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7 19:41: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英语教师研修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行动学习法;英语教师;实施策略
行动学习法由英国管理学教授雷格•列文于上世纪60年代在《发展高效管理者》中提出,并被普遍认为是可以与案例教学方法并列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学习发展工具。该方法强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并完成相关任务,从而完成个体的学习与发展。行动学习突出了人的社会化属性,将学习和实际工作整合为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为受训者提高培训理论的实践转化率提供了思路。
一、行动学习法概述
行动学习法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培训方法,将理论探索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它强调了个体经验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强调对以往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我国培训机构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注意到了该方法的优越性。很多大中型企业及党政机关的培训中采用了该模式,且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近年来,我国教育机构也开始将该模式应用于教师的培训中,同样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成效。相较于传统的培训方式而言,行动学习法在英语教师培训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尊重了参训英语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参训的初中英语教师大部分都有几年以上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这种个人成长的经验有必要在培训中得以展示和检验,同时他们在工作中产生的疑惑也是培训的重要资源。二是强调培训过程中参训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受训者在培训中反思自己的英语教学活动经验,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培训者的引领以及参与团队讨论,倾听同行教师的观点与意见,在此过程中,得以共同思考,实现共同进步;三是有助于培养受训英语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行动学习模式下,参训英语教师在小组内经过讨论,发现并提出大家共同关注的英语教育教学方面的热点,这不同于被强加的假想的任务或问题,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参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总体说来,行动学习具有反思性、行动性、合作性、主体性、参与性。这恰恰是解决以往英语教师培训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的良方。
二、行动学习法在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的实施策略
(一)重视学习小组的建构
行动学习模式下,学习小组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组织。小组成员大多为6至8人,小组成员在年龄、性别、知识体系、专业技能等方面应当差异互补,避免因成员构成的趋同性影响小组创新能力的发挥。在唐山师范学院初中英语教师的国培项目实施中,我们在参训教师报道首日,就进行了团队建设工作,将参训初中英语教师按性别、地域、专长等分为若干个小组,在破冰之旅、头脑风暴和小组展示等活动之后,将互不熟悉的参训学员之间迅速建立联系,每个参训英语教师心中产生组织归属感。在小组讨论中,我们重点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完成以下问题:(1)我们这个小组的学习目标和方针是什么?(2)我们要在这次培训中解决什么问题?(3)由谁来担当解决问题的决策人,本次培训中哪些讲座有助于解决问题,有谁可以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必要资源?(4)小组在什么时候可以达到预订的目标,我们应该怎样来安排行动学习的时间?(5)我们小组集合开会的地方在哪里?我们需要到哪里去进行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6)我们要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和经费?(7)我们如何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是什么?由于每个小组成员参与了讨论,使得每个参训英语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曾强,为下一个阶段的培训激活了学员本身的学习动力,使得培训管理各项工作变得容易起来。
(二)打磨学习小组的研究问题
行动学习要获得成功,其关键就在于参与学习的人可以进行质疑和提问,特别是要能够提出具有独到之处的问题。对于一个行动学习小组来说,怎样确定题目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在展开小组讨论的时候,参训的初中英语教师最开始所提出的问题基本是工作中耳熟能详的问题。如如何提高初中英语学生的听说能力?如何解决英语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等等。这些问题基本是初中英语教师根据自己过去的学习经理和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但是范围都比较大,轮廓与内置逻辑也不够清晰,缺乏焦点,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这个对小组研究问题进行确定的过程就是参训的初中英语教师去进行探寻、学习和发现的一个过程,以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去进行反复调查研究的一个过程。小组内找到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其实就已经解决了一半问题,因此要舍得花时间打磨。本次培训中,有的小组用了三分之一培训的时间确认问题。经过提炼和打磨,大部分小组确定的题目切合初中英语教学实际,是组内参训教师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所有成员积极行动起来,使整个培训成为行动、反省、理解、行动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为培训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小组项目过程管理
由于培训往往有一定时限,因此每一位成员要认真参加每一次计划好的活动,并且在一年的时间里从始至终参加,缺少一位都会影响其他人的积极性。为确保各小组成员保持长久的学习积极性,我院为每个小组配置了一位专家,负责小组课题的指导工作,同时确保后期的培训管理变得轻松且有序。此外,我们还要求各小组根据小组问题难易程度确定研讨会的召开频次,系内专家参与指导每次研讨会。研讨会上,各小组就培训讲座以及其他途径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对已经获得的经验做出质疑,通过不断反思学习和行动,提出更具针对性和使用价值的方案。每次研讨会都应当对这一阶段的学习经验和教训做好记录表,以供参训初中英语教师进一步反思。在培训项目评估阶段,制定好英语教师行动学习培训项目评估方案,关注行动学习法应用于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的效果。在培训结束之后,每个小组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将小组项目管理贯彻培训始终,将“问题-反思-总结-计划-行动-发现新问题-再反思”内化为整个培训项目管理过程之中。
三、结语
本次初中英语“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行动学习法的应用,将解决初中英语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与初中英语教师职后培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培训和学习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参训学员对此次培训的满意度很高,证明行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尽管如此,行动学习法仍在实际应用中要避免流于形式、“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否则必将影响培训效果。行动学习法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实施策略值得培训者不断摸索和总结,使其更好地为培训项目顺利实施服务。
作者:唐翠云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许智.行动学习法在培训中的应用[J].管理ABC,2013.
[2]曾兰芳.行动学习法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4.
[3]王栋.教师行动学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初中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要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初中生的英语成绩,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自觉接受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更新落伍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一、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
要改变现在很多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锻炼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模式中,教师就是主角,其对学生采取的是灌输的方式和行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既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也没有机会锻炼自己学到的技能,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哑巴英语。实际上,学生能够学到多少并且最终能够应用多少才是衡量教学活动是否成功有效的最根本标准。因此,教师要鼓励初中生积极互动、勤奋思考,在实践中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练习,初中生既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自尊心也不是很强烈,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鼓励他们树立交流沟通实践的自信,就为高中乃至大学的英语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最终能更好地习得英语这门语言。要解决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需要我们的英语教师了解并掌握有效教学的理念。所以,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创造机会让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实践中可运用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人所有的行为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按照自己意志去行动的,而这一切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动机DD外界的压迫或者一时的发愤可以暂时充当这种动机,但是任何纯被动的行为是无法持续太久的。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如风趣幽默的语言、如火般的热情等。一旦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大脑就会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此时其记忆力、注意力便会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自然也会大大提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重视现代科技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科技的发展大大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课堂中多使用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可以有效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二是充分的课前准备。一般来说,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现实案例,以自己的风格引出课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获取良好的教学效益。三是促进课堂互动。课堂互动的形式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课堂的设计中,教师可增加课堂互动这一环节。课堂互动要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生活相结合,巧妙地把知识运用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以促进他们兴趣的迁移。学生在全身心的参与过程中,可以获得直接的经验,这样对知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课堂互动可以带动整个班级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营造出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这对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引а生进行合作学习
团队的合作学习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英语作为一门口语,不能仅仅表现在对书本和试卷上的学习,平时的交流和沟通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练习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分为小组,并引导他们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在与其他同学沟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帮助同学发现自己意识不到的问题,同时,也会有伙伴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做到共同学习、共同改正、共同提高。一般来说,小组学习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小组成员对所学习的英语课文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提出,找到讨论的重点,确认小组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小组成员通过分析和讨论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三,小组各派代表对组内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进行组与组之间讨论。比如说,在学习《computer》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一位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自己关于电脑的认识进行阐述,运用课文中学习到的语法与句型,达到锻炼自己英语交流能力的目的。学生在与他们进行交流之时,会发现自己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思考问题与讨论话题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四、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要注重专业化发展,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能技巧、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都是制约教学进步的因素。因此,教师急需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和教育反思的能力。大多数教师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渴望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能。这就要求教育部门与学校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学习、培训的平台,引领他们自主研修,加快专业化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初中英语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乐学、乐教。
总之,初中阶段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起点,要想在此阶段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需要采取高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陶新华.初中英语有效性教学不可忽视的三点[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4):27-27.
[2]周国萍.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6(11):33-34.
[3]刘彩英.初中英语有效性教学的课堂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8):61-62.
[4]叶雪英.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激活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DD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对策思考[J].大观周刊,2011(48):101-101.
一、引言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四川少数民族人口415万人。四川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面积30.2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0.14%。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四川省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滞后,尤其是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四川省教育厅制定了《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师资培训项目执行计划》和《四川省民族地区教师发展行动研究》等文件。笔者从2004年从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新课程培训、民族地区英语学科带头人培训、民族地区高中英语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民族地区中学英语培训者培训等各类培训工作。本文重点介绍在对民族地区英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中,探索培训模式的创新思路、特点、内容和操作方法。
二、从调查研究入手,精心设计培训方案
(一)广泛调查了解
问卷调查对象为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马边等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州、市、县30余所中学的在职英语教师。调查问卷设计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现状、是否参加过新课程培训、培训需求,实施英语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五大部分,合计28个调查项目,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期间向调查对象发放了500份问卷,收回212份,其中有效问卷202份。
(二)数据分析研究
1.中学英语教师中年龄段在20-29和30-39岁的共占76%左右,表明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比例,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力量,也是新课程师资培训的主要对象。
2.我省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具有专科毕业文化程度的占50.5%,具有本科毕业文化程度的占49.2%,甚至还有0.3%仅只有高中学历。所以,一半的教师需要提高学历层次,才能很好地实施英语新课程。
3.虽然新课标已颁布和实施六年多了,我省新课程培训有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多种形式,但在民族地区仍有约28%的中学英语老师从未参加过任何级别的新课程培训,无人参加过国家级培训。这说明对我省民族地区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还需继续加强,让新课程理念能够真正融入教师们的思想观念中,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4.培训模式需求数据显示,教师选择观摩教学的最多,占70.3%;其次是选择教学实践,占55.4%;选择交流讨论、观看教学录像、专题讲座、参观考察均达40%以上。表现出民族地区教师注重教学实践。因此,要组织好民族地区教师培训工作,就要多重视切合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崭新的教学理念去引导他们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
5.培训内容有较为细致的分类,共包含16单项内容,力求做到具体、合理。数据显示,期望通过实践提高业务水平和语言技能如听说能力达到了60%,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研讨等方面的人次比例均超过了52%,学习多媒体运用占44%。而学习新课标提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含的把“培养跨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培养”和“学习策略”渗透到教学中的人次仅占24%,教研能力培养仅为25%。
以上数据分析为科学有效的培训提供了依据,在培训中需帮助学员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和领会,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
三、英语新课程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
(一)培训模式的设计思路与原则
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及研究,笔者认为教师新课程培训模式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针对性强: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民族地区英语教学实践,引导参培教师针对自己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进行探讨;深入理解英语新课标,提高实施新课程的实际能力和教学水平。
2.理论结合实践:理论学习要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理论应尽可能地使用具体的教学实例进行阐释。
3.学员主动参与:培训模式要营造学员主动参与的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培训者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协作者”;传统意义上的 “受训者”成为“参与者”,主动参与研修。
4.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参与者不仅进行理论探讨,主要通过大量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新课程的改革思想、内容和措施,从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教学方法。
(二)培训模式的设计板块
培训模式包括以下几大板块:理论引领:专家讲座观摩学习:听课、说课、评课教学实践:学员讲课合作交流:讨论、交流与反思后续研修:总结、学习与提高。每个板块有各自独立的内容和程序,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
“理论引领”为“观摩实践”做理论指导;“观摩实践”印证“理论引领”;“教学实践”与“观摩学习”相互渗透;“教学实践”与“合作交流”相互交融;“后续研修”为教师提供培训后终身学习的交流机会,使之成为一个开放、发展的系统。五个板块形成教师培训模式整体结构,共同发挥作用。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主要分为:1.英语新课程理念;2.英语专业知识巩固与拓展;3.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探讨;4.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5.教学科研方法指导等板块,设计菜单,根据学员需求选择。
(四)培训模式的操作方法
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培训方案,学员培训前填写问卷调查表,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和培训专家座谈会征求意见,了解学员需求。
2.聘请省内外对新课程有较深入研究的专家及民族地区中学优秀中学一线教师作专题讲座,专家理论引领学员参与专题研修,师生互动、合作探讨。
3.理论研讨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每一专题在理论研讨的基础上,到中学观摩与之配套的典型示范课,课后任课教师说课、专家点评、学员讨论,反思总结。
4.加强学员的交流和反思。采取学员小组活动,集体备课、讲课、评课,出简报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通过学习、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究新课程实施策略。
5.落实培训的评估与改进。每天学员填写培训反馈表,收集意见及时改进和提高。
6.建立学员档案,与学员保持长期联系,搞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和加强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教学与科研。
四、培训模式的实践
此培训模式从2004年开始摸索与实践,在四川省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培训、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学英语学科带头人培训、四川省民族地区初中/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四川省民族地区英语培训者培训等十余次培训中运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共计1 00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培训模式与效果受到了参培教师的好评。反馈信息表明:该培训模式指导思想明确,目标具体,针对性强,理论结合实践,学员在参与式的氛围中,学习、观摩、交流与实践,克服了畏难情绪,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更新了观念,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了英语专业化能力与教学能力,带动了当地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促进四川省中学英语新课程的实施正做出积极的努力。
随着时代的前进,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教师发展贯穿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它通过反思、探索教学实践实现。”(王家芝,2008:34)教师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没有一个师资培训模式能满足所有教师的需求,培训模式应根据培训的目的和要求而做出灵活的改变,需要不断更新。师资培训工作的宗旨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能力,使之适应特定的时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教育培训者不断学习并在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的英语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摸清每个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并从实际学情出发做好有针对性的衔接工作,那肯定就有些学生在跨级过程中掉下队来。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我们必须重视小学跨入初中的衔接教学,从教学的转变和适当调整来实现初中英语的有效教学。本文分析了初一开展英语衔接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初中英语衔接教学的创新思考。
一、初一开展英语衔接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方法差异,需要衔接教学
小学升入初中后,英语教学方法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依靠游戏和对话训练。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数会采用大量的游戏活动来组织教学,并通过反反复复的对话训练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进入初中以后,初一的英语教师往往会直接进行大量的单词教学,然后分析英语语法和课文,学生直接训练的机会明显变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差异过多,学生就会感觉很难适应。(2)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量较少,教材知识量决定了学习内容偏少。初中阶段就不同了,英语知识的学习量明显增加,而且学生除了感知材料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
2.环境变化差异,需要衔接教学
小学升入初中后,英语教学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学习团体发生变化。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使学生之间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友谊团体,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英语训练,小学生已经养成了习惯。走入初中的校园,学生的学习小组发生了变化,这样就使很多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了怀疑。(2)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小学生进入中学后,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对校园环境、师生环境等都感到陌生。例如,大部分初一学生对新教师的教学不适应,包括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板书、讲课时的声音、言谈举止等。学生对此感到陌生不理解,以至于影响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3.拓展教学差异,需要衔接教学
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有许多课本教材之外的拓展内容,这一点与小学英语教学明显不同。小学阶段的课外拓展较少,而且都有教师进行直接指导。在小学,英语拓展学习活动多数是完成课外预习、完成简单的板报、进行家庭对话等,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直接进行指导。中学阶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需要学生拓展学习的内容也愈来愈多,包括自己阅读文章、查阅相关的单词、开展全面的对话训练等。而且,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导致学生由小学时跟着教师教鞭走,到拿起书本自己走,这一变化学生适应难度大。例如,教学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Let’s play sports的Welcome to the unit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运动进行讨论,然后教师打出了幻灯片,介绍了各种运动项目,并由此呈现了新单词和词组。面对如此快速的拓展内容,学生往往很难适应。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生平常能接触到的事物也随之增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成熟度都有所提高。因此,拓展教学活动必须要做好衔接教学处理。
二、初一开展英语衔接教学的对策
1.教学方法衔接对策
初一英语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衔接处理,以此来适应初中英语教学的变化。首先,教师要适当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仍然可以利用一些游戏内容来组织活动,当然游戏的量要减少,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学以致用,又要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初一年级的教学目标,逐渐从模仿、机械训练过渡到交流运用。针对较为枯燥的语法教学指导则要重视训练,少用一些解释性的语言,让学生感觉枯燥。
例如,教学2012新版译林出版社英语七年级教材Unit 1的语法知识“动词be的一般现在时”时,教师就要多运用例句来指导学习。I am from China.我来自中国。He is 12 years old.他十二岁。We are very happy.我们非常高兴。This cat is very cute.这只猫很可爱。These apples are big and red.这些苹果又大又红。另外,为了更好地完成衔接教学,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布置预习任务,帮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每天复习当日所学,每周、每月进行单元复习的习惯。同时也传授一些应试技巧,帮助学生在测试中发挥出正常水平,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2.教学环境衔接对策
教学环境的衔接教学要从两方面来开展:(1)要重视师生关系的融合。教师要经常开展鼓励教学“very good”的鼓励语言要经常说一说,让学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同时,在指导学习方面,教师更多的是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和监控者参与其中,培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及学生的观点,不能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武断的评判。(2)要重视生生融合关系的指导。教师要尽快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然后让学生经常在小组内进行学习,并用最快的速度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牢固确立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教学拓展衔接对策
教学拓展的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开展多元化的拓展活动,然后对初一学生的活动投入更多的关心,让学生能够逐步从小学教学的活动模式中,转变为初中独立拓展的模式。可以开展的活动包括:英语角、英语广播、英语沙龙、英语演讲、英语课本剧、故事会、英语手抄报等。特别是对于初一拓展活动来讲,主要是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进行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模仿比赛、英语听力竞赛、英语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完全沉浸于浓郁的英语氛围中,并真正做到听说领先。
例如,小学英语多侧重与文本知识的诵记,以求初步培养语感,而初中阶段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对所学句型进行拓展和延伸,学生可以在课外媒体或者英语沙龙学到许多句子表达,比如,你来自哪里(Where are you from?I am from...)也可以用I come from句型来回答;针对“我很高兴”,小学时候我们可能会说“I’m very happy.”初中阶段我们就要尝试用一些表达技巧,如,“I’m as happy as I can be.”这就是能力拓展。拓展衔接教学开展一段时间后,教师就能够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课外活动,进行听说训练了。
上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如何做好初中英语衔接教学的心得体会与总结。综上所述,初中英语衔接教学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然后才能整合教学资源,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要重视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拓展教学等方面的衔接处理,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良性的初中英语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刘璇.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与思考[N].课改专题网,2011(5):23.
中图分类号:G623.31
一. 初中英语基本课型分类标准:
(一) 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
(二) 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技能培养,分为新授课,巩固课,阅读课,复习课。
(三) 根据教学内容和过程,分为讲练课,巩固课,复习课,阅读课,语法课。
(四) 根据语言知识目标,分为语音课,语法课,词汇课。
(五) 根据技能培养目标,分为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
(六) 根据教学过程,分为讲练课,巩固课,复习课,测验课,测验分析课。
听,说,读,写是学习和运用语言必备的四项语言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下面我将分析根据技能培养目标来分析初中英语基本课型。
二.研读《课程标准》分析四项技能的关系以及对教师的要求。
《课程标准(2011年版)》三至五级的标准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描述。听是分辨和理解话语的能力,即听并理解口语语言的含义:说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能力;读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即辨认文字符号并将文字符号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输入的能力;写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1)听,说,读,写的训练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真实的交际行为,贴近有目的的综合运用英语的活动。(2)听,说,读,写的活动,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信心,合作精神等情感态度。
三.基于课程标准对四项基本技能的分析。每个课型下的活动设置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包含三层含义:1.面向每一位学生2.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根据每个课型的特点确定活动设置。
1.听说课:听是输入语言,说是说出语言,听和说密不可分。听说课的目标设置不是让学生学会几个语言点,也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个单词,而是学生是否真正实现了英语规范语言的输入及是否输出了英语规范语言的目的。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模仿听力材料的语音,语调。
活动设置:(1)课前导入: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本课的新词,新句型。形式可以是学生小组说对话,也可以是游戏的形式。
(2)听力:引导学生阅览标题,描述对话。听全文,抓主旨大意。听细节,做练习,完成任务。听后要引导学生读模仿听力材料的语音语调。
(3)积累听力材料中没有学过的句型,扩展,衍生句子。再次让学生利用情境,分小组,做对话。
2.阅读课:不是孤立的,与写作密切结合起来。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想表达的信息。阅读过程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人脑中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与反应的过程。阅读是语言理解技能。在阅读教学中,"课文的首要功能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而首先是用来阅读的;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阅读能力,其次是提供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因此,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即语言知识学习,阅读能力的深度学习,阅读能力的广度学习。中学英语阅读教学,需要着重培养学生下述阅读能力。
(1)非语言预测:从装帧,版式,插图,字体,图表等预测。
(2)语言预测:从标题,小标题,夺眼语言(全大写单词,数字等
独立成行的语句,感叹句,问号等预测。
(3)激活已有图示:相关语言,已阅读过的类似阅读材料。
(4)语言辨识:语境,语言运用下的语义分析,生词词义推测。
(5)主旨大意:提取主旨大意,中心论点。
(6)细节事实:发现细节事实(有意义的实词与虚词)
(7)情节顺序:前一事件,后果;后果引起的新事件。
(8)论据观点:论据的类型与作用,与中心点的关联。
(9)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发现语篇目的与意图,弦外之音。
(10)逻辑推理:前因推理,后果推理,关联推理。
活动设置:读前导入:读前设置激发学生兴趣并且与该阅读篇章息息相关的活动。二人小组对话的形式或是游戏的形式。
读中:设置培养学生略读,寻读阅读技巧能力的活动。设置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篇章结构的能力的活动。培养学生积累篇章中好词好句的能力的活动。培养学生积累篇章写作技巧能力的活动。读后:目的在于使学生活用。教师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和指导学生在练习和活动中自由,实际地运用语言。在活用阶段,要尽量做到全员参与到如讨论及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读后写的活动设置有利于学生将从篇章结构中输入到信息进行合理输出的过程。
3.写作课:输出过程。输出前几个课型所输入的语言知识。尤其是阅读课。通过阅读课上篇章结构的分析。通过阅读课上积累的好词,好句,展开写作。《课程标准》中提到以说促写,以读促写,说写结合,读写结合,相互促进。英语写作要从英语思维入手,直接用英语表达,这样才能激活头脑中已有的各种表达方式,而用英语思维需要平时的反复训练和进行大量的实践。在写作策略方面可以采取准备性的头脑风暴,语义网,自由写作等形式。写作过程训练可以采用看图写作,句段重组,话题写作等形式进行。
(一)存在问题:
为进行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BIA12118)的研究,针对我校45名骨干教师和初中12位英语教师的调查统计发现一个共性: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渴望更新理念和加强理论学习,有效进行课堂模式改革,提升了自身的课堂教学技能,提高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实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基础之上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根本目的,应选择更加关注那些具体的、有操作性的、基于课堂的、改进学与教的活动工具。
(二)视频课例的优势:
(1)“教-学-研—思”一体化——具有研究性
(2)“实践—分析—转化—示范”系统化——具有实效性
(3)课例集成多元、呈现灵活、使用便利——具有高效性
(4)视频案例具有情景真实性、要素完整性。内隐知识有效外显性、开放交流性、选取便利性。
(三)研究意义
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围绕“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核心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
1.有效促进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2.积累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经验。
3.缩小农村校与名校差距。
二、研究内容
1.视频课例形成过程的研究
2.视频课例制作及教师反思循的研究
3.视频课例评价的研究
三、研究过程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首先对英语教师进行“教学水平分类---调查观察----发现问题----因素分析----确立骨干精英实验教师——课例研究---有效改进-----形成特色——精英带徒---团队提升”。具体为对教师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目标,对构建一个以课例为载体的、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操作系统达成共识。提供了一种通过案例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操作程序采用“自主研修驱动——同伴互助指导改进——校本研究反思——教学实践激励——教育叙事推动——视频课例集成”的过程,反复滚动。
实践研究推进中,构建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边实践、边改进、边总结、通过各种形式的公开课研讨现场会、视频课例研讨会及研究成果竞赛推广的策略。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研究经历5个阶段:
四、研究成果
以同伴互助下的校本教研为载体、以视频课例有效开发为突破口、以“诊断--反思--改进--实践—再完善—再实践—制作课例”为手段,将“培训—实践—研究—实践”为一体,以专家点拨引领为提升,形成了有效促进初中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一)理论方面:
1、形成研究模式:研究团队根据不同的问题研究实施模式与评价表
(1)互助式研修模式——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式研究
关注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细节的观察评述表
上课教师:记录者:时间:课例次数:
(2)同课异构模式——发现教师的各自特色的研究
(3)自主反思式模式——发现常规问题的模式研究
(4)专家指导鉴定式研究——挖掘教学风格与特色的课例研究
(5)形成研究反思策略模型。
2、视频课例开发使用的原则:
(1)根据教师不同的问题发展阶段性原则。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有专题、有针对性的、基于常态课堂教学的“课例”研究活动。
(2)针对对常态课堂教学形成成果集。设置课堂观察后、对该课堂中所记载的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和互动的研究,具体详细,形成视频课例集。
(3)教师培训围绕教师的真问题实施原则。促进专业成长更精细化。
(4)视频课例进行综合制作要体现情景真实性、要素完整性、开放交流性、选取便利性、交互共享性原则。
(5)教师与效教学行为促进原则。
3、形成专业发展的推进策略
(1)以英语组校本教研活动为基础,阶段侧重,逐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形成初步经验
①确定有效课例开发的行动方案,分阶段,按教师的问题层次展开研究。
②建立校本有效课例开发活动流程,规范有效课例开发活动过程。
③构建校本英语视频课例开发平台和反思路径,提升教师教学反思质量。
(2)不同学科和主题介入研究活动为提升点,验证完善成果,形成促进专业发展的经验
①相关的文科参与课堂观课、评课,探讨验证有效课堂教学要素。
②观看实验教师的视频课例,规范学科达标课和优秀课的标准。
③观看其他文科的视频课例,借鉴经验,促进实验教师经验完善。
④组织青年教师观看视频课例,创设校本研究氛围,辐射研究成果。
⑤完善适合英语学科的视频课例平台,同时推广到其他文科。
(二)实践方面:构建交互平台
制作视频课例集成平台软件。包含了教学资源和课件、将教师的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完善用对比的方式,对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法、教学过程用具体的教学录像课例表现、试验的效果或本教学课例的教学效果的评价的全方面内容的教学课例等内容通过网页集成、文件夹集成、PPT链接等手段整合。教师逐项研究,最后形成完善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成果的表达方法:
(1)课例的一般表达形式:
教学设计(对比)+课堂教学(几个相同环节)描述+教学反思+教学理论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教学情境细致描述+专题教学反思+论文
教学设计说明+提炼后的教学场景+总体教学反思+课例研究报告
教学设计对比+教学片断对比+教学反思+教育叙事
(2)综合课例资源制作构成要素的研究
(三)实验教师得到发展
视频课例的实施深受教师的欢迎。根据有效数据,实验教师和参与教师除了课堂观察记载表以外,还通过观看同一个教学内容的两节不同的教学录像课来进行教学反思、同伴互助、行为跟进等活动,进行全面的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报告,制作视频课例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课堂实施顺口溜:
研究资源须先行、反复设计合学情;目标达成能检测、学案导学形式活。
导入激思增兴趣、学法感悟明真谛;资源系统任务导、互动交流整合巧。
重点难点精板书、媒体效益更显露;合作探究学法练、策略迁移又拓展;
激励评价多元化、成功驱动作用大。分层测试效率高、师生互动氛围好;
同伴互助反复研,方方面面都要全;阶段推进勿急躁,反思总结很重要。
一、语言环境的分类及作用
语言环境是构建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其通过潜意识的概念形成来推动学习者语言习惯的累积,进而从学习语言转变到熟悉语言,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语言环境的适应。
狭义的语言环境指语言表达过程中对语义的补充或限制说明,主要指局部的语言环境,帮助语言表述中更为清楚的表达阐述的内容。广义的语言环境指语言所处的生活环境、应用环境及人工环境,其中生活环境指该语言的母语所处的生活环境,在第二语言学习地区,这类环境的营造相对困难,例如我国学生的生活语言环境是中文环境,在学生学习中很难构建英语母语的生活环境;其中应用环境和人工环境则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着重从语言的应用方式、记忆方式的角度,以生活化的方式辅助记忆及理解,构建类似母语式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环境的构建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做明显作用。
在母语学习中,语言的学习方式是“熟悉和了解的过程”,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我国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的过程”,两者有明显区别,前者为“learn”,后者为“study”。由于语言类型的差异,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自然的适应的其语言习惯,因此纯粹通过“study”的方式来学习,容易出现理解过于生硬或者相对局限的问题,而且这种学习方式对于语言的应用无法起到明显作用。外语学习者有意识地在非正式的外语语言环境下能否获得绝对的成功,这个答案虽然不能绝对说“是”,但至少可以说“只要学习者有意识地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就能够取得语言习得的进步”,并且越是丰富的非正式语言环境,学习者习得的学习进步越大。
二、初中英语教学语言环境的营造方式
1.语言环境的主要构建方式
与英语母语使用者的交流。这一语言构建方式作用最为突出,类似于婴儿在语言学习其聆听和学习周围人的说话,其中重点在于语言应用的频繁性以及生活情境的辅助理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母语使用者很难出现在课堂中,即使有一定条件的学校也很少能长期聘用外交;从学习重点的角度来说,这一方式的构建也依赖交流时的环境辅助,课堂中的实现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但作为教师,可以从这一语言环境营造方式的核心出发,从另外的角度来模拟。首先了解母语使用者交流的环境构建重点,第一是“母语般流畅的口语”,第二是“辅助语言理解的生活情境”;在了解上述重点之后,可以较强教师自身口语水平,另一方面在课堂中以主题教学的方式,创建一个话题,以老师单人情景剧的形式来进行对话和交流;最后,让学生模仿这一表达方式。
以一个“穿戴”为主题的教学为例,教学中穿插“be动词和常规动词用法区别;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用法区别;常用生活服饰词汇、身体四肢及五官词汇”等主题教学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自身和穿戴为道具,进行一段简短对话表达,以准确的、生活化的口语方式,进行模拟交流。例如下述对话:
Hi,AX.
Hi,BX.
Are you free this weekenday?
Yes,I am.
I wanna go a party,what do you think tihis skirt?
Yeah,it’s great.
在这一段对话的表达中,教师同时扮演A某和B某,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表达要尽量流畅和口语化,例如其中的wanna就是美式英语中常用的口语词汇,等同于want to;并且在表达的过程中加入动作、表情等环境参考,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生活中对穿戴评价的提问方式,穿插了上述几个教学主题的内容。教师示范完成后,插入生词学习(以名词为主),然后由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熟悉并习惯这一表达方式。最终对特殊的用法进行说明,分析在何种情况下动词用法会出现差异、疑问句的用法差异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语言习惯的原理。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对话模式的熟悉,语法则作为辅助记忆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很少出现因习惯问题导致的语法错误,少量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通常在课堂内容中会进行说明。换一个方式来说,这种教学方式把学习过程转变为一种熟悉和了解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对于课堂时间的利用,由于加入了大量的演示和模式联系,实际上理论讲解在整个45分钟课堂中的占比是大大减少的,但整体效果并没有降低,而是有所上升的。所以说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达成对语言环境的快速营造效果,还能有效提升教学成效,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兴趣也有所提升,可见其作用十分显著。
2.辅助的语言环境塑造方式
所谓辅助式的语言环境营造方式主要指不直接在教学应用和联系和过程中进行语言环境营造,而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课余时间的学习帮助其构建英语语言习惯。其主要方式为英文阅读和无字幕影片观赏,对初中生而言,英文阅读主要以简单的英文低龄读物为主,例如《The little prince》、《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书虫》系列书籍等都是比较适合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书籍,通过阅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文语言习惯,帮助学生熟悉熟悉一些应用常用的表达习惯,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认识一些新的单词,积累词汇量;其中影片可以为知名电影或者剧集,目前许多民间英语教学机构极力推荐一些系列化的英美喜剧电视,这类节目中的对话内容通常简单直接,有大量的口语化表达,对于初中阶段的学习而言,或许理解相对困难,但能够帮助学生改善口音、断句、重音等,对于学生未来的英语能力提升,有潜在的改善作用。
当然,课堂外的英语与语言环境营造对课堂内语言环境的营造并不明显,但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课堂中学生练习和模仿的效率。在笔者的工作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如果平时有坚持阅读或观看此类书籍与剧集的,会在课堂练习中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并且在长句表达的流畅性或初中生生僻词汇的应用上更为得心应手。总体而言,课堂外的语言环境塑造,有利于学生英语习惯的积累。
三、总结
初中英语学习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当注重学生英语语言习惯的形成,利用类似母语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避免出现因枯燥的单词、语法记忆导致学生兴趣下降的问题。语言环境的营造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实际上也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英语知识记忆模式。本文未提及在课堂中对网络条件、课堂放映设备等的应用,一方面是学校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在笔者的工作中还未进行实践,因此并未进行说明,在文献收集过程中了解到,这类资源的应用也有助于语言环境的营造,在未来的工作中,笔者也会对这类模式进行实践,分析其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希望为初中英语教师提供更完善的教学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马明,马亮,董亚军.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华章,.2011(22)
消息一:
3月7日,在铜梁县初中生物学科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巴川中学况丹老师技压群雄,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消息二:
3月9日上午,重庆市教育学会评价专委会工作研讨会在巴川中学召开。
消息三:
3月13日,由铜梁县教科所组织的铜梁县2014年初中英语教师优质课大赛在铜梁巴中落下帷幕,我校张黎老师以精巧的教学设计、灵活机智的课堂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名。
消息四:
3月24日,铜梁县教委首批授牌的名师工作室“李永红名师工作室”邀请江苏名师徐杰作客巴川中学,开展“精细化阅读教学”的主题教研活动。
消息五:
3月27―28日,铜梁县地理优质课比赛落幕。巴川中学梁艳、周颖老师双双荣获大赛一等奖。梁艳以饱满的精神、阳光的笑容带领学生、评委和现场听课的老师开启了一次美妙的台湾之旅。她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新颖,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出优秀的个人素养与教学智慧,从参赛的优秀教师中脱颖而出,喜获一等奖的第一名。
消息五:
3月,彭水县全部初中学校的117名行政干部赴巴川中学开始为期一周的影子研修;3月16日,第一期影子研修班举行开班典礼;3月23日,第二期影子研修班举行开班典礼;3月30日,第三期影子研修班举行开班典礼。
消息六:
3月31日,黑龙江北安教育局、重庆白市驿一中、万州中学、观音桥中学、铜梁永嘉中学、东城中学等单位到我校听课交流学习。
……
校园万千,为何巴川一花独艳?引众人竞相来参观;教研每个学校有诸多经验,巴川中学学科组建设究竟有何秘诀?我们不妨采访几个人问问原因。下面请看――
新闻采访
采访一:
采访对象:2014年县初中英语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张黎
采访记要:
问:请问张老师,今年是你到巴川的第几年?
答:这是第四的一年。
问:你在第四年就取得了这么优异的成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是学校集体优秀,为我的学习和借鉴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其次是我们的学科组团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本次我能获奖,是我校教师在各级赛课斩获大奖的缩影,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英语学科组践行“一师一课一团队”的最好体现。
采访二:
采访对象:铜梁县教委首批授牌 “李永红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李永红
采访记要:
问:请问李老师,你觉得在全县四个名师工作室中哪一个最能彰显名师引领作用?
答:我个人觉得应该是我这一个。
问: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是我们学校语文教师群体很大,三个年级加上小班有80来名老师;其次,这些老师大多很优秀,学科组研究气氛浓厚,在赛课、论文获奖、文章发表以及中考成绩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加之每年新加盟的年轻老师又多,学校开展的活动又多,我们彰显名师引领作用既有平台又有人气;只要我们一组织活动,应者云集。
采访三:
采访对象:彭水县高谷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何松涛(彭水县学校干部赴巴川中学影子研修班第三期学员)
采访记要:
问:请问何校长,一周下来,巴川中学哪一个方面让你最有收获?
答:有很多收获,他们的“三定三段式主题教研活动”有很大的学习借鉴作用,我回去后一定会在学校推行。
问:你认为“三定三段式主题教研”最值得借鉴的价值何在?
答:首先,是学校各个学科的教研活动有了系列规划,学科教研开展不盲目;其次,每一个教师都有主题发言,态度和水平如何,大家有公论;第三,每次教研活动有专题,这样的学科组教研活动才能体现专业研讨性,避免了学科教研活动沦为事务布置,这样,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有保证。
……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学科组建设又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学科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枢纽,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卓越课堂的核心抓手,是学校校本研修的主阵地。
学科组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也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学科组的水平质量,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巴川中学在学科组建设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做法?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学校在学科组建设方面的几个――
典型经验
练内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武学之道,内功是根本,蹲马步,丹田吐纳,一招一式看似平常,却是一切卓越武功的基础。我们学校一直倡导要培养老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我们把培养老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着力点就放在微型课题的研究上,我们把这个比喻为老师立足教坛武林的练内功。
为何把微型课题研究提到这么高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或问题进行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其成为一个课题,为此展开扎实的研究,并致力于寻找困难与问题的解决;它的研究指向是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或问题,研究的目的是直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微型课题研究的起点较低,要求不很高,参与的面广,参与的教师多,可以让绝大多数的老师在研究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
学校在微型课题研究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科组要有80%以上的老师要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一般以一个学年度为一个周期,其中课题结题率要达到50%。基本流程是:学科教师提出研究的课题――教科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梳理调整,开出学年度每个学科的微型课题研究菜单――研究教师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并按要求写出基本的课题申报表――研究教师――研究教师收集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写出结题报告――教科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结题评审――学校对优秀课题进行表彰奖励,并纳入“名师评价”。
我们在微型课题研究中倡导“一师一课题,一年一课题;课题磨砺人,课题造名师”。
定形式――“三定三段式主题教研”
鲜花需要颜色衬托,佛像需要黄金装扮。从哲学意义上讲,形式是内容之体现,是事物内在属性的外部表现。在强调内容重要的前提下,绝不能忽略形式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学科组教研活动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三定三段式主题教研”。
“三定三段式”主题教研是指具有巴川特色的学科组教研活动,“三定”,指定时间、定地点、定活动主题和中心发言人;联招考试学科的教研会每周召开一次,时间不少于两节课,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个学科定在周一至周四的晚上,化学、政治、历史、体育放在周一至周四的上午一、二节课;非联招考试学科的教研会间周召开一次,时间不少于两节课,一般都放在周一至周四的上午一、二节课。
“三段式”,指一次教研活动分三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为“读书分享”,由责任人找来与近段时间教学密切相关的经验文章读给大家分享,可以读原文,可以读要点,更要说自己选择的理由,从中得到的教学的启示。第二时段为“专题研究”,由责任人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对学科某个教学重点或者难点的深入研究的体会,实际教学中的操作策略等;“读书分享”和“专题研究”原则上在开学之初就做好规划,明确每次专题研究的责任人。第三时段为“日常事务”,具体的事务有:教材分析,集体备课,评课、议课,考试研究,试题评析,日杂事务布置。
“主题教研”,指在“专题研究”这一环节中,一次教研会一个主题,这样使得主题集中,中心明确。譬如语文学科“如何上好材料作文课?”,数学学科“中考24题的命题方向与解题策略”等。
“三定三段式主题教研”,任务明确,要求细致,研究氛围浓,可操作性强,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把学科教研会开成事务会。
抓命脉――扎实做好教师培训
命脉者,比喻生死相关的事物也。就学校而言,学校的昌盛与衰落,教师是关键,而教师培训就是命脉。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提出的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于中学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教师培训,形式多样,有扎根高校的研究生学历提高培训,有借力主管部门的国培、市培,更看重的是立足校本的“教师职业规划”、“蓝结对师带徒”,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课会友”、“同课异构”等形式扎实做好教师培训。
数学学科组对新教师的培训措施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因课指导
听课:新入职的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5节,原则上听一节上一节;
视导:指导教师每周至少听指导对象1节课,并及时进行点评;
同课异构:每周的教研课均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新、老教师上同一内容,上课前反复磨课,让执教者在磨课中成长。
试题研究
每一个数学老师在做完学生集体使用的同步课辅书外,还需另准备并同步做完《培优竞赛新方法》,再加每两周做一套中考题,并写出做题感悟。
针对数学学科特点,除对“赛课”之外,学科组举行 “赛题”比赛, 30岁以下和未教过毕业班的老师参加“做题大赛”,对大赛优秀者进行单独颁奖,其结果作为“名师评价”的校级物化成果。
专题培训
规划教师专题培训,从全校数学组中遴选优秀教师作专题讲座。
强化例(习)题教学研究
每周一各年级备课组选取试题、指定教师,并将试题制成电子文档和ppt,上交到教务处,然后由教务处统筹印制给数学老师。周二教研会时,负责讲题的老师就讲所选试题进行讲解,然后集中对讲题者进行点评;
破关键――着实抓好命题工作。
有人这样形容过:教学围绕考试转,考试围绕试题转,试题就是教学的指挥棒。基于此,我们在抓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抓好命题工作。
首先,成立两级命题小组
学校命题小组有两级,分校级和年级组级,学校教务处负责校级命题小组的工作,年级组负责年级组级命题小组的工作;成员的构成:先在学科组发动,由教师个人申报,然后学校、年级组根据报名情况择优组建。
其次,提出具体的命题要求
检测内容:除初三复习阶段外,其余考试命题一律以课标要求为准,在命题过程中坚持“教什么,考什么”的原则;
难度系数:按7:2:1的比例系数命题,控制好两端人数,即控制不及格人数和高分段人数,平均分控制在总分的80%左右;
命题过程:命题人和审题人一起开展研讨,依据命题双向细目表,梳理知识考点,确定题量题型,确定难度系数;命题人执笔独立命题;审题人独立做题,然后依据命题双向细目表进行审核修订;试题使用后在学科组内进行评议和评价。
试卷结构:七、八、九年级的周周清小检测试题均按A、B卷设置,阶段性考试试题一般按中考卷样命制。
第三,明确管理层级和程序
吉首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办在民族地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省属地方综合大学。我校作为武陵山片区内唯一的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众多,占学生总数的1/4;少数民族学生涵盖面广,来自全国41个民族;少数民族学生来源广泛,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特色专业群建设重在与地方接轨、与地方互动。
一、英语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武陵山片区是国家中东部与西部交界区,是区域重要发展承接区,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带,是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和跨省协作创新区。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试点地区和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现有民族43个,主体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人口过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瑶族、侗族和白族,少数民族人口203.36万人,占总人口的75.3%,其中土家族和苗族分别占41.56%和33.15%。(1)从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内涵、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等基本理论入手,融合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针对少数民族特定地区、特定群体、特定政策、特定专业群研究,为研究武陵山片区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奠定理论基础。(2)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借鉴汉民族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强势文化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当前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民族性特征和定向特征,力求在此基础上探寻一条适合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发展的新路径。(3)完善武陵山片区人才培养政策的阶段性、整体性研究,最终旨在挖掘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对策及途径,为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等教育理论层面的对策与建议。
二、英语特色专业群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成立“吉首大学外国语言服务中心”,中心定位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特色专业群中的重要服务平台,面向社会,立足校内,作为师生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开设语言培训、口笔译服务、外语讲解等服务项目,以实战检验学习,以服务促进学习。目前,该中心既能解决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紧张问题,又能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带来社会效益。从单纯的校内培训走向校内外结合的培训,从自主培训向合作培训、从技术培训向整合技术与学科知识的培训发展,培养教师的探究能力,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英语改革的可持续发展[1]。武陵山片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贫困和落后,只有加快发展,走出湘西,走向世界,开展多方位、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才能实现武陵山区脱贫致富。英语专业一直努力配合当地政府参与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工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等多个国际组织与外国政府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行的经济与技术援助和交流提供口、笔译等语言服务。例如,2013年全程参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援助项目(湖南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发展项目)设计报告的设计、争取、实施等,重点提供语言服务,翻译了几十万字的项目设计报告,并为前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现场考察的国际项目专家提供陪同口译服务。二是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外事外经干部提供语言培训,为加强农业国际合作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业务精良、外语精通的外经、外贸复合型人才做出了贡献。语言服务中心服务于民族文化建设,多次参与各类旨在宣传和开发本土特色旅游资源的项目翻译工作,完成了在张家界市举办的国际翼装飞行表演大赛、国际森林保护节、国际乡村音乐节等多个国际外事活动的翻译服务工作。(2)以承办国培项目为契机,与武陵山地区基础教育学校建立广泛联系,固化协同培养机制。近三年来,在小学英语教师国培短期集中训练和长期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基础上,争取到了中学英语教师的同类项目(2015年暑080DianShiChengJin点石成金假已成功实施),增强了英语专业服务武陵山区的能力,推进了与武陵山片区地方教育部门协作进程。2015年,英语专业进一步拓展“国培计划”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代表学校成功申报的三个项目全部中标,实现了教师培训项目方面小学、初中、高中英语各学段的全覆盖,其中国培是小学和初中,省培是高中,待时机成熟后,国培项目实施要与学院本科师范生教育实现互动。通过国培项目,英语专业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教师们在一体化培养探索方面也初见成效。比如,2014年英语教师石红梅、简功友获评湖南省“国培计划”英语学科专家;2015年英语专业教师3人应邀赴长沙市参加由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国培计划(2015)’湖南省乡村学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者高级研修班”,1人被湖南省教育厅选拔推荐,赴北京市参加教育部2015年国培计划——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项目初中英语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培训;我校被湖南省教师教育学会授权为张家界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培训点,全权负责其在该市的教师资格国家考试培训。我校参与教师资格考试培训工作,必将对进一步助推我校师范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我校学生报考教师资格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3)招生翻译专业,为英语专业的转型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将部分英语专业招生指标划拨给翻译专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既能促进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提升专业内涵,又能为武陵山片区培养急需的翻译人才,从而更加畅通地为武陵山片区服务,提升英语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新办专业的同时,调整教研室设置,加强基层单位建设工作,理顺各部门关系。翻译方向的课程设置要求在低年级阶段抓专业基本功,强调听、说、读、写;高年级阶段强化口译、笔译实践,翻译理论和人文知识的扩展,培养学生扎实的翻译能力和较高的人文与专业素养[2]。(4)创新专业内涵建设。我校外国语学院2013年完成了立足于武陵山片区发展的英语专业办学和学科建设思路的调研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做了全面的修订工作。修订的着力点放在与武陵山片区关系比较紧密的英语师范专业方面,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了更加精确的定位,并对英语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有了明确的强调。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教育课程、专业任选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课程方面做了很大调整,体现了内涵、实践、科研以及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等关键词。综合英语精品课程、综合英语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基础英语校级优秀教研室等质量工程项目通过了学校专家组的终期评估。在本土化教材开发方面,完成了校级精品教材《综合英语能力实训教程》的出版。(5)课程建设方面有成效。建设期内,2011年立项的校级新开课程《应用翻译》于2014年顺利结题。校本课程《本土文化(英文)》通过在英语专业2011、2012级的试开课,摸索出了更多的校本课程建设经验,充实了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于2015年通过了校级新开课程项目的结题验收。此外,项目组获课程改革专项建设项目5项,学校通识优质课程1项,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项,校级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6)完善校级文化精品“金凤凰杯”系列专业竞赛活动组织体系,成功举办“金凤凰杯”十周年庆典暨外语学科竞赛与创新实践交流会,总结了十年的活动经验,肯定了其校园文化精品活动的地位,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2015年,“金凤凰杯”系列专业竞赛活动又被学校认定为校级外语学科竞赛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搭建了更加良好的平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专业英语能力培训以及综合素质培训,始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英语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方面表现良好,列举部分奖项如下:国家级竞赛方面,获得“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全国三等奖1项;第六届“华文杯”全国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大赛获教学技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学设计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竞赛方面,获得“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省级选拔赛的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以及省级二等奖4项,湖南省大学生日语演讲大赛个人一等奖3项、团体一等奖1项;湖南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二、三等奖各1项;湖南省首届同声传译大赛和外事笔译大赛三等奖1项;校级竞赛方面,获校级第五届师范生说课、讲课与即席讲演大赛一等奖1项。英语专业代表队在第九届中国大学莎士比亚戏剧大赛总决赛中荣膺亚军,居内地参赛高校之首,同时斩获优秀女演员奖和最佳布景奖。(7)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建设期内,本专业新增教授1人、副教授6人,获博士学位1人,考取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9人。派遣两名教师参加英语口译证培训及考试,扩大了双师型教师的队伍阵容。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程教学竞赛英语专业综合组三等奖1项;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学校选拔赛中获二、三等奖各1项。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获得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8项,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将英语教师派送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学习和进修,使其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和了解跨文化知识;邀请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以研讨会、文化讲座等形式讲授跨文化知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共同的学习机会。1名英语教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与英国阿伯丁大学的合作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6名教师赴澳大利亚国际知名外语培训机构Navitas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教师语言能力和英语教学技能培训(TESOL)、通过系统的培训以及与当地人的频繁交流,培养了跨文化的意识,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自信的表达让这些教师在三尺讲台展现了更多的个人风采,更具魅力的授课方式深得学生的喜爱。(8)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具体举措包括制定和完善《外国语学院调停课管理规定》《外国语学院教师教学工作条例》《外国语学院教研室工作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帮助教师加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努力创建一支政治素质优良、创新意识浓郁的教师队伍。(9)对外交流与学术活动开展方面势头良好。近年该专业在对外交流、外事活动中加大对武陵山的宣传推介,扩大国际影响。例如,与韩国亚洲大学国际研究生院长及国际事务部部长Mr.HyukpyoKwon一行举行深化合作座谈会,洽谈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的具体事宜;实施了海外名师项目,美国拜欧拉大学应用语言学及国际英语教育系的Dr.KatherineBarnhousePurgason来学院开设语言教学讲座、项目申报与评估,并进行课堂听课、评课与诊课。同时也加大了国内的交流力度,邀请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澳门大学及中国翻译联谊会等知名英语专家和业界人士来院举办讲座,承办了湖南省第翻译协会学术年会、民族地区外语学科发展研讨会、第三届中国外语界面研究高层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这些交流活动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本专业的办学层次和水平,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开拓师资培训渠道提供了有效经验,而且扩大了学院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特别是2013年承办的民族地区外语学科发展研讨会,旨在搭建武陵山片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外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引智平台,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外语学科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增强外语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等十余所全国知名外语院校、重点高校、学报和研究机构的外语界著名专家及学者们出席了研讨会,出席会议专家级别之高、人数之多、涉及的研讨内容之丰富,是我校外国语学院继2010年成功举办日本文化论坛之后外语学科建设史上的又一盛事。我校外国语学院还承办了2016年第二届民族地区外语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十余名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重点高校的外语著名专家和学者们参与了专家论坛。该论坛专家召集人、著名学者王克非教授高度评价了我校对外语学科建设的重视,肯定了近两年来我校外国语学院外语学科建设取得的进步,并表达了将论坛进一步办大、办强的意向,为民族地区外语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我校外国语学院立足学校的实际,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立足区域发展的实际,增强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立足学生的实际,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适切性,促进转型发展。学院通过英语特色专业群直接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特点相结合,提高学科专业为地方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民族地区高校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解决高等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而造成的重心偏高问题,从空间上和层次上拓展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作者:石红梅 单位: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早在培训开始前,江苏省徐州市就召开了全市2011年国培专题培训会议,对各下级部门和学员阐述了“国培计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说明了培训的方式和时间、学员及辅导教师的职责等事项。培训启动阶段,我建立了班级QQ群和飞信群以方便与学员沟通,并及时督促学习,交换培训心得。
培训过程中,作为辅导员,我担任起督促学员学习、培训技术指导和作业检查等几项工作。通过班级QQ群、飞信群、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与学员联系,让他们在第一时间明确国培计划、必须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写文章的数量、上网参与研讨及跟帖的方式、数量等培训考核内容。培训期间保证QQ在线时间每天不少于8小时,在线给学员们解答疑问,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与奥鹏教育中心的老师沟通协调解决。在作业批改方面,尽量多写评语,对优秀作业严格把关,及时把作业中的问题反馈给学员。负责组织管理本班学员线上和线下学习研讨;引领学员交流研讨,回答学员问题,归纳学员疑难问题并反馈给学科专家团队。在此期间,我编写了5期班级简报,以提供给学员学习,解答学员关注的共性问题、重难点问题,进行典型案例评析,并公布上阶段学习的总结与反馈以及下阶段学习的引领等。同时,按时组织学员进行在线视频教学与答疑,引领学员交流研讨。培训结束阶段,督促未完成培训任务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及作业,将学员作业整合并提交参与互评,认真做好培训总结。
二、收获知识,收获成绩
本次培训由熟悉中小学英语学科教育的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成项目专家团队,负责课程资源开发、骨干培训、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教学等工作。项目首席专家为王蔷教授,项目绩效评估专家为鲁子问教授,专家团队中一线优秀骨干教师(教研员)比例为50%。本次培训为参训的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设置了4个模块、14个专题、共计88学时(必修60学时+选修28学时)的远程培训课程,为参训的初中英语骨干教师设置了4个模块、20个专题、共计94学时(必修60学时+选修34学时)的远程培训课程。培训历时一个半月,时间并不宽裕。但是我班所有的老师都能克服自身的困难,在培训结束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培训学习。在此期间,绝大多数学员都是牺牲午休时间、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进行学习和完成作业的。学员们的努力最终收获了成绩。目前,我班学员已经以100%参训、100%优秀率的成绩完成了培训。平均学习时长64小时14分54秒,作业提交率100%,发帖回帖共计4256封,对于这样的成绩,表示十分满意。
三、受益其中,不断进步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堂,这几年的课改使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有了共识――英语课堂中的小组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的同时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体现了交互教学理念。在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二节 研究的现实背景
我校高二学生英语学习态度现状
笔者所在的乌鲁木齐第69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为了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我校高二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笔者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高二年级随机抽取1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了120份调查问卷(文科班与理科班各60份),有效收回了119份。笔者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调查:高二学生认为老师怎样教英语最有效?学生是否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英语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笔者认为,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示如果改变教法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与他人用英语有效沟通并解决问题,那么这些有着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的学生还能学得更好,进而带动后进生。如果高二英语教师坚持使用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到了高三阶段时成绩和能力也得到提高。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一就是小组活动。
第二章 课堂小组活动的组织模式
第一节 提出小组活动的组织模式
笔者在做理论探索的同时,也认真研究了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英语课堂中小组活动的论文,在认为小组活动很必要的同时,一些论文中也提出了教学步骤或环节。
笔者认为对英语课堂的教学研究就应该集中在如何组织小组活动上,而不是整节课的教学模式。因为一节高中英语课中,教师可以设计并组织实施多个小组活动,所以有必要将课堂教学模式聚焦并缩小范围到小组活动的组织模式。笔者提出高二英语课堂中的APRA小组活动组织模式:安排、布置(Arrangement)、小组活动(Practice)、小组汇报(Report)、应用与巩固(Application)。
1.安排、布置(Arrangement)
对于不同要求的小组活动,教室内的安排会有不同,特别是如何分组、座位排列方式及小组竞争时的积分及黑板的使用,而布置活动任务明确活动目标是每次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
2.小组活动(Practice)
两人以上的合作学习均可认为是小组活动,所以同伴活动(pair work)可以归于小组活动(group work)。许多研究者认为高中英语课堂的小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演示形式,即学生四人为一组上台表演;(2)竞赛形式,即以游戏形式进行比赛,该形式可以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难点的掌握及灵活运用程度;(3)讨论形式,即让各组成员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或对疑难问题进行探讨。
3.小组汇报(Report)
小组活动之后要展示集体讨论的成果,这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小组汇报可以由每组推举一位学生或几位学生进行。教师要注意保证多次活动中或一个时间段内(如一个月)每个小组成员都应得到公平的汇报机会。
4.应用与巩固(Application)
这也可以认为是对小组活动成果的检测,将小组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练习的技巧、熟悉过的知识、讨论的观点,用进一步的练习使之升华,或用于综合题中解决问题,或要求学生总结归纳,使教学的目标内容得到巩固。
第二节 小组活动的形式
根据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及分步目标的不同,笔者收集了以下几种易用且成功的小组活动形式:
1.讨论
各小组讨论不同的问题或相同的问题。这种小组活动形式使用最多且方便组织,讨论结束后综合各组答案就得到了该班级学生对某问题或现象的普遍看法。这种方法也多用于英语阅读课的教学。
2.角色扮演
某些有两个以上人物出现的文学材料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按角色的个数安排多少人为一组,小组成员分饰不同的角色,必要时一人作旁白,学生熟读并背诵人物语言,在语言设定的场景中对话并表演。
3.故事接龙
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共同来复述一个故事”的小组活动形式。教师可在学完课文之后要求学生3~6人一组,逐个复述该故事,每人只讲一句话,然后由另一名学生接着说,直到复述完为止。
4.小组合作阅读
这也是一种训练阅读技巧的方式,从理论上来说,属于信息差形式。阅读课上,教师把学生分成每组4~6人小组,再把阅读的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从各小组中抽1名学生组成共同学习组。共同学习组的数目等于文章划分的部分数。共同学习组学完之后,再回到原先的小组中去,把自己学会的那个段落的内容与组内学生交流,组中所有成员都理解了全篇文章,这次活动就算完成。
5.竞赛
高中英语课堂上使用较多的小组活动方式是竞赛,由于气氛非常热烈,也有老师称其为“游戏形式”。分组可以是4~6人为一组,或全班分为两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答对者为本组加上一定的分数,到答完题目时积分最多的组成为冠军。
6.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一种用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活动,经常在听说、阅读或写作之前作为热身练习。
7.信息差
信息差活动中,关于同一事物的信息被分为几部分,小组内不同组员得到不同的信息,组员们不能将自己的文字信息告诉他人,要通过问答的方式从其他成员口中得知自己不知道的信息,这种活动形式目的在于获取信息。
第三节 影响小组活动有效性的因素
1.活动要有目标
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课堂中的每次小组活动也要有活动目标,没有活动目标或目标制定不正确会使活动失败。教学目标是指知识目标、学能目标及情感目标,活动的安排要从这三个角度考虑,活动最好同时保证三方面目标都能实现。
2.选择话题
小组合作活动一般要有较具体的讨论话题或焦点。话题范围太大、不明确,小组合作活动就会表面热热闹闹,实际并没有讨论到本质。话题脱离生活,学生无话可说,自然没有兴趣参与活动,活动就失败了。
3.把握小组活动的时间
一些教师安排了小组活动却担心耽误教学时间,无法完成计划中的内容,这样走过场的小组活动做了也是走过场,不如不做。一节课内小组活动的量要适当,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活动。
4.教师指令是否清晰、简洁
教师指令语言是小组活动的前提,决定着小组合作活动是否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如果授课教师指令语过长、用词生僻、解释无序,学生可能就不能正确理解活动任务是什么或者在活动中应该做什么。
研究过程中的两点思考:(1)课堂小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坚持适量安排课堂小组活动能提高总体学情进度,但以这种教学方式学习的高二学生到了高三至最后高考成绩又能提高多少?高考是国策,目前笔者还没有看到国内研修论文中对小组合作式学习效果的追踪结果。
(2)教师组织课堂小组活动,时常遭遇失败。在传统教学方式中长大的教师们,不能自如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同行之间只有在听课时才能较直观的学习,如果某课堂活动失败,教师作出教学过程的调整也只是改进,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一节课的反思结果要等三年才能再次实践,也让教师每每遗憾。教师需要这方面的指导,需要有人帮助观察,提出自己想不到的问题、提供最好的做法,并创造机会让活动失败的教师再上此课,促进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提高。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1)提出了小组活动组织模式及小组活动方式,但受条件限制,没有实验对比在课堂中有效组织小组活动的班级和没有组织小组活动的班级的成绩。(2)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学生学情,却没有调查教师对课堂小组活动的态度,没有了解到教师的综合情况。(3)笔者的认识水平有限,研究方法也有待提高,文章中还有漏洞和不足之处,请前辈和同行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学生学习行为与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原本是一体的,为了深人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人们在观念上常用分析的方法去界定、观察和透视,于是形成了目标分类体系。教学目标范围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级目标是由政府制定的教育目的;二级目标是由学科专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三级目标是由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它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发生关系(张梅玲,2008 )。本文涉及的教学目标是指三级目标,即教师对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它可以指学年目标,也可以指细化了的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乃至课时目标。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和展开的。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中心内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网络体系,具有目标、导向、激励和评估等作用,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它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更要确定目标的重点,因为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应该具体、明确、能测量和评价,目标设定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成为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开发教学软件、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问题的提出
教学目标意识指的是对学科课程教学的标准以及教学任务的敏感性和自觉程度。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要达到什么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教师才能积极开发、汇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通过检测、反馈、比照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预期之间的差异,进而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流程,调整教学定位,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在探寻问题解决途径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
笔者对八所初级中学98位英语教师问卷调查统计:72%的教师对初中课程标准规定的五级教学任务不清楚;65%的教师对本学期教材的编辑体系和知识框架结构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88%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没有用显性的、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准确表述;77%的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整齐划一”,没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分层次教学目标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教学目标意识缺失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于教学任务的达成度缺乏积极的规划、预测和应对策略,单纯“跑教材”。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教学目标就是把教材教完,陷人“教材本位”、“知识本位”的误区,最终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客观上制造了“差生”。
总之,教学目标意识缺失或者淡漠严重危害了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学业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函待加强。
三、思考与对策
教学目标应由师生共同制定,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紧密结合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内容,制定一个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所有学生都应该达成的、处于中等水平的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郭要红、华国栋,2008)。
提高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要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校本研修,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系统钻研教材,研究学情,分层次设计,在“教”中学、“做”中学和“研”中学,“教做研学”合一,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学目标意识。
(一)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准确理解课程目标内涵
“课程目标”系指课程预期的学生行为与思想方式的变化、发展及其程度。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程标准,主要根据布卢姆(1986)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在目标的表述上,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教育部,2001)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具体分为九个等级,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
例如:五级英语课程目标内容为: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读懂供7-9年级学习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一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植理教材体系,把握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任务。新教材信息量大、涉及面广,重、难点较多,教学任务繁重。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一些教师不知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的确定性目标,教学知识和技能目标模糊。教师必须宏观地梳理教材编写体系,分清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知识,了解知识重、难点的分布情况,把握教学的重心和节奏。以贯穿学科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线,对学科阶段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网络的架构。根据可行的教学情况精细规划教学资源,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发挥结构的功能,在内化知识结构、丰富认知体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学业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交流活动。以单元教学为例,每个单元相对独立,按照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每个单元教学都要求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一定数量的目标语。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达成的最终目标,将之逆推、分解成若干个彼此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教学环节,分解为每一天的教学任务,尤其在作业设计上要承上启下,互为支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目标达成度,重视知识的积累。
(三)分层次设计目标,提高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拘泥于课程标准,因为不同学生之间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以一级、二级目标为指南,更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经验,这样才能具有合理性。学情的研究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要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分析学生掌握“新知”所必须具备的认知结构、学习技巧以及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技能和态度。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活动中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关系,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只有符合学生群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体现教学活动的价值。根据具体学情,调整教学策略,适当增加、删减或调整教学内容,建立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为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外语学习一般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沉默期和适应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明晰的记忆、理解和运用的学习任务,细化每一天的教学目标,提前一段时间告知学生,让学生知道具体的、系列的学习任务,促进中等以上的学生调整各自的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避免由于目标知识积累不足导致无法可持续地深人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意识,对提高目标知识的达成度和学习的成就感也同样重要。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记忆、理解并熟练运用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句型。例如:针对基础薄弱的学困生,量化学习任务,如背诵若干篇短文、100个重要句子、300个常用短语以及1000个单词等。定期检测、反馈、强化矫正,监督管理、落实到人,确保教学的可持续性,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制定双向细目表,提高教学活动的指向性
根据某一学段的教学内容,详细列举知识要点,制定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双向细目表是一种考查目标(能力)和考查内容之间的列联表。它包含目标、内容以及目标与内容的比例。其中的能力层次采用识记、理解、应用、综合等类,体现了对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到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能力的考核。每个前一目标都是后续目标的支架和基础。一般一个考核知识点在同一试卷中对应一种题型,原则上只能对应一种能力层次。一般来讲,识记、理解类试题须控制在60%以内,尽量适当控制单纯考核记忆水平题目的数量,否则不利于学生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
通过双向细目表的制定,帮助教师熟悉命题原则以及阶段教学目标语的分布。引导教师学会如何增补、取舍、整合新旧知识,提高练习设计的质量以及练习题的鉴别与筛选能力,将考试的要求与平时的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要注意避免盲目拓展,如果教师不对练习进行宏观规划,缺乏具体能力目标指向性的“题海战术”必然耗时多、收效差,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
另外,经常运用显性的、。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表述课堂教学目标能够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全体学生。目标指向是学生的预期学习效果,以学生身心变化为标准,以学生学习后的直接、可观察的行为指标为依据。教学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ABCD法:即明确教学对象(A-audience);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些什么(B-behaviour);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C-condition);规定上述行为的程度(D-degree)。以《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1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own robot? (Reading)的教学目标为例:1)通过阅读,绝大多数学生能当堂认读和理解文中的四会词汇,约40%的学生能理解加星号词汇,70%以上学生能运用文中的目标语自编对话;2)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较为熟练地朗读课文,并能用3-5句话简单描述“机器人”基本的特点;3)在理解文章内容和反复朗读的前提下,学会根据文章标题和相关图片获取新信息的策略;80%左右的学生能回答根据文章内容所提的问题,正确率应不低于75%; 50%左右的学生能比较流利地复述文章大意;4)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的愿望。由于运用了适当的行为动词,对学习内容、结果行为以及结果行为的条件和程度都作了具体的切合实际的界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观测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实施(陈静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