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3 14:37: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目前乡村教育的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要想将游戏教学法更好地利用与乡村体育教学课堂,教师首先要找到目前乡村体育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只有利用游戏教学法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才能够创造一个高效的体育教学课堂。笔者认为,目前乡村体育教学课堂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受应试教育影响,乡村教师更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忽略了体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有些班级的体育课程甚至都被文化课程占据,课时量少。其次,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教学时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够挖掘体育课的趣味所在,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的体育参与度不高、体育积极性降低。由于乡村体育课在场所和运动器材上都不够充足,所以一些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花样少,只是简单地做一个舒展运动,然后就是一些常规的跑步,就让学生自行解散。导致体育课堂的作用无法发挥,也没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
二、如何利用游戏教学法于乡村体育教学课堂
正是因为目前乡村体育教学课堂的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体育课堂的实效性也较低。所以乡村体育教学课堂才更应该顺应新课改要求,积极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乡村体育教学课堂。笔者认为乡村体育教师在运用游戏教学法时,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学观念,创造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
要想利用游戏教学法于乡村体育教学课堂,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摆脱过去体育课堂边缘化所带来的影响,积极抓住教育改革机会,更好的开展体育活动。在采用游?蚪萄Хㄓ诮萄Э翁檬保?教师要注意游戏活动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游戏活动,并且要结合教学任务和目标,如要培养学生的速度跑、耐力跑、弹跳力等,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
2.将音乐与体育游戏活动相结合
音乐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能够调动人们的神经和干管。所以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来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在适应音乐节奏的过程中提高感受力。如教师可以在体育游戏中播放音乐,既要随音乐摇摆又要随时警惕教师的下一个游戏指令等。既能够将音乐与游戏结合,又能够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当然,除了音乐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如视频等进行体育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讲解,既能够确保学生都理解游戏活动,又能够让游戏活动更迅速的开展。
1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与研究
1.1 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农民观念的改变,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农民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倾斜教育资源,创新农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有:农民主体性;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外来文化的借鉴性;长期性与艰巨性。
1.1.1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1) 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国家已经认识到教育在乡村社会建设中的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2) 农村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
大众传播媒介是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发达的大众传播工具和通讯系统,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又是培养人的现代性的重要手段[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广播等传播工具已经在乡村社会普及,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也逐渐进入乡村社会。
1.1.2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仍然不高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乡村社会的居民――农民。虽然当前乡村社会发展迅速,农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中国城市居民来说,农民的素质仍然与之有较大差距。
2) 农村师资力量较薄弱。
目前农村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不高。二是由于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师资投入方面,一些优秀的教师人才不愿意到农村教学[3]。此外,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完全比不上城市。第三,农村继续教育发展不合理。
1.1.3 针对乡村文化建设相关问题的对策
1) 提高乡村文化主体的综合素质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加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开展乡村社区文化建设
随着乡村社区中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群众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文化,单纯地欣赏文化,而是要求主动参与各种文化形式的实践。为了满足群众这种文化参与需求,这就需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乡村社区文化建设。
1.2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现状问题
1.2.1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的现状
“十五”以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已经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并且逐渐形成了“民间自发型文化产业”和“政府推动型文化产业”这两股齐头并进的力量。同时,我国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中汉族跟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很大差异,而少数民族相比较有着更鲜明的特色。在文化产业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4]。
1.2.2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策不完善、脱离市场;缺乏人才,文化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目前的中国农村,纯文化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更少;所有这些问题导致农村传统文化的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本应由传统文化产业化带来的诸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市化以及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等积极作用的发挥。
1.2.3 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的建议
1)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乡村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本。时兴生态旅游、享受生态文化是目前国内外旅游的一大趋势。保护自然、利用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发展文化产业是保护乡村文化生态,激活乡村文化的方式之一。
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5]。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改变目前农村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农民增收缓慢的状况。
3) 搭建平台、连接市场,打通乡村文化消费渠道。要在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同时,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来提供农民文化消费的渠道与平台,培育和疏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渠道,实现乡村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链接,将乡村文化消费渠道平台的建设放在产业的高度来进行培育,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
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党和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密不可分。中国的教育质量从整体上来说现已进入了比较好的发展态势。不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是今非昔比,国民受教育程度、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某些学科的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就我从教的音乐教育来说吧,我已分别在小学、初中、高中担任音乐教学已有十多年了,对现代音乐素质教育的质量、现状,在我们乡村中小学校我还是心中有数。
音乐教学质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重应试”、“轻素质”、“教法陈”、“观念旧”、“学生渴”、“不让喝”。这是我国目前乡村音乐教育存在的现状。特别是我们乡村中小学的音乐同行们应该更加深有感触。比如,音乐课变成单一的唱歌课依然存在,从中我们基本知道当前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不容乐观。毕竟农村的音乐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教育的素质化、现代化,哪有全国国民教育的素质化、现代化?有的学校的音乐教学质量还不错,主要是要看该校的领导是否重视素质教育。大部分中小学校,特别是像我们乡村中小学校的音乐教育质量都应打上大大的问号。要真正改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上不去的现状,我个人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育体制要改革
在真正把素质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在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上,要着力健全音乐素质教育相关的管理、监督、评价、考核制度。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大学毕业生(好多大学毕业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宁愿到在都市去打工都不愿到乡村去当音乐教师)到乡村去任教并出台相应的优惠、奖励政策。为乡村中小学校提供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设备及器材。让音乐老师也像其他科目一样有走出去(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虽然有互联网,但是农村的教育信息还是没有大城市的现场教育信息新颖、生动、快捷、更有成效。
二、音乐教学方法要创新
音乐教学的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为什么好多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呢?我觉得主要是我们音乐老师的创新性教学还做得不够,有的老师只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传授而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核心――审美教育。譬如,我们在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曲《十里风雪》与《扎红头绳》时,我们要辨析这两段选曲中美的地方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写得好?先拿《十里风雪》选曲来说吧,要突出杨白劳在饥寒交迫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下,在没有欣赏之前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想:该曲应该如何去演唱?速度怎样?表情如何?……音乐背景设计等等。在学生演唱或表演之后与原声作对比,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改进、处理等问题。这样一比较,学生对作品的美就一目了然了。音乐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统一,这就是音乐的美学!
三、音乐教育师资要解决
有的学校的音乐教育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基本没上什么真正的音乐课。大多学校的音乐课都是其他科目老师兼教,上音乐课时就提一个录音机、或者光盘之类的机器放在教室让学生跟唱,而老师就坐在讲台上修改自己的作业、练习、试卷。这样下来,下面学生要么就唱得跑调、要么就不唱、要么就大声嘶叫、声音嘶哑。这些问题的出现上音乐课的老师一般不闻不问。由于目前乡村中小学学校至今大都还没有一位专职音乐教师,好多学校的音乐课形同虚设,时常被其它科目挤占,要不就让学生自习、做练习。这样谈何去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中小学特别是乡村中小学校的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必要时可以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或激励机制来吸引或者鼓励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基层中小学去任教。
四、音乐教学质量的考核要大众化、全面化、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
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承担着9亿多农民的卫生服务工作。村级卫生所是农村三级卫生网最基本的单位,而乡医则是农村卫生队伍的主要力量,处在卫生战线的最前沿,主要担负着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还担负着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知识宣传等公共卫生工作,后来的防治非典、禽流感等,最基层的乡村医生也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乡村医生队伍由于缺乏完善的报酬机制而处于不稳定状态,部分地区乡村医生流失现象严重。了解乡村医生医疗收入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现行乡村医生报酬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医生的收入来源
几十年来,广大乡村医生扎根基层,履行人道主义职责,默默无闻地为村民解除病痛,抢救了无数的生命。同时,还积极参与各项公共卫生及预防保健任务,中国的卫生事业取得可喜的成就,其中就有乡医的一份功劳。
乡医的收入来源主要指的是从事医疗活动所得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保健收入、上级和村委会的补助、药品收入、医疗服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一)预防保健收入。乡村医生的年防保收入占到全年从医收入的10%左右,所占用的工作时间占全年业务工作时间的11%左右,防保工作时间占全年业务工作时间的10%~20%的人最多,占40%左右,防保工作时间在全年业务工作时间10%以下的人数占到35%,有25%的人防保工作时间占全年业务工作时间的20%以上。
(二)上级和村委会的补助。乡村医生获得上级补助占全国医疗收入的比例平均为0.5%,村民委员会补助平均占6%,半数以上的乡村医生未获得村民委员会的补助。
(三)药品收入。乡村医生的药品收入占全年从医收入的比例平均是60%,30%的人药品收入低于全年医疗收入的30%,药品收入占全年医疗收入50%~90%的居多。
(四)医疗服务收入。乡村医生医疗服务收入占全年从医收入的比例平均为28.5%,25%的人医疗服务收入占全年从医收入的10%以下,一半以上的服务收入占全年从医收入的10%~40%之间。
(五)其他收入。其他收入占全年从医收入1%~2%,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没有其他收入,比例占到总人数的78%左右。
据调查,乡村医生的收入在农村排序位次还是比较靠前的,50%以上的家庭处于同村前20%,75%的家庭位于本村前40%。
二、乡村医生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影响乡村医生医疗服务收入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无职称、是否接受医学专业学历教育、有无其他收入、有无土地、有无养老保险、是否享有补助等。东部和中部地区、男性、文化程度高、有职称、有养老保险、享有补助的乡村医生的医疗收入较高。
相反,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以及各级政府财政在医疗事业上拨付明显不足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西部地区乡村医生的收入普遍偏低,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乡村医生的收入只能维持个人日常生活的情况,对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为了解决乡村医生收入偏低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以保障和提高乡村医生的收入水平,完善乡村医生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相关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合理的报酬模式。卫生经济学研究表明:一旦医务人员的收入是基于按服务收费,那么会刺激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服务和采取更多的治疗手段,这就会产生一种现象:诱导需求。在乡村医生失去集体的补贴后,就会在服务收费和药品的批零差价上寻求补偿,当这些成为报酬的主要渠道时,不可能不对乡村医生的行医行为产生影响。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合作医疗制度、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支柱,也是我国农村卫生低投入、高效益的基本模式。乡村医生承担着农村人口的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爱国卫生等多方面的任务,他们的行医行为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健康水平,而影响乡村医生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报酬。合理的报酬结构是提高乡村医生医疗保健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建议对乡村医生实行“工资+奖金”的报酬模式,即按乡村医生的技术职务、医龄、岗位工作效益等实行有层次的结构工资制;另外,以医疗预防保健工作质量(如合理的处方用药、医疗服务业务量、从事防保工作数量和质量等)作为分发奖金的依据。同时,严格实行奖惩制度,加强门诊登记、处方用药、就诊转诊等制度的监督管理工作。最终建立以调整乡村医生报酬结构、保证基本报酬和调控激励机制的干预措施,使乡村医生的行医行为由单纯医疗型逐步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
(二)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收入。进行医疗机构整顿和改革,对乡村医生实行考核,合格后才允许上岗,对考核不合格者给予取缔或进行培训,以保证在岗乡村医生的质量及医疗服务质量,从而保证收入;提高预防保健补助,以提高乡村医生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乡村医生责任制,不断提高乡村医生素质和医疗保健技能,严格要求乡村医生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完成农村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在上级和村集体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对村卫生室的投入和对乡村医生的补助,以加强村卫生室的硬件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适当调整乡村医生报酬中各项收入的比例,逐步提高劳务收入,降低药品收入,以阻止乡村医生“重药、轻医”现象的继续发展,同时必须进行药品质量监控,理顺药品购销渠道,保证农村药品质量,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的质量,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和利益。
(三)建立健全乡村医生社会保险制度。目前,对城市职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但在建立健全对乡村医生的社会保险制度方面还比较滞后和薄弱。只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才能真正解除广大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中。考虑到卫生事业特别是基层卫生事业的特殊性,可由各级政府及上级主管单位按比例出资为乡村医生购置较高的社会保险。
(四)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促进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医生这个职业关乎无数百姓的幸福,要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向前发展就必须首先保证国民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就从客观上要求医生要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目前的现状是,城市大型医院医生的继续教育制度比较完善,但是一些基层医疗单位尤其是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明显不足,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方,对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甚至是空白。要实行对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必须首先壮大乡村医生队伍,只有当基数达到足够大以后,才能在保证基层卫生事业顺利进行的同时,对乡村医生进行分时、分批的继续教育。对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可采用党校教育的模式,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让乡村医生脱产学习相关的技术及理论知识。在培训前还可以对乡村医生的培训资格进行一定的选拔。这样,既能在乡村医生中形成竞争,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又能不断提高其技术即理论水平。对提高基层的医疗水平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需要提出的是:培训后的乡村医生必须继续从事乡村医疗卫生事业,避免部分乡村医生以继续教育为跳板,在完成相关教育后离开其原来的工作岗位到福利待遇更高、环境更好的医疗单位工作,造成优秀基层医疗人员的流失,与开设继续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五)当地政府应根据具体情况,改善乡村医生的工作环境,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照顾政策。只有政府把解决乡村医生转职、生活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项问题摆上议事日程,解除其后顾之忧,吸引和鼓励年轻乡医扎根基层,为人民群众服务,避免出现由于收入低,乡医弃医改行,部分村级卫生所关门停办的局面;只有政府加大对村级卫生所建设的投入,将村级卫生所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逐年加大投入,才能改变目前村级卫生所房屋破旧、设备简陋、缺医少药的情况。
四、结论
众所周知,赤脚医生、合作医疗和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络体系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他们在改变农村缺医少药和贫困落后的面貌、改善亿万农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赤脚医生”的名称转变为“乡村医生”,另一方面乡村医生的从业环境、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都发生重大结构性转变,而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严重滞后,致使乡村医生队伍和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卫生政策研究和卫生体制改革的薄弱环节,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快建立相关机制,切实保障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2.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重庆分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村学校;非小学化;幼小衔接班;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趋势,人们更加关注各个阶段的教育问题。学前教育是幼儿升入小学的重要阶段,坚决不能小学化,不能将小学教学知识放到学前阶段学习,要尽可能地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目前在很多乡村学校,幼小衔接阶段存在教育问题,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出现断层。究其根本是乡村学校没有设置非小学化幼小衔接班。因此加强对衔接班设置必要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小接的概念
所谓幼小衔接,是指在我国早期教育与初等教育过渡和衔接问题的简称。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幼小衔接概念成为专业术语。在我国,幼小衔接即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该阶段,对于幼儿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故加强二者的衔接至关重要。
二、乡村学校设非小学化幼小衔接班的必要性
1.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乡村学校无论是在师资资源,还是在基础设施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使得幼儿无法接受与城市幼儿同等水平的教育。设置非小学化幼小衔接班,不仅能够改变家长、教师的观念,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使他们接受到更加科学的教学。很多家长认为,在幼儿园让孩子多学习写字、拼音等,能够在上小学时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缓解学习压力。如晶晶的妈妈每天空闲下来就会教晶晶背唐诗、背故事,不让孩子劳动。这种重视积累而非潜能开发的行为,实属揠苗助长,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会使孩子无法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衔接班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幼儿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衔接班的教师会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对拼音、书写及数学等知识有初步认识,在进入小学学习阶段后,有效缓解学生的落差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知识接受能力。
2.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目前,很多学生都缺乏自理能力,不利于成长。在笔者看来,5~6岁的幼儿开始接触“幼小衔接班”相关课程,包括拼音、识字等,当幼儿能够掌握拼音方法时,便能够通过拼读的方式自主识字和阅读,且能够通过拼音记录听到的声音,形成知识输入与输出的循环体系,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汉语表达、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小衔接班的设置具有科学性,会根据该阶段幼儿的特点,设置实践活动。如在阅读方面,家长应与孩子一起阅读,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使孩子能够在画面与故事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或者与孩子一起讨论故事情节,培养孩子的叙事能力。
3.发展幼儿的思维
一般来说,幼儿识字的敏感期在3~6岁,幼儿进入3周岁之后,形象思维开始发展,对于字的形状形成初步认识。随后,抽象思想开始萌芽,5岁起开始有实质性发展。在衔接班教学中,教师会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幼儿的识字兴趣。同时在数学思维方面,教师会安排一些实践活动,鼓励幼儿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还会对幼儿的独立性、互动性及创造性等方面予以培训,使幼儿在升入小学前,便对小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了解不充分,所教知识和技能不够规范,幼儿难以形成正确的习惯,如书写笔顺错误等。而在衔接班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能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并掌握一些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三、结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非小学化幼小衔接班的设置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乡村地区,各学校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突破各个方面的束缚和限制,引入现代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合理的课程,把握教育的最佳契机,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加强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生的角色,迎接美好的未来,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一、我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现状
长期以来,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卫生部副部长对中国卫生人力资源总体状况评价认为,卫生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分布不合理,城市卫生人才密集,农村卫生人才缺乏;农村、社区和西部地区卫生人才队伍急需加强[1]。
(一)人力资源管理不适宜
1、人力规划不到位
卫生人力规划就是对未来卫生人力的需求量、拥有量和需求关系的预测,是卫生部门人力数量和知识、技能类型的预测过程,包括卫生队伍的构成,卫生人力需要的设计,培养能力的评定,医学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等等[2]。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卫生人力工作没有做好规划,导致卫生劳动总体结构比例的不平衡。
2、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乡镇卫生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传统的业务管理阶段,还没有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
出符合卫生院未来发展需要的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乏科学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和完善的激励约束体制。
(二)医学教育模式不适应
医学教育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能适应乡村医生的教育要求:首先,医学教育结构不合理。医学教育主要致力于学校基础教育,继续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其次,医学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研究生教育和本、专科教育比例偏低,中等教育比例过高;再次,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医学教育现状差异很大。
二、国外农村卫生人力现状及相关策略
(一)严格的医学学历教育和资格准入
世界发达国家的医学生先经过几年的本科教育,毕业后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一般都授予相应的资格。主要有全科医师证书、专科医师证书和会员资格等几种形式[3]。美国和加拿大的培训过程大致相同,都是医学生毕业后,即获得博士学位。
(二)重视继续医学教育
国外有严格的学历教育,同时,也非常重视继续教育。关于CME,美国提倡终身医学教育,现已过渡到法制化的阶段[4]。澳大利亚在继续医学教育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设有向农村医生提供CME的项目,还有农村医学教育卫星网的建立,这一网络的培训由全科医师来设计,并为全科医师所利用[5]。
三、国外卫生人力策略给我国的启示
(一)实行定向招生,安排定向就业
定向招生即生源应以农村为主体并实行招生签约,毕业后面向农村,同时,考虑当前农村基石出教育薄弱现实,招生实行单列、放低门槛,适当降低分数线,确保一定质量和数量的生源[6]。如美国的伊利诺斯大学的农村医学教育项目,从农村地区招生,回农村服务的定向医学生,很有参考价值。
(二)加强法制,实现乡村医生“持续化”
乡村医生最初的名字叫“赤脚医生”,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农村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各种疾病肆意流行,在严重缺少药品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提出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赤脚医生,他们半农半医,一根针、一把草治病,曾和农村三级卫生网、合作医疗制度并称为我国农村卫生的“三大支柱”。
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网底,乡村医生是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他们正肩负着广大农村居民卫生防疫、常见病诊治等各项任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医生”这个队伍的人越来越少。
一、我国乡村医生短缺的现状
村级医疗机构是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重要场所,乡村医生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们既耕田种地,又担负着8亿农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任。然而,2009 年底,全国农业人口8.83亿,59.9万个行政村,村卫生室63.3万个,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数125.4万,其中乡村医生99.5万(占79.3%),平均每村乡村医生1.66人,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1.13人。
2009年,山西省新增加的“村医空白村”高达2000多个。老村医退了,年轻村医没有补充进来。而正规医学院毕业生极少到村卫生室工作,不少乡村医生一旦取得了相关学历或执业资格,就会离开农村。而目前我国的乡村医生的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这也表示乡村医生队伍将会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状况。
二、乡村医生短缺的原因
(一)乡村医生经济收入微薄
乡村医生的收入水平很低,平均每个月1000元左右。这个1000元里面已经包括了政府的补助。如果跟外出打工的农民比,他们的收入比技工,如电焊工等都要低,大致跟普工,比如砖瓦工等差不多。
乡村医生经济收入包括医疗收入和农业收入,其中医疗收入又主要包括村医务室的业务收入和当地政府对乡村医生的补助。从乡村医生收入结构来看,医疗收入(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政府的补助却微乎其微。而近些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明显增多,在村里看病的人越来越少,乡村医生的收入更显得捉襟见肘。同时由于“药品零差价”、“新农合制度”等制度的推行,使得乡村医生的医疗收入越来越少。乡村医生的收入不稳定,导致其积极性受挫,对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也不强。由于这些现实摆在眼前,使得有些年轻的乡村医生不得不放弃这一行业。而由于经济收入的微薄,这使得乡村医生行业没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其中。
(二)乡村医生的“特殊身份”
乡村医生是什么?乡村医生是农民,目前乡村医生有逾100万人,他们来自于农村,是农民身份。而且这些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拿到国家的职业医师资格或职业助理医师资格。我国的很多政策是按照行业、身份来制定。
村医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他的身份始终没有改变,仍然是农民。虽然他们做着医生的工作,但并不属于600万国家卫生技术人员,是另类。国家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一些政策,乡镇卫生院有份,但村卫生室及村医就没份。乡镇卫生院的医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其职称可以往上升,但村医干一辈子还是村医,没有职称。由于不能享受到国家卫生技术人员的待遇,这也使得人们更不愿意走入到乡村医生这个行列中来。
(三)大部分乡村医生没有养老保险
目前,只有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初步建立了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多数地区尚未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相关研究显示,乡村医生仅有2.54%的人有养老保险,97.46%的人没有,“老无所养”问题严重。乡村医生年龄在55 岁以上的占总数的18.63%以上,他们现在很多人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退休之后生活还是没有保障。
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乡村医生同其他农民一样,也是在自愿原则下参保,以自助为主,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中东部地区某些县实施了这种农村养老保险,但现行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水平不高,返还额度低。而乡村医生收入微薄,限制了他们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预存”养老。作为“赤脚医生”,到老了连“双鞋”都穿不上,这更使得这个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少,而人们亦不会选择这个职业。
(四)人们的城乡偏见
虽然当前国家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而在事实上,人们并不愿意去农村工作,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首先,农村的基础设施滞后,跟不上城市人生活的节奏,比如,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水电设施不完善,这对于习惯了城市生活生活的人来说难以接受。其次而言,农村的生活方式很多都需要体力来完成,对于习惯了城市少于运动,体力脆弱的人而言是根本无法承受的。而对于曾经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他们都有走出去的心切,光宗耀祖的心理很强,他们认为走不出山村,就很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乡村医生每日进行卫生服务的平均时间为8.5个小时,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每天工作时间。对于乡村医生这样全年没有休息日的职业,人们更加不会考虑。
三、缓解乡村医生短缺的建议
(一)加强医学生文化教育,培养专业乡村医生
政府应该建立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医学类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的政策。通过改变医学教育体系,从而选择、培训和分派更多愿意去农村行医的卫生专业人员,这是补救乡村医生短缺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美国一些州推出了农村医生培训项目。而联邦政府赞助的医学项目中,大多是都面向农村的。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这些政策。通过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农村地区培养乡村医生,生源可以来自农村本地,亦可向全社会征集。并且,对于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乡村医生的课程,政府可以采取印度缩减本科医学课程的方式,短时间内为缺少医生的地区培养有技能、会看病的全科医生。
(二)合理的保障乡村医生的收入,解决乡村医生“特殊身份”
为了稳定农村贫困地区乡村医生队伍,政府应充分了解到乡村医生的收入来源,加大对于乡村卫生所的投入,首先政府应该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乡村医生的收入和待遇,根据当地经济水平,确保乡村医生的政府补助的发放。
其次政府要严格检查,逐步将合格的村卫生室加入到新农合的范围内。
再次,政府对村卫生所一些设备等“硬件”系统给予补助。另外可以分步实施药品零差率制度,同时参照教育系统将乡村老师纳入为国家干部,可将乡村医生纳入到当地事业单位编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农村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三)建立合理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险
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各地根据地区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管理模式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养老模式,细化各级政府、机构和个人的分担比例,“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很多地区也可以结合“新农保”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问题,但政府应采取措施使其养老保障水平应该高于一般农民,如与其服务年限相结合,以体现其对卫生事业发展的贡献和当前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承担的重要任务。经济较好的地区,可将乡村医生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样使得乡村医生的待遇更一步的提高。
(四)提高乡村医生业务素质,加强农村建设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乡村医生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建设。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建立乡村医生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强化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职能。
完善其管理规章制度,使其规范化、常态化;加强继续教育质量管理。建立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档案,作为回访和培训质量检查的材料来源和依据,全面提升继续教育质量监管力度。
另外,政府要加大力度对农村的建设,鼓励企业“下乡”,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外出打工的人数。随着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的相对稳定,乡村医生的收入会更加稳定,就会减少乡村医生的“流失”。同样也会有更多的人会流入到乡村医生的队伍中来。
四、结语
乡村医生作为医疗部门最底层的一个编外医疗单位,他们的作用是任何一级正式的医疗部门都无法取代的。乡村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的关系是亲情、友情、还有乡情。他们对于患者身体的健康状况、心里状态、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都了如指掌,能够及时的发现他们的身体健康的任何异常情况,随时对他们的健康、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康复进行指导,调整和康复治疗,这也是各医院所不能做到的。村医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全科医生,是农民健康的“守门人”。因此,壮大乡村医生队伍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任苒.中国乡村医生的发展与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5)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3]朱宏,徐刚,高健.江西省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09(4):317~320
[4]迟小小,周令.印度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1,32(12)
[5]史甲奇,贾红英,高鸽.我国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现状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32(1)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文件。2009年,潍坊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意见》和《潍坊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2013年山东省旅游局印发《关于做好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以资金补贴的形式,在山东省编制130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潍坊的青州、寿光、诸城、临朐、安丘等11个县市区以及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列入全省编制计划(目前,青州、临朐、峡山、潍城、安丘、坊子、昌乐、昌邑8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2015年3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潍政字[2015]11号文)把潍坊市青州、安丘等三个项目确定为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潍坊各县(市)、区纷纷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且成效显着。目前,全市省级旅游强乡镇3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省级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45家,省级精品采摘园11个,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23个,经营业户369户,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3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相当于旅游业总收入的22.2%。此外,2013年9月山东省在全省实施农家乐“双改”工程。潍坊首批10县18村271户农家乐基本完成“双改”任务。目前潍坊参加全省第二批农家乐“双改”的3县4镇5村98户农家乐已通过省旅游局检查组验收。为适应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普遍加强了乡村旅游职业培训。2014年以来,临朐、昌乐、潍城、青州、安丘等11个县市区获批全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42名重点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参加了省旅游局组织的第一批乡村旅游培训学习,培养了一批乡村旅游业带头人,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乡村旅游建设队伍。
然而,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乡村旅游项目规划不尽合理,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服务程序不够规范;三是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一,项目开发模式趋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粗放式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四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服务理念及经营模式落后,服务质量较差。上述问题如不尽早解决,必将影响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潍坊市乡村旅游人才现状看,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所从事的现代乡村旅游业缺乏基本的认识,无法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需求相匹配。乡村旅游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少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包括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乡村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和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所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匮乏,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2、人才结构不合理。乡村旅游现有人才结构普遍存在一般人员多、行政管理人员杂,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少、普通的一线服务人员多的现象,乡村旅游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如职业经理人、公关、营销、电子商务、资本运营等人才更少。
3、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因素仍然是决定乡村旅游经济是否成功开办的主导因素。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教育,知识层次较低,文化修养不足,缺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基础知识,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英语,以至于无法将民族文化的品位和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来。
4、民族特色人才出现危机。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不足,加上对“外面”世界生活的向往,青少年对学习、传承原生文化缺乏内在动力。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最终导致民族特色人才出现“青黄不接”,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潍坊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业,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撑,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数量欠缺,专业素养亟待提升。现代乡村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合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旅游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性质和办学宗旨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业专门人才,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只有在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服务中,才能深刻了解行业企业的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与对接。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完善。因此,职业教育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对职业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要顺应形势,转变观念,找准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一条与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职业教育要面向乡村旅游业,打破单一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长短结合,开办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研修班,满足乡村旅游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培训要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一 广东省乡村从业人员文化和科技素质及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已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广东省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据统计,2006年广东省的农村从业人员(指乡村人口中16岁以上参加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实物或货币收入的人员)中,文盲与半文盲占3.7%,小学文化程度者占24.9%,初中文化程度者占53.8%,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2.2%,中专文化程度者占3.8%,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7%;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总数的95.5%,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仅占总从事人数的26.4%。而发达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如受过大学及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英国占78%,德国占67%,日本占59%;美国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而且每年还有将近20%的农民进入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专业性的继续教育。
广东省不单是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也是数量少,职称、学历层次低。2005年县、乡两级基层国有单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共有专业技术人员9878人,他们的学历及职称构成是,具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和其他学历者分别占0.56%、10.71%、34.40%、35.66%和18.67%,具高级、中初、初级和未评职称者分别占1.08%、17.40%、62.45%和19.07%。我国农业技术人员约占农业人口的0.06%(远低于美国的0.24%和日本的0.28%),高等农业人才在农村一级几乎是空白。
二 发挥高等农业院校优势,面向农村基层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之策,是促进农村发展、建设新农村的直接动力。正如前文分析,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农业人力资本现实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任务艰巨、形势紧迫。
高等农业院校的主干学科和主要学科是农科,而农业、农村、农民需要的人才、技术、科研成果以及社会服务,主要还是农科的,这种供需对口的对应关系,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特色所决定的,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农业人才的摇篮、作为农业科技知识创新与科技攻关的主要基地、作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教育体系提高农业教育水平的龙头,在培养农业人才方面能发挥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高等农业院校学历教育有两种培养模式,一是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二是通过成人高考录取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高等函授教育和业余大学教育。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不单数量相对较少,且其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于或不肯走进农村、走向农民,乡村从业人员也已不太可能脱产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农业院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可以将大学的高等教育直接搬到基层、走进农村,使乡村从业人员能就近并结合工作需要在职接受高等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单是人才培养的数量相对多,更重要的是能面向基层、面向乡村从业人员,培养出能直接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能立足农村、服务农村的农民身份的大学生。高等农业院校要走进农业、走进农村、走向农民,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最有效且不可替代的途径。
三 面向农村基层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制定相关政策,为乡村从业人员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开“直通车”
乡村从业人员能否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关键是能否“就近读书”、“入学低门槛”和“读书低收费”。要制定有利于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乡村从业人员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相应政策:(1)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给农业高校面向基层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松绑”,“落实政策”,允许高等农业院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辅导站暂行规程》(国家教育委员会教成[1993]12号)中的有关规定,在县(市)、乡镇基层自主设立校外教学点,以方便乡村从业人员就近在职读书。只有能就近读书,才能使乡村从业人员接受成人高等教育。(2)对乡村从业人员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实行政策倾斜。目前设置的全国成人高考入学门槛相对乡村从业人员而言太高,应允许农业高校面向乡村从业人员自主招生、自主考试录取,宽进严出,为乡村从业人员中的优秀青年人继续深造创造条件,打通农村有志青年通向成人高等教育的“绿色通道”,大量招收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乡村从业人员,培养农民身份的大学生,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的人才。只有入学门槛低,乡村从业人员才有机会接受成人高等教育。(3)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对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乡村从业人员大学生实行低收费培养方式,使他们能够读得起书。目前多数农民仍然不太富裕,甚至还很贫困。广东目前的高等函授教育年学费为2700元左右,而2006年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纯收入为5079.78元/人,因此,再加上学生中的日常生活消费,学费负担仍然太高,没有经费资助,多数农民仍然无法接受成人高等教育。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财政应该也完全有能力承担起培养乡村从业人员大学生的费用,而且,从加入WTO后的政府职能看,加大对农民教育的经费投入,是政府公共公财政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是对农业的最佳投入。
(二)设置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对口专业,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给农业高校面向基层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放权”,允许面向农村基层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高等农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灵活自主地设置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对口专业来培养乡村从业人员大学生。
面向农村基层的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与普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有区别。成人高等教育不是要把乡村从业人员大学生培养成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是要把乡村从业人员大学生培养成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经营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与之相适应,面向农村基层的成人高等教育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按“能力中心”教学模型组织教学: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即筛选出学科中与能力直接有关、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内容要加强针对性、强调实用性或技艺性;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扎实的职业能力技能训练。
乡村教师一般来说都是村办小学里教书的老师。按其编制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编制以内的和编制以外的,编制以内的叫公办教师,编制以外的叫民办教师,也叫教师。
(一)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的含义
西部乡村教师是西部人力资源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广大的农村小学教书,是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变量:数量和质量。数量是指乡村教师劳动能力总量,包括他们的性别,年龄,人口比例等。质量是指乡村教师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教学能力、文化素养、道德意识、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
(二)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不仅通过培训和激励等方式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发挥其创造力,为社会和国家,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做出贡献。西部乡村教师入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知识的开发。乡村小学是西部农村地区启蒙教育的摇篮,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做好基础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知识结构的建立,还关系到下一代未来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对知识的开发就是给教师以最正确、最及时的知识,以便他们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2,对观念的开发。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最明显的差别就是观念的不同,受环境等因素影响,他们缺乏一个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求发展的愿望。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在积极的态度下才能产生。教师的创新和积极的态度可以影响到他所教的学生,基于这一点,对乡村教师观念的开发,引导他们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和自我开发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3,对教学方式的开发。贫穷造成了西部教育的落后。西部乡村小学面临教学方式落后的问题,改善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就是要改进教学方式。“糟糕的结果都是从错误的方法中产生的。”落后的教学方式造成了西部落后的教学质量,落后的教学质量又影响了教学方式的改进。
4,对环境的开发。工资待遇、福利政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这些是乡村教师的生存之本,没有这些保障其它都无从谈起。因此我们从社会环境这个大视角人手,包括社会政治、政策、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这才是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最有现实意义的方面。
二、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实证研究
(一)问卷调查的背景
问卷所调查的地区是陕西省陇县的东风镇。镇政府驻地东风镇,距县城15公里,境内地域辽阔,山、川、塬相间,宝中铁路、省道212和千陇南线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5755户,19754人,其中农业人口18338人。区内设初中1所,小学16所,有教师202名,在校学生3178人,初中升学率85%,有文化交流中心市场1个。
(二)对问卷数据的分析
1,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分析
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通过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业属性、工资分布、家庭主要收入和主要支出这5个方面来反映,下面就是根据问卷得出的数据而进行的分析和论述。
(1)从性别结构来看,女性占70.4%,男性占29.6%,这说明小学教师是女性的黄金职业这一特点。
(2)从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之间的占18.4%,30-39岁之间的占35.7%,40-49岁之间的占45.9%。中年以上的乡村教师占有很大比例,青年教师比例很小,这说明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的后备资源不足。
(3)从学历结构来看,学历普遍偏低,初中、高中学历占74.8%,中等师范院校毕业的只占24.5%,这种现象的出现和西部落后的教育资源有关,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4)从职业属性来看,民办教师还占有很高的比例,占到了40.8%,在东部已经没有民办教师这一称呼,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导致这一问题仍然存在,这也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有问题之一。
(5)从工资分布来看,工资结构相对合理一些,月收入在600元以上的达到了75%。一方面是由于西部大开发的作用,另一方面,西部人口的增长使乡村教师处于紧俏状态,相对于其它职业待遇略胜一筹,但和东部地区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地方财政的支持很有限。
2,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的社会环境分析
(1)以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养老保险、上级领导、国家政策等为选项进行最不满意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工资待遇不满意的占33.7%,对国家政策不满意的占25.5%。因此,对于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从提高待遇和政策改善人手。
(2)以校舍、教学设备、图书室、食堂、教室、职工宿舍等为选项进行最希望改进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希望改进图书室的占29.6%。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小学都没有自己的图书室,有图书室的也是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藏书,本来西部地区就比东部地区落后,农村地区更是信息闭塞。图书室是教师进行自我提高的唯一途径,所以加大对乡村小学图书室的投资是对乡村教师人力资源的投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途径和措施。
(3)以非常认可、一般认可、不太认可为选项进行别人对自己认可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非常认可的占39.8%,一般认可的占50.0%。乡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说明了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中的文化环境较好。
(4)以工作稳定性高、职业声望高、有养老保险、每年有寒暑假为选项进行职业最大优势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工作稳定性好的所占比例较高,达到39.8%。这也是乡村教师这个职业在所有农村地区人们心中的最大优势,所以在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吸收非正式编制的教师很重要,比如像民办教师可以选择性的进入国家的正式编制,给乡村教师一个稳定的职业感,这是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最重要手段。
(5)以收入水平、工作环境、信息来源等为选项进行城乡教师最大差别的调查,结果显示,占44.9%的乡村教师看来,信息来源是他们和城市教师最大的差别。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的及时性,这也正是乡村和城市发展方面的差距,所以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来源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政府须对现有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完善乡村小学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农村信息量,开发乡村教师人力资源的社会信息环境。
(6)以上级的教学评估、学校的工作要求、升学率、生源质量、同事关系为选项进
行工作压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升学率是他们最大的工作压力,占39.8%。这与当地教育工作的相关规定有关,农村地区教育观念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不仅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育方向,也给老师产生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其实这个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乡村小学,很多城市学校也有同样的问题,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制度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
(7)以校领导的认可、学生的爱戴、家庭的肯定、周围人的尊重、个人的自我发展为选项进行成就感的调查,结果显示,周围人对自己的尊重是乡村教师最大的职业成就感,占45.9%,这表明在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开发是一个最重要的手段。人都有追求被人认同的心理。在知识阶层较高的人群中更为明显。乡村教师是农村地区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别人的认同感更看重,所以对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一定要多开展文化宣传教育、尊师重教的活动,每年的教师节都能给老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进行一些相关的庆祝活动,形成乡村地区“尊重知识,崇尚知识”的风气。校领导的认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校领导要经常关心老师的生活。
(8)以工资上涨、学校设施改造、教学工具更新、国家政策扶持、上级领导重视为选项进行目前最大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占39.8%的乡村教师目前的最大期望是国家政策扶持。西部地区由于长期的贫困,经常接受国家的政策扶持和政策拨款,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所以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乡村教师这种依赖思想就表现出来了,这也和现实困境有关,难以改变目前的现状。国家从2006开始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这是国家进行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大环境开发,也是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和乡镇政府对学校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环节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就整体而言,目前的现状仍然制约义务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1,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不力
政府对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的宏观调控不仅体现在对人才市场的培育,促进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市场和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导向、科学的规范、超前的预测和有效的保护,努力克服人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因素,促进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
2,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尚未形成
教育人力资源市场的发育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对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缺乏预测、监控、规划、配置,不能及时准确地为西部乡村提供教师人力资源的系统信息。为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提供合理的政策导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流动的活动区域和范围。
3,政府对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缺乏战略规划
政府对西部乡村教师培养,还没有形成长期、中期、短期相结合的战略性人才培养计划。对西部乡村教师需求缺乏预测,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人才缺乏,对西部乡村教师的需求层次还很低。
4,政府对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政府的经费投入,直接影响着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状况。目前,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用于西部乡村教师培养、培训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西部大开发对人才的需求与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量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5,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西部乡村的专业教师还比较少,高级职称教师的比重更低,教师总体年龄偏高,学历层次偏低。民办教师所占比例过高,整体编制不合理。
(二)几点建议
对西部乡村教师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国家的宏观控制,主要应在以下3个方面加大投入,即政策投入、信息投入和资金投入。
1,政策投入
据美国《财富》杂志的调查,企业实施各种战略时所遭遇的失败。73%归于人力资源无法与战略配套。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智力资源,是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剩余价值的资本,是企业能够长期发展的原动力,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
国家应制定各种有利于西部乡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并将它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吸引各类教育资源向开发农业人才投资。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专业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发展,真正把人才引到乡村教育的第一线,给西部乡村营造一种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确保乡村教师的知识、技能得到及时更新。特别是2005年开始国家提倡的大学生支教活动。
2,信息投入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而音乐教育造就了人的审美能力,是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发展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先进精神文化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前沿阵地。而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笔者想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1 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中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很多农村基层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认为音乐课只是一门辅修课,与升学无直接联系,在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所以,忽视音乐教学,用数学、语文等“主科”抢占音乐课的现象在农村大有市场。另外,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音乐课不统考,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甚至有的音乐教师干脆改行。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还造成了音乐教师流失,遏制音乐教学水平发展。
1.2 音乐教师素质低 在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大部分是当地的民办教师。他们很少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又缺少接受音乐培训的机会,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缺憾。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中小学音乐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1.3 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落后,财政收入困难,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更别说升级音乐教学设施,引进优秀的音乐教师了。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教学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有的学校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甚至连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这样对于音乐教学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1.4 音乐教材内容偏深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
2 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2.1 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稳定和加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他们的能力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面对农村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渠道,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2.3 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对地方财政不足的部分进行补贴,改善办学条件,使我国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最新音乐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2.4 因地制宜,改革音乐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研究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同时制定因地制宜的音乐课程标准,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拥有生活气息的优秀民间音乐艺术,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还应适当舍弃教材中超出农村学生接受能力的内容。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农村音乐教育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的重任,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此提高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积极探索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1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1 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中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很多农村基层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认为音乐课只是一门辅修课,与升学无直接联系,在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所以,忽视音乐教学,用数学、语文等“主科”抢占音乐课的现象在农村大有市场。另外,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音乐课不统考,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甚至有的音乐教师干脆改行。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还造成了音乐教师流失,遏制音乐教学水平发展。
1.2 音乐教师素质低 在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大部分是当地的民办教师。他们很少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又缺少接受音乐培训的机会,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缺憾。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中小学音乐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1.3 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落后,财政收入困难,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更别说升级音乐教学设施,引进优秀的音乐教师了。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教学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有的学校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甚至连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这样对于音乐教学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1.4 音乐教材内容偏深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
2 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2.1 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