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4-04-06 09:39: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篇1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理智感

中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学习欲望,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兴趣的高低,对疑难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知识的欲望等方面。但是,当前中学生的好奇心理虽较强,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情感教育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理智感。而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究和分析,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得出正确答案。最主要的是,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能够将抽象、死板的知识融入形象、生动的问题中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也被激发出来了,学习效果也就被提升了。例如,在学习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将“乘飞机从上海到乌鲁木齐需4.5小时,而从乌鲁木齐到上海却只需4小时”这个问题引入课堂,学生会很好奇,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因而也就聚精会神地听课了,当学生在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时候,就会明白中纬西风带的作用了。

二、加强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更是一门感染力比较强的学科,学习其中的地理知识就应该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为人类美好的生活做贡献。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实施情感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这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和知识升华来实现。首先,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进而重新加工和整理教学内容,方便向学生传达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例如,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应该注重教材中的地理、人文、文化、社会等各个环节中的情感因素,在课堂内容中加以引导,将课堂内容加以提升,实现全面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效拓展课堂知识,强化对学生的道德知识教育。例如,在学习人与自然的知识之后,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展示、实例讲解等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认知,了解人为的滥砍滥伐、滥垦草原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并认识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意识。

三、发现地理教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学生对审美的追求,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美的东西,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产生快乐的情绪,进而爱上地理,爱上生活。首先,教师可以对地理教材中的美好因素进行挖掘,引导学生感知地理教材中的美。例如,地理教材中的花、树、鸟、虫等自然美,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社会美,都可以被充分利用到情感教育中来。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知教学方法中的艺术美。例如,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语音、语调及表达的多样化、生动性、精炼性出发,并注重教学语言的逻辑性,营造一种课堂之美,学生也就融入美的教育之中了。

四、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纯粹的教与学,而是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教学相互促进的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互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表达和展示,进而成为情感教育中的主体,亲身体验情感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关注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应该是关注与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互动,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心和爱心,进而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奋斗,努力学习。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特征出发,打造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其次,在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针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被视为最重要的部分,而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体验则被忽视,从而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受限。在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教学已经被当今教学所关注,已经成为了教学目标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积极注重情感教学,加强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和情感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廖芯欣(重庆市丰都县融智学校,重庆408200)

一、做好每一次新课的导入工作

新课导入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开始,其与教学有效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进行导入的过程中,应当选择良好的策略。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分析学生的特点。初中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其学习还是喜欢那些有趣的,充满新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导入策略的选择上,应当要重视这两项内容进行导入。

比如说,在教学《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一些即时的灾难片断制作成一个课件,在教学前就为学生进行播放。在课件中,不仅涉及了印尼海啸,汶川地震,还包含了真实的损失数据。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到灾害的破坏性,他们在产生震撼的时候,也会对学习内容产生较高的兴趣,这也就完美的完成了课堂的导入工作。

二、充分利用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地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取材完全是来自于学生生活的世界。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个特点,结合地理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源头,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比如说,在教学《气候》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谈一谈本地的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同时,在课堂上也会有一些其他地区的学生,让他们阐述一下自己家乡的天气与本地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分析会发现人们是如何适应气候的差异的。并从中了解本地区房屋的特征由来。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开展探究性教学

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与知识产生较深的联系,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篇3

现在初中地理课标要求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基本内容为本,建立以单元为基本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网络化的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

二、立足单科,关注学科间的综合

在地理教学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范围,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万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篇4

愉快教学即通过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令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在愉快中求得发展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本文对愉快教学策略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应用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助力。本文对愉快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路径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结合生活实际,增进学生体验、感悟

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是否感兴趣,和对这件事情的熟悉程度有较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说起,比如,在讲到我国冬季的气温特点时,以衣服为例,在海南岛人们在冬季穿夹衣就行了;在华北地区,穿一些较厚的棉衣就可以过冬了;而在东北地区,特别是在黑龙江,人们要穿很厚的大衣、羽绒服才能抵抗寒冬,而且家家都有取暖设施。当教师讲完之后,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国,冬季的南北温差较大。这样一来,学生对我国冬季气温特点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二、组织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想象力

教材中所陈述的地理事实,语言都非常精炼,但是不够生动形象,因此,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来提高地理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提升。比如,在讲到广西桂林的时候,就可以引用这样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因为桂林为著名的岩溶山水风景区,以“山青、水秀、石美、洞奇”闻名于世,当教师用优美的诗词来表达桂林的美之后,学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有助于提升学生想象力。

三、融入地理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那些复杂的地理原理理解能力有限,机械、生硬地对这些地理知识进行记忆不仅不利于学生了解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讲解地理原理时,应融入富有趣味性的事例或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求知欲。比如,在讲到季风气候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引出季风知识的学习。

四、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师应将素质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过程的始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一堂绘画活动课,让学生对中国地图进行描绘,并临摹各个省份的形状,这样学生不仅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他们对我国各个省份的理解,有效提升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