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研究综述范文

时间:2024-04-06 09:39: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会治理研究综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治理研究综述

篇1

一、引言

传统的“股东导向”发展模式强调企业的经济属性,因此长期以来公司治理问题需要考虑的仅仅是在两权分离的框架下,确保管理层对股东负责。然而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张,股权结构趋向分散,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生态问题频发;大股东通过敌意收购、合并重组来谋取自身利益。环境与资源的压力和各相关方自身意识的增强促使企业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社会属性日益突显。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更多地融入社会责任理念,谋求可持续发展。曹素璋(2004)认为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企业对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这既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也是用来约束企业经济活动的内部管理系统。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实现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在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同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也逐步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一项现实的约束,特别是外部政府、机构监管部门的引导与推动,使社会责任思想渗透到企业内部,主流的公司治理结构理念受到了冲击。2006年深交所率先出台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明确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所包含的内容,维护各方利益的具体举措,并倡导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2008年国资委推出《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从政府的角度率先在国有中央企业中规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措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结构结合在一起,力求通过公司治理的手段来推进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本文在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国内现有的相关文献,总结出我国学者针对二者相结合及彼此影响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并提出了未来重点的研究方向。

二、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在不同企业参与者当中分配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一整套制度性安排(张维迎,2005)。这种制度安排以物质资本的可抵押特征和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承担特征为基础,强调股东的单边治理。但当今的世界正从工业型社会过渡到知识型社会, 物质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受到人力资本的冲击。特别是在那些新兴产业中,以管理层和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已不仅仅充当受雇佣的角色,“资本雇佣劳动”与“劳动雇佣资本”并存,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逐渐发展成为协同共生的关系。如何在公司治理框架之内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的权益,保障各方的利益不受企业经营活动的侵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理论研究及公司实践的进一步拓展,公司治理理论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产生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个承受市场与社会当中各方影响的组织,而不是只谋求股东主导与操纵的载体,来自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诉求企业都应予以关注。公司治理与公司决策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满足利益各方的不同需求,并达到在各方之间的利益平衡,而不只是专注于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成为普遍认同的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治理模式,目前在股权创新方面部分企业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基于所有权方面的管理层持股、职工持股都是当前典型的表现形式。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所包含的内容,我国多数学者比较认同 Carroll(1979)提出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四级金字塔”框架,至下而上分别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但由于该理论是从抽象的道德视角出发研究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欠缺付诸于实践的可操作性内容,很容易被主流经济理论边缘化。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与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不谋而合,站在利益相关者视角看社会责任就是企业与各关联方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致力于公司治理层面,为社会责任思想植入微观企业开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它指明了企业社会责任付诸实践的方向,明确了具体的对象与范围,有效地将抽象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转化为具体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总之,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切实方法,为其标准量化及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1997年,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AI)制定了SA 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它是世界上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首部道德标准和第三方认证体系,主要针对困扰全球企业的劳工问题及管理体系进行了定量化规定,并与企业管理相结合,规范了企业的道德行为,要求在企业各个环节体现社会责任感。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我国率先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实操标准指数“每股社会贡献值”,为广大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提供了量化依据。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社会责任微观践行的手段,履行社会责任是公司治理结构宏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社会责任要切实地落实到企业各个环节就无法绕过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内在的制度安排,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载体为二者的融通结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内在的逻辑必然性。高汉祥、郑济孝(2010)认为在二者结合的框架下,公司治理结构突破了专注于规划企业层面责权利安排的局限,进而着眼于更宽泛的社会关系视角下考虑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责权利的安排,并通过相应的组织机制与结构设计确保这些举措得以顺利实施;反过来企业社会责任也深入落实并细化到企业个体层面,通过内部制度安排与组织机构完善确保社会责任的履行。

三、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献综述

虽然证监会、沪深两市及部分部委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央企、相关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但理论界从公司治理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却难以达到指导实践的目标。仅从研究性文献的数量来看,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以“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两个关键词为主题的文献寥寥不到五十篇,优秀博硕士论文不过十几篇,而且多半集中出现在最近的十几年中,这一方面反映出将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纳入统一的研究范畴在我国尚属崭新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说明主流经济管理理论尚未将二者的结合与联系作为关注的重点。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关于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从二者融合与实现途径;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基于公司治理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分析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融合与实现途径

虽然切入点不尽相同,但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融通结合的发展趋向在理论界是被广泛接受的。王长义(2007)着眼于历史的研究视角得出结论,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产生的基础都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现代公司制的出现,二者具有历史的渊源性和发展的共生性,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逐渐衍化成一种彼此促进与相互呼应的关系,统一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践。张兆国等(2008)从制度层面分析认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关键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机制,要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协同共管,实现制度管理的创新,指出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应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在公司外部治理方面要提高社会责任的法治化程度,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制定完善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等。高汉祥、郑济孝(2010)从同源、责任、分流及融合4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二者关系的沿革与发展,指出现代企业的出现是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共同的理论起点,责任层面是二者共同的理论发展的内部基点,并深入剖析了二者由于侧重点不同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分流现象的原因,总结当前社会环境的变革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迁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外部机遇,“责任”作为这一共有的内核为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清晰的逻辑性。谭利、李亚楠(2010)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论述了企业为何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强调通过转变公司治理目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手段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设想并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公司治理发展的必然选择,股权分散化、完善董事会决策机制、提高监事会地位及建立风险控制机制是实现共同治理的有效途径。史亚东(201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治理结构相互呼应,根据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各方利益相关者通过谈判而形成的,并通过Nash-Zethuen讨价还价模型进行了解释,总结出治理结构的内生性导致企业社会责任也具有对应内生性,所以其内容表现出动态变化的特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但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实施。

(二)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单纯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但着眼于公司治理层面的探索并不多见。为数不多的文献其思路模式如出一辙:首先采用指数法构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然后针对公司治理的组成因素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程度进行检验。李斌(2010)以内部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董事会为突破口,将交易成本与冲突成本两类分析模式联系起来,分析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公司治理价值,同时运用指数法,在沪市筛选出423家上市公司的2008年年报作为研究对象,检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董事会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发现董事会结构和规模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显著正相关;董事会两职合一的组织结构具有负相关性,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信息披露质量的改善发挥出积极的一面,但二者的作用均不明显;董事会薪酬构成则未体现出预期的关联性。于晓谦、程浩(2010)选取2008年我国沪深两市158家石化塑胶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将样本公司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进行分类赋值,以内容分析法为基础构造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经验检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薪酬激励和领导权结构方面的因素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结果发现国有控股公司身份以及经理人薪酬激励设计完善的上市公司更倾向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而对独立董事规模、董事会两职是否合一的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反应。

(三)基于公司治理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分析的难点在于社会责任的计量问题,理论界比较认可“社会责任会计方法”,该方法就是利用部分或者全部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的信息来进行量化研究。2008年上交所推出的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性指标“每股社会贡献值”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基于公司治理层面的分析大多采用该方法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再设计来量化企业社会责任,但其表现出的衡量标准缺乏统一性,公司间数据可比性差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宋建波、李爱华(2010)选取沪深两市79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2007年度财务报告分析得出我国上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总体水平较低、公司间差强人意的结论,并根据社会贡献率从股本结构和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来检验公司治理因素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检验结果显示通过加强公司高管力量,扩大监事会规模能够减少上市公司违背社会责任的行为;减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降低大股东彼此之间的关联度可以促进公司实现利益相关者管理。谢文武、许晓(2010)以我国家族企业为研究对象,在2008年沪市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当中选取45家家族控股公司作为样本,考察公司社会责任对治理因素的反应,结果显示家族企业社会责任受到治理结构和治理环境的影响,治理结构和治理环境越完善,则社会责任表现越好。持股比例与之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董事会、监事会规模以及独立董事的比重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关系并不明显。陈智、徐广成(2011)基于利益相关者各方权益构建衡量社会责任的综合指标体系,选取沪深两市502家上市公司2001―2005年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公司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检验治理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内部治理方面的法人股性质、独立董事规模和经理人薪酬激励因素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而董事会结构与规模表现出显著的反向相关性;外部治理方面的市场培育程度和法律完善程度因素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显著正相关,政府干预程度显著负相关。姚飞、王晶晶(2013)选取2010年469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公司内部治理因素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联度,企业社会责任观测指标采用更为科学、全面的润灵环球评级指数来代替目前广泛使用的社会责任会计方法,结果发现董事会结构与规模、股权结构、高管薪酬等治理因素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性。

四、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展望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公司所有权结构趋于分散的模式仅仅适用于英美等资本市场成熟国家的大公司,而基于所有权集中的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更具广泛性。因此,公司治理研究的重心逐渐从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问题,转移到中小股东与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韩亮亮、李凯(2008)认为在股权相对集中的国家,公司并不是由名义上的第一大股东控制,而主要是受来自相对隐蔽的终极股东的支配,终极股东通过金字塔结构持股、交叉持股等潜移默化的控制方式操纵上市公司,因而终极股东与其他股东的利益冲突成为股权相对集中条件下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由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终极股东手中,其通过转移价格、关联交易等隐性方式的所谓“隧道行为”肆无忌惮地掠夺公司财富,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如果不剖析终极股东的特征及其拥有的控制权和所有权情况,自然也就无法实现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共同治理”、“协同治理”等当前理论界比较流行的举措是在尚未突破“股权至上”经营逻辑的条件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改良,仅适用于股权相对分散的国家。对于我国这样的新兴国家,企业所有权高度集中,管理层持股、职工持股等形式更多的是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体现,是大股东确保自身利益的手段,经理层、职工身份的转变不足以影响现有的股权结构。因此,在我国“共同治理”、“协同治理”等治理方式还无法充分发挥其促进大股东履行社会责任的条件下,将我国资本市场表现出的股权相对集中的特性融入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基于公司治理的责权利分配机制、决策机制、管理制度设计等方面将是当前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Z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01-02

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实现自我价值等多重压力,寻求社会支持是大学生排解焦虑、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正确行为模式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支持的含义

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或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迄今为止,对于社会支持的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都未能达到统一。《当代社会科学大辞典》(1995)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这种联系在个体面临困难或威胁时,可以为个体提供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就国内已有的研究看来,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李强认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李强,1998)陈成文认为,从社会学意义角度上来说,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陈成文,2000:131)贺寨平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指出个人的社会支持网就是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贺寨平,2001)行红芳从社会支持的狭义意义上作出理解,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行红芳,2006)See man T. E. 从社会支持的内容来界定,认为社会支持包括:信息支持(帮助个体认识到引发困境的事件,并找到解决困境的资源和策略)、工具支持(提供实质的服务、财力支持以及特殊援助)、情感支持(用关心、安慰等让个体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三个方面。(See man,T. E.,1991)。

二、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在西方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之后,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很多学者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真正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研究还是从20世纪开始的。近代的心理卫生、心理健康运动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Beers)倡导的。他于1908年在家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很值得关注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同学都会感到郁闷、无聊、厌烦等。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很多同学都不适应。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的多样化。现代大学生都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判断和对现实的体验,从中形成自我价值取向。但是尽管他们的信息、知识比以往的大学生要多,可是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却变得更狭窄。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是对自我环境的过多关心,使他们缺乏对现实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2.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最强烈感受到的是,80%以上的心理问题与人际关系(包括异性恋爱关系等)问题有关。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不是通过相互交流来确认自我与对方的关系性质,而是尽量做到既不伤害对方,也不让对方伤害自己,以采取“回避”的方式居多。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生关注的,从历次大学生暴力事件中,需要人们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的是发生异常心理问题的原因,研究认为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社会环境的因素。当今大学生与网络关系日益密切。网络带给了我们科技的发展,信息的流通。然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有些未成年学生也迷恋上网络,放弃学业。还有一些成年人也每天迷恋网络。在网络中待的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到生活太无聊了,最终会导致他们产生迷惘,严重者有的自杀,有的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第二,家庭因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会给我们带来和谐的生活,家庭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①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很多成年人出现的心理毛病基本上缘于儿童和青少年。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父母教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之理论已经确立,其中精神障碍和不适应问题的诊断技术的确立受这种理论的影响很深。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现在父母与子女关系大致可以分为:A、拒绝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教养在感情上或态度上表现出拒绝倾向。B、支配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支配过头,把孩子当成父母的所有物,想用绝对权力去统治子女。C、过度保护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担心不安恐怖,经常用过分的保护去消除这种不安感情。D、服从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要求和意见,不管是什么都无条件接受,并以此感到满足。第三,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学校教育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针对当前的现状,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

三、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1.对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殷大奎)。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和十分紧迫的任务。

2.心理健康研究内容逐步丰富。目前,虽然我国还没有像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那样的大型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但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在行为、系统、分子水平上开展心理健康研究。

3.较系统地开展了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心理健康人员专业培训方面,目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校中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

四、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意义

1.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理论意义。家庭支持作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大学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在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时不可避免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大学生家庭支持影响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有关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理论体系,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范式。

2.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研究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揭示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社会支持在促进大学生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中的作用,以及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各种支持之间的相互联系,还能为学校确定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帮助部分家庭支持缺位的大学生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提供理论和方法思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67.

[2]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3]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76.

篇3

[2]董仁忠.本科职业教育治理的现实依据[J].职教论坛,2014(29):1.

[3][法]辛西娅・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J].黄语生,译.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2009(1):105-113.

[4]王琛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演进轨迹:从“管理”到“治理”[J].改革,2014(6):52-58.

[5]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与现实,2002(1):20-32.

[6]谭海波,何植民.论公共治理机制及其整合[J].社会科学家,2011(2):108-112.

[7]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EB/OL]..

[8]付剑茹,部雅玲.地方高等教育投入的实证研究――基于财政拨款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8):37-40.

篇4

煤矿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研究

货币紧缩背景下的集团资金管理研究

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化新探

并购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研究

宝钢金属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实践

紧跟会计发展前沿做好会计管理工作——“湖北省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等知识培训班暨全省会计管理工作会议”侧记

论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完善

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浅析

论会计诚信的缺失与重构

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关键点探讨

论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优化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问题研究

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应用研究

基层人民银行财务管理风险及对策探讨

浅析标准成本控制法下的企业成本管理

浅谈医院科研经费核算管理

“准利润中心”核算与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

中国农业银行汉川市支行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北美洲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亚洲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大洋洲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非洲和南美洲

政治关联与现金股利政策——基于外部治理环境的视角

国际资本市场对境外发行人会计准则适用及信息披露的监管经验与借鉴

国有营运机构财务监管模式初探

浅议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对策与技巧

试论新会计准则条件下改进银行业监管的对策

组织会计理论相关观点及影响综述

西方会计道德危机的治理及启示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会计准则

EVA在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中的运用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育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研究

中小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相关问题的思考

执法权何以“创收”?

构建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是关键——“小金库”治理工作专题报道之四

论“小金库”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

对构建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的探讨

根治“小金库”的几点对策

构筑“小金库”治理工作防线的思考

从源头上治理“小金库”的措施

天津市六项措施推进“小金库”治理工作

多措并举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贵州省“小金库”治理工作纪实

四重检查并举做好“小金库”重点检查工作——大连市“小金库”重点检查纪实

抓住八个环节确保“小金库”治理重点检查效果

论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财政监督管理机制

交流干部要做事不“做客”

科学有序推进对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的综合财政监管

努力实现专员办“有为、有位、有威”——访财政部驻湖南专员办副监察专员周伟华

专员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研究

新时期对财政监督实现科学发展的思考

篇5

[2]道格拉斯・凯尔纳.技术政治、新技术和公共领域[EB/OL].

.

[3]Habermas,Jurgen."The Public Sphere"in Peter Golding and Graham Murdock(ed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edia[M].Cheltenham,II,1997,UK.

[4]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6]郭玉锦,王欢.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研究[M].北京: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5.

[7]罗坤瑾.从虚拟幻想到现实图景 网络舆论与公共领域的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马军.中国网络公共领域构建初探[J].前沿,2015(04).

[10]叶斌.从许霆案看网络公共领域对司法审判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10.

[11]熊光清.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J].教学与研究,2011(01).

[12]刘良.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

[13]孙海燕.网络传播与当代中国公共领域建构[D].上海:同济大学,2008.

篇6

[3]袁方成,邓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阶段、方向和重点[J].行政论坛,2016,(5).

[4]何秀芳,等. 泽阳:以“智慧社区建设”推动城市发展和转型[N]. 中国贸易报,2012-3-13(X03).

[5]纪江明,葛羽屏. 基于“三网一云”理念的上海智慧社区发展策略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6,(8):119-124.

[6]新华网. 思科中国总部落户杭州[EB/OL]. http:///finance/2014-03/18/c_119829185.htm.

[7]林苏,马燕. 南京电信“千兆光网”助力打造 “智慧城市”多维度应用[N].扬子晚报,2016-03-16(A04).

[8]张毅,陈友福,徐晓林.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因素分析[J].行政论坛,2015,(4).

[9]竺乾威. 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52-58.

[10]彭锦鹏.全观型治理:理论与制度化策略[J].政治科学论丛,2005,(23):61-100.

[11]胡佳.迈向整体性治理:政府改革的整体性策略及在中国的适用性[J].南京社会科学,2010,(5):46-51.

[12]Emerson,K,.Nabatchi,T. Balogh,S.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Vol.22,No.1,2012:1-29.

[13]朱未易.论城市治理法治的价值塑型与完善路径[J].政治与法律,2015,(2).

篇7

美国慈善事业的文化基因

两种世界秩序观的历史遭遇及未来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西方社会企业发展

登革热疫情与广东省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大数据环境下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大数据驱动的透明政府:前景与边界

巴罗命题及其在台湾转型中的验证

蒋硕杰经济思想与台湾经济崛起

残疾人庇护性就业模式发展的困境

广州市流动商贩综合治理研究报告

行进中的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

全球防扩散治理机制:功效及其限度

美国的香港政策:理想主义抑或现实主义

地方政府自主性与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政治

基于S市“居站分设”实践的反思

地方政府间合作的类型与影响因素述评

比较公共行政新探:研究趋势与未来议程

当代阶级阶层研究:西方谱系与中国图景

中美智库比较分析:独立性、“旋转门”与发展环境

增长与赤字:中国社保支出补助的政治经济逻辑

聆听国家治理研究的学术足音:王绍光教授访谈录

致力提供优质的城市管理与服务:对话危伟汉先生

全球化链条中的农业突围:在地农业发展的台湾经验

发展型模式:构建广州市发展型社会救助政策的途径

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关系:中西方公共福利负担建构

三种联邦制的重新省视:社会政策和政府间决策

公共领导力提升——中国MPA教育培养方向的新探索

从金融地理到普惠金融——金融排斥研究的一个综述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生活满意度研究——以H省X县为例

双重管制下节能政策影响央企下属企业的作用机制研究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治理与中国居民幸福感研究

西方文明的容器——《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书评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观解析——评《自由秩序原理》

市场形成的相关思考——兼评《市场的社会逻辑》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目标再定位的思考与实践

面向网络问政的政府社交媒体运作机制创新研究

环境类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及归因分析

从传统治理到大数据治理——阅读《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

直面中国城市化道路——阅读《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制度行政可执行问题分析——以龙滩水电站移民工作为例

犯罪与政治信任——基于亚洲13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层次分析

制度建设中的运动式治理——对运动式治理的再思考

基于生命周期的征地补偿公共治理——以海南省定安县为例

政商关系的缔结、固化与瓦解:乌坎土地抗争中的地方政府自主性与社会力量

媒体信息再现的社会不信任差异研究:以台湾社会发展的系统结构为例

篇8

一、引言

在西方国家,股权激励是很多国家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股权激励对于公司的高管以及公司的股票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股权激励的最早研究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西方公司才普遍采用股权激励政策。在我国,2006年1月4日中国证监局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研究办法》,同年9月30日颁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这两个办法的颁布与实施,对我国的证券市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尤其是英美国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时间比较早,因而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一些实证研究的结论也证明了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性。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管理层存在通过操纵公司信息来操纵股价以谋求私人利益的现象,从而降低了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性。国外研究者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股权激励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二是股权激励计划中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1)股权激励对公司长期价值的影响。二者线性相关的研究。Leland 和Pyle(1977)通过模型证明,管理者持有公司较多的股权,向外部资本市场传递了一种信号,即他们投资的项目收益比较好,管理者持股比例和公司价值正相关。二者非线性相关的研究。Morcketal(1988)根据管理层持股的利益一致假说和战壕挖掘假说提出管理层持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可能区间有效,并实证检验发现,持股比例在0~5%范围内二者正相关,5%~25%内二者例负相关,超过25%二者又正相关但关联程度有所减弱。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研究者在逐渐放松研究限定条件的情况下,股权激励对公司价值影响的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且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2)股权激励计划中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一类研究文章比较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发现存在经营者利用盈余管理在股权激励中获利的现象。Cheng 和Warfield(2005)研究发现实行股权类薪酬比重越大的公司,盈余管理现象越严重。Bergstresser 和Philippon(2006)研究显示,CEO 的总薪酬与其持有的股票和期权的价值联系越紧密,盈余管理行为越显著;Burns 和Kedia(2006)发现股权激励会增加公司修正财务报告的概率。

(二)我国股权激励的文献综述

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大多采用了实证的方法进行检验,由于所选取的样本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角度不同以及衡量指标不同,结果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徐义群、石水平(2010)用上市公司10个财务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来反应企业业绩,并对其进行了多元回归。得到结论: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正相关但不显著,且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数量与公司的企业业绩不存在明显的区间效应。

(2)股权激励的负效应。苏冬蔚、林大庞(2010)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对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尚未提出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其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提出或通过激励预案的公司,其CEO股权和期权报酬与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大幅减弱并不再统计显著,盈余管理加大了CEO行权的概率,而且CEO行权后公司业绩大幅下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正式的股权激励具有负面的公司治理效应。

(3)股权激励的正效应。何凡(2011)以2006-2010年间首次宣布实施股权激励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了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治理质量记其对股权激励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激励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公司治理质量;包含股权激励与其他治理机制的公司治理质量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小结

由于股权激励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是不长,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在肯定股权激励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防范股权激励的负面效应。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属于公司自治领域,特别是对于民营性质的上市公司,监管部门的介入应保持适当的度,使上市公司具备充分的自主灵活性,以应对股权激励实践中发生的各种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日渐成熟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自律规范运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股权激励的认知也逐步成熟。上市公司可以积极尝试股权激励,通过股权激励来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股权激励的激励效应,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Leland H E,Pyle D H.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financial structure,and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7,(2).

[2]Murphy K J.Executive compensation [J].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1999,(3).

[3]李维安,李汉军.股权结构、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6,(5).

篇9

[2]Fox MF. Scientific Misconduct and Editorial and Peer Review Processes[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4,65(3).

[3]王建华.英国调查显示全球学术不端行为普遍[J].教育情报参考,2009,(7-8):11.

[4]Steneck NH.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fic Misconduct:History,Policies,and the Future[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4,65(3).

[5]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吴启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以来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及会议主要议题的说明[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1-6.

篇10

一、引言

美国2001年的“安然事件”无疑让世界震惊,人们开始从更高层次思考如何加强内部控制。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从法律的层面界定了公司治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责任。尽管此后有关的争议也不少,但是这也使得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不断丰富。

二、国外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综述

(一)相关概念回顾

1.公司治理概念

古典经济学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认为只需依靠市场的无形之手就可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无需研究企业内部的结构。然而随着科斯(193?)著作《企业的性质》的发表,科斯的交易成本思想开始被人们接受。人们开始打开企业黑箱,深人其内部进行研究。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就是其表现之一。

国外对公司治理的理解大部分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进行的。科克伦(Phlip L. Cochran)和沃特克(StevenL,. Wartick)(1994)认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厉害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谁从公司决策的行动中受益;谁应该从公司决策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会出现。”他们认为,公司治理中包含的问题是回答公司治理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一种方式。英国柯林·梅耶(Myer) (1995)将公司治理解释为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他的投资者的一种组织安排。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经理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公司治理的需求随市场经济中现代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斯坦福大学的钱颖一教授(1994)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股东和贷款人)、经理、员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2.内部控制概念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1973年至1976年对水门(Water-gate)事件的调查使得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开始注意到内部控制问题。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这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它是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COSO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2004年9月,COSO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纳人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回顾

英国是很早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结合的典范。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英国公司治理研究的高峰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会计造假和公司经营失败的出现,各种专门委员会也纷纷成立,以期规范经济秩序。其中比较有名的报告有:卡德伯利报告(Cadbury Report,1992)、拉特曼报告(Rutterman Re-port,1994)、格林伯利报告(Creenbury Report,1995)和哈姆佩尔报告(Hampel Report,1998)。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以及作为综合准则指南的特恩布尔报告(Turnbull Report,1999),堪称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牌。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是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之下,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公司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议董事们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声明进行复核等等。该报告在许多方面开创了英国公司治理历史的先河,它将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明确要求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把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全面赞同卡德伯利报告将有效的内部控制视为公司有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将内部控制的范围进行了拓展,扩展到了企业的风险评估和反映、财务管理、遵守法律法规、保护资产安全以及使舞弊风险最小化等方面.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为内部控制的操作提供了指引,认为董事会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负责,应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政策,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同时公司员工有义务将内部控制作为实现其责任目标的组成部分。

就美国而言,从1994年的COSO委员会报告可以看出,已经把内部控制提高到了公司治理的层次了,二者逐步开始结合起来。而后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更是将内部控制融人了公司治理层面,治理层对内部控制全面负责。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标志着对于上市公司进行实质性监管。该法案最核心的一个条款是404条款,强调治理层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全面负责,并在年度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还需要注册会计师对此出具审计报告。

三、国内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综述

(一)相关概念回顾

1.公司治理概念

吴敬琏(1994)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各自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林毅夫(1997)认为,“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他还指出,人们通常所关注或定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实际指的是公司的直接控制或内部治理结构。李维安((2000)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供应者、雇员、政府、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张维迎(1999)的观点是,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与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并认为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 2.内部控制概念

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基本规范认为,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些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

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都是把内部控制局限于审计会计领域,着重于为审计提供服务,这样孤立的研究使得内部控制研究难有重大突破。从2000年以后,我国又掀起了内部控制的研究热潮。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人们开始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内部控制,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也开始出现。

1.规范研究综述

昊水澎、陈汉文、邵贤弟((2000)提出了在保证内部控制质量方面,管理层应该向注册会计师出具管理当局声明书,而且要向社会公众出具内部控制报告。张炎兴(2001)认为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会计控制观。美国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会计决策有用观。德日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会计受托责任观。刘明辉、张宜霞(2002)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主张打破传统内部控制的狭隘性,拓宽内部控制的内涵,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整个企业的资源管理控制。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已经对内部控制的含义进行了拓展。程新生(2003)从会计控制的角度认为,只有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朱荣恩、应唯、袁敏((2003)认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负责,必须选择适当的控制标准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获取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最终的评价结果,同时需要签署一份关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书面申明。程新生(2004)认为是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内部控制的演进,并首次提出将内部控制纳人公司治理层次进行考虑。杨有红、胡燕(2004)认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具有思想的同源性,都是基于委托理论,但是二者的委托层次不同,同时存在交叉的领域,所以主张将二者进行对接。李连华(2005)认为应该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地链接,建立二者的共时结构,这才是提高内部控制的根本途径。

2.实证研究综述

程晓陵、王怀明((2008)用实证方法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年终股东大会出席率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国有控股公司在财务报告质量上显著优于其他公司;董事会实际规模和监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会显著降低财务报告质量;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显著的U型关系;管理层对员工胜任能力的重视程度与公司经营绩效和对法律法规遵循显著正相关;董事会监事会两会会议频率和第一大股东的控制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没有显著影响。

吴益兵、廖义刚、林波(2009)重点从股权结构方面定量考察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作者选取了控股股东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机构投资者持股等解释变量,运用Logisti。方法实证了国有控股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更高,企业股权过于集中将弱化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改进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篇11

[7]崔键,马友华,赵艳萍,等.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1):335-340.

[8]阎伍玖.巢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J].水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7(3):274-277.

[9]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National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the Control of Nonpoint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R].Washington,DC: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03.

[10]郭鸿鹏,朱静雅,杨印生.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4):290-295.

[11]张水龙,庄季屏.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生态学杂志,1998,17(6):51-55.

[12]于峰,史正涛,彭海英.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8):54-58.

[13]阎伍玖,王心源.巢湖流域非点源污染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1998,18(3):263-266.

[14]张之源,王培华,张崇岱.巢湖富营养化状况评价及水质恢复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1999,12(5):45-48.

[15]丁恩俊,谢德体.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综述[A].见:中国农学会.2008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长沙:中国农学通报,2008:180-185.

[16]金庆海,朱素菊,黄文钰,等.巢湖合肥地区洗衣粉排磷占入湖磷贡献率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1,23(6):320-322.

[17]毛战坡,彭文启,尹澄清,等.非点源污染物在多水塘系统中生物流失特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4(3):530-535.

[18]王静,郭熙盛,王允青.自然降雨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巢湖流域旱地氮磷流失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3):492-495.

[19]王桂苓,马友华,孙兴旺,等.巢湖流域麦稻轮作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10,10(3):312-316.

[20]蒋尚明,袁先江,周玉良,等.巢湖流域塘坝灌溉系统对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截留作用分析[C].武汉,2013:355-363.

[21]阎伍玖,鲍祥.巢湖流域农业活动与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24(2):6-10.

[22]王宗志,金菊良,洪天求.巢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物来源的模糊聚类对应分析方法[J].土壤学报,2006,43(2):328-331.

[23]陈健,刘云慧,宇振荣.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巢湖杭埠-丰乐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4):86-90.

[24]金潇,熊鸿斌.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巢湖流域(合肥市)非点源磷污染负荷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25]常龙飞,王晓龙,李恒鹏,等.巢湖典型低山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壤中流养分流失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28(5):511-517.

[26]孙莉宁,张之源.基于WARMF模型的流域非点源污染分析―以杭埠-丰乐河流域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5.

[27]鲍锦磊,孙世群.AnnAGNPS模型在巢湖马槽河流域的应用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28]吴春蕾,马友华,李英杰,等.SWAT模型在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中应用前景与方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324-328.

[29]郑姗姗,Perrin J L,储茵,等.ATHYS模型及其在巢湖流域丰乐河水文过程模拟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41(6):1061-1069.

[30]欧阳威,黄浩波,蔡冠清.巢湖地区无监测资料小流域磷污染输出负荷是同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4,34(4):1024-1031.

[31]王雪蕾,吴传庆,冯爱萍,等.利用DPERS模型估算巢湖流域氨氮和化学需氧量的面源污染负荷[J].环境科学学报,2015,35(9):2283-2891.

[32]尹澄清,毛战坡.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非点源水污染[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2):229-232.

[33]李如忠,汪家权,钱家忠.巢湖流域非点源营养物控制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1):119-121.

[34]李如忠,洪天求.巢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105-110.

[35]石健,石润圭.治理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44-46.

[36]王晓辉,张之源,贾良清,等.巢湖流域非点源N・P污染控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52-10453,10456.

[37]王桂苓,马友华,石润圭,等.巢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C].长沙: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245.

[38]汪洁,栾敬东,马友华,等.巢湖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补偿措施和政策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95-299.

[39]汪巧玲.巢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特性及其综合整治措施[J].绿色科技,2011(12):132-134.

[40]于维坤,尹炜,叶闽,等.面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J].人民长江,2008,39(23):83-87.

[41]代才江,杨卫东,王君丽,等.最佳管理措施(BMPs)在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04):65-67.

篇12

《绿色大世界》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湖北省林业局主管、花木盆景杂志社主办的省级综合刊物,1963年创刊,大16开本,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365/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569X,定价:10元,全国公开发行。是中国期刊网、龙源国际期刊网、万方数据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期刊。杂志内容丰富,印刷精美,雅俗共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主要刊登:1.林业产业:育苗造林、林业科技、林业经济、林产品开发研究、森林经营、林业调查、森工企业2.农牧副渔产业:科技推广、资源开发、建设3.城市建设:城市园林、花卉园艺、园林绿化、园林设计、绿色建筑、城市公共管理4.绿色人文旅游产业5.食品健康: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研究开发、推广6.生态社会:环保和资源、水土保持、水利、防沙与治理7.和谐新农村8.新能源、新产品、新动向9.环保科学:废物回收利用、能源再造、开发利用10.和谐生态:生态保护、绿色人文、家居与环境

等方面的科研论文、试验报告、专题综述、经验总结以及新成果新技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专业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是从事农业、林业、环保及旅游等科研、教学的全国广大读者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和作品发表阵地,适合各层级人士阅读和学习。

《绿色大世界》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湖北省林业局主管、花木盆景杂志社主办的省级综合刊物,1963年创刊,大16开本,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365/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569X,定价:10元,全国公开发行。是中国期刊网、龙源国际期刊网、万方数据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期刊。杂志内容丰富,印刷精美,雅俗共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主要刊登:1.林业产业:育苗造林、林业科技、林业经济、林产品开发研究、森林经营、林业调查、森工企业2.农牧副渔产业:科技推广、资源开发、建设3.城市建设:城市园林、花卉园艺、园林绿化、园林设计、绿色建筑、城市公共管理4.绿色人文旅游产业5.食品健康: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研究开发、推广6.生态社会:环保和资源、水土保持、水利、防沙与治理7.和谐新农村8.新能源、新产品、新动向9.环保科学:废物回收利用、能源再造、开发利用10.和谐生态:生态保护、绿色人文、家居与环境

等方面的科研论文、试验报告、专题综述、经验总结以及新成果新技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专业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是从事农业、林业、环保及旅游等科研、教学的全国广大读者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和作品发表阵地,适合各层级人士阅读和学习。

友情链接