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范文

时间:2024-04-03 10:54: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

篇1

一、引言

快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步伐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都来源于生产能力不平衡从而导致了从商家主导市场到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根本性转变, 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这都预示着如今的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 同类企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深化业务流程再造, 从信息化角度构建核心竞争能力, 才能在同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 从而谋求生存和发展。

如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这对于企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都有显著的影响, 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使能器。为了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众多企业不惜投入巨资引进MRP 、MRPII 、ERP 等系统, 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对具体几个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分析与研究, 笔者认为目前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理解有着误区与盲点。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为企业制定信息化战略、支持企业在多变的环境下也能完成快速反应、实现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间的柔性和动态性? 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对此内容进行研究探讨, 通过利用战略目标转化法(SST)提出并建立基于企业总体战略逐步转化为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分析框架模型, 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战略匹配问题.

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一)什么是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战略集转化法

(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是William King教授于1978年提出来的,他把组织的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包括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如管理水平、发展趋向以及重要的环境约束等)等。战略性的系统规划就是要把组织的战略集合转化为信息系统的战略集合,而后者由信息系统的系统目标、环境约束和战略规划组成。

(二)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的应用步骤。首先识别企业的战略集,先考查一下该企业是否有成型的战略式长期计划;如果没有,就要去构造这种战略集合。其次是将组织战略集转化成信息化战略,信息化战略应包括系统目标、约束以及设计原则等。这个转化的过程包括对应企业战略集的每个元素识别对应的信息化战略约束,然后提出整信息化的结构。最后,选出一个方案上报决策层。

三、利用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规划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

(一)企业总体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的关系。企业总体战略是信息化战略制定的基础,信息化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实施的关键支撑平台,也是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重要构成部分。没有总体战略作为指导,经营战略和信息化战略就会迷失方向;没有信息化战略作为关键的支撑,企业的总体战略和基础战略就无法有效地实施。企业总体战略和信息化战略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图来清楚表示:

简而言之,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源于企业总体战略,支持服务于企业总体战略。因此,企业应该规划出与总体战略目标一致的信息化战略目标,信息化战略目标必须聚焦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上面来,并且能够有效地支持业务发展和促进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信息化战略规划应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是从公司总体战略出发,先分解为业务发展战略,再提出支持业务发展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则由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结合原有信息化能力对这些信息需求进行对照分析,然后由规划小组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估。

(二) X有限公司的战略目标集合。本节基于黑龙江某知名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简称为X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为例, 根据X有限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目标,我们可以得出X有限公司的总体战略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将它拆分成以下几个部分:打造优质品牌、加强供应链管理、规范财务管理、有效的库存控制、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化服务水平,通过这几部分获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总体战略与公司的愿景“成为中国化肥产业领跑者”相互呼应。

X有限公司的总体战略依赖于以下五个具体战略的实施:

品牌战略――提高企业品牌意识,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差别利润和价值。

供应链战略――将原材料供应商与产成品经销商紧密联系在一起,采用信息共享的形式保证资源互通,以最优的资源配置来应对市场变化。供应链战略包括了采购,生产,销售,仓储和运输等一系列活动。

人力资源战略――科学地分析预测公司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确保公司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对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

财务战略――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

服务战略――保证企业以顾客满意为宗旨,使服务资源与变化的环境相匹配,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动态体系。

(三)X有限公司信息化战略目标。识别出X有限公司的企业战略集之后,下面我们通过 SST 战略集转化法将X有限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战略集合、实施策略与公司的信息化战略目标和公司愿景关联起来,使信息系统能有效支持这些目标的实现,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的战略目标集转化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战略必须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再结合信息化现状评估可以设定X有限公司信息化目标即完成从企业单机级管理向IT 服务级管理的转变,也就是达到企业信息化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第四级别,建设由公司愿景驱动实施的辅助公司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统一化管理的企业级/跨企业级信息化应用系统,该系统能完善信息资源管理,整合企业内外业务相关的部门,以高度集成的信息化平台和 IT 服务管理体系为依托,综合运用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中。

综上所述,X有限公司信息化战略的总体目标:以公司经营管理和生产业务流程涉及的数据信息为基础,将各个部门紧密结合统一管理;通过对原有信息化系统与新系统进行有效集成,从而整合公司内外资源,推动企业实现从传统的、分散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向科学的、集成的、精细化的管理模式的转变,使公司具有更敏捷的市场应变能力,提高公司基础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加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将X有限公司的信息化战略目标概括为三个关键词:高效管理、业务整合和成本控制。

四、结束语

限于篇幅, 本文没有对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模型结构设计进行分析, 也没有对每一步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详细叙述, 对介绍的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还需要更多企业的进一步具体实践, 特别是针对我国特定行业的应用实践,借助更多的更为完整的案例分析与应用进一步完善等,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篇2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2

IT Planning is the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Li Jun

(China Huafu Trade&Development Group Corp Office,Beijing100086,China)

Abstract:In an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with wide application in the enterprise,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 powerful tool.Enterprise IT and enterprise IT planning will be close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operations,to ensure corporate strategic goals.

Keywords:IT planning;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企业IT规划从企业战略出发,通过对企业核心价值链运作模式的分析,找到IT的支撑点,明晰企业IT战略,改变企业无序的IT建设模式,将IT与企业的业务经营紧密融合,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IT规划的内涵

(一)IT规划的概念

IT规划是“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简称,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结合企业管理需求、业务流程、信息化基础、所属行业信息化建设实践及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愿景、目标和战略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IT规划的内容

IT规划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化战略规划,主要是在深入研究企业发展愿景和战略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IT愿景和战略;二是信息化发展步骤,主要是IT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信息系统的架构、组成、各部分关系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建设原则等。

广义的“IT规划”包括“IS规划”与狭义的“IT规划”两部分,其中“IS规划”(Information System Strategic Planning简称ISSP)主要是在企业发展愿景和业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信息系统的愿景、组成架构及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支撑企业业务规划目标的达成。而狭义的“IT规划”(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rategic Planning)是在IS战略之后,对信息系统各部分硬件、软件、技术等进行计划与安排。(下文中的“IT规划”都是指广义范围)由此可见,信息化具体项目的实施应该是在战略确定之后进行,而现实中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从如何选择硬件、软件开始。

二、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纲领

IT规划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的前提和依据,其核心内容是从企业经营目标和业务发展方向中分析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形成企业总体的信息系统架构,为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

(二)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导条件

国内大多数企业从90年代开始信息化建设,当时企业的信息化尚处于“启蒙”阶段,并不理解信息化的实际意义。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信息化也没有达成共识,信息系统一哄而上,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近些年,国内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逐渐深入,很多企业开始理性地看待信息化,认识到应该将信息化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需要规划的。现在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IT规划,把它看作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导条件。

(三)IT规划可以有效地规避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提高IT投资收益

IT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规避风险,提高IT投资回报率。IT规划在实施策略制定过程中,对信息化进行了风险评估并有具体的应对策略。IT规划过程中通过了解企业核心业务的关键流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未来应用系统的框架,使企业能够在信息化项目中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三、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要以企业战略规划为指导,制定IT规划来确定未来几年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建设重点、总体方案、所需资源和实施方案。通过制定IT规划,企业可以围绕信息共享和协调工作,规避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的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IT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已成为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核心问题认识的转变

在前些年ERP的浪潮中,ERP曾经被国内企业看成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但在很多企业ERP项目失败后,大家开始重新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思考并达成共识,就是ERP并不是信息化的全部,信息化远比ERP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大得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是IT规划。

(二)IT规划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明确了投资方向

IT规划通过评估企业现有的基础设施、IT架构、应用系统、流程和人员素质等,对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确定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使企业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的IT应用水平。同时结合企业目前和未来的发展战略评估企业未来对IT能力的需求,确定IT能力差距和发展蓝图,为企业确定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投资方向,给出了清晰的思路。

(三)IT规划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提条件

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整个企业有一个超越部门利益、立足于整个企业客观条件和发展要求的总体规划。IT规划可以统一企业内部的认识,避免变革中的混乱;能够节约资金和时间,提高实施效率。

(四)IT规划优化了业务流程,促进了IT系统的实施

IT规划从流程分析入手,把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建设联系起来。通过对流程的梳理,进行流程再造,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流程成本。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有利于IT能力差异的确定、未来业务蓝图的设计以及IT实施策略的选择,使IT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服务,促进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

(五)从“总体规划”到“分步实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佳选择

从IT专业来看,总体规划就是企业要在战略层面,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IT规划,再根据IT规划制定实施方案,而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才能完成的长期投资任务。

四、IT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企业创新日益加快,IT规划无疑将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一)IT规划的首要目标就是解决领导层的认识问题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实践,国内企业已逐渐认识到IT规划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管理层共同成长的过程,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也就是帮助企业管理层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促成管理层对信息化达成共识,同时也保证企业战略能够顺利实现。企业信息化从本质上讲就是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

(二)IT规划使IT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能够与企业战略结合的信息系统才是真正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系统。IT规划在战略层面上,帮助企业明确总体战略目标及其所处的竞争环境,并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现状、能力和竞争环境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IT规划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驾驭IT的能力,使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IT规划将IT与企业的业务经营相融合,保证信息化建设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支持

经过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积累,很多企业领导已意识到IT规划对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企业信息化建设容易出现偏差、系统不兼容,甚至造成信息孤岛。企业IT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配套支持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制定的,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的业务经营相融合,以保证信息化建设实现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支持。

五、IT规划能够对企业信息架构进行总体布局,避免企业的信息系统无序建设

(一)IT规划可以帮助企业改变无序的、没有战略意识的IT建设模式

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在实施信息化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联系软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出于立场与利益的原因,不可能完全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尽量使企业的业务流程适应所提供软件的固有流程,造成让系统尽快上线的短视和急功近利的行为。结果是各系统间信息很难共享,系统发挥的效能有限,系统的生命周期短,不能较好地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而且给后续的系统建设遗留了很多集成和接口问题,同时还有系统升级、平台更换、数据迁移、网络改造、后续支持保障等问题。企业在没有IT规划的前提下实施IT系统,可以说是事倍功半,由于没有IT规划会使IT系统具有不可预见性,从而使企业的投资变得无法控制。而IT规划可以帮助企业改变无序的、没有战略意识的IT建设模式,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通盘考虑的问题。

(二)IT规划可以使企业客观地结合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状况,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套IT系统简单的引进,而应该是从梳理企业业务流程开始,明确企业IT规划的一个过程。如果企业不能从决策层的角度来审视IT系统,不能从企业发展的方向来指导IT系统,企业信息化到最后极有可能会走向失败。IT规划是确定企业实施IT战略和实现IT战略目标的方法、步骤和具体项目的实施计划。

(三)IT规划可以使企业避免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

许多企业经常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所有的软件厂商都在宣称ERP能给客户带来这样那样的价值,但为什么很少有企业真正从IT投资中受益呢?原因在于:很多企业由于缺乏IT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往往是因为管理层的一时想法,甚至有时是听了供应商的介绍后而做出的冲动决定。因为缺乏IT规划,导致信息系统繁多、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维护费用高、实施风险大等。大量信息分别存在于各个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却得不到需要的、有用的信息,IT人员整天忙于修补系统缺陷、增加系统功能等。IT规划是信息化建设长期的工作指引,有了规划就有了预见性,能够避免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

六、IT规划是企业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根本途径

IT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决企业信息化的“孤岛”问题,消化独立的信息点和无法集成的独立系统。经过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信息化过程中“孤岛”的形成都和IT规划的缺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孤岛”问题一般都是在典型的没有经过规划而实施的信息化工程形成的。

(一)信息孤岛的来源

本文中经常提到信息孤岛的问题,从认识上看,国内企业普遍缺乏IT系统应用的整体观念,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前期的咨询论证不够充分,实践中偏重于某一个业务环节或者某一个管理功能的信息化,更注重短期效益。从技术发展角度看,由于各厂商的经验和服务范围限制及平台、工具的不统一,加之管理过程和管理系统的规范标准缺失,使各个信息系统之间出现兼容性和集成性问题。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所用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多,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信息孤岛。

(二)信息孤岛的解决方式

1.共享。该方式认为现有企业信息孤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原有数据不能共享,系统之间无法互联互通,因此解决的关键在于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共享,具体方法是使用内容管理。内容管理是在使用端建立一个跨平台的系统,让各种应用系统都能通用,不同部门、不同需求的人都能使用。内容管理平台就是以信息共享为目的,集信息数字化、分布存储、管理、传播、查询为一体的管理平台。

2.集成。该方式认为很多企业的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单纯的共享有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应该借助于企业应用集成(EAI)的方案。企业应用集成就是将集成基于各种不同平台建立的异构应用,通过不同技术层面上的整合,用户可以做到对整个系统的单点进入、个性化访问和可控式访问等。

篇3

1、意识方面

随着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内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总的说来,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各个企业的重视程度相差很大。

2、需求方面

相对来讲大型龙头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好。而传统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也少。

3、应用方面

目前,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的普及面比较广,但是在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具体说来,很多企业就某一方面的信息系统的,譬如说财务方面,库存方面等等,应用比较广。但是,基于企业的所有资源优化配置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比较少。

4、技术方面

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实现方面有两个典型的特点。其一是,在将信息化技术转换成产品的程度较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成效。其二是,“信息孤岛”日渐突出。信息不能共享,势必成为企业全面走向信息化的一大障碍。

5、资金方面

很多企业领导愿意在硬件方面做出较大的投资,而在软件方面的投资很少。

二、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发展措施

1、尽快制订行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要明确行业发展战略目标,信息化是建立在企业整体战略框架的基础上为企业持续发展所提供的一种手段。从战略发展的目标来决定信息化的方向,用信息化来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2、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抓住我国信息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应用服务需求依然强劲的大好机遇,加大力度调整我市信息产业结构,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端产品以及信息化咨询服务业,解决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

3、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全员参与性,加快人才培养。食品医药行业实施信息化,首先管理层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及作用,要明白信息化不仅仅是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也是一种必需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同时要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引进信息人才,使信息化思想深入人心。

篇4

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导致IT治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在IT治理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成本不能够合理的转变成企业的利益。(2)IT治理不能够和企业中的日常业务有机的融合在一起。(3)IT治理在企业中实施过程中,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4)现在企业内部缺乏在企业业务发生变化时,对IT治理进行调整,从而适合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业务往来有机的进行融合,就是企业信息建设成功的关键,也IT治理的主要目的。

2、IT治理的含义和作用

2.1、IT治理的含义

IT治理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两者的产物,现在各个国家和行业对于IT治理的含义的认识有很大差别。例如国际信息化中心和控制中心对IT治理的定义为:由某些关系和过程所组成的管理体系,主要消除IT治理存在的风险,企业从中获得利益。我国给予IT治理的定义是在建设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把企业的战略目标作为IT治理的方向,并建立管理机构对于IT业务和IT服务体系进行管理,科学合理的使用IT信息、避免IT风险,使IT治理适应与企业的发展。

2.2、IT治理的作用

(1)IT治理可以发现利用IT优点。IT治理可以从信息的获取与传递、信息系统的管理和规划、信息的监控等多个方面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管理,将企业的业务程序、企业管理融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可以对企业的业务信息进行科学合理收集、传递,提供给企业各个部门进行应用。这些都可以提升企业信息的管理力度,还可以提升企业业务的处理效率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发挥出IT治理的最大作用。(2)IT治理有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合理安排以及作用发挥。IT治理可以减少企业信息管理中的风险,确保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内自身就具有管理体制,可以提升信息的质量,还可以使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发挥出更大作用。(3)IT治理可以提升企业的效益,提升业务的处理效率,实现战略目标。IT治理可以通过对IT资源进行管理,从而减少IT业务在使用过程的成本,提升IT服务处理的效率;使IT治理的投入能够获得相应的利益。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企业业务程序联系起来,从而使企业的战略目标和IT业务的处理目标保持一致,有利于企业从中会获得更多的利益。

3、IT治理的模型

3.1、IT治理模型的分类

根据经济学家研究IT治理模型可以分为,企业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控制管理模型也被成为COBIT;基础信息架构库模型也被成为ITIL模型;国际标准信息安全管理模型被称为ISO/IEC模型。COBIT模型作为IT治理、安全管理以及控制体系集合一起的优点标准体系,已经国际信息管理中心所公认,目前COBIT模型已经被很多公司开始应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2、COBIT模型的基本结构

COBIT模型是一个多方面信息管理体系,其中包括IT使用准则、IT资源和IT信息的管理程序。IT使用准则能够反映出企业战略目标,可以从信息的质量管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资金、时间、保密性、完善性等对信息实行安全管理;IT资源的利用包括企业人员、信息系统、信息技术、设备以及数据库等资源的利用;IT信息的管理程序是在IT准则的指导下,对于信息的获取和传递、管理和规划、交付和支持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监控进行完成。根据信息系统的控制过程,建立每个过程熟练度的模型,用来评价IT信息治理的等级,并且制定出绩效标准、关键的成功原因、关键的目标标准用来实现信息化的目标。

3.3、COBIT模型的IT治理流程

COBIT模型的IT治理流程主要可以分为:(1)根据软件的熟练使用度进行IT治理级别评定,是用来对企业信息水平判定的标准,分为0-5共6个等级,0不存在等级,没有认识到IT治理的重要性;1初级阶段,能认识到IT治理的重要性,但是缺少综合的管理性;2能够重复级,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出错率较高;3定义级,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了IT标准化;4可管理级,当IT治理出现问题时,能够采取方法进行解决;5最优级,IT治理已成达到了成熟的阶段。(2)根据IT治理级别评定来确定主要目标和成功因素,成功因素是影响IT治理目标最主要的因素,包括战略性以及技术性问题。(3)对于IT治理进行绩效管理,其中包括关键目标标准、关键绩效标准,关键目标标准是用来衡量IT治理的产出效益;关键绩效标准是企业内部资源和设备的应用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的IT治理,是用来衡量IT治理是否能够达到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标准。

篇5

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往往导致信息化偏离预定目标,使得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系统有的设计不良,信息不准确,有的交付后没有使用或使用很少,有的超过预算并严重拖延工期,甚至造成项目失败。据统计,在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当中,对其效果感到满意的企业仅占总数的6%,较满意的企业占52%,不满意的企业占26%。因此,如何有效治理企业信息化风险,保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保护企业投资并使企业获得价值提升,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意在分析企业信息化的风险特征和成因,为企业信息化风险防范提供对策,以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企业信息化风险及其特征

1.企业信息化风险

风险是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出现的与利益相背离的价值取向,是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是一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一种介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无知和完整知识之间的状态。企业信息化风险是指企业在实行信息化项目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和信息本身的原因,使得企业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重要信息或不能充分地获取、利用外部信息或影响了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传递、交流等,以至造成企业难以确保其所拥有的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真实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而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带来危险,甚至可能对企业实现其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企业遭受损失。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项应用发展到综合应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这一系列的转变会遭遇信息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风险问题。

2.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特征

信息化项目是通过技术应用、需求实现、信息加工、流程优化、业务变革、管理创新等要素的紧密互动、协同作用,不断提高社会、政府、企业或个人的工作、生活的效率和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存在复杂、复合、涉及面广、周期长、有形和无形同在的个性化特点,比一般工程项目管理要更为困难和艰巨,项目风险管理有以下特征。

(1)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特征

信息化项目规划阶段主要是根据企业目标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确定企业信息化的预期目标。通过多视角对企业的经营、技术、业务进行分析,进行信息化的总体设计和规划,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通过建立合适的IT组织结构,加强沟通和管理机制,为信息化的实施选择和配备合理的人员和项目进度计划安排,以保证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在信息化项目规划时,如果决策层不能对项目风险进行冷静科学地分析,并对决策方案作出合理选择,会对后期项目的实施和应用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因先天不足导致项目推进失败。

(2)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特征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实施方法论,一个综合性的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通常包括资源准备、现状分析、蓝图设计、系统开发配置、系统上线、成果评估验收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任务和交付件,并作为下一环节工作的基础。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一是取决于规划阶段是否准确预见了项目的风险,并采取了有效规避风险的决策方案;二是项目实施过程会涉及到组织、权限和流程的重新调整,极有可能会面临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各种阻力和挑战,如果因认识不当、组织不严、领导不力、资源不足而盲目推进,会导致项目延误甚至失败。

(3)项目应用阶段的风险特征

信息化项目完成实施并进入应用阶段后,风险并没有完全解除,还存在影响信息化建设成果能否发挥实际功效的潜在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是因为实施阶段不能按预期目标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实施任务而存在各种隐患,导致项目存在使用问题的风险,比如,因系统测试不深入、配置不完整、初始化不准确或者项目组织和功能调整不到位而使系统不能有效应用的风险;二是因为系统运行环境和支持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而导致项目成果不能安全、持续、正常的应用风险,比如,因不能向客户提供满意的使用培训,不能有效应对黑客和病毒对系统的攻击,不能及时解决系统运行中面临的技术故障等问题使项目应用效果大受影响。

二、企业信息化风险因子分析

1.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企业信息化项目规划阶段是企业信息化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为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明确方向和目标,通过企业信息化规划和组织,制定总体战略规划,确定信息技术结构,选择信息技术方案,管理企业信息化投资预算,设立信息化组织架构,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制定企业信息化的进度计划,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本阶段的基本风险可以从技术、经济、管理、企业的战略方针、内外部经营环境等方面来识别,主要包括以下风险因子:(1)项目需求分析的风险;(2)环境与资源支持度的风险;(3)开发方式与项目方选择的风险;(4)项目合同的风险;(5)项目建设组织的风险。

2.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项目实施阶段要确保企业需求的一致性,按计划获取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资源,通过自行开发或外包的方式获得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系统,在用户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相关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并完成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授权。本阶段的基本风险可以从管理变革、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等方面来识别,主要包括以下风险因子:(1)项目质量控制的风险;(2)项目进度与成本控制的风险;(3)项目相关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的风险;(4)项目组成员流失风险因子;(5)项目文档管理的风险。

3.项目应用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在项目应用阶段,信息化被交付使用,通过对用户进行相关的培训,并在用户使用期间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服务连续性和系统安全。本阶段的基本风险可以从系统性能、系统安全、系统维护与管理等方面来识别,主要包括以下风险因子:(1)需求膨胀的风险;(2)项目应用人员管理的风险;(3)对项目平台/环境/方法不熟悉的风险;(4)工作量估计不准确的风险;(5)缺乏高层管理者的承诺和支持的风险;(6)系统安全的风险。

三、企业信息化风险的防范对策

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推进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风险问题,它的产生会令企业蒙受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应该重视信息化风险问题的存并做好充分的防范对策。

1.信息化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明确信息化的战略规划

从企业的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并确立明确的目标。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其规模的大小,对信息化的需求就不尽相同[5]。企业信息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生产作业层的信息化、管理办公层的信息化、战略决策层的信息化、协作商务层的信息化,其中,前三者则是基于企业内部的,协作商务层是基于企业与外部联系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规划时,对信息化的建设应该做出先后安排,先解决企业的瓶颈问题。原则上,信息化应该自上而下,由里到外,因为这样数据才取自于源头,真实、有效。

2.加强企业信息部门建设,认真做好情报收集工作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有能力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以力求决策的准确性,避免缺乏相关的市场信息而导致决策的失误。企业要想摆脱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必须在成本许可的范围内,努力获取和掌握企业所需的信息,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重视信息情报工作。企业可以组建自己的情报部门,也可以借助于专业性的商业情报机构,来帮助企业获取有利于自己的重要信息,以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使决策更准确,更有相对性。

3.建立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提高投资效益和效果

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要上信息化项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实施结果如何,就需要对项目的实施绩效进行评估。这是企业考核项目建设和经营业绩必需的手段。企业信息化实施效益的评估的主要是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直接与间接效益、短期与长期收益进行评估,以提高投资效益和效果,有利于发现信息化中的风险,以避免风险而带来的市场动荡。

4.提高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主动适应管理环境的变化

企业从上至下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上的缺失和偏差,是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风险和阻碍。信息化不光是技术上的、硬件上的,更多是软件和管理层次的,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企业在信息化推进的进程中来自管理观念、工作习惯、利益分配、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脱胎换骨的变化,对习惯于传统管理方式的领导和员工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反差,如果不主动接受、适应并调整,会出现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使信息化流于形式。企业要努力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要学会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打破原有的、已固化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首先接纳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

四、结束语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伴随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风险与收益始终伴随着企业。只有充分学习和加强认识,准确识别风险的来源,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陈 亮 王 燕: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情报,2006,26(9):175~178

[2]Gary StoneBurner, Risk Management Guid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02

篇6

2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

2.1系统策划系统策划的实施步骤,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和编制系统文件6个步骤。第1步: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是做什么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将企业的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第2步:企业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优势、弱点、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处的层次。开展企业信息化瓶颈分析,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找到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瓶颈分析来确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其内容包括确定信息化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确定方针、目标设定与分解、所需资源分析等。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确定系统适用范围,以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确定系统方针,以它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推进原则;设定系统目标,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总的目标,明确各个阶段每个部门的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的信息化目标的实现。第4步: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对识别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进行分层归类,建立3层结构,分别为系统层、过程层和活动层。第5步:编制系统文件。根据建立的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文件也分为3层,其内容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的编制。系统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并为员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第6步:系统文件的评审。由企业系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文件进行评审,然后正式。

2.2系统运行在系统文件完成评审和后,系统运行的步骤,包括宣传、培训、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4个步骤。宣传、培训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部门领导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中制定的企业业务模型以及信息系统规划中对组织、资源配置的需求,对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解决企业旧体制对信息化工作的阻碍。

2.3系统评价该阶段主要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测量和监控、信息化效益评价、应急准备和反应。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要改善之处。

2.4系统改进根据系统评价的输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系统运行过程提出过程改进意见,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业务流程越来越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篇7

2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

2.1系统策划

系统策划的实施步骤,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和编制系统文件6个步骤。第1步: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是做什么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将企业的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第2步:企业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优势、弱点、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处的层次。开展企业信息化瓶颈分析,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找到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瓶颈分析来确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其内容包括确定信息化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确定方针、目标设定与分解、所需资源分析等。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确定系统适用范围,以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确定系统方针,以它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推进原则;设定系统目标,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总的目标,明确各个阶段每个部门的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的信息化目标的实现。第4步: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对识别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进行分层归类,建立3层结构,分别为系统层、过程层和活动层。第5步:编制系统文件。根据建立的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文件也分为3层,其内容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的编制。系统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并为员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第6步:系统文件的评审。由企业系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文件进行评审,然后正式。

2.2系统运行

在系统文件完成评审和后,系统运行的步骤,包括宣传、培训、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4个步骤。宣传、培训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部门领导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中制定的企业业务模型以及信息系统规划中对组织、资源配置的需求,对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解决企业旧体制对信息化工作的阻碍。

2.3系统评价

该阶段主要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测量和监控、信息化效益评价、应急准备和反应。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要改善之处。

2.4系统改进

根据系统评价的输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系统运行过程提出过程改进意见,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业务流程越来越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篇8

一、前言

招标是具有招标资质的机构受招标人委托而进行招标的行为,当前的招标主要对政府采购、工程项目、科技项目的招标,对于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招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招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招标市场中,从而及时、准确的获取市场信息,根据信息构建快速反应机制,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对于招标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招标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招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包含软件建设、硬件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招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含以客户关系管理为核心的前端办公系统,以及以企业运作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将两部分的系统和谐统一起来,才能够构建相对完整的信息化体系。当前的招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是在相关数据搜集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的方式,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保证决策符合市场需求。招标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是通过构建招标市场信息等数据库,并且根据信息变化,以人机交互的方式构建决策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招标行业涉及到多种数据,而且招标行业受到国家政策、市场变化等影响明显,因此招标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必须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才能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 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采用无纸化办公,能够减少企业消耗,保证消息及时传达,提升企业内部运作效率。招标工作涉及到多种文件的处理与分类,包括招标文件、市场信息等多种文件,采用招标办公自动化,能够加强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面的沟通效率,保证企业内部的信息与文件传达,快速有效的接收上级机关文件,并且易于整理与归类,方便查询。当前招标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考核系统、文档数据处理、电子邮件、工作流应用以及移动办公等内容,采用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为企业提供高效率的办公管理平台。

(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是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结合的系统,能够对企业的工作进行计划与评价。招标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采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能够对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并且对于企业的运作流程进行优化,对财务信息进行合理管理,保证企业工作的正常运行,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服务。

三、招标企业信息化建设意义

招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的运行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信息化建设,能够构建完全、安全、便捷的信息化系统,对于企业的内部运行与外部运作进行管理,并且根据相关信息作出决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的竞争是知识与信息资源的竞争,只有在知识信息时代构建起能够积极收集信息、及时反应的企业才能够在当前立足。构建能够高效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招标企业,是现代招标企业的要求。通过信息化系统,招标企业能够创建一个信息及时流通的系统,为招标商与制造商提供及时沟通的平台,从而做好招标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招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建立功能丰富的数据库,对招标工作中的各类档案进行分析统计,从而便于检索与查阅;实现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数据共享,提升运营效率,从而节约投资成本,保障企业发展。

四、招标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招标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构建招标企业的信息化,需要有硬件与软件的支持,还需要构建出符合企业发展的信息化结构,为了实现招标企业的信息化,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建设。

(一) 制定信息化策略,分部实施信息化。为了实现企业的信息化,需要根据企业的扎略目标,从而确定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招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招标商与制造商统一起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发挥战略联盟的优势,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实现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赢。

招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资源的消耗与积累,必选在一定的信息设备的投入基础上,根据企业的性质实行信息化人员的培养、设备的调试等工作。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只要在信息化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信息化建设步骤的设计,并且分步实施信息化战略,各部门齐头并进,才能够实现信息化目标。

(二)构建信息化组织,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信息人才的支持,涉及到企业的重组与业务流程的管理工作,并且在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的管理,需要能够了解企业的内部运作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信息化,需要构建信息化部门,为招标企业的信息化实现提供组织支持,并且为企业信息安全与维护提供保证。信息化组织的功能主要是从战略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与信息的管理,从而借助信息化实现企业的发展。

(三) 制定全员培训计划。招标企业的信息化实现,离不开推广与培训,为了发挥企业信息化的最大功效,需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了解信息化的技术,从而发挥企业信息化的功能。知识性员工是推动当今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为了实现企业的信息化,需要改善员工的知识结构与工作态度,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结构。

五、结论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招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行招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借助网络技术,实现招标工作的效率化,并且将招标商与建设上结合起来,构建一个优势互补的联盟,实现信息共享与企业合作,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招标投标采购业务网络化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篇9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让IT系统得到有效的应用,并让信息系统绩效最优,最根本的不是取决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而是要向管理要效益。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IT 管控理念和方法的问题。探索一套操作性强的思想或方法,用来有效地规范、指导和管理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提高信息化实施成功率,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在企业建立和运行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信息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和管控,解决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无章可循,无法有效控制的问题。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概念

根据ISO9000对管理系统的定义,可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理解为: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的过程为控制对象,以提高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率为目的,由信息化建设方针和目标驱动的一个标准化的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建立一套指导、控制和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的运作程序,与企业其他标准化管理系统一样,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控制各种过程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

在借鉴IS0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划分为4大过程:“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测量和改进”。这4个过程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按照顺序形成内循环。每个大过程又包含很多子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由这些过程组成的有机整体。

“管理职责”过程规定了企业决策层的活动,其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针和目标;明确部门职责;主持管理评审;系统的策划等。系统文件主要包括: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文件。系统文件作为企业标准(包含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是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及管理工作的指导和依据。

“资源管理”过程保障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源,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中资源包括人力、资金、硬件、软件、数据、信息和政策。

“测量和改进”过程涉及企业系统改进和过程改进两个方面。其中,通过“内审”进行系统的运行控制,评价系统运行的有效性、适宜性和绩效。其中“信息化绩效评价”能促使企业采用正确的方式和合理的依据,主动评价信息化的绩效或重视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帮助企业走出“IT黑洞”,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准备和反应措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为改进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以及信息化建设持续、有效地进行提供保障。

3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系统化管理模式,强调按系统思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事务,以达到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率的目的。为了适应系统化的管理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了戴明模型,即按照PDCA循环思想,通过识别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控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系统的持续有效运行。

4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

4.1 系统策划

系统策划的实施步骤,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和编制系统文件6个步骤。

第1步: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是做什么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将企业的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

第2步:企业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优势、弱点、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处的层次。开展企业信息化瓶颈分析,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找到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瓶颈分析来确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其内容包括确定信息化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确定方针、目标设定与分解、所需资源分析等。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确定系统适用范围,以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确定系统方针,以它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推进原则;设定系统目标,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总的目标,明确各个阶段每个部门的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的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第4步: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对识别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进行分层归类,建立3层结构,分别为系统层、过程层和活动层。

第5步:编制系统文件。根据建立的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文件也分为3层,其内容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的编制。系统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并为员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第6步:系统文件的评审。由企业系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文件进行评审,然后正式。

4.2 系统运行

在系统文件完成评审和后,系统运行的步骤,包括宣传、培训、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4个步骤。宣传、培训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部门领导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中制定的企业业务模型以及信息系统规划中对组织、资源配置的需求,对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解决企业旧体制对信息化工作的阻碍。

4.3 系统评价

该阶段主要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测量和监控、信息化效益评价、应急准备和反应。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要改善之处。

4.4 系统改进

根据系统评价的输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系统运行过程提出过程改进意见,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业务流程越来越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5 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运用过程方法,通过系统文件指导企业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避免出现缺乏监管、控制不力、运营不善等现象,有利于规范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行为,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朱瑜庆,张根保,任显林.标准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8(02).

篇10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优先级次序

2.1指导思想

煤炭企业与制造业、电力等行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流程有着本质不同,自身特点突出,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分散、大而全的配套模式,跨地域的集团管理,离散型的生产形式,安全为主,产品品种少、附加值低等特点。根据煤炭企业规模不同、模式及管理的特点、主辅业的差异化,其信息化规划应以企业总体战略为出发点,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强调其全局性、综合性、广泛性以及主要业务及核心业务的关联性,支持企业中的支柱产业、发展产业、扶植产业的信息化需求,充分注意重点业务项目与具体措施的衔接,使信息化目标体系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真正的融合起来,以促进投资和建设的落实。煤炭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通盘考虑,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篇11

在SAM模型中,运用企业战略服务和信息化建设的方法,能够将其关系分成两个部分,如图1所示。

1.1外部领域外部领域主要指的是从企业的战略层面的角度去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的业务分析,企业的IT战略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制定,通过经营管理方面的改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信息化战略的技术,强化IT的管理机制。

1.2内部领域内部领域主要指的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的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内部的组织结构等。在SAM模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匹配方式,从而能够完善企业信息化的战略匹配方式,AC和BD的匹配称为企业的战略匹配,AB和CD之间匹配称为功能的匹配,CB和AD之间的匹配称为交叉维度的匹配,这些不同的匹配方式能够形成不同的组合,实现不同的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按照不同的路径,能够进行四种不同的规划方式。(1)战略执行。在信息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是运用战略执行的方式,产生业务的驱动力,企业的业务战略是系统运行的动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是战略形成的重要方式,IS信息系统是战略的执行者。(2)技术转换。这一模式中,企业的战略是这一模式得以实施的动力,运用IT战略来实现企业的业务战略。(3)竞争潜力。运用IT战略发展作为动力,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服务水平。通过IT战略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能够建立完善组织形式,实现企业的发展流程的制定。在信息系统规划的构架中,重点是要将战略线路和技术线路制定好,根据企业业务战略和信息系统战略,然后选择信息系统的型号,通过不同部门的只能,选择与之符合的信息系统模块,从而完成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在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过程中,主要任务是完成业务的战略,在企业内部运行的过程中,应该促进企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完善IT/IS的匹配问题,从而能够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实现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化的管理。在功能集成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建立企业的战略,实现基础设计建设与IT/IS基础结构的结合。

2理想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型分析

运用TRIZ理论与SAM结合,形成理想化的IS架构。

2.1TRIZ理论指导下的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分析运用TRIZ理论进行创新性的问题解决,为解决问题提供创新性的思路,借助TRIZ理论中丰富的成果,解决企业信息化建构中的冲突问题,从而能够促进信息化系统的建立。

2.2信息系统规划中的技术系统的进化分析TRIZ理论分成不同的进化步骤,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发展中不断进化的,TRIZ能够为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提供更加有序的步骤,进行合理的知道,在技术系统进化的过程中能够提供一种完善的进化模式,而且能够对进化的规律进行分析,确定进化的路线,使设计人员能够迅速地掌握进化的构思,按照进化的规律,对不同时期的信息系统的流程进行简化,实现信息系统的有序化的排列,信息系统从低级到高级都能够完善的进化。

3信息系统架构的模型算法

运用BSC的方法对企业的战略进行逐层的分析,将这些战略目标与企业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CSF部门方法的联系。

3.1部门策略性识别相关表运用BSC,能够建立起财务、客户、内部员工和工作流程四个角度的房展方向,从而能够形成完善的战略方针,制定富有策略的目标,从而能够分析企业的核心目标和直接的责任,这些责任有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如果发现一个部门与其他的目标没有直接的关系时,则说明这个部门要对其他的部门起到更多的辅作用。例如,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就需要结合市场部和销售部等部门,对这些部门起到辅助作用。

3.2部门策略性目标的相关识别模型的分析相关识别模型具体指的是不同的角度的策略之间的关系,各个指标都富有一定的权重,都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某个策略的取值为1,那么其相关性就达到最大值,如果一个策略的取值为0,那么其相关性就是最小的。

4相关的案例分析

某公司是生产现代航空飞行器为主的企业,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是对工程的施工、施工的管理、质量的监督和施工的自动化四个方面,分别设计了集成化的系统。某企业进行了战略目标的BSC分解,通过对公司运行情况的实际分解,设计了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军品为核心,发展民用的航空产品,在此基础上打造现代化的管理方案,提高人才的素质,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BCS战略地图的解析,将相互关联的几个结构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人力资源的优势,建立信息化资本,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建立战略内部流程,将价值呈现在市场上。在对其I也的CSF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通过完善一定的评审步骤,设计目标和计划,运用BCS将公司的发展战略细化,然后运用地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按照企业业务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按照不同的层次建立信息系统的模型,建立横向的系统分布,分别以各个部门的需求为基础,建立纵向的系统分布,主要是实现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提升和完善。将公司内部的各个职能与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领域相匹配,实现每个策略的优化,通过构建矩阵的方式,使这些职能能够得到细化,建立各个部门的联系,实现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企业内部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

篇1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27-02

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企业创新管理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建立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信息技术对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新兴产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方向。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优势,必须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创新信息化管理模式。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管理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也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面临着契机与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创新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经济的全球化又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信息技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兴起于五六十年代,完善于八九十年代。最初,企业创新管理借助于信息技术对简单数据的处理,借助于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的网络化,企业创新管理也随之实现了网络化。从宏观上来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企业管理变革的速度,信息技术的方向影响着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变动的范围影响着企业管理变革的现实空间。

利用信息网络化,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及其他成员较容易打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壁垒,进行信息交流,共享信息资源,使知识共享和互惠合作成为企业准则。领导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和公开协商,形成团队学习的氛围,使每个员工都能共享远景,提高企业整体搭配和实现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融于企业创新建设中是一场开天辟地的革命,将给企业各项工作带来新的突破。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集信息技术与创新管理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它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先进管理念,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客观需求的落后经营方式、僵化组织结构、低效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管理变革。企业越是不断做大做强,必须不断创新,信息化程度就越高,企业创新的步伐就越快。

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企业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分析

1.加快信息化、群体化的管理技术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引导创新管理技术向信息化、群体化的方向发展,使信息决策系统、群体决策系统成为创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信息决策系统将以知识库为基础,挖掘隐含的信息,支持半结构、非结构化的决策。它具有诊断、处理战略计划、推理分析的智能,能够应用于整个组织的战略决策和各部门的长远规划,进行深度决策。群体决策系统强调群体的作用,借助于INTRANET、INTERNET、EXTRANET将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域的工作小组联系起来,实现群体内众多的决策者相互并行的协作工作,共同求出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电子会议利用卫星把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的会议连接起来,出席会议的人都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并可以相互交谈,实现了跨地域的实时分布式群体管理决策。从而体现了创新信息管理技术向群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2.以信息化形式重组企业经营流程,架构企业信息管理。企业信息化创新管理是一个战略管理系统,不可以单一分割开来。在信息化创新管理系统建设中仅用信息技术来模拟传统管理系统,并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用信息化技术重组企业流程,使企业流程与企业的运作方式、组织的协调合作、人员的组织管理、新技术的应用与融合等紧密相关。企业信息化战略管理是企业创新管理中首先需要构建的,即在信息化管理快捷的特性基础上,以企业的长期生存为主要目标,根据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各职能整合为一,从系统的角度确定企业创新管理的战略目标,制定其战略决策,实施战略决策方案,以战略为统帅,实现战略管理。企业可以自己开发,也可以跟其他的企业共同建立起合作性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战略联盟,以各自的优势核心能力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信息化的战略管理模式则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战略信息系统,实施竞争战略,取得竞争优势,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3.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的综合系统研究。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人、技术、经营战略、社会环境的影响,间接地影响着企业实力与弱点,通过对人、技术、经营战略、社会环境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创新管理模式,刺激了创新管理模式的优化;企业实力与弱点、机会与威胁在人、技术、经营战略、社会环境改变的直接作用下相互结合、相互转化,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关系网,制约着创新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管理模式的优化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下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其因素的作用,源自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支撑,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文化思想,从中国国情出发,为中国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优化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企业创新形象体现于创新的理念形象、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员工形象、经营管理形象、公共关系形象等,通过建设积极的企业创新文化、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实现企业内从低层到高层对创新的统一认识,共同行动,树立企业创新形象。

4.企业信息化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创新管理变革。在一个企业里,创新管理渗透到全方位的各项工作中,贯穿于生产、存储、运输和销售的全过程,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存领域和流通领域。对于创新管理工作的变革和创新,应更多更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有力的工具。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对管理进行革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处理和使用信息资源的效率。如果企业的规模和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达不成比例,不仅达不到企业所要创造财富价值的上限,同时也会对企业本身造成危险。创新管理上的信息化,缩短了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活动中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企业通过现代信息化管理,在第一时间掌握了其他竞争对手所没有掌握的信息,这就等于掌握了主动,将带来非常大的收益。

三、优化中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在中国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中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变革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成果,寻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

1.提高信息化认识,加大资金投入。企业信息化是与企业的发展规划、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等密不可分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行情,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者是关键,只有得到管理者的重视,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信息化技术问题,它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是实现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制约中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资金不足,这就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扶持与补贴,以及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贷款;而对企业自身而言,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以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2.建立健全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周期长和规模大的系统管理再造工程。企业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贯彻落实系统工程的科学管理方法,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项目的实施,实现信息化建设和流程管理的最佳结合,制订符合企业实际的明确量化的信息化应用目标,进行项目分析,开展项目管理创新和业务重组,实施和推广信息知识培训,引入企业管理咨询和改革效益评价办法。其中,在制订企业信息化的效益评价方法时,要追求目标效益,以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长远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客观公正地反映信息化进程的水平和实效,兼顾定量和定性评价,以确保信息化进程的实效发展。

3.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和推进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逐步实施了“金”字系列工程,对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还应进一步充分利用政府对企业的宏观指导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比如,可以通过财务、税收、审计、统计等管理领域的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来促使中国企业向信息收集制度化、信息内容系统化、信息格式标准化、信息存储档案化、信息工作有序化等方向茁壮健康的发展。

4.加强中国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的培养。目前,中国信息创新管理和信息技术的队伍还很小,人才短缺的现象较严重,有些小型企业甚至没有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这种现象对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十分不利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其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我们应当在扩大信息创新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的基础上同时提高其教育层次,加强对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信息化教育,使他们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较高的信息能力,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基础。

总而言之,企业要在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不断地推动信息化创新管理建设,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广宇,等.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2] 巴岩.中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

[3] 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梁春晓,等.电子商务纵横谈[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5] 袁梁.中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商贸,2011,(23).

[6] 范玉顺.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7] 万勇.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