系的完善,但随着我国化工产业发展速度的加快,相应的管理已经逐渐呈现出脱节的态势,造成化工生产安全问题频发,不仅危害企业的健康发展,还给生产人员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人身威胁。为了让企业稳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要加强技术管理,进行安全生产,解决内部安全生产的各种问题。
一、化工安全生产和技术管理的关系
(一)化工生产技术管理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我国化工产业迅速发展,安全生产问题比较突出。各行各业对化工产品越发多元化的需求更是给许多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难度。化工产品的安全性不仅标志着化工企业的技术水平,更能影响使用者的身心健康。质量不过硬的化工产品不仅制约企业的发展,还会给整个行业带来相当负面的影响。所以说,化工企业要加强技术管理,用先进的技术支撑化工生产,确保化工产品达到标准。另外,员工作为化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产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技术过硬的员工不仅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事故发生的概率,还能通过自身玩完善的技术,提高化工产品的质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化工生产技术管理覆盖整个生产流程有些化工产品需要复杂的生产步骤,通过多种化学反应才能生成,这也就导致了企业要部署多个阶段的生产设备,让原料在进入生产流程之后能够通过不同阶段的化学反应,得到所需的产品。也就是说,生产技术管理涉及到化工生产的每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对整个生产流程造成致命影响。所以说,加强技术管理,能够让每个环节的生产技术得到安全性保证,不仅为企业生产提供了更加稳定的技术支持,还能适当提高生产效率。
二、化工安全生产的现存问题
(一)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纵观近些年化工生产事故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事故都是由于生产人员安全意识不到位而导致的。一些化工企业员工没有按照应有的规范来进行操作,或者在控制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没有严密监控相关参数,这些缺乏安全生产意识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化学反应失控,产生诸如爆炸、泄露等严重的事故,对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二)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对于我国许多中小型化工企业来说,安全生产管理机制的缺失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中小型化工企业本来生产水平就不高,设备有可能不够先进,如果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再不够健全的话,那安全风险将会逐层放大,有可能会在生产过程中集中爆发,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还有一些化工企业过于注重生产,忽视了对安全生产管理方法落实情况的监督,加上一些技术人员擅自省略防范措施,更提高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三、加强化工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的相关措施
(一)结合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对于化工生产来说,一些化学反应往往需要极为精确的数据,一旦相关数据超出安全范围,就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化工企业更加精确地实施生产过程监控提供了可能。企业应加大投入,积极引入先进的监控设备,不仅对生产人员的技术规范和安全措施进行监控,还要对化学反应的过程进行监控,提高实时数据监测的准确性,降低生产风险。
(二)在企业内部确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众所周知,管理工作要依托于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对于危险性较高的化工生产来说,完善的管理体系更是不可或缺。在制定管理体系时,要以行业内部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参考,并结合发达化工企业内部的完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企业自身的切实需要。由于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方法,所以,许多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导致化工生产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企业要想最大限度提高安全生产效率,就要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法律法规为底线,以管理制度为约束,让整个化工生产流程的安全性得到提高。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化工产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工产品被人们所使用。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化工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改进,切实提高化工企业的综合实力。
1我国化工技术管理的现状
1.1化工技术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我国是农业大国,化工产业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导致我国化工生产技术不够成熟,管理理念与方法也较为落后,无法与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另外,我国大部分化工企业都将发展重心放在了经济效益中,只重视生产规模,忽视了管理的重要性,很少在管理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与物力。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也没有积极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导致负责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缺乏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甚至有些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并不是相关专业人员,导致管理工作频繁出现各种问题。1.2管理流程较为混乱,核心管理技术不足。完善管理制度,可以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我国大部分化工企业在管理上都没有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企业的管理较为混乱,影响了核心技术的使用,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2加强化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2.1结合企业发展情况,推行标准化技术管理。企业应该及时了解化工技术发展状况,制订科学、有效的整改方案和管理策略[1]。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首先应当具有创新管理意识,正确认识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性,综合考察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的配置情况,加强人才管理。化工产业要有满足自己产业的标准化管理制度,企业应以标准化的管理方针作为指导,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2.2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系。企业有了科学的、完善的规划管理制度体系,才能更好地约束生产技术管理行为,确保相关人员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工作,避免不作为现象发生。另外,企业应当建立安全责任制度,这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提高企业生产的安全性。①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②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应完善技术管理配套制度;③在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系过程中,还应该重视企业生产现场的管理。2.3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要针对人才的获取途径进行拓展,最大程度提升人员的多样性及专业性[2],严把企业招聘关。另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安全意识讲座,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企业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的生产技术管理队伍。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化工企业要想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就必须明确生产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综合实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定位分析
中图分类号:Q946文献标识码: A
1煤气化原理
在甲醇生产的流程中,煤气化是第一步,它是一种化学反应,将气化剂和煤炭资源中的可燃物质放置在一个高位环境下,然后使其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等可燃气体。在煤气化工段里使用的气化剂包括水蒸气、氧气等,在加入这些气化剂后,煤炭就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生成所需的气体。煤炭在加入气化剂后,经历了干燥、热裂解等热力反应,该反应中生成的气体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甲烷等,这些化学反应的速度取决于煤气化工段中的温度、热压、气化炉质量以及煤炭的种类,以下是煤气化过程中会出现的化学式:
吸收热量:C - H2O C O + H2C + C O2 2C O
发散热量:C + O2 C O2C +12O2 C O
变换反应:C O + H2O C O2+ H2
从大体上来说,煤气化反应是化学中的强吸热效应,如果以动力和热力的角度来解析这类中和现象,重点在于对温度的把握,温度过高会造成气体流失,温度过低则无法产生完整的化学反应,导致生成的气体数量少、质量差。同时在增压方面应该适当地增加对煤炭的压力值,这样可以使化学反应的速度提高,对甲醇的生产效率起积极作用。
2变换工段
甲醇产品在合成时,一般调整碳元素与氢元素的比例的方法是通过一氧化碳的变换反应来实现的,在甲醇生产的流程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分离都在催化剂的影响下进行,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碳氧分离工序对水蒸气的需求量相当大,水蒸气的生产成本在这道工段中会激增不少,所以,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蒸气,节约生产成本,这将直接考验生产部门的气体生产技术和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变换工段中,煤气化之后的煤气物质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在催化剂的效果影响到位之后,就可以生成氢与二氧化碳,在此时还会有小部分的一氧化硫转化为氰化硫,此时化学式表现如下:
C O + H2O C O2+ H2
这是一个主要反应式,但是在主反应进行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副反应也会产生,生成甲醇的副产品,这些化学反应包括:
2C O + 2H2 C O2+ C H
2C O C + C O2
C O + 3H2 C H4+ H2O
C O + H2 C + H2O
C O2+ 4H2 C H4+ 2H2O
C O2+ 2H2 C + 2H2O
化学反应在化工产业中要求平衡,在主要变换的化学反应中是一种发散热量反应的类型,这里的化学反应会使煤气化后的温度降低,温度适当降低有利于化学反应的平衡作用,但是如果温度太低,就会导致化学反应时间过长,效率越低,当煤气化工段的生成气体慢慢消耗殆尽时,就会浪费前一道工段的时间和成本,造成浪费。同时,温度还与催化剂的适应性挂钩,如果温度没有调整到位,催化剂的效力就无法发挥到最大值,这就会造成碳氧分离程度不足,必须加大催化剂的剂量,这也会增加生产成本。
3甲醇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1.)气化压力的大小在其他的生产条件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改变气化压力,就会产生非常细微但是关键的变化。通常气压定格在2M Pa以上的范围时,在煤气化工段里基本上不会产生影响,但是如果气压低于2M Pa就会使气化炉的气化效果变低。所以,在煤气化工段中,一定要保证气化压力控制在2M Pa以上,而且可以视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这样可以增加气体数量,提高生产效率。
2.)氧气与煤量的比例氧煤比例的提高,指的是在煤炭中氧气流量的增多,直观反映为在煤炭高温加热时,煤炭的燃烧反应量明显提升。同时因为氧气流量的增加,使气化炉的温度也得以升高,煤炭的气化反应会更加强烈,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数量会增加不少,但是生成的气化产物中,二氧化碳和水分的含量占了很大比例,而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含量会变少,所以,如果不仔细控制氧煤比例,就会使气化炉中的气化反应过强而导致生产甲醇所需的气体成分变少。
4 甲醇生产工艺模拟
传统的烧煤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甲醇的需求量,而且单纯的燃烧煤炭既是对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找到新的甲醇提取方法和更快捷有效的甲醇生产技术,在这方面,煤气化生产流程已经被初步运用于各大化工厂中,作为目前提取甲醇的有效方式,煤气化工段还需要更多的模拟和分析来增强其效率,简化其工序。
在模拟中我们假设煤浆和高压后的氧气依照固定比例放置在气化炉中,然后在高温作用下因气温及气压生成各种气体,其中包括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等,其中高压后的氧气进入气化炉可以通过设置烧嘴的中心管道和外环管道,而煤浆可以通过烧嘴的中环管道进入气化炉。在模拟环境下,我们还设置了激冷室,位于气化炉下段,激冷室主要是处理煤炭中的灰份。在煤气化工段进行到末尾后,会残留一些灰份物质,这些物质会在气化炉的高温中熔融,熔渣和热量汇聚,合成了气体,然后结合离开气化炉的燃烧室部分,经由反应室,进入气化炉下段的激冷室。这些气体在激冷室中将被极寒温度降低到200摄氏度左右,熔渣会立即固体化,然后生成大量的水蒸气,经水蒸气饱和后带走了灰份,从激冷室的排出口派排
出。
需要进行变换的水煤气在预热器中加入一部分进行换气和换热步骤,然后进入模拟的变换炉,这部分水煤气在经过煤气化工段后,自身携带了不少的水蒸气,变换炉中的催化剂进行催化作用进行变换反应,在第一部分结束后,另一部分的水煤气也进入变换炉,变换炉这时就会需要新的高温气体,模拟的变换工段里加入了预热装置,提前储存并加热生成高温气体,然后连入变换炉中与另一部分的水煤气进行变换反应,然后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分离,分离成功后的气体将进入低压蒸汽室内降温,再次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分离,再喷入冷水来清洗掉气体中的三氢化氮,最后气体进入净化系统,生产气态甲醇。
精馏工段的流程为四塔工作方式,首先甲醇气态材料在预热器中进行高温加热,再传输进预塔中部,在这里去除粗甲醇里的残留溶解气体与二甲醚等,这些属于低沸点物质。在加热后,气体进入冷却器进行气体降温,形成甲醇蒸气后进入预塔的回流管道。甲醇蒸气在经过回流后进入换热器,加热后进入加压塔,甲醇在加压塔中进行冷凝化处理,其中小部分送回加压塔顶部作为回流液。剩余的甲醇气体进入精度甲醇管道,最后由加压塔提供压力与热量,将冷凝的高精度甲醇视需求定制成液态或固态储存,然后将杂质或者甲醇残留物通过排污口排入废水处理器进行净化提取处理。
参考文献:
[1] 韩雅楠. 煤制甲醇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分析 [J]. 中国科技投资. 2013(17) :229.
[2]刘喜宏.浅谈煤制甲醇的前景与工艺流程[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 2013(10) :22.
中图分类号:TQ1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038-01
前言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包括晶体硅原料生产、硅棒与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产品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等环节。其中硅原料是最重要的生产环节,在业界曾有“拥硅者为王”的说法。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光伏电池90%以上以是单晶硅或多晶硅为原材料生产的。目前摆在多晶硅生产中有四个主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质量、扩大产量。我国太阳能硅材料行业目前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因此必须提高技术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
1、多晶硅的生产工艺
目前多晶硅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改良西门子法、物理冶金法和硅烷法。改良西门子法能耗较高在80-200kWh/kg,纯度可以达到电子级多晶硅标准9N-12N;物理冶金法虽然能耗较低为30-50kWh/kg,但是纯度只能做到5N-6N,而且生产出的多晶硅存在纯度不均匀,产出的电池存在转换效率衰减等问题;硅烷法可以生产12N以上的电子级多晶硅,但是硅烷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改良西门子法因技术相对成熟,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生产出高纯度的多晶硅,是目前多晶硅生产的主流技术,占全球多晶硅产能的80%,在中国的多晶硅产能中份额超过90%。
2、多晶硅的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高纯度硅料不仅要求硅的纯度高达7~9.9,而且其中的硼、磷等杂质限制在几十个ppt(万亿分之一),它是光伏企业生产太阳能电池所需的核心原料。因此,高纯度硅料的合成、精制、提纯、生产也就成为光伏产业集群中最上游的产业。目前,尽管中国的硅原料矿藏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5%,但是国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如尚德、天威英利等)所需原材料绝大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这是因为用于太阳能电池生产的硅料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提炼方式从硅原料中提炼而成的单晶硅和多晶硅。在中国,现有的高纯度硅原料生产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产量和能耗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如此一来,这不仅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更成为制约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向上游环节发展难以逾越的“瓶颈”,使我们国家用很低的价格卖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粗原料的同时,用极高的价格购回高纯硅料。
据了解,虽然我国硅料工业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但由于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消耗大、成本高,绝大部分企业因亏损而相继停产或转产。到2004年我国只剩下峨眉半导体材料厂和洛阳单晶硅有限公司两家生产企业,其生产能力仅为100吨/年,且能满足太阳能电池生产需要的硅料实际产量只有80吨。专家预计,2010年我国用于太阳能电池生产的硅料需求量将达到4365吨,2015年为1.62万吨。若不以自主知识产权改变国内多晶硅的生产现状,我国硅料工业受制于国际市场的状况将无法改变,这将危及我国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多晶硅化工节能生产技术及实现的措施
现代化工过程对节能工作非常重视,国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节能技术的开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措施、新方法不断问世。我国的多晶硅生产,在采用化工上已经成熟的先进技术后,将不再是“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而是“绿色的阳光事业”。对多晶硅精馏过程进行研究,在运用精馏节能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节能:
3.1 实行多效精馏,使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多效精馏是将原料分成大致相等的N股进料,分别送入压力依次递增的N个精馏塔中,N个塔的操作温度也依次递增。压力和温度较高塔的塔顶蒸汽向较低塔的塔釜再沸器供热,同时自身也被冷凝,以此类推,这样就节省了低压塔再沸器的能耗和高压塔冷凝器的水耗。在这个系统中,只需向第一个最高压力塔供热,系统即可进行工作,所需能量约为单塔能耗的1/N,如将三个塔串在一起采用三效精馏技术,其能耗仅用原来的1/3,节能幅度达到67%,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3.2 提高分离效率,降低回流比,进一步实现节能降耗
分离过程中,分离效率的提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减少排放、提高回收率、提高企业效益。在多晶硅精馏过程中,采用高效导向筛板、新型填料等新型分离设备,可以提高其分离效率,降低精馏塔的操作回流比,由于精馏塔的能耗与回流比呈线性关系,这样就成比例地降低了能耗。提高分离效率也是提高多晶硅产品质量和降低四氯化硅排放的最有效方法。
3.3 全面优化流程,实现节能
将多晶硅生产各股物料进行全面的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考察其能耗的合理性,采用热集成技术,将流程优化,最大限度地节能降耗。通过贯穿生产线的节能和清洁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闭环清洁生产,达到降低能耗和Si(硅)、H2(氢气)、Cl2(氯气)等原料消耗,降低成本的目的,使产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质量符合目前和未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太阳能电池的要求。
尾气、副产物、余热的回收综合利用可以降低多晶硅项目对环境的污染,从而进一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国外多晶硅企业的建厂,大多是与化工企业结合,在“化工集团伞下”经营,容易实现集团内部的“循环经济”,废物可以做到“零排放”。例如德国瓦克公司就实现了多晶硅的全封闭循环生产,硅材料生产年销售额在30亿欧元以上,其中有10亿欧元就是对多晶硅副产物进行深加工的有机硅产品所得。除了把四氯化硅氢化成三氯氢硅回收利用外,还可以利用四氯化硅、氯化氢等制成目前市场上需求的气相白炭黑、硅酸乙酯、有机硅产品、人造石英等材料。
3.4 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光伏材料的转换效率和降低太阳电池的制造成本是光伏工业一直追求的两个目标。多晶硅硅片是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核心部分,硅片的质量对于太阳能的光电转化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普通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光电转化率为10%~14%,而高纯度硅片的太阳能光伏电池转化率可达16%,甚至更高,因此,对于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过程来说,多晶硅的生产更加至关重要。
多晶硅材料是整个光伏发电成本中最高的部分。在大多数国内光伏企业中,硅材料的成本占到了太阳能电池总生产成本的56.2%以上,约占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成本的30%。
因此,进一步地降低成本,提高多晶硅材料的市场竞争力,对推动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主要应对方法有:一、引入新型的分离传质设备,如北京化工大学的高效导向筛板塔和填料塔对加速多晶硅生产精馏过程的一体化并实现闭环清洁生产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二、通过引入新型精馏装置从而提高多晶硅产量,实现多晶硅生产的大型化;三、开发和应用大型合成炉和还原炉。
目前85%以上的太阳能电池都是用晶硅片制成的,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有其他材料可以完全替代硅材料来制作太阳能电池。多晶硅产品纯度高,工艺要求严格,行业技术进步快,研究费用投入大,生产中的副产物和三废处理投入较大,产业链和规模效应明显。国内多晶硅厂家今后也会在人才、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价格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 韩晓艳,宋行宾等.中国光伏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太阳能,2011,02:18-21.
1、区域发展不平衡
纵观我国清洁生产机制的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将会影响煤炭企业对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实施,并限制了煤炭企业的发展,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2、宣传不足,缺乏指导
煤炭企业的清洁生产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导致许多煤炭企业对该项技术不能做到熟知和掌握,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清洁生产的宣传力度,以实现清洁生产的快速推广,通过清洁生产的有效措施来缓解当前的环境恶化,政府应该在充分了解清洁生产项目后向煤炭企业进行介绍,告知煤炭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但是实际情况是煤炭企业清洁生产的宣传环节在当前还处于薄弱阶段,对于清洁生产的风险和效益都缺乏充分认识,也没有专业机构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因而造成清洁生产在煤炭企业的推广进度缓慢的现象。
3、节能减排能力不足
尽管实行清洁生产项目能够为我国企业提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为我国经济的长久发展带来保障,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节能减排的能力相对有限,导致清洁生产技术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不能令人满意,而造成我国企业节能减排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项目资金投入的不足、老旧设备的坚持使用以及落后技术的继续沿用,这些直接影响节能减排能力的项目变革 即与创新格格不入,因此我国企业节能减排能力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
4、相关的中介机构缺乏
清洁生产项目专业性强的特点导致了从业人员的高门槛现象,并且从业人员还要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但由于当前某些地方政府对清洁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企业对清洁生产项目的特点和生产运行模式又不够了解,增大了企业的运营风险,以至于阻碍了清洁生产在企业中的应用速度,另外清洁生产的审批流程也需要进行优化,目前清洁生产的审批需要企业自身申请,还要经过多个复杂的项目和环节,从而限制了申请的成功率,因此当前的清洁生产项目需要相关的中介机构加以支持,以促进其项目的发展。
二、煤炭化工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应用
1、煤炭清洁化工企业洗选方面的技术
从煤炭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来看,提高清洁生产技术是一切煤炭清洁生产方式的核心。从众多例子来看,很多注重煤炭化工清洁技术提高的企业,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例如有的煤炭化工企业,把清洁洗选生产技术为关键,不断借助国内外一系列先进的洗选技术和工作经验,同时与自己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建立了符合自己情况的先进清洁工艺,管理科学的煤炭化工厂。
2、加强各个方面的煤炭化工清洁技术的应用
不断改进各个方面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保证处理好废气、废渣、废水的技术机械。同时抛弃落后的设备,淘汰那些会产生高污染的生产设备,利用一些能进行循环生产的节能设备,优化节约各个环节的生产。在节能末端上,我们应该建立起化工清洁系统检测,利用环保检测设备进行可靠性检测。我们还可以对水体就行清洁检测,对于不达标的水体,我们要在化工过程中进行再次清洁技术处理。
三、清洁生产的思路和方法
1、调整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结构
市场需求是企业生产产品的导向,煤炭企业应当在保证市场需求的同时,更多地生产原材料丰富、材料转化率高、污染少的产品,以适应可持续发展,同时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二次开发,采取节能、省料等措施对生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减少对紧缺资源的消耗。另外,污染少、耗能低的产品生产需要企业对产品配方进行改良,从而减少产品生产当中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从根本上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实施清洁生产项目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煤炭生产当中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以保证煤炭资源的平稳供应、经济的平稳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政府给予指导
在宣传方面,政府应当普及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运作流程和审批等操作层面的知识,使企业了解清洁生产项目的各种行业规则,政府通过加大对其项目的宣传力度等措施,努力使煤炭企业对清洁生产项目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对其生产流程熟悉掌握,以此降低煤炭企业的运营风险、提高企业收益。对于当前市场上清洁生产项目的空白,政府应当积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进行弥补,例如可以从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方面给予鼓励,以促进企业清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政府还应当建立对于煤炭清洁高效生产产业链的调节机制,从煤炭的开采、加工到利用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和控制,制定煤炭行业清洁生产的发展规划,实现清洁生产的统筹规划,政府还应当根据我国国情来建立煤炭资源分布和消费的产业格局,结合环境和经济来实现煤炭资源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清洁生产项目全面平稳的发展。
3、研发新型技术,更新生产设备
煤炭企业进行产品设计时,在对产品的质量、成本和功能进行良好控制的基础上,还要将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员工的劳动保护纳入其中,以满足绿色生产的要求。企业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几点细节:一是重视对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流程的管理,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以杜绝生产流程的纰漏,消除生产事故,将人为能够控制的生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二是要加强生产设备管理,对设备进行日常的保养维护,使设备保持最佳的生产状态;三是要对作业进度进行科学安排,优化操作流程,根据生产流程进行成本核算;四是要推行文明生产,将清洁生产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清洁生产在煤炭企业的推广不仅可促进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丰富企业文化和内涵。
4、建立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对于清洁生产项目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中介机构严重缺乏,不能够满足清洁生产项目推广的需要,因此国家应当大力发展清洁生产的中介机构,以便为正在寻求和选择清洁生产项目的企业给予咨询,中介机构也可以在企业缺乏清洁生产项目的专业人才的时候提供相关服务,以促进其发展。
5、在化工过程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做到少排放、少污染、少浪费
改革生产工艺和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如果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就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环境污染,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实现生态和生产效益最大化。
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能源等消耗占成本的大部分,如果不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将造成很大浪费,增加无谓的成本。在生产中要实现原料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和回收各种能源,使资源的利用发挥最大效益。
合理组织物料循环,物料循环主要包括流失的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回流程;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处理后作为原料或原料的替代物返回生产流程;生产中生成的废料经处理后作为原料用于其它生产过程:如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循环用水、煤气等的综合利用,既能节约能源和资源,降低成本,又能大幅度减少了物料流失和“三废”的排放,实现清洁生产。
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的《现代煤化工生产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根本上打破陈旧的教育模式,针对学生底子薄的特点,降低理论要求,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
一、教材改革
1.理清层次,项目选取。
现代煤化工生产技术涉及的内容很庞大,而《现代煤化工生产技术》教材由于内容偏多,涉及到一些内容比如原理和设备介绍与《化工原理》课程中重复过多,以及相同内容在众多章节中重复出现,内容介绍松散不能突出重点的缺陷,这样学生会感到内容上很多很乱。为了帮学生理清思路。我们根据每一章的内容以及化工生产技术在行业发展的需要和化工生产操作人员职业岗位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以课程专业性、实践性、开放性为原则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选取总体思路如图所示。
项目内容选取具体依据如下: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化工生产操作人员岗位任职要求。
2)职业资格标准:化工总控工(中级工)。
3)前后续课程的关系:前、后续课程的关系及难易程序。
4)工学结合需要:强调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培养,确保学生到企业的适应能力。
2.项目化教材编写。
教材与煤化工企业共同开发,充分体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新的教学理念,所选取的主要内容,涵盖当前煤化工的新技术,新方法,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具有行业职业岗位特点,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岗位拓展空间。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材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加并充实应用实例内容,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恰当的设计安排。注意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注重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技能体系的有机结合。强化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行文应言简意赅,语言表达精确、科学。
二、项目化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1.按现代煤化工生产企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置项目化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设为课程导引、空气深冷液化分离、煤气化技术、煤气净化技术、甲醇合成技术、二甲醚生产技术六个典型工作模块。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煤气化技术、煤气净化技术、甲醇合成技术。
2.以现代煤化工企业生产仿真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的系列实训为主线,实施工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部分课程在课堂组织教学;部分课程在企业现场进行教学;模拟实训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充分利用校企两种教学资源,校企师资队伍,边讲边做,边做边学,讲讲做做,学做合一。充分利用现代煤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和校内外丰富的实训资源,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使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课程的工作过程导向,以“会做”为原则,通过反复训练以达到掌握化工操作工技能的目的,并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以职业岗位基本技能和职业岗位核心技能为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现代煤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并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品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的组织和安排都紧紧围绕该目标进行。
4.以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来确保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现代煤化工生产技术》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及校外实训基地来实施。
4.以课程标准为技能考核环节的核心,根据课程知识点多、知识关联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依据化工生产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命题上应尽可能地与职业资格考核接轨,增加主观分析和操作技能训练性试题,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鉴定题库,使之能够真实地检测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考核形式上,不以一卷定成绩,而是平时考核(包括讨论能力、学生参与度、完成任务情况、现场动手能力)、现场教学、阶段考核、专项实训与期末理论考核的综合考评。
4.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标准编写教学大纲和进行教材建设。根据化工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企业基本操作技能为基础,关键技能为核心提炼能力教学点,并以此为基础编写工作过程导向、模块化教学的教材。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煤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为煤化工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2】,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化教学和不同层次的实习过程,使学生丰富和扩大专业知识领域,更好的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毕业工作时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高职课程建设工作目标主要放在 “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利用网络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库”。[1]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研究成为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重点和热点,《化工生产技术》作为化工技术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的理念进行设计的。[2] 在该课程开发过程中,泰勒课程理论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作用。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的“课程基本原理”的统称。其中,课程基本原理主要围绕四个中心问题展开,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简而言之,泰勒把课程编制过程分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验证评价效果四个步骤,泰勒认为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就必须得先考虑这四个步骤。尽管泰勒在他的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并没有直接提及高职课程编制的问题,但他提出的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步骤已经渗入到高职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正如瑞典学者胡森所说的那样,“ 如果不探讨泰勒的4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3] 。本文将结合泰勒原理针对《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和教学组织实施进行阐述。
2 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课程在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为专业核心课程,从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和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
2.1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培养化工生产岗位操作技能型人才,因此通过走访企业,组织教学人员与企业生产专家研讨,对化工产品生产职业岗位的职业性质及岗位要求进行分析,化工产品生产岗位能力要求是: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技术数据,参照工艺流程图、 设备图等,对所要生产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工艺分析、 设备分析、 原材料分析,选择合理的工艺条件,熟练操作和维护化工生产设备、 装置,借助DCS 控制技术, 使得生产装备安全运行, 最终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因而确定本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建立有机化工工艺流程观念,能根据有机化工生产任务和化学反应特点,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能识读工艺流程PID图,能识别主要设备类型及结构,能根据仪表显示数据对化工生产运行状态的正常与否进行判断,对导致工况异常状态的原因进行分析,能选择正确措施消除工况的异常状态,维护装置正常运转。结合教学实际可以细化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综合素质目标。
2.2选择教学内容
《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 要紧紧围绕典型的职业活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打破学科界限,突出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完成课程培养目标。根据这一原则,依据化工企业生产产品的种类繁多、工艺流程复杂等特点和岗位设备类型情况,紧紧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条件,选择典型化工产品生产装置或实训装置为载体, 以其生产过程为实施任务, 设计规划学习情境。共选择了六个典型产品的生产工艺,分别为:烃类热裂解制乙烯、甲醇的生产、醋酸的生产、苯乙烯的生产、均苯四甲酸二酐的生产、合成氨,对应设置六个学习情境, 从原料投加到产品产出的完整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在各个教学情境中设计了相应的具体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实施课程教学。下面以烃类热裂解制乙烯为例说明,其他情境类似。
2.3组织实施教学内容
组织学习经验也即教学内容时,泰勒认为应遵守三个准则: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 和整合性(integration)。连续性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强调每一后续经验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的展开;整合性是指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便于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4] 。依据这一理念,对所选定的教学情境的工作任务进行组织安排,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角度,又遵循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各个任务按照:布置工作任务、搜集整理资料和预习、认识工艺流程、分组讨论和讲解流程及工艺原理、仿真实训操作、工艺学习汇报与总结、教师点评等步骤实施教学过程,真正实现“教中学,学中做”的模式。
2.4设计学习效果评价
关于课程评价,16号文件主要提出“ 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结合泰勒原理,实际上要求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要进行多主体、全方位、立体式考评,从而走出以往课程考核单一式、平面式的误区,忽略了对实际操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理论考试于期末进行,占30%;平时过程性考核占70%。其中,平时考核在每个能力训练项目的同步完成的。实训过程考核包括:装置运行稳定性、操作规范、学习态度、劳动纪律等构成。此外,资料整理、收集和形成报告,安全知识和遵守纪律情况等列为第三方面。实行百分制。每个项目形成一个过程考核结果,期末三项平均即为该课程的过程性核成绩。考核表举例如表2所示。
3 结 论
《化工生产技术》课程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和开发中,对本课程培养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紧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改革,经部分班级教学,比较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目标设置上具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准确的定位,使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符合实际,在教学组织上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特别是在评价体系方面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Z].2006-11-16.
[2]刘振河. 基于工作过程的化工生产技术课程开发[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6):44-47
长期以来,“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我们的主要教学方式,这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数和教学内容、不断减少的教学课时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探索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密度,改善教学效果已是当务之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生动的动画及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优美的声音有机集合起来并显示在屏幕上,从而给学生大脑皮层以大信息量的“刺激-反应-强化”,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许多难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是化工类各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原料路线的选择、生产方法的评比、工艺参数的探讨、工艺路线的制定以及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因素,根据技术条件、经济对比、能源消耗,“三废”治理情况判别项目可行与否,从而制定合理工艺流程。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课程。为建立新的教学模式适应教改的需要,跟踪国内高校课程改革的步伐,更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课时不断压缩与教学目标不断提高的矛盾,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教学中,应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教学。
一、多媒体课件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1.渲染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综合了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文本以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绪论的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口授的方法来讲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带学生到化工厂学习参观,一是课时不足,二是仅通过对一个化工厂进行参观无法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所覆盖内容。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有机化工的生产现状、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有机化工生产技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事例等,学生一般都会被屏幕上丰富的彩色画面和生动的内容所吸引,加之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讲解和引导,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2.丰富教学形式,理解教学中抽象的知识点,加强直观教学,丰富感性认识
多媒体教学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教学中所起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利用它辅助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理解教学中抽象的知识点。如在学习丁烯氧化脱氢生产丁二烯时,通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流化床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等设备的原理动画,可以使学生获得动态的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如在讲解乙醛氧化制醋酸生产技术时,为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整个工艺流程,利用学院现有的化工系统仿真软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乙醛氧化制醋酸工艺仿真中的工艺流程总图及系统正常运行的各现场图,并针对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重难点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对整个工艺流程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3.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资料表明,知识信息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达70%~80%,知识已被认为是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以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为传播知识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堂信息含量,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堂的教学实践证明,正确合理地使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缩短教学进程,而且还能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前教师可以把重点难点的内容写在多媒体课件里,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这些内容便会减少很多板书内容,这样就节省了时间,使教师有时间去关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从而可以进一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4.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素质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则,课堂上如果充满着时代气息,紧跟时代步伐,紧扣学生的各方面的需求,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在教育中恰当的运用就能展示高等教育这方面的魅力。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几乎每一个典型产品都围绕着反应原理、生产工艺条件、工艺流程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典型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一直是让教师头疼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之一是可以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到化工厂见习或到实习基地实习,实地获取感性认识。但由于化工生产的特点是原料、介质、产品等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一线生产过程复杂化和连续性程度高,随时随处都有安全隐患存在,学生进入现场学习实践就不可避免地面临安全问题,造成学生畏首畏尾,且实际生产装置一旦遇到事故或装置大修,为保障安全,一般都不允许学生进入现场。为此,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学习丙烯酸生产工艺时,教师可以拍摄或查找一些生产丙烯酸产品的化工厂生产有关的图片,如该化工厂中的反应器、吸收塔、萃取塔、精馏塔等生产设备实物图及总体图等,再结合课本中的流程图进行讲解。这样既让学生轻松理解了生产工艺,提高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了实际生产过程。因此多媒体课件教学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加强了素质教育。
二、多媒体课件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选择和制作教学课件,适时调节教学气氛
制作教学课件时,要讲究其合理性,钻研所做课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想一想实质,找一找“重点”和“难点”、“新点”,掂一掂各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是否深浅适度,是否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这门课中既获得了乐趣,又掌握了知识。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在使用时常常出现学生过于关注生动有趣的画面,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教师应留心观察,适时做些调整,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
2.多媒体教学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起辅助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1],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2]是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总结、工学结合机制的探索与制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以“工学六融合”[4]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说既是高职院校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总纲”,也是专业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性工作和能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根本保证[4]。
原有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以教学计划形式经过5年的实际运行,暴露出学科式课程体系与高职教育目的相矛盾,教育过程与就业现实脱轨等弊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育人机制是当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必然趋势。我校通过成立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建设与指导委员会,根据职业教育目的和用人单位需求,突出“工学结合”,借鉴发达地区优秀高职学院积极交流建设经验,经过多次讨论,我系建设委员会确定了切实可行、符合实际,又利于培养出与国家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一致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人才方案特点鲜明,优点突出,现就该方案的构建与探索作一分析。
(1)创建“两段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本质特征是“工学结合”,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两个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做人做事,使培养的人才尽可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科技推广和技术开发岗位上接受教训,寓教学于实际生产、科研之中,达到学有所长、一技多能、毕业即能上岗工作的职业教学目标。在校企合作方面,也使得职业教育对工作和技术产生影响,发展到对企业组织设计产生影响,强化了紧密合作关系。
(2)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过去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不调研,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的确立跟着经验和感觉走的错误。现方案的制订我们先细致调研,汲取先进职教理念和方法,认真与一线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充分交流,清楚认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过程,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基本原则,清楚理解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新增了石化职业岗位分析、工作范围分析、核心职业能力分析、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分析、专业的能力结构、专业素质结构等内容,并分别细致分析一级培养目标和二级培养目标。例如:工作范围调研结果,毕业生主要面向石油化工企业或相关部门的生产、技术、管理等领域,从事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生产操作、石油化工设备的运行和维护、过程控制、石油化工产品质量检测控制、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具体有:1)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工作;2)石油化工炼制与油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原料和产品的储运工作;3)石油化工原辅料和产品检验工作;4)单元装置的设备操作工作;5)石油化工装置日常维护及检修工作;6)石油化工反应器的操作工作;7)石油化工管路与阀门日常维护及检修工作;8)仪表使用及维护工作;9)化工DCS中控系统操作控制工作;10)石油化工产品采购与营销工作。原人才培养方案只是指出了学习、能力要达到的目标而缺少细致分析,对学生需要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没有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喜欢套用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法,不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教学过程不仅生硬、呆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而且教学效果不会理想,许多学生并没有被教会或者说学生并没有学会老师教给他的东西。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极大抑制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建立。在新的方案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组织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设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活动人和受益人。
(3)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因为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掌握了生产岗位要求技能和素质的第一手需求资料,强化核心的课程设置。而原方案中不存在对岗位的具体描述和分析,很容易造成学习与目标的背离。
(4)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法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方案的构建,重难点突出,教学手段多样。现行新的方案多门课程进行了适合高职形式和我院实际的课程开发,通过企业调研,对生产过程进行任务分解,确定石化装置操作、油品检验、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与装置装配、生产管理与产品营销等四大职业岗位群及化工工艺操作等12项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重组教学内容。而在原来方案中对于课程仅停留在主要内容描述上,对学习目标、学习手段与方式等均没有设计,内容、方法单一。
(5)实训基地建设内容详实。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得专业教学软硬件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校外基地建设目标明确,同时为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奠定了良好基础。
(6)教学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改进有如下三点:一方面,建立了以过程管理为核心,建立管理以学院为主体、考核以企业为主导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办法、顶岗实习手册。第二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学了督导机制。落实学院领导、教学督导、教师三级听课制度,完善教学事故处理办法;成立教学督导小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小组,明确职责,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设计与实施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记录和监控。第三方面,建立起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和质量评估系统。学院、企业、社会和家长共同参与对教学结果的分析评价,及时反馈信息。通过积累和分析,建立和完善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评价等内容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实质性的加强,“工学结合”的培养要求能够落到实处。理论指导实践,真正从教学实施的角度去以任务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5],特别注意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测,避免“工学结合”偏离方向、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04).
[2]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6(17).
当前,化工企业的生产直接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化工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化工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关注化工企业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化工安全生产存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应该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化工企业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实际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并突出解决措施,从而更好保证化工生产的安全性[1,2]。化工企业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间的关系:第一,具体的化工产品生产中,任何环节都不能脱离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工作。撇开技术来谈化工生产是不现实的,但实际生产中不可避免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进一步控制对社会的不好影响,应充分重视生产中的安全相关问题,重视化工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由此可见,化工安全生产和化工企业技术管理具有紧密联系。第二,在化工企业生产管理中,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满足化工产品的安全生产需求,通过应用正确的技术管理,有效地降低存在的化工产品安全性的问题,促进化工产品的安全生产。大量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性的药品在化工生产中出现,再加上高温、高压等工况的存在,很多药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问题[3]。为了进一步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应该充分发挥化工生产技术管理的作用,重视化工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所以,技术管理对于控制和降低安全问题非常重要。
1化工企业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安全管理制度没有有效贯彻落实。大量药品存在于化工产品中,具体的生产环节中,应该严格遵照相关部门的安全规定进行处理操作。根据相应大部分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大部分没有落实国家的政策规定以及规章制度,经常会造成很多问题出现,导致违法事件的发生。比如,由于工作人员疏忽大意,造成未经允许的外来人员进入,他们不具备化工生产的专业知识,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奖惩模式,全方面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不能仅仅将其作为摆设而不赋予其约束力。第二,部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能力较低。为了保障化工生产安全,则应该重视努力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避免由于工作人员的操作不规范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部分企业并不重视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不重视培训工作,再加上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容易造成操作中各种问题出现,不能全面正确使用各项设备,对于出现问题的设备,也就随易修理,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第三,操作方面存在问题。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步骤,原料也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危险系数。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应该具备小心谨慎的态度,避免因为自身的失误而造成不必要损失。当前,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疏忽所致[4]。这就要求企业应该重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知识能力以及责任心方面的培养,对于化工生产的安全问题严加重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第四,安全意识方面存在问题。大部分化工企业的工作人员都有着安全意识方面的问题,难以具备较高的责任心,并重视细节问题。仅仅简单化处理问题,并不从根本上追本溯源,经过一段时间的影响,又会导致更加严重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化工生产中,并没实现员工考评与安全制度相互结合;二是,监督工作人员环节的缺失。应重视合理将安全管理部门设置在化工企业中,开展必要的监督工作,通过安全培训活动来加强安全意识的提升,了解学习紧急避免的常识。第五,违规操作以及设备原因。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失误会造成事故产生,考虑到大部分涉及到都是化学药品,具有较强的危险性。因此,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格外注意,严格遵照规定执行,切记偷工减料,避免错误操作。
2加强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措施
第一,保障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化工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相应的安全制度,结合自身实际并不断完善,从而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安全管理制度。对于操作中每个细节进行充分考虑,保障从每个环节中对于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化工企业应该从各个细节落实好安全管理制度,并结合违反规定行为进行必要的警示或者处罚,并积极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将安全意识贯彻落实在每位员工心中,保证应用正确生产技术来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第二,加强安全意识的提升。化工企业应从各方面来重视如何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积极开展安全知识相关方面的培训教育工作,不断利用多种形式增强安全意识,可采用小视频、宣传页来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在进行员工的教育活动中,结合真实事例情况,不断告诫员工,安全第一的原则。第三,重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不能对于现实状况进行完全改变,具体操作中,每一环节都涉及到工作人员。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业务能力以及安全施工规范的要求,化工企业则应该经常性要求专家学者为工作人员进行授课,提升专业业务知识以及技能水平,还应定期组织参观学习活动,利用实践环节促进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使其具备较高的工作水平。第四,对于设备检修工作进一步完善。在进行设备购买过程中,应符合实际工况要求,选择抗腐蚀抗高温的设备,并进行专业化操作培训,保证员工能有效正确使用设备,避免因为操作设备失误而造成的安全事故问题。
3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化工生产过程的特点以及发展情况,化工安全生产和技术管理相互间具有相互影响、密切结合的联系,因此,应该结合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严格遵照相应规章制度来生产,保证化工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化工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制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也有利于实现化工产品的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化工企业的科学持续化前进。
作者:贾思谦 单位:晋中市安全生产技术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崔学忠.标准化作业在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中的运用[J].科技展望,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