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4 10:45: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环保科技推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promotion, promotion conditions, promotion uphold the idea, taken the promotion of the basic terms of the means and the promotion of culture aspects of demand certai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technology explored, aims to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of the theory for the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technology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Keyword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chnology promotion; basic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X-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政府对环境保护科研工作的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多。但是,纵观目前国内环境保护科研成果特别是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简称“环保科技技术”)的应用现状,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效益,经过分析可以认为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环保科技技术在推广与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扰了环保科技技术在实践中的有效推广与应用,而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首先必须解决一些基础性的概念或问题,诸如环保科技技术进行推广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条件?环保科技技术在推广中需要秉持哪些基本的理念?单一的或成系统的环保科技技术推广的手段是什么?环保科技技术的需求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培养?等等。为了理清以上概念和问题,本文着重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1环保科技技术相关概念辨析
1.1环保科技技术
环保科技技术是对污染防治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生态恢复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环保型产品生产等技术的综合简称。
本文中需要进行推广的环保科技技术应该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1.1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
1.1.2工艺比较成熟、技术相对先进、经济比较合理;
1.1.3对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1.1.4适用范围较广,具有在局部地区或全国推广的可能性;
1.1.5工业产权或专有技术权属明确。
1.2环保科技技术推广
环保科技技术的推广要以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为重点,以环保科技技术潜在需求方为主要推广对象,采用多种手段促使环保科技技术转化为社会单元实实在在的环保生产力,最终达到解决和提升社会单元的环保问题和社会环保影响力,促进区域环保水平和经济、社会、环境得到有效提升和发展。
2环保科技技术推广理念
在环保科技技术推广与服务过程中,应秉持以下基本理念:
2.1区域观与局部观相结合理念
环保科技技术推广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的各环境影响单元,各环境影响单元环保科技技术的充分落实能够有效的改善和解决局部的环境问题,而社会各环境影响单元间的环保科技技术充分落实的“累积膨胀效应”会对区域宏观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2.2先进性、经济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理念
本文中要进行推广的环保科技技术。首先,应在同类技术中比较先进,以此反映该项环保科技技术要进行推广的技术必要性;其次,该项技术也应具备一定的经济性,超过社会各环境影响单元经济承受能力的环保科技技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是不可持续的;最后,要进行推广应用的环保科技技术必须与社会各环境影响单元的实际环境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2.3引导性、指导性与服务性相结合理念
一般意义上,环保科技技术是一种以知识产品为表现形式的特殊社会商品,其既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也具有科技商品的某些特征(干预社会、知识产品、知识模糊),此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为社会公益性)。环保科技技术这种固有的一般商品特性决定了其在交换过程中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交换。
2.4单一性与综合性(集成性)相结合理念
一般情况,环保科技技术是一种具有综合性或集成性的科技成果,其中涉及到的技术主要有微电子技术、物化反应技术以及微生物技术等。
2.5及时储备与适时利用相结合理念
正如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要对一些环保问题及时的进行预见和提出以便预先采取对策一样,环保科技技术也要根据可能出现的环保问题及时创新和储备。
3环保科技技术推广手段
3.1行政手段
创新求变的实业家
冯文杰先生于1938年出生在云南,父母皆是广东人。来到香港后,冯文杰先生从事的是针车业务,创办了新利标针车有限公司,主要是销售日产重机工业缝纫机及相关零部件。据他介绍,日本重工生产厂本来是制造武器的兵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为民营企业。起初只是一个毫无名气的普通工厂,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重机JUKI跻身知名企业行列,其名气甚至超过欧美同类企业。这其中,冯文杰先生可谓功不可没,特别是在中国大陆、香港及东南亚市场的开辟中更是贡献极大。所以,他多次受到日本重机JUKI企业的嘉奖,成为其最为信任的商,并保持合作关系至今。
经营针车业务虽已近半个世纪,但冯文杰先生时刻保持着创新求变的精神,随着潮流趋势带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他说,“我经营缝纫机业务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求自己深入了解机器特性,知其优缺点,以便按照时代潮流,按照客户需求来改装机器。当然,如果客户碰到什么难题,我也会尽量帮他们解决。”也就是凭着冯文杰先生的此股创新进取的精神,公司业务稳步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利标随着时代在进步。
当然,冯文杰先生的创新之举不止于此。在采访那天,他还带笔者参观了整个公司,当走到一排排零件柜前时,他向笔者介绍了这面抽屉墙的“神奇之处”,“原来这些抽屉都是杂乱无章的,找起东西来很麻烦,后来我通过改造,将它们分门别类整齐排列好,这样取东西就方便多了。”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冯文杰先生改装的这些抽屉,可以完全地拉出,并可以独立卸下来,这就大大提高了效率。更神奇的是,单个抽出来的抽屉还可以承受一个人立于其上,冯先生还亲自示范给笔者看。另外,冯先生还经常根据不同的需要改良针车机,使之可以缝制出不同的针式,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经营针车业务近半个世纪,冯文杰先生可谓是见证了香港服装行业的成长历程。他说:“服装行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政府推动,当时香港政府设立职业训练局,从服装出口中抽取小额税费用于开办服装行业培训中心,由此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并且大学也成立相关课题组,为服装行业提供专业服务。另外一方面是来自人力的推动。那时我们做这行的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但是肯苦干,我们认为,社会给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我们就要拚命干下去,既是为了自己求生存,也是为了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其实,香港有今日的繁荣,正是来自于香港人的勤力拚搏。服装行业的飞速发展更是这批人一点一滴积累的硕果。
而时代在进步,随着香港经济结构的转型,服装制造行业的地位受到新兴行业的冲击,随着地价飙升,香港服装制造厂大多选择北上发展,冯文杰先生也在广州设有新利标针车有限公司,但他也表示,现在生意已是大不如前。因此,他开始将眼光转入新兴领域,由此而走上环保科技推广之途。
坐言起行,环保科技的推广者
在与日本企业的合作中,冯文杰先生于1996年认识了日本琉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由此而了解了他发明的EM技术。据冯文杰先生介绍,EM是Effective(有用)Microorganisms(微生物群)的简称,是目前世界上应用广泛的高科技生物工程技术,它是由光合菌类、乳酸菌类、酵母菌、线状菌、放线菌等五科十属八十种有益菌群的多属多种微生物组成,可有效抑制腐烂恶臭,处理被污染的水源,处理垃圾,改善土壤,净化环境等,目前全世界已有一百多个国家逾20年在应用此种环保技术。冯文杰先生认为,环保在21世纪显得尤为重要,现今很多国家已将其提上议事日程。因此,当他意识到EM在环保上具有着神奇功效,而成本却很低廉时,他就考虑要将此项划时代的技术引入国内及香港,以造福人类环境。
适逢国内改革开放之期,冯文杰先生与拍档在广州创办睦邦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研制、开发、生产微生物环保尖端技术、提供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和EM技术服务。冯文杰先生介绍说,公司生产的产品可应用于渔、农、畜牧、环保、医疗等方面。特别是在培育有机绿色果蔬食品上,EM优势显着。我们知道,有些菜农为使蔬菜快速生长,施用大量化肥,这样种出来的蔬菜是“好看不好吃”。另外,大量杀虫剂的喷洒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永久性地破坏土地结构。而EM却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微生物作用,EM不仅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更可以带来绿色有机果蔬,以让人真正吃上放心的无害食品。
在今年“5•12”大地震中,为支援救灾工作,冯文杰先生捐赠15吨“EM生物消毒水”予绵竹、什邡等重灾区,以用作减菌除臭,防止疫症发生。消毒水在净化灾区环境上可谓大派用场。据他介绍,一吨原液可以稀释成一百吨到两百吨,因此利用价值非常高。并且EM有别于一般的消毒药水,它不会令使用的地点造成二次污染:此为真环保制剂产品。
冯文杰先生一直致力于推广环保技术,他说:“环保对于我们的地球日趋重要,但大家还不是很重视,我希望能从政府出发,由上至下,大家都行动起来。我也希望能以己之力,通过推广我们的生物环保技术,让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干净卫生、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让大家都能吃上放心的食物。”
后记
冯文杰先生今年已至古稀,但他却仍显得年轻而有活力,精神矍铄,气色红润。谈及养生之道,就不得不提他对冬泳的喜爱了。从1994年起他就担任东方冬泳会会长,至明年届满。在推广冬泳运动时,更是不遗余力。他常说,“冬泳其实是一项最好最健康,也是最方便的运动。不需要付出什么成本,你就可以在海水中畅游一番。一方面在游泳中大家地位平等,这就可以让你找回自信;另外游泳是全身性的运动,并且还是浮在水中的悬空运动,这就可以帮助我们舒活筋骨,保持健康。”已有三十多年冬泳史的冯文杰先生,至今仍每天坚持一个多小时的冬泳运动。
当然,除了锺情于体育锻炼外,冯文杰先生还是一个乐观达命的精神富有者。他说:“我算是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来的,因此,我感觉自己活得洒脱,做事情也不会有压力。当然我也愿意将我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生活在一个群体社会里,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一个人好并不够,我希望大家都能好。”冯文杰先生就是抱着这样一个信念,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他为深水服务多年,在谈到自己的感受时,他说,“我是在这个区成长的,以前大家生活都不好,现在能够帮忙就要尽量帮忙。只要是我懂的,我就会多做一点。在社区服务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结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困难时大家互相帮助。”不论做什么,冯文杰先生追求的是心安理得。“我不会对别人动什么脑筋,更不会想着占别人便宜。”所以这么久来,他从没有欠过人家一分钱。
相对于传统的水润版液来说,这种润版方式可大大减少水的用量,又避免因水过量引起的纸张变形和油墨乳化,从而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但是,由于异丙醇挥发后产生的醇蒸气有毒,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目前印刷行业中广泛使用的还是溶剂型油墨,它所用的溶剂主要是芳香烃类、酯类、酮类、醚类等有机溶剂,这些溶剂大都具有毒性,会污染所包装的物品,且具有挥发性,污染环境并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有机溶剂易燃、易爆,还存在生产安全隐患。
2.印刷过程中飞墨所带来的污染
油墨不但在印刷过程中污染环境,危害身体健康,在印刷产品上的残留物还会继续污染环境,这些有机残留物及所含的铅、汞、铬等有害物质还会危害印刷品使用者的身体健康。长期以来,飞墨现象一直困扰着整个印刷过程。印刷机在高速运转时,墨辊间的墨膜被分裂、拉长,产生断片,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这些断片收缩,形成众多球状的细小墨滴散落到空气中,即所谓的飞墨现象。飞墨既是高速印刷过程中危害性极大的常见印刷故障,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飞墨给印刷过程带来的较大危害性有:
⑴对环境造成污染油墨飞散到空气、机器设备、墙面等,轻者会影响环境的整洁、美观,重者还会引发安全事故。
⑵对产品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油墨飞散到印刷品上,会使印刷品表面产生一定程度的脏污,严重时会导致印刷品报废。
⑶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目前油墨中普遍采用有机颜料、有机溶剂及添加剂,这些原材料中不少含有重金属成分。这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飞墨吸附到工人的皮肤表面,被吸入呼吸道,对操作人员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印刷过程中与油墨有关的辅料带来的污染
目前,胶印离不开油墨,也少不了各种辅助材料。
⑴不可回收再利用材料,如橡皮布、胶纸带、喷粉,可建立保养程序、使用程序、废料集中回收收集装置程序。
⑵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如胶片、定影液和显影液、印版、油、胶黏剂、装帧材料,可建立回收系统,让专业公司收集回收。汽、煤油作为一种有机溶剂,适用于很多行业,虽然绝大部分印刷企业逐步用清洗剂替代,但由于其价格低廉仍被大量使用。以印刷业比较发达的上海为例,还是有印刷企业或多或少地在使用汽、煤油作为清洗剂。质量合格的清洗剂与汽、煤油相比,清洗效果好,安全性能高,并且对人体及环境的污染危害小,但是价格比较高。但清洗剂也并非完美无缺的。首先,大部分合格清洗剂的闪点在40℃以上,最高的在200℃左右,但它仍属于易燃物,如果操作不当,会存在爆炸可能。其次,溶解在清洗剂中的油墨等物质对人体及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还是不容忽视的。
二、针对胶印中环境污染的处理
1.减少含有异丙醇类润版液的使用
异丙醇是一种光化学氧化剂,受阳光照射会产生臭氧,从而出现所谓的“夏季烟雾”现象。光化学烟雾会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系统,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和植物生长。因此,异丙醇是一种对环境、植物、人体均有害的化学品,在印刷中减少其用量或不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2.改进印刷装置
⑴改进烘干装置的控制系统
现在许多新型烘干装置可直接测量承印物表面的温度,而不像以前烘干装置测量的是烘箱内的空气温度,这样可以对承印物表面的温度变化及时作出反应,调速和热量,进而节省能源。
⑵循环使用热风
在热风出口处安装热交换器,对抽入的冷空气进行预热,这样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⑶使用低温烘干系统
这使得UV固化系统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可使印张表面温度降至40℃以下,干燥气体用量减少一半,不仅减少了烘干能量的消耗,还降低了成本,而且避免了高温干燥引起的印刷质量问题。⑷采用印刷品在线质量检测系统及时发现废品及时调整,采用色彩管理系统,提高印刷品质量,减少废品。⑸各种预置和自动调整如油墨预置与快速调整和自动控制,纸张规格预置和相关机构联动调整,纸张运动风量预置和优化,滚筒压力预置和遥控调整,同步自动换版、印版位置自动识别和预套准系统等各种预置同步进行。
3.对印刷过程中产生危害的处理措施
⑴粉尘
印刷车间里,印刷过程中产生的纸毛以及其他物质形成的颗粒进入人体呼吸道后,根据其物理性状,在呼吸道各部位通过截留、撞击、沉降、弥散等方式沉积、贮留,大部分进入呼吸道的可被清除,小部分经长期积累,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粉尘的防护措施:加强工艺改革,消除尘源或强化工艺自动化、机械化和密闭化水平;加强岗位局部的密闭、通风、除尘净化措施,尽量使设备处于负压状态运行,防止粉尘外逸;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保证浓度范围符合相关卫生标准;确保车间有足够的新风量补充,并对通风系统定期检修、调试和维护保养,确保其有效运转。
⑵噪声
胶印机车间人员长期接触噪声后,会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睡眠障碍等症状出现。应对噪声污染的措施有:合理规划和设计厂区、厂房,将有噪声源的设施尽量设置在厂区边缘,并设立相应的隔离带;将产生噪声的设备尽量布置在厂房的下层及车间边上,尽量减少对车间其他岗位的影响;在车间墙裙以上部位及吊顶、立柱上均放置吸声材料,有效降低车间噪声强度;操作人员佩戴护耳器,并定期检查。
⑶废水排放
胶印车间在清洗印版和橡皮布时,会产生少量润版液和清洗剂废液,废液中的主要成分是异丙醇和油墨等,应委托具有危险废弃物经营许可证的公司处置。
三.绿色印刷实践和经验
1.节能
上海世光印务有限公司选用T5节能灯管取代市场上普遍使用的T8灯管。照明用电测试的结果显示,在相似的照明度下每支灯管的用电能耗降低了6W,此类T5灯管的节能效用达到30%以上。此外,在生产厂房内用95W的T5节能球型灯代替常用的250W卤素灯,轮转胶印车间采用发光二极管灯管代替T8灯管。这些措施使公司节约大量电费。
2.降耗减排
世光印务安装使用卷筒纸分切设备,按各类印刷品幅面需要在生产前分切上机,避免市场上采购的常规纸张产生大小不一的边角料,不仅为公司减少了物料成本,而且支持了森林环保事业。公司在生产过程中,轮转及单张纸印刷机均使用低挥发性环保油墨。从2006年起,公司用环保清洗剂代替汽、煤油清洗墨辊;采用中央真空泵系统,减少单机使用的独立真空泵。
3.润版液的改进
为减少表面张力,确保印版表面水膜的质量,目前胶印机普遍采用醇类润版液。世光印务在已安装的4台海德堡和3台轮转机组上全部采用免醇润版液印刷工艺。采用这一工艺后,每年异丙醇的使用量大幅度减少,达到环保和节约的效果,但是这种代替品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⑴免醇润版液在水路系统传递过程中,对水路的稳定性和辊间压力、胶辊表面状况都有一定要求。这些要求主要是基于免醇润版液的黏度比醇类润版液的低,因此在橡胶辊上传递的水膜相对比较薄,在辊间压力不平、胶辊表面破损或胶辊同心度不够的情况下,免醇润版液的传递就会出现不足或版面起脏。
⑵免醇润版液挥发太慢,不利于机器降温。
⑶免醇润版液的消毒效果比醇类润版液的差,印刷品干燥慢。
4.印刷飞墨环节的设备改造
为了减少印刷过程中的飞墨现象及印刷车间的空气污染,在废气产生部位安装排风罩,将产生的废气用排风系统排到专门的处理系统中,收集印刷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应用活性炭纤维吸附有机废气回收净化装置,进行废气的回收与治理。据华测环境检测站统计,该设备的改进使印刷车间废气的去除率达80%以上,甲苯去除率达95%以上,机器设备整洁、美观。
5.晒版车间的设备改造
针对印前制片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制订相应的降耗减排措施:化学废料、废纸回收统一由供应商或合格的承包商定期回收;使用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可减少软片输出、显影、定影和晒版等步骤,大大减少含银、苯等的废液排放。
6.胶印车间的废水排放
选用环保油墨、免醇润版液,但是胶印车间在清洗印版和橡皮布时,还会产生极少量的润版液和清洗剂废液,如果和生活污水一起排放还是达不到绿色环保的要求。考虑到生活污水可生化性好的特点,重新改造污水处理池,采用低能耗、低运行费用、低基础建设费用、占地面积小、操作管理稳定方便的处理工艺——接触氧化污水排放工艺。该工艺的原理如下:
⑴通过预处理沉淀的生产废水与调节池内的生活污水一起进入水解酸化池。在池内的反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解酸化阶段,通过水解池中的细菌将复杂的大分子、不溶性有机物在细胞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和溶解性有机物,然后渗入细胞体内,分解产生挥发性有机酸、醇、醛等,经过这一阶段的反应,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大提高,以利于后续的生化处理;第二阶段为产氢产乙酸阶段,该阶段在产氢产乙酸细菌的作用下,将第一阶段产生的各种有机酸分解转化成乙酸和H2,有时还会形成CO2。
⑵从水解酸化池进入接触氧化池,利用罗茨风机提供好氧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溶解氧,以保证池内的好氧微生物正常生长。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3-0054-03
所谓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供人们利用的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环境资源等。环境之所以也是资源,是因为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是维持人类生活的基础条件。而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必然选择。要建立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行使其管理职能,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国家和地区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此,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导向功能,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各种手段,在全社会合理地配置资源,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系统机制,使经济社会在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可持续发展。
一、江苏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现状综述
江苏是中国东部地区发达的省份之一,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加速、社会进步加快和环境保护加强的重要时期。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并取得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宝贵经验。其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节能方面,江苏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积极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效显著。2008年江苏单位GDP能耗为0.803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1.102吨标准煤低29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五位。节地方面,江苏通过严格控制项目用地指标,使开发区成为全省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发展的带动辐射区。江阴的“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土地“三集中”举措,在全省实施并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推广。生态建设方面,江苏最早提出建设一个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怡人的绿色江苏,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目标。目前,全省已建成5个国家生态市、18个环保模范城市、63个全国生态示范区和2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在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所下降,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控制,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环保发展之路。但是,江苏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将大大增加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增加对土地、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加大污染排放总量,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正在成为制约江苏进一步发展的两大“瓶颈”。因此,探讨如何促进江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创新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课题。
二、江苏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但也是面积小、人口多、资源相对贫乏的省份。其资源现状是: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较大。主要表现在:(1)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突出。“十五”期间,江苏的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要消耗2.4万亩左右的土地资源。2008年,全省耕地面积7153.1万亩,占全国的3.8%,人均占有耕地0.95亩。江苏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前列,人地矛盾却十分突出。近几年来,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成为与土地问题相关的新问题。保护耕地和保障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2)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突出。江苏矿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短缺。人均占有煤炭资源量仅占全国人均占有量的683%,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只占全国的0.2%,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3/4,品种单一;80%的能源需要从外省调入,交通压力大。2003年以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3)经济发展与保护水资源、水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水资源消耗过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2007年,江苏人均用水量达698立方米,远高于全国442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万元GDP用水量213立方米,远高于发达国家50立方米的水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洪涝灾害、局部水资源短缺以及水污染问题也很突出。(4)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凸显。虽然江苏经济年均以两位数在快速增长,其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总体上看,江苏的发展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带动高增长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江苏省以占全国1.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7的工业总产值和10.3%的GDP,但江苏每平方公里的污染负荷也居全国之首,尤其是钢铁、水泥、纺织、印染、石化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到2020年,江苏GDP翻两番的时候,污染物排放总量将要增加4倍,环境压力不堪重负。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环境承受能力,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关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南太湖流域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7%左右,如果按近几年的污染状况推算,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无锡和盐城两市爆发的饮用水污染问题,就是深刻的教训。2009年,首席科学家杨开忠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首次披露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课题组用生态效率定义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水平。通过测算,除自治区外,给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文明水平进行排序。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为前三位,江苏为第六位。这说明江苏生态文明现状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三、江苏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创新机制探讨
1.建立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节约利用新机制。多年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实践了土地利用“三集中”、工业用地一律招拍挂、土地执法模范县与奖励用地指标挂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创新的土地管理政策,建立了具有江苏特色的合理利用、节约利用土地的机制。但是还需要不断创新节约土地的机制。18亿亩耕地是中国的保护红线。根据国家土地规划,江苏的耕地保有量2010年和2020年应分别保持在7143万亩和7127万亩以上,要确保6323万亩的基本农田一分都不能减少,必须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利用。这需要建立实施耕地红线保护的长效机制,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用地,从源头上保护耕地;实行耕地保护的政府责任制、社会共同责任机制和土地违法问责制;建立被征地农民的保障机制,适当提高征地的补偿标准,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保障。通过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保护土地和保障发展协调发展。
2.建立促进矿产资源、能源节约的新机制。江苏是资源消费大省,又是资源拥有小省。对资源的利用应放眼于世界,放眼于中国中西部,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国内外合作机制和储备基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造江苏矿产资源供应新基地。在发展战略上,建立系统的能源发展战略体系。包括能源开发战略、节能环保优先发展战略和开发新能源三大战略。改革和完善能源管理体制。借鉴国外能源管理经验,按照“政监分离”的原则,分别建立能源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双层结构”的能源管理体制。充分利用能源价格和财政、税收政策等经济手段,推动政府、企业和个人积极采用节能的技术和方法,在全社会建立促进节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针对江苏能源密集型产业制定新的能效准入条件,提高行业能效准入标准,建立符合能效、环保、安全三个要求的新型市场准入制度,对于不能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投资项目一律不许开工建设。同时,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
3.建立促进水资源节约和水质保障机制。要建立全民节约用水、全社会合理用水的联合机制。改进传统的灌溉方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快节水型企业建设,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积极推进居民家庭、社区、机关、学校等单位的节水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要建立实施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管理机制。继续推进“三条红线”管理,加大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改革力度;根据江苏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施水资源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逐步建立利用市场配置水资源的机制,并在有条件的地区施行水权转让,推进阶梯式水价和农业水价等方面的改革;尽快出台《江苏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适当提高水费征收标准,限制水资源浪费和过度使用,并制定中水、再生水等水价管理办法,实现“优水优用、分质供水”。建立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的保障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应强化水质、水量与各类水生态要素的统一管理,积极推进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的考核体系;强化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加快现有水源地达标建设,推进备用水源地建设,建成两个以上相对独立控制取水的水源。要建立完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全面提高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饮水质量。
4.建立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一是强化政府的生态环保责任,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评价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指标放在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将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在经济发达、环境压力大的一些城市,试点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之中,以“绿色GDP”来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排名。二是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政府在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时,应依据生态功能区划,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严格执行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好环评关。三是建立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组织开展科技研究和技术攻关工作,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对研究成果予以保护;建立生态环境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系统,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积极推进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产生效益。
5.建立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和分担机制。一是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污染治理投入机制。政府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增加污染治理的投入,着重支持基础性、公益性治污项目建设,特别应在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环保与治理、重要生态保护地等方面大幅增加投入。同时,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通过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等各种扶持政策,吸引、支持各类企业、社会资本投入环保产业,开展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有效推动环保产业大发展。二是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分担机制。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实行生态治理分担机制。针对太湖流域的治理,进一步扩大实施环境资源补偿机制范围,在实行上下游补偿机制外,将治太工作纳入有关市、县小康建设指标考核内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指标体系,对领导实行“一票否决”;继续推广对主要入湖河流实行“双河长制”的做法;积极开展排污权有偿分配、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
6.建立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尽快修订出台《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制定与完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区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制定生态功能区划管理、生态补偿、环境监测管理等规章制度,制订《江苏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办法》等系列法规体系。重点检查和督促江河主要水污染排放新标准,尽快改善水质,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法规保障。严格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加强企业主要污染物减排考核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加快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健全监测网络,严格监测制度。进一步强化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主体的地位和责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改变过去追究环保责任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惩罚为辅,转向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多种手段来追究环保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铮,周英峰.2008年全国各省单位GDP能耗排行榜公布[N].经济参考报,2009-7-6.
[2]江苏太仓被评为“国家生态市”[DB/OL].中华环保宣传网省略,2008-8-29.
[3]汪晓霞,严颢.让有限的土地支撑可持续发展[N].扬子晚报,2007-6-26.
[4]许瑞林.江苏省节能降耗、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J/OL].省略,2008-7-9.
[5]陆桂华.关于解决江苏省水资源问题的建议[DB/OL].jszx.省略,2009-2-6.
[6]企业加大节能减排给奔涌经济装上“资源节流阀”[N].新华日报,2008-09-19.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中小房地产企业是房地产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房地产的货币化和城镇化推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规模较小,人员不稳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拿地难,竞争力差,且受政策的影响大,使得中小房地产相对处于弱势,只有提高中小房企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企业才能有生命力。因此,财务管理对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小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房地产企业战略性管理问题
面对人民币多年升值,以及目前国内GDP的下滑趋势,国内房价居高不下,特别是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近期,在上海远郊竞标土地楼板价在1.2― 1.3万元/平方米。“土地”就是房地产企业的原材料,原材料紧缺且价高,中小房地产企业如若参与竞标拿地,两年后出售装修房,成本费用不低于2万元/平方米,两年后的房地产是否毅然坚挺不得而知。
假设中国的房价趋势像日本1995年后持续低迷的状况,房价到顶后,十几年一致往下走,大量的房屋积压,无法出售,仍以上述地块为例:20亿的土地价加上建安费、装修费等费用合计在一起,企业在该项目的总投入将在30亿左右。资金投入后房产又无法变现,而目前中小房企的融资成本又高,一般在百分之十五左右,中小房企的现金流必将遇到困难,那么企业就面临生存的窘境。
2.中小房地产企业运作模式问题
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对象决定了房地产开发过程是巨额资金的投入过程。高额的地价和房屋工程造价,要求企业投入的资金数量很大,房地产开发从立项、审批、建设、预售、验收到交付使用,开发周期通常为二年至五年,项目本身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性高等特点。同时,房地产行业又深受国家法规与政策的严格调控,销售状况不佳时,将积压大量资金、使现金流短缺,资 金周转出现困难,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3.中小房地产企业经营的短期性带来的问题
(1)房地产企业一般性的项目2至5年,大型项目10年左右,一个项目完成后,新项目又接不上,人员的安排、设备的管理均是中小房地产企业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
(2)中小房地产企业一个项目完成后,大批的工作人员面临失业的窘境,其中也有大批技术和业务骨干。企业面临两难的境地,辞掉对企业是损失,继续留用又无事可做。另一方面,辞退技术和管理人员后,如果又有新的项目开张,又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员替代。这些看视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但是处理不妥,将大幅提高企业的人工成本,导致开发成本上升。
(3)一个项目结束后,大量的机器设备闲置在工地,甚至丢弃在工地外的荒地上,没有即时处理,无人管理,有的甚至被盗,造成原辅材料和固定资产的损失。
4.合同管理问题
中小房地产企业项目竞标价普遍较低,但项目竣工验收时,几乎所有供应商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要求甲方追加造价。有些材料公司、劳务公司在工程做到一定程度后,在建筑公司没有选择空间的情况下,随意要求追加材料价格和工人的劳务费,迫使建筑公司就范,最后导致实际结算价格远高于合同,甚至有的超过竟标价的30%以上,使合同形同虚设,企业无法控制成本。
5.财务人员的素质问题
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各类人脉关系复杂,为了照顾各方关系,中小型房企用一些不懂财务、不懂税法和资金运作的情况普遍存在,很容易给企业带来损失,有章不依,财务管理随意性很大,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或无章可循。
上述五大问题的长期存在和累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形势变化,导致公司资金链越来越吃紧,在财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之中表现出来,表面看是财务问题,实质正如上文所述,基本上都在财务部门的决策权限和范围之外。
二、加强中小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措施
1.规避中小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风险
针对当前情况,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必须要提高警惕,把目前的形势分析清楚,不能有半点马虎,掉以轻心,对企业面临的巨大风险,认真向管理层汇报,讲清厉害关系,尽量规避风险,把损失降到最低。
还是以上海远郊地块为例,上海房地产住宅开发风险大,是否可以在三线、四线城市,适当投资,一般小城市的投资规模小,资金投入小。国家正在推“城镇化”,大批农民工进城,一线城市难以置业,置业主要以四线城市为主,三线为辅。在三、四线城市开发住宅,这样即可解决员工的就业,也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风险,经营风险大幅度降低的同时,财务风险也随之降低。
中小房地产企业可以小范围的向其他行业伸展,如:农牧业、生物制药、物联网等,来规避可能发生的产品积压、资金锁死、避免财务风险,保持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转型、升级。
2.优化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运作模式
(1)中小房地产企业踏准市场节奏,学会反经济波动周期储备土地资源和加大项目开发力度。加强合伙开发、品牌输出合作、节能环保科技推广以及行业交流。
(2)中小房地产企业适度拿地,以拿商业地产为主,减少普通住宅用地,尽量规避风险。合作开发商业地产,技术先进新的利润增长点。
(3)房地产开发需要资金量大,周期长,在漫长的开发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对房地产企业的生长发展起着命运攸关的作用。所以说,房地产开发的风险,特别是目前状况下。这就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提高投资决策能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把风险防范于未然。
(4)针对自有商业地产,位置佳的出租,位置欠佳的出售。出租主要客户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打造具有优良品质的商业街。另一种商业地产,可以作为写字楼出租,赚取租金。另外,有些楼盘可以做酒店式公寓,以出售、出租或自营的方式运营。
3.针对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的短期性的问题解决措施
(1)企业优秀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应尽量想办法留下,对企业是一笔财富,给予一定的基本工资即生活费,灵活上班,也可在外兼职上班,但公司需要时立马回归,即可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又留住优秀人才。
(2)对于闲置设备,用短期出租的方式,赚取租金,不能出租的,保养后,盘点清楚,建立账册,储存在仓库,实行专人管理,不能任意丢弃在工地,让它自生自灭。建筑用固定资产价值高,如:塔吊、升降机等。
4.严格控制合同的执行
合同签订时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没有资质的企业不能与之签订合同,必须要严格把关。合同一经订立,不得随意更改,也不得随意追加,特殊情况的确需追加的,必须经过更严厉的审查,实行专人把关,备案。对于不能严格执行合同的材料供应商、劳务公司等合同单位要实行退?机制,将不遵守合同者及时清除。
5.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针对财务人员素质问题,首先对选拔财务人员,要根据内控要求配备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职务资格。不能任人唯亲,给企业造成损失。
我国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自从我国实行货币化房产后,房地产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均是从零开始,到逐步完善,特别是我国的中小房地产企业,从征地、动迁、工程施工、商品房的销售最终到物业管理,一整套流程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制度都在完善中。这也对房地产行业的财务人员提出了挑战,要逐渐提升业务水平,不断适应新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参考文献:
[1]李 红: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全过程财务管理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