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4-04-06 09:39: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篇1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理智感

中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学习欲望,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兴趣的高低,对疑难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知识的欲望等方面。但是,当前中学生的好奇心理虽较强,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情感教育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理智感。而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究和分析,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得出正确答案。最主要的是,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能够将抽象、死板的知识融入形象、生动的问题中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也被激发出来了,学习效果也就被提升了。例如,在学习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将“乘飞机从上海到乌鲁木齐需4.5小时,而从乌鲁木齐到上海却只需4小时”这个问题引入课堂,学生会很好奇,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因而也就聚精会神地听课了,当学生在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时候,就会明白中纬西风带的作用了。

二、加强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更是一门感染力比较强的学科,学习其中的地理知识就应该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为人类美好的生活做贡献。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实施情感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这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和知识升华来实现。首先,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进而重新加工和整理教学内容,方便向学生传达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例如,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应该注重教材中的地理、人文、文化、社会等各个环节中的情感因素,在课堂内容中加以引导,将课堂内容加以提升,实现全面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效拓展课堂知识,强化对学生的道德知识教育。例如,在学习人与自然的知识之后,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展示、实例讲解等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认知,了解人为的滥砍滥伐、滥垦草原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并认识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意识。

三、发现地理教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学生对审美的追求,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美的东西,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产生快乐的情绪,进而爱上地理,爱上生活。首先,教师可以对地理教材中的美好因素进行挖掘,引导学生感知地理教材中的美。例如,地理教材中的花、树、鸟、虫等自然美,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社会美,都可以被充分利用到情感教育中来。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知教学方法中的艺术美。例如,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语音、语调及表达的多样化、生动性、精炼性出发,并注重教学语言的逻辑性,营造一种课堂之美,学生也就融入美的教育之中了。

四、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纯粹的教与学,而是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教学相互促进的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互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表达和展示,进而成为情感教育中的主体,亲身体验情感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关注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应该是关注与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互动,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心和爱心,进而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奋斗,努力学习。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特征出发,打造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其次,在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针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被视为最重要的部分,而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体验则被忽视,从而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受限。在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教学已经被当今教学所关注,已经成为了教学目标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积极注重情感教学,加强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和情感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廖芯欣(重庆市丰都县融智学校,重庆408200)

一、做好每一次新课的导入工作

新课导入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开始,其与教学有效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进行导入的过程中,应当选择良好的策略。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分析学生的特点。初中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其学习还是喜欢那些有趣的,充满新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导入策略的选择上,应当要重视这两项内容进行导入。

比如说,在教学《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一些即时的灾难片断制作成一个课件,在教学前就为学生进行播放。在课件中,不仅涉及了印尼海啸,汶川地震,还包含了真实的损失数据。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到灾害的破坏性,他们在产生震撼的时候,也会对学习内容产生较高的兴趣,这也就完美的完成了课堂的导入工作。

二、充分利用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地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取材完全是来自于学生生活的世界。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个特点,结合地理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源头,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比如说,在教学《气候》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谈一谈本地的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同时,在课堂上也会有一些其他地区的学生,让他们阐述一下自己家乡的天气与本地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分析会发现人们是如何适应气候的差异的。并从中了解本地区房屋的特征由来。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开展探究性教学

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与知识产生较深的联系,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篇3

现在初中地理课标要求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基本内容为本,建立以单元为基本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网络化的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

二、立足单科,关注学科间的综合

在地理教学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范围,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万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篇4

愉快教学即通过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令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在愉快中求得发展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本文对愉快教学策略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应用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助力。本文对愉快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路径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结合生活实际,增进学生体验、感悟

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是否感兴趣,和对这件事情的熟悉程度有较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说起,比如,在讲到我国冬季的气温特点时,以衣服为例,在海南岛人们在冬季穿夹衣就行了;在华北地区,穿一些较厚的棉衣就可以过冬了;而在东北地区,特别是在黑龙江,人们要穿很厚的大衣、羽绒服才能抵抗寒冬,而且家家都有取暖设施。当教师讲完之后,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国,冬季的南北温差较大。这样一来,学生对我国冬季气温特点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二、组织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想象力

教材中所陈述的地理事实,语言都非常精炼,但是不够生动形象,因此,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来提高地理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提升。比如,在讲到广西桂林的时候,就可以引用这样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因为桂林为著名的岩溶山水风景区,以“山青、水秀、石美、洞奇”闻名于世,当教师用优美的诗词来表达桂林的美之后,学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有助于提升学生想象力。

三、融入地理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那些复杂的地理原理理解能力有限,机械、生硬地对这些地理知识进行记忆不仅不利于学生了解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讲解地理原理时,应融入富有趣味性的事例或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求知欲。比如,在讲到季风气候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引出季风知识的学习。

四、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师应将素质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过程的始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一堂绘画活动课,让学生对中国地图进行描绘,并临摹各个省份的形状,这样学生不仅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他们对我国各个省份的理解,有效提升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篇5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又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把这两句俗语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同样适合。所以,假如我们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课堂导入的话,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风格各样的课堂导入,能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

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合理运用影视等多媒体

影视等多媒体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每一节课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话,定然会令学生感到单调、枯燥、乏味、死板,没有创新。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多花点心思,多动点脑筋,灵活运用好课堂导入,那么往往会取得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2.让学生养成习惯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渗透着学法指导,为学生提供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学习应有计划性、易操作,应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地理知识,培养了地理应用能力,学会了与人共处和做人的道理。在这里,学生学有所得、有成就感,这是学生乐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是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的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知识的输入过程中学会反思。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把知识加以内化;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感悟,从而促进知识的输入质量和输出质量,以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自然就增加了,能力也提高了,必然会总结规律,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二、利用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想象力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源泉。”思维兴趣的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它需要在一定教学的情境下,利用一定诱因进行。例如在教学中,讲到中国民族这一段时,可以放置四段不同的民族音乐。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去证明是哪四段民族的歌曲,认识我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多民族的国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兴趣浓郁是获取新的知识。

思维兴趣的激发应该贯穿教学的全部过程,采用一些创新情境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极佳的启发效果。通过一些形象风趣的地理语言、直观的教具以及优美的音乐可以把学生引入一个创新意境当中,让学生愉快地掌握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借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三、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地理教材中的“课文系统”配有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蕴含着许多有思维价值的内容,如果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潜心静读,学生会加深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延伸点的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创造性思维。阅读文本上的材料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而学生在地理探究课题的引领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生可喜变化,对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关注度增强,表现出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乐于探究、敢于创造的心理倾向。

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学生由地理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会进一步迁移到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去。

四、鼓励质疑,打破旧的思维进行创新

篇6

【中国分类号】G623.45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推进,新教材全面推广,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指导地理教学,在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颇获裨益,通过新旧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对比,发现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即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手段比较落后。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教育观念的更新,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几点做法:

一、重视地图

“学习地理必须运用地图”,这是由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地图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地图的教学,重视利用地理图像。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图像,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自学地理的能力。怎样阅读地图?一看图表标题,图表标题指明了图表所属,这是读图的前提。与老教材相比较,新教材更突出了从图表上获取知识的能力。图片分散在各章节中,且图片大量增加,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图片,不然有可能造成张冠李戴的局面。二看图表图例、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三看图表内容,看时要细、要详。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二、精选教学挂图

教学挂图是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直观教具。我们知道地图具有一览性、地理方位性、抽象概括性和几何精确性等特点以及信息传输、信息负载、图形模拟、图形认识等基本功能,它不仅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可以获得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质量特征和数量差异、地理原理和地理成因、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动态变化等信息。在多次的观摩课上,在和同行的交流中,我发现部分地理教师在教学挂图的使用上还存在着几大误区:1、乱用。教学挂图在悬挂时没有遵循“左图右书,兼顾全体”的原则,挂图不醒目不显眼,导致部分学生看不清,课堂纪律混乱。教师指图不准确,“东南西北”的地理图上方位用词不用,被随口称作“上下左右”。2、滥用。为配合全国各地的地理教学,教学挂图往往会兼顾南北,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地域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去选用挂图。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相关挂图就给挂上,一方面是黑板太小挂不了,另一方面是教学中难点也突破不了。太多太滥,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巧用地理简图

地理简图就是用简单的线条去勾画地图图形。教学实践中用最简单的笔画在短时间内迅速而准确地绘出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示意图、简图,或是结合教材边讲边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以前沉闷单调的课堂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所要引导的问题上。例如:我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就是采用地理简图来进行“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边讲边在黑板左上角用圆圈绘出铁路干线交汇点,然后用直线条连接成为铁路干线;先标注全国铁路枢纽中心北京,再在相应位置标注全国最大城市上海,然后用直线相连,说明该线路名称;讲一条干线,画一条,画完南北铁路干线,再到东西铁路干线;最后,再熟悉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要求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而且根据铁路干线结合农民工的流向思考从本地区出发到北京、上海等都会的近便线路。整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可见简图在地理教学中用处很大,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作用独特。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19-01

地理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家庭和学生的重视,其重要的功能已日渐显现出来。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但在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方面不断提升,而且要善于找到更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方式和方法,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最为明显的一种。当前,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地理分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目的在于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主体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有机结合,更加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与任务,而进行的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形式。它的特点是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信息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教学效率。它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1.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

一般来说,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将班级学生依其学业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异质的合作学习小组;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自主组合,根据学生的人际关系、个性特点而组合的学习小组。

2.成员之间的互助是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目的,不仅是成员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互助,就是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让小组成员更快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

3.评价以小组的进步为标准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中的个人竞争变为了小组合作和组间竞争,在评价的时候,是以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为标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表现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为以下几种小组合作形式在地理课堂上运用的效果很好:

1.自由讨论式: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应用最广泛,因为设计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场面热闹。例如,《气温的分布》这一节课,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提高阅读等温线图的技能,由于内容抽象,按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肯定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故根据教学要求由我们教师设计问题,交由学生小组自由讨论解决,把课堂交回学生的手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轮流发言式:这一方式就是让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挨个发言,一人不漏。我们教师要求学生自学,讨论时每个学生至少说出一个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一讨论形式不仅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

3.互助式:这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例如:要查看人口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可以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个翻开地形图,一个翻开人口密度图来一起看,一起分析。这种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广泛利用,效果相当不错。

4.中心发言式:即学生面对一个中心问题先由一人发言,然后由他本人请组内一个同学补充,若未完成,依次接续。比如:当讨论“亚马孙河与马瑙斯”这个问题的组员代表完成展示后,其他同学补充了亚马孙河两岸近年来由于开发过度而出现的环境问题,这样一来,不仅评价和督促了个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真可谓一举两得。

5.竞赛式:讲授《大洲和大洋》时,我们教师利用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图,通过竞赛,粘贴在小黑板上,看谁贴得又快又准确。就这样组内合作、竞争,既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加深记忆,又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

尽管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地进行,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

1.教师要合理引导。在合作性学习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仅要给学生架设学习的桥梁,指点学习目标,更要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听取学生的讨论意见,参与其中,适时的评价、引导,恰当的提醒。如在讨论“地形结构对天气的影响”的时候,有些小组讨论却出现讨论近来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这个时候,我们教师要适时引导。

2.任务设计要具备讨论的价值。要避免“一分钟热”现象,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在提出任务时必须对学生的认知情况有较准确的认识,提出有价值的、有一定难度而需要学生通过合作解决的问题,简单了就不值得讨论,太难了则解决不了。如“收集、整理、分析气候数据”这一节内容,对中学生来说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和生活实际贴近,可让学生收集当地各月降水量数据分析气候状况,可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展开本节地理教学。

3.增强合作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要想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关键的就是要在平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时,可以引导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让学生体会到分工合作,才能更快更好的完成。

4.训练合作技能。很多时候,我们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理想的时候,我们会抱怨学生的不配合。其实,不是他们不配合,而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合作。因此,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提问、讨论等能力和技巧,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5.选择合作的时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展,不是所有的时间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需要根据学习的内容来确定。如新授课,主要是以老师为主,但是在后面的巩固课或者练习课,就需要充分的合作,才能增加知识,提升能力。

篇8

1.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学校对地理教育不够重视,挤压地理课时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学校连最起码的期中考试都被取消,或者干脆不开设地理课程。师范本、专科院校培养的地理专业人才远远不够。学校不重视,地理教师的工作成绩得不到认可,一些专职地理教师出现改行和分流现象。一些地理教师在中考不考地理的客观实际下,不能及时调整这种不利环境因素,不能利用当前教学改革的有利条件,去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注重平时教学,不能及时洞察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变化。针对目前初中地理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当积极改善学校地理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地理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2.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应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方面、能力方面及情感方面的能力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地理不参加中考,这就使部分学生、家长、学校不再重视地理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就变得可有可无,这给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和地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很大的实际困难。 在这种形势下,初中地理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解决目前教学和新课标目标要求之间的矛盾、如何充分应用多种教学模式,不断充分发挥课堂四十分钟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结合教学法。新课标要求创新、知识拓展、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在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与探究中,地理课中如果能恰当地利用“结合法”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地理知识与本地区地理环境相结合。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是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但这种升华认知初中学生显得比较困难,但学生一般对本地区地理环境都有所了解,为了拓展学生认知面,加深学生对世界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引入新课时,先为学 生创设地理情境,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导入地理新课的学习之中。与课本知识结合学习新课;在综合复习知识的学习中,注重课文地理知识与本地区地理环境相结合,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找到综合性地理知识的特点。其次,自然环 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

2.2 图表教学法。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地理素质提高较慢。主要是因为一是世界地理知识较难掌握,二是因为地理教学忽视了图表的作用。地图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工具,是地理的望远镜,是其他任何工具都无法取代的。在初中地理 教材中,不仅有各种类型的地图,还有各种各样的地理漫画、地理照片和地理图表等等。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图表,加强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爱地理、想学地理以至会学地理的愿望,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经过尝试,以图表为突破口,学生运用图表的 技能不仅有了很大提高,还充分调动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和 丰富的地理情感,优化了地理教学效果。

篇9

一、地图的重要作用

1.内容丰富,便于学生记忆和分辨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复杂繁琐的地理专业名词,如气象图标、山川地名、河流大洋等,对于这些大量需要记忆的专业知识点,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些记忆力能力较差的学生,想要在短时间内记忆和分辨类似的地理知识更是“难于上青天”,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辅助工具,不是单纯字词的展现,各种地理知识都有自己专属的立体空间画面形式的地图。地图的出现可以将平面化的地理知识空间化,更丰富形象地展现各种抽象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地图教学方式来认知地理知识,可以更清晰明了地在学生脑海中构建永久性的记忆模块,帮助他们记忆和分辨地理知识。

2.空间立体,便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随着多元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深入,当代初中地理课程中很多教学要点都可以使用各种手段来进行平面或者立体的地图展示,如多媒体、沙盘立体模型等。以多媒体展示地图为例,这种富有空间变化的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能力,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立体的影像进入大脑皮层,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层面的了解。各种空间感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知识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借助于空间思维的优势,学生可以通过对地图视觉上的观察分析将地理知识与现象结合在一起,发现其中隐藏的各种地理规律。深入学习的过程可以给学生的情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探索欲望的驱使下,他们会更愿意积极面对各种地理知识难点。

二、 地图应用的具体策略

1.以图激趣,强化学生地理学习自主性

兴趣是一种富有积极感彩的心理活动,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进而演变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正处于一个急速成长的阶段,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往往更感兴趣。针对现阶段大部分学生觉得地理教学枯燥的现状,教师可以借助地图的优势,以图激趣,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主性。

结合这一学习特性,教师可以在课时教学中采用地图的形象性特点抓住学生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水资源”学习中,可以展示一些水资源分布的地图、水资源需求地图以及与水有关的中国地区彩图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很自然地将中国南方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北方干旱广袤的沙漠景象等与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地图结合起来。通过图片导入以及鲜明对比,将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现状、分布特点、需求特点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直观简约的展示形式更便于学生总结出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如总量不少但是人均低、南北方分布不均衡等。

2.索象于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地图,作为书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的存在不仅可以简化书本的文字描述,还能起到“索象于图、以图析文”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图作为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更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地理知识,扩大学生视野,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人口”的学习中,关于世界人口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世界人口稀疏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三幅对比性地图。让学生明白世界人口的分布呈现一个不均衡的状态,如面积广袤的美洲人口数量不是最多,但是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小面积区域中人口密度反而过大。再通过观察“世界人口稠密^与世界人口稀疏区”地图,总结出世界上主要人口的分布地带,通过引导学生研读这些地带的地形、气候、温度、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总结归纳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原因”的概括性地图。从这些总结性的地区分布上,学生可以很明显看出地区所属的国家范围,如中国、印度等,在这个基础上研读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困扰就显得轻松许多,更容易明确人口过多导致的贫穷、住房紧张、资源破坏等带来的消极影响。利用以图析文的优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人口问题的治理,学生通过分析思考给出诸如“人口多的国家如印度可以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少的国家如欧美等可以采取鼓励生育的措施”等解决办法。

3.引入板图,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板图属于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一种简化形式,相对于丰富翔尽的地图而言,板图更直观、形象、重点化地展示地理要点,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借助板图的优势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湘教版“中国的地形”教学中,教材中涉及到中国山脉走向的知识,通过常规地图也可以观察到山脉的走向特点,但是总体感觉较为混乱,不利于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山脉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先画出中国的轮廓图,利用中国山脉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依次进行勾画,如从东西走向,在黑板上描画出: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用其它颜色的彩色粉笔进行文字标注。再依次按照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画出所属山脉形状和名称。这种每勾画一组搭配一组山脉知识点讲解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中国每一条山脉的走向、特点,加深山脉差异性的记忆。同时,在结合对应山脉图片欣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图作为当代新课标改革后的重要教学辅助工具,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要好好利用地图,最大化地发挥地图的教学优势,看似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学习也可以变得津津有味。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学会发现地图教学的好处,懂得活用地图的技巧,将地理知识与地图完美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在看图、用图的过程中轻松掌握各种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向阳.地图教学三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77-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3、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1、在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

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85-01

开放式教学策略满足了新课改对地理教学的要求,也迎合了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本文从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和开放式的学科关系三个方面出发,对开放式教学策略的实施进行了阐述。

一、开放式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逐步趋于开放化,开放式的师生关系是从传统的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理念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严辞厉行来捍卫自己的,而事实上这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发展,起不到任何有效的作用。当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压迫性的师生关系中时,学生就会逐渐产生被动和消极的学习心态,从而阻碍学生高效地学习地理。事实上,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放下学习的束缚,让他们感觉在教师面前,就像在一位亲切的朋友面前一样,更多的思维火花和创新思想才会迸发出来。一方面,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在学习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完全可以面对面坐下来进行热烈的讨论,不仅教师可以畅所欲言,学生也同样拥有表达想法的权利和自由。例如,在学习“地图上的图例”时,由于地图上涉及了众多的图例,而这些图例中,有些是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有些则是较为生僻的,因此教师有时也很难迅速在地图上找到或是画出那些生僻的图例,一旦学生发现教师画图例时出现了错误,学生可以直接指出教师的错误所在。同时,教师也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指导意见,以虚心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错误,从而在错误问题的探讨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师生关系是多样化的。师生关系并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关系,它会随着特定的情景而发生变化,比如,在课堂上,师生共为教学的参与者;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师生为互惠互助的合作关系;在课外,师生为生活中的朋友关系。在新课改下,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灵活地变换,才能实现开放式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地理教学的开放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模式的探究上,也就是说地理教学要果断地放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因循守旧的部分,并积极吸取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的开放性。首先,我认为乡土式教学完全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在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主张将地理与实际生活进行密切联系。例如,在学习“气温与生活”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阐明气温与生活的关系及气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要让学生深入到乡土氛围中,去真切地感受一下书本知识在生活中的缩影。在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研究课题“温室效应的控制刻不容缓吗?”在学生初次接触“温室效应”话题时,会认为温室效应是现实生活中一种正常的现象,更不会意识到温室效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危害。为此,我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查阅资料等方式更加深刻地认识温室效应。经过充满乡土气息的教学,学生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必然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其次,可以开展开放式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我主张借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实行地理与图形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地理知识可以通过图形教学加以辅助理解,如地球的形状、经线和纬线、地球的五带、地图上的比例尺、等高线图的判断和利用、七大洲和四大洋、降水的分布等知识点。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形,那么学生的理解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当然,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和利用,地理教学效率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开放式的学科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是相互独立的教学过程。但是在地理教学中,我提倡开放式的学科关系,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其他学科知识点的回顾和讲解,来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博学多才,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丰富自身的学识,要养成利用其他学科知识来辅助教学的习惯。例如,在学习“传统工业区”时,我相信不少学生都存在很大的学习困难,这些困难可能来源于“传统工业区”知识点的枯燥无味;可能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可能来源于学生当时的情绪和注意力等。为了让学生快速融入到新知识学习的氛围中,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一下在历史学科中学习的三次技术革命的产生与发展,一旦学生能够准确回顾三次技术革命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地点和特点,学生对接下来的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就会产生十足的兴趣,学习效率自然会随之进一步提升。可见,开放式的学科关系是建立在学科内部关系基础之上形成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更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从中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地理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迎合了新教育的需求。地理教学只有不断地开拓开放式教学的策略,才能实现地理教学的高效化,才能提高广大初中生学习地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5

现阶段,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普遍存在于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以书本和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还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地理教学与生活相脱离,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借助一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的生活背景作为支架,适当地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地理课堂,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真正让地理教学趋于生活化,从而体现自身价值。

一、以乡土地理为着眼点,提高学生生活观察力

乡土地理存在于学生的身边,在地理教学中以乡土地理为着眼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与接受。初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对周围的人事物景进行留心和观察,多思多看多想,从而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比如,在讲授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季风气候显著》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学校操场上国旗的飘动方向进行观察。然后问学生:国旗的飘动方向在一年四个季节当中都是一样的吗?然后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像初一学过的野外辨别知识,对他们进行分组并实地观察,学生在讨论与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季风气候是一年当中因盛行不通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对生活当中一些有趣以及有价值的地理现象进行捕捉,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地理现象的发展过程进行观察,在分析和讨论时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久而久之,学生会在观察当中产生了学习兴趣,也学会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因此,要想让初中地理教学趋于生活化,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力是前提和基础。

二、以创设生活情境为导入点,促使学生生成新知识

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室环境、课文文景以及学生的心境来让学生对地理教学进行情感体验。学生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情境当中感受和体验,更能产生求知欲望,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以此来对地理知识进行愉快地感受和体验。比如,在讲授《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以此来把学生带入到学习当中来:有一位巴西人在暑假期间来我国旅游,在北京旅游时,北京下起了一场大雨,于是这位巴西人就赶紧买了一把伞带在身边。接着他去了新疆,新疆的民俗风情以及辽阔的边疆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但是他在这里玩了半个月雨伞都没有派上用场,于是他就把雨伞扔掉了。然而就在他去广州旅游时,大雨又开始下起来了,这位巴西人不禁懊恼地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啊!在学生的欢声笑语当中,教师问学生:通过研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讨论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我国的降水有什么分布规律?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得知:我国的降水量受夏季风的影响从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步递减,这就造成了在我国夏季,西部全年少雨而东部南方有着很长的雨季,北方则有着很短的雨季,不是这位巴西人倒霉,而是他对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不了解。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以及准确的调控,学生的情感被有效激发,课堂活跃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促使学生生成了新知识。

三、以融合热点时事为共鸣点,增加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教师要与身边所发生的热点时事进行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顺应,也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集中,并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到《生态问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汶川地震这一热点事例:2008年5月12号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强震,一刹那,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生死离别……大量的房屋被摧毁,死亡人数达到了近7万人,整个汶川满目疮痍。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深深地被地震所带来的破坏给震撼了,在对离去的人们进行哀悼的同时,也在考虑当今的生态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放一些汶川地震的录像,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并在对地震形成的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问学生:我国哪些地方还发生过地震?这样既能把学生的情绪给调动起来,又可以对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行激发,学生都纷纷带着浓厚的兴趣以及强烈的欲望参与到激烈的讨论当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以设计生活化的地理作业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习地理知识是为了能够对生活进行正确理解,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以往传统的地理作业主要是教师依照教学内容从地理教科书中去选择一些练习题,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进行了制约。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地理作业要有机联系现实生活,这样既让作业充满了情趣性,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地理的魅力。基于此,广大地理教师要应用地理知识对生活化的地理作业进行实验、设计以及创作,能够让学生在作业当中动脑动手并养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太阳正午高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正午12时是太阳在一天当中所达到的最高高度,从你的生活经验出发,一天最热的时间是正午12时么?原因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唐朝诗人岑参有一句名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中诗句当中的“梨花”指的是什么?第三个问题,从北京坐飞机去乌鲁木齐需要花费3个半小时的时间,而从乌鲁木齐坐飞机以同样的速度和航线去北京则只花费3个小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理由是什么?通过这样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选择作业,培养了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教师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指引学生对地理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它补充了以往传统教学脱离生活的鸿沟,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受进行了丰富,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当中去自觉接受地理并爱上地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