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03 10:54: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管理职业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

篇1

在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缺口不断增大的背景下,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为目标,在课程体系上设置了实习、实训课程,并加大了实践课程所在总课时的比重,进一步提升了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从当前的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教学基地建设滞后、评价机制不完善、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等问题,阻碍着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积极推进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构建起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1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1学校层面: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高职院校纷纷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培育金融管理专业人才,这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上,未能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教学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使得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局限于模拟实验、参观企事业单位、参加模拟大赛等层面,只能为学生带来感性认知,未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1.2教师层面;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将金融理论知识讲解作为重点,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绝大部分课时为课堂理论教学,仅有少部分课时用于开展实验实训活动,并且这些实践教学活动与理论知识缺乏紧密联系,难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

1.3学生层面:实践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一般在第三学年安排实训实习教学,而在一二学年阶段安排的实践课程较少,使得学生接触到真实金融环境的机会严重不足。同时,在第三学年安排的实训实习活动中,通常涉及对全部课程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应用,但是学生没有对整个专业形成整体性认识,对各门课程知识掌握较为零散,所以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活动脱离了专业课程知识,使得学生降低了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虽然设置了实习实训类课程,但是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安排上却存在着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实践教学以校内实训、社会调查、社会见习等形式为主,未能将最新的金融技术和金融理念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没有为学生创建真实的金融从业环境,难以提升学生金融知识应用能力;金融管理专业通常根据理论课程的开展情况安排实践教学,经常出现压缩实践教学课时的问题,加之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综合性,导致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发挥出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中的作用。

2.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当前,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明显滞后于学校发展,使得学校存在着实践教学环境不完善、软硬件实践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未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操作平台。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高职院校受办学经费不足的限制,对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使得当前的实验实训条件难以满足本专业扩招的需求;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更新缓慢,计算机配置低,用于实训的模拟软件缺乏专业性和先进性,阻碍着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欠缺,没有与其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导致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理想。

2.3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是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和成果的检验,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导致评价结果客观性和全面性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主体为实践指导教师,使得评价结果易受教师主观因素所影响,难以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情况给出客观评价;实践教学评价重视终结性评价、轻视过程性评价,很少将有关教学机制、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师资队伍和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评价指标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单一,评价方式以定性评价为主,缺少量化的评价指标,使得评价内容不全面,难以揭示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实际问题。

2.4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开展成效。从实际情况上看,金融管理专业教师的理论功底都非常扎实,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比较高。然而,由于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缺乏从业经验,对金融实务的操作技巧不够了解,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无法将自己的实践体会传授给学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金融行业精英,由于学历受限,很难进入高职院校任教。

3加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3.1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以目标任务和实践过程作为立足点,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学校应对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如专业实践课、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以此来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对策如下:其一,集中训练。为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学校可以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借此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他们掌握与金融业务相关的操作方法。为加深学生对金融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教师可在经济学原理、证券市场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中采用验证的实践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同时,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自主训练的机会,让他们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实训,在反复操作中掌握技能的运用技巧。其二,运用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学校可将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纳入到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当中,使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融合到一起,借此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现理实一体化和工学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2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要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配置,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专业实践操作机会,具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设立专业实训室。高职院校应在校内设立金融实训中心,引入各种模拟仿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平台中对相关的技能进行训练,如证券投资业务、银行柜台业务等等。二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应当以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作为立足点,结合市场对各类金融产品的需求,在校内建设生产性的实训基地,为金融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金融业务训练,如网络金融营销、电话销售金融产品等等,借此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建设校外实践基地。高职院校可与本地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打造多元化的校外实践基地,以此来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中进行专业实习,可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3.3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要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对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为本专业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要从实践指导教师的单一主体评价,拓展为由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协会组织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以保证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同时,高职金融管理专业还要构建起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四个一级指标:其一,背景评价指标,下设培养定位、教学理念、产学研基地、校企合作等二级指标;其二,投入评价指标,下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训室建设、经费预算等二级指标;其三,过程评价指标,下设实践教学机制、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二级指标;其四,成果评价指标,下设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设计、职业资格、创新创业等二级指标。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可根据本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在二级指标下细分三级指标,形成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在确定指标之后,采用专家论证和实践测试的方式设定各项指标权重,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3.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金融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速度,培养一批理论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以此来促进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应当为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师提供锻炼的平台,定期将教师送到金融企业培训,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挂职历练,从而使教师能够接触到真正的金融业务和工作流程,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相关的技巧,并将这些课本以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学校可以聘用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金融管理人才,让他们兼职任教,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方法和技巧教给学生,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建设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将实践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打造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要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着力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有效开展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卢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类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财讯,2018(33):195-197.

[2]钟鸣长,易晓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河北职业教育,2019(4):79-83.

[3]周周.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55-56.

篇2

1.1应用型财务管理的兴起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市场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趋向于“应用型”教育。经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等方面具有应用和复合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此,许多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传统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而是定位于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具有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等专业能力.能够在企业、证券公司、银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证券投资、会计核算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转变无疑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对学科交叉尤其是金融理财的部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1.2金融环境的变化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成为各种财务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从事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可避免会参与其中。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迅猛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既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种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境外投资机构纷纷涌入.一方面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处于极大的金融风险中。这些对财务人员的理财观念、风险意识、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目前有效的资本约束还未形成.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相关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和运作规律.并具有较强的发展适应能力。

因此,市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要了解金融市场、熟悉金融机构、能够理解我国金融机制及法规。要培养此类人才.在其系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开设一定数量的金融类课程必不可少。

2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所采用的课程体系框架多分为五个层次: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公共课.即为通识教育课程.强调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通识课程。因其与专业性质无关.故不必开设金融课程。后四层都属于专业教育课程.不同层次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也有所不同。

2.1专业基础课中,几乎没有金融类课程

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各高等院校普遍接受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甚至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无不妥.但对财务活动的生存环境——金融市场.及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金融机构未作丝毫介绍.这显现出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尚有欠缺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2.2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有所增加

专业主干课是构成财务专才部分能力的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院校传统选择的为中级财务会计、投资学、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设置为专业主干课。

随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除了传统开设的投资学课程外,各高校对专业主干课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复旦大学的必修课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货币银行学和资本运营;东北财经大学开设了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等。这说明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数量。

2.3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随不同院校的特点而变化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各高校对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所以,在不同的本科院校,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设置的多少和具体的开设种类都有所不同。如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別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十二门的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如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等占了九个。而中国人民大学在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更看重的是会计类专业课程,所以在其二十多门的选修课程中,金融类课程仅仅只有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和证券投资学五门。其中证券投资学是必选课,是作为专业主干课中没有开设投资学的必要补充。

综上分析,在当今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金融类课程已占一席之地。但对比我国庞杂多样的现实市场需求,金融类课程的设置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不足,为能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对其中金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优化。

3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

3.1增加专业基础课中的初级金融课程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的英文都是与资金运动有关的"Hmnce”一词。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之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中,应至少开设一入门级金融课程,如《金融学一>或彳.货币银行学这两门课内容相似只是角度不同,都是比较浅显但较为全面的对金融学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财务管理的对象——货币的产生发展、相关形态制度的演变;可以掌握财务分析中关键因素——利率其作用及运行机制;可以初步认识筹资或投资等财务活动所接触到的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

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将这门课开设到专业主干课中。这实际上是混淆了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其他核心主干课程的关系。二者不应是并列而应是前者为后者的学习进行铺垫和打基础。因此,应将金融学调至专业基础课程中。如果学校较为重视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知识的培养,还可在专业基础课中除金融学之,再加设一门金融课程,如金融市场学等。

3.2加强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实践环节

市场迫切需求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主要看重的是其灵活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

进行理财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财务主干课程的理论学习,更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的财务活动与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市场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仅仅加大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的数量远远不够,还应加强培养财务管理和金融相互交融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般来说,尽可能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放在全真模拟实验室中,通过采用模拟炒股实验、上市公司融资实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甚至沙盘对抗实验等设计性实验方法,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整理运用财务数据,设计分析模型的综合能力。即便不具备全真模拟实验室的高等院校,也可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基本方法,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财务金融知识,为其今后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3.3设置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

虽然在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选修课中,都开设了金融类课程。这些课程表面上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并无特别要求,但学校对该专业培养重点和方向的不同导向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如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就隶属于会计学院,该专业学生在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的选择上,必然以财务会计有关课程为核心,多选择公司治理、高级财务会计、企业价值评估等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金融环境的变化。

篇3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服务业中的外包业务在实践中迅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正日益成为国际服务业转折的重点,欧美等金融服务业务较为发达的地区均倾向于将金融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转移至更专业、成本更低的金融服务外包公司,以提升金融企业的竞争力(杨琳、王佳佳,2008)。

根据2009年中国外包服务研究中心及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的中国外包服务研究中心及中国国际促进会的中国外包服务发展报告研究显示,在2009年全世界服务外包的转移方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等国家,它们约占全世界服务外包转移的96%,而服务外包的承接方则以中国、印度、新西兰以及俄罗斯等为主。2009年美国约占世界金融外包服务市场份额的60%以上,日本与欧洲占30%以上,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对于服务业的不断重视,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必将迎来迅速发展阶段。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于金融服务外包进行研究。

在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们认为,外包是衍生于价值链理论的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从其内涵、动因、决策风险管理等不同方面进行研究。但是,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由于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链与制造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差异,研究者们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价值链的详细分析不多,因此从价值链视角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分析的不够细致,也体现不出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作用。基于此,本文从价值链视角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进行分析。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

外包的概念最初由Gary Hamel 与C.K.Prcharad于1990年提出,他们在研究中认为外包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Michael等认为外包是指企业或其他组织将以前从事的(或将来要从事的)业务转移给外部供应商。而具体到金融服务外包,国际金融业权威机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是“受监管实体(金融机构)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外包服务商主要是企业集团内的实体或企业集团外的实体企业。同时,外包可以是将某项业务(或业务的一部分)从受监管实体转交给服务商操作,或由服务商进一步转移给某一服务商,本文的研究遵循次界定。

根据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接着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对象与金融服务业务流程进行如下分析。从研究对象的视角来看,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对象包括: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外包的需求方;外包服务商(也叫外包商、服务商、服务提供商等),指承担外包业务的实体,是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承担方;监管当局:主要指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部门(由于金融业务的特殊性,需要相应的监管部门);客户:金融服务的需求方。从金融服务的业务流程来看,金融服务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金融产品开发与设计营销交互决策阶段消费阶段反馈阶段。

(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金融服务外包内涵

在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研究对象及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基于价值链理论,可以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进行分析。由于外包理论衍生于价值链理论,而价值链理论主要针对制造企业,在应用到金融服务业务中时,由于其特殊性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于金融服务业务分不同类别,其业务流程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仅仅对基本的金融服务业务流程作分析,根据价值链理论,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如图1所示。

(三)理论框架

根据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研究对象及内涵的分析,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根据基于价值链的金融服务外包内涵可以分为可外包的辅助活动、不宜外包的辅助活动、可以外包的基本活动和不宜外包的基本活动四类。那么,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就从这四个分类来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分析

(一)金融服务外包基本活动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分析

金融服务外包的基本活动分为可外包的基本活动和不宜外包的基本活动。从金融服务包含的基本活动来看,产品开发与设计、营销、交互决策、消费阶段和反馈阶段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共同构成金融业务流程(胡峰,2004)。这些基本活动如何才能区分哪些适合外包,哪些不适合外包呢?根据相关研究,在基本活动中,可以将金融机构并不擅长,而且将技术性、操作性较强的金融业务外包出去,而将金融机构本身擅长的,体现知识含量与未来金融业务发展方向的基本活动保留在金融机构中。同时,在对于金融服务的基本活动外包决策中,以金融机构为对象来看,金融服务基本活动的外包获得的收益或价值要大于金融机构自身运作所产生的价值,此时的金融服务外包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够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命题1:金融服务基本活动的知识型、技术性越强,标准性越低,其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越能促进企业竞争力。

命题2: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所获得的价值大于其自身运作的价值,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越能促进企业竞争力。

(二)金融服务外包辅助活动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分析

金融服务的辅助活动分为可外包的辅助活动和不宜外包的辅助活动。金融服务的辅助活动包括物流服务、融资服务、结算服务、保险服务和风险管理等。由于辅助活动是金融服务基本活动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其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也极为重要。在金融服务辅助活动的外包决策时,与基本活动类似,其主要也是从辅助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其外包获得的价值两个角度来进行决策。同样地,知识性、技术性越强,标准性越低的辅助活动越不适宜外包,而金融服务辅助活动外包获得的价值越大,其越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基于此,提出命题3和命题4。

命题3:金融服务辅助活动的知识性、技术性越强,标准性越低,其金融服务的辅助活动外包越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命题4:金融服务辅助活动外包所获得的价值大于其自身运作的价值,金融服务辅助活动外包越能促进企业竞争力。

(三)基于价值链的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应用

基于价值链视角,可以根据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的特征和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两个原则来对金融服务外包进行决策。

从金融服务基本活动的特征来看,产品设计与开发属于知识含量高、技术性高和不可标准化的经营活动,营销阶段与消费阶段属于知识含量低、技术性低和可标准化的经营活动,交互决策阶段和反馈阶段与产品设计开发类似(王铁雁等,2012),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来进行外包决策。

从金融服务辅助活动的特征来看,物流、保险、风险管理等活动属于知识含量低、技术性低和可标准化的辅助活动,融资和结算服务属于知识含量高、技术性高和不可标准化的辅助活动,也可根据其特征进行外包决策。

从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来看,无论是基本活动还是辅助活动,假如其外包所获得的价值无论是成本减少还是收益增加,或者交付时间减少、服务质量提升等,均大于其自身运营所取得的价值,并且并非金融机构所关注的核心业务,则可以进行外包,否则不适宜进行外包,具体的决策过程可用表1来表示。

从表1中可以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决策过程与结果进行呈现,当然,表1中仅仅是根据一般的金融业务特征及外包价值进行的简单推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金融服务业特征及外包价值等均存在较大变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结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本文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与界定入手,基于价值链理论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的分类,并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命题。最后,根据特征与价值两个原则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的决策过程。本研究是从价值链视角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理论研究,对于金融服务外包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由于本研究仅属于理论分析,还需要在未来通过案例或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M].人民出版社,2008

2.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编.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吴国春,高长春.金融服务外包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2009(5)

4.Gary Hamel,C.K. Prahalad.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

5.王铁山,郭根龙,冯宗宪.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承接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7(8)

6.魏欣,李文龙译.金融服务外包[[J].中国金融,2005(13)

7.Outsourcing in Forum.2005:Financial Services[J].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The Joint Forum,2005

8.杨勇,李晓明,郭文娜.产业链理论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的运用[J].北方经济,2006(10)

篇4

一、金融危机对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影响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带来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出口大幅下降等因素使企业效益下滑,社会用工需求减少,必将使高职院校学生的校企合作、实习、就业、困难生救助等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这次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经济发展机遇同样也给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下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给高职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带来的挑战

1、企业效益下滑,校企合作与学生实习等工作困难重重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必须要同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一定岗位实习时间,共同培养学生岗位工作技能。这不仅需要企业付出一些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这项工作,还必将对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企业本身的积极性就不高。在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为企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赢得企业的支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自金融危机以来,绝大多数企业都遇到了困难,经济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大都放慢了步伐甚至停顿下来,而合作企业的积极性跌到了低谷,信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2、社会用工减少,对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冲击严重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滑坡必然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引起社会用工的减少。教育部的统计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数量2009年第一季度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20%,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的用工需求比第二季度下降了5.5%,这也是二十年来我国用工需求的第一次大幅下降[2]。信息及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占的比重较大,就业压力相对较重。

3、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提高

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欧美发达国家都出台措施降低中国学生的留学“门槛”,加上人民币升值这一趋势,将有更多的优秀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或者就读港澳台的大学[3],而国内近几年来生源数量下降,这将加速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生源质量下降的趋势。课堂上学生对老师讲授内容的领悟程度将会有所下降,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金融危机给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1、加快内涵建设、提升信息管理专业办学层次的机遇

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日趋严峻,我国产业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竞争力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批产品科技含量低、服务水平弱和管理水平差的企业难以立足。在市场的倒逼机制下,政府和企业不得不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层次的同时大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而政府和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必然要加大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度,这样使信息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这会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质量和层次提出更高的要求。近来人才市场上信息类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强劲回升就已经显示出这方面的一些征兆。这将促使政府和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也会使政府加快提升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办学层次的步伐。这为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2、促进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机遇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和企业需要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度,以提高管理效益,促使企业管理升级,这样必然对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要求也将会发生变化,这将促使着高职院校加快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步伐。

3、加快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机遇

金融危机后,企业管理升级不仅需要大学生具备更高的信息化技能水平,还需要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既要知理论又要能熟练操作;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不仅会做,还要会说等等,这样的人才仅仅靠学校是培养不出来的,这就促使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课程,进行课程建设,共同进行课程教学,这为高职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4、提升师生专业水平的机遇

金融危机以来,严峻的经济形势逼使着要想生存下去的各类企业都要进行管理升级,向管理要效益。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需要通过外聘专业人才进行或者项目外包的形式进行信息化建设,这就为广大信息管理专业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供了平台。

5、促使学生提升人文素质改变就业观念的机遇

大学生不愿吃苦、就业期望值高等问题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难题之一。金融危机以来,就业形势严峻逐渐逼使学生认清了现实。此时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将经济发展方式由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向扩大国内需求拉动,要想扩大内需,就为广大农村市场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因此未来县乡城镇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当多的就业机会。这种状况下如果高职院校引导得力,将是促使学生提升人文素质转变就业观念的有力时机。

6、促进国际交流共同办学的机遇

金融危机以来,一方面我国的很多企业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纷纷走出去,收购国外的一些优质资产或投资扩大国外生产基地,这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国外高校为了摆脱经济不景气带来的负面影响,纷纷加大了与中国高校合作办学的力度;再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使聘任国外优秀教师来中国任教更加容易,这些为促进信息管理专业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1、科学管理,加大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要下大力气进行内涵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受到社会和企业所欢迎的素质与技能都过硬的人才,这样将会取得政府和企业更多的青睐,获得它们更多的支持,使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加大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力度

要经常进行市场调查,及时了解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要求的变化,根据市场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加大专业建设的投入,培养师资,更新设备,尽可能地缩短专业建设的周期。

3、加强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要统一思想,从校长到专业教师,都要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进行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影响的培训。学校要提供条件和激励措施鼓励信息管理专业教师走出去,与企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沟通,让企业家们认识到金融危机后经济运行的形势,认识到信息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同时主动寻求参与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等为企业服务的机会,既加深与企业的感情,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这些工作争取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共同培养学生。这样还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渠道,

4、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形势报告、企业家讲座等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素质拓展、成功学讲座等具有特色的第二课堂,建设具有个性的校园环境氛围,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等等。学校要通过这些途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5、做好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更加精细化、科学化、职业化,做好分层次、分专业、分对象的指导与服务,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将结果性就业指导转化为过程性就业指导,将群体性就业指导细化为个性化就业指导,将求职技巧指导深化为生涯发展指导。要引导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心态、准确定位、抓住机遇,尽快就业。

6、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高职院校要利用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大好机遇,主动联络,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范围。还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吸引国外优秀信息管理专业教师来学校任教,把外教的授课范围从外语扩展到专业课程,把外教的聘任从短期向长期扩展[3]。这样将加速中外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培养一支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为高职院信息管理专业校未来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只要高职院校认真分析金融危机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和机遇,积极应对,必将会使高等职业教育迎来新的一轮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体系不断进步,金融管理也在经济机构的运用中进入了新时期。在新时期的金融管理中要做到适应市场特性,合理运用管理方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保障金融行业的平稳、快速发展,促使金融行业提升竞争力,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本文将就金融管理的特点展开分析和讨论。

1、我国金融管理在新时期的特点

进入新时期意味着金融机构在日常运营下将遭遇更多风险,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着重重阻碍。在此,大多数企业的应对方法是通过金融管理,合理有效的监管和应对发生的问题。

1.1制定严谨科学的金融管理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本依据与检验标准,合理、科学的金融管理制度能够保障金融管理操作的规范化、有效化,面对市场环境的新时期挑战,金融管理制度也要随之更新,迅速与时代特点完美融合,保障金融管理的时效性不落后与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使金融企业在市场环境下保持竞争实力,有效抵御风险。

1.2管理部门组织架构。

我国金融企业一直保持着稳固的金字塔管理结构,这种结构模式较为稳固,执行力强,决策力的应用能力也较高,但也有其中要注意的问题,如下层建筑的稳固、中层部门的执行力、高层部门的决策力和顶层的大局观和发展观。金融企业需要一个较强的管理部门作为结构中的监督和约束,在新时期风险无处不在的市场环境下,更需要这样一个部门帮助金融企业维护日常经营活动的平稳运行,面对越来越低的容错率就需要金融工作更加严谨认真。建立金融管理部门并使其正常运作离不开人员的培养,首先该部门负担着一部分提高工作人员水平和专业素养的职责,其本身的知识技能要过关,有丰富的经验作为积累,所以金融管理人才的选拔严格而且慎重。金融管理部门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系统性的培训,从而提升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工作人员在相关的管理技能上或是在相应的理论知识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从而使得金融管理工作得到更加顺利和高效的开展。

1.3区别金融管理具体情况。

现在,金融行业中依旧存在各种非法集资、机构不良贷款等情况,给整个金融行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威胁,风险性增加。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对非现场检查的力度。因此,将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作为重点工作是必须的,使得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降低金融行业发展的风险来推动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

2、金融管理在新时期所面对的问题

目前来看,我过的金融机构还是存在一些发展上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路程,为了我国的金融机构发展健康,就需要对金融管理进行强有力的优化,从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深远发展。加强金融管理需要构建完善的金融管理体系,对旧系统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有效改进,从而使得整个体系更加健全。将现在的金融管理融入到金融机构中,从而进行对现在的金融机构的发展的合理控制和监督。

2.1优化金融监管的相关管理制度。

自从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之后,我国的金融机构面对的不只是国内市场的挑战,还要面对来自外部市场的挑战,在内外市场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制度并没有那么能够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在此种大背景下,我国就需要对金融机构开展的各种金融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降低金融机构收到的不良因素的影响,构建一个完善健全的金融管理体系。如果金融管理体系拥有有效强力的法律效力,就能使金融市场拥有一个硬性的保护政策,从而促使金融行业在良好的市场氛围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2.2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素质培训,提高从业水平。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经济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市场的竞争也开始进入白热化状态,这种激烈的竞争状态对金融机构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市场经济背景下,如果出现了一些不良因素,就会使得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带来较大的动荡,更严重一点可能会使部分金融机构出现倒闭的现象。如果金融行业想要得到有效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构建一套健全的金融管理体系。对金融管理从业人员进行系统性的素质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能力,重点指导从业人员对员工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而使他们能够早工作中规范自身行为。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整体金融行业的发展,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金融行业的安全、平稳发展受到很多潜在因素的威胁。在此情况下,金融行业需要合理运用金融管理,用与时俱进的管理手段,提高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现在应当通过优化金融行业的管理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等构建完善健全的金融管理新体系来实现金融行业又快又好的发展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邓湘宁.探究新时期我国金融管理的特点及思考[J].时代金融(中旬),2014(4)

篇6

关键词:金融管理;策略;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的金融管理模式,是促进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金融业若要规范、高效、科学的发展,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其规范经营的重要支柱。金融管理对金融业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影响着金融业的发展趋势,科学合理的金融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因此,必须不断完善金融管理模式,提升金融管理的有序性及规范性,转变陈旧的过分强调对资金的管理,逐渐向全面持续性管理方向转变,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业成为连接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的枢纽,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业中的金融管理占据着十分特殊的位置,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金融管理模式逐渐突显出诸多的漏洞,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着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深入探究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解决策略,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势必会有其客观规律,根据这一特性,开展深入探究、探寻规律,达到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目的。金融业的发展必然会遵循某种特定的发展规律,结合经济实际运行情况,随时调整金融管理策略。另外,及时总结收集全球成功的金融管理经验,借鉴成功的金融管理方式,跟随经济发展步伐,随时更新、调整金融管理理念。生产力的发展对管理理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随着生产力的转变,管理理念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便充分体现了金融管理为何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因。

2、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金融管理方式的滞后性。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金融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陈旧传统的金融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结合近年来频发的金融危机,不难发现,传统的金融管理模式的漏洞显露无疑,具体体现在:无法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理念,混乱的外部环境等。面对金融危机金融管理无法准确的预测,无法开展有效的控制。因此,必须全面优化金融管理,执行可持续发展策略,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其次,金融管理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投资机会逐渐增多,而监管体制的缺陷也逐渐呈现出来,投资者为求利益的最大化,会利用诸如此类的制度漏洞,开展过激的投资行为,给金融市场带来严重的冲击,影响其正常发展。因此,强化金融管理势在必行,完善相关金融监管政策,加强监管力度,为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金融结构的调整,管理系统的优化

金融环境的改变,促进金融管理的革新。因此,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目的的达成,必须调整金融结构,以创造金融发展环境。首先,法制化金融管理环境的创造,金融管理规范的制定,必须由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及银监会来完成,让金融管理有章可依,实现管理制度化,管理操作流程规范化。其次,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促进金融管理发展,提升金融的开放性,强化金融业各项规章制度的灵活性,为金融市场资金的流入提供契机。最后,金融管理体系的创建,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明确各商业银行的中心地位,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管理体系,完善金融管理规范的建设,安全可靠的环境,促进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金融沟通的便捷性。

2、实施现代化管理,提高金融管理实效性

现代化企业管理是实现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且法人治理结构在金融管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法人治理结构在现代化企业管理这个平台上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协调运转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功能,因为金融管理中每项决策和策略必须得到彻底的施行,高效的管理水平,卓越的运营模式,促进金融企业效益的提升。当前,我国不断强化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但仍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影响,且我国经济基础也相对薄弱,为提升抵御金融危机的实力,必须创建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现代化金融管理。法人治理机构具有有效性和制衡性特点,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实现现代化金融管理,强化金融企业凝聚力及管理的协调性。法人治理结构的创建,实现现代化管理,有助于提升金融管理决策的有效性,促进金融企业效益的提升,保障企业各项规范制度的实行落实,提升金融管理的实效性和可靠性,进而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3、培养金融人才

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选拨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金融人才首先应具备较强的个人素养,高效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丰富的金融管理知识,且灵活运用金融管理知识的能力,对经济发展动态全面掌控。人才的竞争和发展,同样也是金融业的竞争和发展,所以人才选拨机制必须完善,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促进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人才的选拨,调整招聘方式、制定合理的招聘标准,吸纳拥有先进管理技术、精通金融管理知识的人才,聘用后根据其自身优势,合理安排职位,充分挖掘其能力,完善相应奖惩机制,为其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其次,人才的培养,积极对金融管理人才开展技能培训,金融管理知识的学习,如金融相关的理论知识、管理手段,及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更新其知识结构,充实其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适应经济发展形势,优化人员配置,实现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篇7

金融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发展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项环节,也是企业将来经营管理的主要方向,企业要想长久性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金融管理加以重视,树立科学的金融管理理念,结合现阶段企业发展的现状,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企业金融管理发展的道路来。

一、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

企业正常发展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资金,只有具有了足够的生产经营资金,企业活动才能够顺利地进行,通常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向银行贷款的资金,企业自身的资金以及金融性质的融资资金,而对于企业资金的管理,就涉及到了金融管理,因此企业内必须要有懂得金融管理知识的专业性人才,了解当今市场经济中股票融资性的金融问题,对于当前国家金融政策、企业交易流程都要有所涉略。企业资金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前提和基础。

(二)金融管理能够保障企业的日常经营

通过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可以保证企业的日常经营正常地进行下去,由于企业中所有的生产经营工作都是要在市场经济背景的大环境下进行的,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只要是有市场的地方,就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有了企业金融管理就能够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以金融管理对市场的了解和分析,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金融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销售工作都是与金融管理不可分离的,只有加强了企业金融管理才能够使企业的资金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打造企业品牌发展。

二、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一)加强企业金融管理和预算工作质量

加强企业金融管理工作时,要保证预算会计工作质量,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预测性,在企业金融管理工作当中对工作对象的选择分析过程中,提高对工作项目的监督力度,加强对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管理,在实际的金融管理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必须按照一定的会计预算程序依次来进行调整,不能发生预算数据上的失误,要确定对企业金融资金的重要管理,以认真、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企业金融管理工作和预算工作,保证会计预算任务的质量,从而避免发生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中出现做假账、做空账、做漏账的现象,控制好金融管理中预算工作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对与企业金融活动应当准确地加以核算和记录,然后在企业内各相关职能部门内进行责任落实,从而保证金融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地进行吸取,从而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保护性,增强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性。要完善企业中财务信息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精细化管理,在对财务金融信息进行规划管理的同时,要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同一性原则,促进企业工作形式的创新改进发展,使得企业的会计金融管理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二)加强企业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提高企业金融管理工作当中的信息技术化建设,也是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应用的具体表现,随着当今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企业同样可以使用最先进的科学软件来今进行企业金融管理工作,现代企业的金融管理通常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从而不断对企业金融管理系统进行了完善,提高了对会计数据信息记录的效率和有效性,准确地完成了企业经营管理当中数据信息交流的高效工作,建立了企业内部会计金融信息的相关数据库,从而保证了企业整个经营管理的工作都可以在信息技术手段下进行,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项组织环节进行实时性的监控,加强了对企业经营的全面化管理,提高了企业产品销售的可能性,使企业金融管理的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升。通过金融管理在企业当中的实际应用,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树立起财务危机意识,从而避免了企业金融管理中出现一系列问题,通过信息化建设在企业金融管理当中的实际开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改变了企业发展面貌。

(三)加强企业金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情况,企业内要成立金融管理部门,有专业的金融管理学人员进行工作,加强对企业资金管理的数据整理,将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各部门职责进行分别落实调整,把握好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对企业资金方面的负债情况加以控制,增强对企业经营中的风险评估,从而保证金融管理的总体质量。当前企业金融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是提高企业金融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在金融管理工作中要对每一位会计金融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养,从思想上理解企业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意义,使金融管理工作人员了解到金融管理工作与企业中其他经营工作的不同。必须要健全企业金融管理体系结构,明确企业金融工作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从而使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可以全面的发展,避免企业金融管理中各项权责工作意识不清的现象出现,通过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加强金融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劳动创造力,使工作人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金融管理工作当中,有效地促进了企业金融管理意识工作的转变,促进了相关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使企业工作氛围得到了改善。在企业专业金融管理人员进行金融管理时,在贷款回收时,要成立专门的部门,并且由专业的金融管理人员负责企业金融贷款的回收工作,制作数据财务报表,提高企业对贷款的有效金融管理。

三、针对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的相关建议

(一)拓宽企业金融融资渠道

对于企业金融管理发展来说,企业金融的融资渠道是多样性的,不一定非得向银行进行贷款,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来吸引投资者投入资金到企业当中,从而开展有效的金融融资活动。而对于有些企业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金融融资难的问题,可以拓宽企业的新型融资发展渠道,拓宽那些要求比较低一些的上市企业类型的金融融资渠道,从而使企业转型发展。企业还可以采用间接金融融资的形式,让企业和国家银行之间达成某种利益共识,使银行可以和企业共同完成风险分享和利润共赢,从而降低企业金融发展的分享,提高对企业借贷型资金的获取性。因而我国政府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国际化经济发展而言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了大量国际企业对我国企业进行投资建设,还完善了我国民间借贷小额贷款的法律规章制度,有效地改变了企业资金筹备难的问题。

(二)制定企业信用评定规定

企业要想正常地进行生产经营,首先要对自身企业生产产品的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再而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对象进而调查分析,充分了解企业间金融交易的关系,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经济效益,企业品牌本身具有的效应程度,保证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的资金产品链结构的高效运行,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有所保障,从而避免企业自身进行风险承担,保障企业贷款的安全性能,降低企业自身财产的损失程度。然后针对有金融交易的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程度的划分,通过每次的金融交易结果作为再次进行金融交易的依据,从而避免并防止盲目性质的赊账型销售。

(三)健全企业金融风险预测机制系统

企业金融风险的出现将会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要健全企业自身对金融风险的预测机制系统,企业内的金融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进入到市场进行实地性的深入考察,从而对企业金融融资问题和金融投资问题中的各项环节加以调整,一旦发现有潜在意义上的金融风险问题,马上研究企业金融分险所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根据风险了原因来进行提出有效的策略调整方式,从而为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开辟一条正确的方向道路,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从而保证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管理。

企业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金融管理程度的高低,管理水平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企业必须要了解到金融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作用,并且要在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工作当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企业金融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长远性发展,因而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地完善金融管理工作,使企业的发展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相应地拓宽企业金融融资渠道,制定企业信用评定规定,健全企业金融风险预测机制系统。

参考文献:

[1]张皓.浅析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外资,2012.

[2]尉敏.解析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2.

篇8

一、引言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重要作用。数学思维是理性思维的代表,将数学相关知识和思维模式应用于金融领域中,是实现金融科学投资管理的重要指导理论,本文从高中数学角度,对数学知识在金融投资管理领域的应用进行探究。

二、数学知识在金融领域应用中的作用

数学知识是理性逻辑思维的学科代表,将数学知识在金融领域应用,可以实现金融投资管理的整体模式完善,并建立思维投资构架,明确金融管理之间的联系,培养金融投资者全面、综合的投资模式,为金融投资者提供平衡风险的理念;另一方面,金融投资者直接将数学知识作为金融分析的理论依据,例如:概率,函数等相关知识作为分析金融管理的重要平台。由此可见,数学知识在金融领域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数学在金融领域应用

1.数学模型的应用

数学具有相对完整的思维模式与逻辑结构,结合高中数学知识,对数学在金融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数学模型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普遍性较大。金融领域中包括金融运行成本管理、金融风险管理、金融收益管理几部分,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管理时,合理分析金融管理领域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明确各个部分之间的利害关系,降低金融投资管理的风险性,保障投资者的金融收益。例如:金融投资人对上市的股票进行金融投资,为了降低金融投资的风险性,实现个人金融管理科学分配,应用数学中结构模型,建立金融投资管理的最佳目标,结合股票投资的市场行情,确定金融投资管理的最佳形态,为金融股票投资管理的稳定性投资确定方向。此外,建立数学模型在金融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体现在金融投资管理中,不同管理金融理财的收益应用。数学模型分析可以确定金融管理的主次,实现金融发展结构规划的现代性。

2.概率应用

概率知识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为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概率知识可以保障金融管理中经济收益的稳定性。一方面,概率知识可以为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平衡提供参考理论,例如:实施金融投资中股票B、C两种股票进行投资,为了保障金融投资管理的股票收益稳定,应用概率知识,对两种股票的经济投资收益概率进行分析,最终确定B、C两种股票的稳定性,保障了金融投资者的收益;另一方面,概率在金融投资领域中的应用,也体现在金融管理业务领域,金融投资管理者可以依据客户在金融投资领域的投资比重,明确当前金融投资的市场需求方向,从而为金融投资管理者合理把握市场需求提供了准确的需求分析,引导我国金融管理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实现了金融投资管理的稳定性发展。

3.函数应用

函数知识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函数知识结构体系庞大,数据应用的结构分析作用明确,目标准确性强。函数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率高,如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金融领域中变量与相关数据之间的变化比例,从而进一步完善金融管理中多种可变因素之间变化规律,推进我国金融管理数据分析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实现金融投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控性管理。此外,函数知识中包含导函数部分,应用导函数明确金融投资的最佳值,实现金融资金运行管理结构的科学性规划,为推进我国金融管理的稳定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4.线性回归分析应用

线性回归分析,是高中数学知识在金融领域中常用的一种形式之一。线性回归分析是将数据分析与图像分析结合在一起,更加直观的为金融领域的资金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合线性回归分析中相关数据变化情况,直接将金融数据的变化进行描点表示,提高了金融投资管理系统应用分析的准确性和直观性特征。例如:应用线性回归分析对某种金融投资债券进行投资分析,依据这种债券的相关金融管理条件设定,对债券运行与设定条件中投资规模、投资运行发展趋势、投资运行的管理者等多种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确定这种投资债券的运行情况,线性回归分析是一种较直观的分析模式,线性回归分析的数据计算中涉及到数据的精确化分析,为金融领域运行管理提供更加精确、细致的管理依据,是促进我国金融管理模型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四、结论

数学知识在金融中应用,可以为金融领域的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实现现代金融投资管理的科学性,提高现代金融管理结构的系统性、完备性的投资模式的引导,实现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伟伟,张晓晖.浅析反证法思想在金融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52-53.

[2]张晔.试析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30-32.

[3]王锦成.浅析数学建模教育在金融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6:261-262.

篇9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人才共育的“双赢”模式。其形式是多方参与、产学研结合,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高职院校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其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行业和企业的变化。它的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单元,是其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专业教学标准的设计体现了专业培养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是校企合作。同时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能否满足社会需求最终还得由行业企业来评判。校企合作既是我国现在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契合点。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才战略,更能实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既促进解决学生就业,又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真正做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人才共育,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我院校企合作基本情况:现有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1)“订单班”模式:机电工程系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三一订单班”,商贸旅游系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通程班”,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都安排到对应企业;

 

(2)“工作室”模式: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的“多迪工作室”企业提供设备,带着学生开发相关软件;

 

(3)“校中店”模式,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的“都市丽人班”,学校与都市丽人公司合作,开设了“都市丽人连锁店”完全按照连锁店经营模式让临近毕业和实习的学生进行经营与管理。目前,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同时行业优势很明显,高职院校知名度远不如“211”和“985”本科院校,行业与其合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我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只能在校外联系实习基地,学生没有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只是学院推荐学生到行业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真正的校企合作还谈不上。

 

三、实现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企合作对策

 

(一)学校要重视并大力支持。学校要根据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来鼓励、引导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校企合作。要在政策和人事上支持,资金投入上进行倾斜,要让合作有人、财、物的保障,使得校企合作能深入开展。

 

(二)要把有着好的形象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引入校园。借鉴我院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依托本专业校内外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考察并选择好的企业将其引入学校。如: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长沙分行、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公司、世纪和红塔以及方正证券有限公司等有意向与我们合作的企业,双方都有诚意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石。

 

(三)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校内外教师、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商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课程设置和要求与企业岗位需求、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引入行业、企业生产技术标准,修订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改变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建立基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方法,及时更新了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和考核办法,实现学生向学做人做事型方向转变。

 

(四)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能手双向交流制度。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和操作技能强,又熟悉行业发展情况,且具备教师条件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做兼职老师,并在教学时间上灵活机动。培养“双师”队伍,鼓励支持特别是青年专职教师到知名金融企业对口岗位挂职锻炼,挂职锻炼结束时,企业向院校提交教师挂职锻炼的证明和评价,保证挂职效果。

 

(五)按照行业企业岗位工作需求,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与学校有联系的金融企业的技术和实操优势,来稳步扩展校外实训基地,让金融专业大三学生有顶岗实习。同时在校内仿造与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等企业的设备设施。如:商业银行综合柜台和信贷业务、证券实操业务和投资理财以及保险产品销售洽谈等实训室,使用与实际工作相同的软件,按照实际工作场所业务场景进行高度仿真的教学。

 

(六)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政策。学院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安排,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到行业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学生通过企业项目实训,其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了培养,甚至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就在企业直接就业,由此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双线联动和深度合作。

 

篇1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金融已深入各行各业,且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较大便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无论是支付宝还是P2P网贷平台,都对传统金融的地位有着较大冲击和影响。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给经济、社会带来极大的风险。所以,需要相关行业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展开处理和解决。

一、网络金融管理概述

(一)金融管理

所谓金融管理是指组织和指挥人们按照一定的规章或者规律,计划信贷活动和货币流通活动,并对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和协调,是一项全过程的管理活动。金融管理隶属于金融学,包含的内容较为全面,主要包括信息管理、财务管理、人才开发等。在从事金融管理或者展开经济核算过程中,需要遵从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原则;第二个是经济核算原则;第三个是责任与权力统一原则。

(二)网络金融范围

现阶段,网络排金融主要由电子银行金融和电子证券金融两个主要成分组成。其中,银行和证券交易所是这两种金融的传统管理方式。结合相关实践经验表明,传统管理方式具有管理效率低、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但是安全性较高,而现代的网络金融虽然便利性较大,风险较高。针对这一情况,可以看出任何风险的出现是网络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也有较大利润空间。

二、网络经济下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完善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其发展的时间较为短暂。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制度法规不完善这一问题,有些制度法规存在较大的漏洞,从而大大增加了金融发展的风险。加之金融管理经验不足,不利于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的显著特性,在金融发展以及执行制度法规过程中,存在不少不法分子,以“低风险、高收入”的承诺诈骗投资人资金。

(二)网络金融自身存在一定的风险

网络经济下,保密性是网络金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网络经济中开展任何一项经营活动,都可能存在信息被盗窃这一风险。一旦信息被泄露,其后果不堪设想。另外,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加强对网络金融信息的保密工作尤为重要。但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存在一些漏洞,不少专业黑客为获取利益,通过各种方式盗取金融信息。或者利用木马、病毒等方式展开攻击,甚至有内部人员受他人诱惑,做出一些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给网络金融企业带来致命威胁。

三、网络经济下完善金融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完善制度

结合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这一特征,我国应针对金融管理风险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规制度,进而确保金融活动的顺利展开,并起到降低网络金融犯罪率的作用。另外,政府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对网络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进而在规范市场行为的同时提高降低网络金融风险。除此之外,需要加强信息保护,减少黑客攻击率,并结合网络经济发展情况构建网络交易保护法案,进而促使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网络安全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电子产品和互联网已深入人们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但是在为人们带来便利性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尤其对于网络金融行业的发展而言,一旦没有做好信息加密保护,就会造成信息的泄露。结合这一情况,首先需要金融企业树立科学正确的意识,提高自身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加强对信息保护工作的重视。并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其次,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引入病毒查杀软件和防火墙技术,养成常杀毒的习惯。最后,相关金融从业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并针对病毒和木马问题,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实现提高安全防护能力的目的。

(三)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进一步促使网络金融的良性发展,需要加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且完善的网络金融管理模式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要想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完善网络金融模式,需要定期加强对从业人员信息技术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进而在提高他们业务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网络经济下,金融行业的发展步伐加快,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额待解决。对此,相关行业需要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国家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健全和完善制度,加强对金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为促使网络金融的健康、稳定、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1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的刑罚配置是指对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这一类型犯罪中各个具体罪名刑种与刑度的设置与安排,其配置是否得当直接关乎我国惩罚与预防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的成效性,进而影响到整个金融秩序的正常发展。我国现行刑法典分则第三章第五节专门规定了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加上八个修正案和一个单行条例,共设有30个罪名。2011年5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废除了13个罪的死刑,完善了诸多刑罚制度,但可惜的是,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的刑罚配置上没有做出任何改变。我国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的刑罚配置主要依据的是97年刑法典。97年刑法典基本沿用了一般犯罪的刑罚规定,没有体现金融犯罪的新特点,无法充分发挥刑罚打击与预防此类犯罪的功效。目前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十分猖獗,当务之急就是完善我国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的刑罚配置,通过设置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刑罚,以达到有效惩罚与预防此类犯罪的目的。

一、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刑罚配置的概述

刑罚配置是立法者在设置具体犯罪的刑罚时选择合适刑种与相应刑度。我国现行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刑罚配置的基本概况可从刑种设置与刑度设置进行分析。

1.刑种设置

刑种设置,即刑罚种类设置,是指刑事立法上对某一具体犯罪规定的具体的刑罚种类。立法者根据具体犯罪的社会危害和特征选择适用相应的刑罚方法,以服务于刑罚惩罚与预防犯罪的目的。以剥夺犯罪人的权益为标准,刑种可分为生命刑、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在我国,刑种分为主刑与附加刑。

(1)主刑

我国现行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中,只保留一个的死刑,即第170条的伪造货币罪i,占总数的3.33%;有6个规定了无期徒刑,占总数的20%;30个犯罪都设置了有期徒刑,其中有期徒刑又设有不同的分界点,有3年、5年、7年、10年、15年,包含10年有期徒刑以上的犯罪有12个,占总数的40%。除了伪造货币罪外其他犯罪都设置了拘役刑,比例高达96.67%。

(2)附加刑

我国现行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中,30个罪名全部设有罚金刑,罚金适用方式有四种:一是选处罚金;二是单处罚金;三是并处罚金,四是并处或单处罚金。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的基本刑来看,设置“单处罚金”的有5个,占总数16.67%;设置“并处罚金”的有7个,占23.33%;设置“并处或单处罚金”的有18个,占60%。罚金数额的规定有四种:限额罚金制,倍比罚金制,百分比罚金制,无限额罚金制。在破坏金融管理秩犯罪中,采用限额罚金制的犯罪有19个,占总数的63.33%;采用倍比罚金制的犯罪有3个,占总数的10%;采用百分比罚金制的犯罪有4个,占总数的13.33%;采用无限额罚金制的犯罪有4个,占犯罪总数的13.33%。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中,规定没收财产这一刑种的犯罪有7个,占23.33%,另外,我国现行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的规定中,并未设置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

2.刑度设置

刑度设置,又称量刑幅度设置,是指刑事立法上对某一具体犯罪规定的具体的刑罚量。刑罚幅度是国家刑罚目的的凝聚态,是罪刑适当原则的数量化。ii刑罚种类是对犯罪适用刑罚质的规定,量刑幅度是对犯罪适用刑罚量的规定。量刑幅度设置是罪刑均衡的数量化,主要表现为法定最高刑、量刑档次、刑种幅度。

(1)法定最高刑设置

法定最高刑是指刑法对某种犯罪所规定的最严重的刑罚方法。在所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中,法定刑最高刑有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15年、10年、7年、5年六档。法定最高刑是死刑有1个,它是伪造货币罪;法定最高刑是无期徒刑的有5个;法定最高刑是有期徒刑15年的有6个;法定最高刑是有期徒刑10年的有13个;法定最高刑是有期徒刑7年的有2个;法定最高刑是有期徒刑5年有2个。

(2)量刑档次设置

量刑档次是指刑法对某种犯罪进行量刑时根据危害程度的大小设置不同的档次。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中,设置一个量刑档次的有2个,占总数的6.67%;设置两个量刑档次的占大多数,共计22个,约占总数的73.33%;设置三个量刑档次的有6个,约占总数的20%。

(3)刑种幅度

刑种幅度是指刑法对某种犯罪所规定的某个刑种所跨越的幅度。我国刑罚体系中有刑种幅度的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的刑种幅度主要体现在有期徒刑上。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有期徒刑的幅度有3年、4年、5年、7年、10年。其中,幅度3年的有13个犯罪;幅度4年的有2个犯罪;幅度5年的有20 个犯罪;幅度为7年的有11个犯罪;幅度长达10年的有5个犯罪。

二、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刑罚配置的特点

篇12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仍然没有彻底消散的今天,金融企业作为金融危机的最直接受害者,加强金融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手段,对于提高金融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国家金融安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分析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准确把握金融业所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强化金融管理,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确保金融稳定与安全意义重大。

1.金融布局与发展单一扩大银行风险。尽管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鼓励中小金融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小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的绝对支配地位没有改变。广大百姓缺乏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同时,随着衣食住行教医保成本的不断攀升,老百姓只有选择将钱放在银行里。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度很高,在直接融资得不到有效支持的情况下,不得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这种结构的失衡与融资形式的单一化发展,加大了银行风险。

2.地下金融规模庞大危及金融安全。随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一些人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老百姓手中的资金,用于发展地下金融服务。多年来,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往往被迫寻求非正规金融渠道。地下金融服务由于不具合法性,缺乏有效监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很难得到保障,这种庞大的非正规金融规模已经成为影响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甚至会危及金融安全。

3.利率风险影响日益显现。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管制仍然比较严格,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面临着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率波动会不断加剧,而金融机构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也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会对金融产品的持有者或投资者造成收益或价值的波动,这就产生了利率风险。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

4.信用风险时刻存在。信用风险由来以久,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由于政策、业务扩展等的推动,导致银行领域积累大量不良贷款,往往会自然抬高银行信用风险等级,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扼制,就会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使银行面临经营困难的境地。因此,信用风险时刻存在,是金融业要时刻认真关注的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强化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5.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人员素质风险、操作规程不规范、合规性差等方面。比如: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把关不严,就有可能导致假按揭现象的发展,增加银行的风险;对抵押品的审核把关不严,有可能使银行蒙受损失等。因此,金融机构必须要强化对操作风险的防范,重点是加大对银行从业人员教育管理入手,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有效降低金融风险。通过规范有序的常态性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胜任新形势下金融发展的本领。同时,要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和自律,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防范金融犯罪。

二、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对策探讨

金融业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除了要强化金融业内部管理与控制外,还要积极开拓视野,不断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以创新来防范和化解风险,以创新来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1.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金融机构面临市场多元化,客户需求多层次化,金融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要坚决树立和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起“面向市场,了解市场,服务市场,开拓市场”的经营策略,将“以客户为本”落到实处。要通过创改变金融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来向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进而获得企业的收益。客户是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基础,金融机构要实现盈利,就离不开客户。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2.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金融工具是金融产品的一部分,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各种劳动,为客户获利、避险、支付便利提供帮助。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服务产品与

领域,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远不止金融工具,还应当包括咨询、信息服务等,并进下发挥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支票、汇票、银行卡、保单、期货等的作用,以新的模式促进服务的增值升值。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尽可能为客户提供舒适、整洁、大方、美观、庄重的服务环境,提升金融企业服务形象。

3.创新金融管理。管理出效益、出战斗力。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金融管理服务激励机制,创新为提供更有效地金融产品和服务所需的组织、岗位、流程、培训与考核,以及市场营销方式、商业模式等。积极探索设立独立的信用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引入风险管理一票否决制、贷款终身责任制。信用卡的收费模式要打破传统的向受益客户收费的模式,转向了以向商户费为主的商业模式,扩大信用卡的使用范围,使信用卡像手机一样普及和便捷。同时,要加强金融技术创新,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个人金融业务的科技投入和项目开发力度,使个人金融业务电子化服务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